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2

中文图书分类号:TU393.

3
密 级:公开
UDC:624
学 校 代 码:10005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AL DISSERTATION

论 文 题 目: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论 文 作 者:范兴铭
学 科:土木工程
指 导 教 师:张延庆教授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 2013 年 6 月
UDC:624 学校代码:10005
中文图书分类号:TU393.3 .. 学 号:S201004069
密 级:公开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英 文 题 目:THE DISPLACEMENT AND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OF STEEL GRID
STRUCTURE AFTER FIRE

论 文 作 者 : 范兴铭
学 科 专 业 : 土木工程
研 究 方 向 : 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申 请 学 位 : 工学硕士
指 导 教 师 : 张延庆教授
所 在 单 位 : 建筑工程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3 年 6 月
授 予 学 位 单 位 : 北京工业大学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范兴铭

日 期: 2013 年 6 月 2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 名: 范兴铭 日 期: 2013 年 6 月 2 日

导师签名: 张延庆 日 期: 2013 年 6 月 5 日


摘 要

摘 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物也快速向超高层、多功能化方
向发展,空间网架结构具有受力均匀、刚度大等优点,已成为建筑结构广泛应用
的形式,但钢材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当建筑发生火灾时,网
架结构由于受到高温和结构荷载的双重作用,结构内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内力,
因此分析钢结构火灾后的残余应力,为后期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是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钢结构火灾下受力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空间较小的钢框
架方面,对于大空间钢结构火灾下考虑整体效应的性能分析还鲜有涉及。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钢结构抗火分析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钢结构材料的热传导
性能及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总结比较了各国结构钢材热工性能与力学性能在高
温下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火灾动力模拟软件 FDS 及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的计算步骤与分析思路。结合某工程实例,给出了利用火灾动力模拟软
件 FDS 计算钢结构火灾下温度场的方法,给出了热-结构耦合分析的计算步骤以
及利用热-结构耦合分析计算钢结构火灾后残余应力与变形的方法,为后续修复
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相关类似课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分析计算方法。本文主要
开展了以下工作:
(1)提出了大空间钢结构火灾后性能分析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思路。
(2)通过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实验给出了涂料等效传热系数,利用布置热
电偶的方式测定了钢构件的升温过程,并与炉温升温曲线作对比,更客观的反映
了防火涂料的隔热性能。
(3)通过某大空间钢网架火灾后现场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依据调研汇总
初步分析推测火灾蔓延路径,利用火灾模拟软件 FDS 还原火灾发生时温度场。
(4)将提取出的温度场荷载与结构荷载共同施加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建立的结构模型上,设置各项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计算参数,求解得出
火灾后网架结构的残余应力以及残余变形情况。

关键词:钢结构;热-结构耦合分析;温度场;残余应力;

-I-
Abstract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building
has also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to the super high-rise, multi-functional
direction. Space grid structure with uniform force, stiffness, etc.,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form of building structure. But steel yield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hen building fire occurs, the grid structure due to the
dual role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structural loads, the structure will have a larger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s, therefore, analysis of the residual stress of steel
structure after a fire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pairing work later,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eel structure in fire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teel frame with smaller interior room at home and abroad,
consider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a large space steel structure
fire rarely involv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teel fire resistance
research status, elaborate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teel material and steel fire
protection measures, comparative summary of national structural steel thermal
properti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high temperature curve, in which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fire dynamic simulation software FDS fire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calculation steps and analysis of ideas. Combined with a practical
project, gives the method of use fire dynamic simulation software FDS to calculate
steel structure temperature field after fire, gives the calculation procedure of the
thermal-structure coupling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use thermal-structure coupling
analysis to calculations residu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steel structure after fire,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subsequent repair program, provide an analy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imilar to related research projects. This paper carried out the
following work:
(1) Proposed the analysis technology roadmap and ideas of large space steel
structure performance after fire.
(2) Through the fireproof coatings fire resistant experiments gives the equivalen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coating, determined the heating process using the method
of arrangement thermocouple on the steel member, and contrast with the oven
temperature curve,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insulation of fireproof coating.

- III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3)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gather first-hand information of the large space
steel truss after fire, using the fire dynamic simulation software FDS reduction
temperature field when the fire broked.
(4) The extracted temperature loads and structural loads common applied to the
structural mode which was established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set the calculation parameters which are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Solving
get the residual stress and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steel grid structure after fire.

Key words: steel structure; thermal-structural coupling analysis; temperature field;


residual stress;

- IV -
目 录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
1.2 课题选题意义 .....................................................................................................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1.3.2 国外研究现状.............................................................................................. 6
1.3.3 国内研究现状.............................................................................................. 8
1.4 建筑物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 ............................................................................. 9
1.4.1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9
1.4.2 建筑物的耐火极限.................................................................................... 10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1
1.5.1 主要内容.................................................................................................... 11
1.5.2 技术路线.................................................................................................... 12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13
2.1 传热学相关概念 ............................................................................................... 13
2.1.1 温度应力.................................................................................................... 13
2.1.2 温度场及计算方法.................................................................................... 13
2.1.3 影响火灾发展的因素................................................................................ 15
2.1.4 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与升温曲线................................................................ 18
2.1.5 传热学基本原理........................................................................................ 24
2.2 钢结构构件防火保护 ....................................................................................... 28
2.2.1 钢材防火保护措施.................................................................................... 28
2.2.2 钢结构防火涂料及其对温度场影响的研究............................................ 30
2.2.3 火灾后空气温度预估................................................................................ 37
2.3 火灾模拟软件 FDS........................................................................................... 37
2.3.1 FDS 简介 .................................................................................................... 37
2.3.2 FDS 计算流程 ............................................................................................ 38
2.3.3 参数选取.................................................................................................... 39
2.3.4 FDS 的缺点 ................................................................................................ 40
2.4 小结 ................................................................................................................... 41

-V-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43
3.1 高温下结构钢的热工性能 ............................................................................... 43
3.1.1 导热系数.................................................................................................... 43
3.1.2 比热容(比热) ........................................................................................... 44
3.1.3 热膨胀系数................................................................................................ 45
3.1.4 质量密度.................................................................................................... 46
3.2 高温下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 46
3.2.1 屈服强度.................................................................................................... 46
3.2.2 高温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48
3.2.3 弹性模量.................................................................................................... 51
3.2.4 钢筋泊松比................................................................................................ 52
3.3 小结 ................................................................................................................... 53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 55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 55
4.1.1 有限元法简介............................................................................................ 55
4.1.2 ANSYS 简介 ............................................................................................... 56
4.1.3 ANSYS 热分析 ........................................................................................... 58
4.2 热-结构耦合分析简介...................................................................................... 59
4.2.1 热-结构耦合分析特点 .............................................................................. 59
4.2.2 热-结构耦合分析步骤 .............................................................................. 60
4.3 数据转换接口 ................................................................................................... 61
4.3.1 对接原理.................................................................................................... 61
4.3.2 软件使用建议 ........................................................................................... 62
4.4 火灾下荷载组合 ............................................................................................... 63
4.5 小结 ................................................................................................................... 64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65
5.1 某钢网架结构概况 ........................................................................................... 65
5.2 火灾蔓延情况概述 ........................................................................................... 66
5.2.1 建筑整体火灾蔓延情况 ........................................................................... 66
5.2.2 计算网架火灾蔓延情况............................................................................ 67
5.3 计算网架受损情况及温度预测 ....................................................................... 69
5.4 温度场计算 ....................................................................................................... 73
5.4.1 计算区域选取............................................................................................ 73
5.4.2 建立 FDS 模型 .......................................................................................... 74

- VI -
目 录

5.4.3 计算参数选择............................................................................................ 76
5.4.4 计算结果分析............................................................................................ 78
5.5 温度转换及温度折减 ....................................................................................... 83
5.5.1 温度转换.................................................................................................... 83
5.5.2 温度折减.................................................................................................... 85
5.6 杆件位移及内力分析 ....................................................................................... 86
5.6.1 ANSYS 模型 ............................................................................................... 86
5.6.2 钢材参数.................................................................................................... 86
5.6.3 计算荷载.................................................................................................... 87
5.6.4 计算结果分析............................................................................................ 87
5.7 修复方案 ........................................................................................................... 91
5.8 小结 ................................................................................................................... 94
结论与展望.................................................................................................................. 95
参考文献...................................................................................................................... 9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1
致谢............................................................................................................................ 103

- VII -
第1章 绪 论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
类造成灾难。“火灾”,是指一种包括流动、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及其相互作
用的复杂燃烧过程[1],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
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
火灾是各种灾害中发生最频繁且极具毁灭性的灾害之一,其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地
震的 5 倍,仅次于干旱和洪涝,而发生的频度则居各灾害之首。近年来,中国火
灾损失惊人,且居高不下[2,3]。火灾事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也很大[4]。
建筑火灾一般是指烧毁或者损毁建筑物及其中各种容纳物品,造成生命财产
损失的灾害,是火灾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火灾统计表明,发生次数最多,
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建筑火灾[5]。因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
要场所,也是财富高度集中的场所[6]。近几十年来,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各国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矗立在世界各地,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重大建筑火
灾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内外部分重大建筑火灾情况见表
1-1、表 1-2。
表 1-1 国内部分重大建筑火灾统计
Table 1-1 A part of domestic building fire statistics
时间 地点 伤亡情况
2000 年 12 月 25 日 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 309 人死亡
2004 年 2 月 15 日 吉林市中百商厦 54 人死亡
2009 年 2 月 9 日 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 1 名消防人员死亡
2010 年 11 月 15 日 上海静安大火 58 人死亡
2011 年 4 月 27 日 北京市旧宫一服装厂 17 人死亡

表 1-2 国外部分重大建筑火灾统计
Table 1-2 A part of foreign building fire statistics
时间 地点 伤亡情况
1967 年 5 月 22 日 西班牙布鲁塞尔市百货店 325 人死亡
1976 年 12 月 5 日 美国布鲁克林剧院 295 人死亡
1995 年 10 月 28 日 阿塞拜疆巴库地铁 558 人死亡
2001 年 9 月 11 日 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3139 人死亡
2010 年 11 月 10 日 萨尔瓦多一座青年劳教所 16 人死亡

- 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统计,我国 70 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约 2.5 亿元,80 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


约 3.2 亿元。进入 90 年代,特别是 1993 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
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 2000 多人,2010 年全国共发生火灾 13.2 万起(不
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死亡 1108 人,受伤 573 人,直接
财产损失 17.7 亿元(不含央视新址园区火灾损失),于 2009 年相比,起数、损
失分别上升 2.6%,12%。
图 1-1 给出了 1950 年以来中国年均火灾起数与经济损失。图 1-2 给出的是
2000~2008 年全国所发生的重特大火灾及所造成的火灾伤亡人数[7]。从以上数据
分析可以知道,火灾给我国所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非常巨大的,而目前我国正
处于经济快速上升的时期,根据以往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升期的经验,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由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必然会相应的增加,预计
我国火灾上升的趋势在 21 世纪还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火灾形势
总体比较严峻[7]。

图 1-1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年均火灾起数与经济损失
Fig 1-1 The average annual number of fires and economic losses since 1950s

图 1-2 2000~2008 年全国发生重特大火灾起数及伤亡人数


Fig 1-2 National incidence of major fires and casualties from 2000 to2008

- 2 -
第1章 绪 论

1.2 课题选题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人口和建筑群的进一步密
集,建筑物也快速向高层、超高层、多功能化和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其中空间网
架结构具有空间受力、刚度大、重量轻、节省钢材、抗震性能好、造型美观、平
面布置灵活、施工方便、材料可回收等优点,空间网架结构已成为大跨空间建筑
的广泛应用形式之一,可用作体育馆、影剧院、展览厅、候车厅、工业厂房、商
场、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建筑[8]。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及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的召开将这种建筑结构形式充分呈现出来,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国家大剧
院等地标式建筑的完工及使用,为大空间钢结构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
也是对我国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9,10,11,12]。图 1-3 给出了国内已建成
的部分大空间钢网架结构。

a)国家体育场 b)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c)上海新博览中心 d)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大厅
图 1-3 国内已建成的部分大空间钢网架结构
Fig 1-3 There are parts of the big truss structures has built up in China
钢结构具有诸多优点,但钢材的物理及机械性能对高温很敏感。结构钢的屈
服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温度为 6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下降
一半,超过 800℃时,普通结构钢将丧失大部分强度和刚度,实际火灾中,室内

- 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火场温度可以达到 800℃~1000℃,如果钢结构建筑无防火措施,结构极易受到
破坏[13]。

a)美国世贸中心火灾前 b)美国世贸中心火灾
图 1-4 建筑发生火灾前后
Fig 1-4 Building before and after a fire
建筑火灾发生时,由于受到高温火和结构荷载的双重作用, 结构内将产生
大的变形和内力,尤其钢结构耐火性能较差, 受到高温火的作用其力学性能将
迅速退化,导致结构不足以承受外部荷载而发生破坏或倒塌。2001 年世贸大厦
被飞机撞击后发生火灾,仅 57 分钟南楼就彻底崩溃倒塌,而北楼也仅坚持了 1
小时 22 分钟,造成 3139 人死亡、损失 360 亿美元的惊世惨案。灾后的调查表明,
火灾室内温度高达 800~1400,造成钢结构体系因高温作用而失效[13],引起了世
界各国对钢结构尤其是大跨空间钢结构抗火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筑发生火灾前后
如图 1-4 所示。2009 年 2 月 9 日(元宵节)中央电视台新址的电视文化中心发生
火灾,烟花引燃了钛锌板,燃烧速度极快,火势从塔楼顶部首先蔓延至西部 B
区网架,在以南风为主导的风向下,迅速蔓延到整个大楼,火灾持续了大约六个
小时,造成 1 名消防人员死亡,6 名消防队员和 2 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
过烟面积 21333 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 8490 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 16383 万元。
由此可见,大空间钢结构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极为惨重,从而引发的
社会影响更加严重,目前对于钢网架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设计方法及静动
力特性上,而对建筑结构火灾后残余应力分析研究成果较少,对火灾后钢结构网
架的修复加固方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对钢结构网架的受火后性能
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确保火灾后能清晰的掌握建筑结构的损伤程度,为后期
的修复加固工作提供依据,有着重要的意义[14,15]。本课题基于某钢网架结构建筑
受火后温度场及残余应力分析。

- 4 -
第1章 绪 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中后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钢结构抗火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
列的分析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钢结构抗火性能的研究还主要
集中在内部空间较小的钢框架结构方面,对于大空间钢结构火灾下整体受力性能
的分析还很少有所涉及,亟待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对于大空间钢结构在火灾后残余应力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6]:(1)基
于构件实验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多组试件在规定载荷条件下,按照标准
升温曲线进行耐火试验,并搜集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防火保护措施下构件
耐火性能的区别,此种方法不能考虑构件端部边界条件及其他温升条件下构件的
耐火性能。(2)基于杆件计算的研究方法。此方法避免了因试验方法不能考虑
载荷形式以及边界条件的问题,但是未考虑结构的整体效应。(3)基于结构计
算的研究方法。建筑物整体效应表现在单个杆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可能导致
整个建筑内部的应力重分布,但是整体建筑未必倒塌破坏。此方法考虑了这一问
题。(4)基于概率的研究方法。引入可靠度的概念,将火灾发生的概率考虑在
内,此方法尚有宽广的研究空间,是今后抗火问题研究的一个方向[17]。
目前,基于计算机模拟和试验研究的建筑物火灾下结构性能分析广泛开展。
利用试验的方法由于大都在标准升温试验炉中进行,因而不能相对准确的反
应结构的整体效应,并且在人力、财力、物力的需求上很难实现像如图 1-5 所示
Cardington 七层楼高的大型试验来研究建筑物火灾下的反应。因此试验方法研究
结构效应并不被多数人所推崇[18]。

- 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1-5 Cardington 实验
Fig 1-5 Cardington trial
此外,数值模拟随着计算机大型有限元软件的广泛使用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
的技术方法,国内的部分院校及研究机构如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大学、清
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均进行了相关钢结构抗火的研究
和探索[19,20,21,22],与此同时,国外科研人员也开发了诸如 VULCAN、
CEFICOSS[23,24]等相关建筑抗火分析有限元软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这些
建筑抗火研究与探索多数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给出的标准温度-时间曲
线,而对火灾下建筑的反应与火灾后建筑残余应力应变性能鲜有论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开始利用结构性能分析的方法研究钢结构抗
火,但是开始重视火灾下结构响应要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25]。近几十年来,
国外部分学者主要研究了钢结构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受力性能和火灾后的倒塌
机理等,其中主要分析了钢结构的耐火极限和耐火性能等相关方面,对日常环境
条件下钢结构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应力以及温度应变也有部分研
究。
70 年代末,伯克利加州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联手研发了由

- 6 -
第1章 绪 论

FIRES-RC 和 FIRES-T 两个模块组成[26,27],并且经过后续的升级研究,现已能较


好的分析钢混框架结构火灾下的热反应和温度场分布,而且 FIRES-T 模块不仅
具有多维度分析单元,而且能较好的分析复合材料的热响应。
1980 年至 1985 年,针对钢结构性能化设计方向中定量分析的部分,在美国
人 Meacham 和 Custer 提出“七步法”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升级,英国建筑标准
[28]
提出了“四步法”,大大简化了计算程序与计算步骤。
80 年代初,Forsen 同 Anderberg[29]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分析研发了由
结构响应子程序 CONFIRE 和温度场分布子程序 TASFER-2 两个程序组成的大型
有限元模拟软件。
80 年代末,T.T.Lie[3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研发了由结构分析
和温度分析两个模块组成的钢混柱抗火分析程序,然而由于该程序应用了有限元
差分原理,因此使用受到限制。
90 年代初,国际标准组织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火灾升温曲线,即 ISO-834 标
准升温曲线[31],被国际上多数研究机构广泛使用。
T = 345log10 (8t + 1) + 20 (1-1)
式中,T——升温炉内平均温度(℃);t ——时间(min)。
1994 年至 20 世纪初,英国的 NAJAR 和 Z.H.Huang 先后开发了多维砼结构
抗火分析程序[32]、钢结构耐火分析程序[33]、温度分析程序等一系列建筑抗火分
析程序,利用这些程序能较好的分析钢结构建筑以及钢混梁柱的火灾下结构响应
以及温度变化情况。此后,英国的 J.Terro 通过对 LUSAS 结构分析软件的改良与
升级研发出由结构分析模块和温度分析模块构成的钢混结构大型有限元分析软
件 STRUCT,该软件给出了多种类型的热结构单元[34]。此外,比利时的
J.M.Franssen 在结构分析软件 STRUCT 的基础上,主持研发了具有建筑构件受火
后结构分析和温度分析功能模块的 SAFIR 软件,该软件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能
够进行多维瞬态温度分析,而且还提供了两种多维单元进行模拟分析,可以分析
考虑封闭房间内的热辐射与砼中水分由于温度升高而散失等复杂问题。
2001 年至 2004 年,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火灾损伤研究小组研发了接口软件
FSI,该软件实现了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与火场动力模拟软件 FDS 的连
接,即建筑物耐火分析与火灾动力模拟的耦合成为可能,而缺陷是需要搜集大量
的温度场数据并且要经过繁杂的计算才能达到目的[35]。随后,比利时的 Franssen
老师研发了可以同时考虑维护热动力惯性、开口大小、火源功率等多项火灾参数
的耐火分析软件 Ozone,缺陷是只能计算较为简单的钢梁柱[36,37]。此外 Buchanan
等人通过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钢梁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破坏过程中
的应力应变曲线[38]。

- 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年以来,TanK H[39]等人通过多组试件试验表明,构件的截面特性以及


构件的轴力、扭矩等因素会对构件在升温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Flint G[40]等人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了温升条件以及边界条件的不同对温度
效应的影响。

1.3.3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结构抗火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1985 年以来建研院、同济大学、清
华大学等陆续开展了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建筑形式的
抗火分析,主要研究了结构钢材的热工及物理性能,钢、混凝土构件以及钢混连
接节点等的受火研究与试验分析。
90 年代末,马忠诚[41]在大量搜集上世纪国际上大型火灾试验数据的基础之
上提出了另外一种火灾下空气温升与时间关系计算模型,该模型概念明确计算步
骤简单易行,考虑了火灾场景多个因素对空气温升的影响,并且通过与试验结果
进行比对发现具有较高的精度。
2003 年,邵红艳[42]利用稳态温度场通过对目标结点进行高温效应的等效载
荷置换的方式来求解瞬态温度场,提出了瞬态温度场的简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
得到了工程案例的证明。
2005 年,段凯[43]研发出用于分析桥梁热应力的大型有限元软件 ANSYS 分
析模块以分析桥梁热应力大小,通过与结构静力计算结果以及多个工程案例作比
较证明此分析模块具有较高的精度。
2006 年,徐丽[44]通过对某体育场的钢屋盖在日照条件下得温度应力做了长
时间的详细勘测记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日照条件下钢屋盖等结构的热应力分
布情况。
2007 年,范重[45]研究了大跨钢结构的合拢温度和国家体育场钢结构的温度
分布,并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太阳辐射系数以及桁架热应力分
布的影响,此后,王立军通过对钢结构单厂的不同荷载形式组合下的计算结果分
析提出了应对热应力影响的措施,并为寻求构件的合理截面找到了依据。
2010 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了温度转换软件。该软件用于提取 FDS
火灾流体动力模拟软件计算结果文件中气相场的温度数据,然后结合由 ANSYS
软件导出的模型节点坐标文件,该软件通过取最近八个坐标点的平均温度值的方
法,计算出各节点位置的温度数据,可用于 ANSYS 软件的结构温度应力耦合计
算。
2010 年以来,刘永军教授[46]等人在借鉴外国相关软件的基础上研发了由结
构应力分析模块、温度场分布分析模块、前后处理模块等组成的 STRUFIRE 程

- 8 -
第1章 绪 论

序,该程序不仅能计算钢混结构的应力应变和多维温度场分布,而且在处理数据
方面也极为方便。目前国内相关结构抗火研究的水平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并
且在某些方面(如钢结构受火性能分析)已走在国际研究队伍的前列。
虽然国内外抗火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要进一
步的讨论:
(1)试验研究方法具有个体性、离散性,不能完整的反应构件的边界条件
等问题。
(2)以往对结构或者构件的抗火研究主要基于 ISO-834 标准升温曲线,而大
空间的建筑升温情况一般取决于开口尺寸、通风条件等因素,因此实际空气温度
的升高需要进一步考虑。
(3)高温下防火涂料的防火性能受到其自身特性中多个因素的影响,没有
统一的函数或者公式进行计算。
(4)多数研究未考虑结构的整体效应。建筑物受火后,各杆件之间迅速进
行内力重分布,使得整个建筑不致于倒塌损毁,现行规范及专家学者对整体建筑
的连续倒塌机理研究成果较少。
(5)大型计算机分析软件之间缺乏互传数据的接口,比如火灾动力模拟软
件 FDS 计算出的温度场数据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中存在版本不融合
的问题,致使部分复杂结构的分析研究受到限制。
(6)对于国内某些超限的建筑物,由于规范没有相关的规定,大都采取专
家论证的形式进行讨论,而专家难免会应用以往的工程实践经验,而由于各个建
筑物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的不同,所以有时可能导致误差出现,因此对建筑结
构受火后受力性能的分析研究。

1.4 建筑物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

1.4.1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为保证建筑物在发生火灾时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不致因火灾对人的生命财
产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为各类建筑物规定了相应的耐火等级,建筑物
耐火等级反应的是建筑整体耐火性能,而非某一单体杆件耐火性能[47]。因为建
筑物用途、使用面积、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不同所以建筑耐火要求不同,我国相
关规范以此规定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现列举各种厂房以及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和对防火分区以及最多允许层数
的要求。

- 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厂房的耐火等级如表 1-3 所示。


表 1-3 厂房的耐火等级
Table 1-3 Plant fire resistance rating
生 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占用面积(㎡) 厂房的地下
产 耐火等级 最多允许层数 单层厂房 多层厂房 高层厂房 室和半地下
类 室

一级 除生产必须采用多 -
甲 二级 层外,宜采用单层 3000 2000 - -
乙 一级 不限 5000 4000 2000 -
二级 6 4000 3000 1500 -
一级 不限 不限 6000 3000 500
丙 二级 不限 8000 4000 2000 500
三级 2 3000 2000 - -
一、二级 不限 不限 不限 4000 1000
丁 三级 3 4000 2000 - -
四级 1 1000 - - -
一、二级 不限 不限 不限 6000 1000
戊 三级 3 5000 3000 - -
四级 1 5000 - - -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如表 1-4 所示。
表 1-4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层数、长度和建筑面积
Table 1-4 civil construction of the fire resistance rating、layers、length and construction area
耐火等 最多允许层 防火分区间
级 数 最大允许长度 每层最大允许建筑 备注
(m) 面积(㎡)
一、二 按本规范第 150 2500 体育馆、剧院、展览建筑等的观众厅、
级 1.0.3 条规定 展览厅的长度和面积可以根据需要确
定。
三级 5层 100 1200 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
堂不应超过两层。
四级 2层 60 600 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
医院等不应超过一层。

1.4.2 建筑物的耐火极限

建筑物的耐火极限分为建筑构件耐火极限和建筑物整体性耐火极限,现对建
筑构件耐火极限做出详细说明。结构耐火极限见表 1-5 所示。
建筑构件从受火作用开始知道结构失去适用性为止所持续的时间(h)称为
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确定一般应考虑一下两个方面的因
素:(1)建筑物耐火等级。因为国家规定建筑耐火等级是对建筑物耐火性能的

- 10 -
第1章 绪 论

要求,耐火等级要求越高的建筑物则其内部各构件的耐火性能要求越高,因而耐
火极限要求越高。(2)构件的重要程度。对在建筑物中起到多重作用的建筑构
件可以适当放宽其耐火极限,而对于像柱子这种整个建筑的骨架构件,则对耐火
极限要求较高,要求建筑不发生整体性破坏及连续性倒塌。
表 1-5 结构构件耐火极限
Table 1-5 structural members fire resistance
耐火极限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防火墙 非燃烧体 4.00 非燃烧体 4.00 非燃烧体 4.00 非燃烧体 4.00
承重墙、电梯井的 非燃烧体 3.00 非燃烧体 2.50 非燃烧体 2.50 难燃烧体
墙 墙 0.50
房间隔墙 非燃烧体 1.00 非燃烧体 1.00 难燃烧体 0.50 难燃烧体 0.25
支承多层的柱 非燃烧体 3.00 非燃烧体 2.50 非燃烧体 2.50 难燃烧体 0.50
柱 支承单层的柱 非燃烧体 2.50 非燃烧体 2.00 非燃烧体 2.00 燃烧体
梁 非燃烧体 2.00 非燃烧体 1.50 非燃烧体 1.00 难燃烧体 0.50
楼板 非燃烧体 1.50 非燃烧体 1.00 非燃烧体 0.50 难燃烧体 0.25
屋顶承重构件 非燃烧体 1.50 非燃烧体 0.50 燃烧体 燃烧体
疏散楼梯 非燃烧体 1.50 非燃烧体 1.00 非燃烧体 1.00 燃烧体
吊顶(包括吊顶搁栅) 非燃烧体 0.25 难燃烧体 0.25 难燃烧体 0.15 燃烧体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本课题通过火灾后现场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依据调研汇总初步分析推测火
灾蔓延路径,利用火灾模拟软件 FDS 还原火灾发生时温度场,并提取出温度场
与结构荷载共同施加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建立的结构模型上,进而得
出火灾后网架结构的残余应力以及残余变形情况,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部分修
复方案。
主要有以下工作:
(1)现场调研阶段:现场资料收集并分类汇总,推测火灾蔓延路径。
(2)温度场模拟阶段:根据火灾蔓延路径,预估着火位置以及初始火灾功
率等各项参数多种可能取值,利用火灾模拟软件 FDS 计算出温度场与现场调研
资料进行比对,反复调整 FDS 中各项参数组合设置,直至计算出温度场与现场
实测杆件受损情况一致。
(3)利用温度提取软件提取 FDS 火灾流体动力模拟软件计算结果文件中气
相场的温度数据,结合由 ANSYS 软件导出的模型节点坐标文件,计算出节点位
置的温度数据,并进行折减。

- 1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4)位移及内力分析阶段:将温度荷载与结构荷载共同施加在由大型有限
元分析软件 ANSYS 建立的结构模型上,计算出位移及内力变化情况,并与现场
实测对应杆件的内力作对比,验证了模拟过程的合理性,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了
部分修复方案。

1.5.2 技术路线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 1-6 所示:

图 1-6 本文技术路线
Fig 1-6 Technical route of this article
(1)建立 FDS 模型及 ANSYS 模型。
(2)通过反复调试 FDS 各项参数设置,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构比对,
从而确定影响 FDS 模拟火灾场景分析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3)通过防火涂料实验获取防火涂料等效传热系数。
(4)将 FDS 计算出的温度场结果导入到 ANSYS 热-结构耦合分析中求得残
余应力和残余变形。

- 12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第2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2.1 传热学相关概念

2.1.1 温度应力

温度应力,又叫热应力,在环境温度升高或者降低时,杆件发生伸长或收缩,
而由于边界条件限制此变形的发展而在杆件内产生应力,此应力即温度应力。

2.1.2 温度场及计算方法

火灾发生时,空气将热量通过热辐射、热对流出传递到与空气接触的结构表
面,该热量随后由热传导的作用传送到结构构件各个部分以及其他相连的杆件或
者节点,热量在内部传递的过程中会造成温度的不均匀传递,在高温的作用下材
料的热工性能和物理特性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温度分布,为了研究
钢结构火灾后残余应力及应变情况,首先必须研究在发生火灾时构件各计算点随
时间变化的温度场分布。
温度场,即结构内各计算点在某一时刻的的温度总体分布。可以用公式表示
成关于时间和坐标的多元函数:

T  f ( x, y, z, ) (2-1)

式中:  ——时间坐标; T ——温度; x, y, z —— 空间坐标。


此温度场中温度不是恒值,称之为瞬态温度场。而当内部温度维持恒定时,
T
即  0 ,称作稳定温度场,上述温度场表示公式可以变换为:


T  f ( x, y, z, ) (2-2)
T
当温度分布不随其中一个坐标变量(假设 x 坐标)的变化而变化,即  0,
x
则称作二维瞬态温度场,其函数表达式为:

T  f ( y , z , ) (2-3)

当温度分布不随两个坐标变量(假设 x 和 y )的变化而变化时,即
T T
 0,  0 时,则称作一维瞬态温度场,其函数表达式为:
y z

- 1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T  f ( x, ) (2-4)

在环境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时,环境内部各结构杆件的热量、内能、温度等
系统变量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则称为瞬态传热[48],本文采用瞬态温度场下的瞬态
热分析。
温度场计算的原理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联立方程组求解的问题,即能量守恒
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形成数学意义上的方程组,张量表示方法如
下:
   h    u j h   h
能量守恒方程:   ( h )  Sh (2-5)
t x j x j x j

   ui     u j ui    u j 
动量守恒方程:       Suj (2-6)
t x j x j  x j 
    u j 
质量守恒方程:  0 (2-7)
t x j
式中: xi ——空间坐标; ui ——流体速度;  ——流体密度; S ——方程源
项,在能量方程与动量方程中通常有多项因子组成。
然而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方程组联立求解过程异常繁琐,一般得不到收敛的计
算结果,因此用各计算点的集合值替换各变量的空间坐标等物理场,在遵循一定
规律条件下将各计算点的集合值用代数函数表示出来称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由此也形成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温度场计算方法:
(1)有限元法。有限元法即用无数个单元细分目标区域,分成若干个计算
单元,之后在单元上取多组节点,在每一个计算节点上对控制函数进行积分运算
出离散方程,在单元上线性化控制函数的非线性项,并假设未知函数的表达式,
把各项参数用边界条件带入表示,可以得到方程的解析解,此方法需要对未知函
数定义一个形函数,并且要在积分时乘以权函数,所以计算量较大。
(2)差分法。由于热传导方程可由差分法获取近似结果,国内外部分专家
学者利用差分法求解温度场与实验结果表明吻合度较好,然而由于差分法只考虑
节点贡献,所以计算结果不够精确。
(3)有限元法-差分法综合分析法。综合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有限
元法-差分法综合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瞬态温度场常用的方法之
一。即时间域内的离散化采用差分分析方法,而在空间域内的离散采用有限元方
法,此方法在积分运算中考虑了各单元体的不同的贡献作用,所以对复杂大空间
结构形式有较理想的计算结果,且此种方法计算值基本上没有震荡现象。

- 14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2.1.3 影响火灾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多起建筑火灾归类研究,分析得出建筑火灾的发展与蔓延主要受到以
下几个因素的制约[49]:
(1)火灾荷载
火灾荷载即建筑物所能容纳的可燃物发生燃烧时所释放的总能量。火灾荷载
是火灾迅速发展阶段一个重要研究参数,建筑室内温度高低以及火灾的持续时间
直接取决于这一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火灾荷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此外,
我们习惯上把建筑火灾荷载转化成当量木材的重量,转换的原则是建筑室内可燃
物与当量木材燃烧时产生等量的总能量,公式如下:

Gi H i
P= (2-8)
H v

其中, P——火灾荷载 , J ;

Gi ——各种可燃物的重量 , kg ;

Hi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热值 , J/kg ;

H v ——木材的燃烧热值 , J/kg ;

火灾荷载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火灾恒荷载。火灾恒荷载指建筑
结构组成部分中可燃材料,如木门窗、装饰吊顶、木地板、壁纸等易燃物。b.
火灾活荷载。火灾活荷载指为了满足房间的使用功能而放置的可燃材料,如木质
家具、衣帽服装、冰箱电视等物品,火灾活荷载因房间的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千差
万别。c.临时性荷载。临时性荷载指在房间内临时存放的可燃物品,因此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对此类荷载我们一般不做考虑。
(2)通风条件
建筑火灾的发展除了受火灾荷载的影响之外,受通风条件的影响也比较大。
建筑火灾由于通风情况以及燃料数量的不同,因而火灾在蔓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
影响因素也不同,可将建筑火灾划分成通风控制型火灾和燃料控制型火灾两类。
例如封闭的空间内的火灾主要受通风条件控制,为通风控制型火灾,而开敞的大
空间下的火灾主要受燃料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影响,为燃料控制型火灾。外国学者
通过对各类建筑房间内的燃烧进行大量的实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公式区分
火灾类型:

- 1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
W hw   0.07时,为燃料控制型火灾 ;
At


A
W hw  < 0 . 0 时,为通风控制型火灾
7 ;
At

其中, At —— 燃料总表面积;

A
W 
H w —— 通风系数;

AW —— 房间的开口面积;

H w —— 开口高度。

(3)热释放速率
热释放速率指规定的条件下每秒因材料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其表征了火源
燃烧时热量释放多少和快慢的能力,因此火源的热释放速率是影响火灾发展与建
筑损坏程度的一个基本参数,将火源的热释放速率设为恒值或者安装函数曲线变
化的过程叫做设定火源功率。在进行火灾动力模拟 FDS 分析时,火源功率是一
项非常重要的基本的数据,它控制着火灾温度场分布情况、烟层高度、羽流的吸
卷性能、火源的蔓延等方面。火源功率为恒值叫做稳态火源,稳态火源是一种假
象的情况,假定火灾在引燃后迅速达到稳定的热释放速率,即在充分发展时期认
为热释放速率不变。火源功率随时间变化按某种函数关系发展的火源称为非稳态
火源,其中非稳态火源中最常用的是 t2 火源,即:

Q   (t  t0 )2 (2-9)

其中, Q —— 火源功率( KW );

 ——火源功率的增长系数(K W S2 );

t ——点燃后的燃料燃烧时间;

t0 —— 潜伏期时间。

而对于大空间建筑,可以不考虑潜伏期因素直接写作:
Q  t 2 (2-10)
其中  表示火灾蔓延快慢,火灾一般可分为缓慢型、中速型、快速型、极速
型四种蔓延类型,与  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 2-1 所示:

- 16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表 2-1 火灾的四种发展类型
Table 2-1 Four development type of fire
发展类 Q 到达 1 MW 的时间
 (kw s ) 可燃物类型

缓慢 0.002931 密实木材,废纸筐 584

中速 0.01127 实木家具,带有少量塑料 292

制品、化学纤维填充物的

家具

极速 0.04689 部分聚合物家具,木板垛 146

极快速 0.1878 大部分聚合物家具,塑料 73

垛,薄板家具

图 2-1 t2 火源热释放速率曲线
Fig 2-1 The t2 fire heat release rate curve
德国学者在总结归纳大量火灾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如下火源模型:

Q  Q0e t (2-11)

其中, Q0 ——初始火源的热释放速率 , KW ;

 ——火灾增长阶段的系数,s-1,对于居室火灾,可取  0.0055 ;
t —— 火灾持续时间, s ;
我国规范 CECS 根据建筑用途及喷淋设施对建筑物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单个
火源最大释热率,方便工程人员直接调用,欧洲规范 EC1 也给出了单位面积下
的释热率,现将其与欧洲规范 EC1 做比较如表 2-2 所示:

- 1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2 不同用途建筑最大火源功率值
Table 2-2 Different uses of building the biggest source of fire power value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 欧洲规范 EC1
建筑用途 最大热释 建筑用途 最大热释放率 Q
放率 Q (MW)
(MW)
设有喷淋的商场 5 住宅 250
设有喷淋的办公室、客房 1.5 医院房间 250
设有喷淋的公共场所 2.5 宾馆客房 250
设有喷淋的汽车库 1.5 图书馆 500
设有喷淋的超市、仓库 4 办公室 250
设有喷淋的中庭 1 学校的教室 250
无喷淋的办公室、客房 6 购物中心 250
无喷淋的汽车库 3 影剧院 500
无喷淋的中庭 4 公共交通站 250
无喷淋的公共场所 8 - -
无喷淋的超市、仓库 20 - -

2.1.4 室内火灾发展过程与升温曲线

建筑物室内发生火灾时,受开口条件、通风条件、房间布置、结构形式、可
燃物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火灾的蔓延发展情况也极其复杂、千姿百态,但是多数
学者定性的将其分成以下四个过程:初期发展阶段、轰然阶段、全盛燃烧阶段、
衰退阶段,如图 2-2 所示。

图 2-2 室内火灾中的温度-时间曲线
Fig 2-2 The temperature-time curve of indoor fires
(1)初期发展阶段

- 18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室内火灾发生时,从明火出现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不受建筑整体空间大小以
及开口情况等的影响,因为此时火灾面积相对于整个建筑空间较小,与氧气有充
T
足的接触面积,此阶段  0 ,即温度与时间关系曲线中斜率大于零,着火范围
t
较小、火势发展缓慢、烟气流动性不大、室内温度不高、发展速度较慢等现象是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然而建筑通风情况对火势的发展影响较大,如果空气流
通性较小甚至会导致火源因缺氧而熄灭,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火灾可控阶段,是
灭火的最好机会,此过程不会对建筑物产生过大的损坏,如果火势继续发展若发
生轰然,则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2)轰燃阶段
轰燃指建筑室内火灾发生时,随着火势的增长,突然导致的大面积的燃烧的
现象,即温度达到一定的数值之后,引发的可燃物普遍起火助燃的现象称作轰燃。
引发轰燃的基本条件有:上层烟气温度平均值不低于 600℃;地面热流密度不低
于 20 KW m2 ;可燃物燃烧速率不低于 40 kg s 。在一次火灾过程中轰燃现象是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现象,轰燃现象能否发生的关键取决于热对流和热辐射
情况,此外还有烟气的组成成分、房间布置尺寸、通风排风情况、可燃物含水情
况等因素影响轰然现象的产生。由上图可以看出,在轰燃阶段时间较短并且
T t 值达到最大,是一个由火灾初期燃烧阶段发展到全盛阶段的过渡时期,标
志着火灾旺盛期的到来。
(3)全盛发展阶段
轰然现象发生后,建筑室内温度进一步升高,火灾范围进一步扩大,可燃物
大部分都剧烈燃烧,出现持续高温,热辐射和热对流明显增大,燃烧产生的热烟
气流动增快,建筑室内空气温度不低于 1000℃,建筑物收到火的高温烘烤和灼烧
作用,因而建筑结构极限承载能力持续下降,此阶段主要受到房间洞口分布情况
以及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火势以及烟气可以通过房间洞口溢出引燃相邻房间
或者相邻楼层,对整个建筑造成严重的甚至不可修复的破坏。此阶段一般很难人
为的控制火势的发展。
(4)衰退阶段
经过火灾的充分发展和全盛时期,随着可燃物数量的减少以及燃烧速度的减
弱,室内房间温度开始下降,但是房间内的余热扩散过程会继续持续下去,平均
温度依然居高不下,这个过程将会持续较长时间,随着室内热量在向周围扩散传
递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直至室内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趋于相同,宣告了火势
的熄灭。
利用计算机对火灾发生时的温度分布以及烟气蔓延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是一

- 1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重点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火灾全过程计算机模拟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法:场模拟法、区域模拟法以及经验模拟法。
(1)场模拟法
由于火灾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个体性,所以我们关于状态参数均匀分布的假
定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计算机模拟帮助我们得到理想的结果,因为场模拟基于
燃烧学以及流体力学,理论上说场模拟可以完成各种火灾场景,但是场模拟法计
算成本较高,并且在物体各相之间的涡合等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一直未得到普遍
的使用。
(2)区域模拟法
区域模拟,顾名思义是将计算空间分成不同的区域进行模拟计算,目前国内
外学者一般将其分成两个区域,冷气区域分布在下层以及热烟区域分布在上层,
在进行模拟分析时前提条件是各区域物理变量一致,联系能量方程和质量守恒方
程方程组可以解出一个常微分方程组,进而可以得到问题的解析解。此种模拟方
法成本较低,并且能反映火灾发展的基本特点,所以应用较为普遍,具有广阔的
发展空间。
(3)经验模拟法
建筑室内发生火灾而未至轰然时,建筑结构构件破坏较轻,火源在某一局部
区域缓慢燃烧,而火灾发展到全盛阶段后,几乎全部可燃物均猛烈燃烧,此时可
假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均匀,国内外学者通过搜集大量的
试验现象及试验数据整理出了多种火灾发生时空气温度升高的经验公式,目前,
这些模型被多数研究人员普遍使用。
除国际标准组织给出的 ISO-834 温升曲线外,我国的马忠诚老师在对二十世
纪英、美等多个国家进行的多次大型的耐火试验进行统计整理研究,得到一种火
灾升温曲线模型[50],此升温曲线概念明了简单易行,考虑了多个参数对温度升
高的影响,并且经过多次试验论证具有较高的精度,符合部分工程研究人员手算
计算需要,公式如下所示:
b
Tg  Tg (0) t  t 
  exp 1    (2-12)
Tgm  Tg (0)  tm  tm  

其中 Tg ——t 时刻室内空气温度均值;

Tg (0)——火灾前室内空气温度均值;

Tgn ——火灾时室内空气温度均值最大值;

b——参数, 当t  tm时,取b  0.8;当t>tm时,取b  1.6 ;

- 20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t——时间, min ;
tm —— 室内空气平均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min 。

其中Tgm与tm的确定取决于火灾类型。对于通风控制型火灾:

Tgm  1240  13.37  (2-13)

0.11025G0
tm  (2-14)
AW hw

其中 ——开口因子, m1 2 


AW hw ;
At
At —— 火灾房间壁面面积之和(不包括开口的面积),m2 ;
hw ——开口高度, m ;
G0 —— 室内可燃物折合成标准木材的总质量,kg ;
对于燃料控制型火灾:
12
Tgm  
  cr  (2-15)
Tgmcr  

G0
tm  1.5876 (2-16)
At

Af
其中 cr =0.0697 ;
At

Tgmcr =1240-13.37/cr ;

A f ——燃料表面积。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利用统计大量的试验数据,结合传热相关原理及参数方
法,引入经验模拟的概念,在通风控制型火灾条件下给出了另外一种火灾下温升
与时间的对应关系[51]:
升温段:

Tg  250 10  exp   t 30 


0.1  0.3

0.5 (2-17)
 600 
3 1  exp  0.01t    1  exp  0.05t    4 1  exp  0.05t     C  
  
降温段:

- 2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t 
Tg  600   1  T
  (2-18)
Tg  20℃ 当Tg  20℃时
式中:C:反应火灾房间壁面特性影响的系数;当壁面材料密度 ≥1600kg / m3
时取 0.0;当壁面材料密度  <1600kg / m3 时取 1.0;

 ——火灾房间平均空气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由下式确定:

G0
 0.18182 (2-19)
Aw hw

T ——对应时间处按升温段公式求得的最大温度,℃。
?在计算升温段的温度时,

0.48 0.48
当t   60 时,取 t   60 ;当 >0.15 时,取 =0.15。
 
该 ASCE 模型相对于马忠诚博士的模型考虑了房间壁面等因素对空气温升
的影响,此外,ASCE 模型升温到达最大值时所用的时间比马忠诚博士模型所需
时间要长,与经验公式理论分析解相比较发现 ASCE 模型曲线更接近于实际升温
过程。
除此之外,欧洲规范 EUROCODE 提出的室内火灾空气温升曲线降温段同标
准温升曲线近似:
升温段 t   th

Tg  1325[1  0.324exp(12t  )  0.472exp(1140t  )] (2-20)

降温段 t   th
Tg  Tgm  10.417(t  -th ) th  30 min
Tg  Tgm  4.167(3-th / 60)(t  -th ) 30  th  120 min (2-21)
Tg  Tgm  4.167(t  -th ) th  120 min

其中 th   t min


 /  c  (2-22)
 0.04 /1160 
2

 c:火灾房间壁的热惰性,当壁面由不同的材料组成时按面积加权平均值

Jm-2S-1 2 K 。

当 0.02    0.2m ,1000   c  2000(Jm S K)


th:升温段持续时间, 12 -2 -1 2

- 22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Afl
且 50  gq  1000MJ / m 2 时按下式计算:
At

Afl
th  7.8 103 ( q)  /  min (2-23)
At
以上建筑火灾室内空气温升模型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形象的对火灾的发
展过程及其效果做出表示,我们一般以曲线的形式来表示空气温度升高与时间的
对应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以 ISO-834 标准曲线和美国 ASTM  E119 曲线使用最
为广泛,此两种建筑火灾温升曲线均不存在降温段,在火灾发生的前半小时升温
速度最快,而后趋于平缓,其表达式分别如下所示:

ISO-834标准升温曲线:

Tt  T0  345lg(8t  1) (2-24)

其中, t —— 时间,min;

Tt ——t时刻炉内环境的温度 ,℃;

T0 ——初始时刻炉内环境的温度,一般取室温20℃;

ASTM  E119标准升温曲线 :

Tg  1166  532exp(0.01t )  186exp(0.05t )  820exp(0.2t ) (2-25)

然而 ISO-834 曲线并没有将可燃物的热工性能、房间几何尺寸、通风系数等
因素考虑在内,而这些因素对火灾的发展过程影响较大,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际情
况有一定的偏差。如图 2-3 为两种曲线的图形对比:

图 2-3 标准火灾温升曲线
Fig 2-3 Standard fire temperature curve

- 2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火灾发生初期温度升高较快,几乎成直线上升趋势,在
火灾发生半小时左右,升温速度有所下降,并且 ISO-834 曲线略高于 ASTM-E119
曲线,我国多数研究学者均采用 ISO-834 曲线进行试验或者理论研究。
然而,针对目前各种温升模型以及温升曲线不可避免的缺陷性,对火灾发展
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求得更为贴合实际的火灾下空气温升曲线显得尤
为重要。

2.1.5 传热学基本原理

发生火灾时,结构构件的升温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52]:(1)高温空气通
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结构构件。(2)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
在单个构件内部传导以及由一个构件传递到相邻构件。因此对传热学的基本原理
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是计算各计算点温度场分布的关键,现将传热学中的相关概念
与相关原理做一个简单介绍。
热量传递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热传导
又称导热,指物体各部位之间因温度不同而发生的热量传递现象,或因温度
不同的物体接触发生的传热现象。在求解热传导问题时主要受以下两个定律的指
导:傅立叶导热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傅立叶在对热传递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温度梯度与热流矢量建立起下述关
系式:
q   g r a d t (2-26)
其中: q——热流密度矢量,负号表示热量流向温度降低的方向 ;
gradt——温度梯度矢量,负号表示温度降低 。
热分析除了遵循傅立叶导热定律之外还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
1)对于封闭系统,即没有能量的吸收或者释放:
Q  W  U  K E  PE (2-27)
其中: Q——热量 ; W ——做功 ; U ——系统内能 ; K E ——系统动能 ;
PE ——系统势能 。
2) 多数传热问题: K E = PE =0;
3) 没有做功: W =0,即有 Q = U ;
4) 稳态热分析: Q = U =0, 即流入系统的热量等于流出的热量 ;
5) 瞬态热分析: q  dU dt ,
即流入或流出的热传递速率等于系统内能的变化 。

- 24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我们假定构件的长度方向可忽略热量的传递,则求解这样一个二维传热过程
可以得到构件截面的温度分布,单元热平衡如图 2-4 所示:

图 2-4 材料单元热平衡简图
Fig 2-4 Materials unit heat balance schematic diagram
由傅立叶定律可得到如下关系式:
T
q   (2-28)
n
其中为材料的导热系数 。
上图为一导热微元体,导热系数为,比热为c,密度为,均为常数。根据

热平衡原理可得钢构件截面导热微分方程为:

T  T  T
c  ( )  ( ) (2-29)
t x x y y

其中,  —— 介质密度, kg / m3 ;

c —— 介质比热, J / (℃ kg) ;

T —— 点  x, y  处 t 时刻的温度,℃;

 ——介质导热系数 , W / (m2 C) ;
x,y —— 坐标,m;
t —— 时间,s;
(2)热对流
热对流是指液体或者气体的热量由于温度不同通过介质由一个系统传到另
一系统的现象。热对流可用牛顿冷却方程描述:

q  h(TS  TB ) (2-30)

其中: h——为表面传热系数 , W/  m2 K  ;

TS ——为固体表面的温度 ,℃;

- 2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TB ——为周围流体的温度 ,℃。
发生火灾时,空气与结构构件之间通过热对流传递的热量为:

qc   c Tg  Tb  (2-31)

其中: qc ——单位时间向构件表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 W/m ;


2

c ——对流换热系数,纤维类燃烧火灾 , c  25W / (m2 C) ;

对于烃类燃烧,  c  50W / (m
2
C)

Tb —— 结构构件表面温度,℃;

Tg —— 空气温度,℃。

(3)热辐射
热辐射指物体通过本身发射能量并被他物接收的热传递过程。热辐射能量的
多少与物体本身温度的高低有关,并且热辐射有别于热对流、热传导的是不需要
介质,任何一个物体在辐射能量的同时也在吸收着其他物流释放出的热量,而传
递的净热量可用下式表示:

q   A1F12 (T14  T24 ) (2-32)

其中: q —— 为热流量;

 ——实际物体的辐射率,或称黑度,它的数值在0 ~ 1之间;
 ——为斯蒂芬  波尔兹曼常量,约为5.67 108 W/m2 K4 ;
A1 ——为辐射面1的面积 ;
F12 ——为辐射面1到辐射面2的形状系数 ;
T1 ——为辐射面1的绝对温度 ;
T2 ——为辐射面2的绝对温度 ;
发生火灾时,空气以热辐射传递给构件的热量为:

qr    r 5.67 108 [(Tg  273)4  (Tb  273)4 ] (2-33)

其中:  r ——综合辐射系数 ,  r   f  m ;

 f ——与着火房间有关的辐射系数 ,一般取 0.8;

 m ——与构件表面特性有关的辐射系数,一般取0 . 6 2;
5

Tg ——空气温度 ,℃;

- 26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Tb ——构件表面(或保护层表面)温度 ,℃;

qr ——单位时间内向构件单位表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 W/m2 ;

 ——形状系数,一般取1.0 ;

 ——S t e f an m a n,n   5.67 108 , W/m2 K 4 。


B o l t z 常数
除了给出三种热量传递方式之外,在传热学研究领域中,只有热传导微分方
程并不能得出物体的唯一确定的温度分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
作定解条件,其中包括:
(1)决定物体形状尺寸的几何条件。
(2)决定物体物理性能的物性条件,其中钢材作为常物性材料确定。
(3)决定温度分布与时间的关系的时间条件,一般可分为温度分布不随时
间变化的稳态传热和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瞬态传热,钢结构耐火中按瞬态传热
分析。
(4)决定初始情况下物体温度为已知的初始条件,公式如下:
T t 0  T0 或 T t 0   ( x, y) (2-34)
式中:  ( x, y) —— 为已知温度函数。
(5)决定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传热条件的边界条件。常见的有以下三类边
界条件:
1) 第一类边界条件——物体边界上的温度函数已知,公式如下 :
T   T0 ; T  f( ,x ,y ,z )t (2-35)
其中: ——物体边界条件 ;
T0 ——已知温度 ;
f ( x, y, z ——已知温度函数
,t) 。
2) 第二类边界条件——物体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已知,公式如下 :
T T
k q 或 k  g( x, y, z, t) (2-36)
n r n r
其中, q——为热流密度(常数); g ( x, y, z, t )——为热流密度函数 。
3) 第三类边界条件——与物体相接触的流体介质的温度和换热系数已知 ,
公式如下:
T
k   T  T f  (2-37)
n r 

其中: Tf ——为流体介质的温度 ,℃;

- 2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为换热系数 , W/(m2 K) ;
T f 、  ——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随时间和位置而变化的函数 。
在进行试验研究时中,当空气温度沿 ISO-834 升高时应按第三类边界情况处
理。本文在某大空间网架结构受火分析时取初始温度为 20℃。
通过热传导方程以及定解条件,原则上可以求得火灾下温度分布,但是由于
热传导方程的复杂性,一般很难手算求解出方程的分析解,目前常用的简化求解
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公式简化法
此方法假定结构内部温度分布均匀,通过进行连续时间步长迭代计算出的解
具有较高的精度,其中部分公式考虑了材料含水量的的多少对温度变化滞后的影
响等因素,比较适合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分析。
(2)图解法
图解法指直观形象的提供材料受热后的图形结果,但是这种方法常用于标准
火灾模型,使用范围受限制。
(3)数值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或多或少都具有计算繁琐或者使用范围较窄等这样那样的缺
点,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计算机模拟方法已形
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常用的软件有火灾动力模拟软
件 FDS、TASEF 以及通用力学分析软件 ANSYS 等。

2.2 钢结构构件防火保护

2.2.1 钢材防火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质量轻、形式布置
灵活等优点受到诸多设计单位的青睐,尤其是在超高层和大跨度等建筑形式中显
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耐火性差是钢结构的致命弱点,钢的导热系数为
45 W  mg K  左右,约为混凝土的 30 倍。随着温度的升高钢结构的物理和力学
性能迅速降低,当温度超过 600℃时,钢材的屈服强度降低至 50%以下,温度继
续升高,钢材进入塑性变形,普通结构钢将丧失大部分刚度和强度。因此,有必
要对钢结构采取有效的防火保护措施,此外,国内过相关学者专家通过对一系列
钢结构火灾事故的调查逐渐意识到对钢结构进行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开展了对钢
结构防护的多项研究,目前常用的防火保护措施主要有喷涂防火涂料、外包层、
冲水法、屏蔽法等[53]:

- 28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1)喷涂防火涂料
截至目前,喷涂防火涂料对钢结构构件进行防火保护使用最广泛、最理想的
方法之一。在钢结构构件表面喷涂防火涂料,由于涂料等效传热系数较低,能有
效的阻隔高温空气向钢结构构件传递过多的热量,以防止钢结构构件在高温下过
快的达到承载力极限而发生倒塌或者破坏,为建筑内人员疏散、物资转移等活动
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能极大地避免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因此,喷涂防
火涂料已成为钢结构耐火保护的极佳选择。
(2)疏导法
疏导法是指将钢结构构件做成密闭空心的形状,并在空腔中注水,与水箱相
连形成封闭的水系统,发生火灾时,高温空气将热量传递给构件,进而传递给冷
水,由于水的蒸发与循环作用是吸收的热量逐渐散失掉,从而使构件不至于因高
温的灼烧而发生迅速损坏,对构件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付出极大的
代价且成本较高,需要考虑钢材的防锈以及冬季水的防冻等问题,使用较为受限
制。
(3)安装喷水系统
火灾发生时,自动喷水系统由于感知温度的升高及烟气的蔓延而自动喷水,
以控制整体结构的温度甚至能浇灭火焰,但是这种方法费用较高,且较为影响美
观,因此使用较为受限制。
(4)屏蔽法
屏蔽法指使用石膏板、石棉板等防火材料组成顶棚或墙体,将钢构件放置其
中已达到保护的方法。
(5)使用耐火钢
耐火钢是一般指规定在 600℃高温中 3 小时内屈服强度不低于常温下屈服强
度的 2/3,取代 Q235 以及 Q345 等结构钢使用在钢结构或高层建筑物中,以抵抗
火灾坍塌的新型钢材。耐火钢材的使用能节约不少的建筑成本。
通常情况下,防火涂料的高温下的材料参数都随温度变化发生改变,因此常
用试验方法确定,当无法进行实测时,常用的防火材料高温下各项参数可取表
2-3 中数值[54],含水率取值如表 2-4 所示。

- 2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3 防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物理参数
Table 2-3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fireproof material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conditions
材料 导热系数 比热
密度 /(kg m-3 )
/  W  m o C   / J  Kg ℃ 
-1 -1

   
薄型防火涂料 600~1000 - -
厚型防火涂料 250~500 0.09~0.12 -
石膏板 800 0.20 1.70
硅酸钙板 500~1000 0.10~0.25 -
矿(岩)棉板 80~250 0.10~0.20 -
粘土砖、灰砂砖 1000~2000 0.40~1.20 -
加气混凝土 400~800 0.20~0.40 1.0
轻骨科混凝土 800~900 0.30~0.90 1.0~1.20
普通混凝土 2200~2400 1.30~1.70 1.20

表 2-4 防火材料的平均含水率
Table 2-4 The balanced moisturecontent of fire-protection material
材料 密度/ ( kg/ m 3 ) 平均含水率 /%
1.0
喷涂矿物纤维 250~300 20. 0
石膏板 800 3. 5~ 5. 0
硅酸钙板 450~ 900 2. 0
矿棉板 120~ 150 15. 0
珍珠岩或蛭石板 300~ 800 2. 5
加气混凝土 480~ 800 2. 5
轻骨科混凝土 1600 0. 2
粘土砖、灰砂砖 2000 1. 0
喷涂矿物纤维 250~ 300 -

2.2.2 钢结构防火涂料及其对温度场影响的研究

钢结构防火涂料按使用场所分为室内型和室外型两类,根据涂层厚度分为超
薄型、薄型和厚型三类。通常情况下,超薄型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3mm,薄型
防火涂料的喷涂厚度为 3~7mm,这两类涂料在高温下吸热膨胀,形成泡沫炭化
隔热层阻止传递热量,通常也称为膨胀型防火涂料。厚型防火涂料的喷涂厚度为
7~45mm,依靠涂料成分较低的传热系数来延缓钢结构温度升高,通常称之为非
膨胀型防火涂料。
火灾发生时,防火涂料对温度分布影响的研究方法,分为理论研究与试验研
究。理论研究具有低成本、抽象化、应用范围广、可多次调整等优点,但是所作
的假定条件过于理想、计算结果的可信性并不高;而实验研究虽然相对较为可信,

- 30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但是消耗的成本较高、且研究周期较长;理论研究为本研究的深度提供了广阔的
发展空间,对研究方向具有指导意义,试验研究对纯理论研究提供了事实支撑,
因此将两方法结合起来,可取得较高的可信度,对类似工程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借
鉴意义。
(1)理论研究
导热系数,又称热传导系数,是指在稳定的传热过程中,单位厚度的材料在
两侧单位温度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传递过来的热量,符号用 λ 表示,
W m K
单位为 ,是反映防火涂料耐火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防火涂料按照保护层的质量轻重可分为轻质保护层和非轻质保护层,当满足
下述公式时为轻质保护层,不满足此式时为非轻质保护层[55]。

cs sV  2c p  p d p Ap
(2-38)

c p —— J/  kg ℃
其中: 保护层比热, ;

 p —— 3
保护层密度, kg/m ;

d p ——
保护层厚度, m ;

Ap ——单位构件长度上保护层的内表面积 2
, m /m ;

cs —— J/  kg ℃
钢的比热, ;

 s —— 钢的密度, kg/m3

V ——单位长度构件的体积 , m3 /m

1)对于有轻质保护层的钢结构构件
联立由空气以热对流和热辐射方式传递给构件的热量公式可知,对单位长度
构件通过这两种方式向构件保护层传递的热量可用下式表示:
q   ar  ac  FiTg  Tb 
(2-39)
Tb ——构件保护层表面温度
式中, (℃);
F ——单位长度构件保护层外表面积 (m2/m)。

由傅立叶导热定律可知,由保护层向构件传递的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i
q Fi Tg  Ts 
di (2-40)

式中,
i ——保护层的导热系数 W/(m2 ℃)

- 3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以上两式可得:
q  K Fi Tg  Ts 
(2-41)

其中, K ——综合传热系数 W/(m2 ℃),此时


1 1
K 
1 d F 1 d
 i i  i
ar  ac i Fi ar  ac i (2-42)
i
 ar  ac 
一般情况下, di ,则可近似简化为:

i
K
di (2-43)
由热平衡原理,用集热容法建立的热平衡方程如下:
dTs
q   s cs V
dt (2-44)

其中,
Ts ——钢构件温度(℃);

cs ——钢的比热容J /( k g℃);
q——单位时间内外界传入单位长度构件内的热量W / m ;

V ——单位长度构件的体积m3 / m ;
t —— 时间 s;
s ——钢的密度k g / m
3

将式(2-41)代入式(2-44)得
dTs i / di Fi
dt
 T  T 
 s cs V g s (2-45)
式(2-45)得解析解为

Ts  t    Tg  t  exp   A  t   d  Tg  0  exp   At 


t

0 (2-46)
Tg  0 
其中, ——火灾初始时刻空气的温度(℃);
Fi i F i
A 
 s c s V d i Q Rs (2-47)

Qs ——单位长度钢构件的热容J / k g℃ , Qs  s cs V ;
R——保护层热阻m2 /(W℃)
di
R
i (2-48)

- 32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式(4-9)亦可采用增量法求解如下式:
i / di Fi
Ts  T  T  t
 s cs V g s (2-49)

其中,
Fi / V 为截面形状系数;

2)对于有非轻质保护层的钢结构构件
欧洲 ECCS 给出了有非轻质保护层的钢构件温升增量形式的表达式:
p / d T
T  T s t 
A 1
Ts 
p p g
(2-50)
 s cs V 1  2
g
1 2
c p  pd A
  C p / CS  p p

式中 cs  sV ;
C p  c p p d p A p
Cs  cs sV
(2)试验研究
非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隔热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热工参数,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隔
热性能主要决定于其高温下的膨胀率和热工参数,而常温下的热传导系数、密度
等参数不足以完全反应该涂料防火隔热性能,因此用一个等效传热系数来代替真
实传热系数,等效的原则是利用等效传热系数计算出的钢构件温度与试验中钢构
件温度相同。而利用有限元差分法迭代计算等效传热系数不利于笔算,本文在钢
构件指定位置布置热电偶记录钢构件温度变化情况,能综合反应试验中各种因素
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将试验耐火时间与涂料生产厂商提供耐火时间作比,验证了
试验数据的合理性,最后将试验数据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出等效传热系数,从而为
由空气温度场求解钢结构温度场提供了依据。
以某公司生产的厚型和薄型防火涂料作为试验算例,试验用升温炉为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试验室多功能耐火试验炉,选用 I36b 标准工字型钢梁两
个,编号为 L1 梁、L2 梁。按照标准方法,L1 梁涂覆 30mm 厚型涂料,L2 梁涂
覆 4.72mm 薄型涂料,待涂料干燥后,分别放在两个多功能耐火试验炉内进行试
验,在梁的腹板中间位置、上(下)翼缘布置热电偶,如图 2-5 所示:

- 3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L1 梁热电偶布置方式 b)L2 梁热电偶布置方式

图 2-5 两组钢梁热电偶布置方式
Fig 2-5 Two sets of steel beam thermocouple arrangement
在试验过程中,测量空气温度,炉温按标准升温曲线升温,在每个时间间隔
内记录炉温以及热电偶测出的钢构件温度。由于钢梁所受荷载相同,各个试验中
所用钢材亦相同,最后均破坏,故可看作钢材最后破坏温度相同,根据钢梁抗火
承载力验算方法反算得到钢构件破坏的临界温度为 557.6℃。两组钢梁试验后现
象如图 2-6 所示。

a)L1 梁试验后现象 b)L2 梁试验后现象

图 2-6 两组钢梁试验后现象
Fig 2-6 The phenomenon of the two sets of steel beams after test
L1 梁试验现象:试验过程中未产生明显的烟气,防火涂料的颜色变化较大,
由白色变为砖红色,如图 3 所示,防火涂料在梁腹板左侧及上下翼缘处出现裂纹,
未见大面积脱落现象,115min 时 L1 梁平均温升超过 557.6℃,隔热性破坏,试
验停止,炉温及工字型钢梁温度开始回落。
L2 梁试验现象:防火涂料的颜色未产生较大变化,涂料质地由坚硬变得松
软,其中在工字型钢梁腹板处大面积脱落,钢构件裸露,63min 时 L2 梁平均温
升超过 557.6℃,隔热性破坏,试验停止,炉温及工字型钢梁温度开始回落。
试验过程中热电偶记录的部分时刻 L1、L2 平均温度如表 2-5 所示:

- 34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表 2-5 钢梁温度升高情况统计
Table 2-5 Temperature rises of steel bridge
20 40 63 80 100 115
耐火时间 (min) (min) (min) (min) (min) (min)

L1 57.7(℃) 147.9(℃) 328.6(℃) 407.9(℃) 492.7(℃) 558(℃)


L2 213.9(℃) 325.4(℃) 557.8(℃) - - -
试验过程中炉温温升与梁平均温升曲线如图 2-7 所示:

图 2-7 升温曲线对比
Fig 2-7 Temperature curve comparison
涂料生产厂商提供该品种钢结构防火涂料相应厚度下耐火时间如下:厚型涂
料(30±2 mm)耐火时间为 2h,薄型涂料(5±0.5mm)耐火时间为 1h。本次
试验厚型涂料(30mm)耐火时间为 115min,约 1.92h 与厂商提供耐火时间 2h
相对误差为 4.2%,薄型涂料(4.72mm)耐火时间为 63min,约 1.05h 与厂商提
供耐火时间 1h 相对误差为 4.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测得数据与涂料生产厂商提供数据总体吻合度较
好,出现微小偏差的原因在于试验环境条件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可忽
略。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利用本组试验数据计算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等效传热系
数是合理可行的。
根据试验过程中记录的炉温以及钢构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再利用已知
的防火涂料参数求得涂料传热系数。有关参变量关系见图 2-8 所示:

- 3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8 等效传热系数测定变量关系
Fig 2-8 Determination variable relationship of equivalen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求解等效传热系数的过程实际上是已知炉温升温曲线和钢构件升温曲线求
解内部换算系数的问题,与结构中的已知应变与位移求解荷载的问题类似,属于
反问题的范畴, 由式(2-49)可以得出等效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 s cs diV
i  Ts (2-51)
T
g  Ts  Fi t

式中:d i 为试件涂层厚度; Fi V 为截面形状系数;Ts 为一个时间间隔钢构


件温升; t 为时间间隔;  s 为钢板密度; cs 为钢板比热容,本例按欧洲规范取

cs  425  7.73101T 1.69 103T 2  2.22 106T 3 J / kg  K
2 0℃  T 6 ℃
00 (2-52)
由于我们只关注试验过程中涂料的防火隔热性能,所以只计算分析试验停止
前防火涂料等效传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按照公式(2)计算出等效传热系数如图 2-9 所示:

图 2-9 涂料等效传热系数
Fig 2-9 The equivalen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paint
由上图可以看出,厚型防火涂料等效传热系数首先稳步升高并长时间维持在

- 36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0.2 W  m K  左右,在 98min 后骤然升高,这表明厚型防火涂料在高温环境下,


随着水分的蒸发损失,导热性能升高,钢梁的温升速度逐渐加快,虽然防火涂料
起到防火保护作用,但是其隔热性能在高温下逐渐降低,在 115 分钟处钢梁温度
达到 557.6℃,试验停止。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试验进行至 10min 前,防火涂料的等效传热系数大幅下
降,说明薄型防火涂料受热迅速发泡膨胀,阻止过高温度传递至钢构件表面,之
后等效传热系数保持在 0.02 W  m K  左右,在 43min 至 63min 试验停止之前,
等效传热系数呈上升趋势,表明防火涂料在高温的烘烤下逐渐蓬松脱落,耐火性
能开始呈下降趋势,等效传热系数逐步升高。

2.2.3 火灾后空气温度预估

将 24 组喷涂防火涂料的钢梁分成 8 组,每组三个试件,将各组分别加热至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分析高温后构件
性状,总结出如表 2-6 以预估其他火场中结构受火时空气温度:
表 2-6 火灾后空气温度预估
Table 2-6 Experience has shown fire air temperature speculate
防火涂料或弦杆受火后性状 空气或弦杆温度推测
防火涂料发白 空气温度 100℃以下
防火涂料熏黑 空气温度 200℃以下
防火涂料发泡 空气温度 200℃~300℃左右
防火涂料起鼓 空气温度 400℃左右
防火涂料脱落 空气温度 600℃~700℃左右
弦杆变形 弦杆温度 600℃左右

2.3 火灾模拟软件 FDS

2.3.1 FDS 简介

目前,国内外多位学者都对极其复杂的传热过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
中主要包括试验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全尺寸试验模拟温度场由于成本消耗较
高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温度
分析逐渐成为多数人所青睐的一种研究方向。常用的计算机模拟大致可以分为场
模拟、区域模拟、网络模拟,混合模拟、专家系统模拟等,其中基于场模拟的火
灾动力模拟计算机软件 FDS 因其可视化程度高、三维模拟接近实际、计算结果
理想等优点被广为应用。

- 3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FDS 是由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IST)开发的湍流模型为大涡模型的火灾模
拟软件,同时包含如热解模型、热辐射模型、燃烧模型等十多个子模型。FDS
假定火源燃烧受多方因素混合控制,分析得到火灾过程中空气温度场、烟气蔓延
等计算结果。该软件数值求解基于 N-S 方程并考虑了材料的热性来分析烟气蔓
延和热传导过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可以由经验公式与状态方程求解。
FDS 联立偏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是一种预测-纠错计算方法,空间域时间的精度均
为二阶。目前我们使用的该软件的版本为 FDS5.5.3,其中前处理采用
PyroSim2010,后处理采用 Smokeview,PyroSim 主要完成模型的创建和各项参
数的设置,Smokeview 主要利用其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将计算结果可视化,以三
维动态模式显示烟气蔓延流动情况及温度场变化情况,在工程设计以及性能化评
估领域应用非常广泛[56]。

2.3.2 FDS 计算流程

FDS 的计算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根据建筑空间尺寸及开口通
风等情况利用 PyroSim 建立 FDS 模型。(2)设定模拟时间。(3)设定计算区
域及计算网格的划分。(4)设定火源位置、火源功率大小等火源系列参数。(5)
布置温度探测点以温度切面的位置及数量。(6)设定输出参数。(7)利用
Smokeview 将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图示方法表示如图 2-10 所示:

图 2-10 FDS 计算步骤


Fig 2-10 The calculation steps of FDS

- 38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2.3.3 参数选取

(1)火灾荷载密度
由于火灾荷载不能将建筑室内荷载分布情况体现出来,我们用建筑物火灾荷
载燃烧所能释放的总能量与建筑面积之比来表示,称作火灾荷载密度,目前我国
对此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一般直接套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瑞
典等火灾荷载密度统计表,如表 2-7、表 2-8 以及表 2-9 所示:
表 2-7 日本统计火灾荷载密度
Table 2-7 The fire load density statistics in Japan
一般情况 通常最大值 一般情况 通常最大值
建筑物用途 建筑物用途
(MJ/m2) (MJ/m2) (MJ/m2) (MJ/m2)

住宅 644~662 1104 医院 276~552 552

一般办公室 1299~607 736 旅馆住室 460~736 736

剧场舞台 — 1380 会议室、讲堂、观众席 368~644 644

设计室 552~2760 2208 仓库 3680~18400 -

教室 552~828 736 商场 - 1840~3680

图书库 2760~9200 7360 体育馆存衣室 — 276

图书室(有书架) 1840~4600 4600 体育馆器材室 — 1840

表 2-8 加拿大统计火灾荷载密度表
Table 2-8 The fire load density statistics in Canada
着火房间的类型 火灾荷载密度(MJ/m2) 着火房间的类型 火灾荷载密度(MJ/m2)

办事处 920 教室 552

公寓 828 病房 368

表 2-9 瑞典统计火灾荷载密度表
Table 2-9 The fire load density statistics in Sweden
着火房间的类型 火灾荷载密度特征值(MJ/m2) 着火房间的类型 火灾荷载密度特征值(MJ/m2)

卧室 630 小学 370

起居室 510 中学 400

技术办公室 720 大学 260

医院的病房 80
行政办公室 640
旅馆的客房 420

目前,多数国家认可如下考虑概率分布的火灾荷载密度表 2-10:

- 3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2-10 火灾荷载密度表
Table 2-10 The density table of fire load
房屋类型 平均火灾荷载密度(MJ/m2) 分位值
- - 80% 90% 95%
住宅 780 870 920 970
医院 230 350 440 520
医院仓库 2000 3000 3700 4400
宾馆卧室 310 400 460 510
办公室 420 570 670 760
商店 600 900 1100 1300
工厂 300 470 590 720
工厂的仓库 1180 1800 2240 2690
图书馆 1500 2550 2550 —
学校 285 360 410 450

注:80%分位值是指 80%的房屋或建筑未超过此值;90%分位值是指 90%的房屋或建筑未超过此值;95%分

位值是指 95%的房屋或建筑未超过此值;

(2)火源功率
火源功率在确定时一般取用单位面积下的释热率表征,国外的相关文献以及
学者建议火源功率的选取见表 2-11 所示:
表 2-11 火源功率取值
Table 2-11 Fire source power values
房屋类型 火源功率(MW/m2)
办公室 290
商用房、住宅 500
宾馆 249

3
面积≤15000 m 时,取 5000
中庭式建筑

3
面积≤15000 m 时,火源功率与建筑体积成正比

2.3.4 FDS 的缺点

FDS 在应用的时候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1)FDS 由于只能建立立方体模型,因此建模受到限制,其他各类形状模
型只能采用立方体形式进行近似模拟,这种情况下精度不高。
(2)FDS 在划分网格时只能划分成长方形网格,而在一些问题中可能其他
网格形状更贴近实际。
(3)FDS 只对感温探测器敏感,而对感烟探测器不能进行模拟。

- 40 -
第 2 章 火灾下结构温度场分析

(4)FDS 与一些结构受力计算软件如 ANSYS 等接口问题突出。

2.4 小结

本章介绍了结构相关的传热学概念、传热学基本原理以及火灾发展过程的制
约因素,给出了结构温度场计算中的基本假定及简化计算方法,阐述了钢结构防
火保护措施以及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防火机理与等效传热系数,通过试验研究方法
确定了厚型、薄型防火涂料的等效传热系数值。最后,给出了火灾动力模拟软件
FDS 的计算流程,并分析了各项参数的选取原则。

- 4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42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第3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要想获得钢结构在火灾下的残余应力与应变分布情况,首先应先了解高温下
钢材的材料属性。火灾发生时,高温环境下钢材的热工性能参数与力学性能参数
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常温下的钢材材料特性不足以反映钢材实际发
生的变化,各国专家及学者均对本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形成了一
系列的研究成果,本章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类比较,并给出本课题后续
研究中采用的模型。

3.1 高温下结构钢的热工性能

3.1.1 导热系数

热传导系数,又称导热系数,即在单位温度梯度下物体内产生的热流密度,
其单位为 W/(m ℃) 。钢材的导热系数表征其传递热量能力的大小,各国规范及
学者建议的导热系数取值如下:
(1)欧洲规范 EC3[57]与 EC4[58]给出的钢材热传导系数为:
 s  54  3.33 10  2 Ts 20 o C  Ts  800 o C

 s  27.3 800 o C  Ts  1200 o C (3-1)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温度场时建议取值:
s  45 W/(m·℃) (3-2)
(2)英国标准协会 BSI[59]给出如下取值建议:
 s  37.5 (3-3)

(3)日本相关规范[60]建议取值如下:
 s  52.08  5.05 10 5 Ts 2 (3-4)

(4)我国防火规范[61]建议钢材热传导系数取值:
 s  45 (3-5)

其中:  S —— 导热系数, W/(m K) 或者 W/(m o C) ;


T s —— 钢材温度, o C
将各国对钢材的导热系数建议取值绘成曲线如图 3-1 所示:

- 4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 各国规范推荐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情况
Fig 3-1 Thermal conductivity curve of steel changing with temperature
由上图可以看出,欧洲规范建议的导热系数取值接近于各国规范取值的平均
值,因此本文采用欧洲规范给出的导热系数。

3.1.2 比热容(比热)

比热,又称比热容,指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所需要吸收或者释放的内
能值,单位 J kg K 。各国规范以及学者推荐的比热取值如下所述:
(1)日本规范采用的比热: cs  483  8.02 104 Ts2 J/(kg ℃) (3-6)

(2)欧洲规范 EC3 采用:


2.22  106 T 3  1.69 10 3 T 2  7.73 10 1 T  425 (20℃  T  600℃)

13002/(738-T)+666 (600℃<T  735℃)
cs   (3-7)
17820 /(T  731)  545 (735℃<T  900℃)
650 (900℃<T  1200℃)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温度场时建议取值为:
cs  6 0 0 J / (℃
kg ) (3-8)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李引擎研究员等[62]推荐的比
热表达式:
cs  3 . 81 14 0T 2 2 . 01 1T
10 473 (3-9)
(4)欧洲钢结构协会[63]以及英国标准协会均建议采用常数:
cs  5 2 0 J / (℃
kg ) (3-10)
其中: C s —— 比热, J/(kg ℃) ;

- 44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T s —— 钢材温度, o C
将各国推荐的比热容取值绘成曲线对比如图 3-2 所示:

图 3-2 各国规范规定的钢筋比热随温度变化情况
Fig 3-2 Reinforced national specification specific heat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本文选用欧洲规范 EC3 建议的比热容取值进行结构计算。

3.1.3 热膨胀系数

热膨胀系数是指物体在温度发生单位变化时体积或者长度产生的相对变化
量。现将各国学者建议的热膨胀系数取值简要列举如下:
(1)欧洲规范 EC3[57]给出的钢材热膨胀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 s  0.8 108 (TS  20)  1.2 105 20 o C  Ts  750 o C
s  0 750 o C  Ts  860 o C (3-11)

 s  2 . 0 150 860 o C  Ts  1200 o C


(2)欧洲钢结构协会和英国标准协会给出的钢材热膨胀系数为:
 s  1.4 10 5 (3-12)

(3)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64]建议的热膨胀系数为:
 s  (11  0.062TS ) 10 6 20 o C  Ts  600 o C (3-13)

(4)日本规范建议的热膨胀系数为:
 s  (11.0  5.75 10 3 TS ) 10 6 (3-14)

(5)澳大利亚《钢结构规范》[65]采用下式确定:

- 4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s  (11.4  0.01TS ) 10 6 20 o C  Ts  600 o C (3-15)

(6)我国规范推荐高温下热膨胀系数取常数:
 s  1.2 105 (3-16)

其中:  s —— 热膨胀系数, m/(m o C)


T s —— 钢材温度, o C
将各国规范推荐的热膨胀系数取值绘成曲线如图 3-3 所示:

图 3-3 各国规范推荐的钢材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情况
Fig 3-3 States specification recommends steel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changes with
temperature
有分析可知各国对钢材高温下热膨胀系数取值规定差别不大,本文取用我国
规范规定:  s  1.2 105 。

3.1.4 质量密度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钢材密度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本课题取用常数
值:

s  7850kg/m3 。 (3-17)

3.2 高温下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3.2.1 屈服强度

钢材的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钢材温度低于 300℃时,其降
低程度较小,当温度达到 600℃时,屈服强度将降至常温下的一半左右。

- 46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1)同济大学[66]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建立的高温下钢筋屈服强度分段表示
如下:
1 (T<200℃)
f yT
 (3-18)
f y 1.33  1.64  103 T (200℃  T  700℃)

(2)EC3 给出高温下钢材屈服强度的降低比例 f yT f y 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屈服强度降低系数
Table 3-1 The reduction factor of yield strength
温度(℃) 2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780 0.470
f yT f y

(3)欧洲钢结构协会推荐的屈服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
TS
f yT f y  1  0 o C  Ts  600 o C
Ts
767 ln
1750
Ts
f yT 108(1  ) 600 o C  Ts  1000 o C (3-19)
 1000
fy Ts  440
(4)澳大利亚《钢结构规范》推荐采用下式取值:

f yT f y  1.0 0 o C  Ts  215 o C

f yT f y  (905  Ts ) / 690 215 o C  Ts  905 o C (3-20)

(5)日本规范建议取值:
f yT f y  S1  S 2  Ts  S 3  Ts2 (3-21)

式中 S1,S2,S3 均为回归系数,根据钢材种类选用。
(6)我国规范规定高温下钢材屈服强度按下式计算:
f yT =T f y
(3-22)
 1.0, 20C  Ts  600C
 1.24 10- 8Ts 3- 2.096 10 T- s5 2

T  
9.228 10 Ts - 0.2168, 300C  Ts  800C
-3

 0.5  Ts / 2000,800C  Ts  1000C


(3-23)
其中, f y ——室温时钢材的屈服强度,N/mm2

f y T——温度T 时钢材的名义屈服强度,
2
s
N/mm

将各国对高温下钢材的屈服强度降低系数 f yT f y 绘成曲线如图 3-4 所示:

- 4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4 各国规范推荐屈服强度降低比例随温度变化情况
Fig 3-4 States regulate recommended yield lower intensity ratio changes with temperature
本课题的屈服强度降低系数  T 按照我国规范规定分段取值。

3.2.2 高温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高温下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众多,现分别介绍如下:
(1)过镇海教授[67]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得出了高温下钢筋应力-应变关系分
段表述的数学模型:
 EsT   (   Ty )

 sT   T (3-24)
 f y  ( fu  f y ) ( Ty     uT )
T T 0 . 6 2


   Ty    Ty 3
其中  1.5 T  0.5( T ) 。
 u   Ty  u   Ty
Witteveen J 等[68]提供的应力-应变关系如下:
 EsT   (   sp )

  T (3-25)
 Es   sp   Es (   sp ) (   sp )
T


fy
式中  sp  0 . 8 4 。
Es
(2)Ramberg-Oagood 等人针对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给出以下表达式:
 
  ( )n (3-26)
E E
其中, 、n 为曲线拟合参数。针对普通结构钢,采用的公式如下:

- 48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 3 fy  50
    ( ) 20 o C  Ts  80 o C (3-27)
E 7 E fy
 
   0.01 ( )n 80 o C  Ts  800 o C
ET f yT
(3)Dounas 等考虑了屈服后的应力强化,给出表达式如下:
f yT f y     e(Ts ) 0     1

0.03   
f yT f y  2  b 1  (1  )  1     2
a
   0.03
f yT f y  b  2     2 (3-28)
0.0123  0.00085Ts
其中:
e(Ts )  404  0.194Ts 20 o C  Ts  200 o C
e(Ts )  483  0.59Ts 200 o C  Ts  700 o C (3-29)
 1、、、a、b 均为通过实验确定的参数,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常取值
为:
 1  0.00217 ; 2  0.03 ; 2   0.88  2 Ts 1820 ; a  0.0283 ;

b  0.73  0.006Ts 20 o C  Ts  500 o C ;

b  1.155  0.00145Ts 500 o C<Ts  700 o C (3-30)


曲线如图 3-5 所示:

图 3-5 Dounas 模型
Fig 3-5 Dounas model
(4)EC3 模型没有考虑屈服后应力强化现象,模型表达式如表 3-2 所示:

- 4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2 欧洲规范 EC3 应力应变模型


Table 3-2 Eurocode standard EC3 stress-strain model
应变范围 应力  切线模量

   pT   ET ET
 pT     yT f pT  c  (b / a)[a 2  ( yT   )2 ]0.5 b  yT   

a a 2   yT    
2 0.5

 
 yT     tT f yT 0

 tT     uT f yT 1     tT  /  uT   tT  -

   uT 0 -

其中:  pT  f pT / ET ;  yT  0.02 ; f yT :温度 T 时的屈服强度;


 tT  0.15 ;  uT  0.20 ; f pT :温度 T 时的比例极限;

a  yT   pT  yT   pT  c / ET  ET :温度 T 时的初始弹性模量;


 pT :温度 T 时的比例极限应变;
b  c  yT   pT  ET  c 2

 yT :温度 T 时的屈服应变;
f  f 
2
 tT :温度 T 时对应屈服强度的最大应变;
c
yT pT

    E  2  f
yT pT T yT  f PT   uT :温度 T 时的极限应变;

当温度低于 400℃时,考虑屈服后应力强化后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如下:
当    0.02 时 与表 3-2 相同
当 0.02     0.04 时   50( f uT  f yT )   2 f yT  f uT
当 0.04     0.15 时   f uT
当 0.15     0.20 时   f uT [1  20(  0.15)]
当    0.20 时   0.00
其中: fuT — 温度T时的极限强度(考虑应力强化),取值见表3-3

表 3-3 考虑应力强化的极限强度
Table 3-3 Consider stress enhanced ultimate strength
温度范围 极限强度

Ts  300 o C
f uT  1.25 f yT
300 C  Ts  400 o C
f uT  f yT (2  0.0025Ts )
Ts  400 o C
f uT  f yT

- 50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考虑屈服应力强化效应与不考虑屈服应力强化效应得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3-6、图 3-7 所示:

图 3-6 考虑屈服应力强化效应的应力—应变 图 3-7 不考虑屈服应力强化效应的应力—应


关系 变关系
Fig 3-6 Consider the yield stress strengthening Fig 3-7 Does not consider yield stress
effect of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stress - strain relations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题采取较为保守的 EC3 不考虑钢材屈服后应力-应变强
化效应的模型。

3.2.3 弹性模量

通过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表明钢材的弹性模量同样随温度的升高而下
降,当钢材温度大于 400℃时,弹性模量下降速度较快。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的
高温下弹性模量模型有:
(1)欧洲钢结构协会 ECCS 采用的表达式如下:
0 o C  Ts  600 o C时,

ET E  17.2 10 12 Ts4  11.8 10 9 Ts3  34.5 10 7 Ts2  15.9 10 5 Ts  1 (3-31)
600 o C  Ts  800 o C时, ET E  8.66 10  4 (800  Ts )
(2)日本规范提出如下计算公式:
ET E  10.7 10 7 Ts2  2.110  4 Ts  1.0 (3-32)

(3)澳大利亚《钢结构规范》采用分段表达式:
Ts
0 o C  Ts  600 o C ET E  1.0 
T
2000ln( s ) (3-33)
1100
690  0.69Ts
600 o C  Ts  1000 o C ET E 
TS  53.5
(4)欧洲规范 EC3 用钢材高温下弹性模量降低系数表示如表 3-4 所示:

- 5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4 钢材高温下弹性模量降低系数
Table 3-4 Steel high temperature elastic modulus reduction factor
温度(℃) 2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ET/E 1.000 1.000 0.900 0.800 0.700 0.600 0.310

温度(℃)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

ET/E 0.130 0.090 0.0675 0.045 0.0225 0.00 -

(5)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同济大学学者推荐的钢材高温下弹性模量表达式:
7Ts  4780
ET E  20 o C  Ts  600 o C
6Ts  4760
1000  Ts
ET E  600 o C  Ts  1000 o C
6Ts  2800 (3-34)

其中: E——常温下钢材的弹性模量 ,N/mm2


ET ——温度TS时钢材的弹性模量 ,N/mm2
将各国规范规定的结构钢材随温度升高其弹性模量降低系数 ET E 变化情况
绘成曲线如图 3-8 所示:

图 3-8 各国规范规定的结构钢材高温下弹性模量降低系数变化曲线
Fig 3-8 The elastic modulus decreased coefficient curve of structural steel after high temperature
in Various countries
本课题后续问题的研究采用我国同济大学提出的钢材高温下弹性模量降低
系数变化曲线模型。

3.2.4 钢筋泊松比

钢材的泊松比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我们一般取与常温下相同数值,即:

- 52 -
第 3 章 高温下结构钢材料性能

s  0 . 3 (3-35)

3.3 小结

钢结构建筑在高温下的材料性能主要表现在热工特性以及力学性能两个方
面。其中钢材的热工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导热系数 s 、比热容 cs 、热膨胀系数  s 和
质量密度  s 等,反映了钢材在高温环境下温升速度以及热应力分布。钢材的力
学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弹性模量 ET 、屈服强度 f yT 、泊松比 vs 、应力-应变关系等,
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
本章详细介绍了钢材的热工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各项参数随温度升高的变化
情况,分析了各国规范对各项参数取值规定的差异,根据我国规范和实际工况,
选取出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各参数数值。

- 5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54 -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第4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4.1.1 有限元法简介

在建筑工程中,超静定结构的求解方法可分为解析分析法、数值求解法。利
用解析法求解时可以得到所求问题的具体表达式,根据此表达式进而可以得到任
意位置或任意时间下的精确解。如求解悬臂梁的挠度问题等。利用数值求解方法
只能得到部分目标点的近似解,得不到相应问题的表达式,数值分析方法又可分
为有限元法、变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目前,有限元法是工程设计人员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分析方法,是指将一个
连续结构体的求解问题离散成有限多个单元的求解问题,并通过这些简单单元边
界条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将一个无限自由度的求解问题转化成离散的
有限个自由度问题的求解,其实只是将连续结构体简化成多个简单单元,将连续
体场函数的偏微分方程问题简化成多个方程组联立求解,核心思想是化整为零之
后再积零为整,也就是人为的将一个连续结构分割成多个单元体,在利用边界条
件将这些单元体组合起来进行整体分析。有限元法应用如此广泛,主要基于以下
几点优点:
(1)适用性强。有限元法不仅能求解各向异性材料、非线性应力应变材料、
非均质材料以及边界复杂等问题,还能用来处理热分析、电磁分析、流体分析以
及结构耦合分析。
(2)便于采用矩阵方法编制计算机应用程序。
(3)可以充分与计算机辅助工具 CAD 等相结合计算。
20 世纪 40 年代初,麦克亨利等人首次提出利用框架解决力学问题,对于连
续问题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此后,柯兰特首次假设挠曲函数在划分的三角形
区域内为线性函数,揭开了有限元法应用的序幕,直至 70 年代,有限元法的思
想在国内外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从而出现了诸如 ANSYS、ABAQUS、SAP、
NASTRAN 等多个有限元商业软件,这些软件均包含多个单元及材料模型,具备
网格自动划分及结果处理功能。
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求解的基本流程如图 4-1 所示:

- 5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 有限元法求解程序流程图
Fig 4-1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program flowchart

4.1.2 ANSYS 简介

1970 年,美国成立的 ANSYS 公司一直致力于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其开


发的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 ANSYS 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赢得了大多数工
程技术人员的认可。目前我们常用的是 ANSYS12.0 版本,其主要功能有[69]:建
立复杂模型、定义接触、结构优化设计等,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航天航海、医
药制药、汽车电子等诸多领域,ANSYS 图形用户界面简单清晰,具有下拉菜单
及子菜单项,对于初学者有较为简便的指导效果。除此之外,ANSYS 还具备多
场耦合分析,如磁-结构耦合分析、热-结构耦合分析以及流体-热耦合分析等,
ANSYS 与建筑 CAD 有较好的接口,能相互进行数据传输与转换,不需要大量
的人工处理,由前处理、计算分析、后处理三个模块组成,可提供结构静力分析、
动力分析、非线性分析、热分析、电磁分析、流体分析、声场分析等多方面的有
限元分析。
利用 ANSYS 进行结构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建立结构模型、划分网格、
施加荷载、结构计算、结果后处理。ANSYS 窗口一般设置如图 4-2 所示:

- 56 -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图 4-2 ANSYS 软件应用界面


Fig 4-2 The ANSYS software applications interface
ANSYS 在应用时的优势主要有:
(1)建模功能强
前处理中具有百余种单元模型,能非常准确的模拟各种结构模型,能对材料
进行多种特性的设置,能对模型进行加、减等布尔运算,能定义接触问题,因此
建模功能强大。
(2)求解器功能强
ANSYS 包含 PCG、ICCG 等多种求解器,可以对稀疏型矩阵以及密集型矩
阵进行高精度求解。
(3)结果处理功能强
ANSYS 后处理能显示结构整体变形,能选择将计算应力、应变等结果进行
云图显示或者列表输出。此外,还可以通过时间历程分析显示单个节点的计算结
果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4)开放性好
ANSYS 可以将自编小程序运行计算,以便捷的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支
持软件的开发与扩展,与建筑 CAD 等软件具有较好的接口。

- 5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4.1.3 ANSYS 热分析

ANSYS 热分析是其结构计算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热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
连续体划分成多个节点组成的有限个单元,利用能量守恒建立每一节点的热平衡
方程,进而计算结构温度分布以及其他各项量值。ANSYS 热分析可分为稳态热
分析、瞬态热分析以及热耦合分析,其中稳态热分析是指在传热过程中可以近似
假定温度分布恒定不变,瞬态传热是指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热耦合分析
是指将温度荷载与其他各项荷载一起考虑来求解问题。本课题所研究的材料热物
理性能以及力学性能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建筑边界条件以
及室内火灾荷载均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将 FDS 计算出来的温度场与结构自重一
起作为结构荷载施加在模型上进行计算,因此本课题属于瞬态传热的热-结构耦
合分析,热分析单元如表 4-1 所示:
表 4-1 热分析单元表
Table 4-1 Thermal analysis unit table
单元类型 名称 说明
LINK32 两维二节点热传导单元
LINK33 三维二节点热传导单元
线性
LINK34 二节点热对流单元
LINK31 二节点热辐射单元
PLANE55 四节点四边形单元
PLANE77 八节点四边形单元
二维实体 PLANE35 三节点三角形单元
PLANE75 四节点轴对称单元
PLANE78 八节点轴对称单元
SOLID87 六节点四面体单元
三维实体 SOLID70 八节点六面体单元
SOLID90 二十节点六面体单元
壳 SHELL57 四节点四边形壳单元
点 MASS71 节点质量单元
瞬态热分析中的荷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为了清晰的反应这一变化过程并且
计算过程能取得较高的精度,则应把时间分成若干段,即设置荷载步,在每一荷
载步处定义荷载及时间等各项信息,如图 4-3 所示:

- 58 -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图 4-3 瞬态热分析荷载步示意图
Fig 4-3 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of the load - time curve

4.2 热-结构耦合分析简介

4.2.1 热-结构耦合分析特点

ANSYS 除了能解决纯粹的热应力问题之外,还能解决耦合场的问题,例如
热-结构耦合、热-电耦合、热-磁耦合分析等等,其中热-结构耦合分析是在火灾
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指建筑物在应力应变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
荷载与结构荷载的双重作用[70],因为材料性能在高温下会发生变化,需要考虑
材料塑性阶段应力及应变的发展,因此对结构构件的应力应变及温度分布都会产
生影响。
热结构耦合分析可分为顺序耦合分析法和直接耦合分析法。其中顺序耦合分
析方法是指首先在热物理场中进行分析得到结构构件的温度分布,之后将温度荷
载文件与其他各项荷载一起作用到结构中,进行结构分析分析求得应力应变大小
及分布。直接耦合分析方法是指在同一个物理场内进行分析,使用多自由度的单
元,在同一个分析中获得结构构件的温度分布以及应力应变分布。其中顺序耦合
分析如图 4-4 所示:

图 4-4 顺序耦合法示意图
Fig 4-4 Schematic sequential coupling method
因此,本课题采用顺序热-结构耦合法,通过 FDS 进行结构火灾动力模拟,

- 5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取出结构的温度场文件,将温度分布与结构荷载一起加载在 ANSYS 模型上进


行热-结构耦合分析,进而得出钢结构网架的应力与应变大小及分布,为进一步
的修复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4.2.2 热-结构耦合分析步骤

顺序热-结构耦合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温度场分析:建立火灾分析模型,设置火源功率、热释放速率、化学
反应公式等各项参数设置,划分模型网格,设置计算火灾持续时间,进行温度场
计算分析。
(2)温度转换:将上一步得到的温度场分布荷载转换成结构软件能读取的
温度荷载形式。
(3)应力应变计算:建立结构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设置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热膨胀系数等各项参数随温度升高变化曲线,自动划分单
元网格,设置荷载步以及时间步长,将温度荷载与结构荷载施加在结构上进行应
力应变计算分析。
(4)计算结果后处理:将上述应力应变计算结果输出。
顺序热-结构耦合分析流程如图 4-5 所示:

图 4-5 顺序热-结构耦合分析流程
Fig 4-5 The order of heat-structure coupling analysis process

- 60 -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4.3 数据转换接口

由于缺乏数据的兼容性,利用火灾动力模拟软件 FDS 计算出的温度场分布


文件不能直接加载到有限元模拟软件 ANSYS 中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因此有必要
通过对接接口以顺利完成两个软件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

4.3.1 对接原理

提取 FDS 火灾流体动力模拟软件计算结果文件中气相场的温度数据,结合
由 ANSYS 软件导出的模型节点坐标文件,计算出节点位置的温度数据,可用于
ANSYS 软件的结构温度应力耦合计算。
FDS 模型计算是按照指定时长输出结果的,每当到达一个时长程序就将当前
时刻整个网格单元区域的状态值(如温度、速度、热通量等)以二进制形式保存
到结果文件中。同一网格区域、同一时刻的结果数据输出到同一个文件中。应以
FDS 的空间网格输出(*.q)文件作为输入条件,提取其中感兴趣位置的温度数
据。
首先读取节点的位置坐标文件,然后计算需要导出温度节点空间位置所在的
FDS 矩形网格单元的 8 个相邻网格顶点索引,再依照网格顶点索引查找顶点的温
度。然后通过节点与相邻网格定点的空间相对位置,采用插值法计算出节点处的
温度值,如图 4-6、图 4-7 所示。

图 4-6 节点示意图 图 4-7 节点温度计算示意图


Fig 4-6 Node hint Fig 4-7 Node temperature calculation hint
同时根据需要,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空间结构对节点进行分组,如同一构
件上的节点被归纳到一个组内,并对组内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组内节点数据的平
均值、最大、最小值等。对接流程如图 4-8 所示:

- 6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8 温度转换软件工作流程
Fig 4-8 The temperature conversion software workflow

4.3.2 软件使用建议

根据以上原理分析,可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唐海工程师
开发的温度转换软件。
使用该软件前,需要预先准备的数据文件或工具有:
(1)特定时刻的 FDS 计算结果*.q 文件。
(2)FDS 数据格式转换工具 FDS2ascii.exe。
(3)ANSYS 节点坐标文件(*.lis)。
使用方法分为如下几步:
(1)事先工作:在 FDS 计算结果文件中找到所需要的*.q 文件,使用 FDS
提供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 FDS2ascii.exe 将二进制格式的*.q 文件转换成 ASCII

- 62 -
第 4 章 热-结构耦合分析

格式文件;
(2)打开 FDS Data Transf 软件,输入转换后 ASCII 格式文件,并输入温度
数据所代表的时刻;
(3)输入从 ANSYS 软件提取的节点位置文件,并确定节点位置的数据单
位,同时还要确定 ANSYS 节点位置所使用的坐标系相对于 FDS 温度数据所使
用的坐标系的偏移量,例如,在 ANSYS 中空间某节点的位置坐标为(1,2,3),
而对应该位置的 FDS 温度数据中的坐标为(10,15,20),则 ANSYS 坐标系
相对于 FDS 使用的坐标系的偏移量为(9,13,17),目前软件只能计算坐标系
间的平移偏移量,而不能计算旋转偏移量;
(4)输入计算结果文件名,计算得到节点温度数据将保存在当前路径下*.txt
文件内,同时还将输出一个信息统计文件 Transfer_Information.txt。
为顺利准确计算出节点的温度数据,首先应保证在 FDS 输入文件的&PL3D
内正确给出所需的输出时刻。
由于 FDS*.q 文件输出出的是气相场的有效温度,因此,应确定节点位置不
要处于 FDS 模型的固体内部,为此首先,在 FDS 中,节点所代表的结构构件实
体不要建在 FDS 模型中,另外建议,在 FDS 模型网格划分中,网格尺寸应小于
节点到邻近固体壁面的最小距离。

4.4 火灾下荷载组合

国内外均采用考虑概率的设计表达式,李国强老师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及实际
情况提出了钢结构火灾分析时荷载组合形式,如下式:
S   GGk    Qi Qik   WWk   F Fk (T ) (4-1)
i

其中, S——荷载效应组合 ;
Gk ——永久荷载标准值效应 ;
Qik ——楼面或屋面火灾(不考虑屋面雪载)标准值效应 ;
Wk ——风荷载标准值组合 ;
Fk (T )——构件或结构温度变化引起的效应(温度效应);
 G ——永久荷载效应分项系数,取1. 0;
 Qi ——楼面或屋面火灾效应分项系数,取0 . 7;
 W ——风载效应分项系数,取0或 0 .,选不利情况
3 ;
 F ——温度效应分项系数,取1. 0。
除此之外,我国相关规范规定当钢结构进行火灾下计算分析时,火荷载可按

- 6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偶然情况考虑,取以下两式不利情况取值:
Sm   0  SG k S Tk Sf  Q k (4-2)

Sm   0  SG k S Tk Sq Q0k . 4 S w k (4-3)

其中, Sm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
SGk ——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STk ——火灾下结构的标准温度作用效应 ;
SQk ——楼面或屋面活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
 f ——楼面或屋面活荷载的频遇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
 q ——楼面或屋面活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
 0 ——结构抗火重要性系数,对于耐火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取1.15,对
其他建筑取1.05 。

4.5 小结

本章介绍了有限元分析软件 ANSYS 以及热-结构耦合的分析方法,给出了


本文的分析思路:计算温度场,应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开发的
温度转换软件得到 ANSYS 可读取的温度数据,利用 ANSYS 分析位移及内力。
此外,测试了温度转换软件的适用性,并给出了使用注意事项,最后介绍了火灾
下建筑荷载的组合方式。

- 64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第5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5.1 某钢网架结构概况

某建筑于晚上突发火灾,火灾对该网架结构的性能造成了影响。整体网架结
构如图 5-1、图 5-2 所示:

东 西


西 东

计算网架

图 5-1 建筑轴测图 图 5-2 网架结构分区图


Fig 5-1 Building isometric drawings Fig 5-2 Grid structure partition map
该工程的主体结构由五星级酒店(主楼)和裙楼组成,裙楼包括舞台塔和后舞
台、数码电影院、剧院看台、视像室、大小录音棚和音控室、展览大厅及主楼的
底层前厅。网架结构覆盖于塔楼东西立面、屋盖上空及裙房屋面,内外设金属板
装饰层及防水、保温层。网架总面积 2.2 万 m 2 ,总用钢量约 3100 吨,为形成裙
楼屋面以上的公共室内空间,封闭主楼西立面的开口达到将主楼和各裙楼单元连
为一体的体形效果,本工程设置了覆盖所有结构单元的复杂体形空间网架结构,
共分为 A、B、C、D、E、F、G 区 7 个区域,A、B、C 区网架位于塔楼西侧,
D 区网架位于标高 138m 的主体结构顶部,F、G 区位于塔楼东侧,E 区位于塔
楼四角。网架整体效果图如上图所示。
本课题选取该钢网架结构中 A 区网架结构为计算网架,如图 5-2 所示。
计算网架位于剧院看台、舞台塔等区域顶部,主要作为屋面,为折线类空间
正放四角锥网架,空间上有 3 个面,网架投影尺寸为 90.1×78.3m,展开 尺寸为
103.6×79.3m,网架平面图见图 1.2。网架西端双排固定铰支座固定于地下室顶
板,支座呈半球形,焊于地下室顶板预埋件上;在剧院及舞台内由 6 根斜向钢柱
点式支撑,柱下端铰接,上端刚接;数码影院等顶部设置 22 个抗震滑动支座承
受网架竖向荷载。钢管材质 Q345B。计算网架结构空间、平面布置分布如图 5-3、

- 6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4 所示:

图 5-3 计算网架空间布置图 图 5-4 计算网架平面图


Fig 5-3 The space layout of computing grid Fig 5-4 The plan of computing grid

5.2 火灾蔓延情况概述

5.2.1 建筑整体火灾蔓延情况

由于该建筑施工现场燃放礼花,散落的礼花弹掉落在该楼楼顶(楼顶外围的
网架组成如图 5-5)迅速熔化、点燃了其表面的钛锌板(如图 5-6 所示),而且引燃
了钛锌板底下铺设的防水卷材(三元乙丙卷材)和保温层(挤塑聚苯板,其易燃
且流淌),燃烧速度极快,迅速蔓延,沿着卷材边缘形成包围圈,火灾从发生的
初期阶段到全盛阶段用了很短的时间,火势从主楼西北侧向下发展,稍后东南侧
和西侧也有大火由上而下蔓延,顶部结构西高东低,且该晚风向在该时段以南风
为主,最终造成了大楼的西、南、东侧墙装修材料全部过火,外立面严重受损的
后果。

图 5-5 外围的网架组成示意图 图 5-6 引燃钛锌板


Fig 5-5 The hint of external grid composed Fig 5-6 Ignited titanium zinc plate

- 66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5.2.2 计算网架火灾蔓延情况

散落的礼花弹引燃楼顶表面钛锌板及其下层铺设的防水卷材和保护层之后,
大约三十秒后,在楼顶形成了稳定的燃烧。
由表 5-1 知,该晚风向在该时段以南风为主,火势从主楼西北侧向下发展,
如图 5-7 所示,21 时 08 分后,东南侧和西侧也有大火由上而下蔓延,如图 5-8
所示。
表 5-1 当晚气象情况
Table 5-1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night
Time Sea Level
气温: 露点: 湿度: Wind Dir: 风速: 状况:
(CST): Pressure:
18.0 公里/小时 /
8:00 PM 8.0 °C -5.0 °C 40% 1013 百帕 西南偏南 雾霭
5.0 m/s
10.8 公里/小时 /
8:30 PM 7.0 °C -5.0 °C 43% 1014 百帕 南 雾霭
3.0 m/s
3.6 公里/小时 /
9:00 PM 5.0 °C -5.0 °C 49% 1014 百帕 不定 雾霭
1.0 m/s
3.6 公里/小时 /
9:30 PM 3.0 °C -5.0 °C 56% 1014 百帕 不定 雾霭
1.0 m/s
7.2 公里/小时 /
10:00 PM 2.0 °C -5.0 °C 60% 1014 百帕 东 雾霭
2.0 m/s
3.6 公里/小时 /
10:30 PM 4.0 °C -5.0 °C 52% 1014 百帕 不定 雾霭
1.0 m/s
11:00 PM 4 °C -4 °C 42% 1013 百帕 西北偏西 3.6 公里/小时 / 烟雾
3.6 公里/小时 /
11:00 PM 3.0 °C -5.0 °C 56% 1014 百帕 不定 雾霭
1.0 m/s

图 5-7 火势在西北角猛烈的燃烧,东侧尚未过 图 5-8 21 时 15 分左右南面左角部分演播厅


火 大火引燃
Fig 5-7 Violent burning fire in the northwest Fig 5-8 South left corner of the studio fire
corner, The east side has not been affected by fire ignited around 21:15

- 6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 5-9 火势在西侧燃烧旺盛阶段图所示,据图 5-7、图 5-8 推测,西侧幕


墙火势由上往下迅速蔓延并把 B 区幕墙烧穿,B 区网架燃烧时间大约为 15~20
分钟,计算网架东侧相邻幕墙以及房顶的高温熔滴坠落到西侧演播厅玻璃棉保温
材料的网架结构下弦(计算网架受火区域大致在 6~7 轴之间,如图 5-9 所示,其
中计算网架及其相邻区域燃后情况如图 5-10 所示)。

图 5-9 西侧燃烧旺盛阶段图 图 5-10 计算网架及相邻区域燃后情况


Fig 5-9 The burning strong stage of west side Fig 5-10 The post-combustion condition at the
computing grid and adjacent areas
由于高温熔滴的烘烤以及可燃物的坠落, 计算网架及其相邻区域均已形成
短时间燃烧,但是由于计算网架没有可燃物(计算网架结构构造图及屋面节点详
图如图 5-11 所示),计算网架以及内部支座和结点只是受到了楼层坠落的高温熔
融物短时间烘烤的作用,计算网架受火时间与相邻区域受火时间大致相同亦为
15~20 分钟,22 时后,西侧过火完毕,东侧跟南侧依然火光冲天。

图 5-11 计算网架结构图及屋面节点详图
Fig 5-11 Computing grid structure diagram and roofing node Detailing

- 68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5.3 计算网架受损情况及温度预测

4 号、23 号铸钢支座防火涂层基本完好,未见钢材及焊缝受火灾产生不利影
响,可继续使用。网架东北侧局部翘起变形,已与 59、60、61 号支座脱开,且
支座内部使用聚四氟乙烯滑动材料,火场高温会影响聚四氟乙烯材料的性能,因
此判断 59、60、61 号支座已失效。71、123 号支座转角未超过允许转角,以底
座中心为基准,支座向南的位置偏差量分别为 82、65mm,未超过支座变形允许
值,支座内部积水导致东西向限位装置锈蚀,检测结果见表 5-2 所示。
71、123、59、60、61 号支座埋件区域混凝土外观完好,未见火灾对支座埋
件的锚固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计算网架火灾影响区域如图 5-12 所示,上下弦节
点编号如图 5-13、图 5-14 所示,支座类型及编号如图 5-15 所示。

图 5-12 计算网架火灾影响区域 图 5-13 计算网架局部上弦节点编号


Fig 5-12 The fire impact area of Computing Fig 5-13 The locally winding node No. of
grid Computing grid

(注:图中阴影部分为受火灾影响相对明显 (注:明显弯曲及损伤的杆件在图中用
“●”标出)
的区域)

- 6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14 计算网架局部下弦节点编号 图 5-15 计算网架局部支座类型及编号


Fig 5-14 The bottom chord node No. of Fig 5-15 Local bearing type and number of
Computing grid Computing grid
表 5-2 网架支座位置偏差及损伤情况检测结果(mm)
Table 5-2 The grid bearing position deviation and damage detection results
支座 位置偏差量
支座类型 外观质量情况
编号 X向 Y向
59 滑动支座 向东 42[90] 向南 27[185] 网架与支座脱开
60 滑动支座 向东 20[90] 向南 17[185] 网架与支座脱开
61 滑动支座 向东 14[90] 向南 8[185] 网架与支座脱开
4 柱顶铸钢支座 - - 未见异常
71 滑动支座 向东 9[95] 向南 82[155] 支座部件锈蚀
123 滑动支座 向东 7[95] 向南 65[155] 支座内积水,部件锈蚀
注:支座位置偏差以底座中心为基准,括号中数值为设计最大允许滑动量。

计算网架东侧受火灾影响导致部分杆件弯曲变形,15 根杆件轴线弯曲矢高
的偏差超过《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允许值,5 根
杆件钢材受火灾高温影响局部起鼓,2 根杆件开裂或焊缝断裂,具体检测结果见

- 70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表 5-3。图 1.16 中阴影区域中部分网架防火、防腐涂层失效,杆件、节点锈蚀。


对火灾影响区域内部分下弦节点相对高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见表 5-4,表
1.4 中测量结果均计算至节点中心,以 123 号支座中心为相对高程的零点。
根据检测结果,网架节点相对高程偏差量在-13~44mm 范围内,其中东北
侧节点相对高程普遍高于设计值。
表 5-3 杆件弯曲矢高及损伤情况检测结果(mm)
Table 5-3 The rod bending the vector height and the injury test results(mm)

杆件位置 弯曲量或损伤情况 杆件位置 弯曲量或损伤情况

上 2615~2657 间 53 2694~2692 间 45

342~343 间 开裂 - -


下弦 61 节点斜上 25 - -

59~1115 间 6 59~60 间 39,起鼓

下 61~187 间 6 187~188 间 28,起鼓


弦 2631-2651 间 12 2660~2812 间 32,起鼓
杆 2631-2634 间 52 2650~2651 间 13
2651~2660 间 28 2651~2661 间 18

表 5-4 下弦节点相对高程测量结果(mm)
Table 5-4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ower chord node relative elevation (mm)
节点编号 相对高程 节点编号 相对高程 节点编号 相对高程
64 23 704 13 2631 -6
67 25 684 14 2630 10
1115 40 186 18 1824 12
120 10 187 25 2464 8
79 22 4 0 2466 4
88 23 129 -9 1942 -5
59 41 189 -9 1944 7
119 17 188 5 1955 9
76 12 133 -12 1913 -4
87 10 2655 11 1935 7
118 19 2812 7 1950 11
72 15 2664 10 1900 4
85 22 2661 -7 1866 -7
60 34 2660 16 1951 -5
123 0 2634 -13 1902 3
116 8 2650 8 1864 -6
91 10 2651 1 1871 -11

- 7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网架南侧东段钛锌板幕墙存在损伤,北侧仅边框受损。6 根斜向钢柱下
端支座未受火灾影响;东北角柱上端熏黑,防火涂层局部受损,东南角柱所在区
域火灾相对严重。
根据本文表 2-10 给出的预估火场空气温度情况,通过对计算网架现场受损
较为严重的区域杆件进行实地勘察与记录,现将计算网架下弦杆、上弦杆受火后
温度推测如图 5-16、图 5-17 所示:

图 5-16 下弦杆受火后温度场分析
Fig 5-16 Bottom chord temperature field after fire

- 72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图 5-17 上弦杆受火后温度场分析
Fig 5-17 Chord temperature field after fire

5.4 温度场计算

5.4.1 计算区域选取

本次计算目标为计算网架温度变化情况,因此计算区域定为 A 区网架、A
区与 B 区交界处及小部分 B 区。如图 5-18 圈中部分:

- 7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区域

图 5-18 计算区域示意图
Fig 5-18 Computational domain hint

5.4.2 建立 FDS 模型

根据设计方提供的 CAD 图纸建立如图 5-19 所示建筑模型。由于本次计算主


要目的为预测计算网架在火灾作用下的温度变化过程,因此计算时为了减少计算
量,只对计算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尺寸为 1m×1m×1m,网格数约 54 万。

图 5-19 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图
Fig 5-19 Calculation model and meshing divide

- 74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划分完网格后的 FDS 模型如图 5-20 所示。

B 区网架

A 区网架

A 区与 B 区交界

图 5-20 FDS 模型外观图


Fig 5-20 The appearance FDS model
计算网架屋面主要由铝板、保温棉、压型钢板、钢网架组成,为不燃材料。
根据火灾灾后分析,计算网架之所以受火灾影响,主要因为以下因素:
B 区西侧竖向 XPS 燃烧后的滴落物落在 A 区与 B 区交界处的屋顶上下表面、
五层屋顶,滴落物继续燃烧对网架造成了影响。
计算网架屋顶北侧竖向幕墙由可燃性材料组成,其燃烧对网架造成了影响。
根据上述情况,在 A 区和 B 区交界处屋顶的上下表面之间、五层屋顶局部
设置火源,北侧竖向幕墙设为可燃烧材料 XPS,如图 5-21、图 5-22 所示:

不燃性内表面

不燃性外表面
上下表面间火源

可燃性 XPS

图 5-21 建筑材料分布
Fig 5-21 Building materials distribution

- 7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 区与 B 区交界 楼梯

点火源

点火源

5 层屋顶

图 5-22 火源设置图
Fig 5-22 Fire source settings

5.4.3 计算参数选择

计算中的参数主要包括:火源参数、材料属性参数、湍流模型参数及辐射模
型参数。
(1)火源参数
火源包括化学反应和火源功率两部分,本次计算不需计算详细的化学反应产
物,因此采用 FDS 默认的化学反应式,产烟量取 0.05,如图 5-23 所示。

图 5-23 火源化学反应参数设置图
Fig 5-23 The fire source chemical reaction parameter settings

- 76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由于 B 区滴落物燃烧的功率难以计算,因此,A 区与 B 区之间火源的功率
采用逆推的办法,即进行试算,将得到的空间温度与火灾调查推测的局部温度进
行比较验证,反复调整,使之尽量吻合。最后确定北侧幕墙火源的 XPS 厚度为
0.1m,屋顶夹层中火源的 XPS 厚度为 0.3m。其他参数如图 5-24 所示。

图 5-24 火源参数设置图
Fig 5-24 Fire source parameter settings
(2)材料属性参数
模型中的主要材料为钢和 XPS,钢材料的属性参数参考 FDS 自带的数据库,
XPS 材料的属性参数通过测量和燃烧性能试验得出(详见附件 1)。材料属性设
置如表 5-5 所示。
表 5-5 材料属性设置列表
Table 5-5 The list of material properties set list
材 料 Density Specific Heat Conductivity Emissivity Absorption Coefficient
(kg/m2) KJ/(kg·k) W/(m·k) (1/m)
钢 7850 0.46 45.8 0.95 5.0E04
XPS 35 1 2.8E-2 0.9 5.0E04

(3)辐射模型参数
计算中采用灰色气体辐射模型,辐射参数大都采用经验数值,如表 5-6 所示。
表 5-6 辐射参数设置列表
Table 5-6 The radiation parameters set list
参数 Time Step Angle Number Number Assumed Contant Radiative
Increment Increment of Solid of Polar Radiative Source Absorption loss
Angles Angles Temp(℃) Coefficient Fraction
(1/m)
数值 3 1 100 15 500 1 0.35

(4)设置温度监测点
除了火源相关设置外,在重点区域还设置了温度监测点,以监测计算过程中
局部区域的温度,监测点位置如图 5-25 与图 5-26 所示。其中屋顶外部监测点

- 7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1、A2、A3、A4 监测屋顶外皮附近的空间温度;屋顶下部空间监测点 TEST1、


TEST2、TEST3 监测 A 区与 B 区交界处网架附近的空间温度,TEST4、TEST5、
TEST6 监测计算网架西部附近的空间温度。

图 5-25 屋顶外部监测点(A1、A2、A3、A4) 图 5-26 网架下部监测点(TEST1、TEST2、


Fig 5-25 The monitoring points at external of TEST3、TEST4、TEST5、TEST6)
roof Fig 5-26 The monitoring points at lower part of
grim
除了设置温度检测点之外,本例还设置了多个切面检测温度变化情况,不再
一一给出图示。

5.4.4 计算结果分析

(1)水平切面温度分析
取 23m 高度的水平切面,温度计算结果如图 5-27 所示。可以看出,A 区与
B 区交界处温度约 500℃-600℃,持续时间约 20min;计算网架北侧持续时间约
10min,温度超过 200℃。
(2)监测点温度曲线
取各监测点的温度,曲线如图 5-28。可以看出:
1)计算网架正上方屋顶外侧屋面温度略有升高,其升高值最大约 10℃。
2)A 区与 B 区交界处屋顶夹层内部温度最高达到 500℃-600℃。
3)计算网架西侧屋顶内部温度略有升高,升高值最大约 30℃。
(3)外墙温度
建筑外侧墙面温度如 5-29 所示,可以看出:
1)B 区在 XPS 燃烧过程中外侧墙面温度高于 200℃。
2)A 区与 B 区交界处屋顶外侧墙面温度高于 200℃,持续时间约 20min。
3)计算网架北侧屋顶侧面幕墙在燃烧过程中的温度高于 200℃。
4)计算网架其他区域屋顶外侧墙面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 78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t=120s t=480s

t=720s t=1020s

t=1320s t=1560s

t=3000s t=4560s

图 5-27 23m 高度切面温度场


Fig 5-27 The cut surface temperature results in 23m height

- 7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28 各监测点温度曲线列表
Fig 5-28 Each monitoring point temperature curve list

- 80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t=120s t=360s

t=600s t=960s

t=1800s t=2700s

t=3600s t=4560s

图 5-29 外侧墙面温度分布图
Fig 5-29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outside wall

- 8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计算网架灾后现场受火情况调研、材料物理特性、火灾蔓延特点等,对
计算区域火灾进行了 CFD 模拟计算,表 5-7 是计算结果与灾后照片的对比情况。
表 5-7 计算结果与灾后照片对比
Table 5-7 Calculation results contrast with post-disaster photo
A 区与 B 区交界处对比(圈中区域为照片中对比区域)

A 区与 B 区交界处网架弦杆弯曲,估计空气温度约
AB 区之间网架下空间的计算温度为 500℃—600℃
500℃—600℃。
计算网架西侧区域对比

计算网架西侧大部分区域内温度无明显升高,温度 计算网架西侧大部分区域无过火痕迹,也无明显烟
最高升温 30℃ 气聚集痕迹,防火涂料良好。
计算网架北侧屋顶外幕墙对比

北侧屋顶外幕墙烧光,靠近外幕墙一跨钢结构防火
北侧屋顶外幕墙温度估计超过 200℃。
涂料发泡,温度超过 200℃。

- 82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本章 CFD 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计算网架火灾蔓延情况,


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
1)火灾过程中,A 区与 B 区交界处空气温度约 500℃-600℃,外侧墙面温
度高于 200℃,持续时间约 20min。
2)计算网架北侧屋顶外幕墙火灾持续时间约 10min,燃烧过程中,幕墙温
度超过 200℃。
3)火灾过程中,计算网架正上方屋顶的外侧屋面温度略有升高,其升高值
最大约 10℃。
4)火灾过程中,计算网架西侧屋顶内部的空气温度略有升高,升高值最大
约 30℃。
5)得到了提取空间点温度所需的文件共计 1216 个*.q 文件,部分文件如图
5-30 所示。

图 5-30 提取空间点温度所需的文件示意
Fig 5-30 Extracting spatial point temperature indicate the desired file

5.5 温度转换及温度折减

5.5.1 温度转换

计算区域 FDS 模型火灾模型将模型计算域分成 8 个网格,各个网格在 X、Y、


Z 维度上的尺寸统一设为 1.0m。如图 5-31 所示:

- 8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31 计算区域 FDS 模型


Fig 5-31 The FDS model of computational domain
火灾模拟计算时间范围:0s~4560s。
温度输出时间步长:30s。
模拟计算得到 PL3D 温度输出文件,从 A_0001_00000030_01.q 到
A_0008_00004560_16.q 共计 1216 个文件。
A 区网架共设有 2107 个网架节点,节点范围如图 5-32 所示:
X∈[468,558]
Y∈[458,537]
Z∈[-0.836,43.449]

图 5-32 计算区域网格范围
Fig 5-32 The grid range of computational domain
经温度转换软件对计算网架 2107 个网架节点坐标进行查询换算,得到 FDS
模拟计算对应点位的温度结果值,保存到结果文件中,从 30s 时刻到 4560s 时刻,
共输出 152 个文本文件。
其中 t=30s 时,各节点温度如图 5-33 所示:

- 84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
图 5-33 计算网架温度提取结果示意
Fig 5-33 Computing grid temperature extraction results indicate

5.5.2 温度折减

由于防火涂料的保护作用,对高温空气传递到钢构件表面的温度有明显的折
减作用,因此应对上节中温度提取结果进行折减后才能作用于 ANSYS 结构模型
中,为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庄鹏老师特编制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温度折减程序,将
经过温度折减程序的折减,数据表格如图 5-34 所示:

图 5-34 折减后温度情况示意
Fig 5-34 Temperature after reduction conditions indicate
将折减后的温度按节点号抽取成 2107 个文本文件。

- 8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杆件位移及内力分析

5.6.1 ANSYS 模型

根据该工程计算网架结构设计图纸,基于 ANSYS 有限元软件,建立 ANSYS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如图 5-35 所示。

图 5-35 计算网架 ANSYS 计算模型


Fig 5-35 The ANSYS computational model of computing grid
网架构件采用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 Timoshenko 梁单元(Beam188)来模拟,
并采用中间节点选项,即每个单元由三个节点组成(2 个端节点+1 个中间节点),
这样单元的形函数为二次曲线,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精度。对于弹性支座则采用了
弹簧单元 combin14 进行模拟。为了将面荷载导入在网架结构的节点部位,建立
了 shell181 单元,其密度设为零,厚度是 0.001mm。

5.6.2 钢材参数

发生火灾时,钢材的物理性能以及力学性能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其
中本课题采用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热膨胀系数以及应力-应变随时间变化关系
如图 5-36 所示:

a)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曲线 b)泊松比随温度变化曲线

- 86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c)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 d)应力-应变关系随温度变化曲线
图 5-36 钢材各项性能随温度变化情况
Fig 5-36 The performance of steel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5.6.3 计算荷载

在进行结构受火应力分析时,除随火灾发展不断升温的温度荷载外,还根据
原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荷载,综合考虑了火灾发生时的恒荷载,具体如表 5-8 所示。
表 5-8 荷载具体内容
Table 5-8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load
荷载名称代码 荷载说明

网架结构自重由程序根据输入截面自动计算,
其中密度乘以 1.24
DSW
的系数以考虑球节点的重量。

SD 屋面板自重

FACADE 幕墙自重

JBFG 风管自重

GUTTER 排水沟重量

LAMB 静压箱重量

STAIRWAY 楼梯重量

MD 马道重量

总计 40342kN

5.6.4 计算结果分析

将结构的自重荷载以及温度荷载编程导入到 ANSYS 结构模型中,计算得到


的结果如下:
计算网架火灾下位移、应力、轴力分布分别如图 5-37、图 5-38、图 5-39 示:

- 87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t=456s t=912s

t=1824s t=2280s

t=2736s t=3192s

t=3648s t=4560s

图 5-37 计算网架位移图
Fig 5-37 The displacement map of computing grid

- 88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t=456s t=912s

t=1824s t=2280s

t=2736s t=3192s

t=3648s t=4560s

图 5-38 计算网架应力图
Fig 5-38 The stress map of computing grid

- 89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t=456s t=912s

t=1824s t=2280s

t=2736s t=3192s

t=3648s t=4560s

图 5-39 计算网架应变图
Fig 5-39 The strain map of computing grid

- 90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由图 5-37 可以看出,在网架 A、B 区交界处的南端位移较大,网架周圈由


于支座等边界条件的约束作用位移较小,此外,由于网架结构内部的应变重分布,
在其他未受火及受火较轻位置的杆件均有不同程度位移,且各杆件的位移随着受
火时间的增加,位移逐渐变大,最大位移为 145e-3m。
由图 5-38 可以看出,受火后残余应力较大的杆件分布在网架 A、B 区交界
处,其余各处杆件残余应力较小,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杆件应力逐渐增大,其
中最小应力值为 0.0073 N mm2 ,最大应力值为 140.19 N mm2 。
由图 5-39 可以看出,网架杆件受火后在计算网架中部南侧轴力较大,且随
时间的发展轴力逐渐增大,最大轴力值为 137.63KN,最小轴力值为-122.47KN。
将计算所得结构变形、应力与火灾现场的结构变形以及部分杆件的实测应力
进行对比,如表 5-9 所示。
表 5-9 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列表
Table 5-9 The list of comparison between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monitoring
测试
ANSYS 计算
球1 球2 结果
编号 ANSYS 位置 原规格 中心长度 残余轴力
尺寸 尺寸 轴力
(kN)
(kN)
102.7
292 1758 下弦 Φ121X5 3902 Ф450x16 Ф450x16 118.2
103.8
-199.5
309 2116 下弦 Φ121X5 2755 Ф450x16 Ф450x16 -200.2
-210.4
-90.3
11134 2479 下弦 Φ121X5 5186 Ф700x30 Ф450x16 -103
-96.7
-118.5
11323 2708 下弦 Φ121X5 3602 Ф500x25 Ф700x30 -100
-106.7

可以看出,加载火灾温度荷载后,应力的计算结果与灾后结构构件的抽检结
果基本相符,因此火灾后残余应力的 ANSYS 计算结果可作为后续网架理论分析、
修复施工工作的依据。

5.7 修复方案

依据计算结果,遵循加固部分与原结构共同工作、施工工艺简便易行、保证
质量等原则,提出如下修复方案:
(1)将火灾后安全储备不足的杆件,用外包杆件加固。即保持现有杆件,
在其外面以两个相当规格的半管外包加固。表 5-10 列出部分经过结构受火应力
分析为安全储备不足的杆件以及具体包管尺寸。

- 91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5-10 加固杆件汇总
Table 5-10 Reinforcement rods summary
中心长度 包管
编号 ANSYS 位置 原规格 球 1 尺寸 球 2 尺寸
(mm) 规格
163 3307 下弦 Φ 121X5 3592 Ф 450x16 Ф 700x22 Φ 140X8

201 3599 下弦 Φ 180X6 3549 Ф 600x20 Ф 800x25 Φ 194X6

274 3080 下弦 Φ 121X5 5051 Ф 700x22 Ф 700x30 Φ 140X8

12166 3470 下弦 Φ 140X6 5001 Ф 600x20 Ф 800x25 Φ 159X8

13218 2979 下弦 Φ 140X6 5002 Ф 700x30 Ф 450x16 Φ 159X8

315 2265 下弦 Φ 180X6 2755 Ф 450x16 Ф 600x30 Φ 194X6

2774 4207 上弦 Φ 121X5 5185 Ф 700x30 Ф 800x25 Φ 140X8

2779 3963 上弦 Φ 121X5 5001 Ф 450x16 Ф 800x25 Φ 140X8

4210 2591 上弦 Φ 121X5 4440 Ф 450x16 Ф 500x18 Φ 140X8

11428 4026 上弦 Φ 121X5 3601 Ф 450x16 Ф 500x18 Φ 140X8

13197 3308 上弦 Φ 121X5 3602 Ф 500x25 Ф 700x30 Φ 140X8

11427 3818 上弦 Φ 121X5 3602 Ф 450x16 Ф 450x16 Φ 140X8

13254 3777 上弦 Φ 121X5 3602 Ф 450x16 Ф 500x18 Φ 140X8

4191 2691 上弦 Φ 121X5 3602 Ф 450x16 Ф 500x18 Φ 140X8

4599 2437 上弦 Φ 121X5 3857 Ф 450x16 Ф 600x25 Φ 140X8

5799 4578 腹杆 Φ 121X5 3353 Ф 500x25 Ф 800x25 Φ 140X8

12097 4352 腹杆 Φ 140X6 3332 Ф 500x25 Ф 800x25 Φ 159X8

12163 3596 腹杆 Φ 121X5 3331 Ф 450x16 Ф 800x25 Φ 140X8

12201 3839 腹杆 Φ 140X6 3329 Ф 600x25 Ф 800x25 Φ 159X8

12204 3734 腹杆 Φ 140X6 3402 Ф 800x25 Ф 800x25 Φ 159X8

13421 4149 腹杆 Φ 140X6 3331 Ф 500x25 Ф 800x25 Φ 159X8

(2)将严重翘曲支座、杆件更换,更换时设置临时支撑以承担相应内力。
根据计算结果及检测结果,部分严重翘曲支座、杆件分别如表 5-11、表 5-12 所
示。
表 5-11 严重翘曲支座
Table 5-11 Badly warped bearing
支座编号 59 60 61 71 123

ANSYS 448 467 495 491,468,11724 579,547,11803


滑动类型 双向滑动 双向滑动 双向滑动 弹簧滑动 弹簧滑动
损坏程度 部分脱开 部分脱开 部分脱开 位移超限 位移超限
球尺寸 Ф450x16 Ф450x16 Ф500x18 Ф600x30 Ф600x30
竖向反力(kN) <200 <200 <200 <400 <600
位移检测(mm,2011)
— — — 向南 85 向南 60
以基座中心为基准

- 92 -
第 5 章 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分析

表 5-12 严重翘曲杆件
Table 5-12 Badly warped rods
中心长度 弯曲度
编号 ANSYS 位置 原规格 球 1 尺寸 球 2 尺寸
(mm) (mm)
4192 2601 上弦 Φ121X5 5001 Ф500x18 Ф450x16 27
4569 2419 上弦 Φ121X5 3601 Ф450x16 Ф450x16 42,起鼓
4598 2464 上弦 Φ121X5 4773 Ф500x18 Ф450x16 32
4605 2525 上弦 Φ121X5 3603 Ф500x18 Ф450x16 28,起鼓
11154 2385 上弦 Φ121X5 3602 Ф450x16 Ф450x16 37
11205 2314 上弦 Φ121X5 4605 Ф500x18 Ф450x16 24
11206 2267 上弦 Φ121X5 3602 Ф500x18 Ф450x16 32,起鼓
289 1999 下弦 Φ 121X5 2738 Ф 450x16 Ф 500x18 8
290 1900 下弦 Φ 121X5 4420 Ф 500x18 Ф 450x16 38
338 1727 下弦 Φ 121X5 4853 Ф 450x16 Ф 450x16 27
597 2135 腹杆 Φ 121X5 3938 Ф 450x16 Ф 500x18 28
599 1842 腹杆 Φ 121X5 4052 Ф 450x16 Ф 450x16 15
646 2174 腹杆 Φ 121X5 3334 Ф 450x16 Ф 450x16 23

(3)将微弯杆件外包半管杆件进行加固。根据检测结果,微弯杆件见表 5-13。
表 5-13 微弯杆件
Table 5-13 Slightly curved rods
中心长度
编号 ANSYS 位置 原规格 球 1 尺寸 球 2 尺寸
(mm)
11235 2266 下弦 Φ121X5 3311 Ф450x16 Ф450x16
13490 3149 下弦 Φ121X5 3602 Ф500x25 Ф450x16
11135 2501 下弦 Φ121X5 4980 Ф450x16 Ф450x16
641 2019 腹杆 Φ121X5 3285 Ф600x20 Ф600x20
609 2082 腹杆 Φ121X5 2493 Ф500x18 Ф600x20
610 2259 腹杆 Φ121X5 2960 Ф450x16 Ф450x16
611 2188 腹杆 Φ121X5 2580 Ф450x16 Ф450x16
612 2137 腹杆 Φ121X5 3113 Ф500x18 Ф450x16
653 2309 腹杆 Φ121X5 2685 Ф500x18 Ф450x16
13477 3417 腹杆 Φ140X6 3109 Ф800x25 Ф500x25
11341 2999 上弦 Φ121X5 5000 Ф700x30 Ф450x16
11342 2913 上弦 Φ121X5 3602 Ф700x30 Ф450x16
4606 2531 上弦 Φ121X5 3002 Ф500x18 Ф450x16
11222 2272 上弦 Φ121X5 3005 Ф500x18 Ф600x20

(4)本次残余应力测试为破坏性试验,将残余应力测试杆件更换为 ф140x8
的杆件。残余应力测试杆件见表 5-14。

- 93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5-14 残余应力测试杆件
Table 5-14 Residual stress test rods
编号 ANSYS 位置 原规格 中心长度 球 1 尺寸 球 2 尺寸

309 2116 下弦 Φ121X5 2755 Ф450x16 Ф450x16


11134 2479 下弦 Φ121X5 5186 Ф700x30 Ф450x16
11321 3009 下弦 Φ121X5 5001 Ф450x16 Ф450x16
11323 2708 下弦 Φ121X5 3602 Ф500x25 Ф700x30

(5)将发泡起鼓等受损防火涂料进行剔除,重新涂刷。

5.8 小结

本章分析了某发生火灾的工程实例,通过对计算网架火灾现场勘查、火灾蔓
延模拟、材料及构件实验、结构热力耦合计算分析等火灾安全评估一系列工作的
基础上,首次将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实验、火灾理论分析与模拟、结构热力耦合
计算等一系列技术有机统一起来,给出了某钢网架结构受火后位移及内力情况,
并提出了修复方案(部分)。研究成果表明:
(1)温度场的计算结果与现场火灾勘测结果基本一致;
(2)火灾后热应力计算与检测结果基本吻合;
因此,本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可以作为其他类似工程火灾后结构安全
评估的依据。

- 94 -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总结对比国内外钢结构受火分析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
某大空间钢网架结构发生火灾的工程实例,按照整体分析方法并通过防火涂料耐
火试验考虑涂料的折减效应,利用火灾动力模拟软件 FDS 以及热-结构耦合分析
软件 ANSYS 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其受火后温度场分布、位移以及内力云图,
并提出了部分修复方案,主要结论如下:
(1)本文采取计算机模拟火灾重现的方法获取温度场,更贴近建筑实际情
况,根据现场可燃物分布情况确定点火源位置,火源功率的确定采取逆推法,即
进行反复试算,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受损情况进行比对,确定可信的火源功率值。
通过试验方法确定防火涂料传热系数进行温度折减,更加客观的反映了高温下涂
料的性能。
(2)火灾发生时,在相同的火场中,厚型涂料比薄型涂料耐火时间长。值
得注意的是,高温环境下,在涂料性能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薄型涂料比厚型涂
料隔热性能好。
(3)由火灾动力模拟软件 FDS 计算出结构发生火灾时气相场温度数据后,
经温度转换软件转化成 ANSYS 可识别的温度荷载进行计算。
(4)运用 ANSYS 分析钢网架结构,网架构件采用 Beam188 单元模拟,取
用中间节点选项,具有较高精度。带有球节点的网架结构,网架自重由程序根据
截面参数自动计算,其密度乘以系数 1.24 以考虑球节点的重量。动态的温度荷
载以及结构荷载采用自编程序实现加载,较为便捷。
(5)火灾下结构内各杆件之间发生应力重分布,距离火源位置越近的杆件
应力和位移变化越大。火灾下部分杆件达到耐火极限发生破坏时,网架结构由于
整体效应并未失去承载力。
随着大空间建筑的广泛应用,建筑受火分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
这一领域的探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钢结构建筑受火后承载力性能和
应力应变分析方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
看出高温下钢结构的耐火性能分析属于高度非线性分析,由于时间与知识水平的
原因,本人认为以下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1)以概率设计为基础的可靠度分析越来越深入到建筑抗火分析与设计工
作中,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充分发展对建筑物的要求逐渐提高,是今后重要的研究
方向。
(2)由于资源等原因,本次试验对厚型、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只做了一组
耐火试验,故而试验数据不可避免的具有个体性,缺乏统计的思想,这是在以后

- 95 -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本文只研究了大型空间网架结构这一种结构形式火灾下应力应变分析,
而膜结构、网壳结构等结构形式也对高温环境比较敏感,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进行
比较分析。

- 96 -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1] 陈强.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局部火灾下的性能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2] 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3] Liu Tiemin, Zhong Maohua, Xing Juanjuan. Industrial accidents: Challenges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afety Science. 2005, 43(8):503-522.
[4] 范维澄,廖光煊,钟茂华.中国火灾科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1):11-16.
[5] 杨志. 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 湖南:中南大学,2008.
[6] Zhong Maohua, Fan Weicheng.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5.
[7] 郭铁男. 我国火灾形势与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11,第24卷第6
期.
[8] 刘锡良.现代空间结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9] 白音.大空间钢结构火灾下受力性能与抗火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10] 佘广军.大跨空间钢结构基于性能的火灾仿真与抗火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11] 董石麟.我国大跨空间钢结构发展与展望[J].空间结构,2000,6(2):3-12.
[12] 沈祖炎.大跨空间结构的研究与发展.结构工程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M].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1995.
[13] 潘锦旭,张盛亚,王培军. 火灾下非均匀受火钢柱截面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对钢柱抗火性
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建筑钢结构展,2011,13(4):24-29.
[14] 赵欣莉.网架结构抗火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8.
[15] 陶明霞.某体育馆钢结构网架防火保护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16] 闫宏英,刘现鹏.基于有限元软件的钢结构抗火计算[J].四川建筑2009,29(6):182-184.
[17] 江见鲸,陈希哲,崔京浩.建筑工程事故处理与预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0-256.
[18] BAILEY C G.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beams on the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columns in steel-framed structures during a fire[J] .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0, 22(7): 755-
768.
[19] 张玉春. 火灾下建筑钢结构热-结构耦合模拟与风险评价技术[D].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05.
[20] DING J, LIG Q, SAKUMOTO Y. Parametric studies on fire resistance of fire resistant steel
member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4, 60(7): 1007- 1027.
[21] 姜兰潮,杨乃勰.钢网壳抗火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 16(2):39~ 42.
[22] 吕晶,徐国彬,王月栋.劲柔索张拉穹顶抗火反应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J]. 中国安全科学
学报,2003,13( 12): 63~ 67.
[23] LAMONT S. The behaviour of multi-storey composite steel framed structures in response to
compartment fires[ D ].Edingburgh: The University of Edingburgh, 2001.

-97-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ELGHA ZOULIA Y, IZZUDDIN B A, RICHARDSON A J.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structural fire behaviour of composite buildings[J]. Fire Safety Journal, 2000, 35( 4),
279-297.
[25] 李国强,韩林海,楼国彪,蒋首超.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6] R.Iding, B.Bresler, and Z.Nizamuddin. FIRES-RC, 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fire response
of structures-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Report No. UCB FRG 77-8, Fire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October, 1977.
[27] R.Iding,B.Breseler, and Z. Nizamuddin. FIRES-RC,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fire
response of structures-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Report No. UCB FRG 77-8, Fire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July, 1977.
[28] British Standard DD 240.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in Building, part 1: Guide to the
application of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principles. 1997.
[29] Anderberg Y. and Forsen N.E. Fire resistance of concrete structures. Nordic Concrete
Research, Oslo, Norway.1982:1-17.
[30] AH book NG, M.S.Mirza, and T.T.Lie. Fire endurance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Can. J. Civ. Eng. 1989 (16): 290-299.
[31] 鲍本林.基于火灾模拟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力及位移情况分析[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1.
[32] Zhaohui Huang and Andres Platten.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planar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subjected to fire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7, 94(3):272-282.
[33] Z.Huang, I.W. Burgess, and R.J.Plank.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two full-scale fire
tests on a composite building. Proc.Inistn Civ. Engrs Structs & Bldgs. Aug.1999:243-255.
[34] Mohamad J.Terro.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in fire. ACI
Structural Journal.1998, 95(2):183-193.
[35] HOW ARD B. Simulating fire effects on complex building structures[A] . Proceeding s of the
Eigh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re Safety Science [C]. Beijing: China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2005: 1- 16.
[36] CADORIN J F, FRANSSEN J M. A tool to design steel elements submitted to compartment
fires-OZ one V2. Part1: pre and post-flashover compartment fire model[J]. Fire Safety
Journal, 2003, 38( 5) : 395- 427.
[37] CADORIN J F, PINTEA D, DOTREPPE J C. A tool to design steel elements submitted to
compartment fires Ozone v2.part2: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J] .Fire Safety Journal,
2003, 38( 5): 429- 451.
[38] Buchanan A, Moss P. The effect of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s on the fire performance of steel
beam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4(26):1505-1515.
[39] Tan K H, Huang Z F. Structural responses of axially restrained steel beams with semi-rigid
moment connection in fire[J]. Journal of Structural and Engineer, 2005, 131(4):541-551.

- 98 -
参考文献

[40] Flint G, Usmani A, Lamont S. Effect of fire on composite long span truss floor system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6(62) :303-315.
[41] 马忠诚.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与抗震修复[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7.
[42] 邵红艳,竺润祥,任茶仙.结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
:57-60.
16(1)
[43] 段凯,杨新华,杨文兵.用ANSYS软件计算桥梁结构的温度应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 31(3):55-59.
[44] 徐丽,陈建秋,吴大鹏等.大跨度钢屋盖结构的日照温度应力观测[J].低温建筑技术,2006
(3), 115-117.
[45] 王立军,姜维周.某大型钢结构厂房的结构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 (25)
:89-90.
[46] Yongjun Liu, Weicheng Fan, and Hongnan Li.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of 3D
temperature fields in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fire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August 20-23, 2004, Xi’an
China:592-596.
[47] 周涛.火灾下钢结构反应实验与仿真模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8] CEN(Europeam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DAFTENV 1993, Eurocode 3: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S].
[49] 姜艳平.建筑钢结构的抗火反应分析[J].辽宁,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50] 张永恒.基于FDS模拟温度场作用下钢框架性能化抗火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1] ASCE Manuals and Reports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No.78, Structural Fire Protection.
Published by ASCE, New York.
[52] 赵亚新.钢框架梁抗火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4.
[53] 苏彩云. 火灾下钢结构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54] 李旨远,蔺石柱,朱西霞.平面钢框架防火保护层厚度的计算[J].内蒙古 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8(3):253-257.
[55] 丁军,李国强,蒋首超. 火灾下钢结构构件的温度分析[J].钢结构,2002, 2(17):53-56.
[56] 于群,刘畅,张亮.浅析FDS火灾模拟与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8, 6(4):124-126.
[57]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 2001),ENV1993-1-2, Eurocode 3,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 Part 1.2:Structural Fire Design, 1993.
[58]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 2001),ENV1994-1-2,Eurocode 4, 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s, Part 1.2:Structural Fire Design, 1994.
[59] BSI, BS5950, Structural use of steelwork in building—Part 8:Code of practice for fire
resistance design-2003.
[60] 孙金香,高伟译:建筑物综合防火设计.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6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6
[62] 李引擎,马道贞,徐坚. 建筑结构防火设计计算和构造处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99-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63] ECCS, Europea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ire Safety of Steel Structure, 1983.
[64] ASCE, Manuals and Reports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No.78, Structural Fire Protection,
ASCE, New York.
[65] Standard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SAA), AS100-1990, Steel Structures, 1990.
[66] 朱伯龙,陆洲导,胡克旭.高温(火灾)下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90,l(1):37~43.
[67]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及其计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8] Witteveen J, Twilt, Bylaard FSK. The Stability of Braced and Unbraced Fram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Second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Column Strength, Liege, 1977.
[69] 李越,陈洋.ANSYS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7,98-99.
[70] 王健民,张宏伟.钢结构火灾下热一结构耦合分析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12:53-54.

- 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 范兴铭、张延庆、李磊. 钢结构防火涂料等效传热系数的试验研究. 第十二


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天津,2012.05.

-101-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2 -
致 谢

致 谢

在北京工业大学度过的这三年学习生涯中,工大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
围与学习环境,工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老师以及专心致志、勤学好问的学
生都给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工大我收获了最难忘的师生情与兄弟情,在此,
向我的母校北京工业大学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与深深的眷恋。
感谢我的导师张延庆教授,在专业学习上,张老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
治学态度,教会了我严谨不苟的学习方式,在我课题完成的过程中,张老师从
宏观上给我指引了方向,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把控,给与
了我充分的指导与帮助。在为人处世上,张老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行事准
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鞭策着我的成长。在生活上,张老师给予了我们父母
般的关爱与呵护,让我们在异己他乡收获了更多的温馨与感动。在此,请允许
我对您说一声:您的教诲,我受用一生;您的付出,我感恩一生。
感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李磊高级工程师,李工丰富的工
程经验以及渊博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校园学不到的东西,在我课题
完成的过程中,从课题的选题到论文中牵涉到的试验研究再到整篇文章的思路,
李工均从各个细小的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与教诲,您谦虚谨慎、平易待人的
为人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此,请让我表达对您最衷心的感谢与感激。
感谢这三年中与我一起奋斗的师兄弟们以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所这
个温暖的大家庭,另外,在我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师兄孙珂博士、同门李
海洋、课题组周化平、张健、宗娜娜、防火所张向阳高工、畅若妮、华高英、
田文静以及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李国华老师、王安彬、唐瑞瑞都给与了我无私
的帮助与指导,在你们的帮助下,我的毕业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此外,感谢我的父母以及两位姐姐含辛茹苦二十多年来对我的教育与培养,
正是您的关心、鼓励与支持才使我取得今天的成绩。您的日夜操劳与满头白发,
是我一生之中不敢懈怠的源源动力。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审阅、批
评指正。
谨以此文献给恩师张延庆教授、亲爱的父亲母亲和永远的朋友们!

- 1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