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没有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户 登录

条⽬ 讨论 ⼤陆简体 汉 漢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搜索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爱好者交流群(Telegram:@wikipedia_zh_n 、Discord 及IRC:#wikipedia-zh IRC://互联)欢迎⼤家加⼊。 [关闭]

马丁·海德格尔 [ 编辑 ]

维基百科,⾃由的百科全书
⾸⻚
分类索引
⻢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年9⽉26⽇-1976年5⽉26⽇),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 ⻢丁·海德格尔
特⾊内容
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理学及神学有举⾜轻重的影响。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录 [隐藏]
随机条⽬
资助维基百科 1 简介
2 ⽣平
帮助
3 哲学
帮助
3.1 真诚性
维基社群
⽅针与指引 3.2 牵挂
互助客栈 3.3 死亡
知识问答 3.4 差距性
字词转换
3.5 平均性
IRC即时聊天
3.6 平均的⽇常状态
联络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3.7 周围世界
⻢丁·海德格尔
3.8 在之中
⼯具 出⽣ 1889年9⽉26⽇
3.9 ⼈⼈和⼈⼈⾃我 德意志帝国巴登⼤公国梅斯基希
链⼊⻚⾯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 逝世 1976年5⽉26⽇(86岁)
相关更改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德巴登-符腾堡州弗萊堡
上传⽂件
特殊⻚⾯ 3.11.1 存在问题
时代 20世纪哲学
固定链接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地区 ⻄⽅哲学
⻚⾯信息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
引⽤本⻚ 学派 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
3.11.2 语⾔上的困难
维基数据项⽬ 主要领域 形⽽上学、本体论、艺术、语⾔、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短链接 著名思想 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打印/导出 受影响于 显示▼
3.11.4 基础存有论
下载为PDF 3.11.4.1 ⾛向⼀种新的存有论 影响于 显示▼

可打印版 3.11.4.2 时间性和此有 签名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
在其他项⽬中
3.13 晚期著作
维基共享资源
4 影响
其他语⾔ 4.1 对中国的影响

Deutsch 5 与纳粹主义
English 6 著作
Español 7 电影
Français 8 相关条⽬
Italiano
9 参考⽂献
한국어
10 研究书⽬
Русский
Tagalog 11 外部链接
Tiếng Việt

还有88种语⾔
简介 [ 编辑 ]
编辑链接
海德格尔指出⻄⽅哲学⾃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海德格尔不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
性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1] 但是⾃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
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类存在的理解。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以新⽅式来进⾏,重踏哲学历史⾜迹,⼀
步⼀步出发。

19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度研究了⼀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
⻅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种中性的⽤来达到⽬的的⼿段,⽽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的⻆度,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节制的对⾃然资源的利⽤,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并且从三⼗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式的替代⽅式。

海德格尔曾尝试引领哲学家脱离形⽽上学及知识论的问题⽽朝向本体论的问题。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影响了很多哲学家,⾼达美(⼜译伽达默尔)、汉斯·约纳斯、列维纳斯、汉娜·阿伦特、苏⽐⾥、卡尔·洛维特、莫⾥斯·梅洛-庞蒂、让-保罗·萨特、雅克·德⾥达、⽶歇尔·福
柯、尚-吕克·农⻄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后来,他因为在1933年5⽉⾄1945年5⽉成为德国纳粹党党员并且⽀持纳粹主义得到了恶名。[2] 为他辩护的汉娜·阿伦特认为他⽀持纳粹主义只是他个⼈的“错误”。[3] 为海德格尔辩护


的都认为这个“错误”⼤抵上与他的哲学⽆关。来⾃他学⽣的批评,譬如列维纳斯[4] 和卡尔·洛维特[5],则认为海德格尔⽀持纳粹主义是不道德的并且展露了他思想内的瑕疵。

在1950年后的后期⽂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问题。语⾔从历史中⽣⻓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思考成世界的中⼼,⽽是认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不是操控地
球。

⽣平 [ 编辑 ]

⽣于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尔出身⾃⼀个天主教家庭。他的⽗亲弗⾥德⾥希·海德格尔就在梅斯基希⼩镇的天主教教堂任职执事。1892
年,他的妹妹玛利亚出世,⽽他的弟弟则在1894年出⽣。⻢丁·海德格尔早年就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他从⼀个神⽗那⾥借到布伦坦诺的《亚
⾥⼠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兴趣。1909年进⼊弗萊堡⼤学先学神学⼆年,后转⼊哲学,并同时修读⼈⽂科学和
⾃然科学。1913年在李凯尔特及施奈德的指导下完成博⼠学位论⽂《⼼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题⽬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
说和意义的理论》。1914年,他获得了博⼠学位。第⼀次世界⼤战爆发后,在1914年8⽉,海德格尔应征参军,但两个⽉后因为健康⽋佳⽽退伍。
1917年,即第⼀次世界⼤战的最后⼀年,海德格尔与艾弗⾥特·佩特蒂结婚,婚后再次⼊伍,在⻄线战场服役。他⻓期不离开德国并埋⾸案头上的
⼯作。

1918年,从战场回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级助教,在胡塞尔的指导下⼀⾯学习⼀⾯任教。讲课的内容⼤多围绕亚⾥⼠多德的。虽然深 海德格尔的出⽣地梅斯基希
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熏陶,但他授课的重点却不完全是胡塞尔式的。1920年11⽉,弗萊堡⼤学教职再度空缺,胡塞尔遂向那托普推荐海德格尔。当
时海德格尔正准备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七卷上发表⼀部关于亚⾥⼠多德的⼤著作。海德格尔把⼀份40⻚的⼿稿打印出两
份。⼀份寄给了那托普,另⼀份留给⾃⼰。那托普读过了原稿后,惊叹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惊⼈的⾸创⼒量,便⻢上回复胡塞尔。

1923年,他开始担任⻢尔堡⼤学哲学教授。在这时,他开始在托特瑙堡营造了他⾃⼰的别墅(the Hütte),并开始专注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
⼀稿。同年,他被选为⻢尔堡⼤学中⾮常出众及具有荣誉但同时是新教徒的哲学教授。与他共事的⼈有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Ernst
Friedländer、尼古拉·哈特曼、新康德主义哲学家那托普。1925年夏天的讲课稿件《时间概念史导论》就是《存在与时间》的雏形。1925年冬天,
海德格尔被提名为正式教授讲座。按照当时需求,他必须⽴刻有著作发表。于是,1926年1⽉⾄4⽉,他隐居于他的别墅,把《时间概念史导论》整
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胡塞尔期间也往托特瑙堡渡假,并与他讨论当中主要概念“在世界之中”。第⼆年2⽉,《存在与时间》分别在
《现象学年鉴》第⼋卷上及以单⾏本⾯世。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也辞去⻢尔堡⼤学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学继任胡塞尔的哲学讲座。⾃1931年,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党关系越来越
密切。1933年,他加⼊了纳粹党并当选为弗萊堡⼤学的校⻓。他的就职演说(Rektoratsrede)中运⽤了⼤量的纳粹的与纳粹宣传合拍的⾔词,使
他臭名远播。特别是讲到德国⼤学的⽬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命运的领袖和卫⼠”。他更主张⼤学的三根⽀柱分别是“劳动服务、军役服务和知
识服务”。虽然他于1934年辞退校⻓⼀职,但未曾退党。1945年⾄1947年,法国职业当局因为他的纳粹党背景⽽禁⽌他任教。到了1951年,更撤销
他荣誉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权。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则定期受邀请任教。1976年,海德格尔于出⽣地梅斯基希与世⻓辞并以罗⻢天主教 在梅斯基希的⻢丁·海德格尔之墓
仪式安葬。

哲学 [ 编辑 ]

主条⽬:海德格尔的思想

⻢丁·海德格尔是⼆⼗世纪其中⼀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了各个领域。他对本体论的讨论使他俨如存在主义其中⼀位创⽴者——纵⽽他以
此在不能被还原为让·保罗·萨特早期著作中提及的⼈类的⾃由主观内在性。他的构思启发了很多哲学⼯作。例如:萨特⼤量采⽤他的想法。他的著
作被德国、法国、⽇本等地采⽤,甚⾄到了70年代在北美仍然有很多追随者。

他拒绝⼀些现代潮流的概念如事实与价值的分野。他拒绝把道德纳⼊他的理论体系。这些种种带来其他哲学家对他的误解。他的政治⽴场及个⼈⾏
位于弗萊堡⼤学建于1913年的⼤楼
为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真诚性 [ 编辑 ]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个⼈都有⼀种属⼰的⽽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对⾃⼰的死亡。

作为海德格尔讲的“此有”(Dasein 英语be there),如果它(他或她)在⾯对这么⼀个孤独局⾯时采取决断的态度,并且敢于承担⾃⼰的唯⼀性和个体性,那么此⼈就可说是进⼊了“真


诚的”(authentic)⽣存状态,并意识到这个状态的含义。真诚性(authenticity)连通著个⼈的未来和过去,使⾃我具有连续性。它还要求在这种关系上接受⾃⼰的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当⼈与⾃⼰的死亡遭遇时,真实的属⼰的⾃我才会显露出来。在真正属已状态中,“我”总是居先的,尽管这个“我”并不等同于⼀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如果⼀个⼈
被畏惧压倒,通过没⼊于众⼈或匿名的“⼈们”[They,das Man]来保护⾃⼰,正如⼈们通常所做的那様,他就进⼊了“不真诚的”(inauthentic)⽣存状态。 在“不真诚的”
(inauthenticity)状态中,“⼈们”(They)居先,⼈失去了⾃⼰的存有意义。

这种态度或姿态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有的“沉沦”[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开⾃身,让⾃身沉沦于⽇常的⼀般性事务中,与俗世共浮沉。

牵挂 [ 编辑 ]

对于海德格尔,牵挂(Care)是⼀种状态,是“此有、缘在(Dasein)”关切它本身的存在。

因为“此有、缘在(Dasein)”的本性 在于它的⽣存(existence),也就是实现它的可能性。对任何从当前现实,朝向未来状况的变动,都必会产⽣这样的问题——“ 我将做什么?” 这


就是牵挂(Care)。牵挂(Care)植根于“缘在”选择(Choice)它的存在的能⼒之中。

牵挂(Care)被视为缘在(Dasein)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联,并且是“缘在”这个世界中,获得意义的基础。它是“缘在”所有经验的基本状态。

由于所有的选择(Choice)都在世界中作出,牵挂就成为“在此世界中存在”的“缘在”之存在的特性。

牵挂由⽣存(先于⾃身存在)、实际性(已经存在于……之中)、沉沦(存在于……状态⾥)和⾔谈组成,并且将“缘在”(Dasein)显示于其整体之中。

它与时间性,即⼈类⽣活的时间结构息息相通。《存在与时间》中的“缘在与时间性”部分就试图将时间性(Temporality)揭示为牵挂的所有要素的根基。

死亡 [ 编辑 ]

海德格尔指出,死亡是对现实世界⽣活的否定。当⼈⾯对死亡时,才会停⽌对世界的忧虑和担⼼,从陷落中孤⽴出⾃⼰,成为真正的存在。死亡是属于个⼈的事,他⼈⽆法替代,衹能靠
你⾃⼰体验死亡。死亡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的,⼈在什么时候死亡,都是合理的,没有规定你该活多久。⼈应随时准备死亡。

因此,海德格尔指出,⼈必须正视死亡,从恐惧中明⽩⾃⼰活着的重要性。为⾃⼰计划未来时,必须包括死亡。⼈不该衹接受⽣命,⽽拒绝接受死亡。

差距性 [ 编辑 ]

当我们注意别⼈的⾏为时,我们不是单纯地观察它,⽽是关⼼我们⾃⼰与他们的差异,并进⽽要泯灭(squashed)差异。

⼈总是在意他与别⼈的差异,虽然他往往没有清楚⾃觉到。对于⼈在他的存在中,这种对差异的感受和在意,海德格尔称为差距性(distantiality)。

⼈愈是不⾃觉,它愈是在暗中⽀配⼈,使他难以摆脱。

平均性 [ 编辑 ]

在与别⼈共存时,我们总是在意与别⼈的差距,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另⼀种存在性格,海德格尔称为平均性。这是说,在⽇常⽣活的存在中,我们总是要求“与⼈⼈⼀致”。

“⼈⼈”(They)认为这是有效的,我们也会认为它是有效;“⼈”称之为成功的,那就是成功;失败的就是真正的失败。

我们要求平均,不敢有独特的意⻅。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会⽴刻将它压下。 我们总是看着“⼈⼈”,配合“⼈⼈”,将⾃⼰的独特性磨平。对于这种要求平均的存在⽅式,海德格尔称之为
“压平”(leveling down)。

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在“⼈⼈”的⽀配下存在,我们会在意差距,要求平均和压平⾃⼰,这构成⼈的公众性。这是说,⼈不再是他⾃⼰,⽽是公众(public)。

这时,公众性控制了我们对⼈和世界的各种看法,垄断了我们的⻅解。 但是,这不表示我们对⼈和世界有深⼊的了解,反⽽,这表示我们的看法和⻅解是肤浅的、表⾯的。

海德格尔对⽇常⽣活的分析,虽然号称是分析此有的存在,但也不是仅为了分析此有⽇常⽣活的存在⽅式。

他是要指出,在这种⽇常⽣活的存在⽅式中,此有⽆法真正了解世界和它⾃⼰的存有。 换⾔之,这种存在⽅式导致对存有的误解。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为了了解存有,说明它的意义,不是为了分析⼈的各种存在⽅式。

另外,我们难免疑惑,为何“⼈⼈”的看法都是肤浅的,尚未得到事物本身的知识呢?

当我们被“⼈⼈”⽀配时,我们要根据“⼈⼈”的意⻅去决定⾃⼰的存在,⽆须由⾃⼰去负起⾃⼰的存有。我们是被“⼈⼈”所统治、依赖它。

于是,“⼈⼈”(They)剥夺了我们的本真存在,让我们⽆法正视本真的⾃⼰,了解⾃⼰的本性是存在,更不能了解⾃⼰是在世存有。

平均的⽇常状态 [ 编辑 ]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所选择(choose)那样⼀种通达此在,和解释此在的⽅式,必须使这种存在者(Being)能够在其本身,从其本身显示出来。

也就是说,这类⽅式应当像此在⾸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

我们就⽇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应是本质的结构;⽆论实际上的此在处于何种存在⽅式,这些结构,都应保持其为规定着此在存在的结构。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常状态(everydayness)的这种⽆差别相并不是⽆,⽽是这种存在者(Being)的⼀种积极的现象性质。⼀切如其所是的⽣存活动,都从这⼀存在⽅式中,来⽽
⼜回到这⼀存在⽅式中去。我们把此在的这种⽇常的⽆差别相,称做平均状态。(Averageness)。

正因为平均的⽇常状态(average everdayness)构成了这种存在者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当下情况,所以它过去和现在都在对此在的解说中⼀再被跳过了。这种存在者层次上最近的和最熟
知的东⻄,在存在论(Ontology)上,却是最远的,和不为⼈知的东⻄,⽽就其存在论意义⽽⾔,⼜是不断被漏看的东⻄。

但此在的平均⽇常状态(Da-sein 's average everydayness),却不可被单单看作它的⼀个“⽅⾯”。在平均⽇常状态中,甚⾄在⾮本真(inauthentic)模式中,也先天地具有⽣存论结


构。

海德格尔指出,即使在平均⽇常状态中,此在仍以某种⽅式为它的存在⽽存在,只不过这⾥此在(Da-sein)处于平均⽇常状态的样式中⽽已,甚或处于逃避它的存在,和遗忘它的存在
这类⽅式中。

周围世界 [ 编辑 ]

海德格尔指出,⽇常此在的,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围世界。我们通过对周围世界内,最切近地照⾯的存在者,做存在论的阐释,⼀步步寻找周围世界的世界性质(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
界)。周围世界这个词的“周围”,就包含指向空间性之意。

然⽽对周围世界起组建作⽤的周遭⾸先却没有任何“空间”意义。空间性质⽆可争议地附属于⼀个周围世界,所以倒是要从世界之为世界的结构中才能说得清楚。

海德格尔指出,并⾮“周围世界”摆设在⼀个事先给定的空间⾥,⽽是周围世界特有的世界性质,在其意蕴中,勾画着位置的,当下整体性的因缘联络。⽽这诸种位置则是由寻视指定
的。

海德格尔指出,当下世界,向来揭示著属于世界⾃身的空间的空间性。只因为此在本身,就其在世看来是“具有空间性的”,所以在存在者(Being)层次上,才可能让上⼿事物,在其周
围世界的空间中来照⾯。

在之中 [ 编辑 ]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先会把“在之中”(In-Sein)这个词,补⾜为在“世界”之中,并倾向于把这个“在之中”(Being-in) 领会为“在…之中”。这个⽤语称谓著,这样⼀种存在者
(being)的存在⽅式--这种存在者在另⼀个存在者“之中”,有如⽔在杯⼦“之中”,⾐服在柜⼦“之中”。

这些存在者(Being)⼀个在另⼀个“之中”。它们作为摆在世界'之内的物,都具有现成存在的存在⽅式。反之, 在之中(Being-in),意指此在的⼀种存在建构,它是⼀种⽣存论性
质。但却不可由此以为是⼀个身体物(⼈体)在⼀个现成存在者“之中”现成存在。

“在之中”(Being-in),不意味着现成的东⻄在空间上“⼀个在⼀个之中”;就源始的意义⽽论,“之中”(Being-in),也根本不意味着,上述⽅式的空间关系。

我们把这种含义上的“在之中”所属的存在者,标识为,我⾃⼰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

海德格尔指出,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依寓之、逗留之。因此,“在之中”(Being-in),是此在存在形式上的⽣存论术语,⽽这个此在,具有在世界之
中的本质性建构。

依寓世界⽽存在,这其中,可更切近⼀层解释出的意义是:消散在世界之中,如⻥相忘于江湖。 在这种意义下,“依寓”世界,是⼀种根基于“在之中”的存在论环节。在世存有,在世界
之中,寓居于世(Being-in-the-world)。

⼈⼈和⼈⼈⾃我 [ 编辑 ]

海德格尔所说的⼈⼈(they),是指此有(Dasein)在⽇常⽣活中的存在⽅式,它的特征是:在意差距,屈从别⼈(subservient),要求平均(averageness)和压平⾃⼰(levelling
down oneself)。

在这种存在⽅式下,此有⽆须承担⾃⼰的存有,因⽽让它⽆法得到本真的存在(being authentic),真正切已状态;也⽆法了解⾃⼰的存有。

再者,我们不要以为,由于⼈⼈(they)是“没有⼈”,则这似乎是说,此有失去了它⾃⼰,成为没有意义和不真实的⼈。其实,此有依然真实地存在,它甚⾄可以⼗分忙碌,让⾃身浸
没于⽇常的分⼼事务中,看似⾮常充实。

并且,⼈⼈虽然是没有⼈,但它不是虚⽆的,反⽽它⾮常真实,甚⾄是此有(Dasein)的⽇常⽣活的真正主体。

在海德格尔,此有之所以有⼈⼈(they)的存在⽅式,是由于⼈⼈是它的存在性征。

在⽇常⽣活中,这个存在性征取得⽀配的地位,⽽此有的⾃我成为“⼈⼈⾃我”(das Man-selbst, they-self)。

它(they-self)与此有的本真⾃我(authentic self)不同。本真⾃我,是此有了解它⾃⼰的存有,真正切已的状态,由此主导⾃⼰的存在。但“⼈⼈⾃我”(they-self)却把此有分散在
⼈⼈(they)的指导下,让它失去本真的⾃我。

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不是指在此有的实际存在⽅式中,有⼀个⾃我,因为这即把⾃我看作⼀个实体,但此有不是实体,它的本性是存在,故此有的⾃我是指它的存在⽅式。

⼈⼈⾃我(they-self)是指此有(Dasein)的存在⽅式是⼈⼈(they),⽽本真⾃我(authentic self)是指此有的存在⽅式是本真的(authentic)──本真地了解它⾃⼰。

在⽇常⽣活中,此有通常都不是我,⽽是别⼈,⽽其存在⽅式是⼈⼈(they)。

在⼈⼈(they)的存在⽅式中,此有⾃⼰和世界中的⼀切都被误解了。不过,要重新得到本真的存在,不是要完全删除⼈⼈,因为它既是此有的存在性征,则它是⽆法被删除的。

⽽是,此有必须正视它、了解它,但却不被它⽀配,⽽由⾃⼰对⾃⼰的了解去⽀配⾃⼰的存在,⼈⼈(they)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若此有愈是正视它,它愈不能⽀配此有;此有愈是忽
略它,它的⽀配⼒愈强。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 [ 编辑 ]

在写完相当传统主题的博⼠论⽂和教授资格论⽂之后,海德格尔对当时学院哲学的信任,因着对于⻬克果,尼采,威廉·狄尔泰之类的思想家⽂本的阅读,⽽被动摇了[6]。这些思想家把
充满偶然的、道德价值不断变动着的历史和关联系统(Bezugssysteme),放到了形⽽上学和其对超越时间的真理的追求的对⽴⾯。海德格尔撷取了纯粹理论性的哲学概念的⻣⼲。令
他越来越感兴趣的是,现实的⽣活要如何以及该如何被现象学所描述,⽽不是⽣活在历史中被塑造成如此⾯貌,⽽且不⼀定是⾮得如此的。

海德格尔⽤他的⽅法,即事实性的现象学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试图把⽣活的种种联系和各种经验呈现出来,⽽不是去解释。这种现象学路径的⽬标是:不把⾃⼰


的⽣活当成对象,并当做⼀种“事物”(Ding)去理解,⽽是达⾄对⽣活的领会(Lebensvollzug)。

作为⼀个例⼦,海德格尔在 1920/21年的讲课“宗教现象学导论”中,⽤⻔徒保罗的话解释了这个⽬标:“主的⽩⽇将来到,犹如⼩偷在⿊夜到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在⻔徒的原初基
督教的⽣活经验中,⼀种⽣活感受被表达出来。这种感受,并不试图将尚未拥有的未来,通过规定和计算去⽀配。这种感受,是⼀种随时随地的对于突然会闯⼊(⽣活)的事件
(Ereignis)所保持的开放性,海德格尔将这种直接性的⽣活,放到了对于⽣活的理论性观察的对⽴⾯[7]。

第⼀次世界⼤战以后,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助⼿很努⼒地从事于现象学的⽅法。胡塞尔让他看其还未公开的稿件,并且希望海德格尔成为他的好学⽣。但海德格尔却追随了⾃⼰的兴
趣,胡塞尔也注意到如下事实,即海德格尔“已经在使⽤⾃⼰的⽅式,当他研究我的稿件的时候”[8]。

特别是狄尔泰的关于历史既成性(die historische Gewordenheit),世界关系和⾃我关系的偶然性(Kontingenz)的理论,导致海德格尔拒绝了胡塞尔的“绝对地有效的意识的本质性”


(absolut gültige Wesenheiten des Bewusstseins)概念:“⽣活从来就是历史性的,⽆法被分解为各种本质的元素,⽣活是关系”[9]。

从“⽣活是领会”的观点出发,海德格尔也拒绝了胡塞尔对超验⾃我(ein transzendentales Ich)的现象学还原,超验⾃我只是统觉性(apperzeptiv)的作为世界的对⽴⾯。这些早期的


思考与受到⻬克果⽣存哲学的启发,在海德格尔第⼀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汇成了⼀个整体。

《存在与时间》时期 [ 编辑 ]

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是海德格尔最具影响⼒的著作。这本划世纪的著作是他最著名的哲学著作,令他获得弗萊堡⼤学的教授⼀职。此书只是海德格尔计划中


的上半部,但后来放弃写作下半部,并成为定本。

在这本书中,他透过确定存在(existence)相对于存有(Sein/being/esse)的优先性,进⽽探询⼈类⽣存的本质及境况。 《存有与时间》主要讲述他的基础存有论。存在主义的话
题,例如:向死存有(das Sein zum Tode),个体性(Individualität)的可能性(本真性与⾮本真性)(Eigentlichkeit/Uneigentlichkeit),良⼼(Gewissen),罪责(Schuld)和史性
(Geschichtlichkeit)。

存在问题 [ 编辑 ]

1927年出版的该本著作的主题是“存有的意义问题(die Frage nach dem Sinn von Sein)”。这个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已经开启了讨论,海德格尔在书的开头引⽤他的


话:“因为当你们使⽤‘存在着(seiend)’这个表述的时候,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久以来你们都很清楚。我们曾经相信你们已经理解这⼀点了,但现在我们却陷⼊了困惑”[10]。

根据海德格尔,两千年以后这个存有问题依旧悬⽽未决:“我们⽤‘存在着’这个词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我们今天有⼀个答案么?根本没有。所以如下的做法是有必要的,即重新提出‘存有
的意义问题’”[11]。

海德格尔追问存有。当他追问存有的意义时,他预设了这⼀点,即世界并不是⼀团杂多,⽽是在其中有各种意义上的关联性(sinnhafte Bezüge)。存在是有结构的,在它的多様性
(Mannigfaltigkeit)中依旧有⼀种统⼀性(Einheitlichkeit)[12]。例如,在锤⼦和钉⼦之间就有⼀种有意义的关联——但这种关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们从哪⽅⾯,即从哪个被给定的
视域(Horizont),去理解诸如此类存在之事呢?”[13]

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时间就是这种视域,从它我们可以理解诸如存有之类的事。”[14] 根据海德格尔,时间对于存在的重要性,在所有⾄今的哲学中都未被注意。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 编辑 ]

海德格尔声称,“存有”这个词该如何去理解,⻄⽅哲学相关存在的学说在它的传统发展中给出了形形⾊⾊的答案。“存有问题”(die Seinsfrage)却从来未被这様提出,以使得去追问存
在的意义,即去研究属于存有的种种关系[15]。

海德格尔批评了⾄今的对于存有的理解,即把存有当成各种存在者,这种存有者在“现在”(Gegenwart)的时态中(即现在时)能被刻画为“现存者”(das Vorhandene)。当在场者被
看成是只是“现在(存在)的”(gegenwärtig)在场者时,它就失去了和世界的种种时间性的、有意义的关联:从“某些东⻄存在(etwas ist)”这个论断出发“某些东⻄是什么(was
etwas ist)”却不能被理解。

在把存有当成例如是“实体”或“ 物质 ”的这様的规定中,存有只是在与“现在”的关联中被思考:现有者是现在(存在)的,即使他没有与 过去和未来的关联。海德格尔试图在研究的过


程中指出:对于存有的理解来说,时间是本质性的条件,因为(简单地说)它构成了⼀个理解的视域(Verständnishorizont),在这个框架下,世界中的事物才可以相互之间形成有意义
的关联。

因此,例如:锤⼦的作⽤就是把钉⼦敲进⽊板中,为了(um...zu)建造⼀栋房⼦,在将来临的暴⻛⾬⾯前提供保护。锤⼦除了是现有的⽊料和铁块以外还是什么,这只有在与时间有关
联的世界的整体联系中,才能够被理解。

“某些东⻄是什么(was etwas ist)”如何被确定,哲学传统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存有论的还原主义(der ontologische Reduktionismus),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有缺陷的,当这种理论


试图把所有的存有还原到⼀个最初的原理(ein Urprinzip)或者是⼀个存在者。这种被海德格尔批判的做法使得存有论神学(Onto-Theologie)得以可能,即在⼀个线性的存在秩序中设
定⼀个最⾼的存有者,并把它等同为上帝。

存有论的差异 [ 编辑 ]

⾄今(海德格尔)为⽌哲学思想上的错误,即没有把时间对于存有的理解的重要性纳⼊视野,应该由基础存有论的研究上来纠正。海德格尔想在《存有与时间》中为存有论奠定⼀个新的
基础。他对存有论的传统⽴场的批评的起点,即是他称之为存有和存在者的存有论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笼统地说,⽤“存在”这个词海德格尔在《存有与时间》中描述的是理解的视域(Verständnishorizont),在此基础上世界内的存有者(innerweltlich Seiendes)才被遇⻅。对于世界内存
在者的⽆论哪⼀种理解关系,都必须在这样⼀个情境化的(kontextuell)视域中游移,在这个视域中存有者才得以存在的⽅式敞开(offenbar wird)[16]。

当某些事物与我们照⾯,我们只有在⼀个“世界”中并且通过这些事物的意义(Bedeutung)才能理解它,意谓著这个关联构成了它的存在。因此每个单独的存在者总是被超验的(wird
transzendiert),也就是说被超越(über-stiegen),并且作为单独的存有者与整体相关联,从与整体的关联中它才获得它的“意义性”(Bedeutsamkeit)。

⼀个存在者的存有因此就是在被超越中的被给予者:“存有就是超验者。——存在的每个揭示(Erschließung)作为超验者的揭示就是超验的认知(transzendentale Erkenntnis)”[17]。

从存有论差异出发,每个单独的存有者也就不能再仅仅被认为是现在(存在)的现有者。它将被超越⽽与整体发⽣关联: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在来⾃过去的来源中,它的存有被本质性
地、时间性地规定。

语⾔上的困难 [ 编辑 ]

存有作为这样的⼀种时间性的理解的视域,因此是始终未被主题化的前提(die unthematische Voraussetzung),以使单独的存在者被遇⻅。所以就如同在“被给予者”中是不包含“给


予”和“给予者”,它们是未被主题化的,存有本身也⽆法被展开描述[18]。

然⽽存有始终是存在者的存有,因此虽然在存有与存在者之间存在差异,两者却是不能够分开出现的。存有呈现⾃身(zeigt sich)为切近者(das Nächste),因为在与世界的交往


(Umgehen)中, 它始终是先在的和同⾏的。作为理解的视域的存有,事实上⼀定是不能完全被主题化的,因为视域是不能够被完全充满(Fullfill)到的。

尽管这様,存有还是在语⾔中被当成⼀个主题(Thema),由此它也就被谬误化了。因为⽇常语⾔的和哲学的⼤多数的概念都指向世界内的事物,所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看
到⾃⼰站在了语⾔的界域之前。这点体现在存有的名词化上,存有被思考成世界内的存在者。为了不与纠缠不清的形⽽上学概念捆绑在⼀起,海德格尔在《存有与时间》中发明了很多新
的词藻。

解释学的现象学 [ 编辑 ]

海德格尔从如下这点出发,即存有既不能被确定为现有的事物,也不能被确定为毫⽆结构、毫⽆联系的⼀团杂多。

我们的⽣活世界是由有意义的关联所构成的⼀张关系⽹络。海德格尔因此不能在研究中使⽤⼀个范畴(Paradigma)所指涉,假如这个研究真的是现象学的话,因为现象学试图去呈现事
实⾃身(Sachverhalte),⽽不是还原性的去解释它。因为⼈始终⽣活在世界之中,所以不可能退回到被给定的理解的视域后⾯去,⽽只能够从已被理解这个视域并把它的各种元素呈现
出来。因此海德格尔采取了诠释学的路径。

诠释学的循环 [ 编辑 ]

为了能够理解世界中的各种有意义事实的关联,海德格尔认为必须通过⼀个诠释学的循环,这个循环要求在每个脉络中都追求更好的被理解。

这个循环的运动是这样的:个别的事物在与整体的关联中才可能被理解,⽽整体只有在个别的事物中才得以展现。理解的进程只有通过这个循环,才得以可能,然⽽必须追问的是,这个
循环应该在哪⾥被应⽤呢?海德格尔对此的回答是:应⽤点就是⼈本身,这对于提出存有的意义问题的提问者来说是显⽽易⻅的。

⼈的存在海德格尔称为此有(Dasein),对于此有的研究就是“基础存有论”。存有的意义问题只有此有能够回答,因为只有他才拥有⼀种先在的理解(Vorverständnis),⽽这对于诠释
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对于存有的这种先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称为“对于存有的理解”(Seinsverständnis)。

这种理解附着于所有⼈,当他们理解了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式(die Seinsart)的时候:例如,我们不会试图与⼭川去说话,我们对待动物的⽅式与对待⽆⽣命⾃然的⽅式是不同
的,我们不会试图去抓住太阳,等等。所有这些不费解的⾏事⽅式(diese selbstverständlichen Verhaltensweisen)都是基于这样的释义(Auslegung),即这些事物是什么、是怎样的
(wie und was die Dinge sind)的⽅式来理解。

这些基本的性质附着于此有,也就是说⼈已经进⼊了⼀种反思之前的理解的视域中,海德格尔把它的探究对准了此有。

通过这些原理性的诠释学⽅法,海德格尔不再从认知的主体(ein erkennendes Subjekt)出发,这种主体(如康德所述)在时间与空间中知觉到的基本上都是物体(Körper),⽽这种物体


已经嵌⼊在世界之中。海德格尔在诠释学循环的⼊⼝处,并没有挑选⼀种特别的此有,⽽是挑选了在⽇常性(Alltäglichkeit)中的此有。他的⽬标是,把哲学从超验的推断,拉回到普通
的经验世界(Erfahrungswelt)之中。

根据海德格尔,为此,解释学循环的两个步骤是必要的:其⼀应该去研究,世界中的意义的关系(Sinnbezüge)是如何呈现给此有的,因此世界应该被现象学的描述。

海德格尔从⼯具的意义的连结(Sinnzusammenhang)着⼿,如前⽂所提到的锤⼦;其⼆就是存在的此有分析(existenziale Daseinsanalyse),也就是对于此有结构的研究,这种结构
构成了此有,如语⾔,在场性(Befindlichkeit),理解和此有的有限性。此有与世界的关系被恰如其分地理解的同时,这种关系必须也在存有论上被把握,假如存在要被确定的话。

基础存有论 [ 编辑 ]

⾛向⼀种新的存有论 [ 编辑 ]

为了继续克服建构在“主客⼆分”基础上的传统存有论,海德格尔采⽤了“在世界之中存有”(In-der-Welt-sein)这个概念,它应该说明“此有”和“世界”的基本联系。“世界”刻画的不是诸
如存在者总和之类的东⻄,⽽是有意义的总体(Totalität),也就是意义的整体(Bedeutungsganzheit),在此整体之中事物有意义地且相互关联著。

康德的“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从⼀个⾃给⾃⾜的、⾃持着的主体出发,⽽在海德格尔那⾥,⼀⽅⾯“世界”已经被给予给“此有”了,另⼀⽅⾯“世界”只对于“此有”来
说才“存在”,“在世界之中存有”这个概念包含这两个⽅⾯。

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是个别的存在事物,⽽是时间性的关系性⽹络。他把世界的显现(Geschehen)称为世界的世界性(die Weltlichkeit der Welt),它只有在与此有的联系之中,


才能被理解。

锤⼦作为锤⼦是什么,只有在与此有的关联之中才能被把握,此有使⽤着它。存在被嵌⼊⼀种意义,“意义即是某些事物的可理解性的基础”[19]。存在的意义和此有的意义是不可分的,
“只有此有存在,也就是对存在的理解(Seinsverständnis)于⽣存中的可能性(ontische Möglichkeiten),才会‘有’(es gibt)存在”[20]。

因此海德格尔既不持形⽽上学实在论的⽴场(“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即使没有我们⼈类”),也不持观念论的⽴场(“精神让事物如其所是地产⽣出来”)。

对于此有的分析应该为既不是实在论,也不是观念论的新存有论奠定基础。海德格尔在《存有与时间》中构造了种种结构,这些结构规定了⽣存之中的、也就是说有着对⽣活的领会的此
有。

海德格尔把这些结构称为“存在结构”(Existenzialien),也就是此有与⾃身、与世界相关联的基本⽅式:理解,在场性,⾔说(Rede)。存在结构是结构整体(Strukturganze)的元
素,海德格尔把这个结构整体确定为“关照”(Sorge)。因此,此有的存在也就成了关照:⼈就是关照。

当此有的存在成为关照,世界也就能这様被理解:锤⼦和其他⼯具都是为(zu)建房⼦的。各种各様的⼯具通过“ 为了(什么)”(Um-zu)⽽被连结在⼀起,⽽最后⼀个“为了”就是此在
的“⽬的”(Um-Willen),此有照料(besorgen)著事物,因为此有为了⾃身和他的同类(他⼈)(Mitmenschen)关照着(sorgen)。对海德格尔来说,对于世界的科学性把握和对⼤
⾃然的理解,都来⾄于此有的关照。

时间性和此有 [ 编辑 ]

因为此有作为关照⼀直都被他的“过去”(Vergangenheit)所规定着,⽽他⼜是必须且必然的⾯向未来事物(Zukünftiges)的,在《存有与时间》的第⼆部分出现了从时间的⻆度对于
“存在结构”的崭新解释。

对海德格尔来说,时间⾸先并不是客观的—物理性的流逝著,⽽是被嵌⼊此有的时间性(Zeitlichkeit)之中,它与关照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与关照的紧密关系在⽇常语⾔对时间的说明中呈现著,例如“从此刻开始到那⼀刻都是散步时间”。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与关照捆绑着的时间是存有论上的⾸要者。在与时间的⽇
常关系中此有才第⼀次发展出了⼀种客观的(科学的)时间,通过它此有才可以计算和制定计划,它也可以通过各种钟表来确定。⽽计算和制定计划都是与世界(关系于此有的事实中)关
照所捆绑着的。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 [ 编辑 ]

《存在与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个残篇,只有前⼀半出现了。虽然海德格尔通过他的新存在论想法克服了传统存在论的许多问题(这种新存在论是基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但
是从他的策略中只能够产⽣相当有限的哲学理解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主要基于操劳的结构(Sorge-Struktur)和嵌⼊此在的时间性。因此就产⽣了⼀种危险,就是⼈类⽣活的所有⽅⾯都只从这个⻆度去理解。海德格尔曾告诫⾃⼰ 不要⾼估不能
令⼈信服的时间性。

此外海德格尔还在《存在与时间》中把他的真理概念与此在绑在了⼀起:在与真理的实践性交往中,世界对于此在来说⼀直都是“被揭示的”(erschlossen)。

通过这种表述,海德格尔想赋予“他的对真理的理解”⼀种存在论维度: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次把⾃⼰照亮(lichten),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次存在,从这出发“存在者是什么”
才被规定。

到这⾥就很清楚了:操劳的结构把世界和事物时间性、内容性(inhaltlich)地聚焦于“为了”和“⽬标”,也就是说此在的实践需要。对⾃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的历史转变、⼈在历史
进程中的被动性从这个视⻆就很难被理解了,此外还有另⼀个困难(就像海德格尔1946年回顾性的在“论⼈本主义的书信”中写的⼀様):和形⽽上学的语⾔划定界限[21]。

上述原因使得海德格尔最终抛弃基础存在论(Abkehr)的策略,“《存在与时间》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然⽽始终是⼀条林中路,这条路突然就到头了 ”[22]。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接着是思想的转变,海德格尔称其为“转折”(Kehre)。

晚期著作 [ 编辑 ]

虽然海德格尔声称他所有的著作只关⼼唯⼀⼀个问题——存在的问题,但是⾃从《存在与时间》发表后数年来他的焦点慢慢地改变。这种改变被称为海德格尔的“转向”。在后期的著
作,他的焦点从“做”转到“居”。他较少集中在⽇常⾏为及痛苦经验所显露的结构,反⽽集中在⾏为如何取决于“存在的开放性”这样的先决条件。作为⼈类的重要性就是保持这种开放
性。这种早期与晚期在重点上的分别多于根本概念上的割裂,犹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晚期之间的分别。这已经对海德格尔语料库的断代(早期:—1930,晚期:1931—)起了
⾜够并⾮常重要的作⽤。

影响 [ 编辑 ]

当海德格尔年少时,他以神学作媒介触及到亚⾥⼠多德的思想。存在这个传统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这个早期的接触奠定了《存在与时间》的基础。最初海德格尔被称为现象学
家。现象学的⼿法可以说是在未有预先的知识下理解经验。这是⼀种绕过抽象理论的假定来获取事物本质的⽅法。胡塞尔是现象学之⽗,也是海德格尔的良师益友。虽然在现象学上他跟
胡塞尔有点不和并且他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但现象学在他的突破性思想⽆疑地占了⼀个特殊地位。他把《存在与时间》归类为现象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格尔、尼采、索伦·奥⻉·祁克果等⼈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 编辑 ]

⽤“Dasein”与“Ereignis”阐释中国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国哲学康德化,建⽴了“圆教”。现在学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Dasein(缘在)”与“Ereignis(本成)”阐释中国思
想。例如:张祥⻰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的《道家禅宗与海德格尔的交涉》。

学者⼜利⽤海德格尔的哲学,进⾏了中国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标是建构中国的“第⼀哲学”(First Philosophy)。在亚⾥⼠多德那⾥,第⼀哲学是指神学中对于最⾼存在者(不动
的推动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论(本体论)中对于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

神学之所以被称为第⼀哲学,是因为它的研究物件⾼于物理存在者;⽽对后者的研究是第⼆哲学的事。存在论之为第⼀哲学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学分⽀预设的原理、规律,并研究整
个存在世界的第⼀因。在这个(即存在论的)意义上,第⼀哲学获得了它作为所有科学基础的普遍意义。对于胡塞尔,第⼀哲学是所有其他哲学学科的⽅法论和理论的基础。例如:赖贤
宗尝试利⽤海德格尔的哲学,建构了佛教本体诠释学(Buddistische Onto-Hermeneutik)的思想体系。

与纳粹主义 [ 编辑 ]

在被选为弗萊堡⼤学校⻓之前,海德格尔已经在1933年5⽉1⽇加⼊纳粹党。1934年4⽉他辞去校⻓⼀职。虽然直⾄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份。在担任校⻓的期间,弗萊堡
⼤学禁⽌海德格尔以前的犹太裔教师胡塞尔进⼊⼤学图书馆,引发了纳粹种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胡塞尔在《存在与时间》上的贡献,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
到出版商⻢斯·尼密尔(Max Niemeyer)的压⼒。1935年出版《形⽽上学⼊⻔》时,他拒绝删除‘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这样的字眼:“……这些都是所谓的哲学。⽽今天所呈现在
我们⾯前的,那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哲学’,但⼜与这场运动的内在真相及伟⼤(die innere Wahrheit und Größe dieser Bewegung)——即地球技术与现代⼈类的交锋(nämlich die
Begegnung der planetarisch bestimmten Technik und des neuzeitlichen Menschen)——毫不沾边的东⻄,却渔猎于[由诸如]‘价值’或‘统⼀’[等概念所构成的]混沌的泥沼中。”[23]
很多读者,包括其过去的学⽣哈⻉⻢斯,把它理解为海德格尔对国家社会主义许下承诺的证据。

海德格尔根据著名化学家诺⻉尔奖得主赫尔曼·施陶丁格⼀战时期所谓的“不爱国”⾔⾏,怀疑他对德国和纳粹党必怀⼆⼼。1934年,海德格尔提议州政府解雇并流放施陶丁格。施陶丁格
受到盖世太保的讯问,责令写下放弃从前主张的保证书,并向他发出死亡的威胁。他受到屈辱和压制,不允许出国旅游和讲学,研究⼯作受到⼲扰。他不愿与纳粹集团同流合污,但也不
敢与之为敌,不敢宣传他的和平主义和反战主张。

2014年出版的⿊⾊笔记,让学者重新审视了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之间的关系。

著作 [ 编辑 ]

德⽂版《海德格尔全集》(Gesamtausgabe,缩写为GA)由维多⾥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Vittorio Klostermann)于1975年开始出版,按计划将编成102卷。海德格尔本⼈为《全集》
制订编辑计划,并挑选包括瓦尔特·⽐梅尔、弗⾥德⾥希-威廉·冯·赫尔曼在内的六位编者。海德格尔之⼦赫尔曼·海德格尔作为遗嘱确定的⽂字遗产保管⼈负责主持《全集》的编纂⼯
作。

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上学的问题》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上学导论》
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释》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
Holzwege (1950) 《林中路》
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呼唤思?》
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根据的本质》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同⼀与差异》
Gelassenheit (1959) 《泰然任之》
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的道路》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
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科学与沉思》
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上学》
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
Wegmarken 《路标》

电影 [ 编辑 ]

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 电影⽹站


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久违了⾃⼰的存在。
Cherry Blossoms (2008)(港译 : 《快乐的伤逝》 ):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真诚性(Authenticity)概念和死亡(Death)概念。
电脑奇侠(2000) :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良⼼呼唤(call of Conscience)概念和被抛境况(being thrown into the world)。

相关条⽬ [ 编辑 ]

汉字基因——汉字本体诠释学
存在与时间

参考⽂献 [ 编辑 ]

1. ^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pp. 25–26.


2. ^ Source: Hannah Arendt / Martin Heidegger by Elzbieta Etting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95, page 10
3. ^ Hannah Arendt, Martin Heidegger At 80,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7/6, (Oct. 21, 1971), 50-54; repr. in 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 ed. M. Murra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93-303
4. ^ "Martin Heidegger, Emmanuel Levinas\, and the Politics of Dwelling" 互联⽹档案馆的存档 ,存档⽇期2016-03-03. by David J. Gauthier, Ph.D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2004, page 156
5. ^ Karl Löwith, 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1933: ein Bericht (Stuttgart: Metzler, 1986), p. 57, translated by Paula Wissing as cited by Maurice Blanchot in "Thinking
the Apocalypse: a Letter from Maurice Blanchot to Catherine David," in Critical Inquiry 15:2, pp. 476-477.
6. ^ Otto Pöggeler: Der Denkweg Martin Heideggers. Stuttgart 1994, S. 27ff.
7. ^ Otto Pöggeler: Der Denkweg Martin Heideggers. Stuttgart 1994, S. 36ff
8. ^ Edmund Husserl, Karl Schuhmann (Hrsg.): Briefwechsel. Dordrecht/Boston/London 1993, III, S. 234.
9. ^ GA 56/57, S. 117.注:GA为德⽂海德格尔全集缩写
10. ^ Platon ca. 360 v. Chr., Sophistes 244 a
11. ^ Sein und Zeit, (GA 2) S. 1
12. ^ Vgl. Otto Pöggeler: Der Denkweg Martin Heideggers. Stuttgart 1994, S. 48.
13. ^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GA 24), S. 21.
14. ^ Grundprobleme der Phänomenologie (GA 24), S. 22
15. ^ Vgl. Otto Pöggeler: Der Denkweg Martin Heideggers. Stuttgart 1994, S. 47.
16. ^ Vgl. Byung Chul-Han: Martin Heidegger. §1 „Sein und Seiendes“, München 1999.
17. ^ Sein und Zeit (GA 2), S. 38.
18. ^ Vgl. Byung Chul-Han: Martin Heidegger. München 1999, S. 12.
19. ^ Sein und Zeit (GA 2), S. 151.
20. ^ Sein und Zeit (GA 2), S. 183.
21. ^ 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 (GA 9), S. 327f.
22. ^ Unveröffentlichtes Typoskript Der Weg. Der Gang durch SZ, 1945. Zitiert nach Theodore Kiesel: Das Versagen von Sein und Zeit. in: Thomas Rentsch (Hrsg.): Sein und Zeit.
Berlin 2001, S. 276.
23. ^ Martin Heidegger, 1935, Einfuhrung in die Metaphysik, GA 40: 213.

研究书⽬ [ 编辑 ]

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
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北京:中国⼈⺠⼤学出版社,2004)。
张祥⻰:《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北京:三联书店,1996)。

外部链接 [ 编辑 ]

(英⽂)在这⾥存在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


(英⽂)现象学存在与时间的⼆⼗⼆位翻译者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德⽂)phainomena.de 海德格尔的德语⽹志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有关诠释现象学的⽂学、活动及新闻
(英⽂)哲学⽹上百科全书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英⽂)"Kaufmann, Heidegger, and Nazism"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Denis Dutton著
(英⽂)Hearing Heidegger and Saussure Elmer G. Wiens著
(英⽂)The Early Heidegger in Studia Phaenomenologica I 3-4/2001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 海德格尔早期的现象学研究
(英⽂)Mitchell Cowen Verter, "Viewing Power in Heidegger and Levinas"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法⽂)Qu'appelle-t-on calomnier Heidegger ?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法⽂)Emmanuel Faye, Les fondements nazis de l'oeuvre de Heidegger
(法⽂)Emmanuel Faye, Pour l’ouverture des Archives Heidegger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倪梁康:〈⼀时与永恒——海德格尔事件感悟〉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2009)
倪梁康:〈深邃与明晰——海德格尔-胡塞尔关系漫谈〉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1997)
倪梁康:〈关于海德格尔哲学翻译的⼏个问题之我思〉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2009)
倪梁康:〈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2007)
倪梁康:〈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1999)
陈嘉映:〈海德格尔其⼈其事〉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2010)
张汝伦:〈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2009)
张祥⻰:Dasein 的含意与译名“缘在”——理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线索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建议张祥⻰先⽣重译《存在与时间》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中国哲学 : 从康德化到海德格尔化的“⼤跃进”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汉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刘桂标:牟宗三先⽣论海德格尔的“基本存有论”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海德格尔的告德意志⺠族书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Martin Heidegger : Existence And Being (1949) on archive.org
汪⽂圣 :〈海德格尔〉,《华⽂哲学百科》(2018 版本),王⼀奇(编)(2018) (⻚⾯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档案馆)

查 ·论 ·编 形⽽上学 [显示]

查 ·论 ·编 ⼼灵哲学 [显示]

WorldCat Identities · BIBSYS: 90055492 · BNA: 000031474 · BNE: XX1721444 · BNF: cb11907130r (data) · CiNii: DA00162523 · CONOR: 8099683 ·
FAST: 32385 · GND: 118547798 · ISNI: 0000 0001 2124 4141 · LCCN: n79026812 · LNB: 000012179 · MGP: 146367 · NDL: 00442880 · NKC: jn19990009594 ·
规范控制
NLA: 35660419 · NLP: A11792565 · NNL: 000061486 · NSK: 000100408 · NTA: 068440014 · ICCU: IT\ICCU\CFIV\000149 · SELIBR: 206984 · SNAC: w6417pt3 ·
SUDOC: 026917548 · ULAN: 500282302 · VIAF: 24602613

分类: 1889年出⽣ 1976年逝世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哲学家 存在主义 解构主义 纳粹德国⼈物 ⻢尔堡⼤学教师 弗赖堡⼤学教师 弗莱堡⼤学校友 巴登-符腾堡⼈ 形⽽上学学者
历史哲学家 虚⽆主义哲学家 德国法⻄斯主义者 ⻢丁·海德格尔

本⻚⾯最后修订于2021年12⽉13⽇ (星期⼀) 18:27。

本站的全部⽂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请参阅使⽤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机版视图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