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7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氮氧传感器性能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姓名:景小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机械工程

指导教师:许飞云

2012-05-31
Abstract

I迮SEARCH ON THE NOx SENS OR

PEI江ORMANCE AND ITS CONTROL

ST脚EGY
BY J烈G Xiaofeng

Supervisor by Pro£XU Feiyun

Southeast University

AB STRACT

The automobile exhaust emission ha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to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The NOx sensor which iS for the detection of NOx

content in the exhaust is a


high—precision sensor.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research on the NOx performance and its control

strategy.In the SCR system,the urea solution is used to deal with the NOx gas in the

automobile exhaust.Based on the content of NOx detected by the NOx sensor,the

SCR system controls the injection of the urea solution.

First of all,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experiment test,a set of gas distribution

system used to simulate to automobile exhaust emission iS design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NOx sensor and detects the changes of signal in the circuit

under working condition.

Secondly,the work process and control principle of the NOx sensor’S sensitive part

developed by the NGK company in Japan are analyzed and tested.And the changes in

the electrical signal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Ox in the work process are also

detected.The heating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sensitive chip of the NOx sensor is

studied and analyzed.That is using feedback control


heating strategy,and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over time of the sensitive chip are detected.

And the testing performance of the NOx sensor to detect the NOx in different

atmosphere is tested and analyzed,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NOx sensor’S measurement accuracy.Learned,only the changes in

oxygen concentration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sensor,the greater the

concentration,the greater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the sensor.

Finally,the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ECU part is analyzed.Two control methods are


Abstract

compared by experiment,and the“Ipl fixed value feedback”method is chose to be

the final control strateg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provide a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NOx sensor.

Key words:vehicle exhaust;SCR system;NOx sensor;sensitive part;control

strategy.

I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ll J。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
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包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
硫、烟尘微粒等f2】。据相关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的一氧化碳大约为3000KG,
氮氧化合物为50至1 50KG,碳氢化合物200至400KG,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可见一斑f31。

汽车尾气中的种种污染物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4‘5J。尾气当中
的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它和大
气中的其他成分相结合就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其不但会刺激人体器官,引起红眼
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且还能够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另外,光
化学烟雾还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
汽车尾气当中的一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它进入人体后,会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削弱血液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导致
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严重者会窒息死亡【6。J。
汽车尾气当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虽然较少,但是毒性很大,其毒性是硫氧化
物的3倍。氮氧化合物进入人体肺泡后,会形成亚硝酸和硝酸瑙J,对肺组织产生
强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盐会与血
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尾气当中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因尾气
而引起的肺癌人数将会明显增加【9】。另外,尾气当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
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功能。此外,二氧化硫在大气中含量过
高时,还会引发具有较大危害的“酸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处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
大工程。在倡导“节能减排”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当中污
染物的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对象【lmll】。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国相继提高了废气排放标
准。在欧洲,废气排放标准由最初的欧I提升至欧Ⅳ,我国也将标准由原来的国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提高至国四【12’1 31。从国-N国三,关键是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及改进,而从国
三到国四,就必须使用排放后处理技术【14J。近几年,我国的内燃机制造业取得
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发动机产品开发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排放后处
理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国际内燃机行业为了达到将排放标准由欧III提升到欧Ⅳ的要求,主要有
两种基本体系。一种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体系l】孓18J,其利用尿素溶液对
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另一种是EGR(废气再循环)体系Il引,其通过微
粒捕集器【20】或微粒催化转换器121】(DPF),针对燃烧产生的微粒进行处理。
对于我国的柴油机市场来说,SCR系统更加适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SCR系统能有效节省燃油消耗12引。SCR系统的燃油消耗与EGR系统
相比稍微低一些,它的尿素水溶液消耗量也可在燃油消耗上得到补偿。第二,如
果采用SCR技术,在很长时间内都可以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直至欧V乃至更
高的排放标准的引进。第三,EGR系统中,需增加冷却器的体积,SCR系统只
需要附加一个贮藏罐,对车辆驾驶室的设计影响不大【231。第四,发动机的复杂
性也较低。

氮氧传感器是SCR系统在进行调控时的一个关键部分,其将检测到的氮氧化
物的含量反馈给SCR系统。SCR系统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对尿素溶液进行喷射控
制B41,确保尾气当中的氮氧化物被吸收处理,无法排放到大气当中。

1.2汽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应用

1.2.1三效催化转换器

使用催化转化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内燃机的排放型25五61,催化器一般是一个置
于排气系统中进行化学处理的微粒或蜂窝状结构的容器。使废气中的HC、CO、
NOx受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无害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
再将其排放到大气当中去。目前虽然还不能够完全消除有害气体的排放,但是已
经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
(1)氧化催化转换器
这种反应器采用沉积在面容LLt辰t大的载体表面上的催化剂作为触媒介质,内
燃机排气在其中通过,使消除未燃烃和一氧化碳的再氧化反应能在较低的温度下
更快的进行【27】,使HC和CO反应生成H20和C02,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反
应器中的催化剂本身不发生永久性的化学变化,只是促进以下化学反应【28J的进
行:
CH4+202=C02+2H20 (1.1)


第一章绪论

2C0+02=2C02 (1.2)

2H2+02=2H20 (1.3)

通常用铂、铑等贵金属或其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常用的催化剂载体材料是氧
化铝,结构大多数为蜂窝状载体,它是以多孔陶瓷作为骨架,用氧化铝浸泡在骨
架上面,经烧结而成,一般每升催化剂用贵重金属29~3∥29】。
这种反应器可以应用于汽油机,也可应用于柴油机,用于汽油机时需要引入
二次空气【30J,以加强氧化过程,用于柴油机时,由于柴油机是富氧燃烧,不需
要引入二次空气。
催化剂的表面活性是利用排气本身热量激发的,在使用温度范围内,以活化
开始温度为下限,因过热发生裂化的极限温度作为上限。催化反应器一般在内燃
机起动预热4min-5min以后才起作用,而一旦活化开始,催化床便因为反应放
热而自动保持高温,此时只要温度不超过上限,净化反应便能顺利进行。催化剂
过热发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烧结使催化剂表面积迅速减小,并使催化剂发生
质的变化,因此必须防止催化剂过热。汽油机在低速全负荷工况下,排气温度可
达900℃以上。在上坡和怠速时,反应器的温度因HC和CO的浓度增大而上升,
尤其在上坡后怠速,或燃烧不良,大量混合气进入反应器,使催化床温度急剧上
升,在这些情况下,催化剂往往容易过热【3¨,因此必须在排气管路上安装旁通
阀,根据运行条件控制废气由旁通阀流出的量,以防催化剂过热。
造成催化反应器破坏的另一个问题是铅化物、硫、碳粒、焦油等对催化剂的
毒性13 21,其中铅化物的毒性是由汽油机的铅引起的,是排气中的铅化物堵塞载

体和覆盖催化剂表面造成的;碳粒和焦油的毒性是柴油机低温运行经常遇到的问
题,他们附着在催化剂的表面,使之活性下降。因此对汽油机而言,应使用无铅
汽油;对于柴油机而言,需避免低负荷或变工况下燃烧恶化,提高催化反应器的
使用寿命。
(2)三效催化反应器
三效催化反应器是一种能使CO、HC、NOx i种有害物质同时得到净化处
理的装置【331,催化作用除上面所述的氧化作用以外,还有还原作用,在使用催
化剂的情况下,用排气中CO、HC和H2作为还原剂,使NO还原成N2外,还
包括在高温下发生的还原分解反应,即
2NO+2CO=N2+2C02 (1.4)

4NO+CH4l=2N2+C02+2H20 (1.5)

2NO+2H2=0、丁2+2H20 (1.6)

以及在更高温度下,需要较长处理的还原反应
2NO=N2+02 (1.7)

这种催化转化器利用铂或钯的微粒减少HC和CO;用包有铑的微粒减少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NOx,因为可以使HC、CO和NOx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所
以这种催化器被称为三效催化器。
在上述反应中,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对同一种催化剂的氧化与还
原作用而言,其催化反应特性与通过的排气中的氧含量有关,由此由催化反应所
导致的净化效率与混合气的空燃比【34J有关。

三效催化反应净化效率与空燃比的关系图1.1所示,可以看出,三效催化反
应器需要将空燃比精确控制在理论空燃比附近,才可能同时实现对三种有害成分
的高效率净化。否则就不能同时对三种有害物质进行高效率的氧化还原反应,因
此应使用高精度、稳定性好对环境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的氧传感器进行闭环控制,
以便精确控制空燃比。




霞_

图1.1三效催化剂的转化效率

1.2.2柴油机尾气后处理

使用催化净化技术来减少内燃机的气态排放物在汽油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而在柴油机上的应用却不多。这是由于柴油机的CO和HC比汽油机低
得多,一般都处于排放法规所要求的范围之内【35|。但是柴油机尾气当中的氮氧
化物的含量与汽油机很接近,需要进行控制。废气当中的氧浓度很高,不能用还
原剂净化氮氧化物,虽对CO和HC的净化有利,但柴油机的排气温度低,使催
化剂的转化率受到不利的影响。
由于柴油机的排气污染物中含有大量微粒成分,这些微粒成分主要靠过滤
器、收集器等装置来捕捉收集,以降低向大气中的排放量,收集器也可作为其他


第一章绪论

排放物的净化装置。另外降低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氮氧化物还原催化转换器的
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1)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如图1.2所示,其主要的功能是从排气中排除微粒,捕集
器的压力降是可能的微粒收集数量的指示器【361。当捕集量超过一定体积时,需
要进行再生。微粒燃烧的温度需要在600℃以上,而柴油机在正常的情况下,排
气一般达不到这个温度,通过推迟喷射和对进气进行节流限制可以达到这个温
度。
目前微粒捕集器的最好材料是多孔陶瓷f37】,多孔陶瓷的微粒捕集器已经得
到了批量应用。

柴渣机的碳烟微粒

_-_.◆
“璧流式”柴油
机微粒捕簇器

图1-2柴油机微粒捕集器

(2)柴油机连续再生系统(CRT)
CRT系统中,是在微粒捕集器前面放置一个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将废气中
的NO氧化成N02【38l。在温度超过250。C时,捕集器中收集的微粒在N02的作用
下,能够连续燃烧,燃烧温度比传统微粒捕集器中使用02进行燃烧的温度要低
得多。
在CRT的氧化性催化剂中,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2NO+Oz=2N02 (1.8)

在后端发生N02氧化C的反应为
N02+C=NO+CO (1.9)

N02+CO=NO+C02 (1.10)

在CRT系统中使用温度传感器,微分型压力传感器,在微粒捕集器下游放
置一个碳烟传感器,检测系统的运行状况。由于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对燃料中的硫
十分敏感,要求使用低硫燃油。
通过把催化剂覆盖在过滤器上,可以把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和微粒捕集器结合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一起,这种类型的过滤器被称为催化型过滤器,有时也被称为催化型柴油机微
粒过滤系统139J。
(3)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反应器一般安装在排气系统中靠近柴油机的一侧,以便能
尽快达到优化运行温度【401,它能够减少HC和CO的排放量,同时也可以消除微
粒排放中的一部分有机成分,它们将这部分废气转换为C02和H20。
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已经得到了批量应用,特殊设计的催化转换器能够在减少
HC和CO排放的同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虽然氮氧化物的转换效率只有
5%~10%。

由于柴油机中的硫含量较高,燃烧后生成S02、经催化器氧化后会变成S03,
然后与气体中的水分化合生成硫酸盐。催化氧化的效果越好,硫酸盐生成的越多,
不但抵消了S02的减少,反而使微粒排放上升,国外有报道微粒上升到原来的8
倍到9倍。同时硫也是使催化器劣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减少柴油机中的硫含量
就成了使用氧化催化器的先决条件。
(4)柴油机SCR系统

SCR系统中发生的是硝基反应,利用还原剂,例如将质量浓度为32.5%的稀
释尿素,经过精确计量后喷入到燃烧废气中去,然后通过水解反应催化剂将尿素
中的氨提炼出来,其原理如图1.3所示【411。

图1-3 SCR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SCR催化器中,氨和氮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N2和水,现代SCR催化
转化系统能够进行水解反应,所以不需要单独的分离单元。在还原剂喷射点之前
放置一个氧化型催化转换器能够提高转化效率,在SCR的下游放置一个氧化型
催化转换器能够防止产生NH3污染。
由于在SCR系统中,氮氧化物的还原效率很高,因此可以对内燃机按燃油


第一章绪论

经济性指标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证明,SCR系统能够降低10%左右的燃油消耗
率。对于商用车,SCR系统已经接近能够进行大批量生产了。
(5)氮氧化物吸藏型催化转换器
因为柴油机正常工作时,其过量空气系数总是大于l,所以在汽油机上使用
的三效催化转换器不能用来降低柴油机的氮氧化物排放【4引。当空气过量时,排
气中的多余的氧能够与CO以及HC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02和H20,但是却不
能将氮氧化物还原为N2。
开发氮氧化物吸藏型转换器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减少柴油轿车的氮氧排放,它
先将氮氧化物吸附起来,然后转化它们,通常包括以下两个过程【43】:一、当排
气中氧含量高时,将氮氧化物吸附起来;当排气中的氧含量较低时,将氮氧化物
释放出来进行处理。二、当排气中的氧含量高时,氮氧化物和催化器表面的金属
催化剂反应生成硝酸盐,这个反应进行之前,需要将NO氧化成N02。
随着贮藏的氮氧化物的增加,催化器继续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下降,可以通
过检测催化器是否达到饱和,从而停止吸附过程。
基于催化器的温度计算吸附量1441,利用催化器下游的氮氧传感器测量排气
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当吸附过程饱和时,必须进行氮氧吸藏型催化转换器的再
生工作,也就是将吸附的氮氧化物释放出来,并将其转化为N2。再生过程为了
进行这个过程,需要将柴油机控制在浓混合气状态。

1.3氮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所谓传感器㈣通常就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
输出信号的器件及装置,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以及调理电路组成。其中,敏感
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转换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
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以及其他某种可
用信号的部分。传感器组成的框图如图1.4所示【461。

图1.4传感器组成框图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感器主要是依据工作原理和被测量来进行分类的。传感器按照其工作原
理,一般可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生物型三大类【4 7】;按被测量——输入信号分
类,一般可以分为温度、压力、流量、加速度、物位、位移、速度、转速、力矩、
湿度、粘度、浓度等传感器【48】。
氮氧传感器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解决汽车尾气排放时,废气当中的氮氧化物监
测和处理的问题。在柴油机SCR系统进行运作时,需要根据尾气当中的氮氧化
物的含量控制尿素溶液的喷射量。由于汽车传感器必须处在发动机运作的环境中
工作,所以,传感器必须具有以下几点性能【49】:
1)由于尾气排放管的温度较高,要求传感器能够在高温下持续工作;
2)传感器能够承受住经常性的温度突变的冲击;
3)对于尾气当中氮氧化物含量的变化能过作出极为快速的响应。
目前氮氧传感器的类型主要分为:半导体型传感器、电位型传感器以及电流
型传感器。
(1)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半导体传感器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传感器之一【5引。这种传感器是用来检测
气体浓度和成分的气体传感器,可用于生产车间的各种有害气体检测、工厂废气
成分的检测和家庭可燃气体泄漏的检测等。
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情况下是针对某种单一的气体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检
测。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最大缺点就在于选择性和稳定性不好,若能找到
针对单一气体的特定检测方法和特有敏感特性,外加适当的检测电路,就能有效
地提高半导体氧化物气体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2)电位型气体传感器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在灵敏度、使用温度、选择性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而
电位型气体传感器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因此,电位型气体传感器被认为是具有广
阔应用前景的传感器。
电位型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由于固体电解质两侧的气氛环境不同,使
得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一个电势差,根据此电势差
的大小来判断气体的浓度值【5¨。
通常,电位型气体传感器是以空气为参照气体,从而测量出电解质接触待测
气体时,两侧表面的电势差。根据已经得出的特定气体浓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图,
从而推断出检测气体的实际浓度。
(3)电流型传感器
电流型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对固体电解质施加一电压,使得阳极失去
电子,阴极得到电子,从而产生一个电位差,根据电位差的大小来判断所测试气
体的含量【52】。


第一章绪论

近几年,YSZ基电流型传感器【53】被用来检测CO、NOx、CH化合物的浓度。
在检测有氧气存在时的NOx含量时,专利与期刊上介绍最多的是一种多电池反
应的原理。图1.5展示的是利用该方法的一种典型的电流型NOx传感器。混合
气通过扩散狭缝进入一个或者两个由YSZ叠合的腔体中。第一个腔体中是一个
氧泵,它把第一腔体中的氧气从混合气体中泵出去从而减小氧气对NOx测量的
影响。空腔中的贵金属电极将NO分解成N2与02,从而产生代表NOx浓度的
电信号:
2NO+4e’一N2+202‘ (1.11)

瞄缓弼国黝隧翳鹈鬃燃

瓣丁大 102-f泸

鬻02\\№、/2
NO {

02

戳缀戮缀缓渊 隔缀缓翔溯瓣 H鬣鬻貔黝溺髓h


黼 iOz・
磁貔獭貔㈣ 翰缀搿黝燃
lOz-
f1 12
【J. lJ,

还原02 还原NO

图1.5双电池型NOx传感器原理

多电池电流型传感器【54】也是唯一的一种用在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上的商业传
感器(如图1-6所示)。
日本NGK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的氮氧传感器【55j(其中,NGK公司
开发的是敏感件部分,西门子公司开发的是控制器部分,如图1.7所示)包含了
8个电极与6个氧化锆层。这种复杂的多层叠合技术大大增加了氮氧传感器的制
作难度与成本。但是这种传感器所具有的测量精度也是其他传感器所无法比拟
的。其不但测量的精确度高,而且同步性好,稳定性强。本文所研究的氮氧传感
器的控制策略及其性能改进分析就是基于该传感器进行的。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6氮氧传感器

Ik,=0rl

压Q心

盎口-3

压Q1

盈Or5

盈Q一

图1.7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为打破国外对于氮氧传感器技术的垄断,目前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
业在进行该项目的研究。无锡隆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大学与武汉科技大学组
成的研究团队,以及无锡博世公司都在研制开发车用氮氧传感器。

1.4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符合国Ⅳ、国V标准中柴油机尾气排放规定的高精度智能
NOx传感器,其作用是与柴油机尾气后处理中的SCR系统相结合,精确检测柴
油机尾气排放的NOx浓度,判定处理尾气中NOx所需要的尿素量,净化尾气使
其达到排放标准。

10
第一章绪论

本文的工作内容主要有:
(1)设计一套用于模拟汽车尾气排放的测试装置,搭建相应的测试电路
模拟汽车尾气排放时的气氛环境,建立一个可以调控腔内各气体成分浓度的
气室,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适时的调配所需要的气体组分。搭建出一个具有很
好的抗干扰能力,并且测量精度较高的测试电路,以便能够及时的反应出在实验
过程中线路中电流电压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2)检测分析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运用设计的测试系统,对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进行检测分析。
从检测的电流电压信号的变化情况中找出电信号变化的规律,从而分析出其具体
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3)氮氧传感器敏感元件加热策略分析
通过研究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对氮氧传感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分析出能够使得
氮氧传感器敏感件温度维持在稳定值的控制策略,并对该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检
验。

(4)氮氧传感器在各气氛环境中工作状态的分析,尤其是氧气浓度变化对
氮氧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
通过测试系统配制出不同的气氛环境,在各气氛环境下对氮氧传感器的工作
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出各气体浓度变化对于氮氧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因氧气
对氮氧传感器的工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5)对氮氧传感器ECU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将国外早先的控制策略与德国西门子公司所采用的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并通
过实验验证西门子公司所采用的氮氧传感器ECU控制策略的优势。
第二章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第二章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氮氧传感器是用于汽车尾气排放环节的检测装置,所以在
进行性能检测时,需要在与汽车尾气排放相近的气氛环境中进行。因此,设计了
一套用于对氮氧传感器进行性能检测的测试系统。

2.1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该测试系统主要分为配气环节,加热及气体混合环节和测试环节。其结构图
如图2.1所示,以下将详细介绍各个环节的设计。

№02 Iq02∞

图2.1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2.2测试系统的配气

汽车尾气排放时,由于随着汽车运作工况的不同,尾气当中的氮氧化物的组
成成分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即尾气当中的NO与N02的量并不是恒定的,而
是在时刻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模拟汽车尾气环境,需要将各种气体在配气
时能够以任意的比例进行调节。对于此要求,在进行设计时本文采用了多种气瓶
(图2.2)与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图2.3)相结合的方法对配气进行调节。

1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2气瓶

图2.3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

在使用氮氧传感器对尾气进行检测时,涉及到的气体主要就是NO、N02以
及02。其中,NO和N02是氮氧传感器所要进行检测的量,02是在整个测试过
程中对于测试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氧化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氮氧化物的

分解。因此测试传感器性能时,需要对02的量进行调节。此外,在进行配气时,
还需要将N2气体作为综合气体去调和气体的浓度从而使测试气体的浓度达到要
求的值。为了更好的模拟汽车尾气环境,还适量的通过外加装置引入了一些水蒸
气。
对于气体流量的控制就是通过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来进行的。汽车尾气排放

13
第二章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一般不会超过1500ppm,因此,在通过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
对气体进行控制时,会将氮氧化物的浓度精确的控制在0~1500ppm之间的某一
个特定值上。并且02的量也需要通过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来进行精确控制,以
便通过实验测试后能够准确的反映出02浓度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

2.3测试系统的加热与气体混合

汽车在运作时,其尾气温度一般都会在400。C以上。氮氧传感器敏感件部分
的工作温度在400℃左右,其加热是通过ECU进行加热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
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检测效果,需要对流经传
感器的气体进行加热。其加热装置如图2-4所示。

图2.4加热腔

由于在进行配气时是采用装有不同单一气体的气瓶进行配气的,因而需要将
所配气体混合均匀才能够更好的模拟汽车尾气的气氛环境。因而,在气体流经传
感器之前,需要给气体充分的时间进行扩散混合。按照这样的要求,设计出了如
图2.5所示的环形通气管道。

14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5环形管道

该环形管道不仅尽可能的延长了气体的混合时间,而且由于其在安装时被置
于加热腔体的内部,因此可以延长气体在加热腔内的加热时间。

2.4测试系统的测试

在进行氮氧传感器性能测试时,所需要进行检测的量包括连接敏感件与
ECU的8根线(5根信号线,3根加热控制线)中的电信号以及SCR系统检测
出的氮氧含量的数值。
(1)连接线电信号的测量
5根信号线分别与敏感件上三个泵(主泵,辅助泵,测量泵)的电极相连,
信号线上测量到的电信号变化情况就是代表敏感件工作时泵电极上电信号的变
化情况,如图2.6所示。
3根加热控制线连接着敏感件上的加热电极,其中一根线为加热线,一根线
为地线,一根线为信号线。通过3根加热控制线上的信号变化可以得知传感器
ECU发送给敏感件加热信号的变化情况。

15
第二章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图2-6测试信号线

(2)SCR系统信号反馈
通过SCR的控制界面,如图2.7所示,可以时刻了解氮氧传感器的工作情
况。氮氧传感器从冷却状态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时,其电路中的电流会随着时间不
断地上升。当电流的值稳定在0.5A左右时,表示氮氧传感器已经进入正常的工
作状态。

在开始阶段,SCR控制界面上的表示氮氧含量的数值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刚开始通混合气时,气流中的气体还没有达到稳定的混合状态。在约一
分钟后,氮氧数值就会稳定下来。此时可以通过界面上显示的氮氧数值与多组分
动态配气系统上所显示的氮氧含量进行对比,从而得知氮氧传感器测试性能的好
坏。

o:。。{ ,2cl姨6
。口l l-^”j・”’;t”‘} 开M #盎矗 ,、■奸 女≈∞t *

持门 扣

二 10ItO l'0|10

辞谴

110 10fIOI,O 10 l。

l】0
口ⅫtⅣi~…’
tⅢ%女 m
110 InIIo
暖 IlO『】0 10 l蛐j10 lIO 10110 710 】0 10 Ii0 10liO }J口
珥奠压。 自
110I曲 liO '0Itol,O ,0 10 llC IC m 】a


;lq3
ml'B I讪f10 11。 1DI m1加 'O ’0 }1e ”}'0 t矿 II}.'11温匿
10
j10110, }lO 10110 llO 10 110 lOil0 ’0 犀景¥位 秘
J0 10 】O 10 10llO j口
110 10l}0『JO

10【j0 10{Ic 10 110

l“{IO j0 fo m '0 靠qI擀I 印3
lDIIc 110 10IlOjlO r,0 Jl。

10}m 】0l Je llO lcIIOIt口 l口 10 『10 ¨110 lD 歼■hl詹 }o

l 10110

Ⅷ110
10

10110

ID

JtO
110

|10

|lO
J口llOllO
m f}q

10110I】0
I:口
lO

’0

】0
10

10

20
iio

j0

10
LOIiO
10I
10【LO
JD
10

J0

IO
X气压m

耵-如砷)
,舶

弘'2∞

胃l 10

joll口
J10

lq}t0

坤J%
lIO t0

lO

I,
10j10{tO

10f10‘"
jO 110 10
:O

l口

lO
10

10

lO
10

t0

10
10tlO
,0』10

lcIlO
10

】0

19
幢口)

情村-l寞h,)
P¨"

黧 IOI J0 lO】lC 10 10 10】0 jO lO lO 10l JO I口


t机#辽 jo

'OllO lOlI口 10 Ic IⅧ,o JO I。 lC ”}10 l。 m

囊 t0

IOjl口
J】0 m

JO}10
l'0 10

t口
IO

10
l-0

IIO
lO

IO
,O

10
10

10
lO

jO
10}tO

tcll0
10

10
!£鲁U
Hc}b■mvm)p

…I
10 j0
I口l】0110 10}10 tOIlC 10 10 IlO IO iO tcll0 ’0

嗣 tO J,0 c IO }O}10,口 I,口 1D 10 tOI●O IO 呻D#茁五酋麓吗l!。oPr


10l'0lt0 IO 10 10【'0 10 t0 1tO j0 10 lb ∞ le|10 10 舯”
臻 捌t珥2
】OlIO 10 IO lO IO 10 10 J10 10
lOIl0 10;10

_ J。jI。 j0 10 lD 1D m 10 'O

_ 恤110110 .'B1垤110 '0 l均 仲1110llO'O ’Ol竹11D11D11011eInl l畦IH”

#a{口n{n

I《’Ⅵl

-;B动4
n船n卜j;…. ….j……….,…...….I..……….I。
手动,}叫 I{ 堰出 c重

图2.7 SCR控制界面

16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电信号的同步测试
在检测传感器工作状态下电路中的电信号时,理想的状态是对传感器的三个
泵同时进行测量。不仅需要看到每个泵上电信号的变化情况,还需要了解三个泵
上电信号在变化时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因为所检测的电信号都是微小信号,
这就要求测试仪器的精度要尽可能的高。因此,采用了NI公司设计的测试设备
(图2.8)进行电信号的测量。该设备不仅能够提高数据的测量精度(测量精度
为7位半),而且能够同步记录各电路中的电信号的变化情况(图2.9),实现对
传感器三泵同时测量。

图2-8 NI测试设备

图2-9同步测试

17
第二章氮氧传感器测试系统

2.5本章小结

本章模拟汽车尾气排放的环境,设计了一套用于检测氮氧传感器测试性能的
测试系统。详细介绍了测试系统的配气,加热,混气以及测试环节。该测试系统
目前只是研发阶段的初步分析检测方法,还不能够对传感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校
准。因此,在未来的继续研发过程中,将会不断地提出新的改进方案来完善测试
系统。

18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分析

传感器敏感件部分直接与气体接触,因此在进行气体检测时,敏感件部分的
结构设计及其工作原理显得十分重要。本章以日本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
敏感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工作原理以及其加热部分的控制。

3.1敏感件的工作原理

氮氧传感器敏感件采用双空腔多电池结构,通过对腔体内的测量气体进行分
室、分级控制,实现对氮氧化物的测量。在敏感件上,由5个电极组成3个氧泵
(主泵,辅助泵,测量泵),分布在第一第二两个腔室。其工作的过程主要分为
以下三步(如图3.1所示):
(1)测量气体通过第一扩散狭缝进入到第一个腔室中。第一腔室中的氧泵(主
泵)将气体中的氧气成分泵出至腔体外部,同时在高温与Pt电极的作用下又促
使N02发生如下的分解反应:
2N02—2NO+02 (3.1)

同时,在第一腔室中,剩余氧浓度的值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使得腔
室内的NO不会分解。进入到第一腔内的其他还原气体(HC、CO、H2)会在氧
气的氧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
(2)测量气体流出第一空腔,通过第二扩散狭缝进入到第二腔室。由于辅助泵
的作用,使得进入第二腔内气体中的氧气含量进一步减少直至氧气被完全蹦出到
腔体外。
(3)当气体接触到第二腔中的测量泵泵电极时,由于电极的催化作用,使得气
体中的NO发生分解反应:

2NO—N2+02 (3.2)

分解后所产生的02会被测量泵泵出腔体,此时会形成泵电流。该电流与
NO的浓度相对应,通过电流的数值就可以得出氮氧化物的浓度值。

19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

第一腔 第二腔

图3.1敏感件工作原理图

3.2敏感件工作过程的分析

用日本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来测试验证敏感件的工作原理。
分别控制敏感件的三个氧泵独立进行工作,然后分别对其工作过程进行测试。

3.2.1主泵的工作过程分析

将芯片安装到测试腔体中,使测试腔体的温度上升到600℃,测试气体为氧
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调节氧气的浓度范围为1%~9%,流量为1L/min。在只有
主泵运作的状态下对主泵进行检测,测出主泵的电流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与

极限电流的关系曲线。Vpo表示施加的主泵电压、Ipo表示主泵的泵电流。测试的
结果如图3—2、图3.3所示。

’200
差毫

’O∞

《¥00 啪
、b

甓600 毳}

葺、dl嶷爿茹_
4∞ 啦

2∞ 瑚

O 口
0 2∞ 4∞ 600 800 O 2 4 6 8

1.袈vp/mV 镀’t浓瓒糯

图3.2主泵的V.I特性曲线 图3-3主泵的02与Ilim特性图

20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图3.2可以看出,主泵具有很好的泵氧能力。在氧气浓度升高时,主泵电
流达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电压值会相应的增大,即主泵使得第一腔内的氧气浓度
降低到所要求值的电压会相应的增大。从图3.3可以看出,主泵的极限电流与腔
室内的氧气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图中直线的斜率表示气体从外界扩散到第一
腔室时所经过的扩散狭缝的扩散阻力。

3.2.2辅助泵的工作过程分析

与主泵的测试方法类似,即将敏感件安装在测试腔体中,给腔体加热到600

℃,通入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氧气的浓度范围为1000ppm~9000ppm,流量
为1L/min。在只有辅助泵运行的条件下对辅助泵进行检测,测出辅助泵的电流

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曲线。Vpl表示施加的辅助泵的泵电
压、Ipl表示辅助泵的泵电流。测试的结果如图3.4、3.5所示。

40

∞ 《加



吾|20
v.≮dI穗掌醛 {暑 硌

∞ 10

O o

0 200 枷 600 800


o 2000 4000 6000 8000 toooo

鬈,EJ,Kvp。/mV 鬏’0派gt/ppm

3-4辅助泵的v-I特性曲线 图3-5辅助泵的02与I胁特性图

由图3.4可以看出,辅助泵同样具有很好的泵氧能力。且由于其作用是将混
合气体中的剩余氧气泵出,所以与主泵相比,其泵氧的效率更高,可以从图线中
上升部分的斜率看出。从图3.5可以看出,辅助泵的极限电流与测量气体中的氧
气含量呈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代表第二扩散狭缝的扩散阻力。

3.2.3测量泵的工作过程分析

对敏感件的测量泵进行测试时,采取的方法与前两泵类似。将敏感件安装在
测试腔体中,将测试腔体加热到600。C,通入一氧化氮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一氧

化氮的浓度范围为Opm~2000ppm,流量为1L/min。在只有测量泵运作的条件下
对测量泵的电流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曲线。Vp2表示施加

2l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

的测量泵的泵电压、Ip2表示测量泵的泵电流。测试的结果如图3.6、3.7所示。



O ‘



嚣3
S口5 鲁
墨、△一翟Til_搿. 搿

0 '

¨ ¨∞¨ "”"如0” 们∞ 0

0 2。o 蝴 600 800 O 湖 1000 '50。 2000

,毪KvpJmV NO_:荽;垃巾pm

图3-6测量泵的v-l特性曲线 图3-7测量泵的NO与Ilim特性图

从图3-6可以看出,测量泵对NO具有很好的极限电流特性,当测量气体中
不含有氧气时,测量泵的泵电流完全来源于NO在电极上分解所产生的氧气。当
NO的浓度增大时,所需要施加的电压增大,并且最终的极限电流值也会增大。
由图3.7可以看出,测量泵的极限电流与NO的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直线的
斜率表示电极上扩散障的扩散阻力。

3.3自制敏感件的性能检测

按照分析出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原理研制出敏感件,并在类似的环境中对
敏感件的性能进行分析。分别控制敏感件的三个氧泵独立进行工作,然后分别对
其性能进行测试。

3.3.1自制敏感件主泵的性能检测

与前-d,节中的测试方法类似,将敏感件安装到测试腔体中,使测试腔体的
温度上升到600"O,测试气体为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调节氧气的浓度范围为
1%~9%,流量为1L/min。在只有主泵运作的状态下对主泵进行检测,测出主泵

的电流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曲线。Vpo表示施加的主泵电
压、Ipo表示主泵的泵电流。测试的结果如图3.8、图3-9所示。

2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000




《≮dl堪、1J磺
蜘 唔≮dI遵静搿■

撕 枷



0 200 4。o 500 800
0 2 4 e 8

j:聚’t rEVp。,mV 钒’t浓蝗,%

图3-8主泵的V.I特性曲线 图3-9主泵的02与11im特性图

由图3—8与图3-9可以看出,自制敏感件主泵的性能与NGK公司生产的敏
感件主泵性能很相似,具有很好的泵氧性能以及极限电流特性。但是在相同的氧
气浓度下,主泵的极限电流值偏小,而且稳定性也较差。

3.3.2自制敏感件辅助泵的性能检测

将自制敏感件安装在测试腔体中,给腔体加热到600。C,通入氧气与氮气的

混合气体,氧气的浓度范围为1000ppm~9000ppm,流量为1L/min。在只有辅助
泵运行的条件下对辅助泵进行检测,测出辅助泵的电流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
与极限电流的关系曲线。Vpl表示施加的辅助泵的泵电压、Ipl表示辅助泵的泵电
流。测试的结果如图3.10、3.1 1所示。

∞ 50

∞ 40

《∞ 吒30
毫 ≮
量 旦
造 篷
鲁20 掣20
群 蒜

10 10

0 0
O 2。o 4∞ 600幻0 4000
0 2000 6000 8000 10000

轭勋裂也I,'Vp.fmV 钮7 t泓J童,ppm

3-10辅助泵的V-I特性曲线 图3-11辅助泵的02与11im特性图

由图3.10与图3.11可以看出,自制敏感件辅助泵同样具有很好的泵氧能力。
与NGK公司生产的敏感件辅助泵性能相近,但是在相同的氧气浓度下,辅助泵

23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

的极限电流值偏小,而且稳定性也较差。

3.3.3自制敏感件测量泵的性能测试

将自制敏感件安装在测试腔体中,将测试腔体加热到600。C,通入一氧化氮

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一氧化氮的浓度范围为0pm~2000ppm,流量为1L/min。在
只有测量泵运作的条件下对测量泵的电流电压曲线,以及氧气浓度与极限电流的

关系曲线。Vp2表示施加的测量泵的泵电压、Ip2表示测量泵的泵电流。测试的结
果如图3.12、3.13所示。

6 e

5 5

- 4


銎3 3


:r

《≮dI≮掣蒜
矗2 2




0 200 4∞ 600 8∞ 0 500 1∞O '500 2000

耱馈敏琏lJ£V叫mV NO浓’l,ppm

图3一12测量泵的v.I特性曲线 图3.13测量泵的NO与Ilim特性图

由图3.12与图3.13可以看出,自制敏感件测量泵对NO具有较好的极限电
流特性。与NGK公司生产的敏感件测量泵性能相近,但是在相同的NO浓度下,
测量泵极限电流值的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
由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分析出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原理制作出
的敏感元件在性能上与NGK公司生产的敏感件相近,但在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上
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在生产敏感件的过程中,敏感件层与层之间的结
合度低于NGK公司生产的敏感件,出现了气体的泄漏情况。此外,在制作精度
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3.4敏感件的加热控制策略分析

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起始工作温度为500。C,只有当温度达到该值时,所使
用的氧化锆(Zr02)电解质才能够传导氧离子,传感器也才能够正常的工作【56】。
然而,敏感件的加热是由两部分来共同完成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加热;
另一方面是传感器自带的加热器。由于传感器敏感件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在

24
东南大学硕:仁学位论文

300~800 4C之间(即汽车排放的尾气温度),所以通过热的传导,可以使得敏感件

加热,但是这种环境温度是时刻变化的,而且依靠这种加热使得传感器达到工作
状态下所需要的温度耗时很长,这就需要一个控制装置来调节敏感件的加热,使
得敏感件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以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为研
究对象对敏感件的加热控制进行分析研究。

3.4.1尾气温度的变化对传感器的影响

尾气温度的变化对传感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传感器能斯特电势【57】测量的
影响。为了检验该影响,单独对工作过程中的主泵进行测试实验,检测主泵电极
在温度变化时其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通过直流可调电源给传感器敏感件施加12V的加热电压,用测试系统配制
不同浓度的氧气,改变测试系统的温度,测试传感器主泵上能斯特电势的变化。
其测试的结果如图3.14所示。


>≤拳掣奢莓罄

{己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燧7(揣『立/'C

图3一14尾气温度对传感器能斯特电势的影响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气体浓度下,尾气温度越高,所产生的能斯特电
势也会随之上升。

其次,尾气温度对传感器的极限电流也会产生影响。为检测该影响,采用与
上面类似的方法。即单独对工作过程中的主泵进行测试实验,检测主泵电极在温
度变化时其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通过直流可调电源给传感器敏感件施加12V的加热电压,用测试系统配制
浓度为1%的氧气,改变测试系统的温度,在泵的电极上施加一个可调的泵电压
Vp,然后记录下在不同泵电压下的泵电流Ip,其测试的结果如图3.15所示。

25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

m ℃




v1 『d一灌葶礴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聚也瓜VD,mV

图3.15测量气体的温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恒定时,泵的极限电流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

3.4.2传感器敏感件温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对传感器敏感件的温度实现精确的控制,使得敏感件处于温度不断变化
的环境中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采用反馈加热控制(如
图3.16)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
其中,a线为加热线,b线为地线,c线为信号线。通过a线与b线组成的环
形电路,给敏感件加热,同时通过信号线c线反馈对施加在a、b线上的加热电
压进行调节,使得敏感件的温度能够保持一定。

3—16反馈加热的电极

由于所使用的加热电极是Pt电极,其温度与电阻值具有对应关系,因此在
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时,只需要监控加热电极的电阻(Rh)变化情况。加热电极
(即图3—16中的弯曲部分)是通过引线(a、b)连接N乡'I-部的,而且引线本身
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值。因此,为了得知加热电极的电阻,就需要知道引线的电阻

26
东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值。

Rh=R—R且一Rb (3.3)

为了减少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在设计时,将引线a、b设计为同一形状,即
a线与b线的电阻值相等,都为RL。上式就可以写成:


Rh R一2R1. (3.4)

根据公式3.2,通过外接电路对加热电极的电阻进行测量。 所接电路图如图
3.17所示。

如图中所示,可以通过电压表测出引线a两端的电压值V, 由于b引线的电
阻值与a相等,所以b引线的分压也是V,回路中的电流值,, 然后根据电路原
理计算出加热电极的电阻值Rh。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Rh=(u一2v)/1 (3.5)

3.17加热电极电阻测量电路

根据Pt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

R。=Ro(1÷哟 (3.6)

通过如上公式,可以推导出温度t的值。其中,R0为在冷态下所测得的Pt

电极的电阻值,Rt为在温度为t时所测得电极的电阻值,a为Pt的温度系数,可

以通过查表得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需要对加热电极的实际温度进
行测量,只需要问接地测量敏感件工作时其加热电极的电阻就可以得到其当前的
温度值。因此,传感器在温度不断变化的气氛环境中进行工作时,只需要预先设
定加热电极所需要达到的电阻值,然后通过调节施加在电极引线两端的电压的升
降(若电阻值高于预设值,则降低电压,反之则升压),就可以达到要求的控制

27
第三章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

效果。这样就可以使得加热电极总是能够稳定在一个恒定的值,保持传感器工作
性能的稳定。

3.4.3反馈加热控制方法的优势

由于汽车尾气温度对敏感件的测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仅会影响泵电极上
产生的能斯特电势,还会影响泵电极的极限电流。这两个因数可直接导致传感器
读数的精准度下降。因此,通过反馈加热控制方法,在敏感件的加热引线外施加
一个可控制调节的电压,从而使得敏感件在不同温度的尾气环境中都能够保持恒
定的温度,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为了验证反馈加热控制方法的优势,对图3.15中所示的尾气温度与极限电
流的关系曲线重新进行测试。而测试的方法是将原本施加的恒定电压12V改为
采用反馈加热控制控制方法进行加热控制。在测试的过程中,预先设定敏感件工
作时的加热电极的电阻值为9 Q,配制浓度为1%的氧气,改变测试系统的温度,

在泵的电极上施加一个可调的泵电压Vp,然后记录下在不同泵电压下的泵电流
Ip,其测试的结果如图3.18所示。

《蕞嚣一掣聪

/。1晶’2晶’3jo’4;o’s;o’6;
粕 策电tlivp/mV

图3.18采用反馈加热控制后尾气温度与极限电流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反馈加热控制的作用,当尾气温度由400。C上升到600
℃时,泵电极的极限电流基本维持在同一状态,表示传感器的工作性Zf|、匕l-,稳定。因
此,反馈加热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尾气温度变化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问题,
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3.5本章小结

28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章针对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加热控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
析研究,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介绍了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测试。
验证了三泵的作用:主泵具有较强的泵氧能力,其主要是负责将气体当中的氧气
泵出腔体,同时促进N02的分解,使得腔体当中剩余氧气的浓度降低到所要求
的范围;辅助泵的作用是将气体中剩余的氧气进一步泵出到腔体外,使得腔体中
的氧气浓度接近于0;测量泵的作用主要是使得气体中的NO在电极的作用下进
行分解,并将分解出的氧气泵出到腔体外,同时通过电极当中产生的电流大小得
出NO的含量,进而得出原混合气体当中氮氧化物的浓度。同时,对根据分析出
的原理而研制出的敏感件进行了分析检测。

(2)研究了氮氧传感器敏感件的加热问题。分析了尾气温度的变化对传感器测
量的影响。其不仅对传感器的能斯特电势有影响,也会对传感器泵电极的极限电
流产生影响。针对尾气温度变化对氮氧传感器检测精度的影响问题,分析出了采
用反馈加热控制策略对传感器敏感件的加热电极进行温度控制的方法。反馈加热
控制策略不仅能够使得敏感件在工作时能够快速的升温到工作状态,而且能够使
得敏感件的温度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尾气环境中维持在恒定的值,大大提高了氮氧
传感器的测试精度。并用反馈加热控制方法对泵电极的极限电流进行了实验测
试,与前面的实验作对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反馈加热控制方法
的优越性。

2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检测影响的分析

柴油机汽车尾气当中的气体成分除了氮氧化物外,还有一定浓度的CO、碳
氢化合物、H20和02等。而使用氮氧传感器对氮氧化物的含量进行检测时,由
于这些气体的存在,所以需要考虑这些气体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
好的改善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本章以进口氮氧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气氛环境
对氮氧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4.1各气体成分对氮氧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4.1.1氮氧混合物浓度对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在柴油机尾气当中,氮氧混合物的成分主要为NO与N02,其中70%.80%是
NO,其余的是N02。因此,需要分别考虑传感器在测量NO与N02时的精度情
况。可对传感器在工作状态下,测量泵的泵电极上的极限电流进行检测分析。
测试中,将第一腔中的Vo控制在300mV,把第二空腔中的V1控制在
400mV,,测量泵的泵电压固定在400mV。测试气氛中氧气浓度为1500ppm、水
蒸气浓度为4%、NO与N02的浓度分别在0-2000ppm范围内可变,其余气体为
N2。通过调节加热电极的加热电压,使加热电极的电阻值控制在9 Q。图4.1表

示NO浓度与传感器泵电流的关系,图4.2表示N02浓度与传感器泵电流的关系。

v.t,c

dl爱掣蒜

O 5∞ ’000 150。20∞ O

0 500 ’000 1500 2∞O


NO・客盘/∞m

鸭浓陵,ppm

图4.1 NO浓度与测量泵的电流关系 图4.2 N02浓度与测量泵的电流关系

由图4.1与4.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NO和N02浓度与泵电极的极限电流都

30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传感器对这两种气体都能够进行精确地测量。而从图
中同样可以看出,两组曲线在分辨率(斜率)上存在着差异。其中,传感器泵电

流对NO的分辨率较高(6nA/ppm),对N02的分辨率略低(4.25nA/ppm)。NO,
在第一空腔中绝大部分会分解成NO与02,在测量电极上的反应气体只可能为
NO,而等量的N02会分解成等量的NO,相同浓度的NO和N02所产生的极限
电流理论上应该是相同的。但是由于N02的分子量比NO的分子量要大,在其

通过第一扩散狭缝时,扩散系数要小于NO,所以同等浓度的NO与N02在经过
第一狭缝后NO的浓度要高于N02,所以导致了相同浓度下NO的泵电极的极限
电流高于N02泵电极的极限电流。然而,所产生的差异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因
此这一点对于传感器的控制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

4.1.2氧气浓度对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通过对氮氧传感器敏感件工作原理的分析可以得知,传感器在工作时需对尾
气当中的氧气进行处理,其上的氧泵也正是为了使得气体中的氧气能够泵出腔
体,从而实现对氮氧化物的检测。因此,氧气含量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需要进行
检验。

使用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来验证氧气浓度的影响。实验时,将加热

腔的温度上升到800"C,固定NO的浓度为1000ppm,通过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
来调节氧气的浓度(0~18%),记录测量结果表4一l所示。

表4.1不同氧气浓度下传感器的测试数据
02 Ip0 Ipl Ip2 VRef

(%) 绿线 黄线 灰线 mv
uh uh uh H|继n H|戡从 徽器缴
O 一10 2.3 100 -100

3 409 2.35 —318 -100

6 875 2.4 -786 -100

9 1360 2.5 —127l -100 o屯心1


12 1853 2.53 —176l —100 1
15 2367 2.6 -2276 —100 1
18 2888 2.7 -2800 ——100 邺一红绿吖埘m啪撕蹴姗娥 眦一红黄吖星|m 嚣|号蜘搦蛳 啦一红灰州Ⅲ燃姗娥蜘抛蛳 Ⅷ一白绿州叭跚湖蜘Ⅲ抛似 Ⅵ一白黄州姗嘲姗 姗 姗 坨一白灰州懈姗懈啪嘲 咖 1 弘必加s3的弘坞 渤跚啪叭砉|;哪嘲

由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测量泵上的电流值Ip2会
随之上升(图4—3)。

3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爵2 0

O 2 4 8 8 10 12 14 ’6 18 20

辍‘t浓度,%

图4-3氧气浓度对测量电极电流的影响

氧气浓度对传感器测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敏感件前两泵在泵氧的处理
上受到影响。当进入到第一腔内的氧气浓度增大时,主泵没有将气体中的氧气的
残余量泵到所允许的范围,从而有过多的氧气进入到第二腔。同时,第二腔中的
辅助泵由于其泵氧能力的限制,使得残余的氧气也没有完全被泵出到腔室外,从
而有了部分氧气进入到测量电极上,使得电极上的电流增大,导致传感器测量产
生误差。

4.1.3其他气体对传感器检测的影响

在汽车尾气当中,除了氮氧化物与氧气之外,还存在着多种气体成分。因此,
在考虑检测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氮氧化物含量时,也需要就这些气体对氮氧传感器
的影响进行检测。

在配气系统中,分别配制CO(0~5000ppm)、C3H8(0~5000ppm)、H20(0~8%)
使其与浓度为500ppm的NO混合,检测测量泵电极上极限电流的变化情况。其
测量结果如图4.4,图4.5和图4-6所示。

32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 4

::;


岳:
vI≮dl甓砻磷 苌3


O '1000 2000 姗4a∞,50aa O ’∞O 200。 30∞ 懒 5000

CO湖9.tppm C3H拶gt.1ppm

图4—4 CO对测量泵电流的影响 图4-5 C3H8对测量泵电流的影响

5.O

45

40

o 35

上0

琏30

2 5

2 0

O 2 4 6 8 10

H20浓Jjl=,%

图4-6 H20对测量泵电流的影响

从图4—4,图4.5和图4-6可以看出,尾气当中的其他气体组分,对于氮氧
传感器测量精度,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在实际检测当中,不需要考虑这些气体
的存在情况。

4.2气氛环境对传感器各泵电信号影响的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氮氧传感器在工作状态下各电极的工作情况,采用NI公司
设计的高精度检测设备对传感器的5根信号线(分别与敏感件的各个泵电极相
连,参照图1.7)进行检测。

4.2.1气氛环境对主泵正电极上电信号的影响

3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号线红线与主泵(第l氧泵)的正极相连接,该电极不仅仅是主泵的正极,
还是辅助泵与测量泵的正极,是三个泵的公共电极。
在主泵正电极上,氧离子将失去电子,生成氧气,而进入到敏感件腔体的外
部。其发生的反应如下:

202-一4e一_02 (4.1)

通过NI设备对氮氧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下时,主泵正电极的电压与电流信
号进行检测,改变气氛环境,观察信号线上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1)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泵正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7a,图4.7b所示。

图4.7a主泵正电极(红线)的电压信号

34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图4.7b主泵正电极(红线)的电流信号

(2) 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0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 泵正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8a,图4-8b所示。

E:。

E e:

__

r:
_
1_J

”…U
}!=

r—].

∑心
E■ li g
;.

f_f

。。● ;}:

Et Ei:


E- E 0■l巨

n眺
¨i

一妻夏差羡E毯三夏 .一

I≤:

崔;:

一 _、,——^\~———^~~-

ii
-:
一I—一

_l
S}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8b主泵正电极(红线)的电流信号

(3) 配制氧气浓度为15%,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 泵正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9a,图4.9b所示。

_=-

£E:

几刑]_厂
啊}!:

¨;=

E 量Ei:

H=!
B潍 型! 。

__

2 E i

_
冒2 1
~ 红绩!基压

■1

.—7。\、一√—’—\...,77\

霍 ㈨J________________■■■;●‘●■■■■■■■■■■■■■■-,■=z!-_____一
I i ;器

一I—一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图4.9b主泵正电极(红线)的电流信号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看出,主泵正电极上所施加的电压并不因为气
氛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通过仪器显示的测量值,其有效值的大小维持在2.332V。
由以上的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主泵正电极上的电流信号是与气氛环境密切相关
的。当气氛中的氧气浓度保持不变时(比较图4.7b与图4-8b),可以看出,氮氧
化物浓度的改变没有使得电极上电流发生变化。从仪器的读数显示来看,图4.7b
读出的有效值为.1280uA,图4.8b读出的有效值为.1284uA。当气氛中的氮氧化物
的浓度保持不变,氧气的浓度发生变化时(比较图4—7b与图4-9b),可以看出,
电极上的电流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从仪器显示的读数来看,图4.9b所测得的
电极上电流的有效值为-2290uA。
从原理上来解释出现以上情况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当氧气的浓度增大时,进
入第一腔室的氧气浓度就会增大。通过主泵所泵出的氧离子的量增多,所形成的
离子流就会随之增大,最后直至极限状态,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值。因此,主泵
正电极上的电流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4.2.2气氛环境对主泵负电极上电信号的影响

信号线绿线与主泵的负电极相连,电极处于第一腔室内,与进入腔体的混合
气体直接接触。在该电极上,氧气在高温与电极的作用下,得到电子,形成氧离
子,并在电解质氧化锆内定向移动,形成离子流。其发生的反应如下:

13,2+4e一_202一 (4.2)

37
通过NI设备对氮氧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下时,主泵负电极的电压与电流信
号进行检测,改变气氛环境,观察信号线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1) 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 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0a,图4.10b所示。

图4一10a主泵负电极(绿线)的电压信号

■nZ■i・.

_“●‘●=:
绿绞魄渡
■H 睫i;:

■耵 量●i:

■¨ ●曼i:

■帕 虹l歪:

_量I射蔓c:

●n礓E;!

■al 噩●E:

归 a B; 鼋 _}———1
IH I口;:

。一a
●III:
r’“
搿;2

壤¨∞I女。‘嬲一列圜

比I

I●1 l■;:

E¨ I●lI:

●H tI;:

:t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2)
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0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 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一lla,图4.1ib所示。

图4—1lb主泵负电极(绿线)的电流信号

(3) 配制氧气浓度为1 5%,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主 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2a,图4.12b所示。

39
图4.12a主泵负电极(绿线)的电压信号

lIl●;:

t■’■ii。
绿绞邀漉
& 锄 2j
_∞ ■I;: j j蹬 Ei

佃睡 强{i: , 露曩 !I

■盯 t-拦:

●¨ ■}i:

_tll 量疆I:

量噩 ’艺;: 鹣 L


~ 1

_" ■l 固 厂
●l● III;:

_¨ IIIj:

●一 I—i:

I ■I●’。

l 1:,l£蟹!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图4.10b)和1374uA(图4.11b)。然而,当NO的浓度保持不变,改变氧气浓
度时,该电极上的电流与电压值都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对比图4.10a与图4.12a
可以看出,当氧气的浓度由9%提升到15%时,电极上的电压值显著的增大。通
过仪器读数显示,15%氧气浓度时,电压的有效值为2605mV,与9%氧气浓度
时比较,增大了64mV。对比图4.10b与图4.12b可以看出,当氧气的浓度由9%
提升到15%时,电极上的电流也会发生很明显的增大现象。从仪器的读数来看,
氧气浓度为9%时,该电极上的电流有效值为1370uA,然而当氧气的浓度提升到
15%时,该电极上的电流有效值增大到2377Ma。
从原理上来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该电极处于第一腔室内,是主泵的
负电极,其主要作用就是将腔室内的电离后的氧离子泵出至腔体外。当氧气浓度
增大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主泵所泵出的氧离子的数量就会增多,所形成的离子流
也会随之增大,因此,该电极上的电流就会增大。同时,由于腔室内的氧气浓度
的增加,为了使得氧气能够及时的泵出到腔室的外部,需要增加泵电压来加大单
位时间内流出的氧离子数量。所以,氧气浓度的增大会使得该电极上的电压增大。

4.2.3气氛环境对辅助泵负电极上电信号的影响

信号线黄线与辅助泵的负电极相连,电极处于第二腔室内,其所接触到的气
体是在主泵作用下降低氧气浓度后的混合气体。该电极与主泵的正电极组成辅助
泵,其作用是将混合气体中剩余的氧气泵出到腔体外部,保证测量泵能够精确地
进行测量而不受氧气的影响。
与主泵的原理类似,在该电极上氧气同样会发生电离,形成氧离子,并在氧
化锆电解质中定向移动,形成离子流。其反应式与公式(4.2)类似。
通过NI设备对氮氧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下时,辅助泵负电极的电压与电流
信号进行检测,改变气氛环境,观察信号线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1)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辅助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3a,图4.13b所示。

4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13a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压信号

图4.1 3b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流信号

(2)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0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辅助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4a,图4。14b所示。

42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图4.14a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压信号

图4—14b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流信号

(3)配制氧气浓度为15%,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辅助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5a,图4.15b所示。

43
图4.15a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压信号

图4一15b辅助泵负电极(黄线)的电流信号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看出,辅助泵负电极上的电压值会随着氧气浓
度的增 加而增大,并且不受氮氧化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由图4.13a与图4.14a对
比可以 看出,当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保持不变时,使得NO的浓度从500ppm

上升到1000ppm,电极上的电压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通过仪表读数,当NO浓
度为500ppm时,其电压的有效值为2541mV,当NO浓度上升到1000ppm时,

44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电压值为2542mV。而当NO气体浓度保持不变,氧气浓度增加时,电极上的电
压值也会随之增大。对比图4.13a与图4.15a可以看出,当氧气的浓度由9%上
升到15%时,电极上的电压值会显著的增大。通过仪器读数显示,15%氧气浓度
时,电压的有效值为2608mV,与9%氧气浓度时比较,增大了67mV。然而,通
过三幅电流信号图形的对比,可以看出,辅助泵负电极上的电流始终保持不变,
稳定在某一特定的值上。通过仪器的测量,其电流的有效值为7uA。
从原理上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辅助泵负电极处于第二腔室内,其主要作
用就是将进入第二腔室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成分泵出到腔体外部。当通入第一腔室
的氧气浓度增大时,主泵受到泵氧能力的限制,无法将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泵至指
定的范围,从而导致了进入第二腔室的氧气浓度增加。而辅助泵为了将腔内的氧
气浓度降低到要求的范围,就需要增加氧泵的电压来使得单位时间内泵出腔室的
氧气的量增多。所以,当氧气的浓度增加会使得该电极上的电压增大。而电极上
电流的值始终维持在7uA这一现象是与氮氧传感器的控制策略相关的。在设计
时,就是以辅助泵负电极的电流值作为一个反馈的信息,然后对施加在各泵上的
电压值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辅助泵负电极上的电流值能够稳定的维持在7uA。这
一点将在下一个章节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4.2.4气氛环境对测量泵负电极上电信号的影响

信号线灰线与测量泵的负电极相连,电极处于第二腔室的最里端,其所接触
到的气体是在经过了主泵与辅助泵除氧之后的混合气体。该电极与主泵正电极组
成测量泵,其作用是将混合气体中的氮氧化物(N0)进行电离分解,使得产生
的氧离子能够泵出腔体,从而根据产生的电流大小来判断氧离子的数目,进而得
知NO的含量。电极上发生的电离反应,其反应公式如下:

2NO÷4e一-÷N2÷202一 (4.3)

通过NI设备对氮氧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下时,测量泵负电极的电压与电流
信号进行检测,改变气氛环境,观察信号线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1)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测量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6a,图4.16b所示。

4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16a测量泵负电极(灰线)的电压信号

图4.16b测量泵负电极(灰线)的电流信号

(2)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0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测量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7a,图4.17b所示。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图4・17a测量泵负电极(灰线)的电压信号

(3) 配制氧气浓度为1 5%,NO的浓度为500ppm,加 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测 量泵负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8a, 图4.18b所示。

47
图4-18a测量泵负电极(灰线)的电压信号

图4—18b测量泵负电极(灰线)的电流信号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看出,测量泵负电极上的电流会随着氮氧化物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受氧气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由以上的图形对比可以看出,
在相同的氧气浓度下,将NO的浓度值由500ppm上Yt-至U 1000ppm时,该电极上
的电流值将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通过仪器显示,电极上电流的有效值将从
1.22uA(图4—16b)上升到2.39uA(图4.17b),电流上升了1.17uA。当保持NO

48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的浓度不变,将气体中的氧气浓度由9%提升到15%时,电极上的电流会发生微
小的变化。将图4.16b与图4—18b作对比,从波形上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差较小。
通过仪器读数显示,当氧气的浓度为15%时,该电极上电流的有效值为1.31uA,
与浓度为9%氧气时的电流相比,增加了0.09uA。同时,由以上图形的对比可以
看出,该电极上的电压会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而增大,并且该电压不受NO浓度
变化的影响。对比图(4.16a)与图(4-18a)可以看出,当气氛中的氧气浓度由
9%上升到15%时,该电极上的电压值会增大。通过仪表读数显示,其电压的有
效值分别为2687mV和2732mV,增大了45mV。然而,当保持氧气的浓度不变,
改变混合气当中的NO浓度,该电极上的电压值不会发生变化。通过仪器读数显
示,当氧气的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000ppm时(即图4.17a),该电极上电
压的有效值为2688mV,与NO浓度为500ppm时的电压基本一致。
从原理上来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该电极处于第二腔室内,是测量泵的负
电极。NO气体会在该电极的作用下发生电离反应,产生氧离子,并且氧离子会
在泵的作用下定向移动,流出腔体。当NO浓度增大时,在该电极上产生的氧离
子的量就会增多,因此形成的离子流就会增强,该电极上的电流就会增大。然而,
当NO的浓度保持不变,增加气体中的氧气浓度时,由于主泵与辅助泵泵氧能力
的限制,会使得一部分的氧接触到测量电极,而形成氧离子。从而导致了电极上
电流的微小增大。并且当氧气的含量增加时,单位时间内需要泵出的氧离子的量
会增多,因而施加在电极上的电压会随之升高。所以当氧气浓度增大时,该电极
表面的电压值会随之上升。

4.2.5气氛环境对参比电极上电信号的影响

信号线白线与参比电极相连,电极处于与外界大气相连的空气通道内,其所
接触到的气体是稳定的大气环境。参比电极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可以参照对
比的对象,尤其是进行氧气浓度的对比(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为21%)并产生一个
浓差电势。在实验中就是通过产生的浓差电势的大小来判断残余氧气的含量。
通过NI设备对氮氧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参比电极的电压与电流信号
进行检测,改变气氛环境,观察信号线电信号的变化情况。

(1)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参比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19a,图4.19b所示。

4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4—19a参比电极(A线)的电压信号

图4-19b参比电极(白线)的电流信号

(2)配制氧气浓度为9%,NO的浓度为1 0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参比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20a,图4-20b所示。

50
一一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二二—==二二—一

图4-20a参比电极(白线)的电压信号

图4-20b参比电极(白线)的电流信号

(3)配制氧气浓度为15%,NO的浓度为500ppm,加热腔体的温度为500
℃,对参比电极电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图4-21a,图4-21b所示。
图4-21a参比电极(白线)的电压信号

图4-21b参比电极(白线)的电流信号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看出,参比电极上的电流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
而改 变,而参比电极上的电压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不受NO浓度变

化的 影响。由以上图形的对比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或者NO浓度发生变化时,
参比电极的电流维持不变。通过仪器读数显示,参比电极的电流值始终稳定在
.100uA。对比图4.19b与图4-20b,可以看出,当NO浓度不变,氧气的浓度由

52
第四章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

9%增加到15%时,参比电极上的电压值会减小。通过仪器读数显示,其电压的
有效值分别为2569mV和2522mV,减小了47mV。当气氛中的氧气浓度保持不
变,NO的浓度增大时(对比图4.19b与图4-21b),参比电极上的电压值几乎保
持不变。通过仪器读数显示,图4.21b所测得的电压的有效值为2567mV,与图
4.19b所测得的数值相近。
从原理上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参比电极上不会有氧离子的流动,所
以气氛中电离出氧离子的多少并不会影响参比电极上电流大小,即气氛当中的氧
气与NO浓度的变化不会对参比电极上的电流产生影响。然而,参比电极主要反
馈的信息是腔室内的氧气含量。当腔室内的氧气含量增加时,其浓度与外界大气
中氧气的浓度之间的差值就会减小,因而在参比电极上产生的浓差电势就会相应
的减小。因而,当气氛中的氧气浓度增加时,参比电极上的电压值会减小。

4.3本章小结

本章针对不同的气氛环境对氮氧传感器精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验分析了氮氧混合物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得知氮氧传感器在
工作时受氮氧化合物成分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重点分析了氧气浓度
对传感器精度的影响,得知氧气浓度的增加会使得传感器检测性能受到一定的影
响。当气体中的氧气浓度增大时,主泵与辅助泵都将受到泵氧能力的限制而无法
使得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个指定的范围。从而会有多余的氧气接触到测量泵的电
极,使得电极上的电流增大,引起传感器测量的误差。还分析了其他气体(CO、
C3H8、H20)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得出在检测氮氧化物含量时,不需要考虑这
些气体的存在。
(2)详细介绍了气氛环境对敏感件上的5个泵电极电信号的影响。其中,主泵
正电极的电流会随着气氛当中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上的电压始终保持不
变:主泵负电极上的电流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上的电压也会随着氧
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辅助泵负电极上的电流始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值(7uA),
当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增加时,电极上的电压值也会随之增大;测量泵负电极上的
电流会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氧气浓度的增加只会使得其电流发生
微小的变化,但却会使得电极上的电压增大;参比电极上的电流始终保持在一个
恒定值(一100uA),当气氛中的氧气浓度增加时,由于浓差电势的影响,使得参
比电极上的电压值下降。

5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氮氧传感器ECU的控制策略

一个完整的氮氧传感器是由一个传感器与一个ECU控制单元组成的。在先
前的章节中,已经详细的讲解了传感器敏感件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过程。而
本章将会针对ECU控制部分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实验对比验证西门子公
司所生产的ECU控制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的优越性。

5.1双电压反馈控制策略

在进行ECU控制器开发时,国外最早采用的是双电压反馈控制策略,即“Vo、
V1反馈”控制策略。即是指事先设定Vo、Vl的值,并将其作为基准,把实际测
得的值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来指导主泵与辅助泵泵电压的施加。其控制原理图如
图5.1所示。

7a'Orl

7aft"2

7.ror3

矗Qq

Zak-5

及☆一6

图5.1“Vo、Vl反馈”控制原理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Vo表示主泵的负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其作
用是监控第一腔室内的氧气浓度,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主泵。主泵通过所得到的

信息值,对旌加的电压进行调整,使得Vo的值最终稳定在预设值。
预先设定Vo的值为300mV,其对应的氧气含量为lppm。当进入第一腔中
的氧气浓度大于lppm时,Vo的实际值会超过300mV,此时主泵上施加的电压
值将会相应的增大,来增加氧泵的泵氧能力,从而使得第一腔内的氧气浓度能够
下降到lppm,即使得Vo的值能够下降到300mV;当进入第一腔中的氧气浓度
小于lppm时,此时会出现反泵现象(如表4.1中所示,氧气浓度为0%时,红
第五章氮氧传感器ECU的控制策略

线上的电流为正值,表示电流出现反向情况,氧离子逆向移动),使得空腔外的
氧气泵入到空腔内,从而使得氧气的含量达到lppm;当进入第一空腔的氧气浓
度为lppm时,主泵上将不会施加泵电压。
与Vo类似,Vl表示辅助泵的负电极与参比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其作用是监
控第二腔内的氧气浓度,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辅助泵。辅助泵通过所得到的信息
值,对施加的电压进行调整,使得Vl的值最终稳定在预设值。

预先设定Vl的值为400mV,其对应的氧气含量为0.01ppm。当进入第一腔
内的氧气浓度大于0.01ppm时,Vl的实际值会超过400mV,此时辅助泵上施加
的电压值将会相应的增大,来增加氧泵的泵氧能力,从而使得第二腔内的氧气浓

度下降到0.01ppm,即使得V1的值能够下降到400ppm;当进入第二腔中的氧气
浓度小于0.01ppm时,辅助泵同样会出现反泵的情况,使得空腔外的氧气泵入到
空腔内,从而使得氧气的含量达到1ppm;当进入到第二腔的氧气浓度为lppm
时,辅助泵上将不会施加泵电压。
使用“Vo、Vl反馈"控制策略来控制传感器的检测,测试氧气浓度对传感
器精度的影响。将传感器加热到800℃,氧气的浓度变化范围为O~20%,NO浓

度的变化范围为O~1000ppm,检测测量泵的泵电流Ip2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如
图5.2与图5.3所示。

vI≮d|爱善澎 3

5 10 15 20

钒。t浓腹搦

图5.2氧气浓度对测量泵泵电流的影响

5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I蓬暑※ 3

O 200 400 600 800 1000

NO浓/.E/ppm

图5-3氧气浓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由以上的两幅图可以看出,当气氛当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时,测量
泵的泵电流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这种增大现象在氮氧化物浓度较

高时更为明显。Ip2的增大,即表示传感器所测出的氮氧含量的增大,传感器的
测量误差增大。因此需要寻求更准确的控制策略来减小氧气浓度对传感器精度的
影响。

5.2电流定值反馈控制策略的优势

在“Vo、Vl反馈”控制策略当中,由于在将Vo的值设为定值后,相当于限
制了主泵的泵氧能力,这样在氧浓度增大时,传感器容易产生的测量误差就会增
大。因此,在考虑控制策略时,就应当考虑如何解决氧气浓度变化对传感器测量
精度的影响问题。

为了解决氧浓度变化的问题,对原先的“vo、VI反馈控制策略”进行改进,
使得第一腔中预设的Vo值能够随着氧气浓度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
减小氧气浓度的影响。因此,西门子公司在设计控制策略时,选取辅助泵的泵电
流Ipl作为控制对象,设定其值为某一恒定的值。通过不断调整Vo值,来使得
Ipl的值能够达到预设值。同时为了增强辅助泵的泵氧能力,将第二腔的Vl值由
原来的400mV提高为450mV。以上的控制方法就称为“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
其原理图如图1.7所示。

在该控制策略下,预先设定Ipl的值为7uA。当气氛当中的氧气浓度增大时,
Ipl的值就会增大,此时该值将会反馈给主泵,调整Vo的值使主泵的泵氧能力增
强,从而来降低气氛当中的氧含量,使得Ipl的值能够维持在7uA。同时,由于
辅助泵Vl值的增大,使得辅助泵的泵氧能力增强,进一步降低了第二腔中的氧

56
第五章氮氧传感器ECU的控制策略

气含量,使得测量极受到氧气浓度的影响进一步减小。
为检验“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在实际测量中的可行性,采用西门子公司
开发的ECU控制传感器的运作,进行与5.1中相同的实验作对比。以此来检测
“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在实际应用当中能否有效地降低氧气浓度变化对传感
器测试精度的影响。将传感器加热到800℃,氧气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0%,NO
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000ppm,检测测量泵的泵电流Ip2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
如图5.4与图5.5所示。

7 O

6 5

6 O

5 5

5 O

4 5

4 O

3 5

3 0

2 5

暑,‘dI爱擘甚 2 O

1 5

1 O

O 5

O 0

O 5

5 10 15

袈7(浓废,%

图5.4氧气浓度对测量泵泵电流的影响


墨、‘d=5f3掌磷

图5.5氧气浓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由以上的图5.4、图5。5与图5-2、图5-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采用“Ipl定
值反馈”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于氧气浓度变化而引起的测量泵的电流的变

化,即采用“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与采用“Vo、Vl反馈控制"策略相比,能

57
东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够使得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更高。

5.3本章小结

本章针对氮氧传感器控制器部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主要内容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介绍了国外早先采用的氮氧传感器ECU的控制策略——“Vo、Vl反
馈控制”策略。然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运用“Vo、V1反馈控制”策略对混合
气体当中的氧气进行处理时,所得到的控制测量效果并不是很好。当气氛当中的
氮氧化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时,测量泵的泵电流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
且这种增大现象在氮氧化物浓度较高时更为明显。这样就会使得传感器的测量受
到较大的影响,降低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在传感器通过SCR控制界面读数时,
氮氧化物含量的显示值将会偏离实际值较多。
(2)实验验证了西门子公司所采用的控制策略——“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
该策略就是在设计时,选取辅助泵的泵电流Ipl作为控制对象,设定其值为某一
恒定的值(7uA)。通过不断调整Vo值,来使得Ipl的值能够达到预设值。同时
为了增强辅助泵的泵氧能力,将第二腔的V1值由原来的400mV提高为450mV。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采用“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后,因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引
起的Ip2值的增大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善。说明与“Vo、Vl反馈控制”策略相比,
“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能够更好的降低氧浓度对于传感器测量的影响,提高
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58
第六章总结与期望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各国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汽车尾气排放
处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国外柴油机的排放标准由欧III提升至
欧IV,我国也将排放标准由原来的国三提升至国四,这就对于柴油机的排放控制
提出了高要求。然而柴油机排放尾气当中的CO和HC等气体含量较少,一般都
在排放法规的要求范围内,而氮氧化物的含量较高,与汽油机接近,需要进行控
制。因此,研制和开发能够检测柴油机尾气当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测试装置具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研究和开发能够在柴油机SCR
系统中使用的高精度氮氧传感器。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总结如下:
(1)为了模拟汽车尾气排放的气氛环境,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检测传感器性
能好坏,以及检测传感器工作状态下线路中电信号的测试系统。设计的系统包括
系统的配气环节,系统的加热与气体混合环节,以及系统中电信号的测试环节。
(2)以日本NGK公司生产的氮氧传感器敏感件芯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
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敏感件上的三个泵(主泵,辅助泵,测量泵)分别进
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验证了三个泵的作用:主泵具有较强的泵氧能力,
其主要是负责将气体当中的氧气泵出腔体,同时促进N02的分解,使得腔体当中
剩余氧气的浓度降低到所要求的范围;辅助泵的作用是将气体中剩余的氧气进一
步泵出到腔体外,使得腔体中的氧气浓度接近于0;测量泵的作用主要是使得气
体中的NO在电极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出的氧气泵出到腔体外,同时通
过电极当中产生的电流大小得出NO的含量,进而得出原混合气体当中氮氧化物
的浓度。同时,对根据分析出的原理而研制出的敏感件进行了分析检测。
(3)研究了敏感件的加热问题,分析了采用反馈加热策略对敏感件进行加热
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使得敏感件的温度能够迅速达到工作要求的温度状
态(500℃),而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外界环境温度对敏感件温度的影响,可以提
高氮氧传感器的测试精度。
(4)通过实验测试,研究分析了气氛环境当中的各种气体成分对传感器测量
精度的影响。其中,氮氧混合物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CO、

C3H8、H20气体对传感器测量没有影响,而氧气浓度的变化对传感器测量有很大
的影响。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越大,测量泵上的泵电流也会增大,传感器读数
与实际值相比偏大。

5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分别在不同的气氛环境中对传感器敏感件上的5个泵电极进行测量,对
比分析了电极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情况。并从原理上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结果进行
了分析和理解,得出了各泵电极上电信号的特征以及变化规律。
(6)实验分析了“Vo、V1反馈"控制策略在传感器控制上所存在的不足,
当气氛当中的氮氧化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时,测量泵的泵电流会随着氧气浓度的增
大而增大,而且这种增大现象在氮氧化物浓度较高时更为明显。这样就会使得传
感器的测量受到较大的影响,降低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同时,实验验证了西门
子公司所采用ECU控制策略——“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的优越性。通过实验
对比得出该控制方法比“Vo、Vl反馈”控制策略更加精确,更适合传感器的控
制。

6.2未来展望

氮氧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在
国内外成功研制出的适合于汽车使用的高性能氮氧传感器只有一种产品,即是由
日本NGK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研制的氮氧传感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竞
相开发研究该产品,以打破国外对于氮氧检测控制技术的垄断。
由于对于氮氧传感器的研究时间不长,加之在有些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的不
足,难免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现结合本人在研究氮氧传感器过程
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进行氮氧传感器开发时,需要将正向开发与反向开发同时进行。即
是指在开发过程中,不仅仅是研究分析破解已有的产品样件,还需要有自己的开
发路线。反向开发只能是作为正向开发的依据,为正向开发提供参考资料,而不
能够占到主导地位。在很多时候,样件当中产生的种种现象是目前无法解释的,
超出了对其的理解,从而使得反向开发无法进展下去。正确的做法是从研究分析
得出的可行理论出发,研制出符合控制要求的产品。
(2)对于氮氧传感器的研究不能够将控制器与敏感元件分开进行。氮氧传
感器是由控制器与敏感元件组成的一个整体,敏感元件是通过控制器来加以控制
的,而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又是由敏感件的工作原理来决定的。因此,在实际开发
研究当中,需要将二者同时进行,否则无法确定二者的匹配性。
(3)对于传感器的控制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改进。在进行控制策略的

分析时,可以看出,尽管西门子公司所采用的“Ipl定值反馈”控制策略与国外
早先的“Vo、Vl反馈”控制策略相比,更具有优势,能够使得传感器的测量精
度更高,但是在测量上还是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当中
进一步的改进控制策略,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东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许飞云教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
帮助下,我才能够完成课题。导师的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严谨求实的
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树立了人生的榜
样。导师不仅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教会了我如何去进行科研工作,而且使我懂
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懂得了止于至善的真正含义。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无
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导师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所取得的每一点
进步都凝聚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为了培养我付出辛勤劳动以及无数心
血的导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贾民平老师、胡建中老师和黄鹏老师为我完成课题和论文撰
写提供了许多的宝贵的意见。尤其是胡建中老师,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了我很多
的帮助和建议。

由于该项目为企业项目,因此,为完成该项目,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在无锡隆
盛科技有限公司生活学习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与公司同仁尹亮亮、
谈宏亮、宋巍共同进行了该项目的开发。同时,他们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也向他们表示感谢。还要感谢隆盛公司的领导在生活上给予我的关心
和帮助。

在这里,我同样要感谢张小平和马家欣同学,谢谢他们在我不在学校时能够
帮我处理学校的一些事务,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同时,他们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
向前。还要感谢实验室的所有同学共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学术的氛
围,让我在校期间能在实验室里体会到家的温馨。
此外还要感谢所有的好友,陪我共同渡过了学生生涯,一起品味了学习科研
当中的酸甜苦辣。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同时也祝他们能够在人生
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在这罩,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的今天。这二
十多年来,他们至始至终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着我,让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
进步。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为了让我能够完成学业,尽了他们最大的
努力。我无以报答,唯有不断地努力向前,才能不辜负他们的恩情。

2012年5月于九龙湖

6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马涛.汽车尾气排放与大气污染【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2):52.53.
[2】李佳徽,李道华.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24(8):70—75.

[3】黄振中.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4,26(2):30.34.
[4】高捷,王禹,张培.我国大气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125):1.3.
【5】A.Gurlo,N.Barsan,U.Weimar,M.Ivanovskay如A.Taurino,ESiciliano,Polycrystallineweii.
shaped blocks of indium oxide obtained by the sol-gel method and their gases of lean burn

engines,Sens[J].Acturaors,2000,(67):l一23.
[6】司蔚,谷雪景.我国固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评析【J].环境保护,201 1,(10):50.51.
[7】 巴雅素,胡庆凯.我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 1.(10):255-256.

【8】徐青,郑章靖,凌长明等.氮氧化物污染现状和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9):16388一16391.

[9】王东霞,李健,高崇等.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J】.环境与健康,2010,22(5):102—104.
【10】杨宗鑫,王兵,林孟雄等.人气污染过程中氮氧化合物对大气的危害及防治【J].内蒙古石
油化_-14.,2008.(2 1):24.26.

[1 l】覃雪,王春丽.大气污染分析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4):75.81.

[12】汪荣会.SCR国Ⅳ柴油机的OBD实现策略[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0,16(4):9一13.
[13】贾毅峰,兰雯.浅谈氮氧化物的污染治理技术【J】.广西轻:r业,2007,(9):98.99.
【1 4】W.Gopel,G.Reinhardt,M.Rosch,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state amperometric and

potentiometric high temperature sensors[J],Solid State lonics,2000,(1 36):5 l 9—53 1.

[15】胡静,赵彦光,陈婷等.重型柴油机尿素.SCR闭环控制系统的研究[J],汽车-T程,
20 1 l,33(6):482-485.

【16】杨洋.基于SCR系统的车辆电气系统设计开发【J】.汽车科技,2009,(1):32.36.
[1 7】王福亮.柴油机SCR技术[J】.内燃机技术,201 1,(3):34.39.

[1 8】张良.柴油机SCR技术控制的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0,36(6):39.41.

[19】黄英,孙业保.车用内燃/fJL[M].北京:北京理1大学出版社,2007
【20】GBaier,V.Schule,A.Vogel,Non-Nemstian zirconia sensors for combustion control

【J】,Appl.Phys.A:Mater.Sci.Process.1 993,(57):5 1.56.


[2l】曹晓轶,郑颖.采用SCR后处理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排放[J].交通节能与环保,
2008,(1):34-35.

【22】N・Docquier,S.Candel,Combustion control and sensors:a


review【J]Prog.Energy
Combust.Sci.2002.(28):1 07-1 50.

[23]杨虎.柴油机SCR电控系统的开发及试验研究[D】.[硕十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4】邹携瑁.尿素选择性还原柴油机尾气NOx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3):21.23.
[25】M.Fieischer,S.Komely,T.W曲,J.Frank,H.Meixner,Selective gas detection with high.

temperature operated metal oxides using catalytic filters【J】,Sens.Actuators,2000,

62
参考文献

(69):205・2 1 0.

[26】贾芸芳,冯喜增,王立凯等.半导体传感器在生物分析科学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
2006,(1):28・36.
【27]N.ESzabo,RKDutta.Strategies for total NOx measurement with minimal CO interference

utilizing a microporous zeolitic catalytic filter【J】,Sens.Actuators,2003,(88):1 68一l 77.

【28】侯建鹏,朱云涛,唐燕萍.烟气脱销技术的研究【J】.电力环保,2007,(23):24.27.
【29】N.ESzabo,RK.Dutta,Correlation of sensing behavior of mixed potential sensors with
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ctrodes[J],Solid State lonics.2004,

(171):183-190.

【30】良厚蕴,唐绍桦,刘庆国.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研究[J】,耐火材料,1991,(25):258.260.
[3 1】R.Radhakrishnan,A.V.Virkar,S.C.Singhal,G.C.Dunham,O.A.Marina,Design,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iniaturized series-connected potentiometric oxygen sensor

[J】,Sens.Actuators,2005,(1 05):3 12.

[32]秦树基.汽车用氧传感器【J】.传感器技术,1992,(3):5一10.
[33】李勤.现代内燃机排气污染物的测量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4】N.Miura,G.Lu,N.Yamazoe,Progress in mixed-potential type devices based on solid

electrolyte for sensing redox gases[J],Solid State Ionics.2000,(1 36):533-542.

【35】王务林,赵航,王继先.汽车催化转化器系统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6]B.Fruhberger,N.Stirling,EG.Grilio,S.Ma D.Ruthven,R.J.Lad,B.G.Frederick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nitric oxide in human breath using a semiconducting oxide based

chemiresistive microsensor[Jl,Sens.Actuator,200 1,(76):226.


[37】 陶颖,王零森,陈振华.Zr02陶瓷的离子导电性及其应用【J】.中国陶瓷,1999,(35):12.15.

[38】 晏薇.基f杂多酸修饰电极NOx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J】.实验与技术,
20 1 0,26(6):490-493.
【39】 张仲生.氧离子同体电解质浓差电池与测氧技术【M]一匕京:原子能出版社,1983,

【40】 余道建,沈瑞琪.N02气体传感器敏感材料【J】.传感器技术,2001,20(4):1.5.

【4l】 卢继东.SCR技术在国内车用柴油机上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5):80-95.
【42】 G.Lu,N.Miura,N.Yamazoe,Stabilized zirconia-based sensors using W03 electrode for

detection of NO or N02[J],Sens Actuators,2000,(65):1 25—1 27.

[43】 王常珍.固体电解质和化学传感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44】 S.Benard,L.Retailleau,EGaillard,EVemoux,A.Giroi卜Fendler,Supponed platinum catalysts

for nitrogen oxide sensors[J],Appl.Catal.2005,(55):l 1・2.

【45】 陈建元.传感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6】 N.Kato,N.Nakagaki,N.Ina,Thick film Zr02 NOx sensor[J],SAE paper960334,1996.

[47】 高建元,邹杰,章东兴等.氧气对NOx传感器气敏特性的影响【J].传感器技术学报,
2010,23(9):1 215一1219.
【48】 EAcke,MSkoglundh,Comparison between ammonia and propane as the reducing agent in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under lean conditions over Pt black『J】,Appl.Catal.


1999,(20):133・144.
【49】 N.Kato,Y.Hamada,H.Kurachi,Performance ofthick film NOx sensor on diesel and gas online

engines[J],SAE paper.90858,1997.
[50】 Michael P.Walsh,Global trends in diesel emissions control-A 1 998 update【J】,SAE paper.
980186,1998.

【51】 李兴虎,张博彦,韩爱民,金克成,王新征.加热式氧传感器在点燃式发动机空燃比测

6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中的应用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2,(20):217-220.
[52】J.Hamda,T.Tomodita,H.Mizuno,et.a1.,Development of direct injection gasoline engine

[J】,SAE paper970540,1 998.


[53】A.Peters,H.J.Langer,B.Joki,W.Mueller,et.a1.,Camlytic NOx reduction on passenger car diesel
common rail engine【J】,SAE paper980 1 9,1 988.

【54】陈家林,万吉高,王开军等.氧传感器用Zr02-Y203固体电解质导电性能的研究[J].贵金
属,2001,(22):21-24.
【55]N.Miura,G.Lu,M.Ono,and N.Yamazoe,Selective detection of NO by using an
amperometric
sensor based on stabilized zirconia and oxide eledtrode[J】.Solid State lonics 1 999,

(1 1 7):283—290.

【56】王康丽,严河清,白延利等.氮氧化物电化学传感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4,1 9(4):85—87.

【57】唐玲,李乐庆.电极极化及其对NOx传感器剩余氧气浓度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1 3(4):37.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