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百科-隋朝

1.开皇之治
a.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
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b.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
政策。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开科举考试先河;官僚制
度上,采用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经济上革除弊端,进行户籍整理,有效打击了世家
大族的经济力量和政治特权,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税收; 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税,采
纳北朝时期徭役最轻的北齐法。兴修水利,隋唐大运河连接了南北,给沿线政治、经济、
文化带来了进步。
c.隋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
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人口大增,粮食丰实,南
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2.隋唐大运河
a.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
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
b.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
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
c.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隋炀帝急于修建运
河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d.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
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3.三省六部制
a.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
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尚书省形成于东汉,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
于三国。中书省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是决策机构。门
下省负责审核朝臣奏章,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中央决策,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
机构。
c.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天下土地、户籍、
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祀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
宾;兵部:掌管武将选用、军队训练、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握法律、刑狱事务
等;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
d.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
运转,加强了皇权。

4.科举制
a.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源自中国,并传播至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
b.科举始于 605 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 1905 年才被废
除。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
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1
c.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
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
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5.大兴城
a.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为长安城。
b.开皇三年,隋朝迁至新都,因此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
城。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c.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时期,它已是当时世
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城,极盛时城内人口达到百万。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群
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d.唐长安城对亚洲地区城市建筑影响颇深,日本当时的首都平安京便是模仿长安城对布局
而规划。

6.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7.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7.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唐朝
1.贞观之治
a.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
b.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
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c.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重用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平抑门第,以功
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
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延续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行府兵制、均
田制、科举制等都有发展。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并于西域置安西都护府,
因此大唐声威远播,四方服悦,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天可汗”。
d.贞观之治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 281 年的基业。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
政风”而力图仿效。期间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四方诚服。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
会推向了鼎盛时期。

2.开元盛世
a.亦称开元之治,是唐朝在唐玄宗的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的前三十年以开
元作为年号,故称“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
b.功绩:任用贤能,先后启用姚崇、张九龄等为相。改革吏治,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
官吏的迁调制度。发展经济,极为节俭,遣散宫女,节省开支,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
靡之风。提倡文教,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军事上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

2
废弛的府兵制。
c 开元盛世使得天下大治,大唐国力升至顶峰。但繁盛背后隐藏着极端的政治矛盾。土地
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制和均田制行将崩溃,节度使的权力日益扩大,最终发生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
a.唐朝 755 年至 763 年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跟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乱及动
乱。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而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
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b.影响: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广大人民在战乱之后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
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
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
矛盾日益尖锐化。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c.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玄武门之变
a.玄武门之变是唐朝 626 年 7 月 2 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在唐朝
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b.李世民率众杀害自己的长兄储君东宫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并杀死两人诸子,
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储君,并掌握京师兵权,不久后李渊为时势所迫而退位并内禅。太宗在
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5.殿试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b.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进行区别
选拔官员等。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
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 西夏,那人就是后来成
为西夏国相的张元;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一般不会黜落考生

6.马嵬驿之变
a.又称马嵬坡兵变、马嵬之变,是唐代天宝十五载六月在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市以西)发
生的一次兵变,导致宰相杨国忠及其堂妹杨贵妃被杀。
b.背景:天宝十四载幽州安禄山、史思明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天
宝十五载(756 年)六月初九,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于六月十二日决定放弃都城长安、
逃亡四川。路上无人接洽,十分辛苦。第三天,驻入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驿站。
其时保护唐玄宗的禁军龙武军遭遇缺粮,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煽动军士,将怨恨都发泄到杨
国忠身上,因此发生兵变。杨国忠死后,士兵旋即将包围馆驿围住并挟令唐玄宗赐死其贵
妃、杨国忠的堂妹杨玉环,以防止日后报复。唐玄宗迫于情势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将
杨贵妃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方才稳住军心。
c.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描写了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中心思想
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
生死不渝的爱情。

3
7.黄巢起义
a.黄巢之乱,又称黄巢民变、黄巢起义,是唐僖宗时由私盐商人黄巢为首的民变。
b.黄巢乱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的国祚。黄巢祸延半壁江山,切断唐室隋唐大运
河的经济命脉,沉重打击唐朝的统治。907 年,黄巢降将、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国号梁,
史称后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故史家曰:唐室实亡于黄巢起兵。
c.影响: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祸延 唐朝关
中地区,时间长达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估计,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唐朝灭亡,
因为长安残破及被朱温所毁,导致之后的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

8.三师
a.起使于中国古代官名,为太师、太傅、太保三个官名合称。
b.后亦有三师三公之称,唐代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之合称,太尉、司徒、司空则合
称三公。
c.周代起设置,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权力颇大,负责辅助年少的君主执行政务。九品中正
制以后,三师为正一品官。北魏时期,又设置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东
宫三太”。自北齐以后,称“三师”,负责训导和辅佐皇太子。三师唐朝授以元老重臣之
最高荣衔、地位极尊,所施极严,无人则阙。

9.鉴真东渡
a.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
b.他不畏艰险,六次起航前往日本,前五次都失败,终于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带去
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
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
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的一颗明珠,保存至今。鉴真死后,
其弟子为他制作的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定为“国宝”。
c.鉴真在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
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10.《大唐西域记》
a.《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辩机编撰的地理史籍,成书于唐
贞观二十年(646 年)。
b.《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
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
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
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
c.《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
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这部书保存了大量的印度史料。在唐玄奘之前,印度
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于有着悠久文明的印度宗教、古代地理来说,这部书是主要的史
料。根可以说,如今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
d.《大唐西域记》体例严谨,文笔绚丽雅致,简扼流畅。

11.李白

4
a.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b.李白的乐府、绝句和歌行成就最高,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且同臻极境,只有李
白一人。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c.李白诗风浪漫,包罗万象,继承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命,反对南齐、萧梁以来的形式主
义,把南朝以来柔弱华靡的文风,一扫而空。
诗歌极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内容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
神,歌颂游侠和仙道。结构奇特,极度夸张,比喻生动,并运用大量神话传说。
d.李白诗歌取材广阔,想象丰富,豪迈奔放,为唐诗冠冕。后世诗人如宋代的苏轼、陆游、
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均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

-艾兹拉·庞德
a.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意象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
b.庞德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自称为儒者。曾改编并翻译了
《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c.庞德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
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代表作品《在地铁站
内》。

-T.S.艾略特
a.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194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b.家庭优越,曾在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大学修读哲学博士学位。其与艾兹拉 ·
庞德在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活动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庞德的帮助下,发表了多篇诗
作。代表作品有《荒原》,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
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艾略特 1930 年后的三十年里,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其作品对二十
世纪乃至今日对文学史影响深远。

12.杜甫
a.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
诗人。
b.生于巩县,曾漫游各地。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其诗
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
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
c.和李白并称“大李杜”(即为与李商隐和杜牧“小李杜”区分)。代表作品有“三吏”
(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诗
圣”。

14.韩柳
-韩愈
a.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政治家。

5
b.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百代文宗”之称,后世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
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讲究声律对账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c.其文章气势恢宏,说理透彻,逻辑严谨。在封建道德方面,大力倡导儒学,开宋明理学
之先声。代表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韩昌黎集》。

-柳宗元
a.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b.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领袖,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
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以明道”。其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文章融
叙事、描写和议论为一体,堪称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中国游记文体的先河。思想方面,柳
宗元自视为儒家改革者,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天与自然跟人事无关,反驳
迷信习俗,著作有《封建论》。论说文还有《捕蛇者说》。
c.柳宗元在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成就突出。

16.张九龄
a.唐代诗人、唯一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世称“张曲江”。
b.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 首,名列《唐诗三
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 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
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其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c.主政期间,张九龄主张不循资格用人,为人好名不好利,敢于谏言,不避利害。张九龄
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17.刘禹锡
a.字梦得,唐代诗人、思想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b.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和白居易并称“三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
口 。其代表作品还有《陋室铭》《乌衣巷》,其《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天命论
的物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c.刘禹锡诗风颇具独特性,简洁明快,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
和雄直气势,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18.白居易
a.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b.白居易与元稹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c.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最为重视的是讽喻诗,其创作意旨是
用诗歌补时政之不足。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
代表作。除讽喻诗,白居易还非常重视闲适诗,用以陶冶性情,反映其“知足饱和”的人
生哲理。其感伤诗中最有名的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d.白居易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以来
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6
19.宋明理学
a.亦称“道学”,义理之学,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思维,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b.哲学中心观念是“理”,“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周敦颐是宋明理学之鼻
祖;二程(程颢、程颐)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通过“格物致知”以明道德知善;南
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
学说。
c.影响:消极: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
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

-程朱理学
a.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
派之一。
b.程朱理学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和二程等人创立的新儒学,朱熹为集大成者。因此这种
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一般认为程朱理学为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c.程朱理学基本观点为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
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3)存天理、灭人
欲。
d.后程朱理学被曲解,为统治阶级压制人民,扼杀人的自然欲望的工具。
-陆王心学
a.“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滥觞于南宋陆九渊,至明朝王阳明首提“心学”简
称。
b.“陆王心学”与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陆九渊和陆九龄和朱熹曾在鹅湖寺
进行学术辩论,实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交锋。
c.陆九渊主张“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
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并发扬光大,并提出心学的宗旨
在于“致良知”,“心外无物”等,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d.“陆王心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20.《长恨歌》
a.《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古典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
b.主要内容:此诗可分为三大段:1)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
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2)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
朝思暮想,深情不移。3)唐玄宗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找杨贵妃和杨贵妃在蓬莱宫会见唐玄
宗使者的情形。
c.《长恨歌》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d.艺术特点:全诗的艺术性较高。1)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
又是悲剧的承受者。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

7
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2)故事中浪漫色彩的加入。爱情可以使生者死,
可以使死者生,这样的力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描写过。3)有关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活动的
精彩描写。4)对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正面描绘,它不仅占的篇幅大,而且角度多、变化
多。5)语言的精美,既生动、形象、凝练,又婉转、流利、韵律性强,使人传诵不绝。
e.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等,在构思上都曾受到《长恨歌》的启发,可见其影响之深
远。

21.唐朝刘知几《史通》
a.唐朝史学著作,作者刘知几,中国乃至全世界首部有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
b.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学体例与编撰方法,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得失。
贡献:1)将唐代以前史籍分为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和汉书
家)和二体(纪传体和编年体)。《史通》极为推崇断代史而反对通史。
2)提倡直书、实录,斥责歪曲和捏造历史的人。
3)提出疑古、惑经之论。
4)提出史学方法(最大贡献)
5)开辟史评的道路
c.中国最系统和全面的史评,首推刘知几《史通》。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
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22.《茶经》
a.《茶经》是唐朝人陆羽所撰的茶学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
b.成书背景:唐代茶叶生产空前发达,饮茶风尚大为扩散。特别是禅宗快速发展,而僧人
们喜欢引用提神的茶水;科举考试建立后,朝廷用茶来帮助考生和监考官员提神。于是饮
茶之风通过士人和僧人快速传播。唐代出现了大量与茶事相关的知识和文献,为其写作提
供养料。
c.主要内容:全书分 3 卷 10 篇,总结茶的栽培、采摘、制作、鉴别、煮饮的流程和工具,
收集历史上与茶有关的史料,是当时茶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
d.《茶经》是中国完整而系统的茶学专著,成为后世茶书的范本。其将饮茶提升为一种茶
文化和茶道,影响和倡导了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极大地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23.《备急千金要方》
a.又称《千金要方》、《千金方》,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左传为唐代孙思邈。
b.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故取名《千金药方》。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
成,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c.孙思邈(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伤寒学方
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
应各独立设科,对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
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d.《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其首篇《大医精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对
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4.元稹《崔莺莺传》
a.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篇传奇。
b.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故事。起始张生

8
在兵乱之时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
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
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
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c.全文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充满了一种诗意
美,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佳作。《莺莺传》主要成就在于它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基础之上的艺术描写。情节发展,即真实自然又曲折生动,可谓一波三折。
d.《崔莺莺传》在唐传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以其曲折生动的爱情描写和独特的艺
术魅力,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小说创作。它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25.唐传奇
a.又称唐传奇或传奇文,唐代开始虚构的文言短篇小说,往往指唐代小说。
b.传奇上承六朝神怪小说,始创于初唐,大盛于中唐,衰落于宋代,题材大致上可分爱情、
志怪、豪侠、历史四类。代表作品有《崔莺莺传》(元稹)、白行简《李娃传》等。、
c.艺术特点:典型的传奇与一般笔记小说不同,具有复杂情节,曲折描写,不是实事的记
录,而是有意识地创作。风格优雅自然,写实又充满幻想,常用夸张、讽刺、象声,并运
用伏笔,前后呼应。
d.传奇首都建立中国短篇小说的形式,提供大量素材,对后世小说和戏曲都有重大影响。

26.阎立本
a.唐代时期宰相、画家。
b.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对绘画和建筑都很擅长。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画
像》。
c.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人物画形象逼
真传神,时人誉为“丹青神话”,写实性注重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
以弘扬经国安邦之大业。
d.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又加以吸收和发展,在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