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22 年 10 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Oc

t.2022
第 42 卷第 5 期(总第 209 期) J
our
nalo
fBao
jiUn
ive
rsi
tyo
fAr
tsandSc
ienc
es(
Soc
ialSc
ienc
eEd
iton)
i Vo
l.42( 209)
Sum No.

DOI: 13467/
10. j.cnk
ij.
bus
s.2022.
05.
011
【语言学 】

草书楷化的方式及其缘由
王应龙 ,田倩倩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草书楷化是在楷书繁体字的基础上,借鉴草书笔形,将其轮廓笔画化而达到简化
的方法。从《简化字总表》来看,来源于草书楷 化 的 字 共 有 77 个。 草 书 楷 化 的 方 式 有:分 离 连
笔,使字势疏朗明晰;添加笔画,确保字形美观 匀 称;微 改 构 件,便 于 汉 字 结 体 取 势。 这 种 简 化
缘自于草书自身的优势、“约定俗成”的简化原则以及政府的提倡。
[关键词]草书楷化;简化;方式;缘由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
2022)
05-076-08

近百年来,汉字简化运动蝉联往复,自清朝末 法。这种简化法 遵 循 字 形 发 展 的 简 化 规 律,用 楷


年开始酝酿,目前为止逐步趋于成熟,如新中国成 书写法转换草书 而 成 楷 书 部 件 或 整 字,以 此 简 化
立初期对楷书繁体字简化时用到的草书楷化就是 楷书繁体字,此 类 楷 书 部 件 与 草 书 形 体 一 般 呈 一
参考草书本体且有意识地加以规范来简化汉字的 对多关系,楷写 时 会 将 不 同 的 草 书 形 体 转 换 为 同
简化法。早在 20 世纪初期,钱玄同就总结出了两 一个楷书部件,例如“報”“執”中 的 左 偏 旁 “幸”和
套汉字简化方法,其中着重谈到“偏重追溯资料来 “熱”“勢 ”左 上 角 形 体 均 楷 写 为 “扌 ”,“興 ”“舉 ”

1]
源而成的简 化 方 法” ,即 采 录 俗 字、古 字、草 书、 “譽”等 上 半 部 分 统 一 楷 写 为 两 点 和 一 撇 充 当 字
古书上的同音假借字等简省汉字形体的方法。而 头。由于草书本 是 为 了 提 高 书 写 速 度,打 破 汉 字
后,钱氏又在《〈章草 考〉序》中 提 出 了 “草 体 楷 写” 的形体构造,用流畅的线条勾连草写,只保留字形
的看法。草书 有 广 义 和 狭 义 之 分,“广 义 的,不 论 的轮廓,草书楷化 而 成 的 整 字 轮 廓 化 的 特 点 自 然
时代,凡是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狭义的、或 也突出,如“專”“齊”“壽”“為”等 分 别 楷 写 为 “专”
说 是 当 作 一 种 专 门 的 字 体 名 称,则 是 汉 代 才 有 “齐”“寿”“为”,只保存了楷书繁体字的轮廓,这类

2](
P32)
的。” 钱氏所 言 即 狭 义 的 草 书,来 源 于 隶 书, 简化字形体 简 洁 且 区 别 度 高。 另 外,字 形 的 改 变
“汉代草书简牍 中 的 字 样,多 半 是 汉 隶 的 架 势,而 影响汉字的结构,有些合体字会变成独体字,例如

2](
P32)
简易地、快速地写去。” 其连笔或轮廓 的形成 左右结构的“頭”,上下结构的 “長”和“書”分 别楷
与改写隶书的方 式 密 切 相 关,隶 书 的 形 成 是 探 讨 写为“头”“长”“书”而成独体字。草书楷化始终遵
汉字简化很 难 跨 越 的 一 步。 钱 氏 指 出,汉 字 简 化 循汉字发展的传 承 性,在 汉 字 原 有 的 结 构 基 础 上
时应该使草书每一笔线条都断开,进而楷写成字。 进行形体改良,意在使汉字省时易写,顺应书写和
自此,草书楷化开始被接受并应用。 记忆的需要。 这 种 简 化 法 以 特 定 方 式 改 造 草 书,
草书楷化是一 种 在 楷 书 繁 体 字 基 础 上,通 过 变楷书繁体为简体,其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借鉴草书笔形,将 其 轮 廓 笔 画 化 而 达 到 简 化 的 方 一是 分 离 连 笔,使 字 势 疏 朗 明 晰;二 是 添 加 笔 画,

* [收稿日期]
2022-04-24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甘交界渭河沿岸方言文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2018M31)。
[作者简介]王应龙(
1973- ),男,陕 西 乾 县 人,宝 鸡 文 理 学 院 文 学 与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副 教 授,硕 士 生 导 师,研 究 方 向:文 字 与 汉 语
方言;
1996- ),女,河南商丘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
田倩倩(

76
王应龙,田倩倩 草书楷化的方式及其缘由

确保字形美观匀称;三是微改构件,便于汉字结体 笔,最终在 南 北 朝 之 前,已 经 形 成 ‘ ’的 固 定 用


取势。本文基于 1986 年版的《简化字总表》,其中
法”[3](P121),王羲之所写的“ ”是在 前者基础上加
第一表共有 350 字,第二表共有 132 字,通过草书
快书写动作连带 而 成 的。 汉 字 简 化 时 参 考 “ ”,
楷 化 而 来 的 字 分 别 是 35 个 和 42 个,共 计 77
将其连笔分离,内部规范为三点一横,且承袭草书
字 ① 。下面将对 77 个 草 书 楷 化 字 逐 一 分 析,借 以
轮廓而成“应”。
探究草书楷化的方式并说明其缘由。所引草书字
豈(岂)
3.
体均来自《草 书 大 字 典 》② ,隶 书 字 体 大 部 分 摘 自
隶书作 (北海相景君铭),草书作 (东晋·
《汉语大字典》并 注 明 材 料 出 处,个 别 出 处 不 明 的
暂不标注。 王羲之),王羲之将“豆”写 为 “ ”,“ ”的 下 半 部
分将“ ”减 省 连 写,形 成 与 “己”趋 同 的 形 体,简
一、分离连笔,使字势疏朗明晰
化时规范为己,并保留楷书繁体的“山”部件,形成
汉字简化时分 离 草 书 连 笔,将 其 线 条 改 曲 为 上下结构的简化字“岂”。
直,规范为独立的 笔 画 且 保 留 原 结 构 而 成 楷 书 简 堯(尧)
4.
体字,这样更符合方块汉字横平竖直的特点,达到 隶书 作 (衡 方 碑 ),草 书 作 (元 · 赵 孟
结构紧凑、字 势 疏 朗 的 效 果。 这 是 草 书 楷 化 最 基 頫)、 (明·李 贽),“ ”将 隶 书 中 间 两 个 “土”的
础的方法,为 三 种 楷 化 方 式 的 必 经 阶 段。 通 过 这 横笔 合 并,后 只 保 留 字 形 轮 廓,提 高 书 写 速 度,减
种方式改造的草书楷化字共 38 个,从连笔形成的 省部分形 体 而 成 “ ”。 简 化 时 参 考 “ ”,将 其 上
方式来看,可分为 分 离 省 并 笔 画 保 存 字 形 轮 廓 的 半部分的连笔分离并 规 范 为 横、斜 钩 和 撇 作 ,
连笔和分离点线代替部分字形的连笔两大类。 而成“尧”。
(一)分离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的连笔 專(专)
5.
有些草书通过 省 并 隶 书 笔 画,保 留 字 形 的 轮 隶书作 (武梁祠画像题字),草书作 (唐·
廓形成简洁的字 体,这 类 草 书 可 以 为 汉 字 简 化 提 唐太宗),草写时 只 保 留 隶 书 整 体 轮 廓,快 写 时 将
供参 考,简 化 时 将 此 类 草 书 的 连 笔 分 离、规 范,保 其复杂的形 体 一 笔 带 过。 简 化 时 分 离 草 书 连 笔,
留原结构而成草书楷化字。通过分离这种连笔简 改曲为直,规范为两横、竖折折和点而成“专”。
化的楷书 繁 体 字 有 “報”“執”“熱”“勢 ”“應”“豈” 韋(韦)
6.
“堯”“專”“韋”“當”“貝 ”“頁 ”“見 ”“質 ”“養”“莊”
隶书作 (张 迁 碑 阴 ),草 书 作 (唐 · 释 怀
“齊”“壽”“隱”“烏”“東”,共 21 个,详析如下:
素),草书解散隶书形体,减省连写,变繁为简。汉
報(报)
1. 字简化时将草书连笔分离,规范为横、横折钩、竖、
隶书 作 (熹 平 石 经 · 诗 · 木 瓜 ),草 书 作 等独立的笔画而成“韦”。
(西汉·史游)、 (东 晋 · 王 羲 之)、 (宋 · 當(当)
7.
刘岑),隶书左半 部 分 的 笔 顺 为 先 写 上 面 的 短 横, 隶书作 (赵 君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然后顺势写上面的短竖,依次书写,最后横笔收尾 之),草书省去隶 书 中 间 和 下 半 部 分 字 形,用 连 笔
而成“幸”,草写时 将 这 个 动 作 快 写 并 省 并 连 带 中 勾勒字形轮 廓。 简 化 时 参 考 草 书 下 半 部 分 形 体,
间部分,形 成 近 似 于 提 手 旁。 写 法。 汉 字 简 化 时 分离 其 连 笔,改 圆 为 方,规 范 成 横 折 和 两 横 作 彐,
借助于草书,规范为扌,右边保留楷书繁体偏旁而 形成简化字“当”。
成“报”。“執”“熱”“勢”的 简 化 也 属 于 这 种 方 式, 貝(贝)
8.
分别形成“执”“热”“势”。 隶书作 (孔庙碑 阴),草 书 作 (金 · 《草 书
應(应)
2. 韵会》),只 保 留 “ ”轮 廓,内 部 横 笔 省 并 连 写。
隶书作 (夏 承 碑 ),草 书 作 (西 晋 · 索 草书连笔在简化 时 被 分 解 成 独 立 的 线 条,规 范 为
靖)、 或 (东晋·王 羲 之),刘 东 芹 先 生 把“心” 竖、横 折、撇、点 四 笔 且 保 留 草 书 结 构 而 成 “贝 ”。
的 标 准 草 书 分 两 种,分 别 为 “三 点 的 连 续 组 合 与之相似的“頁(页)”“見(见)”也是这种类型。
‘ ’”[
3](
P41)
和“‘ ’符号的 进 一 步减 省,作 一 横 画 質(质)
9.
3](
[ P42)
表示‘ ’” ,刘 氏 认 为 “隹 ”“经 过 快 写 连 隶书作 (北海相景君铭),草书作 (东晋 ·
77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
ttp:
//www.
bjwl cn/z
xy. azh
i /shehu
she i/i
ndex.
htm

王羲之)、 (明·文 征 明),隶 书 的 两 个 “斤”被 省 (西晋·索靖),草 书 快 速 书 写,省 并 中 间 形 体,


并连写。简化时 分 离 草 书 上 半 部 分 连 笔,将 分 离 连笔勾勒字 形 轮 廓。 简 化 时 将 草 书 连 笔 分 离,中
后的线条规范为两撇、一 横、一 竖 作 ,“貝”按 照 间部分规范为撇 折 且 与 横 相 交,下 面 线 条 规 范 为
偏旁类推简化为“贝”,形成草书楷化字“质”。 撇和点分居竖钩的两边而成“东”。
養(养)
10. (二)分离以点线代替部分字形的连笔

隶书作 (武威医简一五),草书作 (东晋· 有些草书是通过用点线代替隶书字形的一部

王羲之),隶书下半 部 分 的 “良”第 一 笔 为 点,最 后 分改造而成的,简化时在此基础上分离连笔,保留

一笔为捺,草写时保持原来的书写动作,将中间形 草书字形原结构形成草书楷化字。分离此类连笔

体一笔带过。 汉 字 简 化 时 借 鉴 草 书 下 半 部 分,将 而简化的楷书 繁 体 字 有 “蘇”“協 ”“脅 ”“興 ”“舉 ”


“譽”“蘭”“芻”“單”“會”“門”“僉”“為”“亞”“還 ”
其连笔笔画化,规范为一撇和一短竖笔,保留楷书
“盡”,共 16 个。分析如下:
繁体的上半部分而成“养”。
莊(庄) 蘇(苏)
1.
11.
(武梁祠画像题字),草书作 (东晋· 隶书作 (武威医简八七甲),草书作 (东晋·
隶书作
王羲之),
发展到草书,只 勾 勒 出 隶 书 的 字 形 轮 廓, 王羲之),
草 书 用 点 线 勾 勒 隶 书 形 体 轮 廓,简 化 时

省并连写隶书外部形体。简化时分离草书连笔为 保留字形轮廓,分离连笔,将其下半部分字形的线

独立的线条,外部规范为横和撇且首尾相接,内部 条规范成点、横折钩、撇,作办,故成“苏”。

的两横一竖对称排列且保留原轮廓而成“庄”。 協(协)
2.
齊(齐) 隶书作 (樊 敏 碑),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12.
之),草书中,两点代 替 隶 书 的 两 个 “力”且 与 草 写
隶书作 (景北海碑阴),草书作 (东 晋· 王
的“力”黏连。简 化 时 将 草 书 连 笔 分 离,右 偏 旁 规
献之)、 (明·文徵明),“ ”保 存了 隶 书 轮廓,省
范为 两 点 和 横 折 钩,两 点 分 居 两 侧,作 办,形 成 草
并了部分形体。“ ”下半部分简 写 为 两 线 条。 简
书 楷 化 字 “协 ”。 同 属 于 这 种 改 造 方 式 的 还 有
化时分离“ ”中 间 交 叉 线 条 的 连 笔,规 范 为 撇 和
“脅”,明代文征明已经写作“ ”,即将上下结构 调
捺,下半部分规范为撇和竖而成“齐”。
整为左右结构,草书楷化为“胁”。另外,“單”的改
壽(寿)
13.
造与此相似,隶书的两“口”用相连的两点代替,分
隶书作 (礼器碑),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离连笔后规范为点和撇而成“单”。
之)、 (唐· 裴 休)、 (北 宋 · 蔡 襄),三 种 草 书 興(兴)
3.
字形均由省 并 隶 书 的 复 杂 形 体,快 写 而 成。 简 化 隶书作 (礼 器 碑 阴),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时将草书连笔分 离,左 上 角 的 线 条 规 范 为 三 横 一 羲之),上半部分点笔相连代替“ ”的上 半部分。
撇,保留楷书繁体中的“寸”而成“寿”。 简化时草书上 半 部 分 的 连 笔 分 解 成 独 立 的 线 条,
隱(隐)
14. 规范为两点和一撇,且保留楷书的下半部分,繁体
隶书 作 (曹 全 碑 ),草 书 作 (金 · 王 庭 按照原来的上下结构而成“兴”。“舉”“譽”的简化
筠),从草书形体 看,隶 书 右 上 部 的 形 体 被 省 并 连 方式与此相似,分別简化为“举”和“誉”。
写。简化时将草 书 右 上 角 分 离 连 笔,规 范 为 撇 和 蘭(兰)
4.
横撇作 ,保留繁体楷书左边和右下的部 件,形成 隶书作 (晋 辟 雍 碑 阴),草 书 作 或 (东
草书楷化字“隐”。 晋· 王 羲 之 )、 (唐 · 武 则 天 )、 (明 · 文 征
烏(乌)
15. 明),草书在隶书基础上用线条勾勒字形的轮廓,简
隶书作 (三 体 石 经 · 书 · 无 逸),草 书 作 化时将 或 的草写笔形规范整理为点、撇、横 三
(唐·孙 虔 礼),草 书 用 连 笔 勾 勒 隶 书 字 形 轮 廓。 种笔画且保留其字形结构,形成草书楷化字“兰”。
简化 时 分 离 草 书 连 笔,将 线 条 规 范 为 撇、横 折、竖 芻(刍)
5.
折折钩和横而成“乌”。 隶书作 (马王堆帛书),草书作 (东晋·王
東(东)
16. 羲之),草书快写 时 省 去 上 半 部 分 内 部 形 体,下 半
隶书作 (熹 平 石 经 · 礼 仪 · 有 司),草 书 作 部分内部形体用点画代替。简化时分离草书上半
78
王应龙,田倩倩 草书楷化的方式及其缘由

部分的连笔,规 范 为 撇 和 横 撇 作 ,下 半 部 分 规 形的一部 分而成的,如“孫(孙)”,隶书作 (张 景


范为横折和两横作彐,形成简化字“刍”。 碑),草 书 作 (西 晋 · 索 靖 )、 (东 晋 · 王 羲
會(会)
6. 之),草书省去隶书右上部,形体大大简化,汉字简
隶书作 (史 晨 碑 ),草 书 (西 晋 · 索 靖 ), 化时分离草书右 半 部 分 连 笔,将 其 线 条 规 范 为 竖
草写 时,解 散 隶 书 形 体,连 笔 快 写 保 存 字 形 轮 廓, 钩、撇、点三笔作小,形成“孙”。
用点代替中间部分形体,简化时将草书连笔分离,
二、添加笔画,确保字形美观匀称
下半部分规范为两横、撇折和点作云,保留楷书繁
体的上部构件而成“会”。 草书往往省并隶书的部分字形并勾勒其外部
門(门)
7. 轮廓形成简洁的字体,以此为基础改造繁体字,为
隶书作 (鲁峻 碑),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献 了字 势 匀 称,字 形 美 观 完 整,字 体 区 别 性 高 等 目
之),将隶书减省快写,用点代替中间形体,用线笔 的,有时会添 加 部 分 笔 画 使 汉 字 精 细 化。 这 样 不
勾勒其 轮 廓。 简 化 时 进 一 步 分 离 中 间 部 分 的 连 仅使原字结构更 疏 朗 明 晰,而 且 更 合 乎 运 笔 顺 序
笔,规范为竖、点和横折钩三笔而成“门”。 和自然节奏。 加 笔 画 的 运 用,增 强 了 汉 字 体 系 的
僉(佥)
8. 系统性,符合 人 们 的 审 美 需 求。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改
隶书作 (郙 阁 颂),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造的楷书繁体字共有 27 个,按照添加笔画的位置
之),草书点线相 连 省 改 隶 书,简 化 时 将 草 书 下 半 可分为内部添加笔画,提高字形区别度;外部添加
部分线条规范为两点、撇和横作 ,而成“佥”。 笔画,完 善 字 形 轮 廓;两 边 添 加 笔 画,促 使 字 形 对
為(为)
9. 称三类。

隶书作 (史晨碑),草书作 (东晋 · 王羲 (一)内部添加笔画,提高字形区别度

之),草 书 改 写 隶 书,用 线 笔 一 气 呵 成,保 留 其 轮 规范草书线条 而 来 的 简 化 字,在 借 鉴 草 书 轮

廓。简化时以此为参考,分离草书连写的线条,规 廓的同时,有时为区别相近形体,需要在汉字内部

整为两点、横折钩、撇三种笔画而成“为”。 添加笔画精细化字形。通过这种方式添加的笔画

亞(亚) 数量 较 少,一 般 为 一 或 两 笔 且 为 横、竖、撇 等 基 础


10.
(史晨碑),草书作 (唐· 裴 休),草 笔画。通过这种方式简化的楷书繁体有“練”“揀”
隶书作
“煉”“聯”“歸”“掃”“帥”“師”“圖”“買”“賣”“頭”
书用左右两点相 连 勾 画 隶 书 中 间 形 体,简 化 时 将
“嘗”,共 13 个。分析如下:
草书字形分解成独立的线条并将中间部分规范两
,而 練(练)
1.
竖和 一 点 一 撇,且 点 和 撇 分 居 竖 的 两 侧 作
隶书作 (张 迁 碑),草 书 作 (明 · 祝 允
成“亚”。
明),将 隶 书 字 形 省 并 草 写。 简 化 时 分 离 草 书 连
還(还)
11.
笔,右上方线条规范为平直的长横笔,曲笔改为转
隶书 作 (史 晨 碑 ),草 书 作 (西 汉 · 史
角锋锐的折笔,且 在 右 半 部 的 中 间 添 加 一 笔 短 横
游)、 (东 晋 · 王 羲 之)、 (元 · 康 里 巎 巎 ),三
与下面竖钩相连,撇和点分 居竖钩 两 边 作 ,左 边
种草书字形逐渐 快 写 简 化,点 线 相 连 代 替 隶 书 复
偏旁按类推法简 化 为 “纟”,而 成 “练”。 与 此 类 同
杂形体。简化时以“ ”为参考,轮廓笔画化,内部 的“揀(拣)”“煉(炼)”也属于这种方式。
形体规 范 为 横、竖、撇、捺 四 笔,作 不,保 留 楷 书 繁 聯(联)
2.
体的“辶”,按照原结构形成草书楷化字“还”。 隶书作 或 ,草 书 作 (元 · 鲜 于 枢),草
盡(尽)
12. 书省并字形改造隶书。简化时将草书右半部分规
隶书作 (尹宙碑),草书作 (汉 · 史游)、 范为点、撇、横、撇、捺 五 笔 且 添 加 一 横 笔 作 关,形
(东晋 · 王 羲 之)、 (唐 · 吕 嵓),草 书 以 隶 书 为 成草书楷化字“联”。
基础,形体逐 步 简 化, 上 半 部 分 只 保 留 字 形 轮 歸(归)
3.
廓,下半部分直接 用 两 点 代 替 “皿”,形 体 最 简,汉 隶书 作 (孔 彪 碑 ),草 书 作 (唐 · 释 怀
字简 化 时 以 此 结 构 为 参 考,将 连 笔 分 离,规 范 为 素),草书保留隶书整体轮廓。简化时将其左半部
撇、横折、横和两点作“尽”。 分规范为一竖笔 且 添 加 一 撇,右 半 部 分 的 曲 笔 改
此外,有一种 草 书 的 连 笔 是 通 过 省 去 隶 书 字 为横折笔,中间构件改为一横且添加横笔作彐,而
79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
ttp:
//www.
bjwl cn/z
xy. azh
i /shehu
she i/i
ndex.
htm

成“归”。“掃”的 右 半 部 分 按 照 这 种 方 式 改 造 为 在隶书基础 上 省 并 字 形,连 笔 草 写。 简 化 时 在 草


“彐”,形成简化字“扫”。 书基础上规范笔法,将内部的点规范为短横,点下
帥(帅)
4. 面的部件分离成 独 立 的 笔 画,规 范 为 一 横 和 撇 折
隶书作 (北海相景君铭),
草书作 (东晋·王 且添加一点作云而成“层”。
羲之),
草书省并隶书左半 部 分 形 体,连 笔 书 写,字 導(导)
3.
形变简。简化时 将 草 书 左 半 部 分 楷 化 为 一 短 竖, 隶书作 (史 晨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又添加一撇,而成 “帅”。 与 此 类 同 的 “師”也 属 于 之)、 (明·金闻韶),将隶书形体省并草写,保留
这种方式,简化为“师”。 字形轮廓,简化时 把 草 书 上 半 部 分 的 曲 笔 改 为 平
圖(图)
5. 直的 折 笔 并 添 加 笔 画,规 范 为 横 折、横、竖 弯 钩 作
隶书作 (北海相景君 铭),草 书 作 (东 晋 · 巳而成“导”。
王羲之),草书将隶书中间部分省并连写。简化时 寫(写)
4.
将其 中 间 部 分 分 解 成 独 立 的 线 条,规 范 为 撇、横 (韩 仁 铭),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献
隶书作
撇、捺三种笔画,最后添加两点作冬而成“图”。
之),把隶书部分 字 形 省 并 后 草 写 简 化,保 留 其 字
買(买)
6. 形的整体轮廓,简化时将草书的线条平直化处理,
隶书作 (史 晨 碑 ),草 书 作 (元 · 鲜 于 去
上半部分规范为点和横勾,下半部分为横、竖折折
矜)、 (明 · 祝 允 明),草 书 快 写 隶 书,省 并 形 体,
钩,另添加横笔,作与而成“写”。
尤其是草书“ ”,用横笔代替隶书的上半 部 分,形
農(农)
5.
体更加简洁。简化时参考“ ”将其上半部 分规范
隶书作 (石 门 颂),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为横勾,下半部分 规 整 为 点 和 撇 两 种 笔 画 且 添 加
之)、 (北 宋 · 黄 庭 坚 ),草 书 省 并 连 写 隶 书 形
一横,使 两 点 居 横 画 左 上 角,撇 与 横 相 交,另 一 点
体,简化时将草书上半部分规范为点和横勾作冖,
在横笔右下角作 头,形 成 草 书 楷 化 字 “买”。“賣”
中间部分形体合 并 为 撇 且 与 横 勾 相 交,下 半 部 分
在此基础 上 省 略 “士 ”下 面 的 短 横,简 化 为 “卖 ”。
规范为竖钩和点,同时添加捺笔而成“农”。
另外,“頭”的简化方式也类似,简化字为“头”。
發(发)
6.
嘗(尝)
7.
隶书作 (晋 辟 雍 碑 阴),草 书 作 (东 晋 ·
隶书作 (魏 封 孔 羡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羲之),草 书 将 隶 书 的 中 间 和 下 半 部 分 连 笔 草 王羲之)或 (明 · 祝 允 明),草 书 保 留 了 隶 书 字
写,勾勒轮廓。简化时参考草书字体,下半部分规 形的整体轮廓,汉 字 简 化 时 将 其 连 笔 分 解 为 独 立
范为横、撇折、点三 笔 且 添 加 一 横 笔 作 “云”,保 留 的线条,上半部分规范为撇折和撇,下半部分规范
楷书繁体上半部分而成“尝”。 为横撇和捺,作又,同时在右上角加点而成“发”。
(二)外部添加笔画,完善字形轮廓 (三)两边添加笔画,促使字形对称
有些草书线 条 简 洁,将 其 规 范 为 笔 画 后 形 成 草书追求字形简洁,书写方便,形成的简化字
的简化字会出现轮廓不完整的情况,这时,一般会 有时字形过简,为了字形美观规整,常常在构件的
在汉字外部添加少量笔画来完善字形轮廓。通过 两边 添 加 笔 画,使 字 形 整 齐 匀 称,产 生 平 衡 对 称
这种方式简化的 繁 体 楷 书 有 “臨 ”“層 ”“導 ”“寫 ” 美。通过 这 种 方 式 简 化 的 繁 体 楷 书 有 “濕 ”“顯 ”
“農”“發”
6 个。分析如下: “壺”“晝”“淵”“婁”“喬”“陸”
8 个。分析如下:
臨(临)
1. 濕(湿)
1.
隶书 作 (衡 方 碑 ),草 书 作 (西 晋 · 索 隶书作 (武 威 医 简 八 五 乙),草 书 作 (东
靖)、 (东晋·王洽)、 (唐 · 唐 太 宗),草 书 省 晋·王羲之),省 并 隶 书 字 形 且 连 写,简 化 时 将 草
并字 形,保 留 了 隶 书 的 轮 廓,简 化 时 取 消 连 笔,添 书形体右下角的 连 笔 分 离,改 曲 为 直 并 分 别 加 点
加笔画完善字形,即 左 边 偏 旁 规 范 为 一 短 一 长 的 和撇左右相称而作“业”。“顯”的简化虽然主要是
两竖笔,右上角为撇、横、点三笔,右下方添加横笔 省略偏旁,但其左边简化与此相同。
和竖笔,楷化为“临”。 壺(壶)
2.
層(层)
2. 隶书作 (礼 器 碑)、 (马 王 堆 简 书),草 书
隶书作 ,草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之),草 书 作 (东晋 · 王 羲 之)、 (唐 · 裴 休),唐 代 裴 休
80
王应龙,田倩倩 草书楷化的方式及其缘由

的草书相比东晋 王 羲 之 的 草 书 形 体 变 得 简 单,简 字简 化 时 分 离 右 偏 旁 连 笔,将 线 条 规 范 为 点、撇、


化时将其连笔分 离,下 半 部 分 的 线 条 规 范 为 两 竖 横、竖、捺五种笔画,作米,中间的竖折笔稍微延长
一横且添加点和撇作业,形成简化字“壶”。 至与左右两边偏 旁 上 下 平 齐,使 字 形 轮 廓 更 加 清
晝(昼)
3. 晰。“繼”左半边 按 照 偏 旁 类 推 简 化,最 后 一 笔 变
隶书作 (武威医简七 九),草 书 作 (东 晋 · 成提笔,作纟而成“继”。
王羲之),将隶书部分形体省并且连笔草写。简化 實(实)
2.
时分离草书连笔部分,改曲为直,规范为横折、横、 隶书 作 (尹 宙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撇作尸,另加一捺笔而成“昼”。 之),草书省并连 写 隶 书,简 化 时 借 鉴 草 书 下 半 部
淵(渊)
4. 分的字形,分离连笔部分,规范为上下倾斜排列的
隶书 作 (袁 博 残 碑 ),草 书 作 (梁 · 刘 两点、横、撇、点共五笔,同时将撇笔向上延长与横
勰),草书省并连 写 隶 书 字 形 并 保 留 其 轮 廓,楷 书 笔相交作头而成“实”。
简化时将草书中间部分笔画化,即以横竖为主体, 慶(庆)
3.
在其上下分别添加点、撇而形成对称。 西晋隶 书 作 (晋 辟 雍 碑 阴),草 书 作 (东
婁(娄)
5. 晋·王羲之),将隶书字体的内部偏旁省并草写,简
隶书 作 (熹 平 石 经 · 春 秋 · 僖 廿 二 年),草 化时先分离草书连笔,将内部独立线条规范为 横、

书作 (唐·裴休)、 (明·解 缙),草 书 用 连笔改 撇和捺笔,作大,增强了字形的区别度而成“庆”。

造隶书,简化时分离其连笔,上半部分线条规范为 愛(爱)
4.
点、横、竖三种笔画,同时添加撇和捺作米,形成了 隶书作 (夏 承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草书楷化字“娄”。 之),草书书写较快形成连笔,简化时分离其连笔,
喬(乔)
6. 中间规范为横笔和撇且将撇的笔画延长与横笔交
汉初作 (祁 三 公 山 碑),书 写 风 格 在 篆 隶 之 叉,最 下 方 为 横 撇 和 捺,使 下 部 构 件 更 紧 凑,作 友

间,草书作 (明 · 文 徵 明)或 (明 · 朱 学 古), 而成“爱”。

草书在隶书的基 础 上 省 并 而 成,简 化 时 将 其 下 半 長(长)


5.
部分规范为一撇一竖形成对应。 隶书作 (曹 全 碑 ),草 书 作 (西 晋 · 索
陸(陆)
7. 靖),草书保留原 字 形 轮 廓 予 以 改 造,简 化 时 将 草

隶书作 (衡方碑),草书作 (魏·刘德昇)、 书中间连笔分离后规范为撇和横两笔且将撇笔缩

(东晋 · 王 羲 之 ),草 书 省 并 隶 书 右 半 部 分 字 短至 右 上 角,将 横 笔 拉 长,捺 笔 移 至 横 笔 下 方,令

形,简 化 时 借 鉴 其 简 洁 的 形 体,规 范 右 偏 旁,独 立 字形平稳匀称,形成简化字“长”。


車(车)
6.
出两横一竖,最下 部 规 范 为 竖 折 笔 且 添 加 一 短 竖
笔,使右偏旁下方左右对称,作“击”。 隶书 作 (史 晨 碑 ),草 书 作 (唐 · 释 怀
素),草书改造隶 书 时 省 并 部 分 字 形,简 化 时 分 离
三、微改构件,便于汉字结体取势 草书 连 笔,将 弧 笔 规 范 为 撇 折,最 后 一 笔 为 横 笔,
通过分离草 书 连 笔,将 线 条 规 范 为 笔 画 改 造 同时使竖笔延长至最上面的横笔下方而成“车”。

而成的简化字,一 般 需 要 稍 微 改 变 构 件 来 使 字 形 過(过)
7.
平稳匀称、轮廓清晰,以便凸显方块字对称的特点 隶书作 (杨淮表纪),草 书 作 (东 汉 · 张
且提高字形 的 区 别 度,达 到 书 写 便 利 的 目 的。 即 芝)、 (南宋·王昙首),草书用连笔或点画代 替
或延长笔程使构 件 紧 凑 和 谐,或 移 动 构 件 使 之 对 部分字形省改隶书,简化时改曲为直,上偏旁的线
称,通过这种方式 改 造 的 楷 书 繁 体 字 有 “繼”“實” 条规范为横、竖钩 和 点 且 将 横 和 竖 钩 笔 画 延 长 至
“慶”“愛”“長”“車”“過”“監”“樂”“戔”“辦”“書”共 相交成“寸”,增强了构件的紧凑性。
12 个,分析如下: 監(监)
8.
繼(继)
1. 隶书 作 (三 体 石 经),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隶书作 (石 门 颂 ),草 书 作 (唐 · 释 怀 献之),草书省并 连 写 字 形 改 造 隶 书,简 化 时 分 离
素),草书以连笔 保 留 隶 书 形 体 的 轮 廓 而 简 化,汉 草书连笔,将左上 角 独 立 出 来 的 线 条 规 整 为 两 竖
81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
ttp:
//www.
bjwl cn/z
xy. azh
i /shehu
she i/i
ndex.
htm

笔且调整其长度 为 左 短 右 长,契 合 了 字 形 匀 称 的 笔画波磔及隶意的挑势、捺笔,加强了笔画之间的


特点而成“监”。 萦带,使之上下连绵不断,又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
樂(乐)
9. 简便与快 捷。”[5](P5)“狂 草 笔 法 狂 放,过 分 追 求 笔
隶书作 (曹全 碑),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法勾 连 萦 回,随 情 奔 放,多 为 即 兴 之 作,以 抽 象 的
之),简化时改变 草 书 最 上 方 线 条 的 方 向,规 范 为 点线,勾 起 人 们 的 联 想。”[5](P10)书 写 速 度 更 进 一
撇,中间斜笔和横笔合起来规范为竖折,其余线条 步。可见,无论章 草、今 草 还 是 狂 草,其 形 成 皆 缘
规范为竖钩、撇、点而成“乐”。 于对书写速度的需求,打破汉字的形体结构,连笔
戔(戋)
10. 书写,一气呵成,只保存字形的轮廓。草书往往有
隶书作 (校 官 碑 ),草 书 作 (东 晋 · 王 羲 源可 溯,有 形 可 考,字 形 简 洁 便 于 简 化,且 草 书 勾
之),草书省并隶 书 的 部 分 字 形,简 化 时 以 此 为 参 勒了字形轮廓,只 需 稍 加 改 造 现 有 的 字 形 即 可 实
考,将分解后的草书线条规范为两横、斜钩、撇、点 现简化。正是由于草书很好地保留了汉字的轮廓
五笔,而成“戋”。 且字形简洁,草书 楷 化 的 简 化 字 自 然 也 只 简 存 轮
辦(办)
11. 廓。楷书繁体字笔画繁多,以草书形体为参考,取
隶书作 ,“隶书《羊窦 道 碑》已 见 办,”[4](P23) 其轮廓,利于 改 造 成 简 化 字。 改 造 时 可 以 直 接 保
草书 作 (东 汉 · 张 芝)、 (东 晋 · 王 羲 之)、 留草书原结构,对 线 条 稍 加 规 范 形 成 笔 画 就 能 形
(南宋·米芾),《羊 窦 道 碑》中 简 体 字 “办”的 出 现 成笔画简洁的简化 字,如“报”“热”“苏”“举”“见”
说明早在汉代已经有用点画替代方式来改写复杂 等字都是在草书 原 结 构 的 基 础 上,将 线 条 规 范 为
字形的趋势,但是 东 汉 张 芝 和 东 晋 王 羲 之 两 位 书 笔画而成的 简 化 字。 另 外,选 取 的 草 书 字 体 较 常
法家的草书仍在 的 基 础 上 书 写,南 宋 米 芾 则 保 见且形体简单,用 群 众 熟 知 的 字 形 改 造 而 成 的 简
留隶书的轮廓,用 点 画 代 替 “辛”。 简 化 时 把 草 书 化字能减轻人们 的 记 忆 负 担,降 低 汉 字 学 习 的 难
中间形体的弧笔 改 为 角 度 更 大 的 折 笔,且 为 迎 合 度,易于大众接受。
汉字对称性的特 点,将 两 点 下 移 至 字 形 的 中 间 而 二是符合“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原则。
成“办”。 钱玄同在《与黎锦熙汪怡论采选简体字书》中强调
書(书)
12. 指出“述而不作”的 简 化 原 则,将 孔 子 “述 而 不 作”
隶书作 (景北海碑),草书作 (东 晋 · 王羲 的典故运用到 汉 字 简 化 中 去。 钱 玄 同 编 著 的 《简
之),草书省并隶 书 形 体 保 存 其 字 形 的 基 本 轮 廓, 体字谱》遵循的 主 要 原 则 就 是 “述 而 不 作”。 新 中
简化时分离草书连笔,规范右上角曲笔为横折,下 国提出汉字简化的原则为“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方的曲笔为横折 钩,同 时 将 点 的 位 置 上 移 至 右 上 所谓“约定俗成”,与“述而不作”的意思大体一致,
角处而成“书”。 就是“在 过 去 汉 字 简 化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汉 字 简 化。
首先采用社会 上 已 经 流 行 的 简 体 字”[6](P3)。 也 就
四、采用草书楷化的缘由
是说,简化汉字应该以已有字为立足点稍加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便于书写、减轻 尽量不产生 新 字,提 高 汉 字 的 有 效 度。 采 用 已 有
记 忆 负 担 等 目 的,开 始 大 规 模 地 进 行 汉 字 简 化。 字体进行汉字简化可以省去新造字难识难记的麻
利用草书简化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为汉字整理工作 烦,同 时 可 以 减 缓 不 易 推 行 的 问 题,如 钱 玄 同 在
提供便利。草书楷化作为简化汉字的重要方法之 《简省汉字笔画底 提 议》一 文 中 指 出,新 造 字 有 两
一,利用草书自身优势,将连笔分离规范而成独立 重困难:其一,逐字新造,不但麻烦,而且一些字不
的笔画进而形成草书楷化字。草书楷化之所以在 好造;其二,个 别 人 造 的 字,很 难 得 到 多 数 人 的 认
这次汉字简化中 被 采 用 并 受 重 视,缘 于 它 自 身 优 同。选取已有的字体为参考,能很好地减少此类麻
势、符 合 汉 字 的 简 化 原 则 以 及 政 府 的 提 倡 三 个 烦。草书楷化得以广泛运用,正是因为契合了新中
方面: 国汉字简化的原则。可以从国务院 1986 年批转国
一是草书自身的优势。草书有章草、今草、狂 家语委关于“汉字的形体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
草之 分,章 草 以 隶 书 为 基 础,是 隶 书 的 粗 率 写 法, 定”[7](P8)的基 本 精 神 中 看 出,草 书 楷 化 尊 重 传 统,
简化了字形结构,虽保留了汉隶的痕迹,但却大大 注重汉字的稳定性,契合大众的接受能力。
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今草删繁就简,去掉章草的 三是政府的提倡。草书楷化作为新中国文字
82
王应龙,田倩倩 草书楷化的方式及其缘由

简化工作的重要 方 法,一 度 受 到 文 字 工 作 者 的 高 的《通用规范汉 字 表》,成 为 社 会 一 般 应 用 领 域 的


度重视,这与 政 府 有 密 切 关 系。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期 汉字规范。
广大人民群众文 化 水 平 较 低,复 杂 难 记 的 繁 体 字 要之,草书楷化简化法 是 人民 群众、文 字 工 作
往往使大家望而 却 步,从 而 大 大 降 低 了 人 民 大 众 者以及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追溯草书楷化字的
学习汉字的 积 极 性,严 重 影 响 到 文 化 普 及。 在 这 来源,
以精细化分析总结其楷化方式,用更科学的视
一时期文字整理 工 作 中,毛 泽 东 审 稿 时 指 出:“拟 角审视草书楷化这种简化法,有利于清晰地认识汉
出的 700 个 简 体 字 还 不 够 简,作 简 体 字 要 多 利 用 字规范,
便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的开展。
草书,找 出 简 化 规 律,作 出 基 本 形 体,有 规 律 地 进 注释
行简化。”[8](P22)一经提议,工作人员把 700 个 简化 ① 苏培成先生在《汉字简 化 字 与 繁 体 字 对 照 字 典》中 列

字进行筛选,把社 会 上 广 泛 流 行 的 简 体 字 抽 取 出 出的草书楷化字有 91 个,经过 考 查 笔 者 认 为 只 有 77


个属于 这 种 简 化 字,剩 余 字 有 “堕 ”“顾 ”“寝 ”“丧 ”
来,共 338 个,最终完成了《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
“随”“参”“带”“断”“夹”“将”“来”“麦”“时”“肃”这 14
第二稿。专家们根据草书和简体字的偏旁及其他
个字。因篇幅有限,兹不赘述,欲另拟文讨论。
部分,进行类推简化,这样形成的汉字继承了草书
② 见草书大字典,中国书店 1983 年版。
笔画简洁的 特 点。 此 后,在 政 府 领 导 下 开 展 了 一
参考文献
系列文字改革工 作,最 直 接 的 成 果 是 制 定 并 经 国

1] 孙建伟 .
钱玄 同 对 汉 字 简 化 的 理 论 阐 述 及 实 践 推 进
务 院 或 国 家 主 管 部 门 批 准 发 布 了 一 些 字 表,即 [
J].
宁夏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2021(
03):
1956 年 1 月 由 国 务 院 发 布 的 《汉 字 简 化 方 案 》; 96-103.
1964 年 3 月文字改革委员 会出 版《简 化 字 总 表》; [
2] 启功 .
古代字体论稿[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
1986 年国 务 院 批 准 重 新 发 表 的 《简 化 字 总 表 》; [
3] 刘东芹 .
草 书 字 法 解 析———文 字 学 视 角 下 的 草 法 研

1988 年 3 月由 国 家 语 委 和 新 闻 出 版 署 联 合 发 布 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的《现代汉语通 用 字 表》等。“汉 字 改 革 的 方 案 几 [
4] 江蓝生,陆尊梧 .
简化 字 繁 体 字 对 照 字 典 [M].
上 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2001 年 起 施 行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易其稿,

5] 司惠国,王玉孝 .
草书 章 法 精 解 [M].
北 京:北 京 体 育
通用语言文字法》(以 下 简 称 《国 家 通 用 语 言 文 字
大学出版社,
2003.
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汉字使用规范上升到了

6] 李大遂 .
速学简化字[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法 律 的 高 度,渐 渐 影 响 并 形 成 了 汉 字 使 用 的 现

7] 王宁 .
《通 用 规 范 汉 字 表》解 读 [M].
北 京:商 务 印 书
状。”[9]为了贯彻 《国 家 语 言 文 字 法》,提 升 国 家 通 馆,
2013.
用语言文字 的 规 范 化,“
2001 年 4 月,教 育 部、国 [
8] 张 书 岩,等 .简 化 字 溯 源 [M ].北 京:语 文 出 版
家语委在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规 社,
1997.
范 汉 字 表 》(后 定 名 为 《通 用 规 范 字 表 》)工 [
9] 马晶璐 .
草书 楷 化 简 化 法 对 于 汉 字 构 形 系 统 的 影 响

8](
P4) [
作。” 2013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 由 教 育部 D].
合肥:安徽大学,
2014.

和国家语言文字 工 作 委 员 会 组 织 制 定、王 宁 主 编 (责任编校 张 瑜)

Wa
yandRe
asono
fRe gu
lar
iza
tiono
fCu rsi
veS
cri
pt
WANG Yi ong,TIAN Qi
ng-l an-q
ian

Scho
olof Li
tera
tur
eandJourna
lism ,Bao
jiUn
ive
rsi
tyof Ar
tsandSc
ienc
es,Bao
ji721013,Shaanxi)

Ab
str
act:Regu
lar
iza
tiono
fcur
sives
cri
pti
stos
imp
lif
ytheou
tli
neo
fcha
rac
ter
sbyd
rawi
ngont
he
shapeofcur
sivescr
iptbas
edonthetr
adit
iona
lcharac
ter
so fregu
larscr
ipt.Int heGene
ralLi
stof
Simpli
fiedChine
seCharac
tes,t
r hereare77char
act
ersderi
vedfrom r
egular
iza
tionofcursi
ves
cri
pt.
Thewaysofregu
lar
iza
tionofcursi
vescr
ipta
reasfo
llows:sepa
rat
ingtheconne
ctedstr
okesto make
hecha
t r
act
erscle
ar;addingstrokest
oensurebe
aut
ifulandsymme t
ric
alf t;s
on li
ght
ly mod
ifi
yngthe

omponent
st ofa
cil
it
atethecon
struc
tiono
fChinesecha
r a
cte
rs.Th
issimpl
if
ica
tionst
emsfromtheadv
ant
age


fcur
siv
es cr
ipti
tsef,t
l hesimpl
if
ica
tionpr
inc
ipeo
l f“conve
nton”andt
i hegovernmensa

' dvo
cacy.
Ke
ywo
rds:r
egu
lar
iza
tiono
fcur
sives
cri
pt;s
imp
lif
ica
tion;way;r
eason

8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