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先秦兩漢文學概說

先秦文學 .............................................................................................. 3

1. 詩經 ......................................................................................... 3

1.1 詩經的整理 .................................................................... 3


1.2 詩六義 ............................................................................ 4
1.3 詩經的功能 .................................................................... 5
1.4 詩經的重要概念 ............................................................ 5
1.5 名著選讀 ........................................................................ 6
2. 楚辭 ......................................................................................... 8

2.1 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 8


2.2 楚辭的作者一:屈原 .................................................... 9
2.3 楚辭的作者二:宋玉 .................................................. 10
2.4 楚辭的重要概念 .......................................................... 10
2.5 名著選讀 ...................................................................... 11
3. 屈原〈離騷〉(節錄) .......................................................11

4. 史傳散文 ...............................................................................12

4.1 尚書 .............................................................................. 12
4.2 春秋 .............................................................................. 13
4.3 左傳 .............................................................................. 13
4.4 國語 .............................................................................. 14
4.5 戰國策 .......................................................................... 14
4.6 先秦散文的重要概念 .................................................. 14
4.7 名著選讀 ...................................................................... 15
兩漢辭賦 ............................................................................................18

1. 辭賦興盛的原因與其特點 ...................................................18

2. 辭賦於中國文學史上的兩種重要意義 ...............................18

3. 漢代辭賦的缺陷 ...................................................................18

4. 兩漢不同時期辭賦的特色 ...................................................19

4.1 秦與西漢前期的賦 ...................................................... 19


4.2 西漢中期的賦 .............................................................. 19
4.3 西漢後期的賦 .............................................................. 19
4.4 東漢前期辭賦 .............................................................. 20
4.5 東漢中期辭賦 .............................................................. 20
4.6 東漢後期辭賦 .............................................................. 21
4.7 名著選讀 ...................................................................... 21
2 | 先秦兩漢

兩漢史傳散文 ....................................................................................23

1. 《史記》 ...............................................................................23

1.1 《史記》與紀傳體 ...................................................... 23


1.2 《史記》的文學成就 .................................................. 24
1.3 名著選讀 ...................................................................... 26

參考書目 ...................................................................................... 24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3

先秦文學

1. 詩經
詩經與楚辭分別代表了先秦時代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文學
精華。詩經與楚辭更成為了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故有“風
騷”之說。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它在數千年中雖屢屢向異質文化汲取養
分,卻始終保持了一個連貫的、從未中斷的發展過程,這在
世界上是一個獨特的現象。正因如此,中國文學形成初
期——這裡大致是指先秦的某些基本特徵對後來文學的影
響也就格外深遠,值得注意。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西元
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西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
詩歌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最初稱《詩》,
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1.1 詩經的整理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在周
王朝中央地區產生、流傳的樂歌,那些各諸侯國的歌謠是怎
樣彙集起來的呢?古人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為“采詩”說,
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
和風俗的盛衰利弊;一為“獻詩”說,認為各國的歌謠是在
天子巡狩時由諸侯獻給天子的。這些說法都難以確證。不管
怎樣,總之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逐漸保存了來自
各種途徑的樂歌。其原貌應該是互不相同的,經過加工整理,
其形式、語言成為大體一致的樣子。大概就在春秋中期,那
些樂歌被編定為《詩》這樣一部書。在《論語》中,孔子已
經兩次提到“《詩》三百”,證明《詩》在孔子之前已經大
體定型。

補充
刪詩說:這些作品的編集成書,漢人認爲經過孔子的删定。
事實上,早在孔子的時代,已有與今本《詩經》相近的“詩
4 | 先秦兩漢

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對“詩”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
也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說《詩經》
由他删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

1.2 詩六義
詩經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風、雅、頌是詩之體。

風,即十五國風。風,有樂曲的意思。
《詩‧大序》云:“風,
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
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
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

《詩經》的十五國風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十五國風一百
六十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
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雅,即大雅、小雅。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為正聲,
是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詩‧大序》云:“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近代學者多認為《雅》詩是中國西
周王畿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

關於《雅》詩大小之分,前人說法不一。《詩‧大序》認為
是以政事分的,所謂“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認為是按音樂分的,所
謂“詩體既異,音樂亦殊”;朱熹《詩集傳》則認為是以用
途分的,所謂“正《小雅》,燕享之樂也,正《大雅》,朝會
之樂也”。現在一般都認為《雅》詩的大小之分,與《風》、
《雅》
、《頌》劃分相應,也與音樂有關。現存大雅三十一篇,
小雅七十四篇。

頌,即商頌、周頌、魯頌。頌,本指祭祀儀式上舞蹈的樣子,
引申則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舞曲。共四十篇,分為周頌三十一
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5

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
“‘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詩集傳》說:
“‘頌’與‘容’古字通用……”。

賦、比、興,詩之用。賦、比、興一般被認為是《詩經》的
表現方式,但是關於它們的含義的解釋卻莫衷一是。其中朱
熹的說法比較平實,被後世普遍接受。他認為:“賦者,敷
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1.3 詩經的功能
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季氏》
: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對曰:
「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
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
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
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
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各有各的用途。但到後來,它成了貴
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
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
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
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
傳》中多有記載。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道德和
政治意義。
《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
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
了《詩》可以“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即學到事奉長輩和
君主的道理。《詩經》中樂歌的來源紛雜,有些篇章在用於
貴族子弟教育時,難免會加上迂曲的、背離原意的闡釋吧。

1.4 詩經的重要概念
四家詩:到了漢代,《詩經》被尊奉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被
視為儒家道德精神的體現,其原有的關注政治和社會倫理的
傾向,也因漢儒的闡釋而被嚴重誇大了。對《詩經》的研究
6 | 先秦兩漢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屬於經學而不屬於文學。漢初傳授《詩經》
學的共有四家,簡稱為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到了東漢
以後,屬於今文經學派的前三家逐漸衰落,屬於古文經學派
的毛詩日漸興盛。最終只有這一系統的《詩經》完整流傳下
來。

思無邪:孔子在《論語‧為政》篇提出了“思無邪”之說。
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
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上而言,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
《詩》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僅關涉內容,而且與音樂有緊密
的關係。因此,從音樂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
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
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
委婉曲折,而不要過於直露。

變風變雅:《毛詩序》提出來的說法。《毛詩序》:“至於王
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
矣。”《毛詩序》將《風》
、《小雅》
、《大雅》各分為正、變。
認為正風、正雅是西周王朝興盛時期的作品,變風、變雅是
西周王朝衰落時期的作品。鄭玄《詩譜序》將十五國風中的
《周南》
、《召南》列為“正風”,其餘十三國風均為“變風”,
並且認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時期的作品是“正雅”,
其餘則是“變雅”。這反映了漢代儒家學者將《詩經》作品
與社會政治、歷史聯繫起來加以考察、闡釋的批評方法。此
外,變風、變雅的說法,也體現了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的反
映,也有其積極意義。

1.5 名著選讀
《詩經‧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詩經‧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7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詩經‧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
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
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
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鶉兮?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詩經‧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
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
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
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
8 | 先秦兩漢

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
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
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2. 楚辭
《詩經》收錄作品最晚至春秋中期。這以後,北方當然仍不
斷有新的歌謠產生,只是未能得到編理和流傳。在《詩經》
編成後差不多三百多年,南方楚國以屈原為首的一群詩人運
用另一種詩體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對此西漢的劉向所編
《楚辭》一書保存最為完整。漢代文獻中所見這種詩體通用
的名稱有兩種:一曰“賦”,如司馬遷《史記》中說屈原“作
《懷沙》之賦”,班固《漢書‧藝文志》列有“屈原賦”、
“宋玉賦”等名目;另一種就是“楚辭”。為了避免跟漢賦
混淆,現在多用後一種名稱。另外,“騷體”也是自古以來
很常見的別稱。

2.1 楚文化和楚辭的形成
長江流域很早就獨立孕育著古老的文化。楚民族興起以後,
成為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楚的始祖鬻熊於西周初立國于荊
山(今湖北南彰縣一帶)
,長期以來楚人被中原諸國呼為“蠻
荊”。但發展至春秋時代,楚國的力量已十分壯大,它兼併
了長江中游許多大小邦國,形成與整個中原相抗衡的局面。
至戰國,楚進而吞滅吳越,其勢力西抵漢中,東臨大海,在
戰國諸雄中,版圖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橫則秦帝,縱
則楚王”的說法。後楚為秦所滅,繼而楚地的反秦武裝又成
為亡秦的主要力量。如此終於在漢代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南
北文化的大融會。

楚民族很早就開始吸收中原文化。春秋戰國時代,
《詩》
、《書》、
《禮》、《樂》等北方文化典籍已成為楚國貴族誦習的對象;
從《左傳》來看,楚人賦誦或引用《詩經》頗為熟稔。但另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9

一方面,楚文化始終保持著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的特徵。

說及楚文化的特點,首先需要注意到南方的生存環境具有某
些優越性。

由於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
的活動,投入更高級更複雜的物質和精神生產。所以至少在
春秋以後,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是北方國家羡慕的對象。從
地下考古發掘來看,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先秦
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準;至於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美,那
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
由於同樣原因,在南方沒有迫切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
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的政治制度比北方國家也顯
得鬆懈。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
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驁不馴,
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據史書記載,當中原文化中巫教色彩已明顯消退以後,楚地
仍盛行巫教。
王逸《楚辭章句》言及在屈原時代,楚先王的廟宇內多有神
怪內容的圖畫,民間習俗也是“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
樂鼓舞以樂諸神”。這種神話氛圍也容易養成楚人活躍的、
偏好奇思異想的性格。
優越的自然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
楚地藝術的興盛。在中原地區以“禮”為中心的文化中,音
樂、舞蹈、歌曲,被當作調節群體生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
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致。而楚國的藝術,
其主要功能仍然表現在對審美快感的滿足上,充分展示出人
們情感的活躍性。

2.2 楚辭的作者一:屈原
屈原,名平,楚國貴族。他生活在戰國後期時代,受過良好
的文化教養,也有高遠的政治理想。但是因為君王的昏庸和
奸臣的陷害,兩次被貶,終於在長期流放江南之後,投汨羅
江而死。
10 | 先秦兩漢

關於屈原作品的真偽,從漢代以來已經聚訟紛紜,今人比較
一致的看法是:可以確定為屈原所作的有 23 篇,包括:
《離
騷》、《天問》、《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據楚
國民間祭神歌曲加工潤色而成;《招魂》一篇亦當屬屈原。
至於《遠遊》
、《卜居》
、《漁父》
,多數學者認為是後人擬作,
《大招》則是模仿《招魂》之作,都不是屈原的作品。

2.3 楚辭的作者二:宋玉
屈原之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以辭賦知名。
現在只有宋玉的作品流傳下來。各種文獻記載宋玉的作品有
十餘篇,現在公認為他的真作的只有《九辯》一篇。

2.4 楚辭的重要概念
南方文學的重要作品: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
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
末年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
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
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
文化結晶。

離騷:
《離騷》的題義,歷來主要有四種解釋:1. 遭遇憂愁;
2. 別離的憂愁;3. 牢騷;4. 楚地古樂曲名。
《離騷》估計是
創作於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時,即楚頃襄王初年。《離騷》是
屈原自述生平的長篇抒情詩。

九歌:戰國時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間神話故事,並利用民間祭
歌形式寫成的一組意象清新、語言優美的抒情詩。包括《東
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
命》
、《東君》
、《河伯》
、《山鬼》
、《國殤》
、《禮魂》
。“九歌”
之名來源於“九天”,古傳說上天有九重,故稱天樂為《九
歌》。《九歌》原是流傳於江南楚地的民間祭歌,屈原加以改
定而保留下來。從現存的《九歌》來看,它的民間文化色彩
十分濃郁,但屈原的個人身世、思想痕跡並不重,可以說《九
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產物。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11

九章:《九章》是西漢劉向所編《楚辭》一書中的篇名,是
一組抒情詩歌的總匯,包括:
《惜誦》
、《涉江》
、《哀郢》
、《抽
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迴風》等
九篇作品。內容與《離騷》基本接近,主要是敘述身世和遭
遇,是屈原生命歷程的生動寫照。

九辯:《九辯》是宋玉的代表作,是一首感情深摯的長篇抒
情詩。其內容主要是抒發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讒見疏、流離失
所的悲哀,以及“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作品委婉曲
折地表達了對君王的忠誠和自己的怨苦,表現了對國家興亡
的憂慮。

2.5 名著選讀
3. 屈原〈離騷〉(節錄)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屈原〈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
下。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鳥萃兮蘋中,罾何爲兮木
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
水兮潺湲。
12 | 先秦兩漢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朝馳餘馬兮江皋,夕濟兮西
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
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
房。罔薜荔兮爲帷,擗蕙櫋兮既張。白玉兮爲鎮,疏石蘭兮
爲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
廡門。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餘袂兮江中,遺餘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4. 史傳散文
從殷商到戰國時期,我國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國古代史
官文化十分發達,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
成立。甲骨卜辭和殷商銅器銘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
《尚
書》和《春秋》提供了記言記事文的不同體例。
《左傳》
、《國
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
開啓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4.1 尚書
《尚書》在時間跨度上與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相近。
《尚書》
在先秦時稱爲《書》,漢人始稱之爲《尚書》,即上古之書,
又被稱爲《書經》。
《虞書》、《夏書》不是虞夏時的作品,而是出於後人的追記
或經後人加工。《商書》、《周書》基本上殷商、西周時的作
品,但也經過後人的加工。西周末,《尚書》已成書,相傳
孔子曾編定過《尚書》100 篇。秦火後,漢初伏生所傳《今
文尚書》只有 28 篇。漢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壁時發現的
《古文尚書》,比今文多出 16 篇。
西晉末年,
《古文尚書》失傳,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奏《古
文尚書》58 篇,將《今文尚書》析成 33 篇,又多出 25 篇,
流傳於今。唐宋時,已有人懷疑梅賾本《尚書》,清人閻若
璩《古文尚書疏證》以大量的論據,證明了梅本之僞。今本
《尚書》,大約只有《今文尚書》28 篇是可信的。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13

4.2 春秋
春秋時期經過孔子編定的《春秋》,記事系統,具有自覺的
記事意識和寫作義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歷史
的通稱,後特指經過孔子修訂的魯國的編年史。它記載了自
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前 722-前 481)的歷史,對這
一時期的史事作了簡潔的大綱式的敘述。《春秋》按時間順
序編排歷史事件,記事方式是“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
繫時,以時繫年。”(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具備了
明確的時間觀念和自覺的記事意識。但其記事都很簡略,長
的不過四十多字,短的僅有一字。因此,其記事雖簡而有法,
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散文。如隱公元年載:“夏,五月,
鄭伯克段于鄢。”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
因果、過程,人物的行爲、性格,都無從知道,仿佛一則新
聞標題,而不像一篇文章。

4.3 左傳
《左傳》與《國語》在漢代經學中,解釋“經”的書稱為
“傳”。
《春秋》有三傳:
《左氏傳》(簡稱《左傳》)、
《公羊
傳》、《穀梁傳》。從實際內容來看,《左傳》是一部編年史,
其記事系統而具體,記事年代大體與《春秋》相當,但在後
面要多若干年。古人認為此書的立意是通過史實來闡發《春
秋》,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它本來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
只是後人將它與《春秋》配合,並作了相應的處理。

《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並說他是魯
太史。有人認為這個左丘明就是《論語》中提到的與孔子同
時的左丘明。但對此,唐代以後頗有人懷疑,現在一般人認
為是戰國初年無名氏的作品。

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小說與戲劇的產生相當遲,但與此有
關的文學因素,尤其是前面所說的“故事趣味”,卻不可能
很遲才出現;只不過它借了歷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
離出來。而《左傳》正是第一部包含著豐富的這一類文學因
素的歷史著作,它直接影響了《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
格,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這種傳統既為後代小說、戲劇的
14 | 先秦兩漢

寫作提供了經驗,又為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4.4 國語
《國語》以國立目,以記載言論為主,故名“國語”(但有些
篇實是記事性質)。全書體例並不系統完整。所涉周、魯、齊、
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詳略多寡不一,其中《晉語》
九卷,佔全書近半;其記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於于戰國初,
前後五百餘年,除《周語》略為連貫外,其餘各國只是重點
記載了個別事件。所以有些研究者認為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
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主要對材料作了彙編與整理的工作。

關於《國語》的作者,司馬遷在其《報任安書》中說及也是
左丘明,後人多有異議,現在一般認為產生於戰國初年,作
者不詳。此書與《左傳》大抵為同時代的產物,但具體年代
孰為先後,研究者持論不一。

4.5 戰國策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將中央政府所藏多種相類似的以戰國
策士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著作彙編而成的一部書,作者不明,
亦非一人。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也有少
量產生於秦和漢初。書名也是由劉向重新擬定的。共三十三
篇,按國別編排,每篇由若干相互獨立的單篇組成。記事年
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

記述戰國策士活動的書,劉向所見已是名目繁多(見《戰國策
敘錄》),1973 年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中,也有一種此類內
容的帛書,共二十七章,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可見
這一類書曾經廣泛流行。這是因為戰國是一個激烈的大兼併
時代,國與國之間以勢力相爭,以智謀相奪,不斷地發生組
合與分化。這種特殊環境導致對才智之士的迫切需求,也為
他們提供了廣大的舞台。《戰國策》一類書,大抵即出於策
士之手,它除了讚美策士在歷史上的作用而外,大概也提供
給有志此道的人們作為修習的範本。

4.6 先秦散文的重要概念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15

春秋筆法:“春秋筆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
作法。《春秋》是“禮義之大宗”,維護周禮,反對僭越違
禮行為,貶斥邪說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傾向。這種傾向在
行文中不是用議論性文辭而是在史事的簡略記述排比中表
現出來。《春秋》還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的措辭中表現出
作者的愛憎。比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
上曰“弑”等。這種在史著中灌注強烈感情色彩的作法,為
後代史傳文學所繼承。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
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
家經典著作,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傳世:《梁
惠王》
、《公孫醜》
、《滕文公》
、《離婁》
、《萬章》
、《告子》
、《盡
心》。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
主張德治。

莊子:《莊子》是道家學派的言論著作總匯。《莊子》經過漢
朝劉向的編定,共有五十二篇。現在版本的《莊子》只有三
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是
晉人郭象所定的版本。《莊子》內篇思想比較系統,文字風
格也很一致,而外、雜篇內容則很豐富,但風格有了一些差
別。內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經典。

4.7 名著選讀
《國語‧句踐滅吳》(節錄)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
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行者,
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
百人於吳,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禦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
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聞古之賢君,
四方之民歸之,若水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
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
16 | 先秦兩漢

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
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
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
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
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
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不衣。十
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
矣,請報之!」勾踐辭曰:
「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
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
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
踐既許之,乃致其衆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
其衆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
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衆之不足也。今寡
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
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
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
「孰
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沒,又郊敗
之。

夫差行成,曰:
「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
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
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
句東,吾與君爲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
君若不忘周室而爲弊邑寰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
將殘汝社稷,滅汝宗』
,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
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戰國策‧鄒忌諷齊威王納諫》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17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
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
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
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
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
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
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
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18 | 先秦兩漢

兩漢辭賦

“辭賦”是個泛義的名稱,通指楚辭和秦漢時追仿楚辭風格
的、具有抒情詩特徵的作品以及漢代新興的以體物為主、性
質介於詩文之間的作品。

1. 辭賦興盛的原因與其特點
在先秦文學已經顯露出的某些傾向。從《荀子‧賦篇》之名
來看,“賦”作為一種意義寬泛的文體的名稱,在漢以前應
該已經成立。

從《戰國策》以及同類的散文來看,戰國後期的“遊士”大
抵都有相當好的運用文辭的修養,喜歡鋪張而華麗的語言表
達。可以推定,當時要成為“士”必須經過文辭方面的訓練。
藝術性質正在這類作品中逐漸凸顯。

楚國的文學藝術原本就較別國為發達,漢王朝的統治階層又
興於楚地,這就給漢代辭賦的興盛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而大
一統王朝造就了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也需要一種與
之相稱的文學來表現它,並以此滿足統治者精神上的需要。

2. 辭賦於中國文學史上的兩種重要意義
一是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學活動的文人群,他們僅僅或主
要憑藉文學才能而得官職,並以文學寫作為自己的主要事業,
這是先秦時期所未曾有過的;二是出現了以語言的美感為最
終目的的文學創作,也就是辭賦本身。儘管漢代人每每強調
辭賦的道德意義,但這種文學樣式的本質,其實就是通過精
心安排美麗的文字,整齊的句式,層次分明的結構,表現社
會和自然的種種奇特事物和絢麗景象,刺激讀者的感受力與
想像力,獲得審美快感。

3. 漢代辭賦的缺陷
漢代辭賦本質上是審美和娛樂性的,但這不符合經學的標準。
所以作者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些具有道德意義的說教之
辭,形成一種“倫理掩飾”。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19

而肯定或否定辭賦的人,也總是就其是否真正具有政治與道
德上的實用價值發生爭論。司馬遷《史記》中說:“相如雖
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
這裡肯定司馬相如的賦,是認為它有道德意義,而把華麗鋪
陳的部分貶為“虛辭濫說”。

4. 兩漢不同時期辭賦的特色

4.1 秦與西漢前期的賦
辭賦從楚辭模式向典型漢賦模式過渡的時期。《漢書‧藝文
志》著錄有“秦時雜賦”九篇,已失傳,故過去文學史於秦
賦無所論列。

代表人物:賈誼、枚乘

4.2 西漢中期的賦
西漢前期的辭賦家主要活動于南方的諸侯國。武帝即位以後,
開始在中央宮廷招集文人,以後的歷代皇帝大都學了他的榜
樣,使辭賦更廣泛地流播於全國。武帝時期也是漢賦的極盛
期,僅《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這時期的辭賦就有四百多篇,
同時還出現了漢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馬相如。

代表人物:司馬相如

4.3 西漢後期的賦
西漢後期辭賦西漢後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前 53—18)。他
的賦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二篇,今存有《蜀都賦》、
《甘泉賦》
、《河東賦》
、《羽獵賦》
、《長楊賦》
、《反離騷》等,
另外還有帶辭賦氣息的文章《解嘲》、《解難》等。揚雄是漢
代留傳文學作品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所以在舊時影響頗
大。

和司馬相如不同的是,揚雄對賦的所謂“諷諫”作用看得更
為認真,司馬相如那種主要是作為倫理掩飾的“曲終奏雅”,
到了揚雄作品中企圖化為文章的主旨。他對以司馬相如為代
20 | 先秦兩漢

表的漢賦傳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它“勸百諷一”、
“勸而不止”,本質上不符合儒家教義。這一轉變,反映了
當時社會中儒家思想統治的深化。

代表人物:揚雄、班婕妤

4.4 東漢前期辭賦
東漢前斯重要的辭賦家首先有班固(32-92)。他和父親班彪一
樣,都是史學家兼辭賦家。其代表作為《兩都賦》。
“兩都”指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兩都賦》也是由《西都
賦》和《東都賦》兩篇合成。東漢建都洛陽,但也一度發生
過兩都孰為優的爭議。班固的賦作表示贊成以洛陽為都。在
結構形式上,班固模仿了司馬相如,以“西都賓”與“東都
主人”的相互論辯展開內容。建都是重大的政治決定,要說
文人辭賦在其中能起多大作用是不切實際的。實際班固的賦
是以歌頌東漢王朝為基本目的,其依據則是儒家的政治學說。
故《西都賦》主要讚美長安的繁華富麗,包括統治階層的享
樂生活;《東都賦》則更多地歌頌了東漢統治集團所實施的
各種政治措施如何恰當,以及王朝的威勢、洛陽風俗的淳厚,
這樣就顯出東漢的統治比西漢的統治更符合儒家理想。這種
比較反映了儒家思想在辭賦中很深的滲透。

但《兩都賦》還是有一定的特色。它的誇張建立在寫實基礎
上,不像司馬相如那樣近乎虛誕;它以描繪都市為中心,比
西漢辭賦更為廣泛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場景,山水、草木、
鳥獸、珍寶、城市、宮殿、街衢、商業、服飾、人物……,
增添了不少新鮮內容,景象也頗為壯麗。在結構上考慮嚴謹,
對文字的鍛煉也相當精心。京都賦是辭賦的一個重要類型,
它的基本格式是由《兩都賦》奠定的。

4.5 東漢中期辭賦
東漢中期著名的傳統大賦,首推張衡(78—139)的《二京賦》。
此篇繼班固的《兩都賦》而作,由“憑虛公子”稱頌西京的
富麗,而“安處先生”則讚美東京的德化。但《二京賦》包
含著許多批判性的內容,如指斥秦始皇的豪奢實以虐民為代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21

價,批評對方:“今公子苟好黝民以蝓樂,忘民怨之為仇也;
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
舟。”這些實際都是以當時的社會現實為背景的。所以它並
不像班固之作完全以歌頌當世的統治者為目的。在各種生活
場景的描繪方面,由於《二京賦》篇幅更為巨大,因此能夠
寫得更細緻。尤其是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反映世俗生活,如
都市商賈、俠士、辯士的活動等,《西京賦》中還有近四百
字的一節描寫“角抵百戲”的演出情況,這是《兩都賦》所
沒有的。《東京賦》中清新流麗的自然描寫,同樣為《兩都
賦》所未見。

4.6 東漢後期辭賦
東漢後期辭賦的創作依然不衰,漢靈帝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
以書畫辭賦取士,可見一斑。這一時期不可能沒有傳統賦頌
的創作,但卻沒有像樣的作品流傳下來,只有新體的抒情小
賦,閃耀特異的光芒。

4.7 名著選讀
賈誼〈鵩鳥賦〉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於坐隅
兮,貌甚閒暇。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
其度,曰:「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請問於鵩兮:「予去
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災。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鵩
乃歎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
兮,變化而蟺。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依,福兮
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彼吳強大兮,夫差以敗;
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斯遊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
兮,乃相武丁。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命不可說兮,孰
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
雲蒸雨降兮,糾錯相紛;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天不可預
慮兮,道不可預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且夫天地爲爐兮,造化爲工;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合散
22 | 先秦兩漢

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爲人兮,
何足控摶;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誇者死權
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意變
齊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衆
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
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翺翔。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
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
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繫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
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細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23

兩漢史傳散文

秦漢的散文相比於先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是春秋戰國時代熱鬧一時的諸子散文趨於消退。像秦代
的《呂氏春秋》、西漢前期的《淮南子》,被視為諸子散文的
尾聲,但要說思想的創造,已是遠不如前人了。秦漢時其他
的一些論著和許多單篇的論說文,也可以說是諸子散文的後
裔,但已是另一種面貌。這些文章中有些富於文采,或能以
情感人,在文學史上仍有其影響。

從漢代開初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抒情散文,以書信形式為最多,
也包括一些自我辯解、自我嘲弄的文章。這類作品常常觸及
個人與環境、與社會統治力量的衝突,不僅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且激發了讀者對人生的思考,是文學史上可貴的收穫。
而繼承先秦歷史散文,在漢代出現了司馬遷的《史記》,它
是歷史與文學結合的傑出典範。

以上三種——尤其後兩種類型的散文,代表了秦漢文學的重
要成就。它因此是本科重點闡述的散文。

1. 《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總共一百
三十卷,五十二萬餘字。是古代第一部通史,又是到那時為
止規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書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五種體例構成。

1.1 《史記》與紀傳體
“本紀”用編年方式敘述歷代君主或實際統治者的生平和
政績,是全書的大綱;

“表”用表格形式分項列出各歷史時期的大事,以便查檢;
“書”是天文、曆法、水利、經濟等各類專門事項的記載;
“世家”是世襲家族以及孔子、陳勝等在漢代祭祀不絕的人
24 | 先秦兩漢

物的傳記;

“列傳”為本紀、世家以外各種人物的傳記,還有一部分記
載了中國邊緣地帶各民族的歷史。

《史記》通過這五種不同體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
完整的歷史體系。這種著作體裁又簡稱為“紀傳體”,以後
稍加變更,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

《史記》紀事,其時間上起當時人視為歷史開端的黃帝,下
迄司馬遷寫作本書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空間則包括整個漢王
朝版圖及其四周作者能夠瞭解的所有地域。它實際上就是司
馬遷意識中通貫古往今來的人類史、世界史。司馬遷本人在
《報任安書》中說他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這既意味著以宏大的眼界全面地總結歷史,
也意味著以個人的思考深刻地理解歷史。

1.2 《史記》的文學成就
《史記》是一部史學名著,又是一部文學名著。

司馬遷的個性和他寫作《史記》的心態,首先決定了這部史
書的文學性。從《報任安書》和《史記》中,處處可以看到
他富於同情心、感情強烈而容易衝動的性格特點;他由李陵
事件而罹禍,本也是一場由性格導致的悲劇。總之,司馬遷
其實是有著詩人氣質的。而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把《周
易》、《詩經》、《離騷》等等,歸結為“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
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這種“發憤著書”之說不一定完全符合那些古人著述的實
情,卻完全符合於《史記》的實情。他把寫作《史記》當作
宣洩內心的痛苦和鬱悶、向現實作抗爭的手段,因而在書中
處處滲透了自己的感情。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史記》
是“無韻之《離騷》”,正是從這一特點而言的。與此相應,
司馬遷對歷史的關注,一個中心的內容是對人的生存方式和
人物命運的關注;而描述歷史人物的事蹟,在一定程度上成
了他和這些人物的對話。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25

在描寫人物一生的過程中,司馬遷常特意表現人物命運的巨
大變化。如劉邦微賤時遊手好閒,父親不喜歡他,做了皇帝
之後劉邦還不肯忘記把他嘲弄了一番;李廣免職時受到霸陵
尉的輕蔑,複職後他就借故殺了霸陵尉;韓安國得罪下獄,
小小獄卒對他作威作福,他東山再起後,特地把獄卒召來,
舊事重提……這些命運變化和恩怨相報的故事,將人物的性
格、人性中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暴露得尤為充分。

對於《史記》所描寫的人物,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面
目活現,神情畢露,如日本近代學者齋藤正謙所說:“讀一
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
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史記會注考證》引《拙
堂文話》)這是因為司馬遷在寫作人物傳記時,使用了文學的
敘事方法。

《史記》的人物傳記,極少有後代正史中常見的排比人物履
歷的寫法;作為歷史著作,特別是在記載重要歷史人物的事
蹟時,它不能避免某些必要的交代,但傳記的核心部分,通
常是一系列經過精心選擇並精心描繪出來的具體生動的事
件,有些並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如《項羽本紀》中從誅宋義、
救巨鹿、鴻門宴直到垓下之圍、烏江自刎,均非平淡的敘述。
文學敘事的特點,就是要構造鮮活的場景,令讀者獲得如臨
其境的真實感,這和歷史所追求的真實是不同的。《史記》
以“實錄”著稱,這是指司馬遷具有嚴肅的史學態度,在重
要史實方面嚴格推究,不虛飾、不隱諱。但他的筆下那些栩
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為了再現歷史的“現
場”和人物的活動,必然要在細節方面進行虛構。

《史記》的敘事手段也非常豐富。譬如說司馬遷很喜歡描寫
戲劇性的場景,像著名的“鴻門宴”故事,簡直是一場高潮
迭起、扣人心弦的獨幕劇。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
對話,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這一類戲劇性
的故事,具有很多優點:一則能夠營造逼真的場景與氛圍;
二則避免了冗長松緩的敘述,具有緊張性,由此造成文學所
26 | 先秦兩漢

需要的啟動力;三則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人物彼此對照,
性格愈顯鮮明。在關於鴻門宴的不算很長的描寫中,我們可
以那樣清楚地看到劉邦的圓滑柔韌,張良的機智沉著,項羽
的坦直粗率,樊噲的忠誠勇猛,項伯的老實迂腐,范增的果
斷急躁。

《史記》的語言也歷來被尊為典範。司馬遷極少運用當時文
人慣用的鋪張排比手法,淳樸簡潔、疏宕從容、流暢而富於
變化,是《史記》基本的散文風格;因為司馬遷在敘述中始
終是注入情感的,他的文字很自然地形成了與情緒相適應的
節奏感。在寫人物對話時,《史記》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
語,也增加了語言的生氣。

1.3 名著選讀
《史記‧項羽本紀》(節錄)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
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
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
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
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
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
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
籍俱觀。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
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
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
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
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27

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報任安書〉(節錄)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
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
然後可以托於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
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
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
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
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忼慨之
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僕賴
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所以自惟:上之,
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
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
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
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
之效,可見於此矣。鄉者,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
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
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
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
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
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而世又
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
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
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
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
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今僕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于
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僕
28 | 先秦兩漢

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絏之辱哉!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
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
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
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
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
《說難》
、《孤憤》
。《詩》
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
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
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
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
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
難為俗人言也。

〈孔雀東南飛〉(節錄)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斫遣,自
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
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長日稀。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疋,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
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共枕席,黃泉共為友,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29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
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娉縈苦辛。
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東門行〉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
共餔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今非!”“咄!行!
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諸葛亮〈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
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
30 | 先秦兩漢

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
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
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
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
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
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
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
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
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
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
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
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
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
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
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
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中國文學發展概說 | 31

參考書目

1.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2. 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