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摘 要

在当今的文学领域,童话故事、动物小说、生态小说等多种文学模式,“熊”的形
象描写已经渐渐的走进了作家们的笔触,读者们的视野。然而有关于“熊”形象在文学
领域中的整体研究却寥寥无几,随着近几年“熊”类小说以及动画片相当受欢迎的脚
步,笔者也想对“熊”形象在文学史上的足迹加以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就在梳理归纳
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熊”形象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运用史学、叙事学、哲
学、心理学、美学等观点以及生态主义、人道主义、现代主义的观点,挖掘文本,探
寻并研究“熊”这种动物形象在文学地位上的审美价值。
古往今来,“熊”在故事中一直以憨厚,可爱的形象示人,有时候他是孩子心中的熊
朋友,有时候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懂礼,因为熊具有高大的身躯显得伟岸无比,在神话
故事中常常比作英雄的化身。如《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禹化熊开山》。叶舒宪的
《熊图腾》用四重证据法证明,熊图腾深化传统的深厚程度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
因为它的由来比我们通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还要早至少三千年。于此说来,“熊”这
一文学形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这也使人们在对自然状态的野生熊类产生
了真实感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对于“熊”这一卡通形象过于偏爱。
不仅仅来源于其胖胖圆圆的身材,更多的是作家们善于开发“熊”这种动物的独特之
处,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感知力。然而,当下对于“熊”这一形象的文论研究少
之又少,无论从生物界和文学界对“熊”的形象的开发仅仅是处于皮毛状态,其实“熊”有
着许许多多可挖掘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因此将“熊”形象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创作综
述,有利于人类更加了解“熊”这一形象,让人类不仅敬畏他,害怕他,更能够崇拜
他,喜爱他。让更多的学者激发关注和研究“熊”的兴趣。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简述“熊”这种动物形象的研究背
景并分析近几年“熊”形象受欢迎的原因。正文从五个部分研究“熊”的形象意义。第一
章——文学史上“熊”形象流变。从符号学意义、图腾性质、物性真实、新时期童话四
个方面阐释“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二章——儿童文学中的“熊”形象。分别从人格
化、真实的熊、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四个方面来阐明;第三章——以西顿和沈石溪为
例用情节设计、叙述视角、语言艺术、审美特征四种艺术手法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熊”形象;第四章——阐述“熊”的形象与儿童读者心灵上的契合及其审美价值;第五
章——将“熊”形象的意义加以深入和延伸。结语——总结“熊”形象的文学创作的整体特
点,从总体上概括“熊”形象在文学领域上的创作意象,客观评价“熊”这一童话形象在文
学界的地位及对未来儿童文学、生态文学等文学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 “熊”形象;审美价值;生态意识;创作意义

I
Abstract

Nowaday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fairy tales, animal fictions, ecological novels and
other kinds of literary forms, the description of ‘Bear’ is generally used by the writers and
seen in the view of readers. However, the overall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Bear’ is hardly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Therefore, with the popularity of ‘Bear’ fictions and animations,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Bear’.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aesthetic value of ‘Bear’ under the view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ecologism, humanitarianism and modernism.
Throughout the ages, ‘Bear’ often represents straightforward and good-nature,
sometimes he is such a good friend in children’s hearts. The reason is that‘Bear’ always
embodies great hero in fairy tales. Just take one example,“Yuhua Bear Mountain” in
the “Chinese fairy tales”. In Ye Shuxian’s “Bear Totem”, he uses the method of fourfold-
evidence to prove that it is really astonished to know the deep tradition of the history
of ‘Bear’. From that, the image of ‘Bear’ can be traced back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people get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wild bear. Recently,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children have a preference towards the cartoon image of‘Bear’. It does not only come from
the chubby figure, but also from the unique eyes of the writers. However, there are only
limited theory studies on‘Bear’. This thesis aims to make a study on the image of ‘Bear’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t and inspires more attention on it.
This thesis has three sections-introduction, main part and epilogue. From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ies of ‘Bear’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image is so popular. From the main part, the image of ‘Bear’ will be
discussed from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image. The significance
of ‘Bear’ will be explored in the aspects of semiotic meaning, totem properties, the real of
properties and new period tal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image from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It
will be illustrated from personalization, real bear, fairy tales and allegories. The third part
aim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image of ‘Bear’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forth part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value under aesthetic level,
child psychology level and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last part is to extend the significance
of ‘Bear’ from ecologism, humanism and modernism. In the epilogue, the author will
summarize the whole features of ‘Bear’ and generalize the creation intention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ear’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colog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image of ‘Bear’ ; Aesthetic value ; Ecology awareness ;


The significance of creation

II
目 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引 言.................................................................................................................................... 1
文学史上“熊”形象的流变.................................................................................................... 3
一、具有符号学意义的“熊”···························································································3
(一)人类的养育者和保护者···············································································3
(二)人类的控制者和惩罚者···············································································4
(三)阻碍人类生存进步的畜生···········································································4
二.作为图腾性质的“熊”·······························································································5
(一)熊图腾 ··········································································································5
(二)熊佛 ··············································································································6
(三)熊神话 ··········································································································6
三.以物性真实为主的“熊”···························································································7
(一)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熊”·········································································7
(二)新时代作家笔下的“熊”···········································································8
四.新童话里的“熊”形象·······························································································8
(一)熊童话中的寓意 ··························································································9
(二)熊童话中的母爱 ··························································································9
(三)熊童话中的精神 ··························································································9
第二章 儿童文学中的“熊”形象.................................................................................. 11
一.人格化的“熊”形象·································································································11
二.生活中真实的“熊”·································································································12
三.孩子们的“熊朋友”·································································································14
四.寓言故事中的“熊”·································································································16
第三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熊”形象 ........................................................................ 19
一.特殊的情节设计 ····································································································19
二.多变的叙述视角 ····································································································20
三.丰富的语言艺术 ····································································································22
四.创新的审美特征 ····································································································23
第四章 “熊”形象的心灵契合与审美价值...................................................................... 25
一.“熊”形象的独特之美 ························································································25
二.“熊”与儿童心灵的契合·····················································································26
III
(一)儿童时代是探索的年龄阶段·····································································27
(二)“圆形”的玩伴替代物 ·················································································27
(三)儿童对生命本质的认同·············································································27
三.小熊维尼的哲学 ····································································································28
第五章 “熊”形象的延伸与意义..................................................................................... 30
一.回归自然的憧憬 ····································································································30
(一)和谐与冲突 ································································································30
(二)危机与拯救 ································································································31
二.人类思想的革命 ····································································································32
三.现代性下的反思 ····································································································33
结 语.................................................................................................................................. 35
主要参考文献.......................................................................................................................... 37
致 谢.................................................................................................................................. 41

IV
引 言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熊”是一个性格百变,又富有深意的动物,有时他是一类人
的象征,有时他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有时他就是熊本身。很多童话故事中的熊,都
是笨笨的,呆头呆脑的,早先的动物故事中,熊总是被狐狸,猴子,狼等等貌似很聪
明的动物们作弄,不是尾巴被狐狸打掉,就是被狼群侵犯,所以熊在孩子们的眼中,
永远都是那么一个呆呆的,圆圆的,傻里傻气的动物。
其实并非如此,在动物的世界中,熊可谓是皮实、可爱、却又憨态可掬的猛兽, 人
类对于熊的敬畏, 由来以久。美洲土著人把熊当作力气和勇气的象征, 古代人把熊奉为
神明, 甚至于捧上了天, 在星座当中, 分为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小熊星座的尾部指向北
斗, 成为古代航海家们用来确定方向的航标。随着人类对“熊”这种动物的逐步研究和发
现,熊其实是十分聪明,而且与早先人类生活最为相似的动物,熊的很多生活习性时
至今日都可以引申到人类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在所有以动物为主题的故事中,“熊”这一童话形象在孩子
们的眼中是最为受欢迎的。
首先,从熊的外表来看,熊的体型是胖胖的,圆圆的,据相关调查,婴儿对于圆
这种形状是十分敏感的,就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刚一出生对周遭的一切看起来都
是混沌的,而圆形对于宝宝们来说也是最容易识别的,而熊的体型恰恰又是以圆形为
基础形,例如英国作家米尔纳笔下的“小熊维尼”,胖乎乎,圆圆的身形,聪明又可爱
滑稽的形象,让众多孩子为他疯狂,现在,“小熊维尼”通过图书,音像,传媒等等各
种形式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他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仅是表现在孩子们争相抢购的玩偶
卡通形象上,甚至是勇夺福布斯虚拟人物榜的首富。
其次,熊胖胖圆圆的身材也正符合其稳重,有耐心,性情温和的性格。在新加坡
的公路上, 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路标上画着可爱的熊,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交通安全宣传
月中, 熊的形象更是在各种场面包括电视、画报、书、信封、背心、帽子等处频繁出现,
深入人心。这是因为熊给人的印象是稳重、耐心、温和, 连小孩都熟悉和喜爱。而且熊
一字在英文中与忍耐(bear)同字同音, 它的寓意在于劝导司机在开车中以忍耐为主,莫
开快车、赌气车、英雄车。
另外,考古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的祖先很可能是熊而非其他动
物,这种说法就使人类的进化史历程提前了3000多年。在中国的古籍中“熊”形象出
现很早, 如《小雅斯干》中云“ 吉梦维何, 维熊维黑” , 又有“ 维熊维黑, 男子之祥” ,可知
晓华夏先人曾经以“ 熊黑入梦” 用作祝福生子养儿的吉祥语。古代的“ 熊”特指黑熊,
“ 黑”又 特指棕熊。所以说人类对于熊的起源有一种相生相惜的缘分,那么对于孩子相
对简单的印象中,熊这一形象比较容易更深刻的映在孩子的脑海中,使他们更能接受
这一貌似“人类祖先”的动物。
1
再有,真正了解熊的人知道,熊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动物。亚洲黑熊的耳朵和鼻子
十分灵敏, 能够听见300步外的脚步声,顺风可以闻到半公里外的气味。不要看它外表
上有些愚拙, 事实上却机警过人。黑熊擅长爬树、游泳。但是因为眼神不济, 所以练就
一身昼夜行动都十分自如的本领。貌似很笨重的北极熊, 行动却十分敏捷, 短跑的时候
甚至能够撵上驯鹿或者北极兔。同时, 它们也是冰泳的高手, 游泳时速可达10公里, 潜水
时间长达2分钟, 在冰水中游泳上百公里不是问题, 堪称“半水栖兽类” 。
现在,市面上有关于以熊为原型的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有
70年不衰的小熊维尼,还有百年小熊---泰迪。近几年关于熊的童话故事也是层出不
穷,如日本女漫画家末政光创办的卡通形象趴趴熊就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可以说趴趴
熊的诞生开辟出了漫画界全然不同的崭新形象,他是新兴“减压图书”的经典代表。一
本宁静温馨的漫画,一只乖乖笨笨的小熊,给纷繁忙碌的世界带来了一个闲适的春
天。还有美国博丹夫妇的《贝贝熊系列丛书》为父母们提供了系统并有效的家庭式教
育方法,对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交际技巧都有较大的益处,可谓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好书。《贝贝熊》一直遵行着 “形散神不散”的教育方式。孩子们有零用钱,但是必须
学会理财;也要参加各种学习班,却也懂得轻松读书;可以去参加朋友的睡袋晚会,
但要懂得如何担当责任;孩子们会因得到圣诞节礼物欣喜若狂,同时明白给予才是快
乐的真谛… …
源于“熊”这样一个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还有更深得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想
象,因此我想以“熊”形象的审美价值为论文选题,更深一步了解这个“人类的祖先”在文
学领域的发展,研究其对于生态学,人道主义和现代性的意义,从而唤起越来越多的
人对这些圆圆胖胖的熊加以关注和兴趣。

2
第一章 文学史上“熊”形象的流变

纵观文学领域对于动物的叙述与描写,当熊这种动物被提起总能让人油然生畏。
历史上,对于熊的记载寥寥无几,文学史上,对于熊的综述也是少之又少,但我们却
不能因这所谓的“少”就对其忽视与埋没。从古代人对于熊的想象和对熊的神化到人类
把熊赋予了图腾的性质再到工业革命后通过写人与熊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讽
刺,以及五四文学之后熊在童话故事里被掺进了更多、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重新认
识了熊,了解了熊,让熊这种动物在文学史上能够大放异彩。

一、具有符号学意义的“熊”
古往今来,人们对“熊”这一动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熊是“淳朴”、“憨厚”一
类人的象征,有人说熊是“蠢笨”“傻头傻脑”一类人象征,有人说熊是“稳重”,“忠诚”一
类人的象征… …也有史料记载:在科技,文化相当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认为熊的就是
人,因为他们可以直立行走,能自己捕鱼,喜欢酒和蜂蜜,而且眼睛长得也十分像
人。
(一)人类的养育者和保护者
自古以来,熊代表人或人是熊幻化出来的故事源源不断,大约在五六个世纪以
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口口相传熊的故事在民间文学、神话文学中占的部分有着相
当大的比例,故事中很多都揭示了人是如何理解熊并且如何想象熊的。相对于农业社
会之前的人类来说,熊的意义根深蒂固的植入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世界观之中。并且
早期的故事赋予了熊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加利福尼亚州,莫可多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
事:天神之尊在天上凿了个洞,他把冰雪推到了洞口,直到洞口边形成一座和天一样
高的山,沿着山他走出了洞口。看着荒凉的世界,他创造了森林,并捡起了一根树
枝,他用小的树枝变成了鱼,大的树枝就变成了一只灰熊。一天,暴风雨卷走了天神
之尊的女儿,小女孩儿便被灰熊捡到了,灰熊把小女孩儿带到家里由他的妻子抚养这
个女孩儿,女孩儿长大了,和灰熊的儿子结了婚,并且生下了一个半熊半神的奇怪物
种。然而,灰熊的妻子由于长久抚养女孩儿而没有让她回家,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便
把这件事告诉了天神,天神看到此情此景十分的生气,为了报复灰熊,天神之尊诅咒
他们从今往后都只能用四条腿行走,并且剥夺了他们使用语言的权力。随后带走了他
的女儿回到天上。从此,这只奇怪的半熊半神的怪物,四处游走,依莫可多人的说
法,这些“怪物”就是最早的美洲土著人,也可以说是所有部落人类的祖先。讲述这个
故事的印第安人自己也认为他们与其他部落的人不同。这个神话故事让人们了解了,
最早的熊与人类十分相似,而且熊与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婚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像莫
可多人传述的有关于熊的创世纪神话多种多样,在这类故事里,熊的形象不仅仅是人
类祖先,也是人类的养育者和保护者。
3
(二)人类的控制者和惩罚者
在地球的北半部分,熊的故事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已经从人类的祖先升级为人类的
控制者和惩罚者。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早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位美丽的女人
因为侮辱了一只大熊(在当地熊是神圣的,不可侵犯),而被这只大熊绑架了。本来
他掠走她的目的是想要将她撕成碎片,但是由于女人的美丽,大熊便很快的爱上了这
个女人,并使其怀了他的孩子。为了激发并得到这个女人的爱,他掠夺当地农庄里的
食物,给她带来新鲜的水果和“溅了血”的吃食。最终,当地的农民们被他的残暴行径
逼得忍无可忍,于是借助猎犬和梭镖杀死了这只熊。这个女人获得了自由,但是大自
然神奇的力量却赋予给了这个女人所产下的孩子。虽然男孩儿有着人一样的容貌,却
生来就拥有野性血统,有着和熊一样的野蛮力量。于是他杀死了曾经弑杀他“父亲”的
人们。丹麦人认为这个男孩也许就是其丹麦国王斯文以及所有丹麦国王的祖先。故事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了解当时人们心中的观念:一旦禁忌被打破,社会的制度将被瓦
解,那么灾难也就随之降临;同样,这是一个有关复仇与愤恨的故事,熊不仅可以通
过语言与人类结合也有能力控制人类;熊在人的心中不仅神化,也使人类对其产生恐
惧和敬畏(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在美国大峡谷北缘的人们心中,熊既有变换人形
的能力同时也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这源于熊每年春季从冬眠过后的地洞里钻了出来象
征着生命的复苏和起航。也有很多部落记载,人类只需要观察熊吃的食物,就可以辨
认哪些食物是有益于身体健康哪些是损害生命的。因此,在一些加利福尼亚州的部
落,一些萨满教的巫师都被称为“熊医生”,他们是备受尊敬的治疗师。
(三)阻碍人类生存进步的畜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理解能力的增长,熊在他们的心中神化地位逐渐降低,更
多的是人与熊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有很多时候人和熊之间总是逃脱不了猎人和猎物之
间的关系,在一个致力于农业生产和放牧业发展的时代,熊变成了阻碍人类生存进步
的愚蠢险恶的畜生。在俄罗斯早期的寓言中,像《农夫和熊》还有《熊和公鸡》等
等,有关于熊的形象也都是愚笨、讨厌的,险恶又笨头笨脑的,有时也代表一些虽然
表面善良但却智力低下的傻瓜。当然,在熊被边缘化以及不再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阻
碍的当下,它们才会被人类描绘的时而温和甚至可爱。
关于熊的民间故事虽然出神入化,千奇百怪,甚至产生这些故事的地域也都相距
甚远,但是故事的内容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在远古时代,熊这种动物就在人
类的生活生产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熊形象在人类的心中存在着重大的意义,这些故
事不仅塑造了,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给了它们铭刻了历史痕迹。

4
二.作为图腾性质的“熊”
(一)熊图腾
“我们不是龙的传人,而是熊的传人。”这一鸣惊人的论断,来源于 2007 年 8 月出
版的叶舒宪的新著《熊图腾》,此书一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第一,读者
惊奇于“从‘龙的传人’到‘熊的传人’之新认识,为华夏及北方大陆的文化寻根带来新的纵
深视野。” 第二,神话学界被《熊图腾》中各种关于熊图腾以及熊祖先的神话故事所

震动。第三,在文学批评界,《熊图腾》当中运用的四重证据法,给文学批评带来了
新的批评模式和范例。第四,对于考古学界来说,《熊图腾》的四重证据立体释古法
也给其提供了新的论证方法,对于考古的真实性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对于华夏子孙而言,《熊图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小觑。叶舒宪在书中
提到:“宋代,出现了一部传奇小说的集大成著作——《太平广记》。我们在这一部空
前的想象性叙事作品的总集中,看到一大批演示人兽关系或人与禽兽互变母题的故
事。” 然而,中古以后,远古时代的熊图腾权威已经消失匿迹在历史的尘封中,因此

在众多的动物故事当中,熊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古神话的沉寂导致民族集体性的失
忆,唯有古老的文学原型依然会在后人的叙述幻想中若隐若现,不绝如缕。” 即使熊 ③

题材的故事少之又少,大体上也表述出了几方面的象征意蕴。《子路》中有讲熊的冬
眠与苏醒的故事:“东土呼熊为子路。以物击树云,子路可起。于是便下,不呼则不动
也。”(出自《异苑》)还有《熊胆》一篇,讲述的几乎是季节变换符号学的图解:
“熊胆,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出自《酉阳杂俎·支动》)意思就
是说,熊胆作为名贵药材在熊的身体上下左右各个部分循环,这也体现了大自然季节
变换的规律。与上古禹化熊开山的英雄神话故事相似,中古人化熊的故事《黄秀》便
也讲述了主人公离家未归,终入山化熊的故事:“邵陵高平黄秀,以玄嘉三年入山,经
月不还。其儿根生寻觅,见蹲空树中,从头至腰,毛色如熊。问其何故,答曰:“天谴
如此.汝但自去。”生哀恸而归。逾年,人见其形,尽为熊矣。”(出自《异苑》)故
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十分明确,似确有其事。分析人名“黄秀”与“黄熊”谐音,有异曲同
工之妙。但故事结尾并没有暗示出黄秀变成黄熊之后的转机或变化,这便是罪与罚的
深刻体现,然而睡熊复苏的潜在主题也隐于其中。还有一个关于唐代代大诗人顾况之
子顾非熊死而复生的故事,叙述者生动的描绘了熊冬眠之后复苏的形态,“非熊”实则
确如熊一般,与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有着潜在的联系,同时也想表达父慈子孝感动天
地,竟使早夭者死而复生的深刻内涵。


叶舒宪 熊图腾[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7 年 8 月 第 72 页

叶舒宪 熊图腾[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7 年 8 月 第 125 页

叶舒宪 熊图腾[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7 年 8 月 第 125 页

5
(二)熊佛
从印度传过来的菩萨和释迦摩尼都不知不觉的与本土的熊神产生了巨大的关联。
就释迦摩尼而言,他名字的意译几乎不为人知,叫做“能仁”。“如果把‘能仁’的能字理
解为动词,那就是指这位慈悲为怀的宗教圣人能都想儒家理想君子那样,以慈爱为其
根本的人格特征。倘若把‘能仁’的能字理解为与‘仁’字并列的名词,则含有特殊能力乃
至特异的生命能量之意,这就与能为熊的本义接上了榫。”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 ①

耶破传事》卷十五记载了一则有关于熊菩萨的故事:樵夫入山砍柴,不料天色已晚,
遂找到一个石窟欲藏身,却遇见一只大熊正酣然入睡。大熊发现樵夫后并没有伤害樵
夫,反而对他很和善,雨下了七天七夜,期间大熊用新鲜水果供给樵夫。樵夫走前,
熊对樵夫说:“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以免猎人找来。”樵夫回家,遇到猎人,猎
人向樵夫询问附近野兽的下落。樵夫先是犹豫没有告诉猎人,但后来动了贪念背弃了
诺言,使大熊惨遭猎人毒手。当樵夫要取熊肉之时,忽然他的手臂无顾断裂,樵夫哀
嚎:“大熊待我如同亲父,我却忘恩负义出卖了他,这就是我的报应!”猎人听闻,把
熊尸体带到僧团,祈求佛祖开恩。佛陀说:“这只熊是菩萨,未来出世便是佛!”于
是,大家就为熊建塔供养起他来。 故事不仅表达出佛教不杀生和普度众生的教义,而

且把众生平等,人与兽无分别的观念解答的淋漓尽致。熊菩萨的故事就可以看作是对
佛陀名为“能仁”的恰当理解。

(三)熊神话
北方的狩猎民族与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崇尚熊,把熊作为自己的图腾:
我国东北地区鄂伦春人以熊为他们民族的图腾崇拜,他们猎杀熊也吃熊,但是这些要
经过一些列复杂的程序,并且为熊举行隆重的风葬仪式;鞑靼海峡的奥罗奇人对熊特
别尊重,熊节里他们把熊头挂在神杆上,一滴熊血都不能践踏;女真人的前身靺鞨人
为过熊节专门养肥一些大熊;前苏联学者索克洛娃等人对欧洲大陆的北方普遍存在的
熊图腾崇拜想象这样理解,他们从不直呼这种动物的名称,而是叫“老人”“爷爷”等;在
库页岛吉利亚客人通过杀死熊来进行图腾仪式,他们笃信每一氏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熊
罢,与熊确有亲缘;日本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依努人用杀死的熊肉举办熊宴,把熊骨与
熊头奉为圣物;在欧洲的史前考古学上,尼安德特人用熊头祭坛。对种种事实证明,
在遥远的北方狩猎民族对于熊的崇拜和信仰源头是古老的让人难以置信。
在古朝鲜的神话中被作为熊女祖先类型的故事檀君神话,其文化渊源的同源性质
和我国鄂伦春等民族的有关熊图腾的神话传说如出一辙。对于黄帝图腾神话与熊女族
的檀君神话谁先谁后一些争议,叶舒宪给出这样的结论:“熊图腾信仰及其神话叙事,
乃是联结黄帝—华夏民族与朝鲜—韩民族远古文化记忆的共同纽带。” 在《希腊和罗 ③

马的传说》中,有一篇关于大熊星和小熊星的故事:天神朱诺由于憎恨卡利斯忒的善


叶舒宪 熊图腾[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7 年 8 月 第 132 页

佛教的动物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叶舒宪 熊图腾[M] 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2007 年 8 月第 198 页
6
良与美丽将他变成了一直丑陋的熊,当卡利斯忒的儿子阿卡斯要射杀母亲这头熊时,
朱庇特却制止了,因为他要弥补妻子朱诺对卡利斯忒的残忍,于是就把他们母子两变
成了两只耀眼的星星——大熊星和小熊星。 在星座中也有一只大熊座,他们是围绕大 ①

熊星组成的星座,大熊座围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源于美洲中西部的梅西夸基族也
就是狐族印第安人流传的一个关于狩猎而受到惩罚的故事。
以上的这些神话故事、传奇事例,让我们发现“熊图腾”的神话模式与主题是后
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想象的原型,同时也为新小说的生成提供了思想源泉。这种对熊神
崇拜的深入理解,让我们在整体文化源流的透视背景下解读后代的叙述作品。

三.以物性真实为主的“熊”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潜意识思想不断扩散,对于熊的神化意
识就在慢慢的退化,不得不说这是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开端,也是人类的悲哀。但值
得庆幸的是,文学领域仍有许多作家能够走出人类中心思想的固圈,以文字的形式告
诉人们森林动物的原始生活秩序是不容打破的。
(一)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熊”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用带有神话色彩和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关于一个男孩
儿、一位老猎人和一只古老而又神圣的熊的爱恨交织。《熊》是被称之为“大森林三部
曲”中的一部,小说中虽然对熊的描写并没占很大的比例,但是熊是故事发展和推进情
节深入的关键。小说是以一个名叫艾萨克的白人奴隶主的儿子 10 岁开始每年跟着狩猎
队来到密西西比未开发的大森林里去打一只名叫“老班”的大熊展开的。在艾萨克没有
进入森林之前,就已经无数次听说过这只大熊的传奇故事,这只神奇的大熊在森林里
与猎人们周旋了十几年,他高尚、隐忍、宽容的形象使他无形之中成为了森林和荒野
的象征。他的不老与永存使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这个已经被人格化的大熊是作为
荒野的物化形态而存在,他俨然已经代表了一个远离文明世界的荒野自然的全部本
质。甚至说,他“都不是一只会死的野兽,而是从一个已逝的古老年代里残留下来的顽
强不屈、无法征服的时代错误的产物,是旧时蛮荒生活的一个幻影、一个缩影与神化
的典型。” 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和这只老熊一样具备着自身的独立价值与意

义,这顽强的生命意识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所以文中指出,孩子要想见到大熊就必
须抛弃一切,他不带枪,连表和指南针都没有带,好像只有虔诚的信徒他才会见。对
于艾萨克一类的猎人们来说,与其说是打猎不如说是“去向那头他们甚至无意射杀的大
熊做一年一度的拜访” 。 文中多次运用“他”而不是“它”来指大熊,包括“老班”这个名

字也说明福克纳是想将大熊以人的形象来示人。在大熊将近死亡的描写上,福克纳充
分显示出熊所代表的自然的尊严、顽强与荣誉,他是“熊的领袖”人的化身。在受了致
命伤之后,老班“把身子挺直了,把人和狗也一起站了起来,他转了个身,像人那样用


格雷斯・H・库普弗[英]裘理译《希腊和罗马的传说》

威廉・福克纳 熊 [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第 4 页

威廉・福克纳 熊 [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第 5 页
7
后腿朝树林那边走了两三步路,人和狗仍然趴在他的身上,这以后,他才倒了下去,
他不是软疲疲在瘫下去的。他是像一棵树似的作为一个整体直挺挺地倒下去的。” 这 ①

里他具有了人的形象,有了超人的智慧和能力,是自然之神,应该受到敬畏和尊重。
在艾萨克的心中,大熊“老班”和老猎人山姆都是他的老师,他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谦
逊与自尊。在这个城市工业文明主导的自我欲望膨胀的社会里,艾萨克在森林里学会
了如何敬畏生命,学会了如何以怜悯与同情的姿态对待同自己一样的一切生命意志,
这是人类在回归森林与荒野的路上接受了大自然的感召,走向了成熟与崇高。

(二)新时代作家笔下的“熊”
在新时代作家中,北方儿童文学作家张永军同样写了一篇关于熊、自然和人类欲
望的故事,故事既真实又传奇,展现了人与熊的对立,人与熊的结合,故事内外总是
涌动一股迷人而又神秘的气味,这气味带着我们回到了原始森林,恢复了人类的生命
深处。与福克纳的《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书中都有一只巨大而古老的熊,只是
这里的熊没有名字,作者一直以灰毛老熊称它。张永军把萨满这种神秘的巫术贯穿于
故事当中,让原本对立的狩猎者与熊在这种神秘力量里互为转换又互为其中。故事中
的柳十三本是一位猎熊人,在被老灰熊伤了之后被变成萨满的未婚妻妮莎用巫术将其
治愈了,但是萨满救人的方式是用一个生命换另一个生命,没错,老灰熊倒下了。但
是同样具有神奇力量的五岁小女孩塔吉娜却救起了老灰熊。自此老灰熊和塔吉娜相依
为命,想要杀死老灰熊的猎人不是死于非命,就是由于邪恶欲望的驱使相互残杀。这
里充满了讽刺与残忍,人们为了得到金钱与利益自相残杀,这是工业文明时代发展的
悲哀。我们已经无法断定“灰毛老熊是不是只‘熊’,小怪人(塔吉娜)是不是个‘人’,这
还不算什么,但不能确定柳十三还是不是个‘人’”。 在同灰毛老熊互换生命的那一刻 ②

起,柳十三和这只灰毛老熊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关系,在柳十三临死前的一句“我还
它的命”告诉我们,猎熊的人最终要把生命还给熊,贪婪的人会因自私与贪图而葬身,
破坏自然的人最后也要为自己的残忍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故事中的灰毛老熊最终活了
下来,它代表着自然的力量,它更代表着永生,代表着一切自然生命对自由、勇敢、
智慧、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四.新童话里的“熊”形象
自五四文学之后,儿童文学逐步的兴起,童话不再是蒙蔽儿童心智,束缚儿童精神的
陈科旧律,而是开启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儿童的审美情感。熊这种动物不仅仅
出现在文学中的原始森林,也在童话故事里具有儿童文学作家给予他们的“熊”形象。
它们不再是最初的原始状态,有时候他们拥有某种性格,有时候代表某一类人,有时
候也象征着某种精神。


威廉・福克纳 熊 [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第 76 页

张永军 熊 [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 第 208 页
8
(一)熊童话中的寓意
在童话《熊“警卫员”》中,小狗熊为了保护小主人公小林与蛇的对抗就充分表现了小
熊勇敢的一面:狗熊和蛇“一个‘呜呜’的叫着像是警告,一个昂头突出开岔的信子像在
扬威。它们东山不让西山,就这样对峙着。十来分钟过去了,小狗熊的‘严厉警告’终于
起了作用,南蛇只好无可奈何地游出草坪,钻进了竹林。” 这里小狗熊是面对危险不 ①

惧怕、不胆小的,同时也象征在文化新运动刚刚开启的时代,文学作者也要像小熊一
样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去完成对于中国古代童话从内容到思想的革新。

(二)熊童话中的母爱
母熊对于小熊的爱不仅仅在于呵护与照顾,更是对生命的拷问。读沈石溪的《母
熊大白掌》是让人心里由内而发的震撼与感动。母熊为了拯救小熊崽,从山的另一
面——悬崖爬向山顶,鲜血从伤口流出来一遍一遍涂抹在绝壁上,血泡醒了山神,感
动了绝壁,终于渡过了险关。当血快要流尽,力气也快要耗尽,他创造了奇迹登上了
山顶。用尽所有力气只为惩罚可恨的猎人,生命用尽的最后一刻,“它像包括人类在内
的所有动物一样,留恋自己的生命,它不愿意死,它多么想能继续活下去,把可爱的
小熊崽抚养长大” 但是母熊大白掌没有机会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跳下去用身体去压

死这可恶的狩猎人,随着一声悲愤的吼叫,大白掌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已同时也要结
束了猎人的生命。母熊大白掌对于小熊崽的爱是无私的,是敢于舍弃生命的。在椋鸠
十的《月轮熊》里,母熊冒着被瀑布冲下潭底可能被摔死的危险去拯救小熊,“伴随着
巨大的声响,水花被渐得老高。熊的身体沉到瀑布潭底,不久又浮上来。接着,被水
流冲到岸边。但是,它被那里的岩石夹住了脑袋,不能动弹。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
来,即使是健壮的雄性大熊也是有危险的。” 只是这一次,熊妈妈比较幸运,她活了 ③

下来并且救下了小熊。母熊对小熊崽的爱是伟大的,就像人世间母亲对孩子的爱一
样。她们默默的,安静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面对危险与困境,她们从不畏惧。这
是对人世间所有母爱的诠释与赞美,罗曼罗兰说过“母爱是巨大的火焰”。熊妈妈对小
熊的爱护就是火焰的迸发,两个故事里熊妈妈们的“跳跃”说明了一切。

(三)熊童话中的精神
河北著名动物小说家朱新旺的《傻熊》,给许多成人和儿童读者都留下过非常深
刻的印象。故事中的傻熊“老闷儿”是在人类身边长大又是在森林中成熟起来的,虽然
题目叫《傻熊》其实“老闷儿”并不傻,只是因为小的时候亲眼见到母亲被文中的“恶人”
所杀,妹妹也被摔死之后,“恶人”便把他带到了家里,从一只山中小熊变成了家养小
熊。到它两岁之前一直受着“恶人”的百般折磨,他被迫学鞠躬,乃至到了森林里,动
物们都嘲笑他是一只会鞠躬的熊。终于有一天,他逃了出来,回到了原本就属于他的


孟昭禹 动物世界[M]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第 93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24 页

椋鸠十 月轮熊[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第 57 页
9
大森林,然而森林的陌生和被人类扭曲的天性使它在丛林里也受到很多排挤。可是,
熊毕竟是野兽,当他像被放逐的武林高手一样回归到野外广阔天地的时候,它的野性
也随之回来了,经过努力的认知和熊天生的悟性,在自由自在的大森林里也寻找到了
自身的扎根之地。但是,“恶人”并没有放过它,野外的生存竞争也在磨砺着它,它的
孤独和寂寞,它的困惑和无奈,不单单是对它的折磨,也是对我们生命的拷问。然
而,他没有躲避,“强者有尊严,熊有尊严。这种在大自然的生死竞争中建立起来的尊
严,不是虚伪的,廉价的。有谁触犯了这种尊严,强者会跟他拼命。苟且偷生,卑躬
屈膝,那还不如去死!” 又一个冬眠的前夕,他做了一个另所有人都震撼地决定:除

掉偷猎者,做一次真正的自己!这种和“老闷儿”一样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正是文学革
命者带给我们的精神支柱。


朱新旺 傻熊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10
第二章 儿童文学中的“熊”形象

一.人格化的“熊”形象
当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儿童文学的形式也就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熊在童话
故事中的形象也随之多样化。为了让故事里的“小熊”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理,作家们将
这些可爱的小熊在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孩子自己,虽然他们还是有着熊的习性和生活方
式,但是他们已经贴近了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和人类交流,从而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了
解熊,进而从中得到知识。
小熊奥菲系列故事是通过绘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们的,凯瑟琳·沃尔特笔下的小熊
奥菲就像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在《春天你什么时候来?》中妈妈让他和其他的小熊一
样一觉睡到春天,可是他总是睡了一会儿就醒,每一次醒来都要拍醒妈妈说春天到
了,然而每一次都不是春天,当真正的春天到来之时,奥菲却睡着了… …在故事里虽
然小熊还是需要冬眠,但是他已经脱离了真正熊的思维,完完全全的是一个小淘气
鬼,每当奥菲醒来,书里的图画就会展现初冬,寒冬,冬至的场景,让孩子们在了解
故事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指出小熊奥菲犯下的一个个小错误。在《小熊宝宝,
你在哪里》中妈妈告诉小熊奥菲,熊妈妈快要生出奥菲的弟弟妹妹,这下小熊奥菲特
别开心,他知道他就要当哥哥了,心里便多了一份责任和牵挂。可是冬天快要临近了,小
熊宝宝还是没有来,于是奥菲便开始了寻找小熊宝宝的旅程。故事里所有的小动物都会
说话,他们相亲相爱,完全失去了野性,美洲狮可以帮助奥菲找熊宝宝,河狸可以给
小奥菲提建议,孩子们便很快融入到其中,他们为奥菲着急,帮奥菲想办法,故事里
的小奥菲俨然成了孩子本身,孩子们在看书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熊的相貌和生活方式。
当《小熊奥菲,温柔点》的图画书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仿佛听见奥菲在跟我说:“我
要让弟弟妹妹开心起来,我们一起去给他们找玩具吧!”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小孩儿都
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一定会喜欢。而故事里熊妈妈用
爱和鼓励领着奥菲学会换位思考,走出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所以故事结尾,当奥菲通
过换位思考寻找到彩虹的时候,也得到了弟弟妹妹的喜爱。《该睡觉了,小熊奥
菲》,这是熊妈妈对小奥菲下的命令,就像所有的妈妈们当夜已深而孩子还没有玩够
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该睡觉了”,小熊奥菲就是那个不愿睡觉的淘气鬼,他把自
己想成鱼,想成猫头鹰,装成一只狼,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不用去睡觉了,但是当完美
的结局将近尾声的时候,孩子们也和奥菲一样进入了梦乡。这种把小熊拟成一个小男
孩儿的手法,我们称为“熊”的人格化。故事里的奥菲调皮、可爱,不听妈妈的话,一
系列的作法和孩子不无两样,通过故事中潜移默化的说教,孩子们从中学会了认知、
责任、呵护、感恩,凯瑟琳把孩子们带入了小熊奥菲的世界,小熊奥菲也让孩子们认
识了世界… …

11
被人格化的“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以动物为题材的纪录片中,经常会出现
形容人的词汇来表现动物的情绪和行为。《探险北极熊》中,小北极熊们对雪球摄像
机产生了兴趣,不停地玩耍,就像运动员踢球一样,把雪球摄像机传来传去。解说员
用淘气、好奇等写人的形容词来说小熊,纪录片里的小北极熊被解说员形象化了。对
于片子本身,采用这种人格化的手法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北极熊的生活也随之
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虽然说,这种方式可能会曲解北极熊生活的真实性,也许会“误
导”观影者对大自然的理解,但只要正确运用,不会影响到影片带给观众的效果,反而
会为影片本身增色不少,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观点,人格化的“熊”与动物小说中的“熊”是有区别的,在由
维多利亚·霍姆斯、凯特·卡里、基立·鲍得卓和图依·萨瑟兰组成的“艾琳·亨特”小组,他
们编写的《熊武士》中的四只小熊就是用人格化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环境问题,和对于
熊族野性灵魂的呼唤。小北极熊卡莉克、小灰熊塔克罗,小黑熊露莎还有灰熊乌朱瑞
克由于命运的安排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大熊湖会师,爬过燃烧的烟雾山,走过神奇的
大荒野,穿过荒凉的冰河,面对重重危机,他们没有退缩,不断地鉴定目标,终于找
到真正的“熊之乐园”。与其他动物不同,熊是能够独自狩猎,凶猛而强壮,骄傲而聪
明的野生动物,在文中作者们尽情的描绘他们战斗的精彩场面,这场面不亚于《斯巴
达》中英勇武士的激情演绎。这里的四只“熊”不仅被赋予了勇敢,坚定的意义,同时
也赋予了人类古老的信仰和保卫生命家园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感。《熊武士》中的主人
公虽然是四只小熊,但其实他们是人,也就是说他们是以动物形态出现的人,其思想
还是人的思想。然而,王天祥的《小熊“团团”》虽然讲的也是关于名叫“团团”的小狗熊
被猎人收养之后的一系列趣事,但主人公“团团”始终是站在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它
的所有做法都是熊本身固有的天性所驱使的,真实性往往大于故事本身。在这个动物
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熊”,这种“熊”更具备生物学特性的熊,应比人格化的“熊”有更多
熊的特性,他对熊的描写更是力求精确,相对于童话有更高的条件。即使在细节的描
写上,也不能够脱离动物学的要求。所以说,动物小说中的“熊”往往是通过熊的习
性、熊的生活、熊的环境等等来表现社会问题的。而人格化的“熊”其实是表现人的生
活面貌、人的思想情感、人的社会环境,以此表达人生,表现社会。

二.生活中真实的“熊”
文学中的“熊”多种多样,那么生活中真实的熊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熊是哺乳类动
物,全世界的熊一共有 8 种,分别是:亚洲黑熊、棕熊、美洲熊、马来熊、眼镜熊、
北极熊和懒熊,当然还有大熊猫。这 8 种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高度近视的亚洲黑熊
又叫狗熊,还有个俗称“黑瞎子”,我想《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众所周知,那么为什
么叫它瞎子呢?因为他天生近视,百米之外的东西几乎看不清,但正是由于这个特点
他的听觉和嗅觉便相当的灵敏,而且练就了昼夜都能行动自如的本领,爬树、游泳样
样精通。亚洲黑熊主要分布在印度、俄罗斯、中国、日本、蒙古等国;胃口极好的棕
熊遍布亚、欧、北美三个大洲,最大的是阿拉斯加棕熊,体重达 800 公斤,也是现存

12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他们一般都很凶猛,枪法不好的猎人有时就会成为棕熊的盘
中餐。但是叙利亚棕熊却很小不足 90 公斤,而我国的棕熊一般在 200-500 公斤;美洲
熊是最喜欢“结婚和离婚”的,在一年中的六七月分他们结合,生下小熊不到一周岁
后,熊爸爸和熊妈妈就各奔东西,而到了第二年的六到七月份他们“复婚”,重新生育
下一代。美洲熊的颜色有很多种,黑色,棕色,灰色等,甚至还有白色的,他们一般
分布在加拿大及美国中部和东部的森林;攀爬高手马来熊又叫太阳熊或日熊,他是熊
家族中的小不点,体重只有 60 公斤。由于它出乎常“熊”的攀爬本领他把家也就安到了
枝与叶之间,白天他就悠闲的晒太阳而夜晚才是他的天下。马来熊多分布于印尼、泰
国、缅甸、马来半岛及中国南部边陲的热带、亚热带的山林中;眼镜熊又叫南美熊、
安第斯熊,产于南美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分布于南半球的熊,它们因眼睛四周有白圈而
得名叫眼镜熊,善于爬树最喜欢吃各种植物性的食物;素有“冰山巨无霸”之称的北极
熊也称白熊,它们生活在北极的茫茫冰原之上,貌似笨重的“老北”行动十分敏捷,短
跑速度堪比驯鹿或北极兔,游泳时速达到 10 公里,潜水时间长达 2 分钟,它们体型庞
大而且凶猛,几乎打遍北极无敌手,以猎取海豹、幼年鲸鱼、幼年海象、海鸟、鱼类
为生,在北冰洋上就是当地的“土皇帝”;懒熊之所以说它懒是因为它的视觉极差,只
能靠嗅觉和听觉活动,所以白天它们都是酣睡而晚上出来活动。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
卡热带森林中的懒熊长相十分奇特,下唇长而善动,像舌头,没有上门牙,嘴可以伸
进昆虫藏匿的缝隙之中想吸尘器一样把猎物卷入口中,所以它们还有一个外号叫熊中
“吸尘器”;大熊猫是我国一级重点的野生保护动物,也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现在生活
在中国西部不宜人居住的偏僻山脉中。许多年来,人们都认为大熊猫不是熊,而是浣
熊科的一类。不过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得出了它们的的确确是熊的结论。大熊猫应该是
熊科动物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它们被做成受孩子们欢迎的毛绒玩具,被称为世界自然
基金会的标志。
熊拥有巨大的犬齿,这些犬齿不仅可以用于抓取和控制食物也可以用来恐吓其他
动物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熊和人类一样是“杂食动物”,他们也吃根茎、坚
果、和昆虫等植物,对于这些臼齿更加有用,因为臼齿就是用来碾磨植物的。然而北
极熊除外,他们以动物为食,是所有熊科里真正的食肉者。尽管不是所有的熊都会爬
树,不过大部分都会,当有些人被熊攻击是因为往往不知道一只大熊直立起来到底有
多高。所以,当你在森林中不幸遇到它们,明智的作法是在熊发现你或对你感兴趣之
前,赶紧悄悄后退,溜不掉的话就该将人体气味比较重的衣物和用品四散的抛掉,来
分散熊的注意力,同时要缓慢的向后爬行,切记突然掉头跑,因为熊在同样紧张的状
态下也会激发起他追逐猎物的本能。现代的熊都是属于所谓蹠行类哺乳动物,和人类
一样,熊是靠脚掌行走,这个特点使熊可以用后腿直立行走。而让公熊与众不同的是
“它们的生殖器骨骼呈细长椭圆柱体状,称为阴茎骨。这些特征是通过交配来诱发排卵
的物种所特有的。人们认为阴茎骨能提供排卵所需的长时间的剧烈刺激。母熊会经历
受精卵的延迟着床,”这种“延迟着床就能让母熊在怀孕期储存脂肪,从而有力气来生

13
产,因为它们在生产之后什么也不吃。” 许多人都会因冬眠而想到熊,但并非所有的

熊都冬眠。当冬天植物被覆盖或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时,生活在温带的熊才会
冬眠。北极熊只有在怀孕期间的母熊在冬天进洞冬眠,因为猎物在这一时期最充足。
各种熊之间有着很多类似的特征,他们的外貌几乎都有很大的头部、小的耳朵、较短
的脊背和小尾巴。正是因为这种形态,在儿童文学领域,熊才脱颖与其他动物,深受
孩子们的喜爱。虽然它们被叫成“瞎子”但却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和敏锐的听觉,都说
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它们失去一种功能就会给予它们另一份本领。据说,北极熊隔着
两英尺厚的冰雪就能闻到海豹的气味。很多观察熊的人都知道,每一只熊都有自己的
私地,对熊本身而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旦进入熊的领地,都很难逃脱它的攻击
(包括其他的熊)。虽然熊不是为速度而生,但是它们要想追上人是很轻松地,有时
也能追到一些老或幼的蹄类动物,但它们还是更喜欢运用计谋和伏击来狩猎。这就与
我们平时对熊的认识大相径庭了,在文学作品中,熊的智商往往被贬低,在很多动物
寓言中熊也总是被描写的行为缓慢、蠢蠢笨笨而被其他动物捉弄,然而猎人和训练熊
的杂技演员却坚决否定这一点,所以现在看来我们是要给它们翻供了。

三.孩子们的“熊朋友”
根据国外的一项调查,熊是动物界中最受孩子们喜欢的动物,他们胖胖圆圆的身材也
是招孩子们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十大最受欢迎的动物宝宝中,北极熊宝宝和大熊猫
宝宝排名在第一和第二。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把熊从原始森林搬到了孩子们的童话世
界,它们不再是丛林之王的猛兽,而是孩子们心中可爱善良的“熊朋友”。
《小熊维尼历险记》的故事家喻户晓,米尔恩创作的小熊维尼和他的主人克里斯
托弗·罗宾还有生活在百亩园里其他动物朋友们的生活趣事,给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都
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迪士尼公司又将它搬到了荧屏,给所有拥有或者曾经拥有那些
快乐童年的人以慰藉。故事起源于一个名为“爱德华”的玩具熊,维尼也原是克里斯托
弗·罗宾的一个黑熊朋友的名字,只是后来给他起了全名叫“维尼·阿菩”。其实最初的
《小熊维尼》只有 10 个故事,加上后来的续集也只有 20 个故事,但是,当《小熊维
尼》派生产品的权力卖给迪士尼之后,《小熊维尼》的故事就被衍生的越来越多,现
在也成为了对孩子们说教的工具。相对来说,我对于 A.A.米尔恩的原版《小熊维尼历
险记》还是情有独钟的,故事中只有一个人类那就是克里斯托弗·罗宾,与其说他是维
尼的主人,不如说他是维尼的朋友。在维尼的心中,罗宾是最聪明的,是它的英雄它
的偶像,而罗宾也是在众多小动物里最喜欢维尼的。凡是看过《小熊维尼》的人,都
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仍拥有一颗孩童的心,就一定会爱上这只小熊,因为“全
世界的小熊,只有他最好。”对于孩子们来说,维尼应该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他告诉你如何战胜恐惧,如何打败挫折,如何远离生气,如何摆脱焦虑,如何克
服胆怯,如何拥抱快乐… …我想,A.A.米尔恩把这只看上去傻里傻气却又可爱善良的
小熊作为故事的第一主人公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 1996 年 10 月为了庆祝小熊维尼 70


罗伯特・比德 熊[M]三联书店出版,2009 第 22-23 页
14
岁生日,出版者选择并编辑了一本巴掌大的小小书《现在年已 70》,在圣诞节的礼物
大潮中,怀旧色彩浓厚的这本书成为了当时的礼物明星。在福布斯最近公布全球十大
虚拟人物财富榜上,小熊维尼力排众议勇夺财富榜榜首。和哈利·波特、米老鼠、唐老
鸭等相比,专门为小孩子量身定制的小熊维尼成为虚拟人物财富榜冠军,着实有点让
人意外,但这也并不是不无道理。那只憨态可掬、身穿红色上衣的黄色小熊一年之中
竟能创造高达 59 亿美元,成为了虚拟人物创富长跑中遥遥领先的佼佼者。这种成功,
不仅仅由于包装者将小熊维尼升值,更源于人们对于童年回忆的永存。每一个孩子都
渴望像罗宾一样拥有一只小熊,小熊维尼的故事就像它吃的蜂蜜一样甜美,给孩子们
提供了唏嘘、感喟、吊唁和品尝的滋味,在这甜蜜里有宽容、有理解、有热情、有
爱!
1956 年 12 月 24 日,那天迈克尔·邦德在伦敦帕丁顿车站附近的一家店内看到了一
只玩具熊。当时货架上仅存这最后一只,他孤零零站在那里,样子很是可怜。所以邦德
就决定买了下来送给妻子作为礼物。于是, 有关于他的故事就诞生了,这只小熊也就是
故事的主角——《一只名叫帕丁顿的熊》。在这个故事中,布朗夫妇在伦敦帕丁顿车
站接他们的宝贝女儿时发现了这只从秘鲁来的移民小熊。当时它呆在失物招领处外的
一个角落,坐在一只被压扁的行李箱上,大衣上挂着一这样个牌子:“请照顾这只熊,
谢谢。”其实,这是小熊的婶婶露西写的。于是布朗夫妇决定收养他。不过因为小熊没
能说明白他的秘鲁名字,所以他们就用车站的名字命名了小熊。邦德曾说过他在新闻
纪录片中看到过很多因战争时期离开伦敦的孩子,他们在车站时脖子上总是挂着个牌
子,随身物品放在小行李箱中。邦德希望这些孩子都拥有一只帕丁顿熊,他们将不再
孤单。虽然这只小熊总是爱不断的惹出许多麻烦,不过大家都知道他“非常努力想把事
情做好”。现在他已经从童话故事中走到孩子们的世界,史戴夫出品的毛绒帕丁顿,还
有即将在 2014 年上映的《帕丁顿熊》都是对这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功最好的回答。
“小熊帕丁顿”系列作品作为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瑰宝,不仅承袭了英国经典儿童文学
的优良传统,兼具幽默、大方的优雅风格,而且每个细节都相当幽默,每个故事都丰
富多彩,自诞生那天起就赢得了无数成年读者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全球读者的眼里,
小熊帕丁顿既是“冒险”的代名词,“快乐”的同义语,也是“纯真童年”的最好代表。小熊
帕丁顿的故事展现出儿童天性中最为宝贵的勇敢,最为纯真的善良,让美好的情感在
孩子的心里渗透,温暖和照亮了世界一代又一代小读者的心灵。
作为孩子们的好朋友,泰迪熊当仁不让。2002 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张纪念
泰迪熊问世的 100 周年的纪念邮票。这也许标志着历史上对熊的包装达到一个前所未
有的高度。其实泰迪熊的故事要从密西西比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起。熊是罗斯福最
喜爱的动物之一。1902 年 11 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故事将罗斯福总统和泰迪熊的名
字永远联系了起来。在当时,有一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参加狩猎活动。可是一路
走来却毫无所获,同行之人为了讨好并安抚总统,就偷偷的捕获一只黑熊,然后将其
绑在树上让总统射杀。然而罗斯福总统看到这只已经受伤的熊模样无辜可爱,便不忍
心下手。他放下枪说:“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并当场发誓不再猎杀黑熊。此事后

15
来被政治漫画家贝利曼作为蓝图画了一幅漫画。漫画后来经过修改,原本罗斯福不忍
射杀的那只大熊,被塑造成了可爱又可怜的无辜小熊崽。在纽约经营杂货水果铺的俄
裔米德姆夫妇依照这幅漫画中的形象制作了一只小绒毛熊,并将它放在铺里作装饰。
意外的是,小熊很快就被买走。在得到罗斯福总统的允许后,这只小熊被正式以总统
的小名-Teddy 来命名。几乎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对岸的德国黑森林地区,玛格丽特·史
戴夫也开始为玩具市场制作以马海毛作为填充物的毛绒玩具熊。随着泰迪熊在全球受
欢迎程度越来越广,影视、动漫、广告、戏剧、音乐等等方面都能看到泰迪熊的身
影。“每一个孩子有应该拥有一只泰迪熊。”史戴夫曾经这样说过。心理学家保罗·霍顿
给出过这样的解释:“泰迪熊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多的足以让孩子喜欢它,但与人类的差
别又多的足以区分它… …这使它在人类心理中占据了理想的位置。” 泰迪熊往往作为 ①

对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出现,它是孩子们心中的代理妈妈是他们神圣安慰者的圣灵。
在童话故事中,熊作为孩子们的朋友的版本多种多样,像唐·弗里曼的《小熊可
可》;酒井驹子的《小夜熊》;昆特·布霍茨的《晚安,小熊》;还有丹尼斯·海士黎的
《爱听故事的大熊》… …这些“小熊”,都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好伙伴。在这些故事
里,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常常隐藏着对人们深深地触动,在早已步入成年的我们,慢慢
的习惯了社会的浮华,人与人之间的挑剔,却少了那些原本同样真实存在的不完美和
那份因淡定从容而带来的责任与承担,而书中的小熊是陪伴自己、陪伴孩子接纳生活
中那些不完美的真实,积累内心的成长,步入未来的面貌… …就像《小熊可可与口
袋》中,初稿的结尾里“可可”最后的一句“现在我知道我是谁了,我是丽莎的小熊。”一
样,小熊就是孩子们的“熊朋友”,它们的故事会被更多的艺术家翻新、演绎、延展。

四.寓言故事中的“熊”
“熊”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它们不是永远都可爱、善良、纯真,随着人们阅
读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以熊为主题的寓言故事,也被家长们作为教育儿童道德伦理
方面的知识走进孩子们的视野。
在众多关于“熊”的寓言中,最著名的应属列夫·托尔斯泰的《戈迪洛克斯和三只
熊》,给熊们穿上了人的衣服,给它们安置了家具,是这部作品的创新之处。戈迪克
洛斯是一位金发小姑娘,她来到了熊家,偷吃了熊妈妈煮的粥,坐断了熊爸爸的椅子
腿儿,睡了小熊的床,正当熊们要抓她报复的时候,金发姑娘顺着来时的窗户逃走
了。三只熊并没有费力的去追她,她是那样的害怕,它们知道她已经得到了教训,不
会再擅自闯到别人的家里去了。寓言告诉小朋友,不能够不经别人的允许就使用别人
的东西,这是不礼貌的行为。现在关于《三只熊》的故事版本越来越多,大多数的少
儿文学作品都喜欢效仿这种拟人化手法来表现故事中的熊或其他动物的形象。《美女
与野兽》的故事,通过迪士尼的影音传播变得家喻户晓,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善报,
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于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人给予最真切的愿望。不过在迪士尼中的
野兽是一头狮头人身的动物,而事实上原版的野兽是一只有点像人的熊,因为熊和人


Marty Crisp ,Teddy Bears in Advertizing Art
16
的确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它们的眼睛像人类,而且它们可以直立行走等等,所以,以
熊来描写故事的主人公实属有因,也正是这样,全世界的孩子在阅读文本故事的时候
也同样可以产生共鸣。
小时候,总是听大人们讲《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说一只熊下了山,路过一片
苞米地,他掰了一穗苞米夹在胳膊下面,于是又掰第二穂又夹在胳膊下面,但是当他
抬起胳膊的时候第一穗苞米就掉了下来,最后当他回到山上的时候,他只得到了一穂
苞米。这里的老熊是一个笨笨的,做事不动脑筋的傻熊。那个时候,大人给孩子讲这
个故事是想告诉他们,学习了新的知识不能忘记旧的知识,不能顾此失彼。其实运用
到现在,仍然很有寓意,在事业上走走停停的中年人,很多时候却做了熊瞎子掰苞米
的事,什么事都想做,可是做了这件就做丢了那件,我们不能做那只感伤昨天又担心
未来的熊。就如释迦牟尼说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逝者已成往事,未来不可预测,现在稍纵即过。抓住当下,才是真理。熊的寓言简单
又深刻,对于孩子是成长的教导,对于成年人亦是生活的启迪。
在马戏团里,总有一项节目是小熊跳舞,有一曲儿歌也这样唱道:“洋娃娃和小熊
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他们在跳圆圈舞呀,跳呀跳呀哈哈哈。”熊会跳舞是动物世界
中是出了名的,《跳舞熊》的寓言也是源于这项本领。从前,有只长期被迫跳舞卖艺
的狗熊,一天它终于逃了出来,回到自己的故居。狗熊们用亲吻的方式表达兄弟情
谊。森林里响起一片欢腾的声音。狗熊们互传这个喜讯,这只跳舞熊于是向大家描述
它在外地的冒险经历和所见所闻的种种事迹。当提起跳舞的时候,它仿佛仍受着锁链
羁系,便向同伴们表演一番波兰式的舞艺。弟兄们观看了表演,对它的灵巧的四肢赞
叹不已。立即它们争相学习,可是都做不到它那样用后腿自如的行走,甚至不少狗熊
趴跌在地,连身子都直不起。因此它只能又多次重复表演。谁知它的才能却惹恼了全
体狗熊。于是它们一致把它又赶了出去。故事告诉人们“劝君莫显高明!”因为你和众
人的才能接近,才不会招来别人的嫉恨。你越是比别人高明,就越要提防表现自己。
固然你的超群本领会博得一时的交口称誉。但是不久,就会招来妒忌,它们会把你的
聪明才智说成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在中国的寓言故事中,熊往往被描写成愚蠢、呆笨、野蛮的形象,如《熊与猴》
中,熊被猴子捉弄,生气的摔断了猴子的骨头,猴群引诱黑熊喝酒最终打败了黑熊。
在《熊狼大战》中,狼群利用消耗熊体力的作战方式,最终吃掉了这只大熊。《熊与
狐狸》里,狐狸讽刺大熊“但愿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着的人。”比喻
那些在生活中假扮善良的恶人。古代寓言《阳都之熊》,它越讨厌流血就越拨弄伤
口,伤口越抓越大,最终血尽熊亡。意告诉人们越是刻意的改变越容易弄巧成拙,寓
意和《画蛇添足》有些相似。俄罗斯的民间寓言故事也有很多“弱智熊”的故事,例如
《隐士和熊》中,隐士和熊交了朋友,而熊却因为想要“保卫”隐士却把他给打死了。
所以,紧急时刻能够得到帮助是十分宝贵的,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给予恰当的帮助,希
望老天爷没有让我们交上愚笨的朋友,因为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真
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熊’一样的队友啊!”这种对“熊”形象意识的改变,主要原

17
因是因为猎人和采集者让位于农夫,在一个致力于放牧和农业的社会,熊便被视为进
步的障碍,它们的神圣化被抹杀了,它变成了愚蠢险恶的畜生和阻碍农业生活的威
胁。这种逐步的转变,使“熊”形象在寓言故事的领域上充当了邪恶但又必不可少的作
用。

18
第三章 中西方文化下的“熊”形象

动物小说作为人类生活视角的补充,走进文坛。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并不
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存方式应该站在生物多样化和生态整体
主义的核心思想来审视生命。正是由于动物小说的不断兴起,“熊”的生活也不由自主的
走进人类的视野,它不再是生物课本里的“哺乳类动物”,而是充满文学艺术的“情感动
物”。它与人类的关系总是存在时而和谐,时而对立的微妙关系。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
差异,动物小说中的“熊”形象也是有所区别的,接下来笔者想以加拿大的欧内斯特·汤
普森·西顿和中国的沈石溪两位小说家的作品为例,从艺术手法上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
“熊”形象。

一.特殊的情节设计
加拿大作家西顿根据自己在荒野草原的经历写成的动物小说风靡世界一百多年,他
笔下的动物有情有义,极富个性,它们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动物小
说中的“熊”,往往是以动物做传记的笔法为主来写的,通过以描写动物生活啄取其内
在魅力来吸引读者。例如《熊王》(《灰熊之王的传记》)中,小说的情节设计是沿
着顺时针方向,以熊王从小熊宝宝到最终被迁进动物园的生存状态逐渐展开的,这是
一段较长时间的过程,这种情节的设计是想更进一步来写动物生活的自然状态。情节
的序幕、高潮和结尾表现的并不明显,尤其是故事的高潮作者对于熊王与猎人凯尔延
之间对立关系的描述并不十分明显,结尾“他总是不停地踱步、踱步、踱步。他不是在
审视人群,而是审视人群以外的什么东西… …他踱步、踱步、踱步,似乎在进行着一
种没有目标、无休无止、悲苦愁烦的旅程… …” 这一部分又并没有较强烈的升华,情 ①

节的推进发展和生命的发展过程大体相一致,情节上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根据“熊
王”生活的本来面目自然展开和收束。这种情节设计的优越处是由于叙述者本身就是局
外人,他是“熊王”生活的旁观者,他的立场是中立地向读者介绍熊的生活和有关熊的
知识,显示出“熊王杰克”的真实自然面目。把这种情节的设计放在大众的视角去看,
显得自然、亲切,并且可信度强。由于在当时动物小说出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人们对
于动物小说的特殊意义还持有着相对怀疑的态度,又加上传媒领域上的落后和传播方
面的狭窄,使得动物小说在创作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熊王》中为了确
保受众读者确信熊生活的特殊光彩,保证西顿的“熊王杰克”在人们心目中的认识价
值,这样的小说情节设计是值得称道和无可厚非的。
相对于世界上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国的动物小说启蒙较晚,但当历史进入信息技术
与传媒方式高速发展的时代,空间距离相对缩小,眼界视野不断扩大,动物小说的相


西顿 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第 113-115 页
19
对真实明显不满足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动物小说便向着反映人类生活的小说
一样,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反应方式,拥有强大冲击力和震撼力并具有艺术形式上的
扩张和凝聚。中国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在新时期动物小说的发展进程上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他的《母熊大白掌》《蠢熊吉帕》《黑熊舞蹈家》都是有关于熊的动物小
说,在这些作品中,情节设计必须有张有弛,有序幕、高朝和结尾。例如《黑熊舞蹈
家》,舞蹈天才“阿宝”是马戏团的明星,在描写“阿宝”优美舞姿和他倔强脾气的时候,
作者运用了比较舒缓的基调表现“阿宝”因技术高超而略有傲慢的性格。当“圆球”的到来
和因一次阴差阳错的巧合,“阿宝”的地位被降低了一等,矛盾的冲突不段的激化,作
者将“阿宝”的心里描写表达的细致入微,让人不由得深入“阿宝”的心境,品尝它从骄傲
到失落再到感激的情怀。最后,当作者用沉闷阴郁的笔触写出黑熊“阿宝”因内心不堪
忍辱的欺压而抑郁而终的那一刻,让人们情不自禁的为它感到可惜,感到难过。虽然
“真阿宝死了,死在舞蹈和掌声中,对它来说,这是最好的归宿了。” 这里的情节推进 ①

在高潮处有充分的铺垫,在结尾处也展开淋漓尽致的宣泄。很多细节之处,沈石溪总
是将故事情节推进危局,从而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总是以局内人的叙述方式精细的
深入故事当中,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在当今以“熊”为题材的动物小说中,往往都
构建出超脱以往动物小说中自然生命过程的情节,这样可以使“熊”形象更加充满活
力,更能表现出饱满的审美空间。

二.多变的叙述视角
对于早期的动物小说,作家对于动物真实性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小说的故事性。就
西顿为例,他的小说中的“熊”更加贴近生活中的熊。他的叙述视角往往站在第三人称
的角度,公正的看待小说中熊与人的关系,小说中的“熊”的真实性可信度极高。这主
要源于西顿对于大自然的研究相当深入,他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专家,他的小说
基本上也都以动物为主角写一些真实物象的动物,而不是徒有动物外表的人。《熊
王》里描写灰熊“杰克“的心里活动的时候,经常强调的是熊所具有的真实情感,当“杰
克”闻出猎人凯尔延身上有曾经熟悉的味道的时候,“杰克的鼻子深深吸了一下,怒气
涣然然消失了,他的心情变了,转身走了。” 这是动物被驯养留下的真实痕迹。西顿 ②

总是描写像愤怒、饥饿、痛苦等基本情感,而并不是人类复杂的思想情绪。虽然,小
说中西顿也赋予了“熊王杰克”的动物情感,但是他更贴近熊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熊和
猎人间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写作视角,是基于对野生动物进行实地考察,对研究资料
的大量积累,才能从更全面的全知视角上描写“熊”在故事当中的真实面貌。有时西顿
无法把握动物的真实动机,总是用“我猜测”,“我估计”等词汇来表达动物思维,而不是
根据自己的想象虚构情节。比如当猎人凯尔延对自己曾经对“熊王”所做过的事忏悔的
时候,“本来,熊王充满了绝望,躺下来等死。但此刻出现了一种新的希望,模模糊糊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134 页

西顿 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第 55 页
20
的希望,不像是语言可以描述的那么确切。” 作者并没有用语言做具体的描述,反而 ①

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对物性本身的一种尊重。在《森林大火》这一
章节里,“杰克”经受了火的洗礼,西顿在描写“熊王”冲出火海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故事
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道听途说的人,这就更加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熊这种动
物生活习性的真实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为这些不为人知的动物行为
感到惊奇与赞叹,正是这种对动物奇特生活的描写超越了日常世俗的超脱感,人们才
如此喜欢动物小说。所以,在动物小说萌芽阶段,西方动物小说作家为了“熊”的真实
性和人们对于小说的可信度,往往采用全知的视角来表现它们的生命活动。
渐渐的人们写东西的视角不仅仅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动物,与之相反的从动物这种
特殊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类的社会。随着生物学家们对动物标本越来越精密的分
析,人类对于动物的认识也愈加的深化,作家在创作中便可根据科学研究,运用严谨
的逻辑思维与合乎情理的想象,模拟动物的思维感受进行叙述和写作。沈石溪在《黑
熊舞蹈家》中将这种全新的视角做出了相当成功的尝试。作品中,黑熊“阿宝”跃然成
为了第一主人公,而驯熊师田甜小姐作为陪衬,突出了“阿宝”一系列行为活动和心理
变化。在这里,人的地位被弱化,不再是主角,他们只是作为观察者、见证者或叙述
者出现,这种处理将“熊阿宝”的真实之美展现出了更大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在这方
面,《黑熊舞蹈家》可谓是作家实现自我超越的一个标志。当“阿宝”因下乡慰问演出
可以重返舞台表演时,沈石溪从侧面将他在关禁闭前后演出的性格对比做了细致的描
写,“过去,阿宝脾气挺倔,不愿和人合影,也不喜欢别人围着它指指点点。”“可是在
这次巡回演出中,它的坏脾气却奇迹般的消失了。马戏小分队经常借宿在山寨的小学
校里,孩子们对动物演员充满好奇,常围着它看热闹,它从没对他们张牙舞爪做出吓
唬的举动。” 这种交织着强烈的爱与恨的舞蹈熊“阿宝”成为了作品的主人公,而且作

者还尝试以动物作为小说的本体进行创作。真假“阿宝”互相交换名字的事被真“阿宝”知
道了,“真阿宝呲牙咧嘴大吼一声,挥舞两只熊掌朝假阿宝(圆球)扑过去,那副凶神
恶煞的摸样,真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进肚去。” “阿宝”的思维活动被沈石溪声情并茂 ③

地表达出来,将真“阿宝”对于尊严的捍卫不容践踏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阿宝”临死前,
高导演为了安慰它的心灵,吩咐管理员播放一首《多瑙河圆舞曲》,“随着优美的音乐
响起,真阿宝仿佛从睡梦中苏醒,竟然睁开两只不满血丝的熊眼珠子,慢慢站了起
来。也许是音乐给它虚脱的生命注入了活力,它已经僵硬的四肢动弹起来,… …动作
生硬别扭,就像很差劲的卡通人物。可它专注而认真,… …一丝不苟的表演,舞蹈家
的灵魂在接受最后的艺术洗礼。” 作者赋予想象地潜入熊艺术家“阿宝”的心灵深处,

采取一种“熊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强调了描写和叙述上的自由,同时拓展了小说内涵
与包容的时空。另外,作者还通过熊“阿宝”的视角陌生化、有距离地看人。沈石溪运


西顿 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第 111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123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130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134 页
21
用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在深入动物心灵的同时,也避免将动物小说同等于动物寓言故
事,给今后动物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拓宽了动物小说家和读者的视
野。

三.丰富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成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动物小说的语言能够
形成基调性的、深厚并且缜密的语言情绪,提高文体的立体感。西顿动物小说的语言
普遍平铺直叙,他力求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在语言上缺乏较为夸张的渲染。西方大部
分动物小说作家受荒原时代神话精神的熏陶,他们注重强调动物是令人敬畏的神,它
们有着辉煌的创始业绩,作家们往往通过描写动物对生存的抗争,营造一种相对悲凉
的气氛,也是为了寄寓远古动物创世的英雄精神。虽然故事的结局带有些许悲剧的色
彩,但他的语言却是朴素精炼,富有情感的。众所周知,叙事类作品语言分类为两
种:人物语言和叙事人语言。动物小说一般只能引用叙事人语言的方式,这是因为要
按照其动物行为的真实性客观的描写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西顿的《熊王》中,无论
是对熊“杰克”从幼时到成长再到称霸森林的熊王,一系列事件在语言上几乎看不到夸
张的辞藻和人格化的形容词,由于力求对野生动物生存活动的真实写照,西顿在小说
中通常用一些简短而且含有动物真实情感的形容词汇。
对于动物小说不断的蓬勃发展的当下,沈石溪在动物小说的语言艺术方面有独到
的见地:“动物小说不能写对话,似乎不让动物开口说话已经成为动物小说创作的一条
戒律…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让我笔下的动物开口说话,我担心读者误解,改变读
者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在描写到一对豹非要使用对话不足以表
达我的创作意图是,我就要另起一段,画上一个破折号,把对话如实写出,省去双引
号,让这段对话看起来不像是从嘴巴里说出来,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对话。这是一种
圆滑的折衷,无奈的妥协”。 在他的作品中,叙述人通常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使

用第三视角的旁白,这样就能进入动物的内心世界,用动物的眼光来观察动物,了解
动物,这样就把叙述人语言和动物语言十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黑熊舞蹈家》中运
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来描写熊们舞蹈时的形象“阿宝最拿手的是跳探戈,跳的是男
角,会直立着走到充当舞伴的女演员面前… …身体挺得笔直,神色庄重,很有点绅士
派头,有板有眼地带着女演员翩翩起舞。 ”文学的形象性决定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

学想要描绘艺术形象,就必须有形象化的语言。这种语言通常对动物的具体描绘,揭
示它们的生活状态,给人以真实之感,从而区别于说理语言上的科学性。沈石溪在描
写“阿宝”舞技超群在“熊演员”团队里威信很高“只要阿宝走过去,呲牙咧嘴吼一声,两
个正打的热火朝天的家伙立刻就偃旗息鼓了。” 这种拟人的写法,把“熊舞蹈队”中的

规则一语中的地道了出来。也有很多比喻的手法,如田甜小姐和“阿宝”对舞时,“一个


沈石溪 我和动物小说[M] 云南儿童文学研究 刘鸿渝主编晨光出版社,1990 年第 23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78 页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81 页
22
水灵灵甜蜜蜜,修长的身体轻盈飘逸,裙摆盈风舞动,宛如一朵白玫瑰;一个憨粗粗
傻呆呆,肥胖的身体笨拙摇摆,水桶粗的腰吃力扭动,就像一座黑铁塔。” 这种比喻 ①

形象生动,当中还有对比的手法,让人熊搭档的舞蹈描写的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还
有一些类似 “金无足赤,熊无完熊”这样的俗语活用,也为小说在语言艺术上增添了更
多趣味性。这些充满睿智的妙语在《黑熊舞蹈家》中时常出现,使得读者的情绪在其
中很容易一再受到启发,而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和哲理语句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人生充
盈着深刻的意义。

四.创新的审美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动物小说的起源时间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以加拿大作家西顿写于
1889 年的《我所熟悉的野生动物》;也有人认为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
唤》和《白牙》;还有人认为这种文体的创造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的《卡是唐
卡》才是动物小说的开端。无论怎样,把动物小说定义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还是
较为确切的。对于早期动物小说,西方开蒙较早,对动物小说的审美定义并不十分重
视,但有三个特点是必不可少的,还是以西顿的《熊王》为例,第一动物小说不同于
其他意义上的小说,必须以动物为题材,动物才是描写中心,不必全部强调“写实”也
允许有某些“虚拟”。例如熊王“杰克”爱喝酒,“酒馆周围游手好闲的人时常塞给他一瓶
啤酒,看他如何灵巧地旋开金属盖,把软木塞拔出来。软木塞刚拔开,他就用爪子吧
瓶子翻转过来,喝的一滴不剩。” 这里不乏有“虚拟”的成分,熊爱喝酒这还是第一次

遇到。第二这种“虚拟”具备一定的“度”,不可以超过这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动物小
说就变成了动物童话。在写“熊王”的外形、神态、遭遇、生存环境以及和人及自然界
关系的时候,都必须让人相信它就是一只熊,而揣测的只在于它怎样“想”。第三这种
揣测应有根有据,既不脱离“熊”这一动物的自然本性,适当的该有一些动物特有的“见
识”程度。“杰克”吃到第一块羊肉后,每次“他需要吃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只要沿着山
脊走,一直走到鼻子说:‘转身,走下去!’就可以看到羊了。 这种就属于揣测,但是 ③

这种揣测源于熊在生活中,嗅觉使他们必不可少的“指路明灯”。动物小说有着浓厚的
现实主义因素,这与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动物童话有着鲜明的差别。我们要承认动物
小说反应动物的“思维方式”,其实也可以反应动物的“语言状态”。将动物之间发出的某
些独特信号在动物小说中变相描写,也可以当做是动物之间的“语言”。西顿的《熊
王》之所以赢得广泛的读者朋友的喜爱,前提是由于作者对于“熊”及其生存环境的丰
富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刻画出“熊王”的鲜明个性,又善于勾画生动的故事
情节。基于对西顿动物小说的研究,不难看出,在早期西方动物小说家洋溢着对这种
文体的充分理解和爱护之情,定能激发出今后动物小说的创作者对创作动物小说的努
力和热情。


沈石溪. 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第 80 页

西顿 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第 27-28 页

西顿 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第 38 页
23
就国内而言,文学上对于美的追求更是生命文化的一种和谐。中国当代动物小说
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关系方面有着深刻的反省意识,生态整体主
义已然高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意识。在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中,力图通过对动物生命
文化的演示,从而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沈石溪动物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充分
的表现出它们生命的本色、生命的习性、和生命的意识,尽情地渲染出对个体生命的
热爱、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对痛苦命运的摆脱、对生命和谐的执着。这种对动物形象
内在的生命文化的审美追求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通过对动物本身的形象艺术
展现了热爱生命、追求生命、演绎生命、赞美生命的文学审美主体。文学是文化的意
义反应着文化的价值,对艺术形式的创作与感知有着最深刻的体验。就沈石溪对“熊”
形象的描述而言,这里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浸透着深深地审美理念。通过“熊”这富
有艺术个性的动物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生存压力和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由此折
射出人类社会利益文化上的扭曲和道德观念上的变形,映射出人类个体生命文化的冷
漠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下滑。舞蹈天才熊“阿宝”最后的逝去也正表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生
命文化的讽刺与悲哀。在实践创作中,沈石溪领悟到通过对“熊”的行为来研究和探索
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会给“熊”形象注入长久的生命艺术。我国动物小说虽然起步
晚,但近几年在这条跑道上也不段的涌现出许多动物小说的优秀选手,只要把笔触刺
进动物的生命文化内涵当中,就会生长出永不枯竭的创作题材。

24
第四章 “熊”形象的心灵契合与审美价值

在许多动物小说和动物童话、动物寓言中,人们对“熊”这一动物形象总是表现出强
烈的喜爱,它是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动物形象,它坚毅、勇敢、充满母爱之美、奉献
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的形象往往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人们对这样一个涉及濒
危的野生动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普遍的认知。由“熊”形象给读者带来的共鸣,契合
了普遍大众读者的需求,捕捉了广阔读者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知音朋友的分享,引发
的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

一.“熊”形象的独特之美
首先,“熊”这种动物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使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辽阔和深邃,人
类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因来自“熊”这一动物意象的馈赠而变得丰满而完整。熊代表
着力量,一种原始而神化的力量,它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命物种,在文学的领域
上,“熊”生命的原色和习性得到了充分的渲染与揭示。在读者的心中,热爱生命和赞
美生命就如一洪清泉渊源流淌在整个“熊”王国的绿色原野上。由于对“熊”生命的热爱,
必然会衍化出对于自然生命的热爱和生命自然形态的热爱;由于对“熊”生命的赞美,
就必然源导出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和对生命痛苦的表达。这种生命
意识,使读者又在阅读当中获得天地生德的留驻和灵性慧根的启发。比如艾琳·亨特小
组著的《熊武士》当中,作者们着意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种类的熊,匠心独
运的介绍四只小熊(小北极熊卡莉克、小灰熊塔克罗,小黑熊露莎还有灰熊乌朱瑞
克)及其“居民们”别具一格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在这里小“熊”们有着像人类一样的
爱情、亲情、友情,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时而坚强、时而软弱、时而残暴等种种性格,
它们也像人类一样,竭尽全力的生活,顽强不屈的奋斗,不断的修改目标,走完自己
的一生。类似艾琳·亨特这样的作品,给予人们在阅读描写人物小说的文学上是无法替
代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动。
其次,在以“熊”形象为主题的动物小说中,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挖掘出对动物生命
可贵品质的认同,从而也为人类审视自身的优缺树立起了一面镜子,让逐渐远离自然
的人类再次走进物种起源最初的原始情感。许多文学作品,“熊”形象往往代表了一种
超越生死,拥有着强大而不可阻挡的力量。它们预示着人们在面对威风凛凛的大自
然、太空和宇宙的时候,凡人都应该拥有的“熊”图腾这种精神图腾意识的存在,那就
是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格的升华。比如威廉·福克纳的那只名叫“老班”的熊,它不屈不挠
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人类的名字,还有那位因积聚久远智慧的印第安老猎人山姆,和
在选择人生道路上被净化了人性的少年艾萨克… …他们都牵动着读者的心灵,留住了
读者的双脚。令读者在对人格美和人道主义思想的重叠反复式的呼唤中接受教化,感
悟福克纳对人类心灵净化的美好愿望和鉴定信念。与此同时,读者也被这些富有灵性
25
的“熊”世界所吸引和迷恋,为其生命存在的神秘而震惊,被其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而感
动。
第三,动物小说的作者在写作构思方面都不约而同的表现出卓越的讲故事天才,
他们用精炼简朴又不乏诙谐幽默的笔法,描绘出一个个动人心魄、曲折委婉的故事。
关于“熊”形象的动物小说作家们,把有关于它们的故事经常描写的生动自然,同时又
不缺失情感的表达。沈石溪无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善于抓住“熊”在生存斗争中
情感宣泄的关键词,把故事设置的危机四伏、波澜迭起,从而牵动着读者的兴趣和情
绪。他善于浓墨重彩的渲染真情的主题,并通过高度集中和凝练有力地渲染熊与熊、
熊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开篇处的烘托、高潮处的点缀、结尾处的升华凸显了动
物性格中人性的亮色。保持“熊”这一野生动物本真的生存状态,展现其固有的生存矛
盾,使沈石溪的“熊”形象更加积极、更有意味。例如《蠢熊吉帕》中,母熊“吉斯”和老
护林员巴康艾诺之间就产生了“父亲”与“女儿”般的深厚情感。而公熊“吉帕”这个不称职
的“女婿”对其“女儿”的残酷,使巴康艾诺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与报复。但是在“熊”的社
会,这是一种生存法则,公熊和母熊结合后公熊与母熊是分开的,公熊的领地除交配
时期外是不允许其他动物生存的。这种人伦情感和生存规则的斗争,在老护林员巴康
艾诺的心中弥漫开来。在作者的笔下,熊与人所面临的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更为饱
满,故事意义更加深刻。这恰恰折射出人类的道德情感,进而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四,动物小说在不断的提高完善、与时俱进,有关“熊”形象的创作手法由最初的
“以动物写人”的观点发展到“重视原生态”书写,重视对大自然的人本情怀。这种生态文
学是将人的艺术体验和自然的生态现象相融合,是文学体验和生态体验的互相渗透,
其根基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审视人类已走
过的路程,分析人与自然交往、互动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思其中种种不和谐因素;另
一方面要通过人的艺术审美的体验来调和这种关系,并且从精神领域构建在生态条件
下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境域。现在许多畅销的动物小说都乐于打造这种“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从而博得了越来越多重视生态关注环保人士的喜爱。如萧玉笛和杨彦雄的
《熊“警卫员”》,小熊是宝宝的“警卫员”,宝宝把小熊当“朋友”,像这种将亲和作为生
态文学的核心理念,进而推进人和熊之间的和谐生存力量,构建了亲和性的生存体
验,而最终享受到这种亲和性生存关系的亲情抚慰受益者还是人类。由此而延伸的社
会、精神极其文化的生态关系多样化且一体化的生态整体,构成了文学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源泉。

二.“熊”与儿童心灵的契合
为什么儿童对于动物小说、故事、语言中“熊”的出场总是保持着高昂的兴致?作家们
也以“熊”的外形与儿童心理的内在结合,吸引儿童的视觉,从而引发他们心中的共
鸣。在诸多儿童文学中我们看到儿童对“熊”形象的情感是自然而且真实的,就如《小
熊维尼历险记》中罗宾对维尼的喜爱一样,维尼能带给他无限的趣味和快乐,这也是

26
脱离儿童世界已久的成人所盼望的。也许孩子们对维尼的喜爱应该也和罗宾一样,那
么接下来就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一下儿童对于“熊”形象认同的几点因素。
(一)儿童时代是探索的年龄阶段
儿童对于成长环境的一无所知,造成他对于“环境中的一切”,“他的所想所感”以及
“想要成为环境中的一部分”都希望有所了解,以至于对生命和其他生物的探求。在探
求的过程中,他们认同动物与自己有同样的生命本质,与其他动物相比“熊”是与人类
十分相近的物种,它们可以和人一样直立行走,吃的东西和人类最初吃的食物类似,
拨开毛皮它们浅色的皮肤和有点“肥胖”的人体是多么的相像。所以在当外界环境没有
教育他们人和动物之间是有区别的时候,儿童很容易就把“熊”当做和自己一样都是属
于自然环境中的一份子。所以孩子们也都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生气的时候哭喊嚎
叫,这样的生命表现在孩童没有被教育认知人与动物的区别前,很自然的认为“熊”与
人一致的心理。

(二)“圆形”的玩伴替代物
在儿童的眼中,圆形在与其他形状相比是较为容易接受的。所以,沈石溪的动物小
说作品大多都是“圆形”的动物形象,少有传统动物故事中的“扁形”的动物形象。而“熊”
是“圆形”动物的最佳表现。所以在吉卜林的《丛林故事》里,老熊巴鲁也是孩子们较
为喜爱的形象。在满足儿童社交所需要的同伴替代物中“小熊”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泰
迪熊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孩子们喜欢他,把他当做朋友知己,虽然他们没
有生命但往往孩子们都加之予生命,孩子们可以照看它,抚摸它… …在童话故事中,
孩子们的玩伴也常常用小熊代替如《小熊维尼历险记》,这些“熊”取代了同伴的地
位,它们可以满足儿童的关怀能力,本来儿童是需要被照顾的,但“熊”的出现可以让
他们尝试不同的角色,对于儿童而言这也是激发成就感的一种表现。从另外一个角度
考虑,“熊”形象的存在也能够弥补当代儿童在人际关系上的缺失,所以在《小熊维尼
历险记》里,维尼不仅是克里斯托弗·罗宾的好朋友,还可以通过他的无知和滑稽给罗
宾和其他的“朋友”带来快乐。这里读者不会去质疑一只“小熊”的能力,并且也认同了故
事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三)儿童对生命本质的认同
儿童普遍认为,所有的事物和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生命本质,他们常常喜欢帮事物拟
人化,认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在《小熊可可》中,黑人小女孩丽莎始终相信穿着绿
色灯芯绒背带裤上缺一个扣子的小熊是有情感的,她给它起名字,给它缝扣子,她的
心思产生出一种传染效应,轻而易举的让大家相信小熊可可也是有情感的。“可可”那
双纯净又明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生命与爱的追求,它与小女孩丽莎的友谊,感动了无数
个孩子的心灵。每一个孩子心里都存在那么一只小熊“可可”,它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存
在,是孩子永不孤单的伙伴,使孩子学会了无私和宽容,更蕴含着孩子对于生命本质

27
的好奇探索和积极追寻。这是从童年开始让孩子们和小熊“可可”一起成长。透过将“熊”
形象拟人化的表现,在儿童文学上屡见不鲜,儿童对于这种表现也同样乐此不疲。

三.小熊维尼的哲学
童话故事中的“熊”形象,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还能教会孩子们许多的人生
哲学,英国的约翰·泰曼·威廉斯在《小熊维尼谈哲学》中,将柏拉图换成了小熊维尼,
整个的西方哲学,原来都是为小熊维尼在做长期的准备。小熊维尼的小智慧大应用,
带我们走进充满智能的大森林。
故事里小熊维尼对于吃食永远是那么的热衷,对友谊也是如此,在“阿普(维尼的姓)”
找到了“北极”,取得“北极”探险的胜利并且成功的救出被水围困的小猪之后,克里斯托
弗罗宾准备为维尼举行一场宴会,这就好比柏拉图的《飨宴篇》。“爱”是柏拉图在飨
宴上的主题思想,小熊维尼和朋友们在这场宴会上都“几乎要把肚子撑破了”,就映衬
的柏拉图所说过“每一个人都应该喝到他所选择的那么多。”对于“爱”,苏格拉底说过
“爱没有父母”,那么作为“爱”的化身的小熊维尼其实也是没有父母的。根据故事,小熊
维尼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给老灰驴找房子,水中救小猪,送给老灰驴生日礼物等等
都实践了“爱”的意义。正如苏格拉底所指出的,在全神贯注的沉思抽象的真与美的时
候,在经过这样的净化之后,“爱”就会升起。小熊维尼对朋友们的“爱”就像对“蜂蜜”和
“上面铺有红色糖衣的小蛋糕”的热爱一样,同时也包含了它对于哲学的热爱。
说小熊维尼又是一个逻辑学家一点都不夸张,在小熊维尼帮助伊呦(老灰驴)找尾
巴是的故事里,维尼熊说过这样一句:“嗯,尾巴不是还在,就是不在。你也不可能搞
错的。”也就是说伊呦的尾巴不是在就是不在,没有第三种可能性这就和亚里士多德逻
辑中的“排中律”十分一致。这是传统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
出的,指的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不成立,其中一定
有一个是成立的。就在这简单、有趣、清楚的几行字里,小熊维尼就可以展现出亚里
士多德的逻辑,这是小熊维尼在哲学启迪中的成功之处。
以上只是对于小熊维尼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做了一点小
小的比较,事实上,从古至今,《小熊维尼》里的哲学精神充斥着整个西方哲学观
点,包括 17 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布莱尼茨等,还有典型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
义哲学家洛克,德国的康德、黑格尔等,小熊维尼在哲学领域中都有着不约而同心灵
上的契合,小熊维尼也被贴上了存在主义的标签… …他们都对小熊维尼故事中的思
想,提供了有趣而且是经常长篇大论的注释。而美国的本杰明·霍夫却用中国的道家思
想让我们从小熊维尼身上那些简单、天真、无邪、幻爱的品质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小猪皮杰说过:“小熊维尼并不是很有头脑,但他从来不会使坏、他做傻事,但是事
情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换句话来说,小熊维尼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的思想
是如此一致。道家思想细细品来是简单却又深奥的道理,笔者想来:“无为好比读书,
书读的太多就会混乱自身的是非观,很多时候易自相矛盾,倒不如在思考与辨别中顺
其自然。”“无为”也就是“不作为,不招惹,不制造”的意思,而道家说的是“不多事,不

28
好斗,不自以为是。”这样想来便和小熊维尼的处事风格不谋而合了。举个例子,在伊
呦过生日的那天,伊呦对维尼说了很多奇怪的话,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今天是我的生
日”,维尼想了好久,最终他决定不想了,他唱起了“康特斯顿派之歌”,其实小熊维尼
是想让我们知道“康特斯顿派”其实这个词就是“内在本性”的一种说法,在这里,我们意
识到,没有哪两片雪花、数目或动态是一样的,同样,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每
一个事物都有其自己的内在本性。很多时候,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不同,人有头脑,
但也会被愚弄,所以人们更加容易从哪些对他们来说正确的路上被引入歧途。当我们
依靠内在本性的时候,就不会被愚弄。也就是说,不要和自己作对,与其被外界环境
影响,或者被那些我们看到被他人所操纵的弱点和行为趋势所误导,不如我们与自己
的内在本性相合作,用来掌握我们自己的生命,证明我们自身的价值。
在本杰明《小熊维尼讲“道”》中,兔子代表着不加以思考就匆匆忙忙做事,而驴子
呢只是通过拥有点知识就对这个世界怨声载道,猫头鹰是典型的有学问的老学究,跳
跳虎就是那种不实践就说空话的自大狂,小猪就是有些自私的“小市民” … …而小熊维
尼的“无为”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智慧象征。
无论是西方的哲学还是中国的道家,小熊维尼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深刻的哲学思
想,更是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我们已经在猫头鹰、兔子或驴子的道
路上走的有点太久了,如果够聪明,就跟着小熊维尼的思路,聆听自己的声音,那些
发自智慧与淳朴的内在声音。我们不仅是向孩子们发出心灵上的呼唤,更是对我们自
己说出最本真的话语,它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没有它,我们也许永远都找不到走出森
林的那条道路。

29
第五章 “熊”形象的延伸与意义

一.回归自然的憧憬
(一)和谐与冲突
回归自然是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时代后感受到的来自潜意识的美好愿望,然而这种
美好的愿望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时代的不断进程,转变成了渐行渐远的奢求。对于在
21 世纪生活和发展的人类而言,时时感受到了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困扰,大自然的伟
大、神圣不可侵犯也将危机的爆发步入了困境。由此,生态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有关“熊”形象的文学作品中,福克纳的《熊》便是生态文学强有力的代表作之
一。前文提到过《熊》的象征意义,接下来笔者想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一下文学作品
中的“熊”形象。自然的神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作品中要表达的生态意义。在小主人
公艾萨克眼里,大熊“老班”就是大自然力量的化身,同时也代表了大自然无法逾越的
法则。人类在它的力量面前是极其有限的,那些企图妄想在获取它或置之它为死地的
人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有时甚至是以失去生命为代价。艾萨克认为,大熊才是森林
的真正主人,它代表了尊严与崇高。然而,人类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者,在
自然面前无所不能,在企图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过程中无视了自然规律,这样的行为最
终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和报复。《熊》从一个少年的视角观察和探讨大自然的伟大和
崇高以及人类在大自然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当中的渺小和无能,福克斯试图打破人类根
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坚实堡垒,这种思想与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
主题意义不谋而合。福克纳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他将自然描绘的生机盎然、五光十
色,充满着不可磨灭的魅力,使人们明白整个自然系统原本就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
体,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是平等的,表达出生态学者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期盼
达到梦寐以求的程度,从而激起人类对保护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作者通过巧
妙的构建艾萨克和“老班”之间的关系,从而表达人与自然在作品中的和谐统一思想,
但是这种和谐是以清除两者之间矛盾冲突为前提的,福克纳借助少年主动消除人类文
明的污染与大熊和睦相处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冲撞与不满,这就是想加深人类文明
与自然文明之间不相和谐的主题。大熊的死亡将老猎人山姆的生命也带走了,这象征
着山姆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对一个黑女奴和契卡索酋长所生的老人来说也像
父母一样” , 然而这种死亡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阐释了人类对自然的残忍掠夺。大熊死

后,打猎的生活也随之消逝,进而进入大森林的是木材公司采伐木料的小火车,这种
工业文明的侵入,标志着一个狩猎时代的结束,现代资本主义工商取代了美国南方的
社会生活,也代表了人类对自然野蛮掠夺的开端。小说中“老班”、“山姆”、“狮子”的死
亡,预示着人类所谓的高度文明将无情的破坏大森林,令天真的艾萨克领略到人类现
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罪恶,是人类对待自然其他生命的暴行表现的一览无余。但在艾

威廉・福克纳 熊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第 110 页
30
萨克心中“在这片土地上,分解本身就是一个射精、膨胀、受孕、分娩的过程,而死亡
竟然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经历了种种磨难艾萨克始终坚定的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进

一步充满勇气、谦逊、忍耐、毅力等美德之后,坚决拒绝继承充满罪恶的祖传财产,
而选择逃离人类物质文明的污泥,过着简单纯朴、回归自然的木匠生活。

(二)危机与拯救
在人类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使其能够在短短的历
史时期内创造出超过前人在数千年来所能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然而这些发展并非表
现为正确的认识自然、合理的利用自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增加人类的财富。
“达芬奇这样抨击人类蹂躏自然的暴行:‘人类真不愧为百兽之王,因为他的残暴超过一
切野兽。我们是靠其他动物的死亡而生存的,我们真是万物的坟场。’” 在很多情况 ②

下,人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破坏自然过程、违背自然规律、干扰自然魅力和生态平
衡、透支并耗尽自然资源。“人为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求而生活;为了满足欲望,人就必
须努力劳动、工作、创造、探索、占有,于是,在满足了个人欲望和开发了个人潜能
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明和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的欲望是永不止境的,因而人类的发展
也就永无止境。” 在这永无止境的欲望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伤痕累累,对于动物

的杀戮更是残忍恐怖。然而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人类对它的伤害最
终换来了对自己的惩罚。曾经一度令人闻风丧胆的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病毒,都是人
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冲撞的结果。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雷根说过:“动物不能表达它们的
要求,它们不能组织起来、不能抗议、不能游行、不能施加政治压力,它们也不能提
高我们的良知水平——所有这些事实都不能削弱我们捍卫它们的礼仪的责任意识,相
反,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克利考特指出:“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道德 ④

问题,就是我们所负有的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责任。” 在我国黑龙江省对于熊类 ⑤

保护策略上,我们看到人类对于自然的补救,人类对于动物的责任。由于长期的林木
过度开采和人类活动对熊类气息生存的活动进行干扰,使熊类的数量急剧下滑,鉴于
目前黑龙江省的熊类状况,采取了配合天然林的保护工程,在熊类的集中活动区域尽
量避免大面积的伐木作业,采伐时尽量保留部分粗大的树木和枯立木,为熊类提供了
冬眠和繁殖的洞穴。与此同时,在林区木材生产当中,实行相对集中的自然沟系作
业。这样既有利于森林的更新换代和经营管理,又有利于熊类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
复和改善。就像《熊》中,福克纳也并没有对人类彻底的失望,借助艾萨克的话:“上
帝… …创造了世界让人生活在那里,我想他创造的世界,正是他想要在那里生活的世
界,假如他是人的话。” 他认为人类只要按照上帝对人类标准去做,人类是可以战胜


威廉・福克纳 熊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第 111 页

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 78 页

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 107 页

何怀宏主编 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379 页

何怀宏主编 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465 页

威廉・福克纳 熊 [M]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
31
自身命运的,像艾萨克在《熊》结尾处的选择那样,抛弃金钱、权力、地位、荣耀和
它们随之而来的厄运,返璞归真、保护自然,人类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本性与真实,能
够学会和自然、他人和谐相处之道,至少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正确的人文生
态观。

二.人类思想的革命
假如真有一个能够主宰世界的上帝的话,那这些事例只能说明上帝和我们开了一个
大玩笑。正当人类在 21 世纪行走时,全世界都畅想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动物之间
共享地球给予我们的新天地,却不曾想到接连而来的是动物们的报复。2007 年的
SARS,那个娇小可爱的果子狸成为了致命的凶手;2008 年的禽流感又让所有带有翅膀
的生灵背上了恶名。长期以往,人类最终只能将自己与大自然永远隔离起来。但是,
我想也许是我们自己在慌乱和盲目中滋生的恐慌,因为大自然不会拒绝任何一种生命
包括人类。
在笔者看来,人道意义上的文学突出了对生存理论上的关注,在形成其基本观念的
和独特体验的同时构建一种亲和性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主动方是人,亲个的对象往往
不仅仅是人,它包含着对自然和环境的亲和,或者说是以亲和的态度对人与自然、与
环境之间采取融通的生态和谐关系,由此体现人道主义意义上亲和性体验的生存价
值。动物小说、动物故事、动物寓言其实都是作为人的文学,它们的核心都包含人
性,其基本就是构建一种“生态人”的生存方式,完善其基本的做人机理,使其真正的
成为这种体验形式的主体根本。事实上,对于做“人”的底线本应是尊重——道德上的
尊重,而“生态人”的底线不仅是对自身人格的尊重以及对尊严的捍卫,还含有对自然
品格上的道德尊重和权力认同。正如福克纳《熊》中的老猎人山姆和少年艾萨克对大
熊“老班”的尊重和在老熊身上学到的谦逊和隐忍一样,这里的尊重与权力实际象征着
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生存权利的道德尊重。因为人与自然中的任何生命都应该具有生
命体验和生存权力。人类对自然生态里生命存在的尊重,事实上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
的尊重。在这种文学人道主义理念上,需要人们能够领悟建立以生态精神为主导的亲
和意识和自觉意识。亲和意识积聚着和谐、汇通的功能,要求人类能够吸纳兼收万
物,弱化金钱与利益,用一种亲和的心态认同、接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自觉意识则
是通过培养人的自主能动性,主动与除人以外的自然物进行和谐相容的沟通,不断增
强人类和谐生存、爱意生存的意识。
然而,人在生存活动中往往滋生欲望的占有性,归真堂的活熊取胆和北京动物园的
伤熊事件都是不断扩张的人类意志所造成的,它们会阻隔人道主义包容性的人类正义。
人类特有的侵犯性,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真正问题,和对人类生存的真正威胁。在不同
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物的侵犯常是满足于自身的生存,而这种“满足”是很少顾及人
类后代,也没有考虑自然物的生存和繁衍。但自然的公平与公正会对人为了自身存在
所对自然采取的方式予以还击,洪水、地震、泥石流、全球变暖、疾病感染等等都是
自然对人类最明显的报复。所以人类必须遵守代际生存的原则,公平正义的对待后

32
人、子孙,使其能够自由、和谐并且优越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人们需要在与自然环境
的构筑关系中增强亲和力和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为祖孙后代留下了今后的生存和发展
空间,还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养料。文学活动中融入人的包容性意识,是人的基本
行为模式、道德意义和行为准则上充满亲和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采取自我关怀和
相互关怀的方式上生成有机的和谐关系,既关爱人类自身命运又关怀和尊重自然生
态。
作家们喜欢通过动物形象,例如大熊“老班”,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向往。他
们往往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反思,二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人们几乎
被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所压得喘不过气来,对大自然的崇拜是我们发泄和净化的一扇
天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了这样十分深刻的思想:“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
记住:我们通知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
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
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界的 ①

真正复活,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正确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并且使其能够长
久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自然,这才是人类对自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三.现代性下的反思
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改变了人类和自然的生存方式,也打破整
体的生命秩序和自然秩序。这俨然失去了大多数传统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某种和谐
关系,反而由西方价值形成的现代形式,入侵曾经心怀敬畏的自然,凭借理性力量去
征服自然。
许多生态学作家看到了现代性实际上意味着令每个人拥有更大的物质空间,然而物
质的有限性和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与现代价值的无限性之间是有矛盾的,这是建造现代
人类社会灾难的源头。人类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物种缺失的主要
因素,二战结束后,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
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逐渐加深和恶化,据统计由于二战以来的技术变迁所造成的污染
占全球污染的 80%。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的发展,正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将大大的加
重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这种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熊类动物的生存而言,人类对森林长期超强度的采伐,减少了熊类有效栖息的
升降面积,降低了熊类食物丰盛度,使熊类栖息地的总质量下降。人类又修筑公路、
铁路、架设通讯和输电线路,开办工厂发展林业和副产业,特别是人口和居民点的骤
增对熊类影响也十分巨大。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捕杀更是熊类动物不断减少的直接原
因。人类这种技术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片面的追求高效和实现生产价值的最大化把
一切残酷破坏生态系统基本的平衡与和谐,以一种万物主宰者的姿态表现的淋漓尽
致。现代性让让人成为了有理性、有语言的高级动物,但是那些极度膨胀和没有自我
约束的理性往往成为非理性的标志。熊类总量的不断减少与熊类栖息地的恶化,正是


恩格斯 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305 页
33
人对现代化高效的极度追求的表现。这缔造了人和自然间的对立,人和人本身的对
立,人与技术的对立,从而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由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为中心思想的生态危机由此诞生了,这是
当代生态思潮产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王诺在《生态与心态》中总结了生态思潮的
主要诉求“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思潮
要探究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
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
机”。 为了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和物种的生存危机,人类就必须跳出自我中心的局

限,努力的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去考虑和思考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发展前
景。于是一些生态的思想家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
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
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批判人类
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这样的生态思想有利于让 ②

人类能够勇于承担平衡稳定生态系统的责任,设身处地的为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和人类
后代发展考虑。这种思想被人类利用到了熊类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方面,人类进行合理
的规划和先进的养殖技术、生态移民、加大宣传力度,严重的惩治盗伐和偷猎的行
为,尽量不在栖息地带建设公路,把放牧和采药也控制到一定的程度和区域,从而实
现保护和利用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现代性导致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强烈的控制欲,以及人类对待生态
的非道德做法导致的。生态危机告诫人们,理性的运用应该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前提的,于是在文学上生态学家们对于生态危机开始了新的尝试,1978 年威廉姆
斯·鲁克而特在《文学与生态》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批评强烈认定了
文学作品和外部世界的必然联系,拉近了文本与环境的距离,借助文本呼唤自然生命
意识的苏醒,从根本上拯救科学化批评在实践中出于相对衰落的主体性。现代性笼罩
下的生态批评对和谐存在下的深沉呼吁和强烈呐喊,赋予文学文本独立的根本存在地
位,强调了文本多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价值,突出了文本对读者、生态学家和作者
对自然、社会、人类的人文关怀,于此同时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


王诺 生态与心态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4 月第 4 页

王诺 生态与心态 [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4 月第 7 页
34
结 语

“熊”形象在文学领域上绝非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清楚的,无论从时间上或是从空
间上而言,“熊”都走过了慢慢长路。从古代的民间文学、神话故事、作为图腾意识的
象征到新时期儿童文学、动物小说、童话故事的推进,“熊”形象已经慢慢地走进文学
者们的视野。虽然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笔者相信,他们依然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日益
的壮大着。
在很多地区熊被当作人类的祖先并得到人们的敬仰,他们对熊似乎有一种亲切的
特殊感觉,也许是因为熊像人那样,可以直立行走,用双腿行走。虽然他们没有每天
都用双腿走路,但至少有时候他们会用这种方式行动。而且,熊也会偶尔站起来用眼
睛看人,这样人们难免会把熊想象为人,似乎它们会和我们一样思考用我们的方式讲
话。中国古时的民间神话故事还有西方的希腊神话,很多都将熊当作人一样,和人类
发生某种关系,这些故事有的将熊比作人类的守护者或是人类的惩罚者,有的是供人
类崇拜的图腾形象,还有就是通过寓言故事将熊赋予了某种性格意义从而讽刺并教育
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像“熊宝宝”、“熊孩子”、“熊朋友”等词汇常常出现在许多孩子们的童话世界里,在
这里幼小的“熊”总是懵懵懂懂,有时还容易受到伤害,它们似乎有某种吸引我们的神
秘气质。而长成的壮熊似乎又带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神力,令人们又敬又畏。像伯恩特.
布鲁纳那样,有时候甚至会梦到熊,时而有美梦,时而是噩梦。它们可爱、善良,和
孩子们一样充满童真;它们勇敢、坚毅,是孩子们的伙伴;它们聪明、敏锐,是孩子
们的小老师… …
无论从接受美学角度、儿童心理角度、还有哲学层面角度理解,“熊”都是具有独
特人文价值的动物形象,它们的坚毅勇敢之美、母爱奉献之美、生命和谐之美等等,
往往动人心魄,沁人心脾。中西文化差异下的“熊”形象,也不由自主的走进人们的视
野,它们不再是生物课本中的“哺乳动物”,而是充满文学艺术的动物小说中的“情感意
象”。通过从情节设计、叙述视角、语言艺术、审美特征几方面,能够更加清晰的发
掘”熊”形象的审美价值。
“熊”形象在文学领域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作家们通过对熊的描写已经从物性真实
深入到自然生存的领域,并其实人类应该不断寻找和发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
式。文学即是人学,是反映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学术理念。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社
会,人们的生活不仅方便而且充实,但是往往这种充实充斥着对自然和谐的领悟。人
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早已忘却对自然的崇拜,在享受机械智能带来的优越之时,人
们已经渐渐远离自然,忽视自然埋没自然。像福克纳一类的文学家们是敏锐的,他们
将“熊”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象,表现了人们对于蛮荒文化的排斥和对原始文化的向
往。他们通过对大熊的赞叹,延伸至对生命本体的讴歌,对生存意义的挖掘,对生命
自由的追求。让人们跳出世俗的曲解,重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和对自然和谐
利用的发展理念。
35
在北美印第安人的意识里,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这些灵魂都是按照自己特
有的方式显现在这个世界上。在“站立的熊”中,有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文章中,“动物
有他们的权利——被人保护的权利,它们有权活着、有权繁殖、有权自由自在、有权
接受人的感恩... ...”这种认识使印第安人拥有着人与万物和谐统一,不与自然脱离甚至
对立的观念。而我们今天能够做的就是要深入“熊”形象的文学大海,穿插纷繁的想象
力,与现实的关怀接轨,认清人在自然以及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平等地对待各种生命
形式,用人格化的情感处理与其他生命成员的关系,尊重自然的稳定与完整,构建生
态的和谐与平衡。

36
主要参考文献

[1] 西顿.西顿动物动物故事经典——熊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2

[2] 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凯瑟琳·沃尔特.小熊奥菲系列故事[M]接力出版社,2009

[4] 贝琪·贝恩斯.熊的床铺在哪里[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0

[5] 丹尼斯·海士黎.爱听故事的大熊[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0

[6] 贝恩特·布鲁纳.熊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8

[7] 叶舒宪 . 熊图腾[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8] 沈石溪.黑熊舞蹈家[M]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9] 艾琳·亨特.熊武士[M]武汉出版社,2011

[10] 罗伯特·比德.熊[M]三联书店出版,2009

[11] 约克·史坦纳 .森林大熊[M]北京:新星出版社 , 2012

[12] 赵杰.多多熊认知小故事[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13] 威尔逊 .贝尔熊和朋友们 ·关于友情的故事[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14] 乌岛·甘斯劳贝尔.什么是什么:熊的故事[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0

[15] 末政光.趴趴熊漫画从书[M]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3

[16] 酒井驹子.小夜熊[M]南海出版社,2011

[17] 唐·弗里曼.小熊可可[M]新星出版社,2012

[18] 昆特·布霍茨 . 晚安,小熊[M]新星出版社,2012

[19] 博丹.贝贝熊系列丛书[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2004

[20] 徐晋佑 梁德芳 欧佩化.动物趣谈[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21] 黄庆云.想做大王的大熊[M]新蕾出版社, 1983

[22]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 中国动物故事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23] 郑孝时.长白山猎话[M]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24] 孟昭禹.动物世界[M]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25] 椋鸠十. 月轮熊[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26] 欧内斯特·西顿 乔治·罗伯茨 野生动物故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7] 斯通尼.动物图腾故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8] 杰克·伦敦.文学大师笔下的动物故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7
[29]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0] 王静.人与自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1]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8

[33] 王诺.生态与心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 月

[34] 萧乡.寓言[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5] 威廉·福克纳. 走进美国文学——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6] 李文俊选编. 福克纳评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37] 读者丛书编辑组. 动物趣谈[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38] 迪士尼公司. 世界上最好的小熊[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9] A.A.米尔恩.维尼熊历险记[M]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40] 本杰明·霍夫.小熊维尼讲“道”[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41] 约翰·威廉斯. 小熊维尼谈哲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2] 约翰·威廉斯. 小熊维尼谈心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3] 特雷弗·韦斯顿.365 天寓言故事[M]沈阳出版社,1988.12

[44] 章行.上海经现代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5] 侯颖.多维视点下的儿童文学[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46] 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7] 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C].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8]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9]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50] 赵郁秀.当代儿童文学的精神指向[M].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51] 王泉根. 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52] 吴继路. 少年文学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3] 吴其南. 童话的诗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4] 周晓波. 现代童话美学[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

[55] 吴其南. 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56] 刘俊升. 天使之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7] 李力红. 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 安徒生. 安徒生童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9] 王泉根.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60] 谭旭东. 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38
[61] 谭旭东. 爱做梦的兔子[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2

[6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4] 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5] 韦苇.世界童话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6] 韦苇.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7]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68] 腾云.寻觅童年[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69]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70] 胡健玲 刘谦.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71]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2] 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 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3]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4] 鲁·吉卜林.野兽的烙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7

[75]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6] 侯颖.返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心之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

[77] 小杨. 70 年不衰的小熊维尼[J]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参考》

[78] 郭耕.濒危的熊[J]人科技潮,1994

[79] 乔振祺.归真堂的“熊事” [J]中国报道 ,2012 年 3 月 总第 97 期

[80] 李可欣 谢国贤. 伤熊事件说明了什么[J]新闻观察,2002

[81] 张佰莲 田秀华. 世界的熊[J]环球博览,2005 年 1 月

[82] 叶舒宪.熊图腾:从神话到小说[J]文化学刊,2008 年第 1 期

[83] 陈苗苗.动物小说和读者之间相遇在哪里[J]出版广角

[84] 王泉根.生命的拷问[J]争鸣园地

[85] 贺绍俊.人道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J]小说评论

[86] 张宪义 孙晓燕 王双玲.熊[J]野生动物,2003 年 4 月

[87] 于晓明.她在嗅熊屎[J]野生动物,2003 年 2 月

[88] 张佰莲 田秀华.世界的熊[J]野生动物,2005 年 1 月

[89] 陈军.生态美学与现代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 期

[90] 王天祥.小熊“团团”[J]动物珍闻(森林与人类),2004 年 4 月

[91] 施文青 .沈石溪与欧·汤·西顿动物小说的比较,[J]写作,2001 年 9 月

[92] 胡君靖.关于动物小说美学特征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39
[93] 桑龙扬 .析《熊》的象征意义[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年第 4 期

[94] 黄晓梅 高松.由伤熊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校医,2002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

[95] 李薇.《熊》的主题意义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第 18 卷第 6 期

[96] 周清叶.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特征[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 年第 4 期

[97] 施荣华.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文化的美学追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第 6 期

[98] 侯颖.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叙事策略[J]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99] 王育烽 陈智淦.福克纳《熊》中的生态意识[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1 期

[100]张明海.黑龙江省熊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动物学杂志 2002 年第 6 期

[101]路春莲 刘鋆.论生态文学的主题[J]名作欣赏 2011 年 第 14 期

[102]胡滨.生态资本化:消解现代性生态危机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8 期

[103]盖光.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 年 5 月第 3 期

[104]李恒方.人格美的咏唱和呼唤——谈福克纳的《熊》[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4 期

[105]刘丽.试论动物小说的真实性——以沈石溪和西顿的动物小说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年 1 月第 28 卷第 1 期

[106]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命思想研究[J]学苑撷英 2009 年

11 月

[107]杨朴.中华民族八千年熊图腾崇拜原型模式的重构--—论《熊图腾》的学术贡献兼驳“黄帝族是

檀君神话熊女族后裔”说[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 8 月第 4 期

40
致 谢

时光匆匆流过,伴随着毕业论文的截稿,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往
昔,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的这两年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观念的改变,学术的充实
是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幸运。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我的导师侯颖老师,她不仅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
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与我很多帮助,因为她是我对儿童文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对儿童文学研究也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无论以后做任何工作,都会坚持将儿童文
学研究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在我的导师侯颖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
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研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
地鼓励并感染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侯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
导和不懈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侯老师在指导我论文的过程中,始终践行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她常常教导我要志存高远,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为
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学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现当代文学的所有老师,让我在研究生求学的道路上一马
平川,不断成长;感谢我的研究生负责教师徐鹏老师,还有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全体同
学和我最亲爱的室友们。感谢这两年来你们对我的照顾与帮助, 在我失意时给我鼓
励,在我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人生中研究生院的这一驿
站倍感温暖!在此也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论文的专家教授老师。
时光一去不复返,春日的播种为了秋天更好的收获,昨日的努力为了明天更大的
辉煌。让自己整装待发,迎接美好的明天。

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