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何頌揚 何姍蓉 ■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 專 論

從轉譯科學觀點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之轉譯過程
何頌揚 1 何姍蓉 2

幻肢痛為截肢個案中常見的問題,並造成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QOL) 的下降。經


過許多學者的研究,使用鏡像治療 (mirror therapy) 介入幻肢痛目前已成為一廣受認可
的治療手法。本篇文章將以鏡像治療於幻肢痛為例,並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所提出之藍色公路轉譯模型 (blue highways) 為骨幹,簡要演示
如何從轉譯科學的觀點去探討一治療方法從被提出至於臨床廣泛應用的過程,以期更多醫
療專業人員得以更加了解轉譯科學 (translational science) 的內涵與精神,並藉此縮短學
術與臨床間的鴻溝,促使基礎研究的發現可快速、有效地於臨床上實行應用。

關鍵詞: 鏡像治療,幻肢痛,轉譯科學

前 言 之藍色公路轉譯模型 (Blue Highways) (Westfall,


Mold, & Fagnan, 2007) 來作探討,參考圖一。
轉譯科學模型 藍色公路轉譯模型涵括三個實驗室研究
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上存在著極大的鴻溝 階 段:Bench、Bedside 與 Practice-based Re-
(Sartor, 2003),於是轉譯科學開始受到重視。 search,三個轉譯步驟:T1、T2、T3,以及最
轉譯科學為考量研究資源的有效科用和人類健 後的 Clinical Practice 階段;Bench 為基礎科學
康福祉,提出具體的研究計畫,將基礎研究的 研究,包括動物實驗與臨床前試驗,透過 T1
結果迅速發展成為有價值的醫療成果 (Zerhouni, 的前驅研究將 Bench 的研究結果應用於人體試
2005),促使基礎研究發現可快速、有效地於臨 驗,下一階段為 Bedside 的人體臨床研究,開
床上實行、應用。 始使用大樣本之對照試驗 (control experiment),
過去許多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轉譯科學模 累積足夠人體臨床研究之後,在 T2 階段進行
型,此篇文章將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提出 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在 T3 階段探討如何執行

Bench T1 Bedside T2 T3 Practice


人體前驅 系統性文 推廣型
在恰當的時間,
試驗 獻回顧後 研究
基礎科學研究 給予病人合適的
人體臨床試驗 設分析文 Practice-Based 執行型
臨床前試驗 照顧,並持續發現
對照性試驗 獻回顧 Research 研究
動物研究 新的臨床問題與
介入執行時的落差

圖一 藍色公路轉譯模型
翻譯自 “Practice-Based Research “Blue Highways” on the NIH Roadmap,” by J.M. Westfall,
J. Mold, and L. Fagnan, 200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7(4), 405.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暨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 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2
通訊作者地址:何姍蓉,100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17 號 4 樓.電話:0910343587;電子信箱:mooseho@ntu.edu.tw
接受刊載:103 年 1 月 14 日

50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與廣泛應用 Practice-based Research 之研究於臨 針對這樣一個重要的議題,過去許多學者


床實務,最後在 Practice 階段將建議的介入於 提出各種方式予以介入,包括藥物治療、侵入
合適的時間提供給合適的個案,並持續發掘其 性治療以及輔助療法等,其中藥物治療部分包
與臨床照護之間的落差以及新的臨床問題,以 括鴉片類、非麻醉類的止痛劑、非類固醇抗發
促進研究結果應用於實際臨床照護中。 炎藥物、抗痙攣劑、鈉離子阻斷、NMDA 受器

本文將以「藍色公路的轉譯模型」為骨幹, 組抗、抗憂鬱劑等;手術治療部分包括,神經
切除術、神經阻斷術、中樞神經系統刺激術等;
帶入「鏡像治療於幻肢痛」為主題的一系列相
輔助療法包括生物回饋、認知行為治療、鏡像
關文獻作一示範演例,介紹一療法是如何從病
治療等 (Subedi & Grossberg, 2011)。
理與治療機制等基礎研究中被提出,並經過許
多前驅、小樣本、大樣本等研究證實其療效,
鏡像治療
最後廣泛應用於合適的個案身上。因鏡像治療
鏡 像 治 療 首 先 由 Ramachandran 提 出。 治
用於幻肢痛已發展一段時間,且此療法在發展
療方式為使用一個正中央放置一垂直鏡面之木
的歷程上,恰好符合藍色公路轉譯模型之階段
箱,移除其靠近病人面及上面的木板,請個案
順序,又,雖此療法在各轉譯階段幾乎皆已具 將健側手放入鏡箱其中一側,並自上方觀察鏡
備相關實證文獻,但仍未發展完備,而透過此 中健側肢體動作的反射映像,藉此改善個案對
轉譯模型,可讓我們清楚的看到,欲到達臨床 幻肢的知覺經驗 (Ramachandran & Rogers-Ram-
廣泛應用的階段此一療法尚不足之處,於是我 achandran, 1996)。
們採用「鏡像治療於幻肢痛」作為一個轉譯的
範例。 鏡像治療於幻肢痛之轉譯過程

幻肢痛 (phantom limbs pain) Bench—幻肢痛與鏡像治療之機制


許多認知正常之截肢 個案,在截肢後仍 針對幻肢痛此議題,過去許多學者提出了
會感覺到已截除肢體的存在,稱此不存在之肢 各種解釋此現象之機制,可分為精神機制、周
體為幻肢 (Ramachandran & Hirstein, 1998)。其 邊機制與中央機制三類。
中部分截肢個案更會感知到其幻肢產生刺痛、 精神機制 (psychogenic mechanism) 認為幻
抽 痛、 灼 熱 等 疼 痛 感 (Hill, 1999), 這 樣 的 現 肢痛導因於截肢個案的焦慮、憂鬱等精神症
象便稱其為幻 肢 痛 (Flor, Nikolajsen, & Jensen, 狀,Sherman 透過回顧病歷、發放問卷給 2700
2006)。 位美國截肢榮民與訪談等方法,歸納出具有焦
Ephraim 等人曾探討幻肢痛於截肢患者中 慮、憂鬱的截肢病患有較高幻肢痛的機率之研
之盛行率,結果發現 95% 的截肢個案會出現 究 (Sherman, Sherman, & Bruno, 1987), 但 在
各式與截肢相關之疼痛,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即 另一篇縱貫型研究中發現,幻肢痛可能是源於
為幻肢痛,比例高達 79.9% (Ephraim, Wegener, 此類精神症狀易使得交感神經系統活化且肌肉
MacKenzie, Dillingham, & Pezzin, 2005)。 而 張 力 的 增 強 (Arena, Sherman, Bruno, & Smith,
許多截肢個案受幻肢痛影響,造成其生活品 1990),另有研究指出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
質明顯低於未出現幻肢痛的截肢個案 (van der 並非幻肢痛之主因,但可作為預測指標之一
Schans, Geertzen, Schoppen, & Dijkstra, 2002)。 (Ephraim et al., 2005)。
周邊機制 (peripheral mechanism) 認為幻肢
幻肢痛介入方式 痛的原因在於截肢後使輸入神經 (afferent nerve)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51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傳 送 感 覺 到 脊 髓 的 模 式 (pattern) 產 生 改 變, 大腦透過前運動皮質區下達動作指令時,患肢
被切斷的神經生成了神經瘤 (neuroma) (Fried, 在視覺與本體覺回饋上皆呈現無法動作,經過
Govrin-Lippmann, Rosenthal, Ellisman, & Devor, 多次的下達指令失敗後,此模式根深蒂固於大
1991),當離子堆積時會增強神經瘤上鈉離子通 腦身體基模 (body schema) 中,而產生了習得
道的通透,使其過度興奮並且自動放電,神經 麻痺;待患肢截除後,頂葉中身體基模已習得
過度興奮於是產生疼痛 (Devor, 2006),Borghi 麻痺,因此大腦仍認為攣縮、麻痺壞死的患
等學者曾於 71 位截肢個案身上注射局部麻醉 肢還存在,而形成了幻肢痛 (Ramachandran &
劑 ropivacaine,以期預防幻肢痛的發生,結果 Hirstein, 1998)。
發現持續注射一年後,仍感覺到幻肢痛的個案 由於幻肢以及幻肢痛可能導因於大腦的錯
僅有 39%,遠低於一般截肢個案的幻肢痛之發 誤解讀,因此 Ramachandran 學者使用鏡中健側
生率 90%,因而支持周邊機制為幻肢痛成因 肢體動作的映像所產生的視覺回饋,欲使大腦
(Borghi et al., 2010),但部分學者指出此機制無 認為攣縮、麻痺的幻肢可以自主鬆開,以減輕
法解釋先天肢體缺損個案的幻肢痛成因,因而 幻肢痛。但本體覺的輸入回饋給大腦沒有肢體
認為周邊機制並不是幻肢痛的主要成因 (Weeks, 存在的資訊,產生了感知覺衝突,最後大腦否
Anderson-Barnes, & Tsao, 2010)。 認幻肢的訊號,幻肢與幻肢痛便跟著消失 (Ra-
中央機制 (central mechanism) 可從皮質重 machandran & Rogers-Ramachandran, 1996)。
組與習得痲痺兩個面向來探討。Merzenich 等學 有 研 究 透 過 功 能 性 磁 振 造 影 (functional
者認為截肢可能造成感覺皮質的重組,於是從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個 案 實 際 操
動物實驗著手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將猴子的中 作、想像與觀看鏡中肢體映像時,大腦活化的
指切除兩個月後,中指對應的感覺腦區會對中 差異,欲證實上述的推論。結果發現當截肢個
指鄰近的指頭有反應,顯示出截肢後的大腦感 案單用健側手做動作、一般未截肢者單用慣用
覺皮質重組 (Merzenich et al., 1984)。同樣的情 手做動作時,無幻肢痛的個案與一般未截肢者
況也發現於人類,Ramachandran 利用磁振造影 在雙側主要動作皮質區與主要感覺皮質區皆有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檢 視 一 位 肘 活化,但有幻肢痛的個案則只有執行動作手的
下截肢 8 年的個案,觀察到個案健側腦的臉、 對側腦活化;當截肢個案想像幻肢在移動,正
手、手臂等不同感覺區各自獨立、界線分明, 常個案想像慣用手移動時,結果亦同;但是在
但在掌管殘肢的腦區則可發現大腦產生感覺皮 觀看鏡中的肢體動作時,三組個案在雙側大腦
質重組,臉和手臂的感覺區侵占到原應為手的 皮質皆有顯著的活化。此結果顯示大腦確實可
感覺區 (Ramachandran & Hirstein, 1998)。亦有 透過知覺到的肢體產生活化,而這樣的結果
研究利用 MRI 檢視有幻肢痛的截肢個案與沒有 也支持鏡像治療能解決感覺衝突以及大腦皮質
幻肢痛的截肢個案兩者大腦感覺皮質的重組狀 重組的問題 (Diers, Christmann, Koeppe, Ruf, &
況,結果發現有幻肢痛的個案其大腦有顯著的 Flor, 2010)。
感覺皮質重組,但是沒有幻肢痛的個案與未截
肢的一般常人的感覺動作皮質重組狀況則無顯 T1
著差異,就此結果推論大腦感覺動作皮質的過 Ramachandran 為 首 位 將 鏡 像 治 療 用 於 幻
度重組導致了幻肢痛 (Lotze, Flor, Grodd, Larbig, 肢痛個案的學者;此前驅研究共招募十位上肢
& Birbaumer, 2001)。 截肢的個案,所有個案接受每天十分鐘、為期
另外,截肢的個案通常在 未接受截肢之 三週的鏡像治療。第一次接受鏡像治療時,六
前,欲截除的肢體便已攣縮、麻痺、壞死,當 位個案表示接受鏡像治療的過程中,可自主的

52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移動幻肢,使攣縮的幻肢鬆開,但有四位病人 上雙眼想像患肢可自主動作;另七位受試者每
則仍無法自主的移動幻肢,幻肢仍然感到極度 天將雙手放進鏡面被覆蓋的鏡箱並請受試者盡
的攣縮、疼痛。療程結束後,一位個案獲得正 可能同時移動其雙側肢體 15 分鐘;八位受試者
確的身體基模 (body schema),不再感到幻肢的 則是接受每天 15 分鐘的鏡像治療:將雙手放入
存在、幻肢痛消失,五位個案則是可以透過鏡 鏡箱中,請受試者觀察鏡中健側手的動作映像;
像治療去鬆開攣縮的幻肢,而減緩幻肢痛,但 在後四週時,三組受試者皆接受每天 15 分鐘的
當鏡子移開後,又會再度呈現攣縮麻痺的幻肢 鏡像治療,實驗一共為期八週。結果發現在前
(Ramachandran & Rogers-Ramachandran, 1996)。 四週時,心像練習與鏡面覆蓋兩組在視覺類比
在 Ramachandran 提 出 鏡 像 治 療 之 後, 量表 (visual-analogue scale) 上無明顯的改變,
MacLachlan 首先將鏡像治療應用於下肢截肢個 意即受測者自覺疼痛指數並無改善,反觀鏡像
案,該名個案髖關節以下截肢,自述幻肢嚴重 治療組在前四週時,視覺類比量表所呈現的疼
痙攣疼痛、無法自主動作,接受經皮式神經電 痛指數即出現明顯的下降;後四週當心像練習
刺 激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與鏡面覆蓋兩組也轉做鏡像治療後,其視覺類
後無效且幻肢痛加劇;接受鏡像治療後,其幻 比量表亦呈現顯著的改變,疼痛指數皆明顯降
肢痛明顯改善並表示可以自主控制幻肢動作 低 (Chan et al., 2007),如表一。
(MacLachlan, McDonald, & Waloch, 2004)。 另一隨機對照試驗則是將受試者隨機分為
雖然鏡像治療在 T1 此階段亦已被證實使 兩組:觀察自己健肢動作的控制組以及觀察鏡
用在幻肢痛的個案是具有療效的,但受到樣本 中的健肢動作映像的鏡像治療組;此研究結果
數與控制變項較少的限制,導致其研究結果的 發現鏡像治療組較控制組可自主控制患肢,但
強度較弱,所以實務上少在此階段即應用鏡像 兩組在視覺類比量表的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不
治療之方法於臨床上,因此需要大樣本的研究 過此研究中有幾位並無幻肢痛症狀,卻仍被納
成果來說服並影響臨床實務。 入實驗 (Brodie, Whyte, & Niven, 2007)。

Bedside T2
在 T1 階段的先驅研究中看到鏡像治療應 隨著許多大樣本對照試驗的提出,開始有
用於幻肢痛初步的成效後,於 Bedside 階段進 學者就累積出來的文獻進行系統性回顧,其中
行大樣本的對照試驗,其中一篇隨機對照試驗 一 篇 以 amputation, phantom pain, phantom limb
(randomized control experiment) 將 所 有 受 試 者 pain, mirror therapy, visual feedback, mirror visual
隨機分為三組:心像練習組 (mental visualiza- feedback therapy 作 為 關 鍵 字, 以 Medline 與
tion)、鏡面覆蓋組 (covered mirror)、鏡像治療 The Cochrane Library 兩資料庫進行搜索,納入
組 (mirror)。在前四週時,有七位受試者接受每 隨機對照試驗、至少一組使用鏡像治療於幻肢
天 15 分鐘的心像練習,治療方式為請受試者閉 痛個案的研究,結果共採納三篇研究,一篇證

表一 
Chan 等人 (2007) 隨機對照試驗結果
組別 前四週結果(隨機分配) 後四週結果(皆轉成鏡像治療)
心像練習(7 人) 自覺疼痛指數:無改善 自覺疼痛指數:明顯改善
鏡面覆蓋(7 人) 自覺疼痛指數:無改善 自覺疼痛指數:明顯改善
鏡像治療(8 人) 自覺疼痛指數:明顯改善 自覺疼痛指數:明顯改善
註:資料來源:“Mirror therapy for phantom limb pain,” by B.L. Chan, R. Witt, A. P. Charrow, A. Magee, R.
Howard, P.F. Pasquina, … J. W. Tsao, 2007,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7(21), 2207.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53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實鏡像治療對幻肢痛病患具有顯著效益,提出 看到鏡像治療如何提出、應用並轉譯到社區的
利用隨機對照試驗探討鏡像治療對幻肢痛療效 過程。最初 Bench 階段的基礎科學研究探討幻
的相關文獻仍然過少,因此仍有待更多研究來 肢痛之大腦機制,T1 階段使用相對於對皮質重
探 討 此 療 法 之 效 益 (Seidel, Kasprian, Sycha, & 組與習得痲痺兩機制的鏡像治療切入,待前驅
Auff, 2009)。 研究初步驗證此手法之療效後,Bedside 階段再
轉譯至 T2 階段時,代表探討此議題的研 使用大樣本對照試驗證實鏡像治療於人體臨床
究已達到一定的數量,在透過系統性的文獻回 研究之有效性,累積足夠人體臨床研究之後,
顧將此類研究的療效做整理、歸納後,提升研 在 T2 階段進行系統性的文獻回顧,接著在 T3
究的證據力,並得到若干定論,而臨床工作者 階 段 探 討 如 何 執 行 與 廣 泛 應 用 Practice-based
便可依據研究實證,在臨床實務上靈活且有信 Research 之研究於臨床、社區、居家。不過在
心地使用鏡像治療在具幻肢痛的個案身上。 各個轉譯階段中,我們仍可看見些許不足之處,
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補強,使得此轉譯過程更
T3 加完善。在 Bench 階段,幻肢痛的神經生理學
在經過 Bench、T1…等轉譯階段後,T3 階 機制仍未有定論,而鏡像治療對於幻肢痛的神
段旨在探討如何執行與廣泛應用實證結果於臨 經生理學機制亦有待討論;在 Bedside 階段,
床實務,因此部分學者開始思考如何於社區、 控制變項可更為細膩(例如:截肢時間、年齡、
居家層面執行與應用鏡像治療於幻肢痛的個 初始幻肢疼痛程度…),也缺乏療效對比試
案。Darnall 學者 (2009) 首次將鏡像治療應用於 驗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 的證據;
一位左膝上截肢之個案,該名個案具嚴重幻肢 Practice 階段中,對於最佳的鏡像治療劑量與鏡
痛,並接受過一系列藥物、物理、心理等治療, 像治療於幻肢痛之社區療效也仍有許多討論空
但幻肢痛皆無太大改善,而且止痛藥、精神用 間。
藥的使用劑量持續增加。在此研究中,治療師 此外,由各轉譯階段之文 獻篇數於各年
至個案家中進行 5 次、每次 60 分鐘之療程,主 代的比重圖(圖二),可清楚看到隨著時間的
要教導個案如何自行操作鏡像治療,之後個案 推進,鏡像治療應用於幻肢痛的文獻由最初的
即開始自行操作鏡像治療。在個案自行操作鏡 Bench 階 段, 逐 步 出 現 T1、Bedside 等 轉 譯 階
像治療後一個月,便自述幻肢痛明顯改善,而 段之研究,且當鏡像治療對幻肢痛的療效受到
且鏡像治療的頻率增加、幻肢痛的強度就會減 廣泛認可後,針對此主題進行探討的文獻量也
低;三個月後,幻肢痛症狀消失,不過個案自 大幅提高,如圖二中 2011-2013 年的長條圖可
述若無維持規律的鏡像治療,幻肢痛有時又會 明顯看出雖只累積了三年,但其文獻量已超越
出現,但恢復規律的鏡像治療後,幻肢痛就會 2001-2010 十年的文獻量。
消失。然而,雖然此研究探討之內涵屬於 T3 的 而隨著轉譯過程的進展,鏡像治療的治療
範疇,但其研究設計屬個案研究,實證層級較 程序也會因著不同的實證結果而微調,例如在
低,因此仍需更多 T3 階段之推廣型、執行型 治療劑量的部分,實施鏡像治療的時間從最初
研究來作為鏡像治療於幻肢痛從 Practice-based 的每天十分鐘、為期三週演變到每天 15 分鐘、
research 進展到 Practice 階段之橋樑。 為期八週,一步一步增加治療劑量與治療時間,
甚至演繹至社區階段時,鏡像治療已達每次 60
總 結 分鐘之療程,並教導個案使其可在家每天練習,
雖然目前對於鏡像治療的治療程序尚未有一定
藉由藍色公路轉譯模型,我們可以完整地 論,仍需未來研究持續探討,但從此過程,我

54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30

25

PRACTICE
20
T3

15 T2

BEDSIDE
10 T1
BENCH
5

0
1941-1990 1991-2000 2001-2010 2011-2013 年
圖二 各轉譯階段文獻於各年代之比重圖

們不難看出各個臨床試驗與研究可透過藍色公 M. (2010). The use of prolonged peripheral


路轉譯模型,找出最佳化的治療模式與程序; neural blockade after lower extremity am-
同時,轉譯的過程也協助我們將一療法從干擾 putation: The effect on symptoms associated
因子較少的實驗室改良,以推廣至臨床環境, with phantom limb syndrome. Anesthesia &
在 Practice 階段形成一臨床指引,供實務操作 Analgesia, 111(5), 1308-1315. doi: 10.1213/
者應用。 ANE.0b013e3181f4e848
最後,從此篇文章可看出一個新療法從被 Brodie, E. E., Whyte, A., & Niven, C. A. (2007). An-

提出到實際應用於臨床、社區,是需要經過非 algesia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 random-

常多的階段反覆驗證而確立的,而在此轉譯過 ized controlled tri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viewing a ‘virtual’ limb upon phantom limb
程中,不管是前驅研究、小樣本試驗亦或是大
pain, sensation and movement. European
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皆需學術與臨床兩者的
Journal of Pain, 11(4), 428-436. doi: 10.1016/
緊密配合,才能讓一新興的治療方式廣泛且有
j.ejpain.2006.06.002
效地應用在合適的個案身上。
Chan, B. L., Witt, R., Charrow, A. P., Magee, A.,
Howard, R., Pasquina, P. F., … Tsao, J. W.
參考文獻
(2007). Mirror therapy for phantom limb
pai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
Arena, J. G., Sherman, R. A., Bruno, G. M., &
cine, 357(21), 2206-2207. doi: 10.1056/NE-
Smith, J. D.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Mc071927
situational stress and phantom limb pain:
Darnall, B. D. (2009). Self-delivered home-based
Cross-lagged correlational data from six
mirror therapy for lower limb phantom pain.
month pain log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search, 34(1), 71-77. doi: 10.1016/0022-
Rehabilitation, 88(1), 78-81. doi: 10.1097/
3999(90)90009-S
PHM.0b013e318191105b
Borghi, B., D’Addabbo, M., White, P. F., Gallerani,
Devor, M. (2006). Sodium channels and mech-
P., Toccaceli, L., Raffaeli, W., … Mercuri,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55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 The Jour- Merzenich, M. M., Nelson, R. J., Stryker, M. P.,
nal of Pain, 7(1), S3-S12. doi: 10.1016/ Cynader, M. S., Schoppmann, A., & Zook,
j.jpain.2005.09.006 J. M. (1984). Somatosensory cortical map
Diers, M., Christmann, C., Koeppe, C., Ruf, M., changes following digit amputation in adult
& Flor, H. (2010). Mirrored, imagined and monkey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executed movements differentially activate 224(4), 591-605. doi: 10.1002/cne.902240408
sensorimotor cortex in amputees with and Ramachandran, V. S., & Hirstein, W. (1998). The
without phantom limb pain. Pain, 149(2), perception of phantom limbs. The D. O.
296-304. doi: 10.1016/j.pain.2010.02.020 Hebb lecture. Brain, 121(9), 1603-1630. doi:
Ephraim, P. L., Wegener, S. T., MacKenzie, E. J., 10.1093/brain/121.9.1603
Dillingham, T. R., & Pezzin, L. E. (2005). Ramachandran, V. S., & Rogers-Ramachandran,
Phantom pain, residual limb pain, and back D. (1996). Synaesthesia in phantom limbs
pain in amputees: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 induced with mirrors. Proceedings of the
ve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bilitation, 86(10), 1910-1919. doi: 10.1016/ Sciences, 263(1369), 377-386. doi: 10.1098/
j.apmr.2005.03.031 rspb.1996.0058
Flor, H., Nikolajsen, L., & Staehelin Jensen, T. (2006). Sartor, B. R. (2003). Translational research: Bridging
Phantom limb pain: A case of maladaptive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basic and clinical
CNS plasticity? 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 research. Gastroenterology, 124(5), 1178. doi:
7(11), 873-881. doi: 10.1038/nrn1991 10.1016/S0016-5085(03)00341-X
Fried, K., Govrin-Lippmann, R., Rosenthal, F., Ellis- Seidel, S., Kasprian, G., Sycha, T., & Auff, E. (2009).
man, M., & Devor, M. (1991). Ultrastructure Mirror therapy for phantom limb pain- A
of afferent axon endings in a neuroma. Jour- systematic review. Wiener Klinische Wochen-
nal of Neurocytology, 20(8), 682-701. doi: schrift, 121(13-14), 440-444. doi: 10.1007/
10.1007/BF01187069 s00508-009-1212-9
Hill, A. (1999). Phantom limb pain: A review of the Sherman, R. A., Sherman, C. J., & Bruno, G. M.
literature on attributes and potential mech- (1987).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anisms. The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chronic phantom limb pain: An analysis of
Management, 17(2), 125-142. doi: 10.1016/ the literature. Pain, 28(3), 285-295. doi:
S0885-3924(98)00136-5 10.1016/0304-3959(87)90064-9
Lotze, M., Flor, H., Grodd, W., Larbig, W., & Bir- Subedi, B., & Grossberg, G. T. (2011). Phantom limb
baumer, N. (2001). Phantom movements and pain: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approaches.
pain: An fMRI study in upper limb amputees. Pai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1, 864605,
Brain, 124(11), 2268-2277. doi: 10.1093/ 8pages. doi: 10.1155/2011/864605
brain/124.11.2268 van der Schans, C. P., Geertzen, J. H., Schoppen, T.,
MacLachlan, M., McDonald, D., & Waloch, J. (2004). & Dijkstra, P. U. (2002). Phantom pain and
Mirror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phantom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lower limb
pain: A case study. Disability and Rehabil- amputees. The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itation, 26(14-15), 901-904. doi: 10.1080/ Management, 24(4), 429-436. doi: 10.1016/
09638280410001708913 S0885-3924(02)00511-0

56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何頌揚 何姍蓉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Weeks, S. R., Anderson-Barnes, V. C., & Tsao, J. W. Medical Association, 297(4), 403-406. doi:
(2010). Phantom limb pain: Theories and 10.1001/jama.297.4.403
therapies. Neurologist, 16(5), 277-286. doi: Zerhouni, E. A. (2005). Translational and clinical
10.1097/NRL.0b013e3181edf128 science-Time for a new vision. The New En-
Westfall, J. M., Mold, J., & Fagnan, L. (2007). Prac- 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3(15), 1621-
tice-based research-“Blue Highways” on the 1623. doi: 10.1056/NEJMsb053723
NIH roadmap.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57


何頌揚 何姍蓉
■ Special Article
■ 以轉譯科學探究鏡像治療於幻肢痛

Translation Point of View: Mirror Therapy in


Phantom Limbs Pain

Song-Yang Ho, BS1 Shan-Jung Ho, BS2

Phantom pain is a common issue among people with amputation and a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Prior research has suggested mirror therapy to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phantom pain. This article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to discuss a new therap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ranslational science. By using a translational model, “Blue Highways”, from
the NIH Roadmap and taking mirror therapy in phantom limbs pain as an example, we hope
to provide a clear illustration abou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a therapy from basic science
research to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Mirror therapy, Phantom pain, Transl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Behavioral Science, Chang Gung University 1 Schoo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2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Shan-Jung Ho, Schoo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4F., No. 17,
Xuzhou Road, Taipei City 100, Taiwan. Tel: (+886)-910343587; e-mail: mooseho@ntu.edu.tw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January 14, 2014

58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 2015 1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