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9

特别说明:该资料只供内部单位免费参阅,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公开传播,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经济情势 观察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第 47 期 2021 年 12 月 20 日

(建议:打印后递交决策层参阅)
国家主席习近平谈人才强国........................................................................................................................ 2
国常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3
发改委: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 4
发改委加快专项债项目筛选........................................................................................................................ 4
两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5
工信部:研究部署明年工业领域工作........................................................................................................ 5
财政部: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6
财政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 6
财政部:明年地方专项债聚焦三个方面.................................................................................................... 7
财政部对投融资平台参与 PPP 项目监管加强............................................................................................ 8
教育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县域普高发展计划............................................................................ 8
教育部加强教育 APP 管理............................................................................................................................ 9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10
央行研究部署明年金融工作...................................................................................................................... 11
银保监会:部署金融领域明年工作.......................................................................................................... 11
证监会研究部署明年五大任务.................................................................................................................. 12
沪深交易所分别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订.............................................................................................. 13
互联网医疗领域监管加强.......................................................................................................................... 13
宁吉喆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引关注...................................................................................................... 14
海口市无偿收回恒大 8 宗土地使用权...................................................................................................... 15
贺铿:强调“稳”是因为存在不稳.......................................................................................................... 15
陆挺:国内“政策底已来,经济底未到”.............................................................................................. 16
钟正生: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 17
医保过度“灵魂砍价”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 17
国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 18
失业率较高与结构性用工短缺.................................................................................................................. 19
促进生育是比较复杂的系统问题.............................................................................................................. 20
教培整顿之后的多方困惑.......................................................................................................................... 20
传统影视行业正面临洗牌和重建.............................................................................................................. 21
长短视频的利益之争.................................................................................................................................. 21
中国的学术资源共享机制应如何改革...................................................................................................... 22
房地产中介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23
国家卫健委解释“动态清零”与“零感染”.......................................................................................... 23
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面临挑战.......................................................................................................... 24
中国足球还有前途吗?.............................................................................................................................. 24
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难度极大.................................................................................................................. 25
中国食品进口注册制度执行引起困惑...................................................................................................... 26
中法合作为突破多边围堵提供范例.......................................................................................................... 26
商务:member2018@126.com 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 27
中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判断...................................................................................................................... 31
2021 增长低迷 2022 稳增长艰巨............................................................................................................... 32
国资资本化对市场的影响.......................................................................................................................... 35
地方专项债杠杆效率持续下降.................................................................................................................. 36
房地产市场趋势将整体转向...................................................................................................................... 38
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与我国粮食需求现状.................................................................................................. 40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部落”...................................................................................................................... 42
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的创新之道.............................................................................................................44
美联储政策收紧节奏加快,面临严峻考验.............................................................................................. 47

国家主席习近平谈人才强国
《求是》杂志日前刊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谈人才强国的文章。文章
称,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
聚。16 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 5 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一是 16 世纪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
奇、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
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二是 17 世纪的英国,培根
经验主义理论和“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
波义耳等科学大师,开辟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成为推动第一次工
业革命的先导。三是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
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
越科学家,在分析力学、热力学、化学等学科领域作出重大建树。四是
19 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李比
希、霍夫曼等一大批科学家,创立了相对论、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细
胞学说等重大科学理论。五是 20 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
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
明家,美国获得了近 70%的诺贝尔奖,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 60%以上的
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 50%的高被引科学家。文章称,现在,世界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
严峻挑战。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
时期,我们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可以在北京、上
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
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
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

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
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国常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12 月 15 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
金融支持。会议指出,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很大,
要围绕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会议决定,从 2022 年起,将普惠
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
微信用贷款的 4000 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
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
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从 2022 年起到 2023 年 6 月底,
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
额增量的 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此外,实施减税降费
政策要向制造业倾斜,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
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信用贷款规模。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12 月 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的通知,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
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
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布局建设 100 个左右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补齐两端冷链物
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
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支撑冷
链物流深度融入“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2、发展质量
显著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水平显著降低。肉
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 85%、30%、85%,农产品产
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3、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物流监

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管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
的监管机制基本建立。

发改委: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12 月 14 日消息,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
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
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目标
导向、问题导向,做好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精准打通产业
链供应链堵点卡点,挖掘市场需求潜力,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保持良好增长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
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关
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出,
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紧密结合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融
资期限,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提升融资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完善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补贷保”联动试点。支持
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推广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信易
贷”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深化产融合作,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
落实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专项政策,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
和项目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工业绿色低碳
领域汇聚。

发改委加快专项债项目筛选
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年专项债券的相当一部分将在明年一季度使
用,可与明年发行使用的专项债券形成叠加效应,对扩大明年有效投资
将提供有力支撑。据发改委披露数据,今年 1-11 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
产投资项目 84 个,总投资人民币 7570 亿元。其中,11 月份,国家发
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14 个,总投资 2615 亿元,主要集中
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市场对于明年基
建投资将提速的预期增强。发改委称,近日,已对地方报送的 2022 年
专项债券项目从投向领域方面进行了筛选,形成准备项目清单,这为明
年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打下基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地方建设项目
的重要资金来源,对扩大有效投资具有重要作用。发改委称,按国务院
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部署,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包括交通、能源等 9 方面。该部门已经制定了
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确保专项债券精准投放。在进
度上,发改委将加快推进专项债券项目开工和建设实施。发改委表示,
下一步,将督导各地方抓紧完成拟发专项债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动专项
债尽快发行。同时,将加强对拟发行项目前期工作的审核把关,确保专
项债发行后能尽快投入使用。

两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改委、工信部 12 月 14 日联合印发《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
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列出 16 条举措振作工业
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扎实推进能源安全保供、做好大
宗原材料保供稳价、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促进重大项目落地见
效、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
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推动外贸稳定发展、完善重点行业发展政策、
优化重点区域政策体系、强化能效标准引领、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破
解企业用工难题、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优化市场环境等,并将各条措施
分解到相关部委局级单位及主管部门贯彻执行。《通知》要求,要做好
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持续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
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场有效供给,灵活运用国家储备开展市场调节。
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加快关
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
力度。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优化产业
链资源配置。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
“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
通创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

工信部:研究部署明年工业领域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和政策方向已经确
定,各部门、各地将陆续落实会议精神,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12 月
13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主持召开工信部党组扩大会议,传
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会议要求,要突出
工业稳增长,聚焦制约工业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的难点堵点问题,更
加注重做好政策精细设计和衔接协调,抓好“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启
动实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减负纾困力度,全力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保
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筑牢经济“压舱石”。要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
竞争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
主线,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和信
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要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密切跟踪
国内外形势变化,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保障原材料等重要物资供应,
做好无线电安全、网络安全等保障任务。

财政部:提升财政政策效能
近日,财政部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
对明年财政政策安排作出部署。会议要求,要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积极
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举措,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
持社会大局稳定。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强化预算编制、审核和支出管理,统筹财政资源,
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全过程实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并
加强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财政部会议要求,
要落实更加精准的要求,谋划好每一项财政措施,使用好每一笔财政支
出,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施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提高转移
支付的精准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吉富星教授表示,预计来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对稳增长、稳预期、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发
挥更大作用。会议还要求,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财政政策要突
出前瞻性、针对性,民生政策要突出有效性、可持续,落实党政机关过
紧日子要求,降低行政成本。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妥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隐患,确保财政可持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
此次会议对存量隐性债务化解的口径是“稳妥化解”,意味着隐性债务
化解工作会有所放缓。也有分析指出,为了加强跨周期调节,预计“开
前门”的财政赤字、专项债仍将保持一定力度,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
稳定各方预期。

财政部: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务院新闻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已经初步
建立起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
隐性债务风险处置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 2020 年末,地方政府债
务余额 25.66 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 28.81 万亿元之内,
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 20.89 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


额是 46.55 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20 年 GDP 数据 101.6 万
亿元计算,政府债务余额与 GDP 之比是 45.8%,低于国际通行的 60%警
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目前广东和上海已经启动了隐性债务清零试点。许宏才说,下一步,财
政部将支持上海、广东等地区分区分批统筹推进,依法依规全面清理存
量隐性债务,确保按期完成试点任务。财政部会根据试点的进展情况,
总结经验,再谋划后一步安排。许宏才还回应,对于是否拿中央债务置
换地方债务这个问题要审慎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有些国家做过这
样的事情,效果并不好,财政部目前没有这样的安排,就是要把地方政
府债务风险坚决防范好、化解掉。从财政部谈话看,未来地方隐性债务
化解工作仍在有序进行,如何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中央仍没有统一的步
骤,需要地方发挥主动性。目前的原则还是“谁的孩子谁抱”、“子债
父暂不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新增债务的持续扩张。这并不意
味着,国内今后不考虑将地方债转换为国债的可能性。中国不是联邦制,
地方政府不可能破产,法理上没有单独的地方政府信用。随着地方债务
处置继续推进,未来的政府债务管理规则不断完善,中央债务置换地方
债务的话题将被更多讨论,而且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财政部:明年地方专项债聚焦三个方面
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宋其超日前表示,关于 2022 年专项债券支持
的重点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聚焦:第一,要聚焦短板领域。按照党中
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专项债券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重点
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第二,要聚焦重点方
向。为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衔接,
近期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申报 2022 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
需求的通知,明确了 2022 年专项债券重点用于 9 个大的方向:一是交
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
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
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第三,要聚焦重点项目。在聚
焦九大重点支持方向的同时,财政部还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指导,要求
地方储备项目应当属于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群众期盼、早晚要干的实体
政府投资项目。同时,要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
项目,以及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积极发挥专项债券
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对重大规划和战略的支撑作用。此外,还要加大对水利、城市管网建设
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对投融资平台参与PPP项目监管加强
据悉,财政部 PPP 中心在 11 月底对部分省市发通知,要求在 6-10
月审核通过的涉及存量公共资产转让的拟入库 PPP 项目在常规审核的
基础上增加三条规定,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规范社会资本的参与资质,
提出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属的融资平台以及控股或者实际控
制的国有企业,不得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本级存量 PPP 项目(上市公司
除外),另外两条新增规定分别是进一步加强转让程序管理;进一步加
强转让收入管理。一位 PPP 行业人士表示:“这个通知应该只是管理本
级的国企和融资平台,比如省级的平台、国企可以参与市和县的 PPP
项目,但是能否参与省本级的项目还没确定,现在市场有些省的 PPP
项目,是有省级平台参与投标的。”有关对投融资平台参与 PPP 项目的
限制,实际上已经有所要求。在 2019 年 3 月,由财政部印发的《关于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曾列举五条不得出现
的行为,其中之一即:本级政府所属的各类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平台公
司参股并能对其经营活动构成实质性影响的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
与本级 PPP 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实际只承担项目建设、不承担项目运营
责任,或政府支出事项与项目产出绩效脱钩的。新的政策进一步对此再
次明确和具体化,未来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和空间都会受到压缩。

教育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县域普高发展计划
12 月 16 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
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
知。根据学前教育计划,到 2025 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0%
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 50%
以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
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提高,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机制基本形成。根据县域普高计划,到 2025 年,
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
基本健全,统筹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全国高中阶段
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2%以上。公民办普通高中招生全面规范,县中生源
流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教师补充激励机制基本健全,县中校长和教师
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健全,县中办学经费得到切
实保障;薄弱县中办学条件基本改善,学校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教育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县中教育质量显着提高。

教育部加强教育APP管理
大力整顿教培的路上,教育部继续高歌猛进。日前,教育部印发通
知要求加强教育 APP 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通知称,在各地
教育行政部门完成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前,暂停中小学线上
学科类培训 APP 的备案工作;已备案的相关教育 APP 暂时从平台下线。
下线的相关教育 APP 提供者获得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许可后,在平台
补充许可信息,提交恢复备案申请,经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
过后恢复上线;未获得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许可的,撤销备案。对于
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
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 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通知明确,不再受理学前线
上培训 APP 备案申请,已备案的相关 APP 予以撤销。

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征求意见
稿)》指出,在禁止性的行为方面,包括不得以获取非法利益或进行利
益输送为目的,操纵自有财产、不同来源的受托管理资产、保险资产管
理产品资产等互相进行交易,或与股东互相进行资金运用交易。在禁止
债务抵消方面,保险资管作为受托人管理运用、处分不同委托人和保险
资产管理产品资产所产生的债权,不得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有财产所
产生的债务相互抵销。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其它社会组织或者个
人发生民事纠纷,其受托管理的资产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资产不得用于
扣押、冻结、抵偿等。在自有资金运用方面,意见稿强调,应当避免与
公司及子公司管理的资产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严禁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
行为。在公司治理方面,保险资管公司的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不得虚假
出资、抽逃或者变相抽逃出资;不得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进
行不当关联交易,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利用管理的资产为自己或他人
牟取利益等。保险资管公司应当与股东之间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以
及业务和客户关键信息隔离制度,通过隔离资金、业务、管理、人员、

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系统、营业场所和信息等措施,防范风险传染、内幕交易、利益冲突和
利益输送,防止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抓好要素
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对此,专家指出,
科创板、创业板进行的注册制试点已经基本取得成功,具备了全面推行
注册制的条件与基础。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认为,2022 年能
够完成好注册制的改革。“从科创版、创业板的实践来看,实行注册制
以来,市场运行的平稳度,发行效率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发行的市场
化程度也大幅度的增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以前注册制可能带来扩容
加速,上市公司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与风险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继
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全面实行注册制,条件是基本成熟的。”今年 11
月 15 日开市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同样采用注册制,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
科创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又一次顺利落地。川财证
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则认为,注册制的难点在于如何加强企业信息披露
监管,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多位业界人士认为,在全面实行股票
发行注册制的同时,退市制度改革也应该积极跟进。东方证券首席经济
学家邵宇指出,注册制理论上有助于征选优质企业上市,对上市存量进
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指出,全
面推行注册制之后,市场能不能适应这样的发行节奏,需要一个总体的
布局和规划。同时,他指出,上市“入口”与“出口”都需要重视。刘
纪鹏认为,退市应由证监会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其监督各个交易所
将退市原则具体细化,并督促坚决执行,“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陷入
退市难的境地。监管部门要严格惩罚违规,该退市就得退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
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对此,中央党校(国家
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国企全面深化
改革、“1+N”方案全面落地的重要改革举措。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是中国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让各类所有制
企业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作用。张春晓认
为,目前,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领域,多为
1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自然垄断行业。这些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进程的加快,自然垄断行业需要从原有
的“板块式”向“产业链式”改革推进。“比如电力领域实际上包含产
业链上发电、输电、供电三个主要节点,要实现产业链式的改革,就要
在产业运行链条上实现混合发展,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比
如电力行业的发电侧和售电侧的一些环节可以放开,但整个电网运行就
必须做好控制。”

央行研究部署明年金融工作
12 月 13 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
作任务: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
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设计,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持续释放贷
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人民
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持续
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
点领域的支持,推动国民经济畅通循环。多措并举,促进中小微企业融
资增量、扩面、降价。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用好碳减排
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的
发展。做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工作。进一步提升金融服
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拓展防范化
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加强反垄断和反
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四是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债券市场改革。加强金
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持续深化国际金
融合作,推动金融业有序扩大开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
的定位,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
政策体系,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银保监会:部署金融领域明年工作
银保监会官网 12 月 14 日刊发了银保监会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
神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出有
利于经济稳定的金融监管政策;聚焦扩大内需战略,精准支持“十四五”
1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重大项目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满足基础设施适度超前投资的资金
需求;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指导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
款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对小微企
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此外,要加强对“专精特新”企
业金融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优化民营经济金
融服务,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促进共同富裕;持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
保护。二是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
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积极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风险处
置机制,强化金融监管责任,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压实机构责
任和股东责任;强化股东资质审查,严格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大对违法
违规股东惩戒和公开披露力度;坚持“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处置高
风险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将风险处置与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
起来。在房地产领域,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
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大对长租房市场、
保障性住房建设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同
时,还要配合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严防高风险影子银
行死灰复燃;稳妥处置大型实体企业债务风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
活动;依法规范和监管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野蛮
生长。

证监会研究部署明年五大任务
12 月 13 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扩大)
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证监会系统贯彻落实
工作。会议指出,证监会系统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
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全力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
注重通过深化改革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做好预期管理。
二是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坚持从
政治上看注册制改革,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同时,以注册制改
革为牵引,统筹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市机制、多层次市场建
设、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投资端改革、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等重
点改革,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
放,加快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三是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助
1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合理保持 IPO、再融资常态化,扩大基础
设施领域公募 REITs 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债融资。坚持科创板
“硬科技”定位,建设好创业板,扎实办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引导资金
加大对科创、制造业、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商品
期货市场积极作用,助力保供稳价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四是坚持底线
思维,持续巩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成效。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
险,对“伪私募”、“伪金交所”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正确认识和把
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继续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科技和产业
循环方面的重要功能,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加强对资本的规范引导,
对特定敏感领域融资并购活动从严监管,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防止
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机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五是自觉坚持和加
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

沪深交易所分别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订
12 月 10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求,
提升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的友好度,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沪深交
易所分别对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订,并征求意见。此次规则整合的目标
是打造简明、清晰、友好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体系。上交所将在如
下方面优化股票上市规则,具体而言,一是将上位法律法规的要求予以
归并整合。对于重要的、授权性的规范,结合监管实践予以细化落实,
实现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的有效衔接。二是顺畅与下位业务规则的衔
接。提升吸收下位规则中重要的规范性要求,过于具体或实践中需要经
常修订的内容下沉至下位规则规定。三是将实践中已有共识的做法通过
规则予以确认。对日常监管中存在规则空白,但上市公司已经比较熟悉、
投资者也比较认可的做法,通过规则加以确认,形成统一、公开的监管
标准。深交所本次整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按照“搭好体系框架,
避免内容大改”原则,以修订股票上市规则为重点,一体推进自律监管
指引、自律监管指南适应性修订。除股票上市规则外,主板、创业板规
范运作指引等 13 件自律监管指引同时向上市公司征求意见。深交所相
关负责人也表示,深交所将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市场各方合理意见和建
议,进一步完善基础制度,优化规则体系,为提升市场运行质效、激发
市场动能、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互联网医疗领域监管加强

1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由于寻求在线医疗建议和药物处方的顾客需求激增,运营互联网诊
疗平台的公司一直处在新冠疫情的最大受益者行列。但鉴于中国实施更
严格的监管审查且即将修改互联网诊疗行业的规则,一度飙升的这一板
块失去了动力。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京东健康)
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今年迄今已暴跌 50%-70%。相比之下,香港恒生指数
下跌约 13%,上述股票在互联网类股中的表现也处在最差之列。中国有
关部门早些时候对远程医疗行业的发展予以了鼓励。该行业拓宽了人们
的就医渠道,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并压低了咨询和处方药相关
成本,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而言。HSBC 今年 3 月预测,到 2030 年,中
国线上医药市场规模将增长为原来的近十倍,达到人民币 1 万亿元。但
国家卫健委 10 月下旬发布了互联网诊疗行业的新规则草案,规定了提
供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的医生需具备的最低专业资质。规则还指出,人工
智能(AI)技术不得替代医师本人接诊。此消息引发平安好医生股票遭
抛售,该股市值在不到两周的时间缩水了逾三分之一。此前国内媒体报
道过一些线上诊疗平台误诊,以及医师未经适当审核就在线开具处方
药,网民在互联网论坛上对此也怨声连连。有券商分析师认为,监管部
门对互联网诊疗平台实施更严格的规定可能会减缓该行业的扩张速度。

宁吉喆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引关注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谷的当下,发改委日前关于“房地产是支
柱产业”的表态引发了国内持续至今的热议。12 月 11 日国家发展改革
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21-2022 中国经济年会”明确
指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据相关统计,2003
年以前房地产业本身没有“支柱产业”一说。直到 2003 年 8 月,在国
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到,房地
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中也
指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08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也明确重提房地产的支柱性地位,称“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
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业支柱性产业作用结合起来”。此后,关于房地
产是“支柱产业”的提法在官方文件中就极为罕见。业内观察都指出,
此次发改委方面再提“支柱产业”,信号意义极强。易居研究院研究总
监严跃进认为,该提法是基于当前房地产业快速降温的现状,包括销售
1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指标、库存指标、购地指标、新开工指标等,都面临降温或各种压力,
房地产业从过热开始转为过冷,景气度明显下降。从产业链的角度看,
其也对关联产业造成了影响。但对“支柱产业”的理解,也不能简单以
政策放松或收紧来做评判。尤其是要防范后续市场炒作的风险,防范陷
入“一放就乱、一抓就紧”的尴尬局面。要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大框
架下,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并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
盘发挥重要的作用。

海口市无偿收回恒大8宗土地使用权
12 月 13 日,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不动产权证书作废公告,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恒大地产集团海南有限公司、新世界中国
地产(海口)有限公司、海口外滩城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共 8 宗土地被依
法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显示,8 宗地块均存在超过约定
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两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情况。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
局称,根据《海口市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
《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无偿收回土
地使用权的请示》,8 宗地块均存在因公司原因超过约定的动工开发日
期满两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情况,根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十四条
和《海南省闲置土地认定和处置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决定依法无偿
收回下列公司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机构无法收回下列不动产权证
书,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现公告作废。上
述 8 宗地块中有 1 宗位于海口湾红棉西路北侧,6 宗位于海口市海甸岛
西北部,1 宗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北侧。据了解,恒大海口的项目包括
美丽沙约 3000 亩地块,这是新世界 2005 年以约 18 亿元拿下的土地,
该地块到 2011 年才开始动工建设,4 年后又转卖给恒大。2015 年底,
恒大一口气收购了新世界位于海南海口、湖北武汉、广东惠州的 4 个超
大型项目,总建筑面积近 400 万平方米,总金额 135 亿元人民币,创下
当时房地产行业收购的最高纪录。现在,海口市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
使用权,对于土地使用者来说,这种收回就是净损失,一般开发商会尽
力避此种结局。如果避免不了,那就说明出现了新情况,导致大局不可
收拾了。

贺铿:强调“稳”是因为存在不稳

1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中国明年经济工作定调指路,“稳字当头,稳
中求进”的总基调中通篇多处提到“稳”字,在曾担任过全国人大财经
委副主任委员的贺铿看来,强调“稳”是因为存在不稳,而不稳的总根
源是金融不稳。主要引爆不稳的导火线可能是房地产业泡沫的破裂,所
以会议继续强调“房住不炒”定位;而资本设置红绿灯应先立法。他表
示,中国的房地产可能与当年泰国、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一是低等级
商品房总量过剩。商品房空房率估计不低于 20%,所以去库存问题很大;
二是房地产行业的债务量大,且与银行和地方政府“交集”,大大增加
了“拆弹”困难。故会议强调“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贺
铿称, “尤其惹眼的是‘精准拆弹’、落实‘各方责任’和压实‘企
业主体责任’。隐含着 2022 年不可避免地还会有’雷’要爆。责任一
定要明确。”他举例如今年的恒大,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广东
省及时介入。要把爆炸破坏力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他认为,在收入增长
缓慢,需求收缩的当下,中国应该适度舍弃部分增长速度,要在实现质
的提升方面多下工夫。建议 2022 年 GDP 预期增长速度定在 5%左右,财
政赤字不要超过 3%,要实行财政平衡与货币合理宽松的政策组合。

陆挺:国内“政策底已来,经济底未到”
短期内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进一步下行的风险。日前野村中国首席
经济学家陆挺就表示,从 10 月初开始中国政策开始纠偏,到最近的中
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政策底已经出现,但经
济底还未到,仍然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陆挺认为,国内供给侧政策
转变非常坚决,强调不要碳冲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并且明确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从预期的角度,提出
现阶段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共同富裕、对资本的态度等方面也给
出更清晰、有力的指引。但陆挺指出,需求侧方面的宽松方向和力度还
不太清晰,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并且在换届、中美贸易冲突加剧、疫情
加大贫富不均的背景下,政策纠偏不可能一蹴而就。严肃财经纪律、坚
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底线下,如何解决基建投资的资金问
题,房地产如何软着陆等,也都没有完全确定。供需两侧具体来看,虽
然能源供应得到保障,但冬奥会期间部分工厂停工,供给侧冲击要到 3
月中旬才能结束;在需求侧,疫情对服务业、居民就业等产生影响,房
地产业最糟糕的时候还未过去,未来出口也面临下行风险。陆挺据此判
断,国内“政策底已来,经济底未到”。
1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钟正生: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
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种形势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国内消费持续低迷,
2021 年经济已有明显表现。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当前
中国消费恢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中长期的:一是居民债务负担对消费能
力的约束开始凸显。2009 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 17.9%攀升至
2021 年三季度 62.1%,2020 年居民债务余额和还本付息额在可支配收
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 137.9%和 15%,已排在全球主要国家前列。这是房
价高企对居民消费挤出效应的一个体现。二是从收入分配角度,疫情以
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长持续低于平均数增速,意味着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扩大,从而会压低边际消费倾向。另外,中国在
1962-1973 年出现了持续 10 余年的第一波生育高峰,1962 年新出生人
口数是 1961 年的 2 倍多,达到了 2491 万人,1963 年到 1973 年,新出
生人口都在 2400 万以上。如果考虑男性 60 岁退休、女性 55 岁退休,
那么现在这一批人口正值“退休潮”,从而也会压低边际消费倾向。三
是 2018 年以来地产后周期消费(建筑装潢、家具、家电)持续拖累整
体消费增长,截至 2021 年 10 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单月同比的两年平均
已连续 3 个月为负,这一拖累因素有待缓解。上述问题需要在中长期经
济的持续增长中去化解,钟正生认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或是个突破口,
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
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2010-2020 年,中国 GDP 最终消
费支出中,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一直在 29.7%-30.8%之间窄幅波动,
公共消费没有很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国际对比看,中国的公共消
费率也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有研究表明,公共消费对私人消费具有
“挤入”效应,中国公共消费率每提高 1%,居民消费在长期内可能增
加 0.39%。增加公共消费以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也是“共同
富裕”顶层目标下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

医保过度“灵魂砍价”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 年中国创新药市场
的规模预计达到 1400 亿美元,批准上市的创新药物中国产新药达到 21
个,两项指标都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如何定价可能成为创新药发展路途
上的新问题。创新药研发成本高、投资风险大,如果销售的报酬不够丰

1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厚,可能难以激励药企继续创新研发。从国际经验来看,药企的研发动
力和投入和其获利机会呈正相关。美国的创新药有自主定价权,许多种
类的创新药在美国定价比其他国家更高,而相对的,2020 年,美国投
入最高的药企强生的研发费用为 121.59 亿美元,这比中国研发投入
Top30 药企的研发总投入还多,全年上市的创新药品种也是中国的 10
倍。我国部分创新药的价格水平和外国生产的同种类药品相比处于低
位,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医保谈判降价。2015-2021 年间,卫健委、
人社部及医保局已针对部分我国创新药进行了六次价格谈判,令百余种
创新药降价 44%-61%并纳入医保,这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这些药品的可
得性,另一方面却也限制了药企的利润和研发动力。医药行业专家指出,
医保过度的“灵魂砍价”不利于行业持续性发展,为推动我国的医药创
新从全球第二梯队继续向第一梯队迈进,制度一方面应当给药企留下空
间,如借鉴国外的专利保护期等设计,这样能在患者和药企的利益间达
成妥协;另一方面应引导创新药企拓宽视野,放眼肿瘤以外的更多攻克
领域,并支持本土创新药“走出去”,这样才能让我国创新药企避免过
度“内卷”,而得以参与国际的市场分享和高质量竞争。

国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
人才强国战略能否实现,除了人才要素供给和人才培养投入之外,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求是》发文称,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
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要坚持问题
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第一,向用人主体授
权。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当务之急是要根据需要和实
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授到位。行政部门应该下放的权力都要
下放,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第二,积
极为人才松绑。长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
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
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
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
部那样管科研人才。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
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
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
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落实让
1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要改革科研项目管理,让人才静心
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第三,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我
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四唯”现
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
气。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
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
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要继续采取措施为“帽子热”降温,避
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要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更好发挥广大院士在科研攻关、
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失业率较高与结构性用工短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0%,
比上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16-24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14.3%,比上月
上升 0.1 个百分点;25-59 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 4.3%,比上月上升 0.1
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出失业率呈上升趋势以及年轻人群失业率较高的现
状。根据人社部近日发布的 2021 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 100 个职
业排行显示,58 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并且预测到 2025 年
中国制造业 10 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 6200 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
近 3000 万人,缺口率高达 48%。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国应考虑减少
普通大学的培养规模,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比重,避免部分大学生择业
时构成的就业市场错配问题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此前,制造业工人主
要来自农村,但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比重大幅降低,制造业工人需要从
城市挖掘。一个更需关注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就业,
疫情加剧了这一个趋势。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用工缺口从
去年第四季度的 92.9 万人增加到今年第二季度 153.8 万人,主要是以
农民工为主的中低端职业岗位。目前大部分农民工也很难实现“举家迁
移城镇化”,所以,选择回乡是大势所趋,这也会加剧制造业以及中大
型城市服务业劳动力的短缺。考虑到返乡后非正式就业的问题,这些返
乡劳动力可能会缺乏技能增长的空间,收入也可能会随之下降。中国就
业问题更大的挑战是就业选择与就业需求的错配,虽然稳经济政策可以
创造更多岗位,但是如果劳动力的选择发生变化后与经济结构和空间分
布不匹配,就会造成就业不饱和以及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掣肘中国
经济转型与发展。
1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促进生育是比较复杂的系统问题
中国全面放开三胎生育政策后,如何鼓励育龄人口生育、切实改变
出生率下降的趋势,就成为一个现实任务。中国总和生育率自上世纪
90 年代降至更替水平后,30 年来持续下降,目前处于较低水平。据《中
国基金报》报导,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划生育
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培安日前表示,当前,中国生育水平面临较大下行压
力,主要是因为育龄妇女规模逐步减少,社会生育观念总体转变,受到
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约束,加之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生育力保
护不够等,群众“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的问题突出。如
果生育率太低,规模降得太快,年轻人口缺乏,老龄化问题就会很突出,
削弱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加重经济社会的负担。王培安称,要切实把
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到实处,大力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提高出生人口数量,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为提
高生育水平,国内各地方在考虑多种措施,比如上海规定男女双方享受
育儿假、江西增设 30 天男性护理假、天津明确男性享受 15 天陪产假……
新修订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提出在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
每人每年可享受 5 个工作日的育儿假;把女方延长的 60 天生育假,在
其自愿减少相应天数的情况下,可以由男方享受这一假期。不过,促进
生育是比较复杂的系统问题,不是一两个单项政策就能扭转的。在城市
中,生育、抚养、教育、医疗的成本都不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在老
龄化、少子化背景下,目前和今后的育龄人群,他们承载的负担十分沉
重。如果不从系统角度来着手,恐怕难以有效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教培整顿之后的多方困惑
我国发布“双减”政策,教培行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变局,而在压力
之下,原本针对中小学生的一批教培机构纷纷倒闭或转行。这一曾经繁
荣的行业走向没落,机构、老师和资本何去何从?对于仍然坚守教育领
域的机构而言,相当一部分转向了与之前业务有一定关联度的素质教
育,如好未来、学而思、作业帮、新东方等机构都推出了一系列科学、
美术、口才等课程。另外,根据 10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
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鼓励教培企业提供成人职业教育
服务。此外,猿辅导、新东方、学大教育还尝试向服装、农产品、餐饮
等方向尝试投资或跨界发展。学业减负行动态势太过突然和坚决,政策

2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基本没有对业内的资本和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引导,一大批公司的出路只
有负债、关门,即使还未关闭的机构也都经历了资产的大幅缩水。很多
预付课程费的机构退款困难、家长无法追回全部课时费;师资、办公用
地、桌椅等资源也产生了浪费;坚守的企业市值跳水,艰难寻求转型……
以这次教培行业的整顿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来看,很难说这是一次顺利的
教育改革。何况在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高考对学生前途几乎可以算作
决定性的地位还是没有改变,分数仍然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这或许
在另一种角度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至此来看,教培整顿的过程或
许面临“多输”的后果。

传统影视行业正面临洗牌和重建
本世纪初,我国影视行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推力之一是地产、
矿业等各个行业的热钱涌入,推力之二则是 2010 年代起,互联网资本
进入行业并逐渐增大影响力。然而 2016 年起,一系列趋严的监管政策
从税收、并购、明星限薪减薪等方面限制了影视行业的无序膨胀;2017
年起,国家提出金融去杠杆化,资金环境变得紧张,能够留在影视行业
的热钱也大幅减少。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 2018 年就指出,随着资本
撤离市场,影视行业近年将由热转冷。正如他所预测的一样,中国影视
行业今年出现了大幅负增长,2021 年前三季度与 2019 年的前三季度相
比,总营收下降了 22.2%,总营业利润下降了 61.5%,且有大量年轻从
业人才流失。作品产出也明显减少,2021 年上半年影院观影人次为 6.82
亿,比 2019 年上半年下降了 15.6%;而电视剧 2017 至 2020 年的年度
发行量从 314 部降至 202 部,下降了 35.7%。部分影视公司,以及爱奇
艺等长视频平台也在近期开始裁员以缩减支出。有从业人士认为,传统
影视行业发展环境艰难,并面临短视频等新式泛娱乐的强力竞争,行业
正在经历洗牌和重建,可能只有减量提质才是出路。在目前的行业冷冬,
从业人士若能进行沉淀、反思和改革,才会使影视行业进行成功的转型
并加强持续发展能力。

长短视频的利益之争
近年来,我国视频市场竞争激烈,分成以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为
代表的长视频平台和以抖音、快手等为主的短视频平台。虽然部分平台
兼营长短视频,但总体而言,这两种娱乐模式正在竞争和分割视频市场,
且出现了一些争端和冲突。今年以来,数百名艺人及数十家影视公司联
2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合批判或抵制短视频的情况已发生多次,其中抵制方使用的最常见理由
就是认为许多短视频的内容包含对长视频的二次加工,构成侵权问题。
12 月 15 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
标准细则》(2021),其中规定短视频节目不得“未经授权自行剪切、
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各类视听节目及片段”,这有望成为
肃治短视频侵权行为的新制度依据。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
立先指出,长短视频版权之争的本质是利益之争,制度“应将其引导为
共赢的良性竞争,而不应该成为相互内卷的零和博弈。”一方面,长视
频切条、搬运、剪辑做成的短视频有其存在的生态意义,另一方面,短
视频应当遵守行业和法律规则,对引用的内容获取授权,并向版权所有
者交纳一定费用。否则,若短视频的“剧透”行为以及抢占市场使得长
视频行业消亡,那将是我国文艺领域无法接受的后果。中宣部版权管理
局副局长赵秀玲还提出,除了打击侵权行为,还应当探索集体管理机制,
建立一站式高效的授权解决模式,这将便利短视频创造者获取合法授
权,并不会限制短视频精品内容的创作。出现类似争议其根源还是在于
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缺陷,使得企业有利可图。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
部分,在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创造和创新的作用,需要予以认真的对待。
利益与版权的争议,实际上对整个市场经济规则构成挑战。

中国的学术资源共享机制应如何改革
中国知网因私自收录论文、未给作者版权费而败诉于赵德馨教授。
尽管这一案件已结案,但中国学术圈未来应当如何建立和发展更好的资
源共享机制,仍值得深入思考。从国际经验看,由于学术期刊的非营利
性,学术出版付费与一般的文章出版不同,论文作者向期刊投稿时通常
不会收到稿酬,反而还要支付期刊一笔发表费。但另一方面,读者为阅
读和下载论文付费时,他们交纳的费用既未给期刊、也未给作者,而是
交给了作为“中间商”的数据库。如果作者得不到著作权报酬,数据库
反而从读者那里赚得盆满钵满,这必然会导致商业利益成为学术研究和
资源共享的壁垒。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学术资源共享机制应如何改革?
国内大多数人会认同,各大学术期刊和数据库应当付给创作者著作权使
用费,并降低对读者的收费。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学术资源开放还
有另一种路径,即分级公开。早在上世纪末,国际学术圈的部分机构和
组织就已开始推动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的运动,经过多年努力,许多学术
出版商已经开始用不同的分级方式,向读者提供不同级别的文章开放权
2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限。如最高级别的“金色开放”允许任何人立刻免费访问;“绿色开放”
允许作者本人在期刊发表一定时长后,将文章免费公开;还有“青铜获
取”和“混合期刊”等分级……有相关研究显示,开放获取既能便利读
者查阅文献,又能提高论文的引用量和影响力,从而使作者获益。同时,
对不同领域、作者、文章质量实行不同的开放分级和规则,也能使期刊
和数据库保留一定的盈利来源。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学术资源共享的政
策要兼顾不同目标,一是加强知识信息领域的公益性,完善知识领域的
公共服务,二是使相关盈利能够回馈公众和学界,这样才能降低公共领
域的知识和信息获取成本,这将是提高国家学术、科研、创新等软实力
的重要步骤。

房地产中介行业进入大洗牌阶段
伴随楼市走入低谷,国内多地房地产中介正在经历一波关店、裁员
潮。全国楼市自 2021 年下半年急转直下,新房市场去化速度放缓,二
手房市场几乎冰冻。11 月,全国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触底回升,但
新房市场仍在下行通道。房地产中介靠楼市吃饭,自然也受到了波及。
楼市低迷之下,房产中介的新房委托代理业务有所增长,但这无法抵消
急转直下的交易颓势。如国庆节期间,整个深圳只成交了 4 套二手房。
房产中介的业绩,主要是二手房成交和新房成交,市场下行期,成交量
大幅下降,继续扩张或保持规模,会带来更多亏损,关店裁员也便成为
必然。优胜劣汰也是市场的正常现象,但整个中介行业当前都在呈现“大
撤退”。近期,包括头部品牌在内中介机构纷纷陷入闭店、裁员风波,
上海甚至出现“关店潮”,中介和房产代理的从业人数据称缩减了 30%
左右。种种迹象都显示出,中介行业遭遇楼市调整期,已进入大洗牌阶
段。而从国内楼市现状和调控政策取向看,从开发到销售,从新房到二
手房,国内房地产行业各类相关主体可能都要经历一场残酷的出清。近
期多名头部房企负责人都强调称,这轮市场出清不同以往,各方应有清
醒认知。

国家卫健委解释“动态清零”与“零感染”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专家再次对“动态
清零”与“零感染”的差别进行了专业分析。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
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所谓动态清零,是当前我国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方针,它是指在现在的情况下,当出现本土病例
2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的时候,我们所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的一种集成,来快速扑灭疫情,实
际上是中国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现阶段疫情防控的一个最
佳选择和总方针。梁万年强调,“动态清零”不是“零感染”,我们现
在还没有能力不出现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当发
现有本土病例出现的时候,快速扑灭疫情,所以这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
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要追求尽快把疫情扑灭。动态清零也不是“躺
平”,不是任由疫情发展,而是发现疫情并控制疫情,追求最大限度统
筹社会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则介绍,
在疫情没有扩散之前,或者感染者还不具备传播能力之前,把密接者、
次密接者找到,把可能的感染者提前管控住,力争用一个潜伏期左右时
间控制住疫情的社区传播,这是“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体现,是中国控
制疫情的“法宝”。

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面临挑战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一文中指
出,当前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面临四大问题与挑战:第一,外来人
口的市民化及配套公共服务提供问题。第二,城市群的大都市圈建设用
地指标面临不足。第三,地方政府部门严重的债务问题。第四,行政辖
区限制导致城市群内部地区间政策协调困难,影响市场一体化。在服务
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金融业可发挥怎样的作用?陆铭认为,金
融业可以从五个方面提升服务城市群建设的能力:第一,更好地利用在
岸、离岸国债市场,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国债为外来人口市民化提供资金
支持;第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市场,平
衡人口流出地与人口流入地之间的建设用地与耕地规模;第三,进一步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价机制,提升市场主体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定
价能力,探索以市一级政府为主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第四,探索设立
“城市群一体化基金”,实现城市群内部的收益分享与成本共担机制,
为城市群内部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带来正向激励。第五,采取“因地施
策”的方式化解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面临的不同问题。

中国足球还有前途吗?
如果要在国内找出一件与中国伟大复兴形象最不相称、最让中国人
感到寒心和丢脸的事业,非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莫属。足球是风靡全球的
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但在 14 亿人口的中国,足球运动始终就
2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发展不好,级别最高的超级联赛一直处于混乱之中。以前经济快速增长
时期,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火爆,愿意掏钱搞超级联赛的人不少,资金投
入掩盖了联赛运作和管理上的不足。现在经济不好,企业经营纷纷恶化,
愿意砸钱搞足球的人少,钱潮退去,超级联赛更显窘迫。中超联赛第二
阶段即将在广州、苏州两大赛区展开。但距离比赛开始只有几天,不仅
完全感受不到中超即将重燃战火的气氛,反倒是各种乱象频出。一是俱
乐部腐败。12 月 7 日,天津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原天津泰达足球俱
乐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文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
监察调查。另据天津市监委的消息,原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总
经理李广益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监察调查。二是俱乐部欠薪严重。
此前河北队、重庆两江竞技队欠薪受关注较多,其实青岛队的情况也很
严重,据报道,球队已欠薪长达 8 个月。青岛队在联赛第一阶段的 14
轮比赛中仅仅拿到了 7 分,跟欠薪有着直接关系。目前的中超,欠薪问
题已不是个案,相反能够按时发放工资的倒是个例。足球联赛是商业比
赛,但足球事业并不全是商业,中国足球水平不怎么样,但国家和全社
会花的钱并不少。因此,搞好足球并不全是砸钱的问题。中国足球沉疴
已久的糟糕局面,已经到了痛下决心要彻底改变的时候。如果中国足协
承担不起足球事业的领导责任,那就应该将足球交给国家来领导;如果
国家不愿意领导中国足球,那就应该将足球交给愿意领导的企业去领
导,包括民营企业;如果所有人都不愿意领导中国足球摆脱困境,那中
国足球就只有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关门大吉了。

全球供应链脱离中国难度极大
供应链梗阻和重构是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全球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中
国作为此前的“世界工厂”,在供应链调整中受到的影响不小,部分外
资寻求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在本国或其他国家建设替代性供应链。不
过,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容易。即便全球供应链现在就开始调整,从中国
转移出去,那么至少也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完成供应链的调整。《纽
约时报》日前报道了美国的例子,可为这一判断提供支持。由于原材料
供应的延迟、短缺和价格上涨,陷入困境的美国制造商正在尝试从本土
寻找新的供应来源,但也因此必须做出两难抉择:要么牺牲利益自行承
担额外的采购成本,要么将成本转嫁给后手,导致物价被进一步抬高。
同时,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大量囤积原材料来应对这场危机。但哈佛商学
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对此指出,这种行为反而会加剧美国的通
2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胀,最终会让企业“自食其果”,“人们订购的东西比他们需要的要多,
这加剧了短缺问题”。史兆威还表示,让产品制造回流美国本土固然是
当下的“流行词”,但预计美国制造业因此恢复恐怕还为时过早。过去
企业将生产从美国转移到中国时,转移费用可以靠生产成本减少的部分
进行支付,如今企业试图反向操作时,却没有可节省的成本来支付转移
成本,“(所以)我们就是没法在美国组装 iPhone”。如果从历史角
度和系统角度看全球化过程,就不难理解这种转移的难度。全球供应链
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时期形成的超级大
系统,现在进行的调整和重构,也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调整。如果十
年时间能够完成重构,这已经很乐观了。另外,除非中国和世界都走向
极端,否则上述的供应链调整不会是全面重构,即世界与中国完全脱钩,
把中国完全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对中国来说,仍然应该主动成为这
种系统调整中的一部分。

中国食品进口注册制度执行引起困惑
12 月 13 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
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实
施相关事宜的公告,以指导外国食品企业在华注册,便利对其实施有效
监管。实际上,早在海关总署在今年 4 月 12 日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要求全球所有销往中国的
食品生产、加工、贮存企业,从明年起皆须向海关总署(GACC)申请注
册,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但是问题随之出现。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一份报
告,2019 年中国的食品进口价值为 890 亿美元,使其成为世界第六大
食品进口国。此项政策涉及外国企业众多,很多企业对此也予以高度关
注,并希望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但中国直到今年 10 月份才发布解释如
何注册的文件,11 月才启动海外公司进行注册的网站,但之后注册网
站一直呈现“中文系统现在正在运行,但英文系统还是试用版”的状态。
日前据外商反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爱尔兰威士忌制造商能够注册
成功。如今,海关总署对此项工作发布了权威性指导文件。但从公告内
容看,相关工作程序相对还是比较复杂,并需要国外有关部门予以充分
配合,距离明年政策生效期只有不足 1 个月的时间,在前期已经遇阻的
情况下,国外企业最终能否顺利完成注册可能还有待观察。

中法合作为突破多边围堵提供范例

2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当今世界,新冠疫情未除,地缘政治摩擦未消,中国的外部发展环
境仍然严峻,美国推动西方国家围堵中国将成为一种常态。如何应对这
种局面?破局的原则不复杂,就是积极的、有创意的开放与合作。遇到
单边对抗,要以多边合作应对;面对多边围堵,则以双边合作突破。12
月 13 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和法国经济、财政和振兴部长布鲁
诺·勒梅尔共同主持第八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双方同意持续开
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水、空
气和土壤污染治理领域合作。中国财政部发布信息称,双方欢迎符合条
件的法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注册为外商独资
或合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方欢迎符合条件的法资管理人将其独资私募
基金管理机构转换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法方期待中方继续向合格的法
国机构发放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许可证。双方同意
加强合作以建立分类标准之间的桥梁,避免市场分割和“洗绿”行为。
双方将继续通过包括二十国集团(G20)等多边平台开展绿色金融合作。
中法双方承诺为农食产品出口商提供非歧视的市场准入;承诺共同不会
对企业产品风险等级进行过度限制,不干扰正常贸易往来;双方高度重
视在航空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愿加强这一关系。两国还签署了一
项协议,以确保即使出现非洲猪瘟(ASF)疫情,猪肉贸易也能继续进行。
这可为受到非洲猪瘟威胁的欧洲国家提供指引。中国是法国和欧盟最大
的猪肉出口市场。中法协议立即生效后,法国经济部和农业部在一份声
明中说,这意味着中国将允许法国未受该疫情影响的地区出口猪肉,即
便法国国内其他地区出现非洲猪瘟疫情。法国农业部长 JULIEN
DENORMANDIE 说,“这项协议是中国与一个欧盟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此类
协议,因此也是一个典范,预示着未来将与其他领域和国家签署类似协
议”。据了解,德国是比法国更大的猪肉供应国,正在与中国就区域化
办法进行谈判。中法合作为突破多边围堵提供了范例,对中欧合作具有
特别的意义。虽然欧盟或 G7 将中国作为一个“制度性竞争对手”,但
欧洲的利益毕竟与美国不同,也与“五眼联盟”的利益不同,中国仍然
可以借与欧洲主要国家进行双边合作,来打破西方对中国的限制和围
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度解读

2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8 日至 10 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
讲话,总结 2021 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 2022 年经济
工作。李克强总理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受到各界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加剧、各种风险因素不断浮现。市场对明年中国
经济的困惑和问题都在增加。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判断?明年经济
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政策基调是什么?经济政策将有哪些重大改变?
一、对当前形势,中央提出了“三重压力”的判断。在世纪疫情冲
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此背景
下,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
压力”。显然,中央判断明年经济形势比过去估计的要复杂和严峻,需
求、供给与预期全面转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
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在
明年,稳定经济、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基本盘。明年的经济政策框架,
重点涉及七个方面: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
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
二、在工作目标上,明年经济工作高度强调稳健。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简称“双稳”);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
定。”实际上,“双稳”并不是新提法,多年来的经济工作都有此提法,
十八大之后强调的更多。但在新的背景下,“双稳”是明年经济工作的
重中之重。中央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
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经济稳定是明年的政治任务,各部门、各地方都要想办法,积极推出有
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确保在二十大之年
保持经济稳定。
三、在宏观政策上,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但执
行中要加力。中央并未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调,在政策执行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
裕。减税降费政策将继续执行,“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
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化

2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解被列入财政政策的支持范围,与此同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
性债务”。中央还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
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宏观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将会加强。
四、“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未变。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官方通稿中
并未提“房住不炒”,曾引发市场对房地产调控要放松的联想。此次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
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
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可以看到,中央
并未调整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总基调,但强调了“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和健康发展”。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会后解释,“房
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扯的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在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中,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
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这里
强调了房地产业在中国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其未来发展和风险防范不
容有失。
五、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
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在市场看来,这是
对 2022 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此前,国内在科创板、
创业板曾试点注册制,目前市场运行平稳,改革符合预期。下一步将在
总结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注册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沪深
交易所主板注册制改革。如果实现这一步,将实现我国发行市场的体系
性市场化。不过,全面注册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具体执行时将会
强调系统安全、统筹协调、逐步推进。还必须配套对于证券违规“零容
忍”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构建常态化退市机制等改革。
六、实现共同富裕要先“做蛋糕”,再“分蛋糕”。前一段,国内
对于“共同富裕”曾有过“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争论。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对此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
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中央明确强调,要先做大做好蛋糕,再切好分好蛋糕,不可因此而杀富
济贫、杀富致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急于
求成,不强求同时实现,不强求同一个标准。
2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
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
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
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此次中央明确强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有效监管资本,实际上是将资本的作用及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相关联,未来,中国需要资本发挥作用,但在领域、方向、程度、影响
上,都会有所约束和规范,资本投入带来系统改变的现象,如资本投入
教培领域导致教育体系改变,资本投入在互联网领域导致一家通吃的垄
断现象等,都将会受到限制。
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强调精准拆弹,稳定为上。针对今年以来
国内显著恶化的市场风险事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按照
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
企业自救主体责任”。精准拆弹,针对的是过去高喊大杀“灰犀牛”的
单一部门监管思维。在中国经济面临众多结构性问题和系统性风险的背
景下,风险处置一定要区隔风险,小切口、慢撒气,不能鲁莽行事、主
动引爆风险,然后触发其他风险,形成“瓷器店里的公牛”式的效应。
九、理性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避免短期急躁造成风险。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
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
防范风险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对于能源利用和碳减排的政策
要求趋于务实,突出了“稳”和“渐进”。(1)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
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2)科学考核,新
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十、领导经济工作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
划。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
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
素。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中财委办
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进一步解释,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3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经济运行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
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
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必须加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
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
面效应。还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
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要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政策
的成败优劣。

中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判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明年的经济走势作出了判断,为明年定下了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政策基调。从会议公报内容来看,今年
有关政策的表述与往年有所不同,此次会议各种政策更加强调了系统性
和连续性,以政策组合的融合效应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新变化。
在对明年经济形势判断方面,此次会议有了一些变化,对“结构性、
周期性、阶段性”矛盾有了更具体的表述,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
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整
个宏观经济有持续放缓的压力,这要求在宏观政策上“稳中求进”,实
际上更侧重于对经济下行给予支撑,防止经济增长的失速。另一方面,
在经济下行压力中,此次会议确认了整体经济的矛盾不仅在于之前多次
强调的供给侧,需求侧同样具有相当的压力。在政策思路上,会议在强
调“加大跨周期政策力度”之余,也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
策要有机结合”的思路。
房地产市场的下滑需要关注,这不仅是供给侧的问题,也是需求侧
的问题。研究显示,房地产及相关上下游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
25%左右,这意味着房地产需求收缩带来的影响在明年会更加显著,范
围会更广。这不仅会影响明年的经济增长,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对经济增
长构成结构性的挑战。另外,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实施,不仅对能
源供给带来压力,也同样衍生出需求问题,导致通胀提升。今年大范围
的“拉闸限电”等现象表明,这些因素既构成短期影响,也会带来长期
的变化。在宏观政策上,需要重视需求侧的问题,避免经济增长“失速”。
明年的宏观政策在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在执行中会偏向于宽松,但
整体宽松的力度有限,而结构性的政策仍具有相当的比重。中央经济工
3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
与去年的表述基本一致。要注意的是,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
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
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总量控制的
口径上会有所放松;同时以结构性工具继续在支持小微、科创和绿色发
展方面加大力度,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随着结构性工具规模的不
断扩大,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力度会加大,其政策效果也会逐渐显示
出来。
明年的财政政策将在“适度积极”的范畴之内。在财政政策方面,
此次会议更加强调要提升效能,也就是说不一定要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
向,要提高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会议提出,要保证财政
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
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
投资。同时,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方面总体的财政政
策基调仍然是偏宽松,预计明年的赤字仍然会维持相当的规模。但在财
政支出的方向上,与此前着重于基建和土地开发不同,此次更强调对微
观市场主体的支持、强调民生领域的保障,以及防风险领域;对于传统
领域的基建投资提到了“适度超前”的原则,同时要求坚决遏制“新增
隐性债务”。这意味着财政政策扩张的空间和内容都将受到一定的约束。
此次会议在财政政策上提出的多重目标,在明年的实际执行中将不可避
免存在难度,尤其是近几年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增大,将会显著削弱实施
“积极”财政政策的能力。
此次会议还提出,地方可以自行提出改革政策,以维护宏观经济稳
定的基本盘,这实际上给了地方一些政策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但同时
要求注重政策的效果和影响。意味着对于地方政策执行中的站位和视角
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地方对于当地的政策执行要有战略性和系统性
的考量,实际上也加大了地方政策执行中的难度,需要从能力上和思路
上进一步提升。新的形势变化,意味着单一的政策或改革,实际上都难
以对宏观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政策的基础需要建立在经济规律之
上,以系统性的政策协同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2021增长低迷2022稳增长艰巨

3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国家统计局(12 月 15 日)公布了 11 月份的部分经济数据。从 11


月份的经济数据,观察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面
临的风险。11 月份多个经济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在进一步放缓,下行
压力在持续增大,整体拉低今年中国经济的疫后复苏的力度。今年一、
二、三季度 GDP 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 5%、5.5%和 4.9%,三季度经济增
速回落比较明显,显示经济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
投资方面,1-11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4082 亿
元,同比增长 5.2%(比 1-10 月份的 6.1%降低 0.9 个百分点),比 2019
年 1-11 月份增长 7.9%,两年平均增长 3.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281027 亿元,同比增长 7.7%。在房地产投资方面,1-11 月份,全国房
地产开发投资 137314 亿元,同比增长 6.0%,比 1-10 月份的 7.2%下滑
1.2 个百分点。此前据中国央行发布的数据,2021 年 11 月末,个人住
房贷款余额 38.1 万亿元,当月增加 4013 亿元,当月银行业金融机构房
地产贷款同比多增 2000 多亿元。显然,开始重新缓和的房地产贷款数
据,并未扭转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轨迹。
消费方面,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1043 亿元,同比增长
3.9%(10 月为 4.9%);比 2019 年 11 月份增长 9.0%,两年平均增速为
4.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37266 亿元,增长 5.4%。扣
除价格因素,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 0.5%。1-11 月
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9554 亿元,同比增长 13.7%,比 2019 年 1-11
月份增长 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 360339 亿元,增长
14.0%。1-11 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 118749 亿元,同比增长 15.4%。其
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98056 亿元,增长 1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的比重为 24.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
品分别增长 18.8%、11.1%和 13.1%。
今年的消费十分低迷,除了前 3 个月因为基数效应导致的“高增长”
外,其他时段的消费在持续下滑,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消费增速停
留在个位数,从 8 月份开始,增速一直停留在 5%以下。今年 10 月、11
月的消费增速,已经低于疫情仍然严重的去年同期消费增速。进入冬季,
在国内新冠病毒散发不断出现、Omicron 变异毒株开始扩散、国际市场
需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今年的消费将以空前低迷的状态收尾,并延续
到 2022 年的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因此,消费持续低迷也就决定了中
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
3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 3.8%,比 2019 年同期


增长 11.1%,两年平均增长 5.4%。从环比看,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比上月增长 0.37%。1-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1%,两年平均增长 6.1%。工业生产部门是中国疫后复苏较好的部门,
它同时受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今年下半年
明显放缓,同比增速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显示疫后中国经济中反弹最
强劲的部分,其持续增长的活力也在迅速降低。
进出口部门是今年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一直保持了两位数
的同比增速。以美元计,今年 11 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 26.1%,其中,
出口同比增长 22%,进口同比增长 31.7%。前 11 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
5.4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1.3%;贸易顺差 5817.1 亿美元,同比增加
29.8%。出口高速增长不仅拉动了整体经济,还支持了人民币兑美元汇
率维持强势,并有效支持了我国稳定外汇储备。但中国的出口高增长与
全球受疫情冲击外部世界的生产能力有关,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疫情红
利”。在 2022 年这一“红利”能否持续,还要看世界从疫情中的恢复
情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有明确判断和客观陈
述,这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中国
所处的现状与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
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出现新
的下行压力等背景相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坦承“三重压力”的影响。需求方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两年
平均增速也由 3 月份的增长 6.3%回落至 8 月份的增长 1.5%,目前仍处
于较低水平。投资同比增速也由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
两年平均增速整体上回落,显示需求在收缩。供给方面,国际大宗商品
价格上涨,国内部分能源和金属供给偏紧,汽车等部分行业缺芯问题影
响明显,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连续扩大。PPI 涨幅从 1 月份的上涨
0.3%扩大至 10 月份的 13.5%,11 月仍处于较高水平。制造业 PMI 自 4
月份以来连续回落,9 月份和 10 月份跌至收缩区间,其中小型企业制
造业 PMI 连续 7 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总体上也呈现
回落态势。其中,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收缩区间。

3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从前 11 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在增大,
不确定性在增多,实现稳增长不仅是今年的重点,更是明年的重中之重。

国资资本化对市场的影响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进入关键一年后,地方国资进一步延续了
在资本市场“扫货”的趋势。这方面表现明显的是山东国资系统,2016
年以来,仅山东省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由 2016 年底的 28 户增至目前
的 45 户,增长 60.7%。今年以来,济南、淄博、潍坊、济宁等城市的
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轮番出手,拟收购外省上市公司总量已达 8 家,使
得山东国资“跨省并购”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广州国资也已经开启了“扫货”模式。在 12 月 14 日,广州国资系
统的科学城信科集团收购和仁科技近 30%股份后,其至少已入主 7 家 A
股上市公司,广州国资旗下的 A 股上市公司总数已达 30 家。今年 9 月,
广州市国资委发布《广州市“十四五”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
划》提出,使上市公司成为广州市属国企主要组织形式和管资本的重要
载体,力争到 2025 年全市国企控股上市公司达到 45 家。
上半年,国资资金参与的市场投资行为表现活跃。2021 年上半年
新募集人民币基金中,国资 LP 出资额约占总出资金额的 54.7%。在中
基协登记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国资背景基金管理人超
过四分之一,管理的基金认缴规模占比过半。就上市公司并购的情况来
看,2021 年上半年控制权变动后实控人为国资的共 29 起,占全市场控
制权变动总数约 34.52%。意味着,地方以财政资金推动国有资产的资
本化进程在加快,不仅涉及资本市场,还涉及金融投资的各个阶段。
地方国资在资本市场“跑马圈地”式扫货,受到在国企混改的大背
景下国资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的政策驱动,也反映了地方经
济与金融的结合日益深入,是“财政进市场”发展趋势带来的结果。随
着金融市场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资本运作对发展地
方经济、改善财源的作用。在减税降费和“土地财政”受限的情况下,
做大并利用好国有资产及经营收益,对地方财政越来越重要。在资产市
场、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财政进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活跃的深圳、上海、合肥等国资平台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的表
现来看,“财政进市场”正在成为发达地区推动国有资产整合、优化资

3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源配置、扩充财源和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建设的一个新的模式。不
仅在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稳定和扩大财政收入,还在于通过投资平台
的建设,实现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集聚与优化,推动地方经济进一
步走向生态化,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内生动力,实现资本和经
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些国资平台的发展间接、直接的影响到各地区的
财源稳定和建设,在区域竞争、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资
本加持下,区域竞争正在从土地竞争、区位竞争,走向更高的层次的产
业生态竞争。
国资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正是“财政进市场”模式的起
步阶段,部分地方的国资经营已走在前列,不同地方之间的差距正在拉
开,形成了分化的态势。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其国资资本
化较成熟,国资平台实力较强,会依靠资本市场强链、补链,实现产业
生态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平衡。苏州、合肥等早期构建国资投资平台的
地方,也将在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领域更具特色,形成某一领域的生
态化,构成第二层次。山东、江苏、贵州等一些地区,通过当地的大型
国资平台进行资本化运作,也将在资本市场占据一定地位,构成第三层
次。随着一些地方获得先发优势,未来地方之间分化会更加明显。市场
化早的获得资源、经验、人才和资金,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
资本化程度不足的地方,相应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和途径会受到限制,
未来差距会更加明显。
目前国资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和在投资领域的渗透,并非传统意义上
的“国有化”,也不是“一买了之”,而是通过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
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国有资本和社会融资的结合。这方面需要坚持
市场化的原则和模式,需要和企业、金融机构不断磨合,也需要地方财
政和国资系统投资经验的积累、人才的培养,和投资机制的完善。从安
徽合肥通过国资平台在十年前引入京东方,到形成相关产业体系,再到
近期成功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些体系建设并非一日
之功,需要多届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和坚持,才能形成资本的造血能力。
目前在国资资本化方面落后的地区,想要实现赶超,既要抓住产业发展
的机遇,也要从其他地方吸取经验教训,追赶资本化的趋势,其难度会
更加艰巨。

地方专项债杠杆效率持续下降

3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
调。在财政政策方面,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升财政政策效
能”,“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
资”。专项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专项债发行成为下一阶
段地方的关注重点之一。日前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了 2022 年
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预计元旦后将开启发行,按照 2018 年 12 月全国人
大常委会的授权,2022 年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最高额度为 2.19 万亿。
与 2019 年不同的是,面对可预见的经济发展转弱预期,地方对本轮提
前批专项债的使用,更要注重保持专项债债务,乃至地方财政整体的可
持续性。
专项债作为政府发力基建的重要手段,长期被寄予厚望。从数据上
看,新增专项债对基建的拉动作用在持续下降。粤开证券在近期研报中
就指出,今年 8 月以来,新增专项债放量发行,8 月-10 月三个月分别
发行专项债 6360 亿元、6013 亿元、6441 亿元,但基建投资一直呈“托
而不举”状态。1-10 月,基建投资增速两年平均增长 1.9%,较 1-9 月
回落 0.1 个百分点。拉长时间来看,专项债自 2018 年以来持续扩容,
2018 年-2021 年新增专项债分别为 1.35 万亿、2.15 万亿、3.75 万亿和
3.65 万亿,但自 2018 年以来,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却没有显著上涨。新
增专项债的显著上升,并没有起到“托底基建”的作用。这很大程度上
反映出近年来迅猛增长的专项债,并未如前几年一样撬动等比例的社会
资本,专项债的杠杆效率在持续下降。
杠杆效率下降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手中专项债项目质量
的下降。自 2019 年开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发改委等部
门就曾大力推进地方上报专项债项目。经历了 2-3 年的专项债项目集中
上报后,相当一部分地区受限于县域经济深度不足,都无法持续提供足
够多符合条件的专项债项目。以中国基层地方经济的现状,除前两轮普
遍上报的管廊、高速公路、水电煤气等能够形成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外,
之后上报的医院、学校等建设项目,现金流多数难以覆盖本息,需要以
政府性基金收入或发行再融资债券来偿还,实质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长
期债务负担。
在项目质量下降的同时,近年来地方债发行利率基本稳定在
3.4%-3.5%区间,但债务余额的迅猛上涨,导致地方政府的偿付压力较
前几年显著提升。去年 12 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 12.9 万亿元,全年
3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仅 9 万亿元,专项债债务率达 143%。截至 2021 年


10 月末,全国专项债务余额已达 159000 亿元,而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去
年同期仅增长了不足 10%,地方专项债余额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缺口
持续扩大,专项债“债务可持续”问题严峻。今年再融资专项债发行量
的同比大幅增加,也反映出偿还存量债务的需求,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
得不重视的问题。
专项债长期的不规范使用,也为地方专项债的可持续性,埋下了不
少“暗雷”。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就曾提到,对于地方来说,
专项债更多成为了一个拿到融资的机会。在近年来地方专项债规模快速
扩张的背后,专项债在使用上出现了“万能化”趋势。有些地方还采取
了各种“权宜之策”,比如 2020 年以来,约七成的新增专项债发行时
公告称投向基建,但实际上由于收益率符合要求的基建项目不足,使得
专项债募集到资金后“趴在账上”使用效率不高、挪作他用,甚至用于
购买理财产品等问题屡次出现。
县域专项债项目质量的持续下降、地方偿债压力的快速增加、以及
专项债在使用上的长期不规范,导致在中国市场现实环境下,未来专项
债券的偿还将成为一个大问题。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专项债券领域今后
很可能产生为数不少的“坏账”,政策部门需要做好准备。
基于这些情况的变化,地方需要更准确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
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含义。在新的一年地方专项债在总
量“适度宽松”的情况下,需要注重精准调节和可持续性,在适度推动
传统基建项目建设的同时,需要关注市场主体的培养、公共消费支出、
金融风险化解、以及隐性债务处置等多方面的用途。虽然明年“逆周期
调节”的力度会加大,同样需要避免短期“用力过猛”,兼顾“跨周期
调节”的平衡,对“稳增长”的长期性和系统性有所准备。

房地产市场趋势将整体转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明年工作基调。
对于受到“房住不炒”和“去杠杆”巨大压力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也进
行了重新的定位。意味着目前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的趋势将随着政策的
相对放宽而有所缓和,市场对明年房地产市场稳定的信心也在增强。在
遭遇今年房市“严寒”的情况下,明年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风险将

3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缓解;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正接近新的拐点。新的变化将影响房地产
市场的重构和改变,带来长期发展趋势的转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房市的稳定,但也给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
进行了布局。短期来看,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坚持“以稳为主”的总
基调,避免房地产发展失速,对稳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毕竟房地产领域
无论从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贡献,还是房地产领域融资规模目前都占有
重要的比重。目前房地产及延伸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 25%左右。按
照目前的趋势,新的一年,房地产市场萎缩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在 4 个百
分点左右。
金融领域,仅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就达到 38 万亿元,占人民币信
贷规模 191 万亿元的 19%,如果算上开发贷款、债券、私募、信托等,
整个房地产领域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比将超过 30%。因此,维持房地产
市场的稳定对于“稳增长”而言,极为重要。近期恒大等一些民营房企
陆续出现违约的情况也表明,其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十分重大,一旦
这种趋势延续下去,可能构成对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爆发。这是今明
两年经济形势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短期政策的放松意图是在“维稳”,
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带来系统性风险,而不是改变对房地产市场
“房住不炒”的定位。
长期看,政策上仍坚持“房住不炒”的长期定位,弱化房地产的金
融投资属性,回归满足居住和工商业经营的基本需求上。意味着房地产
市场的公益属性将进一步加强,而商业属性将继续受到约束。
中央在房地产发展上,提到了“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
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方向指引。那么,商品房市场的居住需求,
很大程度上会被“长租房、保障房”所替换,从而改变房地产市场的结
构。房地产作为公共产品,将不可避免引入国资介入,以满足居民的基
本居住需求,由此会带来商品房需求的减弱;另外,公共住房的大量供
给,也会避免房地产市场波动对房价带来冲击。因此,商品房市场空间
相对收缩也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
房地产市场和房企在“因城施策”、“房住不炒”的政策之下,其
发展模式也将面临转变,这也是政策上提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因
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根源。特别是房地产企业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周转、高杠杆开发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安信证券首席
3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随着去杠杆措施的不断推进,房地产行业高周转
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现有调控条件下,原有模式难以为继。房地产
行业的商业模式可能在未来面临第三次调整,其标志是存货周转率、杠
杆率被迫下降。下阶段房地产行业的商业模式转向高质量增长、精细控
制。
整体城镇化发展的节奏发生变化,从“跑马圈地”向“城市更新”
的方向转变。而房地产市场将由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型。这对住房市
场、商业市场、土地市场,以及金融市场都会带来趋势性的改变。对房
企而言,在市场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市场出清和投融资模式、
经营模式的改变;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修订对房企和房地产融资项目
的风险和定价评级的框架,重新对房企和房地产资产进行估值;对地方
政府而言,需要考虑财税资源的转变,应对“土地财政”资源的减少。
这些变化意味着“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并不轻松。

全球粮食安全风险与我国粮食需求现状
联合国在今年 7 月份正式发布了 2021 年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
状态》报告。报告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 年全球粮食短
缺的人口大幅增长,面临饥饿的人口比例已上升到约 9.9%,较 2019 年
的 8.4%增加了约 1.5 个百分点。之前这一比例已经连续 5 年没有发生
明显变化。主要地区的饥饿人口则分别为亚洲 4.18 亿、非洲 2.82 亿、
拉美 6000 万。新冠疫情再一次暴露出全球粮食系统的弱点,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及经济衰退等因素也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
新冠疫情是造成饥饿的重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民众因疫情
导致收入减少甚至失业,而这些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充分,很难保
障大量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充足的食品保障。在供应角度,疫情导致大量
的农产品种植和经营活动出现了停滞,直接影响到了部分农产品的产
能,出现区域性供应不足。
联合国报告特别突出了气候变化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IPCC)、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也均指出,自 2009 年以来,
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就远高于上世纪 80、90 年代,严重
威胁到了全球的粮食供给。近期,世界多地不利的天气条件确实使得部
分谷物面临着供应能力的下降。今年受极端天气影响,全球 8 个主要小
麦出口国,5 个国家包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美
4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国的小麦产量均有所下降。俄罗斯今年小麦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近
12%。而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出口国,美国农业部此前表示,美国春小
麦收成预计将比一年前下降 41%,创 33 年来的最低产量。同时,加拿
大的春小麦产量预计在 1600 万到 2000 万吨之间,远低于去年的 2580
万吨。
当前更应关注的是全球飞涨的粮食价格。推动粮食上涨的因素包
括,前述世界多地不利的天气条件导致部分谷物供应紧张,各国实施新
冠疫情防控政策干扰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等。多重因素的叠加、长时
间累积推动今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年内涨幅达 40%以上。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11 月份全球谷物价格达到 2011 年 6 月以来的最
高水平。
当前国际粮价仍在高位震荡,而由能源危机引发的化肥价格高涨更
是将为明年的全球粮食市场带来风险。煤炭、天然气是化肥生产的重要
原材料,受原料大涨的影响,全球肥料价格今年年初开始攀升,北美化
肥价格已达年初时的 2.6 倍。专家分析,明年一季度美国、加拿大、巴
西、欧洲、亚洲等相继迎来春播的旺季,对化肥需求激增,因此明年一
季度全球化肥供应问题恐怕会更加恶化。由于化肥价格大涨,而粮价的
上涨并非同步,因此在收益的驱使下,农民会减少化肥用量。而一旦化
肥用量减少,很可能引发全球粮食减产,特别是玉米等需肥量较大的作
物。
相对于国外,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不突出。2021 年全国粮
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 13657 亿斤,比上年增加 267 亿斤,
增长 2.0%,连续 7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
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过 70%,小麦库存
能满足一年半以上的消费需求,稻谷年度结余 300 亿斤左右。人均粮食
占有量达到 474 公斤, 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 400 公斤“安全线”。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能够得到切
实执行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供应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正在更加突出。最新
统计数据显示,1-11 月中国累计进口粮食 15094.3 万吨,较去年同期
增长 20%,超过去年全年粮食 14262.1 万吨的进口总量,并占了我国粮
食总产量 68285 万吨的五分之一还多。

4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主要是大豆和玉米进口增加的推动,1-11 月大豆进口 8765.3 万吨,


同比增长 23.4%;1-10 月玉米进口 2623 万吨,同比增长 236.4%,国内
对于大豆、玉米需求正在增加。实际上,国内大豆的生产供应一直都难
以自给,长年依赖进口,对国外大豆的依赖占比甚至高达 90%。国内大
豆生产在今年却又遭遇挫折,2020 年国内大豆播种面比上年减少 2200
万亩,下降 14.8%;反映到产量上,今年全国大豆产量为 328 亿斤,比
上年减少了 64 亿斤,同比下降 16.4%。今年大幅减产,很可能使未来
一段时期我国对大豆的进口依赖度进一步提高,在进口量约占全球大豆
贸易的 60%的情况下,增加进口也将使国际市场将面临压力。玉米更加
值得注意,在 2010 年之后成为玉米进口国后最初的几年,中国每年几
百万吨的进口量并不大,但近几年出现猛增,目前已经达到年均 3000
万吨的规模。
国内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量的逐渐增加是与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增强
是相伴的,这将减弱国内粮食供应面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当前国际粮食
市场供应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形势恶化,不利影响传导回国内,并将会
因此而显著增强。尽管大豆和玉米在国内主要是作为饲粮,以满足国内
畜牧业的需求,一旦出现供应短缺、进口价格上涨,将使得国内生猪等
禽畜饲料成本增加,极有可能助推国内肉类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国内
通胀压力。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部落”
现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社会。复杂世界的经济运
行,需要有各种经济政策来调节或引导,因此少不了经济学家们的参与。
当经济快速发展时,经济学更是成为一门“显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
中国,在抛弃旧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西方经济学也在
中国经济政策制定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二战之后,百废
待兴的世界拥抱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同并接受了政府对经济的干
预,并在经济学家的参与下,架构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开始上升,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为代
表的自由市场学派登上舞台,成为影响西方乃至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想。
在经济学圈子里不断传颂的经济史中,经济学家如同影响世界的巨人一
样,他们的存在和思想改变了世界。

4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经济学家们真的都是这样的以思想“治世”的英雄吗?
1973 年,瑞典经济学家阿克塞尔•莱琼霍夫德(Leijonhufvud)发
表了一篇寓言式的文章《经济学部落的生活》(Life among the Econ),
该文章将经济学家群体比作 “经济学家部落”,这些部落不仅有一定
的圈子、有严格的层级,还有一个突出的界定特征是对模型的痴迷。模
型成了经济学部落的“图腾”,你使用的模型越华丽、越具有仪式性,
你在部落中的地位就越高,即便你的模型没有明显的实际用途。莱琼霍
夫德刻画了经济学部落“模型图腾崇拜”的三大特征事实:高度的地位
驱动;地位只能通过制作模型获取;绝大多数制作的模型似乎没有实际
用途。这种特征类似于某些国家落后的“种姓”制度。
宋小川在“经济学部落的‘模型图腾崇拜’与经济学的贫困”一文
中称,上述特征事实暴露了经济学部落文化的贫困和落后。据称,经济
学家之所以蔑视“社会学部落”和“政治学部落”,就是因为他们不制
作模型。颇为讽刺的是,在经济学部落的“种姓”等级制度中,数理经
济学高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位于最底层的是发展经济学。这不
仅是因为发展经济学使用的模型不够严谨和复杂,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
学涉嫌与“政治学部落”和“社会学部落”等其他部落勾结,犯了危及
本部落“道德元素”(moral fiber)的禁忌,并有企图舍弃模型制作
这一经济学部落生存之本的嫌疑。
莱琼霍夫德对经济学部落的“种姓”制度、各种戒律和模型“图腾
崇拜”惟妙惟肖的描述和讽刺,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十分贴切。
国内经济学者何帆曾经引述过美国调查局的统计数字,美国约有 13 万
名经济学家。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在企业界工作、自称是经济学家的人。
如果把经济学家的定义限制在那些至少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
位的人,人数便分别减少到 6 万人和 1.75 万人。而那些真正活跃在学
术界的经济学家只有大约两、三千人,其中站在研究前沿的“核心”经
济学家约有五、六百人,其余两千左右的“外围”经济学家大多是“核
心”经济学家的学生、助手和崇拜者,他们所做的就是传播、发展和捍
卫“核心”经济学家的思想。简单来说,经济学家部落就是少数核心的
精英经济学家再加上不同层次的外围圈层,其中大部分人是经济学家
“粉丝”,他们的作用和工作就是传播和重复核心经济学家的思想和观
点。

4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 Fourcade 等在《经济学家的


傲慢》一文中,描述了经济学领域自上而下的严密控制和管理所形成的
森严等级结构,包括对经济学期刊和组织的严格控制和管理,选举程序
的非民主性和不平等。201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默,在《宏观经
济学的困境》一文中,曾将主流宏观经济学家与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
学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们有 7 点显著的相似之处:惊人的自信;一个
异常统一的群体;一种类似对宗教信仰或者政治纲领的群组认同感;一
种本群体与其他群体专家之间的强烈界限感;一种对非本群体专家的想
法、意见和工作的漠视和漠不关心;一种乐观地解释证据、相信对结果
夸大或不完整的说明、漠视理论可能出错的倾向;缺乏对研究项目涉及
风险程度和范围的鉴别。罗默认为,这些相似之处显示,弦理论学和后
真实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种依赖数学理论的科学领域普遍失败
的模式。
如果说在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时代,经济学还是一个相对
开放的学科,那么时到如今,经济学已经成了一个对外封闭而又有着严
格内部纪律的“部落”。这种经济学家“部落”,看起来类似于自然科
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共同体”,但由于经济学缺乏自然科学领域清晰可
见的标准与可证伪性,在这个“部落”内部,模型崇拜、严格的等级制
度,形成了类似“种姓”的制度,这也是有人批评经济学家部落贫困与
落后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家参与经济政策制定,是学术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种延伸,但
严格来说也是一种跨界——从经济学研究领域进入到公共政策领域。并
不是每一个参与政策的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至少在
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可以看到不少自认为能呼风唤雨的经济学家。曾经
有一位参与过高层经济决策的前辈经济学家“告诫”后辈:千万不要以
为你比决策者更加高明、更懂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知道的那点东西,在
国家真实决策的复杂大系统中,经济学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能有这样清
醒认识的经济学家,相信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更好的理解。
简单的模型、深刻的解读、有统计的基础,形成正确的政策,得出
可检验的结果,这样的经济研究才是好的研究。

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的创新之道

4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科技时代狂人的埃隆•马斯克,不断以他的方式进行天马行空的创
新。突出的是,他利用资本,却敢于踩着资本;他利用科技在搞制造业,
却带着“玩”的心态对待市场。当今资本过剩、专业化分工、市场崇尚
科技的社会,马斯克不仅如鱼得水,而且还时常掀起浪潮,让这个资本
过剩的世界去追随。从财务积累看,马斯克赢得了市场。2021 年 1 月 8
日,彭博社亿万富翁指数排名显示,马斯克的身价已达 1950 亿美元,
贝索斯为 1850 亿美元。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位居第三位,身价达 1340
亿美元。
12 月 7 日,埃隆•马斯克顶着自己 DIY 的“亿万富翁发型”,接受
了《华尔街日报》的专访。从专访内容可以窥见这位科技狂人的特点。
首先,我们看看马斯克旺盛的创新能力和行动。马斯克推动多种新
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除了已经成型的特斯拉电动车,精力充沛的马斯克
同时在推动多种新产品研发—— CYBERTRUCK、NEURALINK、STARSHIP
和特斯拉机器人。CYBERTRUCK 是特斯拉在 2019 年推出的一款纯电动皮
卡,并计划在 2023 年实现量产。NEURALINK 是一家研究“脑机接口”
的技术公司。“脑机接口”将极小的电级植入大脑,利用电流让电脑和
脑细胞“互动”。马斯克称,“脑机接口”装置有望明年在人类身上使
用,帮助恢复四肢瘫痪者的全身功能。他希望 NEURALINK 在 2022 年就
能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认证。成立于 2002 年的
SPACEX 是马斯克旗下的民营航天制造商和太空运输公司,已在世界航
天市场上站稳脚跟,目前估值已突破 1000 亿美元。SPACEX 正在研发行
星际飞船 STARSHIP,马斯克称,这件大事是人类走向太空文明所必需
的根本性突破。2021 年,特斯拉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在马斯克的设
想中,特斯拉将制造一个可以执行重复性任务的人形机器人,这种机器
人可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现状。马斯克重新定义了特斯拉:“你几乎可
以将特斯拉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或半智能机器人’公司。”
马斯克是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家,他推动的创新不只是限于技术和实
验室产品,而是要将创新变成工业产品,满足人类社会的某种需求,甚
至以此来改变世界。许多人终其一生只能在一个领域里实现创造,马斯
克为何能在多个领域里搞产业创新,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斯克充
分利用了世界的资源,他是在从“制高点”上来推动创新。马斯克只出
“想法”、“点子”、“主意”、“观点”,其他的一切都有专业机构
操作。反之,如果马斯克越做越细,也就干不了什么了。这一看法被马
4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斯克从侧面证实了。在 12 月 7 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马斯克
认为,CEO 的头衔并不重要。如今,他一周工作七天,时间大致平均分
配给特斯拉和 SPACEX。马斯克表示:“我只是对任务进行分类,并尝
试做最有用的事情,出现在最需要我出现的地方。”马斯克的时间分配
和精力分配,实际就是“出点子”与“去执行”的差别。
马斯克式的创新,通过大胆的设想和持续不断的产业化努力,给世
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产品,这让人想起了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
斯。乔布斯曾经说,“很难通过市场调研来设计产品,很多时候,人们
并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展示给他们看。”类似的话,亨利•
福特也说过,“如果我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你想要一匹更快
的马。”可见,世界对创新的需求,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于公众调查,
在洞悉世界的基础上,科技创新精英和企业家精英的洞见,才是推动这
个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马斯克的创新和成功也有类似特点,他用超越
一般公众理解和一般商业规则的创新“观点”,去集聚资源、去造势推
动、去吸引资本。
马斯克式的创新得以成功实现,与当今世界的特点有关。现在的世
界,不缺资本,信用扩张早已造就了一个资本过剩的世界,而且保持资
本过剩的泡沫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能回头的路径,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
是资本;不缺科技,虽然革命性的重大科技突破并不常见,但阶段性的
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突破,已经渗透到消费和生产过程之中,已经成为
社会运行的常态;不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执行层面的专业化团队,
已经成为社会中的模块化标配;不缺消费需求,在信用扩张时代,城市
化进程刺激资本长期过剩,支撑了消费社会的长期发展。那么,这个社
会缺什么呢?缺少的就是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观点”,以及用企业家
的狂热精神去持续推动“观点”落地。乔布斯如此,马斯克可能也是这
样。
马斯克们的创新和创业不用从一砖一瓦、从最基础的资源开始做
起,他可以立足于真正的创新思想,充分利用这个世界的机制,将自己
的创新“观点”和梦想付诸实践。与过去的企业家相比,马斯克更具有
互联网新生代创业者的特性,更不受华尔街商业规则的约束。与马斯克
相比,不要说创立微软的盖茨、创立亚马逊的贝索斯,就连创立
Facebook 的扎克伯克、创立 Google 的布林和佩奇,都属于信息时代的
“传统企业家”。马斯克是个造势的高手,他在创立实业的同时,很知
4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道如何创建网络社交时代的影响力,他曾通过 Twitter 留言,在数字货


币市场激起巨幅震荡;他也曾表示想辞职当一个全职“科技网红”,并
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对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马斯克表示出了
少有的轻蔑,因为在资本过剩的时代,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资本!最终,
资本需要追逐投资品,追逐稀缺的原始创新思想。马斯克赢得了与资本
市场的较量。

美联储政策收紧节奏加快,面临严峻考验
当地时间 12 月 15 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结束了一连
两天的议息会议,宣布加快缩减购债速度,并预计在 2022 年、2023 年
各加息三次,推升长期利率在 2022 年达到 0.9%,在 2023 年达到 2.5%
的水平,以冷却“高通胀”问题。虽然美联储加快缩减宽松已经被市场
所预期,但 2022 年加息三次的信息却出乎市场的预期,令人担心美联
储政策收紧的节奏过快。对明年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具有更为难以预计
的政策风险。尽管美联储加快了政策收紧的节奏,但对美联储能否有效
应对通胀、驾驭经济形势变化,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美联储改变了对于通胀趋势的看法,不再将通胀描述为“暂时性”
问题。鲍威尔坦诚,通胀正变得更加顽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风险。
供应链瓶颈、产能限制比预期更持久。目前,工资增长并不是通货膨胀
加剧的主要原因。美联储预计,2021 年核心 PCE 通胀率为 4.4%,较 9
月上修 0.7 个百分点,2022 年和 2023 年 PCE 核心通胀率分别为 2.7%
和 2.3%,较 6 月上修 0.4 个和 0.1 个百分点。美联储将 2021 年 GDP 增
速中值下修 0.4 个百分点至 5.5%,2022 年增速为 3.8%,较 9 月上升 0.2
个百分点,2023 年增速下修 0.3 个百分点至 2.2%,长期增速 1.8%,保
持不变。意味着美联储之前对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偏高,对通胀预期偏低。
鲍威尔表示,美国通胀偏高,迫使美联储加速 TAPER(缩减宽松),
减码 QE 的速度提升一倍,至每个月减少购债 300 亿美元。鲍威尔表示
近期新冠病例增加以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急速扩散都对美国经济构
成风险。暗示自疫情爆发以来的“超宽松政策”即将结束,将改采取积
极的政策举措来应对继续上升的通胀。意味着市场与美联储对于“通胀
暂时论”的分歧已经有了结论。
被市场“甩在身后”的美联储不得不改变自身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以更加激进的方式跟上市场的步伐。有机构评价“美联储早该如此”。
4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这种被“市场牵制走”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长期后果,对美联储的独立性
和对经济形势把握和判断的信用实际上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特朗普
时代开始,就有很多人批评美联储过于迎合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而今
年美联储坚持“通胀暂时论”也有配合拜登政府恢复经济的意图。丧失
了独立性的美联储,其权威性也因“通胀暂时论”而正在被市场所怀疑。
恐怕给美联储未来的政策带来更多的质疑和挑战。
自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12 月初表态放弃了“暂时通胀论”之后,
值得重视的关键就是加息问题。现在美联储表现出了强烈的加息渴望,
所有的理由都是为了实现“加息”这个大目标。此次议息会议甚至更进
一步。显示出加息才是美联储的真实意思。但加快 TAPER 和加息三次的
“急转弯”,显示出摆脱了“续任”后顾之忧的鲍威尔重新回归的动作
可能会过于激进,变得进退失据。美银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
构担心,美联储以更激进的方式应对通胀所带来的政策风险,反而构成
新的不确定性。
当美联储决定货币政策转向加息之后,它面临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目前加快收紧的政策基础是通胀持续高位和经济增长较快,美联储对明
年经济增长有所上调,显示其对经济恢复的乐观态度。考虑 Omicron
变异毒株蔓延的可能性,如果新冠疫情持续,如果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
并导致通胀水平回落,美联储将面临政策是否需要再次调整的难题。如
果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通胀继续高升,则美国将面临一些市场机构所
预期的滞涨情形。这对于美联储政策而言,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继续加
息收紧政策,则对经济增长不利,而放松节奏,意味着通胀将失去控制,
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美联储而言,在今年放任通胀上升的情况下,政
策调整面临一个较为紧迫的窗口期。全球供应链的紊乱,以及减碳发展
下能源问题带来的冲击,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在就业和通胀两个政策目
标分离的情况下,美联储的政策选择会更加艰难。
美联储会议后,美国资本市场似乎已经完全消化了政策变化带来的
后果。一旦美联储启动加息,情况将完全不同,美国经济能否在更高杠
杆下,承受利率变化带来的压力,目前来看都是未知数。资本市场是否
能够充分预期到政策变化,避免“缩减恐慌”的发生,情况并不乐观。
在美国股市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可能有些过于自信。如果回顾
2018 年鲍威尔初次上任美联储主席的情景,当时连续四次加息的情况
下,美国股市和全球市场接近于崩盘,成为 2008 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
4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年。很多人批评鲍威尔当时存在加息过快的问题,使得资本市场并没有
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 2018 年的情况重演,同样在鲍威尔领导下的美
联储能否驾驭局势的变化,应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更令人担心。

温 馨 提 示
2022 年内部咨询服务工作现已开始
敬请咨询:010-15313553115 WX:3075699181
《经济情势观察》 周
《财经专讯》 周
《投资参考》 周
《管理评点》 月
《中美战略观察》 周
《中国情势观察报告》双月
《季度经济形势分析》季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