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马丁· 路德是一位德国神学家和改革者,他在16世纪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被称为95

条论文。这些论文对当时的天主教教会提出了批评和挑战,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
的重要里程碑。
95条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信徒应该通过信仰和信心,而不是通过行善和做功德来获得
救赎。路德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一些传统教义,特别是关于宽恕和赎罪的观点。他
认为,宗教教义应该以圣经为准,而不是教会的传统和权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95条论文的内容,我们推荐大家访问HelpWriting.net网站。这是一
个专业的论文写作服务网站,拥有经验丰富的作家团队,可以为您提供高质量的论
文服务。
在HelpWriting.net,您可以选择不同的论文类型,包括宗教研究论文,历史论文等。我
们的作家都具有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可以为您提供定制化的论文,满足您
的需求。
无论您是学生还是研究人员,无论您需要哪种类型的论文,HelpWriting.net都可以为您
提供帮助。我们保证论文的原创性和高质量,让您放心提交给老师或发表在学术期
刊上。
现在就访问HelpWriting.net,让我们的专业作家为您提供优质的论文服务。您也可以联
系我们的客服团队,了解更多关于网站的信息。谢谢!
第二级进阶也可称为“ 高阶”,其中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以及文理中学
的高年级,也因应愈来愈多文理中学毕业生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训练,所以有许多
职业领域的学科也逐渐移转至高等教育的范畴中。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国成立。
幼儿园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让儿童白天呆在幼儿园中,以减轻母亲料理家务和照料
更年幼孩子的负担,或者为就业妇女解决照管孩子的困难;二是向儿童提供教育
帮助,使他们接受早期学习,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陶冶其情感,培养其自尊心、自
信心、学习兴趣、相互信任、责任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活动能力等。
1986年,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宣布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联邦法定假日,以纪念马丁·路德
·金的生日,马丁·路德·金日从此成为唯一一个纪念美国黑人的联邦假日。这一天,学
校、政府和联邦机构都不开放,很多地方举行安静的追思仪式以及为追悼金博士而
举行的隆重的纪念仪式。 从职责上看,教育督导人员的职责以对教育质量的
视察、指导为主,又涉及学校的人事管理。一方面,督学要对所负责的区域和学校的
教育、教学工作是否与教育法规相符,教学是否遵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教
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教学组织是否适当等进行督查、视导;另一方面,督学本身又
是教育行政官员,是校长和教师的上级,因此对教师的任用、分配、晋升和解聘,以至
校长的任用等,都负有参与考核和建议的职责。而这些,又以教育教学业务上的督导
为基础,以平时在教育视导中加深对校长、教师的了解为基础。此外,督学还要对
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合作委员会等各方面所反映的学校教育问题、教师问题、
学生升学分流中的问题等,认真了解,予以处理或提出处理的建议。 当时印刷术仍是
一项较新的发明,却在新基督教思想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印刷宣传册的帮
助下,马丁·路德成功向人们普及德语版圣经,宣扬自己对教会腐败的批判,从而推动
了欧洲的社会改革。 (1)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路德认为家庭是建立教会和国家的基
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前提。所以,“所有的父母,每天都应抽出一些时间来
教育儿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市政当局还要定期检查、监督每个
家庭的教育实施情况。路德所主张的该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教教育和
道德教育。路德主张当儿童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应将其送入国家开办的学校接受
教育。在他看来“绝大多数父母没有教育儿童的资格,他们不懂应当怎样管教子女,
因为他们只知道为儿童提供身体方面的需要,却不知道要使儿童受到彻底的教育和
训练,还必须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课堂”。同时,“即使父母有资格并愿意教育儿童,但
由于他们还有别的工作和家务事,他们没有功夫这样做”。小学教育的内容除宗教外,
还主要包括语言、艺术、数学、历史等。路德非常重视语言的教学,为了增强民族凝
聚力,他主张用国语教学,并将圣经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译为德语,这为奠定德意志
民族的共同语——新高德语做出了伟大贡献。恩格斯曾赞扬“路德不仅扫清了教会这
个奥古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语这个奥古亚斯的牛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路
德充分认识到“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因而重视历史的教学,同时他还高度重视音乐
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他认为音乐是一门最好的艺术,通过音乐教育既有利于培养虔
诚的信仰,也有利于造就优秀、聪明的人。 4)高级文理中学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中
学,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去的上大学的资格,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可以通过
夜校和成人教育,获得上大学的资格。 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
人之一。自 1524年第一本维登堡赞美诗问世起,他写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著称于世。1529
年他编写的《教理问答》和1530 年他参与制订的《奥格斯堡信纲》均有极其重要的历史
地位。他在瓦特堡开始的圣经翻译和修订工作,20余年间从未中辍。这项工作不仅具
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意,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圣事问题上,他
曾于1520年仅承认传统教会所认定七件圣事中的洗礼和圣餐两项,当时曾遭英王亨
利八世的反对。以后路德在这方面的见解也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于他主持制定的礼
仪改革中,仍保留了一些古老传统。 历史上的这一周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则通过发表
蕾古拉·博赫斯勒(Regula Bochsler)编写的小故事来参与庆祝。这些不同寻常又颇有趣味
的故事,会折射出瑞士的宗教改革历史。我们将了解到,慈运理借着在四旬斋期间吃
香肠来推动他的改教要求,以及拿破仑时代以前,格劳宾登(Graubünden) 各行政区为引
入新格列高利历( 即现行公历)的方式发生的争议,有时甚至相当暴力。 1.幼儿园教育的
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孩子应该被看成一个独立
的人。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一种家庭补充式的设施,为孩子营造一种舒适与快乐的
气氛。 德国的中小学,在内部治理、内部管理方面,其民主性要明 显高于我国。在
其中小学里,没有哪一个校长敢在校内独断专行。推动校内民主机制形成的力量,来
源于几个方面:1.悠久的民主文化、民主传统。2.成熟的法律系统和配套的行政规章。3.
校长岗位的激烈竞争。4.对于校长在竞聘时允诺的实现程度的评估。5.学校管理委员
会、教师委员会或教职工会议、学生家长、社区力量对于任免校长的重大影响。 We
accept all major credit car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自1987年开始,父母们就自发组织起来,
在家庭之间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
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如:儿童中心、儿童保育、儿童急救护理、亲子游
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 全部协调起来,共同为儿童
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德
意志人就凭借教育的伟大创新,完成了三次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可教育不仅仅是它
发展壮大,也使自己濒于毁灭的边缘,让我们通过史实来表达这个民族的不平凡的
经历,以阐述怎样的教育才会对国家民族产生积极的影响。 瑞士的新教瑞士很早便
受新教影响(自1520年起),最著名的两位改教家分别是苏黎世的慈运理和日内瓦的加尔
文。宗教改革主要在城市地区(巴塞尔、伯尔尼、日内瓦、苏黎世) 发展开来,有时亦通
过军事影响强制推行,例如在被伯尔尼占领的萨伏依公爵领地沃州(Vaud)。最近数十年
间,曾为瑞士主要宗教的新教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特别是由于许多人自称无宗教
信仰。与此同时,因为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的涌入,天主教所占比例 则
基本保持平稳。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天主教为瑞士人的主要宗教(占总人
口的38%)。新教徒占26%,福音派占1.7% 。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校
长作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只能根据政府和学校设立的各种委员
会的有关要求开展工作。校长虽然有安排教师上课的权力,但没有聘任或解聘、开除
教师的权力。校长可以向学校所在区域的学校咨询委员会提出任免教师的建议,但
任免权属于学校咨询委员会。虽然在德国讨论教育放权已经有好多年了,但到目前
为止,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咨询委员会管理学校的政策。校长不能提出“我建议请某
某人来我校担任某科教师”。校长只能提出“我校缺某科教师多少名,希望派来多少名
某科教师” 。学校咨询委员会要根据经费、教师缺额情况、学校之间的平衡等因素,来
决定是否给该校某科教师。 利奥十世于1520年10月宣布开除路德教籍。路德在诸侯和
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
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
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
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
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开,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侯以拦
劫绑架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
翻译。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 同
年7月19日,奥巴马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这一判决让人想起美国黑人经历的种族
歧视。他说,非洲裔美国人对此案倍感沉痛,因为他们“从一种难以忘却的经历和
历史”的角度看待此案。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
的学生,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而丧失更佳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依据
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
发展。综合中学培养的是(专门工人或车间主任)中低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主要教学内
容包括三个板块:专门技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可转移的技能。 另外,小学的课程型
态也反映出现今的社会现况的改变,例如:全面性的半天课程、跨年级的课程,以及
班级中学生程度的异质性等。 传统上,保守的德国人认为小孩不能离开母亲,因此公
立或教会幼儿园只收三岁到六岁的学前儿童,一个班20~25名儿童只配置两位老师,
而且只开放半天。1970年代,标榜反权威意识形态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全面批判社
会,认为要改革社会必须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必须从重视个别发展做起;加上妇女解
放思潮推波助澜,强调母亲也有工作、求学的权利,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在法兰克福成
立了第一所所谓的“家长自办幼儿园”。 呜呼!耶稣立教以救世也,而因分教之故,残
杀不已,耶稣在天之灵,不其伤欤?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
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1517年10月31日,修士马丁· 路德在德国小
城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自此开启宗教改革运动。这个《论
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天主教会通过售卖赎罪券(减少因犯罪在炼狱里度过的时间),
来为修建圣伯多禄大教堂筹资。 1、摒弃了由教皇、主教和教士等组成的教会制度;否
认他们是通向天国钥匙的掌管者。2、废除了修道院制... [详细] 《九十五条论
纲》(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马丁·路德,1517 1968年4月4日,在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里的洛林汽车旅馆的房门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
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9岁。 在选择什么样的初等学
校时,家长的价值观为大学的文凭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拿到了也未必得到好的工作
有些孩子并不适合科学钻研,为什们不去选择品质更高的生活,毕竟在德国蓝领和
白领的工资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不谈金领),这也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显然,所谓德国
宽松的“资格入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前期教育中层层分流和严格的性向考试制度之
上的,而考试本身总是有令人不愉快的、刚性的“分等属性”的性质。在现场考察中,
我们还了解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公众越来越多地批评“三类中等学校过早地
为孩子定型”的作法(其实就是普职分流的作法),同时,选择“具有学术倾向的文理中
学”的生源比例大幅度地激增,从原来的10% 上升至目前的1/3 左右,据说当时所开辟的
综合类中学也是“反对职业定型”的产物,这与我国的“普高热”是非常相似的;另一方
面,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一些热门的专业,诸如系统学、生物学、建筑学、
法学、企业管理学等,不能满足资格申请者的需求,因而迫使联邦与各州大学都实行
了不同程度的“限额录取”的制度。而其“限制”的准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要落到中
学毕业考试的分数上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50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16世纪欧洲宗教
改革时期的版画和其他物品,展现版画对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德国中小学设校
长一名,由地方教育部门任命,副校长由校长任命。除了校长和副校长,还有校长秘
书一人,学校没有其他行政人员。(??)德国中小学校长由于一律任课,甚至要上一
门主课,各州保留着对学校行使管理权,所以,他们的行政工作较少,主要为执行州
教育部的教学计划,负责组织家长委员会,进行教学分工及安排教学计划,具有负责
学校的校舍设备、财务和公共关系的职能。房屋管理和清洁卫生由社会服务机构
负责。 正是因为家长的事事与共,这类幼儿园的多样性令人羡慕。“森林” 幼儿园重视
探索大自然,没有教室,不论晴雨寒暑都待在户外;“瓦道夫”幼儿园强调儿童身心灵
的整体发展;“蒙特梭利”幼儿园则完全依据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和教材,提
供和残障儿童的共处。更多的幼儿园不依循单一教育哲学,纯粹以幼儿需要为中心。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
空间服务。 部分展品 2000年郝本.黛拉将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开辟成了“林间幼儿
园”。园内有成片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入托的孩子每天上午9点到这
里集合,然后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堆沙子做游戏,有的爬树、
赛跑,有的观察蚂蚁、蜗牛。午饭时,大家席地而坐,摆上在老师帮助下准备的食品,
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样享用自己亲手做的午餐。但这家幼儿园收费较高,个别家长还抱
怨孩子们在玩耍中有时会受一些轻伤,而且每天回家时都是一身泥土。为纪念宗教
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50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英国宗教改革初期部分杰出人物
的肖像、以及为了传播宗教改革思想、纪念人物诞辰而创作的版画作品。 路德的价值
重大,简而言之,可从基督教会、德意志民族国家和现代性世界三个方面来探讨。
CopyRight©2007 复旦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 备案号/ 经营许可号:沪ICP备05006147号 马
丁·路德·金因此成为当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在演说后的第二年,美国国会通
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他本人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Copyright 1998 - 2024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4)高级文理中学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
中学,学制一般为三年,毕业后可去的上大学的资格,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可以通
过夜校和成人教育,获得上大学的资格。 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世界快速进入后现代
的不可知性之际,人类日益提增能力地走向“全能”与永远难以接近“全善”的矛盾,将
会把人类带入灭亡还是不朽?这是新时代的核心问题。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
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
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
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马丁·路德肖像》,Lucas Cranach
the Elder,约1524年,木版印刷 2014年,快船前老板唐纳德· 斯特林就曾因“种族歧视
言论”,被保罗、格里芬等球员以及教练里弗斯,甚至詹姆斯等知名巨星都集体声讨。
为此,NBA总裁萧华决定重罚其250万美元,终身禁赛,并责令其出售快船队。 第二、路
德是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和英雄,对于德意志人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德意志精神
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他翻译的德语版本《圣经》造就其“德语之父”的地位。对于大
批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诞生,路德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
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
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
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除此之外,针对国小的课程也有些新的改革,
例如在外语课程上也实用许多;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则是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
论的实践,而非专业性的知识授予,例如像是自我自由工作、主题式教学、开放式教
学等。 针对旧学校机械、单调且盛行体罚的教学方法,路德强调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
点和个性出发,注重“兴趣”和“推理”,倡导运用实物和实例进行教学。在语言教学方
面,他强调运用各种生动的对话形式;在宗教教育方面,他主张一面用宗教音乐激发
儿童的情感、信仰,另一面又编写了语言浅显易懂,并配有木刻画的《教义手册》,他
因而也被誉为“圣书直观教学之父”。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
路德还提出了应该用娱乐和游戏的方式教育儿童。 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在
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小学阶段的主科成绩是选择中学
的关键,但学生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合作的情况及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
等同样是决定他们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修完基础阶段的课程,积累足够的学分单
(Scheine) 后,必须通过"中期考试"(Zwischenpruefung, Vordiplompruefung,
Diplomvorpruefung) 才能进入专业阶段。 为了完成这项彪炳史册的重要项目,将路德的
大部分著作以汉语首发,我们计划在翻译团队之外,再成立辅助团队,以确保翻译和
出版的顺利进行。 德国中小学设校长一名,由地方教育部门任命,副校长由校长任
命。除了校长和副校长,还有校长秘书一人,学校没有其他行政人员。(??)德国中
小学校长由于一律任课,甚至要上一门主课,各州保留着对学校行使管理权,所以,
他们的行政工作较少,主要为执行州教育部的教学计划,负责组织家长委员会,进行
教学分工及安排教学计划,具有负责学校的校舍设备、财务和公共关系的职能。房屋
管理和清洁卫生由社会服务机构负责。 德意志在马丁· 路德生活的时期,其内部政治
统治是四分五裂的,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使国内缺少应有的民
族凝聚力;其外部国际环境则使许多邻邦国家对其虎视眈眈。在此内忧外患的背景之
下,1526年,路德上书萨克森选侯,提出选侯应负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政府应该像“ 修
筑桥梁、道路”那样负担起学生的费用。发表于1530年的《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
中,路德提出国家应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世俗政权有责任迫使老百姓
送其子女入学,这是有益的。我们的统治者理应完成教俗任务和天职,这样才能始终
有讲道师、律师、牧师、书记员、医生等类似的人物。”所以,路德主张的学校教育不仅
是为了教会的利益,更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同时,路德还主张对拒不承担这种义务
的父母,政府应予以必要的惩罚,而且这种教育“不是夺走父母亲的孩子,而是为了
他们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必须受教育”。路德的国家主管教育且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思
想为德意志国家从教会手中夺取教育权提供了基础,从此教育成为推动德意志民族
发展的有力工具。路德的国家管理教育的主张也极大地促进了德意志公共教育体系
和模式的产生发展。到16世纪末,德意志许多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这种
以路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模式对后来的德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12月16日,上海大学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清 华大学道
德与宗教研究院景学中心共同举办线上会议“ 寻找思想史中的失踪者马丁·路德”,邀
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等三十余位学者共同探讨。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学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
主任,芬兰华人学者黄保罗。黄保罗教授曾先后推出一系列研究路德的专题著作,向
汉语学界介绍芬兰学派路德研究的最新成果,近年正在进行《马丁·路德著作集》的汉
语翻译工程。本文是黄保罗教授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原题为《为“寻找思想史中的失踪
者马丁· 路德”而翻译和研究》。 马丁·路德少年时曾经在曼斯菲尔德的一所拉丁学校学
习,与当时许多学校一样,该校盛行体罚和严酷的训练,成年后又担任维登堡大学的
神学教授。他的经历使他对中世纪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有深切体会。他在《自传》中
指责天主教会的学校好像“地狱和炼狱来折磨我们,在那里,我们由于经常的被打、
恐怖、惊骇和苦恼,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的。有一次,在一个早晨之内,即在午饭
之前,我曾连续被鞭挞了十五次之多”。他还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也要避免体罚,而
是“在鞭子旁边应该放着苹果”。结合这种民主而温和的教育,路德论述了教师的重
要性,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误人子
弟与对妇女行凶同罪。”他特别指出在旧学校中充当教师的僧侣根本不适合作教育和
管理学生的工作,因为他们不懂正确的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并且对最基本的学习内
容都一无所知,“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杀害儿童的凶手罢了”。路德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应当学识渊博,对学生态度和蔼,更要懂得科学的教学方法。更为直接建立这种“中
/西”对应的是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他在1899年编译出版《路得改教纪略》一书,
专论路德之事,并丝毫不掩饰以路德改教作为中国“维新”榜样的意图。《路得改教
纪略》系根据印度广学会的英文本转译而成,林乐知又添加许多按语。第一章“总引
大纲”开头就说,“ 此书之作,初印行于印度地方,盖欲以欧洲维新改教之路得,作为
东方诸国维新人之榜样也”。林乐知在戊戌后作此书,并不是偶然无意之举。他之所
以选择路德,是认为东方诸国,包括中国当时的情形,和西方在路德时代的情形十分
相似,他将两者相比,阐述“维新”之必要性:“东方诸国人民,久为旧教旧俗所束缚,积
弊难返,改革无期,亟需有路得其人者,出而与世维新”。 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门槛主
要是高中毕业考,而依据各学系的要求,所应具备的条件也有所差异;而攻读学位也
必须依照学习的发展与考试制度来完成。 她同时还是位作家,出版过《The Rendering
Eye. Urban America Revisited》(2013 年) 、《Ich folgte meinem Stern. Das kämpferische Leben der
Margarethe Hardegger》(2004年),及《Leaving Reality Behind. etoy vs eToys.com & other battles to
control cyberspace》(2002 年)等书。(swissnex SF) 当然,林乐知并不觉得凡中国旧道旧俗,
都该一并革去。他认为维新并不能操之过急,其关键在于“先当查考,旧政、旧教、旧
俗之是否可行,一以真道为衡,合道者保护之,不合道者革除之。今之时犹古之时,东
方之国犹西方之国,西方有路得,东方岂独无路德哉?”作为新教传教士,林氏所说
的“真道”,还是本于基督教立场的“上帝之教”,但他同时也试图总结路德之“维新”在方
法上可提供的经验。林该书的最后一章“振兴维新之法” ,就列出多条经验,尤其强调“力行
”,也就是说,如若变法之人一遇阻拒,就一蹶不振,“改途易辙”,那么必将无成。“望今
日有志维新之学生,毋忘路得当日之言”。这种叙述,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西史
和西学,而带有强烈的为晚清中国现实改革提供借鉴的倾向。西方历史知识也以此独
特的方式参与到维新话语当中。 例如,讨论老师根据家长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作
息表、学期活动、节庆计划,组织细节。或者,每学年开始前根据缺额选择家长。名声
好的幼儿园每学期申请的家庭几乎是缺额的十倍,因此符合招收资格(通常的标准是
年龄、性别、家庭状况,以及各幼儿园特别的要求)的小孩,其父母必须向所有家长介
绍自己和小孩,以及前来申请的理由,然后由全体家长投票共同决定,“好像求职面
试一样,” 一位两个孩子都在这类幼儿园的妈妈回忆。这样共同决定的过程固然费时,
但选出来的家长都有一定水准,特别是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奠定了日后良好合作的
基础。 国家/ 地区: 德国 家长自办幼儿园普遍重视儿童美育、体能、社会性的发展。玩,
在每天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每周固定的活动有运动、游泳、音乐、森林散步,再辅以
陶土、木作、儿童戏剧、社会生物常识等,家长或老师可以随时提出修正建议,因此活
动安排的弹性很大。“我们不要把幼儿园变成一个小小学,况且小孩从游戏中学到的
更多、更真实,孩子在爬树过程中学到的身体部位的整合、自信,这比知识更重要。”“
小胖太太和坐不住先生”幼儿园负责人芙尔特老师说。 三十年战争(英语:Thirty Years'
War;德...[详情] 在《路得改教纪略》出版两年后,梁启超将康有为称作“ 孔教之马丁
路得”,也可视为对林乐知借路德之古而论今的回应。当然,维新派人士利用“路德
改教”故事以阐发自身主张,并不止于此,以下我们略作讨论。 部分展品 2012年,17岁
黑人少年马丁被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一年后,齐默尔曼被陪审团判处无罪,当时
引发了黑人团体的激烈反应。抗议人群反复追问——如果开枪的是黑人而受害者是
白人,情况又会怎样?“黑白对立”的隐秘世界暴露无遗。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基础性工
作,是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有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功能。战后的德国
推行某些科目怀着认罪的态度来进行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并认真地
向受害国赔偿,清除法西斯主义,再次深刻的改变了德意志人的未来,迎来了他的第
三次崛起。 福音资源事工 Chinese Resource Ministry: 1-888-999-7959, CRM@afcinc.org
就形象学角度而言,当代研究的关键性转向是,从原来看重被注视者一方,转而强调
研究注视者,即形象创造者一方。这种转向即要求学者更多地切入形象得以创造的
历史语境,将人物形象本身的符号化叙述,和“创造者”的认知结构和特别意图剥离
开来。晚清中国言论界里常见的西方历史人物,其形象大都具有多面性,这种多面当
然和西史重要人物本身活动的丰富有关,但更具决定性的则是创造者基于不同背景
的体认。 第二,国家推行教育,多少都会带有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并可以影响整个社
会的环境的价值取向,如果推行过度,其结果是产生蒙昧主义,分裂主义,甚至是极
端民族主义。而德国恰恰就推行了这种教育思想,并且推行的十分彻底,德国的统治
者们,宣扬穷兵黩武的思想,强调军事训练为主,试图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侵略扩张
的军人和为侵略扩张服务的臣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使得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
义在德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英国作家李克卜内西曾说:“如果你想了解德国,你就一定
要要知道整个社会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则是士兵头上的
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撑起的。”德国新皇在刚即位时的第一个诏书就是《致我的
军队》,在社会上将军的地位至高无上,议员都被视为绵羊脑袋,此时的德国就好象
一个巨大的兵营。 德国小学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规定孩子办理图书证,养成爱
读书的习惯,并且主张孩子们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们都会得到免费
的图书证,图书馆有专门的儿童书架和房间,并且做了严格的规定,12岁以下孩子只
能阅读儿童读物。每个小镇或者即便很小的村庄也有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孩子们
的课外时间内容丰富多彩,大量的户外运动和自由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大自
然和动物。 6.“白天的母亲”是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
计划。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管自己小孩之余,再
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 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这些“白天的母亲”
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只有身处
黑暗,才能看到星光。”去世前夜,马丁·路德·金的布道词既沉重又谨慎,但也给人们
带来了希望。让“黑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是他毕生的心愿。 2006年,金的遗孀、“民权运
动第一夫人”科雷塔·斯科特·金逝世于墨西哥,美国下半旗致哀,总统布什夫妇及三
位前总统——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顿出席了金夫人的葬礼。例如,讨论老师根据家长
的教育理念所提出的作息表、学期活动、节庆计划,组织细节。或者,每学年开始前根
据缺额选择家长。名声好的幼儿园每学期申请的家庭几乎是缺额的十倍,因此符合
招收资格(通常的标准是年龄、性别、家庭状况,以及各幼儿园特别的要求)的小孩,
其父母必须向所有家长介绍自己和小孩,以及前来申请的理由,然后由全体家长投
票共同决定,“好像求职面试一样,”一位两个孩子都在这类幼儿园的妈妈回忆。这样
共同决定的过程固然费时,但选出来的家长都有一定水准,特别是有共同的教育
理念,奠定了日后良好合作的基础。 一个拥有高等智慧和强大创造力的疯狂民族,它
所产生的破坏力,必将是人类的巨大浩劫。在战争准备时期,希特勒用他的铁腕再度
创造了畸形的经济奇迹,就在1933年的时候德国还有33%的人失业,一半人人口在贫困
线上和饥饿中挣扎。但是5年以后截止1938年德国失业率1.3% ,而同时期美国1.89%,英
国8.1%,比利时8.7% ,荷兰9.9%。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5年国
民收入翻一翻。1933年到1939年期间德国的不仅消费资料增长了43%,而军需也强势增
长了1150%,军事产品总量已超过英美军产总和⑦。可这一切都是为战争服务的,不
久战争按预定的计划开始了,德国人依旧运用他们高度的智慧,发明了一系列尖端
武器如V1V2导弹,反坦克炮,舰艇导弹 MG34……给盟军以沉重打击,以至于美国在战
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派飞机接走了所有的德国科学家,包括波恩,诺依曼……,也正是
他们,为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1952
年时成为德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拐点,此前,德国有很多人获奖,而在此后的几十年则
少了很多。与此同时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大大增加,高新科技不断应用,直到今天其
科技仍旧遥遥领先。 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
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
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
制度。除此之外,针对国小的课程也有些新的改革,例如在外语课程上也实用许多;
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则是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的实践,而非专业性的知识
授予,例如像是自我自由工作、主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虽说新教脱胎于16世纪
的德国,这场运动却迅速在欧洲其他地区蔓延开来,尤其是欧洲大陆北部。继路德
之后,不少其他改教家参与到这场基督教改革运动中去。 另外,小学的课程型态也反
映出现今的社会现况的改变,例如:全面性的半天课程、跨年级的课程,以及班级中
学生程度的异质性等。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
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
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
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19世纪
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们隶属不同差会,背景各异。但由于其中大多数人来自英美,和 马
丁·路德并没有宗派上的直接联系,再加上早期新教传教士力量尚薄弱,一些人基于
策略性的考虑,有意借重天主教传教的既有基础,而较少强调自己和天主教的差别,
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路德之行事和教义并未构成他们宣教的重点。据称,
郭实猎(Karl F. A. Gützlaff)在1847年就编写过名为《路得小问答》的传教小册子,在广东
沿海散发,但相比于马礼逊等早期传教士所做的大量的文字著述工作,这只是极小
之片断,其出于普鲁士(德意志)背景的郭实猎之手也不难理解。 1489年12月21日,闵采
尔生于德国采矿工业中心哈茨山区的施托尔堡城。他出身于一个铸造钱币的小手工
业者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详情] 新教世界在庆祝自己诞生500周年,正是1517年
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发布自己的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瑞士的新教徒也在
开展纪念活动,尽管改教运动几年后才触及瑞士联邦。瑞士资讯swissinfo.ch通过一些有
趣且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来追溯这个历史事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教育非常
普及。各类高等学校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数约190万。其中综合
大学( 含理工、全科、师范大学等) 127所,学生13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186所,学生48多
万;艺术,音乐类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14万。每
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德国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都坐
落在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优越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完成大学
学业提供了客观和物质上的保证。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近代德国高等
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1767 -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
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
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
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有用人才。因此,近几
十年应用科学大学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了掌握必要
的专门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
创作自由,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德国高校享有一定程度的“自
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德国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在课程设置上除
少数必修课之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志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
课程。“保姆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感到茫然,在相当一段 时间
内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因此,想到德国去读大学并学有所成,除基本的经济条件外一
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力,以及高度的学习自觉性;
当然,扎实的德语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更是必不可少。路德于1483年生于德意志
埃斯勒本(Eisleben)。曾先后在曼斯菲尔德、马格德堡、埃森纳赫等地学习,1501年进入
莱比锡大学,次年获文学士学位,1505年获硕士学位,曾致力研究经院哲学。1505年5月
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法学院,准备作律师。同年7月进入埃尔福特奥斯定会的隐修院当
了隐修士,1507年领受神父职。1508年被维登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urg)聘为
讲师,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在维登堡大学开设圣经学常设讲座,兼管教会工作。
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版画,Robert Boissard,1597年 战后的联邦德国在美国的扶
植下,制定了非军事化的经济政策,用国家政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注重科学和教育
事业,大力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份数据表明1955年联邦德国工人一周工作50小
时,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工资水平仅仅是1938年的水平,正是德国大多数的高素质劳
动力的低沉本,给国家带来了高投入和高增长的回报。这也使得联邦德国在50 60年
代经济获空前发展,60年代再次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位置。后来在70、80年代,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获得迅速发展,联邦德国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没有重要资源,而又
不断发展的工业社会,那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此后国家不
断加强科研教学与经济融合,努力培养后备人才,融入国际化发展,引导第三渠道资
金发挥重大作用。这无疑使德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紧跟时代潮流,也保持了在欧
洲相当长时间的优势,使本国的崛起不再是以前的昙花一现。 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
世界快速进入后现代的不可知性之际,人类日益提增能力地走向“全能”与永远难以
接近“全善”的矛盾,将会把人类带入灭亡还是不朽?这是新时代的核心问题。 1517
年10月31日,修士马丁·路德在德国小城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
纲》,自此开启宗教改革运动。这个《论纲》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天主教会通过售卖赎罪
券(减少因犯罪在炼狱里度过的时间) ,来为修建圣伯多禄大教堂筹资。 德意志在马
丁·路德生活的时期,其内部政治统治是四分五裂的,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
生产条件使国内缺少应有的民族凝聚力;其外部国际环境则使许多邻邦国家对其虎
视眈眈。在此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1526年,路德上书萨克森选侯,提出选侯应负起
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政府应该像“修筑桥梁、道路”那样负担起学生的费用。发表于1530
年的《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路德提出国家应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问题:“我认
为,世俗政权有责任迫使老百姓送其子女入学,这是有益的。我们的统治者理应完成
教俗任务和天职,这样才能始终有讲道师、律师、牧师、书记员、医生等类似的人物。”
所以,路德主张的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教会的利益,更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同时,
路德还主张对拒不承担这种义务的父母,政府应予以必要的惩罚,而且这种教育“不
是夺走父母亲的孩子,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必须受教育”。路德的国家
主管教育且教育服务于国家的思想为德意志国家从教会手中夺取教育权提供了
基础,从此教育成为推动德意志民族发展的有力工具。路德的国家管理教育的主张
也极大地促进了德意志公共教育体系和模式的产生发展。到16世纪末,德意志许多地
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这种以路德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公共教育模式对后
来的德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好处:尽早开始职业化实用化教育,不必用大量
时间学习无用知识和考试技能;坏处:削弱青少年未来进步可能。 家长的热心支
持使得幼儿园得以持续,但也有幼儿园缺乏连续性,原来的家长因小孩长大而离开,
新来的家长全盘改变理念或做法,让老师们无以是从。“但每次改变也是一个机会,”
敏斯特“父母帮助父母”协会的舒瑞柏表示,危机也是转机。 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
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而丧
失更佳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汰的
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 但是反对者却从实际层面来进行批评:过多
的学校类别在工业国家中是十分罕见的;另一方面,综合中学生的竞争力也受到
挑战。 综合中学主要分为两类: 整合性综合中学,在这里学生完全整合,没有成绩分组
;另外一类则是也就是协和性中学,在这类学校哩,学生在部分科目中,必须依据成绩
分组上课。
与“下图为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封面。请回答:(1)结合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观点,分析他翻译《圣经》的意图是什么?(2)马丁· 路德此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考查
相似的试题有: 家长的热心支持使得幼儿园得以持续,但也有幼儿园缺乏连
续性,原来的家长因小孩长大而离开,新来的家长全盘改变理念或做法,让老师们无
以是从。“ 但每次改变也是一个机会,”敏斯特“父母帮助父母”协会的舒瑞柏表示,危
机也是转机。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 长
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
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
同伴。 路德还特别强调教育对当时世俗政权的重要作用。他批评一些君主注重修筑
城堡,购买军火,而忽视教育的做法,认为“城市的最大幸福、安全和权力乃在于有
才能、有学问、聪明、正直和有文化的公民,他们能维护、保全并利用各种财富与
优势”。而这种公民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学校和教育,因此国家要将教育作 为头等事
务来重视。 就中西史学交流和互动的角度而言,更进一步说,马丁·路德形象之衍变,
也涉及到汉语语境中如何书写宗教改革和西方近代历史的问题。历史书写本就是非
常复杂的行动,尽管晚清的西史书写者们往往流露出“客观性”的诉求,但其书写行动
本身会有文化心态、教派意见甚至政治意图的参与,从而在不自觉中“建构历史”。在
特定语境里,现实与历史之间的隐喻关系会以相当隐蔽的方式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构
成之中,其产生的若干观念则随着历史知识的传承而潜伏于内,对其后的时代持续
发挥影响。我们在这里基于前辈研究成果,希望在整理晚清路德形象变迁线索的
同时,揭示形象创造者可能具有的考虑及历史书写的建构性,并进一步考察其所衍
生的观念。 在《路得改教纪略》出版两年后,梁启超将康有为称作“孔教之马丁路得”,也可
视为对林乐知借路德之古而论今的回应。当然,维新派人士利用“路德改教”故事以阐
发自身主张,并不止于此,以下我们略作讨论。 2)职业专科学校也就是以就业为指导
的职业教育,学生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但职业学校属于全
日制职业教育,少数毕业生可升入专科大学,由于毕业生 就业比较困难,职业专科学
校的数量越来也少。使者書房:国语 800-624-3504, book@afcinc.org 福音資源事工: 英
语888-999-7959, CRM@afcinc.org 中等教育的高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双元制”职业
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级学校,职业高级学校,高级文理中学。 正是因为家长
的事事与共,这类幼儿园的多样性令人羡慕。“森林”幼儿园重视探索大自然,没有
教室,不论晴雨寒暑都待在户外;“瓦道夫”幼儿园强调儿童身心灵的整体发展;“蒙特梭
利”幼儿园则完全依据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和教材,提供和残障儿童的
共处。更多的幼儿园不依循单一教育哲学,纯粹以幼儿需要为中心。 马丁·路德是德国
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与教育家。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最早是由
马丁· 路德(1483~1546年)发起。在西方历史上,路德的主要贡献是发动了德国宗教改革
运动,并创立了新教路德宗。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近代德国乃至整个欧美
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改革所到之处,给当地的传统教育体制带来
了灾难。因而,他被西方教育史家奉为“ 最伟大的教育改革家”。 这场改革运动很快遍
及整个欧洲,并对英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英国在之后几个世纪进行的宗
教改革、冲突和镇压行为,被称为「英格兰的宗教改革」(England’s ‘Reformations’)。 随着
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于学前教育的法规与体制也逐渐发展起来。1578年颁布《学
校规程》,向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人员说明其责任和各注意事项。18世纪的德国学前
教育政策具有强迫教育特征,将5-6岁的学龄前儿童提前纳入到了学龄期。19世纪上
半期德国各邦的幼儿教育政策是:(1)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
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2)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
育,把这些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3)认为贫民幼教设
施不应像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
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为目的。这些总的政
策倾向是“ 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一战后,
德国于1922年制定了《青少年法》,其中强调要设立“白天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
儿所及幼儿保护机构等;同时提出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此外还要求加强幼儿教师
的培训。在此期间,幼儿园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德国幼教中的主流。在政府颁布的幼
儿园条例中宣布:各种各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凡招收2-5岁儿童者,均称为幼儿园。政
府还规定了隶属关系,规定一切幼儿园由政府监督,隶属于教育、卫生部门;幼儿园
儿童具体由地方儿童局监督,学校教养均须经儿童局许可。凡儿童在家不能得到正
常教养者,则由儿童局遣之入学或入园。1.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
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孩子应该被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幼儿园的任务是,
通过一种家庭补充式的设施,为孩子营造一种舒适与快乐的气氛。 显然,所谓德国宽
松的“资格入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前期教育中层层分流和严格的性向考试制度之
上的,而考试本身总是有令人不愉快的、刚性的“分等属性”的性质。在现场考察中,
我们还了解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公众越来越多地批评“三类中等学校过早地
为孩子定型”的作法(其实就是普职分流的作法),同时,选择“具有学术倾向的文理中
学”的生源比例大幅度地激增,从原来的10% 上升至目前的1/3 左右,据说当时所开辟的
综合类中学也是“反对职业定型”的产物,这与我国的“普高热”是非常相似的;另一方
面,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一些热门的专业,诸如系统学、生物学、建筑学、
法学、企业管理学等,不能满足资格申请者的需求,因而迫使联邦与各州大学都实行
了不同程度的“限额录取”的制度。而其“限制”的准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要落到中
学毕业考试的分数上了。 一声枪响,子弹穿过了男人的下巴,将他的颈椎给撕裂。 和
路德的双轨教育体制相一致的是他的教育目的的二重性。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一文中,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于使灵魂得到拯救,这也是他所主张的教育
目的。路德认为教育是通往天国的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但他的通过教育使灵魂得
救的教育观已不同于中世纪正统的宗教观,因为它的“因信称义” 理论撤除了上帝和
信徒之间的种种中介,信仰的产生和灵魂的拯救是建立在信徒独立阅读圣经的基础
之上的,这样借助宗教的旗号就将诸多的基督教徒从当时的蒙昧教育中解放出
来了。在说到教育的宗教目的的同时,路德也强调教育的世俗化目的,根据政教
分离、君权独立的政治观点,他主张教育应当为世俗政权服务,必须为造就市民
服务,他指出“公民职务比教士职务更需要智慧,更需要聪明的儿童”。他同时指出古
罗马的儿童通过受教育可成为“聪明、智慧、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卓越人才”,而“德
国所有主教、神父和僧侣合起来,还抵不上一个罗马士兵”。所以,路德的教育目的更
多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目的的反映。二、专业阶段 (Hauptstudium) :因专业而异,一
般为4 - 8 个学期或更长,学习硕士专业课程,做毕业设计以及撰写毕业论文。 路德于
1483年生于德意志埃斯勒本(Eisleben)。曾先后在曼斯菲尔德、马格德堡、埃森纳赫等地
学习,150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次年获文学士学位,1505年获硕士学位,曾致力研究经
院哲学。1505年5月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法学院,准备作律师。同年7月进入埃尔福特奥斯
定会的隐修院当了隐修士,1507年领受神父职。1508年被维登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urg)聘为讲师,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在维登堡大学开设圣经学常设讲座,
兼管教会工作。这些举措是普鲁士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了严守纪律、尊重权威、
严谨办事、富于实干的习惯。长大后的德意志青年们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认为他们
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归于伟大的日耳曼民族,为了国家他们将义无反顾,无所
畏惧。这些优良品格逐步演化为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而法国却因新旧势力的不断
博弈,导致教育政策的反复无常,不仅如此,他们还陶醉在拿破仑神话中,自欺国力
强盛,整日夸夸其谈。以至于普鲁士在对法国的战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战争素质,从对
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到全民教育的实行,再到普法战争的全胜,普鲁士用了半个世纪
的时间,复仇成功,也显示出普鲁士式教育的强大力量。普法战争后,普鲁士的资本
主义发展迅速,统治阶级实力不断增强,并长期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致后
来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在首相俾斯麦的策划下,成功地进行了3次王朝战争,使200
年分裂的德意志走向了统一,从此,德意志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再是诗人追问难
觅的地方,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以至每一个的意志人都将昂起曾经自卑的头颅,来
谈论他们强大的国家。然而,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危机,正是这个危机几乎几次毁掉德意志国家,那就是军国主义思想的萌生和泛滥。
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
创立者、宗教改革家。曾在埃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入奥古斯丁会学习神
学,1507年任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在维滕堡大学任神学教授。1517年撰写《
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在神学上强
调因信称义,宣称人们能直接读《圣经》获得神启。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
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以《圣经》的权威对抗教皇权威。 利奥十世于1520年10月宣布开
除路德教籍。路德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
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
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
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
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开,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
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侯以拦劫绑架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特
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
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 报料热线: 021-962866 德国各州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
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教育领域的基础原则不是由联邦政府的主管部门确定,而
是由各州之间相互约定。 4.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应持有特别的耐心,鼓庭进行资
助,发放教育津贴。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办法: 每年上半年,每个儿童都
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来决定补助金额。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许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能够满足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需求。
当然,若止于此,那么路德之形象仅仅停留在宗教史内部,在中国发生的争论就只是
全球范围内两教之争的一小部分。但问题远非这么简单,在甲午之后,路德作为“改
良旧教”的符号,却与晚清中国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印合,对一些倡导中国改良运动人
士而言,路德故事构成了他们极好的论说资源。 张贴在德国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的
马丁·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端。(akg-images) 同属早期通西学较多
的士人张自牧,在其撰写于1870年代的《瀛海论》中则说道:“汉元寿二年,耶稣生于罗
马,既长,遂传天主教,历数百年,有保罗者,别立希腊教,有路易者,别立耶稣教。三
教鼎峙,互相攻击,而皆宗天主。”其后又说:“西、洋之教同出一源,耶稣为洋教,即天
主教,路得为西教,即耶稣教,保罗为希腊教。”此文典型地体现了早期西学传播的含
糊和不精确性,文中不但路德的译名前后不一致,类似“耶稣生于罗马”、“保罗立希腊
教”之类表述都不准确。而且他将三教追溯其宗,把路德与耶稣、保罗并列,路德成为
与耶稣类似的“开教者”。 利奥十世于1520年10月宣布开除路德教籍。路德在诸侯和市
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
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
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
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
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开,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萨克森选侯以拦劫绑架
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
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 德国是一
个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幼儿教育的改革也以地方或幼儿园 为单位,没有全国统一
的课程改革方案或课程大纲,甚至连州一级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目标与方
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行读、
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教唱歌、做劳作、会
话和带领儿童接触自然界等等。尽管如此,一般幼儿园都通过适用于所有儿童的课
程设置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并通过积极的刺激来弥补儿童在家庭不
利环境下造成的学习缺陷,以促进所有儿童得到健康发展。 综合中学是以“ 机会
平等”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
而丧失更佳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
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综合中学培养的是(专门工人或车间主
任)中低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板块:专门技能、文化科学基础
知识、可转移的技能。 晚清西学东渐大潮翻涌,许多西方历史人物亦开始为中国人
所知。围绕着这些重要人物和相关事件,一套西方历史知识得以建构。然而,历史知
识并不是简单地在中西语境之间整体性复制,而各自有不同传播和衍变的线索。就
某些历史人物而言,晚清中国语境里对其往往并不只有单一的评价和定位,而是体
现出多重面向,这就牵连到时下颇多学者关注的跨语境文化和知识传播中的“形象”
问题。 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都是近年来才逐渐普及的;大学执行的是彻底的学分制,
也就是说个人完成学业的年限可以自行掌握;大学里多大年纪的人都有,拖家带口抱
着孩子读大学的也不在少数;德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制度,各所大学的毕业率在30% 至
50%之间,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样的实际毕业率都有点惨不忍睹的感觉。
这从客观上却反映出德国高等教育严把质量关,宁缺勿滥的严谨治学精神,从而也
从根源上杜绝了大家都抢着上大学的不合理现象。德国大学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之所
以与德国产品一样以质量著称,是与这样的严谨治学密不可分的。战后的德国一分
为二,不仅输尽了财富,也输尽了人才。如何拯救国家的灾难,摆在了每一个德意志
人的面前。 德国很有特色的一点是它的中等教育的分类。中等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
两个阶段,初级教育分为实体中学,实科中学,初级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四种类型。
教育的投资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这总投资很大程度上将会创造出
一种具有革命性质的潜在力量。此后的普国义务教育日渐完善,并在19世界中叶,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这个普国150年前创造的数字,即便拿到今天,又能有几个国
家敢宣称,比那时的普国更加出色呢?路德著作大多数原用拉丁语写成,另外部分
用路德时代的德语写成。最权威的威玛版路德著作集包括了拉丁语和德语一百多册,
美国版英语路德著作集(Luther’s Works = LW)55册(及最近几年新增加几册)。本团队的
翻译,主要以英语为底本 (多在五十年前出版),不仅包括了 LW,而且包括了其他英语
版本,另外还包括了部分芬兰语版本。所以,本套路德著作集应该是威玛版之外数量
最多的路德著作集,到2021年底预计完成书稿30册(一千多万汉字),计划由 Luther
Academy for China RY 在芬兰正式出版网络电子版,然后,根据可能在汉语世界努力出
版纸质版。 职业预校起初是由国民学校进阶级,而从1964年更改为此名。 其发展是以
职业教育为主,并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的面向。虽然原先强调的是在职业上的实用
价值,然而却产生许多问题与批评,例如:在职业预校中只有少部的学生有实际
上学,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有着较弱势的社会背景,或是德语并非其母语等严重的
问题。 以学生人数比而言,在乡村中,职业预校学生的比例远高于城市;像在Bayern邦
与Baden-Württemberg邦的学生就占了30%;为因应这样的情况,教育委员会决议,开放
实科中学与职业预校的转学制度,以强化职业预校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莫尔豪斯学
院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马丁·路德· 金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的克鲁泽神学院(Crozer
Seminary)攻读神学。在学习中,他探究了圣雄甘地在社会改革方面的非暴力策略。
在初级教育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
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三年级开始有成
绩单,不过也不像国内的百分制99和100就是有很大却别一样,成绩采用6分制,1分代
表优秀 ,2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4分为满意,5分不及格,6分为极差。在之后的高中和
大学的教育中,采取的也一直是这样的评分标准,可以说,是降低了绝对评价的。基
础教育层级对学生的宽松还体现在上课形式上。例如:让学生自己判作业,老师在前
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对照正确答案给自己的试卷判分。但并不怕学生做手脚,因为在
德国小学生的心中,“自己骗自己”是最可耻的行为,所以绝不会出现“假分”现象。这
种自己给自己判分的情况,我也经历过,注意力会在自己的试卷与参考答案的差
异上,对分数的注意力的确会下降。第二级初阶也可称为“中级”,主要有几个分类:
职业预校、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初,还有综合中学。 其毕业学位为综合中学毕业证书
或是中级文凭,而这也是文理中学进阶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原本是法国人的加尔文
(Jean Calvin),则把日内瓦市变成了“新教的罗马”,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的新教地区。
日内瓦也因张开双臂欢迎全欧洲的新教徒难民,特别是受玛丽女王迫害的英国人,使
得该市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2017年9月29日 - 11月23日 10:00 - 17:30 他们也收藏了马
丁·路德(188) · · · · · · ( 全部 ) 就汉语思想史的研究而言,目前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
重新发现路德,并从路德的理性悖论出发,不仅要反思康德的理性批判,而且要质疑
康德在道德领域以“德福相配”为追求目标的人性乐观论。康德虽然做出了划时代的
贡献,透彻地分析了理性的有限性,但他所继承和发展的贝拉基主义,早就被奥古斯
丁和路德以充分的理由所抛弃。二十世纪以来的汉语学界,即使是治西学者,也往往
不了解路德的贡献,以至于既无法正确地分析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西方后现代语
境里的难题,又无力迎接狭隘民主主义学者在汉语学界的前现代式的挑战。所以,汉
语学界的西学思想史的发展,需要打破“唯康德主义” ,而寻找路德则是必不可少之
路径。 让我们看看某一年的具体数字,在巴符州(州府斯图加特),毕业生总数十万零
六千,40.2%的学生进入初级文理中学,34%进入实科中学,剩下24.6% 进入主体
中学。7000名学生参加了能力咨询,2653位学生参加了考试,最后仅有82名学生改变了
命运进入初级文理中学,278名学生进入了实科中学。 德国农民战争是一场1524年爆
发的、一开始局部的农民起义...[详情] 3. 加强幼儿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强调在游戏和
运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课程设计的重心是创设幼儿生活体验的活动空间和环境。
今天的美国,种族问题是一根不能触碰的敏感神经,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发言以保
持“政治正确”。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共有368所,分布
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含理工、全科、师范大学等)
127所,学生13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186所,学生48多万;艺术,音乐类院校55所,学生3
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14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
学共设专业400余个。德国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都坐落在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
美的城市。优越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客观和物质上的
保证。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
(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
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有用人才。因此,近几十年应用科学大学应运而生,
方兴未艾,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门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
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最大限度的培养和
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德国高校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
学生。德国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必修课之外,学生完全可以根
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志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保姆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
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感到茫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情况。因此,想到德
国去读大学并学有所成,除基本的经济条件外一定要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较强的独立
工作和生活能力,以及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当然,扎实的德语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能力
更是必不可少。
德国小学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规定孩子办理图书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且
主张孩子们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们都会得到免费的图书证,图书馆
有专门的儿童书架和房间,并且做了严格的规定,12岁以下孩子只能阅读儿童读物。
每个小镇或者即便很小的村庄也有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内容丰
富多彩,大量的户外运动和自由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和动物。 让我们看
看某一年的具体数字,在巴符州(州府斯图加特),毕业生总数十万零六千,40.2%的学
生进入初级文理中学,34%进入实科中学,剩下24.6%进入主体中学。7000名学生参加
了能力咨询,2653位学生参加了考试,最后仅有82名学生改变了命运进入初级文理中
学,278名学生进入了实科中学。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主要有普通幼儿园、学
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等。1517年左右,教皇利奥十世派约翰·台彻尔
(John Tetzel)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不少诸侯及市民阶层对此甚为不满。
于是,路德在1517年10 月31日(也有人说11月1日)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
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此举得到各阶层支持,同时也触怒了罗马
教廷,于1518年8月命令路德到罗马受审。次年,路德连续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
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不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以
挽救,并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
强盗”。他还明确指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终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
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6.“白天的母亲”是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部于1974年
核准设立的幼儿保教计划。主要做法是:由政府提供少量经费,让一些年轻妇女在照
管自己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职业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以解决其实际困难。
这些“白天的母亲”须参加短期培训,以获得科学育儿的知识。 家长自办幼儿园强调的
是迷你和个人化。通常招收15个从四个月到六岁以下的小孩,从早上7点半开放到下午
4点,因此聘用的老师也较多,从3~5位不等。老师们不仅要“看管照顾”,还须在知性、
情绪、生活习惯上引导孩子。但家长并不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就把教养孩子的责任完
全丢给老师,反而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和工作。 2012年,17岁黑人少年马丁被白人协警
齐默尔曼枪杀。一年后,齐默尔曼被陪审团判处无罪,当时引发了黑人团体的激烈
反应。抗议人群反复追问——如果开枪的是黑人而受害者是白人,情况又会怎样?“
黑白对立” 的隐秘世界暴露无遗。 第三、路德是现代性的真正开启者。一则路德解构
了欧洲的权力结构,不同于文艺复兴的纸上谈兵,路德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权威,带
领了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独自发展,而走向现代国家。二则路德重塑了欧洲的社会
秩序,在梵蒂冈与各国教会之间、在罗马帝国与德国的选帝侯、自由城市及各个国家
之间,对于“教随国定”的欧洲政教秩序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三则路德将被
堕落教会压抑下的人真正地扶了起来,让人摆脱一切的人间权柄而直接面对上帝(通
过阅读上帝的话语《圣经》和借助圣灵而与上帝交通祷告),使人真正地获得了尊严,
回复了人身上的“上帝形象”。四则路德在思想上界定了理性的双重性,认为信仰之内
的理性乃上帝赐给人的最伟大礼物之一,而信仰之外的理性则是将人带向灭亡的魔
鬼撒旦的最大娼妇;同时,路德揭示了真理的二律背反之悖论本性,上帝及其真理和
美善都以隐藏的方式被启示在现象的对立面或其背后,没有真正的智慧,人无法理
解这一切。五则路德与被称为“德国导师” 的挚友梅兰希顿合作,开启了德国及欧洲义
务教育的先河、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根基。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
定人之一。自 1524年第一本维登堡赞美诗问世起,他写的许多圣诗至今仍著称于
世。1529年他编写的《教理问答》和1530 年他参与制订的《奥格斯堡信纲》均有极其重要
的历史地位。他在瓦特堡开始的圣经翻译和修订工作,20余年间从未中辍。这项工作
不仅具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意,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圣事问
题上,他曾于1520年仅承认传统教会所认定七件圣事中的洗礼和圣餐两项,当时曾遭
英王亨利八世的反对。以后路德在这方面的见解也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于他主持制
定的礼仪改革中,仍保留了一些古老传统。路德的主要神学观点可以概括为:1. 上帝的
道。2.十字架神学。3.福音与律法。4.教会与圣礼。5.两个国度。 自1987年开始,父母们就
自发组织起来,在家庭之间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到199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
一个规模庞大的家庭互助联网系统,把不同的机构( 如:儿童中心、儿童保育、儿童急
救护理、亲子游戏小组、父母儿童之家、父母儿童协会、单亲父母小组等)全部协调
起来,共同为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
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
教师,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2)职业专
科学校也就是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学生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为主,
学制三年,但职业学校属于全日制职业教育,少数毕业生可升入专科大学,由于毕业
生 就业比较困难,职业专科学校的数量越来也少。2018年6月起周四不再延长开放 实
科中学是仿效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因应较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而且实科中
学也一直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典范,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其学生的来源背景主要
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其成功因素是奠基在两方面:一方面实科中学的教学内容重视德
国转形成第三级产业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由此毕业的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
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也可以继续升学,例如进入职业
导向的文理中学,因而往高等教育体制迈进。 所以实科中学在德国为教育体制中发
展较成功的学校类型。 < 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 ( 其中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 :此类
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别教学,以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在校学习时,家长和学校很注重孩子自我意识
的培养,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会及其注意对孩子的引导,例如在十字路口会看到这样
的标语:为了孩子请不要违反交通规则。在学校里老师会教授孩子正确的做法,在德
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家长会请年龄大的邻居做孩子的业余老师,在孩子课余时
间给孩子读课文讲故事,这事是家长、学校、邻居公认的都需要签协议呢。这样做的
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指导向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16世
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人、基督教新教的创立者、德国宗教改革家。曾在埃尔福特
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入奥古斯丁会学习神学,1507年任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
后在维滕堡大学任神学教授。1517年撰写《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
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在神学上强调因信称义,宣称人们能直接读《圣经》获得
神启。提倡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以《圣经》的权威对抗教
皇权威。 德国农民战争是一场1524年爆发的、一开始局部的农民起义...[ 详情] 历史上的
这一周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湘)字09号 Copyright 2018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湘ICP备15003799号-1 4.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应
持有特别的耐心,鼓庭进行资助,发放教育津贴。1990年以后,政府改革了发放津贴的
办法: 每年上半年,每个儿童都能得到600马克的补助; 下半年,则根据父母的实际收入
来决定补助金额。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许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能够满足孩子的生活
及教育需求。 教育是政治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有改变
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功能。战后的德国推行某些科目怀着认罪的态度来进行
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并认真地向受害国赔偿,清除法西斯主义,再次
深刻的改变了德意志人的未来,迎来了他的第三次崛起。 【文字评价】:既有学术深
度、又平易近人。鉴于在新教历史上的这一特殊位置,瑞士也广为庆祝宗教改革500周
年。各州都组织了形形色色的活动,直到10月31日,也就是500周年纪念日这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