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514·  辽宁中医杂志 2

016年第 4
3卷第 3期 

DOI
∶10.13
192/
j.i
ssn.
1000
1719.2016.0
3 .
025

辨病与辨证新模式探析
许军峰1,2,史智敏3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
001
93;
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
007
00;
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
001
93)

摘 要:随着西医与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古已有之的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受到冲击。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
证论治的特点的阐述分析,认识到中医辨病的缺陷。在肯定中医病证结合的基础上,医者需探索辨病与辨证新模式,即
辨“西医病”与辨“中医证”。这不仅是弥补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不足,优势互补,促进其各自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现代医
疗水平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病症结合;辨“西医病”;辨“中医证”;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R2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
01
719(2
016)0
30
514
02

Ne
wModeo
fDi
seas
eDi
ff
ere
nti
ati
onandSyndr
omeDi
ff
ere
nti
ati
on

1,

XUJunf
eng ,SHIZhimin3
(1.TheFi
rstAf
fi
li
at
edHo s
pit
alofTi
anj
inUni
ver
si
tyo
fTCM,Ti a
n j
in30
0 193,Ch
ina;2.Ce
nte
rforPost
_do
cto
ralSt
udi
es,Ch
ina
Acad
emyofCh i
nes
eMe di
calSc
ien
ces
,Bei
ji
ng10
0700,Ch in
a ;
3.Ti
a n
jinUnive
rsit
yofTCM,Tia
nji
n300193,Chi
na)

Abstract:Withthedevel
opmentofwe st
ernme di
ci
nea ndthemo d
ernme dici
ne,t
her el
ati
onshi
pb et
we e
nd is
easedif
fer
enti
a

io
na nds yndromed i
ff
erent
iat
ionthatisori
ginedfromtheancie
nttimeh asbeens t
ruck.Throug
ha naly
zingthecharac
ter
ist
icof
di
sea
s edif
ferent
iat
ionands y
ndromed i
ff
erent
iat
ionofTCM,wec anr ec
ogniz
et hedefe
cto fthetr
adit
ionaldi
seasedif
fer
ent
iat
ion.
Ontheb aseofa f
fi
rmingthecombinat
io
no fdis
easewithsyndr
ome,me di
calprac
tit
ione
rs houl
de x
plor
en ewmo deofsyndr
omed if


ere
ntiat
ionwi t
hd i
sti
ngui
shingsic
knessthatme answest
ernme di
cinedise
ased i
ff
erent
iati
ona ndTCM s yndr
omed if
fer
ent
iat
ion.
Thi
sn otonlyc a
nma keu pforthe
irshort
comingsofTCM andwe st
ernme di
cin
e,comp l
eme nt
ingeachotheradva
n t
age
s,promot
ing

hed evel
opme ntofthe
irrespec
ti
ve,butals
oc anpromoteth
ei mpro
vemento fmodernme dic
altechn
o l
ogy.
Keywo rds:combina
tio
no fdise
asea ndsyndrome;west
ernme di
cinedisea
sed if
fe
renti
ati
on;TCM s yndr
omed if
fer
ent
iat
ion;
ne
wmo de

  近几十年来, 随着西医与现代医疗水平的飞速发 流传下来的传统辨证与辨病论治模式在治疗上的缺


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进行了重 陷。越来越多的中医工作者经过临床的实践认识到借
新的审视与界定。中医辨病与辨证古已有之: 《黄帝内 助西医的优势, 采用辨西医病与辨中医证的模式可以
经》确立 辨 病 论 治 原 则,产 生 辨 证 论 治 思 想;张 仲 景 弥补中医在临床上的缺陷, 为中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伤寒论》奠定辨证论治为辨病论治的基础, 第一次完 基础 [1]。以下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此模式的
善病症结合治疗理论体系; 后晋唐、 金元时期、 明清时 可行性。
期将病症结合理论发展到高峰。但近几十年来, 中医 1 追溯中医辨证的渊源, 肯定其医学史之地位
学发展到瓶颈状态, 西医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冲击了 中医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历史长河中中
中医的地位, 这使我们对自身进行了反思, 意识到祖先 医经受住了重重考验, 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7] 唐汉钧.纲要(上)—中医外治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J
].中医外 20
志, 00,
41(7):
443.
治杂志,
201
4,23(4):
3-5. [2
1] 阙华发,唐汉钧.外科煨脓长肉湿润法研究[J
].中医函授通讯,
[18] 唐汉钧.纲要(下)—中医外治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J
].中医外 19
99,
18(2):
3-5.
治杂志,
201
4,23(5):
5-7. [22] 徐杰男,阙华发,唐汉钧.外科煨脓长肉湿润法结合中药内服治
[19] 唐汉钧.外治疗法临床验案选要 [J
].中医 外治 杂志,2003,12 疗慢性下肢 溃 疡 1
32例 临 床 观 察 [J
].上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1):
3-5. 20
10,
24(6):
47-4
9.
[20] 刘胜,唐汉钧.“煨脓长肉”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J
].中医杂 [2
3] 唐汉钧.烧伤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
].上海中医药情报,1
992,2

(4):
32.
收稿日期:
2015-1
0-08 [24] 阙华发,唐汉钧.拖线技术、垫棉法治疗难愈性窦瘘类疾病的临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3BA13B03
1) 床研究[J
].中医外治杂志,
2012,
21(6):
5-7.
作者简介:许军峰(1
974-),女,河北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2
5] 向寰宇,唐 汉钧,阙华 发.拖 线 疗 法为 主 治疗 糖 尿病 性 足 坏疽
博士后,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及经筋病的研究。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4):
89-9
0.
 辽宁中医杂志 2
016年第 4
3卷第 3期  ·515·

其中辨证论治是其最为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内容,是中 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更是确立了在辨病基
医诊治的特色与灵魂。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也曾经说 础上的辨证,病为纲,证为目。现代医者传承祖先理
过:“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 论,如赵锡武言:有疾病而后又症状,病者为本,为体;
总的指导思想 [2]。 证者为标,为象;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故
“辨证论治”古已有之,追溯其源头,发现《黄帝内 辨证不能离开病之本质。由此可知,医者应该继承在
经》时期已产生辨证论治思想萌芽。如:《素问·至真 辨病基础上的辨证原则,但在西医诊断不明的情况下,
要大论》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其意思即为在病机 笔者认为也可以坚持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
的基础之上需要辨证论治。由此可以得出《内经》即 病 [7]。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任何疾病的
为“辨证论治”的雏形。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辨 产生都是源于自身正气虚损,正不胜邪,而肾的阴阳为
证论治原则,奠定辨证论治为辨病论治的基础。六经 一身阴阳之根本,故补肾益气法对于许多疾病与状态
辨证为《伤寒论》的主要辨证方法,在其各自的病症中 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这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思
充分 体 现 了 辨 证 精 神。如 “太 阳 病 三 日,已 发 汗,若 想。
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 传统中医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界定不清,是一个
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此可以看出 模糊的概念。相对而言,在正常解剖结构基础上的西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晋唐时期以脏腑经络结合外感 医病理将人体的脏器、神经血管形象的描述并且可以
六淫与七情内 伤 进 行 辨 证,其 代 表 作 为 《千 金 要 方》 以清晰的图像呈现在医者面前,为疾病的定位、预后及
《外台秘要》金元时期的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皆对辨 转归提供依据 [8]。由此,现代的“辨病与辨证”是科学
证论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以李东垣为代表 的,可行的,可以弥补中医之缺陷。例如,针灸作为中
的补土派和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为代表。明清时 医的诊疗技术之一,在借助西医形态结构使病因病位
期将“辨证论治”原则推向了顶峰,做出突出贡献的主 及疾病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要为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强调了辨证在治疗疾 与此同时,医者还需认识到现代“辨病与辨证”并
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性 [3]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 不是单纯的结合 [9]。中医的 “证”又是不断变化发展
色与优势,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将人体与外界环境结 的,同时还需结合病人的自身状况,在现代辨病与辨证
合,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综合分析,在西医诊断不 过程中也不可拘泥于西医命名下的证型。李今庸前辈
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其作用延缓疾病的发展。 曾言: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必然使二者发生内
2 认识传统中医之不足,纠正传统中医辨病之弊端 部联系,如果只是在西医病名、病理、治疗的下面规定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皆为中医学的精华,但传统 几个中医的证型和治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甚至还是
辨病与辨证结合模式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4]
,作为中医 有害处的 [10]。
的继承与发展者应借西医之优势,克服传统辨病之弊 4 结语
端,探索辨西医病与辨中医证结合的新模式。 现代“辨病与辨证”新模式可以增强中医对疾病
中医“病”为疾病全演变过程中基本规律、基本矛 的认识,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发挥中西医之优势,取长
盾的概括,包括若干特定的症状和相应证候。中医辨 补短,完善现代的医疗体系,促进各自的发展,同时也
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对病人的主要证候、 可以延长病人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病位或病机进行命名。而西医之病名根据 “局 参考文献
[1] 方险峰,张腾云.辨证论治之惑[J
].江西中医药,
201
4,3(3):
8-
部定位论”,有一定的病理、病位、病因基础 ,有一定的
9.
合理性。故与西医相比中医病名较笼统、粗浅,如中医
[2]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精髓[J
].中医药通报,
200
5,4(1):
“咳嗽”可以是西医学的肺癌、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1-2.
“中风”可以是西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等等。笔者认 [3] 童舜华.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
2,
为传统中医对于疾病的定位存在模糊,不明确,在临床 6(6):
40-42.
上指导意义不大。定位不明确导致单纯的中医辨证论 [4] 郑勇强,杨晓琼.辨证论治是中医惟一诊疗模式吗[J
].医学争鸣,
治很难预后其病情发展,这也许是现代中医遭遇瓶颈 2
015,
6(1):
60-62.
[5-6]
的原因之一 。 [5] 孙晓伟,王阶.病证结合研究探讨[J
].中医药学报,
2009,
37(6):
中医工作者应该突破传统中医诊治的桎梏,结合 1-3.
西医与现代医疗技术开创新的研究思维模式,“衷中 [6] 王璐.辨病辨证优势互补: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J
].新疆中
医药,
200
9,2
7(1):
37-3
9.
参西”取西医之所长补中医之所短,与时俱进,促进中
[7] 付 润.异 病 同 治 法 在 临 床 的 应 用 [J
].内 蒙 古 中 医 药,20
15,3

医向前发展。
(8):
56.
3 结合中西医之所长,促进现代医学发展
[8] 张洪钧.体质概念的析订[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
014,36(8):
也许广大中医学习者对于辨证与辨病关系还存在

73-67
7.
些疑问,不知应该坚持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辨中医证,还 [9] 何光明,李小鹤.浅谈辨证、辨病、辨症论治三结合诊疗体系[J
].
是在辨中医证基础上辨西医病。中医辨病早于辨证, 江苏中医药,
2015,
47(5):
13-1
4.
古代根据 具 体 疾 病 在 甲 骨 文 已 有 疟、疥、蛊 等 疾 病; [1
0] 陈如泉.李今庸老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浅探[J
].湖
《黄帝内经》以“辨病为主,辨证为辅”为辨病辨证奠定 2
北中医学院学报,004,
12(4):
32-3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