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4

遠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軸流風扇葉形對性能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Blade Shape on Axial Fan

研 究 生:周玉茹 Yu-Ju Chou

指導教授:林建南 Chien-Nan Lin

中 華 民 國 109 年 7 月
軸流風扇葉形對性能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Blade Shape on Axial Fan

硏 究 生:周玉茹

指 導 教 授:林建南

遠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ar East University

July 2020
Hsin-Shih Dist., Tainan City, Taiwan, Ru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ii
致謝

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承蒙恩師 林建南教授殷切指導,讓本文得以順利

完成。在老師身邊學習的這段時間,老師認真努力的精神讓學生在處事態度上

有了最好的標竿;撰寫論文期間,老師不僅訓練了學生獨立思考的邏輯觀念,

更加強了學生在問題排除與解決的能力,由衷感謝老師的寬心包容與細心指

導,讓學生各方面都能有所進步。其次感謝口試委員 沈銘秋教授、 呂金生教

授,於百忙之中撥空給予學生指導並提供寶貴意見,使學生論文更臻完整。

接著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求學期間給予的鼓勵與關懷,讓我能無後顧之憂

的專心學業;再來感謝職場上的所有工作夥伴,你們的照拂關懷讓我備感溫馨;

最後感謝同學冠伶的多方面加油打氣,讓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能有個互相討

論研究的最佳夥伴。

i
軸流風扇葉形對性能影響之研究

研究生:周玉茹 指導教授:林建南

遠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數值模擬方法針對小型軸流風扇葉片設計與性能影響的分析評估。首

先,利用 Inventor 先建構風扇葉片幾何模型,再匯入 Ansys-Fluent 軟體進行模擬。研究過

程中針對不同葉片數目、不同風扇外形等設計參數進行修改,並比較在不同轉速下各式葉

片外型所呈現的各種性能差異。再比較在相同風扇模型及轉速下不同流道長度之壓力分佈

情況。

結果顯示,依照葉片設計參數定義設計之葉片形式能提供較高之差壓值;而葉形較小

且葉片數較少之葉形則能提供較大風量;在相同葉形及轉速條件下,雖然短流道靜壓值不

低,但因流場紊亂摩擦阻力大,因此能擁有之靜壓值小於中流道,而長流道則擁有較佳的

流場發展性,因此獲得較好的質量流率。

關鍵字:軸流風扇、流場性能

ii
The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Blade Shape on Axial Fan

Student:Yu-Ju Chou Advisor:Dr. Chien-Nan Li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ar 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study,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mall

axial fan blad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Model were prepared using Inventor and then

imported Ansys-Fluent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process,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blades and different fan shapes are modified and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fan shapes at different speeds are compared. Then compare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runner lengths under the same fan model and spe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at the blade form, which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blade

design parameters, provides a higher differential pressure value. And a smaller blade shape

with fewer blades will provide more airflow. Under the same blade shape and speed

conditions, although the short runner static pressure is not low, but due to the turbulence of

the flow field,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is large, so it can have the same static pressure.

Pressure valu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medium runner, while the long runner has better

flow field development, thus achieving better mass flow rate.

Keyword:Axial-fan, Flow Field Performance


iii
目錄

致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符號說明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前言 .............................................................................................................. 1

1-2 文獻探討 ...................................................................................................... 2

1-2-1 風扇葉片設計 ........................................................................................... 3

1-2-2 性能改善 ................................................................................................... 4

1-3 研究動機與目的 ......................................................................................... 6

1-4 研究步驟與論文架構................................................................................. 7

第二章 理論基礎 ..................................................................................................... 9

2-1 風扇種類 ...................................................................................................... 9

2-2 風扇結構與設計參數............................................................................... 11

2-3 風扇性能曲線選擇方程式....................................................................... 14

iv
2-4 風扇效率 ................................................................................................... 15

2-5 風機定律 .................................................................................................... 15

2-6 風扇設計流程 ........................................................................................... 16

2-7 統御方程式 ............................................................................................... 19

2-7-1 基本假設 ........................................................................................ 19

2-7-2 紊流模式 ......................................................................................... 20

2-7-3 控制方程式之離散化 ..................................................................... 23

2-6-4 數值方法 ......................................................................................... 23

第三章 數值分析 ................................................................................................... 25

3-1 風扇幾何模型 ........................................................................................... 25

3-2 基本流場建立 ........................................................................................... 29

3-3 計算網格及收斂標準 ................................................................................ 30

3-4 邊界條件 .................................................................................................... 3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4

4-1 各式葉片外型之性能表現....................................................................... 35

4-2 各式葉片外型之性能比較....................................................................... 47

4-2-1 各式葉片外型於流道內之流體分佈情形 .................................... 47

4-2-2 各式葉片外形之差壓與轉速關係 ................................................ 49

4-2-3 各式葉片外形之風量與轉速關係 ................................................ 50

v
4-3 各式流道長度應用之探討.......................................................................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4

參考文獻 ................................................................................................................. 78

vi
表目錄

表 3-1-1 風扇模型數據表 ..................................................................................... 26

表 3-2-1 流道長度 ................................................................................................. 30

表 3-3-1 網格大小及總網格數 ............................................................................. 31

表 3-4-1 各部份之邊界條件 ................................................................................. 33

表 4-2-1 差壓 ΔP 與轉數 N 值 (ΔP=Pout-Pin)....................................................... 64

表 4-2-2 各轉速下差壓值差異之比較 ................................................................. 65

表 4-2-3 流量 Q 與轉速 N 值 (Q=VxA) .............................................................. 67

表 4-2-4 各轉速下風量值差異之比較 ................................................................. 68

表 4-3-1 各式流道長度之差壓值及體積流率 ..................................................... 73

vii
圖目錄

圖 1-1-1 電子設備故障之各項因素比例(US Air Force) ........................................ 2

圖 1-2-1 葉片設計參數定義 ................................................................................... 5

圖 1-2-2 相同風量下不同攻角之氣體流動情形 ................................................... 5

圖 1-2-3 風機性能曲線(P-Q 曲線)與效率 ............................................................. 6

圖 1-2-4 風機性能曲線(P-Q 曲線)之操作點 ......................................................... 6

圖 1-4-1 研究步驟 ................................................................................................... 8

圖 2-1-2 風扇種類 ................................................................................................. 11

圖 2-2-1 最大厚度示意圖 ..................................................................................... 12

圖 2-2-2 葉片各部位名稱 ..................................................................................... 13

圖 2-2-3 葉片各角度示意圖 ................................................................................. 13

圖 2-3-1 風扇性能曲線與操作點 ......................................................................... 14

圖 2-5-1 風機性能曲線 ......................................................................................... 16

圖 2-6-1 泵與風扇的科迪爾圖(Cordier diagram for pump and fans.)................. 17

圖 2-6-2 最佳輪轂直徑比 ..................................................................................... 18

圖 3-1-1 風扇模型 ................................................................................................. 27

圖 3-1-2 葉片斷面形狀及小缺角尺寸圖 ............................................................. 28

圖 3-2-1 基本流場示意圖 ..................................................................................... 29

圖 3-2-2 旋轉流體區示意圖 ................................................................................. 29


viii
圖 3-3-1 網格數與差壓值關係 ............................................................................. 32

圖 4-1-1 2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 38

圖 4-1-2 4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 39

圖 4-1-3 6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 40

圖 4-1-4 8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 41

圖 4-1-5 Case1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 42

圖 4-1-6 Case2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 43

圖 4-1-7 Case3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 44

圖 4-1-8 Case4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 45

圖 4-1-9 Case5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 46

圖 4-2-1 2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2

圖 4-2-2 4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3

圖 4-2-3 6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4

圖 4-2-4 8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5

圖 4-2-5 200rpm 壓力質流圖 ................................................................................. 56

圖 4-2-6 400rpm 壓力質流圖 ................................................................................. 57

圖 4-2-7 600rpm 壓力質流圖 ................................................................................ 58

圖 4-2-8 800rpm 壓力質流圖 ................................................................................. 59

圖 4-2-9 2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 60

ix
圖 4-2-10 4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 61

圖 4-2-11 6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62

圖 4-2-12 8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 63

圖 4-2-13 差壓 ΔP 與轉數 N 關係圖 ................................................................... 66

圖 4-2-14 風量 Q 與轉速 N 關係曲線圖 ............................................................. 69

圖 4-3-1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 71

圖 4-3-2 壓力質流圖 ............................................................................................. 72

x
符號說明

Dh 輪轂直徑(mm)

Dt 葉片外徑(mm)

N 轉速(rpm)

Ps 靜壓(Pa)

Q 風量(m3/s)

W 功率(Watt)

η 風機機械效率

ηt 全壓效率

ηz 靜壓效率

ηh 水力效率

△P 差壓值(Pa)

ω 角速度(rad/sec)

ν 輪轂比

μt 紊流黏度

σε 動量動能擴散率與紊流能量散失率之比

ηz 靜壓效率

ηh 水力效率

xi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隨著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高效能、高運算速度及微小化的電子產品順應

而生,但將多種細小電子元件擺在狹小空間中運作,其產生的溫度是相當驚人

的。以往,只需要自然散熱就能排除電子元件運作時所帶來的熱量,但今日無

法如此。且電子元件持續處在高溫環境下,除了易造成運作效能不穩定及降低

電腦運算能力外,更容易縮短電子元件的壽命。如圖 1-1-1 所示[1],有 55%的

機率會因為溫度升高導致電子元件發生故障。因此,如何更有效率的散熱則成

了首要克服的難題。

高科技產業發展至今,散熱的解決方式也相當多元,如風扇(fan)、散熱鰭

片(Heat Sink)、熱管(Heat Pipe)及漸為主流的水冷(Water Cooling)等裝置,但如

考量到成本、穩定性及可靠度,風扇(fan)仍是散熱系統中的第一選擇。利用風

扇旋轉時所產生的壓力差迫使周遭流體產生流動,進而產生強制對流(force

convection)將系統熱量排除,使熱源集中之電子元件降溫冷卻達到散熱效果,

以維持系統功能的正常運作。

風扇依照旋轉軸不同,又分為軸流扇、離心扇、斜流扇、橫流扇四大類。

目前,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主機之散熱大多使用軸流式風扇,因

軸流扇具有流量大,效率高的特性,也確實能解決大多數電腦之散熱問題。但

1
對於較高階之伺服電腦,傳統式的軸流式風扇未必能有效解決高運算過程中

產生的高廢熱。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不同葉片形狀分析風扇之靜壓、流量以及

消耗功率等性能。

濕度19%
震動20%

灰塵6%

溫度55%

濕度 (Humidity) 灰塵 (Dust) 溫度 (Temperature) 震動 (Vibration)

圖 1-1-1 電子設備故障之各項因素比例(US Air Force)[1]

1-2 文獻探討

風扇葉形的好壞與風扇內部流場及性能表現息息相關,且溢流(Lealcage

Flow)、回流(Reversed Flow)、流體分離(Separation)等都影響著風扇型能的表現,

因此以相關研究報告為基礎,並透過各項參數的反覆修正與模擬,將有助於縮

短研究時程。以下,將針對風扇葉片設計、扇葉之性能改善此二部分的相關文

獻進行回顧與說明。

2
1-2-1 風扇葉片設計

Shepherd[2]於 1956 年即表示壓縮機、鼓風機或渦輪機等都屬於流體機械

的範疇,雖然風扇的轉速與功率相較於渦輪機低,但扇葉的設計原理大致相同,

且設計方法及步驟皆可相通,因此有關風扇的設計與數值分析,大多沿用渦輪

機的設計方法。因此,簡煥然等人[3]、施銘銓[4]及林國楨[5]相繼利用此論點

為基礎設計軸流風扇。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為了發展渦輪機械,開發了數種不同的設計方法。

例如:升阻力設計法、葉片生阻力係數設計法及近來被廣用的扇葉理論設計法。

Eck[6]為了能精確估算風扇性能,於是針對風扇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計算,以

求得到較完整的幾何參數與相關係數。

張瑞釗等人[7]利用曲線擬合(Curve Fitting)技術,發展出葉片參數設計法

來產生軸流風扇葉片之三維初始外型。許文英等人[8]也以多級渦輪為例,說

明任意的葉片外形均可利用有限參數來決定(圖1-2-1),有限參數法除了可迅速

完成單層葉片的外形設計外,在軸流風扇及複雜多級葉片設計上更能突顯其

優點。陳世雄等人[9]、蘇聖斌等人[10]及林志遠[11]前後也都採用此種方法產

生葉片外形,並透過流場模擬數值結果,作為風扇性能及葉片最佳化的參考。

3
1-2-2 性能改善

Kokturk[12]在 2005 年利用自由渦流法設計出一款可逆轉的軸流扇,並觀

察在不同風量下其性能之差異並加以改善,圖 1-2-2(b)與圖 1-2-2(c)之攻角達

到最大升力角後升力下降,而產生失速情況,所謂失速即流體並不遵循葉片外

型流動,流體變成混流而使效率降低,圖 1-2-3 之 ab 點間即為失速區,因此

若想要風扇有良好的效率,就必須要減少失速情況。當風扇葉片幾何形狀設計

完成後,再以分析流體力學軟體求解三維流場求得風扇的性能曲線。在性能曲

線中,一個設計良好的風扇其操作點位置的效率應該是最好的。最大靜壓與大

氣壓力的差值稱為靜壓,而氣體流動所需動能轉化成壓力的形式稱為動壓,同

時擁有動壓與靜壓才能實現送風目的。依據白努力定律,氣體流速增加壓力降

低,但風量大不代表通風能力強,且氣體在流動動路上會遭遇風扇的阻饒,限

制了流體的自由流動,相反的風壓越大風扇送風能力越強。依圖 1-2-3 可發現

風量增大時風壓會減小,故必須要有一個操作點,當風扇性能曲線的斜率最小

且系統阻抗曲線變化率最低時之交點即為操作點,如圖 1-2-4,此時風扇的靜

態效率為最佳。

隨著前人對風扇性能的研究已能滿足基本需求後,性能提升變成了人們

的下一目標。林鴻志[13]利用葉片參數設計理論修改葉片數量,待模擬軟體分

析後,將結果較佳者進行實驗比對。實驗中,分別針對 7、9、11 葉片數目進

4
行風量與靜壓分析,結果發現當葉片數目增加時,因作用面積增加,因此靜壓

變大;但葉片數目不宜過多,因會在動路中形成阻塞效應,反而使成效遞減。

而柯永澤等人[14]在科學發展期刊中也提到當葉片數增加時,每個葉片所產生

的推力自然下降,葉片吸入面的壓力也會趨於減緩。

圖 1-2-1 葉片設計參數定義[8]

圖 1-2-2 相同風量下不同攻角之氣體流動情形

5
圖 1-2-3 風機性能曲線(P-Q 曲線)與效率

圖 1-2-4 風機性能曲線(P-Q 曲線)之操作點

1-3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電子元件效率越來高,發熱量也逐漸攀升,因此散熱問題為電子系統

運轉時,最需要在意的部分。為了有效的排除系統運作時所產生的熱氣,相較

於其他散熱設備,風扇的低價格、穩定性高、重量輕盈及結構簡單等優點,讓

散熱風扇成了系統散熱中的首選。綜觀上述文獻發現,對於軸流風扇的研究已
6
經越來越詳細,但風扇的三維旋轉流場實在過於複雜,所以各種參數及邊界條

件都還有再研究的空間。本文將以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軟體 ANSYS FLUENT18.2 作為求解上的工具,試圖比較不同葉形與流

道性能之關係。

1-4 研究步驟與論文架構

本論文架構共分成五個章節,並於圖 1-4-1 說明研究步驟:

第一章緒論,前言說明散熱的解決方式多元,但因風扇成本低、穩定性及

可靠度高,因此散熱方式多採用風扇散熱,因此聚焦於風扇之文獻探討並說明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理論基礎,先說明風扇共分成軸流式、離心式、斜流式及橫流式等

4 種風扇種類,再根據基本模型發展出 5 種不同風扇葉片,以此 5 種風扇分析

出最佳的風扇葉片後再建立 3 種流道長度。

第三章數值分析,本章節將設定收斂標準並確定網格數,同時設定模型的

邊界條件,風扇邊界條件主要分為出入口壁面、旋轉流體區及風扇壁面,各固

體壁面皆須滿足無滑動條件(No-slip condition),工作流體為空氣。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將針對不同葉片形式、不同流道長度於差壓、風量及

功率的表現統整比較。

7
第五章結果與未來展望,討論本研究最終結果及為未來繼續發展之用。

圖 1-4-1 研究步驟

8
第二章 理論基礎

2-1 風扇種類

賴 昆 澤 [15] 將 風 扇 依 照 其 產 生 壓 力 方 式 之 不 同 分 為 排 量 式 (positive

displacement type)與輪機式(turbo type)兩種。排量式為利用驅動器之扭力將工

作流體強制包覆加壓後輸出至高壓區。輪機式則為在機殼內裝有葉輪,藉由葉

輪轉動時之離心力或葉片升力將流體加壓送至出口。本研究為輪機式風扇的

應用,因此根據此類別加以說明。經濟部能源局[16]於高效率馬達應用技術開

發與推廣的第 2 期計畫中將風扇種類區分為軸流式、斜流式及離心式三種,

加上近年應用頻率越趨升高的橫流式風扇[17],共將風扇種類整理如下四種:

1. 軸流式(axial flow):氣流行進方向始終與葉輪旋轉平面垂直,即軸向進入軸

向輸出,又可分為管軸式與葉軸式二種。軸流式風扇具有高風量、效率高

且可高速運轉的優點,但噪音大、風壓小,因此無法做長距離的氣流輸送,

大多使用在系統阻抗力較低或空間寬敞的地方,如一般廠房的整體換氣使

用(圖 2-1-1a)。

2. 斜流式:為軸流式的變形,氣流沿輪葉中心斜向散發導出,依風扇外殼又

分為渦卷狀及軸流筒狀二種。體積小、風量較一般離心大為其優點,但風

壓小,常用於一般空調換氣(圖 2-1-1b)。

3. 離心式(centrifugal or radial flow):氣流由軸向進入轉子後被葉輪中心吸收


9
並藉由離心力沿葉輪方向放射流出。雖然能夠在高阻抗環境下運作,但因

流量低,因此常使用在系統阻抗高及空間受限處,如抽油煙機(圖 2-1-1c)。

依照葉輪形狀可分成多翼(前曲)式、渦輪(後曲)式、徑向式、翼截式四種。

4. 橫流式:進口流向與出口流向平行但不在同一軸線上,適合安裝在各種扁

平設備中。風壓與風量為所有風機最低者,效率不到 50% (圖 2-1-1d)。

(a) 軸流式風扇[16]

(b) 斜流式風扇[16]

10
(c) 離心式風扇[16]

圖 2-1-2 風扇種類

2-2 風扇結構與設計參數

Peng[18]說明風扇的構造雖然簡單,但葉片設計卻相當多元化,不同設計

間翼型和葉片展幅等相關設計參數差異頗大,所能達成的性能特性亦大不相

同。因此,本小節將針對風扇設計的相關基本參數說明如下:

厚度(Thickness,t):翼型上翼面與下翼面間垂直於弦線線段的最大長度,如圖

2-2-1。

1. 節距(Pitch Length,s):葉片與葉片相同定位點之距離,如圖 2-2-2。

2. 輪轂直徑(Hub Diameter):風扇的軸心位置,為裝置驅動馬達及連接葉片處,

如圖 2-2-2。因此,輪轂直徑大小依驅動馬達大小不同而有所變化。

3. 葉片展幅(Blade Length,b):即風扇輪毂外圍至葉面尖端的長度,其大小會

11
影響風扇風量高低,如圖 2-2-2。

4. 弦長(Cord Length,c):葉片前後緣兩點間的直線連線長度,如圖 2-2-2。而

弦線與旋轉軸線之夾角稱為安裝角。

5. 弧面角(Camber Angle,θ):翼型中心線兩端點切線所夾角度,如圖 2-2-3。

6. 交錯角(Stagger Angle,ζ):翼型弦長與風扇旋轉軸所夾的角度,如圖 2-2-3。

7. 入口角(Inlet Flow Angle,β1):流體流經翼型表面時,其前緣之速度方向與

風扇旋轉軸線所夾的角度,如圖 2-2-3。

8. 出口角(Outlet Flow Angle,β2):流體流經翼型表面時,其後緣之速度方向

與風扇旋轉軸線所夾的角度,如圖 2-2-3。

9. 攻角(angle of attack,α):流體流經扇葉翼型前後之流速向量的平均方向與

翼型前後緣端點連線所形成的夾角,如圖 2-2-3。

圖 2-2-1 最大厚度示意圖

12
圖 2-2-2 葉片各部位名稱

圖 2-2-3 葉片各角度示意圖[18]

13
2-3 風扇性能曲線選擇方程式

風扇的性能曲線能確保與使用系統間的最佳匹配,且由同一等級風扇的

性能曲線差異,也可幫助了解風扇設計的優劣。風扇性能曲線與系統阻抗曲線

交會之點即為最佳操作點(又稱運轉點),也是風扇的設計點,即風扇運轉效率

最高處。根據經濟部能源局[19]於高效率馬達應用技術開發與推廣的第 4 期計

畫中指出一般風扇在接上系統後,由於實際的系統阻抗與規劃設計的系統阻

抗有某種程度上的差異,因此風扇運轉時並不一定會在最佳操作點上運轉,其

曲線可能會偏左或偏右,以圖 2-2-1 來看如阻抗曲線偏左(操作點 A)會造成系

統風量不足,如阻抗曲線偏右(操作點 B)風量過大、壓力不穩,則會造成渦漩

(Vortex)。

圖 2-3-1 風扇性能曲線與操作點
14
2-4 風扇效率

風扇效率的高低是設計者在設計風扇時最主要的依據,在不同的操作點

會有不同的效率,因此讓風扇的操作點落在最佳效率下運轉是最理想的系統

設計規劃。目前常用的風扇效率有三種:全壓效率(ηt)、靜壓效率(ηs)、水力效

率(ηh),定義如下:

輸出全壓流功 (2-1)
ηt = x100%
輸入軸功

輸出靜壓流功 (2-2)
ηs = x100%
輸入軸功

實際全揚程 (2-3)
ηh = x100%
理想全揚程

2-5 風機定律

風扇定律亦稱風扇性能定律,當風機在作業期間某些參數改變時,可以根

據此項定律計算其性能,且各項變更均在同一性能曲線上,圖 2-4-1 即為風機

性能曲線。茲將各參數及其代號與風機定律說明如下:

1. 各項參數及代號:△P 差壓(Pa),Q 風量(m3/s),W 功率(Watt),N 轉速

(rpm),η 風機機械效率。(一般而言,廠商提供風機所需的軸功率(shaft

power),並不考慮馬達效率,故 η 為風機的機械效率。)

2. 風機理論功率:W = ∆P × Q/ η。

15
3. 風機定律一:風量 Q 與風機轉速 N 成正比。

4. 風機定律二:風機差壓△P 與風機轉速 N 平方成正比。

5. 風機定律三:風機功率 W 與風機轉速 N 三次方成正比。

圖 2-5-1 風機性能曲線

2-6 風扇設計流程

為了使風扇達到高風量、高壓差、低噪音、低扭力等性能改善,設計流

程將是重要課題。透過 Peng[18]之風扇設計流程可針對不同條件設計出符合

需求的風扇,因此可透過以下參數設計出最佳風扇:

已知轉數 N,換算出角速度 ω:

𝑁𝜋 (2-4)
𝜔=
30

透過流量 Q 與靜壓的變化△PS 可得角速度 ωS:

16
𝑁 × 𝑄0.5 (2-5)
𝜔𝑠 =
∆𝑃
( 𝑠 )0.75
𝜌

藉由圖 2-5-1 並配合公式(2-5)所計算出的角速度 ωS 可得參數∆S。

𝐷(𝑔𝐻)1/4 (2-6)
∆𝑠 =
𝑄1/2

圖 2-6-1 泵與風扇的科迪爾圖(Cordier diagram for pump and fans.)[19]

17
透過需求之風壓可求得靜壓 SP:

∆𝑃𝑠 (2-7)
𝑆𝑃 =
𝜌𝑤𝑔

藉由轉速 N、流量 Q 及靜壓𝑃𝑆 變化關係可得速率比 NS:

𝑁 × 𝑄0.5 (2-8)
𝑁𝑆 =
𝑆𝑃0.75

藉由(2-8)再配合圖 2-5-2 找出可搭配比速率之最佳輪轂比 ν:

𝑣 = 𝐷ℎ / 𝐷𝑡 (2-9)

圖 2-6-2 最佳輪轂直徑比[19]

由最佳輪轂比比例的改變即可求出葉片外徑 Dt 變化量,亦可求得輪轂直

徑 Dh 與最佳葉片數量 Zb,並改善氣動量變化以達最佳效能。
18
2-7 統御方程式

2-7-1 基本假設

一般流場均是以納維爾-史都克(Navier-Stokes)方程式來描述流體運動現

象,為簡化流場計算分析之複雜性,本研究做了以下幾點假設:

1. 小型風扇壓力比為1.03,空氣密度變化小,空氣為不可壓縮流體。

2. 流場為三維紊流流場(turbulent flow)。

3. 不考慮空氣的溫度變化。

4. 空氣為牛頓流體,並忽略重力加速度的影響。

5. 固體表面為無滑動邊界(no slip-condition)。

6. 以穩態方式進行模擬。

在一大氣壓力下,空氣(20℃)的基本物理量如下:

1. 密度:1.205 kg/m3。

2. 黏性:1.81x10-5 kg/m-s。

3. 比熱:1006.0 J/kg-K。

4. 熱傳係數:2.637x10-2 W/m-K。

19
基於以上基本假設,對紊流方程式之物理量使用時間平均(time average)之

觀念,統御方程式可分別以張量(tensor)的型式表示如下:

連續方程式(continuity equation)

ui
=0 (2-10)
xi

動量方程式(momentum equation)

 p   ui u j 
 ( ui u j ) = − +  eff ( + ) −  ui' u j '  (2-11)
x j xi x j  x j xi 

能量方程式(energy equation)

 p  p'  T
c p ( ui T ) = u j + u j' + (k − c p u jT' ) (2-12)
x j x j x j x j x j

其中 u iu j 為雷諾應力(Reynolds stress), u j T  為雷諾熱通量(Reynolds heat

flux), eff =  + t 為有效黏滯係數。

2-7-2 紊流模式

目前常用的紊流數值模擬方法分為直接數值模擬法及非直接數值模擬法。

直接數值模擬法是指求解瞬時紊流控制方程,非直接數值模擬法則是不直接

計算紊流的擾動特性,而是設法對紊流做近似及簡化處理。一般常用的數值預
20
測紊流模式是k-ε雙方程式紊流模式,此方程可解動量方程式中的雷諾應力

(Reynold stress),其中k是紊流動能(turbulent kinetic energy),ε是紊流能量散失

率(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ion rate)。此標準k-ε紊流模式可簡化處理邊界層效應,

具有可直接解微分方程而將全部流場求出之優點,故可省去很多運算時間,且

適用於完全紊流流場,對其他不同的紊流場形式都能被廣泛的接受,採用

standard k-ε紊流模式來模擬流場是很恰當的。

k-ε 方程式如下:

紊流動能 k 傳輸方程式(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k transport equation)

  k 

(kui ) =    +  t   + Gk −  (2-13)
xi x j  k 
 j
x

紊 流 耗 散 率 ε 傳 輸 方 程 式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ε transport

equation)

   

(ui ) =    + t 

 + C1 Gk − C2 
2
(2-14)
xi x j    x j  k k

其中Cμ=0.09,C1=1.44,C2=1.92,σk=1.0,σε=1.3皆為經驗係數,μt是紊流

黏度(turbulence viscosity),指動量動能擴散率與紊流動能擴散率之比(Prandtl

number for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σε為動量動能擴散率與紊流能量散失率之

比(Prandtl number for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ionrate)。是由平均速度梯度所產


21
生的紊流動能,定義為

u j
Gk = −  u iu j (2-15)
xi

以布氏假設(Boussinesq hypothesis)去評估 Gk 在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則

Gk = t S 2 (2-16)

其中 S  2S ij S ij 為平均應變率張量係數(the modulus of the mean rate-of-

 u u 
strain tensor),S ij = 1  i + j  為平均應變率張量(mean rate-of-strain tensor)。
2  x j xi 

而雷諾應力是採用布氏渦流黏滯觀念(Boussinesq eddy viscosity concept),

布氏將雷諾應力類比於層流流動之應力與應變率關係的型式,定義為

u i
−  uiu j =  t (2-17)
x j

其中:

k2
t = C (2-18)

至於能量方程式之雷諾熱傳量項,則類比於雷諾應力項之層流化之處理,

將雷諾熱傳量定義為
22
 t T
−  u jT  = (2-19)
 t x j

σt是溫度擾動的時間尺度與速度擾動的時間尺度的比值,通常σt的值為

1.0。

2-7-3 控制方程式之離散化

對於在求解域內所建立的偏微分方程,理論上是有精確解的。但是,由於

所處理的問題自身的複雜性,如複雜的邊界條件,或者方程自身的複雜性等,

造成很難獲得方程的解析解。因此,就需要通過數值方法把計算域內有限數量

位置(即網格節點)上的因變量值當作基本未知量來處理,從而建立一組關於這

些未知量的代數方程式。

2-7-4 數值方法

數值預測紊流模式採用k-ε雙方程式紊流模式求解,在求解器設定上,壓

力速度耦合項使用SIMPLE方法,SIMPLE是英文(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的縮寫,也可稱作求解壓力耦合方程的半隱式方法,

它是採用猜測-修正的過程並在交錯網格的基礎上來計算壓力場,進而求解動

量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為目的;對動量方程式、紊流動能方程式、紊流

耗散率方程式及能量方程式,皆採用一階上風法(First order upwind),壓力項

則是用標準方法(Standard)。
23
對壓力、紊流動能、紊流耗散率、溫度及三軸方向的速度進行初始化。設

定連續方程式、三軸方向之速度、能量方程式、k方程式及ε方程式之收斂條件,

收斂條件設定為能量方程式之殘值小於10-3。監控進出口平均壓力後,進行疊

代運算。

24
第三章 數值分析

3-1 風扇幾何模型

本文依某廠的風扇大小為初始模型,利用 Invertor 建立三維模型,並匯入

Ansys-Fluent 進行模擬分析。風扇初始模型尺寸為葉片直徑 ψ85mm、葉片厚

度 1mm,輪轂直徑 ψ30mm,輪轂厚度 17mm,將以此尺寸為基礎發展出 5 種

不同葉片形式,藉以觀察葉片壓力及流道情況。

Case1 為初始模型,是一最基本且簡單的直葉形扇葉,扇葉為平面等厚度

形式;Case2 為延伸 Case1 葉片形式,僅將葉片數從 5 片增加為 7 片,由 Case1、

Case2 可探討葉片數多寡與流道性能之影響;Case3 則延續 Case2 之安裝角,

將平面葉片改為曲面形式但仍為等厚度,此可與 Case2 比較葉片形式不同所

呈現之結果差異;Case4 為 Case3 之延伸並參考 Fractal Design [20]、Noctua[21]、

Xigmatek[22]等大廠加入小缺角特徵,以此討論 Case3 後傾尖端處的集中壓力

是否能有所改善;Case5 則為 Case4 之延伸,其展幅及葉面夾角皆與 Case4 一

樣,僅葉片斷面根據葉片設計參數定義設計,藉此與 Case4 比較兩斷面差異所

得結果之差異性。表 3-1-1 及圖 3-1-1 為風扇模型數據表及模型,圖 3-1-2 為

葉片斷面形狀及小缺角尺寸圖。

25
表 3-1-1 風扇模型數據表

模型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尺寸

葉片直徑 ψ85mm

葉片厚度 1mm

輪轂直徑 ψ30mm

17mm
輪轂厚度

扭轉角 0度

安裝角 40 度

葉片片數 5 7 7 7 7

曲面/等厚/ 曲面/不等
葉片形式 平面/等厚 平面/等厚 曲面/等厚
小缺角 厚/小缺角

26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3-1-1 風扇模型

27
(a) Case1 及 Case2 葉片斷面形狀

(b) Case3 及 Case4 葉片斷面形狀

(c) Case5 葉片斷面形狀

(b) 小缺角尺寸圖

圖 3-1-2 葉片斷面形狀及小缺角尺寸圖

28
3-2 基本流場建立

本研究基本模型總長度 450mm,最大直徑為 110mm,旋轉軸為 Z 軸,整

體模型分為入口流道、出口流道、包覆流體區與旋轉流體區 4 個部分,如圖 3-

2-1 所示,出入口流道直徑皆為 110mm,入口流道長度 150mm,出口流道長

度 300mm,旋轉流體區直徑為 87mm,長度為 25mm,如圖 3-2-2。

本研究以上述流場最佳結果扇葉為基礎另外增加 2 種不同長度的流道形

式,分析風扇在不同流道長度下其壓力的變化。如表 3-2-1 所示,此 2 種流道

長度分別為基本流場流道長度 1/2 倍及 2 倍之流道長度。

圖 3-2-1 基本流場示意圖

圖 3-2-2 旋轉流體區示意圖
29
表 3-2-1 流道長度

名稱 流道形式

短流道

中流道

長流道

3-3 計算網格及收斂標準

ANSYS Meshing 除了具備結構化網格(Structured Mesh)和非結構化網格

(Unstructured Mesh)功能外,更有掃掠網格(Sweep)、多重區域網格(Multi Zone)

及笛卡兒網格(Cutcell Catesian)等滿足不同網格劃分需求之功能,因此本文在

網格建立上利用 ANSYS Meshing 來進行網格之劃分。

網格之品質及數目對於計算過程及結果的影響甚大,網格的品質愈精細

30
越密集,計算結果的細膩度會越高,但在收斂時間上則會因計算量大而拉長。

因此,網格品質及數量也是重要考量項目之一。如網格數過多,會增加許多計

算時間,但網格數過少,在結果的呈現上又會產生誤差,因此需經過反覆測試

以得到一適當之網格數目。

本研究利用數值方法求解,以中流道搭配 Case1 並以非結構四面體(Tetra)

網格測試,針對風扇壁面(blade-wall)及進出口流道進行逐步加密動動,其餘部

分則由軟體直接設定,並以整體殘差值 10-3 判斷收斂與否,由此得出 30 萬、

50 萬、70 萬及 120 萬等四組網格數目,整理如表 3-3-1,並於風扇前後端 10mm

處進行差壓值比較,如圖 3-3-1 其相對誤差值分別為 3.4%、2.2%、0.67%,因

此基於計算資源及節省計算時間,本研究將以第 3 組數據進行後續分析。本

文所使用的實驗設備規格為 I7-3770 CPU、32GB RAM、64 位元作業系統,70

萬網格數之平均分析時間為 60 分鐘。

表 3-3-1 網格大小及總網格數

Face Sizing Body Sizing


數據組數 總網格數 差壓值(Pa)
(風扇壁面) (進出口流道)

第1組 1.5 4 30 萬 0.420

第2組 1 3.5 50 萬 0.435

第3組 0.8 3 70 萬 0.445

第4組 0.5 2.5 120 萬 0.448

31
圖 3-3-1 網格數與差壓值關係

3-4 邊界條件

邊界條件的設定關係著運算模擬後所呈現的結果,因此本小節除參考蔡

憲旻等人[23]於研究中設立的邊界條件之外,也考量實際的物理狀況來設定邊

界條件。本研究的邊界條件主要分為出入口壁面、旋轉流體區及風扇壁面,各

固體壁面皆須滿足無滑動條件(No-slip condition),且邊界設定為不可穿透壁面

(wall),工作流體為空氣,黏滯係數 μ 為 1.81x10-5kg/m-s。各部份邊界條件詳

述如表 3-4-1。

32
表 3-4-1 各部份之邊界條件

入口(inlet)邊界條件:

入口處採取正常大氣壓力 1atm,並給定壓力入

口 (pressure inlet)。

出口(outlet) 邊界條件:

出口處自行給定風扇背壓(大氣壓)。

旋轉流體區(rotor-fluid) :

建立一個逼近風扇的流體區域並設定 4 種不同

轉速,分別為 200rpm、400rpm、600rpm、800rpm,

且風扇葉面繞風扇中心軸旋轉。

風扇壁面(blade-wall):

除滿足不可穿透條件外,還須滿足無滑動條件

(No-slip condition)。

3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研究中,風扇轉速設定為 200rpm 至 800rpm,並將 5 種葉片形式搭配 4 種

不同轉速進行研究。研究分成四大塊數據,分述如下:

一、 在相同轉速下,比較 5 種不同葉形的壓力分佈,藉此得知哪一種葉形之

壓力分佈較為均勻,且無壓力集中現象。因壓力會造成風扇運轉不順及

噪音的產生。

二、 比較同樣的葉形在低、中、高轉速下的壓力分佈情形。藉此比較該葉片

是否在不同轉速下皆能維持相同的壓力分佈。

三、 在相同轉速下,比較 5 種不同葉片形式之流道分佈圖。藉由 X=0 截面壓

力分佈得知該葉片在該轉速下之流道壓力情形;而壓力質流圖則能清楚

顯示流道內流體流動情況,也可觀察是否有混流情形;X=0 截面速度向

量分佈圖則能得知流體於流道內速度分佈情況,因流速關係著流量大小。

四、 觀察在 600rpm 轉速下,Case5 於短、中、長流道之流道分佈情形,可了

解流道能提供的靜壓值大小。

研究藉由數值分析方式進行,分析軟體係使用 ANSYS 公司旗下泛用型計

算流體力學分析軟體 FLUENT 進行。研究結果及比較詳如下述:

34
4-1 各式葉片外型之性能表現

此 5 種葉片在各種轉速下,壓力分佈差異性不大,惟壓力大小有別,吸力

面前傾端壓力皆略小於其他部分,但在其對應之壓力面後傾端之壓力皆略大

於其他部分,當此兩側方向相反且大小不等之壓力經抵銷後,剩下的便為使風

扇產生轉動之推力。即使兩側之壓力差距不大,但如乘上大面積葉片時,就會

產生一股很大的推力。因此,風扇轉速越快或扇葉面積越大,所能產生的推力

就越大。

由圖 4-1-1 觀察,200rpm 轉速下各風扇吸力面壓力分佈差別不大,在葉

片外側的壓力值較大,越接近輪轂壓力值越小,在葉片前傾端皆有一小範圍的

低壓區域,在其對應之壓力面的壓力分佈上,Case1 有一小範圍集中高壓,

Case2 壓力值大小與 Case1 差異不大,惟壓力分佈較無 Case1 劇烈,Case3 在

後傾尖端有一三角集中壓力,增加了小缺角設計後之 Case4 削減了壓力集中

範圍,但此集中範圍於 Case5 中又出現,惟高低壓差值明顯較 Case4 小,代表

Case5 設計在壓力表現上較為平緩。而 400rpm 的葉面壓力分佈上(圖 4-1-2),

吸力面壓力分佈與 200rpm 相去不遠僅壓力值變大,壓力面壓力分佈以 Case4

及 Case5 較為均勻,缺角設計明顯減弱了 Case3 於壓力面後傾尖端的三角集

中壓力,Case1 及 Case2 壓力分佈圖類似,皆在前傾端有一集中壓力。圖 4-1-

3 之 600rpm 轉速下各葉片吸力面壓力分佈相似,前傾端之壓力皆為最低壓,

35
而壓力面壓力分佈除 Case4 及 Case5 外,其他 3 種葉片皆有較明顯壓力分佈,

其中以 Case1 最為明顯,其壓力集中於葉片外側處且範圍不小,此壓力可能造

成葉片運轉不順及產生噪音。在高轉速的 800rpm 下(圖 4-1-4),Case1 吸力面

前傾端有一較明顯的低壓區,其對應至壓力面之前傾端壓力值則是最大的,

Case2 壓力面壓力分佈與 Case1 相似,Case3 與 Case4 壓力面壓力分佈及壓力

值也相去不遠,而 Case5 則為壓力分佈較為勻稱的葉片形式。

接著將同一形式葉片在不同轉速下之結果呈現做一統整得以下比較。觀

察圖 4-1-5 Case1 在 4 種轉速下之葉片壓力情形可發現,吸力面的低壓範圍隨

著轉速增加而漸漸縮小,在 200、400 及 800rpm 轉速下壓力面的壓力分佈情

況相似,惟壓力值隨轉速增加而變大;轉速 600rpm 時之壓力分佈較為明顯,

有一大範圍的高壓集中於葉片外側,其可能造成運轉過程中不順或產生異音。

而 Case2 在吸力面的壓力分佈情況與 Case1 類似(圖 4-1-6),在 200rpm 轉速下

的低壓區範圍最大,其是因轉速低,流體於吸力面所造成的壓力也較小所致;

而在壓力面的壓力分佈上則較 Case1 均勻,因在相同葉片形式下,葉片數增加

時,每個葉片所產生的推力會自然下降,而壓力降也會趨於平緩。圖 4-1-7 之

Case3 在 200rpm 轉速下吸力面之低壓區範圍是最大的,之後隨著轉速增加此

低壓區慢慢縮小,葉片平均壓力也漸漸提高;壓力面後傾端三角集中壓力隨著

轉速增加而縮小,葉片壓力分佈也漸趨平均。此壓力面之三角集中壓力處設計

為 Case4 之小缺角特徵後可以得到明顯改善,如圖 4-1-8 所示,僅轉速 800rpm


36
時尚有此狀況,但整體壓力分佈是較為均勻的,反而是在低轉速之 200rpm 及

400rpm 時壓力分佈較為明顯。而依照葉片設計理論之圖 4-1-9 Case5 吸力面及

壓力面皆在 200rpm 時最不均勻,但整體而言仍以 Case4 及 Case5 的葉片壓力

分佈較為均勻。其中 Case5 之推力(壓力面與吸力面差值)相較於 Case4 大約提

升了 18%。

37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a) 吸力面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b) 壓力面

圖 4-1-1 2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38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a) 吸力面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b) 壓力面

圖 4-1-2 4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39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a) 吸力面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b) 壓力面

圖 4-1-3 6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40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a) 吸力面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b) 壓力面

圖 4-1-4 800rpm Case 1、Case 2、Case 3、Case 4、Case 5 葉片壓力分佈圖

41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a) 吸力面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b) 壓力面
圖 4-1-5 Case1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42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a) 吸力面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b) 壓力面
圖 4-1-6 Case2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43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a) 吸力面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b) 壓力面
圖 4-1-7 Case3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44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a) 吸力面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b) 壓力面
圖 4-1-8 Case4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45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a) 吸力面

200rpm 400rpm

600rpm 800rpm
(b) 壓力面
圖 4-1-9 Case5 於各種轉速下葉片壓力分佈圖

46
4-2 各式葉片外型之性能比較

此節將觀察不同葉片形式在相同轉速下之流道情形,並比較各式葉片在

差壓與轉速及流量與轉速之關係。由圖 4-2-1 至圖 4-2-4 的 X=0 截面壓力分佈

圖可觀察不同葉片形式於流道 X=0 截面之壓力情形,此壓力影響差壓值大小;

而圖 4-2-5 至圖 4-2-8 之壓力質流圖則可觀察流道內流體壓力跡線情形,藉此

得知流體運行是否順暢及壓力集中情況;最後由圖 4-2-9 至圖 4-2-12 之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觀察流道內流體於 X=0 截面之流速,藉此推知風扇於流

道內之風量大小。

4-2-1 各式葉片外型於流道內之流體分佈情形

在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中,200rpm 及 400rpm 轉速之壓力分佈情形沒有

太明顯的壓力集中現象,但大致可知入口流道的壓力分佈會較出口流道平均,

這是因為出口流道經過風扇擾動後影響了壓力分佈;在 600rpm 轉速下,Case5

出口流道壁面之壓力滯留現象相對於其他 4 種葉片形式不明顯,但卻有較高

壓力值,代表 Case5 在流道壓力表現相對穩定;在轉速 800rpm 時,Case3、

Case4 出口流道壁面都有明顯的壓力滯留現象,而 Case1 雖無明顯壓力滯留但

出入口壓力差值也不大,如此將不足以提供較大差壓值,而 Case2 及 Case5 壓

力分佈相似,但 Case5 在出口流道的高壓區範圍較廣,因此能提供較大差壓

值。在壓力質流圖中,轉速 200rpm 之進出口流道壓力較無明顯差別,但在進

47
口流道中 Case1 及 Case2 壓力跡線較為平直,而 Case3、Case4、Case5 的壓力

跡線則呈現出螺旋吸入情形。當轉速提高至 400rpm 時,Case1 及 Case2 之進

出口流道壓力差較無其他 3 種葉片明顯,而 Case3、Case4、Case5 在 200rpm

之進口流道的壓力跡線螺旋吸入情形於 400rpm 時也較不明顯;進一步提高轉

速到 600rpm 時,除 Case5 外其他 4 種葉片形式在出口流道都有較明顯的壓力

停滯現象,而此種現象在 800rpm 轉速下更為明顯,且為 5 種葉片形式都有,

代表壓力停滯現象為影響流道流體性能不可避免的因素。在 X=0 截面速度向

量分佈圖中,轉速 200rpm 中 Case1、Case2 之流速略大於其他 3 種葉片形式,

而葉面法線方向為流速最快之處,其中 Case3、Case4、Case5 在出口流道之中

後段壁面有明顯的流速;轉速增加至 400rpm 時,流速分佈情形與 200rpm 時

差異不大,Case1、Case2 之流速皆略大於其他 3 種葉片形式,但 Case3、Case4、

Case5 在出口流道中後段壁面之明顯的流速則移動至一經過風扇後之前段壁

面處;而在 600rpm 及 800rpm 之轉速下,Case1、Case2 依然相對維持較大流

速,而 Case3、Case4、Case5 在出口流道之明顯流速現象則分佈於整體壁面。

推測 Case1、Case2 能於 4 種轉速下皆維持較大流速,是因為葉片面積較小、

不形成管塞效應之緣故。

48
4-2-2 各式葉片外形之差壓與轉速關係

所謂差壓即為出口壓力與入口壓力之差值,壓差越大送風能力越強。本

研究於風機前後各 10mm 處設監控點,分別取得出入口壓力,並整理如表 4-

2-1,觀察流道差壓值發現除了轉速 200rpm 外,其餘轉速皆為 Case5 之差壓值

最大,接著將各轉速之差壓值依降冪排列,計算出兩兩之間差壓值之差值比較,

整理如表 4-2-2。因 Case1、Case2 差壓值遠小於其他 3 種葉片,因此僅做出

Case3、Case4、Case5 之比較:在轉速 200rpm 下雖 Case5 差壓值並非最大,

但與 Case4 僅差約 7%;轉速 400rpm 時,Case5 也僅比 Case3 多出約 7%;因

此可知低轉速下此 3 種葉形之差壓影響不大,但與 Case1、Case2 之差壓值差

異頗大,轉速 200rpm 時差壓可達約 119%,400rpm 時更可達約 142%;於轉

速 600rpm 時,Case5 比 Case4 多出約 19%;轉速 800rpm 時,Case5 比 Case4

多出約 21%。將上數據以圖 4-2-13 折線圖呈現時,明顯可見 Case1 及 Case2

差壓值皆較小,且在 400rpm 至 600rpm 時斜率最大,Case1 差壓值增加約 356%,

Case2 差壓值增加約 410%;而在 600rpm 至 800rpm 時斜率較小,Case1 差壓

值增加約 30%,Case2 差壓值增加約 43%,代表此 2 種形式葉片無法提供流道

穩定的壓力值,且在高轉速下或有失速情形發生。Case3、Case4、Case5 在

400rpm 以下之轉速差壓值差異不大,但在 400rpm 以上轉速之差壓差異值隨

著轉速變快而變大,Case3 由轉速 400rpm 至 800rpm 之差壓值增加約 126%,

Case4 增加約 131%,Case5 則增加約 140%。因此,綜合以上數據,雖 200rpm


49
時 Case5 差壓值並非最大,但與 Case4 也僅差 7%,故 Case5 能提供給流道較

高且穩定的差壓值,而 Case1、Case2 之葉形在低轉速下無法提供較大差壓值,

中高轉速下差壓值也相對不穩定。

4-2-3 各式葉片外形之風量與轉速關係

風機風量為各截面平均風速與風道截面積大小之乘積。理論上風速越快

風量越大,但風速大小取決於風扇葉片數或外形是否阻擋流道形成阻塞效應。

研究中將流道平均分割成 8 個截面,並將截面流速平均值及風量整理如表 4-

2-3。由數值可知在各轉速中 Case1 風量皆為最大,Case2 次之,因為此 2 種葉

片形式之葉面大小皆小於其他 3 種形式,流體流經風扇時之阻力也因此較小。

而 Case1 風量大於 Case2 則是因為 Case1 葉片數較少,較不易形成管塞效應,

且此 2 種風扇風量差值隨著轉速增加而變小,為了清楚比較同一轉速下各葉

形提供之風量大小,採降冪排列並計算出兩兩之間風量之差距,整理如表 4-

2-4。在 200rpm 時,Case1 風量多出 Case2 風量約 120%,400rpm 時增加約

18%,600rpm 增加約 6%,800rpm 時增加約 4%,代表高轉速情況下葉片多寡

所造成的風量影響越小。若以 Case3、Case4、Case5 風量比較時,各轉速下皆

以 Case5 風量最大,與最低風量葉形比較分別為:轉速 200rpm 時高出約 29%,

400rpm 時約 18%,600 時約 8%,800rpm 時約 10%,此是因為 Case5 是根據

葉片設計理論設計之葉形,葉片前後皆較 Case3、Case4 薄,流體流經扇葉時

50
較為順暢,流速也因而較大。圖 4-2-14 之折線圖能更清楚顯示上述數據,各

扇葉在轉速增快下皆能穩定提供風量。雖然 Case1、Case2 能提供較佳風量,

不過這僅代表 Case1、Case2 之葉形在本研究設計之流道中能提供相對高的風

量,不代表此葉形在任何流道下皆能提供最大風量。

51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1 2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2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2 4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3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3 6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4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4 800rpm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55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5 200rpm 壓力質流圖

56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6 400rpm 壓力質流圖

57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7 600rpm 壓力質流圖

58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8 800rpm 壓力質流圖

59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9 2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60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10 4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61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11 6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62
Case1

Case2

Case3

Case4

Case5

圖 4-2-12 800rpm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

63
表 4-2-1 差壓 ΔP 與轉數 N 值 (ΔP=Pout-Pin)

壓力值(Pa)
轉速 葉片形式
(rpm) (Case) 進口壓力 出口壓力 差壓值

Case1 -0.0039864859 0.0272809170 0.0312674029


Case2 -0.0051545789 0.0263537010 0.0315082799
200 Case3 -0.0015062504 0.0693797750 0.0708860254
Case4 -0.0005228762 0.0730291610 0.0735520372
Case5 -0.0008229767 0.0683308620 0.0691538387
Case1 -0.0268742570 0.0329701040 0.0598443610
Case2 -0.0515859250 0.0163955830 0.0679815080
400 Case3 -0.0026311073 0.1616432800 0.1642743873
Case4 -0.0009036516 0.1687592100 0.1696628616
Case5 -0.0066613938 0.1705189880 0.1771803818
Case1 -0.0058500260 0.2674826900 0.2733327160
Case2 -0.0160110430 0.3308916100 0.3469026530
600 Case3 -0.0700711170 0.3625087600 0.4325798770
Case4 -0.0479981740 0.3260634500 0.3740616240
Case5 -0.0204705740 0.4262702600 0.4467408340
Case1 -0.0502662580 0.3044106400 0.3546768980
Case2 -0.0043478985 0.4930248300 0.4973727285
800 Case3 -0.0555576410 0.6558897800 0.7114474210
Case4 -0.0573898600 0.6017070300 0.6590968900
Case5 -0.0737248820 0.7279540500 0.8016789320

64
表 4-2-2 各轉速下差壓值差異之比較

轉速 葉片形式
差壓值(Pa) 差壓值差值比較
(rpm) (Case)
Case4 0.0735520372
4%
Case3 0.0708860254
3%
200 Case5 0.0691538387
119%
Case2 0.0315082799
1%
Case1 0.0312674029
Case5 0.177180382
4%
Case4 0.169662862
3%
400 Case3 0.164274387
142%
Case2 0.067981508
14%
Case1 0.059844361
Case5 0.446740834
3%
Case3 0.432579877
16%
600 Case4 0.374061624
8%
Case2 0.346902653
27%
Case1 0.273332716
Case5 0.801678932
13%
Case3 0.711447421
8%
800 Case4 0.65909689
33%
Case2 0.497372729
40%
Case1 0.354676898

65
圖 4-2-13 差壓 ΔP 與轉數 N 關係圖

66
表 4-2-3 流量 Q 與轉速 N 值 (Q=VxA)

轉速 葉片形式 V 截面平均風速 A 截面積大小 Q 流量


(rpm) (Case) (m/s) (m2) (m3/s)

Case1 0.1458818700 0.0095033180 0.0013863618


Case2 0.0663092440 0.0095033180 0.0006301578
200 Case3 0.0384855880 0.0095033180 0.0003657408
Case4 0.0445340030 0.0095033180 0.0004232208
Case5 0.0504855880 0.0095033180 0.0004797806
Case1 0.4068175900 0.0095033180 0.0038661169
Case2 0.3443290400 0.0095033180 0.0032722684
400 Case3 0.1836406500 0.0095033180 0.0017451955
Case4 0.1748953500 0.0095033180 0.0016620861
Case5 0.2083227500 0.0095033180 0.0019797573
Case1 0.5514429800 0.0095033180 0.0052405380
Case2 0.5216849500 0.0095033180 0.0049577380
600 Case3 0.4298467600 0.0095033180 0.0040849705
Case4 0.4248500300 0.0095033180 0.0040374849
Case5 0.4615521000 0.0095033180 0.0043862764
Case1 0.7890106300 0.0095033180 0.0074982189
Case2 0.7607848800 0.0095033180 0.0072299806
800 Case3 0.5843316000 0.0095033180 0.0055530890
Case4 0.5692371700 0.0095033180 0.0054096418
Case5 0.6246479100 0.0095033180 0.0059362277

67
表 4-2-4 各轉速下風量值差異之比較

轉速 葉片形式
風量(m3/s) 風量差值比較
(rpm) (Case)
Case1 0.001386362
120%
Case2 0.000630158
31%
200 Case5 0.000479781
13%
Case4 0.000423221
16%
Case3 0.000365741
Case1 0.003866117
18%
Case2 0.003272268
65%
400 Case5 0.001979757
13%
Case3 0.001745196
5%
Case4 0.001662086
Case1 0.005240538
6%
Case2 0.004957738
13%
600 Case5 0.004386276
7%
Case3 0.004084971
1%
Case4 0.004037485
Case1 0.007498219
4%
Case2 0.007229981
22%
800 Case5 0.005936228
7%
Case3 0.005553089
3%
Case4 0.005409642

68
圖 4-2-14 風量 Q 與轉速 N 關係曲線圖

4-3 各式流道長度應用之探討

本節中,將探討各式流道長度配合 Case5 及轉速 600rpm 時之流道情況。

由圖 4-3-1 的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可看出短流道及長流道於出口流道皆有壓

力停滯現象,此現象在圖 4-3-2 之壓力質流圖能更明顯看出,其中短流道除有

壓力停滯現象外,於入口流道之壓力跡線也較為不穩定。為了能夠清楚了解此

3 種流道差壓值大小,遂於風扇前後各 10mm 處設立監控點,分別測定各流道

之靜壓及全壓,並整理如表 4-3-1。靜壓為空氣分子不規則運動而撞擊管壁所

產生的壓力,觀察圖 4-3-2 壓力質流圖,短流道之管壁壓力呈現較其他流道明

顯,但因流場未完全發展,因此測定後之靜壓值較中流道減少約 6%,而長流
69
道因流道長度足夠流場完全發展,故靜壓值為 3 種流道最低,與中流道差異

約 169%;但長流道也因流場穩定,流體流動過程中摩擦損失較少,因而擁有

較高的體積流率,其值高出中流道約 20%,而短流道則因流場紊亂摩擦損失

較多,因此獲得的體積流率最少,約低於長流道 43%。綜合上述數據,中流道

能擁有最大靜壓值,長流道能獲得最多體積流率。

70
短流道

中流道

長流道

圖 4-3-1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

71
短流道

中流道

長流道

圖 4-3-2 壓力質流圖

72
表 4-3-1 各式流道長度之差壓值及體積流率

流道長度 靜差壓 全差壓 動差壓 體積流率

短流道 0.4202435800 0.6713876100 0.2511440300 0.0061483850

中流道 0.4467408340 0.8029958140 0.3562549800 0.0073228500

長流道 0.1658903060 0.6783606920 0.5124703860 0.0087828210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小型扇葉葉片設計對其性能影響的分析評估。

先利用 Inventor 建構風扇葉片幾何模型,再匯入 Ansys-Fluent 軟體進行模擬。

研究過程中針對不同葉片數目及風扇外型等設計參數進行修改,並比較在不

同轉速下各式葉片外型所呈現的各種性能差異。再比較在相同風扇模型及轉

速下不同流道長度之壓力分佈情況。透過圖表可觀察到不同葉片外型所產生

的流場及不同流道長度所產生的壓力變化。以下將根據前一章的模擬結果歸

納以下結論:

1. 轉速 200rpm 時,Case3 在後傾尖端有一三角集中壓力,增加了小缺角設

計後之 Case4 削減了壓力集中範圍,但此集中範圍於 Case5 中又出現,但

高低壓差值明顯較 Case4 小,代表 Case5 設計在壓力表現上較為平緩:而

400rpm 的葉面壓力分佈上與 200rpm 相去不遠;轉速 600rpm 時 Case1 有

一集中於葉片外側處且範圍不小的壓力,此壓力可能造成葉片運轉不順

及產生噪音。而 800rpm 轉速下 Case5 為壓力分佈較為勻稱的葉片形式。

2. Case1 在 200、400 及 800rpm 轉速下壓力面的壓力分佈情況相似,惟壓力

值隨轉速增加而變大;轉速 600rpm 時之壓力分佈較為明顯,有一大範圍

的高壓集中於葉片外側,其可能造成運轉過程中不順或產生異音。Case2

在壓力面的壓力分佈上較 Case1 均勻,因葉片數增加時壓力降也會趨於

74
平緩;Case3 後傾端三角集中壓力隨著轉速增加而縮小,葉片壓力分佈也

漸趨平均;Case4 之小缺角特徵能改善 Case3 之後傾端三角集中壓力,僅

轉速 800rpm 時尚有此狀況,但整體壓力分佈是較為均勻的;Case5 僅在

200rpm 時吸力面及壓力面壓力分佈較不均勻,其餘轉速之壓力分佈則是

5 種葉形較為勻稱的,其推力相較於 Case4 大約提升了 18%。綜合第 1、

2 點,Case1、Case2、Case 3、Case 4 葉片雖外型不同但皆為等厚度葉片,

吸風處葉片厚度較厚會阻擋流體流動,故在前傾端都會形成一或大或小

的壓力。其中 Case1 葉片的壓力分佈最不平均,但 Case3、Case 4 葉片因

為葉片形狀為曲面,故相較於平面的 Case1、Case 2 葉片阻力小壓力分佈

也較均勻。整體而言,仍以 Case5 的葉形能表現出較為均勻的壓力分佈。

3. 在 X=0 截面壓力分佈圖中,200rpm 及 400rpm 轉速之壓力分佈情形沒有

太明顯的壓力集中現象;在 600rpm 轉速下,Case5 出口流道壁面之壓力

滯留現象相對於其他 4 種葉片形式較不明顯,但卻有較高壓力值,代表

Case5 在流道壓力表現相對穩定;轉速 800rpm 時 Case5 在出口流道的高

壓區範圍較廣,因此能提供較大差壓值。在壓力質流圖中,轉速 200rpm

時,Case1 及 Case2 在進口流道中之壓力跡線較為平直,而 Case3、Case4、

Case5 的壓力跡線則呈現出螺旋吸入情形;轉速提高至 400rpm 時,Case3、

Case4、Case5 進口流道的壓力跡線螺旋吸入情形有稍稍改善;轉速提高

到 600rpm 時,除 Case5 外其他 4 種葉片形式在出口流道都有較明顯的壓


75
力停滯現象;而此種現象在 800rpm 轉速下更為明顯,且為 5 種葉片形式

都有,代表壓力停滯現象為影響流道流體性能不可避免的因素。在 X=0

截面速度向量分佈圖中,不管在哪一轉速下,Case1 及 Case2 之流速皆略

大於其他 3 種葉形,此是因為此種葉形葉片面積較小、不形成管塞效應

之緣故。

4. 觀察差壓值發現,平面形式葉形之差壓值皆小於曲面形式葉形,尤其在低

轉速下最大差壓差異值可達約 142%;而曲面形式之 3 種葉形,除了轉速

200rpm 外,其餘轉速下皆為 Case5 之差壓值最大,最多能高於次高者約

13%。在風量值方面剛好相反,平面形式葉形之風量值皆大於曲面形式葉

形,最多能高出約 65%之風量值;若僅以曲面葉形比較,各轉速下皆為

Case5 風量最大,最多能高於最低風量約 18%,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

葉形情況下轉速越快風量差異越小。綜合第 3、4 點,曲面葉形能提供比

平面葉形更多的差壓值,其中以利用葉片述季參數設計之 Case5 差壓值

最好;反之,平面葉形則能提供給流道比曲面葉形更多的風量,其中以葉

片數最少的 Case5 風量最大。

5. 短流道之管壁壓力呈現較其他流道明顯,但因流場未完全發展,因此靜壓

值較中流道減少約 6%,而長流道因流道長度足夠流場完全發展,流體流

動較為溫和,故靜壓值為 3 種流道最低,與中流道差異約 169%;但長流

76
道也因流場穩定,流體流動過程中摩擦損失較少,因而擁有較高的體積流

率,其值高出中流道約 20%,而短流道則因流場紊亂,摩擦損失較多,因

此獲得的體積流率最少,約低於長流道 43%。綜合上述,中流道能擁有最

大靜壓值,長流道能獲得最多體積流率。

6. 本文因探討軸流風扇葉形對性能之影響,流道部分僅為測試用,例如

Case1、Case2 能提供較佳風量,不過這僅代表 Case1、Case2 之葉形在本

研究設計之流道中能提供相對高的風量,不代表此葉形在任何流道下皆

能提供最大風量。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可針對此部分在進行更縝密之設計。

而扇葉部分則可朝流固耦合方向進行討論,模擬不同葉片形式所能承受

之應力值差異及葉片的損壞情形。

77
參考文獻

[1] U.S. Air Force Avionics Integrity Program (AVIP), (1989).

[2] Shepherd, D. G. (1956). Principles of Turbomachiner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ew York.

[3] 簡煥然、施銘銓(1992)。軸流風扇性能測試技術與扇葉技術。新竹縣:機

械工業雜誌,269-288。

[4] 施銘銓(1995)。小型冷卻風扇開發介紹。新竹縣:機械工業雜誌, 148-156。

[5] 林國楨(1991)。汽車引擎冷卻風扇設計發展。新竹縣:機械工業雜誌,204-

214。

[6] Eck, B. (1973). Fans. New York : Pergramon Press.

[7] 張瑞釗、許忠福、施良磷、張起領(1989)。渦輪葉片參數設計法。中山科

學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報告。

[8] 許文英、陳世雄(1995)。軸流式渦輪葉片參數設計。中國航空太空學會第

37 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9] 陳世雄(1995)。動力渦輪機組規劃設計。工研院研究計畫報告。

[10] 蘇聖拭、陳世雄(1996)。軸流泵葉輪與導葉之設計分析。中國機械工程學

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8-306。

78
[11] 林志遠(1997)。軸流風扇的性能提昇設計與測試。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台南市。

[12] Kokturk, T. (1981).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Reversible Axial


Flow Fan. M.S. Thesis, Middle East Techuical University, Turkey.

[13] 林鴻志(1999)。Pentium 4 處理器冷卻風扇之製造與實驗研究。國立台灣

科 技 大 學 機 械 工 程 技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台 北 市 。 取 自

https://etds.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xayHu/record?r1=17&h1=0

[14] 柯永澤、辛敬業(2006) 。產生推力的巨輪螺旋槳,科學展期刊。

[15] 賴昆澤(2012)。葉片設計對小型風扇性能影響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機 械 工 程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 雲 林 縣 。 取 自 https://etds.ncl.edu.tw/cgi-

bin/gs32/gsweb.cgi/ccd=YxayHu/record?r1=1&h1=1

[16] 風扇系統節能簡訊(2008)。經濟部能源局高效率馬達應用技術開發與推廣

計畫第 2 期。

[17] 施陽正、陳俊維、劉政熙、周雅文、江旭政(2004)。分離式空調機橫流扇

相似定律之研究。能源與冷凍空調學建築物能源管理技術研討會。

[18] William W Peng(2008). Fundamentals of Turbomachinery.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19] 風扇系統節能簡訊(2008)。經濟部能源局高效率馬達應用技術開發與推廣

79
計畫第 4 期。

[20] Fractal Design. FD Sweden AB LTD.. Sweden.

[21] Noctua. Rascom Computerdistribution Ges.m.b.H.. Wien , Austria.

[22] Xigmatek. 富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台北。

[23] 蔡憲旻、吳昭德、陳呈方(2016)。軸流風扇之設計分析與性能驗證。中華

民國第二十一屆車輛工程學術研討會。

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