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特别说明:该资料只供内部单位免费参阅,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公开传播,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经济情势 观察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第 20 期 2021 年 06 月 07 日

(建议:打印后递交决策层参阅)
“放管服”聚焦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2
发改委: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2
央行公布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3
央行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4
银监会: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的系统性风险.................................................................................... 4
银保监会:依法追缴高管奖金和明星代言费............................................................................................ 5
证监会批准原油、棕榈油期权交易............................................................................................................ 5
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 6
财政部拟设控股平台厘清角色并管控风险................................................................................................ 6
中国将调整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机制............................................................................................................ 7
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7
新三板市场摘牌规则明确............................................................................................................................ 8
“数据本地化”规则在中国落定................................................................................................................ 8
“十四五”时期将对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9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体育赛事活动暂停.................................................................................................. 10
美国军方: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具有突出优势...................................................................................... 10
中国金融产品要增加供给的复杂性.......................................................................................................... 11
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如何建立.................................................................................................................. 11
中国正对原油进口展开调查...................................................................................................................... 12
西北地区如何应对减碳挑战...................................................................................................................... 13
广东的限电之举如同给当地企业泼了一盆冷水...................................................................................... 14
特高压工程省间壁垒使得线路利用率低.................................................................................................. 15
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 16
新冠病毒溯源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16
教育部建议香港法律要列明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地位.............................................................................. 17
中国 CEO 对未来增长仍持乐观态度.......................................................................................................... 18
宁德时代成为一个产业投资巨头.............................................................................................................. 19
G7 在 WTO 改革中针对中国的立场一致..................................................................................................... 21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限制有多大的影响?.......................................................................................... 21
美国证监会:警惕社交媒体对于市场的影响.......................................................................................... 22
以色列生育水平保持高位.......................................................................................................................... 24
政治局定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25
中国未来的碳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7
疫情经济学给传统经济政策体系带来挑战.............................................................................................. 29
国内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讨论、“政策纠偏”...................................................................................... 31
“全面三孩”政策解读!.......................................................................................................................... 34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多国家战略色彩.......................................................................................... 36
新增专项债限额的减少的信号,如何理解!.......................................................................................... 38
发行专项债投资建设的模式正面临退潮趋势.......................................................................................... 40
A 股市场再现黑天鹅事件,上海电气“爆雷”....................................................................................... 42
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方向转向!.............................................................................................................. 45
商务:member2018@126.com 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放管服”聚焦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6 月 2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去年面对多重严重冲
击,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直面市场主体需求,创新实施
宏观政策,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助企纾困与激发
活力并举,对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形成有力支撑。今年我国经济总体
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放管服”改革适
应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顺应了人民群众就业创业需要,
着眼于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成为支撑就业的“顶梁柱”、创造财富的源泉。要继续把市场主体的痛
点难点作为发力点,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为市场主体放权
赋能,减少不当干预。李克强说,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
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市场化方面要力行简政之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除束缚企业发
展的不合理障碍,让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更便捷,促进市场新陈代谢;创
新和完善市场监管,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保护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和发展空间。法治
化方面要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际化方面
要坚持扩大开放,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

发改委: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
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明确将在一些地区建设全国
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未来中国数据中心建设将迎来调整,推动实现
合理布局、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数据
增量年均增速超过 30%,数据中心规模从 2015 年的 124 万家增长到 2020
年的 500 万家。数据应用正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加速渗透,我国
已经成为全球大数据应用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环境最优的国家之一。
数据中心建设发展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有关
负责人说, “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失序发展等问题。”
一些东部地区应用需求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电力成本高,大规模发展
数据中心难度和局限性大;一些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
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费用高等瓶颈,无法有效承接东部需

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求。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 2%左右,且仍在快速增
长,需要进一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处理好发展和节能的关系;各行业
纷纷建设数据中心,但互不联通,出现了“数据中心孤岛”“云孤岛”
等苗头,需加快推动数据中心、云、网络之间的协同联动,提高资源利
用率。《方案》提出的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正着力重点推
动在数据中心布局、网络、电力、能耗、算力、数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
划。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用户规模较大、应用
需求强烈的节点,将重点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
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满足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对于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可再生
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较大的节点,将重点提升
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

央行公布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1 年 6 月 1 日,央行公布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
特定非金融机构在从事特定业务时,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履行
反洗钱义务。反洗钱法草案中给出了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定义,其中包括:
提供房屋销售、经纪服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事
贵金属现货交易的贵金属交易场所、贵金属交易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1、进一步明确反洗钱的概念和任务。明确反
洗钱不仅包括预防洗钱犯罪,还包括遏制洗钱相关违法活动。2、强调
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基于洗钱风险状况建立风险管理
措施,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3、完善反洗钱义
务主体范围和配合反洗钱工作的要求。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在从事特定
业务时,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履行反洗钱义务;明确金融机构、
特定非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客户尽职调查和反洗钱调
查、依法履行巨额现金收付申报等反洗钱要求;增加反洗钱特别预防措
施要求。4、完善反洗钱调查相关规定。扩大调查主体和范围,将反洗
钱调查主体扩展至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一级派出机构,
将特定非金融机构等纳入调查范围。5、强反洗钱行政处罚惩戒性。调
整法律责任中关于违法行为的罚款幅度,提高违法责任与处罚的匹配程
度。央行表示,修订《反洗钱法》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各种金
融乱象是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诱因,只有抓住资金流向才能抓住金融乱
象的根本,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央行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央行网站的信息,为加强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
银行决定,自 2021 年 6 月 15 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
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 5%提高到 7%。分析认为,央
行此举在于提高外汇交易成本,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据中国外
汇交易中心消息,5 月 31 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调 176 个基点,
报 6.3682,续创 2018 年 5 月以来新高。目前,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
实现五连升。近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兑
美元汇率此前双双进入 6.3 时代, 均创下近三年来新高。上周五(28 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也突破 6.4 关口。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中欧
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近日
受一些不当言论误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一些超调现象。盛松成
指出,当前人民币过快升值有可能已经出现超调,未来看不可持续,也
不符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多部门就近期
人民币汇率变动发声,强调人民币汇率机制保持不变,提醒市场人民币
双向波动的预期走势。

银监会: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的系统性风险
6 月 1 日,银保监会召开“近期监管重点工作新闻通报”发布会,
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忠瑞就关于房地产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问题表
示,2020 年 12 月 26 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
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区分不同银行类
型,分别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和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提出监管要求。两
部委联合出台这项管理制度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管理好房地产贷款集中
度,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韧性和稳健性,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的
系统性风险。同时通过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推动深化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从目前执行的情况来
看,政策实施的效果初步显现。到 4 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
集中度同比下降 0.5 个百分点, 6 家国有大型银行全部实现集中度下降,
其他各类银行的集中度总体上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但在执行过程中也
发现一些新问题。一些地方中小银行利用大型银行退出的时机,争抢房
地产贷款市场份额,房地产贷款增速较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有所上升。
银保监会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实施名

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单制管理,督促这些银行落实房地产金融调控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贷
款增速。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银保监会将进一步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
措施。

银保监会:依法追缴高管奖金和明星代言费
6 月 1 日,银保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监管重点工作。其中
提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
险持久战,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持续收敛。一是稳妥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
机构。已接管的“明天系”6 家保险信托机构运行平稳,一批城商行、
农商行风险化解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高风险信托机构得到妥善处置。二
是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大力整治“名不符实”的金融产品。前 4
个月,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净减少 5499 亿元。三是加强信用风险防控。
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 4632 亿元,超过去年同期。一季度末,银
行业不良贷款余额 3.6 万亿元,不良贷款率 1.89%,较年初下降 0.02
个百分点。四是配合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
性债务,做好高风险地区的债务风险应对,有序化解存量风险。五是稳
妥推进网贷机构存量风险处置。截至 3 月末,存量业务尚未清零的停业
网贷机构 1387 家,未兑付借贷余额 7161 亿元,比去年末减少 79 家、
1046 亿元。银保监会提到,对已立案的 999 家机构,依法协调公安、
司法等部门加快审理进度。加快追赃挽损,依法追缴高管奖金和明星代
言费、广告费。引入征信系统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提高追偿专业化水
平。今年 4 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 2021 年第二期风险提
示,提醒金融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明星代言,做到“三看一防止”,切实
防范金融陷阱。

证监会批准原油、棕榈油期权交易
中国证监会 5 月 28 日表示,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大连商
品交易所分别开展原油、棕榈油期权交易并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交易。
其中,棕榈油期权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 6 月 18 日,原油期权合约
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 6 月 21 日。证监会表示,原油、棕榈油是重要的
大宗商品,相关期货合约自上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客户参
与广泛,功能发挥较为显著。上市相关期权品种并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
可有效满足境内外实体企业个性化和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助力行业平
稳健康发展。同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对近期大宗商品

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价格波动较大高度关注,积极配合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做好大宗商品的宏
观调控工作,进一步抑制市场过度投机,坚决查处期货市场各类违法违
规行为。在目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国内原
油等大宗商品期权的推出,意味着中国正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期待实
现国内大宗商品消费市场的定价权,避免美元贬值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带
来的冲击。

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
发展活力的通知。通知指出,7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
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改革
目标方面,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
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
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同时在自由贸易试验
区进一步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力争 2022 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
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
期性。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熊茂平在 6 月 3 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上指出,“证照分离”改革看似“小切口”,却带来了政府职能转变的
“大成效”,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便利送给企业,把事中事后监管的
挑战留给政府。熊茂平表示,“证照分离”改革以来,着力推进涉企审
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让企业在公平、透明、便捷的环
境中自主决策、创新发展。从试点情况看,一些高频经营事项,如公共
场所卫生许可证核发、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认
定、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广告发布登记等合计办理量占五成以上,企业
享受政策红利效果明显。

财政部拟设控股平台厘清角色并管控风险
彭博社日前报道称,作为中国华融直接控股股东的中国财政部,正
酝酿将其持有的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股权装入新的控股平台,从而
更好地厘清角色并管控风险。上世纪末,中国为消化国有银行巨额坏帐
风险,批准设立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口
剥离建行、中行、农行和工行的合计逾 1.4 万亿元不良资产。知情人士
透露,设立新控股平台的方案将参照中央汇金控股国有大行的模式,其
在三年前就已首次被提出论证,但一直未有实质进展,最近作为应对华

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融风险的一环,被相关部门重新审议。此前,主权基金中投公司据称拒
绝了财政部向其划转华融股权的方案,中投方面表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
能力处理华融的债务重组等问题。但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华融已经获得
国有大行的流动性支持,可确保其至少在 8 月底前都能足额偿还到期债
券,且公司计划在此之前发布年报。在部分官员看来,设立控股公司有
利于促进财政部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和股东出资人角色分离,理顺监管职
能,并向华融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引入更富专业性的管理文化和公司治
理。据悉,此次讨论还涉及是否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并相应稀释财政
部目前的持股比例。

中国将调整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机制
据财新网 6 月 2 日报导,日前中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
审议通过的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拟将商业银
行存款利率上浮的定价方式,由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
率+基点”;在转换定价方式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设置不同
的最高加点上限。报导称,整体而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或将有
所下调。中国市场利率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周二(6 月 1 日)召开,要求
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美元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会议认为,当前利
率定价秩序总体稳定。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改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降低,引导
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会议强调,要持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重要作
用,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加强存款利率
自律管理,引导金融机构自主合理定价。根据加强公开信息发布管理的
自律倡议,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稳定市场预期。按照人民
银行相关要求,督促各类放贷主体抓紧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两院院士大会之后,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 5 月 29 日在该院第 15
次院士大会上作工作报告,其中谈及对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他表
示,我们要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
零容忍,还要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
素。对于存在的问题,李晓红举例称,学科、区域结构不均衡,院士增
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院士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院士称号承
载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院士应邀参加

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还是时有发
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
士”现象屡禁不止。极个别院士的不端行为,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
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李晓红进一步提出了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的几点举措。一是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
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三是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加强院士队伍管理;四是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
提升院士队伍质量。

新三板市场摘牌规则明确
5 月 28 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
止挂牌制度的指导意见》。随后,全国股转公司也发布了《全国中小企
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配套修改了《挂牌
公司申请股票终止挂牌及撤回终止挂牌业务指南》。总体来看,新规完
善了新三板主动终止挂牌制度,对强制终止挂牌作出了要求,并明确了
终止挂牌公司的后续监管安排。除主动终止挂牌的情形,新规还明确了
强制终止挂牌的要求。全国股转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三板市场准入
无盈利能力和公众性要求,重点关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持续经营能
力及合法合规性要求。按照退出与准入逻辑一致的原则,在现行未按时
披露年报或半年报、无主办券商持续督导的情形基础上,《终止挂牌实
施细则》新增四大类十二种强制终止挂牌情形,坚决出清劣质公司,健
全市场自净功能。同时,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后,股票不再公开转让,
不再属于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其中股东人数不超过 200 人的终止挂
牌公司,可以自行选择到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股份登记托管或挂牌,或
者依法作出其他安排。而对于股东人数超过 200 人的终止挂牌公司,仍
属于非上市公众公司,需履行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等义务,根据证
监会《指导意见》要求,其股票应当进入全国股转公司设立的摘牌证券
服务专区转让。

“数据本地化”规则在中国落定
在特斯拉此前宣布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之
后,据路透社报道,宝马、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和福特汽车准备或已
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存储其汽车在当地产生的数据。事实上,中国的
《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等对数据本地化与跨境制

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度已有规定,微软、亚马逊等国外互联网巨头在几年前也已在我国建有
数据中心。针对如智能汽车等特殊领域数据跨境,更有专门的规范。如
《信息安全技术 网联汽车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标准草案规定网联汽
车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从车外环境采集的道路、建筑、地形、交
通参与者等数据,以及车辆位置、轨迹相关数据,不得出境;《汽车数
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应当
依法在境内存储。5 月 25 日,云上贵州与苹果公司联合建设 ICLOUD(贵
安)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行。除中国外,随着网络安全日渐成为全球性
议题,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多国的“数据本地化”浪潮正在掀起。近
日爱尔兰监管机构启动 FACEBOOK 跨大西洋数据传输行为的调查,以及
欧盟对亚马逊和微软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的隐私调查,都源于欧盟国家对
公民个人数据跨境转移导致隐私权受侵害的担忧。印度也在逐步推进其
数据本地化政策。2020 年 6 月 29 日,印度政府就曾宣布禁止在国内使
用包括 TIKTOK、微信、微博在内的 59 个由中资公司运营的 APP。

“十四五”时期将对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中国商务部 6 月 2 日提出要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争取用 5
年时间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
规范有序的城市商业体系。商务部当天举行全国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作
现场会。会议称,近年来中国城市商业发展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供给质量、治理能力和消费环境有待优化提
升。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城市流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
消费规模为目标,着力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满足城市居民品质
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商务部称,要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牵动作用,
因地制宜做好城市商业规划,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为导向,构建分
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同时,要着力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持续
推动业态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城市消费提质扩容。此前,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
景目标纲要。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为
进一步提振消费,使之尽快走出疫情影响,官方在城市和村镇两方面都
加大了政策力度。商务部日前透露,“十四五”时期将对县城、乡镇和
村三级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引导城市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
带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理念下乡,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体育赛事活动暂停
6 月 2 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暂停相关体
育活动的通知》,通知称,5 月 22 日,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百公里
越野赛因局部天气突变发生公共安全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教训十
分沉痛。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即日起,暂停山
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管理责任不清、规则不完
善、安全防护标准不明确的新兴高危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总局将对体育
赛事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加快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标准规范,全面加强
对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的管理保障。其实从白银百公里越野跑悲剧后,国
内多项赛事已经按下暂停键。原定于 5 月 30 日的 2021“丝绸之路”宁
夏-银川马拉松赛宣布延期;原定于 6 月 13 日举办的中国田协“金牌赛
事”2021 兰州马拉松宣布延期;多个省市的越野跑、山地跑等小型赛
事也宣布延期。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近百个赛事宣布延期或取消。
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到后疫情时期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恢复,对于国内
旅游市场而言,也会带来负面效果。

美国军方: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具有突出优势
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般来说,美国军队是全球军队
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不过,美国军方也很注重从他国借鉴。《现代舰船》
2021 年第 5 期曾刊载了《中国和以色列快速军事创新对美国的借鉴意
义》一文,作者是美国空军上校乔治•M•多尔蒂。该文认为,中国的国
防工业体系具有突出优势。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是建立在自上而下、集
中规划的国家体制中。这种体制在将新技术转化为军事产品,并在大型
军事企业中迅速运用这些技术方面表现出巨大效力。该文认为,对中国
军事现代化的速度和有效性产生重要作用的三大做法,值得美国借鉴:
即中国国防研发同步分层式战略规划、对跨企业设计和决策的强大技术
支持、全尺寸原型和实验平台的系统化使用。关于同步的分级战略规划,
文章认为,中国的军事采购活动以定期公布的正式计划的等级序列为指
导。文章还提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以长期创新为重点,以《中长期
科技发展计划》为指导。在作者看来,中国定期更新、相互关系明确的
层级计划体系,使中国对新军事研发的需求具有合理性。这种体系有助
于提供长期研究所需的稳定性,并减少对新创新的需求,以解决与现有
部队的优先权和资源持续性的冲突。

1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国金融产品要增加供给的复杂性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近日在国内论坛上表示,在服务贸易方面,一定
要关注跨境人民币产品的开发,一方面是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方面
是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的复杂性。如果中资金融机构不能在复杂性方面做
出应有的贡献,金融产品永远是停留在一个白水煮白菜的阶段。如果在
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过程中,管理风险的能力不行,定价风险的能力
不行,定价资本的能力也不行,那么这样是没办法竞争的,所以一定要
在整个复杂性方面提升。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实际上就是金融服务能力
的升级,相当于产业中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只有升级之后的金融服
务,才会有更高的利润、更多的收益。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是一个系统的结果,既需要有成熟的金融创新的技术和能力,又需要
有制度、政策和监管的配合。既要放开,又要加强监管。以去年引起轩
然大波的中行“原油宝”事件为例,原油宝协议为(在交易时间内)跌
至 20%保证金时强平,但在跌至 20%时(交易时间外),中国银行没有
起到应有的风险控制作用,导致最终出现穿仓。此外,面对芝加哥商品
交易所修改交易规则(允许出现负价格),中行对此没有相应的应对手
段,没有告知投资者风险,且在操作上还是延续其在交易时间才会进行
强平的规则,导致投资者当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交易时间外的暴跌而毫
无办法。此次事件暴露了中行在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上存在问题,也缺
乏没有紧急应对的手段。原油宝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金融产品,但已经让
中国银行这个百年大行手忙脚乱。中国金融产品要增加供给的复杂性,
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中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如何建立
近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中欧碳定价圆桌会议上,北京绿色交
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表示,“中国碳市场的三个主要特点是交易规模小、
交易价格低、投融资功能弱。”他认为,“碳市场或者说气候变化有三
个显著特点,即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所以,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
非常艰巨的工作。” 梅德文介绍,中国自 2013 年伊始先后在京津沪渝
以及广东、湖北、深圳、福建进行 8 个碳交易试点,7 年累计交易金额
约 105 亿元、交易量约 4.45 亿吨,交易价格约 23.5 元/吨,而欧盟碳
交易市场 2020 年的价格约为 24 欧元/吨,今年已突破 50 欧元/吨。面
对从 100 亿吨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等挑战,梅德文认为,需要一个有效

1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性、流动性、稳定性,具备广度、深度和弹性,能够反映边际减排成本
和外部性成本的碳价格信号。为此,要有“严格的立法、严谨的量化、
严肃的定价”,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可能需要进行九个转向:一是从目
前比较软约束的减排转向更强力度的减排或者说总量减排;二是在碳核
算方法上,从采取碳排放的因子法与碳平衡法转向直接测量法;三是市
场主体从控排企业为主体转向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
机构、个人并重;四是产品从现货为主转向现货、期货、衍生品并重,
实现风险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五是配额分配方式从基本上免费分配
转向“免费+有偿”分配;六是重点控排行业从八大行业转向达到一定
排放标准的排放设施;七是金融机构从代理开户结算中间服务转向交易
做市商等主动行为;八是中介服务机构从提供咨询、监测等服务转向分
享、套利等主动行为;九是市场格局从一个行业到八个行业,从区域到
全国,从国内为主到对接国际市场、最终走向国际。

中国正对原油进口展开调查
今年,中国政府一直在逐步加强对庞大的国内石油行业进行的审
查,通过对成品油新增税收来加强主导作用,同时对国有能源巨头和独
立炼油商的原油进口展开调查,调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
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
否将石油转卖给国内其他公司。这些企业总共占国内进口总量的 60%以
上。另外,调查内容还涉及,这些企业进口的原油是否在炼油厂以有偿
方式进行加工,这样做可以减少公司的纳税。上周,国家发改委只给了
五家国有企业仅两天时间,要求其汇报过去几年使用进口原油的情况。
这项调查的背景是,中国在国内供应膨胀的情况下,正努力控制进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
2020 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激增 7.3%,是新冠大流行期间唯一一个石
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市场。思亚能源分析师 Seng Yick Tee 说,强劲的经
济增长、新增炼油能力和燃料税调整可能会刺激今年的原油进口增加
7.2%,或每天 77.5 万桶。但是,中国的炼油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和燃料
供应过剩的问题,中国政府迫切希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希望打击逃
税以及混合并销售不符合排放标准的燃料等行为。路透称,中国将在未
来几个月发布第二批原油进口配额,上述调查可能会促使中国政府减少
分配给独立炼厂的配额。虽然这可能会抑制独立炼厂对更多供应的需
求,但不受配额管理的国有企业预计将主导进口。

1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西北地区如何应对减碳挑战
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推进方向,然而对于传统能源占
比较高的西北地区而言,低碳转型无疑将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并推动优化地区
产业结构面临一定挑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指出,尽
管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西北却未将这种能源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
势,不少省区传统能源产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新动能尚欠缺,地方
GDP 和财政状况相对较差,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不足。所以在应对资
源和减碳挑战上,张晓慧认为,西北地区可以考虑把碳储存作为一个新
的产业来发展。碳储存产业核心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就是将二氧
化碳从与能源相关的来源中分离出来,运输到储藏地点,并长期与空气
分离储存的过程,通过将二氧化碳储藏在天然的地下含水层中,如油气
田中,利用天然的条件来防止二氧化碳泄漏到大气中。张晓慧认为,新
疆就有许多中小油气田或者是煤矿,开采完其实就废弃了,完全可以用
它来作为碳储存的地点。另一方面,新型能源和碳储存行业的发展,归
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碳市场价格信号的激励引导。

中国减碳要以工业过程煤和散煤为主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逐渐退出将成为长期趋势。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日前指出,在短期内,中国降
低煤炭消费量要以工业过程煤和散煤为主。邹骥表示,按照用途来分,
国内的煤炭主要可分为三类:电煤、工业过程煤和散煤,各自占比分别
大约是 55%、30%和 15%。首先,工业过程煤包括钢铁、水泥建材、煤化
工等用煤有巨大的减煤潜力。“十四五”期间需要在工业过程煤方面做
出明确的规划,比如在现在的消费量上降低 1/6,对此有很多可做的事
情,包括提高各类工业炉窑能效并降低煤耗或进行燃料替代、加大废钢
的回收利用、采用氢能炼钢技术、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代替煤制氢等;
另外需要大力去除散煤,散煤的消费量大约有 7 亿吨,主要是一些工业
小窑炉、小锅炉以及郊区和乡村民用生活供暖炊事用煤等,带来的污染
非常严重,需要尽快做好燃料替代。但实现电煤的大规模替代,邹骥强
调,这可能还需要 1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是因为国内煤电设备普遍
投产不久,平均煤电机组年龄大约 12-13 年,远没有达到必须淘汰的寿
命期,背后还是大量的银行贷款和金融稳定所依赖的收益,所以必须分

1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批次、分步骤地限制、减少,否则将可能导致过多的资产沉淀甚至引发
显著的金融风险。二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还有待完善,非
化石能源挑大梁还要假以时日。

广东的限电之举如同给当地企业泼了一盆冷水
开六停一、开五停二、开四停三、开三停四……这个夏天,和珠三
角地区火热的天气和工厂订单同时到来的,还有规模逐渐扩大的错峰用
电措施。目前广东省统调最高负荷需求已超过去年全年最高负荷,接下
来进入盛夏后,用电量估计会进一步增加,省内包括东莞、广州、佛山、
中山、江门等地部分企业近日都接到了错峰用电的通知。当地工厂业主
反映,“客户催得很厉害,现在是开五停二,只能是在可以开工的日子
里,拼命加班赶货。到限电的日子就调班,安排一部分人晚班,安排一
部分人做不需要开机的事,比如打包、组装之类。”“本来现在的生意
都好忙,活做不完,工人放假没工资,放假放到工人都跑了。”限电之
下,企业也在想办法。当前自发电企业不多,但准备自发电的企业非常
多。但对部分中小工厂来说,自备发电机组却是不可承受之重。“平时
我们峰谷用电大概 0.8-0.9 元一度电,如果租柴油发电机,大概成本要
到 1.6 元/度,贵了将近一倍。还不包含我买或者租发电机的费用。”
与此同时,当前广东制造业企业仍延续去年下半年订单火爆的行情,很
多企业均表示,在接到错峰用电通知之前,工厂基本以最高产能在运转。
短期内,错峰用电会对企业的产能造成直接影响;长期来看,不少企业
担心一旦无法如期交货,会影响商誉。

我国电力市场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
我国部分地区近期电力供应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受经济持续向好、
高温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南方五省区用电需求持续攀升,最高用电负
荷已经逼近历史最高值,电力供应偏紧。5 月 29 日,南方电网今年累
计统调发受电量已经达到了 502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3.68%,统调最
高负荷达 1.986 亿千瓦。而在此前的 21 日,全网最高负荷需求超过 2
亿千瓦,广东超过 1.3 亿千瓦,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广东全省 21 个
地市已陆续启动有序用电方案。广东用电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云南的水
电,但 5 月以来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的主力水电迟迟未入汛,
加上云南工业用电增长明显,1-4 月云南的用电量同比增长了 31%,电
力供应偏紧,出现缺口,云南已无法保证对外有效供电,甚至在保障居

1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民用电的前提下,也对企业启动了有序用电方案。南方电网正在通过多
条跨省电力通道,灵活调剂省间余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但从广东多
地陆续逐渐扩大的错峰用电措施看,对策效果并不明显。这也反映出这
样一个现实,从有效供需角度衡量,我国的电力市场事实上是处于一个
紧平衡的状态。一旦遭遇突发状况,供应的瓶颈就会马上显现。目前,
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于各行业之首,且煤电占我国发电量比重仍在
60%以上。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就是要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
从而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但过快压煤减碳可能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
电力的有效、稳定供应能力下降,当前各地出现的用电紧张就警示了这
一点。

特高压工程省间壁垒使得线路利用率低
我国风电光伏的开发主要布局在本地负荷需求少的西部北部地区,
就地消纳能力较弱。为了更好地跨区配置电力资源,特高压工程应运而
生,西部优质的可再生资源因此输送到中东部地区,减少当地的化石能
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然而,绿色和平的《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的经济分析
与保障路径研究》报告指出,以山东省为例,其作为受端省份的跨省特
高压线路共 8 条,只有一条线路利用率接近 90%,其他都偏低,最低的
利用率只有 10.27%。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国家能源局反馈
督察情况时也指出, “在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存在政策协调不力等问题,
14 条相关输电通道中 2 条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比例不足 1%”。截至 2019
年年底,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接受外送电的比例,分别仅比 2017 年提
高 4.1 个百分点和 2.7 个百分点,上升不明显。另外,计划 2017 年底
前建成投产的 12 条输电通道,有 2 条滞后一年,1 条至督察时还未建
成。业内人士认为,跨区域电力调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掣肘电力系
统碳达峰方案的痛点之一。有业内人士称,在十年之间,将有六、七亿
千瓦的新增风光装机,会在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省区建成,目前正在探讨,应该建立哪些东西、南北的通道、送到哪些
目标市场,跨区域调电的机制如何?电价怎么确定?电量怎么分配?这
一系列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有业内人士称,跨区电力消纳主要不是技术
问题,更多是政策问题。绿色和平的报告也指出,送电或受电省份涉及
电力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为了保护本省经济或企业利益,抬高输配
电价,或施加行政手段限制交易。而特高压工程耗资巨大,但省间壁垒
使得线路利用率低,难以收回成本。

1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
截至 6 月 3 日,国内新冠疫苗接种剂数已达 7 亿剂,相当于总人口
数的一半。但中国何时能够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首席专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专家邵一鸣在 6 月 2 日指出,
根据免疫屏障简化公式和疫苗实际效果来计算,中国新冠疫苗接种率要
达到 80%才能建立起免疫屏障。而就在几天之前,钟南山院士也曾表示,
按照疫苗保护率达到 70%计算,中国的新冠疫苗覆盖率需要达到近 80%,
才有可能形成群体免疫。钟院士做出预计称,在 7 月初全国应该达到
40%,今年年底能够达到 80%。这也就是说,在 7 月份后疫苗覆盖还要
完成超过 5 亿人的接种工作。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 12 岁
以上合资格接种疫苗的人口中,已完成接种疫苗(即两针的辉瑞和
Moderna,或单剂的强生)的比率为 48%,至少已接种 1 剂疫苗的比率
为 59.6%。考虑到疫苗开放予 12 至 17 岁青少年接种,只是近两周的事。
故 18 岁以上成年人口较适合作为达标基准,而美国相关已完成接种比
率为 51.2%,至少已接种 1 剂疫苗的比率则为 62.4%。假设所有已打第
一针的美国人在 7 月初之前都会如期打第二针的话,美国距离 70%接种
率的群体免疫目标,差距为 7.6 个百分点,大约等同 2000 万名成年人。
尽管从总接种剂数看,自 4 月 26 日中国的疫苗接种剂次首次以 2.35
亿剂次超越美国的 2.32 亿剂次开始,此后便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
家远远抛在后面。但从中美两国疫苗覆盖率进度对比看,由于庞大的人
口基数,同样达到群体免疫水平,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冠病毒溯源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针对新冠病毒从实验室泄漏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
究国际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多米尼克·德怀尔日前表示,
新冠病毒从实验室泄漏的说法缺乏证据支持,将溯源问题政治化以谋求
好处无益于解决问题,应该让科学界继续研究。今年初,德怀尔作为世
卫组织国际专家组成员,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在武汉进行了为
期 4 周的新冠病毒溯源研究。他在武汉之行后曾表示,新冠病毒极不可
能来自实验室泄漏。针对美国总统拜登下令要求美国情报部门调查病毒
起源,德怀尔表示,美国情报部门迄今拿不出任何有用的信息,拜登总
统说他从情报部门得到的报告是相互矛盾的,“在我看来,这都表明目
前没有明确的证据,否则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目了然”。日前世界知名科

1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学杂志《自然》杂志也在官网发文,称有关“实验室泄露”的谣言让许
多科研人员感到不安,渲染这种争议可能会阻碍对病毒起源的研究,还
会阻碍各国在抗击疫情上的合作并助长网络欺凌和反亚裔骚扰。从科学
界的表态看,已经严格限定新冠病毒溯源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将其政
治化难以获得认同,这应当是反击新冠病毒“实验室泄露”说法需要充
分考虑的因素。

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和处罚将会持续加压
今年以来,国内的教育培训行业一直处在风口浪尖。6 月 1 日,国
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经对新东方、学而思等 15 家校外培训机构
检查,发现均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13 家校外培训机构还存在价格
欺诈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对 15 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
共计 3650 万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文称,分别对
哒哒英语、掌门 1 对 1 等四家校外培训机构罚款合计 1000 万元。实际
上自年初以来,全国各地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一直在持续开展,相
关处罚、通报不断见于新闻报道。其背景在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在年初的 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要大
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
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
中解放出来。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
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在 6 月 1 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
责人也表示,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
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
机构,减轻未成年人学业负担。在政策加码之下,可以预见针对校外培
训机构的整顿和处罚将会持续加压。

教育部建议香港法律要列明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地位
教育部日前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其
中提及香港“两文三语”现状,建议香港法律要列明普通话和简体字的
地位,将普通话教育适度列入考评体系,并与广东合作推进普通话教学
等。此项报告是国内首部国家战略性区域的语言生活白皮书,分别考察
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4 大中心城市的语言状况及相关规划。报告
认为,香港“应该”或“宜将”普通话教育作为政策适度列入考评体系,
连贯衔接小学、初中、高中的普通话教育,并建议粤港澳三地应加强语

1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言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由“香港发挥英语辐射英语系国家作用,澳门发
挥葡语辐射葡语系国家作用,强化英语和葡语人才培养基地”。此外,
深圳、广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应既要提升整体的国家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同时继续发挥粤语方言等汉语方言在地域文化传承和感情维系中的
作用。

中国有56%的女性预计会在两年内离职
新冠疫情反复,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模式有了重大变化,而女性更是
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期发布的《2021 职场女
性调查》曾对全球 5000 名女性,其中包括 500 名中国女性展开过调查。
报告指出,在中国有超过半数(56%)的女性预计会在两年内离职,甚
至有 16%的中国女性正考虑离开就业市场。该报告指出,中国女性对工
作与生活平衡满意度较疫情前下降 33 个百分点,而心理健康方面的满
意度也下降 30 个百分点,降幅十分明显,与全球整体趋势一致,报告
同时指出,近半数(46%)受访者担心自己若不能保持“随时在线”,
她们的职业发展将受到不良影响,例如被排除在重要会议之外。74%的
中国女性更表示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其工作量有所增加,半数中国女性
表示其家务负担也在加重。中国女性受访者整体表示,过去一年花费在
个人爱好和人际关系的时间有所减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她们的离职意
愿。德勤中国人力资源转型合伙人郑骅对此指出,当前只有不足两成
(17%)的中国企业会采取更多措施来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

中国CEO对未来增长仍持乐观态度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 CEO 调研中国报告《疫情时代的中国企
业再定位》显示,尽管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在 2020 年出现收缩,
但中国 CEO 对未来 12 个月的全球经济增长仍保持乐观态度,71%的中国
内地 CEO 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将会改善,31%的中国内地高管对其企
业在未来 12 个月的收入增长前景“非常有信心”。中国 CEO 认为,日
本、德国和美国是未来 12 个月对其公司整体增长前景最为重要的三大
市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CEO 将中国内地,美国以及印度、印度尼
西亚和日本视为对其整体增长前景至关重要的主要市场,而全球高管们
优先考虑的主要市场仍为美国、中国内地和德国。报告指出,在中国,
疫情危险成为主要的商业威胁。中国高管把疫情、贸易紧张局势、关键
技术人才的短缺这三大威胁纳入其战略风险管理活动,全球高管则主要

1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关注疫情、网络安全威胁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当被问及哪些地区是 CEO
最优先考虑的境外投资目的地时,中国企业高管选择了亚太地区(6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57%),其次是欧盟地区(49%)。调研结果显
示,人们逐渐意识到对利润和传统财务报表以外的重要事项进行衡量的
重要性。在中国,创新、劳动力管理实践、宗旨和价值观被评为最需要
衡量和报告的三大影响领域。

宁德时代成为一个产业投资巨头
宁德时代在国内上市公司中算是一家“明星”企业,近期股价已逼
近 430 元,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万亿的公司。这是什么概念?与所
属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宁德时代的市值相当于比亚迪、
长城汽车、上汽集团三家 A 股市值最高整车企业市值之和。值得注意的
是,宁德时代万亿市值背后,除了依靠其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占据半壁
江山的市场地位,现在的宁德还成为一个产业投资巨头。过去两年间,
宁德时代加速在全国各地扩充产能。除了对电池主业加码,从去年开始,
宁德时代在不断完善产业链。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中游的电池包、
电芯工厂、再到下游的造车新势力、电池回收、储能、出行等各个领域
都有所布局。2020 年 8 月 11 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 190
亿元,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事实上,2020
年以来,宁德时代先后参投或者入股多家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
代入股投资的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 50 多家。宁德时代上游的投资主要
包括材料资源、电池材料、设备等领域。原材料方面,投资了镍、钴、
锂等动力电池关键矿产资源公司。电池材料方面,则涵盖了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隔膜、铜箔等方面的公司。此外,宁德时代
还持有了近十家不同的锂电设备公司的股份。在中游方面,宁德时代与
多家主机厂成立了电芯及电池包生产合资公司,也入股了多家动力电池
系统公司。其下游投资则更为宽泛,涉及储能、充电基础设施、换电、
自动驾驶公司、汽车整车厂(爱驰汽车)、出行公司(享道出行、哈啰
出行)、汽车芯片(地平线、芯迈半导体)等领域。要指出的是,宁德
时代从做电池,到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再投资布局全产业链,目前已经
形成了良性循环,建立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而且构筑起了围绕电池业
务的产业生态。不同于常见的跨产业、什么赚钱做什么的多元化,宁德
时代的投资围绕新能源领域展开,可以说,形成了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体系。在国内民营企业中,这是一个少见的案例。

1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低附加值企业的生存空间正持续被压缩
近期,在生产成本上涨和订单利润不足的双重压力下,深圳和东莞
等地的众多中小电子工厂正面临着生死考验。在当前的原材料涨价潮
中,相对服装厂、玩具厂,外贸导向型的电子厂资产投资比较大,涉及
到的原材料种类比较多,承压相对最重,更容易受到突发涨价潮的影响。
这甚至引发了广东部分中小型工厂的“停工潮”。在东莞,小型电子工
厂数量较多,但很多都是低附加值生产,现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高了
成本,这些企业无法经受住外部风险,很多甚至选择直接关门。有专门
从事倒闭工厂回收工作的从业者表示:“去年以来,我们陆续在东莞回
收了几十个电子工厂的设备,电子厂的设备还是比较值钱的。”深圳的
情况同样如此,一位在宝安区运营电子厂并以停工应对涨价的工厂老板
表示,下一次他不会把主要生产基地放在深圳了,折算下来人力成本太
高,也会尽量避免折腾那种低附加值的人力密集型企业,做不长。同时
有工厂员工却表示,“目前深圳中小电子厂的普工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基本上初中学历就能去,工作也比较容易上手,主要通过不断加班来提
升收入,即使这样,收入也很有限,在深圳仅从事这样的工作是很难长
期生活的。”这些信息实际上意味着,成本上涨、利润缩水使得低附加
值的人力密集型工厂在深圳等地的生存空间正持续被压缩,此轮原材料
涨价无疑将加速这个进程。

传统产区国产大豆种植面积面临趋势性缩减
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都叫大豆,但却不是一类产品。我国仅允许种
植非转基因大豆,其蛋白质含量高,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
大豆蛋白。进口大豆则为转基因大豆,油脂含量高,主要用于满足加工
食用油和养殖用豆粕需求。正是因此,国产大豆依然是老百姓的“刚需”
食品,并不能被进口大豆替代。然而,随着我国不少曾经的大豆产区改
种玉米等作物,大豆种植面积将可能面临趋势性缩减。如吉林省曾是大
豆主产区,种植面积最高时超过 1000 万亩,但近些年,种植面积比过
去已大为减少。而玉米的大幅涨价,更是将强化这一趋势。去年初至今,
我国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达 60%,虽然大豆价格也有上涨,但玉米亩产远
高于大豆,每亩玉米效益依然比大豆高。在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同样
一亩地,种玉米的效益比种大豆高出几百元。今年春耕,农民种植玉米
积极性更高,普遍压缩大豆种植空间改种玉米。此外,传统产区大豆种

2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植与耕作制度不配套,持续高产稳产制约了种植效益的提高。在新疆的
一些大豆适宜种植区,农民采用全程耕种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
植密度高,一些品种产量很高。而在吉林不少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小而
散,机械化程度、配套栽培技术应用程度低,即便与新疆种植同一品种,
产量也不一定高。正是考虑到上述因素,日前包括农业农村部在内的各
方都作出预测,称 2021 年我国大豆播种量比去年略减,供需矛盾将会
显现。

G7在WTO改革中针对中国的立场一致
G7 成员国日前召开了视频会议,在 G7 轮值主席国英国于会后发布
的公报中表示,成员国对“越来越多的使用非市场政策和操作”感到担
忧,并将矛头对准了那些使用巨额补贴、掩盖政府参与经济、窃取技术
的国家。他们表示,“这些行为扭曲了竞争,降低了公平性和对全球贸
易体系的信任”,“从根本上说,我们注意到,它们对基于规则的多边
贸易体系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公报没有直接提到中国,但
G7 成员国指责中国利用上述做法破坏了多边贸易体系。公报还指出,
一些国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发展中经济体制定的规则为自己
谋利,并呼吁改变这些规则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这是公报中又一次间
接提到中国。值得注意的是,G7 成员国表示,这些讨论将在 10 月举行
的下次会议上继续进行,并更广泛地表达对 WTO 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
拉改革该组织努力的支持。显然,G7 国家的这一声明意味着,G7 在 WTO
改革中已经形成了针对中国的较为一致的立场,预计在后期讨论 WTO
改革等谈判中,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加。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限制有多大的影响?
最近几个月,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紧张关系急剧上升。在澳大利
亚支持对中国早期处理新冠病毒的事件进行全球调查,并在一系列地缘
政治摩擦中追随美国对中国施压之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为此,中国
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限制从澳大利亚的进口,从征收关税到实施其他禁
令和限制,影响了澳大利亚的商品出口,包括大麦、葡萄酒、牛肉、棉
花和煤炭。根据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洛伊研究所的数据,2019 年,这
些目标出口产品的价值合计约为 250 亿美元,占澳大利亚国内生产总值
的 1.3%。由于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分析人士预计澳大利
亚将受到限制措施的严重打击。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限制措施并不像

2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人们担心的那样具有破坏性,因为澳大利亚通过将许多出口产品转移到
其他国家,成功控制了损失。洛伊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Roland Rajah
估计,总体而言,受影响的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除煤炭外)在 2020 年
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稳定,金额略高于 90 亿美元。随着 2020 年底限制
措施升级,出口额最终降至该数额的一半左右。在限制措施之后,这些
货物找到了其他出口市场,这些货物的贸易额按年计算增加了约 42 亿
美元,抵消了中国的大部分损失。到 2021 年 1 月,澳大利亚对世界其
他地区的煤炭出口按年化计算比禁令前高出 95 亿美元。其中,澳大利
亚煤炭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增加。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限制到底
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国需要对此进行政策影响力评估,这涉及到未来
的地缘经济策略调整问题。从上述信息看,中澳地缘政治冲突并不像许
多人认为的那样,对澳大利亚的经济造成了明显损害。如果澳大利亚通
过转移市场有效规避了中国的“贸易限制”,将给澳大利亚在地缘政治
上保持强硬提供底气。

美国证监会:警惕社交媒体对于市场的影响
美国当地时间 6 月 1 日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经向
特斯拉提出警告,表示特斯拉没有监督其 CEO 埃隆·马斯克的推特使用,
或将对特斯拉以公司治理责任为由追责。美国证监会并不是现在才注意
到社交媒体对于市场的影响,2021 年开始,股市就因为 GAMESTOP 的股
价操纵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一些个人投资者利用网络 REDDIT 论坛组
织,购入 GAMESTOP 股票令股价上涨,打乱了大机构的做空计划。虽然
经过 SEC 多轮整治与引导,GAMESTOP 的股价也还是一直动荡不安,目
前依旧以日均 20%左右的比例波动。随后马斯克发推“GAMESTONK”,
又附有 REDDIT 讨论区的网络链接。这件事以后,美国证监会 SEC 就开
始要治理社交媒体大 V 的账户。第一个开刀的,当然是风口浪尖的马斯
克。今年 2 月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介入并调查特斯拉及马斯
克是否涉嫌利用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账户影响力操纵狗狗币等加密货
币。而对舆情监管工具的控制,证监会也提上了日程,SEC 新任主席
GENSLER 表示,SEC 越来越重视社交媒体与市场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
越来越多的基金正在基于对在线帖子和推文的分析来做出投资决策。用
于探测社交媒体舆情的机构工具可能导致市场操纵风险。不过,在当前
的信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SEC 能否扼制其在资本市场的影

2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响,仍没有确定的答案。毕竟以公司治理的责任追责马斯克,表明其还
没有合适的法律工具应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拜登计划修订中国军方关联企业的投资禁令
彭博社 6 月 3 日报道,拜登计划本周修订特朗普政府时期推出的针
对所谓中国军方关联企业的投资禁令。知情人士说,根据拜登修改后的
命令,美国财政部将列出一份公司名单,这些公司可能因与中国国防和
监控技术部门有关联而面临经济处罚。到目前为止,金融制裁和目标公
司的选择参照美国国会授权的国防部报告。报道称,拜登预计将在本周
晚些时候签署修订后的命令。该命令旨在禁止对与中国国防或监控技术
部门有关联的实体进行投资。而特朗普的版本侧重于针对中国军方拥
有、控制或以其他方式相关联的公司。据一名知情人士称,拜登政府将
保留原本名单上的大量实体,而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将
依据新命令增添新实体。美国财政部将咨询国务院和国防部意见。这项
政策在早前曾受到司法挑战:小米集团及箩筐技术成功挑战禁令,其中
小米已被移出黑名单。彭博报道称,拜登团队认为有必要修订该政策,
以确保其法律合理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知情人士称,拜登团队将相关责
任转移到财政部,是为了巩固实施处罚的法律基础。华尔街对拜登立场
也抱以极大关注,因为他们不确定特朗普的投资禁令是否适用于一些可
能与清单实体有关的公司,无论是附属公司还是公司名称类似。知情人
士称,白宫和财政部将澄清一点,这些禁令适用于清单实体附属公司的
前提是该附属公司本身也被财政部列入了清单。而上届政府还旨在打击
名称与清单上实体吻合的公司。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今年 1
月曾把对某些有中国军方背景的企业及其子公司进行投资的禁令的生
效日期延后至 5 月 27 日,如今又把禁令生效日期延长至 6 月 11 日。

印度工厂停工有利于中国出口
疫情肆虐使得印度很多工厂关闭,多个支柱产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冲
击。目前印度医药中间商和原料药企业开工率仅为 30%左右。印度有“世
界药厂”称号,生产了全球近 20%的仿制药,其原料药是制药全产业链
中与上下游联系紧密的重要一环。《德国经济周刊》近日报道,由于大
规模的封城措施,制药公司基本停摆,印度向欧洲等地区出口药物的供
应链目前处于崩溃状态。同时,由于欧美出口订单转移,印度纺织业也
遭到重创。苏拉特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城里大部分人从事跟纺织业相

2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关的工作。部分苏拉特纺织品交易商表示,自己的生意差不多减少了九
成。纺织品交易商迪内希·卡塔利亚称,苏拉特有 6.5 万名纺织交易商,
按平均数计算,苏特拉纺织业至少每天要损失 4800 万美元左右。从去
年 4 月到今年 3 月,印度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较此前一年下滑了
12.99%,其中服装出口下滑 20.8%,纺织品出口下滑 6.43%。疫情还让
很多印度手机工厂陆续停工,产能迅速下降。据外媒报道,富士康在印
度的一家工厂中,已经有 100 多名工人被确诊感染,目前工厂负责加工
的苹果手机已经减产超过 50%。OPPO 位于印度的工厂也因同样原因停
产。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需求复苏之下,印度工厂停工,加之越南等
东南亚国家近期受疫情冲击加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出口。

以色列生育水平保持高位
一般说来,伴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提升,生育率会持
续下跌,但放眼世界以色列却是例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数据,1991 年时,以色列的人均 GDP 为 13201 美元,2020 年的数据
为 43689 美元,早已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以色列近 30 年的生育率
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略微提升。 在 1991 年时,以色列的生育率为 2.91,
到 2016 年和 2017 年时达到了峰值的 3.11,此后尽管有所下降,2019
年的 3.01 依然高于 1991 年的水平。不仅仅在发达国家中一枝独秀,甚
至还超过了其他像伊朗、沙特这样的地区大国。在 2020 年底以色列人
口达到 929 万,是 1948 年建国时的 11 倍。以色列约有 28%的人口年龄
在 0-14 岁,12%的人口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OECD 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分
别为 18.5%、15%。生育水平之所以保持高位,是因为首先在以色列,
多生娃被赋予了一项神圣的使命:国家和种族的延续。以色列第一任总
理、“国父”戴维·本-古里安就曾号召:提高犹太人的出生率是关系
到以色列生死存亡大事,一个犹太妇女应该至少生育四个孩子,否则就
有辱民族使命。除了宏观的国家安全因素外,犹太民族在传统上就相当
重视生育与家庭的建设,这一传统观念几乎没有受到经济发展和外来思
潮的影响,尤其是犹太民族家庭关系紧密,祖父母也大多愿意尽自己所
能来照护孙辈,减轻年轻父母养育小孩的压力。

日韩的婚育观念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生育问题上,同处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对于中国有更大的借鉴性。
相对中国,日本、韩国早已掉入“低生育陷阱”,尽管两国政府都实施

2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了一系列“待遇优厚”的激励政策,但最终却都收效甚微。之所以如此,
婚育观念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在韩国,以 20 岁年龄段人为中心,对
不结婚和无子女等摆脱传统形态的家庭概念持肯定态度。韩国女性家族
部于 2020 年 9 月针对 10997 户家庭,进行了“第 4 次家庭实态调查”。
结果显示,赞成不结婚的 20 岁年龄段人占比 53%,比重在所有年龄段
中最高。还有 5 成以上 20 岁年龄段人赞成结婚不生孩子。在日本则更
进一步,将意愿更加变成了现实。日本的三孩还是相当多的,日本的家
庭如果生了小孩,平均就能生两个,也就是说,日本生三孩的家庭和生
一孩的家庭是一样多的,所以平均才会生两个。但日本的问题是有将近
30%的人选择不生,或者不结婚。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解决他们“一个都
不生”,甚至于“不结婚”的问题?这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很难
撼动的,相较于政策能够降低生小孩的成本,降低结婚的成本,改变想
法和生活方式是比较难的一件事。而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看,婚育成
本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些也可能是提高生育水平很快就要面对的问
题。

政治局定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
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
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
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形成同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
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讨论的主题,涉及到所谓“大外宣”工作。在
中国与世界的相处和交往中,“大外宣”是必然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
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总
书记曾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
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其中,融通中外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
如何超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
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中国人的话说给外国人听,而且让外国人听

2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得懂、愿意听,必须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而找准公约数,是融通中外
的基础。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就是国际交流的公
约数。
关于中国的“大外宣”,一般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讲什么?二是
怎么讲?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大外宣的战略定位,涉及
到外宣的目标设定、出发点、原则和策略选择。要指出的是,外交其实
也是“大外宣”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分离。
从近几年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恶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足于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敌意”明
显增加,攻击行动也在增多,甚至在特殊时候形成了西方国家“围殴”
中国的局面。虽然原因有很多,但从结果看,这几年的“大外宣”离预
期目标还有距离。中央领导再度强调“大外宣”的重要性、提出下大力
气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也是希望能提升外宣工作的成效。
需要立足于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重新审视“大外宣”的战略定位、
目标和内涵。如下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第一,大外宣的战略定位。外宣工作并不只是简单的“对外宣传”,
如果将之理解为“宣传”,那么工作的重点就会聚焦到形式和包装上。
追根溯源,“大外宣”到底要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基于现实世界的
环境,“大外宣”应该抓住有限的朴素目标:(1)让世界知道中国,
即了解中国在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显示中国是一个不断开放、有透
明度的国家;(2)让世界理解中国,尽量减少误解。其实,还有一个
更高的目标——让别人认同中国。不过,这个目标的难度很高。西方国
家经常讲的人权、民主、自由等理念,就是着眼于第三个层次——让世
界认同。
从冷战到 21 世纪初,西方国家得到了不少的世界认同。不过,这
几年随着“灯塔国”的价值观“倒塌”,世界对西方的认同有所削弱,
西方国家对美国的认同也有所削弱。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下,一些政治家
和所谓专家在国家治理中的糟糕表现,进一步削弱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
认同。对于中国来说,“大外宣”如果能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减少误
解这两个目标,就已经不错了。中国多次表态,中国无意对外输出价值
观,也不想当世界老大,因此,中国的“大外宣”着眼于朴素的目标,
在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的世界里是一种理性选择。

2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第二,讲什么?中央领导人过去强调的中外融通、找准公约数,这
是正确、理性的看法,应该坚持。梳理具体的外宣内容,需要考虑如下
方面:(1)多讲“阳谋”——这是指讲战略、讲想法、讲原则,把这
些内容多摆上桌面,多做展示,减少世界对中国“不可知”的感受。让
世界知晓中国,可有效抵消外界对中国的污蔑和歪曲,正本清源,以正
视听。(2)多讲事实——这意味着少讲大道理,多讲事实。要实现这
一点,就要有持续找到事实的能力。为此,国家投入一些资源在信息领
域,就很容易实现找到“有力量的事实”、揭示虚假信息的目的。(3)
多讲案例——这是指多讲故事,让故事说话。(4)多讲与世界公约数
——实际上,普世价值观并非西方独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同样有
“民主、自由、法治”,强调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视,有助于中国建
立并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公约数。只有基于公约数去沟通,才能得到认同。
举例来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上,在赢得普通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
和好感方面,一个官方通讯社恐怕不一定抵得过一个李子柒。
第三,怎么讲?这涉及到“大外宣”的形式选择、表述方式和表述
语言选择。(1)讲述的态度——态度要平和理性,要基于事实讲道理,
不以吵架和怼人为目标。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看法是,不要普遍选择“战
狼”的方式搞“大外宣”,更不能以这种方式去搞外交。如果我们自认
为是大人,即使对方用蛮不讲理的小孩态度,我们也不一定降格到小孩
子层面。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要否定在原则问题上的针锋相对,而是
指不要在所有涉外场合都针锋相对。(2)讲述语言——要用国际语言
去讲故事,要别人听得懂,不能只讲自己能懂的语言,文化背景的使用
要中外兼顾,这样可以使“大外宣”提高国际认知度;(3)要讲风度
——风度与气度是高度相关的,所谓“大国外交”,一是指眼界要广、
要远,二是指格局要大。只要时间够长,大格局肯定赢过小格局。(4)
要增加幽默——中国的“大外宣”和外交,需要显著提高幽默感,幽默
并不只是起润滑作用的小技巧,还是一种有力量的、全世界都懂的高级
“武器”。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深得此道,俄罗斯经济很差,对国际
经济的影响力很小,在军事上主要是前苏联的老底子,但在大国博弈中,
还能做得风生水起,除了在战略问题上的老辣和运筹,富于幽默感的外
交也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中国未来的碳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国提出“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获得了不小的国
际影响力,即使与中国带有地缘政治偏见的西方国家,也认可中国是全
球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合作伙伴。不过,这也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发展
压力。
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进入实施阶段之后,才进入到现实的压力
之中。据美国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研究报告,2019 年全球温
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52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过去十年增加了 11.4%。
其中,中国的排放量首次超过 14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的碳排
放量的 27%;第二大排放国美国贡献了 11%;印度排第三,占全球碳排
放量的 6.6%。
从经济社会大系统来看,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转型的过程,涉及到的产业发展、城市化、
能源利用、交通方式、消费活动等各个方面。中国距离实现第一个碳目
标——2030 年“碳达峰”只有 9 年时间,立足于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基
础,中国未来的碳减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如何扭转巨大的产业惯性。以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技
术水平,在产业结构和能耗方式及效率上存在巨大的惯性,扭转的难度
很大。以电力行业为例,该行业是中国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2020 年,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37%。一煤独大的局面在电力
行业十分突出。据业内人士称,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为了拉动投
资、刺激经济,一大批煤电项目逆势上马。公开数据显示,2020 年新
核准煤电装机容量合计为 4610 万千瓦,约占“十三五”期间核准总量
的 32%,是 2019 年获批总量的 3.3 倍。特别是在 2020 年的第四季度,
湖北、江苏、贵州等 12 个地方的发改委部门核准通过了总量为 80 万千
瓦的煤电项目,占全年通过量的 17.5%。巨大的产业惯性对中国的碳减
排会形成极大的阻碍。
挑战之二是平衡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和财政的关系。如果产业结构、
能源利用技术没有显著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与碳排放水平是比较
固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下,要强力降低碳排放,往往会对经济增长带来
一定的损害。中国在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极为复
杂,要求中国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不能出现“断崖式”的经济下跌。如
何在持续减碳的同时保持经济稳健,这是中国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与

2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经济增长相关的一个关键点是财政问题,这是从今往后中国要面对的一
个重大风险点。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背后则是企业大量倒闭
(尤其是民营企业),政府财政增收明显乏力,财政支出则不断刚性增
长。随着减碳发展加大力度,很多高碳排放企业可能面临关闭,这可能
加剧许多地方的财政压力,未来的财政风险事件可能会增多。
挑战之三是碳减排发展与政府治理方式的协调。碳减排与政府治理
方式有关系吗?在中国,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做不好平衡,可
能会制造很多的问题。为实施减碳发展的目标,中央部委、各个行业都
在制订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电力行业的碳
达峰行动方案正在探讨规划,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
都参与其中,据称今年内,电力行业的碳达峰路线图、时间表都会有重
大政策出台。除了纵向的行业减排,今后如果碳减排任务划分到地方政
府,将会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为了实现减碳达标,如果各个地方只会
搞“一刀切”式的碳减排,肯定会制造出很多的治理问题。
挑战之四是区域减排与全国一盘棋的关系。中国的区域差异很大,
表现在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生产与需求、人口
分布等多个方面。区域差异在碳减排发展上也会有明显的体现,经济发
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减排任务不同、资源不同、手段不同。从科学
决策来看,在区域之间不应该搞“一刀切”的减排要求。如何建立有弹
性的、有区域差别的减排发展目标?是否建立区域之间的碳减排补偿机
制,形成有激励作用的区域协作机制?这是未来的政策体系建设中需要
考虑的。

疫情经济学给传统经济政策体系带来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远来看,
也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经济模式的长期变化使我
们看到一些传统经济理论和经验的调整和反思,各方面都期待以新的理
论和制度工具来适应后疫情时期的经济活动变化,发现新的经济运行规
律。新的政策体系变化正形成疫情经济学,各国政府正在以新的方式大
规模介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以试图挽救被疫情打击的经济活动,弥补居
民和企业受到的损失。这种新的变化下,伴随着财政部门空前的刺激计
划,各国央行的政策角色和政策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在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金融危机中,和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不同


的是,以往属于另类的 MMT 理论,在疫情之中被广泛的应用。政府财政
部门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国政府大规模扩大财政开支以弥补
企业和居民的损失,包括欧洲主要国家,也都放弃了有关财政赤字的约
束,给予企业和居民大量的补贴来应对危机。各国央行则明显处于从属
的位置,以往被认为极为重要的央行独立性受到很大的挑战。一方面,
央行不得不持续推动 QE 为财政赤字买单,走向财政货币化;另一方面,
央行也通过修订新的政策目标,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使得货币稳
定的传统货币政策目标让位于实现经济恢复的大目标。
同时,在 2008 年之后,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化,资本市场的不
断繁荣,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LLR)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此次新冠
疫情危机,促使央行不得不承担“最后做市商”(Market Maker of Last
Resort,MMLR)的角色。这对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
响。包括美联储、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在疫情期间都加大了
金融资产购买的范围和规模,此举不仅是作为最后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提
供流动性支持,而实际上为金融资产的价格提供了最低保障,一定程度
上为资本市场“兜底”,通过避免市场价格崩溃来防止出现金融和经济
领域的连锁反应。
中国央行的研究也注意到这种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孙天琦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
在 2007 年次贷危机和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救助实践中承担了最后做
市商的职能,针对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进行救助。孙天琦等人
的研究认为,随着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比持续上升、金融工具愈发丰富、
传统信贷的替代渠道越来越多,这是央行角色发生变化的原因。这种对
市场救助的新模式,是否会带来道德风险,以及对市场的扭曲,其作用
还需要在长期中深入观察。
当然,对于救市而言,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越来越
多的情况下,传统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金融传导链条越来越长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而金融市场承担
着金融资源配置的角色,资产价格的下降,往往牵涉到众多的投资机构,
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实体企业。因此,央行不得不改变角色,通过购买金
融资产来稳定资产价格,从而稳定金融市场,来实现救助实体企业和稳
定经济的目的。但这也带来央行角色进一步向财政职能的转变,更带来
3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如今所看到的企业杠杆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金融资产价格和规模的持
续膨胀。这将是后疫情时期,宏观经济所表现出来的日益金融化的根源。
从最后贷款人(LLR)与最后做市商(MMLR)的不同之处,在于 LLR
重在救助金融机构;而 MMLR 则通过稳定金融资产价格,来实现金融体
系的稳定。在传统的金融和经济理论下,对于央行角色的转变有很大的
争议,一是引发道德风险,扭曲风险定价和市场需求;二是导致非常规
的货币政策常态化,被金融市场所劫持。其后果是经济体信用不断扩张,
推动经济体系“脱实向虚”,从而使得货币政策陷入困境。因为,在最
后做市商的角色下,央行以利率政策为基础的传统货币政策将失去作
用,政策利率在日益膨胀的金融市场中锚定价格的地位会越来越弱,货
币甚至更有可能演化成公共产品。这将导致货币环境和金融环境面临
“零利率”的新形势。
尽管在传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中,这些短期政策机制会带来很大的
副作用,例如通胀的问题、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等等,但在经济形势发生
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政策后果可能会有所不同,至少短期来看,在应对
疫情危机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新技术的
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虚拟经济空间,使得传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
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市场体系,使得供应和需求的调整更快、更及
时。
无论是货币财政化的大规模 QE 政策,还是 MMT 倡导的财政货币化
的政策,都意味着,后疫情时期财政和央行两大政策主体在不断的融合
和渗透,央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角色,已经被淹没于政府系统性
的宏观政策体系之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不仅是市场
的监管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对传统的自由市场信仰而言,
无疑会带来打击,同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会带来新的变化。

国内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讨论、“政策纠偏”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成为引发国内外市场关注的焦
点话题。5 月 28 日,离岸、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突破 6.35、6.37 关
口,双双刷新 2018 年 5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为了抑制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人民银行于 5 月 31 日宣布,为加
强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管理,决定自 2021 年 6 月 15 日起,上调金融机

3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 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 5%提


高到 7%。据市场估计,此举可能冻结约 200 亿美元的外汇流动性。这
一政策产生了即期效果,6 月 1 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下挫 160 点。
北京时间 6 月 1 日下午 16:40,离岸人民币汇率为 6.3764。
这一轮人民币升值幅度大、速度快,自今年 4 月 1 日以来,两个月
升值 3.2%(离岸价);与 2020 年 5 月 27 日的两年低点 7.1964 相比,
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大幅升值了 11.4%。人民币大幅急升的市场影响
不小。在汇市方面,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到外汇投资的预期和风险判断;
在贸易领域,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出口有不小的压力,但对进口有利;在
跨境投资领域,人民币升值对吸引外资不利,但利于对外投资。
在政策层面,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也带来不少的影响。国内学界、
货币政策机构对于人民币汇率都有不同的表态,各种观点纷纷出笼,在
社会和市场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信息混乱加剧了市场波动。因此,有
必要对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梳理,正本清源,减少市场的困惑。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大背景下,近期有央行人士参与的关于人民币
汇率政策的讨论,是吸引市场高度关注汇率政策并引发一定波动的重要
原因。相关的信息轨迹大致如下:
一:5 月 19 日,有国内媒体报道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周诚君在第四届春季莫干山会议的发言。实际上,这次会议是由莫干山
研究院与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机构在 4
月 16 日举办的闭门会议。在会议上,周诚君谈到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
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问题,他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人民币外汇
市场最终将不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不在境内诸多小币种(货币)跟人
民币的挂牌市场,而主要是在境外,在周边国家,在所有跟中国有密切
投资贸易往来、愿意持有人民币头寸和资产的国家及其金融中心、金融
市场。这种情况下,通过全球市场主体围绕人民币头寸和人民币资产进
行广泛交易产生的人民币汇率,就是一个均衡汇率。因此,“我们要承
认,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们管不了人民币汇率,中国中央银行最终
要放弃汇率目标,人民币汇率是全球所有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偏好、预
期和交易决定的。”这一讲话经媒体报道后,被广泛地解读为“央行在
考虑放弃汇率目标”。

3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二:5 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研究部主任吕进中在
《中国金融》杂志撰文建议,中国在当前有将资产价格纳入通胀考量的
必要性。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中国经济、推高企业成本,导致银
行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上升,吕进中建议:一是采取措施抵御输入性影
响。建议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注重进出口平衡,增强汇率弹性,人民币
适当升值,抵御输入性效应。二是引导企业完善价格风险应对措施。三
是研究改进 CPI 核算方式,反映真实通胀水平。从目前看资产价格有纳
入通胀考量的必要性,建议试点测算资产价格指数,并与 CPI、PPI 合
成计算广义通胀指数。四是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防止通胀预期发散。这
一观点,被市场解读为“央行人士主张人民币汇率升值以抵御大宗商品
涨价”。
三:5 月 21 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
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要求,金融系统要坚持大局意识,坚持稳字
当头,不搞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要维护股、
债、汇市场平稳运行,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胀,
加强预期管理,强化市场监管。进一步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国务院金融委的这一表态,
被视为在重申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货币政策,要求保持稳健。
四:5 月 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对于人民币汇率作出
明确表态,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
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
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
是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安排。央行副行长明确针对汇率问题发声,显然
是注意到了近期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及市场对于央行人士有关人民
币汇率问题表态的反应。在市场看来,这是央行官员在对人民币汇率政
策的各种表态进行“纠偏”,通过标准的汇率政策表态,希望对市场以
正视听。
五:5 月 30 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接受新华
社专访,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及汇率政策发表看法。盛松成的核心观点有
几个:(1)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已成常态。(2)最近人民
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表明市场存在超调现象。(3)人民币汇率升
值无法抵消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能成为工具。对于盛松成以学者身

3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份的表态,市场的解读是,这是前央行官员在对市场解释人民币汇率政
策的核心,也有为此前国内在汇率政策认识上“纠偏”的意思。
在特殊背景下,汇率变化、市场预期、政策表达、媒体传播等因素
相互作用,不断放大,形成了对汇率信息的市场解读,并对政策部门产
生了压力。央行人士的汇率政策表态,对于市场上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
期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引发了一定的政策认知混乱,以至于需要央行官
员出面来“纠偏”。
从研究角度对汇率政策进行理论探讨,对中长期汇率政策的变化进
行分析,这都没有什么问题。国内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抱乐观态度的人
不少,如国内学者吴晓求过去就多次表示,中国在 2020 年之前就可以
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中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不远
了”。即使预测不准,也只是学者观点表达。但需要注意的是,汇率政
策也是公共政策,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特殊背景下,政策官员的相关“理
论探讨”引发市场对汇率政策的担心并引发市场反应,这是公共政策部
门和相关人士需要重视的。如果缺乏对信息影响力的了解,就很容易在
政策上陷入被动。
从公共政策来看汇率问题,其实不难把握汇率政策的基调与核心。
央行放弃人民币汇率目标的讨论在中国还为时太早,而且容易引发误
解;探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在中国汇率政策中的具体实现,不能只
从理论来考虑问题,还要考虑汇率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影响。
对于以人民币升值来抵御大宗商品涨价的政策建议,一个大国的汇率政
策是典型的宏观政策,怎么能只着眼于大宗商品进口这样的“功能性”
目标呢?即使能抵消大宗商品进口涨价,那么制造出的其他问题如何解
决?公共政策从来都是系统性政策,需要从系统层面来多方考虑。

“全面三孩”政策解读!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进一步优化生
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以改善
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
禀赋优势。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 10 年前开始解冻。2011 年 11 月,中国全
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 年 12 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3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2015 年 10 月,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属于长期政
策,但在二孩政策完全放开 5 年多后,中国就实施全面三孩政策,政策
调整可谓时间短、力度大。
对于有 14 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为什么如此急迫地调整生育政策?
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在人口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不久前公布的第七次全
国人口普查数据,暴露了中国人口再生产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最值得
注意的有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断走低,发展下去将使中国的人口再生
产不可持续。“七普”数据显示,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中国大陆人口
共 141178 万人,比 2010 年(“六普”数据)增加 7206 万人,增长 5.38%,
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比 2000 年到 201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
降 0.04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 10 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照此趋势,中国人口在不久之后将会出现负增长。
第二,中国的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挑战极为严峻。中国人口的老
龄化程度在进一步加深。“七普”数据显示,与 2010 年相比,2020 年
中国 0-14 岁、15-59 岁、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 1.35 个百分
点、下降 6.79 个百分点、上升 5.44 个百分点。2020 年 60 岁及以上人
口占比为 18.7%(约 2.64 亿人),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 13.5%(约
1.9 亿人)。中国老龄人群逐渐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将使未来中
国的人口结构处于危险境地。
中国政府对三孩政策赋予了三项重任——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
老龄化、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多生孩子,
提高生育率。那么,“全面三孩”政策会显著刺激生育吗?从全面二孩
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来看,对三孩政策刺激生育的效果恐怕不可过于乐
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2016 年和 2017
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分别为 1786 万人和 1723 万人,高于“十二五”时
期年均出生 1644 万人的水平,因此,国家统计局认为,二孩政策“效
果显著”。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有误导之嫌。2016 年、
2017 年的出生人口增加,有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叠加效应(即多个育龄
阶段的夫妻集中生二胎)。但这一波热潮一过,每年出生人口数量迅速
下降,2018 年、2019 年、2020 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分别为 1523 万
人、1465 万人、1200 万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3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在新的背景下,出生人口数量减少、生育率下降并不能看成是生育
放松政策的失败,因为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城市化程度提高,生育率持
续下降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华盛顿大学教授沃尔塞特(Stein Emil
Vollset)的研究团队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刺针》(The Lancet)发
表最新论文,基于对全球 195 个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做的分析,沃
尔塞特预测,全球生育率将持续下降。数据显示,全球生育率在 2017
年已下降至 2.4,该研究预测,这一数字在 2100 年会跌至低于 1.7。该
报告还预计,中国人口在 2100 年减半至 7.32 亿,跌至第 3 名,被印度
和阿尔及利亚超越。
很多人会从经济角度看生育率降低,城市化带来的居住成本、生活
成本、抚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等增加,也会抑制人们的生育愿
望。比如,在中国城市中背负的高昂住房成本,会使普通年轻人对生育
孩子心生畏惧。不过,经济因素只是影响生育率的原因之一,人口问题
还是典型的社会问题,不能只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城市化、经济发展与
社会变化带来的人的观念转变和选择增多,也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
原因。比如,随着女性的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在工作场合开始受重视,
使得很多女性选择少生孩子,而注重自身完善和生活质量。另外,更多
有效的避孕方式也导致生育率下降。从多方面来看,生育率下降实际上
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普遍都不高,与发展中国家形
成了明显差异,就很典型地说明了生育率与社会进步的问题。
一种在国内很流行的片面化的观点,即把提高生育率作为发展经济
的工具和手段。认为,为了刺激消费,为了经济增长,就要多生孩子,
就要增加人口。这种从纯经济需要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是一
种本末倒置的有毒理论。那就是随着经济的繁荣,一个国家很难摆脱人
口下降的阴影。这个结论似乎为生育政策浇了凉水,但反映了社会事实。
比如男人可以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为什么受过教育、同样有工作能力
的女人就不行?所以,造成家庭不愿意多要孩子,有很多的原因,不是
单纯一两个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是在很多国家经过了
实证的必然结果。要知道,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国民多生孩
子,不只是把生育权还给百姓,还提供了远比中国多得多的真金白银的
刺激措施,但是,仍然无法扭转生育率走低的结果。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多国家战略色彩

36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2021 年 5 月 2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
10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在国际地缘政治摩擦不断、美国
等西方国家加大抑制中国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讲
话并不限于科学技术领域,而是事关中国的全局发展,带有很强的战略
指向和政策意味。
这篇讲话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吹响了中国推动科技创新
的号角,高度强调科技自立自强。
首先,从“生存问题”层面看待科技创新。中国在政策上一直重视
科技创新,比如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建设
创新型国家,十八大后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坦率而言,
科技创新对中国发展起到的支撑作用还远远不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下,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此有一个关键
解读——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
国经济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但近两年美国推动中美脱钩、进行科技限制
和制裁,在某些领域真地卡住了中国的“脖子”。从“生存问题”来看
科技创新,足见最高决策层对此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今后即使全球化显
著恢复,中国在科技方面也不能心存侥幸,科技竞争将成为中西方长期
战略竞争的核心内容。为实现 2035 年的战略目标,中国需要尽快做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其次,中国在科技领域大而不强的问题,需要在未来发展中取得系
统性突破。基于上述对科技创新事关生存的重新定义,中国需要在今后
解决科技创新中的老问题。比如,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
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
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
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习主席坦言,
“这
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要解
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当然是加强建设,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要素的投
入;但更重要的恐怕还不是要素和资源投入,而是制度改革问题,中国
需要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真正取得系统性突破。
第三,中国的科技攻关要服从于国家的紧迫目标。习近平在讲话中
提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37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战”。为此,要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
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
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原理”。“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
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
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
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
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
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
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第四,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这方
面有几个着重点:(1)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
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
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
跨界集成。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2)重
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
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完善自由探索型
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
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
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
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
究的科研人员队伍。(3)科技管理改革要解放科研人员。减少分钱、
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
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
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引人注意的是,习主
席讲话还具体提到,要保证科研人员搞科研的时间,“各类应景性、应
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
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
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新增专项债限额减少的信号,如何理解!

38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根据财政部 6 月 3 日的信息,经国务院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
案,财政部下达 2021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42676 亿元。其中,一
般债务限额 8000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34676 亿元。至此,2021 年新增
地方债额度全部下达。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额度与人大批复的限额相
比,出现了减少,这在之前没有发生过。此前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部
2021 年预算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44700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
额 8200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36500 亿元。但财政部新增限额目前减少
了 2034 亿元,一般债和专项债与预算限额都比预算限额有不同程度的
减少。
近几年来,新增地方债被各地视作弥补财政开支缺口,推动地方投
资和经济增长的资金来源。但今年不仅新增地方债限额的“姗姗来迟”,
而且今年新增地方债从限额规模到发行节奏都与往年有明显的变化。这
些财政政策变化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不仅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思路正
在发生转变,也表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正面临调整的关口。
新增债务限额的减少,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今年经济恢
复势头还不错,国际复苏的环境也较好,中国不需要大力度刺激,因此,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动力减弱;二是国内防风险的压力增大,减少债务
扩张,也是为了防风险;三是未来财政收入的增长空间不乐观,考虑地
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减少债务融资,以减缓财政收支压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财政收入较去年有较快的增长,但未来保持
快速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
25.5%,但两年平均增长只有 3.6%。在面对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同时继
续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下,未来地方收支的压力仍然很大。因此,
减税地方债限额,会给财政收支的可持续性带来一些空间。
一方面下达的时间较晚,另一方面,发行节奏明显滞后。为了提前
发债、充分发挥地方债的稳增长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 2018 年底授权
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此前的 2019 年、2020 年,新增债务限额均在上一年 12
月底前下达至地方,规模达到万亿级。今年,财政部直到 3 月份才下的
提前批次的额度,较往期晚了近一个季度,基本上恢复了 2018 年之前
的状态。

39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同时,今年发行进度要比往年慢。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
数据显示,1-5 月,各地已组织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 9465 亿元,其
中 9351 亿元使用 2021 年债务限额,完成已下达债务限额的 21.91%(一
般债券 3625 亿元,完成 45.31%;专项债券 5726 亿元,完成 16.51%);
114 亿元使用 2020 年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专项债券结转额度。
从新增专项债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正在回归“中性”,疫
情带来的地方融资窗口即将关闭。而更深一次的含义是,地方通过扩大
基建投资来实现“稳增长”的模式即将面临终点。新增地方债限额下降,
表明对于地方财政而言,需要认真对待“去杠杆”的问题,需要认真考
虑“增收”的问题,未来的新投资需要更有效率。地方财政的重心,也
需要从扩大支出支持经济建设,转向培养市场,增加收入,以实现财政
的可持续和经济的稳定。在面临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逐渐改变的背景
下,地方需要考虑改变过去的一些发展经济的模式和思路,避免脱轨。

发行专项债投资建设的模式正面临退潮趋势
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出现近年来少有的放缓现象。有机构测算,
截至 5 月 24 日地方一般债发行规模 2959 亿,完成全年额度的 36.1%;
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 4083 亿(不含去年结转的中小银
行专项债),仅完成全年额度的 11.2%。而 2019 年、2020 年同期,新
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分别为 34.6%、40.7%。可见,地方专项债发行不仅
远远落后于一般债的发行,同样落后于往年的发行节奏。这些变化不仅
意味着财政政策“回稳”,同时就长期而言,地方专项债的作用和趋势
都已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后疫情时期,整体中国宏观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一季度经济增速达
到了 18.3%,比 2020 年四季度环比增长 0.6%;比 2019 年一季度增长
10.3%,两年平均增长 5.0%。在逐渐走向正常化的货币政策之下,这意
味着经济自身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增强,针对疫情的刺激政策正在逐渐退
出。因此,从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专项债发行的迫切性
正在降低,因此提前批额度下达得相对较晚。这是目前普遍认为专项债
发行放缓的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去年新增专项债的大量增加,使得一些资金面临“淤积”,
那么,新增专项债的发行的放缓,也有助于地方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利
用效率。就长期来看,自针对地方债务问题“开前门”、“堵后门”开
40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放专项债以来,往年新增专项债都有大幅度提高,并没有引起“淤积”
的情况。为何今年会如此显著呢?从往年看,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中存在
的最突出问题,还是部分项目前期准备不足、项目成熟度低,导致项目
迟迟无法开工,债券发行后不能及时使用,造成资金闲置,今年加大了
对相关项目质量的把关。目前财政部方面,也在通过严格审核的方式,
提高项目的门槛,从而压缩专项债审批的额度。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但
财政部审核不通过的项目清单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的省份曾透露,该省
份上报的专项债项目数、资金需求额审减率高达 60%。
意味着地方对于专项债投资的潜力已经开始下降。经历了过去几年
地方大量通过专项债融资建设,一些迫切性较强、对地方支持较大的项
目都已经上马,今后投资项目的“质量”正在变差。现在地方的项目储
备中,前期准备不充分、成熟度较低的项目越来越多。在当前地方经济
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新的项目一方面准备不足,另一方
面,短期难以发挥效力,难以带来收益。特别是,在地方土地开发项目
不再列入的情况下,传统的“铁公鸡”项目正逐渐饱和,这是造成专项
债资金使用效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地方债务可持续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地方目前面
临越来越大的财政收支压力,这些有疫情带来的因素,也有当地市场萎
缩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大规模发行后,地方债务规模越
来越大,相应的还本付息压力使得地方能够承受的债务空间在缩小。这
样导致的后果,在融资的角度来看,就是新增债务空间收窄,而再融资
债券发行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截至 5 月 28 日,包括一般
债和专项债在内,年内地方债发行 24670.42 亿元,同比下降 18.1%。
其中,新增债券发行 8672 亿元,
同比下降 66%,再融资债券发行 15998.26
亿元,同比上涨 243.4%。未来债务延续性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将导
致地方债务融资的重点逐步转向维持债务的可持续,以维持地方信用。
这些变化意味着地方政府方面未来的融投资战略需要有所调整。一
方面,投资项目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从传统的基建项目和城镇化相关
的土地项目,向新发展模式下的投资内容转变。实际上,包括去年放开
的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就是这方面的反映。另一方面,地方专项
债需要考虑市场收益的问题,更多考虑项目本身的投资收益,提高投资
效率。市场预计,地方债仍会如往年一般,从第二季度开始,金融发行

41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高峰期,以实现今年的财政预算计划,和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过,我
们仍需要注意目前地方专项债放缓所带来的信号。
对地方债务融资而言,随着针对疫情的宏观刺激政策逐渐退出,地
方政府政策性融资的高峰期正在逐渐消褪,而地方需要更多考虑市场化
融资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地方政府越来越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
式,来活化自身的资产,推动新的融资方式,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
府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融投资,也要避免过度融资“挤占”当地企业和
市场主体的融资空间。未来政策重点应放在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帮助
市场主体和当地企业获得金融资源上,以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内生动力
的形成。

A股市场再现黑天鹅事件,上海电气“爆雷”
A 股市场再现黑天鹅事件,此次的主角是一向较为稳健的上海国资
企业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自爆控股子公司可能导致 83 亿元
巨额亏损。上海电气在公告中称,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上
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通讯,上海电气持有 40%的股
权)应收账款普遍逾期,存在大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截至 5
月 30 日,上海电气通讯应收账款余额为 86.72 亿元,账面存货余额为
22.30 亿元,上海电气通讯在商业银行的借款余额为 12.52 亿元,上海
电气向上海电气通讯提供的股东借款金额合计为 77.66 亿元,均存在重
大损失风险。总的损失极端情况下将近百亿元。这一无预警的重大风险,
令市场震惊,5 月 31 日,上海电气 A 股开盘跌停,港股一度跌超 20%。
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希望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以恢复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信心。
就出现问题的子公司而言,公告显示,上海电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5 年,主要生产、销售专网通信产品。随着上海电气通讯业
务发展,上海电气对其加大了资金支持。自 2021 年 4 月末起,上海电
气陆续发现上海电气通讯应收账款普遍逾期,经催讨,其客户均发生不
同程度的欠款行为,回款停滞。30 日晚间,上海电气同时发布关于子
公司重大诉讼的公告,称上海电气通讯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
告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贸易分公司(下称北京首创,尚欠付货款
约为 11.93 亿元);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哈工集团,尚
欠付货款约为 0.57 亿元)、富申实业公司(下称富申实业,尚欠付货

42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款 7.88 亿元)、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电子,
尚欠付货款 20.89 亿元),向上海电气通讯合计支付货款 44.63 亿元
及违约金。法院已依法受理上述诉讼。
从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出现巨额亏损,是公司客户欠款拖累了该
子公司的经营。就企业自身情况来看,截至 2020 年末,上海电气通讯
总资产超过 101 亿元,净资产超过 13 亿元,应收账款 38903.34 万元,
应收款项融资超过 55 亿元,应收账款表外融资近 28 亿元,存货超过
22 亿元,短期借款 27 亿元,应付票据 38071.27 万元,应付账款 79857.70
万元,其他应付款超过 43 亿元,长期应付款 49000 万元。2020 年度上
海电气通讯营业收入近 30 亿元,营业成本 24.5 亿元,净利润 9024.70
万元。截至公告日,上海电气通讯应收账款合计为 86.72 亿元,在其年
度营收只有 30 亿元的情况下,超过 80 亿元的应收款应不是短期形成,
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么大规模的资金长期不收回,恐怕不是市场经
营条件恶化所能够解释的。
上海电气通讯采取的销售模式是由客户预先支付 10%的预付款,其
余款项在订单完成和交付后按约定分期支付。市场认为,这种模式需要
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同时,一旦客户无法付款,对企业可能形成风险。
从公告来看,公司的业务模式,导致回款周期过长,资金占用过多,应
是目前看到的主要原因。但一家总资产只有百亿元规模的企业,有如此
多的应收款长期存在,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而言,令人难以理解。实际上,
很多市场人士注意到,上海电气通讯通过应收款获得了大量融资,包括
了通过应收款项融资超过 55 亿元,应收账款表外融资近 28 亿元。即其
将应收账款的风险转移给银行机构。目前,上海电气通讯已于 2021 年
5 月对上述近 28 亿元表外应收账款融资进行收购。但作为母公司的上
海电气对此长期容忍,持续提供资金支持,恐怕从风险防控的角度而言,
并非正常企业经营的做法。这一反常现象不禁令人有两个担心:一种可
能是资金向客户拆借,二是虚构应收款套取银行融资。就上海电气通讯
而言,一方面,自身从大股东处大量借款,另一方面,其又允许客户长
期占用应回笼货款。这种模式更容易给人以资金通道的猜疑。
根据上海电气的公告,欠款所涉的被告主体理应信用状况良好,且
目前在公开市场上并无违约记录。但在买卖关系项下出现如此高金额的
欠款不合常理、似有蹊跷。故应当进一步厘清与涉诉交易所关联的其他
上下游的主体。根据上海电气 2020 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
43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总收入 1372.85 亿元,同比增长 7.67%;实现净利润 37.58 亿元,同比


增长 7.34%。截至 2020 年年末,公司总资产 3154.03 亿元,总负债
2085.53 亿元,资产负债率 66.12%。从资产负债的情况来看,似乎不具
有虚构利润和虚构资产融资的动机,更有可能是通过子公司向外融资借
款出现问题。
从上海电气公司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其货币资金有 306.23 亿,完
全可以覆盖借给子公司的债务。因此,此次爆雷不至于导致上海电气的
根本性影响。但近百亿的损失,是其净利润的两倍多,在上海电气盈利
能力连年下降的情况下,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更为不利影响,给股东权益
带来损失。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的关联方涉及方为首创、哈工、
富申实业、南京长江等企业,分别是南京、上海、黑龙江、北京当地政
府高度控股的国有企业。这些巨额资金的损失是否会带来连锁反应,影
响到相关企业的信用同样令市场关注。
监管方面对于上海电气子公司出现的大额应收账款损失同样认为
需要认真调查,核实有关细节。对此事件,上交所向上海电气火速下发
监管函,要求公司妥善处置风险事项、合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监管函
要求上海电气尽快核实控股子公司上海电气通讯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
包括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以及资金流转情况等,查
明其应收账款出现普遍逾期的具体原因及责任人,是否存在其他应披露
而未披露的事项,是否存在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并按规定予以公
告。可见,上海电气在此问题上不仅仅是疏忽的问题,更有不能真实披
露企业经营情况的违规嫌疑。
上海电气作为中国能源设备、电子设备的龙头企业,同时作为上海
市的国资平台,在资本市场有诸多表现,可以说是上海国资运作和国企
混改的一个代表企业,体现了上海国资稳健、开放的市场形象。出现如
此大的风险事件,在使市场震惊的同时,也难以令人理解。对于投资者
而言,有很多疑问需要找到答案,究竟是企业的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还
是企业自身治理出现疏漏,还是企业的长期积弊爆发?这些问题不仅涉
及到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也涉及到国企改革、公司治理,以及资本市场
的监管和市场建设。因此,上海电气的相关问题,不是一纸通告就能解
决的,更需要有关方面更为详细和调查,以维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保护目前难得的市场环境。

44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方向转向!
6 月 2 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
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进行了视频通话。5 月 27 日,刘鹤副总理与美国
贸易代表戴琪通话。双方认为发展双边贸易非常重要,并就彼此关心的
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一周之内,身为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的刘鹤副总理与美国
贸易代表和财政部长分别沟通,在当前中美地缘政治关系仍然恶化的背
景下,中美主要财经官员的“频密”沟通显得突然。这些变化再度显示,
大国关系从来都是多层次的,表面的外交表态、政客们的相互攻讦,都
只是两国关系的层面之一,数十年全球化进程构筑的大国关系,尤其是
相互需求较高、与政治相对较远的经贸关系,并不是能够轻易脱钩的。
贸易领域是个典型例子。2021 年前 4 个月,随着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与前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双边贸易显著恢
复,前 4 个月分别进出口 1.72 万亿元人民币、1.63 万亿元、1.44 万亿
元和 7706.4 亿元,分别增长 27.6%、32.1%、50.3%和 16.2%。其中,中
国对美国出口 1.05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 49.3%;自美国进口 3930.5 亿
元,增长 53.3%;中国对美贸易顺差 6538.9 亿元,增加 47%。中美之间
的贸易战不断、地缘政治摩擦加剧,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反而越来越多,
显示出大国经贸关系有自己的逻辑,难以被政治割断。
从刘鹤副总理分别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财长耶伦视频通话的事
实来看,至少说明一点,在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中美经贸沟通开始转向
正常化。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 6 月 3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最近一周
来,刘鹤副总理与戴琪大使和耶伦财长分别通话,两次都是 50 分钟左
右的视频通话。高峰透露,两次通话有几个特点:首先,双方沟通开局
顺畅。在两次通话中,双方本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就中美经贸关
系、宏观形势、国内政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都认为,交流是专业、
坦诚和建设性的,中美经贸领域已经开始正常沟通。第二,求同存异是
共识。双方都认为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十分重要,存在诸多可以合作的
具体领域。双方也都提出了各自关切的问题。中方充分考虑国内经济发
展背景和状态,表达了我们的具体关切。第三,从务实解决问题入手。
双方同意,下一步要从有利于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的角度,共同努力,

45
内部交流,请勿外传 经济情势观察

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务实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
定发展。
中国商务部官员的介绍虽然只是代表中国的“一面之词”,而美国
方面并未给出详细的说明,但从中可以看到几点:(1)中国官方对两
次沟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2)双方官员从务实和专业角度,交换
了不少信息;(3)中美双方沟通在态度上是平等、平和的,与此前在
外交领域发生的相互指责和驳斥(如阿拉斯加会晤)有很大不同,呈现
的态度是务实的,希望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至少应该看到一种迹象:
在经历了特朗普时代的显著恶化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当然
这种缓和是很“技术性”的——只限于很实际的商品贸易领域,并不代
表双方关系的系统性改善。
拜登政府上任至今已经 4 个半月,其内政外交政策已逐步展开,该
了解的情况、该探的底线,拜登政府的团队基本上都摸了一遍。从逻辑
上来判断,拜登政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于美国面临的形势、迄今
的施政情况及影响,应该有了初步的评估和判断。“三把火”烧过之后,
各个领域、各项政策的工作应该进入务实的执行阶段。这时候,与中国
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务实交往,稳定双边
经贸关系,对某些政策偏差进行调校,应该成为合理的政策选择。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