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单 位 代码 :

1 1 6 25

学 号 :
20 1 500 1 3 1 02

专参 吁 I

十 I


政飧 年 像


C H N A  Y O U T HU N V E R S TY  O F  P O L T C A L S T U D E S

 I
I I

硕 士 学位论 文

道德 在 摩 根 索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中 的 位 置 和 意 义


以 人 权为 切 入点


T h e  S t a t u s a n d S i n i fi c a n c e o f M o r a li t y  n  M o rg e n t h a u
i 


Re a H u m a n R

mT h e o r y w e P o i n t c u t o f
li s i t h t h  i
g h ts

研 究 生 : 佟泽 恩 

指 导 教 师 : 庄 娜 

申 请 学位 门 类 : 法 学 

专 业 名 称 : 青 年与 国 际 政 治

研 究 方 向 :

所 在 部 门 : 青 少 年 工作系 

20 1 8 年 6 月 6 


摘要

摩根索作为现实主义政治理论的代表人物在国际政治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代表的
古典现实主义将“以权力界定的利益”(interest defined as power)作为核心概念,并将其作为
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标准。但是除了“政治权力”以外,摩根索同样关注在国际政治中道
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如果忽视道德在现实主义中所扮演
的重要角色就会容易掉入对现实主义“庸俗化”理解的陷阱。为了对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有
一个更全面及客观的理解,同时打消人们对现实主义“妖魔化”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研
究的方法,从收集、整理和阅读摩根索的著作和论文等一手资料入手,以摩根索对于人权与外
交政策之间关系的看法为切入点,讨论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作用,并进一步
深挖摩根索对于权力与道德关系的认识及形成这种认识背后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和逻辑链条,从
而形成有关摩根索现实主义对道德问题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认识。通过目前的研究,本文大致得
出以下结论:
第一,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标
准,人权原则及道德不能作为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
第二,人的所有行为天然具有恶的属性,权力这种将他人作为手段的目标更是无法逃脱恶
的本源,所以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必然对国际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
第三,现实主义并不是“弱道德主义”,当权力均衡无法约束权力斗争时,道德成为制约
权力的最重要因素;
第四,当国家利益与道德发生碰撞时,如果一国企图追求超越国家权力的利益,那么其行
为是不符合政治道德的;
第五,尽管道德能对权力形成制约,但是在现实政治中也不能过分高估道德的作用,不能
将道德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更不能以十字军式的姿态将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特殊道德作
为具有普遍性效益的普世原则强制推行给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摩根索 权力 道德 人权

I
Abstract

As the founder of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orgenthau hold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field. The classical realism represented by Morgenthau
declares that the main signpost of political realism is the concept of “interest defined in terms of
power”, and it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foreign policy by a country. However, in
addition to "political power," Morgenthau also paid attention to issu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the role of moral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f one ignor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morality in realism, it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trap of
misunderstanding realism in "vulgarization" way.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Morgenthau's realism the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dispel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demonization” of realis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llect, collate, and read
Morgenthau’s first-hand data such as his writings, dissertations and so on to form a systemic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moral issues concerning morality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methods.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foreign polic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wants to discuss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morality in Morgenthau’s realism theory, further explored
Morgenthau’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morality. Besides, discovering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logical chain behind Morgenthau’s thoughts is also this article’s vital
task. Through the current research, this paper generall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power is the cor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interest defined by power" is the
sole criterion for a country to formulate a foreign policy. Human rights principles and morality cannot
be taken as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foreign policy;
Second, all human behaviors naturally have evil properties. Power, the goal of using others as a
means, cannot escape from the origin of evil. Therefore, th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nations must
have a destructive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rd, realism is not "weak moralism." When power balance cannot restrain power struggle,
morality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restrict power;
Fourth, when national interests collide with morality, if a country seeks the interests which are
transcending over state power, its behavior must be not in conformity with political morality;
Fifth, although morality can form a constraint on power, we cannot overestimate the role of
morality in real politics. Morality cannot be used as a basis for formulating a foreign policy, and a
country cannot take the special ethics as a universal principle which seems to gain universal benefits
to impose on other countries and even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a nationalistic crusades
attitude.

Keywords: Realism, Morgenthau, Power, Moral, Human Rights

II
目录
绪 论 .................................................................................................................................................. 1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意义 ................................................................................................................................ 2
(一)理论意义 ........................................................................................................................ 2
(二)现实意义 ........................................................................................................................ 3
三、概念界定 ................................................................................................................................ 3
四、研究现状 ................................................................................................................................ 5
(一)对古典现实主义关于人权原则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研究 ........................................ 5
(二)对摩根索的道德观及对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 ................................................ 6
(三)从理论角度对国际政治中道德作用的研究 .............................................................. 12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 15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 .................................................................................... 15
第二节 人权等道德原则是否可作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 19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 22
第一节 国际道德建立的基础 .................................................................................................... 22
第二节 民主责任制对国际道德的破坏 .................................................................................... 23
第三节 民族主义对国际社会的破坏 ........................................................................................ 24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 27
第一节 美国传统外交的榜样观 ................................................................................................ 27
第二节 美国外交的传教观 ........................................................................................................ 28
第三节 美国外交的十字军观 .................................................................................................... 28
第四节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 29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 32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 .................................................................................... 32
第二节 个人领域的道德与政治领域的道德 ............................................................................ 33
第三节 什么是政治道德 ............................................................................................................ 35
第四节 道德对权力均衡的补充与对权力的限制 .................................................................... 37
第五节 道德对国家利益的限制 ................................................................................................ 39
第六节 道德对人类生命的保护 ................................................................................................ 40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 44
III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的误解 ........................................................................................................ 44
第二节 对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恰当理解 ................................................................................ 47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 49
第一节 现实主义及理想主义对道德的不同认识 .................................................................... 49
第二节 理解道德在现实主义理论中位置及意义的关键钥匙 ................................................ 49
第三节 本文主要结论 ................................................................................................................ 50
第四节 反思与不足 .................................................................................................................... 51
参考文献 .......................................................................................................................................... 53
一、中文文献 .............................................................................................................................. 53
二、外文文献 .............................................................................................................................. 55

IV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 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汉斯·J·摩根索 1904 年生于德国,1923-1927 年间先后在柏林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和慕


尼黑大学攻读哲学、文学和法律,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生院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毕
业后当了三年律师,之后在日内瓦大学任政治学讲师。1935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研究学院任
国际法教授。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他无法回德国,遂于 1937 年辗转到美国,在布鲁克
林学院和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政治学。1943 年,摩根索加入美国国籍,之后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
和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时间最长的是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并且曾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
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的访问教授。1950-1968 年期间担任芝加哥大学美国对外政策研究
中心主任,期间还兼任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顾问。
摩根索平生所著颇丰,但最著名的传世之作无疑是《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该书在学术界素享盛誉,已经成
为美国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教科书之一,它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
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并强调权力界定的利益。另外摩根索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科学人对
抗权力政治》
(1946 年)、
《捍卫国家利益》
(1951 年)
、《政治学的困境》
(1958 年)、
《美国政治
的目的》(1960 年)、
《20 世纪的政治学》(1962 年)、《真理与强权》(1970 年)《科学:奴仆还
是主人?》 等。
一些人称,是摩根索将国际关系缔造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之前,国际关系只是历史、
政治思潮和国际法的研究而已。而摩根索对于政治学更具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一点是其作为
一名思想巨匠对时代变迁与思想革新的见证与引领。在其创立的“古典现实主义”丰富庞杂的
思想理论体系中,
“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核心概念,但是除了“政治权力”以外,摩根索同样
关注在国际政治中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
首先,摩根索作为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其关于国际政治中“权力”的论述常被作为其
代表性主张被加以强调,而其理论中有大量关于国际政治中道德的论述却常被忽略,实际上权
力与道德的关系是摩根索理论中所辨析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致力于展现摩根索理论中常常被忽
略的国际政治中道德方面论述,力求对摩根索的理论做出较为全面与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其次,
舆论似乎经常对现实主义有一种简单化的理解,
即认为现实主义不重视道德的力量,
认为“强权即真理”就是现实主义的代名词,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偏差甚至庸俗化
的理解。虽然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从而排除了对道德的关注,但摩根索的古典现
实主义却是对道德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对古典现实主义这一层面的挖掘将会为我们今天看
待国际政治问题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资源。
如果说我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现实主义中“权力政治”的关注,而忽略与权力相对的
另一个概念——道德——在现实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很容易陷入对现实主义“庸俗化”
理解的陷阱,而这种倾向无疑是武断甚至鲁莽的。摩根索认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应该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可能在国际政治中达到各种力量的“权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力均衡”并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但是由于权力天生具有的破坏性和权力均衡的某
些不足,权力这头猛兽随时都会有冲破牢笼的危险,所以需要另外一种要素在国际政治中发挥
对权力的约束作用,而这种要素在摩根索看来非道德莫属,因此道德在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理
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现实主义政治中承担十分重要的责任。在摩根索的现实主义
理论中,道德对权力进行干预的一种直接方式正是以保持社会安定,保护人类免遭屠杀而得以
表现,而这种表现正是符合了我们上文中“人权”概念的内涵的要求、指向了摩根索在广义范
围上对“人权”的理解。在《国家间政治》一书的第十六章“国际道德”中,摩根索更是详细
解释了国际道德对保护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其中就包括“和平时期保护人类生命”、“战争
时期保护人类生命”、
“对战争的道义谴责”等几个具体方面,明显涉及到了关于保护人权作为
道德所自然内涵的组成部分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摩根索的理论体系中,人权这一
概念是从属于道德这一更宽泛的范围之内的,这也就是本文为何可以将人权作为切入点来讨论
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及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及意义等问题。
那么对于国际政治中权力与道德这一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概念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
是怎样的?能否在否定了权力在现实主义中绝对性位置之后,就可以将道德作为一切国际政治
行为的目的呢?摩根索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回答:
“讨论国际道义时要严防两个极端:既不能过高
估计伦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能过低估计它的影响。
”例如,一国将保护他国人权作为道德
诉求,并以道德目的为中心,在不考虑权力关系和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制定一整套针对他国的
外交政策并予以实施,是否符合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行为的判断和要求?
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来解读摩根索对于权力与道德的认识与看法,以及二者在摩根
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摩根索建立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初,一些人就误认为,现实主义理论否认道义
原则对国家行为之影响。王辑思于 1988 年为《国家间政治》所做的译序中就曾指出:摩根索理
论的核心无疑是权力政治。这个概念通常被译为“强权政治”
,容易被理解为凭借国家实力在世
界上弱肉强食、划分势力范围的大国霸权政治。汤普森(Kenneth W. Thompson) 和克林顿(W

David Clinton) 注意到:“摩根索为此比任何现实主义者受到的批评都多。” 对现实主义理论
抱有此种误解的不仅是理想主义、法理主义、道德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学者,甚至一
些现实主义学者也有相似的认识。
现实主义理论并非不讲道义,而是强调要恰当地评估国际道义的作用,如摩根索在《国家
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指出:“讨论国际道义时要严防两个极端:既不能过高估计伦理
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能过低估计它的影响,不能否认政治家和外交官的行为也受物质权力

之外其他因素的驱动。” 在摩根索提出的六项政治现实主义原则中,有两项是关于道义的。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xxiii.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其一是指国际道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摩根索表示:“现实主义坚持国际道德不能抽象地用来
当国家行为的依据,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来决定是否适用……国家无权以其所
代表的人民的名义说,
‘为了正义,不惜毁灭世界’。
”其二是指一国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不等同于

国际道德标准,摩根索强调:“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某一国的道德法律当作普适的治理原则。

总的来说,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国际政治理论中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对于人权的观点为切入,
以及讨论道德在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作用,并且试图在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理
论中寻找存在于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链条和根本原因等问题,梳理出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关于
人权问题以及道德问题的系统认识,尽量避免舆论对现实主义的普遍误解。

(二)现实意义

在我国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的同时,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实力日渐强盛的中国在国
际上常常招致别国的误解和敌意,有些维护领土主权的行为也常被周边国家和某些大国等视为
试图“以实力改变现状”的举动。此外,从各个角度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也都倾向于事先把
中国看作是那种实力强大后就要行使霸权的国家代表。而这些国际舆论无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
还是对中国未来的国际发展空间都会形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和不利的局面。因此,崛起中的中国
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来证明自身“强大了也不称霸”的立场,虽然我们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以和为贵”的思想,但这对于不熟悉中华文化的国家来说并不易令其理解和信服,但是如果
能从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中找到相应的道义支撑,则会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强有力的效
果。
可以说有些中国的学者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理论探索。比如阎学通的《道义现实主义的国
际关系理论》一文可以就看作这样的尝试,他针对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提出的“对于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实际上最应避免的就是道义感,最

应该避免的就是四处都要插一脚” 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现实主义依然应当重视道义的
主张。而笔者的研究尽管局限于摩根索的理论本身,但相信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与道德
关系的挖掘,能为相关的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

三、概念界定

对于“现实主义”来说,可以有很多角度的理解。例如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绘画上的现实
主义、戏剧上的现实主义等,都有对“现实主义”不同的内涵解读和外延界定。而回到政治学
中,我们认为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关于国际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实践,这种观点强调权
力政治,关注民族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与之相对的是理想主义。摩根
索是最先将现实主义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者,他认为现实主义与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区别是
深刻的,他将现实主义的原则总结为六项,并相信针对理想主义提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

年,第 266 页。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2.

阎学通: 《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 《国际问题研究》 2014 年第 5 期。
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
在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对“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的阐述
和论证,而围绕这一核心思想逻辑,“权力”的概念无疑将是摩根索思想中的重点。在摩根索
的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中,他对权力的定义为“权力是指人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控制

力。” 由“权力”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摩根索进而引出了另一个概念,即“政治权力”
,摩根
索对“政治权力”的定义为:
“公共权威的掌控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是

一种心理关系。” 可以看出摩根索对“权力”及“政治权力”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是一脉相承
的,都强调“权力”是一种“控制关系”,但是“政治权力”更突出在心理上的控制,而非行
为上的控制,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可以说摩根索对“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概念界定都相对抽象和广义,而相对于将“权
力”解释为“控制力”这一宏观概念,摩根索对“国家权力”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和丰富。摩根
索在《国家间政治》中论述道: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大多数民众通过代理行使控制他人的权力。
这是一个国际概念,表示国家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一个现代民族主义问题,由于在国内未能
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于是转而通过国家发泄到国际舞台上,个人挫折转变为国家的集体认

同。” 摩根索将“国家权力”的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从国际层次来讲,
“国家权力”同“权
力”及“政治权力”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即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力”,上升到国际政
治层级上的这种“控制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民众对另一个国家民众的心理影响力,是一
个集体对另一个集体的“控制力”;其次,从民族主义层次来讲,“国家权力”是一种由内而外
的压力转移过程,由于国家机器及社会对个人权力欲望的压制,导致个人急需在民族国家之上
找到一个国内无法给予的权力欲望“发泄口”,而国家机器也正急需在国际上为自己对他人的“控
制力”寻找伦理依据,二者恰好一拍即合,将国内被压抑的权力欲望通过集体认同巧妙地包装
成民族主义感情输出到国际舞台之上,进而形成了“国家权力”这一概念的实质。而“国家权
力”在国际社会上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摩根索对于“国际政治”的理解,摩根索认
为:“国际政治可以被界定为维持和增加本国权力、限制或削弱别国权力的持续不断的努

力。”
如果我们认为摩根索在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中将全部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权力政治上,而忽
视其他一切在国际政治中起重要作用的要素,那我们就容易落入对现实主义“庸俗化”理解的
陷阱。在摩根索的思想体系中,除了对“权力”的重点阐释之外,摩根索还对另一个与“权力”
相生相伴的概念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即“道德”。摩根索认识到权力恶的本质所带来的巨大
破坏性影响以及“权力均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不足,所以摩根索将“道德”放在了非常重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8-41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56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56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40-141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7 页。
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要的位置上,是其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并且与“权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者的相互关系也贯穿着摩根索理论体系的始终。
摩根索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像对政治权力一样,对“道德”给出非常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解
释,他是在一般所理解的“道德”意义上使用该词的,并没有像对“权力”一样给“道德”赋
予新的独到解释和含义。而且对于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早在摩根索之前,许多国际政治学
者也一直都有探讨,摩根索只是延续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因此他本人可能并没有感到有对道
德进行特殊概念界定的必要。也是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其他学者似乎也很少能摘录出摩根索
自己对“道德”的明确定义,所以往往不加概念界定就直接进入了对摩根索道德理论的探讨,
或是即便界定也是给出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概念的定义。
通过对摩根索理论的整体理解,以及参考其他学者以其他角度对“道德”的界定,比如“在
国际政治论理中,道德是指一定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通常指代着社会利益的标准或

尺度” ,本文试图来给摩根索理论中的“国际道德”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国际道德”
是指为了保护社会稳定及国际和平等人类根本利益而必须遵守的诸如使人免受奴役和杀戮、避
免大规模战争等的行为规范和标准。
而至于更广义的概念“道德”在摩根索的理论中具体指涉的是什么,本文会在正文中详细
讨论。这里可以将“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概念简单界定为“具有将行为指引向具有内在之
善的准则和标准”,摩根索认为“道德”像“自然法”一样是一套存在于自然状态中固有可被
我们所感知的行为标准,但是由于人性恶的本质以及政治恶的本质,这种具有“普世”意义的
道德并不一定能在现实中被实现,
“我们可以感受到的道德价值与左右我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是不

一样的,我们可以感受但无法处理” 。而对于“政治道德”来说,摩根索认为所谓的政治道
德就是“在必然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摩根索理论中的道德分为两个
层次理解,一个是观念层次上的“普遍道德”,另一个是具体实践层次上的“政治道德”,二
者共享同一哲学基础,但是在现实中的表现则不同。

四、研究现状

(一)对古典现实主义关于人权原则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研究

虽然学界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对人权问题的研究更是汗牛充
栋,但是有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中古典现实主义对于人权问题的观点研究却非常稀少,很少有专
门的论述。
在中国知网中通过键入“现实主义”和“人权”两个关键词并以篇名搜索,仅找到两个结
果。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文章《人的尊严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人权乌托邦》
中主要以哲学视角分析了“人的尊严”和“人权”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张磊夫在文章《为
了国家利益还是维护人权——美国对西藏问题的政策与批评倾向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素》
中认为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涉及到人权原则的西藏问题时,白宫与五角大楼采取的是两种不


Hugh C. Dyer, Moral Order /World Order: The Role of Normative Theory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97, p. 14.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245 页。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同的态度,分别代表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不同取向。
哈贝马斯认为虽然“人的尊严”这一概念出现在法律领域的时间晚于“人权”,但是“人
的尊严”在哲学层面反而是人权内涵的道德“源泉”并且是构建人权过程中的催化剂。此外,
哈贝马斯还认为,随着宪政国家的创立,意味着这种来源于“人的尊严”这一普遍性概念而催
生的“人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紧张的矛盾:一方面,人权只能在民族国
家范围内得到有效的现实保护;另一方面,人权是一种带有乌托邦最求的、天然带有普遍主义
的、超民族国家性质的、全球性的有效性主张。因此这种张力在某种情况下成为某些国家将“人
权”作为修辞服务于为强权政治寻找掩护的意识形态。对于这种现象,哈贝马斯提出了明确的
批评,并且认为以卡尔·施密特这种“现实主义者”如果完全拒绝人权纲领那么他就“已经不

再是现实主义的了” 。最后哈贝马斯对于如何解决这种哲学性与现实性的矛盾给出了如下忠

告:
“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思考和行动,但不背弃乌托邦的追求” 。
哈贝马斯这篇文章主要从哲学与法理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尊严”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并没有涉及到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其文章中所提到的卡尔·施密特也并不是国际政治
理论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所以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多涉及到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王磊夫认为美国在 2008 发生于中国的西藏事件之前采取支持达赖的态度,而在骚乱发生之
后反而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态度,是由于在骚乱发生之后美国政府出于贸易及安全等国家利益考
虑而采取现实主义原则来缓和中美关系。那么在美国在这之前对达赖的支持则是国会出于意识
形态输出的考量而采取的理想主义行动视角。所以王磊夫认为美国“的动机里既参杂了现实主
义因素又有着理想主义的因素。相对的说,美国政府的行为更加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而国会

由于美国国内本身政治制度的原因,表现为更加理想主义,因此对中国也就更加强硬。”
由于人权问题作为古典现实主义的关注点,出现在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对国际
道德这一更高层次问题的讨论中,所以当扩大范围搜索国际道德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关研究以供参考。其中大部分虽然涉及到了道德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但
是基本都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道德的观点当作论证其他问题的工具,鲜见专门论述道德与国家
权力关系的文章,更不必说专门论述人权问题这一特殊道德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其在国际政
治中的地位。
即使有些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关于道德与权力关系的问题,但
是并没有对摩根索界定二者关系背后的理论逻辑原因,以及上升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方面人性根
源影响做出更详细的解释。

(二)对摩根索的道德观及对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的研究

通过对有关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对
摩根索理论的专门研究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富,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摩根索”
并且以“篇名”为条件进行查找,只得到 53 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结果,笔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人的尊严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人权乌托邦》
,鲍永玲译,
《哲学分析》2010 年第 3 期。

尤尔根·哈贝马斯: 《人的尊严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人权乌托邦》
,鲍永玲译,
《哲学分析》2010 年第 3 期。

王磊夫:
《为了国家利益还是维护人权——美国对西藏问题的政策与批评倾向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素》 ,
《文史博览》2009 年第 10 期。
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对这些文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大概掌握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大致状况。
首先,就研究角度来说,可以将得到的相关文献划分为“道德视角”、“权力视角”和“其
他视角”等几部分,由于笔者研究的题目是“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以人权为切入点”,所以“道德视角”的相关文章及研究无疑是笔者关注的重点。
1.道德视角
在与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研究文章中,在篇名中同时包含“摩根索”与
“道德”两个词语的文章大概有 7 篇,其中以张清《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张云雷《权
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韦正翔《摩根索的权力与道德观
述评——兼论美国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等文章为代表。
在张清《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一文中,作者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出摩根索现
实主义理论体系中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首先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不少学者都未对摩根索思想
中的道德、伦理诉求予以足够的重视, 或将其视为“弱道德主义”
。通过文本研究和理论论证,
作者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摩根索并不否认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只是为了突出国际
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实质而没有对其过分强调罢了;第二,道德是对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利益的限

制, 但在实践中只能通过政治家的审慎与治国艺术来实现道德与权力、利益的妥协及结合。
在张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一文中,作者
同样试图回归文本,来阐释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道德、权力与和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摩根索的代表著作《国家间政治》一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理解”,
而“争强权”恰恰是对国际政治的本质性理解;第二部分是“政治行动”
,而“求和平”恰恰是
政治行动的最终目的。作者试图这样来解释《国家间政治》全书的思想逻辑:摩根索断言“国
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权力的斗争”,所以国际政治需要均势来给予平衡,但摩根索
也不否认权力均衡有弱点,所以需要“道德共识”的补充。至于如何走向“永久和平”
,摩根索
寄希望于“世界国家”:“只有当各国将现代技术置于它们手中的摧毁手段交给一个更高的权威
——即当它们放弃了它们的主权——国际和平才能像国内和平一样可靠。”最后作者强调:国际
关系研究应当回到起点,重新解读那些似乎已经不能再熟悉的文本,如果按照固有的错误理解

展开理论推演或者实证研究,会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问题。
在韦正翔《摩根索的权力与道德观述评——兼论美国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一文中,
作者将现实主义理论诞生的原因归结于战后美国现实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而美国垄
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它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追逐权力的必要……在这种背景下,
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伦理思想应运而生。
”作者认为二战后美国制定对外政
策的理论依据正是摩根索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摩根索的权力与道德观是美国的国家权力行为

和道德行为的真实写照。作者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摩根索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理。
除了以上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外,王海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叶成城《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观


张清:《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4 期。

张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年第 2
期。

韦正翔:《摩根索的权力与道德观述评——兼论美国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
年第 5 期。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比较》
、周琬《评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徐若琦《权力与道义关系的逻辑:摩根索“现实主义
六原则”新探》
、张祎《人性、权力与道德: 汉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探析》
、潘峰《一个利益
至上者的道德关切及其困境》、张清《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等文章,也都涉及到道
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位置及作用等问题。
在王海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比较》一文中,作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摩根索的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
思的国际关系理论,并总结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国际道德观问题上,摩根索的理论复杂而又
矛盾,在各国道德标准与国际普遍道德标准发生矛盾时,摩根索无法给出解决办法;而马克思
主义则明确提出了道德与正义原则应当成为国际关系至高无上的准则。作者认为这种区别的本

质在于两点:意识形态不同及核心理论观点不同。
在叶成城《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观比较》一文中,作者同样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
过对摩根索和卡尔两位现实主义理论家对于国际道德观的比较,认为二者虽然对于权力和道德
的关系中一些基本的假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方法论、历史观的不同, 对于国际道德具体细节

的认知和前景的认识还是存在差异的。
在周琬《评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一文中,作者总结出了国际道德的三个基本特征,提出
了衡量国际道德的三个原则,并且以这些特征和原则来对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进行评价,指出
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从阶级局限性来说,摩根索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美国的
外交政策服务;从历史局限性来说,作者认为摩根索秉持“国际无道德而有霸权”的观点,认

为摩根索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国际道德趋向,即“你活我也活”

在徐若琦《权力与道义关系的逻辑: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新探》一文中,作者将“政
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视为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通过对六原则从道
德与权力关系的角度进行逻辑梳理,作者认为摩根索理论中政治人与国家利益都具有道德内涵,

因而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是具有深厚道德内涵的理论。
在张祎《人性、权力与道德: 汉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探析》一文中,作者认为摩根索的
理论兼具科学论证与哲学思辨。作者认为,人性、权力与道德是其政治哲学的三个支柱,摩根
索的政治哲学可以简要地归结为: 由人所组成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必然要追求权力,同时受
到一定的国际道德制约。同时作者认为,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讲,摩根索的理论具有很重要的意
义,对国际政治生活中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根本性问题做出了哲学回答:1、权力争夺是国

际政治的动力机制;2、道德诉求是国际政治的平衡机制。
在潘峰《一个利益至上者的道德关切及其困境》一文中,作者主要关注道德在国际政治和

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并认为摩根索对道德的理解和解释始终充满诸多矛盾。
在张清《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一文中,作者认为“权力、利益和道德思想,


王海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叶成城: 《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观比较》,《咸宁学院学报》2010 年第 10 期。

周琬: 《评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5 期。

徐若琦: 《权力与道义关系的逻辑: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新探》 ,《国际观察》2016 年第 2 期。

张祎: 《人性、权力与道德: 汉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5 期。

潘峰: 《一个利益至上者的道德关切及其困境》 ,
《亚非纵横》2015 年第 1 期。
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共同构成了经典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理论庞大体系。

综合整理和分析以上几篇文章,笔者认为张清的《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及《摩根
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张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
再阐释》等文章都是通过文本研究的方法,回归到摩根索原文,系统地理解摩根索现实主义的
整体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所以能够得出比较准确和客观的结论。三篇文章都
非常准确地意识到了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涉及到了道德对权力的
限制作用,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道德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避免了对现实主
义庸俗化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应当回到起点,重新解读那些似乎已经不能再
熟悉的文本,如果按照固有的错误理解展开理论推演或者实证研究,会对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
巨大的问题。
与之相对的是,王海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周琬《评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
、韦正翔《摩根索的权力与
道德观述评——兼论美国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等文章似乎都倾向于采用阶级意识形态的
分析方法来对摩根索的理论做出解释,认为摩根索无疑代表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理论
无疑也是为了满足美国当时在二战后的现实需要、为美国外交政策所服务而提出的,所以根本
上来说,摩根索现实主义代表了美国的强权政治,道德——与权力相比——在摩根索的理论中
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首先,以阶级分析来解释一切政治理论的做法
未免太过武断和鲁莽;其次,摩根索对于美国二战中的罗斯福政策和二战后的杜鲁门主义等占
据美国绝对主流的外交政策曾给予全面而严厉的批评,摩根索曾说:
“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和
马歇尔计划……这些政策有多么矛盾,以及它们的巨大成功如何成为日后多年美国外交政策的
诅咒。
” 最后,摩根索非常重视道德在国际理论及现实中的作用,摩根索曾说:
“外交政策行为
并非一种脱离道德意义的事业,它总是受到行为者、行为对象以及纯粹的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左
右。”“讨论国际道义时要严防两个极端:既不能过高估计伦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能过低
估计它的影响。
” 所以,为了避免掉入庸俗主义的陷阱,笔者认为必须回归文本,对摩根索的
思想和理论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理解。
2.权力视角
除了以上几篇内容中专门涉及到摩根索理论中关于道德问题讨论的文章之外,还有一部分
文章主要将关注点放在摩根索理论中涉及“权力”及“利益”等问题的研究之上。其中又可以
根据研究结果目的将这些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描述性目的、一类是评论性目的。
首先,
通过研究而达到总结描述性目的的文章以许嘉
《汉斯·
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影响》、
许嘉《论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特点》
、李南移《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
等文章为代表。
许嘉在文章《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影响》中认为,摩根索作为国际政治学科的奠
基人,其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权力政治理论”。作者将国际关系理论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经历
了三场大论战,作者通过比较三次论战中,现实主义与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如现实主义与理想
主义、现实主义与传统主义及行为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及自由主义等进行比较,认为


张清:
《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
,《太平洋学报》2006 年 4 月。
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摩根索的政治权力理论对以上各种流派均有重要影响,摩根索理论的影响力贯穿整个国际关系

理论史的发展。
许嘉在另一篇文章《论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特点》中总结出摩根索作为“权力政
治理论”的现实主义的几个特点,分别是:第一,权力和非权力因素的结合。虽然摩根索的理
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为基点,但是他也非常强调非权力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这其中
就包括道德的重要作用。第二,标举权力政治理论而不标举权力。作者认为摩根索在肯定权力
在研究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同时,否定权力在解决国际问题中的作用。第三,批判理想主义却抱
有理想主义式的蓝图。摩根索批判理想主义之研究国际关系应该是什么而不研究现实是什么的

不切实际的方法,但是摩根索最后在给出实现世界和平的方法时也带有幻想的色彩。
李南移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中认为权力概念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

的精髓,也是理解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钥匙,所以撷取了其中的权力概念进行了解读。
其次,通过研究而达到评论性目的的文章以刘雪莲《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
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
、王德春《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 安全和权力——评汉斯· 摩根索的
权力理论》
、胡少华《摩根索权力观述评》等为代表。
刘雪莲在文章《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中简单地将
摩根索理论归结为“强权政治”
,甚至认为摩根索“主张世界大国的目标应是建立世界霸权”

此外,作者还认为国家利益在摩根索的理论中是非零和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在全球化趋势

新形势下,摩根索的理论已经不合时宜。
笔者针对刘雪莲的观点认为其对摩根索的理论存在明显偏见,其结论是建立在没有完整理
解摩根索理论的前提之下而武断得出的,明显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以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
确实是摩根索理论的核心,
但是摩根索明确指出一国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他国的利益,
如果以一国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利益作为政治行动的依据,在摩根索看来是不道德的。此外,
在摩根索的理论中,国家间除了核心利益之外,可以就其他利益进行合作甚至结盟,国家利益
在摩根索的理论中非但不是非零和的,反而摩根索认为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的国际关系是实
现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
王德春在文章《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 安全和权力——评汉斯· 摩根索的权力理论》中认
为,谋求安全是所有国家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权力扩张。作者将摩根索理论界定为将“国际政

治等同于权力政治”
,并且认为摩根索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偏狭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笔者针对王德春的观点认为:首先,作者将摩根索的权力粗暴地定义为“强权政治”是错
误的,说明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摩根索提出的“以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这一观点的真正含义。
其次,作者在没有完整理解摩根索理论的前提下就武断地将摩根索的权力“绝对化”
,并没有认
识到摩根索理论的系统性,包括摩根索提出的“权力均衡”以及道德对权力的限制等内容。


许嘉:《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影响》 ,《欧洲》2000 年第 6 期。

许嘉:《论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特点》 ,
《欧洲》1991 年第 1 期。

李南移: 《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刘雪莲: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
第 6 期。

王德春: 《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 安全和权力——评汉斯· 摩根索的权力理论》 ,《唐都学刊》1994 年第 5
期。
1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综合整理和分析以上几篇文章,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只片面的关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权
力”及“利益”要素的作用,将摩根索理论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等问题绝对化、孤
立化,往往会形成对摩根索的误解和偏见,从而掉入“庸俗现实主义”的陷阱。要想正确、全
面及客观理解摩根索的理论和思想,必须对他的理论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3.其他视角
除了将注意力放在摩根索理论中“道德”、
“权力”及“利益”等关键问题之外,有些学者
也从其他学科及视角出发,比如国际法角度、和平观角度、舆论观角度、地缘政治角度、集体
安全角度、爱国主义角度、裁军问题角度等。而其中,或以摩根索为目的,对摩根索的相关观
点进行论述;或以摩根索为手段,借助摩根索的理论来论证其他问题。

其中包括徐晓明《国际法是一种弱法——汉斯·摩根索国际法思想述评》 、徐晓明《世

界和平的主要方素——汉斯·摩根索的世界和平观研究》 、李忠林《舆论、外交与国际关系:
③ ④
汉斯·摩根索舆论观解读》 、赵银亮《摩根索地缘政治观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刘志慧、

张静《摩根索的集体安全观及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张丽东《爱国主义与政治理解——摩根
⑥ ⑦
索现实主义的其他视角》 、杨华文《汉斯·摩根索裁军思想探析》 等文章。
最后,就研究方法来说,综合目前收集到的所有文章来看,对于摩根索的研究不同学者也
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大体来说包括文本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就文本研究方法来说,代

表性的如张清《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 、张云雷《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
⑨ ⑩
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张清《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 等文章;就比较研究
方法来说,包括许嘉《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影响》、叶成城《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
观比较》、王海腾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
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等代表文章。
在外文数据库 EBSCO 的搜索引擎中,键入 Morgenthau 并以主题为条件进行搜索,得到 396
篇文章,其中来源于学术理论期刊的文章一共 64 篇。国外对摩根索的研究似乎更侧重于从美国
外交现实政策的角度出发,以 J. Peter Pham, “What I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Hans Morgenthau’s
Realist Vis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7:187–193, 2015.;
Giuseppe Ammendola, Hans J. Morgenthau,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Politics, and the Crisis of 1929:
Some Reflections on Their Relevance Toda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1: 245–251, 2009.;
Douglas Klusmeyer, Beyond Tragedy: Hannah Arendt and Hans Morgenthau on Responsibility, Evil


徐晓明: 《国际法是一种弱法——汉斯·摩根索国际法思想述评》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徐晓明: 《世界和平的主要方素——汉斯·摩根索的世界和平观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年第 3 期。

李忠林: 《舆论、外交与国际关系:汉斯·摩根索舆论观解读》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第 2 期。

赵银亮: 《摩根索地缘政治观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
《学术探索》2003 年第 4 期。

刘志慧、张静: 《摩根索的集体安全观及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湖北社会科学》2004 年 7 月。

张丽东: 《爱国主义与政治理解——摩根索现实主义的其他视角》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5 期。

杨华文: 《汉斯·摩根索裁军思想探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张清:《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4 期。

张云雷: 《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年第 2
期。

张清:《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 ,
《太平洋学报》2006 年 4 月。
1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and Political Eth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2009) 11, 332–351.;J. Peter Pham, Hans J.
Morgenthau and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Afric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1: 252–260,
2009.等文章为代表。
此外,国外也有对摩根索理论中关于道德问题的研究,但数量较少,以 Hacke Christian,
Power and Morality: On the Legacy of Hans J. Morgenthau,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Jun2005, Vol. 27 Issue 3, p171-174. 4p.;McQueen Alison, On Hans J. Morgenthau's "The Twilight of
International Morality", Ethics. Apr2015, Vol. 125 Issue 3, p840-842. 3p.等文章为代表。

(三)从理论角度对国际政治中道德作用的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并不是专门对摩根索的研究,但却是国内学者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的作用
所做的重要理论尝试,由于与笔者的研究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所以也作为中国学界在此问
题上的先行努力而加以回顾。
阎学通在 2014 年提出了“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他在《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一文中借用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张峰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将西方现
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古代道义观相结合而形成。阎学通试图用道义现实主义来解释崛起
国的道义或战略信誉对大国崛起的政治动员力、国际格局变化以及国际新秩序建立等的重要影
响。阎学通认为,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
的原则,正是符合了道义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通过重视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战略信誉来增强
国家在国际上的主导权,从而可能进一步实现崛起国对现行世界主导国地位的取代,完成世界
中心转移的过程。对于今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向,阎学通认为中国应该建立德威并重的战略信
誉,丰富“亲、诚、惠、容”的奋发有为的外交政策。
阎学通在文中解释了其“道义现实主义”与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关系,他认
为道义现实主义属于新古典现实主义范畴,与古典现实主义共享“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等核心
概念,并且同时反驳对古典现实主义受到关于道德与权力关系的误解。摩根索对于道德价值与
国家权力利益之间关系完整客观的论述,正是道义现实主义得以成立的前提基础。
但是,仔细分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接受作者的理论逻辑,那么追求一国的国际
信誉将可能成为一国在国际社会中行动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而国际信誉作为一种意识形
态,如果可以决定一国的对外政策,那么这正好与摩根索所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背道而驰。虽
然摩根索不否认道义原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但是却极力反对以意识形态替代国家利益来决定
对外政策的做法。在以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之外,引入其他决定政治行为的变量因素,无疑将
摧毁现实主义的完整性与坚固性,使得理论出现巨大的且容易被攻击的漏洞。此外,虽然文章
阐述了对道德价值的讨论在古典现实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却没有解释摩根索之所以如此重
视道德原则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深层原因,包括权力具有破坏性、权力均衡不足以维持国际社
会稳定和平以及人性本恶等深层原因。

在这篇文章之外,阎学通还有《和平的性质——和平不等于安全》 、《荀子的国际政治思


阎学通:
《和平的性质——和平不等于安全》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年第 8 期。
1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① ②
想及启示》 、《借鉴先秦思想创新国际关系理论》 等文章,都体现了其试图融贯中外理论、
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尝试。
何怀宏也是探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道德的一位重要学者。他在《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

性》 中特意强调了国际伦理的特殊性,认为国际关系领域看似是一个最不适合谈伦理的领域,
但同时它的确又是一个最有必要讲伦理的领域。虽然在国际领域很难讲伦理, 但也不是全无这
种可能性。作者对道德伦理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做出了与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相同的判
断。任何时代的人都拒绝放弃对政治行为的道德评估,
因为政治行为永远不可能避免道德评估,

将政治领域排除在伦理限制之外是错误的。
其次,在承认了道德伦理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之后,作者强调同样不能对道德伦理有过高的
理解,不能一讲伦理就以为是讲很高尚的东西。这与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第十六章“国
际道德”中开篇提醒大家的一样:
“关于国际道德的讨论必须防止两个极端:意识过高估计道德

伦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一是过低估计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何怀宏在另一篇论文《生存原则如何在国际政治中起作用——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一》 中,
通过将生存原则赋予一种道德涵义的讨论,也涉及到了国际政治中国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国际关
系中的生存原则如何起作用并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国际政治中虽然以权力为界定的国家利益作
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准则,生存和安全是国家利益的目标,但是古典现实主义同样强调“国家利
益是有限而合理的生存”
。一国的国家利益不仅要了解自身利益,还要了解他国利益,它必须在
不妨碍后者的前提下被界定。一旦一个国家追逐或被要求追逐某种对生存不必要的利益时,可

能反倒会危害自己生存的目标。 这篇文章关于生存原则与国际政治的讨论反映了作者关于道
德价值与政治权力这一国际关系重要问题的思考。

在《战争、政治与道德——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二》 一文中,何怀宏大致观察了后冷战
时代世界和中国所面临的战争与和平的形势,借助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阐述了战争的定义以
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再通过分析国际关系理论中常被认为是非道德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观点,
来探讨政治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其中心思想是: 战争应当受政治的目标控制, 而政治则应当受
道德的手段限制。
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上,作者认同古典现实主义者的观点,只是要谨防从中引申出普遍的
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的结论。作者甚至进一步将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作为真正
切实可行的国际关系伦理的基础。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切入,虽然涉及到了关于古典现实主义中
道德与政治的重要问题,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详细梳理二者关系的背后逻辑以及二者矛盾的深层
人性根源等问题。


阎学通: 《荀子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启示》 , 《国际政治科学》 2007 年第 1 期。

阎学通: 《借鉴先秦思想创新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政治科学》 2009 年第 3 期。

何怀宏: 《国际伦理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Hans J. Morgenthau, “The Evil of Politics and the Ethics of Evil”, Ethics, Vol.56, No.1 (Oct.1945), pp. 1-18.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6 页。

何怀宏: 《生存原则如何在国际政治中起作用——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一》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年第 1
期。

Hans J. Morgenthau, “Another ‘Great Debate’ :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46 , No.4 (Dec. , 1952) , pp.961-988.

何怀宏: 《战争、政治与道德——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二》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年第 1 期。
1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界对摩根索理论中的道德论述已经有了一定关注和研究,但这些研
究比起对摩根索“权力”的关注和研究来说是远远不足的,也已经有国内学者开始专注于国际
政治与道德的理论研究,这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也显示了该研究还可以继续
推进的空间。

1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

2017 年 6 月 6 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名为《美国威胁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
文章,报道指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尼基•黑利(Nikki Haley)很可能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N
Human Rights Council)上发表批评言论,指责该理事会把侵犯人权的国家接纳为成员国,并声
称该理事会对以色列存在制度上的偏见。这将是自这家总部设在日内瓦的机构成立以来,美国
驻联合国大使首次在其会议上发表讲话。黑利在这次讲话之前表示,美国将在考察“他们是否
真的严肃对待人权”后决定本国是否留在该理事会内。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于 2006 年,它取代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U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因为后者被人批评未能追究侵犯人权的国家的责任。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领导下,美国投票反对成立该理事会。到了 2009 年奥巴马任总统时,美国才加入该理事
会,它希望自己可以从内部改革该理事会“有缺陷的”制度。
黑利在启程之前告诉福克斯新闻(Fox News):“一个人权理事会怎么能接纳委内瑞拉和古
巴呢?根本就说不通嘛。
”她表示,这两个国家利用其成员国身份,刻意阻挠对其国内侵犯人权
行为的讨论。
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也批评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7 年 3 月,他打
破惯例,没有出席一份人权报告的年度发布会。4 月份,他对美国国务院工作人员表示,要求
别人“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会为实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制造障碍”

不过相对于美国对人权理事会的批评,美国也遭受到其他第三方机构及国家在人权问题上
的回击。批评人士和人权组织指责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对侵犯人权的国家的态度也没强
硬到哪去,他们提到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菲律宾的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
和土耳其的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等威权领导人的溢美之词,而这些
国家及领导人都曾在或正在国内施行许多备受争议的侵犯人权的行为。此外游说组织“人权观
察”(Human Rights Watch)还指出,由于沙特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关键盟友,美国等国家出于
政治考虑,接纳沙特为该机构成员国并对其国内存在的普遍人权问题视而不见,
“有违人权理事
会 10 年前创立时所定下的基本标准”

对于美国基于人权问题而制定和实行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在美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始
终存在着巨大争议。首先,就美国国内来说,对于美国是否应该将人权作为对外政策的依据这
一问题,始终有两种不同声音的回答。例如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就美国是否继续保留联合
国人权理事会席位时说道“过于将价值观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条件会阻碍美国推进国家利益。”
而针对蒂勒森的这一说法,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就表示了明确反对。麦凯恩批评国务卿蒂
勒森最近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言论,并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为一个以“自
由是人类不可让与的权利为理念”建国的国家,美国有义务在人权议题上发声。其次,就国际
上来说,美国以人权问题为标准来实行对外政策的行为令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颇有微词,其国
际影响并不十分积极。例如古巴政府前段时间针对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对古巴人权状况的抨击并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发表关于撤销奥巴马政府与古巴方面签署的协议的讲话之后,古巴政府回应道,
“美国人无权给
我们上课”,并对美国在人权议题上的双重标准进行了批评。另据《联合早报》称,俄罗斯外交
部 18 日批评美国的新古巴政策,并称这种反古巴的举措是“冷战的辞令”。俄罗斯表示,美国
此举令人遗憾,并强调会继续与古巴站在同一阵线,反对美国以人权为理由对古巴实施的外交
制裁行为。
摩根索认为美国将人权等道德原则作为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依据的现象肇始于伍德罗·威
尔逊。威尔逊主义作为理想主义的典型代表,占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思想的主导
地位。理想主义者认为人性并非本恶,或是至少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熏陶而变好,他们强调通
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他们主张在国际社会中,国际道德的存在是必要的,国
际规范及国际法是具有约束力的。应用在国际政治运作上,即是反映了理想主义者所强调的道
德标准和理性原则,希望借此促成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可于不妨碍其他国家权利的前提之

下展开合作。 在摩根索看来,一切将道德原则作为外交政策目的的行为都带有浓厚的理想主
义色彩,其中就包括以保护人权为目的而制定的外交政策和进行的外交行为。在讨论摩根索对
人权与外交政策之间关系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大致梳理一下人权的概念。
人权,就其基本意义而言,即是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

下,要求别人遵守或不得侵犯的一些原则。 在人类历史早期的奴隶制社会中,人的价值是由
等级来划分的,所谓的“人权”充其量仅仅是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权利,这种并非与生俱来的权
利是在经济社会及法律的不断发展完善中逐渐形成的。直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时代末
期,思想家才开始关注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基本权利。古希腊时期对人权概念讨论最多的两
个学派是伊比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其中斯多葛学派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类的这种
理性就是自然法的渊源,是天生而成、人人相同的,因此人类应当不分贵贱、一律平等。这对

后来人类平等、自然法的观念亦有很大的影响。 罗马法法学家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学派的自
然法观念,主张理性与自然法的和谐统一,认为人类应当生而平等。约一个世纪后的塞尼卡虽
然也延续了自然法的基本理念,但是更强调“人道主义”关怀,特别是在保护妇女和儿童的财
产和人格、保护奴隶、比较人道地对待罪犯、以及实施保护无依靠者的公众政策,等于是各种

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共享普遍平等。
人权真正被视为个人政治及法律权利的要求开始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及启
蒙思想家将人权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束缚的思想武器搬上历史舞台。
洛克在
《政府论》
中认为人类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自由和财产权等,而这些基本权利亦不能被

君主或其他的外力所破坏。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生而自由且平等、主权在民等
观点,这些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不可摧毁的,一旦放弃了自由、共通意志无法凝聚,

人民无异放弃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政府也无从依据共通意志施行福国利民的政策。 至此,
启蒙思想在继承自然法观念的基础上对人权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哲学塑形和理论构建。


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42-43 页。

陈俊宏: 《人权与民主(I)
:共生或互斥?》,
《东吴政治学报》2000 年第 11 期。

张翰书: 《西洋政治思想史》,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第,第 101-104 页。

乔治 H.萨宾:
《西方政治思想史》,李少军、尚新建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年,第 194-198 页。

洛克:《政府论(下篇)》,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5-12 页。

张翰书: 《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第 358-360 页。
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1776 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可以被理解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人权宣言”
,在宣言
中明确提出了人民权利的概念,意味着人权已经由一种思想、理论进一步提升为一种政治宣誓
或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政治契约。随后的法国 1789 年《人权宣言》也在文中明确提出了类似的
人权原则。人权概念从此正式进入政治及法律领域。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后,使得人类在二十世纪中期更加认识到战争的破坏
性与和平的重要性,在战争中被极度摧残的人的基本权利也受到国际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在
国际范围内对人权给予更加严格和全面的维护与保障得到战后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吁。
《联合国宪
章》的第一条第三款中,明确提出要“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与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8 年 12 月 1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其中第二条平等原则即揭橥:“人
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

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鉴于人权保障即建立联合
国的基本宗旨之一,
《世界人权宣言》将人权概念进一步提升为各国应当遵守的国际准则,将人
权界定为一个国际政治概念。
对人权概念的学术讨论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开始,德国著名公法学者艾里耐克(George
Jellinek,1951-1911)在其代表作《公权论》中,根据公民对国家地位的理论而对人权进行了三
分法,建立了古典人权体系,包括自由权的人权、参政权的人权和受益权的人权。到了二十世
纪初生存权入宪之后,凯尔森(Hans Kelsen,1881-1973)在其《国家学概论》中修正了艾里耐
克的理论,将社会权增入体系中,人权体系由此变为四大类。
徐显明从世界范围内人权立法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四个“89 年”历史事件将人权体系分为

四大类。 第一个是 1689 年,由英国《权利法案》发表为代表的英国式人权体系,首次以法律
的形式将个人的基本权利从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开创了首个欧洲人权体系。
第二个是 1789 年,由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更全面、准确、概括和系统地建立了对大陆国家
带来广泛影响的法国式人权体系。第三个是 1889 年,日本以“明治宪法”固定了明治维新的改
革成果,其中有涉及到“臣民的权利和义务”条款,这部东方的第一部宪法被认为是西方人权
思想在东方开花的结果。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东方封建专制的顽固传统影响,人权的
主体仍用“臣民”表达,而且人权的全部内容都被置于法律范围之内,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有
限人权体系”成为亚洲式人权体系的代表。第四个是 1989 年,在亚洲和东欧许多国家形成了一
股改宪的风潮,人权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逐步形成对人权的统一认识,形成了国
际型人权体系。
在对人权进行概念界定时,
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李步云认为人权就是“人的权利”,
其不仅包括个体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等基本权利,还包括

残疾人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罪犯的特殊权利等非基本权利。 徐显明认为,人权不过是人
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它包含
着“是人的权利”、“是人作为人的权利”、
“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权利”和“是使人成为有尊严的


联合国大会,
《世界人权宣言》,
(纽约:联合国,1948) 。

徐显明:
《人权的体系与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6 期。

李步云: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法学研究》1991 年第 4 期。
1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人的权利”等多个层次。 黎国智认为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直接提出和阐释了人权的
概念,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讲,
“人权仅仅是指一般人的基本权利,即是与生俱来的不

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广义上讲,
“人权既包括一般的自然权利同时也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
韩桥生将人权概念界定为“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必须由法律来规定和保障的
根本权益做到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因为我们强调了人权的客观属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同时也重视人权是一种法律权利,体现人的主观能力性。承认人权是一个动态概念,做到
了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概念中隐含的人权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法律性三个属性又体现了意

志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摩根索在书中虽然并没有给人权做出一个清楚明晰的概念界定,但是通过对摩根索在论述
国际道德问题中的思路和内容来推断,我们可以认为摩根索在广义上将“尊重人的生命和除非
在及其特殊、可以免罪的情况下拒绝侵害人的生命”作为一项基本和显而易见的人权来进行讨
论。
纵观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的行文逻辑,我们可以发现,摩根索首先在著作的前
三编用了巨大的篇幅来论述权力——这一现实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涉及到了权力的
涵义和内容等方面,但是摩根索虽然重视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核心作用,但是摩根索并没有将
权力当作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万能钥匙。摩根索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权力天生具有破坏性,
“权
力追逐不是使社会四分五裂,就是使弱者的生活和幸福屈从于强者的专横意志。”因此权力需要
受到控制,这就需要权力均衡来进行调节,以此来达到让国际环境走向稳定状态的一个可能性
条件。但是正如摩根索所欣赏的所有审慎的政治家一样,摩根索这位伟大的政治理论家在其现
实主义理论中对所有问题的讨论也都怀有一个谨慎的态度,以至于他并没有将国际社会走向稳
定及和平的希望全部压在权力均衡一枚赌注上。摩根索敏锐地意识到虽然权力均衡对权力的破
坏性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但是由于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和功能不足,即使在权力
均衡发挥作用的鼎盛时期,也是在另外一种因素的保障作用下才发挥效用的,而这种因素就是
道德的力量。
“那个时代的一些伟大的政治著作家都认识到这种文化和道德统一是权力均衡赖以

存在的基础,使权力均衡的有益作用得以发挥。”
在西方的传统中,权力均衡所寻求的目标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管理和限制权力追逐,正
是在这两点上,道德的因素进行了有力的干预,以保护社会免遭动乱,保护个人免遭奴役和杀
戮。这里所提到的两个“保护”就明显指向了上文所说的摩根索在广义范围上对“人权”的理
解,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摩根索的理论体系中,人权这一概念是从属于道德这一更宽泛的范围
之内的。在之后的论述中,尤其是《国家间政治》一书的第十六章“国际道德”中,摩根索详
细解释了国际道德对保护人类生命的重要作用,其中就包括“和平时期保护人类生命”、“战
争时期保护人类生命”、
“对战争的道义谴责”等几个具体方面,明显涉及到了关于保护人权作
为道德所自然内涵的组成部分的特殊地位。
对于人权与道德二者在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关系,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有过具体的指


徐显明: 《人权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普遍问题》 ,
《文史哲》1996 年第 2 期。

黎国智: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83 页。

韩桥生、钟美玲: 《人权概念的科学界定》,
《党史文苑》2008 年第 3 期。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52 页。
1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涉,在本书第五编“国家权力的限制: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中的第十六章“国际道德”中,
摩根索涉及到了“人权与国际道德”这一问题。在摩根索看来,人权可以看作是道德的一个具
体表现形式,如果一国不能将道德原则作为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那么一国亦不应该将
人权原则作为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因为道德概念中包含了对人权的要求,二者在根本
上具有概念的一致性。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人权问题在摩根索国际政治理论中的讨论来引出道德这一相对于权力
的另一个在摩根索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第二节 人权等道德原则是否可作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摩根索在广义上将“尊重人的生命和除非在及其特殊、可以免罪的情况下拒绝侵害人的生
命”作为一项基本和显而易见的人权来进行讨论,摩根索强调,将所谓的人权强加于别国或者

由于别国不遵守某些人权原则而对他们施加惩罚是“无知”和“鲁莽”的。 因为这样的认识
明显是基于对人权具有普遍适用性为前提而提出的。但是正如摩根索明确指出的,人权作为道
德的具体要素具有时间和文化上的相对性,其普遍适用性是经不起推敲的。例如在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所被禁止的童婚现象,在印度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仍然十分盛行。为了将包含人权要求的
道德原则与一国的外交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清楚,摩根索在书中以柬埔寨红色高棉运动为
例来进行阐释。
一种观点认为,红色高棉政权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在柬埔寨的大规模屠杀事件,肇始于美国
对柬埔寨领土的大规模轰炸而将越南战争的战火延烧至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本想让柬埔寨置
身于美国与越南的军事冲突之外,但是美国为了在越南战争中创造更多的胜利条件而制定了使
柬埔寨卷入积极军事行动的政策,结果造成了红色高棉政权的上台以及之后对柬埔寨的恐怖统
治。
所以有人认为美国对柬埔寨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降临到该国的人道主义灾难之间存在着因
果联系。但是摩根索认为,美国的行动与柬埔寨的遭遇并不能说明美国对柬埔寨所发生的事情
负有直接的道义责任,但可以说政治家要为其行动的未能预见到的和不可预见的后果,承担连
带的道义责任。此外,摩根索强调,如果认为由于这种因果关系,美国就负有道德上的义务来
阻止在柬埔寨所发生的事情或者减轻柬埔寨人民的苦难,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摩根索指
出在罗马法中有关对道德和法律的一项原则制约:任何人都不承担超出其能力的义务。所以说,
尽管美国对柬埔寨所发生的事情负有道义责任,那也不能责令它实施任何一项具体政策来履行
其道德义务,因为美国并不具备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能力并且美国如果那样做也不会为美国带来
更多的利益。
那么假如说,美国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柬埔寨的人权问题,并且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笔
者认为摩根索应该会赞同这种行为。但是仔细回想和品位摩根索的相关论述,其应该认为美国
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能力,任何其他国家也不一定有,因为回到摩根索对道德的基本认识上看,
他认为道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一国的道德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国家,即使美国按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92 页。
1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照自己的道德准则来解决柬埔寨的问题,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也并不理想。正如童婚制度在大多
数国家是不道德的,但是在印度非常常见,如果现在强制印度取消童婚制度,印度的国民也不
一定完全赞同,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事情在印度是理所应当、司空见惯的。虽然柬埔寨的乱象
是美国引起的,但是红色高棉的上台并不是美国支持或是鼓动的,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统治更
多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有道德责任去谴责红
色高棉的非人道行为,并且为柬埔寨做出改变和效仿的榜样,但是美国并没有道德义务去用具
体行动干涉柬埔寨的国内政治。此外,正如摩根索反对越战的理由一样,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地
区的小国,从地缘政治来看,对美国的安全和生存等基本国家利益既不构成威胁也带来不了多
少利益,美国的力量也不足以左右这一地区的政治发展方向,所以在摩根索看来,“以权力界
定的利益”才是衡量外交政策的唯一准则。
在柬埔寨惨剧发生之后,曾有美国“鹰派”代表指责美国政府当时在越南战争中的优柔寡
断,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当时能抱定“跑到终点”的胜利决心,不顾一切代价取得在东南亚战争
的最后胜利,柬埔寨将免受那样的惨痛遭遇。针对这一假设,摩根索以一条外交和军事政策的
基本原则来进行反驳——在某一特定行动中所冒的风险和所受的损失,必须与在这一行动中取
得成功的机会相称。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仅仅将扫除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恐怖统治作为整个东
南亚战争的首要目标而行动的话,虽然可以获得道德上的完满和局部胜利,但是将会冒着在整
个东南亚甚至亚太地区军事及政治战略失败的巨大风险,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政治伦理和政治
艺术的。
对此,摩根索认为,外交政策与道德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并不是一种特殊情况,而是人类
作为道德动物所面临的一般情况的具体表现。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时,摩根索告诫我们
所能做出的最佳努力,是根据林肯提出的作为政治道德基础的那些建议行事——林肯告诫不要
对我们自诩的道德夸夸其谈,并阐明人的行为应在合乎道德与把握成功之间保持适度。总的来
说,摩根索认为一国可能会在某些国际政治问题上负有道德责任,但并不一定负有将这种道德
责任转化为具体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的道德义务,在面临道德判断与外交行为之间的矛盾时,
不能做出超出自己能力和权力范围之外的选择。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外交政策行为并非是一项可以完全脱离道德意义的事业,
它总是受到行为者、行为对象及纯粹的旁观者道德判断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道德因素
在外交政策和行为中的普遍存在就轻易断言一国有将自己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使
命,原因在于我们适用于自己的道德判断与行为标准对别人来说并没有普遍适用性。摩根索认
为道德原则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具有时间和文化上的相对性:就时间上来说,某些适用于一
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历史时期;就文化上来说,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一些道
德原则为一部分国家和政治文明所遵守,却不被另一部分国家和政治文明所遵守。
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灯塔”,将本国的文化和制度通过各种必要和不必要的手
段推广向全世界,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支撑。摩根索对此明确反驳,指出如果美国将自己所珍
视的抽象原则作为命令强制其他国家接受,而不是建议他们模仿,就会与美国悠久的外交传统
背道而驰。亚当斯认为对于美国来说,不应当将自己的政治原则强加于人类的其他部分,而是
应当通过美国的榜样作用来吸引人类的其他部分主动学习。托马斯·佩因曾说美国革命“不是

2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人权及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

只为美国人的,而是为全人类的”,但是美国对全人类的这种积极意义并不应当用“火与剑”
来输出,而是应当以其成功的榜样昭示于世界各国。同样的道理,既然人权从属于道德的概念
之下,并且摩根索认为道德并不能作为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在制
定外交政策与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将人权作为政治目标或者政治借口来进行外交活动甚至外交
制裁,这样的行为是明显不符合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

2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在摩根索看来,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正是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典型代表,也正是
当今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以道德原则作为制定外交政策依据的现象的“佼佼者”,这也
正是为什么摩根索在赞扬道德对权力及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起到重要限制性作用时都使用的是
过去式语态。对于 20 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摩根索最关心的问题正是道德价值在国际社会上的
衰颓,甚至于传统国际道德体系在民主责任制和民族主义的冲击下逐渐趋于解体,
“伦理道德体

系过去曾对外交政策的日常运作施以约束,但现在再也做不到了。
” 具体来说:第一,外交事
务中的民主责任制取代了贵族责任制;第二,民族主义行为标准取代了普世主义行为标准。面
对这一问题,摩根索似乎有些痛心疾首,因此他呼吁在外交领域恢复“旧制度”的游戏规则,
进而重新建立超越民族主义国家道德的超国家伦理道德体系。

第一节 国际道德建立的基础

在讨论国际道德体系的解体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认识一下摩根索所说的传统国际道德体系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这种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首先,摩根索提出的这种超国家道德伦理体
系具体由三部分构成,那就是在基督教信仰、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三种因素长期浸淫下在欧洲
贵族之间形成“国际性贵族间个人伦理”并演化而成的国际道德体系。其次,这种贵族国际道
德主要依靠三条纽带来维系,即贵族间文化纽带、君主与大臣间契约纽带和贵族间的物质纽带。
摩根索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尤其是 17、18 世纪的欧洲,国际道德主要是个人主权
者(君王及继承人)和有着极大封闭性、同质性和内聚力的范围相对较小的贵族统治集团所关
注的问题。
第一条国际道德所依附的纽带就是贵族间的文化纽带:由于欧洲大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经济等元素影响,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包括君主和贵族)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之
间往往经常性地保持密切的私人联系。这些统治者之间往往会基于亲缘关系、共同的语言、共
同的文化价值、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信仰等原因联系在一起,在各国之间形成一种较为稳
定的私人人际关系纽带。这些统治者在文化上共享基督教、普世主义及人道主义的价值,这种
共同的“艺术、法律和礼仪体系”、“同一水准的礼貌和修养”以及“尊严和正义的意识”是
当时“时代的普遍风尚”,而标榜这种“普遍风尚”的贵族统治者对于何为君子的道德判断标
准也有着高度一致的共识,这种共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着普遍的适用范围。当我们在
讨论英国的国际道德时,我们相当于就是在讨论乔治三世个人的政治行动在欧洲贵族集团中的
道德,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对法国和路易十六的道德讨论以及对俄国和凯瑟琳一世的道德讨论。
贵族统治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国家,也就意味着可以责成他们对其所代表的国家行为承担
个人责任。路易十六在国际舞台上的任何动作,不仅反映路易十六个人道德义务,也反映法国
的国家道德义务;不仅关乎到路易十六的个人荣誉,也关乎到法国的国际声誉。由于其他国家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77 页。
2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的君王背负着同样的道德义务,所以如果路易十六违反了这些义务,不仅会引起他个人良心上
的不安,更会引起超国家贵族社会集体本能的反对,从而让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承担着丧失个
人威望和丧失权力的双重代价危险。因此这种建立在贵族统治者个人之间的文化纽带是实在而
且稳定的,并不是虚构和多变的。
第二条国际道德所依附的纽带就是君主与大臣间的契约纽带:由于贵族统治者个人几乎拥
有对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全部合法所有权,所以对于君王来说,外交和军事大臣就相当于是效忠
于雇主的雇员。对于外交或者军事大臣的任命,也并不是通过有着客观而严密标准的层层考试
遴选机制完成的,君主与大臣之间更多是靠私人或者亲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契约关系。所以当
大臣在参与制定或者执行一项外交政策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国家或者民族大义,而是如何对
自己所侍奉的君主负责。这种对实体个人而不是虚构集体负责的工作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外
交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外交大臣形成了道德制约,因为一旦大臣的国际政治行为
违背了道德义务,委托其代表自己的君主必然会受到连带的道德责难,进而影响由君主所代表
的国家在国际上的道德声誉。
第三条国际道德所依附的纽带就是贵族间的物质纽带:诸如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大臣对封建
君王的效忠,除了出于个人荣誉与契约精神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更有赖于君主在俸禄和
权位等物质方面上的对大臣的承诺。摩根索甚至认为,“谋取物质利益的欲望尤其为这种贵族

社会提供了比忠君报国的纽带更坚韧的共同纽带。” 在 17、18 世纪的欧洲各国之间,一国政
府向另外一个国家的外交官或外交大臣支付津贴的行为十分常见,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现象称
之为一国对他国官员的贿赂甚至收买。比如两国在谈判以及缔结条约的过程中,甲国的政府由
于乙国外交大臣在谈判上的让步及缔约中的合作而给予乙国外交大臣丰厚的酬金,在当时的欧
洲政治中并不是什么秘密,也不会背负任何道德非议。如此来说,掌握部分国家外交权力的外
交大臣及外交官对于在缔结条约时获取他国物质报酬的利益期待,会非常强有力地刺激各国在
谈判时达成协议。所以当外交结果与外交大臣的个人切身物质利益相挂钩时,僵局、无限期的
休会以及长时间的战争都将是政治家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种对于外交领域的商业化倾向,
钝化了国际争端的棱角。同时也将各国间的权力欲望斗争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

第二节 民主责任制对国际道德的破坏

但是到了 19 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大陆的蔓延,各国的政治体制包括选官制度发
生了重大的改变,政府官员的民主遴选制度和民主责任制度取代了过去的贵族统治,过去由世
袭的少数贵族所占据的外交职务,被不论阶级差别通过选举产生且定期轮换的公职官员所取代。
相较于贵族官员对个人(君主)负责,这些从全民中选举产生的公职官员在法律和道德上都对
集体(议会多数或全体选民)负责,外交事务一下由个人领域放大到了全民领域。摩根索认为
国内政治出现的这些重大变化,对国际道德秩序的效力及道德秩序本身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效
应。
当乔治三世的英国与路易十六的法国在国际社会上进行外交行动时,我们可以说两国都服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78 页。
2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从某种道德制约,而对于这一道德制约,两国都有十分深刻的共识,而且对于两国来说这种制
约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两国的外交行动和对外交行动的道德制约都直接与特定个人(君主)的
良心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说英国议会对美国国会负有道德义务时,我们则是在就一
个虚构的集体而论。虽然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概念好像是单个的实体,
但是在国际道德的角度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实体来承担外交行为的道德义务。英王虽然是名
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其并不对具体的外交事务负责;英国首相及外交大臣不过是内阁成员,
其任何决定和行为都对多数党负责;由多数党组成的内阁在法律上又只对议会负责,从法律角
度看内阁也不过是议会中的一个委员会;而议会最终对全体选民负责,也就是说国家的一切外
交行为都理应得到选民的授权。这样一来,外交行动的决策来源就变成了无数不同个人意志的
集合,并且能够代表这些个人意志的议会及外交官员还会经常更迭,之前维系贵族国际道德的
个人纽带就被完全拆散,之间建立在基督教信仰、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三种价值之上的外交游
戏规则也被完全打破,我们之前所谓英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的国际道德也因为失去了赖以产生
的个人良知本源而趋于销蚀。
摩根索认为,由可以清楚辨识的个人所掌管的国家是一个有效的国际道德体系存在的前提
条件,因为国际社会可以责成某个人对其所代表的国家外交行为承担个人责任。而当国家责任
被广泛分配到全体民众身上时,由于每个公民对国际事务中的道德要求持有不同观点,甚至这
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可能意味着最终没有道德观念,那么国际道德就很有可能无法成为限制外交
行为的一个有效体系了。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责任制构成了对国际道德的破坏。

第三节 民族主义对国际社会的破坏

当民主责任制对国际道德体系构成威胁的同时,民族主义更进一步地威胁着国际道德赖以
发挥作用的空间,亦即国际社会本身。摩根索认为建立在基督教信仰、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三
种价值之上并且依靠贵族统治阶级个人间纽带而维持的贵族统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很大
程度上构成了传统的国际社会本身,而且这种国际社会是凌驾于各国国内社会之上的真实社会,
各个国家在这个真实的国际社会中遵从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价值,因此所有的国家间权力斗争
也都被有效地限制在共同的框架之内,其相互矛盾也就有着非常大的协调空间。但是随着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开展,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就此诞生,之后的历史发展目睹了普世主义的贵族社
会对国际政治的影响逐渐衰落以及民族主义对国际社会的逐渐解构。
由于在民主责任制背景下,一国的实际统治者不再是从拥有共同文化信仰和礼仪修养的贵
族阶级中世袭产生,而是从本国大众人民中通过选举和考核一步步爬升至权力顶峰,所以这些
统治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仅代表本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也就是说之前那种不同国
家的统治集团所隶属的并且有着共同行动框架的国际社会,已经被众多的国内社会本身所取代
了。之前各国相互遵循的那种由国际社会所提供的行为标准,也被各国自己的国内社会所要求
的行为标准所取代。而民族主义为了更大限度地将个人无法在国内得到满足的个人权力欲望转
移到国际社会中去,
天然具有狭隘性和排他性,
在民族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道德与由基督教、
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三种因素构成的超国家道德之间,也天然存在着矛盾性。而这种矛盾冲突
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即普世性的道德原则“不可杀人”与战争时期以国家为名义对剥夺

2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他人生命行为的鼓励之间的矛盾。这两种道德行为规则所针对的个人面临着这样的冲突:既要
忠于人类整体,尊重人的生命而无论国籍或者种族,又要忠于某个特定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利
益在特殊情况下要求以牺牲别国成员的生命为代价而满足。在面对这种尖锐的冲突时,由于超
国家道德的软弱无力和超国家道德对个人心理素质的极高要求,大多数人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效
忠国家的立场从而解决这种冲突。
但是摩根索认为,虽然生活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的个人在面对超国家道德与本国道德要求二
者的冲突时有很大的惯性选择忠于后者,但是个人在自己的良心上体验了普遍性道德标准的软
弱无力和国家道德作为驱动人们在国际舞台上行动之动力的绝对优势后,其良心并没有归于安
宁。为了缓解良心上的不安,多数人选择了一种自欺欺人的权宜之计,即把某一特定国家的道
德要求等同于超国家的道德。于是一种民族主义化了的“普遍道德”便应运而生,所有国家都
遵守的那种道德的普遍性,为声称有权得到并渴望得到普遍性承认的国家道德的特殊性所取代。
这样一来,在国际社会上存在着多少具有政治能动性的民族国家,就潜存着多少声称普遍性的
特殊国家道德。
当民族主义取代基督教信仰、普世主义和人道主义成为每个国家道德标准的源头时,妥协
这一传统外交的美德,便成了新外交中的变节。因为如果冲突双方是在同一框架下进行权力争
夺,那么调解和让步将是可能且正当的;一旦道德标准本身取代国家利益成为冲突的利害所在
时,妥协就意味着投降。当我们将 16 至 18 世纪欧洲各国长期斗争的历史与当代国际问题进行
比较时,将对这种变化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例如,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在于对领土
和权力的争夺,其利害得失在于增加还是减少荣誉、财富和权力。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法兰西
的、奥地利的、不列颠的还是普鲁士的道德标准,都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而这恰恰成为了当
今国际社会的利害所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国际舞台上的每一个竞争者都愈加强烈
且毫无保留地声称它的“生活方式”包含全部的道德和政治真理,并打着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旗
号企图强制将本国的道德观念等同于全人类必须接受且终将接受的道德观念;每一个竞争者都
带着救世主般的狂热以及将其民族主义普世化的要求向另一个国家提出挑战,而另一个国家也
必将以同样的方式给与回击,
“国际社会的道德似乎倒退至部落主义、十字军讨伐和宗教战争的

政治和道德上去了” 。因此摩根索将现代历史中出现的民主主义、共产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都归为民族主义化的普世主义的典型代表,三种自称拥有普遍性效力的道德和政治体系其实都
只是代表特定民族国家利益的道德和政治要求,它们非但不能限制国际舞台上的权力斗争,反
而使这一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野蛮和激烈程度。
简单来说,在摩根索看来,国际道德体系的解体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第一,国际道德的毁灭——贵族统治被民主选举和责任制取代,实在个人被虚构集体所取
代;
第二,国际社会的毁灭——民族主义战胜国际主义,具有凝聚力的国际社会被众多民族道
德个体所取代;
第三,民族主义的恐怖升级——普遍道德和国家道德矛盾时,结果是将某一特定国家的道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91 页。
2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国际道德体系的基础和解体

德等同于全世界的普遍道德,产生了一种新的“普世主义行为标准”。

2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摩根索认为,19 世纪初期发生的拿破仑战争,作为法国大革命埋下的战争火种的延续,正
是可以看作是这种从真正的普遍性体系向众多号称普遍性并为之展开竞争的特殊道德体系演变
的最初萌芽。对于拿破仑帝国和反法同盟来说,双方似乎都是各自真理的绝对捍卫者,所以战
争是在双方都声称自己具有普遍性道德目标而实际上完全是各自的特殊道德原则的名义下进行
的:一边是法国革命的特殊道德,一边是欧洲正统性的特殊道德。然而随着拿破仑的滑铁卢惨
败,以及神圣同盟在对抗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时对自我原则捍卫的失败,都证明了当时那些企
图将特殊道德规范确立为具有普遍性效力的道德规范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但是这样的失败并没
有成为后人悬崖勒马的警示,反而有更多人继续重蹈覆辙。
摩根索认为在拿破仑战争结束的一个世纪之后,在当时的历史现状下,声称具有普遍性的
特殊道德行为规范,已经完全取代了一般的和几乎是永久性的普遍道德行为规则。而这一转变
的直接表现,正是肇始于威尔逊总统在 1917 年 4 月正式对德国宣战并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
涡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威尔逊认为美国是在进行一场“为民主创造一个安全的世界”的战争。
摩根索认为,如果以威尔逊这种打着“民主圣战”旗号而进行战争的角度来看,美国参加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意图其实与中世纪的十字军圣战具有极大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企图将某一个集
团所信奉的道德体系作为具有普遍性效力的道德推及全球而进行的战争。然而这种十字军式的
外交观念指导下而制定的外交政策并施行的外交行为,是否符合美国建国以来联邦党人的外交
观念呢?摩根索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节 美国传统外交的榜样观

既然十字军式的外交观念并不是美国建国以来的传统外交观念,那么当时的联邦党人对于
美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何真知灼见呢?美国传统的外交观念又是如何一步步转变成威尔逊时
期的十字军观呢?这就要从美国的特殊性谈起。摩根索曾说过,
“如果不理解美国,便不能理解

美国的外交政策。”
摩根索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这种不同并非意味着美国比别国更好或者
更糟,但是这种特殊性是确定的。由于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让其远离欧亚大陆的纷争而
独立发展,其周围也并没有强敌环伺,所以美国人相信自己足够幸运以成为“上帝的选民”,
可以一直在政治真空或者半真空的地带有组织地缓慢扩张,并最终抵达太平洋沿岸。试想欧洲
某个国家要想取得如此规模的领土增长,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多少实力相当甚至相甚的对手
对抗。因此,美国自建国以来,并没有秉持欧洲那种纯粹为了领土征服扩张目的而形成的外交
观念,反而形成了一种“命定扩张论(conception of manifest destiny)”:美国的扩张并非任何

人的刻意为之,而是天意本身使然。 当美国抵达太平洋时,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 1980 年左右
的美国疆界已经封闭,而当时美国的政治家们也满足于美国的疆界停留在太平洋海岸以东、加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27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28 页。
2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拿大以南、墨西哥和古巴以北。所以如果有人认为美国向来有着殖民扩张的外交传统,那么无
疑是对美国早期历史的误解和遗忘。
起初,美国政府和民众,甚至是外部世界,都相信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场新实验,试图以
平等自由等原则为基础,建立起一种不仅能够为美国人民带来幸福,更能为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的新制度。美国确实对自己的制度有着天生的优越感,所以在建国之初就将自己视为他国效仿
的榜样,并且希望其他国家通过学习美国的制度来完成美国对世界做出有益贡献的渴望。但是
这里要强调的是,联邦党人并不希望通过强制手段输出自己的制度,而是希望他国来通过学习
来主动效仿自己,这就构成了美国外交政策最初的榜样观。美国前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
在 1821 年说出了这种态度的要点:凡自由独立的标准得以施展或应该推行之处,美国会寄予关

注、祝福及祈祷,但它不致向海外去寻找毒蛇猛兽加以摧毁。

第二节 美国外交的传教观

虽然美国建国初期一直秉持着外交政策的榜样观,但是这种情况被 1898 年美西战争所改变


了,摩根索甚至认为美西战争象征着美国外交观念的一种危机。美国对西班牙的胜利,使得美
国对于如何处置西班牙帝国的剩余领土感到无所适从,美国的犹豫不决在于,不知道是该继续
止步于太平洋边界的传统,将被征服的西班牙殖民地还给西班牙,还是应该收下这些领土,跨
出西半球。这种尴尬的无所适从体现在美国面对是否应该吞并菲律宾时尤其明显,麦金莱总统
甚至声称自己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菲律宾时曾在夜晚跪在床头祈求神的指引,而他最后决定吞
并菲律宾是因为他听到了上帝告诉他应该这么做,在这之后,麦金莱总统还需要一群长老会牧
师为他的决定正名。印第安纳州参议员贝弗里奇在解释美国吞并菲律宾的原因时曾表示,美国
有义务、有责任吞并菲律宾,因为美国有责任将西方文明的祝福带给“我们褐色皮肤的小兄弟

们。” 摩根索认为美国这种在外交政策上的观念是“对传教热忱第一次、也可能是最愚蠢的

一次表达;从那以后,传教热忱成了美国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一个基石。”
美西战争深刻影响了美国、美国人和美国政府的意识,这些改变尤其体现在美国对外政策
目标上,从此美国人开始认为“以扩大自由和平等的范围”这样的旗号可以为美国在西半球的
领土扩张正名。美国开始认为自己有一种新的使命,这种新的使命与榜样观下的传统使命不同。
如果将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榜样,那么其主要使命就是让这个榜样尽可能的又好又吸引人,并让
他国自我决定是否采纳;如果确信自己如今要为其他国家履行一种新的使命,那么美国就需要
把自己的制度的祝福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并积极介入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美国自己对吞并菲律
宾理由的尴尬解释,确实表明美国在对外政策目标上塑造了另一种观念——传教观。

第三节 美国外交的十字军观

摩根索认为美国对西班牙的胜利让美国突然间变成一个不再将利益、攻势和领土野心局限
于西半球的国家,同时使得美国继承了西班牙帝国,成为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一员。萨姆纳曾


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 年,第 19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31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31 页。
2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在美西战争结束后表示,虽然美国在战争中击败了西班牙,但西班牙也为美国的对外政策镀上
一层帝国主义色彩,就此而言,西班牙征服了美国。
如果说美西战争为美国带来了传教观,那么威尔逊上台后就为美国带来了比传教观更进一
步的观念,其主张美国有权利也有责任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张捍卫其基本价值的十字军运动,
这种责任同时要求美国摧毁敌视美国所代表的自由民主的敌人。威尔逊宣布参加美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理由并不是为了获得领土的扩张、经济的增长或是权力的增加,而是在“让世界安全
地发展民主”的旗号下,为了消灭敌视美国所代表的自由民主的敌人而战,美国认为这些敌人
同时也是人类的公敌。一旦这些敌人被消灭,那么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普遍幸福的前提就必然
得到保证。所以美国人形成了这样一种逻辑:敌视美国自由民主的敌人必是人类公敌,这种敌
人不仅是政治或军事上的敌人,更是道德上的敌人,这种敌人不仅应该被击败,更应该从地球
上被抹去。由此看来,威尔逊总统引入了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第三种观念——十字军观。

第四节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最初美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时秉持的是一种被动的榜样观,希望通过建立一种
制度来吸引他者的主动效仿;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开始将传播美国制度视为上帝赋予的责任,开
始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主动为其带去美国文明的祝福;威尔逊总统上台后将美国的传教观引
向了更极端的方向,
为了人类幸福抹去一切敌视美国价值观的敌人,
为此不惜发动一场“圣战”。
但是摩根索认为以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十字军观对在全世界发动民主“圣战”这样的要
求也仅仅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一旦真的要其应对现实情况做出某些具体决策时,这些理想主义
者往往手足无措。摩根索认为 1920 年美国对《凡尔赛和约》以及《国际联盟条约》的否决已经
标志着威尔逊和十字军观的失败和终结,这种失败源于威尔逊十字军运动与现实权力的脱节:
他们企图跳出世界来改造世界,而非在世界之内发挥作用;他们向全世界宣告道德与法律的原
则,却最终发现自己没有支持这种宣言的力量。
摩根索认为美国在外交政策中的这种无力感一直持续到 1947 年,尽管中间经历了罗斯福新
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外交观念仍然没有摆脱理想主义的影响。罗斯福在意识到十字军
式的外交观念无法在美国维持后,采取了一种似乎是对早期联邦党人观念回归的“孤立主义”
政策。但是这里要注意区分的是:罗斯福的“孤立主义”是一种“消极的孤立主义”,它幻想美
国存在一种被孤立的自然状态,而为了保持这种孤立状态,美国应该什么都不作为,似乎你只
要对世界视而不见,
世界就不会打扰你;而联邦党人时期的孤立主义是一种“积极的孤立主义”,
联邦党人意识到美国的安全有赖于置身于欧洲列强斗争之外的均势环境下,为了保持美国的这
种孤立地位和均势状态,必须通过积极的对外干预政策来予以保障。虽然罗斯福消极退缩的“孤
立主义”看似表面上与威尔逊十字军式的理想主义南辕北辙,但有意思的是,在更深层面上,
二者恰似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双方都拒绝与世界产生现实上有机的联系:
威尔逊妄图跳出世界,
而罗斯福幻想退出世界。
以上种种令美国在对外关系中犹豫不决、有心无力、遇事掣肘及遁世离俗的观念,似乎在
1947 年突然出现了转机,摩根索将 1947 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史上的分水岭,甚至认为以三大
外交政策出台为标志的外交转向不啻为一场外交革命,这三大外交政策分别是遏制政策、马歇

2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
摩根索认为这三项具有创造性的外交政策使美国摆脱了乌托邦式的幻想,
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对国家利益的关注上,并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来恢复均势状态,在欧洲及
土耳其等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摩根索并没有为这些政策在欧洲等地的成功而感到欣慰,相反,摩根
索痛心疾首道:“这些政策有多么矛盾,以及它们的巨大成功如何成为日后多年美国对外政策

的诅咒。”
首先,摩根索批评遏制政策,是因为遏制政策在应对苏联的威胁时取得了成功,但不能代
表它在应对亚洲问题时同样有效。摩根索认为当时美国并不是靠实际的军事打击,而是靠象征
性的军事警告取得对苏联遏制的成功;但是当美国面对中国在亚洲扩大影响力的问题时,却采
取了实际军事打击的做法,而且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并不在军事性
质的,而是文化性质的。
其次,摩根索批评马歇尔计划,是因为经济援助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但不能代表它
对亚洲的援助同样有效。摩根索认为美国对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效果
是建立在美国与欧洲共享几乎同样的文化传统及道德价值,非经济性的因素是欧洲现代经济体
系建立的基础,因此及时的经济输血能够缓解欧洲经济的颓势。但是亚洲国家基本上属于发展
中国家,真正缺乏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缺乏某些非经济的文化及道德素质基础,所以单纯
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再次,摩根索批评杜鲁门主义,是因为反共主义虽然阻挡了共产主义对希腊和土耳其的颠
覆,确保了希腊和土耳其的完整与独立,但是无法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在反共的惯性
下将反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对外目标来指导战后美国的所有外交政策,使得美国在对外交往
中带上了“妖魔化”的眼镜,这种对所有共产主义国家不加区分“妖魔化”的方法将我们的注
意力从“以权力界定的国家利益”身上转移到意识形态上,以至于使外交政策脱离政治现实而
注定失败。
摩根索之所以将三大外交政策视为美国对外政策的诅咒,是因为摩根索深刻认识到,虽然
这些政策在早期于各自相应的地区和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功,一旦将这种具体而特殊的成功视为
抽象而普遍的成功并进一步将其提炼为若干普世原则并指导外交政策时,问题就出现了。此时
我们再次注意到威尔逊与罗斯福在外交过程中想法与行动的鲜明取向——在思考和执行对外政
策时,倾向不以任何特定历史环境为具体出发点,也不以务实精神为出发点,更不立足于增长
国家权力和满足国家利益,而是以普世、抽象和教条的原则为基础。
对于这种倾向,正如我们在本文第四章“国际道德体系的解体”中讨论摩根索对“民族主
义普世化”的批判,亦如我们在本文第一章的第三节“道德与外交政策的关系”中讨论摩根索
对将道德作为制定外交政策依据的批判,
摩根索都给出了明确的否定态度。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永远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依据,而道德可以
对权力形成制约,但是这种制约是需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特殊考虑的。
如果说有人继续认为美国在战胜西班牙后吞并菲律宾、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十四点
计划”、罗斯福企图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联合国、杜鲁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号下干涉希腊和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42 页。
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

土耳其内政、卡特将“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等等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政策是
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实施的,那么可以想象他对现实主义,尤其是以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
实主义,是何等的无知。在现实主义严格的理论框架内,无论是何种外交政策,只要是违背了
摩根索对外交政策制定依据标准的判断,违背了摩根索对道德与权力关系的判断,都将受到摩
根索的无情批判。
从上文所涉及到的摩根索对于美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的各种批判来看,摩根索作为一位
现实主义者始终对国际政治现实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冷静的判断。作为一名旅居美国的国际政
治理论学者,摩根索尤其对美国的外交理念与对外政策给予了更多的凝视,从赞许美国建国初
期联邦党人将美国作为学习榜样的外交观念,到批评 20 世纪初期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开
始占据美国外交理念的主流,再到辩证看待冷战初期美国所实施的遏制政策、马歇尔计划及杜
鲁门主义在不同地区所取得的效果等,摩根索在对待美国的外交政策时,似乎更倾向于采取一
贯的保留性意见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并不是摩根索刻意为之,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的外交
政策在威尔逊之后一直偏离着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
这种偏离也并没有随着摩根索在晚年收笔后而得到改善,如果让摩根索继续对美国 20 世纪
七十年代末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时,摩根索必定会给出比对威尔逊更加严厉的批判,因为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美国,占据美国外交原则主流的正是卡特所推行的“人权外交”。而之所以
鼓吹“人权外交”的卡特可以在七十年代末赢得总统竞选,除了理想主义的历史性影响,也源
于美国当时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包括民权运动、水门事件及越南战争等事件在国内政治中将
人权推向了更加引人注目的位置。
卡特的“人权外交”政策最初令世界印象深刻的事件正是其在上台一周后向苏联的萨哈罗
夫寄去亲笔信表达卡特对萨哈罗夫在人权问题所持立场的赞许。在卡特就任美国总统仅一年时
间之内,美国就叫停了涉及 16 个国家的 52 项贷款以及取消了向 12 个国家转让武器的计划,这
些措施都是在惩罚相关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缺陷的目标下推行的。此外,美国还在国际多边舞
台上带头签署了一系列国际人权协议,并且企图通过发布年度“人权报告”以及对通过外交渠
道进行施压来鼓励其他国家走向民主化道路,以此来履行美国自诩的国际人权责任。然而,随
着对美国采取敌视态度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取代了一直以来态度亲美的巴列维国王而登上伊朗权
力顶峰,致使美国失去了一位在中东地区具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盟友,卡特不仅受到国内大
多数政治舆论的批评,认为卡特在对外交往中将人权等道德原则作为行动目标而忽视了对国家
利益的满足,同时也标志着卡特“人权外交”政策的失败和破产。

3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核心——政治权力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

是它的直接目标。 在理解摩根索这一论断之前,我们不妨先回想一下之前我们对“权力”、
“政治权力”与“国际政治”等概念的界定。首先,在摩根索看来,
“权力”无非是一种发生在
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控制力,所谓 A 对 B 有“权力”,就可以说明 A 在某些方面掌握了对 B
的控制力,也就是说 A 可以强迫 B 去做某些在其他情况下 B 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如果将这种
控制力之间的角逐具体化、生活化来理解的话,摩根索认为家庭关系中的婆媳冲突就是一种最
为典型的权力斗争,涉及到其中一方捍卫既有权力地位的努力与另一方企图建立新的权力地位
的尝试,二者在各自控制力的此消彼长中产生纠葛。正如这种纠葛关系反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时,表现为现状政策国家与帝国主义政策之间的冲突。所以摩根索认为,控制欲是所有人类组
织联系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贯穿于从家庭生活到社会团体、企业单位、政府机关以至于国家各
个层面之中,人类永远都无法逃脱在控制与被控制之间做出双重选择的悲惨命运。正如修希底
德所说:“我们所知之神,我们所信之人,凡其力所能及之处,无不施行统治,这是其天性使
然之必然法则。”摩根索在书中也曾引用过托尔斯泰的话来表达自己对权力普遍存在于人类社
会中的判断:“对朵拉豪夫来说,支配另一个人意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悦、一种癖好、

一种需要。”
既然我们明确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那么当我们讲到“政治权力”
时,就是将这种控制力限定在某一特定领域中进行讨论,由于政治主要涉及到的是一部分人对
另一部分人的管理,所以摩根索将政治权力定义为公共权威的掌控者对一般公众施行的一种控
制力及二者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如果说权力所代表的控制欲渗透于人类组织联系中的每
一个角落,那么政治权力也必将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国家的全部政治生活,从地方
政治到全国政治,都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权力斗争。
鉴于权力斗争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所有社会关系和各层社会组织,并且权力斗争
对于国内政治所有领域来说也都是一个永久性和必然性的因素,那么作为与国内政治在本质上
完全相同的国际政治来说,我们自然可以说国际政治必然是权力政治,两种政治都是争夺权力
的斗争,区别在于这种斗争在国内范围以及国际范围中所依赖的具体场域条件不同。当我们回
顾历史时,一种客观现象总是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客观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和
政治条件下,国家总是在互相争夺权力的进程中彼此遭遇,国际社会上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
代表既有权力的守成国家与代表新兴权力的崛起国家之间相互纠葛的戏码。即使说人类学家和
考古学家能够证明在人类社会萌芽时期,某些原始人类似乎可以在超脱了权力欲望的条件下生
活,但是目前任何一个学者或者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给出如何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营造适合那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55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64 页。
3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条件继续的灵丹妙药,那么任何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消灭所有的权力斗争的企
图,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除此之外,如果允许让世界上一部分民族抛弃权力欲望的同时,另一部分民族仍然保有自
己的权力欲望,这种幻想如果不是画饼充饥那么一定也是居心叵测。只要不能将权力欲望从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中消除,那么最终那些可以保留权力的一方必将使放弃权力的那一方成为自己
不断增强自己权力过程中的牺牲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仍有许多人抱有不切实际
的幻想,其中不仅包括保守派、自由派,还包括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认为对权力的争夺最坏
也不过就是政治家之间喧闹的消闲,而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制可以为其提供安全底线;还有
的人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或者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迎来胜利,到那时
也将是对终结权力斗争的最终凯旋。但无论如何,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历史对以上的各种假想已
然给予了无情的驳斥。
虽然说现实政治无处不充斥着权力斗争,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这并不等于说政
治理论就只关心权力,这也是回应对现实主义误解的一项重要声明:政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

把权力视作核心概念,但并没有假定只有权力关系才能掌控政治行为。 正如经济学家将“理
性人”作为基本假设来构建一整套经济学框架一样,政治学也需要一个核心概念来帮助人们将
政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区别开来。而“权力”这一概念恰好为政治理论提供了一种理性框架
基础和一幅政治场域地图,有了这张地图,人们才可以按图索骥地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
迷宫中寻找政治理论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对于摩根索来说,我们可以说他在学术研究中标举权
力政治理论,但并不能等于他在现实政治中唯权力马首是瞻。
正如摩根索向外交家提出的对于外交政策的审慎态度一样,摩根索对自己的政治理论同样
有着审慎的严谨态度,虽然强调政治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也不否认政治科学在
不同时代变化中对于权力问题的能动性影响。在解释变化的时代背景对政治科学与权力关系的
作用时,摩根索表示:一旦时代倾向于贬低权力因素,政治科学就应该强调其重要性;一旦时
代倾向于一元论权力观时,政治科学就应该着眼于权力的局限性;一旦时代倾向于在军事意义
上认知权力时,政治科学就应该注意编织权力网的细微心理关系;一旦权力现实在道德和法律
限度中被忽视,政治科学就应该强调权力现实;一旦法律和道德被熟视无睹,政治科学就应该
让权力保持低调。

第二节 个人领域的道德与政治领域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伦理的。依据这

两点论断,摩根索指出:“政治思想史就是对政治权力的道德评估史。” 也就是说,既然人
是一种不断进行政治行为的动态集合,而且人又必须接受一定伦理道德的评估,那么所有的政
治行为也都无法逃脱被道德评估的命运。在前面我们刚刚讨论过政治的核心和本质是对权力的
争夺,那么我们现在又说政治权力离不开道德评估,这两种观点是否存在矛盾呢?在摩根索看
来,二者并没有互相矛盾,摩根索反而认为淡化甚至否定对政治行为的道德评估是一种十分危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8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25 页。
3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险的倾向,并且通过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倾向,最后指出政治行为无法逃脱道德
评估,且个人领域的道德不应该与政治领域的道德相互剥离。
第一种对道德的异化倾向是科学主义试图将道德问题简化为科学问题,这种倾向肇始于政
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分离,科学的偏见不允许人们以真正的道德眼光来看待道德问题,转而要
求人们将道德数学化,如果这种做法没有全然破坏道德问题的真意,那也将对道德的本质进行
曲解和侵蚀。而这种对道德科学化改造的倾向,也成为了下面两种对道德异化倾向的直接原因。
第二种对道德的异化倾向是道德功利主义企图通过理性计算来对政治行为做出评估,通过对一
定手段与目的之间关系的理性计算而做出行动计划,以科学计算的方式来判定一种政治行为的
合理性,道德行为就和成功学划上了等号,而失败往往意味着伦理的劣势。第三种对道德的异
化倾向是道德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最终可以战胜人性而实现道德的至善,之所以在现实中经常出
现有悖道德伦理的行为,是因为信息的不足和道德惰性。而通过教育和道德宣传会在适当的时
候克服这些障碍。这种为了达到所谓道德纯洁而放弃有意义的政治行为的观点其实反而放弃了
道德对政治行为的评估,因为所有的政治行为都不可能达到道德上的完满。
以上三种认识虽然说并没有完全割断伦理道德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面临选择实
现道德目标还是选择实现政治目标的现实鸿沟时,由于无力解决这种紧张关系,便将希望寄托
于虚假的幻想中。这种幻想具体表现为,一旦政治家要在一种道德的行为和一种非道德的行为
之间做选择,但是后者更有可能带给他想要的结果,那么政治家一定会选择后者;但是如果他
以个人身份做选择时,他就会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前者。这种将个人道德与政治道德相互剥离
的逻辑在于认为个人行为有一套个人领域的伦理道德,而政治行为则有另外一套政治领域的伦
理道德。作为政治领域的行动者,他可以经常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忘恩负义,但是作为个人
领域的行动者,他不会那么做或者至少不会经常那么做。不能因为一个人在个人领域和政治领
域行动迥异就推断出他在不同的领域行动时遵从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现实中并没有同时存在着
两种道德标准,一种适用于个人领域,一种适用于政治领域,而是当同一道德标准运用于两个
不同领域时都能被双方的行为者所察觉,但是双方对其服从程度并不对等。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对这种双重的道德标准感到满意,所以理想主义者在试图解决这
一问题时,提出了一种假设:由于个人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不同特点,在伦理道德方面,个人领
域比政治领域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在个人领域已经被克服的“非道德时代”还继续残存于政
治领域,政治道德仍处于发展的迟滞期。随着社会文明的继续进步,政治行为终究会在某一天
遵守与个人行为同样的道德标准。这样一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将个人道德与政治道德的分
裂视作在文明发展道路中的必经阶段,并对这种割裂给予了合理性的解释,使得政治领域的道
德向个人领域的道德方向发展的假象成为了一个更高的原则。而为了实现这一未来必将达到的
更高的原则,现实政治中的非道德手段也就得到了正名,只要行为的终极目标是向善的,那么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无论使用什么手段都将是合理的。如果个人为了满足私利而做了一件非道德
的事情,一旦他将这一行为推进到国家层次上并宣称为了更高的道德而行动,无论什么事情都
被允许了。能让一个人变成罪犯的行为,即刻也能让一个人变成英雄。摩根索认为这种以道德
最高目标来论证非道德必要手段的倾向在其他领域也普遍存在,只是在政治领域中尤其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时代》杂志的英国记者曾就苏联在集体化运动中造成数百万农民非

3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正常死亡的现象询问过斯大林,斯大林对记者反问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答案
是 750 万人。斯大林接着说:“超过 750 万人毫无缘由地死去。然后,你必须要知道:我们的

损失是微小的,因为你们的战争以混乱告终,而我们则在从事一项有益于全人类的工作。”
一旦接受这种道德目标为非道德手段正名的观念,就等于完全否定了绝对的道德判断,如
果假设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服从终极和绝对的善这一目标的手段,那么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将在这
一目标下得到正名。此时判断一项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具体影响,而是取决于
行动者的目标意图。即使一项政策将数千万无辜的人推向战争和死亡的深渊,只要政治家的最
终意图是善的,那他就不应该受到任何惩罚甚至非议。而这样的假设显然是不符合人类文明常
识的。
所以说如果将个人领域的道德与政治领域的道德相剥离,自然会产生对个人行为的道德和
政治行为的道德的双重标准,进而消解和抹杀对政治行为进行道德评估的可能和意义。而摩根
索曾强调说:“不管哲人会对政治行为的非道德性说什么,哲学传统、历史评断和公众意见都

拒绝让伦理评估撤出政治领域。” 这样看来,如果将那些将个人道德与政治道德相割裂,甚
至是企图用个人道德的伪善来掩盖在政治上的心狠手辣,以及通过刻意塑造个人崇拜来麻痹大
众并将达到更高道德目标作为行使卑劣政治手段借口等行为视作政治现实主义的行动指南,必
将受到摩根索最严厉的批评与最辛辣的讽刺。
摩根索不仅反对将个人领域的道德与政治领域的道德相割裂,而且认为鉴于政治行为的特
殊性,政治行动者既要遵从一般道德(这种道德并不区分个人领域和政治领域)又要遵从特殊
的道德。政治领域的道德并非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天然滞后于个人领域的道德,反而应该参照
比个人领域的道德更严肃而谨慎的特殊道德原则标准。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其行为所涉及的后
果仅仅影响到自己,那么他的不当行为一般并不会受到道德谴责。但在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
的本质就是权力的争夺,而权力又必将导致个体之间将对方视作达成自我目标的手段,那么在
政治领域中,无论何种政治行为,必将涉及到自我之外的其他个人和集体,而这些个人和集体
也将必然被动承受着明智或者不明智的政治行为后果。这就要求政治行动者在行为之前不仅要
考虑目标的道德性,更要考虑实际政治后果的道德性,良好的意图并不能为恐怖的政治结果埋
单,只要一种政治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不幸,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都应该接受道德伦理的评判。

第三节 什么是政治道德

既然摩根索强调政治行动者不仅要接受个人领域一般道德的评判,还要承担一种在一般道
德义务之上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责任,那么摩根索所强调的这种特殊的道德责任具体是什么呢?
摩根索答道:“根据政治艺术的规则成功行事,这是政治智慧。绝望地明白政治行为是不可避
免的恶却依然行动,这是道德勇气。在众多权宜之计中选择恶最小的那一个,这是道德判断。

人们集合政治智慧、道德勇气和道德判断,让自己的政治本性和道德天命妥协。” 简单来说,
政治道德即“在所有必然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35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32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49 页。
3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那么摩根索何以如此“绝望地”认为所有政治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道德缺憾呢?这就要
从摩根索对人性本质的哲学讨论说起。相较于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关于人性本质向善的
认识,摩根索似乎更愿意秉持一种“性本恶”的保守态度,他认为“对个体行为道德品行的检

验表明:所有行为都是非道德的” ,我们可以说摩根索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但是在讨论人性
本质的道德性问题上,我们更愿意承认摩根索是一位现实主义者。正如歌德曾经说过:“行动
者必定总是不义;除了沉思的人,没人正义。”在这里摩根索并不是想在现实层面指责所有具
体的个人行为和政治行为都是非道德的,而是希望在哲学层面理清人性与权力及政治的相互关
系,继而使大家更清晰地认清政治的本质和政治学的目标,并且为现实政治提供更加合理的行
动指南。
为了解释人类所有行为恶的普遍性,摩根索首先对“自私”这一个道德概念进行了讨论。
首先个人如果想要承担不自私的道德责任,那么他就需要在满足自我利益与满足他人利益之间
做出选择。那么假设在一种极端条件下,当个人在面临牺牲自我与保全他人之间做出选择时,
无论最终结果怎样,其行为都不能达到道德对于不自私的完满要求。假设一位母亲和她未成年
的孩子被困在一片地震的废墟之中无法逃出,而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他们身边的食物仅仅能
满足其中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如果母亲选择了不自私的道德标准,必然会将食物全部留给自己
的孩子,从而造成自我的牺牲,而这种牺牲从长远来看,同时破坏了自我的另一种能力——该
能力至少能给未成年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需求提供母爱所能给予的无私关怀。也就是说母亲为
了满足当前自我不自私的道德标准而选择了牺牲,这种选择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来说反而变成
了一种“自私”;如果母亲为了满足未来对孩子承担抚养责任的不自私道德标准,就选择在当
下保全自我而牺牲孩子,这种行为更是无稽之谈并且必将受到道德谴责。这样一来,似乎企图
公正对待不自私的伦理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自私的道德要求造成了道德的悖论:
为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自私的道德责任,必然做出某种自私的道德选择。
一旦这种道德矛盾模糊了自私与不自私二者的边界,那么不自私的道德就在一定程度上认
可了自私,也就给自我中心主义的生存留下了空间,当所有人相互遭遇时,霍布斯所说的“所
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也就开始上演了。所以摩根索认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处在一
种这样的状况下,即无法以无私或是善的意图来满足对自私行为的道德约束时,个人就会选择
在良心限定的范围内,
在所有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这就类似于罗尔斯所提出的在“无知之幕”
下的选择。人们可能无法成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好人,但是必须满足于自己不是太坏。
其次,伴随着自私而自然出现的权力欲是恶的普遍性的第二个来源。摩根索认为个体对自
私的要求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私的目标和手段仅仅与个体的核心需求相关,这些核心需求包括
基本的生存和安全,当这些基本的核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便将目光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
开始关心自我在同伴中的地位问题。一旦这种转移开始发生,就说明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形成了
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终极本质和最终目标一定是一个人格对其他人格的某种特殊控制,
而这种控制欲望无疑就与我们之前解释过的“权力”的概念相吻合,所以在此时,权力欲也就
成为了个体关注的所有内容。这种权力欲相较于自私的不同在于,由于人的核心需求可以通过
物质得到满足,所以自私是有限度的,但是除非在所有人都变成一个人的控制对象之外,否则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39 页。
3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欲将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能让权力欲静止那种超然目标,正如想要与宇宙合一的神秘主义
欲望一样,只能是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但凡企图在现实中尝试达到这一目标的行为,都将以
失败告终,从凯撒到希特勒的所有的世界征服者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将他人贬低为手段和工具的欲望,即使还仅存在思想中,也已经在源头上形成了对道
德的背离,何况这种思想往往很容易诱使人们将其变为具体行动,所以权力欲无论如何也无法
摆脱其恶的本质。而正如前文所说,政治就是一种对统治他人的权力的争夺过程,不管其终极
目标在哪里,其直接目标一定是权力。因此,权力欲对于政治本身来说正是其目标得以确立、
行动得以执行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是政治这一特殊人类行为领域的构成原则,政治行为也必然
共享权力欲的恶的本性。
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政治行为的这种必然之恶后,才能明白为何摩根索认为政治道德就是
在所有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正如摩根索讲到:“政治伦理实际上就是作恶的伦理。尽管它谴
责政治是杰出之恶的领地,它必须与所有政治行为中持续存在的恶妥协。既然恶必定存在,那

它最后所能诉诸的就是,在各种可能的行动中设法选择恶最少的那一种。”

第四节 道德对权力均衡的补充与对权力的限制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主义定性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摩根索在自己的理论中也将权力定性为天生带有恶的本性的“猛兽”,并且这只“猛兽”
最有破坏性的恶正是对寻求控制他人力量的无限欲望,当这种控制力从个人层面扩大到集体层
面时,也就意味着这只“猛兽”已经进化到另一个更高阶段,即“利维坦”的诞生。而国际政
治也就变成了每个代表国家权力的“利维坦”对自我权力的展示、提升及对他国权力的限制、
削弱的竞技场。如果任凭这种权力之间无限制的争斗发展下去,那么国际社会必将陷入每个国
家对每个国家的无限战争的人间悲剧之中,摩根索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不十分积极。摩
根索认为在国内社会中,由于存在一个最高权威及相应的奖惩制度措施和权力欲发泄出口,权
力之间的争斗可以被限定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使得国内社会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
的环境。但是国际上并不存在一个有着最高权威的立法或者执法机构,国际法规及国际道德伦
理对各国行为的约束能力也十分有限,一直以来也没有一种国际机制能够有效制止国际上的侵
略行为。所以摩根索认为要想对国际社会上野蛮滋生并相互碰撞的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只能靠
国家权力本身来完成,也就是通过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形成国际社会上的权力均衡,以
此来保证国际社会上的相对稳定状态。
摩根索认为“力量平衡”在很多学科中都是一个常见概念,这一概念表示在一个由一定数
量个体所组成的系统中,各个自主力量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这种平衡同样存在于国内政治
中,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国内社会的稳定状态。正如美国的三
权分立体制在确保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平衡的基础上,同时对弱小集团利益进行一定程
度的保护,防止出现个人专制独裁的局面产生,保证美国国内能够形成较为平稳发展的健康政
治生态环境。由于国际社会上缺乏统一的最高权威管理,因此更需要权力均衡的作用来保证国
际社会的稳定和相对弱小国家的独立自由。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48 页。
3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国际社会上的权力均衡理解为各国单独力量之间的数学加减等式,
国际权力均衡是指在一个国际系统内部各国力量经过某种分化组合的过程达到力量分布的大体
平衡。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处在绝对优势和控制全局的地位。摩根索
所阐释的权力均衡不仅是一个客观状态,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都经历着建立、变化、失
衡及重建的过程。此外摩根索还将权力均衡的建立模式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1.分化
竞争对手并具体区别对待;2.重新划分领土范围及势力范围;3.进行军备竞赛;4.结盟;5.由
大国出面来作为两大相互对抗力量之间的平衡者。其中结盟是摩根索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种建立
权力均衡体系的方式。
虽然摩根索强调过权力均衡对于多元国家体系的保护作用,其中包括权力均衡政策在四百
多年的历史中成功阻止了任何一个国家企图独霸世界的可能,以及从三十年战争结束到 18 世纪
末波兰被瓜分之前这一段时间内权力均衡保障了现代国家体系中所有成员的生存。但是摩根索
同样承认无论权力均衡的作用有多大,国际社会还是永远烽烟四起战火不断,更为讽刺的是有
的国家还将权力均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此为借口来欺凌弱小谋求霸权。此外,这种需要靠
权力本身来维持稳定的体系本身先天就带有内在的矛盾性,如果权力均衡不用实际的或者潜在
的战争作为手段,那么其很难履行对个别国家及整个国家体系的功能,对战争的限制反而成为
了战争的诱因。所以在面对这样的现实后,摩根索客观地指出了权力均衡的三点缺陷,即不确
定性、不现实性和功能不足。
既然权力均衡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对权力欲望及权力斗争进行限制的一种天然的方法具有极
大的不确定性和严重的缺陷,那么是否意味着一旦权力均衡的机制在国际社会中失效时,国际
政治环境就必然会退回到霍布斯所描述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那种自然状态呢?摩根索
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摩根索认为,在一个权力无所不在并且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的世界上,出于对自身
安全的考量,权力的过分膨胀必然会引起像权力欲望本身一样普遍的对权力的反抗。当权力的
追逐者面对这种对权力反抗的压力时,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妥协,这种妥协可能是政治上的权
宜之计,也可能只是为了掩盖真实目的而做出的虚假借口,但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在现实政治
中对权力的追逐往往并不是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的。即使是权力欲这种天生带有非道德性的意
志,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伪装成某种与理性、道德和正义的要求相和谐的东
西。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强调君主如果要使用卑劣手段,也要“一次性完功”, 即使君主不能完
全具备“慈悲、守信、人道、虔诚、正直”等品格,但也“有必要表现得具备这一切品格”。
此外,摩根索还认为西方文明始终蕴含着一种“扶弱抑强”的传统力量,而这种传统力量
往往会在社会被权力追逐的破坏性冲击至四分五裂之前,对权力追逐进行管理和限制,同时保
护弱者免受强者专横意志的欺凌及保护个人免遭奴役和杀戮。也就是说,当权力均衡机制在某
些情况下失效时,当社会或者个体无力在权力的斗争中自保时,道德、习俗和法律等规范性体
系就会对权力政治进行干预。通过这些规范体系传达给强者和弱者的共同信息是:强权并不产

生凭借这种权力去做在物质上能做的一切事情的道德或法律权利。 这些社会成员出于自身的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2 页。
3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意志施加在权力斗争之上的规范体系对权力的限制,不仅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也为了社会中
个体的利益。

第五节 道德对国家利益的限制

前文之所以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权力天然对道德的败坏以及道德在权力机制失衡时反过
来对权力的制约,无非是想表明,在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道德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都受到极为真切的关注,而二者的关系也正如电磁的两极一样,相互矛
盾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政治现实中,一个理性的政治行为者,
既要遵从政治艺术的准则来取得政治成功,又要服从道德准则(即从事具有内在善的行动)的
要求。具体来说,对政治成功的检验标准就是看政治行动是否在权力斗争中展示、维系以及增
长了自己相对于他人的权力;而对道德准则的检验则是看一种行为的对象是作为行动者的目的
出现,还是作为行动者的手段出现的。
意识到权力必然的恶与意识到道德原则像自然法一样的客观存在,对理解古典现实主义来
说同样重要。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权力与道德内在于本质的深刻矛盾,以及二者同时
对政治行动者提出方向迥异的行为标准后,仍然能够在所有必然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来进行政
治行动以达到政治道德的要求,不仅需要深沉的政治智慧,更需要伟大的政治勇气。
既然当权力与道德产生冲突时,摩根索告诫我们要依据政治道德在所有必然的恶中选择最
小的恶,那么这种道德原则应用在现实政治中又该如何操作呢?当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外交
政策时,该以何种标准来作为依据呢?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摩根索提出的现实主义核心概念
“以权力界定的利益”进行深入思考和详细分析。
所谓国际政治的实质可以理解为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政治主体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增长或者
削弱自己或者对方的权力而进行的权力斗争的努力,虽然说对权力的争夺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归
到权力欲望本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权力争夺的直接目的一定是对国家利益的满足。如果我
们承认权力与道德天然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那么为了满足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权力斗争也一定会
与道德原则产生纠葛。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上时,又一个摆在政治家
和学者面前的极为伤神和棘手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如果看待道德与国家利益关系的问题。如
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现实主义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且十分迫切,因为现实主义常常被误解为否认
国家利益与道德原则之间有任何联系。然而摩根索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是给出过明确答案的,他
认为国家利益不仅可以与道德原则进行妥协,而且还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趋于和谐。
本文的开头就曾详细讨论过摩根索对于人权等道德原则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摩根索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标准,而道德原则并不能作为影
响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的标准而发挥作用。那么当我们以一国的权力来衡量其利益时,这种利
益的范围是否会像权力欲望的边界一样无限扩张而永无止境呢?摩根索给出的答案同样是否定
的。摩根索认为,国家利益的概念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涉及到“一国的领土、政治制
度及其文化之完整”等关系国家生存和安全的“最低要求”,这一部分是不变的国家利益;另
一部分是指超出领土、制度和文化这三个基本要素而产生的“更高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取
决于环境,因此是可变的国家利益。

3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所以当一个国家的权力要素包含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实力、民族性格、
国民素质、外交素质和政府素质等要素时,涉及到其生存和安全的要素一定是有限的而且可以
被满足的。因此,既然国家利益的不变部分有一定的限度,那么依此为根据的外交政策也一定
是有限度的,而对这种利益的权力斗争也必然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当不变的
国家利益得到满足之后,另一部分可变的国家利益也将逐渐趋于稳定并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虽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处理与他国关系时所追求的利益是可变而且丰富的,但是由于对这种利
益的追求一定是建立在掌握一定资源的基础上,而这些资源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来源也正是构成
国家生存和安全所需要的必要元素,也就是说与我们刚才所说的国家利益的不变部分相重合。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追求所有无限的欲望并取得成功,因此所有国家
都必须尽可能地合理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而这种合理配置的前提也就是认清国家利益的不变
部分和可变部分之间的区别。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利益的不变部分有耗尽可变部分的趋势,
以至于最终所有的目标,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将借助国家生存得到论证。
这样看来,“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可以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必须被限制在一
定范围之内,摩根索曾强调过“一旦一个国家追逐或被要求追逐某种不仅对生存不必要,反倒

会危害生存的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安全而维护国家利益,本身就
成为了一种道德,
“如果这个国家不维护自身利益,那么没有人会维护他的利益,这就为所有国

家的首要责任做出了道德辩护——因为这不仅是一项道德权利,还是一项道德义务。”
同时,摩根索还认为关心他国的国家利益与关心本国的国家利益同样重要。因为如果我们
能够将国际社会上的所有国家都看作是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的政治主体,那么在这一层面
上,所有国家将互相一视同仁。当我们在执行外交政策时,我们就可以像判断自己的国家一样
判断其他国家,这样的结果势必能够保证我们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利益。这种平等
的相互信任机制使得道德与国家利益在国际社会上达成了一种平衡。所以摩根索认为在国际社
会中,国家间除了核心利益之外,可以就其他可变利益进行合作甚至结盟,国家利益在这种情
况下并不是零和的,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的国际关系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说为
了争夺利益的权力的相互碰撞是国际政治的动力机制,那么道德原则就是国际政治的平衡机制。
除此之外,对于道德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摩根索有着更为独到而深入的解释。摩根索认为
国际道德原则在国际上的无形影响,不仅对国家利益的追逐形成约束,而且本身也潜移默化地
定义着那些国家利益。“这些道德原则是如此强有力,以至于可以把那些只能通过侵犯他国基
本权利才可能实现的目标排除于政治利益领域之外。这些道德原则与其说界定了追求政治利益
的国际行动,不如说界定了可能的政治利益领域本身,所以政治家甚至没有想过把只有靠破坏
那些基本权利才能实现的利益看成是可能的政治利益。

第六节 道德对人类生命的保护

在前文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摩根索对国际政治的具体定义,即“国际政治可以
被界定为维持和增加本国权力、限制或削弱别国权力的持续不断的努力。”那么根据基本常识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234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214 页。
4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的判断,我们可以认为各国相对权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素质
的高低。如果抛开一切道德原则约束和技术条件限制,一国希望在国际政治角逐中脱颖而出,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保证本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对方的人
口数量和降低对方的人口素质,以保证自己的国家权力得到最大化满足,那么各国之间无差别
地大规模屠杀及暗杀活动,就会在国际政治中被理所应当地使用,人类的命运也将走向终结。
而之所以人类最终并没有走向这样的悲剧,摩根索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在国际政治中发挥
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摩根索认为政治家和外交官“根本拒绝或者在某些条件下拒绝考虑某
些目的和使用某些手段,这不是因为从权宜的角度看他们显得缺乏经验或愚蠢,而是因为某些
道德规则设置了绝对的障碍。道德规则完全禁止从权宜出发来考虑某些政策。某些事情没有做

是基于道德伦理,即使做起来很方便。”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具体主要作用就是保护人类生命,而这种对人类
生命的广泛保护,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道德在
国际政治中除了保护人类生命的具体作用之外,还有弥补权力均衡的不足、对权力进行制约、
对国家利益进行塑形等重要作用,本文将在后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论述。

首先,在和平时期,道德不仅保护着政治家的生命,更保护着更多普通民众甚至整个民族
的生命。根据威尼斯共和国的一项官方统计显示,从 1415 年到 1525 年这一个多世纪之间,威
尼斯共和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家权力等目的,共计策划及实施了两百多起暗杀活动,而这些暗
杀行动的目标,都集中在周围国家的王公贵族及达官显要之中,并且这些暗杀活动基本都是在
威尼斯政府的支持或者默许下进行的,可以想象这种行为在当时欧洲各国并不罕见,各国为了
限制或削弱对手的国家权力,容易倾向于采取这种简单直接而且收效迅速的办法。如果我们将
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国家数量考虑进来的话,那么对于领导人进行暗杀这种行动的数量在文
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然而,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中,除了极为稀少的个别案件
之外,在国际竞争没有达到战争状态之前的和平阶段,企图通过暗杀行动来达到跳过常规战争
手段而对别国的政治权力造成巨大伤害的做法,已经不被各个国家所普遍应用了。这并不是说
在国际竞争中对别国的领导人进行定点消除来达到削弱对方权力并取得政治成功目的的手段已
经失效了,或者是这种政治动机已经被国际社会所遗忘,而是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某些
在以往可行的行为或者政策开始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约束,最终成为一种不能实行的政策,在这
种意义上来说,道德在和平时期保护政治家的生命。
在和平时期,同样的道德约束不仅能保护政治家的生命,更能保护广大民众以至整个民族
的生命,尽管在道德考量之外,大规模屠杀甚至种族灭绝的行为在政治上是可取的并且是可行
的。摩根索认为,虽然俾斯麦在劲敌环立的情况下为了增强德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政治权力过程
中使用了许多残酷和不仁的铁血手腕,但是他却基本没有背离 18 世纪基督教贵族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的基本游戏规则。尽管这些规则也可能包庇着一些玩弄诡计和背信弃义的游戏,但是有
几件事是任何一个贵族社会成员都不屑为之的,其中就包括对平民的大屠杀及对种族的大清洗。
所以对于如何解决俄国和法国作为强大邻国对德国的政治生存构成威胁这一问题时,俾斯麦和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7 页。
4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希特勒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途径,前者诉诸于复杂而精巧的合纵连横的政治外交技巧,后者
诉诸于简单而直接的屠杀清洗政策,所以说一项不把大屠杀作为达到最终目的而优先使用的外
交政策,并不是由于政治权宜的考量才接受这种限制的。恰恰相反,权宜的考虑会促成全面而
有效地进行这种屠杀。对于这种屠杀行为进行限制的是出于绝对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在
国际社会中必须得到遵守而不应该考虑任何一个国家本来可以从中得到的好处。因此,这种接
受限制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实际上是牺牲了国家利益,
因为对国家利益的无限制追求,
必然使得违背诸如和平时期禁止大屠杀这种道德原则成为现实。
其次,在战争时期,道德也对平民和丧失作战能力或者战斗意志的战斗人员的生命进行着
必要的保护。雨果·格劳秀斯曾在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的第三卷第四章中设置过这样一个
标题:“论公共战争中杀死敌人的权利和其他侵害人身的暴力”,并且在标题下给出了一份令
人不寒而栗的一览表,列举了古代历史中对敌方人员不加区分地实施侵害的种种暴力行为。然
而格劳秀斯本人却在 17 世纪 30 年代的著述中,依旧把这种暴力行为中的大多数看作是合乎法
律和伦理道德的,只要战争是为正义目的而进行的。在欧洲大部分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及其
之前的阶段,根据法律和道德,交战各方完全可以毫无限制地杀死或者虐待敌方人员,而不管
他们是否已经解除武装。胜利者对妇女和儿童的贩卖、奴役和屠杀也不会引起任何不利的道德
反应。如果说想探究这种在战争时期毫无道德限制的杀戮行为所产生的原因,那么应该回到对
战争本质的不同认识的理解中去。在中世纪及之前,由于封建制的盛行,一定区域内的全部居
民都效忠于某个领主,而在一个国家区域之内,各个领主又效忠于同一个国王,所以在战争状
态下,
作为交战对象的敌人,往往是效忠于某个领主及国王或居住在某片领土上的个人的总和。
而到了现代,国际上对战争本质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战争已经不再是交战各国中每
一个公民对每一个公民之间的战斗总和了,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已经变为作为法律抽象概念的所
谓国家所拥有的武装部队之前的暴力行为。这种新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大致开始于欧洲三十年战
争之后,战争渐渐不再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对抗,而是交战国军队之间的对抗。而这一变化带来
的直接结果就是,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之间的区别成了约束交战国行动的根本法律和道德原
则之一,不故意攻击、伤害或者杀死非战斗的平民被认为是道德和法律的义务。1899 年和 1907
年《关于陆战法规和惯例的海牙公约》以及 1949 年的《日内瓦公约》都对这一原则做出了明确
的、实际上带有普遍意义的法律确认。
而这一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普遍认可之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战争中如何对待丧失
作战能力和作战意识人员的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进展。格劳秀斯曾经宣称:“施加伤害的权
利甚至扩大到俘虏身上,且无时间的限制;……施加伤害的权力甚至扩大到那些愿意投降但是

不被接受的人身上。” 这种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且毫无例外的在战争中杀死所有敌人而不管
对方是否已经丧失作战能力和战斗意识的战争观念在欧洲古代及中世纪时期曾流传甚广,直到
在战争是武装部队之间的对抗这种概念出现以后,这种观念才得到根本性转变,之后国际社会
普遍认同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只有那些实际上能够并且愿意积极参加战斗的人,才应该成为蓄
意的军事行动目标。对那些由于伤病或者由于已经成为战俘或愿意成为战俘而不再参加实际战


雨果·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弗朗西斯·凯尔西、马呈元、谭睿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第 247 页。
4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道德的意义及其与权力的关系

斗的人,则不应该施加伤害。1899 年和 1907 年的《海牙公约》以及 1929 年和 1949 年的《日


内瓦公约》都规定了一套详尽的旨在确保战俘享受人道待遇的法律规章制度。
虽然说从法律上来看,这些国际条约的有效性或者实际效果并不是不容置喙,因为国际社
会中仍然存在着对条约禁款完全漠视甚至公然违反的情况。但是这也不能否认道德的存在及其
发挥的作用,面对国际舞台上违背国际法和道德底线的暴力行为,大多数人的良心仍深感不安。
这种良知的存在有这样一类努力为证:通过国际协定使国家行为合乎道德原则。它的存在还表
现在用道德词句来为被指控违反那些国际协定的行为辩护时的一般性辩解和借口上。这种辩解
并不纯粹是意识形态之辞,而是对国家有时完全漠视和常常违反的某种道德限制的间接承认。
此外,无论是交战各方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在其内部出现一部分团体对本国在战争中
出现的某些违背道德和法律原则的暴力行为进行反对及示威,这进一步表明道德良知对战争的
限制以及在战争时期对平民和非战斗人员的生命的保护作用。

4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的误解

正如我们在文章第一章中提到过的一样,摩根索承认人权作为道德的具体要素并不具有时
间和文化上的普遍性,而且一国并不应该将道德原则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那么是不是说
道德在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中是被摩根索贬抑到非常低的作用及位置之上了呢?是不是可
以将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弱道德理论呢?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是不是就可以简单
地将其认识为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为尔虞我诈的强权政治极力辩护的暗黑理论呢?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小心,需要在对摩根索理论进行全面及系统地认识和
了解以后,才能进行客观回答,否则稍不小心就会容易掉入对现实主义庸俗化理解的陷阱,造
成对现实主义巨大的误解与误读。
为了说明这种对现实主义的误解,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马基雅维利对现实主义中道德的
理解。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君主论》可是说是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开辟了道路并打
下了基础,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后世对其评价也
可谓泾渭分明,许多人认为马基雅维利毫不掩饰地将权术和谋略作为君主之道和治国原则来进
行大肆宣扬,摒弃一切道德原则在政治中的作用,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代表作《君主论》
完全是一本为君主专制统治及霸权主义辩护的“邪恶圣经”,因此马基雅维利是代表了现实主
义中“强权政治”、“丛林法则”及“无道德”倾向的始作俑者。诚然,马基雅维利在《君主
论》中强调了权力及政治手段在巩固君主统治及维护国家政权中的核心重要性,并且认为道德
原则不能作为政治行为的判断依据,但是如果依此就推断说马基雅维利完全蔑视甚至抹杀道德
在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未免也有失偏颇。
关于以上对马基雅维利本人的误解,我们首先可以从马基雅维利所处特殊的时代背景来进
行反驳。马基雅维利作为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天然负有打击君权神授观念
并为实现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铺平道路的任务。所以其理论也是以达到结束意大利当时分
裂割据局面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目的而服务的,马基雅维利并非天生有着对权力和谋术的特殊
偏好,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强硬的手腕和圆
滑的谋略是不可或缺的政治手段。所以我们并不能说马基雅维利一定是一位毫无道德的邪恶之
人,也不可能凭此判定马基雅维利在生活中一定道德败坏。此外,对于马基雅维利以及《君主
论》的误解,我们还可以回到其著作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来进行解释。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曾讲述过一位名叫阿加托克雷的锡拉库萨国王的故事。阿加托
克雷在登上王位后为了巩固权力,设鸿门宴招待众人,并在大家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场屠杀
了自己曾经的盟友。马基雅维利虽然承认阿加托克雷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能力夺取并巩固了君主
的位置并保证了锡拉库萨的国家政权的安定,但是马基雅维利也明确指出“然而,屠杀同胞,
出卖朋友,背信弃义,毫无恻隐之心,没有宗教信仰,不能称之为天赋。以这些方式获得君权,

他无法赢得光荣。” 此外,马基雅维利认为即使是对于君主来说,类似阿加托克雷使用过的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第 39 页。
4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这些恶行也并不能随时随地的任意行使,只有当恶行“在影响到自身生死存亡时” 才可以被
使用,并且马基雅维利还在后面加上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但卑劣手段要一次性完功,日

后除非有利于臣民,否则绝不可再次使用。” 对于君主与市民之间的关系,马基雅维利在书
中还强调过“即便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一定要注意避免遭人憎恨。要想做到被人畏惧但是
不为人所憎恨这一点,对君主来说并不难。只要他不侵犯他的市民和属民的财产,不碰他们的

妻女,他就办到了。” 对于君主是否应该遵循守信之道,马基雅维利虽然认为君主应该“同
时效仿狮子和狐狸”,但是他强调“君主必须知道如何掩饰这种兽性”,即使君主不能完全具
备“慈悲、守信、人道、虔诚、正直”等品格,但也“有必要表现得具备这一切品格……而且

还真要这样做”
无论是关于守信重义、尊重生命还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遵从伦理,马基雅维利都对君主
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这些要求很明显都是属于道德原则,所以如果说马基雅维利在政治理论中
完全摒弃对道德的要求多少是对其思想和理论的偏狭的误解,当然也是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现实
主义的误解。至于更有甚者将摩根索简单地定义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无疑也是有失公允
的。虽然摩根索的理论承袭了一部分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但是摩根索也并不认同马基雅维利在
其理论中将权力摆在过高位置上的做法,摩根索甚至认为马基雅维利企图仅凭权力就构建一个
稳定和平的社会是“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
如果简单地将现实主义定义为遵从“丛林法则”
且“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无道德”的“强权政治”理论,无疑是对现实主义的巨大误解。
例如,刘雪莲在文章《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中将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看作是为“权力政治”辩护,而忽略了摩根索在“六原则”中第
四条和第五条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并且认为美国“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到处干涉别国内政,
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和政治模式强加于人”的外交政策正是在现实主义理论指导下的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做法” ,恰恰忘了摩根索明确表示“将所谓的人权强加于别国或者由
于别国不遵守某些人权原则而对他们施加惩罚是‘无知’和‘鲁莽’”。
又如,王爱冬在文章《论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与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战略》中认为,虽然奥
巴马政府利用“巧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尽可能表现出温和形象,不断拉近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但其真正目的都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扭转形象,以掩盖其推行的霸权主义战略。虽然目
前美国在国际社会上表现得“一团和气”
,但是这与美国一贯推行的霸权主义并不矛盾。因此,
国际社会需要看清美国政府的外交实质。不能被奥巴马“巧实力”掩饰下的外交战略所迷惑。
美国外交战略的一条铁律即:无论美国未来制定何种外交战略,都是在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指

导下为其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服务的。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在这里武断地将现实主义与霸权
主义画上等号,完全忽略了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批判,并且完
全误解了摩根索对于以意识形态和道德借口掩饰下制定外交政策并开展外交行动的做法的态度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第 42 页。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第 42 页。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第 76 页。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第 79 页。

刘雪莲: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
第 6 期。

王爱冬: 《论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与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4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和看法,
即使奥巴马政府真的是在缓和国际关系的“巧实力”目标下开展权力政治的外交策略,
那么这种外交政策正是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所批判的,与现实主义理论恰恰针锋相
对。
马丁·格里菲斯(Martin Griffith)借用学者伯基(Berki)的研究认为, 摩根索的理论否认“自

由意志(free will)”的可能性以及道德的存在。 米歇尔·史密斯在其《从韦伯到基辛格的现实
主义思想》一书中提出,摩根索在采纳韦伯式责任伦理(ethics of responsibility)的同时,又未能

赞赏其潜在的价值,因此其道德见解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充分的。 格里格·鲁塞尔(Greg Russell)
认为,摩根索使用了普世伦理(cosmopolitan ethic)来评估国家行为,但是又没有推进其作为行

为规范性指导所扮演的同样重要的角色。
当然上述对现实主义的误解并不仅仅局限在各领域学者当中,
更多的是“许多政治家认为,
权力在国际政治领域尤其重要。在国际政治领域,道德和舆论的因素似乎显得不像它们在国内政

治领域那样重要。”
总的来说,对于现实主义排斥道德的观点,大体建立在两种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误解之上:
其一,既然现实主义承认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人性观念之上的,那么有人认为合乎
道德的行动就必然超越了人的能力范围;其二,就理论性质而言,现实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的
方式,提供一整套对国际关系的因果说明(causal explanation) 的框架,既然国际关系领域中的
一切行为和政策都是受必然性支配、有规律可循,那么关于道德选择和责任的讨论就是无意义

的。
对于以上两种误解,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首先,虽然摩根索承认,人性中
有自利的方面。人不仅要维持生存,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不断追逐权力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造
成了政治生活中无穷无尽的冲突。不过,摩根索也指出,
“人是一种渴望权力,但同时也具有道

德目的的动物。” 摩根索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说道:
“现实的人是‘经济人’、
‘政治人’、
‘道
德人’、
‘宗教人’等多种人的综合体。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政治人’
,他就是一只野兽,因
为他丝毫不受道德的约束。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道德人’,他将是一个蠢人,因为他根本缺

乏谋略。一个人如果只是纯粹的‘宗教人’,他将是一个圣徒,因为他根本没有世俗的欲望。

经济学家将理性人假定作为经济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础,假定人都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
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鼓励大家在进行经济活
动时放弃所有道德原则,也不能推断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有能力及有可能会为了某些道德要求
而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同样来说,摩根索以悲观的人性观假设来作为研究国际政治的基础,


M. Griffith, Realism, Idealism ,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2, pp. ix - x, p. 36, pp. 39 - 41, p.
71, pp. 75 – 76.

Michael Smith,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15, pp. 139 - 140, pp. 45 - 46, pp. 234 -237.

Greg Russell, Hans J. Morgenthau and the Ethics of American Statecraft,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86, pp.156 - 157, pp. 169 - 170 , p. 231.

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 ,郑永年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09 页。

A. J. H. Murray, “The Moral Politics of Hans Morgenthau”,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58, No.1 (Winter, 1996),
p.91.

Hans Morgenthau, Scientific Man V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p.168.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40 页。
4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将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作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
并不意味着除了权力之外,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活动摒弃一切原则,包括道德原则等,也不能推
断说没有人有能力或者有可能在国际政治领域中遵守并践行某些道德原则。摩根索强调:
“政治
理论把权力视作核心概念,但并没有假定只有权力关系才能掌控政治行为。它必须假定需要一
个核心概念,这一概念使观察者能区分政治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还能在经验现象的迷宫中找
准方向,并在其中确立一套理性秩序的尺度。经济学关注由财产及其积累与管控所界定的利益

概念。像‘权力’这样的核心概念就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政治架构,一副政治景象的地图。” 其
次,探寻国际政治现象的因果联系,找到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规律,并不意味着政治学研究只
能遵从自然科学实用性的研究范式,摩根索认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政治哲学
和政治科学的功能往往合为一体,以政治科学性来否定政治哲学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一大灾难,
“当代政治科学主要被等同于一种实证主义哲学(否定所有的西方哲学传统)
,可以说,通过拒

绝接触古代伟大哲学体系中可资利用的见解来源,它已经自我毁灭了。” 在摩根索看来,政治
学研究必然是包含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两种相互影响及补充的范式的研究,政治学更倾向于是
一种关心终极问题的学科,既然是涉及到终极问题,那么政治学就不仅应该关注政治“是什么
(be)”
,更应该关注政治“应该是什么(should be)”的问题。既然政治学包括国际政治研究
关注到“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就必定会涉及到“道德”这一概念,也将必然摆脱所谓必然
性支配的谬论,所以在摩根索的理论中,道德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对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恰当理解

对于如何准确定位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位置,摩根索曾给出非常明确而且智慧的答案——
关于国际道德的讨论必须防止两个极端:一是过高估计伦理道德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一是过低

估计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方面来说,虽然摩根索承认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对人的控制力,并且这种控制力在没有限
制的条件下非常容易产生巨大的破坏性,而国家权力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将这种个体之间的控
制力扩大到两个以致多个庞大集体——如民族国家——之间,所以说权力的本质并不具有道德
性甚至倾向于对道德的贬抑。但是权力恶的必然性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国际政治的罪恶至极,并
依此而认为在国际舞台上为权力欲望寻找道德限制是毫无用处的。正如我们在上一节论述过的
一样,大部分的政治家在推进各国的权力目标过程中,对于某些手段他们选择根本拒绝或者不
予考虑,这并不是因为从权宜的角度来看他们显得缺乏经验或者愚蠢,而是因为某些道德规则
设置了绝对的障碍。道德规范完全禁止从权宜出发来考虑某些政策。在摩根索看来,某些事情
没有做是基于道德伦理,即使做起来很方便。这种道德的限制功能在确立和平时期人类生命的
神圣性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有效。所以我们不能低估道德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来说,虽然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国际政治理论家或者国际政治哲学者提出过对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6 页。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第 12 页。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6 页。
4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对道德在摩根索理论中的恰当认识

于政治家和外交官应该恪守于心的诸多道德告诫,诸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尊重国际法律法
规、保护弱小民族及国家利益、抵制战争促进和平等等。无论这些告诫本身听起来多么称心如
意,对于他们在实际上是否决定着和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始终让人抱有疑问。摩根
索告诫我们说:“将人们实际遵守的道德原则与他们假装遵守的道德原则以及著作家们声称他
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混为一谈,是一个双重错误。”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仔细翻阅国际政
治的历史账本时,随处可见政客和外交家以道德辞令作为掩盖来涂抹其背后实际行为的非道德
动机。揭开这一曾面纱的关键问题在于弄清楚他们的道德声明是否仅仅是掩饰其真实动机的意
识形态,还是他们的声明真的表达了对道德伦理的关心。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摩根索关于“意识形态”的看法做一个说明。在美国的政治词典中“意
识形态”一词多含有贬义,美国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指导的,更不愿意
承认自己的外交目标是在意识形态掩盖下推行的。对于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摩根
索比一般美国人可能要清醒很多。首先,摩根索承认在现实政治中,存在着许多意识形态为权
力斗争服务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意识形态被利用成为替权力斗争辩护的工具,使得权力斗
争显得合法化、合理化。而之所以意识形态会经常成为伪装欺骗的工具,正是由于政治权力的
本质所致。政治权力的目标旨在施行对他人的控制力,这种对控制力的欲望体现在每一个政治
人身上,所以在政治舞台上的演员总是同时成为可能的主人和可能的臣民。当你在寻求支配他
人的权力同时,他人也在寻求支配你的权力。而当这种矛盾在遇到道德评价的心理困境时,由
于无法找到合适的答案,自我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权力欲望是正当的,而又谴责别人想要支
配自己的权力欲望是不正当的。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国际政治领域的意
识形态进行了塑形,继而使之变成为在国际舞台上为权力斗争而服务的武器。其次,摩根索也
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外交政策或者外交理念都是被意识形态包裹的托词,诸如以威尔逊为代
表的理想主义企图以十字军式的姿态来将自己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正是理想主义对外交政
策目标的忠实表达,并非带有欺骗性和隐瞒性。
无论对于哪种形式的意识形态,是故意的掩饰还是忠实的宣示,摩根索都给予了消极的评
价。如果说政治家习惯于将意识形态作为对权力斗争的辩护,那么他将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越
陷越深,也将越难看清楚权力斗争的本质,最后只能用意识形态的假面自欺欺人。如果说一个
国家将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正如摩根索批评自威尔逊以来美国的外
交政策一样,“陶醉于道德的抽象概念之中”,“自以为超然于权力政治之外”,是不现实的,
必将导致外交失败。
所以,鉴于在很多情况下,道德会有意无意地被诸如意识形态等因素绑架而失去某些它在
字面上本该起到的作用,我们也不能高估道德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48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第一节 现实主义及理想主义对道德的不同认识

如果我们结合本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综合分析摩根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批判之
后,我们能够进一步形成现实主义及理想主义二者对道德在国际政治中的位置和意义的不同理
解的认识。
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承认道德像“自然法”一样是一套客观
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行为标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感知,但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处理,也就是说
我们感受到的道德和左右我们行为的道德是不同的。由于人性的自私及权力欲,所有人类行为
在哲学层面上都带有恶的属性,所以无论是在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上,个人及国家的行为都
具有相同性质的恶,二者在现实中的具体差异仅仅体现在对普遍意义上的道德的偏离程度不同
而已。所以既然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无法逃脱必然之恶的悲剧式命运,那么摩根索认为在国际政
治中所谓的“政治道德”就是“在必然的恶中选择最小的恶”。在如此意义上来说,现实主义
体现了其最为“现实”的考量。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虽然其也承认人性本恶,但是其认为通过
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人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达到在理论和现实中的至善标准。将这种逻辑推及到
国际政治中,理想主义认为相较于个人领域的道德,国际领域的道德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
阶段,以民主化为目标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联合国等措施,国际道德将在世界范围内进化到
尽善尽美。因此有了为达到尽善尽美而得到正名的更高原则,在国际关系现实中放弃行动或者
以非常手段行动都将被允许,只要行为的终极目标是向善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具体
行动中选择拒绝道德手段或者选择非道德手段都将是合理的。此外,理想主义将道德作为外交
政策的唯一标准,意味着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将自我的“生活方式”认定为包含全部道德和真理
的标准,并打着为全人类谋幸福的旗号以十字军式的姿态强迫所有国家接受同样的要求,这种
民族主义化的“普遍道德”不仅无法形成为权力斗争的限制,反而使国际舞台上的权力斗争达
到前所未有的野蛮和激烈状态。
在如此意义上来说,
理想主义体现了其最为“不现实”的危机。

第二节 理解道德在现实主义理论中位置及意义的关键钥匙

摩根索一方面承认人权等道德原则具有时间和文化上的相对性,反对将道德作为制定和实施
外交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又承认权力具有破坏性,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必须依靠道德对权力
的制约才能实现,对于到底该如何理解道德在摩根索复杂而庞大的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及意义的
问题,似乎需要一把关键的钥匙,才能打开通往现实主义理论核心的大门,而不至于在探索摩
根索的思想路程中迷失方向。那么这把关键钥匙到底在哪儿呢?其实摩根索在其文本中早已经
给出了答案:
“讨论国际道义时要严防两个极端:既不能过高估计伦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不能过低

4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估计它的影响。”
之所以不能高估道德的影响,是因为权力仍然是且必须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正是不同国家
在国际舞台上为了维持和增加自身权力、限制或减少别国权力而相互碰撞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具
体内容;之所以不能高估道德的影响,还因为政治权力仍然是且必须是国际政治理论关注的焦
点,将“权力”作为贯穿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正如经济学将“利益”作为中心关注点一样,
是建立一个与其他学科可以区分开来的新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必要基石。
而之所以不能低估道德影响,首先是因为权力具有破坏性,这种破坏性根植于人性恶的本
源,当国家权力在国际社会中野蛮滋生时,道德作为权力均衡的补充,对权力形成必要且有效
的限制,这种道德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中最主要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人类生命的保护,这种保护无
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之所以不能低估道德的影响,
是因为道德不仅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形成限制,而且本身也潜移默化地定义着那些国家利益。摩
根索将“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作为核心概念和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意味着国家权力界定着国
家利益,由于现实中国家权力必须以一定的有限资源为基础,所以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都可以
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动和目标超出了以本国有限权力限定的
有限利益之外,反而会危害自己的生存和安全,这样的结果显然有悖政治道德,因为如果一个
国家不维护自身的安全,那么没有别的国家去替它维护安全,这就为所有国家的首要责任提出
了道德辩护。当国际社会上的每个国家都成为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主体时,就能保证各国
在追逐自己利益时对他国利益的尊重,从而形成国家合作甚至结盟,以维护和推动国际社会的
和平发展。

第三节 本文主要结论

第一,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一种唯权力“马首是瞻”的“弱道德”理论。
本文通过讨论人权原则与外交关系,引出现实主义对权力与道德两个国际政治概念的认识
及对二者关系的辨析,并且通过深入回归摩根索的一手文本资料为方法,找到摩根索将道德置
于现实主义理论中何种位置以及道德在现实主义中有何等意义的直接证据,有力反驳了对摩根
索的现实主义的误解。摩根索将权力作为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并不是认为权力是万
能的,更不是在国际关系中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权力”作为贯穿现实主义理论
的核心,正如经济学将“利益”作为中心关注点一样,是建立一个与其他学科可以区分开来的
新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必要基石,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蔑视除了权力之外的任何其他原
则。可以说摩根索在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中肯定权力的位置,但是在国际关系现实问题解决中却
否定权力的作用。
第二,就道德在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意义来说,摩根索认为道德可以对权力形成制约,其在
国际政治中的具体作用表现为:保护人类生命、弥补权力均衡的不足、限制及潜在定义国家利
益等。
由于摩根索始终秉持着人性本恶的哲学观点,所以摩根索清楚地认识到权力欲望作为人性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266 页。
5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中不可避免的恶在现实中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当权力欲望扩展到国家层面后,不同国家所代表
的政治权力在国际舞台上相互斗争,必然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即使是权力斗争本身能
够形成权力均衡,这种均衡也有巨大的不足,这时候就不得不依靠道德对权力的制约来保证人
类生命的安全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所以说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放弃对权力的道德评估。
而这种道德对权力的限制,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限制。除了涉及到国家生存
和安全的不变利益之外,其他非核心的国家可变利益必须被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这一范
围的大小可以且仅可以被权力界定。所以,当道德与权力发生碰撞时,如果一国企图追逐超越
本国权力的利益,那么就会受到政治道德和国际道德的双重谴责。
第三,就道德在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来说,摩根索认为道德不能作为外交政策制定和实
施的依据,
“以权力界定的利益”仍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
虽然说道德在弥补权力均衡缺陷的作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既然摩根索告诫我
们权力不是万能的,我们也就需要对道德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不能低估道德的作用,也不
能高估道德的作用。一国如果过分追求超越权力界定的利益是违反政治道德的,但是一国如果
仅将道德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标准也是不符合政治道德的。摩根索强调道德与外交政策的
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国不仅将本国的道德原则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依据,而且企
图将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特殊道德作为具有普遍性效益的普世原则强制推行给其他国家甚至整
个国际社会,这种十字军式的外交观念,不仅不会取得外交实践的成功,还会造成对自己国家
利益和国家权力的威胁,更一定会遭到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的最强烈的批评与指责。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权力贯穿于个人生活及国内外政治始终,而权力斗争永远是国内政治以及
国际政治的第一主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追求维护国家生存及安全的国家利益本身就具有道德
意义,如果一国不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那么将没人再去替他关心这些问题,所以“以权力
界定的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唯一依据。

第四节 反思与不足

本文主要旨在理清道德与权力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关系,但是对于这两个元素在当
今现实国际政治运行中具体的态势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摩根索认为欧洲中世纪之后在贵族政
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道德体系是能够保证国际社会保持相对稳定和平状态的最佳范本,但
是如今由于民主责任制及民族主义的冲击,诸如国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表面带
有普遍性实质上完全是民族主义化的道德标准已经使得旧的国际道德体系分崩离析,在这样的
情况下,国家间在国际舞台上的斗争似乎日渐趋于露骨和激烈。那么对于如何找到重回先前那
种由统治者个人道德为担保的国际道德体系之路,摩根索给出的答案是降低权力(暴力)在处
理外交关系中的作用,重视政治(外交手段)在处理外交关系中的作用,重新在各国之间建立
统一的、有效力的游戏规则,使得权力斗争限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但是摩根索本人也十分清楚的是,由于国内环境及国际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回到一
战前欧洲的那种国际关系体系已经是毫无可能的了,既然回不到从前,那么对于如何在新的国
际关系现实条件下建立新的国际道德体系,摩根索似乎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本文对这一
问题也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和讨论,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缺憾。此外,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

5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道德在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位置和意义

再加上笔者科研能力的不足,本来还设想能够通过对西方传统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挖掘,
来为论证中国和平崛起合理性及合道德性寻找理论支撑,但是这一工作最终未能完成,使得文
章在研究的现实意义上有很大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提高研究
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另外,现实主义作为国际政治理论中最重要且最复杂的流派之一,其理论基础之深厚、理
论框架之庞杂、理论内容之丰盈,非一朝一夕可涉猎完全且理解透彻,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
作为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只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对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做
更深的了解与更理性的认识,必须对整个现实主义体系有着完整性认识,包括对结构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等理论的深入研究,由于笔者的学术能力水平有限,本文对其他流派的现实主
义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也是文章不够严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学习及研究中应该更
加注意对理论体系完整性的重视。

5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 艾伦 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2] 陈俊宏:《人权与民主(I)
:共生或互斥?》,《东吴政治学报》2000 年第 11 期。
[3] 韩桥生、钟美玲:
《人权概念的科学界定》,
《党史文苑》2008 年第 3 期。
[4] 汉斯·摩根索: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年。
[5] 汉斯·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 何怀宏:
《战争、政治与道德——国际关系伦理思考之二》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5 年
第 1 期。
[7] 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
,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12 年。
[8]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9] 肯尼斯·汤普森:《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原则》,胡少华译,《国外政治学》1987 年第 1
期。
[10]黎国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1]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法学研究》1991 年第 4 期。
[12]李南移:《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3]李忠林:
《舆论、外交与国际关系:汉斯·摩根索舆论观解读》,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5 年第 2 期。
[14]联合国大会,
《世界人权宣言》,(纽约:联合国,1948)。
[15]刘雪莲: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可以休矣——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新观念》,
《吉林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
[16]刘志慧、张静:
《摩根索的集体安全观及面临的全球化挑战》,《湖北社会科学》2004 年 7
月。
[17]洛克:
《政府论(下篇)》
,翟菊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1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王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8 年。
[19]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0]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1]潘峰:
《一个利益至上者的道德关切及其困境——试析<国家间政治>中的道德观》,
《亚非纵
横》2015 年第 1 期。
[22]乔治 H.萨宾:《西方政治思想史》
,李少军、尚新建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 年。
[23]任俊:
《国际关系、道德和道德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伦理审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 期。
[24]史文涛:《摩根索意识形态学说解读》,
《美国研究》2008 年第 1 期。
5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5]史文涛:《现代版的“西西里远征”:摩根索对越南战争的批判》,
《外交评论》2013 年第 4
期。
[26]汤继强:
《权力政治开山之作的理论精华与局限性——对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的解读
与评析》,《延边党校学报》2009 年第 6 期。
[27]田野、白杨:
《汉斯·摩根索的理论在格鲁吉亚危机中的体现》,
《社科纵横》2011 年 6 期。
[28]王爱冬:
《论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与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战略》,《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
年第 2 期。
[29]王德春:《浅析国际政治的核心: 安全和权力——评汉斯· 摩根索的权力理论》,《唐都学
刊》1994 年第 5 期。
[30]王海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
际关系理论比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31]韦正翔:
《摩根索的权力与道德观述评——兼论美国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
,《中国人民
大学学报》1999 年第 5 期。
[32]徐若琦:《权力与道义关系的逻辑: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新探》,《国际观察》2016
年第 2 期。
[33]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6 期。
[34]徐显明:
《人权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普遍问题》
,《文史哲》1996 年第 2 期。
[35]徐晓明:
《国际法是一种弱法——汉斯·摩根索国际法思想述评》,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
[36]徐晓明:
《世界和平的主要方素——汉斯·摩根索的世界和平观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1 年第 3 期。
[37]许嘉:
《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影响》,《欧洲》2000 年第 6 期。
[38]许嘉:
《论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的特点》,
《欧洲》1991 年第 1 期。
[39]尤尔根·哈贝马斯:
《人的尊严的观念和现实主义的人权乌托邦》,鲍永玲译,
《哲学分析》
2010 年第 3 期。
[40]阎学通:《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问题研究》 2014 年第 5 期。
[41]杨华文:《汉斯·摩根索裁军思想探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
[42]叶成城:
《摩根索和卡尔的国际道德观比较》,
《咸宁学院学报》
,2010 年 10 月第 30 卷第 10
期。
[43]余意:
《卡尔与摩根索国际关系思想比较研究》,
《法制与社会》2007 年 5 月。
[44]雨果·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弗朗西斯·凯尔西、马呈元、谭睿等译,北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 年。
[45]张翰书:《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
[46]张和轩:《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年 1 期。
[47]张磊夫:
《为了国家利益还是维护人权——美国对西藏问题的政策与批评倾向中的理想主义
与现实主义因素》,《文史博览(理论)》2009 年 10 月。

5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8]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1989 年版。
[49]张丽东:
《爱国主义与政治理解——摩根索现实主义的其他视角》,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5 期。
[50]张清:
《摩根索道德伦理思想的逻辑》,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4 期。
[51]张清:
《摩根索国际政治权力与利益理论》,
《太平洋学报》2006 年 4 月。
[52]张祎:
《人性、权力与道德: 汉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探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5 期。
[53]张云雷:
《权力、道德与永久和平——汉斯·摩根索国际政治思想再阐释》,
《世界经济与政
治》2012 年第 2 期。
[54]章琼:
《解读现实主义理论的“渐进性扩张”政策——摩根索“现状政策”与米尔斯海默“离
岸制衡战略”论析》,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 年 5 期。
[55]赵银亮:《摩根索地缘政治观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学术探索》2003 年第 4 期。
[56]周琬:
《评摩根索的国际道德观》,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5 期。

二、外文文献

[1] Bettina Dahl Soendergaard, “The political realism of Augustine and Morgenthau: Issues of Man,
God, and just war”, Alternatives: Turkis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 7, No. 1,
2008.
[2] Douglas Klusmeyer, “Beyond Tragedy: Hannah Arendt and Hans Morgenthau on Responsibility,
Evil and Political Eth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2009.
[3] Greg Russell, Hans J. Morgenthau and the Ethics of American Statecraft,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Hacke Christian, “Power and Morality: On the Legacy of Hans J. Morgenthau”,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Jun. 2005.
[5] Hannah Arendt, On Violence, Allen Lane, 1970.
[6] Hans J. Morgenthau, “Another ‘Great Debate’: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6, No.4 (Dec., 1952).
[7] Hans J. Morgenthau, “Asia: The American Algeria,” Commentary, Vo.l32, Issue 1, July 1961.
[8] Hans J. Morgenthau, “The China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Quarterly, May 1962.
[9] Hans J. Morgenthau,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Partisan Review, Vo.l42, Issue 4, 1975.
[10]Hans J. Morgenthau, “The Evil of Politics and the Ethics of Evil”, Ethics, Vol.56, No.1
(Oct.1945).
[11]Hans J. Morgenthau, “The Immaturity of Our Asian Polic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12]Hans J. Morgenthau, “The Intellectual, Political and Moral Roots of U.S. Failure in Vietnam,”
Paper given a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eptember 1968.
[13]Hans J. Morgenthau, “The Present Tragedy of America”, World view, September 1969.

5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4]Hans J. Morgenthau,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Politics, and the Crisis of 1929: Some
Reflections on Their Relevance Toda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2009.
[15]Hans J. Morgenthau, “The Twilight of International Morality”, Ethics, Vo.l58, 1948.
[16]Hans J. Morgenthau, Vietnam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Public Affairs press,
1965.
[17]Hans Morgenthau, Scientific Man Vs Power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6.
[18]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Hugh C. Dyer, Moral Order /World Order: The Role of Normative Theory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S.t Martin’s Press, Inc. , 1997.
[20]J. H. Murray, “The Moral Politics of Hans Morgenthau”,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58, No.1
(Winter, 1996).
[21]J. Peter Pham, “Hans J. Morgenthau and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Afric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1: 252–260, 2009.
[22]J. Peter Pham, “What Is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Hans Morgenthau’s Realist Vis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7:187–193, 2015.
[23]Jean Bethke Elshtain, “Feminist Them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Theory:
Critical Investigation, edited by James D. Deria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5.
[24]Jonathan Cristol, “Morgenthau vs. Morgenthau? ‘The Six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Realism’ in
Contex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31: 238–244, 2009.
[25]M. Griffith, Realism, 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2.
[26]McQueen Alison, “On Hans J. Morgenthau's ‘The Twilight of International Morality’”, Ethics.
Apr 2015.
[27]Michael Smith, 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 Baton Rouge, L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8]Michael Walzer, Just and Unjust War, Basic Books, 2000.
[29]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 Ri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ker Fox ,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6.

5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谢

从这篇论文最初的构思、选题、资料收集到论文的撰写完成,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
热情帮助,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在我背后的支持与鼓励,我几乎无法完成这篇论文的写作。我在
这里希望对在转瞬即逝的三年宝贵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曾给与我重要影响与帮助的老师和同学等
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庄娜老师,如果没有庄娜老师的启发,也就不会产生这
篇论文写作的动机。正是在庄老师开设的“青年与国际政治主修文献导读”课程中,我才了解
到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对于人权与外交政策之间关系的独特解读,而摩根索
对这一对关系的解释与我之前对现实主义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这才引起了我对现实主义进行
深入研究的兴趣。之后在与庄娜老师的请教与探讨中得到更多宝贵的启示,而且庄老师对我的
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写作论文有了目标和方向。在后面的论文构思写作中,庄老
师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包括多次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并给出建设性意
见,包括用心良苦地向我推荐甚至赠送相关参考书目等。此外,庄娜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
博的学识,朴实无华及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是我一生都值得学习的榜样!
其次,要感谢青少年工作系的每一位老师,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为我们讲授的每一
节倾注了他们多少的热情与心血,正是老师们精湛的授课技巧和丰富的授课内容,让我们感受
到知识海洋的宽旷深厚且多姿多彩。老师们过硬的学术水平以及深厚的学术涵养无不时刻深深
影响着学院的每一位莘莘学子,成为我们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最后,要感谢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父母和朋友们,谢谢他们为我提
出的所有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感谢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帮助与鼓励,使我顺利完成论
文写作,感谢他们对我的生活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57
览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