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2018 年
文憑試適用
啟思出版社 班別:

姓名:
中學文憑考試
學號:
模擬試卷(97)

中國語文 試卷一
閱讀能力答題簿 甲部指定篇章:
全部十二篇
一小時三十分鐘完卷

(教師版) 乙部考材:
年級:中六 林佳樺《鈎動》(敍事抒情)、
程度:深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節錄)(敍事抒
情)
考生須知:
(一) 考生須在本試題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
寫班別、姓名、學號。
(二) 本試卷分甲、乙兩部。甲部根據「指定
閱讀篇章」設問,佔全卷 30%;乙部根
據另行派發的「閱讀能力考材」設問,
佔全卷 70%。
(三) 全部問題均須作答,考生須根據有關文
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本試題答題簿指定位
置,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 考生得分
閱。漏答或錯答者,該題得 0 分。
(五) 作答選擇題時,請選出正確答案,然後 甲部 (30%) / 30 分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
答案,多選者 0 分。
(六) 本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為便於修 第一篇 / 50 分
乙部
正答案,多項選擇題宜用鉛筆作答。 (70%)
第二篇 / 20 分

總分 / 100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試卷僅供採用《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傳送本
卷,有可能觸犯香港法例第 528 章《版權條例》,本社將追究法律責任。一經定罪,違法者最高刑罰為監禁四年,以及每份
侵 權 物 品 罰 款 港 幣 五 萬 元 。 市 民 如 發 現 侵 權 活 動 , 可 向 香 港 海 關 舉 報
(http://www.customs.gov.hk/tc/contact_us/enforcement/)。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甲部 指定閱讀篇章(30%)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解釋】

(1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 酌: 斟 酒 / 飲 酒 ( 1
) 分)
(2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 酹: 把酒灑在地上表示
) 古》) 祭奠(1 分)
(3 巫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 師: 拜師學習(1 分)
) 說》)

(4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 度: 推測(1 分)
) 如列傳》(節錄))

(5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勸學》) 輮: 用火烤木使之變曲
) (1 分)

2 試據李清照《聲聲慢》中以下詞句,回答問題。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 詞句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2 分)【整合】
 託物言志
 運用意象
 借景抒情
 運用對比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作者寫黃花/菊花掉落,有年華老去、孤苦凋零之意。
黃花/菊花憔悴掉落是眼前景,此處她既寫花,也寫自己,抒發自己對年
華老去的感慨。

(2) 作者寫眼前「滿地黃花」景象,主要是表達甚麼意思?(2 分)【引


申】
作者寫眼前黃花枯萎掉落,堆積在地, 主要是感慨自己的境況跟菊花相
似,也是年華老去、容顏憔悴,飄零異鄉。(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7)


3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比較「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在面對不同景色時
的表現。試就有關內容完成下表,並說明作者的用意。(6 分)【整合】
遷客騷人 古仁人
面對惡劣天氣
(1)會因景色黯淡、風高浪急而思 (2)不會因外在的景色變化或個人際
下的景色
念遠方,及聯想起個人的失意而 遇得失而喜悅或悲傷。(2 分)

憂慮。(2 分)
面對春和景明
時的景色 會因眼前春光明媚、萬物生
氣勃勃而心情舒暢,不把個
人榮辱放在心上。

(3) 作者的用意:作者是以遷客騷人來反襯古仁人,突顯古仁人無論在任何
環境之下都不受環境影響,也不介懷個人得失,能以天下為己任,「先
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 分)他更明言這是自己的志向,
可知是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6)


4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表現了個人怎樣的品性?(2 分)【引申】
A 能屈能伸,不執己見
B 忍耐安分,知足常樂
C 勇敢自信,謀求突破
D 高潔不羣,特立獨行 A B C D
   
作者寫西山不與培塿為類,山勢高聳獨特、孤高不羣,以此寄寓自己品格
高尚,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20)


5 試根據《論仁、論孝、論君子》,判斷以下陳述。(2 分)【引申】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智者比仁者更清楚了解仁德。   
(2) 仁者無論在任何環境,都能心安理得地堅守   
仁德。
(1) C 無從判斷。孔子只指出仁者安於仁德,智者則明白實行仁德有好處,
於是推行仁德,而沒有比較哪一個更清楚了解仁德。
(2) A 正確。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處於窮困或安樂的環境,反過
來說,有仁德的人便可以適應順境和逆境。

6 《逍遙遊》(節錄)中,莊子提出「大瓠」的用處,用意為何?(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整合】
A 說明「大瓠」有多種用途
B 建議惠子多使用「大瓠」
C 諷刺惠子錯誤使用「大瓠」
D 突顯惠子未能發揮「大瓠」的大用 A B C D
   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2)


7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魚與熊掌」比喻甚麼?(2 分)說明甚麼道理?
試略加說明。又這樣寫有甚麼好處?(2 分)【整合】【評價】

(1) 說明道理:作者以「魚與熊掌」來比喻生與義,都是人想得到的東西。
(1 分)在二者不能兼得,必須取捨的情況下,人應該捨棄生命而選擇
義,如同人會捨棄魚而選擇熊掌。(1 分)

(2) 好處:捨生取義是抽象的道理,非一般人經歷過。作者以「魚與熊掌」
這兩種食物來作比喻,能深入淺出地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也更生動有
趣。(2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8 蘇洵在《六國論》一文開端反駁哪一種看法?(2 分)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
子來說明。他在文中運用哪些例子來證明這一點?(3 分)【複述、整合】
(1) 反駁的看法: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是反駁指六國因為兵器不夠精良,作戰不得法而致敗亡的看法。( 2
分)
(2) 運用例子:作者在文中舉出趙國和燕國沒有賂秦,以軍事對抗秦而比賂
秦的國家較遲滅亡的例子,(2 分)這兩國最後因其他國家賂秦相繼滅
亡,在勢孤無援的情況下滅亡,論證六國滅亡的主因並非兵器不夠精良 、
作戰不得其法,而是賂秦。(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70%)

第一篇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
9 第一篇共有 27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第二、三、四、
五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4 分),然後概述第二、三、四部分的內容大
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9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作者講述自己常用女兒編織送她的一條

第一 第 1 段至第 2 段 長圍巾,並指圍巾是她與女兒衝突後,
部分
她兒織來送給她,像一封道歉信,抒發
她的喜悅和欣慰。

作者從女兒選擇中學一事,看到女兒像
第二 第 3 段至第 6 段 自己年輕時一樣的倔強性格,( 1 分)感
部分 (1 分) 歎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以及自己身為
教師和母親培養年輕人的困難。(2 分)

作者記述女兒被編到數理資優班,每
天晚飯後自己在一旁鈎毛線陪伴女兒寫
第三 第 7 段至第 14 段 作業的情況 ,並憶述自己讀書時曾為鈎
部分 (1 分) 毛線與母親衝突,(1 分)突顯母親對子
女的關係,以及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 2
分)

作者記述一次教導女兒功課時發生衝
第四 第 15 段至第 21 段 突 ,描寫自己與女兒冷戰期間失眠,以
部分 (1 分) 織毛線排遣時間的生活,( 1 分)抒發對
女兒的關切和歉疚。(2 分)

作者記述她為女兒辦理轉校的過程。轉
第五 校後女兒的學習生活回復快樂,女兒把
第 22 段至第 27 段
部分 作者未織好的圍巾拆掉再織。作者從中
(1 分)
領略到母女之間的相處也如鈎毛線般,
不斷經歷錯誤、重修。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3)


10 在第 1、2 段,作者講述那條青灰間雜的長圍巾時,流露了怎樣的心情?(2
分)【整合】
A 既苦且甜
B 忐忑不安
C 心滿意足 A B C D
D 依依不捨    
長圍巾令她想起昔日曾因學業上的爭拗,與女兒關係變得疏離甚至陷於冷
戰,令她十分痛苦;但女兒轉校後雙方關係變得和洽,女兒為她編織了這
條圍巾,表代了女兒對她的關愛,令作者內心感到甜蜜温暖。

(參考 2013 年閱讀題 2)


11 在第 2 段,作者提到「當女兒曾對我射出利箭,我用盾牌反擊」,試根據文
意,分別說明「利箭」和「盾牌」指的是甚麼?(4 分)【整合】

(1) 利箭:令人痛心的言行。(2 分)

(2) 盾牌:賭氣不理會。(2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12 在第 6 段,作者以甚麼事情比喻教養女兒?(1 分)又這種活動與教養女兒
有甚麼相似之處?試略加說明。(2 分)【複述】【整合】

(1) 比喻教養女兒的事情是:(答 攀 山 案須是兩個字)(1 分)


(2) 兩者相似之處:登山攻頂和教養女兒同是目標高遠,不易達到(1 分),
過程艱難,需要用盡全力和不斷努力,而且沒有成功的把握。(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4)


13 在第 9 至第 12 段,作者提及自己念中學時發生的事。試根據文意,判斷以
下兩項陳述。(4 分)【整合】【引申】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 作者的母親因為個人的經歷反對作者花时間
在編織上。   

 作者的母親後來把棒針及殘破的圍巾放在作   
者的書桌上,代表她改變了對編織的看法。
正確,作者的母親因為原來的護士工作要顛倒作息,覺得只有握筆的文
職才能生活無憂,因而認為「針織」是粗活,期望作者努力讀書,不想她
花時間編織。無從判斷,作者的母親這樣做,可能代表代表她改變了看法,
讓作者繼續編織,也可能只是不想冷戰下去,主動與作者和好。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14 在第 3 段,作者形容自己和女兒「青春時期我們如花草般含露向陽生長,然
而葉片花瓣,竟也長得銳利割人」是甚麼意思?試從文中舉一例子說明。
(4 分)【整合】

(1) 意思:指作者和女兒在少年時天真無邪,但個性倔強,言行會傷害別人 。
(2 分)

(2) 例子:作者唸中學時對編織有興趣,渴望讓家人穿上自己織的成品,原
是好意。然而母親重視學習,反對作者編織,作者的態度卻是吊兒郎
當,頂撞母親說唸書不是惟一( 1 分);母親把織到一半的圍巾剪斷 ,
作者則以冷戰回應。同樣令母親傷心(1 分)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2)


15 在第 17、18 段,作者刻畫女兒拒絕轉校提議的反應。除了語言描寫外,作
者還通過哪方面來描寫女兒的反應? (1 分)試舉一例子略加說明。(3
分)【整合】

(1) 肖 像 描寫(答案須是兩個字)(1 分)

(2) 例子:作者描寫女兒的面容,因不同意轉校的建議而對作者怒目而視、
神情受傷,最後以冷漠的神情回房, (1 分)表現女兒感覺母親否定了
她的努力而難過,雖然自知未能應付學習,但倔強不肯接受轉學 。(2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9)


16 假若把以下句子中的「吸附」改為「領略」,你認為表達效果會否更佳?試
略加說明。(4 分)【評價】
「如今淚水一滴滴滑在手中的毛線上,真希望女兒是這團線球,也能吸附
我的苦心。」(第 18 段)
我認為用「吸附」比用「領略」為佳。作者因為女兒不明白她的苦心而落
淚,淚水中包含了苦心,用「吸附」一詞,既寫出手中毛線球吸水的特性,
也把為人母親的苦心和期待寫得真切和具體;(2 分)如改用「領略」一
詞,則是運用擬人手法把線球寫成能明白作者的苦心,雖然生動,但不及
用「吸附」一詞能藉毛線球的特性,突出母女之間血脈相連的愛。(2
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5)


17 根據文章內容,試概述在不同時期,編織對作者的意義。(4 分)【整合】【引
申】
時期 意義
唸中學時 希望能為家人圍上親手編織的成品、藉以增進親情,結果因為母親嚴
格禁止編織、雙方發生衝突和陷入冷戰,令雙方關係反更疏離。
女兒最初
(1):陪伴女兒寫作業時,一邊織毛線來打發時間,但因女兒學業不
升上中學
時 順、雙方關係愈來愈緊張,作者織毛線也出錯,毛線還經常打結或無

故鬆開,(1 分)在這時期編織對於作者是與女兒相處種種挫敗的記

錄。(1 分)
女兒轉校
(2):以女兒上家政課後,認為作者未完成的織品素質差,馬上動手拆

掉並表示要為她編一條新的雙色圍巾,表示母女兩母女的關係和好,

(1 分)這時候,編織代表作者與女兒的親密關係重新建立。(1 分)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6)


18 在第 24 段,作者「火速地辦理轉學」,原因是:(2 分)【引申】
A 她不希望女兒逃避現實。
B 她對女兒的想法已充分了解。
C 她決心讓女兒過正常快樂的學習生活。
D 她想抗衡學校不合理的安排。 A B C D
   
作者寫女兒終於與她破冰訴苦,學校竟除了上廁所外不准學生離開教室,她
驚覺女兒身處極不合適的學習環境,於是馬上為女兒辦理轉校,並且關闖關
地破除學校的阻礙的力量,可見她決心不讓女兒再在扭曲的學習環境受到傷
害,轉校的目的是讓她過正常和快樂的學習生活。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2)


19 以下哪項正確描述本文的佈局?(2 分)【整合】
 作者結合自己和女兒的經歷,組織全文。
 由自己年輕時寫到成為人母,層層深入。
 由編織的經過寫到編織成功,前後呼應。
 以女兒編織的圍巾勾起回憶,展開全文。
A 、
B 、
C 、、
D 、、 A B C D
   

(參考 2012 年閱讀題 10)


20 作者為甚麼以「鈎動」為篇名?試從「鈎動」與文章主題的連繫略加說明。
(4 分)【引申】
作者以女兒送她親手織的圍巾像一封道歉信開展文章,述寫她與女兒在升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9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讀中學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和發生的衝突,最後和好 。鈎毛線的舉動在文中
多處出現,作者陪伴女兒寫作業,以及跟女兒冷戰時都是藉鈎毛線打發時
間,可見作者以「鈎毛線」推動文章的發展; (2 分) 而「鈎動」本身的
過程,也跟文中敍述的母女相處經歷呼應,如作者在文末所說「我和女兒 ,
我和母親,就像鈎線,繞着、鬆脫、打結、拆掉、再鈎回 ……」,鈎線過
程中出現的遇到「繞着」、「鬆脫」「打結」當中的象徵母女二人在生活
中的磨擦、困局,「剪斷」「拆掉」、象徵衝突,「再鈎回」則是衝突後
重修關係。(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0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5)


21 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2 分)【解釋】
「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不可以當作有變亂而操之過急地處理(1 分),也不可以當作沒有變亂而鬆
懈。(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6)


22 根據蘇洵的說法,張公為甚麼在上任當天便下令讓駐軍回去,並解散守備人
員?(2 分)【引申】
A 他認為只應養精蓄銳才能平定變亂
B 他心中已有更佳的駐軍和守備人選
C 他打算祕密平定變亂並且粉飾太平
D 他選擇從容地處理將有變亂的情況 A B C D
   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20)


23 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4 分)【整合、引申】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天子認為蜀地的變亂不嚴重,隨意派一兩個   
大臣前往便可平定。
(2) 張公以奉養父母推辭前往蜀地,是因為他對   
朝廷的施政不滿。
(1) B 錯誤。他認為單靠文教感化或武力均不能解決蜀地這次的問題,特意
要選派一個能處理這介乎文治和武功之間的事情的人前往處理。
(2) C 無從判斷。文中沒有交代他推辭的原因是否與朝廷的施政有關。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24 試根據以下引文,回答所附問題。【整合】【評價】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
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第 3 段)
(1) 引文中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2 分)
A 借代
B 比喻
C 襯托
D 引用 A B C D
   
以鎮定從容扶正已傾斜的器皿比喻張公處理和元年秋季將亂的局勢。

(2) 承上題,作者運用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試略加說明。(2 分)
作者把張公化解至和元年秋天蜀地將亂局面的表現,比喻為不動聲色、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從容地把傾斜的器皿扶正,然後謙和退下。 這樣能把張公這次處理問題
的做法具體和生動地表現出來。(2 分)

25 張公認為「民無常性」,管治者如何對待蜀人,會令蜀人有不同的表現。試
按文章內容完成下表。(4 分)【整合】
對待蜀人之法 蜀人的表現
用對待盜賊的方法
 拋棄父母妻子的期望,鋌而走險,成為盜賊。( 2

分)
用對待齊魯人民的方法
 認同自己是有教化的人,變得守規,容易管理。( 2

分)

26 蜀人為甚麼堅持在淨衆寺放置張公的畫像?(2 分)【整合】
 蜀人十分感激張公
 張公的畫像能保佑地方安寧
 畫像有助蜀人牢記他的德行
 畫像是蜀人送給張公的禮物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21)


27 綜觀全文,張公的人物形象如何?(2 分)【整合】
 才智過人
 仁厚愛民
 瞻前顧後
 謙虛低調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張公上任便從容化解蜀地將亂的危機,可見才智過人。
張公不忍心以武力來威迫百姓,認為只要以待齊魯百姓方式對待蜀人,
蜀人也會容易管理。
他治理好蜀地後便謙恭地退下,也不希望百姓為他畫像。
-試卷完-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啟思出版社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

中國語文 試卷一
乙部 閱讀理解
閱讀能力考材
(教師版)
年級:中六
程度:深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乃本試卷設問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的文章或曾經刪改。
(三) 考試結束後,無須交回「閱讀能力考材」。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一篇

1 冬季衣櫃外的把手,掛着一領[1]淺灰間雜青綠的長圍巾,兩端穿縫的流蘇
略嫌毛燥。這是女兒織完成品後,隨意披掛的,像玄關入口隨手吊掛的雨衣。
垂到地板的流蘇,彷彿是雨衣上滴下的一線線水漬。
2 我常將它披在頸肩。當我返回山雨繚繞的蘭陽省親,在潮濕陰冷的秋冬時
分,它更是不可或缺的保暖品。它輕柔卻暖如大衣,青灰復古色是一領美麗的
裝飾,它,更像是一封給我的道歉信。當女兒曾對我射出利箭,我用盾牌反擊
並擦乾眼淚的好幾個月後,在一針針略微 粗糙的毛線格紋中,我吸取到一點點
温暖。
3 女兒個性依賴,但有主見。升國中那年,她自行報考兩間私立學校。一間
正常教學,另一間極度升學導向。不顧全家反對,她選擇了後者。理由只是童
稚的天真──不想和好友分開。女兒臉上寫着執着,與我極為相似的五官,也
和我國中時期一樣,面容天真卻藏着刺客的利劍。青春時期我們如花草般含露
向陽生長,然而葉片花瓣,竟也長得銳利割人。
4 我也曾如此與父母親對峙,並且堅信自己會贏。我潛伏的叛逆,必曾一而
再地,在餐桌上、客廳間,在關於分數、志向、未來與愛情上,和父母衝撞了。
從小住在宜蘭,我的個性也是山水交錯。外人只見我如粼粼水漾的微笑,與被
絲綢嵐霧環繞般的靜山,只有父母看見我急滾波濤的侵蝕氾濫,及巉峭陡聳的
山稜線。這片水的狂奔與嶙峋陡壁的危山,父母涉水 攀爬的過程顛簸艱辛,我
只假裝沒看見。
5 這條翻山渡水的路,由我十四歲延續到現在四十歲。如今,換我要面對女
兒這座山、這片水域了。看着女兒滿臉的倔,依稀可以辨識我曾經的強。擔任
教職時,我每年也都在面對一張張像女兒一樣青春與叛逆的臉龐。中學孩子是
永不停止的雨季,淹漶之外仍是淹漶。身為教者的我是滂沱大水中的浮舟,看
似給予學生方向,實則要時時探測這些水流的急緩與温度。未來是學生的未來,
也是我與他們的未來。現在,女兒加入漫漶水流中。這一道水,最明顯、也最
暗沉。
6 攀爬女兒這座山的過程及攻頂,相當艱辛。山頭好高好遠,我只是相信山
永遠都在,所以仍努力向前,彷彿耗盡生命力般地翻越。山的聳峙讓我好似得
了高山症,頭痛昏沉,全身無力;山的寬廣讓我也只能以誠實的樣貌,接受自
己做不來完美母親的典範。
7 數學不佳的她,卻被分到數理資優班。暑期輔導第一週,新鮮的學校、有
趣的同學、貌似周遭給予成熟的溢美詞彙,我們忽視了十三歲孩子間悄悄蔓延
的較勁力。
8 上學第三週開始,女兒晚餐飯後,便和作業考卷奮戰到十一點。我只好在
一旁鈎點毛線,聽她抱怨一天上四小時數學課的無聊。
9 我的鈎毛線技法,是國中家政老師教授的。起針之後,兩根棒針數口訣般
地反覆「上針下針」織疊穿鈎。我想像家人全都圍上自己親手編織的成品,內
心直閃着興奮、自豪。毛線在一針一針的鈎動中密密接合,但卻日漸拉開我和
母親的距離。她天天叨唸,讀書最重要,針織只是女工粗活。交織在柔暖毛線
的四周,是我和母親之間陣陣如森寒陰風呼嘯而過的衝突。
10 母親是護士出身,因不堪輪值大小夜班的顛倒作息,轉行報考行政公職。
她總認為握筆的手,才是後半輩子無憂的證明。同樣長形的針筒、棒針,只是
標記上「粗活」的身份。
11 有天,數學老師震怒地打電話給母親,原因是我在課堂上織毛線。當天回
家,母親反常地提早下班。她一聲聲:「不讀書,就去當女工!」的説詞,讓
我覺得小題大作。只不過是織個毛線,又不是編織人生的方向或結局。我滿不
在乎的吊兒郎當惹怒了母親。她撤掉晚餐,罰我跪下,我也固執地不吭氣。我
實在太討厭數學了,一列列公式演算、一個個沒有温度的數字,均不及一團毛
絨絨沒有章法的織線帶來的温暖。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12 「唸書不是惟一!妳不能尊重我的興趣嗎?」我倔強的神情傷了母親。她
衝去書房沒收棒針,拿出剪刀,喀嚓一聲,剪斷已經織了一半長度的圍巾,也
剪斷我們彼此間的温情。我沒有用華麗的淚水控訴,只用冷戰、點頭搖頭、零
散疏落的悶哼,表達對母親的不滿。幾週後,我早已忘了怒氣,但道歉一詞卻
沉睡在咽喉中不願甦醒。某天回家,我看到書桌上躺着一雙棒針及殘破的圍巾,
他們靜靜地待着,彷彿不曾離去。我拆掉圍巾的斷線,打結後重新起針,另鈎
一段織品,讓鑲織的線慢慢再鈎出我和母親的情感長度。
13 現在鈎織毛線已由原本複雜的雙棒針,簡化到只需運用釘板交錯編織,但
仍是不改紋路的美麗細緻。我一格格上下交織時,女兒對學校的埋怨聲仍是不
停,──如課堂上數學基礎題得自學,老師只教難度極高的 PISA [2]測驗,每
週小考成績如何無情地列出排名,退歩幾名就不能下課……。
14 鈎毛線的進度像龜速般爬行。因為我常得放下鈎針釘板,教女兒自己也不
拿手的數學。我們在數字計算中,減掉彼此的耐性。卷子上密密麻麻的訂正、
紅筆批閱的圈叉,一題題在批改女兒入學時的樂觀及我對她的信心。
15 一天晚上,我耐着性子教導解題。女兒用力甩筆,哭吼着想睡覺,沒有時
間思考,直接抄答案就好。我提高嗓音,嘶聲指正她錯誤的讀書方式。真難相
信此刻吼叫詈罵,同出自於小時常常吻我的小巧嘴脣。一張只對五題的數學考
卷,將我們彼此的包容,也打了不及格的分數。
16 數學對我而言,只是冰冷;如今數字對女兒來説,是冰凍後可以傷人的利
刃。
17 「孩子,我們轉學吧!」我勸女兒。但硬脾氣的她不肯承認自己的不適應 。
她怒瞪與自己相似的臉,受傷的神情,是訝異着否定自己的努力,竟是血脈直
承的媽媽。女兒也擔心同學原本投射在身上的光,會因她轉學而變暗。
18 「碰到事情不要逃避,媽媽,妳不是這樣教我嗎?」她冷然回房,無預警
的,我竟然哭了。國中時和母親嘔氣的圍巾事件,我不是倔到沒掉眼淚嗎?如
今淚水一滴滴滑在手中的毛線上,真希望女兒是這團線球,也能吸附我的苦心。

19 家裏的空氣因我們冷戰而凝結,那幾天靜的連咳嗽聲都顯得尷尬。我常因
四周吵雜睡不着覺,如今靜的只有呼吸聲,我竟然因為過分安靜而失眠。
20 無眠的夜,我只好拿着釘板,交錯繞着未完成的圍巾,一針一線想消磨內
心無名的怒火及歉疚。好幾次毛線不明地打結,愈拉扯,細毛就愈糾結。剪斷
死結,好不容易鈎起的一針針線頭竟一格格地鬆開!我想送給女兒取暖的心意,
彷彿被拆解了。如何接線?我也毫無頭緒,只得把它放在抽屜。
21 沒有織毛線來排遣心情。每天,我只好看着女兒房間的燈泡熄與滅,常側
耳傾聽門外的所有動靜,聽她早上六點四十分開門上學。看與聽,成了那一陣
子的日常。
22 女兒還是依賴我的。有天,她艱難地喊聲媽,怯怯地找我訴苦。她説,期
末考到了,導師宣佈除了上廁所,否則不准離開教室。
23 我後悔自己的賭氣,竟然疏忽孩子在擠滿四十五人的教室內,連續待上十
二小時,已經一週。
24 我火速地辦理轉學。過程我們像是歷經闖關遊戲。每個關口,學校都派出
處室主任擋駕。他們試圖和女兒單獨長談,分化我們的團結力。女兒隱身在後,
小小手指緊攫我的指縫,微微有些汗漬。彼此雙手的互扣,好像織毛線時的交
錯鈎法。我們按按彼此的手掌,即使這次鈎法亂了,我也不會剪斷。
25 女兒轉入一間女子教會學校。正常上下學,作業仍是多,但女兒開心地説
起體育課打球、家政分組、校外教學、話劇比賽……。
26 前一陣子,孩子因家政課需要,向我拿了釘板及鈎針。我及時打住「上課
別偷打毛線」的話語。她看着我的未成品,忽然説,媽,你是不是太久沒織毛
線了?鈎法全錯!期末作業,我織一條雙色圍巾給你。她一面拆掉我打的亂結
及鬆脫的線頭,一面搖頭諷刺我的家政分數鐵定不及格。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27 拆吧。拆掉我們的冤家結、傷害結。隨着一針一針快垂到地上、已然快要
完成的圍巾,我回望桌上的毛線。我和女兒,我和母親,就像鈎線,繞着、鬆
脫、打結、拆掉、再鈎回……

林佳樺《鈎動》

注釋
[1]領:古代計算上衣、袍子的單元。
[2]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Programm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的縮寫。

補充注釋
‧詈罵:惡言辱罵。詈 li4,粵音利。
‧攫:抓住。攫 jue2,粵音霍。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1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1]無居人。妖言流聞,
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衆言朋[2]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
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
「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
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
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衆寺,公不能禁。
2 眉陽蘇洵言於衆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
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
如器之敧[3],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
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4],惟爾父
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
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5]屏息[6]之民,而以碪斧[7]令。於
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
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
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
[8],吾不忍為也。』
3 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
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
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小大美惡之狀,
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意使天下之
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
不為無助。」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節錄))
注釋
[1]野:郊外,這裏指鄉村。
[2]朋:一起。
[3]欹:傾斜,不平穩。 欹,欹 qi4,粵音崎。
[4]繄以生:「是」的意思,句子意思相當於因此能生活下來。
[5]重足:疊足而立,不敢邁步。
[6]屏息:不敢大力呼吸,止住聲色。
[7]碪斧:碪通砧,指砧柀和斧鉞。古代用來行刑的工具。
[8]齊民:平民。

補充注釋
‧張益州:即方平,北宋南京人,字安道,官益州刺史。
‧至和:宋仁宗年號。(公元 1054 年─1056 年。
‧蜀:指四川一帶。

語譯:蘇洵《張益州畫像記》(節錄)
1 至和元年的秋天,蜀地的人傳說敵寇侵犯邊界。守邊的軍士夜裏都慌亂呼
叫,城外沒有人敢居住了。謠言流傳,京城的人大為震驚。正要命令選派將帥
時,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也不要促成事變。雖然現在謠言四起,但我已
經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足以造成禍亂的,變亂是由內部所引起的。這事既不
可只用文教感化令他們守法,也不可用武力同他們較量,只需要我派一兩個大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7)(中六 / 程度:深)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臣前去處理。誰能夠處理好這種文治和武備之間的事情,就派他去安撫軍隊
吧!」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就是那樣的人。」天子說:「對的。」張公
以侍奉雙親為理由推辭,但沒得到允許,於是他就出發了。冬天十一月,他到
達蜀地。在他到達當天,就讓屯守的軍隊回去,撒除了守備的軍隊,派人對郡
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來負責,你們就不必勞累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
早上,蜀人像往年一樣一起慶賀新春,一直平安無事。到了再過一年的正月,
百姓私下商量在淨眾寺裏擺放張公的畫像,張公禁止不了。
2 眉陽人蘇洵對百姓說:「未釀成變亂前,容易治理;已經發生變亂了,也
容易治理;變亂已經萌芽,還沒有變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將要變
亂的狀況是難以處理的,不可以因為有變亂的趨勢而操之過急處理,也不可以
當作沒有變亂而鬆懈。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像是器物已經傾斜,還未掉到
地上。只有你們的張公,才能安然坐在旁邊,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來把它扶
正。扶正器皿之後,他又從容地退下,沒有一點驕傲的神色。能為天子孜孜不
倦地管理百姓,只有你們的張公了。你們因此得以存活,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
母。而且張公曾對我說:『老百姓沒有固定的性情,只是在於上面的官吏怎麼
對待他們。人們都說:蜀地的人常生變亂,於是就用對待盜賊的態度去對待他
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來約束他們。那些百姓本來就已經很害怕得不敢邁步和
大力呼吸了,現在還用殘酷的刑法管束他們。於是百姓才狠下心來拋棄父母妻
兒的依賴寄望,成為了盜賊,所以常常發生大亂。要是用禮儀教化來約束他們,
按照法律來差使他們,蜀人就變得容易管理了。至於說把百姓逼急了導致變亂
發生,即使是在齊、魯之地也會發生。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來對待蜀人,
那麼蜀人也會認為自己是齊、魯百姓般得到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來、不按
法律來辦事,靠武力來威脅平民,我是不忍心這樣做的。』
3 又說:「張公的恩情一定要記在心裏,你們死了,也記在你們的子孫心裏。
他的豐功偉績會記錄在史官的史冊上了,用不着畫像了。況且張公不想這樣做,
怎麼辦呢?」眾人都說:「張公怎會理會這些事呢?即使這樣,我們的心裏是
放不下的。現在,就是在平日聽說有人做了件好事,也要問那人的姓名,以及
他的住處,還有那人的身形、年齡大小、容貌等基本情況;更有一些人,還要
問到他的生平愛好,以了解他的人品。史官也會將這些人寫入傳記裏的,目的
是想讓天下人,不僅記心裏記着他,而且如像就在眼前,音容在人們的眼睛中
時常閃現,心中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才會更加牢固。這樣看來,畫像也不是沒有
幫助的。」蘇洵聽了再沒甚麼可再追問,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