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啟思出版社 班別:

姓名:
中學文憑考試
學號:
模擬試卷(102)

中國語文 試卷一
閱讀能力答題簿 甲部指定篇章:
《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
一小時三十分鐘完卷 也》、《出師表》、《始得西山宴遊
記》、《岳陽樓記》、《唐詩三首》
(教師版)
年級:中六
程度:淺[調適版] 乙部考材:
韓良露《人生七味粉》(節錄)(借事抒
考生須知: 情)
(一) 考生須在本試題答題簿第 1 頁右上方填 袁枚《隨園食單‧戒單‧戒目食》(節
寫班別、姓名、學號。 錄)(議論)
(二) 本試卷分甲、乙兩部。甲部根據「指定 引文:《抱朴子‧外篇‧酒誡》(節錄)
閱讀篇章」設問,佔全卷 30%;乙部根
據另行派發的「閱讀能力考材」設問,
佔全卷 70%。
(三) 全部問題均須作答,考生須根據有關文
章回答問題。
(四) 各題答案必須寫在本試題答題簿指定位
置,寫於邊界以外的答案,將不予評
閱。漏答或錯答者,該題得 0 分。 考生得分
(五) 作答選擇題時,請選出正確答案,然後
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題限選一個 甲部 (30%) / 30 分
答案,多選者 0 分。
(六) 本卷文字題宜用原子筆作答。為便於修 第一篇 / 50 分
正答案,多項選擇題宜用鉛筆作答。 乙部
(70%)
第二篇 / 20 分

總分 / 100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版權所有,本試卷僅供採用《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的學校使用,如補習社或其他未獲授權的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傳送本
卷,有可能觸犯香港法例第 528 章《版權條例》,本社將追究法律責任。一經定罪,違法者最高刑罰為監禁四年,以及每份
侵 權 物 品 罰 款 港 幣 五 萬 元 。 市 民 如 發 現 侵 權 活 動 , 可 向 香 港 海 關 舉 報
(http://www.customs.gov.hk/tc/contact_us/enforcement/)。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甲部 指定閱讀篇章(30%)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解釋】

(1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 斯: 這(1 分)
) 仁》)

(2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魚 鄉: 以 前 / 過 去 ( 1
) 我所欲也》) 分)
(3 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 志: 記 載 / 記 錄 ( 1
) 記》) 分)
(4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岳陽 嘗: 曾經(1 分)
) 樓記》)

(5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 邈: 遙遠(1 分)
)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2 試據《出師表》一文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整合】
陳述 帶出的建議
(1)當時「侍衞之臣」在朝廷內的表現:毫不 (2)

懈怠/盡忠職守。(1 分)   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仿效先帝遺留下的

當時「忠志之士」在地方和邊疆的表現:奮 恩德,振興士氣;(1 分)

不顧身。(1 分)   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以不當的言詞妨

礙臣下進言。(1 分)   

先漢興盛是由於先帝信用賢臣,而疏 (3)

遠小人。 宮中之事的做法:信用侍中、侍郎如郭攸

之、費褘、董允等賢臣,行事決策要先咨詢

他們。       

軍務的做法:信用將軍向寵,讓他統領軍

務。(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3 在《論孝》中孔子向樊遲講述孝道就是「無違」,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孔
子所說的「無違」的具體表現。(3 分)

孔子所說的「無違」具體的表現包括父母在生時要按照禮節侍奉父母 ( 1
分) ,當父母離世則按禮節安葬父母, ( 1 分) 並按禮節祭祀父母。 ( 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4 綜合《魚我所欲也》全文,孟子運用了甚麼手法論證自己的主張?(2 分)
【引申】
 比喻論證
 演繹論證
 舉例論證
 對比論證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以「魚與熊掌」的選擇比喻「生」與「義」選擇;舉出設例,指出若以惡
劣態度提供「一簞食,一豆羹」,雖然生死攸關,但乞丐也不願接受,說明
人有比生命更重視的價值;「行道之人」和「乞人」因不願受辱而不接受
「一簞食,一豆羹」,與為了得到萬鍾俸祿而「不辯禮義」的人形成強烈對
比。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5)


5 在《月下獨酌》一詩中,李白描述自己當時與月亮和影子共處的情況,有
「行樂」的一面,也有「無情」的一面,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 (4
分)【整合】

(1) 行樂:幻想自己請月亮一同飲酒,加上影子相伴,如同三人共聚;在自
己載歌載舞時,月亮和影子也相伴徘徊,和應共舞。(2 分)

(2) 無情:指出現實中月亮不懂得飲酒,影子也不過跟隨身體而移動,並非
真的有意陪伴 (2 分)/即使幻想與月亮和影子歡聚,喝醉後失去意識 ,
也彷如大家各自散去。(2 分)
詩的末句李白想像自己與月亮和影子相約在遙遠的銀河再會,語調雖正面,但
屬於對未來的預期,而非題中要求的對「當時共處情況」的描述。若考生回答
這項,不給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6)


6 綜合《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柳宗元對西山的描寫,可見西山有甚麼特點?
(2 分)【引申】
 山勢高聳
 人跡罕至
 景觀壯闊
 融入羣山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作者認為登山後數州的土地都好像在自己坐席下面,可見山勢高聳;作者須
砍伐和焚燒灌木雜草才能開路登山,可知人跡罕至;能下瞰數州土地,遠望山
水與天際相接,可見景致壯闊。西山「不與培塿為類」,一峰獨秀,並無與羣
山並峙之勢,故不正確。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7)


7 《登樓》題材上屬於記遊詩,內容多為遊歷的經過和見聞。但《登樓》的
內容還涉及時事世局。杜甫為甚麼這樣寫?試從詩中舉一聯為例,加以說
明。(4 分)【引申】

杜甫在詩中寫時事世局,因當時國勢動盪,他又身在接近邊境的地方,引起
他憂國憂民的情緒。以首聯為例,是有感「萬方多難」,國家陷於戰火和混
亂中,他心繫家國,不能忘卻憂愁,( 2 分)因此他寫春日登樓,繁花近在
眼前,但無法放下國家苦難,因而無法專心欣賞景色,反而感到傷心。( 2
分)  

或:杜甫在詩中寫時事世局,因當時國勢動盪,所見的景物都勾起他的憂國
情緒。以頷聯為例,杜甫在高樓上看到錦江奔流、春臨大地的景色,大自然
的生機令他聯想到在混亂時局中的希望,(2 分)但同時他又看到唐室邊境
與外族接連的玉壘山浮雲變幻,令他聯想到其時外族吐蕃迫近邊境,準備入
侵,時局紛亂變化不定。(2 分)

或:杜甫在詩中寫時事世局,因當時國勢動盪,憂國憂民的情緒縈繞他的心
頭。以頸聯為例,是杜甫表明自己堅信唐室朝廷能抵禦外族,像北極星的位
置一樣穩固;(2 分)而他身處蜀地高樓,可以看見接近「西山寇盜」(吐
蕃)的邊境地區,因而聯想起唐室受吐蕃威脅,警告吐蕃不要妄興戰端。
(2 分)
尾聯主要為杜甫對歷史及個人際遇的感悟,與時事世局關係較弱,如考生選
用尾聯作答,不予評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8 試根據《山居秋暝》一詩,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在寫景時,怎樣以動寫靜?試舉一例,摘錄詩句並簡略說明。(2
分)【引申】
詩中寫「竹喧歸浣女」,描述竹林中傳出女子笑語的喧聲,因而知道洗衣服
的女子在回家途上,從聽覺下筆,因聞聲而彷彿見其人,這正是用聯想到的
動態景象反襯整個環境的清幽平靜。(2 分)             

或:詩中寫「蓮動下漁舟」描述水上的蓮葉搖動,因而得知小漁船正順流而
下,這正是用細微的動態反襯整個環境的清幽平靜。(2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2))


(2) 作者抒述了甚麼情懷?試綜合全文分析說明。(2 分)【引申】
詩中寫隱居山中,在秋天傍晚所見的閒適自在情境,包括雨後月照松樹和水
流的景色,竹林傳出洗衣服女子的喧笑聲、漁船經過致荷葉動等靜中帶動的
景象,抒述甘願留在山居歸隱,享受純樸生活的情懷。(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70%)
第一篇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9)


9 《人生七味粉》共有 20 個段落,假如把結構分成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
由哪些段落組成。(4 分)然後概述第一、三、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
答案填寫在下表內。(8 分)【整合】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記述作者從小自阿嬤和父親接觸兩個不

第一 第 1 段至第 5 段 同菜 系 的 食 物 ,以 及作 者 童 年嘗 味的 經
部分
(1 分) 歷,(1 分)說明家庭的飲食習慣對作者嘗
味有啟蒙作用。(1 分)。

記述作者少年至青年時開始的飲食喜好和
第二 第 6 段至第 11 段 追求,以及在不同地方尋味的經歷,說明
這時期的尋味以好玩為主,也摻雜了多種
部分 (1 分) 不同的感情。

記述作者成年至中年的嘗味經歷,作者
成年後開始迷上外國食物,後來開始懷念
第三 第 12 段至第 17 段
台灣菜,(1 分)到中年時明白到食物背後
部分 (1 分)
的文化意義,在壯年時明白到食物最美的
滋味是回味相關的人情。(2 分)    

作者描述父親的晚年行動不便,愛吃老
第四 第 18 段至第 20 段 餐廳的食物,(1 分)慨歎人生和食物的味
部分 (1 分) 道都有盡頭,寄寓作者對「晚年之味」的
一點感悟。(2 分)

說明:第 5 段所述童年嘗味是「從家庭的滋味嘗起」,與第 1 段至第 4 段內容


關係較密切,故劃入第一部分。
第四部分談及「晚年之味」,前文至第 17 段為止都是作者親身經驗,
這部分是以旁觀者身分描述父親老年的狀況,故與前文分割而作為最後
一個層次。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0)


10 在第 1 段,作者提及日本菜中的調味料七味粉。作者這樣寫,最主要的目的
是甚麼?(2 分)【引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A 表示作者對日本菜情有獨鍾。
B 表示作者有多種不同的飲食嗜好。
C 表示作者的味覺回憶來自不同人生階段。 A B C D
D 表示作者對對家鄉菜的回憶不深。    
第 1 段「我的食味寶島記憶也有調味的七味粉,只是我的調料並非唐辛子而是
時光。」作者指自己的味覺回憶以「時光」調味,是以七味粉比喻不同的人生
階段。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3)


11 作者以甚麼事物比喻不同地方菜系的食物?(1 分)又這事物與不同地方
菜系的食物有甚麼相似之處?試略加說明。(3 分)【引申】

(1 比喻不同地方菜系的事物: 方 言 (答案須是兩個字)
)

  (2) 兩者相似之處:不同的方言有自己的腔調,就好像不同地方菜系有自
己的材料、烹調方法一樣,各有鮮明的特徵(1 分);人對從小學習和
使用的方言會有偏好,長大後不易學習其他方言,好像從小吃單一地方
菜系食物的人,也會從小養成既定的飲食習慣,不易接受其他菜系的風
格;(1 分)而且不同方言自有一套邏輯,純正而不易被其他語言擾亂,
就像不同地方菜系的食物,有既定的組合,不易隨意混雜。(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4)


12 在第 3 至 4 段,作者寫「食物的方言」。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4
分)【整合】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作者認為人長大後不能接受其他菜系的食   
物。
作者會在一頓飯裏吃不同菜系的菜式。   
B 錯誤,作者在第 3 段陳述人成長以後,也有可能「學其他的方言」即
接受其他菜系的飲食習慣,只是會比較慢,而且要有好奇心,不排斥其他菜
系的風格才可行。
B 錯誤,作者自言是飲食上的「雙語人或多語人」,可以轉換不同飲食
習慣,但每一餐都要保持其中一種風格,不能在同一餐中混合不同菜系的菜
式。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6)


13 作者在文中提及多種食物,分別表現了作者尋味時怎樣的情態?試分別指出
以下哪一項最能描述作者品嘗該類食品時的心態。(6 分)【整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選項:
A 初嘗自己在不同地點尋味的感覺
B 依照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找尋美食
C 依照電影中的場景找尋美食
D 突破了家庭帶來的口味限制
E 對與食物相關的社羣感興趣
A B C D E
(1) 西門町的牛肉麵     
(2) 羅東夜市的食物     
(3) 大橋頭夜市的食物     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3)


14 作者說三十六歲彷彿是「芝麻開門的時刻」,試就作者在食物和地域方面
的體驗來說明她在三十六歲時有甚麼改變。(4 分)【整合】
(1) 食物方面的體驗:二十來歲時,作者開始遠離家庭的口味,轉而吃異
國菜,直到三十五歲前經常吃這些菜式;(1 分)但三十六歲時強烈
地懷念台灣的食物,更自己下廚烹調這些食品,如餃子、餛飩等。
(1 分) 
(2) 地域方面的體驗:二十來歲時到世界各地旅遊,對世界的好奇心因滿
足而漸漸降低(1 分);三十六歲在倫敦居住時更發現自己不能接受
移民,後來回到台灣定居。(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9)


15 承上題,假若把以下句子中的「芝麻開門」改為「幡然醒悟」,你認為表達
效果會否更佳?試加以說明。(4 分)【評價】

「三十六歲彷彿是來到了中年芝麻開門的時刻」(第 13 段)

不會,我認為原句用的「芝麻開門」效果較好。「幡然醒悟」表示迅速而徹
底地醒覺、悔悟,較為抽象,(1 分)而且多有暗示覺悟前非的意思,而食
物和居住地的選擇只是個人喜好,不一定可以判斷對錯,用詞不太準確;
(1 分)而芝麻開門運用了普遍讀者都認識的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的典故,較為生動有趣和形象化,(1 分)況且運用打開門戶的一瞬間發現
寶藏的含意,來形容重新發現故鄉食物的滋味,更能強調作者對家鄉食物的
喜愛。(1 分)(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即可。)          
另一立場答案:我認為改用「幡然醒悟」的效果較好。「幡然醒悟」一詞能
表達突然、急速的轉變,強調作者的心態轉變,(1 分)而且更能表現悔悟
前非的意思,表示作者終於重新發現家鄉菜的可貴時深刻的感情;(1 分)
「芝麻開門」只是阿拉伯故事中開啟藏有寶藏的山洞的咒語,作者在這情況
下未必符合原本的意思;(1 分);而且在運用典故時,如讀者不熟悉原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的故事就不能產生效果,不如「幡然醒悟」清晰和直接。(1 分)

16 在第 15 段,為甚麼作者說台灣是「一大張複雜、豐富、曲折的食物文化地
圖」?(2 分)【整合】
 台灣食物受到東西方不同國家文化影響
 台灣菜在民國時期開始受中國內陸的食物文化影響
 台灣普遍認為是原生品種的食材其實是外來物種
 台灣菜包括了原住民、外省人、新移民的菜式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 錯誤,該段指出台灣食物與明清時期的中國也有關連,甚至可追溯至周朝的
中土文化。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4)


17 在第 16 段,作者寫到「回味是兩張大小相融的口」。試根據相關內容,判
斷以下陳述。(4 分)【引申】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 作者利用漢字的字形帶出聯想。   
 作者認為由食物中得到的味覺享受和生命情   
味同等重要。
正確,「代表了食物滋味的小口包入了生命滋味的大口」,小口和大口相
融的形態,與「回」字字形相合。
錯誤,作者說「生命滋味的大口」與「食物滋味的小口」,以生命為
「大」,食物為「小」,暗示生命情味比味覺享受重要。

18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抒情手法來表達她和其他人物對食物的感受。下列
引文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試根據文意選擇一個最為合適的答案。(4 分)

 我的心中充滿感激,因為我們如此有幸能在此生相逢,且一起分享過美好
的食物與人情的滋味。(第 16 段)
 父親想去的餐館愈來愈少,只剩下那幾家重複會去的家庭餐館,都是全家
吃了四五十年的老餐廳。(第 18 段)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借物抒情


    
    

19 在第 20 段,作者說:「原來食物的味道和人生的味道都是有盡頭的,我們
在人生繞一大圈,和食物的情緣終至不能相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2
分)【引申】
A 困惑
B 唏噓
C 憤恨 A B C D
D 淡漠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9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作者在第 20 段以人生和食物都有盡頭,以及父親暮年的生活,抒發對生命
終將完結的感慨,所表現的情感在四個選項中以「唏噓」最為貼切。

20 綜合全文,以下哪項最能說明本篇的主題?(2 分)【引申】
A 個人飲食口味與人生際遇都是多變的
B 人生各階段的飲食可帶來不同的情味
C 世界各地的飲食呈現多元的文化元素 A B C D
D 飲食令人領悟鄉土和親情的重要意義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0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1)


21 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 分)【解釋】
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
著名的書法家寫字,(1 分)寫得太多就一定有(1 分)寫壞了的筆畫。(1
分)

22 「目食」和「口食」分別是甚麼?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2 分)【解釋】

 目食:是貪求菜餚數量多,在桌上放置很多碗碟食物,擺顯排場。( 1
分)。
 口食:是真的把食物吃進肚子裏。(1 分)

(參考 2017 年閱讀題 18)


23 引文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表達「目食」的不當?(2 分)【引申】
  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
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准,況拉雜橫陳乎?
 層遞
 反問
 誇飾
 襯托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指出名廚盡力而為,一天能燒得好的菜式也只有四、五道,反問大量燒菜的
效果如何,暗示定然不會燒得好;以名廚努力燒四五道菜式也不一定能做到
最好,襯托「目食」要追求更多的菜式,更不可能做得好。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3)


24 作者在文中敍述一次親身經歷,試據該段經歷填寫下表:(5 分)【整合】
宴會狀況 食品種類達四十多種,單是點心就有十六種,甚至需要三次把菜餚撤換,才
能把菜餚全部上桌。
事件中的 東道主非常高興/志得意滿/洋 作者散席後回家,煮稀飯去填飽肚
人物表現 洋得意。(1 分) 子。(1 分)

對宴會的 因筵席豐盛而感到得意。 認為菜餚雖多, 但素質參差。( 1


看法 分)

所說明的 「目食」的風氣並不可取,徒有豐盛的表象,實際上食品並不精美可口/
道理 只是華而不實。(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1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25 作者在末段引述孔琳之的話。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2 分)【引
申】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 孔氏非常反對宴會時安排大量菜式的做法。   

 作者認為設置大量菜餚在視覺上不好看。   
C 無從判斷,引文中孔只是指出宴會上設大量菜餚,有為求悅目之意,
但對此並未加以明顯的褒貶。
A 正確,作者指出這些情況「目亦無可悅」。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5)


26 細閱引文,然後判斷以下陳述:(2 分)【引申】

  故惑目者,必逸容鮮藻也;惑耳者,必妍音淫聲也;惑鼻者,必茞蕙芬馥也;惑口
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勢利功名也。五者畢惑,則或承之禍為身患者,不亦信
哉!
  是以智者嚴櫽括[1]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葛洪《抱朴子‧外篇‧酒誡》(節錄)
[1]櫽括: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 作者認為感官享受與人的禍福沒有關係。   

 作者認為人皆能以性理控制欲望。   
B 錯誤。作者寫「五者畢惑,則或承之禍為身患者,不亦信哉!」,認
為如被五種感官享受迷惑,便可能承受災禍,累及己身,故感官享受與人
的禍福有關。
C 無從判斷。作者認為智者會以性理控制欲望,但沒有說明是否所有人
都能以性理控制欲望。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6ii)


27 《抱朴子‧外篇‧酒誡》一文認為智者處事要「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
物」,以性理抑制欲望,不放縱精神來追求物欲,袁枚在《隨園食單‧戒
單》中描述自己在宴會中的表現,能否體現《酒誡》提倡的原則?(4 分)

《戒單》一文中,袁枚親赴商人舉辦的盛宴,但沒有放縱食欲,反而回家煮
粥充飢,表面上是如《酒誡》所說的「 櫽 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1
分),但其實袁枚並非不愛美食,也沒有說明自己能否對佳餚保持忍耐,只
是反對「目食」,對盛宴菜式多而不精,毫不美觀感到不滿。(1 分)因此
袁枚的表現不能證明他是以性理抑制欲望,不放縱精神來追求物欲,只是他
對食物精益求精,華而不實的盛宴不能引起他的食欲。(1 分)如果精品當
前,袁枚也可能會受感官享受迷惑。(1 分)(答案只供參考,言之成理便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2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可。)   

-試卷完-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3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啟思出版社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

中國語文 試卷一
乙部 閱讀理解
閱讀能力考材
(教師版)
年級:中六
程度:淺[調適版]

考生須知:
(一) 「閱讀能力考材」乃本試卷設問依據。
(二) 為便於設題,「閱讀能力考材」的文章或曾經刪改。
(三) 考試結束後,無須交回「閱讀能力考材」。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4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一篇

1 日本人喜歡在吃烏龍麵時,灑上從唐人學來的七味粉,我的食味寶島記憶也有
調味的七味粉,只是我的調料並非唐辛子而是時光,不同的時光之味,組合成我的
寶島味蕾之旅。我的味覺嘗試啟蒙甚早,也許是因為我的八字中剛好有兩個食神坐
命,我在人間也遇到兩個灶神的化身,一個是我的阿嬤[1],另一個是我的父親。
他們都懂吃、都善烹調,也都愛從市場到大小餐館四處找美食。

2 我阿嬤和我父親本應是志同道合之人,但兩人偏偏像來自不同武林世家之徒,
天生看對方的路數不順眼,我阿嬤出生台南,受過日本教育,她覺得好吃的東西,
只有台灣小吃(尤其是台南小吃)、台菜再加上和 漢料理,我父親是江蘇 南通
人,後來去上海,他最對味的食物是南北合的淮揚菜,因出生於長江之北,愛吃麵
條、饅頭,又受上海華洋雜處的影響,也愛吃海派西餐。

3 食物就像方言,每個地方菜系的食物,說着自己南腔北調的方言。人長大了,
不是不能學其他的方言,但學起來慢,還要有好學好奇之心,更不能排斥別人的方
言,偏偏我阿嬤和我父親都受制於他們的背景,這兩個都懂食物之美的人,卻老覺
得別人的食物不好吃。從小我就在這兩個灶神祕密的相鬥之中長大,兩個人都以沉
默的方式在抵抗對方食物的入侵。

4 但跟着阿嬤和父親不斷嘗味的我,很自然地說起了他們兩人的食物語言系統,
我就像雙語人或多語人般,在不同的食物母語中轉換自如,但語言自有它的邏輯,
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純正性,一直到今天,我吃的每一餐都來自一種方言,如果桌上
有虱目魚,我就不會叫雪菜百頁來吃,吃黃魚也不會配地瓜葉。

5 童年嘗味,用一張口到處嘗試,從家庭的滋味嘗起,因為在阿嬤和父親家住來
住去,吃兩個家之味,也跟着他們到處吃。也許受兩位灶神自小的薰陶,十來歲的
我也就開始四處尋味,自己找食物吃,我發現出門往右去新北投,可以吃到新公園
對面小美而廉的新月麵包和可可奶,再走遠一些有外省老兵擺的陽春麵攤,再遠一
點到了復興崗眷村,可以吃厚燒餅和蔥油餅。而出門左轉則是本省小吃的天下,像
在公館路上擺攤的阿婆甜不辣,國賓美容院前的意麵和黑白切,北投市場裏的排骨
酥湯、米苔目、肉羹、蚵仔煎等等。

6 少年尋味最浪漫的一次,是看劉家昌的《晚秋》,電影中的主角,吃的一份
西式早餐,兩個太陽蛋加吐司加柳橙汁,不知怎麼打聽出影片中的場景是中山北
路的榕榕園,才上小學五年級的我,竟然在週末上午坐上公路局車一個人去了,
當時的興奮之情,並不低於後來我在世界各地尋找美味的狂熱。

7 少年的尋味,有了一些口味的主張,追求的不只是味覺的刺激,還有味覺背後
的其他東西,尤其是不同的人和環境,一直到今天,我都喜歡在不同的人群聚集處
吃東西,譬如說身邊都是老人家的涼州街 媽祖宮早市、計程車司機愛去的大橋頭
夜市、歸綏街的藍領工人去的清粥店,尋味也在尋人間之味啊!

8 青年時開始味覺旅程的展翅高飛了,當時的中華商場是十幾歲孩子的美食街,
父親和阿嬤都不吃牛肉麵,牛肉麵卻成為我和高中同學去西門町最常吃的外食。

9 高二的我還曾帶着剛上國中的妹妹環島旅行,行囊中只有文學書,帶著黃春
明的《鑼》、《青番公》去羅東,到了市場、夜市吃東西時,就睜眼四處看有
沒有書中的角色會出現,去了花蓮就找出王禎和的小說對照看,當然也不忘吃
扁食[2]、吃光復糖廠的枝仔冰[3]。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5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10 高三轉學去台南,因為沒大人管,只因愛上喝還未全台大流行的木瓜牛奶,
晚餐就曾經只吃一個克林肉包、配三杯木瓜牛奶,當年認識了一些台南的文友,
有一回聚會,聊些甚麼我全忘了,卻牢牢記住了那天我第一次吃到月見牛奶冰,
就是冰上放個生雞蛋和煉乳,當時才十七歲的我,當然沒想到在二十多年後,我
會被人稱為美食家。

11 青年玩味,食物中有年輕的友情、愛情,也有對文學藝術的熱情以及青春闖
蕩的迷惘之情,追求的食物都以好玩為主,不明白食物的真味也不明白人生的真
味,像今日在新興夜市大排長龍的學生,吃的其實都是玩心。

12 二十歲成年的人,開始懂得用三張口吃食物了,一張口吃食物之味,一張口
吃食物的擺盤,一張口吃裝潢,進入了人生的品味之旅。記得二十初頭的我,開
始迷上在台灣吃異國菜。當時的我,遠離了阿嬤、父親教給我的飲食母語,開始
學習其他的食物語言,學法菜語、意菜語、西菜語、德菜語、瑞菜語、日菜語,
也開始在世界各地旅行。

13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約在三十五歲以前,都覺得自己可以很流利地說異國
食物的語言,但隨着對世界的好奇心因滿足而逐漸降低,也因為三十六歲彷彿是
來到了中年芝麻開門[4]的時刻,在倫敦居住的我,強烈地懷念台灣的各種食物,
開始在廚房中包餃子、做餛飩、炒米粉、煮大腸麵線,年輕時一直以為自己可以
移民國外的我,這時才發現我的台灣胃沒辦法移民。

14 我是中年以後才真正明白食物的多重文化意義,就像學會了說話,並不見得
懂得話語的意義,懂得了意義,還未必可以用話語創造文化。中年回到了台灣定
居,開始對食物的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也開始了解阿嬤、父親在我生命中開啟
的不只是食物語言的教導,也是文化的傳承,也開始了知味之旅。

15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其獨特的食物文化地圖,而台灣更是一大張複雜、豐富、
曲折的食物文化地圖,原住民的、荷蘭人的、西班牙人的、明朝的、清朝的、日
本人的、外省人的、新移民的、全球化的,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形成了台
灣多元變化的融合滋味。循着食物的滋味,可以發現台灣肉羹、魯肉飯和周朝的
關係,被認為是台灣原生品種的水牛,在來米[5]、土蓮霧、土芒果,其實都是荷
蘭人引進的。因為食物的滋味,我也開始關心台灣的四時節氣,環境、土地、農
事,也開展了向自然學習的食物之旅,在天地人的關係中,食物是神聖的媒介。

16 回味是兩張大小相融的口,代表了食物滋味的小口包入了生命滋味的大口。
到了壯年,終於明白最美的食物滋味不是當下感受到的,而是日後回味的。現今
我走在台北、台灣的街頭,都會遇見往日的味蕾記憶,而時光是最好的調味料。
如今,我的每一頓餐幾乎都是回味的宴席,我會記得誰曾經陪伴我吃過這些食
物,我的心中充滿感激,因為我們如此有幸能在此生相逢,且一起分享過美好的
食物與人情的滋味。

17 每一種食物都值得回味,街頭的烤地瓜、蒸菱角、煮花生,我都記得那些冬
夜裏握在手裏的温暖,麵包店裏賣的白糖糕,我都記得孩子臉上的微笑,南棗核
桃糕總讓我想起母親,弟弟自己還記不記得他小時候很愛吃的山楂呢?親愛的丈
夫最愛吃炸春捲,每一種食物都因為有了人的感情而讓我們回味不已。

18 我至今仍未參透晚年之味,但因為照顧父親而慢慢開始明白了一些道理,當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6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父親不再能四處為自己覓食時,就得依賴子女的陪伴,父親想去的餐館愈來愈少 ,
只剩下那幾家重複會去的家庭餐館,都是全家吃了四五十年的老餐廳。

19 然後父親坐上輪椅,更少出門了,我每幾天就提着鍋買老餐廳的食物回
家,因為不忍心父親會思念他吃不到的味道。

20 原來食物的味道和人生的味道都是有盡頭的,我們在人生繞一大圈,和食物
的情緣終至不能相見,童年時,父親常常帶食物回家讓我分享他的世界,如今我
常常帶食物回家,因為我知道父親仍然思念世界的滋味。

(韓良露《人生七味粉》(節錄))
補充注釋
[1] 阿嬤:閩南語,意即祖母、外婆,在台灣地區常用的稱呼。
[2] 扁食:與餃子、餛飩相似的食品。
[3] 枝仔冰:冰棒在台灣的名稱。
[4] 芝麻開門:典故出自《一千零一夜》中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是
主角阿里巴巴用來打開藏寶山洞大門的咒語。
[5] 在來米:秈稻在台灣的名稱,即旱稻或絲苗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7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第二篇

戒單
1 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戒目食
2 何謂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
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
句。極名廚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准,況拉雜橫
陳乎?就使幫助多人,亦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多愈壞。
3 余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自
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饑。可想見其席之豐而不潔矣。
4 南朝 孔琳之[1]曰:「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為悅目之資。」余以為
肴饌橫陳,燻蒸腥穢,目亦無可悅也。
(袁枚《隨園食單‧戒單》(節錄))

注釋
[1] 孔琳之,孔子後人,東晉至南朝 宋的名士。

補充注釋
方丈:丈,長度單位;方丈,即一丈的平方,面積單位。「食前方丈」出自
《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表
示吃飯時飯菜擺滿了一丈見方的平面,由侍女姬妾數百人侍奉,這樣窮
奢極侈的事即使得志也不會做。
古代出家人以方形居室作為僧房,邊長一丈,稱為方丈室,後來引申為
佛教寺院住持的尊稱,但本文中「方丈」一詞使用的是該詞的本義,與
這項引申義並無關係。

語譯:袁枚《隨園食單‧戒單》(節錄)
1 負責政務的人興辦一項對人有利的措施,比不上革除一項造成問題的事情。
能夠革除飲食方面的弊端,便領悟了大半的道理。因此我寫了《戒單》。
2 要戒除用眼睛來吃飯的陋習。用眼睛來吃飯是甚麼意思?用眼睛來吃飯,是
指貪求食物種類和分量要多的意思。現今的人貪慕「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空
間擺滿了食物」的名聲,設宴時有不少菜式,很多盛載食物的碗碟堆叠在一起。
這是用眼睛來吃飯,不是用嘴來吃飯啊。難道不知道,著名的書法家寫字,寫
得太多就一定有寫壞了的筆畫;著名的作者創作詩歌,寫得既多且亂,就一定
有累贅的句子。用盡著名廚師的心思和體力,一天之內,能燒出來的優質菜肴
也不超過四五道菜式,尚且不容易做到很有把握,何況眾多菜式雜亂無章,横
七豎八地排列呢?即使有不少人協助,也各有不同意見,完全沒有規矩、法度,
愈多人參與,菜燒得愈壞。
3 我曾探訪一位商人,設宴時三度把全席飯菜撤下,再換上新菜式,點心擺出
十六種,總計食品快要達到四十多種。東道主自己感到欣喜,洋洋得意,而我
在散席後回家後,還要煮稀飯來填飽肚子。可想而知那頓筵席雖然豐富,卻不
精緻可口。
4 南朝孔琳之說:「現代人喜歡擺出多道菜式,除滿足口腹的分量(以外,都
是為了排場好看的東西。」我認為菜餚擺滿一桌,各種腥膻穢雜的氣味熏染、
蒸騰出來,(嗅覺感受固然不佳,)視覺上也沒甚麼好看的啊。

引文語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8
中學文憑考試 模擬試卷(102)(中六 / 程度:淺[調適版])   試卷一 閱讀能力(教師
版)

  所以迷惑眼睛的,一定是出眾的容顏和鮮艷的藻飾;迷惑耳朵的,一定是
動聽的聲音和過分沉溺的令人喪志的音樂;迷惑鼻子的,一定是各種濃郁的芳
香;迷惑口腹的,一定是珍貴美味的美酒佳餚;迷惑心志的,一定是權勢、功
名和財利。以上五項全部受到迷惑,便可能承受災禍,累及己身,不就是真的
嗎?
  所以有智慧的人以性理抑制欲望,不放縱精神來追求物欲。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