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

blog_id=blog_624f7cf8010150hg

竹下翁

竹下翁 http://blog.sina.com.cn/u/1649376504 2012-07-29 13:24:55

1 of 5 20-May-16 8:50 AM
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624f7cf8010150hg

2 of 5 20-May-16 8:50 AM
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624f7cf8010150hg

李三素:顶门针是非辨(1)

李三素原文:

或问:
俗解罗经古聚诵。予前所服膺者《顶门针》,今则以“顶
针”而议之,岂昨非而今是乎?

答曰:
仰观俯察,乃天地间第一大学问。隆古则在君相,太王迁
邠,古公卜洛;世衰传在布衣,业斯术者口传心授不乏
人,独于文义未必精晓;是以承伪种谬之书,莫为改正。
徐试可与诸生考究,颇异庸常。其生平避盈缩、避管局禽
星,皆有确见,此子之所以服膺《顶门针》也;外此,则
随俗附和,全无揣磨。

竹下翁插话:
李公治学态度,值得后学者仿效。对于前辈理论观点,是
则是、非则非,“惟求其理之当”,绝不“随俗附和”;
知“是”而非者则改非归是,如先贤所云者“今日得一
诀,明日又非之”,绝不文过而饰非。就是大名鼎鼎徐试

3 of 5 20-May-16 8:50 AM
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624f7cf8010150hg

可所著《罗盘顶门针》,“初读时未闻一贯之,似为可
喜”;“迨《天玉》诸书已经悟透,《顶门针》之误自了
然指掌”,“昨非而今是”乃正理之所为;并不否认,徐
试可“其生平避盈缩、避管局禽星,皆有确见”。
“仰观俯察,乃天地间第一大学问”。但在传承这“第一
大学问”过程中,有两条不同路径:一是宫廷路径,一是
民间路径。世道昌盛之时,帝旺将相重视这“第一大学
问”;世道衰落之时,“第一大学问”流落民间。正因为
盛唐而衰之时,有了杨公让“第一大学问”流落民间的机
遇。
“隆古则在君相,太王迁邠(bin),古公卜洛”,这是宫
廷路线的开始,而且来自远古。清·沈镐(1649——
1726)著有《地学》(也称《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在其另一篇文章《望邑山川形势论》将“迁邠”、“卜
洛”之事说得更明白:“公刘迁幽,古公荒岐,周召卜
洛”。
“世衰传在布衣,业斯术者口传心授”,这是民间路线的
起因及传承方法。“布衣”就是普通老百姓,故宋·赖文
俊以自号“布衣子”为荣。受制于文化基础等原因,民间
传承则以“口传心授”为主;虽“不乏人”,但“独文义
未必精晓”,一旦口头传授出现偏差,则有可能以谬传谬
而得不到及时纠正。
当然“承伪种谬”未必全是民间“业斯术者”的事,因为

4 of 5 20-May-16 8:50 AM
http://blog.sina.com.cn/main_v5/ria/print.html?blog_id=blog_624f7cf8010150hg

能著书立说者则有文化一族。徐试可写出《顶门针》初稿
被偷,可以从头再将全书写出付梓,说明当时他是舞文弄
墨很来得的人。相信李公也认为其“文义未必精晓”,故
所出版之书对“伪谬”“莫为改正”;为避免继续流毒后
人,李公必须严厉指出其《顶门针》存在“五谬”;而其
产生错误原因,在于“随俗附和,全无揣磨”。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f7cf8010150hg.html
所属分类:杂谈
相关评论:
阅读次数:

竹下翁 总访问次数:

5 of 5 20-May-16 8:50 A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