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4

下篇 金融宏观调控篇

第十章 货币供给
 过去的一些《金融学》相关教科书,往往将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量相等同。听
起来理由十足,即向流通中供给多少货币实质上就是向流通中注入多少货币量。
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 货币供给不仅有全新的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还有明确的目标和一整套运行的程
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涵义不局限“供给”两字的表象,重要的是“供给”的量,
即要符合客观经济要求的货币需要量(也称货币必要量),这是个不能忽视和模
糊的重大问题,这也是货币供需理论的实质所在 !
 正如一位著名金融学家曾说过:“不懂得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要想议论现代社
会经济问题,实在是太困难了。”
 本章着重就货币供给的理论与四大机制作介绍。

3
目录
CONTENTS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与


及其理论 的形成机制 的运行机制 的决定机制 的调控机制 相关经济范
畴的联系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 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
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5
一、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
1 涵义
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
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 1 )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决定其大小的主要是银行信贷收支;
( 2 ) 是一定时点上银行的负债总额。具体来说,存款量是商业银行的
负债,现金发行量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几点说明 ( 3 )研究货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
的相适应,以求经济的平稳发展;
( 4 )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 , 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对它的
调控就变得十分困难。
6
一、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1 货币供给的定义。

货币供给的形成和传导轨迹,中央银行
2 与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的账户关系,
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

3
货币供给的三个要素,即基础货币、货
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供给量的
2. 货币供给
决定。
理论的主
不同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
要内容 4
量的可能程度及其操作。

7
一、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 所谓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
量,它具有客观性;

· 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政策所决定的
量,它具有主观性;
货币供给的内
生性和外生性
3
· 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
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量;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
是由中央银行之外因素所决定的量;

· 货币供给量既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
8
拓展演练

货币供给是一个:
A. 内生变量
B. 外生变量
C. 既是一个内生变量,也是一个外生变量

答案: C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货币供应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
· 主要是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问题,然而这一问题既重要又繁难。

2. 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 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
·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者是 18 世纪的约翰 · 劳( John Law ),信用创造学
说的
另一杰出代表是阿伯特 · 韩( Albert Hahn )。他将银行划分为两类:第
一类
10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 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
⑴ 萌芽期 (20 世纪 20 年代 ) :菲利普斯 (C. A. Phillips) 1921 年出版的《银
行信
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 。
⑵ 成长期 (20 世纪 60 年代 ) :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 米德在《货币数量与银行制度》一文中阐述了在各种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

何决定的问题。
· 丁百根在研究美国 1919—1932 年的经济循环时,推导出了一个货币供给
11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二人合著的《 1867—1960 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



供给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 菲利普卡甘在深入研究了美国 1875—1960 年货币存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后,
得出了以下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变动取决于高能货币、通货比
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

12
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

 中国在 1984 年央行成立后才开始货币供给理论引起重视。


  因为:
  ① 此前我国没有货币供给理论产生并付诸实践的条件;

  ② 此前我国也没有研究货币供给理论的客观要求。

  近 30 多年来,货币供给理论及其供求平衡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
我国金融理论界以及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就这门新学科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
了一批新成果。

13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 货币出自银行

 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 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14
一、货币出自银行

1. 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
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

1
货币出自银行 2. 社会各单位 ( 个人 ) 所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
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  
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
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
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
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

15
一、货币出自银行

2. 社会各单位(个人)所持货币的来源

图 10-1 货币供给量的流动图 16
一、货币出自银行

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
以下两方面的修正:

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
①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
两点修正 (1 ②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
) ③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④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
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2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

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
部或政府其他部门。
17
拓展演练

货币从何而来?
A. 由国务院直接发行
B. 在现行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都是出自银行
C. 不管现金和存款,都是由财政发行的
D. 企业和个人也参与货币的发行

答案: B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 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
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
( 1 )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
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
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

19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 2 )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
( 3 )银行自有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 1984 年我国银行统
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
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股东)的负债。
( 4 )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
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

20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表 10-1 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简表

资产来源(负债)甲 资金运用(资产)乙

A1 各项存款 L1 各项贷款
A2 银行自有资金 L2 金银库存占款
其中:当年结益 L3 外汇库存占款
A3 流通中货币 L4 上缴财政款
A4 其他 L5 财政透支
合计 合计 21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A1+A2+A3+A4=L1+L2+L3+L4+L5
  ⑴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
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⑵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 = 存款
+ 现金”这一恒等式。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
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绝大多数是由银行通
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22
三、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三、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

1.“ 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

2.“ 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

3.“ 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4.“ 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

5.“ 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

23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 现金运行机制
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 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24
一、现金运行机制

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
图。

  

图 10- 2 我国现金运行图 25
一、现金运行机制

· 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

① 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
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② 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
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③ 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① 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② 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26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 原始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 Primary Deposit ),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2. 派生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 Derivative Deposit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


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27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 1 )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 2 )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 3 )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

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 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

派生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28
拓展演练

派生存款是在何处直接形成的:
A. 中央银行体系内
B. 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内
C. 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内

答案: B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1.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

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 10000 元
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 T 形账户表示为 ( 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10 000 存 款 10 000

 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 10000 元存款正好用作 10000 元的现金


准备,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
30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
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 T 形账户中保留 2 000 元的存款
准备金后,其余 8 000 元用于贷款或投资。 T 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2 000 存 款 10 000
放 款 8 000

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
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 1:1 。
31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2. 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如下假设:

 ( 1 )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

 ( 2 )法定准备率为 20% ;

 ( 3 )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

 ( 4 )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

32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设甲银行初始状态下的 T 形账户为(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200 000 存 款 1 000 000
放  款 800 000

合 计 1 000 000 合 计 1 000 000

  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0/100 ) ×100% =20% ,符合法律


规定,其余 80 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
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
33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 10 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
了 10 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 10 万元,甲银行的 T 形账户变为账户 B (单位:
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300 000 存 款 1 100 000
放 款 8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30/110 ) ×100%=27.3 %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


超额准备金 8 万元 (30 - 110×20%) 。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
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
于放款。 34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假设,甲银行决定将 8 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T形账户则
变为账户 C (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220 000 存 款 1 100 000
放 88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合 计 1 100 000

  在账户 C 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 22/110 ) ×100% =20% ,符合


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
35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 8 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
设乙银行在 8 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150 000 存 款 750 000
放 600 000

合 计 750 000 合 计 750 000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15/75 ) ×100%=20% ,符合法律规定,


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
36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当甲银行流出的 8 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
                  (单位:元)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230 000 存 830 000
放 600 000 款

合  830 000 合 830 000
计 计
  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 23/83 ) ×100%= 27.7 % ,高于法定准
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 6.4 万元( 23 - 83×20% ),均衡被打破。基于
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
行账户变为(单位:元):
37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资 产 负 债
现金准备 166 000 存 款 830 000
放  款 664 000

合 计 830 000 合 计 830 000

  乙银行贷出的 6.4 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 20% 的准备金


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 5.12 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
备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 10 万元现金,
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 50 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
张过程为: 38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100 000+80 000+64 000+…


  = 100 000×[1+(4/5)+(4/5)2+…]
  = 100 000×{1/[1-(4/5)]}
  = 500 000

这一过程可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来表示:

39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表 10-2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
银行 增加存款 法定准备金 增加放款
第一家银行 100 000 20 000 80 000
第二家银行 80 000 16 000 64 000
第三家银行 64 000 12 800 51 200
第四家银行 51 200 10 240 40 960
第五家银行 40 960 8192 32 768
第六家银行
······ ······ ······
:
: : :
:
: : :

总 计 500 000 100 000 400 000


40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上表 10-2 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


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此一扩张数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
法定准备率的高低。而且扩张倍数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下:

  其中, D 为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 ,A 为原始存款量, r 为法定准备金比


率。

  如把上例代入公式,则为:

41
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显然,这里的存款乘数是 1/r =5 ,即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派生存款是原始存


款的 5 倍。存款乘数的含义是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变动。

3.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其原理和前述的累积扩张过程完全相同,所不同者仅在于:在扩张过程中,
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

42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性因素

  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
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  

1. 法定存款准备率 (r )

r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 ; 反之,越大。  

2. 现金漏损率 (c )

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
货币的能力。   `
43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性因素

3. 超额准备率 (e )
超额准备率大,则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4. 定期存款准备金率 (rt·t )
rt·t 提高,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综合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存款乘数( K )的公式可修正为:    
   
1
  K = ——————
r+c+e+ rt·t
以上因素只是抽象分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得依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
阶段而定。 44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
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 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 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 货币乘数

45
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乘数与信用扩张乘数的区别

 货币乘数说明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供给可相应引起商业银行存款货

币的增加,而信用扩张乘数通常指商业银行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
率。

 货币乘数是包括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包括现金

在内的中央银行对社会总负债的改变量;而信用扩张乘数只反映中央银
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改变量,是中央银行全部负债量的一部分。

46
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要从总体上找出存款派生的初始点,必须换一个角度。

  如果作一次理论的抽象,从整个中央银行系统考察,设 Ms 为货币供给量, m
表示货币乘数, B 是基础货币,那么,整个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为:
Ms = m · B
  从动态看,基础货币增量△ B 与货币乘数决定着即将增加的货币供给量△ M ,用
公式表示为:
△M = m · △B
  如以 M 代表前期货币供给量, M′ 代表计划期货币供给总量,用公式表示为:

M′= M + m · △B
47
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定的
情况下,如果增加基础货币,则表示放松银根,货币
政策趋于扩张;反之,减少基础货币,则表示收缩银
根,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48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1. 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 Monetary Base ),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 High Powered Money )。  

⑴ 杰丽 ·M. 罗斯伯:基础货币是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基金以及会员银行在各
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所组成的货币量。
⑵ 弗 · 伊 · 佩里:一般把基础货币定义为银行的现金余额——通常指普通银行在
英格兰银行的存款余额加上保险柜里的钞票和硬币——与银行存款总额之间的关
系。
⑶ 朱利安 · 沃姆斯利:强力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总量(钞票与硬币之和)加上商
业银行持有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储备。 49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⑷ 借鉴学者们使用“基础货币”这一概念时的语言环境和含义,我们把基础货币
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⑸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
① 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② 流通性很强;
③ 具有派生性;
④ 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
⑤ 具有可控性;
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②和③两点。
50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2. 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 1 )根据西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可以把基础货币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依次排列
如下:
  ① 基础货币 = 银行准备金
② 基础货币 =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③ 基础货币 = 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 法定储备
④ 基础货币 = 手持现金 + 库存现金 + 法定储备 + 超额储备

51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 2 )在分析基础货币时,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一个方程式,即基础货币方程式
来表示。

因为 L=A ,即: L1+L2+L3+L4= A1+A2+A3+A4


基础货币 B=L1+L2
因此,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任何一个项目的变得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减。52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
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
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即为: B=R+C

其中, B—— 基础货币;

R——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C—— 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53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3. 对基础货币的再探讨

 ( 1 )基础货币是不是货币?

 ( 2 )为什么将公众手持的现金看作是基础货币?

 ( 3 )为什么将超额准备金纳入基础货币?

54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1.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

( 1 )存款准备金比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

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基础货币量就减少。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 Ms 的影响不同,由下表可见。存款准备率位于低水平

区间,法定存款准备率 r 的轻微变动,会引起货币供给量 Ms 的剧烈波动;存款准

备率位于高水平区间, r 大幅度变动, Ms 则徐徐增减。

55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 Ms 的影响

  1 .低水平状态下 r 的调整效应
r △r Ms △Ms
10 — 10 000 —
10.5 +0.5 9 523.8 -476.2
11 +1 9 090.9 -989.1
15 +5 6 666.7 -3 333.3

  2 .高水平状态下 r 的调整效应
40 — 10 000 —
40.5 +0.5 9 876.5 -123.5
41 +1 9 756.1 -243.9
45 +5 8 888.9 -1 111.1
50 10 8 000 -2 000
56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 2 )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
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反之反是 。

( 3 )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
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反之反是。

( 4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如果
它扩大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
加,基础货币扩大;反之反是。
57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2. 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 以中国为例 )

 ( 1 )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

 ( 2 )物价变动状况;

 ( 3 )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

 ( 4 )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

 ( 5 )信用开展程度。

58
四、货币乘数

1. 货币乘数原理

  乘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 R.F. 卡恩于 1931 年提出的,后被凯恩斯用


来研究投资对总收入的倍增原理。概括地讲,乘数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另一
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

所谓货币乘数 (Monetary Multiple) ,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59
四、货币乘数

由此得出
Ms
m =
 

货币乘数模型  

  B

用图示,即

图 10-4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图
60
四、货币乘数

由于货币供给量在量上等于现金加银行存款;基础货币等于现金加存款准备金。
即 Ms=C+D ; B=C+R 。其中, C—— 现金; R—— 存款准备金; D—— 由
R 引起倍数增加的存款货币。

因此,货币乘数公式可演化为: m =

上式分子、分母均除以 D ,有: m =

其中, C/D 为现金比重, R/D 为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


的因素非常复杂 。

61
四、货币乘数

2. 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

( 1 )法定存款比率 (r) 。在经济运行中, r 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

 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P  ) 。当 


P 放松,则 r 低;当 
P 紧缩,
则 r 高;当 
P 平衡,则 r 不变;

 ②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 S )。当定期存款比例高,则 r 低;当活


期存款比例高,则 r 高;
 ③ 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
的差别,实行差别的 r 政策。

62
四、货币乘数

( 2 )现金比率( h )。
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 C )与非银行部

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 D )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 h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 ),应该说 h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 Pn ),应该说 h 是 Pn 的递减函数;

③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Fm ),应该说 h 是 Fm 的递减函数;


④ 其他非经济因素( u )。一般情况下,社会不稳定, h 上升;社会稳定, h 平
稳。
63
四、货币乘数

( 3 )定期存款比率( t )。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
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 t 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Y ),应该说 t 是 Y 的递增函数;
  ② 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Pt ),应该说 t 是 Pt 的递减函数;
  ③ 定期存款的利率( i ),应该说 t 是 i 的递增函数。

64
四、货币乘数

( 4 )超额准备比率( e )。
所谓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 r 超过应当
保留的 r 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运行中, e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 商业银行持有 e 的机会成本( Pe ),应该说 P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② 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 ie ),应该说 i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③ 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 Ce ),应该说 Ce 是 e 的递增函数;

65
四、货币乘数

④ 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 Te ),应该说 Te 是 e 的递减函数;

⑤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即央行采取紧缩政策, e 上升,相反,采取
放松政策, e 下降;

⑥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t ),应该说注重安全,则 e 较多; t 敢于冒险,


e 较少。

66
四、货币乘数

3. 货币乘数的计算

(1) 因素法:这一方法是根据计算公式,先求出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诸因素数值,

然后将这些数据填入计算公式后得出货币乘数。

(2) 倒推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存款准备率的倒数乘企业存款占银行各项存

款和现金的比率等于整个货币的创造乘数算出。

67
四、货币乘数

4 .关于货币创造中的央行发行收入与铸币税问题
 发行收入,又称铸币收入或“铸币税”;

 当钞票的发行代替了铸币铸造后,发行收入是指钞票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的差
额;
 从货币创造过程看,这一收入并非发行国银行单独占有;

 由此,用金属铸币税概念讨论现代钞票发行时代的铸币税,绝不能简单套用。

68
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 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69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涵义

   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
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开市
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
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
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

   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依
据世界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少数国家和
地区虽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这种宏观调控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70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图示 10-5  货币供给的一般调控模式

71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

  1. 直接型。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 1979 年以前的计划经济年代


均采用直接型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示 10-6  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 72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2. 间接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
如下图所示:

图示 10-7  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 73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以上两种类型的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在终极目标确定、中间目标、货币
政策手段、调控形式诸方面的差异可见下表 :

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

74
拓展演练

从目标和手段上比较货币供给的间接型和直接型两种调控模式:
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
终目标(如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存
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如货币供给量等),运用合适
的调控形式(如通过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
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 依据世界各国
的情况,货币
供给宏观调控
的一般模式如
右图。
拓展演练

3. 就这个一般模式而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主要分为间接型和直接型两种调控模式。
1). 直接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 1979 年以前均
采用直接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相适应的。

它的主要缺点:
① 信贷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钱随物走,实际上是一种物资和资金的计划分配
体制;
② 信贷杠杆无法有效地调节经济,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③ 管理办法僵死,在实践中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2) .间接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西方发达国家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大多采用
这种模式。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经济,在正常情况下,中间目标
(主要是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终极目标的连结器,起到了抑制
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拓展演练

 两种类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比较,见下表
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

3. 过渡型。过渡型即由直接型调控模式向间接型过渡,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

种模式。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有必要对宏观经济采

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但是,从长远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由直接型向间

接型过渡已是必然趋势。

78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1. 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
是非银行经济部门。如下图所示:  

图示 10-8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主体因素
79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3. 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
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
如下图所示:

图示 10-10  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 80
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可将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各组成部分合为一
体,如下图所示:

图示 10-11  货币供给间接型调控总模型 81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1.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直接的调控权,同时还可
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货
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来调控基础货币。

这里,中央银行调控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82
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2. 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作用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乘数)
的诸因素(亦称若干金融变量)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
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所决定。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
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
变现状,促使其意图得以实现。  

83
第六节

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
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 利率、汇率变动与供给
 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84
一、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 从全社会货币供求角度考察,财政收支本身所代表的也是货币供求的一部分。

· 研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 实质上重点是研究财政赤字和货币供

给之间的关系。

·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

1. 增税与货币供给;

2. 发行债券与货币供给;

3. 向中央银行借款与货币供给。
85
拓展演练

试述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等关系:
 当财政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时,不会导致因财政原因而引起的过多或过少货
币供给,只有在财政收支不平衡时,才会导致因财政原因而引起的过多或
过少货币供给。
 由于财政收支失衡的经常现象是财政赤字,所以,研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
给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重点是研究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无外乎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三
种方式:
① 增税与货币供给,增税的直观效果是降低新投资的投资积极性,减少对
贷款的需求,压缩货币供给量。
拓展演练

试述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等关系:
 当财政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时,不会导致因财政原因而引起的过多或过少货
币供给,只有在财政收支不平衡时,才会导致因财政原因而引起的过多或
过少货币供给。
 由于财政收支失衡的经常现象是财政赤字,所以,研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
给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重点是研究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无外乎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三
种方式:
① 增税与货币供给,增税的直观效果是降低新投资的投资积极性,减少对
贷款的需求,压缩货币供给量。
拓展演练

② 发行债券与货币供给,如果公众和金融机构以 M1 (现金 + 活期存款)去


购买政府债券,政府将债务收入支付出去也形成 M1 的话,不会形成增加或
减少货币供给的效应。但如果是公众和金融机构以 M1 (现金 + 活期存款)
去购买政府债券,而政府将债务收入支付出去后形成了 M2 ,则有可能形成
减少货币供给的效应;反之,如果是公众和金融机构以 M2 (现金 + 活期存
款)去购买政府债券,而政府将债务收入支付出去后形成了 M1 ,则有可能
形成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
③ 向中央银行借款与货币供给,如果财政赤字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
会产生明显的货币供给增加的效应。
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1. 利率与货币供给
  常见的解释是:利率与货币供给呈反向变化。一方面,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
则导致利率水平会下降或上升;另一方面利率水平下降或上升,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或减少。
利率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反向变动的路径为:
(1) 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投资收益减少或增加,从而减少或增加投资需求,紧缩或
刺激货币供给;
(2) 利率变动影响社会闲散资金的集中;
(3) 利率上升或下降导致贷款需求减少或增加,从而紧缩或扩张货币供给;
89
二、利率、汇率变动与货币供给

2. 汇率与货币供给:

(1) 外汇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

(2) 本国货币供给与外汇汇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但这不是一种纯理论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它能否变成现实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90
考点演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货币需求保持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随意波动

答案: B
三、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其对货币

供给影响越来越大。

1. 对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影响,如在股市涨跌时 :

(1) 新股发行时,股民保证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2) 开发式基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层次。

92
三、虚拟经济与货币供给

2. 对货币供给量有效性影响。如商业银行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股市财富

效应等因素影响。促使货币供给量指标效力减退,央行对货币乘数难以准确做出预

期。

由此,建议对我国货币政策至少作出两点调整 :

(1) 将虚拟资产的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纳入货币供给量目标。

(2) 将虚拟资产价格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参照指标。
93
金融学(第六版)—第十章 货币供给

本章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