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3

研究生院工作简报

第十四期
2021.7.31

本 期 提 要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 3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3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二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5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一讲:把握新形势 落实新要求 展现新作为 ..6

使命凝众志 砥砺新征程——研究生院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侧记 .............7

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9

学校传达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10

【综合性工作】 ................................................................... 12

砥砺奋进 开启人才培养新征程│厦门大学 2020-2021 学年春季学期人才培养工作会召开

...........................................................................12

又是一年新年始 重归研院话发展——研究生院召开新年茶话会 ....................13

学校召开暑假教学工作务虚会 .................................................13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专项调研会 ...................15

教学秘书业务能力提升班第三讲:筑牢理想信念 坚持立德树人 ....................16

校党委党校名家讲坛举行 计国君谈在线教育教学与大学管理创新 ..................17

党委党校(第 159 期)教学秘书业务能力提升班开班仪式暨 2020 年毕业班工作会议顺利召

开 .........................................................................17

【培养与管理】 ................................................................... 20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研究生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成功举办人文社科研究生党史书评大赛 ...20

培养走向“田野” 原创回归“大地”——厦大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走田野之道 ......21

聚焦内涵提升能力 研究生科研成果再创新高 ....................................23

我校法学院新增 2 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 ...25

厦门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大讲堂第一讲开讲:机会的公平、权利的公平与规则的公平 .26

【学位与学科建设】 ............................................................... 27

厦门大学举行 2020 年新任研究生导师研修班 ....................................27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 ...............................28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 .................................28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29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 .................................29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 .................................30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30

我校 2019 年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再创佳绩 ............................31

我校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2

学校召开 2020 年学科建设自评估部署会 ........................................32

【国际化教育】 ................................................................... 34

“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迈出坚实步伐 .......34

研究生院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 .....................36

我校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线上宣讲会顺利举行 .....................37

我校新增 3 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38

【研究生风采】 ................................................................... 39

我校研究生在 2020 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再创佳绩 ................39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举行 厦大获佳绩 ..........................40

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子刊上发表论文 ....................40

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论文 .................41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决策部署,11 月 28 至 29 日,学校召开厦门大学研究

生教育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我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明确今后的改革方

向与主要任务,就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一项任务”“三大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今年 7 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厦门大学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在本次全校

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与会人员再次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和上级最新精神,明晰了推进我校新时代研

究生教育的主要思路。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综合处处长杨大研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

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他指出,要立足学习重要指示批示,准确理解会议精神的核

心要义,立足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方位,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

确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重点工作任务,精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希望学校深入学习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研究生教育的指示要求,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基本

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形成落实中央精神,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

发展的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校长张荣做主题报告,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分析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新形势新任务,阐述了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张荣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赋予的光荣使命,是开启新征

程储备硬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赋予的重要任务。

张荣表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厦门大学要深刻把握我

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认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格局,找准研究生教育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功能定位,坚持“四为”教育方针,以提升研究生教

育质量为核心,着力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实现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做好人才、科技、智力三大储备。他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思政教育体系,深

化思政课程改革,强化研究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推进人才培养提质工程,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观,强化机制与质量的深度融合,推进科教

和产教的深度融合;强化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在加强导师引领上下功夫,在提升育人能力上下功夫,

在改革导师岗位上下功夫,在完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实施学科优化提升工程,巩固优势特色学科,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一流学科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速

增效。

把好五道关口 开创一流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部署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规范教

育质量管理、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学位论文评阅、学位授予、实践

基地管理、优秀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修订、出台了 11 个文件并在本次会上下发征求意见。

副校长周大旺回顾总结了我校研究生综合改革基本情况,从培养方向、培养质量、培养过程评

价标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六方面,介绍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主要改革举措。他提出,严

把方向,推动建立“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新格局;狠抓质量,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促进生源质量、

课程质量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提高国际影响力;严守过程,建立全流程质量保障新体系;完善评

价,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机制,构建研究生教育治理新体系。

校内校外合力 共商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策

为更好地深化校企对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人单位代表、华为杭州研究所

人力资源部总监章颖涛,校友代表、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和全磊光电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应邀作专题报告,介绍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分享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悟,

对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他们提出,研究生培养是学生、老师、高校、社会的共同

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是形成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风,培养严格严谨的治学

精神。研究生要学会学习,学会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做到自立、自强、自律、自信。

本次会议特设四个平行论坛,与会人员分成四个小组,围绕会议主题,结合报告内容和 11 个

文件征求意见稿,联系本单位和自身工作实际开展针对性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了研

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战略作用和重点任务。各单位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紧迫性,深化改革、真抓实干,不断提升学校研

究生教育的质量。大家还就如何推进三全育人与研究生质量管理、研究生分类培养、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4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加强组织领导 狠抓工作落实

校党委书记张彦指出,召开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重要安排,对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

究生教育工作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基

础扎实。进入新时代,要对标对表中央精神和教育部决策部署,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入

思考,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时代机遇和蕴含的内在规律,以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更加务实

的作风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他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完

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思想和价值引领,

牢牢把握研究生教育正确方向;坚持继承厦大优良传统与勇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

标导向相结合,坚持突出顶层设计与强化全校协同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优化研究生培养

质量体系。

张彦特别提出,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既是动员会,也是部署会,全校各单位要进一步提升站位,

加强对党中央和上级最新精神的学习研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结合学校“十四五”

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组织实施和综合保障,把本次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扎实有

效的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

人才。

校领导、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部主任,研究生教育指导小组成员,一级学科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代表、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代表,机关部处、直属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学院/研究院书记、

院长,分管研究生的副书记、副院长,系、所、中心主任,学院/研究院分管研究生团委书记(副

书记)、辅导员,全体研究生秘书参加会议。

※※※※※※※※※※※※※※※※※※※※※※※※※※※※※※※※※※※※※※※※※※※※※※※※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二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结合教
育部近日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11 月 26 日上

午,研究生院主办的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科艺中心 4 号会议室开讲。系

列讲座第二讲邀请了化学化工学院龙腊生教授,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题展开讲授。讲座由

5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办主任余自中主持,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方式进行,学校各学院(研究院)

组织研究生导师收看了报告会。

龙腊生教授从解读《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开讲,指出教育部制定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是

进一步完善导师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导师岗位职责,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准则明

确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准则明确了

导师指导行为的“十不得”,为导师指导行为划定了基本底线。

报告中,他从化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出发,结合自身研究生培养经验,全方位解析

了研究生培养的要素。他认为,导师应从“掌握课题发展方向、难点及挑战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

严谨性和责任心培养”、
“研究兴趣及科学敏感性培养”、
“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创新能

力培养”五个方面培养和训练研究生。最后他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

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倡导全体导师对研究生精心尽力投入

指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余自中副院长感谢龙腊生教授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号召参与讲座的老师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学习《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规范研究生导

师指导行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研究

生人才培养工作。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是研究生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

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有益尝试。研究生院将在 11 月-12 月期间,陆续推出

系列专题讲座,全方位探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方向、新理念、新举措,助力全校师生学深悟

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形势、新

方向、新要求,凝聚共识,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再上新台阶!

※※※※※※※※※※※※※※※※※※※※※※※※※※※※※※※※※※※※※※※※※※※※※※※※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一讲:把握新形势 落实新要求
展现新作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11 月 11

日下午,研究生院主办的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科艺中心 4 号会议室开

6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讲。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了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洪才教授,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新’在何处?”

为题展开讲授。讲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办主任余自中主持,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方式进行。

王洪才教授从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发展形势切入,结合详实资料和接地气的典型案例,深

入阐述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与《关于加快新时

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研究

生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快车道。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

转变,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报告中,他从我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理论研究,对教育部出台的 6 大改革举措、

10 大专项行动进行解读。他认为,应从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将课程思政纳入双一流评价

体系;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淘汰机制建设;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以大团队、

大平台、大项目开展研究生培养;推进研究生硕博贯通培养;对数理化文史哲基础学科实行专项培

养等方面出发,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余自中感谢王洪才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号召参与讲座的师生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

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建言献策,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升级

转型与内涵发展。

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列讲座是研究生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

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有益尝试。研究生院将在 11 月-12 月期间,陆续推出

后续系列专题讲座,全方位探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方向、新理念、新举措,助力全校师生学

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正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形

势、新方向、新要求,凝聚共识,主动作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更高质量

发展,再上新台阶!

※※※※※※※※※※※※※※※※※※※※※※※※※※※※※※※※※※※※※※※※※※※※※※※※

使命凝众志 砥砺新征程——研究生院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侧记
3 个月的全方位学习,10 多场的多层次研讨,19 份共计 4 万余字的学习报告……这串数据的

背后,是研究生院全体同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

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奋力谋划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新发展的努力与担当。

认识更深入 指明新方向

7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胜利闭幕后,研究生院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第一要务,迅速启动多形

式、分梯次、全覆盖的学习计划,掀起了全校研究生教育战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

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学习热潮。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指出:“要让大家更深入领悟习近平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更精准把握国家研究生教育最新战略部署,重点在学懂上用心思、弄通上

下功夫、做实上见成效,分阶段不断深化学习。”

7 月 31 日,研究生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研究生院教育会议精神专题会

议。研究生院全体同志仔细研读会议报告,踊跃发言,结合实际工作分享学习体会,交流研究生教

育新理念、新计划、新行动。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研究

生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切关心和殷切期望,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

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字太多,有没有更简练、直白的展示方式?”“一图读懂会议精神如何?”负责“全国研

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专题策展的几位老师这两天有些困扰,他们已头脑风暴好几轮,方案推翻好几

版,只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全校师生传递会议精神,做好会议精神的“宣传员”。参与策展的陈

稳表示:“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

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强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

越’工作主线的指导。这次策展对我也是一次学习内容的再次内化。”

思路更清晰 擘画新蓝图

8 月以来,从《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2020-2025)》
《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

方案》,一系列涉及研究生院教育改革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出台,为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

革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刚完成的部分双一流高校与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调研报告中,陈春萍写道,“通过

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发现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亟待解决,而本次大

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精准把握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的‘痛点

与难点’,不但勾勒了目标,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她和同事们正进一步抓紧研读文件,

从强化专业学位产教融合出发,研究制定《厦门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
8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积极拓展与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联合培养试点,着力构建一批稳定的专业学位培养实践基地,提高专

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陈宝生部长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科学制定学位的授予标准,做到符合定位、清晰具体、不拘

一格。”则是让学位办的同志们振奋不已,在他们看来,会议对研究生教育评价标准的改革进行了

精准把脉,既一以贯之国家既定部署,又与时俱进提出新任务新要求,为我校修订博士学位和硕士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提供了方向指引。

责任更厚重 奋笔谱新篇

学习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不仅要有热度,更要有高度和深度。持续 3 个月的全方位学习,研究

生院全体同志经历了一次再动员再部署,认识在学习中深入,思路在交流中清晰,共识在讨论中凝

聚,责任在行动中落实。全体研究生院同志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坚持用会议精

神检视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力求把自己放进去,把工作放进去,把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放进去,

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放进去,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全面跟上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最

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近期,研究生院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专栏,发起“聚焦新时

代‘双一流’大学建设 我为厦大新百年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活动,把会议精神和责任传递到每

一位导师和研究生,汇聚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动中央重大决策和教育部部署

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条条来自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建议在梳理吸收,一场场专项研讨会上的思想在激烈碰撞,

一个个关系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文件在反复推敲……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已进入紧张筹备

期,每个工作人员都深刻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研究生院正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

动力,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以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华章。

※※※※※※※※※※※※※※※※※※※※※※※※※※※※※※※※※※※※※※※※※※※※※※※※

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 7 月 29 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

平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

批示,贯彻落实孙春兰副总理讲话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7 月 31 日上午,研究生院召开专

9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题会议,集中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研究生院全体职工参会。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传达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主要内容,带领全体人员集体学

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

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

副总理孙春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讲话内容,以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总结发言。同时,

他还传达了学校常务委员会议关于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方颖强调,研究生院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以及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常务委员会议要求,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紧迫性,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感。下一阶段研究生院要以指示批示为引领,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

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

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实际,深入聚焦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造就德

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厦门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学校传达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8 月 5 日上午,学校在厦门大学 2020 年暑假教学工作务虚会上专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就研

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

的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讲话内容,以及教育部党组

书记、部长陈宝生的总结发言。副校长周大旺做传达并提要求。

周大旺表示,全校有关职能部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深刻认识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

务、立命之本、现实状况、关键突破和历史使命,要把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

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立足两个大局明确定位,着眼争创一流践行使命,适应重

大需求更好作为,科学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抓好招生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分类

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导学导研”意识和能力,将导师推到

人才培养一线、思政教育一线、科学研究一线,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下学期,学校将积极筹备好厦

门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抓好落实立德树人各项任务要求,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用

优异成绩迎接厦门大学百年校庆。

在本次教学工作务虚会上,与会人员就如何更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

10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如何将学习贯彻与推进我校研

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各学院(研究院)院长、分管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副院长,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相关机

关部处负责人,本科教学秘书,研究生秘书参加会议。

※※※※※※※※※※※※※※※※※※※※※※※※※※※※※※※※※※※※※※※※※※※※※※※※

11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综合性工作】

砥砺奋进 开启人才培养新征程│厦门大学 2020-2021 学年春季学期人才


培养工作会召开
为进一步落实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 2021 年学校工作布置会精神,全面提升人

才培养质量,3 月 10 日下午,学校组织召开 2020-2021 学年春季学期全校人才培养工作会。教务

处、研究生院、招生办分别部署本学期重点工作。副校长周大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研究生院

常务副院长方颖主持。

周大旺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要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

个根本问题,突出立德树人成效,把握生源质量关键要素,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落实考试工作

主体责任,完善构建教学管理体系,以更高的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全面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

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以突出学科建设为重点,创新学科链发展新模式,抓好抓实新一轮“双一流”

建设。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勇往直前,攻坚克难,为学校

的新百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教务处处长计国君介绍了 2020 年本科教学在拔尖计划 2.0、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

取得的成果。他指出,下一阶段教务处将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深化培养体系

改革,推动本研一体化,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着力打造本科“六程共贯”工程。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回顾了 2020 年研究生院在组织“双评估”、推进融合式教学、加强质

量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随后,他从管理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学位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评价改革四方面对 2021 年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工作进行部署。

招生办主任刘艳杰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复试方案,严慎细实做好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

要顺应高考改革新趋势,创新有效做好本科生招生工作;要严把入口关,提质增效做好海外生招生

工作。

本次会议在思明校区、翔安校区、漳州校区同步举行。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教务处、

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漳州校区管委会、翔安校区管委会、教师发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

训练中心、校团委负责人;教学督导组成员;各学院分管本科、研究生、招生、考试副院长,本科

教学秘书、研究生秘书、实验秘书、招生工作联络人等 260 余人参会。

※※※※※※※※※※※※※※※※※※※※※※※※※※※※※※※※※※※※※※※※※※※※※※※※

12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又是一年新年始 重归研院话发展——研究生院召开新年茶话会
元旦将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2 月 28 日下午,研究生院召开新年茶话会。厦门大学副校

长江云宝、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翁君奕在内二十余名在研究生院工作过的老师、研究生教育指导小组

成员、研究生院领导和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贺新年,为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建言献策。

方颖在致辞中代表研究生院欢迎各位老师“回家”。他指出,今年对于学校研究生教育是不平

凡的、极具挑战的一年,研究生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召开厦门大学研究生教

育工作会议,就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勇担重任,

主动作为,聚焦“一个关心三个在线”,于 2 月 17 日成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第一讲”,成为

全国最早开始网络授课的高校之一。新的一年,研究生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扎实有

效的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

人才。

江云宝教授、翁君奕教授、廖少廉教授、郑振龙教授等参会老师深情回忆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

发展往事,同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新时期如何做好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其中,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老师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

了中肯意见。

方颖代表研究生院感谢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研究生教育指导小组老师长期以来为研究生教

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指导和支持研究生院的各项工作。

研究生院将对本次会议收集的意见与建议深入研究、逐一落实,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

培养质量。

※※※※※※※※※※※※※※※※※※※※※※※※※※※※※※※※※※※※※※※※※※※※※※※※

学校召开暑假教学工作务虚会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面向

新百年谋划“十四五”期间我校教育教学工作,8 月 4 至 5 日,学校召开厦门大学 2020 年暑假教

学工作务虚会。这是学校首次以教学工作专题形式召开暑假务虚会。校长张荣致辞,副校长周大旺

作总结讲话。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

江河,我校党委常委徐进功、校长助理谭绍滨等出席。

张荣指出,近两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理念持续更新,改革举措有效落

13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实。去年 3 月召开厦门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发布《厦门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积

极推行三个“全面放开”,即全面放开转专业、选课、选教师,深化学科专业建设的供给侧改革,

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课堂教学

革命、学习革命。同时,学校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更能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

现、充满活力、富于效率的博士生教育新体系,入选全国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张荣强调,在厦门大学即将开启“新百年”之际,特别是在面临“‘两个大局’交织、短缺和

短板并列、升位和错位并存、核心理念和核心目标并提、重大挑战和重大博弈同在”的大背景下,

着眼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培养具有引领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人文性的时代新

人的目标定位,全校各单位要继续坚持“五育并举”
“四个回归”
“三个转变”的理念,以学生为中

心,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牢牢把握“七个关键”的行动指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

才培养机制,打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厦门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主动应对形势变化,凸显国之重器作用,要在人才培养改

革创新中开先河、立潮头、领风骚,从更加成熟走向更加出色”。吴岩在《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

局 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主题报告中对厦门大学提出了热切的期待。他强调,中国

高等教育全面进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提质新时代,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必须在

思想、理念、标准、方法、技术、评价系统联动。要坚持“理说透、目标准、标准清、示范好、宣

传巧、措施实、持续抓”的方式方法推进工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要将“规章制度立起来严起

来”“教师时间精力情感投进去、“学生学习忙起来”、“课业学业难起来”“质量高起来强起来”作

为检验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工作效果的标准。

林建华作以《中国大学的挑战》的专题报告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他指出,面对国际环境的不

确定性,要结合国家特点,建构多样化、高水平教育体系,建立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学术体系,培养

更具创造力的下一代,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与会人员按学部分成 4 个小组开展讨论,结合学校实际、立足教育教学现状,为学校面向新百

年谋划“十四五”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分别以课程建设、新时代本科教育的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与质量监控、科教融合本

研贯通育人机制为主题分享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

周大旺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批示、孙春兰副总理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会议总结发言,提出了“十四五”期
14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间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八大攻坚任务。他指出,必须围绕“八大攻坚任务”不断寻求突

破、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理顺校院两级权责

关系,打通部门、学院、学科的界限,推动完善学院部门、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提高教师教书育人

的能力和教学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把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深远。要把培养体系突出“跨融通”、

发展内涵突出“精深实”、保障机制突出“放管服”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准星。全校有关

职能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

革创新,切实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厦门大学持续深化“放管服”,充分激发各学院活力、夯实主体责任,学院领导班子

挑起大梁、担起重任,聚焦一流人才培养,从被动根据学校要求开展工作向主动完成自主设立的目

标转变。学院主动寻求跨学科、跨学院、跨校合作,推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无障碍

流通,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各学院(研究院)院长、分管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副院长,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相关机

关部处负责人,本科教学秘书,研究生秘书参加大会。

※※※※※※※※※※※※※※※※※※※※※※※※※※※※※※※※※※※※※※※※※※※※※※※※

学校召开“十四五”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专项调研会
为统筹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专项编制工作,进一步凝聚学校研究生

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共识,6 月 18 日与 6 月 23 日,研究生院先后组织召开 3 场专场调研会。周大

旺副校长出席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主持。

周大旺首先介绍了我校“十四五”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预期目标和基本构想。

他指出要回归育人初心,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构建“少而精”课程体系,

严抓培养质量全过程监控,强化专业学位教育,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质量的研究生人

才培养。他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将学科建设工作重点从增加授权点

数量转移到聚焦学科内涵发展和提升学科声誉影响力上来,以学科研究前沿以及国家战略发展需

求和地区经济建设需求为牵引,优化学术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配置,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和

强劲发展动力的学科体系,推动我校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会上,各学院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结合学院实际,聚焦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构建、培养

过程管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导师组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就面临的问题

15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初步设想进行了交流与分享。相关职能部门也就与会人员关心的问题和政策

进行了解答。

周大旺充分肯定了各学院对“十四五”规划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他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校将持续深化放管服,结合本次调研反馈,做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

顶层设计,进一步激发院系活力,推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学院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学科发展新特点,凝炼好

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积极备战第五轮学科评估。

各学院(研究院)分管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学科建设负责人与学生工作部(处)、人事处、发

展规划办公室、教务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研究处、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

处、财务处、翔安校区管委会、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会。

※※※※※※※※※※※※※※※※※※※※※※※※※※※※※※※※※※※※※※※※※※※※※※※※

教学秘书业务能力提升班第三讲:筑牢理想信念 坚持立德树人
5 月 23 日下午,党委党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在主楼 220 会议室联合举办教学秘书业务能

力提升班第三讲。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教务处副处长陈雪芬、

副处长黄艳萍、研究生院综合办副主任罗春霞、各学院本科教学秘书、研究生秘书参会。会议由研

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主持。本次培训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

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做作题为《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的报告。

他全面解析了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与 “三全育人”的实质内涵。他指出,教学秘书要有“等不

起”的急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持“十体系联动”,不断提升人才培

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随后,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从“高校学位授予和教学管理的法律定性”、“常见法律纠纷”、

“规章制度问题”三方面,结合两个生动详实的案例,深入剖析了高校在学位授予和教学管理中存

在的法律问题。

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秘书黄伟珺、经济学院研究生秘书宋阳、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教学秘书许荣

均、医学院本科教学秘书李丹四位老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如何在岗位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进行

了经验分享。

本次提升班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秘书的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助力学校“双一流”

16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建设,更是我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5 月 28 日

将举办本次培训班的第四讲,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欧阳高亮作《学科建设与学科自评估》

相关报告。

※※※※※※※※※※※※※※※※※※※※※※※※※※※※※※※※※※※※※※※※※※※※※※※※

校党委党校名家讲坛举行 计国君谈在线教育教学与大学管理创新
4 月 30 日下午,学校举行第 49 期党校名家讲坛,教务处处长、管理学院教授计国君应邀作

《在线教育教学的思考兼谈大学管理创新》报告。报告会以视频直播形式举行,主会场设于颂恩楼

220 会议室。报告会由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主持。

计国君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线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现状。通过对全球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趋势

与挑战的分析,他提出,在线教育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不仅改变了大学的教育方式,也推动了

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变革。他详细阐述国外在线教育教学情况,回顾了不同阶段国内在线教育教

学的发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在线教学发展,国内各高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

的号召,广泛开展线上教学。他从学习体验层、教学实践层、教学学术研究层、教学服务层、治理

体系层等五个层面,对我国高校在线教学进行了分析。

计国君介绍了我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实践成果。他说,我校线上教学工作的开展坚持以生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个性培养的理念,将学习不延期、质量有保障作为目标。具体实践包括:健全线上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校-学院-课程组-教师四级责任体系,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服务、教师服

务和学生服务四大支撑体系,把握课程、教师、学生和质量监控四个关键要素。

最后,计国君分享了对他对大学管理创新的思考。他基于中西方创新实践的比较,分析新时代

大学发展的痛点,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是在线教育管理创新的推动因素,学生需求是

在线教育管理创新的拉动因素,要建设基于质量行动的在线教育文化。

全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全体人员,党委党校(第 159 期)教学秘书业务能

力提升班全体学员在线参加报告会。

※※※※※※※※※※※※※※※※※※※※※※※※※※※※※※※※※※※※※※※※※※※※※※※※

党委党校(第 159 期)教学秘书业务能力提升班开班仪式暨 2020 年毕业


班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更好地保障疫情期间 2020 届毕业

17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班工作顺利、平稳、有序开展,4 月 27 日下午,党委党校、教务处、研究生院联合举行教学秘书

业务能力提升班开班仪式暨毕业班工作会议,面向全校教学秘书队伍开展毕业审核工作业务培训。

本次大会采取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教务处处长计国君、副处长陈雪芬,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欧阳高亮,档案馆副馆长连念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各学院本科教学秘书、研究生教学秘书与会。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陈雪芬主持。

首先,党委党校副校长何丽新发表讲话。她指出,举办本次教学秘书业务能力提升班的目的就

是要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流教学秘书队伍,全面提升教学秘书的理论

素养和业务水平,为即将到来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她对本次培训提了三点要求,一是把握教育规律,贯彻教育方针,要充分把握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新战略和方针政策贯彻到底;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理念,要强化大

局意识、主动意识、协同意识和法治意识;三是对照一流标准,增强一流能力,努力实现快速发展、

突破发展、协调发展,落实好育人职责、巩固好育人链条,才能真正建设好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随后,档案馆副馆长连念、教务处学务科科长游文晖分别对毕业归档相关事务和毕业审查工作

流程、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往年毕业班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具体操作中的难点、重点

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在线与会教学秘书认真听取培训内容,积极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最高效地巩

固和提升毕业审查工作相关业务知识。

最后,教务处处长计国君对本次毕业班工作会议做了总结。他先肯定了各学院在本学期开学以

来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协同”、“四个联动”、“四个支持”,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力量,在保证人才

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他指出,毕业审查工作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

学校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关键一环,各学院要充分认识本次毕业班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立足

实际情况,做好分批返校的应对预案,针对各类风险和困难提前想好应对措施。他还强调,无论是

学院还是个人,都必须落实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在开展毕业审查工作时必须做实做细,摸清

每个毕业生的缺口在哪里、毕业及就业签约情况如何,根据问题帮学生找出路、早补救。此外,今

年毕业及升学就业问题形势严峻,毕业生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困难,学校必须通过把毕业

审查工作按部就班的落实到位,提供细致贴心的帮扶与指导,给学生关怀、给学生期望、给学生信

心,正向引导毕业生积极面对困难;同时,切实做好线上考风考纪教育,加强在线监督,杜绝作弊

现象,对毕业考核的各环节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营建起良好的学风、校风,努力把好人才培养

质量关。
18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2020 年的新冠疫情为本次毕业班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本次培训有效增强了教

学管理队伍的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和攻坚能力。教务处将与各个学院、各位教学秘书一道,团结一

心、砥砺前行,在毕业班工作中做到应对疫情有准备、落实方案有力度、解决问题有智慧、服务保

障有合力、每位学生有感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管理和服务效能,共同为夺取疫情防控

和人才培养双胜利贡献教务人的智慧与力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两个百年”建设目标不懈

奋斗。

※※※※※※※※※※※※※※※※※※※※※※※※※※※※※※※※※※※※※※※※※※※※※※※※

19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培养与管理】

研究生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成功举办人文社科研究生党
史书评大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

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厦门大学建校百年、全校

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 100 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之际,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组织了聚焦党史专题的“首届厦门大学研究生人文社科书评大赛(党史专题)”,以文促学,以文促

行,为建党百年献礼。

书评大赛公告发布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

研究生热烈响应,积极参赛。经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评出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4 名,三等奖 6 名。

党史专题书评大赛成功举办,是研究生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的一项举措。

学党史,融入大赛组织。研究生院认真研究书评书单,邀请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以及华东师范

大学等大学知名党史教授推荐,确保书单的学术性、权威性、政治正确性。书单涉及中外作家,兼

顾文理学生的读书偏好,除了革命史外,还有共和国工业史与新时代的制度创新史,以最大可能吸

引更多学生参赛。书单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邓小平时代》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

国社会主义》
《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
《红天鹅:中国独特的治理和制度创新》等 10

本。

悟思想,研读经典著作。
“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打造与

大国崛起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体系之下的“新文科”建设,引导研究生通过研读经典著

作,对党史与共和国历史的基础认知与基本判断,立足建党百年历史新起点、置身中华民族复兴战

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最终造就“红”“专”并进、家国情怀兼具、勇于担当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实事,以赛促学促研。研究生教育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创造知识。通过书评大赛,培养研究

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在赛事中去磨炼心智,潜心研究,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在赛事中去领悟“挑战自我”“拓展自我”的意义。同时,在赛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

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新局,把握双百契机。恰逢建校、建党百年,研究生院牢记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党育人、

20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为国育才,“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力进行研究生教

育综合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革新,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定位,突出“研”字,狠抓研究生教

育的实践创新、科研创新等,培养国家需求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

※※※※※※※※※※※※※※※※※※※※※※※※※※※※※※※※※※※※※※※※※※※※※※※※

培养走向“田野” 原创回归“大地”——厦大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走田
野之道
田野调查是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拓展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认知能力

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厦门大学通过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以期研究生能敏锐地

窥知社会发展趋势、人类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等,做到对问题的把握是引领的,

对问题的解决是终极的。

2014 年,厦门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截止目前,共立项 212 项目,

30 多个学院(研究院)的研究生参与,田野调查主题涉及了历史、社会、人类、教育、政治、建

筑、海洋、经济、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光明日报刊发通讯《研究生为何频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发表论文——厦门大学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将田野调查作为厦门大学提升培养研究生

质量的一个典型案例加以专门阐述。

专家指导 规范田野

厦门大学依据学科领域与特性,聘请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组建田野调查基金项目专家库,

对申请项目进行立项审核;同时邀请相关专家,以讲座形式对即将开展田野调查的项目进行指导,

涉及何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形式、如何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

以及如何进一步整理分析材料、注意事项等,确保田野调查的顺利开展。

举办论坛 推动田野

“田野调查”已日益成为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各

方面都经历剧烈转型语境下,更加需要研究者能深入社会各层面,探索被研究者的“主体性”,从

而获取深度资料,进而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鉴于此,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了首届全国哲学社会

科学博士研究生跨学科田野调查学术论坛,旨在重新认识普及化中的“田野调查”对哲学社会科学

的意义;将田野调查构建的知识与理论进行问题化思考;尝试就如何判断田野调查研究的严谨性取

21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得最大的共识。学术论坛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与青年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倡导基于田野调

查的社科研究,促进学术对话。

学术科研 扎根田野

为了观察原生态的社会生活,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法律,村庄的生产、宗教、婚姻、宗族

等,研究生翻山越岭,深入村庄,走访乡村、探访古村落,通过开展实地访谈、参加各种民俗文化

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文化仪式等,有的甚至在当地住上一年半载,克服生活不便,语言不通等障碍,

扎根田野,溯本吊古,刨根问底,追求真知。田野调查立项项目调研地点遍布全国近 30 个省(市)

及境外台湾、香港等地区,这为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奠定坚

实基础。

通过田野调查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中国国情以及经济社会需要的结合起来,从田野中获取

第一手研究资料,产出了一批原创性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发现问题与科学

研究的能力。目前,基于田野调查内容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22 篇,博士学位论文 35 篇,发表论文

文科最优 10 篇,一类核心 25 篇,二类核心 48 篇,建筑设计方案 11 本等。

引领未来 驰骋田野

巴责达,社会与人类学院 2017 级博士生,2019 年 6 月获得田野调查基金项目资助,在“一带

一路”倡议的标志性跨国经贸合作区——新疆霍尔果斯“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开展《食物、流动与

认同》的田野调查科学研究。他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中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

给予了我们逐梦远方的支持,它不仅助力厦大学子依托社会调查与实践探索攀登学术高峰,更使青

年学子‘落地’担当起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职责使命。近一年的田野调查,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

体味到生活的艰辛,更使我积累了 17 万字的田野资料,为日后博士论文的撰写和未来学术道路的

延伸奠定了基础。”同时,田野调查被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深度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不仅

是高校学子深入基层,由“书斋”走向“田野”的实践之路,更是新时期推动青年学子引领未来,

参与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福祉建立的实践之路。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厦门大学大力进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革新,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

定位,突出“研”字,狠抓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科研创新等,通过田野调查、博士生学术论坛、

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短学期社会实践等众多举措,强化研究生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我国新
22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时代建设发展提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

聚焦内涵提升能力 研究生科研成果再创新高
2020 年 10 月 14 日,
《自然》杂志发表铜抗氧化防腐新方法研究论文,我校博士后、毕业博士

研究生彭健为第一作者。这已经是今年我校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二篇文

章。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日益增多。2020 年截止目前,我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

在 Science、Nature 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就达 23 篇。

人文社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在最优及一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

文的数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 10.7%,2020 年截止目前共发表 155 篇,

近 5 年来人均篇数首次突破 1 篇。我校文科类研究生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会计研究》

《文学遗产》《新闻与传播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顶天立地 原始创新

彭健是我校材料学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


2013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现为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至今已是在厦大的第十年,从刚开始的科研小白到现在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彭健非常感谢学

校和导师对他的培养。

每天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操作贵重的实验仪器比如 TEM,XRD,Raman 和 AFM 等,从而掌握材料的

各种表征技术手段。经常跟导师汇报科研进展,经常被导师否定,
“不要做‘跟屁虫’”、
“你做的工

作 unique 的地方在哪里?”、“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要去思考我们做的工作从基础研究上是

否能够给人启发,带动学科的发展;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是否能够促进技术转化成产品,服务地方经

济”。耳畔时刻响起导师的谆谆教诲,便会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去

凝练自己工作的创新之处。日积月累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基础实验摸索,终于收获了不一样的果实。

合作交流 落实环节

2020 年 6 月,经济学科三位博士研究生合作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谈到这篇文章,其中

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提起了经济学科严格的“八高”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考核。

学院要求第一学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课程贯通,由学院统一开设经济学系列平台课

程,必修课 8 门,采用全英文教学。刘诗源博士一年级就经常通宵达旦地复习、完成作业和预习第

二天的课程,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超过了高三。“在一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夕,我曾对着教

23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材和讲义学到泪流满面,但正是这些训练使得我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能够

更加得心应手。”林志帆说道。

学院要求博士二、三年级要进行学年论文考核,在导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向学院其他教授汇报研

究进展。林志帆毕业一年多对这件事情还心有余悸。对于刚形成一两篇论文的学术新人而言,需要

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所有的付出不会白费,通过锻炼,林志帆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外一位作者冷志鹏则对学科内的各种 BBS、课程资源和导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印象深刻。感

兴趣的同学可以自由加入 BBS 进行学习和讨论,常常会出现语言和思维的碰撞;导师还会根据他的

研究兴趣与方向设定培养方案,定期进行课题锻炼,帮助学术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经济生产

活动联系起来,冷志鹏表示受益匪浅。

谈到三人合作发表论文的方式,刘诗源和林志帆表示,因为他们三个师从不同的导师,研究方

向和兴趣也有差别,可以在沟通交流中从合作者身上学到平时在课本当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向合作者学习,也相当于向他们的导师学习,学到每个合作者擅长的部分,无疑能发挥各人优势,

这是个人独自研究无法比拟的。文章发表前几经修改达到三万字近三十页的篇幅,六份审稿意见回

复累计也接近一百页。这样的工作量是“单兵作战”很难办到的。

走出国门 开阔视野

海洋与地球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2014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苏剑钟曾于 2016 年受中国国家

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至美国特拉华大学(UD)进行海洋学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在国外的学习生涯,

课程学习、实验室工作、组会讨论、航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在海洋学讨论课(seminar)

上阐述文献并发言讨论……各项能力飞速发展。

他还发现,有些国外的博士生在比较早的阶段就能和导师协商出想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对大的

科学问题进行细化划分,每个小问题基本都能对应一篇文章的内容,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最终实

现对大科学问题的探索。通过比较,苏剑钟吸收了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在培养异同中寻找到适合自

己的方式,提高科研效率,最终在 nature 子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他说:


“通过学校为我们提供的

公派出国平台,我走出了国门,开阔了视野。这让我迅速成长,为我在 Nature 子刊发表论文给予

了极大的帮助!”

近几年,厦大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综合改革,鼓励拓展各类科研平台,为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

创造条件;设立“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等各类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原创
24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性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创业,资助研究生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扎根中

国大地,顶天立地做科研。同时在严抓培养环节、严格过程管理方面也推行了系列举措:严格开课

管理、全面强化教学过程监控、积极推行课程评估、开展博士生中期考核、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

格学籍管理等。一项项改革推进下来,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2020 年 7 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顺利召开。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也即将召开,研究生院将

深入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突出“研”字当头、严格管理的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特色,深入

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厦大风格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

实践创新能力。

※※※※※※※※※※※※※※※※※※※※※※※※※※※※※※※※※※※※※※※※※※※※※※※※

我校法学院新增 2 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教学案例库
近日,经过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组织专家评选,我院法学院陈帮锋老师、刘玉姿老师分

别编写的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陈帮锋老师编写的

教学案例为《洪某某诉厦门移动电信服务合同纠纷案》、刘玉姿老师编写的教学案例为《大英县永

佳纸业有限公司诉大英县人民政府、大英县回马镇人民政府行政协议纠纷案》。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加强

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

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我校法学院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同

时还积极组建教师团队,分组轮流参与原创教学案例编写工作。2019 年学院出台了相关政策,鼓

励长久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与案例编写工作。在全院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为止,我校法学

院共有 6 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

※※※※※※※※※※※※※※※※※※※※※※※※※※※※※※※※※※※※※※※※※※※※※※※※

25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厦门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大讲堂第一讲开讲:机会的公平、权利的公平
与规则的公平
12 月 15 日晚 7 点,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主办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大讲堂第一讲在科艺

中心多功能厅开讲。第一讲邀请了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徐梦秋,为全校研究生做题为“机会的公平、

权利的公平与规则的公平”演讲。大讲堂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教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同步

直播方式进行。

当今社会的任何一个竞争领域都存在着一个机会是否公平的问题。何谓机会的公平?如果才

能实现机会的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的关系如何?这已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界普遍且

持久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学界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学理上予以合理、清晰

的阐明。徐梦秋教授对“社会规范与社会公平”的研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开辟了“社会规范研究”

这一新的学术领域,被国内学界誉为“规范研究”的先行者。通过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及典型案例,

徐梦秋教授以机会与权力、机会公平与权力公平、机会的公平与规则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四部分详

细阐述了机会的公平、权利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内在逻辑以及演化关系,同时结合自身学术心得,

着重诠释了学术问题是学术创新的起点、学术问题为何是学术创新的起点,以及学术问题如何产生

等。

方院长感谢徐梦秋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指出,徐梦秋教授从机会公平谈起,谈到权利公平,

引出规则公平,整个论述过程中感受到抽丝剥茧、层层严密的逻辑,领略到用简单的方法剖析复杂

问题的能力,是一次充分展示如何研究、如何使用方法,如何创新的完美示范。

厦门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大讲堂基于讲述创新故事,分享创新经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

精神等,邀请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每期的主讲嘉宾,结合本领域、学科的历史沿袭、范式突破、

发展态势、创新瓶颈、学者创新之路、业已证明有效的解决之道以及未来的整体展望等维度畅所欲

言,以期促发研究生的深入思考,凝练思想,造就自身的智识主体性。

※※※※※※※※※※※※※※※※※※※※※※※※※※※※※※※※※※※※※※※※※※※※※※※※

26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学位与学科建设】

厦门大学举行 2020 年新任研究生导师研修班


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导

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1 月 6 日-7 日,厦门大学 2020 年研究生导师培训在思明

校区科艺中心举行。此次培训由研究生院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全校 31 个学院和附属单

位的 230 余位新任研究生导师参加培训。副校长周大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大会由研究生

院常务副院长方颖教授主持。

11 月 6 日上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邬大光教授以“如何培养一个好学生——兼论学者的‘育

人之道’”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教授介绍了高校教学科研中的知识产

权问题和导师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意知识产权规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化学

化工学院龙腊生教授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敏感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严

谨性和责任心等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11 月 6 日下午,副校长周大旺教授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导师作了分享。周大旺强调,导师应

在立德树人、率先垂范、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他以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创建博伊特勒书院探

索建立书院制和拔尖人才选拔培养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提出导师要尊重人才成长规

律,注重大师学术引领,亲力亲为、润物无声地培育人才。他还从志同道合、虚怀若谷的“导心”,

严谨求实、创意创新的“导学”和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导责”三个方面阐述了一名合格导师应

具备的素养。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教授,社科

处处长、公共事务学院高和荣教授,科技处副处长、信息学院纪荣嵘教授分别从师德师风建设、新

文科建设、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等进行了讲授。研究生院余自中、欧阳高亮副院长分别作研究生培

养管理与学位工作政策讲解。

在 11 月 7 日上午的分学科研讨环节,人文学院王日根、管理学院徐迪、林伯强、知识产权研

究院龙小宁、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数学科学学院谭忠、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信息学院石江宏、

航空航天学院侯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忠、生命科学学院李勤喜、公共卫生学院张军等资深教

授分享了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围绕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质

量监控、导师招生资格确认、师生导学关系、因材施教、学术引领以及学科建设等问题与大家近距

离、面对面交流,听取了来自一线导师的心声与感受。为进一步提高研讨的针对性,研究生院会前

27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向各位新导师问卷征集对研究生指导感兴趣的问题及关心的培养政策。研修班结业典礼上,研究生

院为参加培训的新任研究生导师代表颁发了研修结业证书和导师徽章。希望通过研修学习,新任导

师尽快熟悉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了解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明确岗位职责,创新培养理

念,提升指导能力,更好地承担起研究生培养引路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导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

誉感。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近年来,

我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实行常态化分类培训。首次上岗的导师实行全面培训,采用“线

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通过大会集中学习讲授、小会分组讨论交流、导师线上自主学习等方式,

开展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教育、研究生培养政策制度解读、导师培养经验分享、学术规范和学术诚

信等培训。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导师岗位培训,完善连续上岗导师的定期

培训,鼓励学院(研究院)开设更具学科专业特色的培训讲座,进一步丰富导师线上自主学习内容

等。通过对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

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传承弘扬厦大百年优良办学传统,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
6 月 23 日下午,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

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张荣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教务处、马来西亚分校、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关于 2021

年 6 月拟授予学士学位名单的汇报,听取研究生院关于 2021 年 6 月拟授博士和硕士学位名单的汇

报。会议经投票表决,同意授予学士学位 5539 人、硕士学位 3201 人、博士学位 377 人。

会议审议并通过 2021 年拟申请自主审核新增学位点的学位授权点审核标准。会议听取关于“集

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申报情况汇报。会议审议并通过现有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

域设置名单。会议听取关于 2020 年福建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汇报。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
2020 年 12 月 16 日,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

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荣校长主持本次会议。
28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会议首先听取了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等三个单位关于 2020 年 12 月拟授

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名单的汇报。经审议表决,决定授予学士学位 104 人、硕士学位 294 人、

博士学位 127 人。

会议审议了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经表决,决定增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目录外二级学

科,学位授权级别为博士、硕士。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引进人才等 32 位教师 2021 年首次招收博士生的资格申请。

会议还听取并审议了研究生院关于修订《厦门大学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实施办法》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厦门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的

工作汇报。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2020 年 9 月 25 日,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

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荣校长主持本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教务处和研究生院两个单位关于 2020 年 9 月拟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名单的

汇报。经审议表决,决定授予学士学位 22 人、硕士学位 246 人、博士学位 55 人。

会议还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厦门大学 2020 年自主审核新增学位授权点工作的汇报。经审议表

决,同意新增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请。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
2020 年 8 月 17 日,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

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荣校长主持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教务处、马来西亚分校教务处、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等五

个单位关于 2020 年 8 月拟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名单的汇报。经审议表决,决定授予学士学

位 569 人、硕士学位 218 人、博士学位 49 人。

会议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相关交叉学科成立学位评定工作小组的工作汇报。经审议,会议同意

设立“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学”学位评定工作小组,“智能仪器与装备”学位评定工作小组。

会议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 2021 年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工作的汇报,审议并通过了研

29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的基本审核原则。同时,会议还审议通过了 2021 年首次申请招收博士

生的指导教师名单。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
2020 年 7 月 22 日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行。校学

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荣校长主持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马来西亚分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两个单位关于 2020 年 7 月拟授予学士、硕士

和博士学位名单的汇报。经审议表决,决定授予学士学位 167 人、硕士学位 407 人、博士学位 64

人。

会议还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其他学位相关工作情况的通报。会议要求各学院和研究生指导教

师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严格论文质量管理,

引导学生加强学术研究自律,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尽量减少因疫情对学位授予和就业的影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原先计划的 6 月、9 月和 12

月各召开一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的基础上,并于 7 月和 8 月各增加一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

议,审议学位申请等事宜。2020 年学校总共将召开 5 次学位审议会议,分别于 6 月、7 月、8 月、

9 月和 12 月举行。

※※※※※※※※※※※※※※※※※※※※※※※※※※※※※※※※※※※※※※※※※※

学校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20 年 6 月 24 日,厦门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颂恩楼 215 会议室举行。校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张荣校长主持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教务处、马来西亚分校教务处、海外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等四个单位关于 2020

年 6 月拟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名单的汇报。经审议表决,决定授予学士学位 5103 人、硕士

学位 3099 人、博士学位 263 人。

会议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 2020 年自主审核新增学位授权点的工作汇报。经审议,通过了《厦

门大学新增电子信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标准》和《厦门大学新增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

权点审核标准》。

会议审议了 2020 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名单。经表决,决定调整撤销 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


30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学科。调整后,我校将有 3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 个博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和 28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会议审议了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和目录外二级学科名单。经表决,会议决定增设“智能仪器与装

备”、
“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学”2 个交叉学科;决定将“能效工程”交叉学科更名为“能源工程与

技术”;决定将“数学”一级学科加入 “航空航天工程”交叉学科;决定在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国

学”目录外二级学科。这些博士学位授权新兴学科的自主设置与调整,是我校立足学科发展前沿、

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将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科交

叉融合发展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会议还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 2019 年福建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汇报。会议要求,研究生

院、学院和导师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抽检出现的问题,要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过程管理与监控

力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我校 2019 年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再创佳绩
日前,福建省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 2019 年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校共有

29 篇获选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6 篇获选省优秀学术硕士学位论文,24 篇获省优秀专业硕士学位

论文。相比 2018 年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获选数,我校分别增加 4 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

篇优秀学术硕士学位论文,5 篇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今年获选的 29 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 24

篇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分别创我校省优博、省优专硕获选数新高。

福建省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旨在建立与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

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2019 年共评出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274 篇,其中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60 篇、优秀学术硕士学位论文 119 篇、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95 篇。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原则,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勇

于担当。在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改进和完善硕博连读选拔,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

估制度,强化博士生中期考核,启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

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

31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我校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 2019 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和 2019

年动态调整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批准厦门大学自主审核增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

士学位授权点,批准厦门大学动态调整增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次新增的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我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划设置的,将列入厦门大学 2021 年研究生招生与培养专

业目录对外招生。

学校将按照学科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新增学位授权点的质量管理与监督,做好研究生培

养工作,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

学校召开 2020 年学科建设自评估部署会


3 月 6 日下午,学校召开 2020 年学科建设自评估部署会。校长张荣作动员讲话,副校长韩家

淮作工作部署,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方颖解读自评估要求。为减少人员聚集,会议采用网络视频形

式进行。

韩家淮从任务分工、工作要求等方面对本次学科建设自评估工作进行了部署。他强调,各学院

和相关职能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查摆问题,一一整改,确保圆满完成本次自评估工作。

方颖对本次学科建设自评估具体要求进行了解读,从学科定位、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

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张荣指出,一流大学建设,重在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

程。抓好学科建设,关键在“抓方向、抓队伍、抓布局、抓环境”。抓方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

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当前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凝炼好学科方向;抓队伍,就是要围绕学科方向建设

好学科团队,形成合理的梯队;抓布局,就是要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梯次发展,打造一批学科高

峰,并以高峰学科带动关联学科发展,逐步实现整体水平提升;抓环境,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需

求导向,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条件和文化。

张荣指出,开展学科自评估,目的是进一步摸清学校学科发展状况,明晰学科发展定位,对学

科未来发展做好前瞻与预期,优化学科结构与资源配置,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围绕人才培养

这个中心任务,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他强调,全校上下要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导向,以评促改,

32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以评促建,更加注重立德树人,更加重视学科内在逻辑和联系,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育教

学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服务国家、区域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加

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力量,精心谋划实施,确保自评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分管研究生工作

的副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生秘书等参加会议。

※※※※※※※※※※※※※※※※※※※※※※※※※※※※※※※※※※※※※※※※※※

33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国际化教育】

“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迈出坚实
步伐
校主陈嘉庚先生在建校之初就立下“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的办学宗

旨,期望我校“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我校始终致力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培养复合型、

创新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

化环境。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校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年度录取人数从 2010 年的 62 人上升至 2020

年的 127 人;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数从 2015 年的 1 个增加至 2020 年的 9 个,项目的国

外合作单位总数由 1 家增加至 23 家;全年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从 2010 年的 371 人

次增长到 2019 年的 776 人次;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专业从第一批的 7 个到 2020 年的 63 个。这一

组组数据是我校近十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取得长足进步的生动写照。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

学校深入开展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已与境外 240 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相

继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特拉华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

等签署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为我校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多样化选择。学校充分利用

“第三学期”,每年邀请近百位境外专家学者为研究生们开设课程和讲座,让同学们“足不出校园”

亦能感知学科前沿发展。

同时,积极组织校内单位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培养具

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重要支持。

每年,还有许多研究生成为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促进汉语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加深中外友好交往贡献力量,也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职业经历,强化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

我校 2020 届博士毕业生苏剑钟在被问起当年赴美国的留学经历时,感慨不已。早在研究生入

学之初,他常常听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出国留学经历,不禁也期待自己能有机会走出国门,

亲身体验在国际学术舞台中历练和提升自我的感受。当他得知我校与美国特拉华大学合作开展海

洋学双博士学位项目时,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几年的国外学习经历,对他顺利完成博士学业以及

34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完善国际交流资助体系

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引领下,我校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在校生申请各类国家公派项目,一方

面积极筹集资金设立“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和“国(境)外访学计划”,资助博士生

赴国(境)外参会、访学,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

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于 2019 年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免除他们参加实习实践的后顾之忧,助力提高

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

Perry Ackon 来自加纳,今年是他在厦大学习的第 5 个年头。他当时选择来中国留学,是因为

他相信这将促进他的专业实力更上一层楼。而他青睐厦大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开设了他心仪的英文

授课法学研究生专业。在这里,他受益于优秀的师资团队、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和导师的悉心指导。

他说,毕业后想继续走学术研究的道路,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留在厦门开展博士后研究或从事教育行

业。

我校有着良好的留学生教育传统,于 1981 年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我国第一个外籍海洋学博

士和会计学博士就在这里诞生。2007 年,学校启动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项目建设,校领导亲自动

员 6 个学院参与,采取划拨启动经费等配套措施,实现我校英文授课项目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我校不断夯实英文授课项目基础,精心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现有 21 个学院(研

究院)共开设 63 个英文授课的国际硕士项目、博士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化学、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等多个一级学科和南洋研究、高教研究、海洋事务等特色研究领域,成为一张吸引优质国际

生源的烫金名片。

“以生为本”贯穿始终

为引导研究生尽早做好学业规划和留学准备,学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

交流项目宣介工作。以 2019 年为例,研究生院共举办 5 场留学项目宣讲活动,累计参会人数近 1150

人次。除重视项目宣介外,学校逐步优化研究生申请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资助的流程,改用“随

时申请、即时受理”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

刚结束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联合培养后回国的乐入榕同学说,他就是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

宣讲会,对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一段留学经历让他有机会体 验在世界知名大
35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学的学习科研生活,除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献资料丰富了毕业论文内容外,还使他树立了毕业后出国

继续深造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目标。

学校编译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不断完善研究生院英文网站和信息系统,方便国际学生查阅研

究生教育相关规定和在线办理相关业务。针对国际学生在汉语基础、汉语学习目标存在差异的情况,

学校全面改革国际学生的汉语课程,实施分类分级教学,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提高学生的汉语实

际运用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中国概况》课程建设,汇聚来自人文学院、外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法学院、

管理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等多个培养单位的优秀师资,分别为国际学生讲授中国文化、社会、

法律和建筑等专题,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

忙碌的学习之余,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国际学生的留学生活,搭建中外学生交流互动的平

台。校园内定期举办的“中国日”文化节上,同学们在观看“文化荟萃联欢表演”和参加“文化互

动游园体验”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经济学科国际硕博士项目每年秋季学期举办“中国

文化移动课堂”活动,带领经济学科的国际研究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访知名企业、进博物馆、

探古村落、走茶园、做陶瓷、学白鹤拳等等,让他们身临其境领略中华文化风采和改革开放成果。

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是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

国家总体外交和重大战略的需要。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将继续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

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厦大智慧,为推进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贡献厦大力量。

※※※※※※※※※※※※※※※※※※※※※※※※※※※※※※※※※※※※※※※※※※※※※※※※

研究生院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
为配合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 11 月 13-15

日在线举办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IGSF),为我国学生了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

策、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教育和奖学金信息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本次活动分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解读、国外高校招生宣讲、与国外高校面对面咨询等部分。

作为国内 31 所承办高校之一,学校研究生院累计组织 320 余人次线下集中观看国家留学基金委的

专题宣讲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4 所国外高校的招生政策宣讲。同时,还

推荐 20 位研究生参加与国外高校的面对面咨询。同学们纷纷表示,该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国家公派

36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出国留学政策、国外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申请条件的了解,对他们选择留学高校和准备申请材料很有

帮助。

一直以来,研究生院高度重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宣传和选派工作,积极利用网站、公众

号、申请咨询群等线上平台发布申请信息和政策解读,同时线下举办项目宣介与申请经验分享会,

安排工作人员前往不同校区为同学们现场答疑。

我校 2020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项目的录取人数较去年增加 10 人,达到 127 人,将赴

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联合培养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新

增 4 个立项,项目国外合作单位增加 9 个。研究生院近期将继续举办宣讲会,为同学们介绍 2021

年的国家公派留学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申请指导。有意申请公派留学的同学们应着实准备有关材

料,尽早联系心仪的国外院校和导师,考取外语水平证书。更多选派信息和宣讲活动安排敬请关注

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

我校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线上宣讲会顺利举行
11 月 10 日下午,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与管理办公室主任余自中老师等与我校 20 多位

博士生,共同参加由香港城市大学周亦卿研究生院主办的“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生项目线上宣讲会”。会议由周亦卿研究生院助理院长林芬博士主持。

余自中副院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我校研究生院感谢城大的同仁精心组织该活动,为我校学生

全面了解城大提供良好平台。他肯定了两校的联培项目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拓宽博士生学术

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勉励同学们把握这次与城大的学者、专家相聚云端的机会,踊跃参与互动交

流,为申请该项目做好准备。

随后,林芬博士以及城大资讯系统学系的林开教授、管理科学系的刘光梧教授等分别介绍城大

的办学优势、研究实力、师资力量、联培项目特色、申请条件与流程等内容,并一一解答同学们的

问题。本次宣讲会还邀请到城大的校友、我校管理学院蓝永泉副教授分享他在城大的学习体验与收

获。

香港城市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在 2021 年 QS 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 48,

在公共管理、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图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实力强劲。2018 年,我校与城

大正式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并于同年启动第一批遴选工作。该项目面向我校相关学科在读博

37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士生选拔。入选的同学将在城大(香港本部)和城大深圳研究院学习两年,其余时间在我校学习,

有机会申请两校学位。

我校已启动 2021 年联培项目的遴选工作,校内申请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12 月 15 日。感兴趣

的同学请阅读相关通知,详见 https://gs.xmu.edu.cn/info/1190/10323.htm。

※※※※※※※※※※※※※※※※※※※※※※※※※※※※※※※※※※※※※※※※※※※※※※※※

我校新增 3 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布“2020 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第一批资助项目”名单。我

校申报的 3 个项目成功入选,分别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合作的“二维材料系统中拓扑传输和光通信器件的研究微纳-光通信领域人才培养项目”,航空

航天学院与德国宇航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四所院校或研究机构合作的“航空多学科复合型国际

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合作的“软

物质介观结构构筑原理及应用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每个项目的执行期为 3 年,将选派符合条件的

学生或教师赴合作的国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攻读学位、联合培养或访学。

“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于 2014 年设立,旨在推动国内外高水平

大学、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

才。本项目采取“先申报立项、后选派人员”的模式。主要选派类别包含联合培养研究生、攻读学

位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等。受资助的选派人员将能够获得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

奖学金资助。创新项目一般每年开展 2 次新项目申报,每年 5 月和 10 月根据立项内容开展人员选

派。截止目前,我校的创新项目总数达到 8 个,分别由数学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

验室等 7 个单位负责执行。更多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信息敬请关注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

的相关通知。

※※※※※※※※※※※※※※※※※※※※※※※※※※※※※※※※※※※※※※※※※※※※※※※※

38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研究生风采】

我校研究生在 2020 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再创佳绩


2020 年,我校研究生在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屡创佳绩。共获得全国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20 项及全国优秀组织奖 4 项和优秀指导老师奖 6 项。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协青少年

科技中心联合组织的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开展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该系列大赛自

2013 年开始,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契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

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营造研究生创新良好氛围,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全面

提升。

我校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主导,由研究生院举办,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信

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能源学

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相关学院承办,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相关 10 个主题赛事选拔赛。

受疫情影响,我们在人数规模、组队参与、赛前培训、实验场所、竞赛方式等方面面临着极大

的困难与挑战,但是我们立足现状、迎难而上、创新方式、勇克困境,今年我校“中国研究生创新

实践系列大赛”就整体而言主要呈现以下三点优势:

一是参赛规模持续增大。为了减少疫情对赛事的影响,及时改变培训与参赛方式,最终参赛队

伍和参赛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参赛队伍由去年的 215 支增至 281 支,研究生人数由

去年的 715 名增至 1412 名。

二是获奖的质与量均稳中有升。我校的优势项目“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与“MPAcc

案例大赛”今年因疫情暂停,但我校今年其他同类型赛事获得一等奖的数量反而从去年的 3 项增加

到 6 项,获奖总数由 30 项增至 42 项。

三是部分赛事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 5 项全国一等奖和竞赛组织突出

贡献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今年无论在培训形式和规模,以及参赛队伍和获奖项目都有历史

性突破,并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1 项;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

大赛和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不仅在奖项上有所突破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奖”。

为了推进大赛进行,研究生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召集相关承办学院座谈、协调,组织

赛前培训,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并将该系列大赛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院在

39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招生指标上给予奖励。近年来,为了提升我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暑期学校、

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议)、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库建设、研究生短

学期社会实践等项目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推进我校研究生创新科研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举行 厦大获佳绩
11 月 20 至 22 日,“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湖南长沙举行。

我校共申报 11 支队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和层层考核,最终 3 支队伍进入总决赛,荣获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我校也获 “优秀组织奖”。

由航空航天学院殷春平工程师和海洋与地球学院骆智斌助理教授联合指导的作品“无人机与

船协作的水面垃圾清理方案”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二等奖。由航空航天学院刘志荣工程师、

朱睿助理教授指导的“流沙号变旋翼垂直起降无人机”与殷春平工程师、董一巍副教授指导的“基

于无人机应用于高压线路维护的自动操作手”分别获得企业赛道和常规赛道三等奖。

“飞鲨杯”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国际航宇

联合会、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是国内外行业广泛认可的全国性高层次重要赛事。

作为“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大赛以“创新改变未来”为理念,围绕飞行器技术创

新,着力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综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

养。

本届大赛共吸引 127 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科研院所和企业的 513 支队伍报名,提交作品 400

件,经专家严格评审,仅 124 支队伍入围总决赛。决赛期间,参赛选手需通过作品报告、PPT 答辩

展示、作品静态展示、实物飞行演示、专家问答等环节完成比赛,经过百余名行业内资深评审专家

最终评选出一等奖 15 项、二等奖 35 项、三等奖 73 项。

※※※※※※※※※※※※※※※※※※※※※※※※※※※※※※※※※※※※※※※※※※※※※※※※

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子刊上发表论文


化学化工学院徐海超课题组与程俊课题组合作,在有机电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

果以“Site-selective electrooxidation of methylarenes to aromatic acetals”为题在线发

表于《自然·通讯》(Nat. Commun. 2020, 11, 2706)。

40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醛可参与多种反应,是用途最为广泛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之一。其中芳香醛已被用于合成精细化

学品、营养食品、功能材料和药物等。由于甲基芳烃稳定、易得,且易于处理,其苄位氧化是制备

芳香醛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策略。然而,由于醛易发生过度氧化且当底物含有多个易氧化位点时,

反应的化学和区域选择性仍不易控制,导致结构复杂的甲基芳烃的选择性氧化仍极具挑战。此外,

杂原子配位还易引起的催化剂毒化。以上两个问题导致与医药相关的苯并杂环的苄位氧化仍难以

实现。

徐海超课题组前期利用电化学促进的环化反应发展了系列苯并杂环的合成新方法(Acc. Chem.

Res. 2019, 52, 3339)。在本工作中,他们利用电化学发展了位点选择性氧化甲基苯并杂环合成芳

香二甲基缩醛的方法。电解得到的芳香二甲基缩醛产物经水解即得到芳香醛。该电合成方法利用苯

并杂环本身的电子结构特点实现位点选择性,而无需使用氧化试剂和金属催化剂。该方法可用于苯

并咪唑、苯并恶唑、苯并噻唑、氧化吲哚、吡啶并咪唑等多种重要环系的位点选择性氧化,为发展

位点选择性 C-H 官能化反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与程俊课题组合作,利用理论计算分析了芳烃自由

基阳离子关键反应中间体的 LUMO 和自然布局分析(NPA)电荷,并建立了反应区域选择性预测模

型。

该项研究实验部分主要由化学化工学院 2017 级博士生熊鹏(前期发表的一作论文包括:J. Am.

Chem. Soc. [2018, 140, 16387; 2018, 140, 2460; 2017, 139, 2956],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226 等)和已毕业的赵怀波博士共同完成,理论计算部分由程俊课题组范雪婷博士完

成。刘占江、龙浩、揭亮华、徐品、吴正舰等学生参与了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纳米科技重点专项(2016YFA0204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72178、21971213)和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

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catalysis 上发表论文


化学化工学院王野课题组与程俊课题组合作,在 CO2 电催化还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重要

突破,相关成果“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ethylene and ethanol through

hydrogen-assisted C-C coupling over fluorine-modified copper”发表于 Nature Catalysis

(Nat. Catal., 2020, DOI:10.1038/s41929-020-0450-0)。

精准控制 C1 分子 C-C 偶联合成特定 C2+化合物是 C1 化学中极具挑战性的难题。由于 C2+化合

41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物(如乙烯和乙醇)在化工和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将 CO2 直接转化为 C2+产物极具吸引力。在传

统的 CO2 加氢转化中,反应中间体易经不可控的聚合机理实现 C-C 偶联,因此 C2+产物分布广,特

定目标产物选择性低,同时易副产 CO 和 CH4。电催化还原 CO2 可以直接以水作为氢源,通过可再

生的电能,实现温和条件下的 CO2 和 H2O 的共还原生成 C2+产物。相对热催化,电催化经过不同的

C-C 偶联机理实现 CO2 的还原偶联,有望对 C-C 偶联过程进行更好的调控。目前,电催化还原 CO2

制 C2+化合物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可以较高选择性地获得特定 C2+产物,但其高选择性通常仅能在

较低活性下实现,C2+收率还远低于传统的热催化 CO2 加氢。因此,发展高效催化剂,实现高电流

密度、高 C2+选择性、高稳定性的“三高”性能,是推进电催化还原 CO2 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

研究团队针对电催化还原 CO2 中高 CO2 还原法拉第效率的催化剂常常活性低的问题,提出了

适当提高催化剂活化水的能力对增加 CO2 还原活性的重要性,发展出氢助碳碳偶联(hydrogen-

assisted C-C coupling)的新策略,在氟修饰的铜(F-Cu)催化剂上实现了 CO2 电催化还原制乙烯

和乙醇的新突破。该催化剂在具有气体扩散电极的流动电解池中,反应电流密度可达 1.6 A cm−

2,C2+产物(主要为乙烯和乙醇)的法拉第效率为 80%,C2+产物生成速率可达 4013 μmol h−1 cm

−2,催化剂在 40 小时的测试过程中保持稳定,整体性能表现出实际应用潜力。此外,可在 C2-4 选

择性为 85.8%时获得 16.5%的单程收率,与传统高温、高压下的 CO2 加氢性能相比,该体系可以达

到相当的 C2-4 单程收率,且 C2-4 选择性显著更高。

结合 DFT 计算,提出了新的 C-C 偶联机理,明确了 Cu 表面 F 的促进机制。在 F-Cu 催化剂上,

CO2 通过一种全新的“氢助碳碳偶联”机理生成 C2+产物,氟修饰不仅有利于 H2O 活化生成活性氢

物种(*H),还可以促进 CO 的吸附和加氢生成*CHO 中间体,接着*CHO 物种可以很容易地在铜表面偶

联还原生成 C2+产物。进一步利用原位红外揭示了反应过程存在的*CO 和*CHO 中间体,证实了氢助

碳碳偶联反应机理。打破了传统的*CO 二聚生成 C2+产物的认识,并从理论计算和原位谱学阐明了

以*CHO 实施 C-C 偶联的显著优势。该研究不仅为 CO2 高效电催化还原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策略,

同时“氢助碳碳偶联”新机理的发现也为调控 C2+产物选择性提供了新方法。

王野课题组瞄准资源含量丰富的 C1 分子和生物质的高效活化和选择转化,围绕如何实现催化

过程的调控这一关键科学难题,致力于发展新方法和新过程。近年,在合成气、CO2、CH4 和甲醇等

小分子的催化选择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Nat. Commun. 2020, 11, 827; Chem.

Soc. Rev. 2019, 48, 3193; Nat. Commun. 2019, 10, 892; Nat. Catal. 2018, 1, 787; Nat.

Commun. 2018, 9, 1181;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012; Chem, 2017, 3, 334;
42
工作简报(第十四期)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4725;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4553;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5776;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2438;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5200)。

该研究工作实验部分主要由王野、张庆红教授指导,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iChEM2016 级博士

生马文超、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谢顺吉(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理论计算部

分由程俊教授指导,2017 级硕士生刘彤彤(共同第一作者)、2016 级博士生樊祺源完成。叶进裕博

士为原位红外测试提供了支持。上海光源姜政研究员、孙凡飞博士、杨若欧为同步辐射表征提供了

支持。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2017YFB06022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

号:21690082、91545203、21503176、21802110)项目的资助。

※※※※※※※※※※※※※※※※※※※※※※※※※※※※※※※※※※※※※※※※※※※※※※※※

编辑: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E-mail:yjsy@xmu.edu.cn 电话:0592-2186259 网址:http://gs.xmu.edu.cn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