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择的接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正确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费尔巴哈马克思 费尔巴哈派马克思哲学历史著作

Il
Abstract

Influence of Feuerbach philosophy on the Marx

philosophy formation

A refutation of Marx’S philosophy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Feuerbach era¨theory

Major: Marxist Philosophy

Postgraduate:Xu Yiying

Abstract:Feuerbach to Marx’S influence iS exist,but either Marx is a Feuerbach

pie,or there is a Feuerbach pie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has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many scholars.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we need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Feuerbach to Marx

from Marx’S historical works to ascertain Marx is not”Feuerbach pie”.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es not exist”Feuerbach


pie”stage.Ludwig

Feuerbach philosophy for marxism formation process is just inspire and influence.

Cle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uerbach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Marx’S theory works,from four par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The first part is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on

Marx and Feuerbach relation point of view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Will do abstract and analysis the deficiency and defective from Marx
historical works to prepa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

groundwork.The second part from Marx’S thought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works

(including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 Rhine newspaper period)to make sure
Feuerbach to Marx is only thought collision,not exist influence.At the third part

analys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works,including”the

criticism on
Hegel’S legal philosophy”and”German yearbook period”to determine the

II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fluence of Feuerbach to Marx is existence,but not Marx’S leading thought.The

fourth part analyses Marxist philosophy in gradually mature period of work,including

”the 1 844 years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About Feuerbaeh’S

outline”and’’German ideology”.Comparing with Feuerbach philosophy,Marx surpass


at three parts,ranging from perceptual existence to the perceptual activities,from the

religious alienation labor alienation and from”explaining the world”to”change the

world".

In a word,carding from these historical works Can be seen,Ludwig Feuerbach’S

influence to Marx is exist,but these effects are not the mainstream,to Marx’S

philosophy formation is not leading role.Marx’S philosophy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istory and practic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re is neither exist Feuerbach stagein in this process,nor Feuerbach change.Just in

the process,Marx has the option of receiving the correct general materialism

philosophy thought from Feuerbaeh philosophy.

Key words:Feuerbach Marx Feuerbach pie Marxist philosophy

History wofks

IV
目次

目次
摘要………………………………………………………..I
ABSTRACT.………………..………………………………..III
11前言……………………………………………………….1
日U舌……………………………………………………….1
1.1问题提出………………………………………………..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
1.2.1传统马克思哲学的观点………………………………….1
1.2.2西方马克思哲学的观点………………………………….3
1.2.3传统教科书理论的观点………………………………….5
1.2.4基本无关论的观点……………………………………..6
1.3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7
2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起点上的差异和某些观点的契合..9
2.1《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9
2.2“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差异与契合………….10
2.2.1《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10
2.2.2《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1
2.2.3《摩塞尔记者的辩护》………………………………….12
2.3小结…………………………………………………..12
3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哲学原则和方法的借用……………..14
3.1克罗茨纳赫时期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14
3.1.1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原则的借用………………………..14
3.1.2费尔巴哈“颠倒”方法的运用……………………………15
3.2《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16
3.2.1《论犹太人问题》将异化理论深入现实社会生活………………17
3.2.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决了消除异化问题的根本方法……18
3.3小结…………………………………………………..18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21
4.1从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的超越……………………………….21
4.1.1费尔巴哈感性存在的哲学思想立足点……………..……….21
4.1.2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哲学思想立足点………………………..22
4.1.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维方式上的超越…………………..23
4.2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25
4.2.1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25
4.2.2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2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异化思想上的超越…………………..28
4.3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超越………………………..29
4.3.1费尔巴哈哲学价值取向一解释世界………………………..29
4.3.2马克思哲学理论旨趣~改变世界………………………….30
4.3.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价值取向的超越…………………….31
4.4小结…………………………………………………..32
结束语……………………………………………………..34
参考文献……………………………………………………35
致谢………………………………………………………38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39

VI
1前言

1前言
1.1问题提出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存在的,但马克思曾经是否是“费尔巴哈派”,以
及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据统计,我国学者
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文章中(近30年来有文章200多篇、专著9部),大多都
集中在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费尔巴哈哲学与
马克思哲学关系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中,关于马克思哲学“费

尔巴哈化”或“费尔巴哈阶段说”的争论和关于马克思哲学“非费尔巴哈化”或
“非费尔巴哈阶段说”的争论一直占据主流,并相互对立,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
思哲学影响的作用不是被夸大,就是完全被抹煞,这些都是不公平的,缺乏科学
的论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逐步进入了一个瓶颈,要打破
这个瓶颈,就要对马克思哲学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理清马克思哲学的源头,即马

克思哲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才能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的利用马

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针对马克思是否是“费尔巴哈派”,是否存在一
个“费尔巴哈派”阶段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挖掘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价值,以及
有助于开发当前的现实价值。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历史著作中,梳理马克思与费尔
巴哈的关系,从另一个侧面分析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及转变过程,理清费
尔巴哈哲学都在哪些方面对马克思哲学存在影响,影响的程度,是否起决定作用。

这有助于我们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根源,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也
有助于我们对那些夸大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的影响作用或是抹煞
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影响给予一个有力的否定;
也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生活中更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我们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值得去探讨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也
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科学的去分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总之,我们做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从历史著作中考察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形
成和转变过程,理清费尔巴哈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澄清费尔巴哈哲
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正确的研究路径,也是有必要的、可行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传统马克思哲学的观点

对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系的研究,早在恩格斯就已经开始,在1845年的《英
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恩格斯便指出“在公开拥护这种改造的人们当中,几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乎没有一个不是通过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克服而走向共产主义的删,这里“公

开拥护这种改造的人们”就包括马克思在内。1886年,恩格斯又在《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费尔巴哈与他们的关系做了全面的论述,
对费尔巴哈与他们的关系做了全面的论述,是为了“偿还一笔信誉债”,其基本观
点是:第一,“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
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圆。第二,费尔巴哈“在某些方面是黑格
尔哲学和我们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正是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

最终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这个“出发点”的影响,创立了马克思哲学这个“真
实结果’’。第三,费尔巴哈“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使得马克思
“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彻底地(至少在
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列宁承认恩格斯这种“中间环节”思想,在《哲学笔记》中说:“马克思在
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越了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
唯物主义。”⑤但他夸大了费尔巴哈“中间环节”作用,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批判主义》中,列宁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并且大家也知道,马克
思恩格斯是通过他而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又在《谈
谈辩证法》中列宁论述哲学发展史上勾勒出了“黑格尔一费尔巴哈一马克思"的
“圆圈"⑦,清晰的阐明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但这一论述指的是
近代哲学发展史,和恩格斯所指的马克思哲学发展史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一定的

夸大作用。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梅林对于费尔巴哈的中间环节作用也是认同的,但
这种“中间环节"并不是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完全继承和发展,他认为马克思
之所以能够从“费尔巴哈环节’’中走出来并进入真正的“马克思环节”,主要在于

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所承接费尔巴哈的只是停留在自然观上的一般唯
物主义。例如:梅林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的四篇文章中,“好像贯穿着一

条红线。这条红线就是费尔巴哈,他们从费尔巴哈出发,然后超过他而摸索前进”
@,这是对费尔巴哈是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的承认;但梅林同时又
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本质上等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
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综合”一“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是机械唯物主义者,

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9.
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2.
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8.
@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93.293.
@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60.80.
o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93.411.
@梅林.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M].三联书店,1962.52.


1前言

就像在社会科学里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一样”①,这是对这个“中间环节”进行的深
入解释和分析。
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费尔巴哈直接影响
了马克思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的哲
学基础”@;更是在认识论上不加区分的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实际就是费尔巴哈

的认识论,只不过因为马克思作了天才的修正而更加深刻化罢了”@。普列汉诺夫
十分重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并且是彻底的“等同论”者,通过研究《德
法年鉴》上的几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及和他合作《年鉴》的恩格斯,已经很稳地
站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观点上来’’@,并且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是
在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逻辑所指示的统一方向上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这些早期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指出费尔巴

哈“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一观点承认了费

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是存在影响的,但只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影响,并不是全面的、
全部的,这个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我们一时都成了费尔巴哈派了”是完全
把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等同,是片面的、夸大的;列宁则是夸大了费尔
巴哈哲学的“中间环节”作用,甚至把恩格斯所说的“某些方面”这一限定词给
去掉了,夸大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梅林把马克思哲学仅仅指认为一

种研究社会历史的新方法而不是新哲学、新世界观,把马克思哲学认为本质上等
同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这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普列汉诺
夫使用“最新的唯物主义一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提法,把马
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等同,也陷入了“等同论”的误区。

1.2.2西方马克思哲学的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曾一度掀起了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热潮,一方面把马克思
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划等号,譬如,比利时社会民主党人亨・德曼认为“马克思
在手稿中或广义地说在他的1843年和1846年间的著作中揭示了价值感觉和价值
判断,而这二者是他后来的全部工作一也包括他的科学工作一的基础,并且也使
他后来的全部工作有了真正的意义”@,而且这部著作《手稿》是他们所认为的在
费尔巴哈影响下的“不成熟的青年时期的作品”; 匈牙利学者A・阿提拉在《费

尔巴哈与青年黑格尔派》一文中说:“费尔巴哈作品的意义对马克思哲学来说还没

@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人民出版社,1989.112.
圆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人民出版社,1989.145.
@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人民出版社,1989.138.
@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人民出版社,1989.137.
@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人民出版社,1989.155.
@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室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70-37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足够的强调,而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费尔巴哈哲学不可分割的……对照一下马
克思哲学体系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在马克思发展的前景中,
即不陌生也不是无足轻重,即有促进作用也有局限性。”∞这间接肯定了马克思哲

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G・维特尔在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认为,“马

克思主义完全不像马克思主义所说得那样‘是崭新的无产阶级哲学’,而只不过是

‘费尔巴哈化了的’黑格尔主义;了解费尔巴哈哲学比研究三大卷《资本论》,更
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②,在这里他完全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哲学
的范畴,并且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把马克思哲学人道
化,试图以入本主义哲学为逻辑路向,从根本上修正马克思哲学,进而将马克思
哲学费尔巴哈化,譬如,费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说,马克思的

哲学“即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综合”,“如

果人们想避免使用‘唯物主义的’和‘经济的’这些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把马
克思的历史观叫做人类的历史观"⑧,从而将马克思哲学人本化,把马克思哲学与
费尔巴哈哲学搭桥联系起来;后来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最激进的哲学家,马尔库塞
进一步从人本主义上修正了马克思哲学,并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费尔巴哈哲学,

他不仅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人本主义解释,并且认为马克思
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人本主义,并且

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掀起的这

股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化热潮,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严重的肆意曲解和挑战。为
保卫晚期马克思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化热潮,一些学者提出了“费尔
巴哈派’’或“费尔巴哈阶段”的观点,把马克思的思想在实践上一分为二,认为

青年马克思是不成熟的,还没有摆脱旧哲学的束缚。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法国

的路易・阿尔都塞,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曾有过
一个“认识论的断裂”,这个断裂的“位置”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而青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思想据为己有,
并用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思想’’,他说出的只不过是“费尔巴哈还没有说过但可能
会说的那些思想"④。

由上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哲学学者通过将马克思哲学人道化,试图以人本

主义哲学为逻辑路向,从根本上修正马克思哲学,认为马克思哲学人本主义在本
质上并没有超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而将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也是夸大了

@沈真.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
圆沈真.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2.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29-30.

④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212-230.


1前言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后来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保卫晚期马克思主义者,
指出青年马克思只不过是一个用一种伦理学的问题系去理解人类历史的费尔巴哈
式的先锋,这种思想是不成熟的、前科学的。

1.2.3传统教科书理论的观点
在传统教科书中,存在着一种“黑格尔加费尔巴哈综合推广论”的观点,即
认为马克思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
内核”,二者统一结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而后在社会历史中加以推广应用,创立

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而马克思哲学渗透着现实人的历史实践活动,
而这点却恰恰正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所缺乏的,这样就让我们并
不能简单的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他们的集合,所以传统教科书的这种理论观点是存
在一定缺陷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哲学革命,能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形成
马克思哲学体系,关键在于马克思正确理解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批判了
唯心主义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也正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一书中写的那样:“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
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
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①然而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却“历史在他的
视野之外’’②,不能够理解现实的人的历史实践活动,也就不能够把黑格尔的辩证
法吸收过来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层次。所以把费尔巴

哈哲学作为马克思的“基本内核”来说,是有些欠缺的、不合理的,并不能够正
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
针对这种传统教科书理论认为的“黑格尔加费尔巴哈综合推广论"观点遭到
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张云阁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主义思想,即费尔
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构成要素和理论原料,经过黑格尔辩证法的加工就成为
了马克思主义了”@,是一种“机械环节论”。复旦大学吴晓明先生从另一个侧面
认为“仿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唯物主义是现成的和既有的东西,仿佛他们

要做的事情不过是给这现成的东西提供‘新的论证’,仿佛这新来的论证只不过是
进入历史领域之中并可以由这_领域来或引申出来的——这样便可以避免‘变成
比唯物主义更悲惨的废墟’’’@,也就指出了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并不是仅仅吸收了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这么简单。俞吾金先生则更是认为这种吸收加以
推广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当费尔巴哈坚持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去看待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0.
@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
@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人民出版社,2006.2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切的时候,唯物主义之光却照射不到社会历史的领域里;反之,当他下定决心去

探讨社会历史的时候,他又背弃了唯物主义的立场。这就表明,从对抽象的自然

界或物质世界所取的唯物主义态度出发,根本“推广”不出历史唯物主义。”∞。

狠狠的抓住了费尔巴哈哲学缺乏理解“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的死结,透彻
形象的解读了这种观点的误解。
总之,传统教科书理论观点中,把马克思哲学教条地解释为黑格尔辩证法与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简单相加综合后向历史领域的推广,是一种“机械环节论”,对
马克思哲学领域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没有体现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性,更没有很

好的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遭到了许多像张云阁、吴晓明、俞吾金等学者

的批判,也由此给我们指出,要理清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辩证的
看待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作用。

1.2.4基本无关论的观点
基本无关论的观点是针对国内外关于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

的偏左和偏右的思想进行的分析和辨别,辩证的看待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
指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国内的一些学术著作和文献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阐述。俞吾金在《重新理解马

克思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一书中谈到马克思哲学与费
尔巴哈哲学的问题,认为马克思哲学不存在“费尔巴哈化”或“费尔巴哈阶段",
提出我们要从费尔巴哈阴影中走出来,去结合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认真分析

马克思唯物主义学说和费尔巴哈人的学说,正确地搞清楚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
哲学之间的关系,绝不应该夸大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的作用圆。张云阁在《马

克思思维方式一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研究》一书中专门针对马克思哲
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虽说撇不开费

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借助它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完成
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所以只能说费尔巴哈哲学在“某些方面”是黑
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不要夸大和歪曲这个“中间环节”。
张敏在《超越人本主义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新论》一书中从人本主义方面分
析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认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
继承,但同时又结合实际斗争经验进行了超越,并且在这个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

①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费尔巴哈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
2005. 8.12.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费尔巴哈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51.59.
@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一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7.


1前言

马克思从没有豪无批判的全盘接受费尔巴哈哲学,而是始终坚持辩证原则有选择
地继承①。吴学琴在《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认为费
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也并
非直接就是唯物主义自然观,而是人本学理论②。邓春莲在《是同质的推广,还是
异质的超越一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学理关系再探讨》一文中认为青年马克思
与费尔巴哈的学理关系应是异质超越:实践唯物主义超越了直观唯物主义,社会
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超越了自然的和历史的唯心主义@,说明了马克思对于费尔巴
哈来说他站在了更高的高度,起跑线和终点都是不同的。雷勇在《人本唯物主义
和新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关系辩证》一文中认为费尔巴哈的人
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宗教理论等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哲学
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盲目的费尔巴哈崇拜者@,说明了马

克思并不会成为一个“费尔巴哈派",并不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夸大或是贬低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
以及教条理解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应当辩证的看待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并没有那
些学者所说的那么大,这种影响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
不存在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

1.3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分析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证明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是自己
的研究成果,即马克思不是一个费尔巴哈派。第一个方面,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
学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进行分析阐述。分析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

学关系的解读,并指出费尔巴哈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的几种误读。第
二方面,从《博士论文》中和《莱茵报》时期著作中分析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
的影响。《博士论文》时期主要从宗教批判方面着手,来分析马克思是否受到费尔
巴哈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的深度;《莱茵报》时期主要是从“苦恼的疑问”出发,
从马克思初步的人本主义思想方面着手,来分析马克思是否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并分析影响的深度。第三方面,从克罗茨纳赫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

法年鉴》中分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但影响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①张敏.超越人本主义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新论[M].人民出版社,2011.07.11.
@吴学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1).73.84.
@邓春莲.是同质的推广.还是异质的超越一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学理关系再探讨[J].哲学视界,
2003(05).9-14.
@雷勇.人本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关系辩证[J].前沿,2009(07).37-4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方面,分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从《巴黎手稿》中看马克思
对费尔巴哈从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的超越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从《关
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超越”。
并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马克思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费尔巴哈

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费尔巴哈派",并且哲

学发展过程中也不存在一个“费尔巴哈派”。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在于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历史线索中,系统梳理了马克思
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证明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存在影响,但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的转
变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而去澄清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的几种误读。但本文

的研究分析仅仅是从马克思历史著作的一个侧面着手分析的,并没有针对费尔巴
哈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并没有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的分

析探讨,存在一定的不足。
2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起点上的差异和某些观点的契合

2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起点上的差异
和某些观点的契合
2.1《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最早表述马克思哲学观的
著作。马克思在这篇论著中通过研究分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
然哲学的一般差别以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在细节上的差别两个方
面,把形而上学的思想与伦理学的思想结合起来,展示出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
理解,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为后来形成唯物史观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自然与自
我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是在“自由”问题上、一是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博士论文
中论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上的差别,赞同了伊壁鸠鲁对必然性的
否定,对个体、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认为“哲学的最高使命就在于反对一切

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
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①在论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在细节上的
差别上,赞同伊壁鸠鲁对原子独立性及自主性的重视,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
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并且也赞同了伊壁鸠鲁的“天体的永
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它们并不
是永恒的,,@天体学说观点,指出伊壁鸠鲁哲学原理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总体来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阐发了自我意识因素,认为自我意识是与物质
或者自然密切联系的,自我意识同存在的统一是在两者相互运动基础上的统一,
这一观点与费尔巴哈关于自然自因的观念有所契合,但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
克思阐发了费尔巴哈所没有认识到的自然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原子
运动的论述中,探讨自我意识时指出自由永远不可能摆脱由自我意识所设定的物
质的存在而在观念中、在自我意识中实现,体现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在天体运动的论述中,对宗教思想进行了彻底否定,否定宗教、反对宗教的思想

与费尔巴哈当时的宗教批判观点存在一致性,但是费尔巴哈对宗教进行批判时,
只是将宗教当做人的本质的异化,并没有彻底的否定宗教,而马克思从本质上彻
底否定了宗教。
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的自我意识观点和批判宗教观点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是存在契合点的,但这只是在观点上的类似,并不能够说明马克思这个时期的观
点就是费尔巴哈哲学的观点,因为二者的基本哲学立场是相互背离的,马克思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
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2.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探讨这些观点时表露了他的物质观、自然观,并且这些也与其后来的唯物史观的

确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费尔巴哈仅仅只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机械的、
不全面的。

2.2“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差异与契合
“莱茵报"时期是指马克思从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开始到1843年退出

《莱茵报》编辑部这段时期。在这段时期以前,马克思信仰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

进入这段时期后,马克思面对普鲁士的现实时,发现黑格尔哲学解释不了普鲁士
现实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的哲学理
念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这一时期论著中所表现的追求人的
自由和权力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产生了共鸣,但马克思是站在社会人
的立场上看问题,与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是有质的不同的。

2.2.1《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
记录的辩论》,主要是谈论新闻出版不自由的问题和莱茵省议会等级性问题,揭示
了法的阶级本质,对新闻出版不自由情况以及莱茵省等级议会进行抨击。

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文中,马克思讽刺议会辩论
人说:“虽然他的理性赞成出版自由,但是他所固有的依赖感却反对他,那么,他

的发言就十分逼真地描绘了城市反动派的实情。’’∞并且马克思认为:“出版自由的
辩护人同他的论敌没有本质上的区分,只有方向上的不同。一部分人以特殊等级

的狭隘性反对新闻出版自由,而另一部分人则以同样的狭隘性为新闻出版自由辩
护。"②他坚决的捍卫出版自由时说:“自由时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而就是

出版的类的本质"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固。可以看出,马

克思解释了莱茵省议会的本质,即议会就是等级利益争夺的场所,这与马克思从
黑格尔思想中所理解的人的普遍的自由和权力存在着矛盾,然而在马克思对这一
现象进行批判和反对时,却对费尔巴哈的一些观点和术语有所运用,文中马克思

讽刺议会辩论人时所说的话就含有费尔巴哈关于人的依赖感是宗教心理根源的观
点,并且在捍卫出版自由时所用的“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观点中的术语。所
以,从这篇马克思思想著作开始,马克思思想已经开始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产生

碰撞,并受到初步的影响,但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产生于理论与实际的激烈矛盾,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I.人民出版社,1995.94.

10
2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起点上的差异和某些观点的契合

虽说借用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和术语,但他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不同的。

2.2.2《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揭露了莱茵省议会制定的法律的利益性,对
在莱茵报第一篇文章中所谈论的法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入,完全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法的本质,认为法律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协调
统治阶级各个阶层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和利益的有力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法学和伦理角度分析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林木盗窃
法事件。从伦理角度看,捡拾枯枝是农民的习惯权利,应当是合法的,而对于林
木占有者的贵族来说他们的习惯权利是对贫苦群众的压迫,在这个社会制度下来
说,他们也是合法的,顺理成章的认为这种捡拾枯枝的行为是违法的,被认为是
盗窃林木,岂不知他们这种习惯权利本身就是一种“习惯的不法行为”④,是传统
的违法行为,这很明显地体现了在这个社会制度下,法律的制定是为统治阶级(贵
族)服务的,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并冠冕堂皇的认为他们习惯权

利(封建特权)的合法性。从法律角度上看,一方面,捡拾枯枝被制定为是盗窃
林木,明显是扩大概念,愚弄穷人,这种法“就是撒谎,而穷人就成为法定谎言
的牺牲品了"。②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这种盗窃林木法是一种偏见行为,是特权
等级的不法行为,马克思说:“如果自然界的有机财富是早已肯定的所有者的财物,
那么,自然界的贫穷则是贫民的不定财物。”并认为在一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夺去
了私有制永远也不会自愿放手的东西”。@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眼里,法应当是公

平的、正义的,不存在偏见,也不存在不法行为,这种将捡拾枯枝定为是盗窃林

木才是违法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法的内在价值的理解与当局所制定法是对立
的,它们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法,是不公平的、非正义的,是一种政治特权的
违法行为。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探讨了法律与利益的关系,找出了法律的本质,以及法
律的考量方法,认为好的法律应当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是正义的、平等的,
能够保证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些所谓的阶级特权
的法律是不合理的,是必然受到广大人民大众反对的,也必然会逐步灭亡的。由
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这种法人人平等、人人都应受到法律保护的思想,体现了
它一切思想的根源从现实的实践的社会人出发,以人为本。这个观点与费尔巴哈
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的伦理观有所相似,但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1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146-14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是从现实中的人出发,而费尔巴哈是为了反对宗教而建立的自然人的存在,
这两个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2.2.3《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揭露的是政府行政政权问题。马克思通过实践
收集材料,对“莱茵报"所报到的因政府政策的错误而使摩塞尔地区的农民陷入
极度贫困之中进行了证实,并对于该政府对这一错误给予否认且指责报社报到不
实进行了批判。由此,马克思由立法权的批判上升到了对行政权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和国家角度出发,探讨了摩塞尔和沿岸地
区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况的原因,认为“摩塞尔和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第一
是私人状况,第二是国家状况”④,是由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决定的。并且在这篇
文章中看,揭露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官员的对立关系,并提出了官僚阶级的利益和
市民社会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他认为摩塞尔和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体现
了现实和管理人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是市民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政府的行

政权“是一个私人利益集团,这个私人利益集团与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集团正好
处于绝对对立地位。”@所以管理人作为政府私人利益集团的代表者是不可能很好
的去为市民社会服务的,摩塞尔和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都没有得到改善是和
国家行政权集体利益一致的。并且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建立一个中间者,

一个裁判者,可以通过这个中间者“双方都可以批判对方,是在平等的公民权利内
进行批判”,通过这个批判能够用来消除管理者与老百姓的敌对状态,而这个中间

这就是自由报刊,认为这个自由报刊“是社会典论的产物,只有它才能使特殊利
益成为一种普遍利益。”@然而马克思当时的这种幼稚的想法不但没有实现,还造
成了《莱茵报》报社的关闭。
可见,马克思虽然这个时候从人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对行政权的进行了批判,
揭露出了行政权是官僚阶级利益的代表,是无法保障市民社会利益的,虽说也提
到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但并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所代表的社会制度,是无法

从实质上提出改变社会现实的方法和道路的。

2.3小结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依然还没有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这一时期
他所关注的现实性问题,给他带来了哲学的思考,并开始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64.
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6.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8.

12
2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与费尔巴哈哲学起点上的差异和某些观点的契合

的要求。

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可以发现他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所作的思考,在《关
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揭示了法的阶级本质;在《关于林木
盗窃法的辩论》中揭示了法的利益本质,这两篇都是涉及的立法权问题的论著,
而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里》是对行政权问题的批判。可以看到这些论著都是马
克思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三篇文章都是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但由于受到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理性哲学的影响,把现实经济利益问题归入“理念自身的统一”来
解决时,如何解决好“物质利益”成为了问题。面临这个问题,引起了马克思的
思考,为后来马克思哲学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及为他也提供了思想发展
的源泉,也是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明显不同之处,也是对把马克思哲学归入
黑格尔哲学派系或是费尔巴哈哲学派系中的做法是个有利的否决。

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论著中,‘可以看到费尔巴哈的影子,譬如在讽刺议会辩
论人时说的“他固有的依赖感”,这个依赖感就是费尔巴哈哲学中人的依赖感是宗
教心理根源的运用;以及谈到出版的本质时用的“类的本质”是费尔巴哈哲学的
术语,等等,这些只是马克思在经过现实问题与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碰撞,激起
的火花,这个时候并没有认可或接受费尔巴哈哲学,只是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

产生了共鸣和共性,并不能把马克思的思想划入费尔巴哈思想范围,并且这个时

期,马克思依然信奉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与这一时期相关的黑格尔
唯心主义哲学国家观和社会观,虽说开始产生怀疑,却没有否定,但进行了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哲学原则和方法的借用
3.1克罗茨纳赫时期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莱茵报》的关闭,让马克思意识到,通过新闻出版自由来改变不合理的政
治制度是行不通的,需要重新对国家和法律制度进行思考,重新去分析市民与国

家的关系。因此,进入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继续研究了这一客观的社会关系,

以及国家和法存在的实质,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进一步批判,是对费尔巴哈人本
主义哲学的进一步肯定,但从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看,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存在有很多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3.1.1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原则的借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所写的第一部著作,在这

部著作中他运用了许多费尔巴哈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并频繁使用费尔巴哈哲学中

的术语,深入分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了黑格尔思辨主义的理想国家观,

为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甚至社会劳动批判建立了思想基础。
(1)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对黑格尔的思辨主义国家观

进行了批判,明确指出:“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
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④认为国家制度是人创造的,人应当“成
为国家制度的原则”,很彻底的批判了黑格尔所认为的国家是地上的神物。马克思
所运用的费尔巴哈的这种宗教批判思想,只是让他当做一种自己哲学思想论断的
一种工具和方式,并且这种思想在马克思眼里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费尔巴
哈宗教批判思想中的人,是自然中的人,仅有自然属性,是具体的、抽象的,并

没有考虑到它的社会属性,也只有从它的社会属性出发才能够真正看到人的本质。

因此,哲学思想的运用并不能够说是哲学思想的相同或深入。

(2)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许多方法。譬如上面第一点中所说的
思想的运用中就是一种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是费尔巴哈所创造的异化理论方法。

费尔巴哈认为人创造了宗教,然而却被宗教欺骗着、奴役着,所以人的本质成为
了宗教的本质,人的本质被异化了;马克思也正是运用了这个方法,认为人是国

家的创造者,本应当为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相反却被国家统治和奴役,人的本质

被国家给异化了。其次,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的主客颠倒方法,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了“政治异化”理论,为进一步向“劳
动异化"的升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是颠倒的,“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他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1.

14
3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哲学原则和方法的借用

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①并且利用这个颠倒方法提出了新的唯物主义
观点,这与费尔巴哈的仅仅做的人与上帝的颠倒和人、自然与绝对精神的颠倒这

些仅限于宗教范围的批判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批判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所以

所提出的哲学观点也是不同的,相同的哲学思想方法并不是运用在相同的哲学思

想中,哲学思想方法的相同并不是哲学思想的相同。
(3)马克思引用了许多费尔巴哈的哲学语言和术语。譬如,“人的根本就是
人本身"就是费尔巴哈典型的语言;“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的“类”和“类

存在”等都是费尔巴哈所运用的哲学术语,虽说这里面所运用的语句相似、词语

相同,但所代表的含义却截然不同,就拿上面两句话看,里面的“人”的含义就

不同,哲学的立足点不同,何谈哲学思想的相同。所以,哲学语言和术语的借鉴,
并不是哲学思想的借鉴。

总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
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对费尔巴哈从宗教异化到政治异化实

现了伟大的超越,为全面分析人的本质异化迈出了正确的一步,在这里面所运用
的思想和方法,仅说明了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并不能够说
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相同。

3.1.2费尔巴哈“颠倒”方法的运用
费尔巴哈利用“主客颠倒”方法,用人取代上帝,用人和自然取代绝对精神,

揭开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颠倒主次、是非的本质,奠定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方

向。马克思正是受到这一方法的启发,把“颠倒”方法运用到了解决市民社会和
国家关系上来,对黑格尔的理想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批判,后又进一步运用到了处

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社会生产问题,为成功确立历史唯
物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运用“颠倒"方法把黑格尔颠倒的逻辑思维和事物存在的关系重新颠
倒过来,成为唯物主义的创立核心理论。黑格尔认为逻辑思维是第一性的、本质

的,现实存在的事物是第二性的、主观的、形式的意义的东西,在他那里“不是

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情

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把本应作为事物本身来对待的“作为出发点的
事实"“当做神秘主义的结果"圆,所以在探讨国家时认为“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

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的具有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想。费尔巴哈在批判
宗教时,把这种关系颠倒了过来,认为:“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①“只要我们把宗教上的关系颠倒过来,"

“把宗教认为是从属的、次要的东西”“提升为主要的东西”“我们就会打破幻觉

而看到真理的纯净光辉”②,虽说已经迈入了唯物主义的门槛,但这些理论仅仅存
在于批判宗教神学上来,并没有深入到现实社会的各个地方,不全面,也不系统,
并且在“人"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唯心主义思想。而马克思利用这个方法,对

一系列的唯物主义进行了颠倒,并认为现实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及其客观化了的现
实事物,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全面深化了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学说,实现了思维与存

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运用“颠倒”方法把黑格尔颠倒的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颠倒
了过来,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指明了方向。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里,认为“家
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是“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把理念

(这里指国家)当成第一性的、主体的,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第二性的、依附的,

这是头足倒置的思辨思维,而马克思“颠倒"方法引入到了现实社会中来,探讨

了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
是真正的活动者”,家庭、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对国家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和基础。这一颠倒的结果,让马克思看到了只有去深入分析研
究市民社会才能够证明为什么家庭和市民对国家起主导作用,为什么是社会发展

的原动力,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需要深入到社会经济中去,而社会经济中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得以发现,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也最终创立了
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颠倒”方法研究的这一结论和成果,是费尔巴哈没有涉足
的方面,费尔巴哈并没有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也就看不到人类
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伟大超越,是费尔巴哈哲学中所没有
的哲学思想理论。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颠倒”方法让马克思初步解决了思维与存在、自然世

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并开始把注意力由国家深入到市民社会,也即由政治深入

到经济,为研究经济学迈出了第一步,为以后全面探讨异化理论指明了研究方向,

为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道路,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体现在这些哲学
的研究范围、结果和研究立足点(实践观点)上。

3.2《德法年鉴》时期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期间,对当前德国革命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

国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95.115.
圆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95.3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1.

16
3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哲学原则和方法的借用

期望建立德法联盟思想来推动德国革命,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一期间所发表的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在这两篇文章中,
马克思继续运用费尔巴哈许多哲学思想和方法,很明显的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马克思是以费尔巴哈这些哲学思想为指导,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并利用这种
工具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超越了费尔巴哈,并不是把费尔巴哈哲学观点作为

内核,也不是直接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3.2.1《论犹太人问题》将异化理论深入现实社会生活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方法,把研究的对
象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发现了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不仅存在政治社会中,还存在

经济社会中,为劳动异化理论的建立、为探讨在社会制度下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
矛盾、进而建立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异化的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和

道路。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依然运用了“类本质”、“类存在"的概念,来深入到

社会生活中探测解释了现实中的人,认为:“现实的人,即所谓基督教国家中的人,
由于他们为整个社会组织所败坏,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所控制,他们还不具有‘类

本质’,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M∞。随后,像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转移
到自己想象的上帝身上而后异化的本质一样,马克思把这种“类本质”转移到了
国家和法上而后被异化的本质,发现了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一种宗教世俗的基础,
认为人的本质异化对象不仅存在宗教上,还存在现实社会生活上,对现实社会生

活中国家政治的探讨,建立了政治异化理,进而又为深入到金钱领域(社会经济

领域)中,为探讨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向劳动异化理论的
深入指明方向。在这过程中,费尔巴哈所指的“类本质’’与马克思所指的“类本
质”的含义是不同的,费尔巴哈哲学中人的“类本质”指的是现实存在的人的本

质,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而马克思所指的人的“类本质’’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
的本质,具有社会属性,也正是这样的差别,使马克思找到了宗教世俗的基础,

找到了宗教为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所服务的嘴脸,也找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为
完全消除异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可见,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在现实社会中深入分析了宗教异
化的世俗基础,重新定义了现实社会中活动的人和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不仅
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扩展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异化仅仅
存在宗教领域,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等现实生活领域,虽然说这些哲学思想是基
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方法以及术语来阐述的,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本质存在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434.

1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的差异,在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上是完全不同的哲学理论思想。

3.2.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决了消除异化问题的根本方法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现实社会的探讨从政治领域深
入到了经济领域,并找到了处于现实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一无产阶级,并把无产
阶级与消除异化的人类自由解放联系起来,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改变现实国家
制度和社会制度,消除异化、实现个人自由的思想指导。
在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

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并为

无产阶级总结为一种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的、被奴役、被遗
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②,而这正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哲学

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
器”@,马克思第~次正确的区分和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各

自的作用,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虽然文中的这些理论基础是以费
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产生的,并完全赞同费尔巴哈的“人是人的最高

本质”这一哲学思想,但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在自然、社会上彻底异化的人,而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仅存在自然角度上,而马克思找到了只有把人从一切“非人”
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正确消除异化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

“推翻哪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的绝

对使命,这一理想价值正是费尔巴哈哲学总所不能够表现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不同的表现。

3.3小结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产生的问题,开始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和《德法年鉴

时期》逐步得到解决。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借助了费尔巴哈哲学颠倒原则
把思辨哲学倒转过来,批判性地分析了现实国家政治问题,批驳了黑格尔思辨唯

心主义的理性国家观;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第~次正确的区分和阐述了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
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借用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原则以及“颠倒”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I-M].人民出版社,1995.9.
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15—16.

18
3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中对费尔巴哈哲学原则和方法的借用

方法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
部论著中,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深入到了国家法律制度领域、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
域,探寻社会制度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以及法律制度的关系,并通过这些研究
领域,力图来把理论、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探寻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变

革的真正原因。在这一著作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克思开始接受费尔巴哈的人本
主义唯物主义观点、方法以及术语,譬如,马克思在对现实国家政治进行批判时,

“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①的观点,
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论的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把一切归之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是一致的;并且在整篇论著中,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颠倒的方法批判了黑

格尔哲学的逻辑神秘主义;还引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概念,可
以看出,马克思这个时期已经放弃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理论框架,而开始

接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框架,但是他们的基本哲学理论和出发

点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费尔巴哈紧紧认识到国家只是普遍人

的组合,且国家领袖是普遍人的代表,而没有认识到国家是人民创造的,国家也

是可以通过人民革命进行改造的;二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的属性大多强调在
自然属性上,用自然属性来规定人的本质,过少的谈人的社会属性,而马克思强

调人的社会属性,区分了“肉体个人"和“国家个人”,以及“社会特质”和“私

人特质”,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比费尔巴哈紧紧抓住人的自然属性要更为深刻;

三是,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中的出发点是“深化了的人”,这种人是具体的、形式
化的,而马克思政治批判中的出发点“社会化了的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

体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出发点的超越。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接受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并进行了改造,把人深入到社会中去,探讨自然

人的社会属性,就存在着改造和超越,也为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打下了基础。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采用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哲学观点,很明显的受

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但马克思是以费尔巴哈这些哲学思想为指导,并把它作为一

种工具,并利用这种工具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超越了费尔巴哈,并不是把费
尔巴哈哲学观点作为内核,也不是直接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在《论犹太人问

题》文中,马克思运用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类存在”的概念,来深入到社会
生活中探测解释了现实中的人,重新定义了现实社会中活动的人和人的本质,扩

展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异化仅仅存在宗教领域,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等现实生

活领域,虽然说这些哲学思想是基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方法以及术语来阐述的,
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本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上是完全不同

的哲学理论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的社会属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2.

1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来研究,找出了宗教异化的根本原因,以及正确消除异化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虽说这些观点中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术语和方法,甚至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思想,但马克思通过深入论证,把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联系起来,指出“这个解
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
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①,从这一原理中得出了无产阶
级革命的实际结论,认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他不是
要驳倒敌人,而是在消灭敌人”@。从而深化了人类解放理论,这些观点是完全不
同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观点,这个观点也是为以后转向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准
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5.
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5.

20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4.1从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的超越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从思想的逻辑起点方面来说的话,是根本不同的,也
即他们根本的哲学思想根本的着脚点、贯穿整个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感性存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感性活
动。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哲学开始把人提到了哲学研究上来,但这个研究仅限于
对象和客体之间,是从主观方面来理解的,而不是人类感性活动的实践,脱离了

现实生活,又脱离了历史发展,并没有实现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
统一;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着脚点是人类感性活动的实践,遵循了整个世界实
践活动规律,实现了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从根本上对费尔
巴哈哲学的进行了超越。

4.1.1费尔巴哈感性存在的哲学思想立足点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费尔巴哈以前是对终
极存在进行追求和探索的“本体论”这一纯粹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
义唯物主义哲学以“感性存在”逻辑起点,开始对客观世界进行探讨,用现实的、
有限的、具体的感性来确定物,但缺乏对活动实践的探讨,是片面的、狭隘的、
不全面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感性活动为哲学的逻

辑起点,全面探讨了客观世界,建立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全面的、

纯粹的唯物主义哲学。但费尔巴哈从感性存在这一逻辑起点上对黑格尔思辨哲学
进行的批判,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变革,也是对以前所有“本体论”思维方式的颠
覆。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的起点是“有限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是具体的东西。
在《论哲学的开端》一文中写到:“哲学的开端不是上帝,不是绝对,”“哲学的开
端是有限的东西、确定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④,并认为“没有有限者,无限这是

根本不能设想的”。针对哲学的开端,费尔巴哈首先辨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
为思维来自与存在,哲学的存在应当从存在开始,而不是从思维开始,指出“存
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固,从根
本上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哲学的视角从单纯的理性思辨转到了感性存在
上来,认为“只有对于客观实际的本质和事物的直观,才能使人不受一切成见的
束缚",需要“把经验活动同思维活动重新结合起来”@,建立以客观存在为基础

国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107.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1 1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87、102.

2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其次费尔巴哈批判了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是用抽

象的方式来谈论哲学,我们新时代的哲学应当具体化,走出讲坛,散发到现实的
社会中来。费尔巴哈指出“哲学的本质特点是与人的本质特点相符合的"应当“不
再彷徨于天上的神灵和地上的主人之间的人,一心一意转向现实的人”④,费尔巴
哈把自己的学说确立为“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的,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

用这个真理去对抗神学和哲学”的“新哲学”,这个“新哲学"的基础是“现实的

人",“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
这个“新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最最实在的存在",被称之为“光明正大的
感性哲学’’,这一点开始把哲学从精神世界推向现实世界,从宗教教会哲学讲坛的

方式推向每一个现实的人,为哲学的一个伟大跨越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费尔巴哈“感性存在”哲学中,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界作为研究的对象,

认为观察“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圆,并且费尔巴

哈这种哲学是“以自然界为出发点,并且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用这个真理

去对抗神学和哲学"③,是把“有意识的、属人的实体"在地位上作为“第一性

的",这里的人与思辨哲学所理解的理性的人是不一样的,他是被赋予感性性质的
人,认为人“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是实体的本质"@,也即承认了人

也是“感性的实体”。费尔巴哈的以人为中心的“感性存在”的哲学,认为人是最
最现实的、真正实在的存在,肉体和灵魂在实践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也正是这种

不可能的分离造成了人即是具有理性、能思维的感性实体,也是有意志、有目的

活动的感性实体。费尔巴哈在辨证思维与存在辨证关系时,认为人是思维与存在
统一起来的基础,存在和思维是人具有的两个方面的属性,也只有“将人理解为
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所以说感性存在的人是

费尔巴哈“感性存在"哲学研究的基础,费尔巴哈也正是将人作为“感性存在”
来解决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

4.1.2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哲学思想立足点

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不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人所从事的实践活
动,把“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
的人”作为哲学思想的立足点,将研究对象从费尔巴哈哲学中最最真实的人提升

到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一方面肯定了人是作为自然存在的物,又肯定了人在物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rM].三联书店,1959.97.
圆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184、11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rM].三联书店,1959.523.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三联书店,1959.18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rMl.三联书店,1959.181.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将费尔巴哈哲学中抽象的人转向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现实的人正是感性活动哲学理论出发点的确立。
马克思把“感性活动”作为自己哲学的思想立足点,开始将哲学从虚幻、抽

象回归现实生活,将人的实践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依
据人与世界的关系来说明世界,找到了实现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统
一的基础。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这种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
发展的科学"①,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富于自身创造力的活生生的现实人、社会的人、
历史中的人,而不是自然界现成的人,将人和人的思维放在客观实践过程中,用
人的自身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④,
并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定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定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⑨,也正是费尔巴哈虽然将人作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然而却没能解

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问题的原因,将人仅仅作为了感性存在,而不将人放置于生
活实践中,不去在生活实践中检验人的思维活动,都是纯粹的理论哲学,而不是

实践哲学。马克思“感性活动”的思维方式,主要取决于实践的观点,把自然存
在和抽象精神作为逻辑起点,都是片面形式的字符的反应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
理论的任务,而不是现实的任务,马克思认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
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固,以及任何理论、任何
思维方式都逃脱不了实践的检验,而真正的哲学观点也应当放置于实践中去,在
生活实践中检验哲学观点,而不是纯粹的经院哲学观点。

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出发,对传统哲学实现了超越,也是对传统哲学观的
颠覆,是独自的独特的有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哲学观点,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从黑
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产生正是结果的派别。这个
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4。1。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维方式上的超越
费尔巴哈思维方式的基础是把感性存在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立足点,用感性
的物质客体代替黑格尔哲学思辨的思想客体,将哲学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回到
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人间,批判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然而,这种批判并不全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7.
圆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8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8.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没有找到用什么代替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的精神活动,这里的感性依然是“哲学
家的感性”,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缺陷,并没有实现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

人世界的真正统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是把感性活动作为自己的哲学思
想立足点,更进一步的用人类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思辨的精神活动,最终实现
了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真正统一。在思维方式上,马克思对费尔
巴哈就已经的开始超越,正是利用实践的观点来实现了由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的
超越。
思维方式的超越造成了哲学中人的理解上的超越。感性存在的思维方式造成

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是具体的、抽象的,脱离了现实生活,也脱离了历史发展,
这种形式的人“就形式上讲,他是现实的,”“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
却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
娘胎里出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
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④;费尔巴哈哲学中所说的人“仅仅限

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出了爱与友情,而

且是理想化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
系’’’圆。而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主体的人,
是处于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社会能动性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人,“人的本质并不

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实践
为核心,去理解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和以这种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科

学的解释了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不仅发现了思维与存在、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

真正统一的基础,也为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基础条件。费尔巴哈也正是没有
科学准确的把握人的本质,把人只理解为感性存在的人,没理解成感性活动的人,
致使费尔巴哈虽说找到了人是解决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统一的
基础,但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思维方式的不同促使了哲学成就上的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是人本主义唯物主

义哲学,被称之为是下半截是唯物主义,上半截是唯心主义,其主要原因就是他
把感性仅仅理解为“感性存在”,而不是“感性活动”,致使他在哲学研究上撇开
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单纯考察人的存在,而在他的哲学里这种“自然界和人只是
空话”,他却“他紧紧地抓住"④,“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关系,从那些使人们
成为现在这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就造成了他看到在人的物质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2.
圆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2.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236.
@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22.

24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上人的感性,而看不到在社会性上的体现,并且这种体现还是最重要的,所以他
虽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却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马克
思哲学以感性活动思维方式为基础,他所理解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即“处
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④,把“人
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立足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统
-N历史中去,“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
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
史的基础,’’圆从而实现人与历史的统一,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建立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4.2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宗教问题和神学问题,认为上帝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
造的,创造神和上帝是源自于人最初的依赖感,提出了“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思想,通过对人的本质异化的分析,揭露了宗教的秘密,建立了“宗教异化”思
想,然而这种思想并没有揭露宗教异化的根源,即世俗桎梏造成的自我分裂。马
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行了

分析,认为产品是工人生产出来的,本应当成为自己消费或支配的对象,反而被
统治阶级来利用成为自己的“上帝”,这是一种异化的活动,并根据费尔巴哈宗教
异化理论的逻辑方法,建立了“劳动异化"理论,这个理论涉足了物质生产领域,
实现了从宗教异化实质的精神异化到劳动异化实质的实践活动异化的超越。

4.2.1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是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历史上
首先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第一个把异化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宗教的本质
就是人的本质,宗教加在上帝身上的规定都是人对自己的规定,宗教的历史也是
人的历史,并对人为什么要创造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异化出去进行了深刻的阐
述。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和神,而且创造上帝
和神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的依赖感。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⑨,
“人所依赖的,人所自觉和自知依赖的,就是自然界,就是感官的对象”④,在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地依赖性很大,依赖的结果便产生了对自然地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73.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17、3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43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54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惧和有求于自然,当这种有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心理,这种畏惧
和感恩的对象便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和神,“人们通常只有在不幸中
投靠了宗教,才求助于神,才想起神”∞。

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创造上帝和神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的摆

脱依赖感的利己工具。费尔巴哈认为在“依赖感背后"“发现出宗教的最穷极的主
观根源乃是……属人的利己主义”②,人类面对自然的“畏惧”,想要摆脱这种畏
惧,人便寄希望于幻想和想象之上,幻想出人有一种能够与自然抗衡,能够改造
自然、征服自然、自由地驾驭自然的能力,也就在意志、愿望、想象之中,产生
了这种不受限制、自由的、无所不能的东西一神,可见,“幻想给人类造成了神",
“一个神就是一个被幻想的实体”;“宗教”是“神”的主要形式或工具”。⑨

第三,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消除宗教异化的途径是把宗教夺取的人的本质
再还给人本身。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而产生了畏惧,要摆脱这种
畏惧、这种依赖性,去创造自然、驾驭自然,而通过自己的幻想创造了上帝和神,
然而,这种人创造出来的神和上帝,却让人对它顶礼膜拜受它控制,人的本质也
由此异化。要消灭这种异化,就要坚决废除有神论的宗教,揭露宗教的虚伪性、

欺骗性,把异化出去的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使人与自己的类的本质相统一。

由此可见,在费尔巴哈的这种宗教异化理论中,正确指出了宗教的本质就是
人本质的异化,并从人与自然地角度分析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深深地揭露了宗教
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并没有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对宗教
为反动统治阶级、反动社会制度服务这一方面揭露不足,但他的异化理论对马克

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起到了指导作用,为全面深层次的揭露宗教产生的根源提出了
方向,实现从宗教异化到政治异化的深入指明了道路。

4.2.2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提出了宗教异化理论,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宗教的秘密,然而
并没有找到宗教异化的根源;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生活世界,找

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提出了“政治异化”思想,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人的
本质的异化,但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宗教、政治领域,又把异化理论深入到了资
本主义经济领域,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开始意识到宗教的产生不在于意识,而在于社
会原因、政治原因等现实本身;在《莱茵报》期间为探究“苦恼的疑问",马克思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46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556.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680、683.

26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探讨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现实生活问题,出版自由问题和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问题
都是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专制制度
的本质是专横而不是理性,并看清了资产阶级庸人的嘴脸;随后在《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中为解决“苦恼的疑问f.-j题”,探究了市民社会和国家问题,认为“家庭
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而国家却变成了“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
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④,国家是人创造的,然
而国家不是为人服务却奴役统治着人,人的本质被异化了,这也就是“政治异化”

思想;进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认为“对宗教的批
判实际上已经结束”,把“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历史服务的哲学
的迫切任务”,把从“对天国的批判就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
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④,从而开始了对“政治异化”思
想展开论述,于是马克思给予“政治异化”思想展开的政治批判,为人类的全面
解放指明了方向,这些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尤为突出。
人的本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处处可见的,马克思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
政治领域发现了人的本质异化现象,更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也发现了人的本质异化
现象。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由政治异化转向经济劳动异化进行探讨,在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说:“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

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向它膜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

开始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充分论证,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把他分为四个方面,有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过程异化、
类本质异化和人与人异化。劳动产品异化是指工人自己与他所生产出的产品发生
了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

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④;劳动过程异化指工人劳动过程中,劳动不
属于他的本质,是以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存在,即“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它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
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
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⑤类的本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作
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应当能够进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但为了维持自己的
生计,不得不去为资本家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人与人的
异化是指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即“通过劳动异化,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51、283.
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rMl.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4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s,11.人民出版社,2000.5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54.

2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敌对的力量产生对象和生产行为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
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①,从而发生了人与人的异化。这个劳动异化
理论,完全把视角把从人自身、从个体与类的矛盾中突破出来,转移到了经济现
实、物质生产领域,从人的生产劳动出发去揭示人的本质,虽说依然受到费尔巴
哈哲学逻辑方法的羁绊,但已完全超越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视野。

4.2.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异化思想上的超越
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理论,对宗教的批判以及他的无神论思想,具有很大的进
步作用,并且这个宗教异化的逻辑方法也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做出了贡献,但
他的宗教异化理论仅仅限于人与自然方面,并且对人的本质也缺乏科学的把握和
理解,具有严重的理论缺陷性;马克思通过社会实际实践,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

发点,不仅找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并且也把异化理论引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政
治、经济领域,虽说依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逻辑方法的束缚,但已完全超越了费
尔巴哈哲学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正确理解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这里所指的人是脱离
社会现实、脱离社会生活的自然的人,这便意味着这个异化主体缺乏能动性,缺
少历史性,所以异化活动紧紧局限于宗教领域,不能够将异化思想引入政治领域

和经济领域,影响了寻找克服异化的有效手段和正确路径;而马克思把人的实践
活动作为研究出发点,将异化理论引入到了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从而找到了宗
教异化的根源,以及深层次的挖掘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异化,建立了劳动异
化理论,并为阶级革命斗争打下了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仅仅局限于宗教根源的心理分析,没有认识到宗教

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也仅仅着力于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没有揭露宗
教是为反动统治阶级、反动社会制度服务的。而马克思从政治异化到劳动异化的
升华过程中,从人与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了政治制度、经济领域存在的人的本质
的异化,找出了私有制以及私有制条件下人民对生活缺乏信心是宗教产生的社会
根源,提出了消灭宗教的关键在于消灭私有制,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斗争实践,而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找到正确消除异
化的手段和道路,就是因为他仅仅从认识上寻找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把宗教异化
看成是人的主观幻想产物,忽视了宗教产生的客观原因。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上的
超越不仅仅是在研究领域上的超越,更甚至是在研究出发点上的超越和研究深度
上的超越。

①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61.

28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4.3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超越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立足点和思维方式,这就造成了他们
对待和处理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观念世界与实在世界矛盾问题的不同立场。费

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只希望确立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认为只要解释
了世界就会自然而然的改变世界,是一种“解释世界”价值取向;而马克思哲学
所追求的是“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存的世界,是
一种“改变世界’’价值取向,是对“解释世界”价值取向的一个超越。

4.3.1费尔巴哈哲学价值取向一解释世界
“解释世界’’理论认为“无知是祸根,是最大的敌人,只要使人认识到自己

的本性,就可以消除一切灾难。”哪也就是说去启发人们,改变人们观念,向人们

说明自然状况,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回归到经验、自然、理性,就可以改
变自己的生活现状。然而这是仅仅不够的,没有考虑到人们所处于的社会状况,

即人们的社会属性,也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存社会、现存世界,才能
够改变社会生活状况。

费尔巴哈哲学主要来自于对宗教的批判,建立的宗教异化思想,主要是去揭

示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为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来源于人把自己本质异化为上
帝的本质,宗教的虚幻本质掩盖了人的真实本质,只要把宗教的本质归还于人的
实在的本质,去启发人们回到自然与理性中去,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可

以消除现实的痛苦。然而却不知,费尔巴哈哲学仅仅是以人与自然角度研究的哲
学,并没有从人与社会角度去深入分析研究,仅仅看到了宗教的、想象的世界,

并没注意到现实的世界这一实际,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
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
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注意到,做完这一工作以后,主要
的事情还没有做哪。”④费尔巴哈通过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寻找宗教
幻想的世俗核心,只揭露了宗教内容世俗化的来源,并且认为这样已经够了,却

没有注意到宗教内容这种世俗化所产生的根源和条件,所以,费尔巴哈是注定不

能够找到正确的消除异化的方法和道路的,是提不出也绝对不可能提出必须通过
革命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存世界。
费尔巴哈哲学的这种价值取向,并不是自己意愿的,是由于自己的哲学立足

点和思维方式所限制的。当然,费尔巴哈认为他的哲学理论是“改变世界”理论,
并且在他撰写的《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本质>》一文中将自己称之

①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2.
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17.

29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共产主义者”,代表着劳苦大众的利益,然而他利用人本主义逻辑说明关于人
与人之间关系,仅限于对现实的事实的正确理解,是无法跳出这种局限性的。

4.3.2马克思哲学理论旨趣一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的哲学以实践理论为基础,立足现实,以革命的批判态度对待
现实和理论问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哲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解
答那些由于要改变世界而产生的各种理论问题,是一种“实践哲学”,与以往任何

哲学都是不同的。马克思哲学就是这种哲学,它来自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以为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
标。
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
类,最终目标是消除异化,解放全人类,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
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精髓,马克思非常重视实践的作

用,他把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的“政治异化"和“经济劳动异化”思想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政治异化”揭
露了社会政治制度的黑暗,宗教是为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社会制度服务的工具;
“经济异化”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丑恶一面。在克罗
茨纳赫时期,特别是代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产生的“政治异化”思

想,认识到了要改变人们被国家奴役的现状,就必须要推翻这个国家政权,但并
没有提出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直至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把异

化理论引入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从人的生产劳动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现实,
找到了一个特殊的阶级一无产阶级,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宣
布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
务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至此,马克思哲学成为了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哲学理论,具有反压
迫、要求解放的炙热的革命热情,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为继续探讨了

人的解放问题,将异化理论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创立了“劳动异化”
理论,并分析了它所产生的原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宣布他是
无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哲学是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指引无产阶
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现实社
会的实践深入分析,他的通过革命改造世界的论断逐步突出,指出“对实践的唯

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30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①。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为改造世界、解放全
人类,全面论述了人类解放的途径和方向,认为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
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②。可见,贯穿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著作中,都淋
漓尽致的表现了的哲学价值取向,自始至终都把实践革命作为消灭异化、回归自

我的唯一手段,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去解释世界。

4.3.3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价值取向的超越

费尔巴哈哲学以自然界为出发点,立足于自然界的真理之上,主要任务是利
用这个真理去对抗神学和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

立足于人类社会,任务是消除异化解放全人类。从这个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上便可

以看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明确显示了后者价值取向对前者是一
个很大的进步和超越。
任何哲学总是以一定的阶级作为他的哲学基础,并为他服务,他的哲学特性
与他所代表的阶级的特性是一致的。费尔巴哈哲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产
生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哲学,“只是希望

确立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虽说也提出一些貌似革命的语句,但由于他所属资
产阶级的局限性,是不可能提出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的论断的,他所说的
一些革命也无非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更替,不会改变现有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是无
法解决人们在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异化现象,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哲学

理论仅仅是一种揭示宗教虚伪性与欺骗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的是无产
阶级和广大劳苦人民的利益,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纳入社会生活中去,政治领域

的异化现象,揭示了他所代表阶级被压迫、被奴役的现象;经济领域的异化想象,
揭示了他所代表阶级被剥削的现象,这种阶级的性质就必然导致推翻那些被压迫、
被剥削的阶级社会,建立自由的新的社会制度,所以,这些哲学从这些社会现实、
社会实际出发,必然处处透露着推翻旧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信息,这是一
种探索人类解放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对费尔巴哈哲学价值取
向的一种超越。

哲学理论的立足点决定了哲学的发展方向。费尔巴哈哲学从人与自然界的关
系出发,抨击宗教和神学,揭示了宗教和神学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并没有涉足到
人与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中的活动出发,
科学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总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指出资本主
义的灭亡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致,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是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
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发展方向,就注定了后者更优于前
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超越。

4.4小结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从哲学逻辑起点的超越,到哲学异化理论的
超越,直至到哲学价值取向的超越,加上它们都表现出的贯穿着他们基本的哲学
思维方式的超越,显露出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从哲学的起点到哲学的
终极目标处处存在,也表现出了马克思哲学是与费尔巴哈哲学完全不同的两种哲
学理论,他们之间是不存在交集的。

哲学逻辑起点的不同,必然导致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
学理论,对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派或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的有力证明。费尔巴哈

把“感性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的逻辑起点,用感性的物质客体代替黑格尔哲学思

辨的思想客体,将哲学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回到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人间,是哲
学史上的一大功绩;但仅限于人与自然界的角度,这种哲学的逻辑起点也决定了
它的研究角度不能够深入到社会中去,对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没有涉及,哲学

理论仅仅停留在了自然世界,是哲学上的一大缺陷。马克思以“感性活动"为哲
学的立足点,用人类的感性活动代替黑格尔思辨的精神活动,利用人在社会中的

实践活动,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属人世界,实现了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
一,也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这超越了费尔巴哈哲学,而并不是费尔巴哈哲

学的延续,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就不同,虽说有共同的哲学思想,但是站在不同的
哲学基础上论断的。

费尔巴哈开创了异化理论的先河,他的“宗教异化”理论精辟的批判了宗教
神学和思辨哲学,但由于对人的本质缺乏科学的把握和理解,使得他的这种理论
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异化理论方法,以人从事的实践活动出
发,找到了“宗教异化”的根源,并把异化理论深入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领

域,更全面的分析了现实社会存在的异化问题。可以看出,虽说马克思借助了费
尔巴哈异化理论方法,并逐步深入到了政治异化、劳动异化,但这并不是费尔巴

哈宗教异化理论的继续和深入,因为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贯穿哲学的
研究思维方式不同,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相同,他们的异化理论哲学也是不存交
集的。

费尔巴哈哲学理论是剥削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理论,马克思哲学理
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理论,因此他们的哲学理论的任务也就

完全不同了,费尔巴哈哲学则是从自然界的角度出发对现存世界(现存社会制度)
的辩护和解释,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改变这种社会制度;而马克思则是从人从事社

32
4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及其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会实际活动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必须通过革命才能改变这种社会生活状态,所以

他们之间的哲学价值取向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终极
超越。

总之,马克思哲学的形成不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马克思哲学对费

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也并不是讲的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的超越,是从哲学立足
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完全超越,他们之间不存在交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

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延续,也不存在费尔巴哈哲学理论,只是在哲学产生的过程中,
受到一些影响和启发,以及论证方法的借鉴,但理论思想并不相同。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束语
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早期著作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形成过
程中,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有着契合,但基本哲学立场是完全不
同的;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影响,但这些影响仅仅表现为理
论方法的借鉴、哲学名词的借用等方面,并不是费尔巴哈哲学理论的复制或费尔
巴哈哲学理论的深入或升华。譬如:
在《博士论文》时期,在人的自我意识观点和宗教批判观点上是契合的,但
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是相互背离的,马克思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探讨这
些观点时表露了他的物质观、自然观,并且这些也与后来的唯物史观的确立有着
密切的联系,而费尔巴哈只是从自然的人出发,只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思想,
是机械的、不全面的。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了许多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名词术语,
这只是马克思利用这些术语对现实问题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了分析,并不能去认为
马克思开始被费尔巴哈哲学给同化了,因为费尔巴哈所解释的是宗教的、想象的
世界问题,致力于批判宗教和神学;而马克思所解释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
问题,是现实世界问题,人们被国家社会奴役的问题。这是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
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许多观点,
并且还利用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术语,这明显是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
的影响。但这个时期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对现实社会中政治、法律、经
济进行研究分析,把现状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以此来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挖掘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费尔巴哈的主要精力在于批判宗教和神学问题,
这并不能把费尔巴哈哲学观点作为内核,也不是直接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

是马克思是以费尔巴哈这些哲学思想为指导,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并利用这种
工具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与费尔巴哈哲学观点在哲学基础上是根本
不同的。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不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深化和延伸体现,而是
从哲学逻辑起点,到哲学异化理论,直至到哲学价值取向,从头到脚彻彻底底的
超越,更甚至的是它们都表现出的贯穿着他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超越,
这两种不同哲学的优越性的相比较。马克思哲学是与费尔巴哈哲学完全不同的两
种哲学理论,他们之问是不存在交集的。
总之,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但费尔巴哈对马
克思哲学的这些影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没有改变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基础,
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包括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探讨人的本质
属性,也没有改变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志和理论。所以说在马克思哲学发
展中不存在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文献

[1]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莱恩,埃・朗格弗・李希特:马克思哲学史一从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

之前[砌,熊子云,俞长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

[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梅林.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M].上海:三联书店,1962.

[12]斯坦夫斯基.梅林传[M].邓仁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沈真.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5]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室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M].长沙:湖
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张云阁.马克思思维方式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7]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二、期刊文献

[1]俞吾金.让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阴影下走出来[J].南京社会科学,1996(01).

[2]冯锋.走出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误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02).

[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

论,2007.

[4]吴学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1).

[5]邓春莲.是同质的推广,还是异质的超越一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学理关系再探讨
[J].哲学视界,2003(05).

[6]雷勇.人本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关系辩证[J].前
沿,2009(07).

[7]史殿武.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催化剂”一兼驳“费尔巴哈派阶段’’说[J].河北
学刊,1988(02).

3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辛敬梁.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的再认识

[J].哲学研究,1996(03).

[9]古小明.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江淮论坛,2004(08).

[10]许逸颖.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11).

[11]李晖.“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主要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04).

[12]胡万钟.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早期实践思想追溯[J].宁夏社会
科学,2000(04).

[13]张云阁.“费尔巴哈派”与“中间环节”的再审视[J].理论探讨,2007(05).

[14]刘武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起点[J].延边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5]刘俊祥.马克思政治起源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及其早期论述[J].西南政法大学学

报,2002(08).

[16]郭星云.试论青年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理性与现实相统一[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2010(08).

[17]薛文华,李丰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认识论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1989(08).

[18]李丽红,李丽珍.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J].广州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10).

[19]王东,林锋.马克思哲学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吗?一“两次转变论”质疑[J].

学术月刊,2007(04).

[20]任皑.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一兼驳“费尔巴哈派阶段”说[J].
哲学,1990.

[21]王国伟.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J].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研

究,1988.

[22]王永山.论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3(10).

[23]王永山.“回到马克思”的解释学思考一兼论重新理解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关系的

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4]程家明.整体观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观[J].哲学研究,2006(06).

三、学位论文文献
[1]孙燕.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0.

[2]徐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在马克思哲学形成中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
文,2007.

[3]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