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1

细胞与大分子
A1 细胞分类
原核生物(prokaryote)
包括真细菌和古菌,即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有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
无细胞壁的真细菌、古细菌
DNA 环状
直径 1~10μm
常见有细菌、放线菌、古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等
(衣原体、支原体等属于真细菌?放线菌细菌什么关系?)
无性生殖,通常为分裂

真细菌 eubacteria:
原核生物(prokaryote)两个亚门之一,通常所说的 bacteria 就是 eubacteria(原认为还
包括 archaeabecteria)
具有脂双分子层组成的质膜(plasma membrane),大多数具有细胞壁(cell wall),
没有胞內隔(intracellular compartment)
染色体环状,附着在脂膜上,折叠成类核体(拟核)
大多数单细胞,少数多细胞
可能带有纤毛和鞭毛,纤毛使其附着在其他细胞表面,鞭毛的旋转运动使其游动
如大肠杆菌(E.coli),4600kb 基因组,编码 3000 蛋白质。最简单的生殖道衣原体
(mycoplasma genitalium)基因组为 580kb,编码 470 蛋白质
古菌(archaea,最初被认为是细菌,得名自 archaeabecteria):
原核生物,可能和真核生物由一个真细菌祖先歧化而来
具有某些真核生物生化特征
通常极端环境
真核生物(eukaryote)
包括植物、动物、真菌(fungi)和原生生物(protist:藻类和原生动物)
具有由脂膜(lipid membrane)包被的亚细胞结构如核、线粒体等
植物、许多真菌、原生生物具有细胞壁
比原核生物大,直径 10~100μm
具有细胞骨架:由微管蛋白组成的微管和由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
大多为多细胞
2
细胞与大分子

A2 亚细胞器

磷脂或鞘脂构成,极性基团在外、非极性烃链在内的脂双分子层
外膜蛋白直接,或通过脂或糖基磷脂醇锚定在膜上,易于流动
嵌膜蛋白在膜中,不破坏膜则不能移动
跨膜蛋白,膜内外亲水,膜中疏水
细胞核
脂双分子层即核膜
RNA 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加工后进入胞质翻译。
核仁是 rRNA 合成和核糖体部分组装的场所
线粒体与叶绿体
线粒体直径 1~2μm,叶绿体稍大
由共生原核生物演化而来
大部分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在核内编码,细胞质中合成,由信号序列引导进入线粒
体或叶绿体
本身具有环状 DNA、RNA 和蛋白质合成组件
线粒体具有一光滑外膜和折叠的内膜,内膜突出折叠成嵴(cristae)
叶绿体含有第三膜体系类囊体,其上含有叶绿素。其他结构与线粒体相似
内质网
与核膜相连
光面内质网携带许多膜结合酶,可进行脂类合成,及异源物质(xenobiotic)如药物的
氧化和代谢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合成膜蛋白和泌蛋白,其后由转运小泡运至高尔基体进行
加工和分拣
微体
溶酶体,含有水解酶,由高尔基体出芽而成,可水解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过氧化物酶体,含有自由基和过氧化氢酶
乙醛酸循环体是特定植物的过氧化物酶体,执行乙醛酸循环反应
分离细胞器
质膜可通过多方式破坏,如渗透压冲击、机械剪切、非离子去污剂
大小、密度不同的细胞器,可根据沉降系数,通过差速离心(不同离心速度)分离
密度相似的细胞器,需用密度梯度离心(加入密度梯度介质,如蔗糖)进一步纯化
3
细胞与大分子
纯度可由检验细胞器的特异性酶判定

1.差速离心

2.密度梯度离心
A3 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
氨基酸 存在光学活性异构体,D-和 L-。蛋白质中仅发现 L 型异构体。
 水溶液中为两性离子,兼性具有酸性和碱性
 结构通式:R 代表侧链

 带电侧链 当 pH=7,侧链提供正或负电荷的离子化基团。酸性天冬氨酸、谷氨酸
带负电,碱性氨基酸带正点。组氨酸咪唑基团 pKa 接近中性,其可逆的质子化实
现了酶的催化机制。酸性、碱性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盐桥
 天冬氨酸 Asp,D
 谷氨酸 Glu,E
 组氨酸 His,H
 赖氨酸 Lys,K
 精氨酸 Arg,R
 不带电极性侧链 不带电极性、与带电氨基酸,被称为亲水氨基酸。两个半胱氨酸
的巯基可形成二硫键
 丝氨酸 Ser,S
 苏氨酸 Thr,T
 天冬氨酰 Asn,N
 谷氨酰胺 Gln,Q
 半胱氨酸 Cys,C
4
细胞与大分子
 非极性脂族侧链 甘氨酸不具光学活性(只有 H)。脯氨酸是亚氨基酸。丙氨酸、
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侧链有疏水烷基,参与疏水作用。
 甘氨酸 Gly,G
 丙氨酸 Ala,A
 缬氨酸 Val,V
 亮氨酸 Leu,L
 异亮氨酸 Ile,I
 甲硫氨酸 Met,M
 脯氨酸 Pro,P
 芳香族侧链 有较大疏水侧链,具有紫外吸光性,280nm 最大
 苯丙氨酸 Phe,F
 酪氨酸 Tyr,Y
 色氨酸 Trp,W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大小与形状 区分为两大类,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分子量可从几千到几百万道尔顿
 球蛋白紧密折叠,溶液中近似球状颗粒,绝大部分酶是球形蛋白
 纤维蛋白呈高轴比(横纵轴),为重要的结构蛋白,如丝蛋白( fibroin)和
角蛋白(keratin)
 一些非蛋白结合物,小分子如酶反应中的辅基,大分子如脂蛋白中的脂类和
糖蛋白中的糖类
 一级结构 α-羧基通过酰胺键,与 α-氨基共价结合,形成肽键。N 端到 C 端的氨基
酸顺序即为多肽的一级结构
5
细胞与大分子

 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多个形成多肽
 多肽一端氨基酸存在一个未结合的 α-氨基,另一端存在自由的 α-羧基。因此
多肽具有方向性,即 N 端和 C 端
 二级结构 肽键中 C=O 与 N-H 基团,使中间 C-N 键具有部分双键属性。
 二级结构由氢键形成,分别 α 螺旋和 β 折叠
 α 螺旋,N-H 与相距三个残基的 C=O 形成氢键
 β 折叠,N-H 与另一端互补 C=O 形成氢键,从而是多个片段并肩排列。可正
向或反向平行(N 端-C 端走向相同或相反)。更为坚固,是重要结构蛋白
 结缔组织蛋白—胶原蛋白,具有独特三股螺旋的二级结构,三条肽链相互缠
绕,十分牢固

 三级结构 不同二级结构和连接区,进一步折叠成三维构象,即多肽的三级结构
 绝大多数亲水氨基酸在外表面,疏水氨基酸在内部
 结构经非公价作用,有时是二硫键稳定
 变性往往破坏二级和三级结构
 三级结构是序列能量最低的构想,往往可以自动折叠。然后在体内,常常需
要伴侣蛋白参与(chaperone)。伴侣蛋白在蛋白质合成结束前阻止新生多肽
的错误折叠
 四级结构 两个或多个具有三级结构的亚基构成功能蛋白的四级结构
 亚基可相同或不同
 稳定三级结构的力同样维系四级结构稳定,包括二硫键
 辅基 许多连接蛋白可与小分子(辅基)结合。
 许多是酶催化反应中的辅因子
 如 NAD+(许多脱氢酶中的烟酰胺二核苷酸)、转氨酶中的磷酸吡哆醛、血
6
细胞与大分子
红蛋白和细胞色素中的血红素、金属离子等
 没有辅基的蛋白称为脱辅基蛋白
 蛋白质功能
 酶,几乎全部为蛋白质,少数为 RNA
 信号传递,如膜受体蛋白与胞外配体(如激素)结合,通过构想改变,启动
反应
 转运和储存,如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转运氧气、转铁蛋白转运铁至肝脏(铁
离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并以铁蛋白形式贮存于肝脏)、脂肪在血液中以脂蛋
白形式转运
 结构与运动,皮肤、骨骼、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头发中角蛋白,细胞骨
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 营养,酪蛋白和卵清蛋白分别是奶和蛋中的主要蛋白,用来为后代发育提供
氨基酸。种子蛋白也为植物胚的萌发提供营养
 免疫,抗体为蛋白质
 功能调节,蛋白质间的功能调节,如转录因子
 结构域、基序、家族与进化
 结构域,一条肽链中形成半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即在蛋白发挥功能时,
结构域整体性移动或发挥作用
 基序(motif),也称超二级结构。如 βαβ 基序。几个二级结构形成固定的拼

 蛋白质家族 ,起源于共同祖先基因的 趋异进化。肌肉中携氧的肌红蛋白
(myoglobin)、成人血红蛋白、胎儿血红蛋白都是同源的(homolog)。
 Ortholog 正向同源(by Fen),不同物种间蛋白质可追溯同源。如,大
鼠和小鼠的肌红蛋白
 Paralog 旁向同源(by Fen),相同或不同物种间,由于基因复制产生的
新功能蛋白。如,人 α 和 β 球蛋白,人 α 球蛋白和鼠 β 球蛋白

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无基因关联的蛋白质进化出相似的功
能。如,蛋白水解酶和糜蛋白酶,两者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大,基序也不
同,但通过进化使其活性位点催化三联体(catalytic triad)—丝氨酸、组
氨酸、天冬氨酸具有相同的空间取向,且催化水解肽键的机理几乎相同。
非同源蛋白的趋同进化形成功能相似(functional analog)和结构相似
(structural analog)
蛋白质分析法
 蛋白质纯化
 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phy)根据蛋白质大小。采用填充有
特定孔径的颗粒悬浮液柱子(分子筛),比孔径大的蛋白优先洗脱,比孔径
小的分子进入颗粒,因此需要更多的洗脱液。再通过超速离心分离。
 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根据蛋白质电荷。
 交换剂上的离子,可以可逆的被带电荷蛋白质替换
 不同蛋白质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不同,可通过不同盐浓度进行洗脱
 电泳 根据蛋白质电荷
7
细胞与大分子
 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根据蛋白质电荷
 对于蛋白质存在一个 pH,使其表面净电荷为零,即等电点(pI)。
 等电点时,蛋白质最难溶。
 多聚两性电解质缓冲液中,电场可以形成 pH 梯度。蛋白质在迁移至等
电点时,因净电荷趋于零而停止移动,故形成致密的聚集带
 疏水层析 利用疏水性不同。高离子强度溶液中,蛋白质和柱中含有芳香族或
脂族物质间的疏水作用会增强。通过递增离子强度,蛋白质会在不同阶段被
洗脱
 亲和层析 依赖蛋白与蛋白的特异亲和性不同。如受体和配体、抗体和抗原
 重组蛋白中加入标签(tag)
 将编码蛋白基因插入一个强启动子控制下的噬菌体或质粒载体,并转化
E.coli
 在 5’或 3’端加入 6 个组氨酸密码子,形成纯化的标签
 在如可与组氨酸结合的 Ni2+亲和住上,经行一步纯化
 标签通常对蛋白质功能没有影响
 蛋白质测序
 蛋白质可用酸水解肽键,得到氨基酸,再经层析分离所得氨基酸。此方法可
各氨基酸的个数(精准?具体如何实现)
 特殊蛋白酶或化学试剂切割特定肽键,如胃蛋白酶只切割赖氨酸(K)或精
氨酸(R)之后的肽键;V8 蛋白酶只切割谷氨酸(E)之后的肽键;溴化氰
切割甲硫氨酸后的肽键
 每一段小台肽链可用 Edman 降解法通过测序仪测得。原理为,异硫氰酸苯酯
(phenylisothiocyanate,PITC)与 N 端氨基酸反应,酸处理后释放乙内酰苯
硫脲(phenylthiohydantoin,PTH)衍生物,产生新 N 端。PTH-氨基酸经层析
分离后分析。重复循环
 上述费时费力,通常根据基因或互补 DNA 间接测序,但无法反应修饰后情
况。
 分子量确定
 经凝胶过滤层析的蛋白洗脱时间与标准对比可得到蛋白的近似分子量
 SDS-电泳与 marker 比较
 质谱,分子恩 Xe 或 Ar 离子束气化、离子化,根据电磁场中折射程度测量。
上限几 kDa,且破话蛋白质
 非破坏性离子化质谱技术,电喷射电离(SEI)、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
(MALDI)
 X 射线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
 X 射线与蛋白质中电子作用,可计算出晶体中原子位置
 在底物存在时对酶结晶,通过 X 射线则可以了解催化反应中分子间精准的相
互作用
 溶液中小分子蛋白可通过核磁共振确定。质子在强磁场中被射频激发。用 13C
和 14N 可消除不必要的共振。上至 30kDa
 两种方法配合测定蛋白质结构若一致,说明其为体内真实结构
 蛋白质组学
 Genome 基因组
 Transcriptome mRNA 组
 Proteome 蛋白质组,当前最好分离方法是二维凝胶电泳:先通过等电聚焦左
右形成窄带,再旋转 90o,通过 SDS 凝胶电泳根据分子量分开。切割目标蛋
8
细胞与大分子
白,通过水解酶如胰蛋白酶处理,可得到该蛋白质肽谱。精确分子质量可通
过 MALDI 质谱仪确定。
核酸
核酸结构
 碱基(bases) 是含有杂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分别嘌呤(purine):腺嘌呤
(A)、鸟嘌呤(G)和嘧啶(pyrimidine):胞嘧啶(C)、胸腺嘧啶
(T)。RNA 中尿嘧啶(U)取代了结构相似的 T
 A、G、C、T/U 分别:adenine、guanine、cytosine、thymine/uracil

 核苷 碱基共价于戊糖分子的 1’位。
 RNA 中:核糖(ribose)构成核糖核苷(ribonucleoside),简称核苷
 DNA 中:2’-脱氧核糖(2’-deoxyribose)构成 2’-脱氧核糖核苷(2’-
deoxyribonucleoside),简称脱氧核苷
 碱基 + 糖分子 = 核苷

 碱基与糖分子间结合的键为糖苷键(glycosylic or glycosidic bond)


 RNA: 腺苷(adenosine)、鸟苷(guanosine)、胞苷(cytidine)、尿苷
(uridine)
 DNA: 脱氧腺苷(deoxyadenosine)、脱氧鸟苷(deoxyguanosine)、脱氧胞
苷(deoxycytidine)、脱氧胸苷(deoxythymidine 或 thymidine)
 核苷酸 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共价结合到核苷中核糖的 3’、5’位或 2’位(仅在核糖
核苷中)形成
 碱基 + 糖分子 + 磷酸分子 = 核苷酸
 DNA 和 RNA 链中重复单位是单核苷酸。DNA 或 RNA 形成过程中,每个核
苷酸脱掉一个焦磷酸基团(pyrophosphate)(含有两个磷酸根),只保留一
个磷酸基团
 ATP 即 5’-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5’-triphosphate)其 5’位上连接三个磷酸基

 dGTP 即 5’-三磷酸脱氧鸟苷(deoxyguanosine 5’-triphosphate)
 同样 dCTP、UTP、dTTP 等
 5’-单磷酸腺苷和 5’-二磷酸脱氧鸟苷,分别为 AMP 和 dGDP
9
细胞与大分子

 RNA 对应 5’-三磷酸核糖核苷(NTP)
 DNA 糖分子为脱氧核糖,对应 5’-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dNTP)
 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nucleotide),属于磷酸酯(phosphate
esters)类化合物
 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核酸链中,核糖或脱氧核糖 5’位与相邻戊糖 3’位
之间有磷酸键连接,形成 3’,5’-磷酸二酯键
 每一个磷酸基团带有一单位负电荷,使核酸成为强电负性多聚大分子
 核酸链存在一端有或没有连接磷酸基团的游离 5’端,和一个通常含有羟基的
游离 3’端

 DNA/RNA 序列 5’端写至 3’端


 DNA 双螺旋 反向平行 DNA 单链以右手螺旋方式缠绕,糖磷酸骨架在外,氢键配
对的碱基在内
 双链骨架在螺旋轴的间距不等,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
 GC 间 3 个氢键
 AT 间 2 个氢键
 A 型、B 型、Z 型螺旋
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即为 B 型 DNA,标准 DNA
 低温可诱导形成另一种螺旋,即 A 型。与 B 型一样右旋,但较宽,结构更加
紧密等区别
 异常环境下,细胞中 DNA 也会形成 A 型或近似 A 型。
 A 型也是 RNA、RNA 和 DNA 杂合体的主要螺旋形式
 Z 型为左旋。单一交替的合成嘧啶-嘌呤序列如 5’-CGCGCG-3’(另一条链相
同),形成稳定 Z-DNA。Z 型不是体内 DNA 或 RNA 的主要形式
10
细胞与大分子

 RNA 二级结构 单链 RNA 分子由于局部互补形成的螺旋结构


 核酸修饰 对于细胞 DNA,修饰一般限于腺嘌呤的 N-6 位、胞嘧啶的 4-氨基和 5 位
的甲基化。转录后 RNA 分子的修饰更为复杂
核酸的理化特性
 核酸的稳定性 DNA 和 RNA 二级结构的稳定并不是氢键的作用,氢键仅负责碱基
配对。螺旋的稳定性由于疏水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和堆积在碱基对间
的偶极矩作用(dipole-dipole interaction)维护。
 酸效应
 强酸和高温,如高氯酸中 100oC 以上的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为碱基、核糖
或脱氧核糖、磷酸
 浓度略稀的无机酸中,如 pH3~4,最易水解的化学键被选择性断裂,一般为
连接嘌呤和核糖的糖苷键,从而产生脱嘌呤核酸
 以 maxam 和 gilbert 名字命名的 DNA 化学测序法,可断裂特定碱基
 碱效应
 pH 高于生理范围(7~8)时,碱效应使碱基互变异构态改变。以环己酮为例,
该化合物在互变异构态的酮式和醇式间达到平衡。中性 pH,该化合物主要以
酮式存在,pH 升高(OH-),由于失去质子,导致向烯醇式转化。同样,高
pH 下,嘌呤转化为烯醇式,其他碱基也有类似变化,从而影响碱基对间的氢
键作用,导致 DNA 双链解离,即 DNA 变性
 pH 较高时,RNA 内会发生同样的变性,但会被 RNA 水解掩盖。RNA 中 2’-
OH 会参与对磷酸分子的攻击,从而导致 RNA 断裂。进而解释了 DNA 由于
存在 2’-脱氧核糖,其稳定性高于 RNA,也是进化选择了 DNA 的原因之一

 化学变性 中性 pH 下,某些化学物质能够使 DNA 或 RNA 变性。如尿素和甲酰胺。


只要浓度稍高,这些物质可破坏氢键,进而导致变性
 黏性 由于 DNA 是一个相对刚性分子,使其水溶液具有高黏性。
 长的 DNA 分子易被机械力(shearing force)或超声波(sonication)损伤。但
并不能使其变性,只是降低了长度
 浮力密度 可根据 DNA 的浮力密度进行纯化和分析
11
细胞与大分子
 高浓度高分子质量的盐溶液中,如 8mol/L 氯化铯(CsCl),高速离心后会建
立密度梯度,DNA 会沉降于与浮力密度相应的位置并形成狭带。该技术成为
平衡密度离心(equilibrium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或等密度梯度离心
(isopycnic centrifugation)。RNA 沉淀于管底,蛋白浮于溶液表面,可对其
进行分离
 DNA 浮力密度与 G+C 含量呈线性关系,可通过沉降确定平均 G+C 含量,也
可分离不同 G+C 含量的序列片段

核酸的光谱学和热力学特性
 紫外光吸收 核酸中因为芳香族碱基(共轭的苯环)存在,在 260nm 处有最大光吸
收。蛋白质则为 280nm
 减色性
 核酸的消光系数(extinction coeffecient)与碱基所处环境有关
 在 260nm(A260)处,光吸收单一核苷酸最大,其次是单链 DNA(ssDNA)
或 RNA,双链(dsDNA)最小
 由于碱基在疏水环境中的堆积造成。
 这 种 光 吸 收 的 变 化 称 为 减 色 性 ( hypochromicity ) , 其 中 dsDNA 相 对 于
ssDNA 是 减 色 的 ( hypochromic ) , 反 之 ssDNA 对 于 dsDNA 是 增 色 的
(hyperchromic)

 核酸定量 可根据 260nm 的光吸收测定核酸浓度。


 浓 度 为 1mg/ml , 光 程 为 1cm 时 , dsDNA 的 A260=20 , RNA 和 ssDNA 的
A260=25 (是恒定值?既然和不同碱基吸光度总和有关)
 DNA 纯度 A260/A280 比值可估计 DNA 样品纯度
 对于纯 dsDNA,比值为 1.8,纯 RNA 比值为 2.0,蛋白质小于 1 在 0.5 左右
 大于 1.8,意味 RNA 污染
 小于 1.8,意味蛋白质污染
 热变性 除了某些化学物质,升高温度可使 DNA 和 RNA 变性。破坏氢键
12
细胞与大分子
 RNA 随温度升高逐渐变性
 双链 DNA 在某一确定稳定断裂为单链 DNA,该温度 Tm (解链温度 melting
temperature)是 DNA 中(G+C)含量的函数。对于长链 DNA,该温度在
80~100oC
 核酸的变性可以通过 A260 变化测定
 复性 降温可使 DNA 复性,但该过程需足够缓慢,才能使互补链退火形成完全非
变性的双链 DNA,达到与初样同样的吸光值。
 快速降温只形成局部互补 dsDNA
 不同核酸链之间互补部分的复性称为杂交(hybridization)

DNA 超螺旋
 闭环 DNA 细胞内许多 DNA 分子都是闭环双链,如细菌质粒、染色体和许多病毒
DNA 分子。意味着分子中没有游离端,不仅每条互补链自身的 3’端和 5’端连接呈
环状,且两条互补链相互螺旋缠绕。两条链的缠绕数目即为双螺旋的螺旋数,称
为连接数(Lk)。
 超螺旋 DNA 沿轴线再次螺旋。如果扭曲方向与双螺旋一致为正(positive),反
之为负(negative)。几乎所有细胞中 DNA 分子的超螺旋都为负,像真核生物染
色体这样依赖蛋白质支架形成的大环线性 DNA 也如此。
 拓扑异构体 闭环 DNA 连接数是一个拓扑学的量,除非 DNA 的一条或两条链发生
断裂,这个量的数值不会改变。
 一个给定连接数的 DNA 分子就是一个拓扑异构体
 缠绕和扭曲 连接数不变时,DNA 分子的几何构型仍可以发生改变。发生缠绕
(twist)和扭曲(writhe)
 嵌入剂
 升温减少缠绕,提供离子强度增加缠绕
 嵌入剂,如溴化乙锭。该带正电的芳香族化合物,会嵌入配对的碱基之间与
DNA 相连。并使自身荧光大大增强,这是凝胶中 DNA 染色的基础。使 DNA
局部的双螺旋解旋约 26o,意味缠绕减少,闭环分子扭曲量增多。对于负超螺
旋分子,即扭曲现象减少。
13
细胞与大分子

 超螺旋能 超螺旋引入了扭转应力,比松散的分子更具能量。对于负超螺旋,这样
能量使 DNA 螺旋更易于局部解缠或解旋。因此负超螺旋有益于转录起始或复制
 拓扑异构酶 可调控 DNA 分子超螺旋水平的酶
 I 型拓扑异构酶在 DNA 的一股链上产生一个切口,是另一条链穿越,连接数
每次改变±1
 II 型酶由 ATP 提供能量,在双链上产生切口,是另一双链 DNA 穿越,连接
数每次改变±2
 II 型拓扑异构酶也可拆分 DNA 分子,如复制中产生出连在一起的新生分子。
细菌中,该功能由拓扑异构酶 IV 实现
 DNA 促旋酶,细菌中的 II 型酶,可以通过 ATP 功能以抵消 DNA 复制产生的
正超螺旋
 DNA 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IV 是抗细菌药物作用的靶点
 I、II 型酶是人类抗癌制剂的靶点
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植物体内含量丰富,都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只是葡萄糖连接方式不同。α
直链淀粉与纤维素是葡萄糖分别以 α(1-4)和 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的聚合体
淀粉是植物体内葡萄糖的存储形式,不仅含有 α(1-4)直链,还含有 α(1-6)支链淀粉
纤维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结构纤维,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
真菌和动物体内葡萄糖以糖原形式储存,结构像支链淀粉
几丁质是 N-乙酰氨基葡糖的聚合体,机构像纤维素,存在于真菌细胞壁和节肢动物外
骨骼中
黏多糖(mucopolysaccharide)是结缔组织重要组分
脂类
含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分别存在动物和植物。结构差异导致动物体内
甘油三酯呈固体,植物则为液体。双键使结构不能致密排列,阻碍了脂肪酸的堆积,
因而表观上呈液态
磷脂和鞘脂除脂肪酸成分外还含有极性基团,是所以细胞膜重要组分
复杂大分子
蛋白质复合体,如真核生物细胞骨架。包括:
 微管,由微管蛋白 110kDa 构成
 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
 中间纤维,多种蛋白构成
14
细胞与大分子
 纤毛和鞭毛,由微管、动力蛋白(dynein)、连接蛋白(nexin)构成
 某些病毒
核蛋白:核酸蛋白质复合体,如端粒酶(telomerase)、核糖核酸酶 P(ribonuclease
P)。 rRNA 和蛋白质可在 in vitro 自组装成功能核糖体,说明核糖体全部装配信息存
在于各组分结构中。核糖体中 RNA 不仅构成其结构,也发挥结合 mRNA 和肽链催化
的功能。
 细菌 70S 核糖体由 50S 大亚基和 30S 小亚基组成 2.5*106 DA (S 为沉降系数)
 50S,23S + 5S RNA 分子 + 31 种蛋白
 30S,16S RNA 分子 + 21 种蛋白
 真核生物 80S 核糖体含有 60S 和 40S
 60S,28S + 5.8S + 多种 5S RNA
 40S,18S RNA
 染色质,大约等量的 DNA + 碱性组蛋白形成核小体。组蛋白中和了 DNA 糖-磷酸
骨架负点斥力,使其紧密堆积一起。
 病毒是核蛋白复合体
糖蛋白与蛋白多糖是以共价键与糖类相连的蛋白质,通常存在于细胞外表及间隙
脂蛋白,以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与脂类相连的蛋白质
糖脂,脂与糖共价键结合,如脑苷脂、神经节苷脂,在脑细胞和神经细胞膜中含量丰

15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B1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大肠杆菌染色体
 闭 环 DNA , 4.6Mb , 分 布 在 拟 核 ( nucleoid ) 区 域 。 该 区 域 DNA 浓 度 高 达
30~50mg/ml
 该 区 域 包 含 所 有 与 DNA 结 合 的 蛋 白 质 如 聚 合 酶 ( polymerase ) , 抑 制 酶
(repressor)和其他成分。
 当生长速率最大时,平均每个细胞含有基因组两个拷贝。
DNA 结构域 将 E. coli DNA 与大多数结合蛋白分离,电镜下可看到拟核的组构。其基
因组由 50~100 个环或结构 域 组成,环大小为 50~100kb 。其 末端与膜蛋白 复 合体
(menbrane-protein complex)结合固定。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环是静态(static)还是
动态(dynamic)

基因组超螺旋
 基因组总体为负超螺旋
 DNA 与膜蛋白结合可能阻碍了 DNA 的自由旋转,因而每个结构域在拓扑学上独
立,各结构域可保持不同水平的超螺旋。但并未有生化证据证实细胞内不同结构
域的超螺旋水平存在差异
 一些结构域不形成超螺旋,可能因为 DNA 一条链已断裂
DNA 结合蛋白 DNA 结构域被非特异性 DNA 结合蛋白如 HU 和 H-NS(类组蛋白
histone-like protein)缠绕,这些蛋白质约束着约半数 DNA 超螺旋。其他分子如宿主整
合因子(IHF,integration host factor)、RNA 聚合酶及 mRNA 等均有助于类核的组构
 类组蛋白,倾向与 DNA 内部弯曲区域结合,具有压缩 DNA 的作用

染色质结构

染色质 染色质用来描述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高度有序 DNA-蛋白质复合物。真核生


物染色质浓缩为染色体,其区域浓度高达 200mg/ml,是原核生物拟核区的 4 倍以上
组蛋白
 染色质中的主要蛋白质是组蛋白:分子量较小,碱性带大量正电二聚体蛋白。
 20~30%由碱性氨基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组成
 五个家族:H2A、H2B、H3 和 H4,以及另一类具有不同特性功能的 H1
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组蛋白变异体
 特定物种中,某类组蛋白通常存在几种相似变异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的组
16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织中表达
 组蛋白没有序列相似性,但有结构相似性
核小体
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单位,由组蛋白八聚体构成,及含有核心组蛋白各两分子
 145bp 的 DNA 以左手方式环绕八聚体 1.8 圈。环绕在核小体上的 DNA 占据了真核
生物 DNA 的几乎全部负超螺旋
 核酸酶可以切割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键。其中内切酶作用于链内部,外切酶从核
酸链末端释放单个核苷酸。
 用微球菌核酸酶(一种内切酶)处理染色质,会分离出长度为 200bp 不同倍数的
片段。且每个片段都与 4 种组蛋白各两分子即(H2A)2(H2B)2(H3)2(H4)2 构成的八聚
体紧密结合,以及一分子的 H1 松散结合。继续反应导致 H1 丢失,并产生抗性极
强的与组蛋白八聚体结合 146bp 片段。该片段为核小体核心。

H1 功能
 一分子 H1 与核小体结合,起到稳定结构作用
 H1 存在,使得 20bpDNA 得到保护而免受核酸酶的降解,DNA 相当于缠绕组蛋白
八聚体两圈,共 166bp
 核小体+H1 构成染色质体(chromatosome)
 某些细胞中,H1 被一种极端变异的组蛋白 H5 取代。H5 与染色质结合紧密,与不
进行转录的 DNA 相连

连接 DNA 核小体颗粒间起连接作用的 DNA 链,平均长度 55bp,不同种或组织中变化


17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范围为 0~100bp。核小体重复单位约为 200bp 因加上连接 DNA


30nm 纤丝 大部分体内染色体 DNA 被装配成直径 30nm 的纤丝。每圈螺旋约 6 个核小

高级结构 大尺度上,染色体 DNA 以 30nm 纤维的形式构成长 100kb 的环,其又被蛋白
支架和核基质(nuclear matrix)固定,且幅度约为 300nm。

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有丝分裂染色体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呈现高度浓缩状态。线性 DNA 以单一方向由染


色体一端到另一端,由 30nm 纤丝构成的 100kb 连续环锚定在核基质上。两个姐妹染
色单体由着丝粒相连,染色体末端是端粒。

着丝粒
 分裂中期两条姊妹染色单体相连的紧密区域,也是动粒(一种与纺锤体中微管相
连)蛋白复合体的组装场所。
 微管在分裂末期将染色单体分开
 酵母 DNA 的着丝粒仅为 88bp,富含 AT,并与两端相对保守的短序列相连
 哺乳动物中,着丝粒有相当长的序列组成,其侧翼是大量重复序列,即卫星 DNA
端粒 保护 DNA 免受降解,由端粒酶(如核糖核蛋白 ribonucleoprotein)合成的短重复
序列(人类是 5’-TTAGGG-3’),独立于正常 DNA 复制。
间期染色体 分裂间期,染色体基因被转录,DNA 进行复制(S 期)。此时,染色体呈
一种非常松散的结构,不能观察到染色单体,但染色体环状结构仍然存在,且与核基
质相连
异染色质 中期染色质的一部分,结构比较紧密,无转录活性。通常异染色质的大部分
由靠近着丝粒的卫星 DNA 构成。
常染色质 中期染色质比较松散的区域,包括无活性的 30nm 纤丝区和转录活跃区。转
录活跃区纤丝被解散,核小体可被转录起始蛋白替代。
DNase I 超敏性 脱氧核糖酸酶(DNase I)可以切割裸露的 DNA 骨架,而 DNA 与蛋白
质结合时则受到保护,因此染色质对 DNase I 的敏感性可被用来定位细胞中具备转录
活性的染色质。较长的敏感区域代表转录正在经行。
CpG 甲基化 哺乳动物 DNA 中 5’-CG-3’序列通常在胞嘧啶碱基处被甲基化,即所谓的
CpG 甲基化。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可以自发脱氨(deaminate)生成胸腺
18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嘧啶,该错误往往得不到修复,因此甲基化的 CpG 很快突变为 TpG。频繁转录基因的


启动子附近则产生不被甲基化的 CpG 岛,通常长度约为 2000bp,形成对 DNase I 的高
度敏感区域。CpG 岛包围着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的启动子区域。

组蛋白变异体和修饰 染色质的压缩和解压缩主要机制是通过组蛋白操纵。组蛋白的修
饰改变了其所带的正电荷,进而影响染色质构象的稳定。
 乙酰化(acetylation):活跃转录的染色质与核心组蛋白 N 端的赖氨酸(lysine)
的乙酰化有关
 磷酸化: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伴随着 H1 的磷酸化

基因组复杂度

非编码 DNA DNA 大部分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基因或基因簇(gene cluster)被大段


未知功能的序列分割。大部分基因中也含有较长的内含子(intron)。
 非编码 DNA 大部分由不同类型的相似或相同的序列多重拷贝组成。
 串联重复的如卫星 DNA
 多拷贝分散于整个基因组中如 Alu 元件
复性动力学 根据拷贝数不同,DNA 复性速率不同,可用来识别 DNA 序列的重复性。
如人类 DNA 可分为高度重复 DNA,中度重复 DNA 和单一序列 DNA。但 E.coli 中仅
存在单一序列 DNA。基因组测序之前,其复杂性通过测量变性 DNA 的复性速率实现。
由超声波或机械力将基因组 DNA 破碎成大小大致相同片段,加热变性后使其在低浓
度下复性。多拷贝单链的互补链更多,因为复性更快。复性速率可用光谱法或羟磷灰
石层析法(灵敏分离单双链)测量。
单一序列 DNA 复性最慢的 DNA 组分,由单一或重复仅数次的序列组成。
串联基因簇 通常产物需求量很高的基因或基因簇,串联重复数百次构成中度重复
DNA 区段。
 如 rDNA(编码 rRNA)。编码 18S、5.8S 和 28SrRNA 的 45S 前体基因有约 10 到
10000 个拷贝重复排列。人类 45S 基因在五个不同的染色体上都有排列,每一排
包含 40 个拷贝。分裂间期,这些区域处于核仁区,是 rRNA 合成和修饰的工厂。
 组蛋白基因,也是串联基因簇,其产物在 S 其大量产生。5 个组蛋白基因同在一
19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个基因簇,某些生物中可重复数百次。
分数重复 DNA 许多物种中度重复 DNA 序列,包括数百碱基(SINES,短散布元件)
和 1000~5000 碱基(LINES,长散布元件),重复上千次,并分散于整个基因组中构
成。
 Alu 元件,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分散重复序列。由 300bp 片段重复 300 000 至
500 000 次构成。其 80%~90%相同,并绝大部分包含 Alu I 限制位点,故称 Alu 元
件。
 L1 元件,也是分散序列
 L1 元件和 Alu 元件约占了人类基因组的 10%,存在于基因间和内含子中。
 潜在功能包括复制起始点和基因调控。可能其自身没有功能,但通过影响或中断
基因序列,在进化中起到作用。
 Alu 元件和其他此类基因家族和可能以转座方式在整个基因组中随机复制自身
卫星 DNA
 多位于着丝粒附近,形成一大片染色质区,可能与有丝分裂时纺锤体附着有关。
 由大量串联重复短序列(2bp 多至 30bp)组成。由于在 CsCl 密度梯度离心中,由
于浮力密度不同,位于主带 DNA 附近的卫星带而得名。
 根 据 序 列 长 度 不 同 , 卫 星 DNA 可 分 为 小 卫 星 DNA ( 不 确 定 数 目 串 联 重 复 ,
VNTR)和微卫星 DNA(简单串联重复,STR)。
 果蝇某卫星 DNA 序列仅 7pb 在基因组中重复出现几百万次。
 小卫星 DNA(VNTR)一般出现在染色体末端,微卫星 DNA(STR)则较为平均
地沿染色体分布
 小卫星 DNA 的高变性是 DNA 指纹技术(D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的基础。
某些卫星 DNA 序列的排列中拷贝数是高度可变的(hypervariable)。通过限制性
酶切、southern 印迹和杂交可以确定其精确长度,进而鉴别特定个体。亲缘关系
也可通过比较不同个体间的长度确定。
遗传多态性 碱基突变使基因或染色体基因座(chromosomal locus)具有多种形式。可
指同一个体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基因多态性,也可指同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序列多态性。
 通常包含,单核苷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即由核苷
酸突变导致,和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
SSLPs),即重复序列长度变化导致。
 其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可由于 SNPs 被创造或破坏,使得等位基因用限制酶剪切
得到的长度可能不同,这导致了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 如果一个特定的等位基因与某一遗传疾病有关,则可作为标记用于临床的诊断。
 RFLPs 也可用于绘制基因图谱。什么意思?
 可应用凝胶电泳检验相同长度的限制性片段或 PCR 产物中的 SNPs。此技术需要
先变性 DNA 使双链分开,从而根据各自核苷酸序列的不同进行区分。此技术称
为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

遗传信息流

中心法则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Francis Crick 提出 DNA 到蛋白质单向传递的中心法则。


后被逐渐补充。目前除了未发现蛋白质能够特异性的决定 RNA 或 DNA 序列,即翻译
过程 RNA 到蛋白质为单向性,其他过程均可逆或可复制。
20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由 RNA 构成的基因组,使单链 RNA 逆转录为双链


DNA , 随 后 插 入 宿 主 细 胞 基 因 组 。 由 此 病 毒 RNA 编 码 的 酶 称 为 逆 转 录 酶
( reverse transcriptase ) 。 如 导 致 AIDS 的 HIV 病 毒 。 RNA→ 蛋 白 质 ( 逆 转 录
RNA)→DNA→RNA
 某 些 病 毒 RNA 基 因 组 可 直 接 复 制 为 RNA 而 不 经 过 DNA 为 中 介 ( RNA
replication),如冠状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RNA→蛋白质→RNA
 同时 mRNA 在转录后也可被改变,即 RNA 编辑(RNA editing)。

原核基因表达 对于单个基因或操纵子(operon 编码某段基因的 DNA 序列)


 RNA 聚合酶由启动子(promoter)至终止子(ternimator)将 DNA 转录为 mRNA
 产生单顺反子(monocistronic)和多顺反子(polycistronic)mRNA,即编码一个
或多个蛋白。
 核糖体结合核糖体结合位点(ribosome banding site, RBS),由起始密码子(start
codon 通常 AUG)至终止密码子(stop codon)进行翻译
 转运 RNA(tRNA)负责搬运氨基酸(amino acides)
真核基因表达 转录在核内而不是在细胞质中,因此 mRNA 寿命更长
 前 mRNA(pre-mRNA)由 RNA 聚合酶 II(三种中的一种)合成,通常只编码一
个蛋白,即单顺反子
 前 mRNA 在核中通过 5’端加帽和 3’端加多聚 A(poly-A)尾巴增加稳定性
 大多数真核基因中具有内含子
 内含子(introns)核内被剪接(splicing),产生由外显子(exons)构成的连续蛋白
编 码 序 列 。 该 过 程 由 snRNP ( 核 内 小 核 糖 核 蛋 白 , small nulear
ribonucleoproteins),一种 RNA-蛋白质复合体,所介导。
 成熟的 mRNA 被运出细胞核,在胞质中经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
21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22
DNA 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C1 DNA 复制与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闭环 DNA,4.
四个时期
检验点及其调控
细胞周期蛋白和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的激酶
E2F 和 RB 的调控
细胞周期的激活、抑制与癌症

DNA 复制概述

半保留机制
 母链分开及子链开始复制处称为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s)。
 模板 3’→5’方向被读取,新生链 5’→3’方向被合成
 DNA 合成底物是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dATP、dGTP、dCTP、dTTP
 反应机制由新生链 3’端核苷酸的 3’-OH 与互补的 dNTP 的 α-磷原子进行亲核攻击,
从而除去焦磷酸。故合成方向为 5’→3’
复制子、复制起点与终点
 能够以基本单元形式,独立复制的一段 DNA 区域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
 每个复制子内 DNA 复制都由固定起始点(origin)开始。通常向两个方向经行复
制,直至终点(terminus)
 原核生物、噬菌体、病毒的 DNA 呈环形,由单一复制子构成,起始点唯一且其
对应 180o 处有一单一终点。
 线性病毒通常也只有一个其实点,但不一定在基因组中段。
 真核生物染色体具有多个复制子,每个复制子都有起始点。通常 50 000~100 000
个复制子,每个长约 40~200kb。
 相邻的复制叉形成的复制泡(replication bubbles)彼此相遇,融合成连续序列
 所有起始点在最初解旋处均富含 AT,相比 GC 更容易解链。
23
DNA 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半不连续复制 由于 DNA 只能从 5’→3’方向被合成,起始点解旋后(起始点富含


AT),DNA 聚合酶按 5’→3’方向合成新链即前导链 leading strand(连续链),其后
方形成滞后链 lagging strand(不连续片段)即冈崎片段(原核生物 1000~2000nt 长,
真核生物 100~200nt 长)。各片段由 DNA 连接酶连接成连续 DNA 序列。
 Fen 注,起始点富含 AT,只是易解旋而已。DNA 聚合酶可在解旋形成复制泡内结
合多处位点,从而导致对于母链的一条连续合成链和多条不连续合成链即冈崎片
段。
 Fen 注,为何连续链在合成过程中,没有在前方母链上因结合 DNA 聚合酶合成新
链而导致链的不连续?因为 DNA 聚合酶和解旋酶相贴近,解旋后的母链直接由
聚合酶作为模板合成新链,而未解旋的更前方 DNA 无法结合聚合酶。同理,为
何冈崎片段有最大长度,因为单链在解旋后形成一定空间,才能结合聚合酶并开
始复制,真核生物 DNA 小于 100~200nt 解旋后形成的空间无法结合聚合酶

RNA 引导 DNA 合成需要 RNA 引导,即前几个结合到母链上的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


RNA。这些 RNA 引物在片段连接前被清除并被 DNA 填补。

细菌 DNA 复制

实验系统 E.coli 这样的原核生物 DNA 大而脆弱。因而小且简单的噬菌体和质粒 DNA


被广泛用于模型系统。噬菌体 ΦX174(5kb)由于其全部复制因子皆需源自宿主,故
为 E.coli 的染色体复制提供了最佳模型。其他噬菌体如 T7(40kb)和 T4(166kb)自
24
DNA 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身可编码某些复制所需蛋白,相对复制但也可提供很多其他 DNA 复制机制的信息。


起始
 噬菌体(phages)和质粒(plasmids)在单个细胞周期可以复制多次
 细菌染色体的复制和细胞生长周期紧密相连
 E.coli 的复制起始点位于基因座 oriC,并与细胞膜相连
 oriC 包含 4 个 9bp 的可与起始蛋白复合体 DnaA-ATP 结合的位点。
 细胞高速生长期,原核染色体可以在第一轮复制结束前,就开始在起始点进行新
的复制。子细胞将得到部分还在复制的染色体。
 解旋酶 DnaB(DNA helicase)达到足够量时,会形成 30~40 个分子构成的复合体,
每 1 分子结合 1 分子 ATP,在 3 个 13bp 长富含 AT 处通过水解 ATP 结合 DNA 并使
其解链。形成的单链泡被单链结合蛋白(Ssb, single-stranded binding protein)
覆盖,以防止发生断裂或复性
 DNA 引发酶(primase)结合到 DNA 上合成一小段 RNA 引物,从而引发复制叉
的先导链(leading strand)起始复制,接下来双向复制。

解旋
延伸
终止与分离

真核生物 DNA 复制

实验系统
闭环 DNA,4.
起始点与起始
闭环 DNA,4.
复制叉
闭环 DNA,4.
核基质
闭环 DNA,4.
端粒的复制
25
DNA 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闭环 DNA,4.

C2 DNA 损伤、修复与重组

诱变

突变
闭环 DNA,4.
复制忠实性
物理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直接诱变
间接诱变

DNA 损伤

DNA 损伤
闭环 DNA,4.
氧化性损伤
烷基化
聚化加合物

DNA 修复

光复活
闭环 DNA,4.
烷基转移酶
切除修复
错配修复
遗传性的修复缺陷

重组

同源重组
闭环 DNA,4.
位点特异性重组
转座作用
26
DNA 复制、损伤、修复与重组
27
基因操作

D1 基因基本操作

DNA 克隆概述

DNA 克隆
闭环 DNA,4.
宿主和载体
亚克隆
DNA 文库
筛选文库
克隆分析

质粒 DNA 制备

载体质粒
闭环 DNA,4.
质粒的小量制备
碱裂解
酚抽提
乙醇沉淀
氯化铯梯度

限制酶与电泳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闭环 DNA,4.
识别序列
黏末端
限制性酶解
琼脂糖凝胶电泳
DNA 片段的分离

连接、转化与重组体分析

DNA 连接
闭环 DNA,4.
重组 DNA 分子
碱性磷酸酶
转化
筛选
转化率
筛选转化子
转化子的增殖与保存
凝胶分析
插入片段定向

D2 克隆载体
28
基因操作

质粒载体的设计

连接产物
闭环 DNA,4.
双抗生素抗性
蓝-白颜色筛选
多克隆位点
已克隆插入片段的转录
表达载体

噬菌体载体

λ 噬菌体
闭环 DNA,4.
λ 置换型载体
包装与侵染
噬菌斑的形成
λ 溶原体
M13 噬菌体载体
克隆到 M13
质粒-M13 杂合载体

黏粒、YAC 与 BAC

大片段 DNA 的克隆


闭环 DNA,4.
黏粒载体
YAC 载体
酿酒酵母的筛选
BAC 载体

真核生物载体

克隆到真核生物
闭环 DNA,4.
转染真核细胞
穿梭载体
酵母附加型质粒
根癌农杆菌 Ti 质粒
杆状病毒
哺乳动物病毒载体
直接基因转移

D3 基因组文库与筛选

基因组文库

具代表性的基因组文库
29
基因操作

闭环 DNA,4.
文库大小
基因组 DNA
载体

cDNA 文库

mRNA 分离、纯化与分级分离
cDNA 的合成
cDNA 末端的处理
与载体的连接

筛选流程

筛选
菌落及噬菌斑杂交
表达筛选
杂交扣留与释放
染色体步移

D4 克隆 DNA 的分析与应用

克隆的鉴定

鉴定
限制图谱
部分酶解
核酸标记
DNA 和 RNA 杂交

核酸测序

DNA 测序
RNA 测序
序列数据库
序列分析
基因组测序计划

聚合酶链式放映

PCR
PCR 循环
模板
引物

PCR 的条件优化
PCR 派生技术

克隆基因的组构
30
基因操作

组构
在基因组 DNA 上定位 cDNA
S1 核酸酶作图
引物延伸
凝胶阻滞
DNase I 足迹法
报告基因

克隆基因的诱变

缺失诱变
定点诱变
PCR 诱变

克隆技术的应用

应用
重组蛋白
遗传修饰生物体
DNA 指纹分析
医学诊断
基因治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