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艦模式的第一艘

doi:10.6325/oce.2014.1205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4), 2014

作者/Author: 余伯泉

頁數/Page: 1-26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4/12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14.1205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近在眼前:
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余 伯 泉1
摘 要
面對全球華語熱潮,台灣推出兩波國家華語計畫。第一波是「對外華語小
組」(2005-2008)的「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第一期行動方案」。按理 2008 年第
二次政黨輪替後,政府理應繼續推出第二期國家華語計畫。但事實不然,直至
2014 年政府始正式執行「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
(2013-2020)。
這個計畫從 2013 年提出後,被批評為「疊床架屋」、「盲人騎馬」,其目標
被「斷言為天方夜譚」。這到底怎麼回事?研究者做為 2005 年第一期行動方
案的規劃執行者之一,面對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檢討第二波的華語八年計畫
後,提出「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所謂「遠在天
邊,近在眼前」,本文優先探討「近在眼前」的第一艘航艦(到台灣來華語留
學的產業)。研究發現,日本招收留學生的制度與台灣剛好相反,而且日本招
收外籍學位生的比例或效率是台灣的兩倍。日本採取的是「理性產業模式」,
政府創造穩定的日本語留學產業市場(約通過 N2 日語檢定才得以進入大學,
N2 約等於華測 4 級以上)
,然後誰來經營這個日語留學產業呢?約 90%的日語
留學產業係由民間理性產業經營者,約 400 間的「日本語學校」投資經營,約
10%由「私立大學日語別科」經營,兩者的招生條件相同(進入日本即取得居
留證與工作證),公平競爭。日本限制資源使用效率較弱的國公立大學經營日

1
開南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前教育部對外華語小組首屆執行秘書,yubo99@gmail.com。本文
的寫作始於 2013 年 8 月為了解決開南大學應華系外籍生專班的招生危機,思考到整體華語
留學產業問題。感謝東京語文學院林銀校長與多位學者專家的批評指正,感謝 2014 年 12
月 5 日初稿於「全球僑民教育與華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時,多位學者專家的回應與
指教。

-1-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語產業。台灣採取的是「非理性模式」,首先政府未創造穩定的華語產業市場
(往往沒通過任何華語檢定就進入大學系所),其次政府將資源集中放在所謂
「管得到」的「大學華語中心」,僅 6 所國立大學華語中心就已佔全國華語生
統計的 51.3%,台灣與日本的數據呈現強烈對比。問題是「大學華語中心」往
往並非華語產業的理性經營者。台灣同時限制華語產業的理性經營者「民間華
語學校」經營華語留學產業,兩者招生條件不同,形成不公平競爭。爰此若比
照日本理性模式,台灣至少可以降低華語八年計畫的總經費支出,且可根據理
性產業模式大幅振興近在眼前的華語產業。至於遠在天邊(第二、三艘航艦的
海外華校與主流學校)的華語產業,則需他文另行討論。

關鍵詞:對外華語產業、對外華語小組、華語八年計畫、日本語學校

-2-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壹、炊不斷 烟不散:許長謨的疑問
儘管華語文教學論述越來越多,也有一些華語文政策的回顧與檢視論文
(例如陳郁仁,2009;榮幼娥,2010;范毅軍,2010 等)
,但是批判檢討台灣
華語政策與產業的論文,則似乎較少見。
2013年12月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在高雄文藻外語大學召開,
出現一篇很奇特的論文,作者是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副理事長許長謨,篇名是
「炊不斷 烟不散—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對外華語教學新聞訊息類型分析」
。作者
以驚人的興趣與毅力,自1999年,十幾年來每天剪報建立台灣華語與教科文新
聞資料庫。再以此基礎檢討「台灣外部國際環境險峻,內部意識形態爭鬥未艾,
我們又是甚麼樣的語言政策?對外華語教學被視為台灣能走進國際社會的主
力,十多年來炊不斷,烟不散;但日後也可能炊斷烟斷人離散」。到底是「炊
不斷,烟不散」還是「炊斷烟斷人離散」呢?作者提出一些重要的批判與檢討:

兩岸間若用「角力」一詞,其實是虛膨了「對手」的實力—台灣既無「角」
又無「力」。即使台灣在對外華語教學有部分的特色(或稱優勢也無不可),
但現實面兩邊的實力差距已如雲泥,但中國雲霄始終繃緊神經,瀰天蓋地的
面對這坨爛泥,寧可虛膨,絕不誤判。(許長謨,2013:668)

兩岸「角力」嗎?其實是台灣既無「角」又無「力」。這句出自台灣華語
文教學學會副理事長的論斷,真是驚心動魄。

一些人便將台灣對外華語文教學之困境,慣性且順勢的又推到台灣的政黨惡
鬥,或五年前民進黨「本土化」政策的問題。五年了,它們不是沒影響,但
千萬不要成為我們推行 TCSL 不力的卸責之詞。2000 年至 2008 年民進黨號
稱執政,既掌握不了國會過半,當然就幾乎沒有任何的預算權和立法權。但
八年間以范巽綠為核心的推動力道,讓對外華語教學小組在小小層級、少少
經費中做了許多重要的工作,如系所學程、華測推動、師資檢定等。何況當

-3-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時國家財政還算是正常運作的,「本土化」與 TCSL 仍可以並行而不拉扯。


如今,執政黨國會席次幾乎過三分之二已有五年,卻未見成效,可見得問題
不在政黨之爭鬥上。若吾人不痛定思痛,深切檢討,而只想簡化問題,則恐
沉痾會更惡化。(許長謨,2013:670)

按理就華語教學而言,國民黨比民進黨內行。但外行且少數執政的民進黨
反而推進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內行且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卻未見成效,可見得
問題不在政黨之爭鬥上」,那問題到底是什麼呢?

對外華語教學是台灣當前最有實力向外展現的軟實力之一,但中央總指揮在
哪裡?-----2008 年「對外華語小組」解散後,工作分置於教育部國際文教
處各組間,承辦人員非不盡力,但永遠找不到力量的泉源。有突貣的構想或
興革的念頭,就急覓幾位系所主管或學者專家開會商議,頭痛醫頭,腳痛醫
腳,病情既不會崩壞,也永見不到痊癒之良方。(許長謨,2013:676)

就組織而言,民進黨在教育部設立獨立的一級單位「對外華語小組」
。2008
年國民黨執政後沒有繼續推動,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這是許長謨對問題的
第一個解釋。

多年來,台灣的對外華語教學最引人垢病的,就是缺乏一個像「漢辦」一樣
有錢又有力的主導單位。對外華語教學小組解散後,五年來這個希望更是逐
漸的破滅。-----八年計畫在某個層面,代表了政府要有所做為的開始,但
一些「疊床架屋」、「多頭馬車」、「盲人騎馬」的批評中,我們更希望看
到的是,真正有效率的結果,而非又是一場砸錢的大拜拜。(許長謨,2013:
679)

為不使馬總統宣稱「打造台灣成為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政策跳票,行政
院從今年到一○九年推出華語八年計畫,但許長謨質疑會不會是「一場砸錢的
大拜拜」呢?

-4-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八年計畫若真如報端臆測,是意圖要救孱弱之身的急推招式,其命運結果也
可想而知!依筆者在對外華語教學界的接觸與經驗,加上本文開始的兩則新
聞,要如這則報導中所稱「獨立經營的華語中心要由卅七家增為七十五家、
招收外國人的補習班要由三家增為廿五家,教材及數位教材輸出廠商從四十
八家增為一百家…」,幾乎可斷言為天方夜譚。(許長謨,2013:677)

面對這個問題,許長謨引用已停刊七年的民生報的一篇社評(2006.11.20)

許長謨「痛心於這樣的卓見一直被掩沒、被冷藏忽視」

要與大陸競爭,我們的組織框架也是不行的。…我們事權不集中、政令不統
一,又無海外分支機構,全憑民間一股傻勁在拚搏,豈能撐大局?故政府若
真要協助華語文產業發展,就應認真把它當一門重要產業來振興,並修法予
以獎助配合---(許長謨,2013:679)

到底什麼是「認真把它當一門重要產業來振興,並修法予以獎助配合」,
許長謨並未進一步說明。華語八年計畫的全名是「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
國八年計畫」
(2013-2020)」
,定位為「產業」且將修訂法規,為什麼許長謨仍
然「痛心」呢?難道定位為「產業」並不是「產業」?最後,許長謨是這樣結
尾的:

錯失了這些黃金的年代,台灣這些年所走的簡直就是回頭路、冤枉路。如今,
這波推出的八年計畫項目繁多,但力道散亂,未來的效能也難有太高的期待。
但做總勝不做,也許它仍值得游兵散勇們繼續耐心期待,也值得新聞記者為
它改寫新範疇、新成就。(許長謨,2013:679)

台灣華語產業這些年走的是回頭路、冤枉路嗎?許長謨是台灣華語文教學
學會副理事長,擔任成大華語中心主任時,首先建立大學華語中心專任華語老
師制度的先行者,而且以驚人毅力剪報15年,許長謨(2013)這篇批判論文並
不能視為其個人的孤立意見,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面對這些令人困惑的問題,

-5-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研究者做為2005年教育部「對外華語小組」首屆執行秘書,第一期國家華語行
動方案的規劃執行者之一,以及基於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年出版「台灣華語文
教育發展史」巨著,卻明顯疏漏2005年教育部獨立一級單位「對外華語小組」
這段歷史(例如賴明德,2003a,2003b;張郇慧、林慶隆,2013等),因此研
究者將先簡要回顧2台灣第一波國家華語行動方案,然後檢視第二波的華語八
年計畫,並提出「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貳、台灣第一波國家華語行動方案

一、對外華語小組籌備期(2003-2004)

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擺脫一黨專政,成為真正的民主社會。
接著,中央政府開始組織調整與裁併,幾乎很難成立獨立的新單位,教育
部獨立的一級單位「對外華語小組」其實是逆勢特別成立。
台灣的海外華語主要有兩個範疇,海外華校與主流學校。在海外華校範疇,
僑委會與中國僑辦各有千秋。但在主流學校範疇,中國教育部的「漢辦」遙遙
領先唱空城的台灣教育部,這是兩岸華語教學「不平衡」的基本結構。中國國
務院於1987年成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
,簡稱「漢辦」
,由國
務院11個部門領導組成,工作分綜合處、教學處、交流處、師資處、考試處(下
設考試中心)、財務處等六處。僑委會耕耘於全球一千家以上的海外華校,在
海外第一線自然感到沈重壓力,因此在2003年7月21日「行政院對外工作小組」
第二次首長會議時,提議我國必須儘速補這個基本結構的「漏洞」。該次會議
決議如下:由教育部主導,成立一跨部會機制,統一推動對外華語教學及華文

2
這是研究者第一次寫下 2003 到 2006 年初處理國家華語政策的歷史文字。董鵬程、許怡貞
(2013)約略論及這段歷史。范毅軍(2010) 、陳郁仁(2009)疏漏這段歷史。董鵬程(2007)
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研討會發表台灣華語文的發展時,研究者曾在現場評論該論文疏漏
2005 年教育部獨立的一級單位「對外華語小組」這段歷史。

-6-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檢測工作。行政院發文到教育部確認政策方向。促成這個行動的影響因素當然
是多元的,但研究者認為主要的影響者首推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與副委員長廖
勝雄,而世華會或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的影響屬於間接的。3
當時研究者在中研院專任且兼任教育部國語會首屆華語組組主任,除了原
本就非正式向行政院建議本案外,也負責本案,從8月起與國語會主委鄭良偉
歷經多次協商才在國語會內部商訂這個「跨部會機制」的名稱是「國家對外華
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2003年11月20日核示成立跨部會的「國家對外華語文
教學政策委員會」
,主任委員為教育部長黃榮村,副主任委員為僑委會副委員
長廖勝雄與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以及24位委員包括跨部會首長與專家學者。
2003年12月1日召開第一次「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議」
,由教育部黃
榮村部長主持,通過數項決議,包括未來要成立專案小組。2004年繼續由國語
會「兼辦」發動,6月28日由教育部杜正勝部長召開第二次「國家對外華語文
教學政策委員會議」通過跨部會權責分工,包括「行政與會務發展、教學及教
材、師資、中文檢測、學術文化交流、其他」共六大類26項工作,例如第2.4
項教育部與國科會(科技部)等的「輔導大學校院加強華語文做為第二語言教
學之專業研究」,第3.4項華語師資認證,第4.1項華語檢測中心等。
夏威夷大學出身的國語會主委鄭良偉並不反對推動華語政策,但其主要重
點在台語與教羅系統。國語會只是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下的二級單位,本身經費

3
董鵬程(2007)認為教育部 2003 年接受其所代表的世華會的建議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
委員會。董鵬程(2012)認為其是 2003 年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的「建議起草人」 。
研究者認為董鵬程是台灣華語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但與 2003 年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
策委員會到 2005 年 「對外華語小組」
的成立並無深入瞭解也無直接相干,故以董鵬程 (2007,
2012)均明顯疏漏「對外華語小組」的成立。其次,2000 年民進黨執政的第一任教育部長
曾志朗就是董鵬程主持的世華會核心人物,但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將近兩年,世華會與曾
志朗卻未在教育部設立任何華語文的獨立單位也未推出國家級的華語文行動方案,而是在
2002 年 2 月 1 日曾志朗下台前三天的 1 月 29 日才匆匆召開一個教育部華語文發展會議,建
議推動華語文教育。民進黨執政八年,曾志朗擔任六年以上的政務官與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校長。2008 年國民黨執政,曾志朗是唯一跨兩黨繼續擔任國民黨部長級行政院文教政務委
員將近四年者,本可以在華語文教育方面有所突破,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並未有明顯的進
展。據此,曾志朗與世華會兩度高居國民兩黨關鍵職位,任職期間在華語文教育方面均未
有重大突破,殊為可惜。

-7-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很有限,若繼續以二級單位國語會「兼辦」跨部會的「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
策委員會」,其實只是個形式。因此必須想辦法推動成立獨立的單位,但中央
政府正在進行組織調整與裁併,幾乎很難成立獨立新單位。2004年底教育部從
「二級單位國語會」
,獨立分出「一級單位對外華語小組」其實是逆勢特別成
立,也代表當時執政的民進黨,雖然對華語教學外行4但誠懇提出實際的行動。

二、對外華語小組(2005-2008)

2004年6月28日第二次「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議」同時通過委
員會「設置要點」
,10月8日行政院備查,9月9日公布「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
策委員會設置要點」
,其中第五點:
「本會設工作小組,並置執行秘書一人,協
助會務之推動」。11月15日由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杜正勝主任委員
(時任教育部長)批示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工作小組」,簡
,係屬教育部一級5單位。12月15日批示由
稱「對外華語小組」或「華語小組」
研究者擔任首屆執行秘書,第一年(2005)經費預算編在國語會華語組,僅800
萬,因此這是一個「發動點」,藉由跨部會權責分工與教育部內跨單位權責分
工,啟動政府預算推動對外華語教學。
2005年5月6日第三次「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議」,由副主任委
員范巽綠政務次長主持,正式通過「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第一期行動方案」,
包括「教材、推動機制、師資、檢測、交流合作、資料搜集與出版、其他」共
七大類41個工作項目,並列為每月進度管控表,每月由各權責分工單位填報進
度與彙整,構成2005至2008年國家對外華語教學的推動基調。
研究者2004年推動跨部會權責分工表,再發展為2005年正式的「國家對外

4
研究者當時很熟悉兒童台語教學與拼音政策,對華語教學領域仍屬外行,研究者遇到問題
時主要向信世昌教授請益。
5
曹瑞泰(2008)論述了這段歷史,但忽略「對外華語小組」是教育部可獨立發公文的一級
單位,執行秘書的權限比照司長,例如 20 萬以內經費,執行秘書可獨立批核。
「對外華語
小組」與眾多無獨立經費且無法獨立發文的「專案小組或委員會」有很大的不同。如同大
學的「學位學程」與「系所」都是獨立單位,但系所內的「學程」則不是獨立的。

-8-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華語文教學第一期行動方案」
,第一個基本理念是「參考漢辦,補漏洞」
。然而
台灣是否只是跟著走中國漢辦同樣的路線呢?民主台灣在2004年有一個新的
政策發展,就是經建會推動「服務業旗艦計畫」(2005-2008),將「教育產業
國際化」列為一艘旗艦,包括「擴大招收來台留學生」與「擴展對外華語文教
學市場」兩個重點。這個服務業旗艦計畫定位為「產業」而非「行政」。
2005年的教育部基本上相當重視6對外華語文教學,例如在5月27日、6月1
日、2日、5日、7日短短12天,研究者與教育部長杜正勝溝通五次。部長的提
示包括「韓國孔子學院以商業方式經營,類似補習班。我國宜參考韓國孔子學
院做生意的方法」。有關教材的概念是過去教育部的對外華語教材,採用政府
主導的方式,已經出版100種以上,卻只在國內賣或賣不出去,其內容需要修
訂時,又受限於「著作人格權」。教育部曾投下龐大資源,坐擁百種對外華語
教材的著作財產權卻有「無用武之嘆」。當時部長的提示很清楚,教育部不再
採用政府主導的方式編教材,改採政策性補助民間的經營模式。7
爾後,除僑委會本為核心推動單位外,教育部與服務業旗艦計畫同時支持
國科會與經濟部啟動兩條對外華語路線,前者推動學術界對外華語的產學合作
集體計畫,後者推動數位華語產業計畫,直接補助到華語營業公司。
2006年初研究者與范巽綠政務次長分別因不同因素離開8教育部,對外華
語小組執行秘書從教授兼任,回復為國際文教處派科層官員接任第二屆執行秘
書。2006年5月國家華語業務「提升」9為「行政院對外華語文教育及正體字推
動小組」,由林萬億政務委員督導,取代由教育部長推動的跨部會「國家對外
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教育部一級單位「華語小組」失去法源依據,因此

6
教育部長杜正勝原本不重視,因為做台語都來不及哪還需做華語,研究者是說服杜正勝的
關鍵人之一,理由是傳達台灣價值,爭取外籍人士對台灣的支持,對外華語教學不能不做。
7
「實用視聽華語」的新編修訂仍按師大提案,由師大編輯,正中書局發行,著作權在教育
部。
8
2005 年底在烏來台語拼音會議,杜正勝部長強迫研究者簽署一項從今天看來失敗的拼音政
策(單一台羅政策) ,研究者不願簽署而離職。范巽綠次長因與部分深綠者理念衝突而離職。
9
研究者基本上懷疑這項「提升」 ,因為表面提升,實質弱化,教育部長變成是副召集人,其
次原先約 15 位的民間學者專家委員代表,幾乎全部消失或最多 1 至 2 位民間代表,決策變
成行政科層的內部行動。

-9-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2007年1月31日再發佈「教育部對外華語文工作小組設置要點」
(仍簡稱華語小
組)
。2008年9月國際文教處接收對外華語小組,教育部獨立一級單位對外華語
小組解散。10

參、從三艘航艦模式看「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
年計畫」(2013-2020)
按理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後,政府理應繼續推出第二期國家華語計畫。
但事實不然,直至2014年政府始正式執行「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
計畫」
(2013-2020)
,定位為「華語產業」
,這是民主台灣正確的政策方向。但
是這個計畫從2013年提出後,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副理事長許長謨(2013)曾
引述相關的批評為「疊床架屋」、「盲人騎馬」,其目標被「斷言為天方夜譚」。
這到底怎麼回事?研究者仔細看過2014年5月19日行政院備查的「邁向華語文
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102-109)」以及後續的相關辦法後,試圖提出
「台灣華語文產業三艘航艦模式」11來瞭解這個問題。

一、潛藏的邏輯

研究者發現潛藏在國家華語八年計畫的邏輯12是
「海外華語熱,市場很大。

10
對外華語小組的歷史貢獻是逆勢特別成立的獨立一級單位,做為發動點,以很小的 800 萬
經費,集結跨部會與跨部內單位的經費,共同推動國家級的第一期行動方案。首屆執行秘
書是教授兼任,不是行政官員,因此得以突破諸多限制。2006 年遲耀宗接任時,對外華語
小組本身的經費已經跳躍為 3000 萬,教育部相關的華語經費在研究者與民進黨教育立法委
員藍美津等的支持下,也增加 1 億以上,合計教育部華語年度經費增加 1 億 5 千萬以上。
這是第一波的國家華語行動,研究者認為僅是「補漏洞」 ,就華語教學是外行且少數執政的
民進黨而言,
「對外華語小組」的歷史定位可能是「有誠意有努力有進展,但還沒真正成功」。
11
所謂「航空母艦」係指不是孤立的行動,而是一組互相影響的行動群。以第一艘而言,100
所以上大學的華語留學是核心行動,相搭配的行動包括民間華語學校、大學華語中心、教
材發展與觀光產業等。
12
這項邏輯發源於經濟部工業局支持的數位華語教材產業,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將數位教
材行銷到海外主流學校,因此或看不到台灣華語產業的一些基礎問題,正體字是否存活也
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華語八年計畫採用了數位華語教材產業的邏輯,然後讓不具產業靈
魂的大學華語中心等來推動,可能會產生一些「錯置」問題。

- 10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台灣市場太小,華語老師過剩。海外的台灣華語產業落敗,沒辦法再管正體中
文或簡化中文的問題了,趕快到海外,先搶市場再說吧!」。
這樣的邏輯並非沒有事實基礎,也並非絕對錯誤。
但基於正體中文教學在海外面臨嚴峻的考驗,華語八年計畫幾乎看不到
「正體中文」的概念,隱含只要是台灣華語產業有錢賺就好,有沒有正體字已
無法考慮。然而若是賺得全世界,卻失去台灣正體中文,有意義嗎?或者進一
步說「失根的蘭花可能綻放美麗的花朵,行銷全世界嗎?」這個問題其實有機
會破解,研究者自2007年開始推動正簡並列教材模式在海外華校試教(余伯泉,
2007;余伯泉,2014)。2009年經由政府高層核示,僑委會開始推進「正簡並
列」教材模式(參見2010年7月3日聯合報的馬總統專訪)
。「正簡雙學,買一送
一」是人性,翻轉純正體中文的劣勢,跨過正簡對立的鴻溝。

二、強龍不壓地頭蛇:三艘航艦模式

根據上述潛藏的邏輯,其實前幾年經濟部工業局已經投入鉅額經費,教育
部雖未推出國家級華語計畫,也持續進行華語教師輸出,但績效並非顯著;台
灣師大華語所輸出畢業生到國外具有成效,但其他教學單位的成效有待商榷;
華語資源最強的台灣師大2005年掌握了關鍵時刻,進軍泰國,輸出華語老師,
但在相關條件沒有到位的情況下,2011年撤退(即便有其他大學繼續申請曼谷
的台灣教育中心,但台灣在泰國的影響力係屬實質消退)
。因此2013-2020的國
家華語八年計畫宜首先思考核心經營邏輯問題。
準此,研究者發現國家華語八年計畫的核心邏輯,仍有強化之處,因此首
先架構簡要的「三艘航艦模式」,然後再進行細節的探索。當前台灣華語產業
共有三艘主要的航空母艦(核心通路)。第一艘以「到台灣來華語留學」為主,
第二艘以「海外華校」為主,第三艘為「主流學校與社會」。第一艘的成敗完
全由台灣自己決定,目前運行不順,往往變成是「三流的英語留學」,MIT價
值專屬的「華語留學」尚未真正建造成功。第二艘的華校係指海外華人創辦的
學校,根據憲法第176條政府補助僑民之「教 育 事 業 」,台灣有一定的掌握,

- 1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僑委會僑教處(例如張良民,2006;高崇雲,2006)在這艘航空母艦穩住台灣
正體中文的一片江山。第三艘屬於非華人創辦的主流學校,台灣不容易掌握,
不確定性高,除台灣師大長期穩定供應華語師資具有成效外,台灣正體中文教
學在全球遭遇嚴峻的挑戰或是「慘敗」。準此,戰略層次的華語產業核心經營
邏輯,應該是「打造可掌握的通路,以此為基礎進攻不確定的通路(強龍不壓
地頭蛇)」。亦即「加緊建造第一艘華語留學」,「強化第二艘海外華校」,
然後以第一艘與第二艘為基礎,穩紮穩打進攻第三艘,三艘航空母艦齊下,發
揮互補與「1+2=3」的長期穩固綜效。

三、遠在天邊:第二艘與第三艘航空母艦

2014年5月19日行政院備查的「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
(102-109)」,主要的重點擺在第三艘航艦,比較忽略僑委會第二艘航艦的存
在,以及看不到第一艘航艦的潛力。2014年6月基於僑委會的建議,行政院裁
示僑委會與教育部是兩艘重量級的航空母艦。2014年7月25日教育部正式公告
的「教育部補助開拓華語文教育產業海外需求計畫要點」,正式將僑委會單位
列為申請單位「政府之海外駐點,或經政府立案在海外從事與華語文教學、學
習及推廣之單位,例如-----僑務委員會輔導並推薦之海外僑校或僑教聯合組
織。」
根據2014年9月23日僑委會官網發佈的2013年僑務統計:全球海外華人
4178.4萬人。亞洲3065.6萬佔73.4%,美洲790.3萬佔18.9%,合計92.3%。台灣
僑民182.2萬人,約佔全球華人4.4%,約佔台灣2300萬人口的7.9%,美洲113.8
萬佔62.5%,亞洲59.8萬佔32.8%,合計95.3%。亞洲的海外華人就佔3065.6萬
相當驚人。全球華校3000所以上,亞洲最多,美國華校500多所。基於憲法第
167條第2款規定對於僑居國外國民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予以獎勵或補助,僑
委會有一定的掌握。按僑委會2012年報告,直接輔導提供正體字教材的華校有
786所,而馬來西亞華校雖與台灣友好,但全部使用簡化字已成定局。這786
所華校是海外使用台灣正體中文教學的最後基地,基於簡化字的強大挑戰,僑

- 12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委會在有限的經費下根據憲法補助華校教材13,以穩住台灣正體中文教學的最
後一片江山。2003年以前除僑委會自編教材外,由國民黨營事業(或移轉機構)
教材壟斷。2004年以後僑委會教材開放,除僑委會自編教材外,目前由僑委會
審查通過推薦六家以上民間教材,以及華校可申請任何教材,可說是教材百花
齊放,維持與簡化字教材的一定競爭力。亦即僑委會創造一個華校教學市場,
雖然很有限,但引入民間資金投資,強化台灣在華校教學市場的整體競爭力。
僑委會基於經費有限,過去直接輔導教材的第一重點是美加的500所華校,紐
澳與歐洲尚可。在東南亞則陷入困境,僅泰北與菲律賓華校穩住,2008年菲律
賓華校甚至出現大危機(余伯泉、張秋華,2013),幸好改變教材策略重新穩
住。泰國、柬埔寨、印尼等華校幾乎全部用簡化字教材。
第三艘航空母艦是主流學校與社會,除由第一艘航空母艦直接進入外(例
如台灣師大的華語師資輸出,台北TLI整廠輸出到中國TLI與東京TLI),可加
強由已經在主流社會紮根的僑委會第二艘航空母艦進入,雙管齊下,例如僑委
會在美國的「一僑校,一主流學區」等。第三艘航空母艦的來台留學生進入第
一艘航空母艦,畢業後再回到母國。三艘航空母艦模式三管齊下,開拓台灣華
語文產業。
所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遠在天邊」係指海外的第二艘與第三艘
航艦,「近在眼前」係指國內的第一艘航艦。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反過
來講,「地頭蛇要先成為強龍」,第一艘航艦當然是台灣華語文產業最重要的
基礎,因此研究者優先探討「近在眼前」的第一艘航艦(到台灣來華語留學)。

肆、近在眼前:台灣的華語文教學市場太小嗎?
國家華語八年計畫的潛藏邏輯是「海外華語熱,市場很大。台灣市場太小,
以致於華語老師過剩」。海外市場當然很大,但是「台灣市場太小」嗎?

13
2014 年 10 月僑委會似曾擬調整費用改為發展僑委會自己的華語教材以取代民間百花齊放
的教材,則可能是在第二艘航艦領域,限縮民間產業,強化「政府主導的教材」 。這個趨勢
與國家華語產業政策方向相反。

- 1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一、第一艘航艦的「理性模式」與「非理性模式」

全球第一大英語留學產業由七國瓜分。「準第二大語言產業」華語留學的
主要輸出國僅台灣與中國,華語留學是MIT獨特專屬產業,成敗完全由台灣自
己決定。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分類,「境外生」分成「學位生」以及各類「短期
生(華語生與交換生)」等,學位生又分成「外籍生」與「僑生」。「外籍學位
生」與「華語生」人數才是華語產業統計的真正基礎,而華語生是短期的,外
籍學位生才是華語留學產業最重要的指標。根據2013教育部公告的境外學生統
計14,台灣的「外籍學位生」11554人,「華語生」13898人。
根據日本文部省所屬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的留學生統計
(不包括僑生與交換生),2013年日本在學「外籍學位生」是135519人,還沒
進入大學的日本語學校37918人與私立大學日本語別科預估3000人(限定額度
5500人),合計「日語生」約40918人(每年約六至七成進入學位生)。
亦即2013年日本在學「外籍學位生」135519人,日語生40918人。
台灣2013年在學「外籍學位生」是11554人,華語生是13898人。
日本「外籍學位生」是台灣的11.7倍。日本人口1.27億,約台灣的5.6倍。
大學容量約800間,台灣160間,也是約台灣的5倍(兩者國民的大學入學率都
接近100%)。亦即日本招收外籍學位生的比例或效率是台灣的兩倍。15
日本到底是怎麼做的?日本快速增加留學生的關鍵是民間專門補習機構
「日本語學校(日語中心)」
。日本政府讓民間高效率專業日語機構(約400間)
替大學招生,將近90%的留學生,先到通過審查的民間日語中心學日語,約學
一年多,確保日語程度且通過2級檢定後進入大學。留學生到民間日語中心,
日本政府就發給ARC(外僑居留證)與打工證以減輕留學生負擔,吸引留學
生來日。一些私立大學也有日語預備科(日語中心),但日本政府不鼓勵大學
設置日語中心,僅給私立大學日語別科5500人的定額,因為民間日語學校比大

14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主要根據教育部官網公告的 2013 年境外學生統計。
15
日本 Jasso 的最新目標是 2020 年達到外籍學位生 30 萬人。

- 14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學更專業更有招生效率。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日本國立與公立大學都不做日語中
心這塊,與台灣剛好相反。日本國立與公立大學完全不做「日語中心」,私立
大學日本語別科(日語中心)僅做約10%至15%,將近90%都是由民間日語中
心做。這種模式屬於「合理化產業模式」16,政府的觀念是「訂定政策創造外
籍生到日本的日語教學市場,然後讓有效率的民間日本語學校投資與發揮,資
源使用效率較弱的國立大學不做」
,簡稱「理性模式」
(例如參見余伯泉,1991;
余伯泉、黃光國,1991)。
台灣傾向是「非理性模式」
,資源集中在運用資源的效率較弱的國立大學,
私立大學「撿肉屑」,民間高效率的專業華語學校不易替大學招收外籍生。到
民間華語學校學中文既無居留證又無打工證且限定是免簽證國家的學生。

二、「日語生」與「華語生」的數據比較
日本的「日語生」數據,將近90%是民間日本語學校的學生,由民間的「日
本語教育振興協會」準確統計,以2013年為例是37918人;外加私立大學日本
語別科定額5500名,假設粗略估計為3000人,合計40918人。國公立大學則是
0%,文部省不同意國公立大學做「日語生」區塊。
台灣教育部的「華語生」數據,以2013年為例是13898人,統計來源100%
來自「大學華語中心」,遺漏「民間華語學校」的貢獻;國立台灣師大3392
人(24.4%),台大962人,政大922人,成大704人,國北教大665人、中山大
學491人,合計3744人(26.9%),六所國立大學共7136人,就已佔全國華語
生統計的51.3%,超過一半。台灣與日本的數據呈現強烈對比。
其次,日本的「日語生」數據比較合乎邏輯,每年「日語生」約4萬,70%
(約3萬)升學進入「外籍學位生」,假設平均讀4年等於約12萬外籍學位生,
接近實際數據的13.5萬人。
16
例如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核心概念「合理化」 。「理」指的是「形式理性」的「理」,精打
細算的理性企業運作。研究者 1994 至 1995 年專任於王永慶創辦的長庚大學醫管系與高雄
長庚醫院部定副教授,1987 至 1998 年專任於中油總公司,余伯泉與黃光國(1991)發表
中油、中鋼、中船的比較研究。

- 1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台灣的數據很特別,因為「華語生13898人竟多於外籍學位生11554人」
(以
2013年為例),假設外籍學位生仍是平均讀四年,則11554除四,每年約2888
名華語生升學,亦即僅約20%升學進入「外籍學位生」,與日本語學校的70%
差很多。這到底怎麼回事?台灣的公立大學59間,私立大學100間。通過教育
部「審查」,能夠自境外招收華語生的大學華語中心39個(38所大學,台大兩
個獨立的華語中心),每個華語中心平均356人。
華語中心之間的人數變異數很大。公立大學的華語生總額7971人,而6所
明星級公立大學華語中心就佔7136人(89.5%),每間平間1189人。亦即剩下
來的10.5%的835名華語生分布於53間公立大學,比例懸殊。私立大學的華語
生總額5927人,而9間明星級私立大學華語中心(淡江1189人,文化1033人,
輔仁568人,銘傳472人,靜宜406人,逢甲396人,文藻341人,東海270人,慈
濟235人)就佔4910人(82.8%),每間平均亦545人。亦即剩下來的17.2%的
1017名華語生分布於91間私立大學,比例懸殊。
日本在2013年存活393間日本語學校,每間日本語學校均有招生定額(台
灣沒有招生定額),合計37918在學學生,每間日本語學校平均僅96名學生就
存活,日本語學校之間的人數變異數小。
台灣的大學華語中心平均 356 人。明星級的台灣大學 2013 年 11 月 18 日
還傳出著名的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因為海外招生不佳,大規模資遣 18 位華
語老師17。按台灣大學有兩個獨立的華語中心,2013 年華語生共 962 人,佔國
立大學的第二名,仍要資遣華語老師。從「日本語學校」僅需 96 名日語生就
能存活,而國立台灣大學有 962 名華語生卻要資遣華語老師的角度,顯示「日
語生的經營效率高於華語生」。
進一步說明:日本語學校學生的學習期,往往高達一年以上,日文程度確
實提高到至少第2級(最高第1級)才進入大學,約七成日語生進入大學與相關
專門學校。每天的學習時數往往達5小時。每間民間日本語學校平均僅96名學
生就存活。

17
根據許長謨(2013)的新聞剪報資訊。

- 16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台灣華語中心的學習期較短,每天的學習時數最多3小時。許多留學生被
送到所謂的「全英語學程專班」,在華語中心學中文只是興趣不是「要求」。
進入中文課程跟班的學生不需通過華測4級(約等於日語檢定2級)或至少華測
2級,學生的中文程度參差不齊,或沒通過任何華測,就進入大學跟班上課,
中文能力往往跟不上。

三、大學華語中心定位混淆

根據上述「日本招收外籍學位生的比例或效率是台灣的兩倍」,其次「日
語生的經營效率高於華語生」。其原因固然複雜,但道理其實清楚,民間「日
本語學校」是單純的理性組織經營;台灣的「大學華語中心」寄身於「複雜的
大學政治環境」中,角色複雜不單純,不是理性組織經營。在必須替大學賺錢
與必須提供免費課程給外籍生之間擺盪,在純教學與必須經營招生之間擺盪。
就經營者而言,「華語中心主任」不是穩定的理性經營者,通常是教授兼
職,隨著大學內部的政治環境變遷,華語中心主任隨時會更替。華語中心若賺
錢,與主任沒有績效相關,被視為是整體學校的貢獻,隨時會換主任。若不賺
錢,學校在少子化的威脅下,往往也不願設置專任老師或行政人員,除非有「五
年五百億」的國際生需求提報,需要華語中心服務國際生。因此華語中心的定
位,常常不穩定。例如義守大學非常重視境外生,也成立國際學院,但近年仍
將華語中心由一級單位,降為二級單位。文藻大學華語中心近年也由學院的華
語中心,改隸屬國際處。隸屬國際處,往往也意謂著華語中心由國際處經營,
華語中心主任只負責純專業教學,與華語產業無關。國際處同樣是行政單位。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會將「開拓日語產業」的主力擺在大學的原因。
目前只有少數大學讓「大學華語中心」成為「比較理性的組織」,比較成
功的例子是文化大學,其推廣教育模式相對穩定與堅強,因此華語中心的發展
相對順利。但文化的推廣教育部門仍然是在市區的大樓,又與所謂的「補習班」
何異?其實大學推廣教育就是「免稅補習班」,卻享有比「繳稅補習班」更好
的經營條件,是否係屬不公平競爭條件?

- 1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四、日本的「塾」與「專業文教機構」並非相同的「補習班」

日本的民間補習機構有兩類,一般中小學的課後補習班稱為「塾」,也就
是在台灣受到「歧視」的所謂「補習班」。其次日本社會很重視具有專業技術
的「專業文教機構」,不稱為補習班,而稱為「專門學校」或「日本語學校」,
其地位與「塾」(補習班)不同。在台灣卻將不具專業技術的「塾」與具專業
技術的「日本語學校」全部打為「補習班」,導致具有專業技術的「民間華語
學校」的經營條件受到「補習班歧視」對待。
目前能夠境外招生的「民間華語學校」,每年都必須經過教育部召集各部
會審核通過(2014年共四家18)。按理經跨部會審核通過的「民間華語學校」,
其經營條件不應受到不公平的競爭對待,才合乎政府推動「公平交易法」的基
本精神。通過跨部會審核者可稱為「民間華語學校」,未通過審核者稱為「民
間華語班」,民間華語班藏身於各語文教學機構或民間,數量不清。

五、華語八年計畫對華語機構的「評鑑」到底是怎樣的概念

按華語八年計畫行動方案八的華語文教育機構評鑑及輔導機制,將對華語
中心與華語系所進行評鑑,且評鑑與資源獎懲扣合,顯然與教育部第二輪大學
評鑑的「認可制自我評鑑的核心精神」不同(不與資源獎懲扣合),而比較接
近已被監察院糾正且引發高度爭議的第一輪大學評鑑。
第一輪大學評鑑不合理的著名例子是2007年,「台灣師大華語所沒過(待
觀察),剛成立的高師大華語所竟通過?」這種不合理的評鑑結果之主因是台
灣師大華語所的生師比太低,平均一位教授指導研究生32位。從「華語產業觀
點」來看,假如這麼少的師資能發揮這麼大的功效,實屬難得的特例。若從制
式評鑑的生師比「指標觀點」,變成嚴重缺點不能通過。導致一個狀況:就是

18
國語日報語文中心與北、中、南三家 TLI(中華語文研習所) 。根據董鵬程(2007)
,1956
年成立的 TLI 與台灣師大國語中心,以及 1973 年成立的國語日報語文中心,係台灣最早設
立的「三大華語中心」 。但目前三大華語中心的國語日報與 TLI 卻被不公平對待。

- 18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台灣師大去找「門神」並進一步關閉華語所,整併為「華語教學系」。各大學
不敢再設「華語所」,紛紛設置「華語系」。「華語教學」的性質不是中文系
也不是外文系而比較像是「跨領域的MBA人才」,而且是培養更難的「跨國
MBA人才」,能夠在跨國領域生存。這種人才按理不宜是「大學部」而應該
是不同科系的人來攻讀碩士以上。但在第一輪評鑑的破壞下,願意以較高成本
設置「華語所」的私立大學,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反而被第一輪大學評
鑑扭曲殲滅而停招。公立大學華語所在評鑑時都面臨壓力,台灣師大已經關閉
華語所,改為「華語文教學系」。其他大學增設大學部「華語系」的結果,由
於台灣內部第一艘航空母艦的華語教學市場,政府尚未比照日本語學校打開華
語市場,造成「大學華語系畢業生的就業率偏低」越來越嚴重,即便是台灣師
大應華系的本國畢業生,能夠留在華語領域者,比例也很低。19

六、華語八年計畫的四類評鑑對象,各有不同

按華語八年計畫行動方案八的評鑑對象主要有四類。一、華語系所。二、
國立大學華語中心。三、私立大學華語中心。四、民間華語學校。
就第一類的華語系所而言,不少「華語系所」剛通過第二輪大學評鑑,下
次的評鑑是五年後,教育部實不宜再進行重複的評鑑,勞師動眾。
其次,就第四類的「民間華語學校」而言,重點是「存活」而不是無意義
的「評鑑」。以「日本語學校」為例,2010年招收的留學生來到43669人,日
本語學校有449間。2011年發生311大地震,留學生降到2012年的29235人,日
本語學校到2013年倒閉56間,只剩393間。但是這些遇到風險能夠存活的393
間日本語學校,在2013年將留學生又恢復到37918人(比2012增加8683人),
代表日本招收留學生的元氣已經快速恢復。「日本語學校」設立時,需經過日
本語學校的專業機構「日本語教育振興協會」的審核。設立後,日本語學校的

19
根據台灣師大應華系畢業生告知研究者的資訊,在華語教學領域專任的比例可能僅約
20%。

- 1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存活或倒閉,是民間的事。既然是民間的事,華語八年計畫需要再對民間華語
學校評鑑嗎?
就第二類的15間「國立大學華語中心」而言,台灣師大等六所國立大學華
語中心已經佔全國華語生人數的51.3%(2013),實不需再評鑑,更不需評鑑
通過後,還給「獎金」。其餘9所國立大學,6家的華語生人數在100至200間,
穩定經營也沒什麼好評鑑。剩下來的4家國立大學華語中心,中央大學資源豐
富本具有水準不必評鑑,僅3家需要評鑑,「國立大學是有評鑑就能增加預算
編列」。
就第三類23家「私立大學華語中心」而言,淡江文化等9家已經佔全國
35.3%,不需再評鑑。中原佛光等6家穩定經營也沒什麼好評鑑。剩下來的8家
可評鑑,但私立大學沒有公家預算,這8家需要的是教育部的補助,「私立大
學是有教育部的補助就願意投資改善」。
亦即華語八年計畫若進行評鑑,通過者給予標章與獎金,其實不具意義,
例如給營業額已經佔全國華語生24%的國立師大國語中心標章與獎金,有何意
義?反而應該是補助較弱的大學華語中心,加強改善,而非用「貼標籤」的方
式來發標章。總言之,就四類華語評鑑對象,逐類分析,大部分都不需要在這
個時刻進行「評鑑」,所謂的「以評鑑提升水準」這個邏輯並非真確。當前開
拓台灣華語產業,事有輕重緩急,不宜推動具有強迫性質的評鑑,並與獎懲扣
合。當前的重點是釋放民間華語學校開拓華語產業的能量,創造出第一艘航空
母艦的廣大市場。其次是補助部分的大學華語中心,加強改善。

七、有關「華語文教育機構績效管理及獎勵要點」

教育部2014年7月29日公告「華語文教育機構績效管理及獎勵要點」,以
鼓勵華語文教育機構填報華語生招生資料庫,掌握華語生人數,有其正面意義。
但這個要點仍然將主力全部擺在大學,尤其是對國立大學有利,同時限制「民
間華語學校」,民間華語學校「只有獎狀,沒有獎勵金」。

- 20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2013年日本在學「外籍學位生」135519人,日語生40918人。2013年台灣
在學「外籍學位生」是11554人,華語生是13898人。日語生的統計比較實在。
華語生的統計可能有點浮濫,華語生人數竟已超過學位生。現在公告的績效獎
勵要點,又要「衝高華語生人數」。日本的制度有定額制,避免日本語學校之
間不良競爭搶學生,鼓勵團隊合作。但教育部的績效獎勵要點,沒有定額限制,
很容易造成各大學為了搶學生,不良競爭以求成長,彼此不能支援合作,在各
種場合更進一步限制民間華語學校的發展。本績效獎勵要點,進一步強化台灣
的華語產業重點在大學尤其是國立大學,不鼓勵民間華語學校。這個方向對整
體台灣華語產業的理性發展,其實幫助不大甚至不利。

八、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最後待解決的一個組織問題是日本文部省下設「獨立行政法人JASSO日本
學生支援機構」推動留學日本與日語測驗甚具成效;同時開放將近90%日語產
業由約400間民間日語學校(組織為「一般財團法人日本語教育振興協會」)
投資經營,也甚具成效。
但是,2005年台灣成立「FICHET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
,由
教育部捐助1500萬,各大學校院捐助1605萬,以超過50%經費,規避立法院與
官僚組織牽制。但似乎FICHET的功能定位不像JASSO,也不像日本語教育振
興協會?所發揮的功能至今似乎也有限。
國家華語八年計畫擬耗費7億4400萬,設置財團法人MEGDC,董監事名
額在50%上下曖昧擺動,一樣是定位既不像JASSO,也不像日本語教育振興協
會?
如果定位在日本語教育振興協會,則政府花的錢很有限,只要提供公平且
穩定的法規環境與支持,民間就願意跟進投資。如果定位在JASSO則必須傾向
是「獨立的行政法人」,這樣的類似機構過去僑委會設置有「財團法人海華基
金會」,具有自己的房舍與基金,但人力資源等很有限,多年下來,功能似乎

- 2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也是有限。外交部的「ICDF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現
由前外交部長林永樂擔任董事長)總部設於台北,國內有116位職員,派駐海
外163位專業夥伴(2013年資料)執行各項國際合作任務,功效較強。但MEGDC
似乎又不可能是ICDF,那到底MEGDC是什麼?其經營邏輯為何?係屬待解決
的難題。

伍、結語

研究發現,日本招收留學生的制度與台灣剛好相反,而且日本招收外籍學
位生的比例或效率是台灣的兩倍。日本採取的是「理性產業模式」,政府創造
穩定的日本語留學產業市場(約通過N2日語檢定才得以進入大學,N2約等於
華測4級以上)
,然後誰來經營這個日語留學產業呢?約90%的日語留學產業係
由民間理性產業經營者,約400間的「日本語學校」投資經營,約10%由「私
立大學日語別科」經營,兩者的招生條件相同(進入日本即取得居留證ARC
與工作證),公平競爭。日本限制資源使用效率較弱的國公立大學經營日語產
業。台灣採取的是「非理性模式」,首先政府未創造穩定的華語產業市場(往
往沒通過任何華語檢定就進入大學系所),其次政府將資源集中放在所謂「管
得到」的「大學華語中心」
,僅6所國立大學華語中心就已佔全國華語生統計的
51.3%,「國立大學聽話管得到,私立大學有點難管,華語學校是受到歧視的
民間補習班」,台灣與日本呈現強烈對比。問題是「大學華語中心」往往並非
華語產業的理性經營者。台灣同時限制華語產業的理性經營者「民間華語學校」
經營華語留學產業,兩者招生條件不同,形成不公平競爭。按理政府至少應先
修改規定,讓民間華語學校與大學華語中心的立足點平等,促進公平競爭,亦
即:來台4個月拿ARC,來台1年申請工作證,不限定學生的來源國。
台灣師大曾掌握關鍵時機到曼谷設中心,六年失敗撤退。民間華語學校
TLI在東京最高級的「皇居」日比谷公園旁的帝國大樓頂樓18樓,整廠輸出「東

- 22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京TLI」,由日本人經營存活至今。世華會申請政府補助推動兩岸交流,TLI
則已前進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廣東建立理性企業華語中心。按理TLI是
台灣華語文產業的「台積電」,理性經營存活將近六十年。2014年9月國家華
語八年計畫正式實質推動,然而真正的華語文產業TLI申請「華語文產業計畫」,
「評審」不通過,台灣師大通過,對華語文產業經營不算具有專長的世華會也
通過?教育部的「評審」爭議恐怕很大。
國家華語八年計畫由民間數位產業發動,訂定產業形式,忽略第一艘航艦,
重點擺在第三艘航艦。但在教育部內僅維持產業形式卻走入官僚形式主義體系。
最後階段似乎淪為許長謨(2013)質疑的「一場砸錢的大拜拜」。這是台灣的
悲哀,台灣正體中文的生存在海外已經面臨嚴峻的挑戰或慘敗,但政府內部還
在搞官僚形式主義,還在大搞非理性權力搶錢大拜拜?
綜觀各國留學慣例,必須先「語言留學」,達到一定語言能力才得以進入
「正規留學」階段,這不僅是形式規定,而是留學求知的實質需要。中國大約
通過HSK普通話檢定4級以上才得以進入大學系所的正規留學,韓國大約需通
過韓語檢定3級以上,日本約需通過N2日語檢定。日語檢定的第1級N1最難,
因此N2約等於台灣華測4級以上。中、韓、日都有語言留學的檢測規定,台灣
竟幾乎不必通過華測就進入大學系所留學,導致留學生的華語能力差距很大,
往往跟不上大學課堂的學習。外交部為了限制越南來台留學簽證,自2013年起
在越南特訂立需華測2級(外籍生專班需華測1級且先到華語中心一年)才得以
入學大學系所的規定,但豈不是將華測2級的華語學習產業市場拱手給國外。
或曰「國情不同」,但通過語言檢測是留學求知的實質需求,與「國情不
同」本不相干。與「國情」略有相干的是「語言產業的經營」。中國是共產國
家,語言留學的簽證控制在特定的國立大學與公家特定機構的特殊關係,本可
理解,但也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學。韓國的語言留學是分佈在各大學與民間語言
學校,但韓國是少數大型企業壟斷控制的社會,與台灣具中小企業特色不同。
日本與台灣其實是比較接近的,兩國留學生的生源國也類似。總之,中、韓、

- 2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日都不是將語言留學僅控制在大學,當前台灣「將語言留學的整籃雞蛋都放在
大學華語中心一個籃子」,應該是不恰當的作法。爰此若比照日本理性模式,
台灣至少可以降低華語八年計畫的總經費支出,且可根據理性產業模式大幅振
興近在眼前的華語產業。至於遠在天邊(第二、三艘航艦的海外華校與主流學
校)的華語產業,則需他文另行討論。

- 24 -
近在眼前:論台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

參考文獻
余伯泉(1991)以勞動為目的自身:從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看人
力資源,管理雜誌,222,64-66。
余伯泉(2007)多元整合雙橋會:論生活華語與姊妹版華語通。美東中文學校
協會年會研討會。
余伯泉(2014)再論漢語難學:E-Pen、傳簡全教及漢語通用拼音。漢語國際
教育兩岸教師研討集(下)(頁 34-41)。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余伯泉、張秋華(2013)菲華學校第二語言新教材教學研究。聯大學報 ,10
(1),85-101。
余伯泉、黃光國(1991)形式主義與人情關係對台灣地區國營企業發展的影響。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1(1),1-13。
范毅軍(2010)台灣推動華語文教育之關鍵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國立台南大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崇雲(2006)。我國僑民教育的現況與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
23(2),17-22。
許長謨(2013)炊不斷 烟不散—新世紀十年來台灣對外華語教學新聞訊息類
型分析。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高雄文藻外語大學。2013
年 12 月 28 日。
曹瑞泰(2008)現階段台灣對外華語教育政策研析— 從權責機關與政策發展
分析。台灣華語文教學,4,69-77。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文學習熱潮與僑教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
23(2),9-15。
張郇慧、林慶隆(2013)台灣華語文教育的機構。賴明德總編,台灣華語文教
育發展史(頁 129-178)
。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郁仁(2009)台灣華語文教育全球佈局策略分析。聯大學報,6(1)
,99-115。
董鵬程(2007)台灣華語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頁 1-28)。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

- 2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董鵬程(2012)華人世界的紐帶:僑教。何福田編,台灣教育的亮點(頁 191-216)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董鵬程、許怡貞(2013)台灣華語文教育的政策。賴明德總編,台灣華語文教
育發展史(頁 87-128)國家教育研究院。
榮幼娥(2010)政黨輪替後的海外僑教政策,2000-2010。台灣大學政治所碩
士論文。
賴明德(2013a)台灣華語文教育的沿革。賴明德總編,台灣華語文教育發展
史(頁 15 -44)。國家教育研究院。
賴明德(2013b)台灣華語文教育的大事。賴明德總編,台灣華語文教育發展
史(頁 45 -86)。國家教育研究院。

- 2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