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 :1

0.1
3
1997年4月76
3/j.cnki .
j hebnu.psse .
1997.0
2.0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A pr .
1997
第 20 卷 第 2 期 Journal of Hebei N ormal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V ol.20N o.2

简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王 国 绪
摘 要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它也同样具备其哲学的
进步性和局限性。 由于美学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用对待哲学的方式对待他的美学。
本文论述了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在悲剧史上的进步性、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与
其哲学体系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这种局限性。 黑格尔的冲突理论是亚理士多德行动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悲剧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因为冲突是悲剧的本质特征之
一,但黑格尔的理论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一方面承认悲剧中必然性的重要作用,
但当他使冲突双方处于同等地位时,又把悲剧的结局交给了偶然性。
关键词 悲剧性冲突 必然性 行动 超意识形态性 限制 无立场
分类号 I06

一、一般性评述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
者,辩证法大师,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
上的宙斯”。 ①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没有黑格尔就没有马克思。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则最能体现他的
美学思想,伊思雷尔·诺克思曾说:“人们如果谈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而不去考察他关于悲剧本
质的概念,那就几乎等于上演《哈姆雷特》这出戏缺了丹麦王子的角色。”可见,黑格尔的悲剧学
说在黑格尔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理论。 作为一
个辩证法大师,他把悲剧看作是艺术的桂冠,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
法规律的艺术。”②我们研究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就会发现:他简直是用悲剧来演算他的辩证
法。
由于黑格尔美学和他的哲学的密切关系,我们在讨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之前有必要
把他的哲学体系作一轮廓的解释,黑格尔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是他的“绝对
理念”或“绝对精神”,什么是绝对理念?黑格尔说:“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
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③这句话包含了三项内容:a 概念,是“正”;b 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是
“反”。 c 这二者的统一,是“合”。 这同样也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黑格尔认为:“绝对
精神”是实体,也是主体,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构成事物本质的实体,而且是包含
着矛盾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发展过程的实体,“绝对精神”是自足的、自律的、先验的。 世界
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运动过程的体现。 概念是指事物处于抽象状态,只涉及普遍性,因而
是片面的,不真实的,按理应该有但实际并不存在。 例如:我们的大脑中有“人”这个概念,但世
界上只有一个个特定的人( 如:张三,李四等) ,但既然是概念,是一个整体,就潜含着它所代表

● 收稿日期:1995—12—19
8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的实在,作为他的对立面,如一个个具体的人与“人”这个概念或“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人”相对
立。 这样,概念自己创造了他的对立面来“自否定”,这是第一次否定,即由“正”到“反”亦即“外
化”或“异化”,但这种对立只是暂时的,否定本身也要被否定掉,在更高一级上达到肯定。 如果
抽象孤立地看,每一个实在也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它只有和概念相结合,获得普遍性,从而否
定掉原来的个别性、片面性,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经过第二次否定,实在的个别性与概念的普遍
性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否定了自己,但在新的统一体中,双方又都肯定了自己,所
以,由否定的否定所达到的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了解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容易理解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了。 黑格尔所谓悲剧冲突的
实质就是“普遍伦理力量”由和平通一状态外化为现实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及其目的,显出差异
和对立,导致矛盾斗争,从而引起冲突。冲突的双方必然趋于毁灭和失败,但毁灭的不是普遍的
伦理力量,而是体现“普遍伦理力量”的人。所谓“普遍的伦理力量”有三种:“首先是夫妻,父母,
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是
宗教生活,不过这里指的不是不肯行动的虔诚,也不是人类胸中仿佛根据神旨的判别善恶的意
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利益和关系的积极参与和推进。”④这种“普遍的伦理力量”是“决定悲剧
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列力
量。”⑤应该指出的是:这三种力量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哪一个服从哪一个的理由,他们都是合
理的,即不具有意识形态性。 “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
⑥这样,各种伦理力量和发出行动的各个人物性格显现为个别的具体的力量,各个具体的力量
原来的和谐被否定掉,转为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这里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
有它那一方面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用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
的都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⑦“普遍的伦理力量”就是通过各个特
定的性格的毁灭来达到重新的统一。以《安提戈涅》为例,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
量,安提戈涅则是第一种伦理力量的代表。假如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
家庭伦理道德,从而否定了自己,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国王克瑞翁发生冲
突,但是,“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安提戈涅选择了前
者与国王发生冲突,被国王囚禁在石牢中,结果自杀了,因而导致王子海蒙( 已与安提戈涅订
婚) 和王后的自杀,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在黑格尔看来,家庭伦理和国家的
安全荣誉两这种伦理力量本来处于和平统一状态,在悲剧里外化为不同的人物性格( 克瑞翁和
安提戈涅) ,这两者由于 实在的片面性,他们都是合理的: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从而
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而安提戈涅由于家庭的伦理道德,必须收葬哥哥。然而,他们又都是错误
的,国王的举动破坏了家庭的伦理道德,而安提戈涅则触犯了法律的神圣性和君主的意志,他
们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方的行动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反对,结果双方都遭到失败( 安提戈涅
自杀,国王孤零一人) ,但又坚持了各自的合理性,失败的是国王和安提戈涅而取得胜利的是他
们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力量,这些普遍的伦理力量在新的高度上取得了和谐。
《安提戈涅》是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但是,如果我仔细分析这出悲剧就会发现黑格
尔对冲突的悲剧性的论述并没有揭示这出悲剧的真正悲剧性实质。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
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
王国绪 简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89

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然而,国王
和安提戈涅的真正悲剧性在于:国王的行动有其辩护的理由,他自认为是合理的,但与他对抗
的是安提戈涅背后所代表的、有实体力量的、绝对正确的伦理力量:家庭伦理道德,因而他的失
败是必然的。同样,安提戈涅所面对的并不是国王( 国王本身是无所谓的) 而是国王所代表的法
律的权威、国家的荣誉这种具有绝对意义的伦理力量。他们都是以伦理力量的具体形式去反对
另一种伦理力量,或者以个体去反对整体。 个体并不是自足的,是作为整体的特定形式而存在
的,它必然为整体的进步铺平道路。 因而,它的毁灭就有了必然性,这样,行为的合理性与失败
的必然性便形成了悲剧性的实质。 可见,正如黑格尔的唯心论窒息了他的辩证法一样,他同样
为了在悲剧中演习辩证法而没有揭示悲剧的实质。同样,别林斯基对这出悲剧的论述也失之偏
颇,他认为:安提戈涅如此英勇无畏地走向死亡,是旨在维护一种崇高的人格尊严和做人的基
本权利,同时,也是对国王克瑞翁专制暴政的抨击和控诉。 ⑧别林斯基只是以安提戈涅的悲剧
来控诉俄国农奴制的罪恶,并不是揭示这出悲剧的实质。 也有人认为:假如克瑞翁按法律处死
安提戈涅的哥哥,但允许妹妹来收尸即国王做事不这样过份,或者安提戈涅不要对国王( 或未
来的公公) 这样针锋相对,哥哥虽然是哥哥,但毕竟是卖国贼,是罪犯,同样可以避免悲剧。这样
的想法是浅薄可笑的,国王的不许收尸这只是引发冲突的一个导火索,是一个偶然因素,而悲
剧性是隐藏在它身后的、以它开辟道路的必然性,真正的悲剧是以一种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做基
础的。国家的安全、荣誉、法律的权威与家庭伦理道德、人的情感相冲突是必然的,它们的和谐,
相安无事,只存在于彼岸世界的幻想中或黑格尔的“理念”中,它们降到尘世,在感性生活中实
际操作时,冲突是必然的,至于以什么借口,那是偶然的,因为,人是在各种所谓的“普遍伦理力
量”的夹缝里生存的。
二、黑格尔冲突理论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把冲突分为三类:
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只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
是有危害性的;
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是对心灵却带
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
第三,由心灵的差异面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
行动。 ⑨
第一种冲突并不是悲剧性冲突,“它们只能作为单纯的原因而发生作用。”1 0这种冲突本身
是无所谓的,其价值在于它是有指向性的,可以导致其它性质的冲突。如在《斐罗克特》中,斐罗
克特的脚不幸被毒蛇咬伤,从而希腊军队把它丢在勒姆诺斯岛上,让他受九年的痛苦,这件事
本身是无所谓的,其价值在于这种事为他拒绝交出那支按照预言能攻下特洛伊城的箭提供了
借口。再如,在《俄底浦斯王》中,忒拜国与瘟疫( 自然力量) 的冲突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其意义
在于由此而引出了俄底浦斯王与他的杀父娶母命运的悲剧性冲突。
第二种冲突中,自然力量的价值在于它是悲剧冲突的背景,使冲突的产生具有可能性。 黑
格尔把这类冲突分为三种:a“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权利,如亲属关系,继承权之类,正因为这种权
利是与自然( 或出身情况) 相联系的,它就可以有杂多的自然定性,但是权利这种主要的东西,
1黑格尔举了王位继承权,当然,在长子继承王位成为法律规定并且被人们普
却只是单一的。”1
9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遍认可的时代里,这种冲突便失去了悲剧性或是其它类型的,但是,在对王位继承权还没有准
确的法律规定的时代里,先王的所有儿子、兄弟、近亲都有继承王位的理由,都不能看作是违法
的,但王位只有一个,这样,冲突就难免了。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就属于这一类,麦克白是
邓肯的最年长的近亲而且战功显赫,最有资格继承王位,但邓肯却指定其儿子马尔康为王位继
承人,这就为麦克白篡位创造了口实,虽然莎士比亚为了讨好英王把麦克白描写成一个野心勃
勃的家伙,但依然有漏洞,即在第一幕第四场里麦克白感到马尔康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的阶
石,”但他杀了邓肯却对其儿子置之不理,而且直到最后麦克白也没有要杀马尔康的意向,这是
不可思议的。 b,由于出身差别而造成一种不可克服的界限,因此,成为冲突的原因。 在这一部
分的论述中,黑格尔表现出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精神。 黑格尔指出,一个人处于什么样
的阶级这不能由他的天生条件限制,而应该按其教养、知识、天才自由的选择,黑格尔说:
按照事物的概念来说,阶级的分别当然是有理由可以辩护的,但是个人凭自由意志去
决定自己属于这个或那个阶级的权利也不应被剥夺去,只有资禀,才能,适应能力和教育
才应有资格在这方面作出决定。 12
黑格尔为了照顾他所提出的悲剧冲突理论( 即双方都有合理性,却都注定被对方否定掉) ,不得
不提出这种天生的界限也有理由,但说得很牵强,于是,他又指出这种限制是一种“冤曲”、是
“非正义”的。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在斯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按他的知识才能禀
赋他应该在上流社会,但天生的血缘使他成为一个木匠的儿子,这样的家庭出身成为横在他面
前的障碍,他的向上爬的野心并未因此而停息,但结果是悲剧性的,他毁灭了。在中国的文学史
中本来有很多这样的题材,但都是以“落难公子中壮元,欢欢喜喜大团圆”结束。c,“天生性情所
造成的主体情欲。最显著的例子是奥赛罗的妒忌。”这种主体情欲本身并不是冲突的因素,只有
当主体由于这种情欲行动从而陷入更深的冲突时才有价值。比如奥赛罗,当他杀死自己的忠贞
的妻子,从而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发生冲突,他的行动否定了自己时,他的妒忌才
显出其对于悲剧性冲突的意义。在这一段论述中,一方面,黑格尔发现了悲剧的价值在于行动,
只有在行动中,主人公的悲剧性才能强烈地感染观众。 另一方面,黑格尔把人的妒忌、野心、贪
婪这些所谓主体情欲看成是人天生就有的,也表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对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人
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在悲剧中应是在行动中形成和展示性格,而不是用一种先天的性格来
推动人行动。
第三种冲突是黑格尔所着力论述的。 他认为这才是真正本质性的冲突,也是理想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原因不在外部自然,而在于作为一种主体而存在的人的行动之中,这种冲突要求:
一方面须有一种由人的某种现实行动所引起的困难、障碍和破坏;另一方面须有本身合理的旨
趣和力量所受到的伤害。只有把这两方面定性结合在一起,才是这最后一种冲突的深刻根源。”
3这种冲突也分为三类:a,“行动发生时的意识与意图和后来对这种行动本身性质的认识之间
1
的矛盾。”“人不自觉地损害了的对象必须是他在按照理性行事时所敬重的。”14如,按俄狄浦斯
最初的意识,在路上的一场博斗中杀死的是一个陌生人,但这个行动本身却意味着他已走上了
·····
他一直在逃避的杀父娶母的命运,按照理性,他不可能杀父娶母,但当他无意间杀死一个陌生
人时,便踏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b,“起于意识的,而且由于这种认识和意图才产生出的破
5这一类冲突的悲剧性比上一类更为强烈,在这一类冲突中,行动主体表现出一种知其不
坏。”1
可为而不能不为的悲壮性。 黑格尔举了阿伽门农的例子,为了希腊军队的船能开动,作为统率
的阿伽门农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这就伤害了她的母亲,后来克吕泰漠涅斯特拉因此把他的丈夫
王国绪 简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91

谋杀了。 这种悲剧性冲突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他的散文诗《过客》就体现了这种思


想,过客不知从何方来,向何方去,也不知为何前行,明知前面是坟地( 毁灭) ,但被一种不可知
的力量所推动而不停地向前。在这里,行动意味着走向毁灭。然而,生命的意义在于行动,于是,
悲剧性就在行动过程中体现出来。 c,行动本身并不引起冲突,“但是由于它所由发生的那些跟
它对立矛盾的而且是意识到的关系和情境,它就变成一种引起冲突的行动。”1 6如果单从罗密
欧与朱丽叶的相爱来看,这爱情并不伤害什么,如果意识到他们分别处在有世仇的两个家庭,
他们便陷入冲突之中。
三、问题讨论
问题之一: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行动说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中心概念是“行动”,这是他的悲剧理论的内核。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
悦耳之声,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7
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具有直观、朴素的特征,只是从现成的悲剧之中概括出一些共同
点,而且,在悲剧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道德的因素还起很大的作用。 但是,他抓住了悲剧最根
本的特征:行动。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悲剧必须以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观念作它的基础,主人公是进行一种明
知无望的抗争。衡量主人公价值的不以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其实结局早已宿命般地横在他的
前方,而且他的意识已超过了目标) 为指标,他的价值在于他是行动的,他既不是无视未来而沾
沾自喜于今日,也不是与其飞蛾扑火不如坐以待毙的世故,而是要越过明知无法越过的障碍,
是绝处求生的悲壮,是飞蛾扑火的壮烈。 最终目的无所谓,单单在行动的过程中就体现了行动
者伟大的人性、人的自由意志和抗拒宿命的毅力。悲剧的价值就在于人能从悲剧中欣赏到自己
也会有的伟大力量。《麦克白》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野心,也不在于野心会导致毁灭从而给我们以
警策这样一种俗套,麦克白这个形象的价值在于他是行动的,他没有投降,没有认输,他死在了
战场上,虽然,他从妻子之死感到了人生的无意义。“人生不过痴人说梦,充满喧嚣和疯狂,而没
有任何意义。”但他还是完成上帝赋予他在人间的使命而积极地走完这一段时光,“我要战到我
的全身不剩一块好肉。”即使当他明白站在他面前的麦克德夫并不是“妇人生的人”,他的最后
的一道防线全部崩溃,他的信心已有些动摇,但他并没有放下武器,而是勇敢地战斗,象一个武
士一样直到最后一口气。
行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的角度,而且在悲剧本身,人物的性格、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
能体现出来,或者说,人物自身的性质,只有和他的环境发生关系,二者互动起来之后,才能淋
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果人是静止的、自足的,则其内部的性质还是浑然不知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行动的价值,还只是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论述这个问题,没
有由这一点深入下去,正如同他打开了认识真理的大门,但把走进大门的任务留给了后人,这
个人就是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的定义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仿佛
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解释,黑格尔说:“只有在定性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而且与另一面
相对立,因而导致冲突的时候,情境才开始见出严肃性和重要性。”18把冲突引入悲剧理论这是
黑格尔的杰出贡献,黑格尔把亚里士多德感觉到的东西说了出来,他进了亚里士多德打开的大
9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门,因为冲突才是行动的内容,才是行动之对于悲剧的价值。但是他走偏了,他为了在悲剧中把
他的辩证法再演算一遍,把冲突的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这样,他把悲剧交给了偶然性去支配,
而悲剧却是以一种必然性做基础的。 悲剧的发展过程并不都符合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
“合”的三段论。 当然,黑格尔之所以把冲突双方放在这样的位置与他的反对悲剧中的“命运
说”相联系的,黑格尔说:“如果把发号施令的权力归之于神,人的独立自足性就要受到损害,而
人的独立自足性对于艺术理想是绝对必要的。1 9命运在悲剧中具有多少合理性,它在何种程度
上,在何种特定的角度接近了悲剧的本质,这些与本文关系不大,暂不论述,但有一点必须说
明,命运( 或者换个别的类似的名词) 为人在悲剧中超越限制提供了前提,而悲剧的审美价值之
一,便是为了超越限制提供了可能性,命运观念固然不可取,但必然性还是不容忽视的。
问题之二:对黑格尔的悲剧有冲突无是非说的讨论。
黑格尔在提出他的冲突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如下规定:
各自仅仅体现一种伦理力量,并以这种伦理力量作为自己的内容,这就是片面性,而
永恒正义的意义则表现在:正因为双方都是片面的,所以它们都是不正义的,虽然它们又
同是正义的;在这里,双方都有自己的价值,但它们的价值以互相抵消了。正义所反对的仅
仅是它们的片面性。 20
这就是黑格尔的悲剧有冲突无是非理论,黑格尔把冲突的实质解释为两种普遍伦理力量
由和谐向分裂而形成的,因为每一种实在的性格代表的是一种普遍的伦理力量,所以具有合理
性,又因为每一种实在的性格是否定了普遍伦理力量的普遍性而来的,所以,它又具有片面性,
最后,双方在和解中既否定了自己的片面性又坚持了自己的合理性,在新的高度达到统一,毁
灭的是实在的片面性,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力量。 如:安提戈涅的死是家庭伦理道德
的片面性的被否定,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普遍伦理力量本身的被否定。
可见,黑格尔为了使悲剧冲突适合他的辩证法理论而对冲突的双方都打了40大板,黑格
尔在悲剧方面的观点是由他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个著名的命题派生的。 这暴露了黑
格尔理论的妥协性,混淆了是非真假,在这里,我们似乎抓住了黑格尔的那条“德国庸人的辫
子。”( 恩格斯)
我们还是以黑格尔所举的苏格拉底的例子来说明,苏格拉底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献身真理
的哲学家,却被雅典法庭以破坏宗教信仰和毒害青年的罪行判处死刑,黑格尔的结论是这样
的:
在世界史中凡是开创新世界的英雄们的情况一般都是如此,他们的原则和旧原则发
生矛盾,把旧原则破坏了。 他们代表着暴力破坏法律者。 所以作为个人,他们遭受到死亡,
但是在处罚中遭到毁灭的只是他们个人而不是他们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命运之所以
是真正悲剧性的,并非取把一切不幸都看成悲剧性的那种肤浅的意义,……例如说,苏格
拉底的命运之所以是悲剧性的,就因为他被判处死刑,无辜的灾难只是悲惨的而不是悲剧
性的,因为这种不幸是无理性的。 只有产生于主体的无限的合法的道德的意志时,那种不
幸才是有理性的。 21。
对于这一段话,不象朱光潜先生所总结的“苏格拉底的命运之所以是悲剧性的。 因为他的
死亡还是罪有应得的、合理的。”22这未免过于简单化。 在黑格尔看来,苏的意志产生于其所代
表的那种新思想、新思维的意志,这种意志虽有合理性,但不具备现实性,为了证明这种意志的
现实性,个体必须死亡,从而苏格拉底才有了悲剧性。所以,苏格拉底的悲剧性在于他的行动中
王国绪 简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 93

含有一种必然性的因素,苏格拉底是新思想的代表,他的新思想对当时雅典的法律秩序具有破
坏性,与之发生冲突,但雅典的法律秩序还不到死亡的阶段,所以,这种新思想虽有历史的进步
性,但不足以打倒当时法律秩序,同时这种新思想的前进必须以体现这种新思想的个体的牺牲
铺平道路。 这样,苏格拉底就陷入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
悲剧性冲突之中。”( 恩格斯) 苏格拉底作为一种思想的代表他的牺牲便有了必然性,但死亡的
是个人,而他所代表的思想则是永存的,“个人注定要成为某种超个体的东西”( 尼采) 而完成这
样的超越必须以个体的毁灭为前提,而悲剧的价值就在于从个体的毁灭中看到生命力的永恒。
马克思对此有过类似的论述:“死似乎是对特定的个人的冷酷无情的胜利,并且是同二者的统
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人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并且作为这样的存在物是必死
3个体的死亡和类的永恒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苏格拉底的悲剧性就在于他
的。”2
是新思想的代表,为了这种思想的前进,他必须死亡,但是他的死亡具有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处
死他的雅典统治者具有合理性。
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有冲突无是非说固然反映了他的理论妥协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
而一般意义上反对冲突的无是非理论,如果一味强调冲突双方的是非善恶,则易于使我们对悲
剧流于道德判断而放弃审美,而且很难取得对悲剧的审美效果,如果善的一方毁灭,则只是悲
··
惨而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恶的一方毁灭,则只是满足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感,悲剧
作为时代难题的暴露,作为人生困惑的反映,它是超道德、超理性的。由于悲剧的中心价值是行
动,所以,对于悲剧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软弱,我们常常感到江洋大盗的形象很高大,而
对一名小偷所不齿。 人的价值在于不断克服前进上的阻挡,而勇敢地向前。 我们欣赏悲剧不是
从某个集团和阶级的利益出发,而必须是超意识形态的、无功利的、无立场的。假如有交战的两
国,对于敌方的英勇善战、宁死不屈( 当然也可以说诡计多端,负隅顽抗) 的人,我们常常敬佩,
而对一些投降变节( 当然也可以说弃暗投明) 者所不齿,虽然从利益的角度考虑,前者对我们有
害,而后者对我们有利。 原因在于,我们已经超越了阶级、集团或意识形态给我们的局限,而是
从更高的层次审视之。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4页
(2) 转引自《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一版,第301页
( 3) (9) ~(1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第二版,第135页、262页、262页、263页、266
页、271页、272页、272页、273页
(4) ~(7)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朱光潜译,第284页、284页、285页、286页
(8) :参见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第373页
(17) 《诗学·诗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第19页
(18)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上)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19) ~(22)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第506页,
313页、505页、505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213页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3) 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作者单位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050061〕( 责任编辑 刘德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