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2018 年
文憑試適用
啟思出版社 班別:

姓名:
中學文憑考試
學號:
模擬試卷(96)

中國語文  試卷一
閱讀能力答題簿 甲部指定篇章:
全部十二篇
一小時四十五分鐘完卷

(教師版) 乙部考材:
年級:中六
趙鑫珊《黃昏卻下瀟瀟雨——我一生惆悵
程度:淺 [調適版]
的時刻》(節錄)(抒情)
蘇軾《寶繪堂記》(節錄)(論說)
考生須知:
(一) 考生須在本試題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
寫班別、姓名、學號。
(二) 本試卷分甲、乙兩部。甲部根據「指定
閱讀篇章」設問,佔全卷 30%;乙部根
據另行派發的「閱讀能力考材」設問, 考生得分
佔全卷 70%。
(三) 全部問題均須作答,考生須根據有關文 甲部 (30%) / 30 分
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本試題答題簿指定位
置,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 第一篇 / 50 分
閱。漏答或錯答者,該題得 0 分。 乙部 (70%)
(五) 本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為便於修 第二篇 / 20 分
正答案,多項選擇題宜用鉛筆作答。
(六) 作答選擇題時,請選出正確答案,然後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 總分 / 100 分
答案,多選者 0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試卷僅供採用《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傳送本
卷,有可能觸犯香港法例第 528 章《版權條例》,本社將追究法律責任。一經定罪,違法者最高刑罰為監禁四年,以及每份侵
權 物 品 罰 款 港 幣 五 萬 元 。 市 民 如 發 現 侵 權 活 動 , 可 向 香 港 海 關 舉 報
(http://www.customs.gov.hk/tc/contact_us/enforcement/)。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甲部 指定文言經典(30%)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解釋】

(1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 歇: 凋謝(1 分)
)
(2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微: 如 果 沒 有 ( 1
) 分)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不齒。 (《師 不齒: 不 屑 一 提 / 看
) 說》) 不起(1 分)
(4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廉頗藺相如列 駑: 才 能 低 下 ( 1
) 傳》) 分)
(5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魚 鄉: 從前 / 過去( 1
) 我所欲也》)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7)


2 韓愈《師說》運用對比手法描寫「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的特點。試就
有關內容完成下表。(考生可用自己文句,或引錄原文作答。)(4 分)
【複述、整合】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道德  遠比其他人優秀 / 其出人也遠矣
遠比不上聖人
學問
(2 分)

學習  以跟隨老師學習為恥 / 恥學於師(2
會跟從老師學習
態度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4)


3 以下引文運用了哪種例證?試指出。(1 分)又運用這種例證如何加強說理
效果?試以引文為例,略加說明。(2 分)【整合、評價】
4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

(1) 例證類型:史例(1 分)
(2) 說明:以歷史事件或名人事迹為例,可加強說服力( 1 分),引文以聖
人孔子尚且向賢德比不上自己,但在學術、技藝方面有專長的老師學習
為例,突顯從師學習的重要,當世資質普通的人更加應該從師。(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5)


5 以下哪一項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描寫的景象?(2 分)【整合】
A 黃昏蒼涼古道
B 江中漩渦翻湧
C 月下竹林樹影 A B C D
D 春日魚鳥動態    
D。即原文「春和景明……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8)


6 在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作者運用了甚麼手
法描寫景物?(2 分)【整合】
 視覺描寫
 聽覺描寫
 擬人
 比喻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A。上句為聽覺描寫,下句為視覺描寫。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6)


7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寫人物的不同行為,表現出相關人物怎樣
的特點?試分別指出以下哪一個選項最能描述該行為反映的人物特點。(6
分)【整合】
選項:
A 猶豫不決
B 忍辱負重
C 囂張傲慢
D 勇於改過
E 智勇雙全

行為: A B C D E

(1) 秦王令趙王奏瑟     

(2) 藺相如稱病不上朝     

(3) 廉頗親往藺相如宅第道歉  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3)
8 試根據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判斷以下陳述。(2 分)【整合】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孟子舉「萬鍾」之祿一例,目的是論證人會   
因為物欲而「失其本心」。
(2) 孟子認為只有賢者才會追求比保全生命更重   
要的價值。
(1) A 正確。孟子指高官厚祿(萬鍾)會令人為了利益而不顧禮義,因而
「失其本心,在面對生與義的取捨關頭時,便難以「捨生取義」。
(2) B 錯誤。孟子提出「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
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賢者與其他人都有「捨生取
義」的「本心」,只是普通人丟失了,而賢者能貫徹到底。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8)


9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主要指出了哪種兩難處境?他又認為應該怎樣處
理這種兩難?(2 分)孟子認為這種處理方法是源於人的「本心」,體現了
人性本善,你同意嗎?試舉例說明你的看法。(4 分)【整合、評價】

(1) 兩難處境:生與義都是人想要的,但有時兩者不可兼得。(1 分)
(2) 處理方法:捨生取義(1 分)
(3) 看法:同意,人在道義面前會不自覺把道義看得比生命重要,甚至願意
犧牲生命。(1 分)例如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為了履行拯救生命的
使命,自願前往戰地,隨時有生命危險,( 2 分)他們的精神正是源於
孟子所說的「本心」,體現了人性本善。(1 分)/ 或
不同意,在危急關頭,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放棄道義。(1 分)例如
發生車禍時,司機的本能反應是把車子轉向令自己減輕受傷程度的一邊 ,
這可能令同車乘客受傷,可知人的本性是優先保全自己的生命。( 2
分)捨生取義是經後天教育而形成的道德規範,而不是源自「本心」。
(1 分)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即可。)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乙部 閱讀理解(70%)

第一篇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


10 第一篇共有 41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
落組成,(4 分)然後概述第二及第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
表內。(6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 第 1 段至第 14 段 指出「惆悵」是源於人生是不可逆的過程,
第一
以自己重臨中學母校,但已人去樓空,說明
部分 (1 分) 惆悵的感覺。

 第 15 段至第 21 說明個人對「惆悵」的理解,認為
段(1 分) 惆悵包含多種複雜的心情,不獨因為失意而
起( 1 分) ,以  歷史人物的自白( 1
第二
部分 分)
為例,指出 即使獲得成就,也會因功名
虛無、人生短暫而感到惆悵(1 分)

 第 22 段至第 30 指出惆悵會隨着人的年歲和經歷而變得深
第三
沉,使人變得成熟,並以自己因小說結尾引
部分 段(1 分) 起的惆悵,說明惆悵會帶來啟迪。

 第 31 段至第 41 段 以 科 學 理 論 說 明  人 不 可 能 恢 復 青 春 ( 1
(1 分) 分) ,使人惆悵,並提出人生的藝術在

第四 於
部分
 處理好過去、現在和未來(1 分) ,
最後 引古詩總結自己的惆悵心情(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11 第 3 段分別以冰和木柴為例,除了舉例說明,還運用了哪種說明手法?(1
分)作者以此說明了甚麼道理?試略加說明。(4 分)【整合、引申】
(1) 說明手法: 比 較 說明(1 分)

(2) 道理:作者以冰可融化為水,水又可以再變成冰( 1 分),對比木柴燃燒


後不能還原,(1 分)比較兩者的分別,以說明世界上的變化過程可分為
可以逆轉和不可以逆轉兩種。(2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4)


12 作者重臨中學母校,回憶當年的人和事。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4
分)【整合】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作者說自己曾害怕代數和英文,現在卻與外
語和數學為伍,說明只要用功便能克服困   
難。
(2) 作者當年與同桌同學孫雲梅的友情十分深   
厚。
(1) B 錯誤。作者提及自己興趣改變,為要說明人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可能,
不應小看年輕人。
(2) C 無從判斷。作者雖然清楚記得同桌同學孫雲梅的事,但沒有描述兩人的
交情。

13 作者在文中記述初中時代的瑣碎往事,對表達自己的「惆悵」有甚麼幫助?
試略加說明。(4 分)【整合、評價】
作者在第 10 至 12 段詳述初中時的瑣事,包括 同桌同學愛吃零食、自己的
綽號、害怕的科目和愛吃的麪包等(1 分) ,都能突顯作者對當時的生活細
節記憶深刻,難以忘懷,可是 數十年後這一切都消逝了,無法重回( 1
分) ;作者愈是表達自己對從前的留戀,愈能突顯他的 無奈與失落
(1 分) ,
把「惆悵」的感受寫得 具體鮮明(1 分) ,能令讀者更深刻地了解。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8)
14 在第 15 至第 21 段,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說明他對「惆悵」的理解?( 2
分)【整合】
 分類說明
 引用說明
 舉例說明
 比較說明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作者在第 15 段引用「漢語詞典」的解釋。
:作者舉愷撒、吉朋的例子。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15 作者以甚麼事情比喻令愷撒感到惆悵的處境?( 1 分)又這處境與愷撒的處
境有甚麼相似之處?試略加說明。(3 分)【整合、引申】

(1 比喻愷撒處境的事情是:
) (答案須是四個字) 筵 席 散 場 (1 分)

(2) 兩者相似之處:兩者的處境都是從情緒的最高點驟然下跌。( 1 分)盛宴


華筵氣氛熱鬧,但散席時驟然變得冷清,令赴宴者心情由興奮轉為失落;
(1 分)愷撒為了登上帝位而奮鬥,終於當上皇帝,但卻發覺富貴、功業
都是虛浮的,先前辛苦所得的不過如此,由登基的激昂情緒突然變為失落,
感到惆悵(1 分)。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3)


16 在第 19 至第 20 段,作者刻畫歷史學家吉朋完成了著作後的複雜情緒,當中
包括下列哪些心情?(2 分)【整合】
 不捨
 沉痛
 輕鬆
 怠倦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吉朋一方面有「得了最後解放和自由的愉快心情」,即輕鬆;另一方面有
「惜別之感」,即不捨。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2)
17 在第 19 至第 21 段,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刻畫了吉朋的心情。除
了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外,作者還通過哪方面的描寫刻畫他的心情?( 1
分)試舉一例略加說明。(2 分)【整合】

(1 描寫(答案須是兩個字)(1
) 行 動
分)

(2) 例子:第 19 段描寫吉朋寫完全書末頁末行後,「放下了筆,趁着深夜的


月光在庭院散步。」( 1 分)這些行為顯示吉朋寫完該書後百感交集,需
要在寧靜的環境沉澱思緒,心情惆悵。(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2)


18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描繪「壯年的惆悵」?(2 分)【整合】

    青年時代的惆悵是淺薄的;壯年的惆悵是深沉的。因為後者是晚秋的落葉,
是古箏或古琴在黃昏卻下瀟瀟雨的時刻嗚嗚咽咽地彈奏,如泣如訴。 (第 23
段)

A 擬人
B 比喻
C 反語 A B C D
D 借代    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10)
19 在第 27 段,作者說「歌德最後的惆悵,也是他的最後完成」,你認為作者提
及的「最後完成」是指甚麼?試略加解說。(4 分)【引申】
指歌德面對死亡時坦然的態度( 1 分),作者在第 16 段指「惆悵」的主要成
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是一種人力無可挽救的逝去,死亡正是最大的惆
悵(1 分);第 27 段寫歌德正面臨死亡,所以說是「最後的惆悵」(1 分),
歌德叫人拉開窗簾,讓多點陽光射進來,反映他坦然面對人生最後的惆悵。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12)


20 在第 30 段,作者說他因為讀到小說的結尾而起的惆悵為他帶來啟迪,主要的
原因是甚麼?(2 分)【引申】
A 小說的結尾令作者想起圓明園的歷史,反思
當年的國難。
B 小說人物死亡和圓明園遺址令作者想到人生
苦短,自己年華老去。
C 作者當時孤身在圓明園荒野,讀到小說傷感
的結尾而感慨自己無人陪伴。
D 小說的結尾和圓明園荒野加深作者對歷史、 A B C D
人生的思考。    
D。文中第 25 段指「惆悵是內外閱歷,是文化」,可知作者所說的啟迪可以從
文化方面思考,《德伯家的苔絲》的結尾是小說人物被處以死刑,圓明園已變成
荒野,令作者反思人生和歷史。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7)


21 作者多次記述他感到惆悵的經歷,試根據有關內容,概括作者在以下情況為
甚麼會感到惆悵。(每道分題的答題不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包括在內。)
(4 分)【整合、引申】

情況 作者感到惆悵的原因
重臨母校
校園人去樓空,當年的人和事都已逝去。
(第 8 段)
思考人類和 (i):
宇宙的關係
宇 宙 只 有 地 球 有 生 命 ,
(第 24 段)
感 到 人 類 渺 小 和 孤 獨 。

思考自然科 (ii):
學的定律
熱 的 傳 遞 不 可 逆 , 正 如
(第 31 段)

人 生 是 不 可 逆 的 過 程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9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8)
22 綜合全文,從惆悵帶來的啟迪,作者對人生有甚麼感悟?試略加解說。(4
分)
人生是不可逆的過程,過去的人和事一去不返,這是作者根本的惆悵( 2
分),但正因為不可重來,昨天、今天、明天組成了人生的三個環節,作者
感悟到必須好好處理這三個環節,活在當下。(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0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5)


23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 分)【解釋】
而樂之終身不厭。
但他們喜歡這些(1 分)而終生不厭倦。(2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7)


24 作者認為對外物的正確態度是怎樣的?(2 分)【整合】
A 全情投入,追尋愛好
B 割捨愛好,以免沉迷
C 稍作寄託,享受樂趣 A B C D
D 只愛小物,拒絕尤物    
C。作者認為可「寓意於物」,不應「留意於物」,即可以寄託心意,但不
可沉迷。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8)


25 第 1 段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2 分)【整合】
 正反對比
 引用語例
 善用比喻
 欲揚先抑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作者用「寓意於物」和「留意於物」的後果作正反對比。
:作者引用《老子》為語例。

(參考 2018 年閱讀樣本試卷題 22)


26 作者對書畫的態度,前後有甚麼改變?(4 分)【整合】
(1) 前:十分喜愛,生怕自己會失去擁有的書畫,( 1 分)又生怕別人不會把擁
有的書畫給予自己。(1 分)
(2) 後:不再那樣喜愛,看見喜歡的書畫仍然會收藏( 1 分),但如被人取去,
也不會感到惋惜。(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27 承上題,作者嘲笑自己從前的行為有甚麼毛病?(2 分)【整合】
A 能醫不自醫
B 倒果為因
C 不辨真偽 A B C D
D 本末倒置    
D,作者嘲笑自己重視書畫多於生死富貴,是顛倒錯繆,失去本心。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17)


28 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4 分)【整合】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作者認為喜好的事物只如過眼雲煙,不必留   
戀。

(2) 駙馬王晉卿沉迷書畫,令作者憂心。   
(1) A 正確。作者指書畫是可喜之物,可欣然接受其帶來的快樂,但失去了
也不必惋惜。
(2) C 無從判斷。駙馬王晉卿喜愛書畫,作者恐怕他會不幸像自己年少時般 ,
故撰文勸勉他不要沉迷,但文中沒有提及王晉卿對書畫的喜愛是否已達
沉迷程度。

(參考 2016 年閱讀題 20)


29 作者認為「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第 1 段),你同意嗎?試舉生活
例子,說明你的看法。(3 分)【評價】

作者認為過於執着、沉迷於事物,即使只是細小的事物也會造成禍患,我同
意這看法。( 1 分)例如下棋,本是可訓練思維能力的良好嗜好,但如果過
分沉迷,執着於勝敗,甚至用來賭博,則不但失去弈棋的本意,更可能帶來
與對手起爭執、負上賭債的嚴重禍患。(2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啟思出版社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

中國語文  試卷一
乙部 閱讀理解
閱讀能力考材
(教師版)
年級:中六
程度:淺 [調適版]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乃本試卷設問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的文章或曾經刪改。
(三) 考試結束後,無須交回「閱讀能力考材」。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一篇

1 有了幾回惆悵的人生,才是有了起伏,有了變化,有了曲折和色彩斑斕的人
生。
——自 1991 年夏日創作筆記

2 小時候,讀中國古典小說,並不懂得開頭兩句的含義:「花有重開日,人無
再少年。」
3 今天便懂得了。其實,在世界上有兩類過程;可逆和不可逆過程。冰遇熱,
融解成水便是可逆過程。因為只要氣温一下降,水結成冰。人從少年成長為青年
壯年和老年,這個過程便是不可逆的。生米煮成了熟飯,是一個不可逆過程;木
柴燃燒也是一個不可逆過程。因為散去的熱和剩下的灰,不可能再回到原先的木
柴狀態。
4 只有面對不可逆過程,人的惆悵才油然而生。
5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這
首曾經流行於二三十年代校園的送別歌之所以具有一種永久的魅力,正是因為它
道出了人的根本惆悵,那詞曲交融,淒淒婉轉,頗有黯然銷魂的味道。
6 人事紛遷,古道夕陽,童夢依依,原是一個不可逆的自然過程,它最能勾起
人的惆悵情懷。勾起天涯行客的離愁別恨。
7 1952 年,也就是距今 39 年前,我曾在上海老西門復興東路的私立肇和中學讀
初中。
8 如今我路過老西門,間或還會特意彎進這條狹窄的弄堂去看看我當年的母校,
回顧我的少年平庸和平庸少年時代。
9 鐵門緊閉。
10 透過門縫往裏頭瞧,當年的建築有的還在,但老師和同學都不知去向了。事
隔 39 年,我還清楚地記得我的同桌叫孫雲梅。她喜歡吃零食,抽屜裏盡是花生
殼、豆子皮。
11 班上同學都叫我「小江西」,不欺生。當時我最害怕兩門功課:代數和英文 。
可今天,正是外語和數學成了我的至愛親朋。人會變的。不要把一個少年看死。
12 課間休息,我最眷念的便是擺在校門口的羅宋麪包攤。用刀切開,往裏頭塗
點蘋果醬,我認為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東西。
13 一切都逝去了!
14 突然,人去樓空,萬里乾坤,半世飄然羈旅,惟有此情最苦的感歎便湧上了
心頭。自古以來,文人把這感歎或情緒稱之為「惆悵」。所謂歎年光過盡,書生
老去,慷慨生衰,空惆悵。
15 漢語詞典把「惆悵」解釋為傷感、失意。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16 這未免太簡單,太浮淺了。惆悵是人類潛意識王國裏的一種朦朧情緒,它比
孤獨、壓抑都要複雜、矛盾。它往往是由兩種方向相反的力同時作用在一個人身
上所產生的一種極微妙的心理效應;它的主要成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更多
的則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緒在相互撞擊、翻騰、滾動、糾纏。
17 古羅馬大將愷撒[1],身經百戰,歷盡艱辛當了皇帝。當他坐上皇位,在那裏
卻發現了空虛,於是他高聲叫道:「原來不過如此呀!」突然,一團惆悵便向他
的心頭猛襲。
18 因為他覺得高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正如中國古人所感歎的:「盛席華筵散
場」。
19 18 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吉朋用了 23 年寫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1787
年 6 月 27 日夜,他完成了這部巨著,並寫下了他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有種
獲得了最後解放和自由的愉快心情;另一方面又有一種惜別之感:作品的完成,
彷彿是在同一個朝夕相處多年的好友分手道別。於是在他寫完了全書最後一頁最
後一行之後,他放下了筆,趁着深夜的月光在庭院散步。關於這一點,吉朋曾這
樣寫道:
20 「我掩蓋不了最初重新獲得了自由的喜悅心情;或許,我的聲譽就這樣奠定
了。不過我的驕傲頃刻之間便消失掉了,一縷淡淡的憂鬱彌漫了我的心頭……」
21 為甚麼?──因為他覺得「我史之行於世,久暫固未可卜,但歷史學家的生
命,終究是短促倏忽的。」
22 隨着我的白髮和臉上的皺紋愈來愈多,惆悵在我身上出現的次數和頻率也愈
來愈高,在我的心靈上刻下的痕迹也愈來愈深。
23 青年時代的惆悵是淺薄的;壯年的惆悵是深沉的。因為後者是晚秋的落葉,
是古箏或古琴在黃昏卻下瀟瀟雨的時刻嗚嗚咽咽地彈奏,如泣如訴。
24 是的,我一生的惆悵,多半發生在當我意識到了人類是宇宙的「獨苗」,只
在地球上才能找到液體狀態水的時候;或是多半發生在當我獲悉河外星系不斷向
無限遠處延伸,而我又正好站在陽台或一株樹下聽黃昏卻下瀟瀟雨的時刻。
25 惆悵催人成熟。因為惆悵是內外閱歷,是文化。
26 小惆悵,小成熟;大惆悵,大成熟。根本的惆悵,根本的成熟。最後的惆悵,
最後的完成。
27 德國大詩人歌德死前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叫人把窗簾拉開些,讓更多的陽
光射進來。──這是歌德最後的惆悵,也是他的最後完成。
28 我讀過不少小說。我發覺一部好的小說幾乎都有一個令讀者惆悵不已的結尾。
比如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
29 「7 月裏的一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安吉爾和麗莎‧露兩人站在温頓塞斯特
的西山頂上,正望着底下的監獄。6 點剛過幾分鐘,監獄的塔頂上升起了一樣東
西。一面黑旗(這是執行死刑的標誌)在風中招展。諸神結束了對苔絲的戲
弄。」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30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結尾記得是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那天我獨自一人在圓明園
的荒野中漫遊了很久很久,一個下午又加一個晚上。那惆悵對我的啟迪,決不亞
於貝多芬一部鋼琴協奏曲對我的啟迪。何況,圓明園這種地方,這樣一個去處,
正是教人惆悵不已的特殊空間。

31 其實,自然科學到了極致,逼近極玄之域,也會叫人惆悵不已的。比如,熱
的傳遞自然方向就使我很是惆悵:
32 熱能只可由熱的物體流向冷的物體。
33 為甚麼熱能不能自動地(即在不消耗功的情況下)從冷的物體流向熱的物體?
34 要是這種自然現象會發生,那末,我們就能見到在炎熱的夏天池塘中的水會
突然結冰,人也有再少年。
35 但這是不可能的。
36 熱力學第二定律[2]把這一點清楚地告訴了我們。該定律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
法則,它比牛頓力學和量子力學所給出的運動定律還要基本。在它面前惆悵原是
我根本惆悵的時刻。
37 「人無再少年」便是導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導源於熱傳遞的自然方向。
38 「人無再少年」標出了時間箭頭所指。
39 老年人常思昔日往事,年輕人常思將來。我則是兩者兼思。其實,人生的結
構係由三個環節所組成;業已成了陳迹的昨天,尚未到來的明天,務必緊緊抓住
的今天。人生的全部藝術,恰在好好處理這三個環節。
40 遇上黃昏卻下瀟瀟雨的時刻,我總是想起這幾句古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1 中國的古詩真好。它算是登峰造極了,比英文古詩和德文古詩合在一起造出
的意境都要高出一層。因為它清空、高古和淡雅,綺麗中帶悲壯,語盡意不盡,
意盡情不盡,恆動我鄉魂旅思,令人滿懷蕭瑟。

(趙鑫珊《黃昏卻下瀟瀟雨——我一生惆悵的時刻》節錄)

注釋
[1] 愷撒:又譯凱撒(公元前 100 年-前 44),古羅馬的軍事統帥。
[2] 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的四條基本定律之一,表述熱力學過程的不可逆性。

補充注釋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語出《詩經‧小雅‧采薇》,
是一首退役的征夫在返鄉時寫的詩。這句的意思是當初我出征時,楊柳依依
隨風飄揚;如今回來時,大雪滿天紛飛。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1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
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聖人未嘗
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1]。嵇康之達也,而好鍛
鍊[2]。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2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
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鍾繇[3]至以此嘔血發塚,宋孝武、王僧虔[4]至以此相忌,
皆以兒戲害其國,凶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3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
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於書,輕死生而重於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
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雲
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於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
而不能為吾病。
4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
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於書畫。作寶繪堂於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
以為記。恐其不幸而類吾少時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蘇軾《寶繪堂記》節錄)

注釋
[1] 結髦:把髦牛尾編織成結狀飾物。
[2] 鍛鍊:打鐵。
[3] 鍾繇:三國時魏國書法家,相傳他曾因友人拒絕送贈書法典籍而吐血,至友
人死後開其墓,終得到該典籍。
[4] 王僧虔:南朝書法家,相傳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受宋孝武帝嫉妒,故刻意用拙
筆書寫公文以自保。

補充注釋
 「老子曰」四句:語出《老子》第十一章。口爽,指舌頭麻木,失去味覺。
 嵇康:三國時魏國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曠達。
 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
 角:比較。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96)(中六 / 程度:淺 [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語譯:蘇軾《寶繪堂記》(節錄)

1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託在外物上,但不可以沉迷於外物。把心意寄託在外物上,
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足以成為樂趣,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會構成禍患。沉
迷於外物,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足以構成禍患,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足以
成為樂趣。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看不清事物,嘈雜的樂聲使人聽不到聲音
豐富的味道使人失去味覺,騎馬打獵使人心狂野失常。」但是聖人不曾廢棄這四
種事物,也是姑且用作寄託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卻喜愛編織。嵇康為人豁達
卻喜愛打鐵。這難道有甚麼音樂、色彩、氣味、味道之美嗎?但他們喜歡這些而
終生不厭倦。
2 所有讓人喜愛的事物中,足以使人愉悅而不足以改變人的意志的,莫過於書
法和繪畫了。然而若沉迷於此而無法放下,那麼它帶來的禍患就說也說不完了。
鍾繇發展到因此而吐血及盜掘墳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發展到因此而互相猜忌,
都因為這種小孩子遊戲般的興趣害了他們的國家,使他們的性命陷於凶險。這就
是沉迷事物帶來的禍害。
3 當初我年少時,曾經喜好這兩種事物,家中擁有的,生怕它們會失去;別人
擁有的,生怕他們不送給我。不久嘲笑自己說:我輕視富貴而重視書法,輕視生
死而重視繪畫,難道不是本末倒置,荒謬錯誤,喪失自己的本心嗎?從此不再那
樣愛好。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時常還會收藏它們,但是被人取去,也不再惋惜了
就像煙雲在眼前飄過,百鳥的鳴叫使耳朵有所感受,怎麼不愉快地接收它,但失
去了就不再想念它了呢。於是這兩種事物就常常使我快樂而不會成為我的禍患。
4 駙馬都尉王晉卿雖住在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但他親身體會實行禮義,學習
《詩》、《書》,經常與貧寒的讀書人比較。平日生活去除肥肉和細糧,捨棄和
遠離聲色娛樂,而專注在書畫方面。建築了寶繪堂在個人宅第的東邊,用來儲存
所擁有的藏品,並要求我撰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我恐怕他不幸會類似我年少時
那樣愛好書畫,所以用這篇文章勸告他,或許可以使他保全愛好書畫的快樂而遠
離它的損害。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