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3



单 位代码 : 1 0 1 1 

研 究 生 学 位 论文


论 文题 目 (
中文 ) 隐 喻视 角 下 中 韩 动 物成 语 的 对 比 研 究


T h e co m p a r i s o n  o f an i m a l  i d i o m s b e t w ee n C h i n a

论文 趣 目 ( 外文 ) an d  S o u t h  K o re a i n m e ta p h o r i c a l  p e rs p e c t i v e

研 究 生 姓 名 李晓雨 

语言学 及

学 科 中 国语 言文 学 专 业 应^ 语 言 学

学 位 类 别 硕士 培 养 类 型 全 日制

导 师 姓名 、 职称 孟 德 腾 副教授 培 养 单 位 文学院

学位授予 单位 山 西 师范 大 学 学位授 予 日 期 20 1 8 年 6 

答 辩委 员 会主 席 × 教授

评 阅 人 × ×× ×××

2 01 8 年 06 月 1 3 


独 创 声 明

本 人郑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论 文 是 本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宂 工 作 及 取


得 的研 宄成 果 ,
学 位论 文 的 知 识 产 权 属 于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 除 了 文 中 特 别加 以 标注

的 地方 外 ,
论 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 人 己 经 发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宄 成 果 , 也 不 包含 为 获得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或 证 书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
本 声 明 的 法律 后 果将

完 全 由 本 人 承担 

作 者 签名 : 孑 跑 雨 签字 日 期 ^

 :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完 全 了 解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 使用 学 位论文 的 规定 , 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和 电 子 版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 ,

借 阅 本 人 授权 山 西 师范 大 学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编 入 有 关 数据 库
。 

进行 网 络 出 版 可 以采用 影印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段 保 存 汇 编 学 位 论 文 、 。 ( 

密 的 学 位 论 文在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 书 ) 。

作者 签名 :
4 也 印 签 字 日 期 ^ ^ Q :

导师 签 名 :

备 使 签字 日 期 : 利


隐喻视角下中韩动物成语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这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共识。
动物成语隐喻研究在隐喻研究中相对薄弱,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的对比研究更是少之又
少。动物隐喻是人们根据动物活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似性,通过联想,将动物活动映射到
人类活动中形成的隐喻。成语作为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是两个国家重要的文化积淀。本文从隐喻的视角出发,以对比分析为主要方法,将汉语
和韩语中的动物成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描写、解释中韩动物成语的含义、表现,
探究了造成二者异同的深层次原因:取像视点相同、动物本身具有相同特性、人类具有
普遍相同的认知模式以及相似的文化背景使两国存在大量相同的动物隐喻成语;两国动
物成语的差异则是由取像视点不同、自然及地理环境差异,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情感喜
好的差异、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的差异这四个因素造成的。
动物、隐喻、文化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从隐喻视角认知动物成语,可以从一个新的
角度来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使我们对中韩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及两种不同
文化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理解。无论韩语还是汉语,关于动物的成语都很多,了解有关
动物成语及其蕴含的隐喻意义对解读中韩两种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中韩动
物隐喻异同有助于找到更契合韩国学生特点的汉语动物成语教学方法,从而可以更有效
地进行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成语教学,这也对加深两国人民互相理解,促进文化交流有重
要作用。

关键词:中韩动物成语,对比分析,隐喻,文化,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I
The comparison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in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bjects of linguistic studies nowadays that the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ognitive phenomenon.The animal
idiom metaphor study is relatively weak in the system of metaphor study and the metaphor
research in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animal idioms is much less.Idiom which is a kind of
conventional fixed phrase in writte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ulture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is thesis,out of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aking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the main
method,aiming to animal idioms in Chinese and Korean ,through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animal idioms, explores the deep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Reasons for the same: same views, animal’s common features, human’s common
cognitive model, similar cultural background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 different
views ,different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motional preferences, different thinking mode and aesthetic.
Explaining animal idioms in metaphor perspective can not only excavate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a new angle but also enables us to ha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in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different internal cultural
mechanism.There are many animal idioms in both Korean and Chinese,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know animal idioms and their metaphorical meaning .Researching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animal idiom metaphor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s helpful to teach
South Korean students idioms,to explore two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bridge these
two different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nd South Korean animal idioms,Comparative analysis,


Metaphorical,Culture,Teaching Chinese animal idioms for Korean

III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
1 引言............................................................................................................................................................1
1.1 选题的理由.................................................................................................................................... 1
1.2 研究现状分析................................................................................................................................ 1
1.2.1 国内动物隐喻研究综述.................................................................................................. 2
1.2.2 韩国动物隐喻研究综述.................................................................................................. 5
1.2.3 动物隐喻研究的不足之处............................................................................................. 6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6
2 隐喻理论概述...................................................................................................................................... 9
2.1 隐喻的本质.................................................................................................................................... 9
2.2 隐喻的产生.................................................................................................................................. 11
2.3 隐喻的生成机制......................................................................................................................... 12
2.4 隐喻与文化.................................................................................................................................. 13
2.5 动物隐喻....................................................................................................................................... 14
3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和分类.................................................................................................. 17
3.1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 ...............................................................................................................17
3.2 中韩动物成语的分类................................................................................................................ 18
3.2.1 十二生肖类....................................................................................................................... 18
3.2.2 昆虫类................................................................................................................................ 22
3.2.3 鱼类..................................................................................................................................... 22
3.2.4 兽类..................................................................................................................................... 23
3.2.5 鸟类..................................................................................................................................... 23
4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25
4.1 中韩动物成语意义“体”与“义”的对照...................................................................... 25
4.1.1 同体同义,完全一致.................................................................................................... 25
4.1.2 同体异义,同中有异.................................................................................................... 26
4.1.2.1 词义扩大............................................................................................................ 26
4.1.2.2 词义缩小............................................................................................................ 27
4.1.2.3 义项转移............................................................................................................ 28
4.1.3 异体同义,异中有同.................................................................................................... 29
4.1.3.1 形体基本相似................................................................................................... 2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3.2 形体差异较大............................................................................................... 30
4.1.4 异体异义,差异悬殊................................................................................................ 30
4.1.4.1 韩有汉无........................................................................................................ 31
4.1.4.2 汉有韩无........................................................................................................ 32
4.2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生成机制、类型及其异同.............................................................. 35
4.2.1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的生成机制.............................................................................. 35
4.2.2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类型............................................................................................ 36
4.2.3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机制和类型的异同................................................................ 37
4.2.3.1 取像视点相同............................................................................................... 37
4.2.3.2 取像视点不同............................................................................................... 38
4.3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异同的文化因素探析....................................................................... 38
4.3.1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相同性原因探析..................................................................... 39
4.3.1.1 动物本身具有相同特性............................................................................ 39
4.3.1.2 人类具有普遍相同的认知模式.............................................................. 39
4.3.1.3 文化背景相似............................................................................................... 40
4.3.2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差异性原因探析...................................................................... 40
4.3.2.1 自然及地理环境差异................................................................................. 40
4.3.2.2 民族传统文化和情感喜好的差异.......................................................... 40
4.3.2.3 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的差异................................................................... 41
5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43
5.1 教学目标和原则......................................................................................................................... 43
5.2 教学方法和建议......................................................................................................................... 45
5.2.1 联想教学法....................................................................................................................... 45
5.2.2 语素义教学法.................................................................................................................. 45
5.2.3 情景教学法....................................................................................................................... 45
5.2.4 语法翻译教学法.............................................................................................................. 46
5.2.5 文化背景教学法.............................................................................................................. 46
5.2.6 对比分析教学法.............................................................................................................. 47
6 结 语.................................................................................................................................................... 49
参考文献.................................................................................................................................................... 51
附 录..........................................................................................................................................................5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9
致 谢..........................................................................................................................................................61
引言

1 引言

1.1 选题的理由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指出,“理绩主玄,说理
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古今说理,
比比皆然也[1]。”人们每天都在使用大量隐喻,动物隐喻就是其中非常富有特色的一种。
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诞生后,就与动物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与动
物漫长的相处历史中,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当人类开始使用语言、发明文字时,也将
自己所熟悉的动物的特征、习性甚至对动物的情感都融入到了其中,随着人类语言的发
展,甚至将其他事物也借由动物的形象和特征表现出来,这一方法不仅使所表达的事物
更加形象,无形中也赋予了该事物更加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由此产生了大量与动物相
关的词语,反观这些词语,除了可以看到人类的思维发展之外,还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
文化,成为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载体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形式,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韩两国历史渊源深厚,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同属于儒家文化辐
射下的文化圈,在两国的语言中,出现了很多和动物相关的词语,或是成语、或是俗语,
有的是从古代流传至今,中间进行了演绎变化;有的是新兴时代的产物,两国间的成语
有同有异,这些异同蕴含着两国丰富的文化及两国人民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比这些
异同,不仅有利于两国的沟通交流,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语言
学习不仅仅只是词句的表面学习,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学习。然而,目前中国的学
者对动物隐喻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中韩动物词语(包括成语)对比的论文都是
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写的,且研究多限于象征意义和文化差异对比。因此这一研究仍然
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希望能够对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综述
本文中所提到的认知角度上的隐喻最早是由西方提出并使用的,在中国的古籍中最
早出现的是先秦诸子学说里提到的“譬喻”,“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

[1]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卷
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三种表现手法,《周礼春官宗伯下》中记载过“比兴”,东汉郑玄作注解释为“比者,
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这时的文献虽出现了“喻”“譬”“比”“兴”的说
法,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隐喻”或者“暗喻”的概念。
直到南北朝的刘勰,对“喻”开始有了比较认真的研究,他在《文心雕龙·比兴》
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附理”和“起情”,“附理”即“切类以指事”,就是用与
其类似的事物来指代某件事;“起情”则是“依微以拟议”,指用微妙的事物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从刘勰的注释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认识到这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但是对
比喻的研究还是停留在修辞手法的原始阶段,仍没有关于隐喻的明确表达。
“取喻之法,大概有十: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
喻和虚喻[1]。”南宋陈骙在《文则》中将隐喻归类于比喻的一种,这是修辞意义上的隐
喻第一次明确被提出,他对隐喻深入系统的研究也为后来的隐喻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隐喻,与隐喻相关的著作也日渐增多:唐钺《修
辞格》(1929),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1936),直至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1976),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2],隐喻被确定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
的一种。
伴随着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崛起,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开始突破修
辞学的藩篱,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隐喻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自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如林书武、束定芳、赵艳芳等,拓
宽了隐喻研究的视野,使局限于修辞研究的中国隐喻研究进入到认知研究的阶段。
目前,关于汉语动物隐喻的研究数量不是很多,笔者统计了知网 2012-2016 五年间
的所有关于动物隐喻的文章,共 39 篇,其中毕业论文 22 篇,17 篇报纸期刊文章,在这
39 篇文章中,有 23 篇是关于中英动物隐喻对比的,剩余 16 篇中有 11 篇是汉语动物隐
喻的研究,对比类的文章中中俄动物隐喻对比 2 篇,中日动物隐喻对比 3 篇,由此可知,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资料非常丰富,而汉语与其它语言的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比如俄
语、日语、韩语,近五年都很少有类似的文章从隐喻方面加以研究,大多从象征和文化
意义两方面切入,对谚语、惯用语、俗语等语言形式进行对比的文章,且这些文章将近
一半是在中国深造的留学生所写。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陈骙《文则》
[2] 袁晖、宗廷虎 《汉语修辞学史》,1995:359

2
引言

(1)中国的动物隐喻研究
国内隐喻理论研究起步晚,经历了翻译引进国外隐喻理论的阶段后,开始运用隐喻
这一新视角来理解事物的阶段,涌现了许多隐喻类的文章,动物隐喻也是其中一种,除
了历时的动物隐喻研究,还有许多共时动物隐喻研究。动物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
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国内现在共时研究多以中英两国动物隐喻为主,与其他语言的
对比研究不够丰富,因此,今后研究中需吸收多种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为动物隐喻共时
研究提供坚实、丰富的文化基础。
笔者搜集了几篇国内近五年从不同方面历时分析动物隐喻的文章,莫娇的《现代汉
语动物隐喻研究》和蒋娇的《从隐喻角度看生肖动物阐释的翻译》这两篇文章从语言学
的视角出发,不仅梳理解析了汉语动物隐喻(包括生肖动物隐喻),对现代汉语动物隐
喻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而且对文化角度对隐喻形成的原因也进行了探析。除此之外,
还有刘舒的《国内近十年“动物隐喻”研究综述》和罗一丽的《动物隐喻文献综述》这
两篇综述性文章,文章从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料两方面对动物隐喻研究进行了综合研究,
他们除了从文化方面进行了解读,还从语义方面进行了研究。
(2)动物隐喻对比研究
《从概念隐喻角度比较<红楼梦>两译本中动物隐喻翻译》(刘洪,2015)《认知语
言学视角下<诗经>中动物隐喻翻译研究》(陈朵,2015)《<史记>与<汉书>中的动物
隐喻英译分析》(李秀英、孙杰,2016),这三篇中英动物隐喻的文章对比分析了两种
语言相关著作中关于动物隐喻表达方法的异同,根据得出的结果,揭示了两国动物词语
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和民俗心理。《汉英成语中动物隐喻
对比研究》(潘蓉蓉,2014)《英汉动物习语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李宝秀,2015)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文化观照》(邢晓苹,2012),这些文章对比分析了汉语和英语的
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得出了两个民族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并描写了动物隐喻所折
射的丰富文化。
(3)中韩动物词语对比研究
马佳《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2005),作者界定了中韩成语、
俗语的概念,并选取了中韩两国成语、俗语中马、虎、鱼等八种动物,分析了物质文化
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背景对这些动物成语和俗语象征意义的影响,并阐述了
其背后所折射的丰富的文化意义。

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丹《论汉语成语中十二种生肖动物的象征意义及教学对策》,这篇文章从生肖动
物成语的意义、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三个方面对动物形象的象征意
义进行了分析,并举例说明其形象及象征意义,对成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及文化现象进
行了描写。
李有振《汉韩动物词象征义对比研究》,这是一篇韩国留学生的文章,其运用的理
论背景为文化语言学,文章比较分析了马、龙、牛、狗、鼠、虎、鸡这七种动物词语在
中韩两国不同的象征意义,从文化背景、风俗、道德三方面阐述了两国动物词相似的原
因,同时,他对七种动物的不同进行了重点介绍和比较,将两国动物词语象征功能不同
的原因归纳为两国在互相独立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
金宝娜《韩中“马”的象征意义对比研究》,作者也是一名韩国留学生,文章使用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韩国和中国通用的一些成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在两国
文化中“马”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其中差异的原因:中韩两国文化
和而不同,既具有文化背景、风俗、道德等方面的相似性,又具有两国在独立发展过程
中产生的差异性,这也是两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使然。
王丹丹《中韩动物谚语对比研究——以“马”和“狗”的谚语为例》,作者对中韩
“马”“狗”的谚语进行了比较,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两国不同的文化。作者认为中
韩两国都曾长期处于农业经济社会,都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在社会制度、人际关系、
思想观念等方面均有反映,物质文化方面的不同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
赵芝贤《汉韩有关动物的词语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论文主要利用有关文献来收
集资料,并将其分为俗语、成语及其它词语三类,分别对俗语、成语和其他词语进行对
比分析,探讨了韩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动物成语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依据此教
学策略提出了思维导图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以及对比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并对这
三种方法的教学步骤和课堂模式举例进行了具体的示范。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有关动物隐喻的研究之中,呈现出极为不平衡的研究格局。动
物隐喻对比主要集中于中英文的对比上,其他语种之间动物隐喻的比较研究非常薄弱。
汉语与其他小语种(如韩语)的动物隐喻对比至今仍不发达,中韩虽有动物对比的研究,
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对比,隐喻视角下的对比研究还很匮乏。

1.2.2 韩国研究综述
韩国国内关于动物隐喻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比类的文章除了与英文的对
4
引言

比外,最多的就是与中文的对比,以下选取了其中几篇关于中韩动物隐喻的文章:
이범렬(李範烈),현대중국어 동물은유 표현 연구(现代汉语动物隐喻表现研
究,2011),其研究目的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使用情况并在
考察不同隐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隐喻的分析,探讨汉语动物隐喻的形成原因及
表现形式,了解中国人认知对象的隐喻机制。在汉语十二属相动物隐喻中,选出了涉及
到人类的各种表现形式及相应例句,将其分为外表、动态、属性、起源等四大类型,然
后将汉语隐喻表现形式分为直接性隐喻、隐含性隐喻、对比性隐喻等三个类型,并探讨
了每一类型的不同特点,归纳出形成的原因为环境因素、宗教因素及语言文学因素。
이범열,인지적 관점에서 본 현대중국어의 동물은유헐후어(动物隐喻歇后语,
2014),这篇文章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动物隐喻歇后语的使用。其中,
重点考察了为表现“人”的各种抽象特征而使用的与“人”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动物词语,
中国人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常常用动物隐喻歇后语来表现人的抽象特征和多样化的性格
特征,以及表现“人”行为上的生动感和幽默感,有时候也会表达一定的讽刺意义,提
高语言交际的效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
动物形成了象征概念。第二,概念隐喻“人是动物”里的“人”是指要描绘的目标域概
念,“动物”是为了解释说明而选择的始源域概念。第三,为突出描绘对象“人”具有
的特点或行为,选择最恰当的动物进行概念隐喻。第四,动物隐喻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
组成,动物隐喻常常放在前一部分后一部分往往是对前一部分隐含意思的解释或说明。
第五,在使用动物隐喻的前一部分中,表达的内容有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想象中的事、
传说、历史上的故事或者是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文化内容。第六,在前一部分使用动物隐
喻可以带来表现形式上的生动感,采用幽默、嘲笑或讽刺的表现方式可以提高听话人的
兴趣。第七,一般来说,动物隐喻歇后语中的动物往往被用来表现人的消极面。
왕결,한·중 생활 속담에 나타난 동물의 상징의미 분석(中韩动物谚语的象征
意义的分析,2011)文章侧重于对韩国和中国的谚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研究分析
了用来描述人的生命的象征意义,作者认为两国谚语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文化差异。
이지연,현대소설에 나타난 동물상징 연구 (现代小说中出现的动物符号的象征
性,1996),作者认为象征的重复倾向已经表达出了文学与人性的本质。韩国人民对动
物友好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通过经验和观察,用动物来象征人的生命,特别是现
代小说通过象征性的方法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理活动。象征的研究是古代和现代连接的一

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和科学的方法理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整合
整个韩国文学象征的内容。

1.2.3 动物隐喻研究的不足之处
根据以上的列举和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对动物隐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有价值的成
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动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动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但是以往的研究
往往着重探讨所有生肖动物或某一种生肖动物,如马、狗、兔等,因此,重复多、新观
点少。所涉及的动物种类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
(2)国内来看,从认知语言学方面研究动物隐喻的专著很少,大多数为论文,且
中韩动物隐喻比较类的论文多为来中国留学的韩国留学生所写,缺少互动性。相比中英
动物隐喻对比的研究,中韩隐喻对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两点不足,我们决定以中韩动物隐喻成语对比为主,从多角度对两国动物
成语隐喻的对比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分析、解释和说明。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描写和分析解释相结合
描写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传统方法,本文对中韩两种语言内部动
物成语的含义、隐喻义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描写,结合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分析,以求通过
合理的描写和分析之后探究出两种语言中动物成语自身的发展及对比的异同现象。
(2)对比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中动物成语语义、隐喻义、隐喻机制的对比,旨在
探索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的生成机制,及在文化上所表现出的异同,以期对汉语、韩语的
相关现象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从而加深对这一现象及两国文化的理解。
(3)语言材料统计法
论文中主要以《中华成语大辞典》[1]《동아 새국어사전》[2]中出现的动物词为依据,
并参考《韩汉大词典》[3]整理出汉语和韩语中涉及动物的成语,并将各类动物出现的频
率排序,并对其中的典型词语进行比较分析。

[1] 刘松筠、李行健、向光忠 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 동아 새국어사전[Z],동아출판,2016
[3] 刘沛霖 韩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4
6
引言

(4)综合调查法
在对汉韩两种语言的动物词语研究时,首先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地把握,其次要在
微观上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切入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不同的
文化。本文对动物成语的语源和运用中的修辞美学功能等进行了综合调查。

7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隐喻理论概述

2 隐喻理论概述

2.1 隐喻的本质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由于修辞功能是隐喻最显著的功能,因此隐喻理论的主要
内容是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修辞学也成为理解隐喻的重要视角,同时也为各种
新的隐喻理论奠定基础、形成参照。然而传统的隐喻理论相对狭隘,没有更深层次认
知到隐喻的本质,没有将隐喻看作思想间的交流、语境间的互相作用,而仅仅将其简
单看作一种修辞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隐喻现象随处可见,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活动中,现代隐
喻理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视角,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
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
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1)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理查兹最早、最明确地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
言现象,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
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这里的理解和经历不仅指语言上的,而且也是思
想和行为上的。语言只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很多领域也可以从
隐喻的角度来解读,如体育、政治等,这些看似离隐喻很远的领域,也存在着大量习
焉不察的隐喻,运动员、运动场、政治局势等都可以是隐喻的目标,成为战士、战场、
博弈这类形象表达的实体,从而激起人们的共情,感受体育的紧张激烈、体会政治家
的深谋远虑,同时通过隐喻也可以看到人们如何认知体育与政治,因此隐喻不仅可以
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更深刻地理解我
们已知的事物,也可以反映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2)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人类使用隐喻,有主动使用
隐喻和被动使用隐喻之分,被动使用隐喻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
制,或者由于语言中尚未出现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
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古人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1]”就是其具体表现,由

[1]
出自《易经·系辞下》
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模糊,周围出现他们当时语言中没有的东
西时,就不得不用其它的词语来描写它,如山头、山腰、山脚等。主动隐喻就是使用
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
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
某一事物。如体育赛事中常出现的“赛场如战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面对的
是全中国人民的目光和期待”“战长沙”等等,由于比赛的竞技性,其过程激烈、紧
张,让人感觉兴奋、激动,因此用战争来类比,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出人们的感情,是
使用者明确二者联系的情况下主动使用的,这就是主动隐喻。
(3)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隐喻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领域,每一
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图式结构,或者说不同语义结构特征,如比赛这个语义领域,典
型的事件图式包括:赛场、选手、比赛项目、裁判、啦啦队等,战争的典型事件图式
包括:战场、战士、武器、胜负等,比赛和战争这两类不同的事物构成了各自的语义
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林丹是中国羽毛球战队的一名老将”,类似这样的句
子就把比赛与战争这两个语义场联系在了一起。人们认知到两个语义场的相似性,就
用一个领域的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这时被说明的领域称做目标领域,说明的领域
被称做源领域。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
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被说明的事物为本体,说明的事物是喻体,二者之
间的联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
总之,仅仅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这是传统修辞学一种狭隘的观点,现代隐喻理
论明确地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
之一。许多成语、诗歌都可能有隐喻,满足人们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看待或认识另一
领域的需求。

2.2 隐喻的产生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具有社会属性,因此隐喻是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隐喻的产生可以从语言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中寻找原因,同时隐喻
本质上一种认知工具,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也是隐喻产生的一个原因。我们把
隐喻产生的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语言原因和社会原因。再在这三大原因中归
纳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使用的原因,一种是主动使用的原因,各种原因之间存在

10
隐喻理论概述

着一种复杂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关系。
主动使用原因:即说话者有意识地使用隐喻,使用者明确意识到了两种事物之间
的相似性或者出于特定的目的主动使用隐喻。古代人观物取像偏重于物理距离,通常
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现代隐喻产生的过程更偏重认知相似程度的高低。卡西尔在《象
征形式哲学》中将语言获得其独特的形式并获得其内部自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
仿阶段、类推阶段和真正的符号阶段。心理学家在研究隐喻时将注意力放在隐喻使用
者对喻体和本体之间差异的意识程度上,把隐喻分为三类:根隐喻、新隐喻、明喻。
巴克认为隐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同的事物被看做是同一的,
第二阶段,人们感觉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第三个阶段,人们不但感觉到了两个事
物之间的差异,还发现了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即某种相似性。这种观点与心理学家
提出的根隐喻、新隐喻、明喻不谋而合,心理学角度上的根隐喻是指对喻体和本体之
间的相似性重视而无视差异,将喻体与本体看作一类事物;新隐喻是指已明确喻体与
本体之间的异同,但想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别的方法无法传达的信息。明喻
是人们对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差异完全熟悉,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
而且常常明确指出这一相似性。
被动使用原因,当人们遭遇“语言贫困 [1]”时,往往需要通过借用现成的词语或
表达法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借用形成了大量的隐喻性词汇,即具有隐喻意义的词语,
如命名新的自然和文化现象,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播某些信仰,描述某些社会理想等。
莫伊指出,语言中的词汇非常丰富,可以覆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用词,但是大部分相
同,没有被语言词汇覆盖的部分,人们可选现在的词去表达意义,如果与原词语产生
的意义相同,那么可以使用文化、语境等方法来消除这种误解。
综上所述,隐喻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语言、认知、社会多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或者主动使用隐喻,或者受“语言贫困”限制被迫使用隐喻。

2.3 隐喻的生成机制
隐喻生成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查兹最先提出了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
式,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时有两样不同事物的思想在一个词或短语中活动,这一词或短
语的意义即是这两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互动的语言现

[1] 现有的词汇中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
1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布莱克在《再论隐喻》中将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变为了一种认知现象,他认为隐
喻可以通过创造相似性来提供看待某一事物的新视角;莱考夫等人提出了隐喻的映射
这一概念,具体描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他们认为隐喻由源域、目标域、映射组成,
具有内部结构,每一个隐喻映射都包括以下过程:源领域图式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标
领域的空缺上,源领域中的关系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关系上,源领域的特征被映射到
目标领域的特征上,源领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领域中的知识上,其意义产生的依
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似性
所谓相似性就是源域、目标域之间有相似的地方。相似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
似性两种类型,物理相似性指事物之间形状上或功能上的相似,如对美女的描写“眉
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1]”,意为美女的眉毛像羽毛一样浓密,皮
肤像白雪一样白皙,腰肢像绢帛一样纤细,牙齿像贝壳一样白,这四个隐喻利用两个
领域间的物理相似性,都是从形状、颜色等物理属性上进行了映射。心理相似性指的
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是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他黑着的脸,仿佛被一
阵阵小风吹得云散天开,渐渐明朗起来”,这里将他的脸色变明朗隐喻为风吹开云,
不开心时,人们联想到阴天时乌云遍布的压抑,开心时联想到风吹散乌云变得明亮轻
松,这种压抑、轻松都是人们心理上的主观想法,即心理上的相似性。
(2)意象性与双重影像
所谓的双重影像就是指隐喻中的异常搭配,不但沟通了通常的联想关系和相对应
的意象,而且还同时诱发了听话者对新的搭配所构成的意象的想象。因为隐喻这种双
重意象性,隐喻才具有一般语言使用所不具备的功能,将本来属于某一领域的事物特
征转移到另一领域,使相关意象从不和谐到和谐转变。利科指出,隐喻中有一种逻辑
成分和可感觉部分,或者说一种语言部分和非语言部分,共同构成隐喻的机制。赫斯
特认为,隐喻是意义和感觉的融合,因此在隐喻结构中看做一半是思考,一半是经历。
意象性即其中的非语言部分和感觉部分。
综上可知,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隐喻意义的产生来自于喻体特
征向本体的转移,而这个转移的依据就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同时由于喻体多为
说话者,选择时多选用听话者更为熟悉,或说话者为达到某一特殊交际目的的事物,

[1]
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12
隐喻理论概述

因此在听话者大脑中常常形成一种鲜明的意象,并与本体所具有的意象构成双重影
像,从而使隐喻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结构和意象效果。

2.4 隐喻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可以反映文化,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从广义来讲,
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
都可以反映在语言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模式,人类自幼习得了这
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的一切文化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
号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1]”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和文
化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一方面,语言反映、传承、甚至还能发展文化,另一方面文
化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和制约语言。因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
文化信仰等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和隐喻概念。
隐喻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样,也可以反映文化与社会背景,是贮藏、传承和发
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且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起着促进作用。隐喻向文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意向图式,这些图式不是任意的,它们
多来源于人类的经验,隐喻源是其物质基础,例如在比赛是战场,家庭是港湾等隐喻
中,源域包括了战场、港湾等意象图式,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目标域比赛、家庭等
概念。这些意向图式构建起了文化模式,它们也成为理解隐喻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隐喻的基本作用是将物质世界已知域的概念系统和意象图式映射到社会、心理域或者
物质世界的未知域。隐喻是文化模式的重要来源,并且又能体现文化一种模式受到其
他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隐喻是思维方式,其基础是概念,因此人们常通过隐喻以具
体和熟悉的意象图式来组织和理解许多抽象概念,而概念又来源于具有文化的人的体
验。这促使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并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
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文化使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之间产生映射关系
的意象图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模式,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情感隐喻概念为例,
情感范畴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通的身体经验之一。
关于隐喻与文化,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文化模式,尤其是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
它 们本 质上都是 隐喻,即通过 隐喻来构建的 :“the most fundamental values in the

[1]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1996:26
1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ulture will be coherent with 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the culture[1](一种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将与这种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相
一致)”隐喻是人类通过想象思维和身体经验创造出来的,是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
风俗习惯、地域民情、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形成了各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这必
然会导致不同民族对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观察视角。王文斌认为,隐
喻构建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常规往往是一个民族对世界某一事物长期关心和沿袭
的结果,是思维习惯的一种积淀,关涉到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集体个性问题。
综上可知,不同民族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这种不同的认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
式,而不同的认知和文化模式决定了人们如何使用隐喻、使用什么隐喻,我们可以通
过文化来了解隐喻的特征和生成方式;反之,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人们对
世界的认知方式,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因此,隐喻
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2.5 动物隐喻
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了上千年,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与想象,在人类的语言中出现
了大量的动物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又出现了动物成语,这些动物成语
往往有两个语义,一个是动物本身的概念意义,是对人类对动物观察的直接描写,独
立于语境之外;另一方面指人类通过抽象思维,根据源域(动物习性、特点等)与目
标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的相似性(对动物的习性及特点在语言层面进行高度
地概括和提升后发现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相似的特征),把动物的行为映射到人类的
活动中而形成的隐喻意义。
关于动物隐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动物隐喻的认知和
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王清给动物隐喻下的定义是:以动物作为喻体的文化联想,
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鲜明形象的、突出特征的动物来喻指相似特征的人
或事物。笔者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结合隐喻理论给本文的动物隐喻定义为以动物作
为目标域的文化联想,通过相似性和联想的过程来映射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有
鲜明形象的、突出特征的动物相似特征的人或事物。也就是通过动物去理解和体验人
类活动,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发现某种相似,并将它们联系起来,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

[1]
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22
14
隐喻理论概述

用该动物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形成把人看作动物概念隐喻的表达。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可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获
得隐喻义。动物隐喻的形成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认知及推理,
将动物本身的概念意义映射到了其他抽象的概念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不
断扩大对动物范畴认知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动物隐喻的理解,进而促进人类语言的多
样化与丰富性。
相似性,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前提,动物隐喻就是根据目标域
中与动物的相似性将其映射到源域上,从而对源域中的事物产生新的认知或有一个全
新的观察视角。在原有的表动物词语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相似性来构成隐喻,将动物
身上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其他事物上,可见,相似性是动物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投射性,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形成了许
多概念,再通过这些概念来获取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往往是通过隐喻来完成的,即源
域与目标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通过生活观察或经验,在动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发现
某种相似性,并将它们联系起来,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用该动物的特征来映射到人
或物身上,赋予人、物肯定或否定的感情色彩,投射性也是构成动物隐喻的基本要素
之一。
联想性,动物隐喻是以动物为喻体,根据相似性,发挥想象对人或事物本体进行
描述,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或使表述更加生动、形象的目的。联想性的依据就是动
物隐喻的双重影像性,即有些动物词语不仅有语言上的意义,还具有感觉上的影像这
样的非语言意义,从大量动物成语来看,同一动物成语在中韩两种语言中有相同的概
念意义,却往往因为民族文化等因素而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联想,相同或部分相同,或
更丰富的联想,或无任何联想,正是由于人们有了认知能力,具备了想象力,掌握了
推理,才可能产生隐喻性思维,从而不断学会和丰富隐喻表达的方法。

1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和分类

3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和分类

自然界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动物活跃于人类的物质生活空间中,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
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认知与互动也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
语言上。在语言词汇系统的成语中,动物成语使用频率高,且涉及范围广,为了阐明
中韩动物成语中的特点,我们选取了几本权威的工具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大辞典》、《韩汉大词典》对动物成语进行统计分
析和分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工具书虽然不能囊括汉语和韩语中的所有动物隐喻成
语,但仍可以反映出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成语的异同。

3.1 中韩动物成语的选择
《现代汉语词典》 [1] 对动物的解释为:“生物的一大类,这一类生物多以有机
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现代汉语》 [2]中定义成语为一种相沿习
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현대한어사전>> [3]对动物的解释为:“생물계의 두 갈래 중, 식물에 대응
하는 생물군이다. 유기물을 영양분으로 섭취하며, 소화나 배설 및 호흡기관이
분화되어 있다.”韩语中的成语按不同分类基准,可以分为故事成语、汉字成语和
四字成语。故事成语是指源自从前的故事,蕴含寓意性的话语。从前的故事包含神
话、传说、历史、古典、文学作品等。故事成语的使用形式有教训、警句、比喻、
象征句、惯用句及俗语,在语言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很丰富。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动物的定义及《现代汉语》对成语的定义,在《中华
成语大辞典》中共找到动物成语 725 个,涉及动物约 116 种,在《韩汉大词典》中
共找到动物成语 247 个,涉及动物约 57 种,为方便对比分析,依据统一的标准将
中韩动物成语进行分类,具体为以下五种: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出版社,2005 年
[2]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3] 《현대한어사전》,중국인문학회,2010 年
17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十二生肖类: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昆虫类: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发育阶段,属于节肢动物一纲,常见
昆虫有蜜蜂、蚊、蝇、蝗虫、蚜虫等。
(3)鸟类:属于脊椎类动物,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
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如燕、鹰、鸡、驼鸟等。
(4)鱼类:属于脊椎类动物,生活在水中,有鳞与鳍,用腮呼吸,种类极多。
(5)兽类:大多为哺乳动物,通常有四条腿,全身生毛,如牛、马、驴、骡、狮、
虎等。

3.2 动物成语的具体分类
通过中韩动物成语的考察结果分析,可知大量动物成语具有隐喻性,其中部分动物
成语的应用范围广。下面我们按照中韩动物成语中每种动物成语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和语
义上的分析,以便于后续的研究。中韩成语中动物成语具体可分为:

3.2.1 十二生肖类
中韩两国都有十二生肖的概念,且都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
狗、猪这十二种动物,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注:因为十二生肖是一个整体概念,所
以与下文中的兽类成语概念有重叠,且与两种及以上的兽类动物成语可能会有小部分动
物重复,但不影响我们分析)。本次统计的十二生肖类的成语有 368 个,约占 50.7%,
韩国统计的十二生肖类的成语有 128 个,约占 51.8%。

表 3-1 韩国十二生肖成语

서간충비 수서양단
鼠쥐
鼠肝虫臂 首鼠两端

구우 일모 한 우 충동 우답 불파 우도 할계 우이 독경 만우난회
九牛一毛 汗牛充栋 牛踏不破 牛刀杀鸡 牛耳读经 万牛难回

함흥 차사 일우후지
牛소 牛角挂书 牛逐不陷 一牛鸣地 吞牛之气
泥牛入海 一牛吼地

석전경우
食牛之气 矫角杀牛
石田耕牛

虎 담호호지 호시탐탐 삼인 성호 숙호 충비 초망 착호 호부 호모
호랑이 谈虎虎至 虎视耽耽 三人成虎 宿虎冲鼻 草网着虎 虎父犬子

18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续表 3-1 韩国十二生肖成语

호사유피 호축삼재 맹호출림


养虎遭患 晨虎之势 宿虎冲鼻
虎死留皮 虎逐三灾 猛虎出林
포호함포 심산맹호
骑虎之势 两虎共斗 养虎后患 白额大虎
咆虎陷浦 深山猛虎

兔 탈토지 세
兔营三窟
토끼 脱兔之势

반룡 부봉 백룡 어복 용두 사미 용미 봉 탕 용반 호거 용봉 장전
攀龙附凤 白龙鱼服 龙头蛇尾 龙味凤汤 龙蟠虎踞 龙凤帐殿
도룡지기
龙용 卧龙之才 云蒸龙变 卧龙壮宇 隆准龙眼 鱼变成龙
屠龙之技
요호오복 용사 바등 용호 상박 용비 봉 무 화룡점정
龙护五福 龙蛇飞腾 龙虎相搏 龙飞凤舞 画龙点睛
궁사 무척 사심 불구 화사 첨족
蛇뱀
孔蛇无尺 蛇口佛心 画蛇添足
경장비마 귀마 방우 새옹지마 쇠마구간 심원의마 쌍두마차
轻裘肥马 归马放牛 塞翁之马 一马厩间 心猿意马 双头马车
은안 백마 의마지 재 주마 가편 주마 간산 주장 낙토 춘금 준마
马말 银鞍白马 倚马之才 走马加鞭 走马看山 走獐落马 千里骏马

필마 단기 필마 단창 백구 과극
匹马单骑 匹马单枪 白驹过隙

구절 양장 다기 망양 망양보뢰 망양지탄 양두구육 십양구목


九曲羊肠 歧路亡羊 亡羊补牢 歧路亡羊 羊头狗肉 十羊九牧
羊양
도소지양
屠所之羊

猴 원비지세
원숭이 猿臂之势

계견 상문 계구 일학 계군 일학 계란 유 골 계명 구도 계명 축시
鸡犬相闻 鸡口牛后 鸡群一鹤 鸡卵有骨 鸡鸣狗盗 鸡鸣丑时
鸡닭
빈계 사신 산계 야 복 계명지조
北晨之鸡 雄鸡夜鸣 村鸡官厅
牝鸡司晨 山鸡野鹜 鸡鸣之助

서절구투 견아상제 견아차호


狗개 犬牙相错 堂狗风月 泥牛斗狗
鼠窃狗偷 犬牙相制 犬牙差互

봉시 장사 요동지시 삼시도하 관저복통 저돌지용


猪돼지 出豕败御
封豕长蛇 辽东之豕 三豕渡河 官猪腹痛 猪突之勇

1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시교수축 돈제양전
豚鱼之心
豕交兽畜 豚蹄穰田

(注:没有中韩对照的成语为韩国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韩国成语但是在本文所用字典中未找到对应)
表 3-2 中国十二生肖成语

抱头鼠窜 虫臂鼠肝 胆小如鼠 过街老鼠 稷风社鼠 两鼠斗穴 罗雀掘鼠

鼠 首鼠两端 鼠肚鸡肠 鼠目寸光 鼠窃狗盗 鼠雀之辈 鼠牙雀角 投鼠忌器

梧鼠技穷 相鼠有皮 以鼠为璞 穷鼠啮狸 无名鼠辈

搏牛之虻 椎牛飨士 带牛佩犊 对牛弹琴 多如牛毛 汗牛充栋 呼牛呼马

老牛舐犊 目无全牛 泥牛入海 牛刀小试 牛鼎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皂

牛 牛头马面 气喘如牛 如牛负重 舐犊情深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问牛知马

蹊田夺牛 一牛吼地 一牛九锁 执牛耳 庖丁解牛 老牛破车 牛溲马勃

吴牛喘月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暴虎冯河 打死老虎 大人虎变 调虎离山 饿虎扑食 放虎归山 放虎自卫

甘冒虎口 虎背熊腰 虎不食儿 虎踞龙盘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虎狼之国

虎入羊群 虎视眈眈 虎头蛇尾 虎头捉虱 虎尾春冰 虎啸风生 画虎类狗

虎 两虎相斗 骑虎难下 如虎添翼 生龙活虎 势成骑虎 谈虎色变 委肉虎蹊

风虎云龙 为虎作伥 畏敌如虎 为虎谋皮 虎狼之威 开押出虎 为虎傅翼

坐山观虎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虎瘦雄心在 苛政猛于虎 拉大旗,作虎皮

动如脱兔 见兔放鹰 见兔顾犬 狡兔三窟 守株待兔 兔起凫举 兔起鹘落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兔走乌飞 逐兔先得 兔死狐泣

白龙鱼服 藏龙卧虎 成龙配套 乘龙佳婿 画龙点睛 蛟龙得水 矫若游龙

龙飞凤舞 龙肝豹胎 龙翰凤翼 龙驹凤雏 龙马精神 龙蟠凤逸 龙蛇飞动

龙生九子 龙潭虎穴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行虎步 龙吟虎啸

龙 龙跃云津 龙章凤姿 龙争虎斗 龙睁虎眼 攀龙附凤 攀龙附骥 烹龙炮凤

人中之龙 尸居龙见 土龙刍狗 望子成龙 匣里龙吟 降龙伏虎 叶公好龙

亢龙有悔 龙蛇混杂 龙跃凤鸣 群龙无首 一龙一蛇 游云惊龙 云龙风虎

云龙井蛙 云起龙骧 直捣黄龙 一龙一猪 强龙不压地头蛇

巴蛇吞象 杯弓蛇影 拔草寻蛇 打草惊蛇 佛口蛇心 画蛇添足 惊蛇入草

蛇 蛇蝎心肠 蛇行斗折 蛇欲吞象 握蛇骑虎 一蛇二首 一蛇吞象 灵蛇之珠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马 鞍前马后 不食马肝 单枪匹马 汗马功劳 老马恋栈 马到成功 盲人瞎马

20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按图索骥 车殆马烦 肥马轻裘 骥服盐车 老马识途 马耳东风 南船北马

白驹过隙 车攻马同 风樯阵马 金戈铁马 老马嘶风 马放南山 驽马恋栈

宝马香车 车马辐辏 泛驾之马 金马碧鸡 老马为驹 马革裹尸 驽马铅刀

续表 3-2 中国十二生肖成语

弊车羸马 车水马龙 附骥攀鸿 渴骥奔泉 厉兵秣马 马工枚速 驽马十驾

兵荒马乱 车在马前 附骥彰名 叩马而谏 六马仰秣 马空冀北 攀辕扣马

兵马未动 车辙马迹 归马放牛 快马加鞭 马不停蹄 马牛襟裾 牝牡骊黄

伯乐相马 驰马思坠 害群之马 老骥伏枥 马齿徒增 马首是瞻 骐骥过隙

犬马之年 人仰马翻 戎马生涯 识途老马 素车白马 瞎马临池 悬崖勒马

人困马乏 人中骐骥 三马同槽 率马以骥 脱缰之马 鲜车怒马 一马当先

人强马壮 戎马倥偬 盛食厉马 四马攒蹄 万马奔腾 信马由缰 一马平川

骐骥一毛 跃马扬鞭 招兵买马 走马上任 仗马寒蝉 竹马之友 走马看花

骑马找马 玉堂金马 饮马投钱 倚马可待 犬马之劳 犬马之报 求马唐肆

乞儿马医 轻裘肥马 亲自出马 风马牛不相及 万马争先,骅骝落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羊入虎群 羊肠鸟道 亡羊补牢 十羊九牧 牵羊担酒 羚羊挂角 肉袒牵羊

羊 羊质虎皮 羊公之鹤 亡羊得牛 使羊将狼 驱羊攻虎 歧路亡羊 亡羊之叹

告朔饩羊 羊左之交 羊狠狼贪 顺手牵羊 挂羊头,卖狗肉

嘴 尖嘴猴腮 教猱升木 沐猴而冠 树倒猢狲散

打鸡骂狗 鸡零狗碎 鸡犬不留 鸡争鹅斗 牝鸡司晨 偷鸡摸狗 月攘一鸡

呆若木鸡 鸡毛蒜皮 鸡犬不宁 家鸡野鹜 杀鸡扯脖 土鸡瓦犬 只鸡斗酒

斗鸡走狗 鸡鸣而起 鸡黍深盟 嫁鸡随鸡 杀鸡取卵 味如鸡肋 只鸡絮酒

鸡 淮南鸡犬 鸡鸣狗盗 鸡头鱼刺 金鸡独立 杀鸡吓猴 闻鸡起舞 指鸡骂狗

牝鸡司晨 鸡骨支床 鸡犬不惊 鸡鹜争食 金鸡消息 捉鸡骂狗 雄鸡断尾

山鸡舞镜 割鸡焉用牛刀 手无缚鸡之力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白云苍狗 狗胆包天 狗猛酒酸 狗头军师 狗仗人势 桀犬吠尧 犬牙相错

狗 打落水狗 狗颠屁股 狗拿耗子 狗尾续貂 狗彘不如 泥车瓦狗 犬牙相制

东门黄犬 狗急跳墙 狗皮膏药 狗血喷头 狗彘不食 犬兔之争 丧家之狗

2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跖狗吠尧 狂犬吠日 陶犬瓦鸡 粤犬吠雪 声色犬马 蜀犬吠日 行同狗彘

猪 豕交兽畜

3.2.2 昆虫类
中韩两国昆虫类的成语较之于十二生肖的成语数量很少,且都以蜂、蝶、蚁、蚕、
蚊、蜗为主,中国蝇、蛆类成语也比较多,本次统计的蚊虫类的成语有 45 个,约占
6.2%,韩国统计的昆虫类的成语有 8 个,约占 3.2%。

表 3-3 韩语昆虫类成语

봉의 군신 부유 인생 견운발 와각지 세 와우각 상 잠두 마 제 조충 소기


蜂蚁君臣 蜉蝣人生 见蚊拔剑 蜗角之势 蜗牛角上 蚕头马蹄 雕虫小技

화간 접무
花间蝶舞

表 3-4 汉语昆虫类成语

百足之虫 苍蝇碰壁 臭肉来蝇 雕虫小技 飞箭如蝗 蜂缠蝶恋 蜂拥而来 金蝉脱壳


蚕绩蟹匡 蝉腹龟肠 春蚓秋蛇 雕虫篆刻 飞蝇垂蛛 蜂目豺声 蜂拥而上 噤若寒蝉
蚕食鲸吞 蝉衫麟带 堤溃蚁穴 飞蛾投火 蜂虿有毒 蜂屯坟杂 见缝下蛆 聚蚊成雷
老蚕作茧 青蝇点素 蜻蜓点水 如蚁附膻 使蚊负山 剔蝎撩蜂 蜗行牛步 以冰致蝇
蚍蜉撼树 青蝇吊客 群蚁附膻 如蝇逐臭 腾蛟起凤 蜗角虚名 夏虫语冰 蝇粪点玉
蝇头小利 蝇营狗苟 游蜂浪蝶 庄生梦蝶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2.3 鱼类
中国统计的鱼类成语有 59 个,约占 8.1%,韩国统计的鱼类的成语有 13 个,约
占 5.3%。

表 3-5 汉语鱼类成语

鳌里夺尊 察见渊鱼 虫鱼之学 釜底游鱼 巨鳌戴山 漏网之鱼 水清无鱼 瓮中之鳖


白鱼入舟 沉鱼落雁 莼羹鲈菜 釜中生鱼 枯鱼衔索 鲁鱼帝虎 吞舟之鱼 瓮中捉鳖
敝鼓丧豚 池鱼笼鸟 鼎鱼幕燕 浑水摸鱼 枯鱼之肆 鲁鱼亥豕 豚蹄穰田 瞎子摸鱼
跛鳖千里 池鱼之殃 独占鳌头 鲸吞蚕食 临渊羡鱼 如鱼得水 为渊驱鱼 盈车之鱼
鱼大水小 鱼溃鸟散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鱼水之欢 鱼质龙文 葬身鱼腹 自相鱼肉
鱼贯而入 鱼烂而亡 鱼龙曼衍 鱼肉百姓 鱼游釜中 援鳖失龟 甑尘釜鱼 指天射鱼
22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鱼贯而行 鱼烂土崩 鱼米之乡 鱼水情深 鱼鱼雅雅 缘木求鱼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表 3-6 韩语鱼类成语

귀모토각 귀흉 귀배 견지낚시 부중 생어 어동 육서 어변 성룡 지어지앙


龟毛兔角 龟胸龟背 无竿钓鱼 釜中生鱼 鱼东肉西 鱼变成龙 池鱼之殃

귀배 괄모 시어 다골 노어지오 수어지교 어로 불변 일이 탁수
龟背刮毛 鲥鱼多骨 鲁鱼之误 鱼水之交 鱼鲁不辨 一鱼浊水

3.2.4 兽类
中国统计的兽类成语有 60 个,约占 8.3%,韩国统计的兽类的成语有 7 个,约占
2.8%。

表 3-8 韩语兽类成语

호가호위 호사 수구 호사 토읍 거머먹다 낭자야심 지곡 위마 오려 백복


狐假虎威 狐死首丘 狐死兔泣 狼吞虎咽 狼子野心 指鹿为马 乌驴白腹

表 3-9 汉语兽类成语

拔犀擢象 博士买驴 豺狼虎豹 非驴非马 骨瘦如豺 狐狸尾巴 狐凭鼠伏 狐死首丘

豹死留皮 豺狼成性 城狐社鼠 非熊非罴 河东狮吼 狐埋狐搰 狐裘羔袖 狐死兔泣

杯盘狼藉 豺狼当道 飞熊入梦 篝火狐鸣 狐假虎威 狐朋狗友 狐群狗党 狐疑不决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多肉少 狼贪鼠窃 狼窝虎穴 狼心狗行 狼子野心 驴鸣狗吠

狼狈逃窜 狼奔豕突 狼戾不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两脚野狐 驴年马月

猫鼠同眠 黔驴技穷 如狼牧羊 狮威胜虎 铜驼荆棘 猬缩蠖屈 象齿焚身 熊心豹胆

骑驴觅驴 黔驴之技 如狼似虎 狮子搏兔 投畀豺虎 香象渡河 熊罴入梦 悬驼就石

野狐参禅 以狸饵鼠 照猫画虎 前怕狼,后怕虎

2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5 鸟类
中国统计的鸟类成语有 103 个,约占 14.2%,韩国统计的鸟类成语有 14 个,约
占 5.7%。

表 3-10 韩语鸟类成语

봉린지란 양봉제비 고운야학 단학 흉배单 한운야학 홍안 백발 설니 홍조


凤麟芝兰 两凤齐飞 孤云野鹤 鹤胸背 闲云野鹤 鹤发童颜 雪泥鸿爪
어망 홍리 여조 과복 화조 풍월 경희 작약 방휼지세 방휼지쟁 고층 건 물
渔网鸿离 如鸟过目 花鸟风月 惊喜雀跃 鹬蚌之势 鹬蚌相争 孤雏腐鼠

表 3-11 汉语鸟类成语

哀鸿遍野 鸱目虎吻 焚琴煮鹤 鹤立企伫 鸿雁哀鸣 鸠集凤池 鸾孤凤只 明珠弹雀


爱屋及乌 鹑居鷇食 孤雌寡鹤 鹤鸣九皋 鹄面鸟形 鸠形鹄面 鸾交凤友 南蛮鴃舌
比翼双飞 鹑衣百结 孤云野鹤 鹤鸣之士 欢呼雀跃 刻鹄类鹜 鸾飘凤泊 南鹞北鹰
别鹤孤鸾 单鹄寡凫 鹤发鸡皮 鹤势螂形 饥鹰饿虎 老鹤乘轩 鸾翔凤集 鸥鹭忘机
不舞之鹤 东劳西燕 鹤发童颜 鸿鹄之志 鹪鹩一枝 离鸾别凤 鸾翔凤翥 鹏程万里
草长莺飞 飞鹰走狗 鹤立鸡群 鸿稀鳞绝 鸠夺鹊巢 鸾凤和鸣 乱点鸳鸯 云中白鹤
趋之若鹜 鹊巢鸠占 群鸿戏海 为丛驱雀 乌合之众 五雀六燕 心有鸿鹄 鸦巢生凤
雀屏中选 鹊笑鸠舞 声誉鹊起 乌白马角 乌鸟私情 闲云野鹤 雪泥鸿爪 鸦雀无声
掩目捕雀 雁过拔毛 雁足传书 燕妒花惭 燕雀处堂 燕雁代飞 杳如黄鹤 一琴一鹤
宴安鸩毒 雁影分飞 燕巢幕上 燕颔虎颈 燕雀相贺 燕语莺声 一箭双雕 以珠弹雀
饮鸩止渴 莺歌燕舞 莺啼燕语 鹰鼻鹞眼 鹰瞵鹗视 鹰犬之才 鹰视狼步 郢书燕说
莺俦燕侣 莺迁之喜 鹦鹉学舌 鹰击毛挚 鹰犬塞途 鹰犬之任 鹰扬虎视 玉燕投怀
鸢飞鱼跃 骑鹤上扬州 指雁为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振鹭充庭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4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4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通过对中韩两国动物成语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在意义和形体上有同有异,可以大致
将其分为四类:一是同体同义,二是同体异义,三是异体同义,四是异体异义。

4.1 中韩动物成语意义“体”与“义”的对照

4.1.1 同体同义,完全一致
同体同义即两国关于某种动物的表达完全相同,同体是指韩文直译为中文与中文的
汉字是一一对应的,甚至读音也相似。因为韩国现在使用的韩语是表音文字,而一些历
史典籍则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相当于是给汉字加了拼音。比如:
(1)首鼠两端 수서양단
구멍에서 머리를 내밀고 나갈까 말까 망설이는 쥐라는 뜻으로, 머뭇거리며 진퇴나
거취를 정하지 못하는 상태를 이르는 말.指犹豫不决、动摇不定,出自《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原文为:“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
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首鼠,《埤雅》[1]“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谓之首鼠”,
但也有人提出:“首鼠”与“踌躇”是迭韵连绵词,都是"流遇"韵尾。韩语理解为老鼠出
洞时总是两头观望。
(2)九牛一毛 구우 일모
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借以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3)泥牛入海 이우입해
用泥做的牛一掉入海中就化掉了。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4)画龙点睛 화룡점정
意思是画好龙之后再给龙点上眼睛,原为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借以比喻在关键地方
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形像传神,亦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5)画蛇添足 화사 첨족
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齐策二》,意为画好了蛇又给蛇添上了脚,比喻做了多

[1] 陆佃撰 中华书局 1985 年第 1 版 卷十一


2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余的事,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不恰当。
(6)牝鸡司晨 빈계 사신
牝鸡:雌鸡;司:掌管;司晨:报晓。雌鸡像雄鸡那样报晓,指母鸡报晓。牝鸡司晨是生
物的性变异现象,但旧时用来比喻女人篡权乱世,人们认为此是凶祸之兆。
(7)鸡鸣狗盗 계명 구도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自于 《史记·孟尝君列传》
(8)与虎谋皮 여호모피
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所谋划的事损害对方的切身利益,最终很难达到
目的。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9)犬牙交错 견아차호
形容交界处像狗牙一样不整齐。泛指局面错综复杂。
(10)屠龙之技 도룡지기
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11)车水马龙 가수마툥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的热闹情景。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12)狡兔三窟 교토삼굴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可以藏身的地方多。出自《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
尝君》
(13)望子成龙 망자성룡
指盼望儿子成长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
(14)目无全牛 목무전우
出自《庄子·养生主》,指杀牛的人在杀牛时看不到全牛(看到的是皮骨间隙),
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15)十羊九牧 십양구목
九个牧人放牧十只羊,比喻公务员比国民还多。

4.1.2 同体异义,同中有异
同体异义是指从韩语直译为汉语,字面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义项转移。这三种形式都是以中文成语词

26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义为参照,即与中文成语词义相比,韩语相对应的成语词义发生了扩大、缩小和转移。

4.1.2.1 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意为韩语的动物成语在汉语的动物成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义项。
(1)虎踞龙蟠:용반 호 거
中文含义为像老虎一样蹲着,像巨龙一样盘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韩
语含义为:①지세가 험하여 적을 막기에 좋은 환경(地势险峻,有利于抵御外敌的
环境)②호족(豪族)이 있는 곳을 근거지(根據地)로 하여 위세(威勢)를 떨침(豪门大
族把险要之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来逞威)
용반 호 거直译为龙蟠虎踞,这两个词字面对应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表达的意
思上,两者除了都表达地势雄伟险要外,汉语中还可以特指南京,而韩语中增加了豪门
大族把险要之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来逞威这一意思,在表义上同中有异。
(2)亡羊补牢:망양보뢰
中文含义为羊丢失了后及时补好羊圈,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
续受损失。韩语含义为①실패(失敗)한 후(後)에 일을 대비(對備)함;(失败以后想办
法补救);②이미 어떤 일을 실패(失敗)한 뒤에 뉘우쳐도 소용이 없음(失败以后多
次反省也无用)。
망양보뢰直译即为亡羊补牢,两者都是失败后及时想办法补救的意思,但是中文偏
褒义,意在强调及时止损,而韩语中的偏贬义,意在强调损失已经产生了,想办法补救
也不能挽回已经产生的结果,并据此引申出另一个义项,失败后即使反省也没有用。从
这个成语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3)狐死兔泣:호사 토읍
中文含义为狐狸死了,兔子哭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韩语含义为여우
의 죽음에 토끼가 운다. ① 凶兆(흉조)의 비유. ② 同類(동류)의 불행을 슬퍼함을
이르는 말. (兔子为狐狸的死而哭泣。①比喻凶兆;② 指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
호사 토읍直译为狐死兔泣,二者意思都是狐狸死了,兔子哭泣,比喻为同类的不
幸感到悲伤,但是韩语中增加了凶兆的含义。
(4)鼠肝虫臂:서간충비
中文含义为以人之大,亦可以化为鼠肝虫臂等微贱之物,比喻非常微贱,微不足道。
韩语含义为쥐의 간과 벌레의 팔이라는 뜻으로,매우 쓸모없고 하찮은 것을 이르는
27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말(像老鼠的肝脏和虫子的胳膊一样,指没有用处的,微不足道的事情)
서간충비直译为鼠肝虫臂,二者的含义大同小异,都有微不足道的意思,但是汉语
中强调的地位低贱,而韩语中的微不足道是因为没有用处而卑微。从这个隐喻可以看出
两国人民对鼠和虫这两种动物的取像点不同,在中国,人们非常厌恶老鼠夜间活动、偷
吃家中食物等,虫子体形小,存在感弱,老鼠和虫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低微、卑贱,汉
语以此为取像点,引申出地位低贱,微不足道的含义;韩国对老鼠和虫子的看法虽然也
大抵相同,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并没有以此为取像点,而是从有没有用处出发引申出微不
足道的含义。

4.1.2.2 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意为韩语的动物成语在汉语动物成语基础上减少了义项。
雕虫小技:조충 소기
中文含义为雕刻鸟虫书[1]的小技巧。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韩语含义为벌레 모양이
나 篆書(전서)를 조각하듯이, 美辭麗句(미사여구)로 문장을 꾸미는 조그마한 기교.
출전 北史(북사).(像雕刻鸟虫书一样,用美辞丽句来修饰文章的小技巧。)
조충 소기直译为凿虫小技,二者都是指雕刻鸟虫书这一技巧,因为鸟虫书和刻符
都是西汉学童必学的,所以汉语中引申出微不足道的小技巧这一含义,而韩语没有作进
一步的引申,仅停留在文字技巧上。

4.1.2.3 义项转移
义项转移是指韩语与汉语的动物成语本义相同,但是引申义不同。
(1)单枪匹马:필마 단창
中文含义为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独自行动,没有人帮助;韩语含义为한 필의 말
과 한 자루의 창이라는 뜻으로,간단(簡單)한 무장(武裝)을 이르는 말(一匹马一支
矛,指非常简单的武装)
필마 단창直译为匹马单枪,与单枪匹马也是相同的,二者的字面意思理解的都是
打仗时一匹马一支矛,但是汉语引申的意思是没有人帮助,而韩语中则引申为非常简单
的武装。两国人民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引申,中国将战场上的士兵放入了一个
整体中,从而引申出孤立无助的含义,韩语中将士兵作为个体来认知,将重点放在士兵

[1]
鸟虫书,是我国古时候的一种篆书,笔画像鸟虫形。
28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的武器上,因此引申为武装简单。从对同一个词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出两国当时对战争
的不同认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战争时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士兵的多寡,而韩国人口
相对较少,战场上会更重视士兵的武装。
(2)心猿意马:심원의마
中文含义为心好像猴子在跳、马在奔跑一样,控制不住。欲念流荡散乱,控制不住。
韩语意为마음은 원숭이처럼 이랬다저랬다 하고 생각은 말처럼 달아난다. 변덕이
심하고 잡념이 많음(心似猴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想法似马到处疾驰。指变化无常,杂
念很多)
심원의마直译即为心猿意马,两者都是形容心像猴子在跳,像马在奔跑一样,但是
引申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汉语中强调的是欲念,而韩语中更侧重强调想法多。
(3)狼子野心:낭자야심
中文含义为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韩
语含义为이리 새끼는 아무리 길들이려 해도 야수의 성질을 어쩔 수 없다는 뜻이
니, 마음이 비뚤어진 사람한테 아무리 은의를 베풀어도 결국은 배신당한다는 의미
다.(再怎么驯养狼崽也改变不了它野兽的本质,指向内心扭曲的人施予再多恩赐也会得
到背叛的结果)
낭자야심直译为狼子野心,都是指狼嵬具有凶恶的本性,但是二者侧重点不同,汉
语中强调的是狠毒,习性难改,韩语除了强调凶狠,还有一层“白眼狼”的意思,而汉
语中没有这一意思。
(4)雪泥鸿爪:설니 홍조
中文含义是融化着雪水的泥土上留下鸿雁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韩语含义
为기러기가 눈이 녹은 진창 위에 남긴 발톱 자국이라는 뜻으로,얼마 안 가서 그
자국이 지워지고, 또 기러기가 날아간 방향(方向)을 알 수 없다는 데서 흔적(痕跡
ㆍ痕迹)이 남지 않거나 간 곳을 모른다는 말. 특(特)히 인생(人生)의 덧 없음이나
희미(稀微)한 옛 추억(追憶) 등(等)을 이르는 말。(融化着雪水的泥土上留下鸿雁的
爪印,大雁飞行的方向无法知道,会把痕迹留在不知道的地方。比喻人生的痕迹犹如雪
融化一般空虚。)
설니 홍조直译为中文即为雪泥鸿爪,字面意思都是在融化着雪水的泥土上留下鸿
雁的痕迹,中文引申为往事遗留的痕迹。大雁每年都会迁徙,可以代表时间,又因为大

2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雁留下的痕迹不确定,所以韩语中引申为人生的不确定和空虚。

4.1.3 异体同义,异中有同
异体同义,指中韩动物成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在形体上有差异,根据形体上差
异的程度分为形体基本相似、形体差异较大两种。

4.1.3.1 形体基本相似
形体基本相似是指中韩两国动物成语差异比较小,只有个别字表达不一样,意义完
全相同。
1、韩语中的“之”字成语,韩语中通常都为故事成语,将中文中的故事翻译归纳
为一个含有“之”字的成语。如:
(1)塞翁失马 새옹지마(塞翁之马)
成语源于边塞一老翁丢失又复得马的故事,一天塞翁的一匹马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
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认为这也可能是福气,果然不久后这匹马带回来一匹骏马,
人们都来向他道喜,塞翁却说这也可能灾祸,结果他儿子骑着那匹马摔断了腿,邻居们
再次来安慰他,塞翁却不以为然,觉得这也可能是福气,不久后爆发了战争,他儿子因
为瘸腿免了从军得以保全了性命。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反之,得到一时的利益,或许会遭遇祸。泛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特指祸福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2)鹬蚌相争 방휼지쟁(蚌鹬之争)
成语出《战国策》,苏代游说赵文惠王放弃攻打燕国时所讲的故事:一河蚌刚打开
自己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这时蚌合上蚌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明天不
下雨就会有只死蚌,蚌说我今天、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它们互不相让,结果路
过的渔夫把它们一起捉起了。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3)殃及池鱼 지어지앙(池鱼之殃)
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有个地方城门下有个池塘,里面有很多鱼,一天城门突然
着火了,人们用池塘中的水去救火,火扑来了,池塘中的水取干了,第二天人们发现池
塘中的鱼都死了。比喻跟自己有关系的关连体如果有损失的话,就会联系到自己,如唇
亡齿寒,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30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2、汉语与韩语成语中不同的字但是意思是相同的,如“走”在古汉语中有快走的
意思,因此주마가편(走马加鞭)与快马加鞭意思是相同的。
(1)快马加鞭 주마가편(走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井底之蛙 정종지와(井中之蛙)
意为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借以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3)盲人摸象 군맹무상(群盲抚象)
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
(4)鹤立鸡群 곤계일학群鸡一鹤
像鹤立在鸡群中,比喻仪表或才能非常出众。
(5)龙蛇飞动 용사비등龙蛇飞腾
形容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6)走马观花 주마간산走马观山 주마 간산走马看山
原形容愉快得意的情态,后用以比喻粗略地观看,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
(7)孤云野鹤 고운야학하늘을 떠도는 한 조각의 구름과 무리를 떠나 혼자 사
는 한 마리의 학. 명성을 떠나 홀로 은거하는 선비.
天角的一片孤云,离群的一只野鹤,指抛弃名望隐居的士人。

4.1.3.2 形体差异较大
形体差异较大指虽然意义相同,但是相较于上述例子,不只是个别字的不同,差异
明显。如:
(1)对牛弹琴 우이 독경(牛耳读经)
汉语意为对着牛弹琴,韩语中是对着牛读经书,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
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2)鹤发童颜 홍안 백발(红颜白发)
汉语和韩语都是指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但是汉语中将白色的头发比喻为仙鹤白
色的羽毛,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而韩语没有用修辞手法。

3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4 异体异义,差异悬殊
异体异义即两国的动物成语在形体上和意义上都不相似,表现在韩有汉无和汉有韩
无两种情况。

4.1.4.1 韩有汉无
韩有汉无的成语数量不是特别多,为了后面的比较更加清晰及明确,所以将现查到
的资料一一列出。
(1)견설고골 犬齿枯骨 개가 말라빠진 뼈를 핥는다. 아무 맛도 없음을 가리
키는 말。(狗在舔已经干枯的骨头。指毫无味道的话。)
(2)구수회의 鸠首会议 비둘기들이 머리를 맞대듯이 사람들이 머리를 맞대
고 의논하는 것을 이르는 말.(人们像鸽子那样头一个挨着一个的在进行讨论。)
(3)당구픙왈 堂狗风月(西堂的狗三年内都会吟唱风月。指某件事情长时间接触
后也会变得熟练。)
(4)묘항현령 猫项悬玲고양이 목에 방울달기'라는 뜻으로, 실행할 수 없는 공
론을 이르는 말(在猫的脖子上挂铃铛,指无法实行的空论。)
(5)오비이락 乌飞梨落 아무런 관계도 없이 한 일이 우연히 동시에 일어나,
다른 일과 관계된 것처럼 남의 혐의를 받게 됨을 비유하는 말.(指毫无关系的两件
事情同时发生,会让人产生嫌疑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件的出现。)
(6)맹호복초 猛虎伏草 사나운 범이 풀숲에 엎드려 있다. 英雄(영웅)은 숨어
있어도 반드시 나타나게 됨(猛虎藏于草丛中,指英雄即使藏匿起来也一定会出现。)
(7)포호함포 咆虎陷浦 개펄에 빠진 호랑이가 으르렁거린다. 으르렁거리는
호랑이 개펄에 빠지다. 떠들기만 하고 성취함이 없음의 비유(陷入泥潭的老虎狂叫
不止,比喻再怎么喊叫也不会有所成就。)
(8)일어 탁수 一鱼浊水 (一条鱼使一大片水都变得浑浊。指因为一个人的恶行
导致很多人都受其害)
(9)어동 육서 鱼东肉西 祭床(제상)에 음식을 차려 놓을 때에, 魚饌(어찬)은
동쪽에, 肉饌(육찬)은 서쪽에 놓는 일(祭祀的桌子上鱼馔要放在的东边,肉馔要放在
的西边。)
(10)견지낚시 无竿钓鱼 (在钓鱼专用的绕线板上吊上鱼绳,通过一定的引诱

32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钓上鱼的方法。)
(11)시어 다골 鲥鱼多骨 (鲥鱼好吃刺却多,好事的背后往往藏着很多厌烦的
事。)
(12)귀흉 귀배 龟胸龟背 안팎곱사등이. (里外不是人)
(13)귀배 괄모 龟背刮毛 거북의 등에 있는 털을 긁는다. 이 세상에 없는 것
을 무리하게 請求(청구)함을 이름.(刮掉龟背上的毛。指无理要求完成这个世界上没有
的事情。)
(14)귀모토각 龟毛兔角 거북의 털과 토끼의 뿔이라는 뜻으로, 본래 실재하지
않는 것의 비유.(乌龟的毛和兔子的角,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
(15)여조 과복 如鸟过目 (起飞的鸟瞬间从眼前飘过,比喻飞逝的岁月)
(16)단학 흉배 单鹤胸背 조선시대의 왕·왕세자·문무백관의 관복의 가슴과
등에 장식한 표장(表章)(朝鲜时期王、太子、文武百官官服前胸后背上的徽章。)
(17)계명지조 鸡鸣之助 닭 울음의 도움이란 뜻으로,어진 아내의 내조(內助)
를 이르는 말(鸡鸣的帮助,指得到贤惠妻子的内助)
(18)봉의 군신 蜂蚁君臣 벌이나 개미에게도 군신(君臣)의 구별(區別)은 뚜렷
이 있다는 뜻으로,상하(上下) 위계(位階)질서(秩序)를 강조(强調)할 때에 이르는 말
(蜜蜂和蚂蚁中也有明显的君臣之别,使用于强调上下地位和秩序时。)
(19)숙호 충비 宿虎冲鼻 자는 호랑이 코침 주기'라는 뜻으로, 공연한 일을
해서 도리어 큰 화를 자초함을 가리킨다.(捅睡觉中老虎的鼻子,指做了无谓的事情反
而招来很大的麻烦)
(20)초망 착호 草网着虎 [한자 뜻과 음] 풀 초, 그물 망, 붙을 착, 범 호. [풀
이] 썩은 새끼줄로 엮은 그물로 범을 잡는다는 뜻으로, 되지도 않을 일을 허황되
게 꾀함을 이르는 말.(用腐烂的草绳编织的网去抓老虎,指谋划不切实际的事情。)

4.1.4.2 汉有韩无
从第二章的成语分类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成语数量比韩国的要多,所以在这里不能一
一列举汉有韩无的成语,此处我们略举一些后面对比分析用的比较多或汉语中常见而韩
语中没有的例子。
(1)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2)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
3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蛇蝎心肠:有如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比喻人的心肠极其狠毒。
(4)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装扮得像人,其实没人性。也比喻虚假不实。
(5)牛蹄之涔:牛蹄印坑里的积水。比喻窘迫的处境。
(6)东劳西燕:比喻朋友或亲人分离两地。
(7)狼奔豕突:像狼和野猪那样狂奔乱窜。形容坏人乱冲乱冯闯。也形容奔逃时
的惊慌状态。

4.2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异同的文化因素探析
4.2.1 隐喻角度对比分析
4.2.1.1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的生成机制

相似性
源域 目标域
联想

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发挥联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其生成机制如上图所
示,相似性即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客观世界中的事
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是人类在长期与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
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遍认识。相似性可以存在于同种事物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事物
之间,有物理的相似性,也有心理的相似性,物理的相似性是外在的、表面的、多表现
为可见的相似,心理相似性是内在的、深层的、多是不可见的一种相似,常常由于文化、
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人相信源域与映射域间存在某种联系。具体到动物隐喻大
致可表现为动物外表、生活习惯、性情及文化和信仰等方面。在理解新事物时,人们利
用事物间原本存在的相似性,将本来不相干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
获得对这一事物新的认识,有时人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原本不存在任何相似性的事
物间创造出某种相似性,从而构成隐喻。
联想,事物之间除了原来已存在的某种相似之处,还可以通过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将
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创造出来某种联系,从而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来构建隐
喻。心理学对联想的理解为“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指通
过某事物或概念联想到与它相关的某些人、事物或概念的一种心理现象,如蛇,具有细、
柔软、毒辣等特点,有的人可能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形容这类人时就会联想到蛇,

34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于是就有了蛇蝎心肠,有的人身材特别好,腰很细,像蛇一样,就有了“水蛇腰”,同
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这些词以蛇为源域,人的心肠和腰为目标域,根据两者的相似性
并发挥人的联想,源域映射至目标域,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日常生活用语中使用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基于隐喻性的表达方式。
动物成语的隐喻机制也是如此。生物圈是自然界最为活跃的圈层,而动物是生物圈
中最活跃的部分。动物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比较密切的物种,人类对动物的观察和了解也
是人类最基本、最直接、最丰富的认知经验之一,因此,面对一个新事物,人们通常习
惯将大脑中对动物的认识和经验图示来建立他们之间在某相似联系,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而进行对比。例如,猪,人们通过对猪的观察发现猪的特征:外表肥胖、生活环境比
较肮脏且懒惰迟钝,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肥胖、懒惰、愚蠢的人,于是人们将二者建
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用懒猪、蠢猪、肥猪来形容人的现象。动物在某种程
度上都跟其他外界事物有一定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必须依靠人们对动物的观察
来获得经验。如,“他是个懒猪”。在这句话中,猪是源域,他是目标域,二者的相似
点在于性格特点懒,可见,人们将对猪的认识映射到他这一个人上。

4.2.2 中韩动物隐喻类型
经过对比分析的现,本文中中韩动物成语隐喻主要表现为类比型隐喻。
类比型隐喻是动物成语隐喻的基本类型,许多类比型隐喻在语言中被固化成了词的
隐喻义,动物之所以能够投射到目标域,这主要是因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具有物理或心
理上的某种相似或相关的联系。根据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相似性的不同,可分为:形状相
似、位置相似、功能相似、性质特征相似四种物理相似性,心理相似性,对应到动物隐
喻中即外形特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性格性情以及心理相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动物,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由于选取相似性的视角不同,也
会出现不同的动物隐喻。下面举例说明。
外形特征: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外形,当发现某种动物或某一部位与其他的人或物
相似时,人们自然就会用表示动物的词语去形容那些事物,这些词语中也会产生一些动
物成语,词语如最近非常热门的“蚂蚁腰”、“柯基臀”,成语中如虎背熊腰,尖嘴猴
腮,鸠形鹄面等。
生活环境:不同的动物生活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这也成为一些动物独特的特点,如
北极熊只生活在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因此人们可以以这个独特性也为参照点,将
3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也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如,事物所生活的环境与动物所处的环境
具有相似处,有些便可用动物成语进行表述,如打草惊蛇,淮南鸡犬,狡兔三窟,丧家
之犬等。
生活习性:指在长期自然条件下及生活环境下形成的特性,每种动物也有各自具有
不同的生活习性,如猫吃鱼,猫白天多睡觉,晚上多活动等,同样,如果其他的事物也
具有和动物相同的习性,人们便会依据相似性用相应的成语来表述,如,比翼双飞、动
如脱兔、飞蛾投火等。
性格性情:指对人或对事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动物的性情多是人类经过观察或者
相处后的经验得出的,如狗温驯,狼凶狠,猪懒惰等,同样,人类也有多种多样的性格,
且同样也是由人得出结论的,某种程度上,动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是重叠的,具有非常
高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以动物的性格为源域,人的性格为目标域,有很多反映性格性情
的成语,如胆小如鼠,狐死首丘,鱼贯而入,熊心豹胆等。
心理相似:与物理相似不同,心理相似性是指一种主观心理上感受到的相似性,往
往深受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常常会
因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多种多样。例如,中国的龙是
图腾,中国人都自称龙的传人,中国的成语中有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而
韩国虎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虎有时被韩国民间称为“山神爷”,是正义的化身。即
使在很久以前韩国经常发生虎患时,人们也不会把虎看成邪恶或凶暴的动物,反而把它视
为拯救善人的吉祥动物。

4.2.3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机制和类型的异同
动物成语的隐喻现象在中韩语言中都相当普遍,隐喻对比整体表现大同小异,这说
明两国人民在认知途径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客观世界的
认知过程的共通性。中韩两种语言中动物成语隐喻形成机制是建立在物理相似性和心理
相似性的基础上,其中心理相似性受语言使用者不同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宗教信仰和
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体系、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韩动物成语的类型
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共通性及差异性可通过取像视点异同所带来的隐喻结果来体现。
4.2.3.1 取像视点相同
取像视点是指人们以某个点作为中介点来展开联想,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焦点和视
角,它可以是所取对象的整体,也可以是所取对象的部分或某一突出特征,中韩动物成
36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语中,动物的生活习性、性格性情等是最活跃、出现频率最高的取像视点,而且中韩两
种语言的动物取的视点也是基本上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韩两国动物成语对比中,
最多的是同形同义、同形近义,异形异义和同形异义的数量则少很多。如两国都将鹤作
为超凡脱俗的神鸟,中国的有“梅妻鹤子”“鹤立鸡群”等成语, 在韩国历史中, 鹤
是守护韩国的四大神兽之一,传说鹤活到 1000 岁后就会变成青鹤, 再过 1000 年会变
为黑鹤, 再过 1000 年则会成为玄鹤, 也就是不死鸟,因此鹤在韩国代表着长寿,同
样,在中国鹤也是长寿的象征,道教的高人常以鹤为坐骑,而且在传统上年长的人去世
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4.2.3.2 取像视点不同
隐喻视点的选取和联想是隐喻的两个阶段,取像视点不同即选取的源域(或隐喻视
点)不同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如当人们想表达“懒”时,有的人会取像家猪吃了睡睡了
吃的圈养状态,而有的人则会取像猫白天多眠的生活习性,因此有懒猪、懒猫这样的隐
喻;隐喻具有主观性,相同的动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取像点,如牛在田间拉犁耕作的状态,
中国人将其联想为勤劳、踏实,而泰国人则认为是木讷、愚笨,由此可见人类的心理联
想深受民族文化、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在中韩两种语言中所表达的隐喻义也
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单枪匹马,汉语和韩语中字面意思理解的都是打仗时一匹马一支矛,
但是汉语中国选取了战斗时只有一匹马、一支枪的孤单的心理状态,隐喻为没有人帮助
的意思,而韩语中则取像打仗时只有一匹马、一支枪的现实状况,引申为非常简单的武
装。
导致中韩成语中这种联想差异的原因,无疑既和人们对事物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视角
息息相关,又和人们对事物的联想习惯有关。同样的动物,一个国家可能从生活习性和
性格性情观察的更多,而另一个民族却关注它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通过第二章同体
异义组成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韩语言的取像视点和联想上除了具有相同之外,也存在着
较为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不同的民族在选择动物作为表达自己的意志、观念、思想
或其他事物概念的对象确实有所不同。

4.3 中韩动物成语隐喻异同的文化因素探析
从远古洪荒到现代社会,从原始动物到人类文明,动物始终与人类相伴,是人类永
远的伙伴。人类且有社会性,主要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在语言符号中,动物词语占

37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不小的比例,而动物成语是动物词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组成部分。动物隐喻
是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较为全面地反映
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诸多方
面。相同动物的外形外貌、生活环境、性格性情等基本是相同的,各民族在交往中也会
互相影响和融合,导致了不同民族对某一动物采用相同的观察视角来认知、理解并以相
同的取像点选取源域,形成相同的隐喻义;由于生活于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民
族对不同的动物有着多元复杂的感情,甚至对于同一种动物也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态
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各民族中的动物形象是对于同一种动物,不同民族也会寄予不
同的感情,各民族文化中的动物形象有些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为基础塑造而成的,也
有些是通过想象将多种动物融为一体,铸造出新的形象,因而,不同民族的动物隐喻意
义含义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巨大。

4.3.1 中韩动物隐喻相同性的原因探析
4.3.1.1 动物本身具有相同的特性
同一种动物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且这种特性被人类普遍认知和接受。同一
种动物即使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大自然赋予的相同特性依然能为不同民族的
人民所认知,因此会出现不同民族相同动物隐喻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以中韩两国为
例:鸡,家禽,是农耕时代家院中常见的形象,具有体型较小,翅膀较短,不能高飞,
生活范围小等特点,公鸡天快亮时会鸣叫,鸡的这种形象在中韩两国成语中都得到了体
现,如鸡口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做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牝鸡司晨,母鸡打鸣报晓,旧时比喻妇女掌权,从侧面还可以反映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
状况。再如蛇,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
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两个国家与此相应出现了如画蛇添足(在画好
的蛇上再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佛口蛇心(佛的嘴巴,蛇的心肠,形容口头上慈悲,
心里狠毒)等成语,蛇的这些特点在两国成语中都得到了体现。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马是旧时的出行工具,因此有快马加鞭,马不停蹄等成语,狼生活在荒野中,本性凶
残,偶尔还会攻击人类或家禽,人们多会狼来比喻凶残、狠毒的人,如狼心狗肺,狼子
野心等。
4.3.1.2 人类具有普遍相同的认知模式
毫无疑问,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的认知过程往往具
38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渐进认识的特点。由此及彼的认知活动常常着眼于事物间的相似
性或相关性,相似性关联也是产生隐喻的基础,虽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风俗、自然环
境等因素会对认知方式产生影响,但隐喻的生成机制是一致的,因此,不同民族语言中
的同一种动物也可能会出现相同的意义。比如,无论在中国还是韩国,老鼠都是偷偷摸
摸、见不得光的形象,而且在食物匮乏、医疗条件不好的年代,老鼠不仅糟蹋粮食还会
传播疾病,令人厌恶,因此形成了固定的隐喻,如鼠窃狗盗,过街老鼠,无名鼠辈等,
绝大部分都是负面形象。
4.3.1.3 文化背景相似
韩国曾长期在汉字文化圈,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曾完全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
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作为书面语,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
似的文化和价值观,后世宗大王虽根据韩国民间的语音创造了韩文,但是还是可以看到
儒家文化的影响,如韩文构造秉承天地人的思想,韩国社会家庭观念重,重人情、面子、
集体等。比如,汉桓谭《新论·辩惑》中说“龟称三千岁,鹤称千岁”,韩国神话中鹤
是守护神,传说鹤活到 1000 岁后就会变成青鹤, 再过 1000 年会变为黑鹤, 再过 1000
年则会成为玄鹤, 也就是不死鸟,两个国家都将龟、鹤作为长寿、吉祥的动物,白鹤
的羽毛常用来比喻人类的白发,因此有鹤发童颜,在颂寿时,有公鹤长寿,龟鹤延年等。

4.3.2 中韩动物隐喻差异性的原因探析
由于动物本身具有相同的特性、人类具有普遍相同的认知模式、文化背景相似等原
因导致两国动物隐喻存在相似性,但现实中也存在两国人民对不同或者相同的动物存在
不同认知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寻其中的原因。
4.3.2.1 自然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涵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类文明的起源都位于大江大河旁边,
任何一种文明都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物种,不同的
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是孕育文化的母体,不同的气候条件也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不同
的生存环境也涵育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自然及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非常明显,地理环境
差异在的地方在文化上的表现也是异大于同,如我国的农耕文明,西方的海洋文明。从
地理环境上看,两国差异显著: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国土面积辽阔,
南北跨三个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景致多样;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边,是半岛式的生
活环境,国土面积狭小,气候类型少。
3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2.2 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情感喜好的差异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不同必然
反映在语言里,导致即使同一动物形象在不同语言里的文化意义也不尽相同。中国文化
是深深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经济主导了几千年,王朝更替快,历史饱受战
争和迁徙的痛苦,韩国同属农耕文明,王朝更替较之于中国相对稳定。如韩国普遍认为
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元素,韩国古代神话中,守护世界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白虎象征着韩国人的精神和能量,尤其是老虎,老虎与韩国的关系非常密
切,人们并不惧怕白虎,象征着信任、力量、保护,即使在很久以前韩国经常发生虎患
时,人们仍并不把虎看成邪恶或凶暴的动物,反而把它视为拯救善人的吉祥动物,而中国
则有“苛政猛于虎”,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从物质、文化生
活上看,
4.3.2.3 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的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会引起不同民族在具体的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如西方重
个人,东方重集体,西方开放,东方内敛,这都是由于认知方式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作用于同种认知方式的所有人,日积月累形成的民族性格,认知方式贯穿于一个民族创
造文化、改造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这就导致即使同一动物词语在不同民族语言里具有
不同的隐喻意义。在动物成语隐喻中,动物的某方面特性在一民族的认知结构里得到凸
显,但是在另一个民族的认知结构里并没有得到凸显,这也会造成动物隐喻意义的差异。
如中韩两国对于老虎的态度,在韩国人民的心中,有时虎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时老虎即使吃了人也不被责怪,被韩国民间称为“山神爷”,是正义的化身,
是善良的守护者。汉语中象征权力的动物为龙,古代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老虎可以
是勇猛的,也可以残暴的,因此有虎虎生威,古代打虎被称为英雄,苛政猛于虎等。

小结
比较是认识事物特点的基本途径。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认为中韩两国动物成语的异
同原因可以从隐喻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隐喻角度来分析主要是由取像视点的同
异决定的,从文化角度来看,两国动物成语相同的原因有:动物本身具有相同的特性,
人类具有普遍相同的认知模式,文化背景相似;不同的原因有:自然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民族传统文化和不同情感喜好的差异,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的差异。研究中韩动物隐喻
异同可以加深两国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两国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文化交

40
中韩动物成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流,使两个民族的共同进步。

4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5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是指对第一语言为韩语的学生的汉语动物成语教学,是一种
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核心内
容。对外汉语教学本质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
所学目的语,不仅是语音、语法等语言要素的掌握,还应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所了解,文
化因素的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言教学的工具,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
服务;对外汉语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汉语
教学本身具有特殊的规律,强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运用目
的语进行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在目的语达到一定水平上才能进行文化
与文学、审美等的教学。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及汉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在汉语动物成语的对外汉语教
学中,中国文化毫无疑问需要和汉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我们具体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应该怎样展开动物成语的教学呢?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让汉语学习者更全
面、更具体、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世界观,进而在不同的文
化视角产生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中找到利于两国人民更好交流的方式。

5.1 对韩汉语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自 20 世经 70、80 年代以来,根据汉语的特殊性,对外汉语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
践中不断探索,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流派的学说逐渐总结出适合汉语教学的原则:使
留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把语言当作
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习者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从学
生特点和需要出发,研究学生个体差异来确定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学习方法给予指导,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对韩汉语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
该遵循上述原则。
动物成语教学属于种词汇教学的一种,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在《词语教学中的语言
学》中强调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就不能交流,
就不能传递信息,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词信息,那么就不能充分完成意义地表达,词语

4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词语教学要注重系统性、阶段性、交际性、文化性原则。何为
系统性?束定芳认为语言是个系统,是由各种了系统组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
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在汉语词语教学时也应该注意词语在各种系统内部的关
系。阶段性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对词汇的需求来进行词汇教学。语言具有社
会属性,是一种交际工具,能够进行交际也是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因此词汇教学应以
交际为教学重点,设计交际化、真实化、语境化的教学活动。语言的基础是文化,缺乏
文化教学的语言是不完整,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困难和障碍,教学内容要针对
交际常出现的交际困难进行主流文化教学。
汉语动物成语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得较紧密,需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这对留学
生来说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动物成语时,除了要有系统、分阶段、重交际,还要注重
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目的在于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或者变换教学法,或者利用其他教学形式来缓解课堂的枯燥,直观性即通过文化意义的
解读使学生明白,理解是第一要务。实践性原则非常重要,要将学习的成语进行实践,
讲解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来把握文化内容的讲解,保证所教授的文化内容比学生的知
识理解能力高一点,灵活掌握难度,精讲多练。

5.2 教学技巧和建议

5.2.1 联想法
联想,即人脑在一定信息刺激下,在平时储存多种语言信息中调动与这一信息相关
的信息。这是一种联想反应。由于动物成语的隐喻机制本身就需要联想,除了语言部分,
还需要联想来形成意象构成双重意象。对所有的动物成语而言,教学中使用联想法是必
不可少的。如关于牛的成语,牛的颜色、牛蹄,牛和马是古代的交通和劳作工具,劳作
时的装备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联想,可以想到汗牛充栋、老牛破车、만우난회、석전
경우等,同样也可以反过为,根据所给出的成语,联想成语的含义。

5.2.2 语素义法
语素是词的组成单位,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语素在构词时意义大多保持不变或者有
规律可循,具有稳定性,因此可以将词分解为语素,通过语素义来理解词义,化整为零,
然后还原或根据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适当联想来理解成语的含义,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学

44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汉语的能力。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汉语的成语与韩语具有很强的一一对应性,所有动
物都可以进行对应,因此只要教会学生韩语与中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很快认识这个词,
对韩国学生来说,只要了解每个单词的语素,进行有目的性的词语中心字扩充,就可以
迅速大量掌握同形同义成语。
此种方法最适用于同形同义的成语教学,正如第四章分析比较的,同形同义的成语
大多是来源于中国的成语,当时韩国的官方文字依然是汉字,直到世宗大王才创制了表
音的韩文,这些成语多是现代的韩文直接音译过来的,从读音上就非常相似,且这些读
音与汉字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对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韩
语中的汉字词与中文的发音类似,所以当韩国学生进行了短期的学习后,经常喜欢根据
相似读音来联想韩语,这是不可取的,因为韩语的表音文字,且没有声调,相当于汉语
中给一个没声调的拼音让你找出对应的汉字,无疑会出现很多汉字,韩语同理,仅根据
相似读音是不能找到准确对应的韩语成语的,所以教师应“防患于未然”,在运用此方
法时,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5.2.3 情景法
依据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观点,语言教学应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后教
书面形式,新的语言点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及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及成语教学原则中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原则,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交际进行“演习”也不
失为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将新词运用在交际情景或语境中,将词结合
句子、语境及一定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理解。
此种方法适用于同形异义的成语教学,尤其是增加或减少引申义或者引申义不同
等,由于成语中韩语与汉语的字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在便利韩国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极易产生负迁移,如“亡羊补牢”,两国的表面意义虽然相同,但是引申意义有差别,
可以将这个词放入两个句子中来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5.2.4 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最早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由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
等总结形成,是指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
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常用于母语与目的语对应明显且用目的语很难解释,那么直接用母语翻

4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译即可,以免浪费时间解释或因解释而产生更多陌生词语。两种语言中词汇的义项能够
完全一一对应是很少见的,词义的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感情色彩等更多的是近似,但
是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成语教学则没有很多这样的顾虑,韩国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且
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关系密切,韩国长期使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到世宗大
王时制定《训民正音》,“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时欲言而终不
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1]”,韩国的语言
与汉字不相通,老百姓很多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人人都容易学会方便日常生活创
造 28 个字母,韩语由外来词、汉字词、固有语词构成,而汉字词占的比重最多,韩国
成语中从古代相沿习而来的成语大多保留了汉语的语音,只是记录形式由汉字变为了韩
文,因此,这一部分成语只需要直接翻译对照,就可以很好地掌握。

5.2.5 文化背景教学法
语言与文化[2]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学好目的语,就必须了解目的语的文化,
运用文化背景进行教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舒曼,他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该假说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习得的过程,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法就是以这一理论为依
据。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法运用于词汇教学的场景比较多,是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给学习
者讲解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成语教学时可以讲解成语的相关故事及成语的由来,这
样可以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增加课堂趣味性。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
成语时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接触到与动物有关的成语的文化意义时,能够摆脱母
语负迁移的干扰,并能了解中国人对动物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因此通过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法,学习者能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并根据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来明白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指出:语言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在教学中以服务语言教学为目的适当补充文化知识,使学习者在
语言学习中可以接受、理解中国文化,促进日后的语言学习。学习者没有掌握好对社会
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掌握好语言。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授学生丰富
多彩的中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产生对此的兴趣,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能拓宽视野。
此种方法可以用于任何一个成语的教学,因为成语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文化性,在进行成

[1] 出自《训民正音》
[2]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6
对韩汉语动物成语教学

语教学时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5.2.6 对比分析教学法
对比分析是一种比较方法,即对两种语言进行共时比较,揭示其共性和特性的一种
语言分析方法,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指出: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与母
语共性比较大的项目,学习难度会相对较低,学习速度比较快,而对于与母语共性小的
项目,学习难度提升,速度有所下降。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比较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异
同,预测教学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并思考如何预防学生因与母语相似可能出现的
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因与母语差异大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及学习难度加大现象,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高效的第二语言教学。
在教韩国学生动物成语时,教师应先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母语韩语进行对
比,找出与韩语同、异,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以达到快速、准确理解的目的,比
较的重点应该在于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可以防止学生把母语的某个语法点与相应的汉语
完全等同起来,也可以减少语际间的干扰,从而避免在使用上出现错误。王力先生曾经
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1]。”汉语
对第二语言的韩国学习者而言,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同形异义词和异
形同义词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产生偏误。由于两国的文化渊源及韩语中相当数量的汉
字词,韩国初学者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在汉字知识和汉语词汇上有更多地了解和基础,所
以韩国初学者某种意义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零起点学生,他们除了汉字书写以外,有一
部分词语是早已熟悉的,因此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异形
同义的成语上会经常出现偏误现象。

[1]
出自王力先生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对象讨论会上的讲话
47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8
结语

6 结语

动物成语隐喻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及意义,
本文归纳总结了部分韩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动物隐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
理,然后通过详细对比两国动物成语隐喻的意义的差异,分析得出中韩两国的动物成语
隐喻同大于异的结论,进而继续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及隐喻的重要意义。
由于动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反映了人们
关于动物的一种思考方式,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动物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科学,与动物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动物成语隐喻是一个国
家和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载体,各个时期产生的动物成语体现
着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观察动物成语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人们思维方式
的演变。对比分析中韩两国的动物成语,不仅可以纵向看到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
观念的发展变化,还可以横向地比较两国间的同异,为两国文化的解读和文化差异性原
因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诚然,本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和语料搜集方面,一是由于
现有动物隐喻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权威性的材料和理论专著都比较短缺,而且由于
没有从事专门的动物习性研究,对动物本身生理特性在动物行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大小难作明确界定,更多的是结合隐喻理论及对动物较表面的理解进行分析,因此
理论依据上略显单薄。二是中韩动物成语隐喻异同的原因应该还可以找到语音等其他方
面的原因,但由于水平有限,还未能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语料搜集时仅将一本
成语词典中的动物成语做了整理,没有进行更多词典的对比和整理,以及未编入词典的
最新的动物成语都未作后续的追踪,难免会有所遗漏,但是规律是相对稳定的,比词或
成语的更新变化速度慢,因此虽有遗憾,但是并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49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동아 새국어사전[Z],동아출판,2016
[2] 韩汉大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4
[3] 中华成语大辞典,[Z],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 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10
[5]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 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2006
[8]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4
[9] 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科学出版社,2000
[10] 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54
[11]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3]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14] 李有振,汉韩动物词象征义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5] 金宝娜,韩中_马_的象征意义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6] 张蓓,汉语成语中动植物具象的隐喻与认知[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7] 万伟伟,从文化视角探讨含动物词汉语成语的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8] 董晓荣,汉语动物成语的语言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19] 盛超,汉语动物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
[20] 赵芝贤,汉韩有关动物的词语对比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 董凯文,汉语生肖类惯用语的隐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2] 莫娇,现代汉语动物隐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 李智勇,汉语动植物词汇及其语用和文化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4] 马丹,试论汉语成语中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征意义及其教学[D],四川大学,2006
[25] 刘晓静,汉语隐喻研究[D],天津大学,2002
[26] 王丹丹,中韩动物谚语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2
[27] 马佳,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 2006
[28] 严窕菁,从韩汉惯用语谈到韩汉动物类惯用语的研究及对外汉语中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策
略[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9]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
[30]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31]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32]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
[33] 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 年(1)
[34] 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35] 金兰,胡玥,“生肖谚语”在汉语言和韩语言学中的对比[J],语文建设,2015
[36] 郭晓沛,汉韩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J],作家杂志,2011
[37] 冯敏,中韩虎文化渊源考论[J],韶关学院院报,2011
[38] 韩旭阳,汉语动物词与民族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
5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 张燕燕,中韩动物文化内涵比较研究[J],考试周刊,2009(27)
[40] 嵇红英,汉韩十二生肖动物词汇之比较_以“鼠”“牛”相关词汇为例[J],语言与文学,
2012(12)
[41] 程佳,汉韩动物词语的文化涵义比较[J],修辞学习,2004(3)
[42] 洪董植,中国文化对韩国谚语的影响[J],东南文化,1995(2)
[43] 权娥麟,中韩语言中“马”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_以中国成语与韩国俗语为中心[J],
理论界,2010(2)
[44] 焉德才,汉韩象征词语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7)
[45] 이범렬,현대중국어 동물은유 표현 연구[D],중국어문학연구회,2011
[46] 김정아,‘동물’명 관용 표현에 나타난 개념적 은유 양상[D],이화여자대학교,2015
[47] 이범열,인지적 관점에서 본 현대중국어의 동물은유헐후어[D],중국어문학회,2014
[48] 황예,동물 은유에 대한 인지 의미론적 연구[D],전남대학교 대학원 영어학과,2011
[49] 왕결,한·중 생활 속담에 나타난 동물의 상징의미 분석[D],상명대학교 대학원 한
국어학과 한국언어문화전공, 2015
[50] 이지연,현대소설에 나타난 동물상징 연구[D],명지대학교 대학원 국어국문학과,1996

52
附录

附录

表 1 同体同义成语

1 首鼠两端 수서양단 34 屠龙之技 도룡지기

2 九牛一毛 구우 일모 35 倚马之才 의마지 재

3 泥牛入海 이우입해 36 竭泽而渔 갈택이어

4 一牛鸣地 일우명지 37 车水马龙 가수마툥

5 一牛吼地 일우후지 38 桀犬吠尧 걸견폐요

6 汗牛充栋 한 우 충동 39 见卵求鸡 견란구계

7 虎视耽耽 호시탐탐 40 惊弓之鸟 경궁지조

8 三人成虎 삼인 성호 41 鸡犬相闻 계명구도

9 画龙点睛 화룡점정 42 管中窥豹 관중규표

10 画蛇添足 화사 첨족 43 狡兔三窟 교토삼굴

11 白驹过隙 백구 과극 44 蛟龙得水 교룡득수

12 多歧亡羊 다기 망양 45 狗尾续貂 구미속초

13 羊头狗肉 양두구육 46 劳燕分飞 노연분비

14 牝鸡司晨 빈계 사신 47 鹿死谁手 녹사수수

15 鸡鸣狗盗 계명 구도 48 马革裹尸 마혁과시

16 鸡犬相闻 계견 상문 49 望子成龙 망자성룡

17 犬牙差互 견아차호 50 目无全牛 목무전우

18 封豕长蛇 봉시 장사 51 沐猴而冠 목후이관

19 豕交兽畜 시교수축 52 攀龙附凤 반룡부봉

20 釜中生鱼 부중 생어 53 凤毛麟角 봉모인각

21 狐死首丘 호사 수구 54 杯盘狼藉 배반낭자

22 狼吞虎咽 거머먹다 55 白云苍狗 백운창구

5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续表 1 同体同义成语

23 黔驴之技 검려지기 56 心猿意马 심원의마

24 对牛弹琴 대우탄금 57 殃及池鱼 앙급지어

25 虎狼之心 호랑지심 58 鱼目混珠 어목흔주

26 兔死狗烹 토사구팽 59 厉兵秣马 영병말마

27 守株待兔 수주대토 60 如鱼得水 여어득수

28 龙头蛇尾 용두사미 61 叶公好龙 엽공호룡

29 牛刀杀鸡 우도할계 62 与虎谋皮 여호모피

30 犬马之劳 견마지로 63 蛇心佛口 사심 불구

31 狼狈不堪 낭패불감 64 鱼鲁不辨 어로 불변

32 闲云野鹤 한운야학 65 鲁鱼之误 노어지오

33 牛踏不破 우답 불파

表 2 异体同义成语

1 塞翁失马 새옹지마 塞翁之马 11 狡兔三窟 토앙삼굴 兔营三窟

2 快马加鞭 주마가편 走马加鞭 12 鹤发童颜 홍안 백발 红颜白发

3 井底之蛙 정종지와 井中之蛙 13 鱼水之交 수어지교 水鱼之交

4 盲人摸象 군맹무상 群盲抚象 14 蚌鹬相持 방휼지세 蚌鹬之势

5 鹤立鸡群 곤계일학 群鸡一鹤 15 鹬蚌相争 방휼지쟁 蚌鹬之争

6 龙虎相斗 용홋상박 龙虎相搏 16 殃及池鱼 지어지앙 池鱼之殃

7 龙蛇飞动 용사비등 龙蛇飞腾 17 주마간산 走马观山


走马观花
8 对牛弹琴 우이 독경 牛耳读经 18 주마 간산 走马看山

9 说曹操曹操到 담호호지 谈虎虎至 19 势若脱兔 탈토지 세 脱兔之势

10 虎父无犬子 호부견자 虎父犬子

54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近年来称谓语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20).

5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致谢

致 谢

在山西师范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学位的三年时间里,非常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
师和同学,给予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
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临近毕业,回首往昔,对母校充满了眷
恋和不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教育并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努力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最要感谢的是孟德腾副教授和我的韩语老师张益豪,孟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
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我敬佩不已,本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最后的定
稿,都离不开孟老师的精心指点,他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才使得我的论文
得以顺利完成,张老师在我寻找、翻译韩语资料时不厌其烦地帮我解疑答惑、给予我
帮助,让我在写论文每每遇到困难时都能柳暗花明,继续前行,在此向你们表达深深
的谢意。还要特别感谢研究生期间辛菊教授、赵变亲院长、李伟副院长、李晋林老师、
李晰老师、杜恒联老师等优秀教师带我领略语言的精彩,授予我知识,启迪我的思维。
感谢母校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宝贵的学习资源;感谢在论文写作时一直
陪伴我、与我共度美好时光的同学好友们,是你们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精彩。
谢谢你们!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