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0

单 位 代 码 1 044 5


学 号 2 0 1 50 2 0 5 4 1

分 类 号 K248

研究生 类别 全 日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学 术 学 位 

论 文题 目 明代皇 室 与 道教 关 系研究

学 科 专 业名 称 中国史

申 请 人 姓 名 王 

指 导 教 师 朱亚非 教授

论 文提交 时 间 20 1 8 年 4 月 30 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II

绪言.................................................................................................................................................. 1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1
(二)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7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7

一、明太祖至明宣宗时期皇帝与道教.......................................................................9
(一) 明太祖对道教的双重政策.................................................................................. 9
1.明太祖借助道教神化出身..............................................................................................9

2.赐封真人及重用道士....................................................................................................10

3.修建宫观与国家祭祀....................................................................................................12

4.明太祖对道教的管理....................................................................................................14

(二)明成祖对双重政策的执行和发展.....................................................................16
1.道教与皇位的正统性....................................................................................................17

2.重用道士........................................................................................................................18

3.修建宫观与斋醮兴起....................................................................................................19

4.敕编道经........................................................................................................................20

5.明成祖对道教的控制....................................................................................................21

(三)明仁宗、宣宗对双重政策的继承和贯彻.......................................................23
1.赐封真人及重用道士....................................................................................................23

2.热衷道事........................................................................................................................25

3.修建宫观........................................................................................................................26

4.编纂山志........................................................................................................................27

5.仁宗与宣宗对道教的管理............................................................................................27

二、明英宗至明世宗时期皇帝与道教关系..........................................................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明英宗、代宗渐开只崇不抑之端.....................................................................29
1.重用道士及大兴斋醮....................................................................................................29

2.修建宫观........................................................................................................................30

3.敕编道藏........................................................................................................................31

4.道教管理的破坏及纳米给牒........................................................................................32

(二)明宪宗、孝宗、武宗的崇道过滥.....................................................................34
1.重用方士及赐封真人....................................................................................................34

2.传奉道士及斋醮规模的扩大........................................................................................35

3.修建道观........................................................................................................................38

4.卖牒鬻灾的常态化及对道教的整改........................................................................... 39

(三)明世宗崇道行为的登峰造极..............................................................................41
1.宠信道教人士................................................................................................................41

2.大兴斋醮及修建宫观....................................................................................................43

3.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45

4.世宗对道教的管理与控制............................................................................................46

三、明穆宗至明思宗时期皇帝与道教关系..........................................................48
(一)明穆宗对道教的打击与抑制..............................................................................48
(二)明神宗对道教的恩威并施...................................................................................49
(三)明熹宗崇道及思宗对道教态度的变化........................................................... 51

四、明代藩王与道教...........................................................................................................53
(一)修建宫观...................................................................................................................53
(二)修炼烧丹与斋醮..................................................................................................... 56
(三)与道士交往及道教布施....................................................................................... 57
(四)道教著述及题咏..................................................................................................... 59
(五)道士与藩王谋逆..................................................................................................... 60

五、 明代后妃、宦官的道教信仰.............................................................................62
(一)明代后妃与道教的关系....................................................................................... 62
(二)明代宦官与道教的关系....................................................................................... 6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67

参考文献......................................................................................................................................68

致谢................................................................................................................................................ 7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以其独特的道教戒律和信仰体系,在古代社会
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终明一代,明皇室由于统治的需要,基本保持了崇奉
道教的国策,特别是嘉靖皇帝时期,近乎全国尊崇道教,嘉靖皇帝以后,道教发
展逐渐走向沉寂。但是明代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信仰,道教与世俗生
活的联系逐渐加深,道教在民众的意识形态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道教活动变成民
众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
明代前期,皇室对道教的崇奉更注重的是其维护统治、教化百姓的功用。到
明中后期,皇室对道教的崇奉已不仅仅是基于其政治教化价值的考量,而是更多
地具有了以祈福为诉求的信向意义,道教也由单纯的教化百姓的工具变成了“护
国佑民”之器。但明代皇室崇奉道教对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也
是显而易见的,这又扭曲了道教的形象,甚至败坏了道教的名声。所以,皇室的
崇奉并没有真正推动道教的发展,相反却造成了负面效应,使道教在很大程度上
被社会舆论视为了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存在。这是明朝皇室与道教关系的基本特
征。
明代道教信仰世俗化趋向日深,但其发展已经进入衰落阶段。虽然道教凭借
明代皇室对道教的尊崇一度出现兴盛之势,但由于道教自身理论没有更深入的发
展而是走向权力化,而随着皇室支持与宣扬的力度减弱,仅仅靠民间的力量,道
教不免逐渐沦落末流,道教发展逐步走入了衰落时期。

关键词:明代;皇室;道教;关系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s, Taoism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society with its unique Taoist
discipline and belief system. Bright generation, the Ming royal family
because of the rule, always worship to Taoism, especially the emperor
jiajing period, near the national exalt the Taoism, emperor jiajing, the
Taoism develop gradually towards the silence. But in Ming dynasty, Taoism
constantly absorbing folk belief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aoist
links with the secular life gradually deepened, Tao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ideology, Taoist activitie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to secular life,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more deeply and widel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imperial worship of Taoism was more
focused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rule and the function of civilizing the
people. To late imperial worship of Taoism has not only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but more has the significance in prayer
to appeal letter to, Taoism was transformed from a mere indoctrination
tools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 on the people". However,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Ming dynasty's imperial family on the political life and
social economy was also obvious, which distorted the image of Taoism and
even tarnished the reputation of Taoism. So, of the royal family worship
doesn't re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stead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make the Taoist largely by public opinion as a kind of
very negative cultural existence. This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Taoism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Taoism tended to be more secular, but its
development was in decline. Although Taoism with Ming dynasty royal honour
of Taoism was once a thriving trend, but as a result of Taoist theory itself
instead of further development towards QuanLiHua, and with the support

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nd promote the fading of the royal family, only by the power of the folk,
Taoism was gradually reduced, while the Taoism development step by step
into a period of decline.
Keyword: Ming Dynasty;Royal family;Taoism;Relationship

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言

道教从明初开始就得到明皇室的扶持,著名道士也受到优待。明太祖朱元璋
时,道教领袖张正常受封品秩正二品的正一嗣教真人,又多有征召高道入朝为官
的举动,但明太祖在崇奉道家之时又抑制其发展,不脱离掌控,使其成为国家统
治的润滑剂。明成祖朱棣时,极力崇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
观群,但其对道教态度继承了太祖的思想,对道教既崇又抑,将其当成维护统治
的工具。仁宗、宣宗也都崇奉道士,但基本遵循了既崇又抑的政策。到英宗、代
宗时,崇道的同时对道教的管理逐渐放松,至宪宗时对道士崇奉更甚之前,道士
加号真人、高士的不可胜数。至明世宗,对道教的尊崇和礼遇更为突出,“嘉靖

一朝,始终以祀事为害政之枢纽” ,使得道教的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世宗
之后的明穆宗至明思宗时期,皇室在信奉的同时也开始限制道教势力。穆宗继位
后,采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对真武大帝仍很尊崇。之后的明神宗亦痴迷
道教,神宗之后,明光宗因服丹药仅在位一个月就驾崩,明熹宗亦崇道,
《明史·霍
维华传》载其亦是服丹药致死。明思宗起初信奉天主教,后亦甚崇道。道教在自
身实力和影响不断衰微之时,逐步走出宫廷政治舞台,与皇帝的关系逐渐疏离,
道教走向衰退,但终明一代,近乎所有皇帝都尊崇道教。而且从明成祖朱棣靖难
登基之后,对藩王的管理日渐严厉,诸多藩王开始被困于一地而不敢有所作为,
道教成为明代藩王一种主要的精神依托和内心出路。宫廷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
后妃、宦官,他们对道教也有虔诚的信仰,对皇帝、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信仰一直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明代,道教
与明皇室结下了深厚渊源。在明代宫廷史研究中,明皇室与道教关系是一个值得
深度挖掘的点,且宫廷史研究多集中于宫廷与佛教方面,宫廷与道教研究还有所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24 页。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欠缺。道教在有明一代也备受统治者崇奉,而且明代许多皇帝与藩王的死亡都与
崇道有一定联系,故本文很自然的就将研究点确定为明代皇室与道教的关系。明
初,明太祖因道教阴佑社稷的功用而推崇道教,道教借势开始迅速发展。明中期,
由于明世宗的狂热崇道,道教发展至极盛。明代后期道教虽盛况不复,但仍对明
代社会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明代皇室对道教的崇奉,极大地传播和推广了道教,
对明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总之,皇室与道教的互动,开创了道教在历
史上的新局面,对道教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在学术价值上,目前在明代宫廷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上,多从佛教的角度进行,
而道教与明代宫廷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具体皇帝尤其是明世宗与道教的关系研
究,对整个明代皇室与道教互动关系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试图从明代整个皇室与
道教之间的互动关系着笔,进一步完整的解析明代各个时期皇帝与道教的关系、
藩王与道教的互动,并总结归纳出明代皇室崇道的原因,以及对明代社会的影响,
希望可以弥补学术界对明代宫廷与道教互动关系研究方面的不足,而且对进一步
探析明代道教的社会作用也有一定意义。
在现实意义上看,在大力提倡弘扬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今天,开展道教与社
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研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和补充,推
进道教文化的深入发掘,使人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体悟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并且取其精华,正确引导民间信仰。同时
可以为我国建立合理的宗教管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借鉴。

(二)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研究”这一选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它的研
究基本上还处在一个开拓期。直到 80 年代后,对于道教与明代宫廷关系研究的
专著和论文才逐渐增多,但与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相比较,仍旧略显单
薄。与本文相关的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多将重点放在明中期明世
宗崇道的探讨方面,关于明代其他皇帝与道教关系的探讨比较少见。对于整体研
究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方面的著作,还是较为薄弱的,只在明代皇帝传记和明代
断代史中略有涉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较为系统的考察了明代皇室与道教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关系。
在对明代皇帝与道教关系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中,杨启樵在《明清史抉奥》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年版)中,系统论述了明代帝王对方术的喜爱,总
结了明室因崇信方术而受到的影响,帝王因一心祀奉神道而荒怠政事。帝王因服
食金石方药而催疾,或竟至于丧身。方士佞进,窜乱朝政。而且斋醮兴盛,营建
寺观,遂使国库空竭,军民不胜其扰,最终影响民生甚巨。吕锡琛在《道家、方
士与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中,对明代道教与明太祖朱元璋及
明世宗朱厚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杨启樵在《明清皇室与方术》(上海书
店出版社,2004 年版)中,研究了明代诸多皇帝对方术的喜好以及内监们与方术
的关系,其中还涉及明代诸帝崇奉道教对王朝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赵轶
峰在《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中,对皇室及太监宗教活动对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国家宗教活动
的基本内容和宗教管理机构设置、对道教等宗教和民间宗教习俗的政策、度牒制
度及僧道人口控制、寺院经济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职业宗教人士的社会行为、
与宗教相关的社会动荡和秘密社会问题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明史的专著中,诸如安作璋《后妃传》(河南人民出版
社,1992 年版),胡凡《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孟森《明史讲
义》(中华书局,2006 年版),南炳文和汤纲《明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对明世宗及其他皇帝的崇道行为、崇道原因及造成的影响,或多
或少都涉及到了明代皇帝与道教关系的研究。而且近年来,明代藩王与道教的关
系也开始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关注仍显不足。在众多研究中,以研究宁王朱
权的著作最为突出。姚品文在《朱权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 年版)
和《宁王朱权》(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两部专著,对于
朱权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间有一小部分篇幅涉及宁王朱权与道教的
关系。林健在《明代肃王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中,论述了肃
王修建道观学宫以及收藏道教典籍的崇道行为。
而在道教研究的相关著作中,专门研究明代皇室与道教的著作如凤毛麟角,
大多是在相关著作中有所涉及。诸如任继愈 的《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0 年版),唐大潮的《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卿希泰的《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周高德的《道教文
化与生活》(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版),唐大潮的《中国道教简史》(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等书中也简要地提及道教与皇室之间的互动。又如
许地山的《道教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中对道教发展与明代
宗教政策关系也有所涉及,这些专著都为本文梳理道教发展脉络提供了资料支
持。
学术界对于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论文较为丰富,主要是对明代具体帝
王与道教关系的研究,这些文章为本人研究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铺垫好了前路。
在以明代皇帝与道教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杨立志在《明成祖与武当
道教》(《江汉论坛》,1990 年第 12 期)中,探讨了明成祖大修武当道宫的原
因和目的、对武当道教的扶植和管理政策、明代武当山的地位和社会影响等问题。
曾召南在《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四川大学学报》,1991 年第 4 期)
中,分析明代不同时期帝王对道教采取的不同政策,归为崇奉又抑制道教、只崇
奉而不抑制、狂热的崇奉道教这三类,还认为明代前中期绝对权威的皇权的扶持
极大促进了道教的发展。李建军在 90 年代初发表的《明世宗与道教》(《云南
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 年 5 期)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明世宗朱厚
熜选择崇道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得出明世宗朱厚熜的崇道主要是出于心理的需
要,希图长生的自我麻醉。卿希泰在《明太祖朱元璋与道教》(《江西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1 期)中认为,朱元璋对与道教的崇奉是出于自身的政治需求,并总
结了朱元璋崇道的原因及其崇道的措施,而朱元璋在崇道的同时也对道教加以抑
制,得出崇道既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又有明确的理论作指导的结论。罗卡在《试
论明王朝对道教的管理》(《宗教学研究》1999 年第 1 期)中认为,明朝自太
祖时即推行极严格的宗教统一控制政策,并将其原因归结为,一是巩固政权的需
要;二是当时的道教自身已经腐化,包括败坏社会风气、道士数过多、民间秘密
宗教组织十分活跃。并总结明代皇帝对道教的管理表现:一是设立道教管理的组
织机构;二是建立和健全道士的管理制度;三是对道观田土及赋税的管理。曹国
庆在《朱元璋与天师道》(《南昌大学学报》,1999 年第 1 期)中认为,朱元
璋的道教政策是一种务实的政策,是出于服务于自己统治需要,同时为了避免道
教的危害又加强其控制。同时,他认为朱元璋对僧道的控制与管理前后有变化。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洪武前期(1368 一 1382 年)是重在管理,洪武后期(1383 一 1399 年)则是着意利


用专制加以控制。程志强在《明世宗崇道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
年 1 期)中,认为助淫、求嗣和求长生是嘉靖崇道的直接动机,并分析了明世宗
崇道的具体表现。周德全《明初宗教政策对正一道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2009 年第 2 期)中,从明太祖制定崇奉道教的宗教政策这个角度展开,
认为道教在明代的发展是在上层的推动和影响下逐渐扩散,走向民间化和世俗化
并有机融入到中华文化中。范学锋、张全晓《玄帝信仰与明代<大岳太和山志>》
(《郧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第 3 期)一文翔实地描述了明代武当山的盛
况,而且忠实地记录了明代皇室奉祀玄天上帝的史实,展现了明皇室与武当道教
关系的紧密,以及明代道教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喻堰田的《嘉靖崇道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中,系统论述了嘉靖崇道的原因,并总结
了嘉靖长达四十年的的崇道政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王
熹《论道教真人张元吉与明宪宗的关系》(《安徽史学》,2011 年第 6 期)以
成化初期道教真人张元吉与宪宗之间的特殊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成化时期道教
与宫廷的关系,并论述了明宪宗对道教和真人热衷的动机和目的。王熹《明宪宗
与道教方士》(《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 年第 1 期),分析了宪宗宠幸道教
方士的来龙去脉、特定政治环境,对成化朝道教方士的各种表现与宪宗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梳理,并概括了宪宗宠幸和重用道教方士对明代中后期的消极作用和负
面影响。斯洪桥《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学术界》,2013 年
第 5 期)一文中,讨论了明太祖为使道教为其统治服务而采取的政策,并详细论
述了这些道教政策对明代社会及道教自身发展造成的影响。这些论文都为本文梳
理明朝历代皇帝与道教关系提供了资料支撑。
在研究明代藩王与道教关系的论文中,关于宁王朱权与道教关系的研究成果
较为丰富。曾召南《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宗教学研究》,1998 年
第 4 期)一文中,认为朱权信仰道教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成祖朱棣对他的防范,并
详细研究了朱权区别于一般道士的道教思想。而魏佐国在《朱权崇道合议》
(《南
方文物》,2005 年第 4 期)中论述了朱权崇道的表现,分析了朱权崇道的原因以
及朱权崇道的特点。邓永胜在《宁王朱权的崇道及其道教贡献》(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13 年)一文中,论述了朱权崇道的主观与客观原因,探析朱权的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崇道活动和道教文献,分析了朱权的道教贡献。王岗在《明代辽王的荆州崇道活
动及其政治命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4 期)
中,论述了明代辽王在荆州的崇道活动与其政治命运密切相关,其崇道行为对其
封地荆州的道教传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罗莹在《明代宗藩的宗教信仰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年)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明代藩王与道教关系的在
烧丹斋醮、修建宫观等方面的表现。
除此之外,以道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及其评价进行的研究论文中,李建军
90 年代初发表的《明世宗与道教》一文中,认为道教借助明世宗朱厚熜的崇奉,
给明王朝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诸如吏治腐败、财政危机、
边疆动荡等。赵毅《明代道教的现世伦理》(《东北师大学报》,2002 年第 1
期)中,认为深受帝王崇信的正一道旨在维护传统伦理秩序,劝善书的流行是以
通俗的形式实行对世人的精神控制,道教发挥着强大的现世伦理教化功能。刘毅
先生《明世宗薄待后妃皇子》(《紫禁城》,2002 年 3 期)认为嘉靖沉溺于方
术,对家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妃和皇子的凄惨遭遇是由嘉靖的崇尚方术导
致的。唐玉萍的《明世宗崇道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中指
出明世宗政治中的崇道举措促进了道教的民间化和世俗化。但其崇道的最直接亦
是危害最烈的后果即是时政的颓废。赵玉玲《从正一道的贵盛看明代社会的世俗
化》(《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1 期)一文认为,帝王的崇道使得明代道
教发展走向兴盛,进而促进了明代道教的世俗化,影响了社会的很多方面,论证
了帝王单向的尊崇导致道教的世俗化。王克婴《明代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影响之
探析》(《历史教学》 ,2007 年 06 期)一文中,认为明代的宗教对民间世俗
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刻。这一影响充分地反映在明
代民间日常生活中流露的宗教情结上,体现在明代宗教仪式、宗教场所职能的世
俗化和宗教语言的生活化等方面。蔡志融、江凌的《试论明世宗尊崇武当道教及
其社会影响》(《江汉大学学报》,2010 年第 3 期)一文论述了明世宗朱厚熜
崇奉道教对道教发展的影响,认为其崇道发扬了道教风俗和文化。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皇室
皇室是指在君主制国家的皇帝运用皇权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在中国古代王
朝,皇室一般指皇帝及皇族成员,明代宦官是依附于皇权的存在,也表现出了鲜
明特点,故本文要研究的明代皇室包括皇帝、藩王、后妃及宦官在内的庞大明代
皇族群体。

2.道教
本文研究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继承了黄老思想、神仙方术和
民间信仰等,以“道”为信仰,祈祷神仙护佑、追求长生的一种中国本土宗教。
道士是道教的信仰者和传播者,他们也是从方士演变的而来的。所以诸如术士、
方士在本文中也归为研究之列。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
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论述明代皇室与道教的互动关系,主要集中在论证明代
道教的发展轨迹与历位皇帝对道教态度的关系,主要内容通过论述明代皇室与道
教交往的的表现,来得出皇室与道教的关系。

2.难点
首先,本文牵涉的范围较大,相关的史料多而庞杂,本文将以具体史料为分
析主体,但限制于个人能力的不足,无法搜集到最全面完整的原始史料,以最具
有代表性的资料《明实录》来作为史料主体,再搜集其他史料来作为参考,因此
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上一定会有不足之处。
其次,造成明代皇室崇道的原因以及崇道的社会影响有很多,这个问题的研
究需要阅读大量史料,并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比较有难度的。

3.创新点
首先,在文章选题上,历来学者较早的就开始关注明代宫廷史的研究,且对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关注较多,但是对于明代皇室与道教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
足之处,往往只是注重明世宗的崇道行为,对于整个朝代皇室与道教的互动研究
较为缺乏。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原始史料较为系统的考察了明代皇室与
道教的关系。其次,在研究角度上,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来考察明代皇室与道教的
互动,包括往往被忽视的藩王与道教、后宫与道教的关系方面。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明太祖至明宣宗时期皇帝与道教

从明太祖对道教既崇又抑的双重政策,到明成祖对双重政策的执行和发展,
再到明仁宗、宣宗对双重政策的继承和贯彻,这一时期皇帝对道教是既推崇又限
制,道教更多的是满足皇帝巩固国家统治的需要,起到“益人伦, 厚风俗”的
作用,道教依附并服务于皇权,国家对道教的管理和控制比较严格。

(一)明太祖对道教的双重政策

明太祖不仅尊崇道教,同时也对道教进行了管理和控制。明太祖对道教的尊
崇,一是在于对正一道的崇尚,二是在于太祖将国家祭祀交由道士管理。在对道
教的管理上,明太祖朱元璋不仅设立了从上及下的道教管理机构,而且他还对道
士数量加强控制,同时对道士的行为规范进行了管理,对宫观的数量也进行了限
制。

1.明太祖借助道教神化出身

历史上凡开国之君都需要依靠各种神话来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朱元璋在其
争夺政权时就利用道教为其登基造势。朱元璋利用道教的神仙思想炮制了君权神
授的舆论,称其祖坟有“天子气”。太祖还宣称其出生时满室红光,“邻里遥见,

惊以为火,人咸异之” ;幼时有道士人其家告其父“八十三当大贵”;长大后

“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 ,有帝王之像。
而且,朱元璋争夺天下时还受过道士的帮助,《明史》确切记载的有功的道
士就有周颠和张中。《明史·方伎》中记载,太祖朱元璋征伐陈友谅时,曾向周
颠卜问战争的胜败,周颠仰天观气后回答此战必胜。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为他撰写了《周颠仙人传》,在“神化”周颠的同时也“神化”他自己。
另一位行踪飘忽的有功道人是铁冠道人张中,朱元璋曾多次令张中望气,“屡从

《明太祖实录》卷 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 页。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征伐,每令望气,以决休咎,言出必验” 。

2.赐封真人及重用道士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雄角逐时就积极争取道教的支持,赐赏频繁。元至正二
十一年(1361 年),朱元璋就命人寻访天师,多次礼请招揽,而且下令只要是
龙虎山的宫观及供器等物,不得加以破坏,“旧管山园田地房屋,不许夺占,违

者治罪” 。可见朱元璋对道教龙虎山的爱护。朱元璋对天师张正常也是极其关
心,他曾致信张正常希望他能够澄心定性,专心修道,让“前灵之迹盖显,龙虎

之山益崇”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战乱导致疫病横行,朱元璋于是请
天师张正常出山施符水来救治百姓,张正常施符于井,百姓们争相求取,明太祖
就在井上修建了凉亭,并命名“太乙泉”。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亲自为《道德经》作注,撰有《释道论》,以示向
道之诚,并对道教作了扶持,对道士更是加以重用。道教在民间,尤其在江南一
带有很大影响力,其通过禳灾祈福、施符斋醮等方式稳定百姓,符合了朱元璋巩
固统治的需求。洪武元年(1368 年),明太祖就赐给天师张正常“正一嗣教护

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 的称号,领天下道教事,天师张正常成为国家承
认的道教领袖。后来去掉了张正常“天师”称号,改授“大真人”。洪武十年(1377
年),张正常去世,根据天师传承之原则,命其子宇初袭教,同样优礼有加,第
二年,上召故真人张正常子宇初赴阙,敕曰:“今尔服制已终,当起领教事。敕
至,率其徒以来,能不贰乃心,则朕将尔嘉矣。宇初既立,命嗣为正一嗣教道合

无为阐祖光范真人” 。太祖同样也对之优礼有加。先是洪武十一年(1378 年),

张宇初入朝,太祖召见后反复谛视,笑曰:“绝类乃父”,又眷责有加。 洪武
十三年(1390 年),太祖作《授大真人诰命》和《特召入朝敕》,命张宇初领道

《广列仙传》卷七,《藏外道书》第 18 册,成都:蜀山书社 1994 年版,第 553 页。


(明)张国祥:《皇明恩命世录》卷 2,《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787 页。


(明)张国祥:《皇明恩命世录》卷 2,《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788 页。


《明太祖实录》卷 34,洪武元年八月甲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60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30,洪武十三年二月己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064 页。
《汉天师世家》卷 3,《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835 页。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事。而此时张宇初年纪尚轻,太祖为勉励他一心修道,作《赐勉修节以格神明
敕》:“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宇初,书秘诀奥,在续传不息也。其运玄元之真,而
驱万灵如影响则用已之际神以契符诀之,妙则续传不息之道,岂不倏哉而感应也?
欲否若是,虽善秘书精指诀,虽万千之熟,亦何应哉?且尔祖至今继世名世者,
以其御灾捍患也。尔正幼年,当节修节洁,精魂思与神通,有时则当用之际神,

必尔赴”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江西、浙江、福建等处多有假借张真人名
色私出符篆,惑民取财,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正一道的威信。为保护正一天师的
名声,太祖作《禁私出符篆旨》曰:“令出之后,犯则斩首示众,家迁化外。八

月须给龙虎山正一玄坛之印,牌镇护名山,关防符篆” 。太祖不仅对这种私出
符篆行为给予了极为严厉的处罚,同时又在出自正一玄坛的正式符篆上专设印章
以辨真伪,其对正一天师的呵护可见一斑。终太祖一朝,正一道的两位真人都受
到了太祖的信任、礼遇和恩宠。太祖对他们加授封号,命其掌天下道教,而又赐
宴及金币;及令其祭岳镇海渎、捧词达天,并加封其父母,己是十分恩宠。
朱元璋在优宠道教天师的同时,还起用了大量修道有成的道士入朝为官,诸
如张友霖、邓仲修、傅若霖、刘渊然等人。张友霖,洪武元年(1368 年)赴召

入京,明太祖授予他教门高士,“提点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掌诸宫观事” 。邓
仲修元代时在上清宫做道士,洪武初年受征召入京,京师府尹请他作法求雨,邓

仲修“入室凝神,雨随注。” 龙虎山道士傅若霖,其九岁奉父亲之命进入龙虎
山学道,曾多次随张正常进京城。洪武六年(1373 年),因擅长做祈祷被征召

进入南京朝天宫为官,“讲《道德经》,修校道门斋科行于世” 。洪武十八年
(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推荐龙虎、三茅、阁皂三山的有道之士,担任
神乐观的提点职务。傅若霖被众人推荐,明太祖授予他格神郎五音都提点的职位,
下令礼部铸六品印给傅若霖,赐正一道仙宫,统领神乐观事务,此后傅若霖在神
乐观任职长达十年。又有高道刘渊然,幼年时在祥符宫做道士,有呼风召雷之能。
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朱元璋听说了他的名声后召见,“赐号高道,馆朝

《皇明恩命世录》卷 2,《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791 页。


《皇明恩命世录》卷 2,《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792 页。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 15,《大上清正一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正德九年(1514)刻本,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第 182 页。
(明)查继佐:《罪惟录》卷 26 《方外列传》,台湾明文书局 1991 版,第 2517 页。

(明)张宇初:《岘泉集》卷 3,《道藏》第 33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166 页。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天宫” 。刘渊然因有呼风唤雨之能被召入京城,分派具体事务。还有道士宋宗,
在洪武五年(1372 年)担任朝天宫住持一职。因为深受太祖喜欢,多次召唤入
宫对答,甚至恩宠至设筵宴享。李德睿,以济人活命,名传天下。洪武元年(1368
年)召见内廷,赏赐厚丰,力辞而归。卖药市井而终老。李时中,少时喜读老、
庄及《周易》,后入三茅山,从高士学道教。洪武元年(1368 年)奉命任北京崇
真万寿宫住持,后又任道纪之职。徐子明,隶籍明福观道士。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奉御旨入选为神乐观,预供祀达三十多年,道业精微,屡受赏赐。这些被征
召的有道之士,分别委以重任。由此可见太祖对道士的宠信,而且明太祖朱元璋
时还开创了道士担任太常官员的惯例。太常卿丘玄清也是全真教道士出身,“年

及五十,有司以其有治才,荐入京” 。刚入京时被授予监察御史的职位,因为
人持重有守,后来超擢太常卿。后来,太常官员由道士与儒出身者身相兼升用成
为惯例。
明太祖在处理与道士关系方面,是有礼有节,对道士恩宠加身却不放纵,征
召道士入朝为官,在重用的同时加以监视。既利用道士来维护统治,又对其进行
严格控制,保持了极为理性的态度。

3.修建宫观与国家祭祀

明代崇道的皇帝对道教的尊崇还表现在热衷于修筑道教宫观,明前期皇帝修
建宫观多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借助道教神仙信仰稳定、维护社会阶级。道教
宫观中供奉着一系列的道教神仙,这些神仙也有尊卑之别,等级高下。明代皇帝
通过这种人为虚构的神仙世界和氛围,进而通过道教信仰来影响现实的百姓。道
教徒不再只局限于皇帝,而影响到士大夫以及平常百姓,而百姓会更加虔诚的拜
服于道教神仙的脚下,以此来祈求神仙保佑,寄托美好愿望。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对正一道的推崇和扶持,曾多次为其修建宫观。太祖洪武
元年(1368 年),重建“大真人府”于上清镇中街。洪武五年(1372 年)对“上清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299《刘渊然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7656 页。



《明太祖实录》卷225,洪武二十六年秋二月庚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版,
第3298页。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一万寿宫”进行大规模扩建。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太祖又特敕重建“大
上清宫”。
而且建国之后,太祖朱元璋还创建了朝天宫,用以运作国家重大祭祀典礼。
洪武十七年(1384 年),重建元代永寿宫,并改称赐名“朝天宫”,而且“至是

重建,设道录司于内” ,朝天宫成为国家管理道教的机构所在。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年),朱元璋又加以重建,“至是成,诏右演法曹希鸣住持” ,朝天宫仍
由高道主持,由具体承担国家祭祀事务。
朱元璋还推崇道家清净无为,所以祭祀都是选用道家人士。一方面为了方便
祭祀前的演习,另一方面担任祭祀任务的众多道教人士也需要专门的地方居住。

于是洪武十二年(1379 年)朱元璋下令“乃命建神乐观于郊祀坛西” ,用来安
置祭祀的道士和道教乐舞生。神乐观中有太和殿,每次祭祀之前先在这里演乐。
而且自神乐观建立之后,国家重要祭祀事宜交由神乐观完成。神乐观成为一个为
国家祭祀服务,专门培养和训练道教乐舞生的道教宫观。从上到下,明代的礼乐
大权基本集中在了道士之手。
明代皇帝扶持道教,很重视祭祀,而道教利用祭祀为皇帝和国家祈福正迎合
了统治者的需求,因此深受皇室推崇。在开国之初洪武二年(1369 年)时,张
正常就主持祭天大典,可见朱元璋对祭祀的重视。之后张正常又在洪武十年(1377
年)奉命与韩国公李善长一同祭祀嵩山,而且其座下众多弟子也同大臣同去祭祀
五岳山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任用道士祭祀群望,可见明代众多国家祭典也
交由道教负责。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道教斋醮也非常重视。洪武四年(1371 年)邓仲修赴召
入朝,朱元璋用雷霆鬼神之事问他,邓仲修逐一为他解释,“上悦,赐座锡燕,

诏馆之于朝天宫,祠祷之事多属焉” 。可见邓仲修在洪武时期参与主持了众多国
家祭祀。洪武十年(1377 年),邓仲修还奉命主持祭祀大禹及宋阜、穆陵等国
家重大祭祀典礼。他还奉命编删灵宝醮仪,还曾先后三次在洪武五年(1372 年)

《明太祖实录》卷 163,洪武十七年秋七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523 页。
《明太祖实录》卷 243,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己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版 ,第

353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22,洪武十二年正月戊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版,第 1975

页。
陈垣:《道家金石略》,宋濂《邓炼师神谷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版,第 1242 页。

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春、洪武八年(1375 年)秋,奉命主持祈雨、祈雪祭祀,都灵验至极。朱元璋

对他非常宠信,“每召见与语,尝赐与诗及御注《道德经》” 。傅同虚洪武六
年入京居朝天宫,“赋诗、讲道徳经、修较道门斋科行于世,教檄且授教门讲师,
祷雨雪复应,凡侍祠八年,宠眷有加。”洪武七年与宋宗真、赵允中、傅同虚、
邓仲修、周玄真等编订《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明太祖皇后马氏崩,傅同虚
奉旨建黄箓大醮于紫金山。正一道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洪武年间亦曾多次主
持国家祭典,洪武十六年(1383 年)奉命建玉箓大醮于紫金山,之后在洪武十八
年(1385 年)于神乐观主持祈雨斋醮。

4.明太祖对道教的管理

明太祖建立明王朝后,作为最高统治者,他要把道教放在国家制度框架之内,
利用道教作为治国之道,并控制约束它,避免产生危害国家的弊端,实现王朝的
长治久安并代代传承下去,以达到他所认为的“功业垂于简册,声名流于后世,

此即长生不死” 的愿望。鉴于元末道教发展较滥,道士堕落腐化,一些僧道“皆

不循本俗,污教败行,为害甚大”。 于是朱元璋建立一套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制
度。
首先,设立道教管理机构。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就设立玄教院,“以

道士经善悦为真人,领道教事” 。在明初百废待兴,众多重要礼仪制度急需规
范之时,明太祖朱元璋不忘对道教有所规制,可见其对道教的重视。洪武十五年
(1382 年)朱元璋设立道录司,负责日常管理道士,“凡天文、地理、医药、

卜筮、师巫、音乐、僧道人,并籍领之” 。《明太祖实录》中对于道录司的人
员配置及职掌记载甚详,在京城设道录司作为全国道教最高管理机构,道录司机
构的官员设置也按照宫廷官员的职位品阶,最高一级称为正一,品阶为正六品,

陈垣:《道家金石略》,宋濂《邓炼师神谷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版,第 124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33,洪武元年闰七月丁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596 页。
《明太祖实录》卷 209,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109 页。
《明太祖实录》卷 29,洪武元年正月庚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00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 7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748-1749 页。

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最低一级为玄义,品阶从八品。地方设道纪司、道正司,地方上有品阶的职位是

府道纪司的都纪从九品,其他的地方道职没有品阶 。此外在太和山设提点一人,
在武当山、茅山、龙虎山等道教名山设灵官一人,分掌各山道教事。这些道官负
责帮助道录司统计道士户籍、发放度牒、任命各道观的住持、管理道士的日常生
活等。
其次,建立道教度牒制度。洪武五年(1372 年),是年“令给僧道度牒,

前代度牒之给,皆计名鬻钱,以资国用。号免丁钱。诏罢之,著为令” 。这样
就切断了度牒发放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便于道士数量的控制,从体制上对道士人
口进行统一管理。洪武五年(1372 年)年底,国家一共有僧尼、道士及女冠五
万七千二百余人,都给予度牒。洪武六年(1373 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借
鉴之前民间对过度崇尚佛道两教,导致僧道数量大增,徒耗民财的教训,下令:
“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

。由此可见,明太祖时期主要通过控制寺观数量来达到限制僧道数量的目的,
而且度牒只有通过考试才会被授予。洪武十七年(1384 年)闰十月,礼部尚书
赵瑁上疏,僧道二司设置还未满三年,僧道就增加了二万九百五十四人。现在为
了逃避差役来请给度牒的僧道日益增多,“请三年一次出给度牒,且严加考试,

庶革其弊” 。朱元璋下令按照此项制度实施。从此,定三年一次颁发度牒之制,
也明确要求需要通过考试。明太祖朱元璋又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六月,

“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七月,天下僧道庵观非旧额者悉毁之。” 洪武三十年
(1397 年)颁行的《大明律》中确立度牒为道士合法身份的唯一证明,确定了
私自簪剃相应的罪行:“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观主持及受业师私度

者,与同罪,并还俗” 。客观地说,明太祖对道士队伍的整肃确保了为道者的
真才实学,更加有利于道教的健康发展和自身利益。
并且,明太祖还强化了道士的日常生活的管理。一方面是从律法上对道士的

《明太祖实录》卷 144,洪武十五年夏四月辛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262 页。
《明太祖实录》卷 77,洪武五年十二月已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41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86,洪武六年十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537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67,洪武十七年闰十月癸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563 页。
(清)谈迁:《国榷》卷 9,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588 页。

怀效锋:《大明律》卷 4《户律一》,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版,第 47 页。


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常生活多加以严格限制。《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记载:洪武五年五月招
曰: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僧道斋蘸杂男女,悠饮食,有司严治之。”

又《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记载:“僧道有妻妾者,诸人许捶逐,相容隐

者罪之,愿还俗者听。” 而太祖严格控制僧道生活,净化僧道风俗,得到了有
明诸帝的遵奉。今引《皇明世法录》中律条为证:《皇明世法录》卷四十六《户
律》“僧道娶妻”条记载:“凡僧道娶妻妾者,杖八十还俗,女家同罪,离异寺
观住持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若僧道假托亲属或童仆为名求娶,而僧道自

占者,以奸论。” 按照大明律法,凡奸应视情节严重而定,最严重的要问斩。
而且对道士所穿衣服和配饰也有明确要求:“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文饰金。
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斓,木简。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斓。道士,

青道服,木简” 。
明太祖朱元璋对道教建立了周密的管理制度,扫清了道教对皇权的威胁和对
国家的危害。一方面加强对道教力量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道教宣传教化
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相较于以往历代,这套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它充分体现
了皇帝对道教所拥有的权威和主导性,其对维护明皇室的统治起到了极大作用。

(二)明成祖对双重政策的执行和发展

明成祖即位以后,对道教也实行崇奉和管理并重之策。一方面继续对道教进
行扶持,对在建文帝时被夺印诰的正一道首领张宇初仍然按旧例召见,并两度赐
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明成祖朱棣还亲自作《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以示尊崇道教。
明成祖朱棣信奉道教的真武大帝,认为真武大帝帮助他“肃清内难”,登基为帝,
为此他在武当山大修宫观,并赐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另一方面,明成祖朱
棣根据实际情况对太祖制定的道教管理制度作了修正和增补,在偏远地区也设立
道教管理机构,进一步严格对道士的考试,规定全国道士数量,进一步完善了对

(清)张廷玉:《明史》卷 1《本纪第一》,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7 页。


《明太祖实录》卷 231,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3372 页。
(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第 3 册,台湾明文书局 1991 版,第 1271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 67《舆服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656 页。


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教的管理。

1.道教与皇位的正统性

道教信仰中,真武是北方之神。明成祖朱棣在靖难开始时就不停地借助真武
大帝宣扬自己的正义性。朱棣起兵时,“出祭纛,见披发而旌旗蔽日。太宗顾之
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 ’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

应” 。明代史家高岱《鸿猷录》卷七也有成祖起兵时神佑的记载,众人认定朱
棣有真武大帝庇护,朱棣也借此收拢军心,走上靖难之路。
在三年靖难之战中,明成祖也常常用真武大帝相助来鼓舞士气。黄溥《闲
中今古录摘抄》中就记载北军空中有“真武”字样的大旗,而且交战中曾多次因
北风突起使得南军不能识物,造成了南军的失败,加上多次在征战中朱棣坐骑中
箭,他本人却无恙,朱棣借此大肆宣扬真武“阴佑”。他在《御制大岳太和山道
宫之碑》中说:“肆朕起义兵,靖内乱神辅相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给
靖难继统涂上了“君权神授”的神圣色彩。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加封真武大帝
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在京城建真武庙,御用衙门中,也全部建有真武
庙。明成祖在《御制真武庙碑》文中对真武大帝助其夺位之功大加颂扬:“惟北
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其有功德于我国家者大矣……朕肃清内难,……神之阴翊

默赞” 。
待明成祖登上皇位稳固政权之后,更以道教神异稳定民心。“甘露降……孝

陵松柏醴泉出,神乐观命中使取献宗庙,并分赐廷臣。” 在古代,只有王者之
德至于天和,才会有甘露降于松柏。永乐四年(1406年)“降甘露”之后,明成
祖朱棣下令道录司召集天下道士举行金篆斋法超度明太祖,“建坛于朝天宫、神

乐观、洞神宫,蒇事七日夜” ,并连续七天亲自参与。明成祖朱棣以“甘露”、
“醴泉”等祥瑞来昭示其上承明太祖皇权合法性,朱棣自己也直言:“皇考圣灵

在天,妙运神化,无处不著。兹显锡予福祉,用示永命” 。而且在《明太宗实
录》中记载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连续多次记载“天降甘露”,不外是朱棣

(清)傅维鳞:《明书》卷 160《姚广孝传》,台湾明文书局 1991 版,第 678 页。


许道龄:《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考》,《史学集刊》第 5 集,1947 年 12 月。

《明太宗实录》卷 61,永乐四年十一月己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882 页。
(明)葛寅亮:《金陵玄观志》,南京出版社 2011 版,第 102 页。

(明)葛寅亮:《金陵玄观志》,南京出版社 2011 版,第 103 页。


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用神异证明他得到皇位的正统性。

2.重用道士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时,就开始任用道士。《菽园杂记》卷十一就记载成祖朱
棣起兵就深受道士影响:“太宗初无入大统之意,琪相术有以启之”,当时“有
颠士,语多不伦,然事或奇中,成祖独心异之,时召与言,多隐语赞成大事意”


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宠信道士,不断赏赐封官。成祖经常召见道教首领张
宇初并命他举行各种斋醮祭祀。张宇初建文帝时期被罢的封号又被成祖恢复。宇

初死后,又让张宇初的弟弟张宇清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真人” ,可
见成祖对道士的恩宠。许多武当山道士也都被委以道职,下令让孙碧云为“道录

司右正一,不任以事” 。永乐九年(1411 年)授予任自垣道录司右正义,永乐
十一年(1413 年)授予太和山玉虚宫提点。而且明成祖朱棣还选用有道之士,充
实武当山宫观。永乐十一年(1413 年)七月,成祖命张宇清为武当山兴盛五龙
宫等四处宫观,每个宫观选两个道行高深的道士作为住持,另外每处增补五十个
道士作为看守,前后共选用 400 余名道士。明代武当山道士就是以给皇室祈福祝
寿为业,永乐二十年(1422 年)玉虚宫道士为成祖诵祝延圣寿宝经。永乐二十
二年(1424 年)七月,张宇清等道士在玉虚宫设金篆大蘸,为皇考、皇妣祈福。
另一位受明成祖朱棣宠信的高道就是刘渊然。永乐初年,刘渊然迁左正一,
因为进行金篆大斋时出现鸾鹤、醴泉、甘露等祥瑞,深受成祖器重。还有一位高
道周思得也颇受重视。周思得精习灵宝度人之旨,行持五雷火府之法,以显扬宋
元道教新出的灵官法,奠定了他在明代道教史上的地位。明张岱《夜航船》卷十
四《弘道真人》条说周思得:得灵官法,先知祸福。文皇帝北征,召扈从,数试
之不爽。号弘道真人。先是,上获灵官藤像于东海,朝夕崇礼,所征必载以行;
及金川河,舁不可动,就思得秘问之。曰:“上帝有界,止此也。”已而,果有

(明)高岱:《鸿猷录》卷 7《靖难师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版,第 14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10,永乐八年十一月壬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411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25,永乐十年二月乙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568 页。

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榆川之役。 周思得扈从明成祖北征,以灵官法预知祸福获得成祖崇信。于是明
成祖命在京师建天将庙,供奉显示灵应的王灵官藤像。明倪岳《青溪漫稿》卷十
一说:“国朝永乐中,有杭州道士周思得以灵官之法显于京师,附体降神,祷之

有应,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 天将庙居于紫禁城附近的位置,显
示明成祖对灵官法的重视。天将庙初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天将庙供祀
玉枢火府天将,即道教新出护法神王灵官,祖师殿奉祀王灵官受法祖师萨守坚。

3.修建宫观与斋醮兴起

明代大部分的道教宫观都是在明成祖时修建的。
对于道教祖庭龙虎山,成祖多次对其进行修建。永乐元年(1403 年)成祖就

下令营造龙虎山上清宫。永乐十三年(1415 年)敕建龙虎山真懿观, 并筑堤防,
造浮桥。永乐十四年(1416 年),成祖再度赐钱修造龙虎山上清宫。
武当山宫观群是明成祖朱棣修建的明代最宏伟的道教宫观。成祖即位后极其
崇奉真武大帝,为了供奉真武大帝,成祖在其起源地武当山大肆营建宫观。永乐
十年(1412 年)二月,明成祖朱棣一天之内两次敕谕孙碧云:“朕闻武当遇真,

今欲创建道场……朕将卜日营建” ,明确表达了要在武当山创建宫观的想法。
他说永乐十一年(1413 年)六月,下令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负责营建武

当山宫观。 同年九月成祖朱棣又敕张信、沐昕,让其将张宇清举保的道士分派
到武当山各个宫观。武当山各处宫观直至永乐十六年(1418 年)才全部建成并
上报成祖,武当山宫观成,赐名曰太岳太和山,“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

金,范真武像于中” 。之后,又相继修建了净乐宫、各种点缀性建筑、沿途桥梁
及石蹬神道。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八月,已建成大小宫观二十三处,殿堂
房字一千八一百余间。武当山志中载,明成祖朱棣始终关心武当山宫观的营建,
前后共颁布圣旨及敕谕等六十余道,事无巨细,都会过问。武当山宫观历时十几

(明)张岱:《夜航船》,成都:巴蜀书社,1998 年,第 328 页


(明)倪岳《青溪漫稿》卷 1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251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125


页。
(明)高岱:《鸿猷录》卷 8《入正大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版,第 191 页。

〔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 2,《藏外道书》第 32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828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29,永乐十年六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59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7,永乐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113 页。

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终于建成,耗费财力更是不计其数,“是时天下金几尽” ,可见成祖朱棣
对武当山道教推崇备至。
与此同时,明成祖朱棣还在京城营建了许多道教宫观,如关公庙、天坛和天
将庙等。关公庙建于永乐元年(1403 年),天坛和故宫中的宫殿都在永乐十八

年(1420 年)落成。明成祖还在内宫建有玉皇殿,“内玉皇殿,永乐时建” ,
供自己和内宫中人奉祀。永乐十四年(1416 年),成祖朱棣病重,药石无医,
奉二徐香火到京为朱棣扶乩治病,“使困弊之体既危而即安,沉痼之疾尽脱而复

旧”。 于是永乐十五年(1417 年)明成祖建洪恩灵济宫,立庙皇城之西,灵济
宫建好后,明成祖还御制了《御制洪恩灵济宫碑》碑文。洪恩灵济宫崇奉徐知证、
徐知谔兄弟,此二人作为道教神灵受崇祀,实自明成祖始。
而且,成祖还屡次大兴斋醮。永乐五年(1407 年),徐皇后去世后,成祖

下令天师及众多道士为其祈福超度而大建斋醮,“至十月中旬,达百日之久” ,
这是明代皇室之中斋醮时间最长者,而且永乐十七年(1419 年)的福建洪恩灵
济宫斋醮还创造了参与斋醮活动人数之最,参与道士七千余人,后世皇帝争相效
仿斋醮。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斋醮活动达十六次之多,其中张宇初为其斋醮
三次,张宇清为其斋醮十三次,主要内容有金箓大斋、玉箓大斋、陪祀天坛、延
禧法箓及大斋、普度斋、保安醮等,并在永乐二十年(1422 年)的金箓报恩延
禧普度罗天大醮七昼夜,成祖对道教斋醮活动的热衷一览无遗。

4.敕编道经

明成祖朱棣推崇道教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编修道经。虽然明初道教备受恩
宠,然而著之前流传下来的道书也多残缺不全,急待于整理,述方面对过去道书
的诠释均多无新义。永乐四年(1406 年)夏,明成祖朱棣就下旨编修道经,而
在永乐四年十月成祖又敕真人张宇初,命其编修道教书,早晚都可以进来编修,
通类刊版,可见成祖急迫想要编修道经的心情。成祖朱棣重视对现存道教书籍进
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补充编修道经,此举既可以显示其推崇道教,又能彰显其文
治武功,稳固统治。

〔明〕王世贞:《名卿绩纪》,台北:台湾明文书局 1986 版,第 84 页。


(清)王誉昌:《崇祯宫词》,《明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7 版,第 101 页。


〔明〕方文照:《徐仙真录》,《道藏》第 35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版,第 521 页。


《皇明恩命世录》卷 3,《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39 页。


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统道藏》系颁行于明英宗正统年间,故称。但其初始编纂始于永乐十七
年(1419 年),结束于永乐二十年(1422 年)。时任武当山玉虚宫提点一职的
道士任自垣,历经三年搜寻、辑校,全程参与《道藏》编修,成书五千余卷。从
事《道藏》编纂工作的还应有吴大节、林刚伯、李玄玉等人。王英《道录司左正

一吴公墓志铭》中云:“讨论考索,纂述类聚,悉属于大节。” 吴讷《林刚伯

墓志铭》中说到:“复取赴北京修道藏经,以老疾辞归……” 从中可知,林刚
伯也参与了《道藏》的编修,因年老有病没有等到《道藏》编修完成就回乡了。

又魏骥《送李提点序》云:古郢李炼师玄玉,应诏纂修道典,卓有成绩。 编修
道藏出于明成祖朱棣的需求,无论是其个人崇奉道教的原因,亦或出于利用道教
维护统治的目的,成祖对待道藏编修的积极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5.明成祖对道教的控制

明成祖即位后,继承了太祖朱元璋对道教的既崇又抑的双重政策。成祖朱棣
在尊崇道教的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太祖所定的道教管理制度,即控制道教
的各项措施作了增补和修正,使其更加完备。
首先,再次严格了度牒发放和道士出家的规定。永乐元年(1403 年),依

照旧例,实行三年一次给发度牒之法。 永乐五年(1407 年)正月,直隶、浙江
数州府有 1800 余人私自披剃为僧,赴京冒请度牒。成祖得知以后,命悉付兵部

编入军籍,发戍辽东、甘肃。 同年九月,苏州嘉定县僧会司奏称,该县“旧有

僧六百余人,今仅存其半,请以民之愿为僧者,令披剃给度牒。”成祖不听。 永
乐六年(1408 年),成祖又令“凡军民子弟僮奴,自削发冒为僧者,并其父兄
送京师,发五台山输作。毕日,就北京为民种田,及卢龙牧马。寺主僧擅容留者,

〔明〕王英:《王文安公诗文集·文集》卷 5,《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 132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 357 页。
〔明〕吴讷:《道会林君刚伯墓志铭》,《皇明文征》卷 89,四部样刊书,第 13 页。

〔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 15《杂著》,《藏外道书》第 32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1017 页。
《明太宗实录》卷 16,永乐元年春正月癸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9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63,永乐五年春正月辛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904 页。
《明太宗实录》卷 71,永乐五年九月庚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996 页。

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②
亦发北京为民种田”。 永乐十五年(1417 年),曾重申禁止僧尼私创庵院。 到
永乐十六年(1418 年),成祖朱棣因为大多数僧道是私簪剃的,而不通经典,
辱没门庭,下令“今后愿为僧道者,府不过四十人,州不过三十人,县不过二十
人……若童子与父母不愿,及有祖父母、父母无他子孙侍养者,皆不许出家。有
年三十、四十以上,先曾出家而后还俗及亡命黥刺者,亦不许出家。若寺观住持

不检察而容留者,罪之” 。这里增加了对出家年龄范围更严格的限制,以及出
家须得邻里担保、父母允许和对长辈的赡养做出安顿等规定。
其次,进一步完善道教管理机构,在边远地区增设了道教管理机构。据《明
实录》中记载,永乐十年(1412 年)八月,成祖朱棣在威蛮州设立道正司,交
趾之北、奉化、定州、建平、三江六府设立道纪司。永乐十四年(1416 年)五
月,成祖又在慈廉等 37 县设道会司,交趾的归化等 15 州设道正司,建昌等府设
道纪司。明成祖时期道教管理机构设置基本完备。
而且,明成祖朱棣对于皇室家庙大岳太和山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一,
选用高道提点各宫观。永乐十年(1412 年)二月,朱棣命孙碧云主持南岩宫任。
永乐十一年(1413 年)八月,又命张宇清为五龙等宫选用道行高深的道士担任
住持。道录司和张宇清先后举保高道二十三人主持武当山各观,这些道官多是戒
行端严、谙熟经典和斋醮法事的著名道士,负责管理宫观事务和道众,并为皇室
定期斋醮祈福。其二,颁降圣旨,严饬道规。朱棣为了加强对武当道士的管理,
于永乐十一年(1413 年)十月颁降圣旨,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的道士有不安心
修道,惹是生非的,刻碑放在于五大宫内。有败坏祖风的道士,轻则逐出下山,
重则治以重罪。永乐十五年(1417 年),成祖朱棣申不许没有度牒的道士居住
在明武当山大宫观,只能去小宫观修行。其三,选任藩臣提督全山。明成祖朱棣
任命藩臣常驻武当山来对其进行直接控制,直接对皇室负责,地方长官不得私自
干预。
成祖由于是藩王武力篡夺皇权,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背景下,凭借这种方式建
立的政权缺乏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在当时无论社会舆论还是统治者自身都面临

《明太宗实录》卷 80,永乐六年六月辛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066 页。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 104《僧道》,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版,第 569 页。

《明太宗实录》卷 205,永乐十六年冬十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109 页。

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化解社会认同危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理论上为新皇
统的建立提供论证,以便重新获得社会的认同和信任,统治者自身也借此缓解笼
罩在身上的篡权压力。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普遍接受了君权神授的理念,因而求
助于神灵的佑助便是最好的政治选择。事实上,成祖在靖难之后大力重建武当宫
观,推崇真武信仰,并以真武化身自居等一系列崇道行为,都应当看做是重建政
权合法性的努力。而创建洪恩灵济宫等一系列宫观作为新都的国家宫观,也是这
一系列乞灵于神权、重建社会信任的诸多举动的一部分。成祖的种种尊崇道教的
行为只是为了满足其政治意图,巩固其统治的手段而已。

(三)明仁宗、宣宗对双重政策的继承和贯彻

继成祖朱棣之后的仁宗和宣宗,基本沿袭了其制定的的既崇又抑的双重政
策。这一时期,仁宣二宗尊崇高道刘渊然,还相继封道士沈道宁、周思得为高士,

“盖道教之崇,仁宣二朝已然” 。在抑道政策方面,明初所定管理约束道教诸
制度,基本得到贯彻。

1.赐封真人及重用道士

明代之前,皇帝对道士的封赠,只是象征性的封号,且及于其自身。进入明
代之后,皇帝对道士的封赠的受封对象不再仅仅限于自身,妻儿、父母、祖父母
等都可以获得封赠。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封赠张正常
为真人,来继承龙虎山的基业,其封号不过十个字,但是“宣宗宠刘渊然,真人

封号至十八字而极矣” 。从仁宗、宣宗时期起,开始出现明代道士接受封赠、

亲友黄缘任官、诰命等情形,沈德符指出:“道教之崇,仁、宣二庙己然” 王

世贞也曾述明代道士封爵异于常俗的情形。
仁宗在位仅有一年,但仍有多位道士受到重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刚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 4《释道·道官封爵》,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914 页。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 27《释道·真人封号之异》,北京:中华书局 1959 版,第 695 页。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 4《释道·道官封爵》,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914 页。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 10,北京:中华书局 1985 版,第 272 页。


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即位,就“升神乐观提点徐善渊为太常寺少卿,改提点袁止安礼部主事。” 永
乐二十二年(1424 年)十一月,召回刘渊然,“命高道刘渊然为冲虚致道玄妙

无为光范衍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阶与张真人等。” ,是说仁宗赐刘渊然真人
称号,并给二品印诰,与当世道教首领正一真人地位相当。此事件也可从仁宗的
《敕真人刘渊然》中寻见,“暂辍侍于九重,往化道于南服,亦使息劳于问寂,
是将遗朕于今。兹万里还归,皓然白首,眷念祖宗之旧,特举褒崇之章,今封尔

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领天下道教事。” 洪熙元年
(1425 年)正月,仁宗朱高炽就任命道士沈道宁为“混元纯一冲虚湛寂清净无
为承宣布泽助国佑民广大至道高士”,品阶为正三品,赐给道服。仁宗还曾作《蟾
宇歌》赠予武当道士任自垣:“早岁学道栖岩洞,葆和修真久乃成,虚室生白斯

其征,皓如蟾魄涵晶明” 。
宣德元年(1426 年),宣宗进一步封刘渊然为大真人,统领道教事务,并
赐予刘渊然二品银章。宣德七年(1432 年),刘渊然奏请返回南京朝天宫,宣
宗朱瞻基亲制《山水图》相送,并为其作歌。宣德初年,刘渊然正是被当朝统治
者宠胜优厚之时,宣宗赐宝剑给刘渊然,并问他会把剑传给谁。刘渊然回答能够
继承他的道法的只有其邵以正,于是宣宗立即拟诏宣邵以正进京,以继承刘渊然
的工作和职位。宣德三年春正月,“以太岳太和山玄天玉虚宫提点任自垣为太常

寺丞仍掌玉虚宫事” 。
宣宗元年六月,宣宗进封“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真人张

宇清为大真人,掌天下道教” 。张宇清去世后,宣德三年三月“封张懋丞为正

一嗣教,崇修至道葆素演法真人,领道教事。” 同年四月“赐正一嗣教崇修至

道葆素演法真人张懋丞及履和养素崇教高士周思得诰命。”

《明仁宗实录》卷 1 下,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壬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5 页。
《明仁宗实录》卷 4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52 页。
(明)葛寅亮:《金陵玄观志》卷 1《敕真人刘渊然》,南京出版社 2011 版,第 138 页。

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版,第 30 页。


《明宣宗实录》卷 35,宣德三年春正月丁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880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8,宣德元年六月己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483 页。
《明宣宗实录》卷 39,宣德三年三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968 页。
《明宣宗实录》卷 41,宣德三年夏四月甲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P1007

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热衷道事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他却相当热衷道事。考证《明
仁宗实录》,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九月到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的七
个月中,仁宗朱高炽竟先后七次在灵济宫进行道教斋醮,为先皇母后超度祈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九月,“上命礼部以十月朔集僧道于庆寿寺、灵济宫

建荐扬大斋七昼夜,上资皇考、皇妣之福”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十月,

“命僧道二百四十人于天寿山建荐扬大斋三昼夜”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
十一月,“以冬至节近,命礼部集僧道于庆寿、海印、能仁三寺及灵济宫各建荐

扬大斋七昼夜,资皇考妣之德”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十二月连续进行了
两次,一次命令礼部集僧道在“庆寿、海印二十及灵济宫各建荐扬大斋七昼夜”

。一次因为庆祝岁暮,“命礼部集僧道于庆寿寺、灵济宫各建大斋七昼夜,资

皇考妣之福” 。洪熙元年(1425 年)正月,命令礼部召集“僧道于庆寿寺、灵

济宫并建大斋七昼夜,上资皇考妣冥福” 。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以清明

节近,命礼部集僧道于庆寿寺、灵济建荐扬斋事七昼夜,以资皇考妣宜福” 。
斋醮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基本每月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斋醮,而且在永乐二十
二年(1424 年),仁宗即位时,张宇清入贺,仁宗命其“建荐扬大斋,有瑞应、

赐敕嘉奖” ,可见仁宗朱高炽对道教斋醮的热爱程度。
宣宗朱瞻基在位 10 年,仅统计其命天师斋醮的次数就有十数次,《皇命恩
命世录》记载:宣德四年(1429 年),宣宗朱瞻基命进太上延禧錄,仍命建延
禧醮于大内,四月,宣宗朱瞻基命陪祀太庙。宣德五年(1430 年),宣宗命张
懋丞分献东镇坛,命醮于仁智殿。宣德六年(1431 年),宣宗朱瞻基命张懋丞

《明仁宗实录》卷 2 下,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壬午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79 页。
《明仁宗实录》卷 3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甲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12 页。
《明仁宗实录》卷 4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丁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49 页。
《明仁宗实录》卷 5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甲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85 页。
《明仁宗实录》卷 5 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88 页。
《明仁宗实录》卷 6 上,洪熙元年春正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98 页。
《明仁宗实录》卷 8 上,洪熙元年三月甲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48 页。
《汉天师世家》卷 3,《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836 页

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献星辰坛,命醮于内皇坛。宣德九年(1434 年),宣宗命张懋丞醮于灵济宫,
命分献风云雷雨坛。而且还派遣道士祭祀皇陵,如宣德七年(1432 年)六月,

“遣神乐观乐舞生赍香币诣各处命有司祭历代帝王陵寝” 。

3. 修建宫观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 年)在《敕湖广都指挥使司》文诰中宣称:“皇考太
宗大皇帝建大岳太和山营观,上以资福祖宗,下以祈福四海。近命湖广右参议诸
葛平提督巡视,遇宫损观坏,随即修理,沟渠道路有坏,亦即整治,尔等其敬承

之。”
明代,朝天宫是国家宫观之一,承担的是国家祭祀大典,是国家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迁都北京后,宣德八年 (1433 年),仿南京朝天宫,在北京皇城

西北“命行在工部度地建朝天宫于西直门内” ,《帝京景物略》载:“宣宗章
皇帝仿南京式,建宫皇城西北。……建三清殿,以奉上清、太清、玉清。建通明
殿,以奉上帝。建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
殿,以奉诸神。东西建具服殿,以备临幸。宫成于宣德八年闰八月戊午,诏正旦、

冬至、圣节,百官习仪宫中。” 之后百官大朝贺习仪就在朝天宫,道录司也设
立在其中。
大德观在诸多道观中担任了比较特殊的角色,专门为明代皇帝的祷祀服务。
《孝宗实录》卷 13 载:“永乐中,以道士周思得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
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年间敕改天将庙为大德观,明宣宗朱瞻基又封萨真人
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恩真君,二真君成为灵官法的象征。随着灵官法的风行,
大德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明代杨震宗曾描绘大德观,称其金碧辉映,法相庄严,
规模弘大,是京师的一处宏伟景观。
对于皇室家庙武当山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再次增加武当山的优惠免
税政策,宣德元年(1426 年)正月下发敕令,将均州千户所屯田子粒尽行除免,

《宣宗实录》卷 91,宣德七年六月甲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087


页。
(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 2《大明诏告》,《藏外道书》第 32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87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91,宣德七年六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084 页。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 4《朝天宫》,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版,第 184 页。

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仍然遵循之前的优免差役政策,务必“令得专心用力于修理,使宫观永远完

美,沟渠道路永远通利” 。提调太和山参议诸葛平接到这份敕书后,将该所屯

田正军“拘连妻小起取赴城安住,与同正军一体修山” 。同年九月,行在兵部在
左顺门奏请有关均州千户所军余差役问题的处理意见,宣宗朱瞻基下旨免除均州
千户所征调赴边远卫所的差役。

4.编纂山志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又称《大岳太和山志》,《太岳太和山志》等,此山
志是任自垣于宣德三年至六年(1428 年-1431 年)在武当山编纂的明代第一部山
志。本志卷首的《进大岳太和山志表》中言:“臣任自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
再拜上言:伏以圣帝御九五,恢弘治教之隆……钦惟皇帝陛下,圣猷天纵,渊德

日跻” 。可知任自垣将此志上呈宣宗御览。“臣闻圣代之兴,必有圣代之制作。
伏睹大岳太和山,历代尊崇,祀典所载;朝廷封建,旷古未闻,若不集成志书,
尤恐盛事无考。遵依前代《总真集》,续入圣朝恩赐,总成志书。谨随表献上,

伏乞圣暇一览” 。可知由于其已编纂《永乐大典》、《道藏》,并永乐年间大
修武当历代皇帝亲自过问,所以皇帝们也希望任将这事以“志”的形式记下来,
传下去,所以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由此可以认为编纂《大岳太和山志》
是遵从皇帝的旨意,不单单是编纂一部普通的山志,而由任自垣主持一项国家级
文化工程。

5.仁宗与宣宗对道教的管理

仁宗在位仅一年,其道教政策基本承袭成祖时期的基本政策。
宣宗务行宽和之政,但因坚持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故虽施行洪武、永乐时
期基本政策时倾向于宽松,但度牒制度无大更张。宣德元年(1426 年)三月,
正一嗣教真人张宇清“欲求龙虎山道士八十一人度牒”,托行在礼部侍郎胡濙说
情。宣宗朱瞻基答复,给僧道发放度牒,祖宗都有定制,没有托人说情的道理。

(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 2,《藏外道书》第 32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876 页。


(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 5《敕蠲免征差》,《藏外道书》第 32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941 页。
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版,第 5 页。

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版,第 5 页。


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朕不惜宇清,惜其教也,尔以朕意谕之” 。七月,宣宗令胡濙查勘僧道行童
请给度牒者中间是否有有罪之人潜隐其中,无罪过者由礼科给事中及僧道官共同

考试,按期考试能通大经者给与度牒。
宣德二年(1427 年)七月,僧童陈达高等 451 人请度牒,考试皆不通梵典。

行在礼部请依法惩治,宣宗令发归为民了事。 同年十二月,行在礼部奏,“今
天下僧道行童赴京请给度牒者,各系额外滥收,且不通经典者多。请如例悉遣归,

若系额内之数,亦待五年,考试给与。从之。” 宣德三年(1428 年)六月,行
在礼部奏,近来天下僧道行童至京请给度牒,动以千计,宣宗令该三大名山查考

其定额,如不违例则给之,其余分年考试依额发给。 宣德四年(1429 年),顺
天府大兴县真元观女冠成志贤等诣行在礼部,请给度牒。宣宗命遵先朝令,“仍

严女妇出家之禁”。 宣德五年(1430 年),总兵官都督谭广于宣府建弥陀寺、
朝玄观,请度官军之家幼童为僧道。宣宗不许。宣德八年(1433 年),湖广荆
州府荆门州判官陈襄报告说,各处惰民私自落发,贿求僧司文凭,以游方化缘为
名,遍历市井乡村,诱惑愚夫愚妇,靡所不为,“乞敕天下有司关津,但遇削发
之人,捕送原籍,治罪如律。果是僧,止居本处,不许出境,庶革奸弊。”从之。

如此,大致宣德时期度牒制度无重要变化,基本保持了对道教严格的管理。

《明宣宗实录》卷 15,宣德元年三月丁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394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9,宣德元年秋七月辛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516 页
《明宣宗实录》卷 29,宣德二年秋七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757 页。
《明宣宗实录》卷 34,宣德二年十二月庚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866 页。
《明宣宗实录》卷 44,宣德三年六月丁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082 页
《明宣宗实录》卷 55,宣德四年六月丁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313 页。
《明宣宗实录》卷 100,宣德八年三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236 页。

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明英宗至明世宗时期皇帝与道教关系

从明英宗和明代宗对道教渐开只崇不抑之端,到明宪宗、孝宗、武宗的崇道
过滥,再到明世宗崇道行为的登峰造极,这一时期皇帝对道教渐渐只推崇而不加
限制。如果说,巩固国家统治是皇室信奉道教的客观需求的话,向道教祈福则己
成为皇室崇奉道教的内在动力了。道教由明前期的教化工具,到中期诸帝视其为
信奉祈福之器,发生了一个显然的变化,道教的自身价值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国家逐渐放松了对道教的管理和控制。

(一)明英宗、代宗渐开只崇不抑之端

英宗、代宗时期,是明代道教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国家对道教的管理日渐松
懈,甚至代宗时期鬻牒赈灾,道士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皇室愈加宠信道士,斋
醮也更多是以祈福为诉求。

1.重用道士及大兴斋醮

英宗时遵循明初尊崇道教的政策,始终礼遇张懋丞及其后的张元吉,并赐张
元吉大真人号。正统十一年(1446 年)五月,英宗命张元吉管理天下道教事务,
并赐封为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真人,同时追赠其故父为正一嗣教崇玄养素

寂静真人,封其母为慈惠静淑玄君 。张元吉继承了正一嗣教的门派和教义,积
极为朝廷服务备受朝廷的重用。景泰年间,张元吉仍与皇室保持良好关系,深受
明代宗的信任。景泰五年(1454 年)八月,代宗朱祁钰加封张元吉大真人的称
号,领天下道教事。张元吉奏称“近年各处道士多有私出符篆惑民取财者,请乞

敕禁约” ,张元吉凭借与皇室的特殊关系,使得明代宗将本来属于地方官员的

《明英宗实录》卷 141,正统十一年五月己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796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44,景泰五年八月丙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306 页。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审办此类案件的权力,授予一部分给张元吉,准许道教真人参与地方管理,开始
干预地方事务。天顺元年(1457 年)六月,英宗复辟后,张元吉努力修复与英

宗的关系,被改封为“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安恬乐静玄同大真人” ,仍
掌天下道教事,保证了张氏对道教的领导。此后张元吉利用各种机会,获取英宗
对他的好感。天顺七年(1463 年)二月,英宗对内阁大臣李贤说,近来听见空
中有异响,这一定是上天的警示,一定要命张元吉斋醮祈祷,强调必须由张元吉

祷告才能平息上天的警告。 这是张元吉深受英宗宠信的又一事例。
著名高道周思得还山后,英宗为其敕建修道之所太清观,其死后英宗赐谥弘
道真人,这是对高道的极大褒奖。周思得诸多弟子中,孙道玉比较突出。正统十

二年(1447)他任右玄义,景泰七年(1456)十月“诰敕升道士孙道玉为右至灵”。
天顺八年(1464)十二月壬辰,
“太监柴昇传奉圣旨左正一孙道玉为真人,给诰命。”

成化十年二月“圣旨,真人孙道玉故父德祥追赠太常寺寺丞,母沈氏赠安人,

赐敕命。” 孙道玉受英宗、宪宗恩宠,荣及父母。而且景泰时,著名道士蒋守
约被提拔为礼部尚书,无外乎时人感叹“今之尚书,盖前代宰辅。而官杂流,此

景泰之失也” 。
英宗在位二十二年,下令天师斋醮二十次。正统年间十五次,天顺年间五次。
代宗在位七年,下令天师斋醮五次,《皇命恩命世录》和《汉天师世家》等史料
中都有详细记载,斋醮内容也转为以祈福为主。

2.修建宫观

正统初年,英宗朱祁镇重修北京洪恩灵济宫,并为徐知证和徐知谔加封号,
比永乐时多了两个字,使得封号长达三十四个字。 正统十二年(1447 年)英宗
修葺东岳庙,五月开工,八月间落成。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撰写《御制东

《明英宗实录》卷 279,天顺元年六月丁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986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49,天顺七年二月丙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703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71,景泰七年十月己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73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天顺八年十二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6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5,成化十年二月己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239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51,成化四年二月戊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032 页。

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岳庙碑》,碑文记载:“ 乃诏有司治故地于朝阳门外,规以为庙。中作二殿,
前名岱岳,以奉东岳泰山之神;后名育德,俾作神寝。其前为门,环以廊庑,分
置如官司者八十有一,各有职掌。其间东西左右特起如殿者四,以居其辅神之贵
者,皆肖像如其生。又前为门者二,傍各有祠,以享其翊庙之神;有馆,以舍其
奉神之士。”将前殿改名岱岳,供奉东岳山神,后殿改名育德,为东岳大帝及淑
明坤德帝后的神寝,延用至今。他明确指出廊庑间如官司者八十有一,让后人自
然与今天的七十六司联系起来。《帝京景物略》也记载:“正统中,益拓其宇,
两庑设地狱七十二司。”
现今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太清观也是建于英宗时期,明人沈榜记载太清观是正
统十二年时英宗朱祁镇为高道周思得营建。周思得作为京师之名道士,曾主管道
录司并任朝天宫住持。正统年间周思得又主持修建了北京太清观。另外,通妙真
人邵以正于景泰七年(1456 年)在北京白云观新建三殿。

3.敕编道藏

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时期编纂的《道藏》一共有五千一百三十四卷,计四百
六十四函。而据明人许彬记载,正统十二年大量颁行天下道观的《道藏》有五千
三百五卷,计四百八十函。正统十二年颁行的《正统道藏》要比永乐二十年编修
的《道藏》多出一百七十一卷,十六函。由此可见英宗朱祁镇遵从成祖编纂《道
藏》的志向,对永乐二十年已编好的道藏经重新订正,增加其所没有的内容,这
也正是正统九年英宗敕诏邵以正的主要工作。
《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中载:
“正统九年冬十月丁未(初二日),命道录司右演法邵以正点校道藏经于禁中。”

之后,英宗又继续命人编纂道藏,重加订正了永乐时《道藏》中的错误和遗漏,
增补了订正好的内容,增刻了神仙画像等,使《道藏》更加完善系统,正统十二

年二月“刊造道藏经毕,命颁天下道观” ,直到这时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正
统道藏》。而且正统十二年八月英宗朱祁镇下令刊印道藏,颁行天下。并且让“所

在道官、道士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釐,下与生民祈福,务须祗奉守护” ,而

《明英宗实录》卷 122,正统九年冬十月丁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44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50,正统十二年二月丁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944 页。
陈垣:《道家金石略》,《赐经之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版,第 1257 页。

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且谕敕中点明不允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道藏》,不得轻慢亵渎,如果有损
坏或者遗失,一定追究治罪,从中可见英宗对《道藏》重视。
《正统道藏》的编纂,对保护道教经典和延续道教文化尤为重要。明英宗朱
祁镇延续《道藏》编纂的惯例,一方面体现了扶植道教来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在
客观上也促进了道教的发展。

4.道教管理的破坏及纳米给牒

自明英宗时起,度牒发放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私自簪剃的情形十分普遍。
而且正统时期,皇室颇事寺院兴建,度牒制度开始受到严重挑战。英宗朱祁镇即

位之初,曾下诏禁僧道私自簪剃及妄言惑众。 但仅仅一个月后,英宗就同意了

行在礼部的奏请,给予“僧道童倪、华观等一百一十五人度牒” 。正统元年(1436
年)十月,曾整理重申《周知册》制度。礼部尚书胡濙等奏称,前朝颁给度牒及
周知册,“迨今年久,前令寝废……乞自今以后给度牒者,仍造册颁行天下寺观,

以防奸诈” ,英宗准允。但实际情况却逐渐向反方向发展,正统元年七月,“度
④ ⑤
僧道一百七十四人” 。正统二年正月,“给僧道度牒,凡一百九十五人” 。正

统二年五月,“度僧道六百五十三人” 。正统二年十月,“给僧道五千六百六

十六人度牒” 。可见此时给予道士度牒的情形极为普遍,且数量增加极快。到
了正统五年六月,行在礼部在奏议中提到说:“今岁例度僧道,天下僧童至者三

万七千有奇,有旨止度一万,余令侯后再度” ,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承认之前给
予僧道度牒过多。英宗还因宠信张元吉,在正统十一年(1446 年)五月,一次就
给龙虎山发放了 259 个人的度牒。相比明前期每三年仅仅发放百数度牒,英宗动

《明英宗实录》卷 11,宣德十年十一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1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2,宣德十年十二月庚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25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3,正统元年十月甲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46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正统元年秋七月壬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99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6,正统二年正月己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2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0,正统二年五月庚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60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5,正统二年十月甲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694 页。
《明英宗实录》卷 68,正统五年六月乙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309 页。

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辄就有上万的规模,而且度牒颁发时间和次数也完全出于皇帝的意愿。

景泰初,李贤奏请“此辈有损无益,宜后十年一度。”遂著为令。 据实录
记载,景泰元年(1450 年)四月,停止僧道三年一给度牒,“从致仕左侍郎杨

翥言也” ,度牒发放由三年一次改为十年一次。不过,这种努力没能起效,四

个月后,又“度天下道士二千人” 。景泰二年(1451 年)二月,应张元吉的请求,

朝廷给上清宫道童周玄章等 475 人发放度牒 。
景泰二年七月,明朝开纳米授度牒之例,此为度牒制度一大变化。当时刑部
左侍郎罗绮称奉命于四川督运粮储 20 万石往贵州饷军。见四川之民劳瘁已极,

请变通运输之法,其中包括“僧道赴彼纳米五石者,给与度牒” 。此类事情一
旦施行,便成先例,之后类似事情就会不断发生。景泰四年(1453 年),户部
奏请剿捕播州贼人,粮饷不足,四川人民穷困,乞移文四川,令能备粮米运送播

州者给冠带、诰敕不等,“僧道欲给度牒者五石”。 景泰五年(1454 年)四月,
代宗朱祁钰给礼部下令“凡僧道请给度牒者,于通州运米二十石,赴口外万全等

处官仓交收以备军用” 。道士纳粮支牒,本是权宜之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
时众多道士对度牒的需求,但这必然逐渐瓦解国家对道士们的控制。首先,道士
取牒不再完全是免费,改变了太祖度牒的定制,无疑大大增加了度牒发放数量。
到景泰七年(1456 年),各处僧道聚集京师,请给度牒,而逢荒歉,户部恐怕

这些僧道在京“未免耗蠹粮米”,请令他们各回原籍寺观,俟丰年来京请给。 可
见其数之巨大。天顺元年(1457 年),留守左卫通济门千户所小旗陈福奏:“以

在京观之,寺观动至千百,僧道不可数计。” 道士数量由于可以花钱购买而数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 10,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缩微中心,《中国文献珍本丛书》本,

第 194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191,景泰元年夏四月庚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96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3,景泰二年夏四月丙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34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1,景泰二年二月戊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4288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06,景泰二年秋七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422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30,景泰四年六月己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02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40,景泰五年夏四月癸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5230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73,景泰七年十二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5771 页。
《明英宗实录》卷 276,天顺元年三月辛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895 页。

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剧增。第二,道士只需纳粮于官仓就可获度牒,则免去了身份勘验特别是经业
考试,使明初通过度牒制度使僧道确实懂得本教经典的标准破坏,为奸顽道士开
辟了道路。
景泰六年(1455 年)六月,巡按河南监察御史程亨在此请求严肃度牒发放,

这次大概因言之者多,得命礼部移文天下,重申度牒制度并寺观额数等规定。 但
已经无济于事,道教管理制度开始被破坏。

(二)明宪宗、孝宗、武宗的崇道过滥

宪宗至武宗时期,是明代道教取得极大发展的一个时期,皇室对道士极其宠
信,大量道官得到传升,斋醮次数和规模也逐渐扩大,卖牒鬻灾成为常态手段。

1.重用方士及赐封真人

宪宗朱见深即位以后,其崇道尤甚。天顺八年十二月,宪宗传升左正一孙道
玉为真人,给诰命,这是宪宗时期道士乞封,夤缘受赏的开始。宪宗崇信过很多
方士和道士,成化十三年,李孜省以“淫邪方术”向宪宗献媚而受宠信。成化十
七年(1481 年)邓常恩以“房中术”得到宪宗朱见深信任,传升为太常寺卿。
赵玉芝也以通晓晓方术而被宪宗任为太常卿。成化十九年(1483 年)顾玒以“假
神降言祸福”的本领,攀附中官达于内庭,深得宪宗重用,他的两个儿子继承父

业都传升得官。 成化二十三年四月,朱忠善以“黄白吐纳之术”被宪宗授予四

品散官 。终宪宗一朝,道教方士都受到了优待和重用。这些人多与宦官相勾结,
以方术投宪宗所好,传奉得官,造成吏部尚书无日不候接传奉,致使佞幸横行,
朝政混乱,政风日坏,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明英宗实录》卷 254,景泰六年六月乙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5488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40,成化十九年五月丙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06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89,成化二十三年四月庚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892 页。

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宪宗崇道过滥还表现在他对正一道首领张元吉的过份优容上。宪宗登基之

后,天顺八年六月,宪宗应张元吉请求加封其母高氏为慈和端惠贞淑太玄君 。
但张元吉此人恃宠骄态,横行不法,私设牢狱,迫害乡民,“前后凡杀四十余人,

至有一家三人者” 。成化五年(1469 年)五月事发,下刑部狱,成化六年(1470

年)十月,宪宗诏令“免死,杖之百,发充肃州卫军,家属随住” ,这样张元
吉就被免去死刑。成化八年(1472 年)时,宪宗朱见深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

一嗣教真人” 。成化九年(1473 年),宪宗朱见深不顾大臣意见,下令放还张
元吉回乡。成化十一年(1475 年)正月,张玄庆向宪宗乞恩,请求将父亲张元
吉免罪为民,获得宪宗批准,至此张元吉所犯大罪,一笔勾销。不仅如此,宪宗
朱见深对张玄庆的礼遇更加隆重,
《皇明恩命世录》记载,玄庆于成化十三年(1477
年)入觐,“锡燕内庭,聘成国公朱仪女为配,仍赐蟒衣玉带,诰授正一嗣教保

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领道教事” ,可见宪宗对这对父子恩宠至极。

2.传奉道士及斋醮规模的扩大

明宪宗崇道过滥,从其开创的传升制度就可看出。宪宗时期传升道官众多,
出现了明代第二个道士尚书李希安,朝官升迁制度被破坏殆尽,道教管理制度也
已被破坏无遗。
宪宗朱见深对道录司官员的提拔也主要通过传奉道士来进行,成化十一年
(1475 年)传升“大德显灵宫道士吴道然、阮永清俱为左玄义,朝天宫道士宋志

衡、刘良辅……俱为右玄义” 。成化十九年(1483),传升道录司左正一吴道然、

阮永清为真人”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大德显灵宫道士张道本、王文彬、王应

《明宪宗实录》卷 6,天顺八年六月戊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6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66,成化五年四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325 页。
《明宪宗实录》卷 84,成化六年十月丁未,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第

1629 页。
《明宪宗实录》卷 98,成化七年十一月丁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1873 页。
(明)张国祥:《皇明恩命世录》卷 7《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

版社 1998 版,第 80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47,成化十一年十一月丙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69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47,成化十九年十二月丙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175 页。

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裿、刘应樑……俱升道录司右玄义”。 成化十六年三月“左玄义王应裿、右玄

义经宗浩倶升左至灵,右玄义陈应循升右至灵……”。 成化十八年敕封守道高
士王道昌升真人,右演法王应裿、左正一吴道然、左至灵阮永清俱右正一……”

。成化二十年(1484),敕封道录司左正一阮永清为悟云志道静修守素葆和光范

湛虚凝诚阐教真人 。成化二十二年三月“圣旨大德显灵宫真人王应裿兼本宫住

持,高士陈应循、刘绍先俱升真人……” 。成化间一大批道士通过传奉的方式
获得道录司职位甚至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就传奉道录司官一百多
人。其中二次或多次传奉的道士人数达到 46 人,这在各类传奉官中比例是最大
的。
孝宗鉴于先朝崇道之失,继位之初也曾罢道士,诛方术,减罢不当祀之神,
《明孝宗实录》卷 13 载有此事始末,其结果收效甚微。明孝宗降旨道:“……
东岳、真武、城隍庙、灵济宫祭祀俱仍旧,二徐真君并其父、母、妻宜革去帝号,
止仍旧封号。”只是革去了二徐真君“上帝”的封号,其余皆一仍其旧。弘治八
年(1495 年),蹈其覆辙,“视朝渐晏”,疏于政务,热心于斋酿烧炼,其崇
奉道教的程度毫不逊色于其父。其传升道官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弘治十六
年(1503 年),一次即传升道官 43 人。孝宗在大量传升道官的同时,又对其中
的真人、高士给予崇高的封号、诰命,有的封号竟多达十八字。
武宗即位之初,对前代弊政加以革除,但是未及两年,又继续崇奉道教。正
德二年(1507 年)三月传升之风再次兴起,道士出身的太常寺寺丞赵继宗传升

继任本寺少卿。 《武宗实录》的撰写者说“自是传升乞升充满官署,至不能容

云” 。而在武宗去世后,世宗下令革除正德年间传升乞升的“道录司真人、高

士柏尚宽等,左正一周德安等七十七员” 。武宗时虽传升僧官最多,但道官也

《明宪宗实录》卷 159,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癸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2905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01,成化十六年三月乙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523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29,成化十八年秋七月甲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3930 页。
《阮永清浩封碑》,《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 052 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 180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76,成化二十二年三月庚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版,

第 4644 页。
《明武宗实录》卷 31,正德二年冬十月戊子,第 775 页。

《明武宗实录》卷 24,正德二年三月壬戌,第 658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正德十六年六月丁未,第 151 页。


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传升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武宗恢复十年一次给度之制,正德二年,诏令

度道一万名。 正德九年(1514 年),武宗朱厚照赐真人张彦頨“度牒二百道”

。如此,正德时期为度牒给发的重新活跃时期,十年一度基本恢复,出卖度牒
数额巨大。
宪宗在位 23 年,命天师斋醮 5 次,其中祠山 1 次、醮 3 次、分献坛 1 次,
斋醮次数并不多,可见宪宗并不十分热衷斋醮,《汉天师世家》卷四记载:成化
二年正月十一日,命张元吉分献风云雷雨坛。二月,命张元吉建真醮于大德观。

成化五年冬,命张元吉于朝天宫建金箓醮 。而且多集中于宪宗统治前期,相比
于斋醮,宪宗更爱好简单操作的方术。
孝宗在弘治八年后,疏于政务,视朝渐晏,热心于斋酿烧炼,其崇奉道教的
程度毫不逊色于其父。弘治三年,命张天师于内庭建醮,为他“祈圣子”。皇子
出生后,他认为建醮有验,对天师大加赏赐。此后,灾异频生,孝宗便以兴道事
为攘灾祈福之途,频命僧道修设斋蘸。弘治八年(1495 年)正月在净乐宫修建金
篆祈恩请佑福国裕民吉祥人斋七昼夜,供设清酿二千六百分位。弘治九年,上遣
太监李瑾、李珍捧斋,敕建保民大醮于大上清宫。弘治十三年,又因四方灾异,
“简命中贵责内努金散诸名山为民祈福”,并派御用监王瑞动用黄围快船八十余
艘,斋送玄武神像去武当山。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二十五日,明孝宗派人到武
当山净乐宫和玉虚宫修建吉祥好事二起,每起时间居然长达四十九昼夜。孝宗在
位时期,斋醮规模急剧扩大,孝宗对道教的沉迷,直到死而未改,这也耗费了大
量钱财,弘治十三年(1500 年)户部就上奏称由于因斋醮耗资太多,致使光禄
④ ⑤
寺借支的太仓银两高达一百五十万之多 ,致使“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
武宗在位 16 年,只命天师斋醮过 1 次,正德七年,命张彦頨陪祀泰坛,而
且也只是陪祀。武宗还有告真武祈雨文,希望玄天上帝“旋斡太和,式调和气,

以济民艰,庶民有丰稔之休,神亦享无穷之报” 。明武宗还有告真武弭盗文,

希望玄天上帝“悯兹黎庶,转灾为福,绥我家邦。” 但这只是封建帝王在自然

《明武宗实录》卷 26,正德二年五月癸卯,第 685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08,正德九年春正月庚寅,第 2220 页。


《汉天师世家》卷 4,《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版,第 839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64,弘治十三年七月丁巳,第 2972 页。


(清)夏夑:《明通鉴》卷 39,北京:中华书局 1959 版,第 1496 页。


张全晓、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志所见世宗崇道问题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 3 期,2014 年 6 月。

张全晓、杨立志:《明代武当山志所见世宗崇道问题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第 3 期,2014 年 6 月。

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灾害时应有的姿态,显然武宗并不真正热衷道事。

3.修建道观

朝天宫是明代京师著名宫观,宪宗于成化十七年六月重修,御制诗文勒碑
纪事:
“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创自我祖宣皇时,朕今承继载新之。”

在成化十七年(1481)十一月,宪宗又下令修建大德显灵宫。这次修造动用了大

量财力和人力,动用工人达三千四百六十五人。 建成后改大德观为宫,加“显

灵”二字,为大德显灵宫,史称此宫“雄丽轩敞,不下宫掖。” 大德观作为京
师之伟观,宣宗、英宗、代宗、宪宗朝,成为国家斋醮之法坛。每岁万寿圣节、
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现之辰,皆遣官致祭,可谓崇奉备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宪宗又下令重建龙虎山大真人府第。而且,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宪
宗还下诏扩建北京灵济宫。明宪宗《御制重修洪恩灵济宫碑》称:朕嗣祖宗大
业……命内外重臣,董工鸠材,恢拓故基,增置殿堂廊屋,务极坚缜。为了保护
灵济宫,明宪宗命太监韦兴“提督住持人员,责令应役人户,常川洒扫,务令洁
净”,同时赐给灵济宫田地以满足灵济宫日常香火之需,“亦不许人侵占”。重
修后的北京灵济宫确实是金碧辉煌,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武当山宫观在宪宗时候也多次修葺,如提督太岳太和山宫观奉御韦贵等人上
奏:“本山宫观岩庙凡三十有三处殿宇房舍岁久不葺,损者十六七,臣等顷已勘

修其绘饰,所需欲取之旁近郡邑” ,宪宗从之,命韦贵修理太岳太和山宫观及
桥梁道路,并且对调用官军一应差役,都给予优免。武当山著名的迎恩观就是由
提督内臣韦贵为迎合宪宗崇道,自备己资修建而成。韦贵修观虽是自发,但其目
的是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因此便恳请明宪宗颁赐额名。很显然,宪宗对这种行
为是大加赞赏的,痛快地给这座观宇赐名“迎恩观”。韦贵旋即又奏乞将迎恩观
纳入皇室家庙的行列,比照旧例,享有与其它救建宫观同等的待遇。宪宗特为俞
允,下旨要求“迎恩观”也按照本山宫观例,凡有渗漏损坏,一同修理,还令道
士计崇虚住持,带领大家焚修,并专降敕谕,严令护持。但是韦贵似乎还不满足,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 5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72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28,成化十七年十一月戊寅,第 3905 页。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 4《释道·萨王二真君之始》,北京:中华书局 1959 版,第 91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42,成化三年五月甲申,第 864 页。

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化十九年(1483),他又请改“迎恩观”为“迎恩宫”,并添设提点住持于内,
领众焚修,明宪宗再度准允了韦贵的请求。
弘治十七年(1504)四月初七日,明孝宗还令武当山提督内臣齐玄在武当山修
建宫观,其在敕谕中说:“尔原奉命创建庙宇到彼,便相择建造,精致如法,壮

丽坚久,以伸朕崇奉之意。” 根据这个敕谕的内容可知,明孝宗饮差内官监太
监齐玄提督武当山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要充分发挥他熟悉宫室营造的特长,让
他到武当山创建庙宇,以表达孝宗崇奉玄天上帝之意。虽然明代武当山志并没有
进一步记载齐玄这次奉命创建庙宇的更多内容,但毫无疑问孝宗在武当山修建了
一些道观。
正德时期,宫观营建较少。正德五年(1510 年),武宗朱厚照下令敕建内
官会同江西镇巡等共同督造重修大上清宫。

4.卖牒鬻灾的常态化及对道教的整改

宪宗即位之初,诏告天下清理无度牒僧道,成化元年(1465 年),巡抚湖
广左佥都御史王俭上言:“挨查僧道,僧道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
差。仍严官民人等布施之禁,及云游行脚,亦必给所司批文。其寺观潜匿者,有

司里老一体重罪。” 虽然成化初年严格控制道士度牒数量,但成化时期却是有
明一代度牒发放最无规制的时期。
成化二年(1466 年)二月,宪宗令“各处僧道例该成化二年关领度牒,前
此亦有奏请,令其纳米者……查其见在曾经报勘起送者填写度牒,遣官赉赴巡视

淮扬都御史林聪处,定与地方,每度一人,令其纳米十石,纳完俱与牒。” 这
与景泰时期的纳米给牒比较,更具有经常化的色彩,度牒开始成为明朝政府获得
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此时因有按期定额发给度牒制度,所以度牒出卖,也还
非随时进行。成化八年(1472 年),左佥都御史张鹏奏请给僧道空名度牒一万

道鬻米济荒 ,宪宗没有准许。成化九年(1473 年),当僧道十年一度之期,巡
抚山东左佥都御史牟俸以山东灾害频仍奏请:“令礼部出给空名度牒数万,令赴

方升:《大岳志略》卷 1《王言略》,嘉靖三十三年(1554)补刻本。

《明宪宗实录》卷 14,成化元年二月己卯,第 306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6,成化二年二月辛丑,第 524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04,成化八年五月戊戌,第 2031 页。


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告给,每牒纳米二十石或银二十五两” 。宪宗下令准允。后来因礼部抗议,

取消。 成化十三年(1477 年),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张瑄以河南水灾,提出救

荒十项建议,其中包括僧道免考试捐纳给度牒,从之。 该年并非僧道十年一度
之年份。成化二十年(1484 年),“给空名度牒一万纸,分送山西巡抚都御史
叶淇、陕西巡抚都御史郑时,募愿为僧道者,令诣被灾处,输粟十石以助振济给

助之” 。同年十二月,“预度天下僧道六万人,时山西、陕西饥,许浙江等处
愿为僧道者,输粟赈济给以度牒,已万人矣,户部言陕西饥尤甚,乞再度六万人,

各输银十二两,从之。” 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凤阳知府奏称,前因地方
灾害,“先给本府僧道度牒五百名,转解陕西,今止得银三百四十余两,乞留赈

济,仍给度牒三千,以资召募……事下该部详议”。 成化以后,度牒的发放成
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来赈灾救荒的重要来源,但这也造成了劳动人口、税收减少
等长期弊端,僧道人口急剧膨胀。据当时粗略估计,从成化二年至二十二年的二

十年间,所度僧道当不下 50 万人。 但这仅仅是政府能够掌握的数字,而私造度
牒者数及私自披剃而隐于寺观者,尚不知道有多少。此行之下,道士群体难免鱼
龙混杂,因而又形成度道冗滥的局面。
明孝宗登基之后,似欲革宪宗之弊政而革新,但无确切成果。弘治元年(1488
年),左都御史马文升上疏,请“通查天下并在京寺观共若干处,僧道共各若干
名,除额度之数外多若干名。如果数多,既已关有度牒,难以追夺,明白具奏,

不许额外再度僧道。” 此疏之后,自景泰元年开始的每十年度僧一次的制度被

改为不缺不补。 弘治九年(1496 年),值原来十年一度之年。六月,孝宗令
减数额给度僧道。当月,礼部议处给度僧道事宜,请“仍鉴累朝禁约敕旨,今次
所度名数,特赐裁抑。或俯从臣等之请,定为经久之计。自后或二十年、二十五
年一次开度。当度之年照例施行。”孝宗准行,定“在京准度八千名,南京五十

《明宪宗实录》卷 119,成化九年八月丁丑,第 2301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20,成化九年九月癸巳,第 2310 页。


《明宪宗实录》卷 165,成化十三年夏四月己丑,第 2995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7,成化二十年冬十月丙辰,第 433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59,成化二十年十二月乙卯,第 4367 页。


《明宪宗实录》卷 275,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庚子,第 4636 页。


马文升:《陈言振肃风纪裨益治道事》,《端肃奏议》卷 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27 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734 页。


马文升:《陈言振肃风纪裨益治道事》,《端肃奏议》卷 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27 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735 页。


《明孝宗实录》卷 10,弘治元年闰正月丙戌,第 230 页。

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名,直隶及各布政司府州县原额有缺照数保送来京。仍令礼部会官审验考试,非

赍有明文及实能皆诵本教经典,不准收度。” 所以,明孝宗朱佑樘停止了鬻牒
之举,而且发放度牒时强调对道士的身份勘验,并要求经过严格的经业考试,所
以一定程度上更正了前朝度道过滥的弊端。

武宗登基之后,诏除真人、高士等 30 余人名号,严禁僧道出入禁中 。令“各

处僧道有父母见存无人侍养者,不问有无度牒,俱令还俗养亲。” 此不过一时
姿态,未及两年,又重演其祖、父辈之故技,继续崇奉道教。

(三)明世宗崇道行为的登峰造极

如果说世宗的祖先明太祖的崇道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其中主要的成分是对
道教的利用的话,那么朱厚熜之狂热崇道,并非完全出自对道教利用,很大部分
是对道教方术的迷信,希图长生活命,希图神仙赐福,陷入愚昧的道教狂热,导
致世宗时期斋醮祭祀始终是政治活动的中心。总的来说,明世宗的崇道行为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宠信道教人士

明世宗朱厚熜对道教人士的宠信首先表现在对道教领袖的优待。世宗登基的
第二年,就下诏张彦頨,聘娶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并赐诰加封张彦頨为大真
人,掌天下道教事。 嘉靖五年正月,世宗朱厚熜不顾工科都给事中黄臣的劝谏,
准允了张彦頨请赐更造府邸的请求,命工部即刻施工。嘉靖十四年十月,张彦頨
奏免寄庄繇役,得旨“正一大真人非自今日始也,蠲免繇役,有司不许违命辱欺”

。嘉靖十八年,世宗朱厚熜特地赐下御书金币作为张彦頨得子的贺礼,并且暂
免张彦頨入朝觐见,在家守护嗣子。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再次下诏免除了张彦頨

《明孝宗实录》卷 114,弘治九年六月辛卯,第 2064 页。


《明武宗实录》卷 1,弘治十八年五月壬子,第 33 页。

《明武宗实录》卷 4,弘治十八年八月丙辰,第 117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80,嘉靖十四年十月癸巳,第 3850 页。


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年的入觐 。嘉靖二十七年六月,许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彦頨的儿子张永绪,继

承父亲的职位。 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诰授张永绪为“正一嗣教守玄养素

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并下诏礼聘定国公徐延德之女为妻。 嘉靖
二十九年,张彦頨卒。世宗赏赐以侯爵的规制来祭祀埋葬张彦頨。嘉靖三十一年,
张永绪入京觐见世宗朱厚熜,获赐伯爵爵位,朝祭常服。嘉靖三十七年(1558),
张永绪入京觐见,又获赐蟒衣和玉带。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九月,张永绪

卒,赐以永绪的恤典按其父亲张彦頨规制的一半来操办 。由此可见,正一道首
领在嘉靖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宠遇,世宗不仅在地位上保证其加官进爵,袭封大
真人名号,掌管天下道教,而且在生活上世宗还为其修建宫观府第,并亲自为其
择婚。
世宗朱厚熜还对其它道士宠信甚多,比较突出的便是邵元节和陶仲文。嘉靖
三年(1508)邵元节被世宗征召入京,最初被世宗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
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品秩班二品,总领道教,具体管辖显灵、朝天、灵济
三宫日常事务,赐予锡金、玉石、银和象牙材质的印章各一个。为了让邵元节能
够安心留在自己身边,世宗朱厚熜赐予了他们特殊的恩宠。不久后又封赠邵元节
的父亲太常丞号、其母安人号,封其孙邵启南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太常博士,
赐予邵元节紫衣和玉带,并在城西敕建真人府。世宗朱厚熜早年皇嗣生育困难,
邵元节为其斋醮祈福,嘉靖十五年(1536)皇子诞生,邵元节官拜礼部尚书,赐一
品服,其子孙皆有赏赐。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卒,世宗追赠其为少师,谥

曰“文康荣靖” ,并厚赏其子孙。邵元节之后最受宠的道士是陶仲文,陶仲文
由邵元节推荐给世宗,后来世宗对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邵元节。嘉靖十八年授“神
霄保国宣教高士”,不久后就加封为“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
恩宠日隆,子孙都得以加官。嘉靖十九年,世宗特授其为少保、礼部尚书,之后
加封少傅。嘉靖二十三年再加少师,史称“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世,惟仲文而

已” 。嘉靖三十九年陶仲文卒。

《明世宗实录》卷 275,嘉靖二十二年六月辛卯,第 539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37,嘉靖二十七年六月丙辰,第 6159 页。


(明)张国祥辑:《皇明恩命世录》卷 9《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道藏》第 34 册,北京:文物


出版社 1998 版,第 81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50,嘉靖四十四年九月乙巳,第 8856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 307《邵元节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版,第 7894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 307《陶仲文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版,第 7897 页。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大兴斋醮及修建宫观

世宗宠信道士的目的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方术,斋醮就是道教方术中最常用的
手段。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壬寅宫变之后,世宗朱厚熜更深的扎入道教的怀
抱,认为自己大难不死是上天护佑,为此方皇后亲自为世宗在东岳庙作大醮三天
三夜。世宗朱厚熜统治的中后期,专心修道,热衷斋醮,事无大小,都要向神请
示,不灵验就再三请示,灵验就行大醮来酬谢神灵护佑,日日进行斋醮,祈求长
生之道。
概括来说,嘉靖时期的斋醮活动涉及内容广泛,并不仅将个恶人的长生延命
的希望寄托于道教神灵,也有许多是祈求国泰民安,甚至有时在国家安全问题上
也乞灵于神仙。纵观嘉靖一生的斋醮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实现世
宗个人愿望的斋醮祷祀。嘉靖初年,斋醮多集中于祈求圣嗣,嘉靖中后期则多集
中于祈求延寿。世宗鉴于武宗无子教训,对子嗣问题格外重视。但到嘉靖十年,
始终未有皇嗣,于是便开始大规模斋醮祈嗣。嘉靖十年十一月,钦安殿正式启动

祈嗣醮事,以礼部尚书夏言充祈嗣醮坛监礼使……首终二日朕亲行之 。晚上,

辅臣皆入陪,以武定侯郭勋为上香使,祈圣嗣也 。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
始得儿子,但两个月后就夭折了。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为庆祝皇子出生,“下令

真人于玄极宝殿修建祗答洪庥金箓大醮七昼夜” 。 嘉靖皇帝是个孝子,蒋太后

病重时,在玄极殿设坛,“为母祈祷于上帝”,仍分命臣下祷于各神坛 。在皇
帝生日——万寿圣节时,为皇帝建醮祈福是传统。嘉靖十九年八月,因万寿节祈

福,命众道士在朝天宫斋醮三天三夜 。嘉靖二十二年的万寿圣节,在朝天宫斋

醮整整七日。 嘉靖二十四年九月,陶仲文请求前往太和山建醮祝延圣寿,世宗
⑦ ⑧
欣然答应。 嘉靖二十七年,以万寿圣节届期修斋醮于内殿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
⑨ ⑩
建寿坛斋醮于宫中九日 。嘉靖二十九年,以圣节建醮朝天宫三日 。嘉靖三十一

《明世宗实录》卷 132,嘉靖十年十一月癸酉,第 313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34,嘉靖十一年正月壬戌,第 317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94,嘉靖十五年十二月庚子,第 4103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09,嘉靖十七年二月丙午,第 432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40,嘉靖十九年八月丙寅,第 486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6,嘉靖二十二年七月戊辰,第 541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03,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己巳,第 574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38,嘉靖二十七年七月戊子,第 6173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39,嘉靖二十七年八月庚申,第 617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64,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己巳,第 6480 页。


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②
年,以万寿节建醮太高玄殿 。嘉靖四十二年以万寿圣节建醮朝天宫三日 。嘉靖
四十三年五月,分遣锦衣卫官往鹤鸣等山建醮,神乐观道士往各处岳镇海渎庙进
③ ④
香,预祀圣寿 。嘉靖四十四年以万寿圣节建醮朝天宫三昼夜。 嘉靖还多次敕命
道士在他的生辰日(八月初十)于武当山修建金箓大醮,向玄天上帝祈福永寿。诸
如此类的祈福延寿斋醮对于渴望长生不老的明世宗充满了诱惑,世宗屡屡举行的
斋醮活动,其根本目的还是希图道家神仙能够保佑他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二是,
祈求国泰民安而举行的斋醮活动。春祈秋报,是历代帝王祈天的惯例。嘉靖九年,
⑤ ⑥
以秋谢建醮显灵宫 。嘉靖十九年,于朝天宫建春祈大醮三日 。此外还有祈年祈

岁的斋醮,诸如嘉靖二十七年,建祈岁吉典于大高玄殿。 嘉靖二十八年,建祈
年醮典于大高玄殿三日。建斋醮祈雨雪也是世宗斋醮的主要活动之一,嘉靖二十

五年世宗朱厚熜“自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民祈福于洪应殿” 。嘉靖二十六年三月,

天下久旱,“上祷雨于宫中。二十八日,大雨。诏建恭谢玄泽醮曲” 。嘉靖三
十九年,世宗因为祈雪未应,遣成国公朱希忠等,“祭告玄极宝殿、宗庙、太社

稷、帝社稷” 。《明世宗实录》中记载了大量明世宗朱厚熜为祈求国泰民安而
举行的斋醮,整个嘉靖一朝祈天保佑国顺民昌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
而进行斋醮就需要相应的国家祭祀宫观,所以嘉靖时期除了在原有国家宫观
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许多其他宫观的修建。世宗大建宫观,耗费巨大。《明史》
载明世宗时期营建宫观最是繁多,嘉靖十五年以前,“名为汰省,而经费已六七
百万。其后增十数倍,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万”。
可以想象,明世宗朱厚熜营建道教宫观的规模巨大无比。如嘉靖三年(1524)大德
显灵宫再次扩建。《御制大德显灵宫碑》载:“肆惟朕自藩邸入嗣大统……乃命
内官太监崔文相弥罗阁之后左诹日饬并督工营殿。”⑪嘉靖二十—年(1542)八月,
用陶仲文言,建佑国康民雷殿于太液池西,务必宏伟奢侈。南昌逍遥山万寿宫是

《明世宗实录》卷 387,嘉靖三十一年七月己酉,第 681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24,嘉靖四十二年八月甲寅,第 855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34,嘉靖四十三年五月癸丑,第 867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549,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壬申,第 8847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16,嘉靖九年八月乙酉,第 2761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34,嘉靖十九年二月甲子,第 478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33,嘉靖二十七年二月乙卯,第 6108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18,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甲午,第 5924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21,嘉靖二十六年三月己卯,第 597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91,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丁酉,第 8167 页。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 18《恩泽》,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版,第 197 页。

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教的著名宫观,史称“列圣赐金修葺”,嘉靖年间就发生两次火灾,都是世宗
朱厚熜赐下金钱帮助重修。《明史》记载,当时担任工部员外郎的刘魁死谏世宗:
“一役之费动至亿万……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可见世宗
朱厚熜营建宫观对国家财政和百姓造成的巨大负担和伤害。
明世宗朱厚熜重修武当宫观,是继明成祖营建武当山后又一次对武当山道教
的规模巨大的修建工程。嘉靖三十一年(1552) ,明世宗朱厚熜诏修太和山玄帝
宫殿,“命官奉修,便行与湖广抚按官督同该道官,诣山勘视应合修理处所,估
计工费”。世宗得到重修工费汇报后,从内帑拿出十一万两银子进行营建,并命

陆杰提督工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六月开始重修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
月工程完工,历时二十二个月。工部右侍郎陆杰在《敕修玄岳太和山宫观颠末》
中,详细记述了这次重修工程的具体情况。从资料中可知,重建的武当建筑就有
卧云亭、三义庙、禹王庙、观音阁、玉皇阁、三官庙、龙王庙等多处,其余遇真、
迎恩、净乐、五龙诸宫观“度宜量可,力裕而事集矣”。而且世宗还撰《御制重
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之碑》,并在武当山勒石刻碑。在碑文中明世宗再次宣称:
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神明的庇佑,保佑国家兴盛,山河巩固,更希望自己能够长生

不死,万寿无疆。 武当山是北极玄天上帝成道之所,玄天上帝是护国之神,因
此,明世宗重修武当山玄帝宫殿既是祝釐保国的重要举措。此外,在嘉靖四十五
年(1566),明世宗还派钦差工部右侍郎张守直等官员负责督修玉虚宫等宫观以及

这一带桥梁和道路。
日事斋醮和大建宫观导致嘉靖时财政明显入不敷出。一次斋醮,“仅蔬食之

费,为钱万有八千”。 嘉靖二十一年以后世宗崇道升级,使得岁入不能充岁出
之半,直接导致民穷财竭,明朝政府出现财政拮据现象。

3.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

嘉靖帝朱厚熜在虔诚的祷祀和修炼中度过了十多年后,渐渐感到单纯的崇道
不足以彰显自己的虔诚,于是在陶仲文的参与下,世宗仿效宋徽宗,给自己加封
道号,又同时给父母也加封道号。在嘉靖三十五年,世宗朱厚熜自号“灵霄上清

《明世宗实录》卷 382,嘉靖三十一年二月壬申,第 6763 页。


(明)王佐:《大岳太和山志》卷 2“历代御制”,嘉靖四十年(1561)吕祥增刻本。

凌云翼:《大岳太和山志》卷 4“职官姓名”,隆庆六年(1572)初刻本。

(清)张廷玉:《明史》卷 307《陶仲文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版,第 5437 页。


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
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

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从这一串串冗长的名号
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宗朱厚熜对道教痴迷到何种程度,世宗不但希图“长生”、
“万寿”,还想做“仙翁”、“天仙”,还奢望自己有“掌阴阳功过”、“总掌
五雷”、“伏魔”等法力。他还给父母分别上道号,在方皇后去世后,也追封了

其道号。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又一再自我加封,不可胜纪 。其实,世宗
加封道号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用意,他一直想表明自己的入继大统的合理性,摆
脱旧的政治势力压迫,加封道号可以看做是其稳固地位的手段之一。

4.世宗对道教的管理与控制

首先,世宗登基之初革除了部分前朝弊政。正德十六年六月,裁革道录司真

人高士柏、尚宽等,左正一周得安等七十七人 。同年十二月,命南京礼部裁革

僧、道录司、教坊司传升、乞升官十二员 。嘉靖六年十二月世宗下令当今天下
有关部门尽快查革没有度牒的道士,而且从现在开始,“永不许开度及私创寺观

庵院,犯者罪无赦” 。由此可见,明世宗朱厚熜统治初期加强了对道教的管理。
但是自嘉靖十八年(1539 年)以后,出卖度牒开始成为连续性政策,规定僧道
的数量按照明代初期的数额,“每僧道一名,纳银十两,在内于两京工部,在外

于各布政司,直隶于各府,上纳类解,免其赴京” 。此前度牒出卖,多因自然
灾害且都非全国普遍推开,而是针对性地个别进行。此时则全国推开,无论有无
灾害,都可纳银得牒。嘉靖三十七年,吏部尚书吴鹏等议准,“僧道十六岁以上

私自簪剃者,各追银六两。关给度牒者勒为民。” 另外,道士也开始要缴纳赋
役。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户部尚书高耀上疏“庵、观、寺院已给度牒僧、

道,有田粮者编入黄册,同里甲供应赋役,无粮者编入带管畸零” 。明世宗表
示认同,此后道士不纳赋役的特权消失。

(清)张廷玉:《明史》卷 307《陶仲文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版,第 5437 页。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 6《皇明异典述一·天子别号》,北京:中华书局 1985 版,第 100 页。


《明世宗实录》卷 3,正德十六年六月丁未,第 149 页。


《明世宗实录》卷 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丙申,第 344 页。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303 页。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 104《僧道》,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版,第 568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癸酉,第 7732 页。


《明世宗实录》卷 489,嘉靖三十九年十月戊戌,第 8134 页。


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次,停止神乐观道士的祭祀职能。明初,道士就开始逐渐掌握了国家祭祀
的行为,道教的影响慢慢渗入到了国家祀典。从洪武到嘉靖年间,专掌祭祀的太
常寺的官员,道士常占一半以上,有时几乎被道士所独占。而太常寺的长官礼部
尚书,至嘉靖时,有四人道士曾担任过此职。而且到嘉靖朝,乐舞生的数量大幅

增长。据统计,嘉靖年间太常寺几乎成为道士独占的局面 ,神乐观乐舞生不仅

在相当程度上把持了太常寺,而且还进一步渗透到礼部 ,神乐观道士通过各种
努力进入高层。这引起了儒家官员的强烈不满,田艺蘅更指出:“至于府州县,

则奏乐于道士,相礼者乃吾儒也” 。官员们对神乐观道士的批评,直接引起了
世宗朱厚熜的关注。世宗朱厚熜在嘉靖十五年(1536)降旨停止神乐观道士参与

祭祀的职能,用进士来担当此工作,“别取以供乐舞,此辈悉宜除之” 。由此
可见世宗还是对道教的管理和控制有着自己的贡献。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版,第 526-529 页。


《世界宗教研究》, 2008

刘永华:《明清时期的神乐观与王朝礼仪——道教与王朝礼仪互动的一个侧面》,
年第 3 期,35 页。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 28,《道士主礼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版,第 897 页。

《明世宗实录》卷 186,嘉靖十五年四月乙巳,第 3943 页。


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明穆宗至明思宗时期皇帝与道教关系

明穆宗到明思宗时期,皇室均以世宗崇道为前车之鉴,抑制道教势力,道教
在自身实力和影响不断衰微之时,逐步走出宫廷政治舞台,与皇帝的关系逐渐疏
离,道教走向衰退。

(一)明穆宗对道教的打击与抑制

明世宗以后,穆宗朱载垕严格抑制道教的发展。穆宗朱载垕登基后,以穆宗
为首的统治集团开始修正嘉靖的道教政策,采取了打击、抑制道教的措施,宫中
道教势力由此成为贬斥甚至清除的对象。一是严加惩治世宗时受宠的道士方士。
与宫廷关系密切的大批道士诸如王金、陶世恩、申世文等人或被拿送法司问罪,

或被斥逐发遣,所有斋醮及相应的环节也一律停革。 隆庆元年,又令削夺邵元

节、陶仲文官爵及诰命,毁其墓碑坊牌,籍其田宅。 二是对正一道领袖大加贬
降。隆庆元年(1567)四月,吏部覆主事郭谏臣上疏“正一真人荒淫不检,不当

复令世袭” 。穆宗朱载垕在隆庆二年(1568)正月下诏革去正一真人的名号,

并收回其印鉴,只是命其孙“张国祥为上清观提点,铸给提点印” 。革去了正
一道首领的真人名号,对道教如此严厉是明代历史上没有过的。
穆宗虽然严厉抑制道教,但其仍然十分崇奉玄天上帝,对于皇室家庙武当山
极力维护。据明代武当山志记载,隆庆二年(1568)、隆庆三年(1569)间都曾有提
督内臣针对有司借贷查取香钱的动议请旨存留本山,以隆祀典。这些借贷包括采
办大木、修建河堤工程、贩济饥民、补给禄粮等,借贷的数额巨大,动辄就要将
本山香钱全部借用。武当山香火为朝廷祝釐之家庙,如若听任有司随意借贷查取,
那么本山各项应用钱粮无所藉赖,而名山官道荒落无聊,不惟有辜成祖建立之初

《明穆宗实录》卷 1,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壬子,第 10 页。

《明穆宗实录》卷 3,隆庆元年正月丁丑,第 77 页。

《明穆宗实录》卷 7,隆庆元年四月己酉,第 216 页。


《明穆宗实录》卷 16,隆庆二年正月壬戌,第 434 页。


4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因此明帝总是反复重申要存留香钱,不许有司借贷。隆庆二年(1568)五月初
六日,当提督内臣柳朝再度请旨存留香钱时,明穆宗旋即于六月初九日降旨:
“武
当山玄圣之处,是我祖宗佑国保民之际,如何这等紊乱,都着照旧行。礼部知道。

钦此。” 很显然,即使是对道教极其严厉的明穆宗对有司查取借贷武当山香钱
之事也已非常恼火。
而且即使对道教进行了严格限制,但隆庆时期却对道士人口失去控制。隆庆
初,帑藏空虚,经费不足,户部多方筹措,其间曾奏准令地方有司将“僧道度牒、

吏承班银”如期起运至京,交户部。 隆庆二年(1568 年),巡抚陕西都御史张
祉奏,“本省藩禄、边饷匮缺,请将事例、度牒、税契、路引、罚赎等银六万七

千一百余两存用,再发帑银补之。户部覆,补给如议。” 隆庆五年(1571 年),
“以广西古田用兵,诏留嘉靖四十五年以后布政司库贮钱粮并隆庆四年赃罚、事

例、度牒等银万一千余两。” 隆庆时期的出卖度牒政策根本改变了之前关于度
牒出给与控制争论的局面。从此以后,度牒成为朝廷财政的一个稳定来源,道士
人口从根本上失去了控制。

(二)明神宗对道教的恩威并施

神宗即位后,改变穆宗时对道士的严厉态度,开始优待道士,但是是恩中有
威的优待。万历五年(1577)三月,张国祥具奏请复真人号,神宗认为张国祥祖
辈的封号,代代传承,应该遵循祖宗不该革去封号,于是不顾礼臣反对,下旨“还

准承袭,给予印信” ,赐金印,品秩二品。神宗还亲自做媒,为张国祥礼聘驸

马都尉谢诏之女为妻。 由于明神宗朱翊钧对张国祥的宠信,他的父母、祖父母
都受到极为隆崇恩封,甚至他的妻子谢氏也被封为“贞淑玄君”。张国祥的母亲
死后,明神宗朱翊钧破例“特与祭九坛,以示优”,与一品文臣待遇相同。但此
时明神宗朱翊钧仍不许张国祥随意朝觐,万历七年(1579),《明神宗实录》载,
神宗朱翊钧命礼部题该内阁传圣谕:我看张国祥是外方之人,哪里用得着参加朝

(明)凌云翼:《大岳太和山志》卷 3《敕存留香钱》,隆庆六年(1572)初刻本。

《明穆宗实录》卷 9,隆庆元年六月庚子,第 254 页。


《明穆宗实录》卷 21,隆庆二年六月乙未,第 577 页。


《明穆宗实录》卷 56,隆庆五年四月壬子,第 1390 页。


《明神宗实录》卷 60,万历五年三月甲午,第 1367 页。


(清)张仁晸主修:《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 1《纶言恩命录》下帙,第 56 页。

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议,“又无民社之寄,何须入觐?以后凡遇寿旦,只在本山建醮祝延,朝觐免行。

或有旨召来,不在此限。” 也就是说,没有诏命,不准入京朝觐。这样天师的
社会地位大大降低,活动空间亦大大缩小。几年后,处境稍有松动,“仍命张国
祥三年一觐,又至京师,辄久留不去。盖中官辈诳上,以祝延圣寿建醮为词,然

终不得预朝会。” 由此可知神宗朱翊钧对张国祥的态度是恩威并施,宽中有紧。
在这种条件下,道教处境十分艰难,也就不可能继续发展而渐趋停滞。
神宗在位四十七年,《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的斋醮次数并不多。万历十八年,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凤翔言:“岁时斋醮之祷祀亦复频。” 可以看
出斋醮略有增加。万历三十二年,真人张国祥奏请回籍,“诏令暂留,候修建,

圣母万寿斋醮去。” 《淡然轩集》卷二记载:万历二十六年,张国祥率朝天宫
道士于黑龙王庙建谢雨斋醮。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旱则祈雨,冬则祈雪,咸有

灵应”。万历三十年,乾清、坤宁两宫成,神宗命张国祥醮后土。 以上资料可
以看出,万历时期,斋醮只是遵循前代传统,皇室对其并没有极大热情。
而且万历年间,神宗还多次修建道观。万历四年(1576),武当山提督内臣柳
⑥ ⑦
朝曾奉命重建玉虚宫仙楼 。万历九年“上命修张真人府”。 万历二十年(1592),

奉使武当的司礼监太监张诚曾重建琼台中观。 因龙虎山上清等殿、演法观等处
殿宇被水冲倒,心甚不安,神宗下令将本省税监潘相应解三十八年的税银中拿出

三万两,交给真人张国祥自行修理。
神宗在位期间,还曾敕编及颁赐道经。之前的《正统道藏》在编纂时,由于
主持人变换,时间上又断断续续等原因,搜集道书不甚完备,因而存在明显的缺
编。于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下旨敕令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编刊《道藏》
续集,这就是明代第三次编纂《道藏》,是为《万历续道藏》,共 180 卷,32
函,该藏仍以千字文为函目,始于“杜”,终于“缨”字。以上正、续《道藏》
共 512 函,5485 卷。即现在通行的明版《道藏》。而且万历时期,《道藏》颁

《明神宗实录》卷 60,万历七年八月丁酉,第 5772 页。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 1959 版,第 696 页。


《明神宗实录》卷 226,万历十八年八月乙未,第 4205 页。


《明神宗实录》卷 395,万历三十二年四月丙戌,第 7436 页。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 6,《藏外道书》第 19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473 页。


张华鹏《武当山金石录(第一册)》卷 2,陈诏撰《重建玉虚宫仙楼记》。

《明神宗实录》卷 108,万历九年正月甲戌条,第 2079 页。


张华鹏《武当山金石录(第一册)》卷 3,赵志皋撰《重建琼台中观碑记》。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 10,《藏外道书》第 19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527 页。


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赐尤多。天目山万寿宫、恒山北岳庙、华山西岳庙、龙虎山大上清宫、蒲州永济
县通玄观、灵宝县太初观、昆嵛山道观、茅山九宵万福宫等道教著名宫观都获颁
了《万历续道藏》。
关于度牒发放本身因无集中讨论,也就无连续记载了。惟据零星记载,可知

万历初,度牒捐纳依旧发生。 万历十二年(1584 年),户部尚书王遴曾请“今
后凡披剃,年四十以下,并无度牒者,放归农,流寓递还本籍,土著收入里户。”

准行。 礼部尚书沈鲤随后上《题禁白莲教拆毁私创庵观疏》,内云:“僧道曾
经给有度牒年四十以上者,照旧存留。其年四十以下未经给度牒者,查果戒行无

碍,姑准查照见行事例,申送纳给度牒。” 神宗依拟。

(三)明熹宗崇道及思宗对道教态度的变化

熹宗和思宗时期,明朝国内宦官操纵朝政,为祸宫禁,朝廷中党争四起,争
权夺利,外加农民军崛起。而且周边烽烟四起,后金势力迅速崛起。国家的主要
精力都集中在解决内忧外患上,对道教的关注逐渐减少。
熹宗虽在位只7年,亦崇道。天启四年,因吴地发大水熹宗还命道经厂内官
教宫女学习道教礼仪,以建坛禳灾。《天启宫词》咏宫女祈禳注曰:甲子(天启
四年)岁,吴地大水,上命道经厂内官教宫女数十人演元教,建坛禳灾,氅服云

璈,与羽流无异。天启五年,命张显祖承袭祖职为正一嗣教真人。 六年,遣太

常寺堂上官祭灵济宫玉阙天妃, 还曾敕修太和山玉虚宫。而且熹宗是服丹药致
死。
《明史》载,霍维华“进仙方灵饮露。帝初甚甘之,已渐厌。及得疾,体肿……
无何,熹宗崩”。
思宗一度信奉天主教,崇祯五年九月,有移诸仙佛像到宫外之举。直到崇祯
十三年七月,皇五子慈焕死,才改为崇奉道教。崇祯十三年,皇子病诊,命张应

《明神宗实录》卷 36,万历三年三月己未,第 847 页。


《明神宗实录》卷 156,万历十二年十二月辛酉,第 2884 页。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 5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7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937 页。
《明熹宗实录》卷 60,天启五年六月丙戌,第 2811 页。

《明熹宗实录》卷 73,天启六年闰六月戊寅,第 3565 页。


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京于朝天宫张天师庙祈禳。 皇五子死后,思宗纯用素食,又在宫中大作斋醮。

十月,上念悼灵王灵异,“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 十一月,
追封悼灵王为“玄机显应真君。”十二月,改封“通宣显应悼灵王”,去“真君”

号。 到十四年时,又命把之前撤销移除的诸仙佛像移回宫中,已经公然崇奉道
教。明思宗还曾加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庸太子少保。并晋封天师张道陵为更加尊
崇的大帝称号“六合无穷高明大帝”。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曾娶明益藩郡主朱

氏为妻,崇祯帝更是多次召见张应京,甚至亡国前一年还为其加封太子太保。 这
说明正一道与明皇室关系较为密切。
而且崇祯年间内乱叠起,屡次建蘸祈祷,帝与后妃亲往行礼。《明实录》和
其它史料有载:崇祯元年正月,思宗命张显庸祷雨。崇祯四年,“是岁元月,真
人(张显庸)在京师,上欲试其术,使之请雪。真人遂于初七日登坛祈雪,令诸法

官作事。及十二日,雪果下,凡求五日也”。 崇祯十七年二月,命张应京“于
万寿宫建罗天大醮,又于附近宫观寺刹,选僧道各三百人,在坛执事,建醮四十

九日。” 希望以此能够化灾为福,转祸成祥。

(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 6,《藏外道书》第 19 册,成都:巴蜀书社 1994 版,第 474 页。


《崇祯实录》卷 13,崇祯十三年十月癸酉,第 389 页。


《崇祯实录》卷 13,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己卯,第 390 页。


(清)谈迁:《国榷》卷 99,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5993 页。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7,北京:中华书局 1984 版,第 137 页。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 23,北京:中华书局 1984 版,第 663 页。


5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明代藩王与道教

道教信仰在诸多藩王中较为普遍,原因在于明代藩王不得出仕,不得干预有
司,儒家用世所强调的“建功立业”,对于诸王而言实可望而不可及。面对朝廷
的政治压力以及限制性的“藩禁”政策时,藩王们从道教信仰中寻求到了精神依
托和内心出路。明代藩王的道教信仰主要表现为修建宫观,烧丹修炼与斋醮、与
道士交往及布施、道教题咏及著作等几个方面。

(一)修建宫观

明代藩王的道教信仰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大量修建宫观。从相关记载看,各
宗藩中修建宫观较多的是四川蜀藩、山西晋藩、湖北辽藩、甘肃肃藩,此外还涉
及了唐藩、庆藩等多个藩府。

1.蜀藩

蜀藩诸王热衷于道观的修建,曾多次出资修建道观。蜀藩在出资修建道观后,
有时还会作记来记录修建始末,诸如景德观的修建,《重修平都山景德观记》中
载:“平都山……蜀王令旨住持是山领焚修事……以重创三清殿为先务,于是广

募檀施” 。青羊宫是全国著名道观之一,而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到明代时宫
观被天灾损坏,蜀藩进行重建,《四川通志》中明确记载:“青羊宫,在县西南

十里……明蜀府重修。” 还有其他的许多传记记录了蜀藩修建道观的始末,朱
申鍷作的《蟆颐山新修殿宇记》中就记载了重修重瞳观的始末:“前岁春,吾命
承奉智良诣于观祷请,回言仙翁灵感有征,急于接物。但观之殿宇颓毁岁久,因

命工鸡材,去碑陋,恢故址,重构之,装严神像” 。这是朱申鍷祷告有灵应,
因此重修重瞳观来回报神灵的保佑。此外,又有万安《重修云台观碑记》中记载
了云台观重修的始末,蜀藩承奉正杨旭时常前往云台观进香,亲眼目睹道观的破

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88 页。


(清)黄廷桂修,(清)张晋生等纂:《四川通志》卷二十八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册 560,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 年,第 554 页。


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94 页。

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败,心中生出了要重修的感慨,当时正好“圣灯现于圣母山,大如车轮,光耀迴

异。还以备闻,睿情欣可” ,蜀藩赐给杨旭银钱,让他统领修建,文中记述虽
略显夸张,但可以明确的是蜀藩出资修建云台观的事实。

2.晋藩

晋藩诸王修建的道观,多分布在汾州和太原两府。元通观,位于延庆城东南
铁匠巷内,原名天庆宫。洪武初年,晋恭王营建五祖七真殿,洪武十五年又在殿
后修建了道祖法堂。正统十年,晋庄王又在阁前增建了三清殿。晋恭王和晋庄王
两人先后修建了元通观,足见晋藩诸王与该观颇有渊源。而且正统十年,晋庄王
修建的三清殿时,是与地方大员石璞、陈亨一起合修,可见元通观在地方上的影
响颇深,深受广大人们尊崇。又有普济观,位于外城北面,“土人名栢树园,明

晋王建” 。在汾阳县有元贞观,位于汾阳县南,明代万历二十四年“永和王重

建” ,可见晋藩郡王中也有修建宫观的情形。晋藩郡王中的宁化王、河东王还
通过捐赠土地的形式来帮助道观修建,神清观,位于延庆城东十五里外的淖马村,

“弘治六年,寿官王倡修三清殿,宁化、河东二王攸佐之地。” 在临汾县有崇

圣宫,“在城北二里,明宗朱新塸重修” 。

3.辽蕃

辽藩诸王宗室修建了诸多道观,也对道观多有赞助。嘉靖九年(1530),辽
藩郡王朱宠瀼,重修了荆州城的开元道观。开元观是最著名的“荆州三观”之一,
朱宠瀼的重修使得此道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而且朱宠瀼还曾题诗赠与江陵县掷
甲山的关王庙,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和帮助该道庙。与朱宠瀼题诗赠道庙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事情是成化十一年(1475)辽藩支系郡王朱恩曾为潜江县妙庭观的
牌匾题字来支持其发展。辽藩历代藩王还都曾出资重修太晖殿,除了辽愍王朱宪

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202 页。


(清)觉罗石麟修,(清)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寺观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00 页。


(清)觉罗石麟修,(清)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九《寺观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46 页。


(清)觉罗石麟修,(清)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寺观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01 页。


(清)觉罗石麟修,(清)储大文:《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寺观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19 页。

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㸅出资帮助修建以外,辽藩的分支郡王朱宪爀还曾塑了一尊金身玄帝像捐助给太
晖观。朱宪爀的儿子末代广元王朱术垌也曾于万历十六年(1588 年)重修太晖

观,并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的时候撰写碑文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朱宠瀼
也曾题诗来宣传太晖观。另外一个备受辽蕃诸王喜爱的道观就是玄妙观,始建于
唐代开元年间的玄妙观也是“荆州三观”之一,正德八年(1513 年)后,荆州
地方官员将其改成书院并将玄妙观迁到城北偏僻之地。但是辽愍王朱宪㸅又将书
院改回为玄妙观,并将迁徙到城北原属于玄妙观的神像、道士,再一起重新迁回
到玄妙观原址,并高台上为玄妙观添置修建了玄武阁。辽愍王朱宪㸅又在嘉靖十
九年(1540 年)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间又陆陆续续重修了玄妙观,并在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诚心给玄妙观捐赠了一尊铜鼎。辽藩益阳王府镇国将
军朱致槻痴迷道教,晚年直接居住在玄妙观中,尤好慈善施济,许多贫苦人民多
仰赖他的救济。

4.肃藩

肃藩尊崇道教,修建了大量的的宫观。第一代肃王即明太祖第十四子朱楧在

建文二年开始修建金天观,“在兰州西三里,永乐四年肃王建并记” ,并且请孙
碧云为主持,开启了兰州道教之新风,可见金天观的巨大影响,在嘉靖三十一年
的时候肃藩又重修了金天观。而且肃藩还捐赠自己的园林,将其加以改造建成道
观。位于兰州城东北方位的凝熙观,原本是明代肃藩的凝熙园,是内有亭台楼阁、
假山水榭的藩王园林,后来被肃藩改造为道观。据《甘肃重修舉兰县志》中也有

相关记载:“凝熙观,一名雷祖殿在城东大街,明肃藩建。” 能将自身的园林
改为道观,肃藩的道教信仰可以说是坚定了。又有宋代始建的元妙观,又名东华

观,肃藩在宣德五年和嘉靖十六年对其进行了修整。 此外肃藩还修建了北斗宫、
斗母宫等众多的道教宫观。

(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八,台湾成文出版社 1970 版,第 24 页。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册 47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903


页。
(清)查郎阿,许容等纂修:《甘肃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九,《古迹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册 557,台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930 页。


(清)查郎阿,许容等纂修:《甘肃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九,《古迹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 年,第 928 页。

5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其他诸藩

其他诸藩藩王也有修建宫观的向道之举,但就史料而言其他诸藩藩王修建
道观的记载较少。明楚昭王修建了真武观,《湖广通志》记载了真武观的修建始
末,楚昭王世子巴陵王卒葬于九峰第一峰下,在埋葬时挖出了两个真武石刻。楚
昭王认为这是真武大帝显灵,于是下令在这里修建真武观。只是因为掘出“真武”
石像,楚昭王就下令修建真武观,可见明代道教真武大帝信仰已经深入人心。此
外,河南唐藩正统二年在南阳重修玄妙观,岷藩江川王在武冈修建迎仙观,庆藩
第一代庆王修建了三清观,广西靖江王府修建了佑圣观。此外,关于江西宁藩也
有修建道观的记载,宁藩献王就修建了颇具盛名的南极长生宫。正统七年(1442
年),朱权上奏英宗“于遐龄山陵所创屋五间祀南极真人,蒙赐名曰南极长生宫”

,而且还向皇帝请旨选任有道之士担任道观主持,并祈求皇帝下发度牒,得到
皇帝的允许。宁献王在陵墓之前修建宫观,可见其对道教的痴迷。

(二)修炼烧丹与斋醮

对于明代诸藩王来说,他们痴迷道教的重要原因就是追求延年益寿乃至长生
不老,可以永享富贵。故而明代许多宗藩试图通过修炼、烧丹及斋醮等方式实现
长生。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就痴迷于炼丹服食。鲁王出生两个月
而受封为王,年幼时为人聪慧,喜好文学,善长歌诗。洪武十八年时,十五岁的

鲁王就前往封国兖州独当一面。之后“服金石药致毒伤目,至是疾作而薨” 。
鲁王服食丹药而亡时,年仅十九岁。唐恭王朱弥钳对道教丹药甚为称赞,其妻服
用道士丹药病痊愈后,他特意写了《谢王羽士用药有验》一诗,称赞王羽士“传

得轩岐术最精”。 藩王中甚至有为修炼丹药而残害百姓的事例,《甘肃通志》

就记载了:“唐端王好长生术,残孕妇……王请罪乃己,以终养归。” 由此可

《明英宗实录》卷 96,正统七年九月壬午,第 1935 页。


《明太祖实录》卷 198,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条,第 2974 页


朱弥钳:《谢王羽士用药有验》,《乾光堂诗稿》卷 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 60 册,第 320 页。


(清)査郎阿,许容等纂修:《甘肃通志》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册 55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317 页。

5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见唐端王炼丹的举动实在是害人害己。还有周蕃的一位镇国将军也痴迷于炼丹之
术,本欲献媚于世宗献上修炼还丹之书,甚至试图“择名山立坛以试其术”,但
他最终行动没有达成,还连累王府官受罚。
明代藩王信仰道教的另一表现就是斋醮。晋蕃西河王在其母生病之时建醮祈
祷,史载:“晋府西河王奇溯有孝行,其母尝病渴,王仰祝天,第中甘泉涌出,

饮之病愈,又建醮祈祷,有双鹤飞鸣绕坛” ,说明西河王自己对于道教斋醮祈
祷是十分信任和推崇的,相信只要诚心祈祷,神灵会做出反应的。嘉靖年间,在
世宗好道的影响下藩王中多有进行斋醮活动的。赵王朱厚煌连同汝源王朱厚娟等

建醮祈祝而向明世宗朱厚熜汇报,世宗感念“诸王修建清醮,保安朕躬” ,其
各赐金币,诸王因修建清醮而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赐。而且诸蕃斋醮祈求的并不仅
限于个人福祉,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也会进行斋醮祈福,嘉靖四年宝庆大旱和嘉靖

二十九年武同大旱时,“岷康王祷于集福观,三曰而雨” 。岷康王在灾荒之年
的斋醮祷告,更多出于为一方百姓谋福祉的责任。

(三)与道士交往及道教布施

明代诸藩藩王中许多都与道士有交往并且会待之以礼,这里所指的道士都
是有一定名望的有道之士,可以肯定正是由于对道教的崇奉驱使明代宗藩乐意与
道士交往。

秦藩简王朱诚泳多与道士交往。秦简王作《步虚词赠印炼师》 ,以诗赠与
印炼师,而且诗中还透露着对道教神仙的浓浓艳羡。秦王与印湛然炼师的交往存
世的诗还有《印堪然炼师道院》、《访印炼师不遇》等。明代藩王困居一城,无

事不得随意出城,但是秦王朱诚泳“奏有风疾欲求本城外温泉浴,许之” ,朱
诚泳由此取得了与道士交往的机会。秦简王朱诚泳除了交往印堪然外还交游了众
多道士,在其《送道士还山》一诗中:“山人只在山中醉,醉爱白云深处睡。偶

《明世宗实录》卷 42,嘉靖三年八月丙午,第 1095 页。


《明世宗实录》卷 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癸亥,第 5378 页。


(清)黄宅中等修,邓显鹤等纂:(道光)《宝庆府志》卷九十九,《中国方志丛书》第三 0 二号,台北:成文出版社

有限公司,1975 年,第 1478 页。


(明)朱诚泳:《小鸣稿》卷 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册 1260,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06 页。

《明孝宗实录》卷 67,弘治五年九月癸酉第 1282 页。


5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卖药入城闉,手抱瑶琴见清致。虚名抛掷如敝展,只说终南多石髄。拂袖携囊

归旧巢,天风满路轻飘飘……” 描述了一位洒脱而超越世俗的道士,这位道人
与秦王的相遇实属偶然,道人最终可以洒脱归旧巢,可知秦王诚泳在与道人交往
应有礼待尊重之意,没有自恃身份而为难别人。又有《次韵访道不遇》、《赠山
中道士》、《怀道士》等诗都反映了秦简王与道士交往。
此外,汉王朱高煦、沈定王朱珵尧也与道人交往的诗歌流传下来。朱高煦存
有赐予道人周元初《怀仙歌赐周元初》和《洞天秋望赐周元初》诗二首,汉王朱
高煦所作的两首诗,应是不同时段所作,诗中深深透露着对这位道士礼遇和推崇。
从沈定王朱埕务的诗作《寄题林虑山赵炼师精舍》“寄题”二字看,沈定王与赵
炼师原有交往,故以诗相寄。从明代宗藩的传世作品中窥得宗藩中不乏与道士唱
和往来者。
除了藩王诗歌作品外,许多地方志中也记载了其他藩王礼待道士并与之交往
的情形。《陕西通志》载明代陕西有一个元通观的道士刘宗道,既能役使鬼神祈

雨,也能知人生死。“其日惟宗道一坛在焉,庆王以为神以金冠馈之” 。刘宗
道因其通神的能力而受到庆王的礼待和金冠馈赠。肃藩庄王对道士孙碧云亦颇为
礼待,孙碧云年幼事就崇奉道教,其十三岁进入华山修行时,肃庄王亲自前往金
天观迎接,可见肃庄王对道教的崇奉和对道人孙碧云的重视。《湖广通志》记载
荆藩永定王曾多次礼聘太和山得道者麸子李入宫“祈长生决,不对,辞归,王遣
十校送之”,永定王虽然对道教的长生之术十分渴望,但当向麸子李求长生决不
得时并没有恼羞成怒,当麸子李辞归时,永定王反而派军士护送,足见其对道士
的礼待和向道之诚心。
明代藩王对道教的布施情形较多,但因其布施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较小,故相
关的记载有限,在此只举几例。蜀藩藩王曾经赠予过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
初衣物,张宇初作《谢蜀府赐口衲歌》以应和:“儒玄沐恩庥,解衣每下士,道

义非尘侔。嗟予躁野易侍游,激漠万里,何乃远惠五彩之重裘。” 现在在青州
博物馆中有一个道教铜钟,从铜钟上的铭文记载来看,此钟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
由衡王朱由棷铸造,布施给宫观的。据现存《大明宗室隰川王令旨》碑中看,正

(明)朱诚泳:《小鸣稿》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册 1260,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26 页。


(清)刘于义,沈青崖纂修:《陕西通志·释道》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册 554,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 年,第 987 页。


(明)张宇初:《岘泉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册 123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511 页。

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德元年(1506 年)代蕃的多位王妃、夫人曾一起向高平县万寿宫施以财物,众女
眷以功德主身份赋予碑文末尾。受明代皇帝和诸多藩王崇道的影响,明代宗藩的
女性成员也十分信奉道教。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向道观或道士布施财物是明代宗
藩成员表达道教信仰的内容之一。

(四)道教著述及题咏

明代藩王信奉道教的过程中,创作了许多道教题材的题咏,或表达对长生之
道向往,或表达对神仙潇洒过活的欣羡,充满了瑰丽的想象。秦康王所作《华山》
“仰看仙掌日,亦有玉井莲。我欲梯其上,呼吸通帝前。守藩叨典祀,所愿惟丰

年。” ,反映了秦康王对道家神仙的信仰是出于祈“丰年”的驱动。此外秦简
王诗作《拟古》所言“南山有高士……白石煮为食,丹砂驻其颜。知我苦辛志,

念我跋涉艰。欲授长生决,鸡鸣夜已阑” ,描述了其梦寻道人求长生之道,彰
显了秦简王对道教美好的精神寄托和对长生不死的希求。蜀献王曾在《张三丰像
赞》中夸赞张三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吾不知其甲子几何,但见其毛发之苍

苍……” 从中可见,蜀王对这位道教高士意欲神交和对道教高人生活状态的向
往。宁献王好道,自号臞仙,其作品《宫词》系列中宁献王生动描绘了想象中的
道家神仙体系下的天宫场景,生动而瑰丽。肃藩靖王的诗作《步虚词二首》中亦
有对道家神话体系中的瑶台的咏叹,诗中的“瑶坛”、“金鼎丹成”无不透露着
肃靖王道教信仰的色彩。
除了道教题咏外,明代藩王在信仰钻研道教时,也创作了许多道教著作。其
中周宪王朱有燉和宁献王朱权的道教著述成就颇高。周宪王朱有燉在神仙道化剧
方面的成就突出。朱有燉所作的《诚斋乐府》中,有 31 种杂剧存世,神仙道化
剧占绝大部分。在这些杂剧中体现了道教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自身强大的包容性,
日常所见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乃至社会地位低下的倡优都成了道教神仙所度化
的对象扩展到了,其中虽有儒家教化世人传统思想,但是更多的是倡导世人修炼

(清)刘于义,沈青崖纂修:《陕西通志》卷九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史部册 55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3 年,第 566 页。


(明)朱诚泳:《小鸣稿》卷 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190 页。


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年,187 页

5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身以实现得道成仙的崇道思想,可见其对道家的喜爱。宁王朱权好道,史称其

“好古博学旁通释老,著述甚富” 。据统计现存的朱权的道教方面的著述数目
已达 53 种之多。从其大量的道教著作看,朱权对道家文化研究颇深,并通过著

作弘扬道家思想文化。其他诸如沈藩定王朱珵尧作《道德经摘解》 ,周藩镇平

王朱有爌作《道统论》 ,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明代藩王信仰道教的外在表现来看,藩王对道教既有功利性的利用,又把
道教当成精神寄托。一方面上文所说的藩王修建宫观、布施财物,往往带有酬谢
神灵或者还愿的意思,对神仙的崇奉中带有交易性质。而且兴建斋醮的目的本来
就是祈福,包括个人福祉的诉求和地方稳定的祈祷,而且那些沉溺于炼丹的藩王
多是希图长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心。另一方面,藩王们中也不乏真正把道教信
仰当做精神寄托的,他们投身于道教经典研究的,深刻体会道教文化的内涵,创
作出了许多瑰丽的道教诗歌、题咏和著作,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五)道士与藩王谋逆

明代先后发生过几次藩王谋逆,诸如宸濠之乱、 繙之叛以及广通王之乱,其
中都有道士参与的身影,道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藩王谋逆的诱因。
景泰二年(1451 年),广通王朱徽煤发起叛乱。朱徽煤的道教信仰是其发
动叛乱的重要诱因,当时道士段洪友以方术得到广通王朱徽煤的宠信,而且他善

于相面,“言徽煤有异相,当主天下,遂谋乱” 。由此可见,朱徽煤在很大程度上
因信奉术士而有了叛乱的动机。而且朱徽煤谋逆后改元“玄武”,这也是仿效明
成祖朱棣,希图假借玄武之名取得起兵的合法性,增加其成功的几率。
正德五年(1510 年),安化王朱寘繙举起反旗。朱寘繙性格狂放荒诞,“相

者言其当大贵” ,而且结交术士王九儿,王九儿训练鹦鹉使其“每见寘繙辄呼:

(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画谱·历代帝王书下后妃诸王附》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册 819 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603 页。


(清)觉罗石麟修,(清)储大文:《山西通志·经籍》卷一百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册 548,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427 页。


(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册 81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813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八,第 3602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再十七《诸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第 3590 页。


6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天子'” ,朱寘繙于是生出了谋逆的心思,可见偏信术士诱发了安化王朱寘
繙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 年),宁王朱宸濠起兵谋逆。此次叛乱也和方士不无关
系,术士李自然和李日芳受到朱宸濠的宠信,“妄言其有异表,又谓城东南有天子

气” 。《明史纪事本末》中也记载了宸濠谋逆与术士的关系,术士李自然“妄
称天命,谓濠当为天子”,术士李日芳说“城东南隅有天子气,遂建书院当之”。

由此可见,术士们妄言天命是诱发宁王朱宸濠叛乱的重要原因。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四七《寘繙之叛》,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659 页。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七《诸王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3593 页。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宸濠之叛》,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689 页。


6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明代后妃、宦官的道教信仰

皇帝的道教信仰主要来源于后妃与宦官。皇帝深处后宫,被后妃和宦官包围,
后妃和宦官的道教信仰使皇帝自幼耳濡目染,促使皇帝对道教产生好感进而崇奉
道教。尤其是明代很多皇帝不见大臣,不亲朝政,这种影响就更明显。皇帝世代
主要生活在宫廷之内,后妃和宦官却一批批从来自民间社会,而且宦官作为宫廷
内外交通的渠道,为皇帝结交道流方士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一)明代后妃与道教的关系

明代后妃在崇奉道教之时,最常见的道教活动就是宫中修道和修建道观。修
道一般是后妃的个人行为,而后妃们在捐修道观时,往往会借助皇帝的支持帮助,
大多数时候皇帝会在捐修的道观周边赐予土地来供养道观和道士。
宣宗胡皇后是明代首位被废的皇后,也是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信仰道教的明
代后妃。胡皇后被废就退居长安宫,“性本恬,不喜事华饰,至是学清净,奉黄

老,无为仙姑” ,《罪惟录》也记载:胡氏被废后,居长安宫,奉黄老,为仙

姑。宣宗赐号为“静慈仙师” 。胡皇后久居冷宫,信仰道教成为胡皇后的精神
支柱和内心出路。胡氏之后,拥有道号的后妃仅见于世宗生母及孝烈皇后,皆为
世宗追封。胡皇后一生都在宫中与道教相伴,“遗荣慕道,益尚清虚,优游有年,

以至令终” 。一生信道,最终得到善终。
世宗方皇后是世宗的第三位皇后,因世宗崇信道教,所以方氏极其尊崇道
教。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之后,方皇后还亲自前往东岳庙为世宗大醮三昼夜。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宫中失火夺去了方皇后的生命,由此也终止了她宫中的修
道岁月。方皇后十四年的宫中生活是在道教的精神信仰中度过的,世宗之后也为
方皇后追加“九天金阙玉堂辅圣天后掌仙妙化元君”的道号。
万历郑贵妃也信仰道教。郑贵妃对道教信仰是怀着浓浓的功利之心的,对权
力的渴望贯穿了推崇道教的整个过程。其中政治色彩较为浓厚的的便是《东岳庙

[清]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卷 2,第 364 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 113《后妃传一》,第 3513 页。


《明英宗实录》卷 355,天顺七年闰七月戊午,第 7091 页。


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碑记》中记载的一件宗教活动。万历二十年(1592 年)岁季春,“当品汇发生

之候,世相传为青帝诞辰。兹惟大明皇贵妃郑氏暨皇三太子……” 。郑贵妃借
祭拜泰山东岳庙之机,在所作碑记中称朱常洵为“皇三太子”,显然是郑贵妃是
有意为之。在“争国本”这一敏感的时间,直呼常洵为“太子”,是郑贵妃对于
身份“僭越”的一种尝试和试探。而且郑贵妃还多次派遣太监诣泰山碧霞宫建醮
祈福,祈祷“东岳泰山岱顶圣母娘娘”保佑“贵妃圣躬康泰,皇子平安……寿命
延长,家国吉顺”、“ 皇帝万岁,享圣寿于无疆,贵妃遐龄,衍天年于不替……

皇图巩固,国脉延绵” 。
孝肃周太后信仰道教,周氏在其道教信仰影响之下,在各地兴修了众多道教
宫观。明宪宗为满足周太后的道教信仰,也大力支持修建道教宫观,甚至从内帑
出钱捐修道观,比较著名的就是三官庙,神像庄严,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是宪
宗皇帝孝顺周太后而专门为其修建。“工成日,内府各内官及文武诸司大臣,俱

往瞻礼。盖上承母后意,而群臣将顺之也。” 明孝宗朱佑樘出于孝心也帮助周
太后修建了众多道教宫观。弘治元年(1488 年),孝宗下令营造大慈延福宫,而

且命“户部以近赐大慈延福宫地六百余顷,召民佃种” 。孝宗又于弘治十一年
(1498 年)在直隶兴济县开始修建崇真宫。等到弘之十二年(1499 年)崇真宫
建成时,孝宗朱祐樘又赐庙户六、青县地 75 顷 50 亩来供给道观的日常需要。

慈圣李太后同样信仰道教。万历三年(1575 年)八月,明神宗朱翊钧的母
亲李太后带领神宗、潞王、公主及宫中诸多显贵捐资重修京城东岳庙。京师的东
岳庙坐落在朝阳门之东。明代正统时期逐渐恢复崇奉,规模日渐宏大。“读睿皇
帝所制庙碑,大要归于厚民生顺民欲,明德远矣。百余年来,庙浸颓圮。圣母慈

圣皇太后捐膏沐资若干,皇上亦出帑储若干,周岁而落成。” 用工一年,钟鼓
楼建成。明神宗朱翊钧将东岳庙后的三间临街房,以及三千多个畦地都交给东岳
庙住持高道江,用来维持道观的日常需要。张居正撰《敕修东岳庙记》中记载东

[明]王锡爵:《东岳庙碑记》,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 58 册,第 23 页。

《皇醮碑记》,转引自刘慧著《泰山宗教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 年,第 180 页。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 9,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10 页。


《明孝宗实录》卷 9,弘治元年正月壬戌,第 198 页。


崔靖:《明代后妃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4 年,第 249 页。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 88《郊坰·东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 1986 版,第 1491 页。

6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岳庙始于万历三年( 1575) 八月开始修建,一年时间建成。“其殿寝门闼之名,


廊庑庖渭之制,大都不易其。故而挠者隆之,毁者完之,恶者藻饰之。又于左右

建鲸鼍楼 13,东为监齐堂” ,规模弘大,风格迥异,可以说是京城极好的一处
景观。万历十三年(1585 年),李太后诚心为岱宗宝殿捐献了殿前大香炉,而
且将七十六司前的所有香炉都更换成新的。万历二十年(1592 年),神宗朱翊
钧又下令整饬增补东岳庙,不但添置了东岳庙门前的东西两侧的过街碑楼,刻字
于上曰“灵岳崇祠”、“宏仁锡福”,而且在寝殿左右加筑了配殿,在殿后添建
了后罩楼,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添置完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神宗朱翊
钧敕谕:“慈念所属,乃于万历三十五年鼎建慈圣景命殿,以标表里闾,显扬灵

瑞,祝我圣母慈寿于万万年。” 因为李太后信仰道教,所以万历皇帝在李氏的
家庙旁修建了道教宫观。
还有其他一些记载都记述了后妃们助修道观的举动。始建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年)的正一观,在万历八年(1580 年)时,神宗朱翊钧同皇太后、皇后
等各赐银重修,规模比较宏大,正殿就需要五间,来祭祀祖天师、王、赵二真人,
必须是鎏金铜像。左右两庑各需要三间,正门方向需要三间。正殿之后需要玉皇

殿五间,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建造钟楼和鼓楼 ,并派遣太监杨辉督修。此外,后
妃们还参加的道教神像重塑的捐赠。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钦造岱岳灵应
玄妙金像碑》记载:“是以圣母秉忱,皇上驾恭,中宫乐善,皇贵妃修虔,东宫
殿下、福王、荣昌公主、七公主同德,偕诸妃嫔”等人,都各自捐献了银钱,精
造七尺二寸渗金东岳圣像法身,暨宫官从神,都一一在列。“斯举也,盖缘中官

习睹旧像实增塑者,俱难以持久,遂毅然具奏,上可之。” 从这则记载可见,
后妃们对这次造像活动提供了金钱上和政治影响上的极大的支持。

(二)明代宦官与道教的关系

明代宦官信仰道教始于何时,史无明载。史载宣德三年(1428),御马监太

张居正《张太岳集》卷 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第 148 页。


《明神宗实录》卷 450,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己亥,第 8517 页。


《龙虎山志》卷 2《正一观》,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第 201 页。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北京东岳庙与北京泰山信仰碑刻辑录》,北京:中国书店,2004 年,第 38,


39 页。

6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监刘顺舍资备材,命工创建三清大殿,并妆塑圣像,是典型的道教信仰行为。更
有甚者,正统三年(1438),有司苑局内官曹铨法名道宝及内使康全安等协同众
人捐资建造玉皇宝阁,其中应奉玄像,全由道宝一人妆塑。不仅有道教信仰行为,
而且还有道号,当属道教徒无疑。因此可以断定,至迟在宣德、正统初年即有宦
官公开虔信道教者。宦官崇奉道教的影响所及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喜好方术,
牵引方士。二是捐建道观。
明代宦官牵引方士入朝始自宪宗时期。成化年间,内监梁芳等人得势,遂引
方士入朝,献媚皇帝。梁芳是宪宗朝内侍,宪宗痴迷方术,成化十三年,梁芳就
为宪宗牵引妖道李孜省入朝。太监陈喜也为宪宗引见术士邓常恩和萧崇玉,传升
常恩太常卿,崇玉官至太常寺丞。术士赵玉芝也借太监高谅获得进宫机会,累官
太常。太监王敬自身就喜好左道,相信了术士王臣,出使南方时带着王臣一同前
往,致使地方不胜其扰。明孝宗朝太监李广以符箓方术得宠,权倾中外,大臣多
贿求之。太监杨鹏也引左道刘良辅等人蛊惑孝宗,滥设斋醮。《明史》第一百八
十八卷中还记载了孝宗朝太监齐元因为炼丹耗费宫中大量钱财而获罪。武宗朝大
太监刘瑾也喜好招致术士。世宗朝对太监管制甚严,但是太监崔文、阎洪等人还
是以方术献媚于世宗。
明代太监信仰道教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修建宫观。正统十年太监陈日新以所居
宅赐为五华观下院,景泰二年赐额妙清观。景泰五年,太监阮通时修建道观,赐
额永丰观。成化十六年,惜薪司太监傅春重修玉虚观。武宗朝大太监张永、钱宁、
马永成、刘瑾,熹宗朝大太监魏忠贤等皆大建宫观。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

刘瑾创元真观于朝阳门外,大学士李东阳为制碑文 正德六年(1511),司礼太
监张永请于勅建昌运宫,宫后则营其墓地。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太监林潮

重修 。正德年间,钱宁建碧霞元君庙于石径山,穷极壮丽,为都人游春览胜的

佳处。世宗践阼之初遣员毁之。万历中期,有董常侍重建之 。正德初年,司设

监太监马永成捐资修复涿州三义庙,并买地四顷,以供香火久远之费 。。天启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 88《郊坰·东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 1986 版,第 1491 页。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 99《郊坰·西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 1986 版,第 1497 页。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 104《郊坰·西十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湾

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1501 页。


陈垣:《道家金石略》,《三义宫敕谕碑》,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版,第 1273 页。

6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间,魏忠贤建药王庙,落成时,帝加奖谕,赐赉甚厚 。孝宗朝太监刘瑯、神
宗朝太监魏学颜皆好黄白术。弘治年间,南京守备太监刘瑯于私第建玉皇阁,延
方外以讲炉火。有术士每称玉皇之命以骗其财。刘瑯有玉绦环,值价百镒,术士
令献于玉皇,因遂窃之而出。神宗朝“最有宠”的太监魏学颜也“癖好黄白之事,

门多异流,虽屡为丹客哄骗,而至老不厌也” 。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 44《城市·内城中城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97 册,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版,第 824 页。


(明)刘若愚:《酌中志》卷 16《内府衙门职掌》,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 版,第 96 页。

6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综上所述,明代皇室对道教始终采取了尊崇政策,极大加速了道教在明代社
会发展,使其达到道教史上的又一兴盛时期。从明太祖到明宣宗时期,皇帝对道
教是既推崇又限制,道教更多的是满足皇帝巩固国家统治的需要,起到“益人伦,
厚风俗”的作用,多是对道教的功利性利用,道教依附并服务于皇权,国家对道
教的管理和控制比较严格。再从明英宗到明世宗时期,这一时期皇帝对道教渐渐
只推崇而不加限制。如果说,巩固国家统治是皇室信奉道教的客观需求的话,向
道教祈福则己成为皇室崇奉道教的内在动力了。道教由明前期的用来稳定统治教
化臣民的功利性工具,到中期诸帝开始真正视其为皇帝个人的祈福之器,发生了
一个显然的变化,道教的自身价值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国家逐渐放松了对道
教的管理和控制。明穆宗到明思宗时期,皇室均以世宗崇道为前车之鉴,抑制道
教势力,道教在自身实力和影响不断衰微之时,逐步走出宫廷政治舞台,与皇室
的关系逐渐疏离,道教走向衰退。从明代藩王信仰道教的外在表现来看,藩王对
道教既有功利性的利用,又把道教当成精神寄托。明代后妃多是把道教当成寂寞
宫中生活的精神寄托和内心出路,而宦官对道教的崇奉则多是出于功利性的利
用。有明一代,道教在皇室的尊崇之下,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极大扩大了道
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正是由于皇室的宠信,道教逐渐沦为政治的附庸。
从明代皇室与道教关系中可以汲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一是,皇帝崇奉道教
导致政务荒废,玩物丧志,对国家治理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使得道教在很大程
度上被社会舆论视为了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存在。二是,道教自身发展有其局限
性,应与时代相适应,与时俱进。道教讲究养生,追求长生,所以道教更多是诸
如皇室等统治阶级所崇奉的,广大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身的温饱。而且明代道教
教义都是承袭前代,自身没有创新,且道教崇奉无为和清净,传教动力不足。一
旦没有当权者崇奉,道教就会走向沉寂。三是,道教文化要积极向外传播。明代
是外来宗教得到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佛教在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阶层稳步扩大影
响,伊斯兰教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发展,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发展迅速。明代后
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天主教开始传播,吸引了众多士大夫和部分民众的信仰。
国家应积极引导道教发挥其继承文化以及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6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古籍

[1](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

[2](清)谈迁:《国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年版。

[3](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

[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

[5]《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影印本,1962 年版。

[6](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

[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

[8](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版。

[9](明)朱诚泳:《小鸣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10](明)张宇初:《岘泉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11](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版。

[12](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1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 年版。

[14] (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

[15](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版

[16](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版。

[17](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版。

[18](明)申时行:《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 年版。

[19](明)邓士龙:《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0](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版。

[21]《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6 年版。

[2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齐鲁书社,1997 年版。

[23](明)陈建:《皇明通纪》,中华书局,2008 年版。

[24](清)杨昌浚修、张国常纂:《重修皋兰县志》,台湾学生书局,1967 年版。

[25](清)黄宅中、邓显鹤等纂修:(道光)《宝庆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 年版。

6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清)刘于义、沈青崖纂修:《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 年版。

[27](清)储大文修:《山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

[28](清)黄廷桂修、张晋生等纂:《四川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台湾商

务印书馆,1983 年版。

[29](清)查郎阿、许容等纂修:《甘肃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 年版。

[30](清)倪文蔚、顾嘉蘅纂修:(光绪)《荆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

版社,2001 年版。

(二)专著

[1]杨启樵:《明清史抉奥》,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年版。

[2]庄宏谊:《明代道教正一派》,台湾学生书局,1986 年版。

[3]何宝善:《嘉靖皇帝:朱厚熜》,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年版。

[4]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5]吕锡琛:《道家、方土与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

[6]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7]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8]王明:《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9]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10]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团结出版社,1997 年版。

[11]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 年版。

[12]周高德:《道教文化与生活》,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版。

[13]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论稿》,巴蜀书社,2000 年版。

[14] 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5]唐大潮:《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版。

[16]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 年版。

[17]胡凡:《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6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杨启樵:《明清皇室与方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年版。

[19]许地山:《道教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年版。

[20]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三)期刊论文

[1]暴鸿昌:《明代对僧道的管理》,《北方论丛》,1986 年 5 期。

[2]罗卡:《明太祖与道教》,《宗教学研究》,1988 年 1 期。

[3]赵亮:《明代道教管理制度》,《世界宗教研究》,1990 年 3 期。

[4]石衍丰:《明世宗崇尚道教之特点》,《宗教学研究》,1991 年第 Z2 期。

[5]曾召南:《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四川大学学报》,1991 年 4 期。

[6]李建军:《明世宗与道教》,《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 年 5 期。

[7]唐怡:《明代道教管理制度刍议》,《宗教与世界》,1997 年 2 期

[8]曾召南:《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宗教学研究》,1998 年第 4 期。

[9]曹国庆:《朱元璋与天师道》,《南昌大学学报》,1999 年 1 期。

[10]卿希泰:《明太祖朱元璋与道教》,《江西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 期。

[11]罗卡:《试论明王朝对道教的管理》,《宗教学研究》1999 年第 1 期。

[12]曹国庆:《朱元璋与天师道》,《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 年 3 月第 30 卷第 1 期。

[13]唐玉萍:《明世宗崇道探析》,《赤峰学院学报》2005 年 5 期。

[14]赵玉玲:《从正一道的贵盛看明代道教的世俗化》,湖北社会科学,2005 年 11 期。

[15]蔡志融、江凌:《试论明世宗尊崇武当道教及其社会影响》,《江汉大学学报》,2010

年 3 期。

[16]斯洪桥:《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学术界》,2013 年第 5 期。

(四)学位论文

[1]喻堰田:《嘉靖崇道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2]罗莹:《明代宗藩的宗教信仰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年。

[3]姚丹丹:《明代正一道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年。

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岁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即将进入尾声,回想之间,感慨颇多。在
这三年里,我不仅增进了专业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还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在即将毕业之际,对陪伴了我七年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内心有太多的不舍,借
此机会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家人和同学表达我内心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朱亚非老师。与朱老师的结缘始于本科大一的
“明清史”课程,朱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明清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年
来,我的导师朱亚非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指导和关怀,其严
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我受益终生。朱老师在研究生开学之初就告诫我们“多
读书”,在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朱老师帮助我进一步开阔了思路,对论文的
框架也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设计。朱老师不仅仅是我学术上的恩师,更是我生活上
的益友。当我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惑时,朱老师总是用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
开导,鼓励我,让我充满自信。从朱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
做人做事的态度。
此外,还要感谢周尚兵老师、赵树国老师、杜立晖老师、陈艳玲老师、阎静
老师以及秦铁柱老师等对我热心的指点,他们不吝赐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感谢舍友郗贤召、魏子健,是你们让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感谢同窗好
友张晴晴、魏子健、窦现成以及董文强师哥、李井铭师哥、段乃璨师姐、胡雪师
姐和袁小湉师姐给与我的鼓励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历社学院的老师们,他们的
示范、表率将会让我一生受益无穷,在此对各位老师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女朋友,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辞辛劳的
工作,支持着我一直前行,专注学业,也是你们的包容和理解让我前进路上充满
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你们永远是我最坚实的依靠。还要感谢赵晓晗同学从本科到
研究生七年的陪伴,愿未来我们一起陪伴一起度过。亲爱的老师、同学、家人们,
感谢你们的关爱和祝福,未来的人生我会继续努力、一路向前。

学生:王鹏
2018 年 3 月

7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明清时期登州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山东地方史研究》,2016 年 12 月,独立
作者。

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