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 35 卷第 5 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35 No.

5
2022 年 9 月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ep.2022

《诗经·小弁》“佗”字解
刘泽琳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诗经·小弁》“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一句中“佗”字的解释存在着较大争论,诸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
为动词和代词两种类别。结合《敦煌写本毛诗白文三卷》中的异文进行考证,“佗”字在《小弁》一诗中应作代词解,是“他”之义。将
“佗”字与“它”“他”二字进行比较,则“佗”字在本诗中应为“它”的假借字,是加“人”旁而作指代用。
关键词:《诗经·小弁》;“佗”;释义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 (2022 )05-0096-03

《小弁》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哀怨诗,目前对 一、“佗”字的动词释义
于该诗诗旨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毛诗序》称“《小 (一)“佗”为“施加”之义
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1]970,即认为诗记载了 汉注认为“佗”字之义属动词词性,首见于《毛诗
周幽王放逐太子姬宜臼一事。 《毛诗故训传》进一步 故训传》:“佗,加也。”[1]970 按毛亨的解释,“佗”字当为
补充云:“幽王取申女,生太子宜咎。又说褒姒生子伯 “施加”之义。 郑玄在此基础上,释“予”为“我”,解释
[1]970
服,立以为后,而放宜咎,将杀之。 ” 其二,鲁诗认 “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一句为“舍褒姒谗言之罪,而
为此诗是尹吉甫儿子伯奇受父虐待而作。《诗三家义 妄加我太子”[1]970, 那么该句中被施加罪名的对象应
集疏》中有“《小弁》《小雅》之篇,伯奇之诗也。伯奇仁 当是太子姬宜臼。 故“予之佗矣”当为“佗我”,也就是
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诗”[2]697 的说法。 无论选 “加(罪名)于我”。 据此,该句是言周幽王信褒姒的谗
取何种意旨进行解读, 该诗所抒发的都是抒情主人 言,欲立褒姒之子伯服,故强加罪名于太子宜臼,令
公因其父亲听信谗言而将其放逐的哀怨情绪, 表达 他前往申国反省一事。
幽怨哀伤、怨天尤父之情。而第七章末句“舍彼有罪, 毛亨等注解家依照具体的文义与语境, 探求
予之佗矣”正是此诗表达情感的关键。《小弁》第七章 “佗”字的释义,这种训诂方法为“据境证义”。 在这种
原文如下: 观点看来,“佗”应当作“施加”之义,与前文“舍彼有
君 子 信 谗 ,如 或 酬 之 。 君 子 不 惠 ,不 舒 究 罪”之“舍”相对,符合“妄加罪名”的语境。 此说得到
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了后世大多数《诗经》解读者的认同。 如:王安石《诗
对 于 “舍 彼 有 罪 ,予 之 佗 矣 ”一 句 中 的 “佗 ”字 , 义钩沉》释此句为“‘舍彼有罪’之谗人,而加己以非
《诗经》的历代注疏都对其进行了训释,有诸多释义, 其 罪 ” [3]180;朱 熹 《诗 集 传 》释 为 “今 乃 舍 彼 有 罪 之 谮
主流观点主要可分为动词说和代词说两类:以《毛诗 人,而加我以非其罪” [4]218;刘沅《诗经恒解》解为“舍
故训传》等为代表的汉注释“佗”为“加”,《说文解字》 彼 有 罪 而 加 诸 无 罪 ” [5]197。 以 上 诸 解 都 是 建 立 在 释
释为“何”,清人严元照进一步解释为“背负”之义,属 “佗”为“加”基础之上的。 《康熙字典》中亦以此句为
动词 ;以 《毛 诗 正 义 》为 代 表 的 唐 注 认 为 “佗 ”为 “他 例,解释道:“《韵会》《正韵》:并吐卧切,音唾,加也。
人”之义,属代词。本文即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辨正, 《诗·小雅》: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6]18 因此,《毛传》
并结合《敦煌写本毛诗白文三卷》中的异文,对此句 释“佗”为“加”,是一种被解诗者广泛认同的主流观
中“佗”字的释义进行探讨。 点。 此外,王念孙释“拸”字为“移加之”,又引前述毛

收稿日期:2020-12-04
作者简介:刘泽琳(1993 —),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献学。

— 96 —
说,以证“‘佗’与‘拸’,亦声近义同”[7]112,这也从因声 与《说文》之义相连,又言《说文》《广雅》诸例皆得证
求义的角度证明了此说的合理性。 《毛传》之义。但此二义不得并说,若放置于文本语境
然而,任何词语的解释都要有旁证,而不能孤立 中,“加”字并不能理解为“背负”之义,此解甚误。 因
存在。 “佗”表示“加”的用法仅见于此诗“予之佗矣” 为汉代注家即认为,“佗” 字依据形旁表示一人弯腰
之句,后世著作除引用此观点外,再无他证。 清代朱 背负状,可证本义为“儋何”,确定“佗”字为人背负之
鹤龄在《诗经通义》中即反驳释此说:“按毛云:佗,加 义,后来由具体引申为抽象,有了背负罪名的意思。
也。 《集传》同。 然考之字画,‘佗’即‘他’,无训‘加’ 而“予之佗矣”之“予”字本就有“推予”之义,又何须
者。 ”[8]43 朱氏从字形上判断,“佗”当释为“他”,认为 再重复之? 故将此句中的“佗”字释为“儋何”或“背
该字在其他典籍中并没有被训释为“加”的情况。 在 负”也不确。
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若仅凭孤立的语境强就词义,而 二、“佗”应当为“他人”之义
没有其他语句进行佐证,是为“孤证不立”。 因此,将 除了表示动词外,孔颖达《毛诗正义》对“佗”字
“佗”解作“加”是否正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之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此‘佗’谓佗人也。言
(二)“佗”为“背负”之义 舍有罪,而以罪与佗人,是从此而往加也,故曰‘佗,
汉代的其他训诂学专著则运用“以形索义”的方 加也’。 ”[1]972 此说亦是从《毛诗故训传》的观点来理
法,探讨“佗”字本义。 如许慎《说文解字》云:“佗,负 解,不同的是,将“佗”字的词性由动词变成了代词。
何也。 从人,它声。 ”又云:“何,儋也。 ”[9]371“佗”“何” 然而,孔氏并未对“佗”字真义进行详细说解,需要进
二字递相为训,以证其义为“担荷”,即以肩负物。 从 一步讨论。
“佗”的这一本义出发,认为该字是一个形声字。人旁 对于“佗”字的声旁“它”,《说文解字》详细分析
表意,其古文形体像一个弯腰的人,表示背负;“它” 了该字的意义:“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
表声,隶变前写作“ ”。 以此形训,“佗”字的本义应 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9]678 即认为“它”有
是具体的“背负”之义,进一步指抽象的“负担”。 名词的用法。 段玉裁注:“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
《说文解字》释“佗”字并没有以“予之佗矣”一句 无恙也。 语言转移, 则以无别故当之。 而其字或假
举例,这种观点被清人进一步阐发。 段玉裁《说文解 ‘佗 ’为 之 ,又 俗 作 ‘他 ’, 经 典 多 作 ‘ 它 ’, 犹 言 ‘ 彼 ’
字注》云:“负,何也。负字盖浅人增之耳。《小雅》:‘舍 也。 ”[9]678 由此可知,佗”字的声旁“ ”,是“虫”之义,
彼有罪,予之佗矣。’《传》曰:‘佗,加也。’此佗本义之 隶变作“它”字。 上古时期多为穴居,故人们常询问
[8]371
见于经者也。 佗之俗字为‘驼’,为‘驮’。 ” 认为 “无它乎”,类似今人之“无恙”,于是“它”字就逐渐有
“佗”在“予之佗矣”中作本义解。 此外,段氏认为《说 了指代之义,又引申为“别故”。 而后来,“它”在“别
文》中“佗,负何”之“负”当为衍文,按照《说文》的释 故”的意义上又引申出“别的”“其他”之义,由名词变
字体例,确实少见用两个并列同义词来释词的现象, 成了旁指代词。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王顾左
段氏所言应是。 右而言他”为指事,《左传·成公二年》中的“萧同叔子
对于“佗”作“负何”之义,胡承珙也给出了其他 非他,寡君之母也”为指人。可以认为,“他”字指代人
书证:“疏说非是。 《说文》:‘佗,负何也。 ’是‘加’者, 的功能即发源于此基础上。 《康熙字典》亦单列此义
佗之本义。 《方言》:‘凡以驴马馲驼载物者, 谓之负 项,云:“《广韵》托何切。 《集韵》《韵会》《正韵》:汤何
佗,亦谓之贺。 ’《仪礼·士丧礼》注云:‘贺,加也。 ’ 切,妥平声,与‘他’‘它’通。 《扬子法言》:‘君子正而
‘贺’之为‘加’,犹‘佗’之为‘加’矣。 ” [10]1005
是从词汇 不佗’。 ”[6]18
比较的角度给“佗”下了定义,即指靠人或动物背负。 严元照对“它”字与“佗”字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汉书》中有“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一句,颜师古注: 认为“它”字“或 从 虫 ,作 蛇 ,以 音 义 推 之 ,‘他 人 ’之
“佗,音徒何反。 凡以畜产载负物者皆为佗。 ” [11]2978-2979
‘他’当作它,后人以声近借用佗字”[9]10。 这是有旁证
“佗”字表示动物的“驮负”“载负”之义。 《康熙字典》 依据的。 按照音义来推求,“他人”之“他”当作“它”,
就将“背负”之义单列,与“加”义并列:“又《集韵》《韵 后人以声近借用“佗”字,所以《广韵》中解释其为“非
[6]18
会》《正韵》:并唐何切,音‘驼’,俗谓背负,曰‘佗’。 ” 我也”。然而这并非是诗句中“佗”字的规范释义。《毛
由此可见“佗”作背负之义是有先例的。 传》训“佗”为“加”,《说文解字》训“佗”为“背负”,而
此外,清代学者严元照引《毛诗故训传》与《说文 《毛诗正义》对此未分析。 严元照还认为,“它”字,小
[12]10
解字》之说,释“‘加’为儋何之义” ,似是将《毛传》 篆写作 ,也写作 。 《说文·人部》没有从 的字,所

— 97 —
以《广韵》认为“他”字是隶变俗体字。正如前文所述, 样,故‘佗’的本义指负荷” [17]96-97,亦是一种训释文字
“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 徐灏 的方式。
《说文解字注笺》亦言:“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 最后,“他”是“佗”的隶变俗体字。因为表示“佗”
[13]14
增‘人’旁作‘佗’,而隶变为‘他’。 ” 姚际恒《诗经 字的右半边“它”很像是“也”字,在甲骨文中就经常
通论》亦认为“佗即他,谓音唾,训加,似无意义。 予、 出 现 “它 ”和 “也 ” 字 形 相 混 的 现 象 , 于 是 不 少 人 把
与同。 谓舍彼之罪而予之他人耳” [14]28。 由此 可 见 , “佗”字写成了“他”,这种现象应当出现于秦汉之际。
“佗”字表示指代,放在原句中是比较合理的。 “予之 在先 秦 时 期 ,表 示 “他 ”之 义 的 “佗 ”字 依 然 出 现 ,如
佗 矣 ”相 当 于 “予 他 ”,即 表 示 将 罪 名 给 予 公 子 姬 宜 《左传·隐公元年》的“佗邑唯命”。
臼。 以此《毛诗正义》训解为确。 严可均认为,“‘佗者 综上所述,对于“它”“佗”“他”三字的发展脉络,
[8]43
置之‘他’,所谓斥居于申也” ,即把“佗”释为“他” 我们亦可做一梳理:最初,在甲骨文中,“它”字用作
更能凸显此诗斥责幽王所娶之申女的意味。 名词表示蛇类动物,后来通过假借,引申为代词。 从
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诗经》中的异文问题也 金文开始,出现了“佗”字,其本义为“儋何”,而后假
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敦煌写本中有《小弁》一诗,原 借 表 示 “其 他 ”之 义 , 又 俗 体 作 “ 他 ”, 始 见 于 篆 文 。
[15]585
文此句为“舍彼有罪,予之他矣” ,要证明“佗”字 “它”字字义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指物义项不断虚
应作“他”解,甚至可以认为《诗经》原文即为“予之他 化的过程。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探求
矣”。如此,则“予之佗矣”中的“予”字应为动词,意为 某字在具体文本当中的意义, 借助字形的考辨与结
“给予”。 合具体语境是缺一不可的,只有通过详细的考辨,方
三、“佗”“它”“他”三字关系 可求得字义的发展脉络, 这对于我们探寻先秦典籍
针对敦煌写本中的异文“他”,结合徐灏所言古 中具体的字义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无“他”字之说,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推断:在上古时
期,只有“它”字存在而无“佗”字和“他”字,后来“它” 参考文献:

字具有了代词的作用,而“佗”与“他”都是在“它”字 [1] 毛 诗 正 义 [M]. (汉 )毛 亨 ,传 ;(汉 )郑 玄 ,笺 ;(唐 )孔 颖 达 ,


等 ,正 义 . 北京:中华书局,2009.
的基础上产生的汉字。 关于“佗”“它”“他”三字的关
[2] (清)王先谦 . 诗三家义集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系,有三点需要说明:
[3] (宋)王安石 . 诗义钩沉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首先,“它”始见于甲骨文,在隶变前写作 “ ”,
[4] (宋)朱熹 . 诗集传 [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后来借用作代词,表示“其他”。 《说文》释“它”为“虫 [5] (清)刘沅 . 十三经恒解:卷之三 [M]. 成都:巴蜀书社,2016.
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玉篇》则明确释“它” [6] (清)张玉书 . 康熙字典(清内府刻本)[M]. 上海:上海文艺出
为“蛇 也 ”,可 证 “它 ”字 一 开 始 为 名 词 ,是 “蛇 ”的 意 版社,2000.
思,后来把“它”借用作代词,属“本无其字”的假借。 [7] (清)王念孙 . 广雅疏证 [M]. 北京:中华书局,2019.
于是另外要表示“蛇”的时候,又另造了一个带“虫” [8] (清)朱鹤龄 . 诗经通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旁的“蛇”字。 由此,“蛇”与“它”的功能便分开了。 但 [9] 说 文 解 字 注 [M]. (清 ) 段 玉 裁 ,注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1988.
有的学者从“无它乎”的见面问候语认为,“‘它’字的
[10] (清)胡承珙 . 毛诗后笺 [M]. 合肥:黄山书社,1999.
意义从指称蛇虫到指代人物的演变,这并不是假借,
[11] (汉)班固 . 汉书 [M]. (唐)颜师古,注 . 北京:中华书局,1962.
而是词义的引申”[16]92。 这是值得商榷的。 段玉裁和徐
[12] (清)严元照 . 娱亲雅言(清湖州丛书本)[M].
灏等将人称代词的“它”视为一种假借字,更符合上
[13] (清 )徐 灏 . 说 文 解 字 注 笺 (清 光 绪 二 十 年 徐 氏 刻 民 国 三 年
古时期文字的发展规律,若并不是假借,则原“它”字 补刻本)[M].
为何要加形旁“虫”以另造新字? [14] (清)姚际恒 . 诗经通论(清道光十七年铁琴山馆刻本)[M].
其 次 ,“佗 ”字 的 本 义 为 “负 何 ”,但 在 《诗 经·小 [15] 张涌泉主编 .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 [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弁》中用作“它”的假借字,是加“人”旁而作指代用, [16] 黄 玉 顺 . 中 国 传 统 的 “他 者 ”意 识 :古 代 汉 语 人 称 代 词 的 分
可指人也可以指物, 这是后起的用法。 但到后来, 析 [J]. 中国哲学史,2003 (2 ).

“佗”字使用的机会逐渐减少,差不多成了死字。 此 [17] 李 土 生 . 土 生 说 字 : 第 6 卷 [M]. 北 京 : 中 央 文 献 出 版 社 ,


2009.
外 , 有 的 学 者 还 提 出 一 种 说 法 , 认 为 “‘ 它 ’ 可 视 为
‘驼’的省字,指骆驼。 人背负身外之物就像骆驼一

— 9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