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辽宁中医杂志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SN 1000-1719,CN 21-1128/R

《辽宁中医杂志》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作者: 周慧君,黄健,白长川
网络首发日期: 2022-06-15
引用格式: 周慧君,黄健,白长川.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
察[J/OL].辽宁中医杂志.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1.1128.r.20220614.1615.150.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
》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2-06-15 13:49:08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1.1128.r.20220614.1615.150.html

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周慧君 黄健 白长川
(大连市中医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13)
【摘要】目的:观察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
制。方法:本研究是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原则,将符合肝郁化火型失眠的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3 组)各 30 例。对照组(舒眠组),每日给予舒眠胶囊口服,对
照组(单纯埋针组)每日埋针一次(双侧交替),对照组(单纯坐式八段锦组):每天晚上
6-7 点练习一次坐式八段锦;实验组(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坐式八段锦的练习方法同对
照组(单纯坐式八段锦组)一样,埋针方法同对照组(单纯埋针组)一样。疗程为 14 天。
试验前后按照西医疾病综合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9 条目患者
健康问卷、GAD-7 自评量表)、中医证候疗效等标准判断该试验方法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
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失眠临床疗效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及
对照组组间及组内 PSQI 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 PSQI 各项积分中
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 4 项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 < 0. 05);治疗
组与各对照组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治疗组与
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及减轻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但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坐式八段锦 埋针 肝郁化火型 失眠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itting Baduanjin combined with buried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fire type
Zhou Huijun,Huang Jian,Bai Changchuan
(Dal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Dalian,1160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sitting Baduanjin
combined with buried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fire
type.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
th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fire typ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Shumian group)
was given Shumian capsule orally every day;The control group (simple needle embedding group)
was buried once a day (bilateral alternation);Control group (simple sitting Baduanjin group):
practice sitting Baduanjin once every night from 6 to 7 pm; Experimental group (sitting Baduanjin
combined with needle embedding): the practice method of sitting Baduanji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simple sitting Baduanjin group), and the needle embedding method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simple needle embedding group).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14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the efficacy of the test method was judg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fficacy of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s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somatization symptom self-assessment scale, 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GAD-7 self-assessment scale), TCM syndrome efficacy and other standards. Results: there was

作者简介:周慧君(1970-),女,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
床(心血管专业)。E-mail:3267083982@qq.com。
通讯作者:黄健(1968-),女,主任中医师,大连市高端人才,大连市第三批省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基金项目: 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

的临床观察 (20Z11006 )。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nsomnia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score of PSQI between and
with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sleep time, sleep efficiency, sleep disorder and daytime dysfunction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atization symptom checklis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both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an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index
and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of patients, but the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 sitting Baduanjin;buried needle;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fire type;insomnia
目前我国人群失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还会经常导致
意外事件的发生,失眠已经成为了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临床上探索
一种治疗失眠的有效、安全、无副作用的方法,势在必行。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
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失眠可以单独存在或与
精神、躯体疾患或物质滥用共病,常伴有多种觉醒时功能损伤[2]。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也随之而增加,失眠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
最近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 38.2%[3],其中有研
究发现精神情志因素占失眠发病因素的 76.66%[4],由此可见精神情志因素已上升为失眠的主
要诱发因素。在我们心血管专科病房,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心脏病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
的睡眠障碍。失眠给人们的精神和躯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会加速人体的衰老,降低人体的免
疫力,导致或诱发多种精神及躯体疾病,研究发现,冠心病与睡眠障碍关系密切,在调整年
龄和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入睡困难与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 1.47-3.90[5]。另有研究显
示,失眠是年龄>35 岁无心脏病史成年人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患者发
生抑郁的标志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件的发生。失眠现
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身体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探索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对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西医方面主要采用口服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
焦虑抑郁类和褪黑素类等药物为主。虽然很多患者初期服药后能够使入睡困难等症状暂时得
以缓解,但是有些药物有依赖的可能性及服药后次日出现的宿醉现象等不良反应,从而加大
了失眠的治疗难度[6],所以国内外学者都不主张长期服用西药来治疗本病,另外临床上部分
患者本身就不接受西药治疗,这样就使得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上来。中
汤药治疗失眠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其煎煮和携带的不方便及部分药物口感不佳等原因限
制其广泛而长期的应用。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由于其没有药物的毒副
作用及依赖性等优势,所以很容易被失眠患者所认可。在临床上,我们采用简单的中医外治
法,不仅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而且还避免了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痛苦及
经济上的负担。本研究采用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治疗耗时短且简便,
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而且还可疏导患者的情志,改善其焦虑、抑郁症状,进而增加
临床疗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为 2020 年 1 月到 2021 年 9 月间大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专科的门诊及病
房的患者,共计 120 例,其中女性 87 例,男性 33 例,年龄在 34-84 岁之间。 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治疗组男性 6 例,女性 24 例,平均年龄(70±
9)岁,平均病程(7.9±2.98)月;对照组(舒眠组)男性 8 例,女性 22 例,平均年龄(66±
9)岁,平均病程(8.4±3.1)月;对照组(埋针组)男性 11 例,女性 19 例,平均年龄(65±
12)岁,平均病程(8.8±2.7)月;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男性 8 例,女性 22 例,平均年龄
(70±11)岁,平均病程(7.5±3.2)月;治疗组与各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
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批准,患者均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
[7] [8]
标准》 (第三版)及 2012 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关于
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
[9]
1.2. 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不寐”病的诊断标准拟
定。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10] [11]
原则》 及 1994 年王永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 心脑病症篇
章中失眠“肝郁化火”证候的诊断标准。
1.2.3 焦虑抑郁状态诊断标准:依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
—9)及 GAD-7 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诊断。
1.3 纳入标准: (1)具有失眠典型症状,并符合中、西医失眠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
标准; (2)年龄、性别不限; (3)病程≥1 个月;(4)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由
于失眠导致; (5)治疗前停用其它治疗失眠药物及方法。
1.4 排除标准 :(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2)病程小于 1 个月者;(3)
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4)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或正在接受针灸、药物治疗者。注: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的患者,即应予以排除。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此项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共
拟纳入受试者 120 例,将合格受试者以 1:1:1:1 的比例分配至试验组(坐式八段锦联合埋
针治疗)和对照组(舒眠胶囊组、单纯埋针组、单纯坐式八段锦组),每组各 30 例。根据研
究设计,采用组内的前后自身对照及各组间的平行对照。
2.1.1 对照组(舒眠组),每日给予舒眠胶囊口服,一次 3 粒,一日 2 次,晚饭后及睡
前服用。对照组(单纯埋针组)每日埋针一次(双侧交替),埋针主穴:太冲、神门;配穴;
行间、侠溪,每次埋针时间 24 小时,每隔 4 小时左右按压埋针处 1-2 分钟。对照组(单纯
坐式八段锦组):每天晚上 6-7 点练习一次坐式八段锦,时间约 25 分钟。疗程为 14 天。
2.1.2 治疗组 (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 :坐式八段锦的练习方法同对照组(单纯坐式八
段锦组)一样,埋针方法同对照组(单纯埋针组)一样。疗程为 14 天。
2.2 观察指标:(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量表。(2)躯体化症状自评量
表。(3)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4)GAD—7 自评量表。(5)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对失眠
症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2.3 统计方法:采用 SPSS26.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
均数土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所有
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3.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量表:PSQI 包括参与等级计分的 7 个成分,
每个成分按 0-3 分计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 PSQI 总分(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
差。
3.1.2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包括参与等级计分的 15 个成分,每个成分按 1-4 分计分。
累计各成分得分为(0-60 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情绪问题越严重。
3.1.3 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包括参与等级计分的 9 个成分,每个成分按 0-3 分计分。
累计各成分得分为(0-27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
3.1.4 GAD—7 自评量表:包括参与等级计分的 7 个成分,每个成分按 0-3 分计分。累
计各成分得分为(0-21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
3.1.5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对失眠症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3.2 临床疗效
3.2.1 失眠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失眠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86.7% ,对照组(舒眠组)为 73.3% ,对照组(埋针组)
为 73.3%,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为 70.0%。治疗组分别与舒眠组、埋针组、坐式八段锦
组比较,其 2 值分别为 28.47、23.79、23.63; P 均为 0.00;治疗组与 3 组对照组比较均有
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 1。
各组患者失眠临床疗效的比较(表 1)
临床痊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总有效率
组别 例数
(例) (例) (例) (例) (%)
对照组(舒眠组) 30 0 1 21 8 73.3
对照组(埋针组) 30 0 2 20 8 73.3
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 30 0 2 19 9 70.0
治疗组(埋针合坐式八段锦组) 30 0 19 7 4 86.7
3.2.2 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PSQI 各成分及总分的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 PSQI 各成分及总分的比较结果
1)治疗组治疗前后 PSQI 各成分及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2)舒眠组 PSQI
总分及各成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有统计学差异( P<0.05),但睡眠时
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埋针组 PSQI 总分及各成分中
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有统计学差异( P<0.05),但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和日间
功能障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4)坐式八段锦组 PSQI 总分及各成分中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 P<0.05),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和睡眠障
碍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 PSQI 各成分及总分的比较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 PSQI 各成分及总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治疗组与 3 组对照组的比较结果: 1)与舒眠组比较,PSQI 总分及各成分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2)与埋针组比较,睡眠质量及入睡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其他方面
评价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坐式八段锦组比较,入睡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他方面评价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 2。
各组治疗前后 PSQI 各成分及总分的比较( ±s )(表 2)
评价 对照组(舒眠组) 对照组(埋针组) 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 治疗组(埋针合坐式八段锦组)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睡眠质量 2.5±0.51 2.17±0.37△ 2.5±0.51 2.1±0.54△ 2.6±0.51 2.26±0.45 2.47±0.51 1.87±0.57△*▲

入睡时间 2.6±0.49 2.33±0.48△ 2.57±0.50 2.27±0.69 2.7±0.49 2.23±0.62△ 2.63±0.49 1.96±0.61△*


睡眠时间 2.67±0.48 2.53±0.51 2.5±0.57 2.26±0.78 2.4±0.47 2.53±0.51 2.6±0.49 1.87±0.73△*#▲

睡眠效率 2.4±0.56 2.23±0.57 2.4±0.77 1.9±0.84△ 2.17±0.67 1.9±0.66△ 2.57±0.5 1.47±0.63△*#▲

睡眠障碍 2.2±0.55 2.0±0.59 2.41±0.49 2.0±0.64△ 2.17±0.59 2.03±0.61 2.37±0.49 1.53±0.57△*#▲

日间功能障碍 2.47±0.68 1.93±0.83△ 2.0±0.69 2.07±0.76 2.5±0.63 1.97±0.55△ 2.33±0.66 1.56±0.63△*#▲

PSQI 总分 14.8±1.44 13.2±1.61△ 14.7±1.43 12.7±1.59△ 14.93±1.57 12.9±1.68△ 15.07±1.46 10.3±2.35△*#▲

注: △表示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舒眠组)比
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埋针组)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
与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比较,P<0.05。
3.2.3 各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GAD—7 的
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GAD—7 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舒眠组及埋针组治疗前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 及 GAD-7 自评量表均
有统计学差异( P<0.05);坐式八段锦组 PHQ—9 及 GAD-7 自评量表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GAD—7 的比较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GAD—7 方面的比较,无统计
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 3 组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方面,
治疗组与 3 组对照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 PHQ—9 方面,治疗组与舒眠组、
坐式八段锦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与埋针组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 GAD-7 自评量表方面,治疗组与埋针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舒眠组及坐式八段
锦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 3。
各组治疗前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PHQ—9、GAD—7 的比较( ±s )(表 3)
评价 对照组(舒眠组) 对照组(埋针组) 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 治疗组(埋针合坐式八段锦组)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41.93±6.21 35.87±3.67△ 39.0±5.48 34.67±6.51△ 38.8±9.03 36.2±6.27 40.33±5041 33.07±5.71△*#▲

PHQ—9 11.97±3.72 9.83±2.83△ 11.8±2.54 9.33±2.16△ 11.13±2.22 9.8±2.19△ 11.53±4.02 8.53±1.81△*▲

GAD—7 10.3±2.47 7.4±2.6△ 10.4±2.98 7.67±1.54△ 10.5±1.78 6.63±1.77△ 10.6±3.05 6.63±1.77△#

注: △表示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舒眠组)比
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埋针组)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治疗组
与对照组(坐式八段锦组)比较,P<0.05。
4.讨论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是医学家们根据临床的大量研究表明:失眠一方
面与患者自身的易感素质包括个性、性别、年龄等有关,这些内化的心理冲突,容易导致情
绪唤醒,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则与外界的特定条件如睡眠环境、睡眠习惯、生
活习惯、躯体疾病、药物因素等有关。总之,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各方面压力
与现实中疾病谱的变化密切相关,表现在一系列的内在和外在的症状方面,情志所致疾病在
[ ]
这一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些精神的常见病 12 。总之,失眠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精神心理
因素引起生物钟的改变所致。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灵枢·邪客》,将失眠称为“不得眠”、 “目不寐”、
“不得卧”,认为是邪气克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入阴所得;在《难经》中始将失眠称为
[ ]
“不寐” 13 。中医认为失眠(不寐))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
因居多,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
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神不安两方面为主。宋·许叔微《普济方》指出:“平人肝
[ ]
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14 。
[ ]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研究中也证实了肝郁化火型成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证型 15 。中医
对失眠治疗的途径颇多,总结历代医家对失眠的认识发现,从辨证审因,到治疗用药,大多
数以五脏失调为本,以气血阴阳为着手点。在治疗时,从在阴阳学说、五脏藏神、营卫学说、
他邪致病及情志所生等病机学说的指导下遣方用药,主要调节阴阳平衡兼安神为主,辅以调
摄脏腑气血。本研究以“从心、肝论治”失眠为中医指导理论,采取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治
疗肝郁化火型失眠。
坐式八段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气功导引功法,又称“文八段”,最早对坐式八段锦功法进
[ ]
行详细描述的是《修真十书》,载“钟离八段锦法” 16 。”坐式八段锦根植于中国古代哲
[ ]
学基础之上,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医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7 。其注重
凝神行气,把中医阴阳平衡、精、气、神等理论用于养生体育的具体实践。坐式八段锦以静
为主,静动结合,身心兼练,把按摩、导引、入静、存思等传统的气功方法融为一体。通过
调身、调心、调息,三调结合,使大脑进入静、空、松的舒服愉快境界,并能调节大脑皮层
兴奋和抑制过程中的平衡,以促进入睡。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练习坐式八段锦时,凝神专注,使大脑皮层放松,调节心理状态,缓
解心理压力。集中注意力,能消除疲劳及内心焦虑。习练者身体放松,心平气和,渐入练功
状态,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练习坐式八段锦是“调心”的过程,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在
意识的主导作用下使大脑的思维活动的程度相对降低或暂时停止,从无序到有序,达到一种
全新的入静状态。并且在调心过程中,由于在某些生理变化上所产生的效应与心理训练相同,
坐式八段锦训练后使人精神饱满,思维清晰,心情舒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心
情舒畅,避免产生郁结。许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变化,
提高自我效能,强化自我价值感,进而带来幸福的心理体验,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18-19]

坐式八段锦属于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动作幅度不大,易学易练,不会造成运动损伤,对
大脑、颈、肩、腰等部位的保健效果尤为突出,适合于各种人群,不仅可以治“已病”,还
可以强身健体,治“未病”;另外坐式八段锦还有一点是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
零支出,患者不需要花一分钱。
埋针又称“皮内针”,是通过长时间刺激皮部及腧穴,可以调节络脉、经脉、脏腑的机能,
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
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埋针方法与传统针灸相比依从性
好、安全性高、治疗持久。埋针是以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给皮部以
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埋针克服了传统埋针疼痛
引起的恐惧,降低了一代产品的感染、断针、脱落的风险,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埋针具有
依从性好、安全性高、治疗持久等特点,携带方便操作简捷,非常适合临床使用和推广,是
临床治疗和预防不可多得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研究选取神门、太冲、行间、侠溪四个穴位。神门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
处,故为心经俞穴,为心的原穴。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是宁心安神,帮助入眠。太冲为肝的
[ ]
原穴,具有舒肝理气解郁的作用。万玉婉等 20 观察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
40 例,选取神门、太冲等穴,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2.50%,患者各项指标评分均明
显高于对照组。行间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为肝经荥穴。行间穴具有疏肝泄
热、舒利胸胁,清肝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侠溪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为胆经荥穴。具
有清肝胆热、平肝熄风、消肿止痛、传导水液等功效。四穴相配,取心、肝的原穴配肝胆经
[ ]
荥穴,以起到疏肝理气,宁心安神,清肝胆热的作用 21 。
通过本研究可知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总体睡眠时间、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优于舒眠胶囊、坐式八段锦及埋针。四
种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改善其焦虑、抑郁症状,但坐式八段
锦联合埋针较舒眠胶囊、单纯坐式八段锦及单纯埋针更具优势。本研究方法是将经济安全的
中医健身气功坐式八段锦与行之有效的埋针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起到了 1+1〉2 的效果。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失眠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
巨大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采取坐式八段锦联合埋针这一新兴的中
医外治法治疗失眠,以其效宏力专、安全、经济的优势会很快地被广大患者所认可和接受。
不久的将来会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及社会意义,为提高我国失眠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轻家
庭和社会负担带来巨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赵忠新,潘集阳,季建林.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
杂志,2006,39(2):141-143.
[2]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 24) :
1844-1856.
[3] 杨甫德,陈彦方.中国失眠防治指南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2:99-100.
[4] 黄韬,唐文超,安圣海,等.170 例失眠症患者病机特点分析[J].江西中医药,2009,
40( 8) :49 -50.
[5]胡大一主编. 《心脏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 ,151.
[6] 张雯静,施明,徐建.从临床调查入手,掌握当今失眠症发病规律[C].第四届全国中
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56- 61.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S].济南:山东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118-119.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

科杂志,2012,45(7):534-540.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中国医药科技出社,2012-11.
[10]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1]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133-134.
[12] 于艳红,乔明琦.情志致病方式与伤脏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
8—10.
[13] 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49 - 150.
[14] 田丹,张立侠.亚健康状态与情志失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64—65.
[15]马捷,李峰,宋月晗,等. 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
27( 4) : 1076-1080.
[16]《修真十书》(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第百廿五册》)[M].上
海:涵芬楼影印,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
[17]杨红光.“八段锦”源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13;38-42.
[18]李睿珂.整体身心调节联合规律运动对社区抑郁老年人心境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 ].中
国老年学杂志, 2016,36(3):678-679.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74.
[19]高 亮,徐盛嘉,汤玉龙,等.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大五”人格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
志, 2014,34(23):6782-678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4.23.119.
[20]万玉婉,白俊嫄,魏清琳 . 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观察[J]. 临床
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3):8352,8354.
[21]王华,杜元灏主编《针灸学》(新世纪第三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48-2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