You are on page 1of 84

学校代码:10406

分类号:TU37 学号:161108521322

南昌航空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
及性能研究

硕士研究生: 严 浩

导 师: 韩尚宇 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硕 士

学科、专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所在单位: 土木建筑学院

答辩日期: 2018 年 11 月

授予学位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n
Laminated Prefabricated Column
Base Joi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by Yan Hao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ssociate Prof. Han Shangyu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China

November, 2018
摘 要

装配式结构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在节能及提高施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
势,在我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装配式建筑各构件通常采用工厂预制、
现场拼接的施工方法,其节点的连接情况常常是影响结构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对
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并采用室内试验和仿真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形特征以及性能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主要工作及相关结论如下。
1、针对现有柱脚节点存在整体性差、连接强度弱、施工效率低的问题,设计
了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叠合装配式结构,所设计结构
从承载性能改善和施工吊装准确定位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了补强角钢、基
础内锚板、连接凸隼和连接钢体。
2、根据结构性能测试的需要,设计了一套适宜的室内试验方案;在试验构件
方面,分别制备了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在试件内部布置了应变测试点,并测试
了各试件材料的性能;在加载装置方面,对实验室内的单梁弯曲加载装置进行改
装,使其满足施加横向荷载及竖向荷载的需要。
3、对制备的试件分别进行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从试验成果来看:叠合试件
与现浇试件在受力性能及变形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然而,叠合试件相对
于现浇试件应变增长更为缓慢、应变峰值较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裂
缝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位于柱的上部,且未出现裂缝向下贯穿至柱脚核心区域的
情况(相对于现浇试件);在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裂缝分布比较密集
的区域位于柱身左侧的新老混凝土交界处,且未出现裂缝布满柱脚核心区的情况
(相对于现浇试件);在承载能力方面,叠合试件抗压承载力较现浇试件提高约
7%,抗剪承载力较现浇试件提高约 14.4%。
4、建立了与室内试验相一致的仿真分析模型,对结构的受力性能及影响因素
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分析情况来看,叠合试件模型在应力应变分布、变形特征、
承载性能等方面均优于现浇试件模型,补强角钢长度及厚度、连接钢体长度及直
径、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的改变均会对结构性能产生影响,但从仿真模拟及层
次分析情况来看,补强角钢长度、连接钢体长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结构性能的
影响尤为显著。

关键词:装配式,柱脚节点,受力性能,室内试验,有限元分析

I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cast-in-place concrete structure, 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hinese architectural field in recent years regarding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energy-saving and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are factory precasting and field splicing,
the connection of joints are critical to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in prefabricated
structure.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esigns a laminated assembled beam-column
connection structure. Combined laboratory test with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ver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e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should be made .
1. Since,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connection emerge problems such as poor overall
performance, weak connecting strength, and inefficient construction. Therefore, a kind
of laminated prefabricated column base joint is proposed.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overlapped assembly structure, a series of connecting settings are added,
including reinforced angel steel, steel body, convex set and basic anchor plate, to
improve bearing performance and positioning accuracy.
2.The indoor experimental plan as needed in which strain measuring point of test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is designed. The cast-in-place specimens and the laminated
specimens are prepared and the bending loading device of single beam has been
upgraded。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erties of the specimens were tested.
3. The prepared test pieces were subjected to compression and shear tests. The
results of test on compressive capability and shear resistance capacity show as follows:
the laminated specimen and the cast-in-place specimen have consistency in term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laminated
specimen has a slower strain increase and a smaller strain peak. Under the action of
vertical loading, Cracks of the laminated specimen are loc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lumn, which do not affect the core area of the column. Under the action of shear
loading the lateral crack of laminated specimens occur at the junction of new and old
concrete over the column body. Instead, in the cast-in-place specimens, cracks are
located in core area of the column foot. Meanwhile, the compressive bearing load of
II
laminated specimen is promoted by 7% compared with that of cast-in-place, meanwhile,
the shear resistance load of laminated specimen is increased by 14.4% compared with
the cast-in-place specimen.
4. A simulation analytical model corresponding with the indoor experimental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minated model is superior in the performance of
load-bearing.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how elements a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minated model,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some factors
will improv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laminated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length or
thickness of the reinforced angle, the length or diameter of the connecting steel body,
and the strength grades of the concrete. Particularly, the length of reinforced angle steel
and connecting steel body, strength grades of concrete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it.

Keywords: Prefabricated, Column base joint, Force performance , laboratory test,


Simulation analysis

III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V
第一章 绪 论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室内试验研究现状 ..................................................................................2
1.2.2 仿真模拟的研究现状 ..............................................................................4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6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6
1.3.2 本文技术路线 ..........................................................................................7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8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8
1.4.2 论文的创新点 ..........................................................................................9
第二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10
2.1 常见柱脚节点连接形式及特点的分析 ..........................................................10
2.2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 .......................................................12
2.2.1 结构设计思路 ........................................................................................12
2.2.2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受力特点分析 ....................................15
2.3 本章小结 ..........................................................................................................16
第三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17
3.1 试验方案设计 ...................................................................................................17
3.1.1 试验目的 .................................................................................................17
3.1.2 试验过程 .................................................................................................17
3.1.3 试验模型设计 .........................................................................................18
3.2 试验试件制作 ..................................................................................................20
3.2.1 试验材料准备 .........................................................................................20
3.2.2 试验试件制作 .........................................................................................21
3.3 材料性能试验 ...................................................................................................25
3.3.1 钢筋拉伸试验 .........................................................................................26
3.3.2 混凝土标准抗压试验 .............................................................................27
3.4 力学性能试验 ...................................................................................................27
3.4.1 结构抗压试验 .........................................................................................27
3.4.2 结构抗剪试验 .........................................................................................29
3.5 本章小结 ...........................................................................................................30
第四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31

IV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4.1 试验现象分析 ...................................................................................................31


4.1.1 抗压试验现象分析 ................................................................................31
4.1.2 抗剪试验现象分析 ................................................................................34
4.2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8
4.2.1 抗压试验试件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38
4.2.2 抗剪试验试件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42
4.3 本章小结 ...........................................................................................................47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48
5.1 有限元软件介绍 ..............................................................................................48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8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8
5.2.2 模型分析细节 .........................................................................................50
5.3 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验证 ...................................................................................52
5.3.1 破坏荷载结果对比分析 .........................................................................52
5.3.2 荷载-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53
5.4 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54
5.4.1 变形对比分析 .........................................................................................54
5.4.2 应力对比分析 .........................................................................................55
5.4.3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58
5.5 叠合试件模型性能参数分析 ...........................................................................59
5.5.1 补强角钢长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59
5.5.2 连接钢体长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60
5.5.3 补强角钢厚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61
5.5.4 连接钢体直径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63
5.5.5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64
5.6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64
5.7 本章小结 ...........................................................................................................68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9
6.1 本文结论 ...........................................................................................................69
6.2 进一步展望与建议 ...........................................................................................70
参考文献 ........................................................................................................................7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5
致 谢 ..............................................................................................................................76

V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采用了先进的工业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建筑形式,具有
施工快、劳动强度低、低能耗、低排放等特点,符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发展
要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装配式结构通常是通过节点连接,节点的性
能对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具有较大影响。目前,由节点失效导致的装配式结
构的破坏已累见不鲜。在诸多节点中,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节点是影响结构的关
键要素。因此,要使装配式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
构预制构件柱与基础之间的节点连接方式问题。
目前柱脚节点之间的连接形式从施工方法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湿连接形式和
干连接形式[1-2]。现有的各种柱脚节点连接方式虽在适宜工况下一定程度上满足连
接节点的要求,但是柱脚核心区要承受轴力、剪力以及弯矩的共同作用,柱脚节
点仍然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点。对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柱脚节点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柱脚节点的破坏主要有外露式柱脚连接强度差造成的柱与基础脱离破坏;埋
入式柱脚整体性差造成的柱脚核心区弯曲破坏;外包式柱脚结构复杂、受力机理
不明确造成的压弯及剪切破坏。这些破坏特点与节点的结构设计、整体连接性能
等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从现场施工情况来看,现有柱脚连接方式还存在着
现场施工拼接难度大、连接定位准确度低等问题。
鉴于此,为改善结构受力性能、提高施工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叠合装配式
柱与基础连接结构。通过开展室内试验研究,分析此连接结构的受力性能、裂缝
发展及破坏形态。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连接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并揭示
参数改变对仿真模型结构性能的影响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因其在节能、减材、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
优势,在我国建筑结构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在阐明柱
脚节点的连接方式,揭示柱脚节点的受力性状以及改善柱脚节点的受力性能等方
面做了许多的研究。

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1.2.1 室内试验研究现状

室内试验是开展结构性能研究的重要手段,为揭示柱脚不同连接方式、结构
形式改变及新型构造方面对柱脚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情况,专家学者们做了如下
研究。
在柱脚不同连接方式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方面,但泽义等人[3]阐述了柱与基
础连接的外包式、埋入式、外露式以及插入式四种柱脚连接方式的设计方法,并
分析了它们的受力机理;姚德康[4]对钢柱与基础连接做法进行了系统性的阐明;
Abolmaali 和 Kukreti[5]通过研究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腹板带双角钢柱脚节点的受
力性能,建立了其节点的恢复力模型,并在承载力、刚度和延性方面与平齐式端
板连接节点做了比较性研究;M.H.R 和 Beale[6]对柱端固接及铰接锚固下不同长细
比的钢柱脚的承载能力做了室内试验研究分析;Hensman 和 Nethercot[7]试验研究
得出柱脚一般在弯矩作用下的转角都比较小;王毅[8]通过拟静力试验对钢管混凝土
外包式柱脚节点的刚性程度、延性、承载力和受力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聂建国[9]
通过试验研究了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抗剪性能,结果表明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和钢
管腹板共同承担剪切荷载;郭中华[10]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钢柱脚的轴力大部分由外
包钢筋混凝土承担,钢柱在外包段底部承担小部分的弯矩值,外包钢筋混凝土承
担的剪力比钢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大;贞末和史等人[11]采用建研式装置,在三种轴
力情况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对 SRC 短柱非埋入式柱脚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 SRC
非埋入式柱脚的极限剪切耐力公式;宋岩和王永[12]通过分析外露式刚接柱脚在水
平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其抗剪抗震性能并给出设计建议;申宇杰[13]
通过试验研究了采用平板柱脚的 H 型截面柱的性能,得到了柱脚弯矩-转角曲线,
并探究了锚栓数量、底板厚度以及长细比对转动刚度的影响;赤松克哉等人[14]通
过试验研究了 6 个内置十字型钢的八边形截面的非埋入式柱脚的压弯性能;梅佳
玲[15]分析了非埋入式柱脚受力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和规律,并对比分析了现有的
非埋入式柱脚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分析方法;韩宝仪[16]详细的分析了无抗剪键
露出型钢柱脚和有抗剪键露出型钢柱脚的特点,提出了合理破坏模式下的抗剪承
载力计算公式;Kanvin 等人[17]开展了外露式钢柱脚的抗剪性能试验,并提出了考
虑中部锚栓贡献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杨晓等人[18]对 CFCT 柱框架节点进行试验研
究,分析了 CFCT 柱框架节点的抗剪机理并提出了各抗剪元件的抗剪贡献计算方
法;程志杰[19]通过各个混凝土柱抗剪试验详细描述各柱的试验现象,比较分析试
验中采集的数据,通过对每个试验之间进行比较和综合来验证试验柱的抗剪性能。
上述研究对阐明现有柱脚节点连接方式以及其受力性能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其研
究成果对本文具有较好指导作用。
在现有柱脚改造形式对节点受力性能改善效果方面,Kadoya 等人[20]通过试验
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研究内插钢筋的外露式钢管混凝土柱脚的受力性能,分析了内插钢筋构造对柱脚
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Lehman 和 Roeder[21]开展了带柱底环板的浅埋式钢管混凝土
柱脚试验,得出了此类浅埋式柱脚埋深的合理值;周胜东[22]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
下的带有栓钉的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冲切性能;陈俊[23]通过试验分析得
出钢筋混凝土长柱柱脚设置塑性铰区域,不会降低其水平极限承载力,且会较大
幅度地提高其延性、耗能能力;廖述江[24]研究分析了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 SRC 柱
脚的连接形式,提出将柱主筋通过套筒与预埋钢板焊接取代锚筋,将型钢柱底板
通过螺栓与预埋钢板连接的方法,解决了型钢柱底板、柱主筋、预埋件锚筋相互
冲突的问题;张海军[25]通过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改善高强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受
力和变形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加固后的柱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都有不
同程度的提高,纤维布的粘贴方式对加固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卢亦焱等人[26]对 6
根复合加固柱及 1 根未加固柱进行受剪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复合加固方法能
显著提高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杜修力等人[27]进行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
性能尺寸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随着钢筋混凝土柱几何尺
寸的增加,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的峰值应变随其几何尺寸增大而减小;张毅[28]
进行了不同配筋率、不同混凝土强度的 12 组钢筋混凝土短柱试验研究,得到了其
在轴压力下的受力行为、裂缝发展的形式、破坏形态和全过程宏观应力-应变曲
线;郝良金[29]通过对 9 根预应力钢带打包加固的混凝土柱的研究,得出使用预应
力钢带加固的混凝土柱轴压承载力明显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且其变形能力增
强;郑亮[30]研究 2 种方钢管混凝土柱在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下的力学性能、变形
能力和破坏形态,结果表明增加配筋的钢管混凝土柱,极限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变形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柳旭东等人[31]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柱抗剪试验研
究,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料连接可实现接缝处预制柱抗剪性能达到或接近混凝土柱
自身的抗剪性能;刘斌[32]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柱开展了绕丝加固轴心受压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螺旋绕丝加固方式的钢筋混凝土承载力及延性均优于水平绕丝
加固方式;郑继光[33]根据核心柱混凝土约束力与围套所受环向拉力相平衡的假定,
推导出二次受力叠合式轴心受压圆截面短柱围套混凝土理论最小厚度及箍筋配筋
率;吴小勇[34]以不同加固方法、钢筋和钢丝网相对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比
柱脚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W 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圆柱的极限承载力及显著
提高其位移延性;柳忠杨[35]对装配式柱的连接部位设计采用套管连接和接缝处灌
浆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验证连接部位接缝处的施工工艺可行性,确保连接部位接
缝处抗剪性能保持良好。上述研究主要是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添加较为单一的增
强结构形式,并达到结构某一方面性能的提高,对工程实际运用具有较高的指导
意义。

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在柱脚连接新形式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情况方面,马人乐和邹智兵[36]提出
采用预应力锚栓的新刚性柱脚连接形式,试验研究表明此连接形式中锚栓受力明
确,通过直接张拉的方法能充分发挥锚栓强度,节约节点材料;胡静[37]进行新型
带抗剪环的埋入基础梁式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冲切破坏性能试验,研究表明抗
剪环尺寸越大及设置位置越高,柱脚试件的受冲切周长及面积增加越大,其冲切
承载力也就越大;金坎辉[38]提出了一种在柱脚底板处设置有滑移孔,同时在基础
板两端分别设置有两排弹簧,具有剪切半刚性与转动半刚性特点的新型的柱脚连
接方式并进行试验验证其性能;徐悟[39]研究了新型六边形钢管混凝土压(拉)弯
构件的力学性能及其外包式柱脚在恒定轴压和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上述研究提出了新型柱脚节点连接方式,并对其结构受力性能进行探索研究,得
到了许多有益的研究结论。
就目前的室内试验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
的参考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研究者主要是研究现有连接结构各方面的
性能并给出改进意见,或是在常规柱脚连接形式的基础上添加较为单一的增强结
构形式,以求达到柱脚某一方面性能的提高,其对柱脚节点整体连接性能的提高
改进研究较少,同时对装配式柱脚连接及现场施工准确定位的研究也较少。

1.2.2 仿真模拟的研究现状

仿真模拟研究是对室内试验研究的重要补充,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系统地阐明
结构参数的细部改变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可以直观地反映结构内部的应力-
应变状态分布情况,达到与试验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检验的目的,并在一定基础
上研究分析出更为广泛且可信的结论。
其中,Lima 和 Andrade[40]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柱子弱轴方向的半刚性连接节点
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此连接节点的 M-rθ 关系计算模
型;Popov 和 Takhirov[41]采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对 T 型角钢连接的半刚性节
点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节点由弹性变形阶段向塑性变形阶段发展,承载能
力和变形能力均较好;候景军[42]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粘结加固方
式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以及加固效果;林辉[43]通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
的分析,拟合推导出方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与剪跨比关系的经验公式,并得
到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徐春丽[44]通过试验选取了钢管混凝土
的套箍指标、轴压比、剪跨比、混凝土的轴心抗压标准强度与横截面积的乘积为
特征参数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得到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伍
文波[45]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配置锚栓的柱脚与基础锚固的分析模型进行有限元分
析,并用累加法建立相同的计算模型,得到简化的累加法计算公式;潘高洁[46]通

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过有限元软件具体分析了加劲板位置、加劲板尺寸、底板厚度、锚栓直径等参数
对外露式刚接柱脚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黄乐平[47]研究外露式柱脚节点的抗弯承
载力和刚度,重点探索锚栓直径、底板厚度、加劲板高度及厚度、轴压比等参数
对不同尺寸的圆型截面和矩形截面钢管柱脚的受力性能的影响;朱华等人[48]建立
了柱脚的弹性约束模型,对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加劲肋的布置方式和
底板厚度都对柱脚的转动刚度和抗弯承载力有影响;Moon 等人[49]为研究基础破坏
以及柱破坏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建立浅埋式柱脚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并提出了其
承载力计算公式;Pecce 和 Rossi[50]采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埋入深度下柱脚
的破坏形态以及基础混凝土和柱的应力状态,提出了用于模拟柱脚的弹簧单元以
及柱脚的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崔瑶[51]利用有限元程序 Open SEES 对刚接及半刚接
柱脚分别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刘靓[52]采用 ABAQUS 软件对加
固轴压混凝土柱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发现:不设置箍筋会导致混凝土柱中部
横向变形过大,核心混凝土中的钢筋因为外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强度利用率较
外包混凝土柱中的纵筋更高。上述研究借助有限元软件对比研究了各种结构参数
改变对既有柱脚节点的影响情况,得出了许多对结构设计有益的优化设计参数。
也有许多研究学者借助有限元软件提出新的柱脚连接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研
究,如孟庆春[53]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一种半刚性柱脚节点以及由此种柱脚连
接的钢框架结构,得到了一种滞回性能和半刚性性能较好的框架模型;余勋番[54]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粘钢加固柱使用的型钢尺寸、型钢强度、缀板间距、初始荷载
水平、轴压比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参数对粘钢加固柱抗侧能力的影响;
朱灵真[55]提出利用高强螺栓将立柱与基础进行连接的一种新型半刚性节点,采用
有限元软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了较强的实用价值。
就目前的有限元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
益的参考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者主要是对现有柱脚连接形式的性能进行
结构设计参数的比对优化分析,从而得到较为可靠的结构合理设计参数,然而其
对新型及叠合装配式柱脚连接形式的探索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当前专家学者通过室内试验与仿真模拟的方法对柱脚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对揭示结构受力性能、得出优化设计参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
对现有柱脚结构而言,尚存在整体性差、连接强度弱及现场施工定位不准确等问
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对此,本文设计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并通过
室内试验研究与仿真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构的受力性状、整体性能、连接强度
等方面进行研究。

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
(1)常见柱脚连接结构破坏模式及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柱脚节点受到水平力、竖向力及弯矩的共同作用,柱脚处常出现弯曲破坏及
核心区的剪切破坏。钢筋用量以及柱脚连接结构形式等因素对柱脚性能的影响较
为明显。
(2)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
根据对柱脚节点破坏情况及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提出的结构在柱底增
加连接凸隼及连接钢体、基础顶部和预制柱侧设置补强角钢及外侧限位钢片、基
础内设置柱侧连接筋及基础内锚板、基础顶部留槽并设补强板及减震层、后浇混
凝土层与预制柱相交处设置界面格栅层等。
(3)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受力机理及特点分析
补强角钢的设置增强结构的连接强度并提高结构横向抗剪能力;基础内锚板
用于协调钢筋整体受力提高结构整体性及抗拔能力;连接凸隼及连接钢体用于提
高结构定位施工精确度;柱底补强板设置起到应力扩散作用,防止柱脚局部发生
偏压破坏;装配式柱外表面设置界面格栅层,同时装配式柱侧设置台阶及锚筋,
可增强装配式柱与后浇混凝土层的连接强度,防止发生开裂破坏。
2、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室内试验研究
(1)试验模型建立
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以及根据现场操作难度情况对室内试验模型进行简化设
计,确定室内试验模型的具体尺寸及各种材料的用量等。
(2)试验方案分析
根据简化的室内试验模型,进行材料的准备及试件的制作,并在试件内部布
置应变测点;根据实验室现有加载装置及测量仪器状况,进行试验加载装置的改
装以及试验测量装置的安放,最后分别进行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的抗压试验和抗
剪试验,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
(3)试验成果分析
通过对试验过程中试件初始变形阶段、裂纹产生及扩展阶段、破坏阶段的现
场观察及数据记录,分析叠合试件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变形特征、破
坏形态,阐明叠合试件受力性能、节点破坏裂缝开展情况及材料变形演变规律。
3、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仿真研究
(1)仿真分析模型建立
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利用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与试验简化模型相对应的仿真模型。
(2)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验证
对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
性。
(3)结构参数改变对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对补强角钢长度及厚度、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混凝土
强度等级组合等结构设计参数改变情况下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
(4)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对参数改变情况下叠合试件模型的受力性能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叠合结
构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

1.3.2 本文技术路线

对于上述的研究内容,本文拟采用图 1-1 的技术路线图。


1、查阅相关文献及工程资料,学习并总结现有柱脚的连接形式,并在此基础
上设计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此设计主要是在柱底增加连接凸隼及连接
钢体、基础顶及柱侧设置补强角钢、基础内设置柱侧连接筋及基础内锚板、基础
顶部留槽并设补强板及减震层、顶部设内置连接螺栓、连接台阶及补强角钢外设
限位钢片、后浇混凝土层与预制柱相交处设置界面格栅层等。
2、进行试验分析:主要包括试验结构简化、方案确定、试验过程,对裂缝发
展破坏模式及受力性能分析。其中试验过程主要工作包括试验试件制备、加载装
置改装、测试传感器布置、材料性能试验、结构静力试验。
3、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与试验模型相对应的仿真模型,并验证仿真模型
的正确性;再研究结构参数的改变对叠合结构性能的影响,包括设置不同补强钢
板长度及厚度、不同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参数,基于此确定
叠合柱脚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查阅文献、工
柱底留置连接凸隼并布 程资料
置连接钢体

柱侧及基础顶部布置补
强板

基础底设置基础连接筋 结构简化
及限位锚板 设计柱与基础
连接结构 构件制备
基础顶部留置键槽并设 确定方案
置补强板及减震层 加载装置改装

顶部设内置连接螺栓、 测试传感器布
试验过程
连接台阶,补强角钢外 设
侧设限位钢片 试验分析
材料性能试验
受力性状
后浇混凝土层与预制柱
相交处设置界面格栅层 结构静力试验
变形特征

裂缝分布
情况
仿真分析

现浇与叠合模 叠合结构性能 主要影响因素


建立仿真模型
拟对比 参数分析 确定

模型正确性验

连 连 补 补
混凝
接 接 强 强
土强
钢 钢 角 钢
度等
体 体 钢 板
级组
直 长 厚 长

径 度 度 度

图 1-1 技术路线图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分析现有柱脚节点在结构设计及受力性能方面的欠缺,设计一种结构合理、
便于施工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
2、对既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装,使其满足开展力学性能试验所需的加载方式,
并制备对比试验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及抗剪试验。

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3、建立与室内试验相对应的仿真分析模型,揭示不同因素对结构受力性能的
影响,得出结构设计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1.4.2 论文的创新点

1、研究设计了一种整体性能好、连接强度强、施工定位准确度高的叠合装配
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
2、针对所设计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进行室内试验,通过抗压试验
及抗剪试验,阐明了叠合结构在受力性能方面及施工准确定位方面的优势。
3、建立与室内试验模型相对应的仿真分析模型,并系统分析了补强角钢长度
及厚度、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得出主要影
响因素。

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第二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预制构件之间的节点连接是装配式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装配式结构须将研
究的重点。现有的一些柱与基础节点连接方法,在适宜的工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但在改善节点受力性能、增强整体性及连接性、提高现场施工定位准确度等
方面尚存可提升之处。鉴于此,本章设计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并
对此结构的各项性能进行探究分析。

2.1 常见柱脚节点连接形式及特点的分析

1、外露式柱脚节点特点分析
外露式柱脚[56-58]主要由加劲板、加劲肋、底板、锚栓及锚栓支承托座等组成。
此柱脚节点以底板-锚栓构造的形式与基础连接,具体连接形式见图 2-1。其基础通
过底板的正压力以及锚栓的拉力平衡上部轴力和弯矩,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压弯
受力特性相似。它具有受力明确、传力路径清晰、施工便捷等特点,是目前应用
最广泛的柱脚形式,且多应用于厂房建造。

图 2-1 外露式柱脚节点连接形式
此类柱脚节点在实际运用中主要缺陷:其采用的底板-锚栓构造形式,使得柱
脚的刚度较为薄弱且柱脚的承载能力小。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锚栓屈服、底板与
基础脱开等破坏情况,其整体性能差、连接强度弱。
1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2、埋入式柱脚节点特点分析
埋入式柱脚[59-60]是先将柱子按要求固定在基础梁或钢筋混凝土基础中,然后
浇灌混凝土,将柱脚直接埋入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根据柱脚埋入深度情
况,可分为一般埋入式柱脚和浅埋式柱脚,具体连接形式见图 2-2。对于一般埋入
式柱脚,轴力主要由底板直接传递至基础,而弯矩和剪力则由基础混凝土对柱的
侧向支撑提供。对于浅埋式柱脚,柱荷载通过以下三种传力路径传递至基础:底
板下混凝土-锚栓截面反力;基础对柱的侧向支撑;基础对底板的嵌固作用。埋入
式柱脚的受力特点是既能承受柱的轴力以及柱端的剪力还能承受柱端弯矩,其承
载力及刚度大,柱脚节点抗剪切性能好。因此,目前钢管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埋
入式柱脚节点有较多的工程应用。

(a)一般埋入式柱脚节点连接 (b)浅埋式柱脚节点连接
图 2-2 埋入式柱脚节点连接形式

此类柱脚节点实际运用中的主要缺陷:安装时需截断基础内钢筋,降低节点
整体连接性,同时因基础内部配筋复杂使得吊装定位的难度大准确性低。其次,
在埋入段内材料重复使用,且柱埋入下部基础的材料用量也很大。
3、外包式柱脚特点分析
[ 6162]
外包式柱脚 是在外露式柱脚的基础上外包一定高度的钢筋混凝土形成的
组合式柱脚,具体连接形式见图 2-3。外包式柱脚施工时,先在基础内预埋锚栓及
外包段钢筋,基础施工后再进行钢结构安装和外包钢筋混凝土施工,其现场施工
难度介于外露式柱脚及埋入式柱脚之间。柱脚的上部荷载由外部钢筋混凝土及外
露式柱脚共同承担,部分荷载通过外露式柱脚底板-锚栓截面传递至基础;部分荷
载通过外包段与外露式柱脚的相互作用力传递至外包段,并由外包段底截面传递
至基础。它具有整体刚度大及承载力高等特点,满足刚接柱脚的要求。由于具有
1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承载力高和刚度大等特点,该类柱脚已广泛应用于多、高层结构和工业厂房中。

图 2-3 外包式柱脚节点连接形式

此类柱脚节点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外包端混凝土承担主要承载力
导致应力集中于此区域并易受剪切破坏,同时外包段内钢筋及混凝土材料重复使
用,施工较为复杂,费用昂贵,也使得建筑有效使用面积减少。
由此可见,现有的柱脚节点形式在适宜工况下满足实际施工要求,但这些柱
脚节点形式在改善受力性能、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尚存可提升之处。因此,有必
要设计出一种整体性能好、连接性能强、施工定位准确性高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
础连接结构。

2.2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

2.2.1 结构设计思路

由上文现有柱脚节点的研究可知,现有柱脚连接形式大多存在着整体连接性
能差、施工定位准确度差等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的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
连接结构 [63] 。针对现有柱脚节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具体内容见
表 2-1。

表 2-1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方案
编号 问题 解决方案

1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续表 2-1
基础底部设置基础内锚板使得上部钢筋与基础内钢筋
1 整体性能差
整体性连接;柱上下部连接钢筋应力张拉连接

柱脚部位设置环向角钢,角钢上部与预制柱、角钢下
2 连接强度弱
部与基础留槽均以高强度螺栓有效连接

预制柱底部留置连接凸隼及连接钢体,基础顶部留置
3 施工定位准确性低
与预制柱底部构件相对应的拼接的槽口

节点核心区设置补强角钢、连接凸隼及连接钢体;基
4 局部应力集中
础顶平铺设置补强钢板

叠合区浇筑掺入抗裂材料的混凝土;补强角钢及螺栓
5 叠合区域易开裂
与混凝土连接起到辅助加筋作用;预制柱不均匀截面
设计及基础顶部留置槽口

针对既有柱脚节点连接形式受力方面的不足及破坏形态特征,本文设计的一
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具体的结构形式示意如图 2-4 所示。

1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图中:1-预制装配柱;2-连接凸隼;3-连接钢体;4-柱侧连接筋;5-柱底补强板;6-内置
连接螺栓;7-连接台阶;8-连接锚筋;9-界面格栅层;10-钢筋混凝土基础;11-柱底连接槽;
12-补强角钢布设槽;13-柱侧连接筋插入槽;14-基础内锚板;15-基础连接筋;16-后注胶孔;
17-柱底减震层;18-后注胶体;19-钢筋连接段;20-补强角钢;21-角钢连接螺栓;22-辅助支
架;23-限位钢片;24-柱受力钢筋;25-基础受力钢筋;26-后浇混凝土层;27-基础外侧土体。
图 2-4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剖面示意图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设计、新增钢构件以及性能优势如
下所述。
1、本文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在柱脚核心区部位设置环向
角钢,环向角钢与预制柱及基础顶部所留预埋件采用高强度螺栓有效连接,并且
外部采用限位钢片加固,可提高柱脚节点的横向抗剪和抗弯能力,从而也有效增
强其整体性能及连接强度。同时,钢筋混凝土基础底部设置的基础内锚板使得上
部钢筋与基础内钢筋的整体性连接,增强柱脚节点抗拔能力,提高连接性能及整
体性能;上下部连接钢筋应力张拉连接,可进一步增强整体性。此外,在预制装

1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配柱的底面设置了柱底补强板,可起到应力扩散作用,防止预制装配柱的柱脚局
部发生偏压破坏。在预制装配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接缝处设置了柱底减震层,
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2、本文提出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的预制柱在预制厂集中批量制
备,运至现场直接吊装拼接并后浇成型,使得现场施工效率大大提高;预制柱下
部设置连接凸隼及基础连接钢体,与此同时钢筋混凝土基础上部采用定型化模板
留置相应槽口,可使得预制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迅速精确定位对接,提高了现场
施工准确定位能力、降低现场拼接难度并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3、本文提出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在柱脚节点核心区域连接部位
设置的角钢与后浇混凝土紧密连接起到辅助加筋作用;同时预制柱侧面平铺界面
格栅层并留置连接台阶和锚筋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顶部留槽不均匀界面设计,共
同增强柱脚连接部位的连接强度并提高抗裂能力。同时,柱脚节点核心区连接部
位浇筑小体积混凝土并掺加抗裂材料,可减少连接区域混凝土温缩变形,有效提
高柱脚连接部位防开裂能力。

2.2.2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受力特点分析

针对引起柱脚节点破坏的因素,并结合柱脚节点构造的受力形式,对本文所
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进行受力特点的分析。
1、本文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在预制柱与基础之间设置的
连接凸隼及钢体起到了剪力键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柱脚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并增
大柱脚核心区域整体刚度。
2、本文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在基础内设置基础内箍板起
到固定及增强连接性作用。基础内箍板与基础内各钢筋连接,极大地防止了各连
接钢筋的变形扭曲并增强结构整体协同受力能力;基础内箍板置于基础底部并与
基础连接筋连接,有效提升了结构的抗拔能力,增强柱脚节点的整体性。
3、本文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在柱脚核心区域设置补强角
钢,起到增强整体性及连接强度作用。补强角钢在基础上部及预制柱侧环向设置,
可进一步提升了后浇带与原混凝土构件的整体性,增强结构的抗裂能力;同时,
补强角钢柱侧基础底螺栓连接,起到增强节点整体受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连接
强度。
4、本文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在后浇混凝土浇筑接缝设置
防裂层,可有效解决后浇混凝土易产生干缩及温缩应力而导致接缝处裂缝开展问
题。

1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及受力特点分析

2.3 本章小结

本章基于现有柱脚节点连接形式的受力特点及常见问题,分析取得了以下的
成果。
1、对现有柱脚节点连接形式进行详细分析,阐明了现有柱脚结构在结构设计、
受力性能及现场施工等方面的问题。
2、设计了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并对此连接结构的设计依据及
受力特点进行分析。

1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第三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为了揭示本文所设计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破坏特
征,采用室内试验方法,设计了与研究结构相适宜的室内试验方案并开展了试验
试件制作、试件内部应变测点布置及加载装置改装等工作。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目的

针对本文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依据设计的室内试验方案,
对简化后的试验模型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及抗剪试验,通过观察记录试验试件在荷
载作用下的现象及数据,阐明试验试件裂缝分布情况、材料变形演变规律、破坏
形态及受力性状。

3.1.2 试验过程

本次试验全程在本校结构实验室内进行。首先,根据本文所设计结构的性能
要求以及实验室条件,进行室内试验模型简化设计及试验加载装置改装;然后,
根据所简化的室内试验模型进行材料的准备及试件的制作;最后,试验分为两部
分,第一部分为试验材料性能试验,其中包括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和钢材材料性
能试验,第二部分为试件抗压、抗剪试验,其中包括测点应变片调试测试、试验
加载、试验过程现象记录与数据采集等。具体试验流程见图 3-1。

1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试验模型设 钉模板

试验材料准
备 绑扎钢筋笼
试件制作
粘贴应变片
试件制作流

浇捣混凝土

加载装置改
养护、拆模

确实试验方

钢筋应变片
测试传感器
布设
混凝土应变片

试验加载步

混凝土力学性能
试验
材料性能试

钢筋拉伸试验

节点抗压试验
力学性能试

节点抗剪试验

图 3-1 试验流程图

3.1.3 试验模型设计

本试验共设计 4 个混凝土柱脚节点试件,2 个叠合试件,2 个现浇试件,试件


外部尺寸一致。柱高 600mm,柱截面尺寸为 200mm×200mm,基础高 400mm,截
面尺寸为,500mm×500mm,受力钢筋编号为 HBR400,箍筋编号为 HRB335,混
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和 C35。其中,叠合试件较现浇试件用钢量多 13.4%。具体设
计参数见表 3-1。
4 个节点试件除核心区配筋及混凝土等级有变化之外,其他参数均保持一致,
即基本的混凝土等级及配筋相同。柱沿四周均匀配置 4 C 14,柱箍筋配置 B 6@100
双支箍,基础内部纵横方向钢筋采用 4C12。另外,本文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
接结构的核心构造在于在柱与基础连接处设置连接凸隼、连接钢体、基础内箍板、
补强角钢及限位钢片等补强筋体,它们可以有效的提升结构的整体性、连接性,
均予以保留。其次,保留柱底接缝处设置柱底减震层,改善结构抗震性能。其他
非关键因素以及构件连接方法因实验室条件限制而做相应调整,采用焊接连接及
1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螺栓连接。简化后试验结构形式如图 3-2 所示。图(a)为现浇柱脚节点图,图(b)为


叠合柱脚节点图,图(c)为 1-1 断面图。

表 3-1 试件设计参数
序 构件 截面 b×h 单侧 箍筋 核心区 核心区 用钢量
号 编号 (mm) 纵筋 混凝土 配筋 (kg)
柱 200×200 B6@80
1 XJ-1 4C14 B6@100 C30 8.98
基础 500×500 B6@80
柱 200×200 B6@80
2 XJ-2 4C14 B6@100 C30 8.98
基础 500×500 B6@80
柱 200×200 连接钢体
3 DH-1 4C14 B6@100 C35 10.2
基础 500×500 补强角钢
柱 200×200 连接钢体
4 DH-2 4C14 B6@100 C35 10.2
基础 500×500 补强角钢

(a)现浇柱脚节点图 (b)叠合柱脚节点图

1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c)1-1 断面图
图 3-2 简化试件节点形式

3.2 试验试件制作

3.2.1 试验材料准备

根据结构试件设计要求,将试件制作所需要的模板、钢筋、电阻应变片、连
接电线、502 胶水、酒精清洗剂、环氧树脂及聚酰胺树脂等准备齐全。同时,制备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所需的连接钢体、基础内锚板、补强角钢、预留内
置连接螺栓、限位钢片、橡胶片等构件。其中,新增构件主要材料见图 3-3,主要
材料参数见表 3-2。

表 3-2 主要材料表
类型 尺寸 材质
外径:300mm×300mm
基础内锚板 内径:80mm×80mm Q235 钢
厚:2mm
基础连接钢体 长 400 的 C 25 HRB335
上部:高 300mm 宽:100mm
补强角钢 下部:长 80mm 宽:100mm Q235 钢
厚:2mm
连接螺栓 长 150 的 M8 不锈钢

2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基础内锚板 补强角钢

基础连接钢体 连接螺栓

图 3-3 新增构件主要材料图

3.2.2 试验试件制作

本次试验研究的试件,分两批制作。第一批浇筑现浇试件,编号为 XJ-1、XJ-2,
分别用作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第二批浇筑叠合试件,编号为 DH-1、DH-2 分别
用作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
模板的装订,钢筋的加工成形、打磨、绑扎、粘贴应变片以及浇筑混凝土等
工作在本校结构实验室内进行。根据试验模型设计的要求进行钢筋笼的绑扎,并
按试验方案在预定的位置粘贴电阻应变片。钢筋采用角向磨光机粗打磨后用砂纸
打磨光滑,经过酒精擦洗干净后,采用 520 胶将电阻应变片紧密粘贴于光滑部位。
选用环氧树脂与聚酰胺树脂 1:1 调制的防水材料对电阻应变片进行外部防水处理,
并采用万用表测量应变片的电阻值是否正常,最后将电阻应变片信号线用电线连
接顺着钢筋引出模板,再次测量应变片的电阻。
其中抗压试件中钢筋应变片布置图如图 3-4 所示,图(a)为现浇试件应变片布
置图,图(b)为叠合试件应变片布置图,用于测量试件关键部位的应变情况。其中,
2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1、2、3 和 4 沿柱与基础分界处上下布置于柱受力钢筋,5、6、7 和 8 布置于柱与


基础分界处上下箍筋,9 和 10 布置于基础底受力钢筋;叠合试件应变测点增加位
置为 15、16、17 和 18 布置于补强角钢,19 和 20 布置于连接钢体。

(a) (b)
图 3-4 抗压试件钢筋应变片位置图

抗压试件混凝土应变片测点分别布置在柱端、柱脚核心区域的正面中间和侧
面中间位置;同时布置在试件正面基础顶面及基础上部中间部位。现浇试件与叠
合试件的混凝土应变测点布置位置一致。混凝土应变片测点布置见图 3-5。

图 3-5 抗压试件混凝土应变片位置图

其中抗剪试件钢筋应变片布置图如图 3-6 所示,图(a)为现浇试件应变片布置


2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图,图(b)为叠合试件应变片布置图,用于测量试件关键部位的应变情况。其中,1、
2、3 和 4 沿柱与基础分界处上下布置于柱受力钢筋,5、6、7、8、11、12、13 和
14 布置于柱与基础分界处上下箍筋,9 和 10 布置于基础底受力钢筋;叠合试件应
变测点增加位置为 15、16、17 和 18 布置于补强钢板,19 和 20 布置于连接钢体。

(a) (b)
图 3-6 抗剪试件钢筋应变片位置图

抗剪试件混凝土应变片测点分别布置在柱端、柱脚核心区域的正面中间位置、
侧面中间位置以及柱中混凝土叠合交界处中间位置;同时布置在试件左侧基础顶
面中间部位。现浇试件与叠合试件的混凝土应变测点布置位置一致。混凝土应变
片测点布置见图 3-7。

图 3-7 抗剪试件混凝土应变片位置图
现浇试件采用立式浇筑,先按照试件的尺寸,在平地支护基础模板,然后再
2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将绑扎好的钢筋笼放在底模板上,并垫高 30mm 作为基础底部保护层。浇筑时,


先浇筑下部基础,然后快速安装上部柱模板并浇筑混凝土。叠合试件分两次浇筑,
均采用木模板支护,第一次采用立式浇筑钢筋混凝土基础及预制柱;第二次节点
连接浇筑因实验室条件限制采用卧式浇筑,根据试件尺寸及连接构造要求将预制
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准确对接,并浇筑后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用机械振捣
棒在振捣点进行捣实,并将试件表面抹平。试件表面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按
时进行洒水养护。养护至 7 天拆除侧模板,至 28 天进行底模拆除。在浇筑试件的
同时采用同批次混凝土制作 3 个 C30 和 3 个 C35 的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块,并进
行标准养护。试件现场制作过程见图 3-8 至图 3-15 所示。

图 3-8 现浇试件钢筋笼 图 3-9 叠合试件钢筋笼

图 3-10 粘贴应变片 图 3-11 包裹防水纱布

2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图 3-12 叠合试件上部柱 图 3-13 叠合试件下部基础

图 3-14 现浇试件浇筑 图 3-15 叠合试件连接节点浇筑

3.3 材料性能试验

材料性能试验,包括钢筋拉伸试验及混凝土标准抗压试验。

2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3.3.1 钢筋拉伸试验

钢筋的拉伸试验在伺服油压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如图 3-16 所示。根据材


料试验的要求,对采购的钢筋按直径进行分组每组留样三根,并按《金属材料室
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10)规定的方法进行拉伸试验,测得其屈服强度、极
限强度、拉伸率等参数,并求出其平均值作为钢筋的性能参数。试验结果见表 3-3。

图 3-16 万能试验机

表 3-3 钢筋力学性能
牌号 规格 屈服强度(MPa) 极限强度(MPa) 伸长率(%) 弹性模量

(mm) 实测值 平均值 实测值 平均值 实测值 平均值 (N/mm2)

336.72 455.86 17.40

HRB335 6 334.59 335.64 454.98 455.40 16.99 17.15 2×105

335.61 455.37 17.05

405.36 545.74 16.53

HRB400 14 402.89 406.16 543.15 549.76 16.38 16.74 2×105

410.24 560.39 17.32

2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3.3.2 混凝土标准抗压试验

混凝土标准抗压试验在全自动压力机试验机上进行,如图 3-17 所示。混凝土


试块取自浇筑试验试件的同批次混凝土,并在相同养护条件下进行养护。根据《普
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50081-2010),取 3 个试块为一组,进行混凝
土抗压试验,取三组试验值的平均值为混凝土抗压值。测试结果如表 3-4 所示。

表 3-4 混凝土抗压强度
试件编号 试验值(MPa) 平均值(MPa) 弹性模量(Mpa)

C30-1 30.39

C30-2 31.02 30.33 3.00×104

C30-3 29.57

C35-1 36.19

C35-2 34.01 35.60 3.15×104

C35-3 36.62

图 3-17 混凝土试块抗压试验图

3.4 力学性能试验

3.4.1 结构抗压试验

本次抗压试验包括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对比试验。
2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1、试验加载装置
抗压试验加载采用 100t 液压电动千斤顶,对柱端施加竖向荷载,千斤顶与柱
端接触部位设置支座,加载装置示意图如图 3-18 所示,现场加载装置如图 3-19 所
示。

图 3-18 抗压试验试件加载示意图

图 3-19 抗压试验试件现场加载装置图

2、试验步骤
(1)将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按加载设计要求依次固定在试验加载机械中。
(2)在试件正面及侧面刷一层白色乳胶漆,待白色乳胶漆干后在其面上画上
3cm×3cm 的方网格以便于裂缝观测与描述。
2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3)连接各应变测点接线到测试仪器,调试仪器检测各应变测点正常工作情
况。
(4)加载程序分为三个阶段,预载阶段、标准荷载阶段和破坏阶段。首先是
预加载阶段,预载阶段分三级,每级不超过标准荷载的 20%,荷载分级卸载,2-3
级卸完。加(卸)一级期间,停歇 10 分钟。对于标准荷载试验,每级加载值取标
准荷载的 20%,分五级加载到标准荷载。对于破坏试验,在标准试验荷载之后,
每级荷载不宜大于标准荷载的 10%,当荷载加到计算破坏荷载的 90%后,每级荷
载取不大于标准荷载的 5%,直至试件破坏。
(5)加载期间观测两试件在各级荷载下节点区域的应力变化规律、裂缝开展
情况以及破坏荷载值。

3.4.2 结构抗剪试验

本次抗剪试验包括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对比试验。
1、试验加载装置
抗剪试验加载装置在原有门式钢架上进行改装,在钢架的立柱上、顶部横梁
上各设置一台 20t 的液压千斤顶,在另一侧立柱与试件之间设置横向支撑体,在试
件底部的基础部位对称设置两个固定件;通过钢柱与试件间的液压千斤顶对构件
施加横向荷载,通过钢架的顶部横梁上的千斤顶对试件施加竖向荷载。加载装置
示意图如图 3-20 所示,现场加载装置如图 3-21 所示。

图 3-20 抗剪试验试件加载示意图

2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

图 3-21 抗剪试验试件现场加载装置图
2、试验步骤
(1)将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按加载设计要求依次固定在试验机械中。
(2)在试件正面及侧面刷一层白色乳胶漆,待白色乳胶漆干后在其面上画上
3cm×3cm 的方网格以便于裂缝观测与描述。
(3)连接各应变测点接线到测试仪器,调试仪器检测应变测点正常工作情况。
(4)先一次性往柱顶施加一个恒定的荷载,直至试验结束。然后,布置于柱
脚部位的千斤顶对柱脚进行横向加载。加载程序分为三个阶段,预载阶段、标准
荷载阶段和破坏阶段。首先是预加载阶段,预载阶段分三级,每级不超过标准荷
载的 20%,荷载分级卸载,2-3 级卸完。加(卸)一级期间,停歇 10 分钟。对于
标准荷载试验,每级加载值取标准荷载 20%,分五级加载到标准荷载。对于破坏
试验,在标准试验荷载之后,每级荷载不宜大于标准荷载的 10%,当荷载加到计
算破坏荷载的 90%后,每级取不大于标准荷载的 5%,直至试件破坏。
(5)加载期间观测两试件在各级荷载下节点区域的应力变化规律、裂缝开展
情况以及破坏荷载值。

3.5 本章小结

本章依据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设计了一套适宜的室内试
验方案并进行试验,主要成果如下。
1、基于结构设计构造以及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的需要,依据实验室实际情
况简化设计了一种室内试验模型并对试验加载装置进行了改装。
2、为满足抗压试验及抗剪试验的需要以及叠合结构与现浇结构对比分析的要
求,分别制备了现浇试件与叠合试件,并在试件内部布置应变测点。
3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第四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采用所设计的室内试验方案,分别进行了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根据试验过
程中试件的裂缝发展情况、破坏形态以及所测得的应力-应变数据,系统分析叠合
试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

4.1 试验现象分析

4.1.1 抗压试验现象分析

本次对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进行加载测试,各自持续时间约 2.5 小时。其中,


现浇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如图 4-1 所示,图(a)为裂缝开展图,图(b)裂缝向下贯穿图;
叠合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如图 4-2 所示,图(a)为裂缝开展图,图(b)混凝土临界破碎
图。
1、对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进行竖向加载,荷载从 0kN 加至 700kN 前,两对
比试件均未出现裂缝。此阶段,钢筋混凝土的纵向钢筋及混凝土的压应变呈均匀
增长,其均处于弹性阶段。
2、继续施加荷载,当轴心压力增大到现浇试件破坏荷载的 80%即 700kN 时,
现浇试件上部柱正面混凝土近柱端 200mm 处开始出现竖向细裂缝,主要宽度为
0.1mm,长度大多为 30-60mm。叠合试件则是当竖向荷载达到 750kN,上部柱正面
混凝土近柱端 150mm 处开始出现长为 30-60mm,宽为 0.1mm 的竖向细裂缝。
3、随着荷载继续增加到 760kN,现浇试件上部柱正反面及侧面出现多条与第
一条裂缝相平行的竖向裂缝及斜裂缝,并且混凝土竖向裂缝迅速向两边发展变宽。
给试件施加荷载至 800kN,试件裂缝集中出现区域的裂缝向更深更宽的的方向发
展,并且两侧出现多条向柱脚方向发展的贯穿竖向裂缝,此时裂缝长度
100-400mm,宽 0.5mm。叠合试件随着荷载持续增加至 810kN,上部柱正面及侧面
出现多条与第一条裂缝相平行的竖向裂缝及斜裂缝,并且混凝土竖向裂缝迅速向
两边发展并变宽。继续给试件施加荷载至 865kN,试件裂缝密集区域的裂缝向更
深更宽的方向发展,裂缝宽度多为 0.5mm,长度为 100-200mm,此阶段混凝土即
将破碎。
4、最后,继续对现浇试件施加荷载,压力读数显示器读数达到最大值即 850kN,
此时裂缝集中区域即近柱端 200mm 范围处混凝土压碎脱落,试件不能继续承受压
力而破坏。叠合试件承受压力为 910kN 时,裂缝集中区域混凝土被压碎脱落,试

3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件破坏。裂缝发展具体位置、宽度和发展长度见表 4-1。

(a) (b)
图 4-1 现浇试件裂缝图

(a) (b)
图 4-2 叠合试件裂缝图

表 4-1 抗压试验试件现象对比分析表
试件 荷载 位置 宽度 长度

编号 (kN) /数量(mm) (mm) (mm)

0-700 — — —

700 近柱端正面 200/少量 0.1-0.2 30-60

XJ-1 760 近柱端正(侧)面 200/多条 0.2-0.5 60-120

800 近柱端正(侧)面 200/密集 0.5-1 100-400

850 整体柱身 1 100-400

3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续表 4-1
0-750 — — —

750 近柱端正面 150/少量 0.1-0.2 30-60

DH-1 810 近柱端正面 150/多条 0.2-0.5 60-100

865 近柱端正面 150/密集 0.5-1 100-200

910 柱上部区域内 1 100-200

从试件裂缝分布情况来看:现浇试件裂缝集中分布在近柱端 200mm 处,最后


于近柱端处发生破坏,同时伴随出现多条向下发展的贯穿竖向裂缝,破坏时近柱
端混凝土被压碎,最长裂缝达到 400mm;叠合试件近柱端 100mm 至 200mm 区域
处出现密集竖向裂缝,最后于柱端处发生破坏,其柱脚核心区域未受到过多影响,
破坏时柱端混凝土被压碎,最长裂缝达到 180mm。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最终破坏
形态见图 4-3 及图 4-4。

图 4-3 现浇试件破坏图 图 4-4 叠合试件破坏图

表 4-2 中试件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64]和《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65]中的计算原理及公式求得。其中,Nc 计表示理论计算下的开裂
荷载值,Nu 表示理论计算下的极限荷载值;Pc 计表示试验试件测得的开裂荷载值,
Pu 表示试验试件测得的极限荷载值。从表中可看出,现浇试件的试验值较理论计
算值大,且增大情况均在 20%左右,说明抗压试验数据采集结果正确。同时,叠
合试件试验开裂荷载值及极限荷载值比现浇试件大,也说明了叠合试件受力性能
比现浇试件更优。

3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表 4-2 理论计算荷载值与试验测得荷载值对比表
试件 Ncr 计 Nu 计 Pcr Pu 极限荷载

编号 (kN) (kN) (kN) (kN) 提升率

XJ-1 704 850.80


589 714 7%
DH-1 750.81 910

综上所述:叠合试件较现浇试件就极限荷载有些许提升,提升率为 7%,说明
叠合试件的整体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叠合试件混凝土裂缝开展集中
于近柱端处,且未出现现浇试件贯穿裂缝迅速开展到近柱脚的情况,说明叠合试
件下部核心区整体刚度大,环向角钢布置提高了节点核心区整体性能。同时,角
钢及连接螺栓加筋作用增强了后浇带混凝土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后浇混凝土的整
体抗裂性能。

4.1.2 抗剪试验现象分析

本次对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进行加载测试,各自持续了 3 小时左右。在对两
试件施加横向加载前,先在试件顶部施加一定的轴力,并保持恒定。其中,现浇
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如图 4-5 所示,图(a)为裂缝开展图,图(b)混凝土临界破碎图;
叠合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如图 4-6 所示,图(a)为裂缝开展图,图(b)混凝土临界破碎
图。
1、对现浇试件柱脚处施加横向荷载,当荷载在 20kN 内时,试件未出现裂缝;
当荷载由 20kN 增加到 35kN 过程中,柱脚左侧面距基础顶面 15cm、27cm 及 39mm
左右处陆续出现横向细小裂缝,柱脚正面距基础顶面 15cm、24cm 及 39cm 左右处
陆续出现横向细小裂缝,裂缝宽度为 0.1mm,长度为 30-60mm;荷载加至 70kN 时,
柱脚左侧距基础顶面 45cm 左右处即出现竖向斜裂缝,其余裂缝继续开展变长变
宽,裂缝大致宽 0.2mm,长为 60-90mm。对叠合试件施加荷载在 40kN 内时,试件
未出现裂缝;当加载由 40kN 增加到 60kN 时,柱脚左侧面及正面距基础顶面 36cm、
27cm 及 18cm 左右处陆续出现横向细小裂缝,裂缝宽度为 0.1mm,长度为
30-60mm。
2、对现浇试件施加荷载至 85kN 时,柱脚左侧贴近近基础顶面处出现横向裂
缝;荷载加至 85kN-140kN 间,试件未出现新裂缝,其余裂缝继续变长变宽,主要
裂缝宽度为 1mm,长度为 100-200mm,有些左侧面裂缝与正面裂缝相连接,最大
裂缝宽度为 3mm;当荷载加至 140kN 时,柱脚右侧受压区混凝土开始出现破碎现
象。对叠合试件施加荷载至 85kN 时,柱脚左侧面及正面距基础顶面 30cm 及 33cm
左右处出现向下的竖向斜裂缝;当荷载加至 85kN-155kN 间,试件陆续出现新的竖

3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向细微裂缝,其余裂缝继续变长变宽,主要裂缝宽度为 0.5mm,长度为 90-120mm,


最大裂缝宽度达到 2mm;当荷载加至 155kN 时,试件竖向斜裂缝及横向裂缝变长
变宽开展,并且此时柱脚右侧受压区混凝土开始出现破碎现象。
3、对现浇试件施加荷载至 150kN 时,柱脚左侧面及正面出现大量竖向斜裂缝,
其余主要裂缝宽度增大到 4mm 左右,柱脚右侧受压区混凝土处于临界破碎状态;
而叠合试件在荷载达到 169kN 时形成与现浇试件相同的临界破碎状态。
4、最后,当荷载加至 167kN 时,现浇试件受压区混凝土崩溃破碎,试件破坏。
叠合试件在荷载达到 191kN 时,受压区混凝土崩溃破碎,试验终止。具体裂缝位
置、宽度、发展长度可见表 4-3。

(a) (b)
图 4-5 现浇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图

(a) (b)
图 4-6 叠合试件裂缝开展过程图

3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表 4-3 抗剪试验试件现象对比分析表
试件 荷载 位置 宽度 长度

(kN) /数量 (mm) (mm)

0-20 — — —

柱脚左侧(正)面距基础顶面 15cm、24cm
20-35 0.1-0.2 30-60
及 39cm/少量

XJ-2 70-85 1.柱脚左侧距基础顶面 45cm(竖向斜裂缝) 0.1 30-60

2.柱脚左侧贴近基础顶面/少量 0.1 90-120

85-140 距基础顶面 15cm-40cm 范围内/多条 1-2 100-200

150 柱身下半部位(竖向斜裂缝)/多条 2-4 200-400

167 柱脚核心区域 3-4 100-400

0-40 — — —

柱脚左侧(正)面距基础顶面 36cm、27cm
40-60 0.1-0.2 30-60
及 18cm /少量

左侧(正)面距基础顶面 30cm 及 33cm/少 0.1 30-90


85
量竖向裂缝

DH-2 1.正面靠右柱脚核心区
85-155 0.5 90-120
2.左侧距基础顶面 30cm 左右/密集竖向裂缝

167 各部位横竖向裂缝 0.1 30-90

191 新老混凝土交界/密集 2-4 90-120

从试件裂缝分布情况来看:现浇试件裂缝集中出现并满布在柱脚核心区域,
最后核心区发生剪切破坏,形成多条粗长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 5mm;叠合试件
裂缝集中出现在柱脚核心区上部即新老混凝土交界处,最后交界处裂缝开展过大
试件破坏,但其核心区未受过大影响,最后裂缝宽度为 4mm。现浇试件及叠合试
件最终破坏形态见图 4-7 及图 4-8。

3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图 4-7 现浇试件破坏图 图 4-8 叠合试件破坏图

表 4-4 中试件开裂荷载及极限荷载参考曾垂军[66]文章中计算公式及《混凝土
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计算原理及公式求得。Ncr 计表示理
论计算下的开裂荷载值,Nu 计表示理论计算下的极限荷载值;Pcr 计表示试验试件测
得的开裂荷载值,Pu 表示试验试件测得的极限荷载值。从表中可看出,现浇试件
的试验值比理论计算值增加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试验时受力部位采用钢垫片
使得接触面积增大,荷载被分散,实际力距变短,因此可认为抗剪试验数据采集
正确。同时,叠合试件试验开裂荷载值及极限荷载值比现浇试件大,也说明了叠
合试件受力性能更好。

表 4-4 理论计算荷载与试验测得荷载对比表
试件 Ncr 计 Nu 计 Pcr Pu 极限荷载

编号 (kN) (kN) (kN) (kN) 提升率

XJ-2 20.50 167.07


10.79 108.76 14.4%
DH-2 40 191.34

综上所述:叠合试件比现浇试件的抗剪破坏荷载提高了 14.4%,表明叠合试件
的抗剪承载力比现浇试件好,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柱脚处环向角钢、连接凸隼、
连接钢体均起到了横向抗剪切作用。其次,叠合试件左侧近基础顶面区域未出现
裂缝,说明柱脚核心区在新增多个构造的共同作用下,柱脚整体受力范围变大,
使得核心区域抗剪能力得到增强。然而,叠合试件裂缝开展多集中于距基础顶
30mm-40mm 间,可知新老混凝土交界处是此试件薄弱带容易出现裂缝,并且此区
域裂缝也是引起试件破坏的主要原因。
3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4.2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4.2.1 抗压试验试件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1、抗压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分析
如图 4-9 所示为抗压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图(a)为现浇试件荷载-
混凝土应变曲线图,图(b)为叠合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竖向施
加荷载值(kN),纵坐标表示应变值,C 表示混凝土,数字表示对应的应变片编号。
C1 位于柱正面上部,C2 位于柱正面底部,C3 位于基础顶面,C4 位于基础上部。
应变受拉为正值,受压为负值。
由图(a)和图(b)可以看出,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在受竖向荷载时,混凝土各点
应变值随着荷载的增加,各点应变数据反映良好,各点数值的绝对值均在持续增
大。现浇试件中 C1、C2 应变值整体数据接近且均较 C4 应变值大,说明现浇试件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身混凝土整体均匀受力,并且其承担荷载承受应力情况较基
础混凝土更为明显。叠合试件中 C1 应变值较 C2 及 C4 应变值大,并且 C2 及 C4
应变值数据较为接近,说明叠合试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身上部混凝土所受应力
情况较柱脚及基础部位更为明显。此外,现浇试件和叠合试件的 C3 应变片数值均
为正值且在荷载作用下缓慢增长,说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顶面处于受拉状态
并容易出现柱身向基础内陷的情况。整体情况表明:试件混凝土应变变化情况与
试验现象较为吻合。

现浇C1
500 现浇C2 500 叠合C1
现浇C3 叠合C2
现浇C4 叠合C3
0 叠合C4
0
应变(×10-6)
应变(×10-6)

-500 -500

-1000 -1000

-1500 -1500

-2000 -2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荷载(kN) 荷载(kN)

(a) (b)
图 4-9 抗压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

同时,选取抗压试验中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中对应点应变值数据制作图 4-10
现浇、叠合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对比图。
从中可以看出,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对应位置应变片的应变值的变化趋势相
近,说明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整体的受力情况较为一致。然而,叠合试件对应点
的应变数据均较现浇试件小,除叠合 C1 应变比现浇 C1 减小程度不明显外,柱端

3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下部区域对应点应变相对减小了 20%。
其中,由图(b)可看出,当荷载加至 300kN 之后,叠合 C2 与现浇 C2 点的应变
开始出现较大的差异;当荷载加至 620kN 之后现浇 C2 应变发生较大程度的突变,
而叠合 C2 应变在 670kN 出现较小程度的突变而后继续缓慢增长,说明叠合试件柱
脚核心区应变增长较为缓慢。同时,在竖向荷载达到 700 kN 下即现浇试件混凝土
开始破碎时,现浇 C2 应变值为-1148×10-6,叠合 C2 应变值为-738×10-6,应变相对
减小了近 35%,说明叠合试件柱脚核心区应边峰值更小。
对比结果表明:叠合试件在各增强构件共同受力下,使得柱脚核心区域部位
混凝土所受应力得到消散减弱,柱脚核心区域得到增强保护。叠合试件柱端下部
混凝土应变值均小于现浇试件,其说明在增强构件的设置下柱脚核心区及基础部
位的混凝土整体所受的应力减弱,使得试件下部区域强度整体性提高。

0
0
现浇C1 现浇c2
叠合C1 -200 叠合C2
-500 -400
应变(×10-6)

-600
应变(×10-6)

-800
-1000
-1000

-1200
-1500
-1400

-1600
-2000 -1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荷载(kN) 荷载(kN )

(a) (b)

0
现浇C4
-100 叠合C4 600
现浇C3
叠合C3
-200
500
应变(×10-6)

-300
应变(×10-6)

400
-400
300
-500
200
-600
100
-700
0
0 200 400 600 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荷载(kN ) 荷载(kN )

(c) (d)
图 4-10 XJ-1、DH-1 荷载-混凝土应变对比图

2、抗压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分析
图 4-11 给出了抗压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图,其中图(a)为现浇试件荷
载-钢筋应变曲线图,图(b)为叠合试件荷载-钢筋应变曲线图,图(c)为叠合试件荷
载-钢构件应变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竖向施加荷载值(kN),纵坐标表示应变值,R
表示钢筋,S 表示新增钢构件,数字表示对应的应变片编号。R1 位于柱内受力钢
3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筋、R3 位于基础内受力钢筋、R9 位于基础底部受力钢筋、R5 位于近柱脚柱内箍


筋、R6 位于近柱脚基础内箍筋;S1 位于正面角钢上部,S2 位于正面基础顶面角
钢,S5 基础内连接钢体,S6 柱内连接钢体。应变受拉为正值,受压为负值。
由图(a)、图(b)和图(c)可以看出,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在受竖向荷载
前期加载情况下,两试件为弹性变形特征,钢筋各点应变增长近似为直线。
(1)现浇试件试验中荷载加至 700kN 及叠合试件受荷达到 750kN 时,R1 应
变值增长速度加快,原因是此时试件开始出现裂缝,混凝土无法继续过多承担荷
载,致使柱受力纵筋承担主要荷载。与此同时,开始加载时,叠合试件中 S1、S5、
S6 应变值均不停增大,表明前期荷载作用下柱脚环向补强角钢及基础连接钢体帮
助柱体分散竖向荷载。
(2)当对现浇试件施加竖向荷载由 780kN 增至 850kN 试验结束阶段及叠合
试件施加竖向荷载由 800kN 增至 910kN 试验结束阶段时,R1 应变值增长速度减缓,
原因是此阶段试件柱混凝土集中力附近出现多条裂缝,应力消散过多且受力纵筋
与混凝土无法紧密咬合,受力纵筋承受荷载能力减小。同时,此阶段 S1、S2、S5、
S6 应变均在均匀增加,表明新增柱脚环向补强角钢及连接钢体在柱脚核心区与受
力纵筋及箍筋协同受力,共同承担竖向荷载。
(3)两试件试验全过程中,R3、R9、R5、R6 应变增长平缓未有突变,说明
基础内部混凝土束缚效果好且柱脚箍筋加密致使下部整体性能优于上部,因此试
件受压过程中应力集中于柱上部,未对基础及柱脚核心区内部产生过大影响。

200 200 叠合R1


现浇R1
0 现浇R3 叠合R3
0
现浇R9 叠合R9
-200 现浇R5 -200 叠合R5
现浇R6 叠合R6
-400 -400
应变(×10-6)

应变(×10-6)

-600 -600
-800 -800
-1000
-1000
-1200
-1200
-1400
-1400
-1600
-1600
-1800
-1800
-20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荷载(kN ) 荷载( kN )

(a) (b)

4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100 叠合S1
叠合S2
叠合S5
0 叠合S6

-100

应变(×10-6)
-200

-300

-400

-5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荷载(kN )

(c)
图 4-11 抗压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图

同时,选取抗压试验中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中对应点应变值数据制作图 4-12
现浇、叠合试件荷载-钢筋应变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对应位置应变片的应变值,随着荷载
的增大而增大,其整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说明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整体的受力
情况较为一致。然而,在同荷载情况下,叠合试件应变值均比对应点现浇试件应
变值小。
由图(a)可看出,当荷载加至 700kN 之后,现浇 R1 应变发生较大程度的突变
而后应变增长峰值达到 1846×10-6,而叠合 R1 应变在 750kN 发生较小程度突变而
后继续缓慢增长峰值 1621×10-6,其峰值应变相对减小了 12%,说明柱脚核心区应
变峰值较小。
由图(b)和图(c)可看出,现浇试件在 420kN 之后,叠合 R5 与现浇 R5 号点的应
变开始出现较大的差异,此时现浇 R5 号点的应变值发生突变,而叠合 R5 号点的
应变值仍平缓增长;现浇试件在 480kN 之后,叠合 R6 与现浇 R6 号点的应变出现
较大的差异,此时现浇 R6 号点的应变值发生突变,而叠合 R6 号点的应变值仍平
缓增长。同时,叠合 R5、R6 应变值比现浇 R5、R6 应变值减小了近 30%。说明叠
合柱脚核心区域应变的增加较为缓慢,应力峰值较小。
对比结果表明:在抗压对比试验中,叠合试件承受荷载时受力纵筋及箍筋的
应变增长及突变对应的荷载值均大于现浇试件,可知叠合试件的抗压承载力优于
现浇试件。同时,参照上图 4-11(c)可知,叠合试件环向角钢及柱底连接钢体承受
竖向荷载让柱脚核心区域应力分布更广,使得柱脚区域整体刚度变大对柱脚有较
强保护。此外,叠合试件柱脚核心区增强致使压应力作用集中转移至柱端薄弱处,
更加减弱了荷载对柱脚核心区域的应力作用,其性能也更优于现浇试件。

4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现浇R1
0 叠合R1
现浇R3
叠合R3

-500

应变(×10-6)
-1000

-1500

-2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荷载(kN)

(a)

120
现浇R6
140
现浇R5 叠合R6
100
120 叠合R5
应变(×10-6)

80
100
应变(×10-6)

80 60

60
40
40
20
20

0 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荷载(kN) 荷载(kN)

(b) (c)
图 4-12 XJ-1、DH-1 荷载-钢筋应变对比图

4.2.2 抗剪试验试件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1、抗剪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分析
如图 4-13 所示为抗剪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图(a)为现浇试件荷
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图(b)为叠合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横坐标表示横向
施加荷载值(kN),纵坐标表示应变值,C 表示混凝土,数字表示对应的应变片编号。
C1 位于柱正面上部,C2 位于柱正面底部,C3 位于柱左面上部,C4 位于柱左面中
部,C5 位于柱左面下部,C6 位于基础左侧顶面,C7 位于柱右面上部。应变受拉
为正值,受压为负值。
由图(a)和图(b)可以看出,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在受横向剪切荷载时,混凝土
各点应变值随着荷载的增加,各点应变数据反映良好。
(1)现浇试件在横向荷载加至 20kN 时,C5 应变数据中断,原因是左侧近柱
脚处出现首条裂缝,致使应变片破坏失效。而叠合试件当施加荷载至 20kN 时,C4
4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应变值迅速增长,并在荷载 40kN 时应变值数据中断,表明前期叠合试件左侧柱中


混凝土受力明显且承担主要剪切荷载,且到 40kN 时左侧柱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穿过
应变片,致使应变片破坏失去作用。同时,荷载 40kN 过后,C3 应变值开始突增,
并在荷载 90kN 左右时应变值数据中断,表明此阶段柱上混凝土开始承担主要荷
载,且到 90kN 时左侧柱上混凝土出现裂缝穿过应变片,致使应变片破坏。
(2)现浇试件当荷载加载 20kN 至 155kN 之间各点应变增长均为平缓,可知
此期间裂缝开展混凝土承受荷载较少,导致钢筋承担大部分荷载。荷载加至 155kN,
C1、C2 应变急剧增大,原因是此时柱内钢筋屈服并达到极限状态,且柱侧混凝土
开裂严重均无法承受荷载,因此柱正面混凝土突然承担荷载而应变突增。叠合试
件随着荷载增大,后期 C6、C7 应变值有不小增长,表明后期柱中混凝土开裂过大,
导致柱端偏移严重及柱脚基础顶部受横向力加大,致使柱上右侧混凝土及基础顶
面混凝土受压加大。与此同时,叠合试件 C1、C2 和 C5 应变值随荷载缓慢增长无
突变,表明抗剪过程中叠合试件柱脚核心区混凝土承受荷载作用较小,叠合试件
柱脚核心区得到较好保护,整体性能提高。
现浇C1
现浇C2 2500
1200 叠合C1
现浇C3
叠合C2
现浇C4
1000 2000 叠合C3
现浇C5
叠合C4
现浇C6
叠合C5
应变(×10-6)

800 现浇C7 1500 叠合C6


应变(×10-6)

叠合C7
600
1000

400
500
200
0
0
-500
-2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荷载(kN ) 荷载(kN )

(a) (b)
图 4-13 抗剪试验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图

同时,选取抗剪试验中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中对应点应变值数据制作图 4-14
现浇、叠合试件荷载-混凝土应变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叠合试件及现浇试件对应位置应变片 C3、C4 和 C5 应变值
的变化趋势相对较大,说明叠合试件比现浇试件在混凝土受力情况方面有着一定
区别。
由图(a)可看出,当荷载施加时,叠合 C5 与现浇 C5 的应变即出现较大的差异;
荷载 0-20kN 时过程中,现浇 C5 应变出现急剧突变增长并破坏消失,叠合 C5 应变
值在加载全过程中均有数据显示且数值较小,表明在受横向剪切作用下叠合试件
柱脚核心区域受力较小且增长平缓,未产生现浇试件柱脚核心区的应力集中现象。
由图(b)和图(c)可看出,当荷载较小时,两试件应变变化相近。当荷载加至 20kN
之后,叠合 C4 与现浇 C4 的应变开始出现较大的差异;荷载 20kN-40kN 时过程中,
4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叠合 C4 应变出现急剧突变增长并破坏消失,现浇 C4 应变值全过程缓慢增长;当
荷载加至 40kN 到 90kN 过程中,叠合 C3 应变出现急剧突变增长并破坏消失,现
浇 C3 应变值在此过程中缓慢增长并持续到试验结束。表明在横向剪切作用下叠合
试件柱脚应力集中于核心区上部新老混凝土叠合接缝处及其上部区域。
因此,通过对比结果可知,叠合试件是在环向角钢及连接钢体作用下使得柱
脚核心区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对其部位具有保护作用并提高叠合试件柱脚的抗剪
能力及整体性能。

160
叠合C5
140 现浇C5

120
应变(×10-6)

100

80

60

40

2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荷载(kN )

(a)

1400 叠合C4
2500 叠合C3
现浇C4
1200 现浇C3
2000
应变(×10-6)

1000
应变(×10-6)

800 1500

600
1000
400
500
200

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荷载(kN ) 荷载(kN)

(b) (c)
图 4-14 XJ-2、DH-2 荷载-混凝土应变对比图

2、抗剪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分析
如图 4-15 所示为抗剪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图,图(a)为现浇试件荷载-
钢筋应变曲线图,图(b)为叠合试件荷载-钢筋应变曲线图,图(c)为叠合试件荷载-
钢构件应变曲线图。横坐标表示竖向施加荷载值(kN),纵坐标表示应变值,R 表示
钢筋,S 表示新增钢构件,数字表示对应的应变片编号。R1 位于柱内左侧受力钢
筋、R2 位于柱内右侧受力钢筋、R5 位于近柱脚柱内箍筋、R6 位于近柱脚基础内
箍筋;S1 位于左侧角钢上部、S2 位于左侧角钢下部、S3 位于右侧角钢上部、S4
位于右侧角钢下部、S5 位于基础内连接钢体、S6 位于柱内连接钢体。应变受拉为

4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正值,受压为负值。
由图(a)、图(b)和图(c)可以看出,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在受横向剪切荷载时,
钢筋各点应变值随着荷载的增加,其绝对值逐渐增大。
(1)现浇试件在荷载加至 20kN 时,R1、R5 点应变值迅速增大,原因是由于
荷载加至 20kN 时,柱脚混凝土左侧受拉区出现裂缝,导致钢筋开始承担大多荷载,
因此钢筋应变增长加快。而叠合试件荷载施加至 90kN 时,R1、R5 应变值增长加
快,与此同时荷载开始时,S1、S3、S5 和 S6 应变值均不停增大,表明前期荷载
作用下柱脚环向补强角钢及基础连接钢体使柱钢筋及箍筋分散了横向剪切荷载。
(2)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大,现浇试件 R2、R5 应变也开始加速增大,而基础
内受力钢筋及箍筋应变增长平缓,表明后期柱脚节点所受荷载基本由柱上受力钢
筋及近柱脚箍筋共同承担。而叠合试件在后期荷载增大下 R1、R5、R2 应变不断
均匀增加,S1、S2、S3、S6 应变也均匀增加,说明新增柱脚环向补强角钢及基础
连接钢体与受力纵筋及箍筋协同受力,共同承担剪切荷载。
(3)同时,现浇试件 100kN 时 R1 应变突增即受拉纵筋开始屈服,120kN 时
R1 应变达到峰值即受拉纵筋达到极限;140kN 时 R5 应变突增即受拉箍筋开始屈
服,160kN 时 R1 应变达到峰值即受拉箍筋达到极限,说明现浇试件受剪前期受拉
钢筋承担主要荷载,待受拉纵筋达到极限,后期荷载由受拉箍筋承担直至达到极
限拉应变,这也是试件无法继续承受荷载而结束试验的主要原因。叠合试件则在
荷载施加至 189kN 试件破坏,受力纵筋及箍筋均未达到屈服状态,表明试件无法
承受荷载是由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
(4)由图(c)可看出,S1 及 S3 应变增长较为明显,说明补强角钢左侧受拉及
右侧受压共同作用承担荷载。后期施加荷载过程中 S3 应变有较大突增,原因是左
侧混凝土破碎严重此边钢筋及补强角钢难以受力而使柱脚向右偏移,使得右侧角
钢应力增大,帮助柱脚继续支撑抗剪作用。同时,S6、S2 应变值也在荷载施加过
程中均匀增大,表明柱内连接钢体及基础上表明角钢连接束缚,也为柱脚节点分
散应力而贡献作用。

5000 现浇R1 1400 叠合R1


现浇R2 叠合R2
现浇R5 1200 叠合R5
4000 现浇R6
叠合R6
1000
应变(×10-6)

应变(×10-6)

3000 800

600
2000
400

1000 200

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荷载(kN) 荷载(kN )

(a) (b)
4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叠合S1
叠合S2
600 叠合S3
叠合S4
400 叠合S5
叠合S6
200

应变(×10-6)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50 100 150 200
荷载(kN)

(c)
图 4-15 抗剪试验试件荷载-钢材应变曲线图

选取抗剪试验中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中对应点应变值数据制作图 4-16 现浇、


叠合试件荷载-钢筋应变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叠合试件及现浇试件及对应位置应变片 R1、R2 和 R5 应变
值整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说明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整体的受力情况较为一致。
然而,在同荷载情况下叠合应变值均较对应点现浇试件的应变值小。
由图(a)和图(c)可看出,当荷载施加时,叠合 R1、R5 与现浇 R1、R5 的应变即
出现较大的差异。其中现浇 R1 应变值在荷载 100kN 后发生突变,并在荷载 120kN
达到应变峰值应变缓慢减小;而叠合 R1 应变值在试验全过程中缓慢增长。现浇
R5 应变值在荷载 140kN 后发生突变,并在荷载 160kN 达到应变峰值后应变缓慢减
小;而叠合 R5 应变值在试验全过程中缓慢增长。说明叠合试件柱上受力钢筋及箍
筋均未如现浇试件一样屈服,叠合柱脚核心区域应变的增加较为缓慢,应力峰值
较小。
对比结果表明:在抗剪对比试验中,叠合试件承受荷载时,柱脚核心区域受
力纵筋及箍筋受力较小,并参照上图 4-15(c)可知,叠合试件环向角钢及柱底连接
钢体帮助承受剪切荷载,叠合试件核心区域应力分布更为广泛,使得柱脚区域整
体刚度变大对柱脚有较强保护。同时,叠合试件承受荷载时受力纵筋及箍筋受力
增长及突变对应的荷载值均大于现浇试件,可知叠合试件的抗剪切性能优于现浇
试件。最后,试验结束时叠合试件中各钢筋、钢板、钢体均未有屈服极限的情况
出现,可知叠合试件核心区域具有整体性强、受力性能良好、抗剪切能力高的特
点。
4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叠合装配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试验成果分析

5000 现浇R1 现浇R2


叠合R1 1400 叠合R2
4500
4000 1200

3500
应变(×10-6)

1000

应变(×10-6)
3000
800
2500
2000 600

1500 400
1000
200
500
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荷载(kN ) 荷载(kN )

(a) (b)

3500
现浇R5
叠合R5
3000

2500
应变(×10-6)

2000

1500

1000

50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荷载(kN )

(c)
图 4-16 XJ-2、DH-2 荷载-钢筋应变对比图

4.3 本章小结

根据室内试验方案分别对叠合试件和现浇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及抗剪试验,并
对试验从中得到了以下结论:
1、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在受力性能及变形特征方面整体上具有一致性。
2、从抗压试验中可以得到:叠合试件比现浇试件应变增长更为缓慢、应变
峰值更小;叠合试件裂缝集中开展并破坏位置位于柱上部区域未如现浇试件出现
多条裂缝向下贯穿至柱脚核心区域的情况;叠合试件比现浇试件极限荷载提高
7%。
3、从抗剪试验中可以得到:叠合试件比现浇试件应变分布更为均匀、应变
突变更为缓慢;叠合试件裂缝集中开展及破坏发生在柱身左侧新老混凝土交界处
未如出现现浇试件裂缝满布柱脚核心区并于此区域处破坏的情况;叠合试件比现
浇试件极限荷载提高 14.4%。

4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本章采用 ABAQUS 软件建立与室内试验模型对应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


接结构有限元模型。在对比分析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一
步研究了结构参数改变对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的影响,确定其主要影响
因素。

5.1 有限元软件介绍

ABAQUS[67]是目前常用的大型通用的有限元软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
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之一。ABAQUS 具有强大的模拟能力,其拥有丰富的单元类型
和材料模型,不仅能分析简单的线弹性问题,还能对包括多种不同类型材料、承
受复杂的机械和荷载以及接触条件变化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仿真。ABAQUS 其
强大的能力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脚节点模型和具有多种钢性构件组成、混凝土不
均匀截面以及多个复杂变化接触条件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模型提供了
完备的软件模拟平台。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本章所用的有限元模拟节点为刚性节点。此外,为便于与试验结果对比,所
建立模型的几何尺寸、材料性能、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与室内试验模型相一致。
建立现浇柱脚节点模型时,先完成基础及上部柱的建模,然后再完成钢筋的
建模,最后再将基础与柱结合在一起。其中,柱与基础采用绑接方式形成一个整
体性模型,钢筋与混凝土采用嵌固连接。完成后的几何模型及内部配筋图见图 5-1
所示。在叠合柱脚节点建模时,先完成预制部分混凝土、预制部分钢筋、后浇部
分混凝土、后浇部分钢构件的建模,再将以上四部分进行组合。相应的模型图如
图 5-2 所示。

4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现浇柱脚节点(XJ-1(2)) 现浇柱脚节点配筋

图 5-1 现浇柱脚节点有限元建模示意图

叠合柱脚预制拼接部分 叠合柱脚后浇部分

叠合柱脚节点(DH-1(2)) 叠合柱脚节点配筋

图 5-2 叠合柱脚节点有限元建模示意图

4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5.2.2 模型分析细节

1、材料本构关系
(1)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复杂性,混凝土本构关系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形式
也差别较大。其中,以混凝土破坏机理为基础的混凝土损伤本构在类似于本文试
验的有限元模型中运用较多。在 ABAQUS 的计算过程中,塑性损伤模型[68-70]是
基于不间断介质损伤,此模型可适用于本此试验采用的加载方式,具有较好的收
敛性并常用来分析混凝土的弹塑性的力学行为。因此,本文的有限元模拟采用塑
性损伤本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其中,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取值如表 5-1 所
示。
表 5-1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表

模型参数 膨胀角 偏心率 Fbc/Fco Kc 粘性参数

参数取值 30° 0.1 1.16 2/3 0.001

(2)钢材的本构关系
钢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品质,其力学性能及受力机理都比较简单,并且
它的强度和延性都较混凝土优越。本文采用的是较为常见的双折线随动强化本构
模型,其情况也更贴近现实情况。钢材应力应变示意图如图 5-3 所示。

图 5-3 钢材应力应变示意图

(3)钢材与混凝土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所需研究考虑的钢材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钢筋笼及新增各类

5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钢体与混凝土的锚固连接作用,尤其是在柱脚核心区域箍筋及补强角钢与混凝土
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核心区混凝土的环箍约束作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
锚固通常由接触面上胶结力、混凝土收缩握裹钢筋的摩阻力以及钢筋表面不平与
混凝土之间的机械咬合力组成,其连接作用紧密且牢固。因此,本文将钢筋笼及
新增各类钢体均采用内嵌的方式嵌入混凝土中,在模型受力过程中与混凝土连接
良好,共同作用,这样更加符合实际。
2、接触的处理
在处理叠合柱脚节点模型接触问题时,后浇混凝土与预制构件混凝土接触面
上采用面对面接触方式。柱与基础内的钢筋笼及后装置各类钢体构件则采用内嵌
的方式嵌入混凝土中。
3、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为尽量与室内试验对应,有限元模型基础底部为固接,柱上端约束水平方向
位移及转角。根据室内试验加载方式,作用在模型上的荷载分为两类,即柱端的
竖向荷载及柱脚核心区域的横向荷载,有限元具体的加载方式为:在抗压模拟中
竖向荷载以均布力的形式施加在柱顶面上,见图 5-4(a);抗剪模拟时柱脚核心区
域一侧取方形截面与参考点耦合,在参考点上施加荷载,见图 5-4(b)。

(a) (b)
图 5-4 荷载及边界条件设置
4、单元及网格划分
采用 8 节点六面体积分单元 C3D8R 模拟基础、柱和后浇带混凝土,纵筋、
箍筋及连接钢体则采用三维 Truss 单元 T3D2 进行离散,补强角钢及基础内锚板

5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采用四结点壳单元 S4R。最终的有限元网格如图 5-5 所示,该网格包括多少个 9900


个节点,8400 个单元。

图 5-5 模型网格划分

5、分析步
本章在有限元模拟的计算过程中,抗压模拟中建立一个分析步,将柱的竖向
轴压力设置在 step-1 分析步中;抗剪模拟中建立两个分析步,第一分析步用于模
拟柱顶部施加竖向荷载,第二分析步用于模拟柱脚核心区域向节点模型施加横向
剪切荷载,其中第一分析步延伸至第二个分析步中,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加载过程
中都受到柱顶荷载的作用保证试验与模拟的一致性。

5.3 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验证

本节将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以期为下文研究因素改变对
叠合柱脚性能的影响奠定基础。

5.3.1 破坏荷载结果对比分析

表 5-2 给出了室内试验与仿真模拟得到的破坏荷载,由此可知,试验结果相
比于有限元计算结果整体偏小,而且每组对比数据的误差都不相同,主要原因有:
(1)试验中混凝土与内部钢筋及各类钢材在荷载增大的情况下会发生相对滑
移,但有限元模型中设置的混凝土与钢筋以及混凝土与各种钢性构件之间的连接
都属于理想化的连接,并未考虑构件之间的滑移;
5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2)有限元模型未考虑混凝土中的砂浆及粗骨料的分布不均匀性及内部缺
陷;
(3)有限元模型中各类接触与约束情况不能完全的与实际构件相同。
综上所述,试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间的相对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
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较为合理。

表 5-2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破坏荷载对比表

试件编号 试验值(kN) 模拟值(kN) 相对误差(%)

XJ-1 850 1030 20.1%

XJ-2 910 1112 22.1%

DH-1 167 193 15.5%

DH-2 191 216 13.1%

5.3.2 荷载-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在模型中选取与试验试件应变测点相对应位置钢筋的数据,其测点选取位置
为柱上纵向受力钢筋即上文第四章所提的 R1 测点位置。图 5-6 给出了荷载-应变
曲线的室内试验及有限元仿真结果,其中图(a)、图(b)、图(c)和图(d)分别对应 XJ-1、
DH-1、XJ-2 和 DH-2 模型的情况。
由图可以看出,各模型的模拟值与对应试件的试验测量值的整体变化趋势基
本一致。此外,在相同荷载情况下模拟值均比实测值要小,有限元分析呈现出的
承载能力更大。从整体情况来看,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进
一步说明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较为可靠。

0 0
-200
试验值 试验值
-200
模拟值 模拟值
-400 -400
-600
应变(×10-6)

-600
应变(×10-6)

-800
-800
-1000
-1000
-1200
-1200
-1400
-1600 -1400

-1800 -1600

-2000 -18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荷载(kN ) 荷载(kN )

(a)XJ-1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b)DH-1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5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1600
4500 试验值
试验值 1400 模拟值
4000
模拟值
1200
3500

应变(×10-6)
应变(×10-6)
3000 1000

2500 800
2000
600
1500
400
1000
200
500

0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0 50 100 150 200 250
荷载(kN ) 荷载(kN)

(c)XJ-2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d)DH-2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


图 5-6 模拟值与试验值对比曲线图

5.4 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5.4.1 变形对比分析

由图 5-7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变形云图中图(a)和图(b)可以看出,在同等放大倍
数下现浇试件模型及叠合试件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基本相同,均为
柱端部区域变形量最大,并沿着柱脚方向向下减小。同时,两模型的变形形态均
为柱上部区域鼓胀呈灯笼状,而最后的破坏形态也是类似于柱受压破坏。对比图
(a)和图(b),叠合试件模型各部位总体变形量均小于现浇试件模型,且叠合试件模
型柱脚核心区域变形量较现浇试件模型呈现大范围整体性的减小,说明环向补强
角钢布设增加了区域整体刚度并起到了约束作用,使得叠合试件模型受力性能更
好。此外,也可知轴心受压有限元模型在轴心受压过程中模型的变形规律及破坏
特征与室内试验现象较为一致。
由图 5-7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变形云图中图(c)和图(d)可以看出,在相同放大倍
数下现浇试件模型和叠合试件模型在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趋势情况基本相
同,大致均为近柱脚区域变形量最大,柱端及基础的变形量明显减小,并且叠合
试件模型各部位的变形量均小于现浇试件模型变形量。对比图(c)和图(d)可知,叠
合试件模型变形量由近柱脚核心区域向两端均匀分布减小,其模型的整体变形情
况较为平缓;而现浇试件模型变形量主要集中在横向剪切荷载施加区域,变形集
中区域两侧无过多变形量过渡,说明叠合试件模型是由于环向补强角钢及连接钢
体的布设对柱脚核心区域起到了保护作用。最后现浇试件模型破坏形态为受剪区
域大面积破坏,而叠合试件模型在新老混凝土交界处出现较大变形破坏。此外,
有限元模型的变形规律及破坏特征与试验情况较吻合。

5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a)XJ-1 抗压模型变形云图 (b)DH-1 抗压模型变形云图

(c)XJ-2 抗剪模型变形云图 (d)DH-2 抗剪模型变形云图


图 5-7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变形云图

5.4.2 应力对比分析

由图 5-8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中图(a)和图(b)可以看出,叠合试件模型
和现浇试件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中应力分布情况略有不同,其中叠合
试件模型预制柱上部各部位的应力值略大于现浇试件模型应力值,而其后浇核心
区域各部位的应力值则小于现浇试件模型应力值。现浇试件模型整个柱身应力均
匀分布,而叠合试件模型中的应力分布在新老混凝土结合处呈现较为明显的分界
即上部区域所受应力大,柱脚核心区的应力较小。其中,就柱脚核心区混凝土应
力情况来看,现浇试件模型应力大约为 17.8MPa,叠合试件模型应力大约为
13.6MPa,相比降低了 24%,原因是柱脚核心区域采用 C35 增强混凝土提高了核
心区的强度。与此同时,由图 5-8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中图(c)和图(d)可以
看出,现浇试件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应力与其混凝土应力情况相同,柱身
5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整体应力分布均匀相同;叠合试件模型也是如此,叠合区域上部钢筋呈现较大应
力值,柱脚核心区应力值较小。其中,就柱脚核心区钢筋应力情况来看,现浇试
件模型应力大约为 343MPa,叠合试件模型应力大约为 254MPa,与现浇试件模型
相比降低了 25.2%。同时,并由图(e)可见核心区环向角钢均受有不小应力,说明
柱脚核心区在混凝土、钢筋笼、补强角钢共同作用下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对柱脚
核心区有着较好的增强保护作用。此外还可知,有限元模型的受力特征与试验情
况较为符合。

(a)XJ-1 抗压模型混凝土应力云图 (b)DH-1 抗压模型混凝土应力云图

(c)XJ-1 抗压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d)DH-1 抗压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5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e)DH-1 抗压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图 5-8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

由图 5-9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中图(a)和图(b)可以看出,现浇试件模型
和叠合试件模型在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分布情况大致相同,两个对
比模型均在右侧荷载施加部位、左侧支撑部位及左侧柱脚处的应力较大,其余区
域较小。与此同时,由图 5-9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中图(c)和图(d)可以看出,
现浇试件模型中的钢筋在柱脚位置存在应力集中,而叠合试件模型钢筋在柱脚核
心区上下位置应变较大。就柱脚核心区钢筋应力情况来看,现浇试件模型应力大
约为 368MPa,叠合试件模型应力大约为 276MPa,相比降低了 25%。此外,由图(e)
可见,柱脚核心区的环向补强角钢处应力较大,可知柱脚所受横向剪切荷载由柱
脚核心区钢筋及补强角钢共同承担,同时其也将应力分散到柱脚核心区两侧钢筋,
最后使得柱脚核心区得到较好的保护,表明新增钢构件提高了抗剪切能力。同样,
有限元模型的受力特征与试验情况较为一致。

(a)XJ-2 抗剪模型混凝土应力云图 (b)DH-2 抗剪模型混凝土应力云图


5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c)XJ-2 抗剪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d)DH-2 抗剪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e)DH-2 抗剪模型钢筋应力云图
图 5-9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应力云图

5.4.3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有限元求解结束后,在 ABAQUS 的可视化功能中选定荷载施加位置中点,可


导出该点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曲线。图 5-10(a)和(b)分别给出了该点在竖向和横向
剪切荷载作用下现浇试件模型和叠合试件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
由图(a)和图(b)可以看出,同一类型荷载作用下,两类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的
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随着荷载的持续增加,抗压模型的竖向位移及抗剪模型
的横向位移不断增大。加载初期,箍筋和环向角钢等设置对模型的约束作用较小,
对模型的影响可忽略,但当荷载持续增加至各模型对应极限承载力的 50%-60%时,
箍筋、环向角钢及连接钢体等开始发挥束缚作用。此后,同等压缩荷载作用下叠
合试件模型的竖向位移均小于现浇试件模型;同等剪切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模型
的侧向位移均小于现浇试件模型。由此可知,叠合试件模型柱脚核心区所设置环
向角钢、连接钢体等与箍筋起到了对混凝土的共同约束作用,使得其承载能力得

5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到了提高,整体刚度变大,模型的抗变形能力也随之增强。另外,叠合试件模型
的抗剪切变形能力小于现浇试件模型主要由叠合区混凝土结合不紧密造成的裂缝
开展过大引起。
现浇模型
1200 叠合模型 240 现浇模型
叠合模型

1000 200

800 160

荷载(kN )
荷载(kN)

600 120

400 80

200 4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位移(mm ) 位移(mm)

(a) (b)
图 5-10 有限元分析模型荷载-位移曲线图

5.5 叠合试件模型性能参数分析

以上研究的发现,叠合试件模型中增设的补强角钢、连接钢体、基础内锚板
等对提高柱脚节点的承载力、增强整体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为
细致探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下运用 ABAQUS 软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补强角
钢长度及厚度、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对叠合试件模型力学
性能的影响,以期得到主要影响因素。

5.5.1 补强角钢长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叠合试件模型中的补强角钢的长度分别设置为 200mm、
250mm 和 300mm 三种参数,并逐一在同等荷载作用下进行仿真计算。图 5-11(a)
和(b)分别给出了竖向和切向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图。

1200 240

1000 JG-200mm 200 JG-200mm


JG-250mm
JG-250mm
JG-300mm
800 160 JG-300mm
荷载(kN )
荷载(kN )

600 120

400 80

200 4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0 2 4 6 8 10 12 14
位移(mm) 位移(mm)

(a) (b)
图 5-11 补强角钢长度参数改变下模型荷载-位移图
5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同种荷载情况下,随着角钢长度的增加,模型的位移随之
减小,说明模型的承载力不断增强;此外,三个模型的破坏荷载值也随着长度的
增加而提高。同时,对比图 (a)和图(b)可知,模型在受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的曲线
较为分散饱满,可说明补强角钢的设置在抗剪承载力的提高上有着较大作用。此
外。取长度为 200mm 补强角钢位移突变时的荷载值,并取该荷载值作用下三种模
型对应的位移值,具体数据见表 5-3 所示。

表 5-3 位移变化情况表
补强角钢长度 同荷载下位移值
荷载 长度增加比 位移减小比
(mm) (mm)

200 1.01 — —

竖向荷载 250 0.67 25% 24.8%

300 0.67 50% 33.7%

200 6 — —

横向荷载 250 4.5 25% 25.4%

300 3.9 50% 35%

由表可知,补强角钢在长度 200mm 基础上增加 25%的长度时,叠合试件模型


的竖向位移及侧向位移在对应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量均减 25%左右;而在补强角钢
增加 50%的长度时,叠合试件模型的竖向位移及侧向位移在对应荷载作用下的位
移量均减小 35%左右。就整体提高比率情况来看,补强角钢长度增加对结构承载
性能影响较为明显。

5.5.2 连接钢体长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叠合试件模型中的连接钢体的长度分别设置为 300mm、
400mm、500mm 三种参数,分别在同等荷载作用下进行仿真计算。图 5-12(a)和(b)
分别绘制了连接钢体长度取不同值时在竖向和剪切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模型的荷
载-位移曲线图。

6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1200
240

1000 LJGT-300mm
LJGT-400mm 200 LJGT-300mm
LJGT-500mm LJGT-400mm
800 LJGT-500mm
荷载(kN )

160

荷载(kN)
600
120

400 80

200 4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0 2 4 6 8 10 12 14
位移(mm) 位移(mm)

(a) (b)
图 5-12 连接钢体长度参数改变下模型荷载-位移图
由图可以看出,在同种荷载情况下,模型的位移随着连接钢体长度的增加而
减小,说明连接长度的提高增大了叠合模型的承载力。同时,对比图(a)和图(b)可
知,抗压荷载-位移曲线较为紧凑密集,说明连接钢体长度改变对提高叠合试件模
型抗压承载力并无太大效果,而在抗剪承载力的增强上有着一定的作用。取长度
为 300mm 连接钢体位移突变时的荷载值,并取该荷载值作用下三种模型对应的位
移值,具体数据见表 5-4 所示。

表 5-4 位移变化情况表
连接钢体长度 同荷载下位移值
荷载 长度增加比 位移减小比
(mm) (mm)

300 0.89 — —

竖向荷载 400 0.76 33% 14%

500 0.7 66% 21%

300 5 — —

横向荷载 400 3.9 33% 22%

500 3.5 66% 29.8%

由表可知,连接钢体在长度 300mm 基础上增加 33%的长度以及增加 66%的长


度时,叠合试件模型竖向位移减小 14%及 21%,叠合试件模型侧向位移减小 22%
及 29.8%,表明其对提高抗剪承载力有作业,就整体提高比率情况而言,连接钢体
长度增加对结构承载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5.5.3 补强角钢厚度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叠合试件模型中的补强角钢的厚度分别设置为 2mm、

6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3mm 和 4mm 三种参数,并逐一在同等荷载作用下进行仿真计算。图 5-13(a)和(b)


分别给出了竖向和切向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图。

250
1200

JG-2mm
1000
JG-3mm
200 JG-2mm
JG-4mm JG-3mm
800 JG-4mm

荷载(kN )
荷载(kN )

150

600
100
400

50
20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0 2 4 6 8 10 12 14
位移(mm) 位移(mm)

(a) (b)
图 5-13 补强角钢厚度参数改变下模型荷载-位移图

由图可以看出,在同种荷载情况下,随着补强角钢厚度的增加模型的位移变
化情况有着较小范围的减小,说明叠合试件模型在补强角钢的厚度增加下其承载
力得到一定增强。同时,对比图(a)和图(b)可知,模型在受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的
曲线较为圆滑分散,说明补强角钢厚度增加在对叠合试件模型抗剪承载力的增强
上有着一定的作用,而对抗压承载力提升无明显作用。取厚度为 2mm 补强角钢位
移突变时的荷载值,并取该荷载值作用下三种模型对应的位移值,具体数据见表
5-5 所示。

表 5-5 位移变化情况表
补强角钢厚度 同荷载下位移值
荷载 厚度增加比 位移减小比
(mm) (mm)

2 1.03 — —

竖向荷载 3 0.89 50% 13.5%

4 0.82 100% 20.2%

2 6.1 — —

横向荷载 3 4.6 50% 24.5%

4 3.93 100% 35.2%

由表可知,补强角钢在厚度 2mm 基础上增加 50%的厚度以及增加 100%的厚


度时,叠合试件模型竖向位移减小 13.5%及 20.2%,叠合试件模型侧向位移减小
24.5%及 35.2%。就整体提高比率情况来看,补强角钢厚度增加对结构承载性能影
响较小。

6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5.5.4 连接钢体直径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叠合试件模型中的连接钢体的直径分别设置为 25mm、
32mm 和 40mm 三种参数,并逐一在同等荷载作用下进行仿真计算。图 5-14(a)和(b)
分别绘制了竖向和切向荷载作用下叠合试件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图。

1200 240

1000 LJGT-25mm 200


LJGT-32mm LJGT-25mm
LJGT-40mm LJGT-32mm
800 160 LJGT-40mm

荷载(kN)
荷载(KN)

600 120

400 80

200 4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0 2 4 6 8 10 12
位移(mm) 位移(mm)

(a) (b)
图 5-14 连接钢体直径参数改变下模型荷载-位移图
由图可以看出,在同种荷载情况下,随着连接钢体直径的增加,叠合试件模
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并无明显位移,在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有着较小的位移变化,
说明连接钢体直径增加在提高叠合试件模型抗剪承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对抗压
性能提高并无实质效果。取直径为 25mm 连接钢体位移突变时的荷载值,并取该
荷载值作用下三种模型对应的位移值,具体数据见表 5-6 所示。

表 5-6 位移变化情况表
连接角钢直径 同荷载下位移值
荷载 直径增加比 位移减小比
(mm) (mm)

25 0.8 — —

竖向荷载 32 0.76 28% 5%

40 0.7 60% 12.5%

25 5.7 — —

横向荷载 32 4.81 28% 15%

40 4.81 60% 27%

由表可知,连接钢体在直径 25mm 基础上增加 28%的直径以及增加 60%的直


径时,叠合试件模型竖向位移减小 5%及 12.5%,叠合试件模型侧向位移减小 15%
及 27%。就整体提高比率情况来看,补强角钢厚度增加对结构承载性能影响较小。

6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5.5.5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分析

保持影响参数不变,将叠合试件模型中预制构件部分混凝土强度由 C30 设置
为 C35,将后浇部分混凝土强度由 C35 设置为 C40,并逐一在同等荷载作用下进
行仿真计算。图 5-15(a)和(b)分别绘制了竖向和切向荷载作用下模型的荷载-位移曲
线图。

1400 C30-C35组
250
C35-C40组
1200
200 C30-C35组
1000 C35-C40组
荷载(kN )

荷载(kN )
800 150

600
100

400
50
200

0 0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 2 4 6 8 10 12
位移(mm) 位移(mm)

(a) (b)
图 5-15 混凝土强度等级参数改变下模型荷载-位移图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叠合试件模型在竖向荷载及
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在相同荷载作用下,随
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叠合试件模型前期位移变化相近,到后期强度等级高
的模型位移变化明显小于强度等级低的模型。在混凝土强度等级取 C30-C35 时对
应的位移突变荷载作用下的两种模型位移值见表 5-7。

表 5-7 位移变化情况表
混凝土强度等级 同荷载下位移值
荷载 强度提高 位移减小比
(mm) (mm)

C30-C35 1.03 — —

竖向荷载 C35-C40 0.69 一个等级 33%

C30-C35 6.1 — —

横向荷载 C35-C40 4.18 一个等级 31%

由表可知,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在 C30-C35 基础上均增加一个等级时,叠合试


件模型的竖向位移及侧向位移在对应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量均减小 33%左右。就整
体提高比率情况来看,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增加对结构承载性能影响明显。

6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5.6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层次分析法可将结构复杂的多因素影响问题系统的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
等层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的解决方法[71]。其方法为先通过构建层次结
构,将多因素问题进行系统化;其次,依据个人主观经验构建评价矩阵;继而, 通
过对评价矩阵求解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
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用加权求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影响因素对总目标的最终
权重[72]。
本文设计叠合柱脚结构的受力性能主要以抗压及抗剪性能为主要参考,鉴于
不同的设计参数对结构抗压及抗剪性能的影响均不相同,所以针对此种多因素变
化求解问题,基于仿真模拟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主
要影响因素。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如图 5-16 所示。

图 5-16 层次结构模型图

2、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计算中,为了使得矩阵中各结构参数的重要性能够进行定量的
展示,引入了 1~9 标度法的矩阵判断标度,如表 5-8 所示。

表 5-8 矩阵判断标度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6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续 5-8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及其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aij 表示:i 相对 j 来讲的比较结果(重要性),aii=1,aji=1/aij

基于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构造主要影响因素与受力性能的判断矩阵,如表
5-9 所示。
表 5-9 判断矩阵
受力性能 补强角钢 连接钢体 补强角钢 连接钢体 混凝土强度

影响 长度 长度 厚度 直径 等级组合

混凝土强度等级 1 3 4 4 1/5

连接钢管直径 1/3 1 1 2 1/5

补强角板长度 1/4 1 1 2 1/7

梁底补强板长度 1/4 1/2 1/2 1 1/7

柱顶补强板厚度 5 5 7 7 1

(1)计算上述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 =5.18
 n
(2)计算一致性比率: CI  0.18/4=0.045(n=5,矩阵阶数)
n 1
(3)查询随机一致性指标:当 n=5 时,RI=1.12
CI
(4)计算一致性比率; CR  =0.045/1.12=0.04<0.1,认为矩阵不一致程度
RI
在可容许范围之内。
3、计算各项因素对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的权重
(1)纵列求和,如表 5-10 所示。

表 5-10 因素纵列求和表
受力性能 补强角钢 连接钢体 补强角钢 连接钢体 混凝土强度

影响 长度 长度 厚度 直径 等级组合

混凝土强度等级 1 3 4 4 0.2

连接钢管直径 0.333 1 1 2 0.2

补强角板长度 0.25 1 1 2 0.143

6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续表 5-10
梁底补强板长度 0.25 0.5 0.5 1 0.143

柱顶补强板厚度 5 5 7 7 1

求和 6.833 10.5 11.5 14 1.686

n
(2)计算 Pij  aij /  aij 得新矩阵,并按照横列求和,如表 5-11 所示。
i 1

表 5-11 因素横列求和表
受力性能 补强角 连接钢 补强角钢 连接钢 混凝土强度 求和

影响 钢长度 体长度 厚度 体直径 等级组合

混凝土强度等级 0.146 0.286 0.348 0.286 0.118 1.184

连接钢管直径 0.048 0.095 0.087 0.143 0.119 0.492

补强角板长度 0.036 0.095 0.087 0.143 0.085 0.446

梁底补强板长度 0.036 0.048 0.043 0.071 0.085 0.283

柱顶补强板厚度 0.730 0.474 0. 603 0.5 0.51 2.81

(3)取横列求和的转置矩阵
n
T  {1.184,0.492,0.446,0.283,2.81} ,求和  T  5.2
i 1
i

n
(4)计算每个 Ti /  Ti 的值即最大值特征向量
i 1

得出即为各个因素对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的权重,如表 5-12。

主要影响因素权重表
补强角钢 连接钢管 补强角钢厚 连接钢体直 混凝土强
主要影响因素
长度 长度 度 径 度组合

权重 0.228 0.095 0.086 0.054 0.54

从表 5-12 可知,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的权重为 0.54 ,属于多个因素中权重的


最大值,说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为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最大因素;补强角钢长
度的权重为 0.228,仅次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是对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的次重要因素;连接钢体长度权重为 0.095 也可作为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影响的
因素。其余因素的权重较小,即其对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影响较小。
由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及仿真分析结果,可知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补强

67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角钢长度等对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适当增加补强
角钢及连接钢体长度,但也不宜超过柱脚加密区 5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的
提高对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较为明显,但考虑到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成本较大,
因此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取预制 C35、后浇 C40 较为合适。就此规格模型来说,
补强角钢厚度及连接钢体直径增加来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影响不大,因此可按实际
情况取小值。

5.7 本章小结

本章运用 ABAQUS 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与室内试验相对于的有限元仿真模


型,对模拟结果及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结构参数改变对叠合试件模
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基于室内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有限元模拟结果
与试验结果在变形特征及受力性能等方面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2)对现浇试件模型及叠合试件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叠合试件模型
在提高承载力、增强整体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均比现浇试件模型更优。
(3)研究结构参数改变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影响,发现补强角钢长度及厚度、
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参数均对叠合柱脚结构受力性能有影
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补强角钢长度、连接钢体长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68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近年来,装配式结构因其在节能、减材、提高施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我国建筑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从装配式结构的受力状态及实际施工情
况来看,装配式结构存在着整体性能差、连接强度弱、施工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并采用室内试验和仿真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变形特征、破坏形态
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成果。
1、针对现有柱脚节点存在的整体性差、连接强度弱、施工效率低的问题,设
计了一种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该结构中设置的补强角钢可增强结构的
连接强度并提高结构横向抗剪能力;基础内锚板可用于协调柱上部钢筋与基础内
钢筋整体受力,提高结构整体性能及抗拔能力;连接凸隼及钢体可提高节点定位
施工精确度并兼有提高结构抗剪切能力。
2、根据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对其进行结构简化并设计了
一套室内试验方案。根据结构性能测试的需要,制备用于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所
需的现浇试件及叠合试件,并在试件核心区域钢筋、新增钢构件及混凝土上布置
应变测点。根据试验加载需要,对实验室内的单梁弯曲加载装置进行改装,使其
满足施加横向荷载及竖向荷载的需要。
3、采用改进的试验加载装置对试件进行抗压试验和抗剪试验,从实验成果来
看,叠合试件与现浇试件在受力性能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叠合试件在抗压及抗剪
性能方面相对于现浇试件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抗压试验情况来看,叠合试件
比现浇试件应变增长更为缓慢、应变峰值更小;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现浇试件裂缝
开展位于柱上部区域且破坏时伴有多条裂缝向下贯穿至柱脚核心区域,叠合试件
裂缝集中开展并破坏位于柱上部区域未影响柱脚核心区;同时叠合试件较现浇试
件极限荷载提高 7%。从抗剪试验情况来看,叠合试件较现浇试件应变分布更为均
匀应力峰值更小;在横向剪切荷载作用下现浇试件裂缝满布柱脚核心区并于此区
域处破坏,叠合试件裂缝开展及破坏发生在柱身左上侧新老混凝土交界处;同时
叠合试件较现浇试件极限荷载提高 14.4%。
4、建立了与室内试验相一致的仿真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叠合试件模型与现浇
试件模型计算结果,发现叠合试件模型在变形、应力-应变及荷载-位移变化上更优
越。通过分析结构参数改变对叠合试件模型的受力性能影响,发现补强角钢长度
69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及厚度、连接钢体长度及直径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组合均有助于提高叠合柱脚结构
的整体性能,但从提高比例及结构的受力变化趋势来看,补强角钢及连接钢体长
度、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因素影响更为明显。

6.2 进一步展望与建议

本文针对所提出的叠合装配式柱与基础连接结构,通过室内试验与仿真分析
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此结构的设计特点、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并通过改变不同参
数探究其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虽然在揭示本设计的性能方面具有
一定意义,但尚存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本文室内试验模型尺寸为缩尺尺寸,未进行足尺寸的试验,未考虑模型试
验中一些材料参数尺寸效应和比例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试验和结果的分析
产生影响。同时,受试验条件及时间的限制,试验数据整体偏少。
2、本文室内试验中未对结构在拟静力荷载作用下进行试验,未能对结构在拟
地震作用下分析结构对地震的响应,相关的拟静力室内试验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文所建立的仿真分析模型是在所设计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方面的简
化,在一定程度上虽能反应结构的一些主要受力特性,但在一些方面例如新老混
凝土结合面的接触与实际存在的差异等情况未能很好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结
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70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其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赵志强,苏成杰,林冠宏.预制装配式结构连接形式的研究综述[J].江西建材,2017(05):29.
[3] 但 泽 义 , 罗 福 盛 , 邓 玉 孙 . 钢 柱 脚 与 混 凝 土 基 础 刚 接 连 接 设 计 方 法 探 讨 [J]. 钢 铁 技
术,2010(05):27-32.
[4] 姚德康.钢柱与基础连接做法的讨论[J].钢结构,2015,30(10):54-56.
[5] ABOLMAALI A, KUKRETI A R, RAZAVI H. Hysteresis behavior of semi-rigid double web
angle steel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3, 59(8):
831057-1082.
[6] H.H.Lau, M.H.R and Goldey,R.G.Beale, The influence of base connectivity on the ultimate load
of column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81(2003)1827—1849.
[7] HENSMANN J S,NETHERCOT D A. Numerical Study of Unbraced Composite F-rames:
Generation of Data to Validate Use of the Wind Moment Method of Design[J]. Journal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1,57: 791-809.
[8] 王毅. 钢管混凝土外包式柱脚节点性能试验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2007.
[9] 聂 建 国 , 徐 桂 根 . 方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节 点 的 抗 剪 受 力 分 析 [J]. 清 华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2009,49(06):798-802.
[10] 郭中华. 外包式钢柱脚节点性能试验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1.
[11] 貞末和史,藤原大英,伊藤倫夫,田中秀宣,南宏一. すべり破壊を SRC 構造非埋込み形柱
脚のせん断挙動と終局耐力[C].日本建築学会構造論文集(618),2007:237-244.
[12] 宋 岩 , 王 永 . 水 平 往 复 荷 载 作 用 下 外 露 式 刚 接 柱 脚 抗 剪 性 能 研 究 [J]. 建 筑 科
学,2010,26(11):25-28.
[13] 申宇杰. 平板柱脚对轴压柱转动约束的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4] 赤松克哉,貞末和史,南宏一. 22695 鉄骨コンクリート構造非埋込み形柱脚の力学特性
に関する実験的研究(その 2)(RC と S の混合構造(1), 構造 III, 2012 年度大会(東海) 学
術講演会・建築デザイン発表会 )[J]. 学術講演梗概集, 2012, 2012: 1389-1390.
[15] 梅桂玲. 型钢混凝土非埋入式柱脚抗剪强度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2014.
[16] 韩宝仪. 露出型钢柱脚抗剪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北京: 北京建筑大学,2014.
[17] Kanvinde A M, Higgins P, Cooke R J, Perez J, Higgins J. Column base connections for
hollow steel sections: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strength model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5, 141(7): 04014171.
[18] 杨 晓 , 金 怀 印 , 胡 翔 . 圆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框 架 节 点 抗 剪 承 载 力 计 算 方 法 [J]. 结 构 工 程
师,2017,33(03):21-26.
[19] 程志杰. 近场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性能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2011.
71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0] Kadoya H, Kawaguchi J, Morino S. 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bare type
CFST column base with central reinforcing bars.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n Steel and
Concrete Ⅴ, 2006: 127-136.
[21] Lehman D E, Roeder C W. Foundation connections for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tub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2, 78: 212-225.
[22] 周胜东. 带有栓钉的埋入基础梁式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2008.
[23] 陈俊. 预制混凝土底层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 长沙: 湖南大学,2016.
[24] 廖述江.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 SRC 柱脚连接研究与应用[J]. 建筑结构,2016,46(22):56-58.
[25] 张海军. CFRP 加固高强混凝土柱偏压和抗剪性能的试验及有限元分析[D]. 大连: 大连理
工大学,2008.
[26] 卢亦焱,张华,张号军等.外包角钢与碳纤维布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7(10):1-7.
[27] 杜修力,符佳,张建伟.钢筋混凝土柱轴心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大比尺试验研究[J]. 土木工
程学报,2010,43(S2):1-8.
[28] 张毅.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宏观本构关系试验研究[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2013.
[29] 郝良金. 预应力钢带加固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0] 郑 亮 , 靳 小 俊 , 董 彦 莉 . 配 筋 方 钢 管 混 凝 土 柱 的 抗 压 性 能 [J]. 江 苏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2015,36(04):469-474.
[31] 柳旭东,王东辉,郭红玲,刘英亮,刘帅.预制柱连接部位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
术,2015,37(10):77-79.
[32] 刘斌. 钢丝加固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16.
[33] 郑继光. 二次受力叠合式钢筋混凝土圆截面柱受压性能分析及承载力研究[D]. 长春: 吉
林大学,2011.
[34] 吴小勇. 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 汕头:
汕头大学,2011.
[35] 柳忠杨. 装配式混凝土柱连接部位的抗剪性能试验[A]. 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哈尔
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4.
[36] 马人乐,邹智兵,孙永良.预应力锚栓柱脚设计及应用[J]. 钢结构,2010,25(04):13-16+24.
[37] 胡静. 带抗剪环的埋入式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D]. 西安: 长安大
学,2008.
[38] 金坎辉. 一种新型柱脚连接方式的受力分析及应用[D]. 石家庄: 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
[39] 徐悟. 六边形钢管混凝土柱及其外包式柱脚工作机理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2016.
[40] L. R. O. DE LIMA,S. A. L. DE ANDMDE,P. C. G. DA S. VELL ASCO,et a1. Experimental and
mechan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behaviour of minoraxis beam-to-column semirigid
joi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2002,44(6):1047-1065
[41] TAKHIROV SM, POPOV EP. Bolted large seismic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Part
72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nume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2, 24(12):1535-1545.


[42] 侯景军. 混凝土柱粘结加固受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D]. 武汉: 武汉大学,2005.
[43] 林辉. 方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0.
[44] 徐春丽. 钢管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2004.
[45] 伍文波. SRC 非埋入式柱脚与基础锚固的计算分析[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5.
[46] 潘高洁. 外露式刚接柱脚节点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2.
[47] 黄乐平. 外露式柱脚力学性能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3.
[48] 朱华,吴敏哲. 简单露出型平板钢柱脚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7(4):84-91.
[49] Moon J, Lehman D E, Roeder C W, et al. Evaluation of embedded concrete-filled tube (CFT)
column-to-foundation connectio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3, 56: 22-35.
[50] Pecce M, Rossi F. The non-linear model of embedd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column bas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3, 46: 247-263.
[51] 崔瑶,王枫智,于贵书.强震作用下柱脚连接刚度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J]. 地震工程与工程
振动,2016,36(03):162-169.
[52] 刘靓. 加固轴压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及可靠度分析[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53] 孟庆春. 半刚性柱脚连接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分析[D]. 石家庄: 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
[54] 余勋藩. 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有限元分析与参数化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5.
[55] 朱灵真. 半刚性柱脚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D]. 石家庄: 石家庄铁道大
学,2016.
[56] 孙家刚.钢结构柱脚设计与研究综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7):222.
[57] Jae-Hyouk Choi,Yeol Choi.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elastic behavior for exposed-type steel
column bases under three-dimensional loadings[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27(3).
[58] 刘洋.钢结构外露式柱脚安装方法的探讨[J]. 山东化工,2014,43(02):114-115+118.
[59] 金鑫. 埋入式柱脚的受力性能分析[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3.
[60] 刘珺雯. 埋入式柱脚设计方法与受力性能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2013.
[61] 李拨.浅谈钢管混凝土框架外包式柱脚设计[J]. 四川建材,2015,41(05):56+59.
[62] 江漪. 多高层建筑外包式钢柱脚受力性能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63] 韩尚宇,谢洪阳,张慧华. 一种预制装配柱与钢筋混凝土基础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P]. 江
西:CN107869150A,2018-04-03.
[64] 程文瀼,李爱群,王铁成,颜德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0..
[66] 曾 垂 军 , 吴 方 伯 , 刘 锡 军 , 徐 昌 慧 . 新 型 叠 合 结 构 体 系 的 设 计 与 施 工 [J]. 建 筑 科
学,2006(04):67-71.
[67] 曹岩,沈冰,程文. ABAQUS 6.14 中文版有限元分析与实例详解[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73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社,2018
[68] 刘 巍 , 徐 明 , 陈 忠 范 .ABAQUS 混 凝 土 损 伤 塑 性 模 型 参 数 标 定 及 验 证 [J]. 工 业 建
筑,2014,44(S1):167-171+213.
[69] 张 劲 , 王 庆 扬 , 胡 守 营 , 王 传 甲 .ABAQUS 混 凝 土 损 伤 塑 性 模 型 参 数 验 证 [J]. 建 筑 结
构,2008(08):127-130.
[70] 张战廷,刘宇锋.ABAQUS 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J]. 建筑结构,2011,41(S2):229-231.
[71] 杨桂元,黄己立.数学建模[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9-214.
[72] 邵朱山. 基于群决策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
学,2014

74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 Han Shangyu, Yan Hao, Chen Jiashen,Li Kairen. The Design on laminated
prefabricated column base joint and the research on its construction technics [C].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ISSN 1755-1315.(已见刊待检索)
[2] Han Shangyu, Chen Jiashen, Yan Hao, Li Kairen.Research 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laminated Prefabricated Beam-column Joins [C].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ISSN 1755-1315.(已见刊待检索)
[3] Han Shangyu, Li Kairen, Yan Hao, Chen Jiashen. The Study on Structure
Design and Bearing Behavior Simulation of Pier Foundation for Variable Cross-Section
and Post-installed Fastening by Spiral Spray Indentation [C].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ISSN 1757-8981.(已录用待刊)
2、参与发表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
[1] 韩尚宇,谢洪阳,张慧华,余建杰,严浩,陈家燊,李凯仁.一种预制装配式柱与钢
筋混凝土基础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P].中国专利: 201711194556.9,2017(已受理)
[2] 韩尚宇,谢洪阳,张慧华,王中华,陈家燊,严浩,李凯仁. 一种装配式梁与装配
式柱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P]. 中国专利: 201711193055.9,2017(已受理)
[3] 韩尚宇,李凯仁,严浩,陈家燊. 一种填挖不平衡路段防开裂沥青路面结构
[P].中国专利:201820369313.8,2018(已受理)
[4] 韩尚宇,李凯仁,陈家燊,严浩. 一种深基础室内模型试验装置[P].中国专
利:201821236835.7,2018(已受理)

75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致 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已经步入尾声。忆往昔,自己走过
的路、身边遇见的人、生活中发生的事,自己从青涩走向成熟,感谢这三年来给
予我帮助人。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三年学习生涯的引路人——韩尚宇老师。韩老师在学术
研究方面精益求精,对我的学术研究及毕业论文给予了很多的指导与帮助;在生
活方面宽以待人,他以长者的身份对我们学生的生活十分的关心,随和热情的照
顾我们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韩老师都能给我们学生树立一
个良好的榜样,他对我的影响必将源远流长。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我向韩老师
致以最真诚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着重感谢我的同门陈家燊。在室内试验过程中,从材料采购准备
一直到试验结束的日子里,我们肩并肩、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度过这艰难却又十
分有意义的岁月。其次,也要感谢在试验过程给予我们帮助的李壮状、邵斌、郭
玮祎、段文吉等同学,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试验不可能顺利的完成。
另外,还要感谢实验室喻春老师、赵丽丽老师和黎灿明老师,对我的室内试验模
型的制作及试验的开展给与了很多帮助及重要的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感
谢对我研究生学习阶段给予的帮助和指导的土建学院张慧华老师、吴珺华老师、
何立军老师、刘庆文老师等人。感谢我的同门师兄戴骏,同门师弟(妹)李凯仁、
刘思敏、李月明对我的帮助;感谢我的室友邱卓、熊安奇、余武鹏对我的关怀与
陪伴,和你们朝夕相处三年,我生活的很快乐,分开的日子即将到来,我甚是惆
怅。还要感谢同窗黄明辉、杜菲雨、徐雅萍、傅艳等对我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生活
上的关心!
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在我身后默默的支持我,每当生活遇到挫折
和困难,都会从家人的关怀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们永远是我前行路上可以停
泊的温暖港湾。
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师兄弟、同窗和朋友!
衷心感谢评阅论文的各位专家、教授!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前程似锦!
严浩
2018 年 11 月于南昌航空大学

76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

在南昌航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

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签名: 日期:________________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南昌航空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

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南昌航空大学关于保存、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航空大学,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____________

7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