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 2005年第3期

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


3.2005

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
论莎士比亚戏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31)

[摘 要 ] 莎士比亚戏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
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
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
论的焦点。但只要将《 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
剧‚又是命运悲剧。
[ 关键词 ]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 中图分类号 ] I1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5140(2005)03-0120-05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它已经成为中国观众最喜
爱、最熟知甚至影响最大的一部莎剧。罗密欧、朱丽叶的名字在中国青年男女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
誉‚
他们千古绝双的爱情范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爱情的最高境界‚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爱情悲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相同的知名度‚所指具有相同的经典爱情的意义。
爱情自进入人类生活以后‚就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整个价值结构。这是人类感情中一种最美好、最高
尚的感情‚是人类行为的刺激因素中最新的、最强烈的刺激因素 [1] 。也许是有着太多类似反抗封建婚
姻、封建专制的经历‚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最受中国人民欢迎、喜爱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莎剧之一‚中国人常常把它和《 孔雀东南飞》和《
牡丹亭》相提并论。在中国人的感
情世界中‚无论是在世俗情感层面‚还是在高雅的情感层面‚它们一起铸就了追求不朽的、坚贞爱情的典
范形象‚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已经成为青年男女们的理想爱情范式‚为“爱”是值得付出宝贵的生命代价
的。在这些爱情悲剧中‚悲剧里隐含着的激情就是当时人的感情的隐语、代名词‚是情感遭到压抑的一
种曲折的心理反映和情感的自然爆发。《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但在西方世界具有穿透人心的影响‚而且‚
已经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影响最大的莎剧‚也是中国莎学研究得的多的剧目之一。

一、单纯将《
罗密欧与朱丽叶》解释为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都是片面的

在中国历来的莎学批评中‚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的分析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解释‚
至今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分歧主要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或伦理道德剧?我
认为以上分歧在实质上都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研究中缺乏辨证的观点‚因而也最终影响了我们
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深入地把握。

[ 收稿日期 ] 2004-12-07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资助项目(2001EZW001)。
[ 作者简介 ] 李伟民(1955-)‚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研究。

- 120 -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早的浪漫悲剧。应该说“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 犹如《
罗密欧与朱丽
“命运悲剧”的观点已经没有多少人赞成了‚主要应该以时代来
叶》研究中的两条主旋律。孙家 认为‚
衡量剧中爱情的价值和悲惨结局的必然性‚如果莎氏宣扬宿命论思想‚那情况就会不同了 [2] 。但是‚孙
先生显然忽视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强烈的命运色彩。如果有意避开“命运悲剧”‚表面上好像拔高了
该剧的主题‚但却难以解释其中的人物命运的阴差阳错、跌宕起伏‚而这一点恰恰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
最深刻的印象。我们认为‚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谱写了一曲充满诗情画意的青春
与爱情颂歌‚同时也揭露了中世纪世仇流血和宗法专制对社会和个人的莫大害处。但是在《
罗密欧与朱
丽叶》中人们又确实感受到冥冥中“命运” 的力量‚因此‚有些研究者主张《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命运悲
“命运弄人”‚这也许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其偏颇之处‚我们在《
剧”‚ 罗密
欧与朱丽叶》研究中不应如此简单地看问题‚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是其中的两条
主旋律‚这两条旋律构成了悲剧的基础;一条构成了悲剧的线索‚即《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以“社会悲剧”
作为基础‚以“命运悲剧”作为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特别是更深刻地反映
了人、人生的悲剧、爱情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以及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顽强抗争。所以‚它才以不朽的
艺术魅力征服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掩卷或观看之后陷入深长的思索‚
为剧中主人公的悲剧而扼腕叹息。

二、不能回避的社会原因是造成悲剧的基础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蕴涵的情爱是反对封建宿仇的动力。要消除这种封建宿仇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认为悲剧反映的不仅仅是爱情本身‚
悲剧中‚我们最优秀的主人公“双双殉情‚才埋葬了双方的争斗。
而是社会的冷漠、情感的冷漠。通过歌颂纯真的爱情‚呼唤社会的宽容与和谐。莎士比亚是从歌颂罗密
欧、
朱丽叶的爱情出发反对封建宿仇、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的是爱受难的悲
剧‚
它描绘了最纯洁的爱如何成了封建家族间争斗的无辜的牺牲品‚在这样的悲剧环境中‚莎士比亚充
分揭露封建社会的残酷暴虐‚控诉那个古老的世界对人类纯洁感情和年轻一代的残酷迫害。关于爱情‚
有人宣称‚爱情的主要目的从理论上讲是促进社会伦理道德的进化 [3] 。他宣告了资产阶级爱情生活的
“人”和“人生”的价值。这个悲剧是国内封建阶级斗争、贵族矛盾的反映‚与奴隶制、
准则及其眼中“爱”、
封建社会有关爱情的看法相区别‚也宣告了作为现代“人”的爱情生活准则时代的到来‚把普通人的情感
提高到了当时最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高度来刻画‚才赋予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朽的魅力。
莎士比亚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国‚在剧中他很自然地对罗密欧、朱丽叶这两位主人公在封
建恶势力下成为牺牲品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其中隐藏在深切同情中的是对引起主人公悲剧命运
的社会的强烈抗议‚是对“人”成为“非人”的谴责‚是对“仇恨”的诅咒和对“爱”的千呼万唤‚正如“序诗”
中所说:
双双殉情‚才埋葬了双方的斗争。爱情是多灾多难‚生死相恋‚仇恨是没完没了‚不肯罢
休‚直到失去了亲骨肉‚才心回意转‚看吧‚你们两家的仇恨招来了怎样的恶果!是上帝在惩罚
你们‚他使用爱情‚来毁灭你们的欢乐 [4] 。
因为造成主人公悲剧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并不鲜见的封建贵族的家族之间的“仇恨”‚正
是这种仇恨造成了“美” 的毁灭和“爱” 的凋零。1917年东润在《
太平洋》杂志第一卷上发表《莎氏乐府
“至于铸情记者‚乃如读《
谈》的评论说: 孔雀东南飞》之篇。觉其文境绵邈幽咽‚不得不为焦仲卿夫妇与
” [5] 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在叹息中更加珍惜“ 美” 和“ 爱” [6] ‚并获得现代人
罗密欧朱丽叶等放声一叹也。
的共鸣‚使现代人不懈地追求爱情、人生的价值和它们的永存。在这种追求中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
爱情视为一种典范和爱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英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习俗的变化始自16世纪后半叶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莎士比亚
的创作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身也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革命以后‚人们进一步抨击
- 121 -
旧的婚姻观念和形式‚寻求缔结新的婚姻‚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组织形式‚由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逐
渐减少‚因为新教义主张男女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但是‚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看到‚新旧婚姻
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卡普莱夫妇一方要包办女儿的婚事‚朱丽叶则要争取恋爱和婚姻的自由‚卡
普莱不容置疑地行使着封建家长的权利:
不管怎样‚我决定了‚我替我女儿做主‚把她的爱献给你‚我想我的话她句句听‚都顺从‚这
不消说得。……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吗?不想想‚凭她这么个贱东西‚我们好容易替她物色
了多体面的人物做新郎。
但是‚朱丽叶并不为之所动:
不是不乐意你们‚是感谢你们。我不喜欢的人‚我怎么能乐意呢;尽管不乐意‚还是要谢
谢‚这都是为我好。
卡普莱充分显示了一个封建家长的无上权威:
好一个不受抬举的小东西……给我准备好‚星期四一到‚乖乖地跟着帕里斯上圣彼得教堂
结婚去;说声不‚我就用木笼子把你拉了去。呸‚你这张死白脸儿!呸‚黄脸儿!你这臭货!
……给我上吊去吧‚小臭货!不听话的畜生你给我听着:星期四一到‚上教堂去;要不然‚你这
辈子别再见我的面。……我发誓‚我永远不承认有你这女儿!我所有的家产你别想来沾光。
请放心‚我说了的话‚不收回!
禁锢是严厉的‚不给朱丽叶留下一点人与人格的尊严。难道说‚这仅仅是父女之间的冲突吗?不‚
这是社会、观念、新旧思想冲突在父女两人身上的反映‚他们各自代表两种人生观、爱情观。我们知道‚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旧的思想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强烈冲击‚再次体现了人类情感世界在突破已僵化陈
旧的精神程式时的革命性。在新与旧、美与恶的冲突中‚前者的毁灭正是悲剧感染人之所在。在所有的
爱情悲剧中‚《
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迥然不同的鲜明独特性‚是青春与爱情的颂歌。在人文主义运动
中‚
人的自我发现与理性从信仰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是同一过程‚理性成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尊严的
根本所在‚理性使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人的自我发现、人的感情的喷发又激发了人无穷的创造
力。理性尽管可以称为人的上帝‚但是与感情相比‚感情则要来得生动和有活力得多。朱丽叶是文艺复
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中的新女性‚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新的恋爱观。如同黑格尔所说‚艺术作品
却不是这样独立自主地存在着‚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起向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
想所发出的呼吁。面对难以挽回的大悲剧‚莎氏发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强烈呼吁‚其强烈性
足以促使人们反思世仇、社会的不合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特定的社会阶段的精神产物。私有制产生后‚情感在定向中变得专注、深化和
复杂化了‚自私和对亲友的偏爱使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明显、尖锐起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植在文艺
复兴时期土壤上的花朵‚离开了这一艺术土壤‚就不可能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和仇恨的
“情感“是剧中的一对主题‚情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是主观世界的主干部分‚是伴随着人类认
识实践、日常活动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贯穿人类心理和思想活动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尽管“爱”最后被
“恨”埋葬了‚但是‚这种残酷的“埋葬”足以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省‚以便在人类社会的前进中不断纠
正这种扼杀真挚、高洁的、自由的“爱”的做法。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表达了他的美好祝愿‚对自由恋爱
的向往总是会和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同时萌发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是爱情和青春的颂歌‚而是以
悲剧的形式‚向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表达了人文主义理想及对这种理想、新生活方式的热
情期望。《
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描绘的爱情是属于人文主义时代的罗曼蒂克式爱情。
在汪笑侬(1857年~1918年)看来‚世人不必为两个主人公的双双殉情哀叹和惋惜‚而应当为他们
那美好而坚贞的爱情而感动‚因为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堪称感天动地的爱情绝 唱 [7] 。在悲剧中爱情
也像神一样‚具有可怕的不可理喻的强大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
主人公们所经受的那种感情不是普通的人的感情‚而是精神的巨大冲动‚就好像为了更仔细地观察
而将普通的感情置于放大镜下一样。莎士比亚这个“爱情圣手”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将感情艺术化‚
- 122 -
使之成为人们诅咒封建婚姻爱情观的动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封建内容‚表现在反对“父母之命”
的强迫性的封建婚姻制度‚反对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禁欲主义思想。在莎士比亚时代‚一般来讲‚中下
阶层的儿女们在择偶方面所享受的自由比富家子弟要大一些。而处于朱丽叶这样的家庭儿女们在婚姻
上的选择就要小得多‚受到了更多的束缚和限制‚如门第、财产等。但是时代已经向前进了‚最先感受时
代春潮冲击的是朱丽叶、罗密欧这样的优秀青年男女‚他们要冲破束缚在他们身上的社会、家庭特别是
家族的罗网‚争取恋爱、婚姻自主的权利‚向着精神、自由和人身解放的道路上迅跑‚张开双臂迎接新时
“《
代的曙光‚最终是争取一个“人”的权利‚争取个人“爱”的权利。朱生豪认为‚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氏
早期的抒情悲剧‚也是继《
所罗门雅歌》以后最美丽悱恻的恋歌。这里并没有对于人性的深刻的解剖‚只
是真挚地道出了全世界青年男女的心声。命运的偶然造成这一对恋人的悲剧的结局‚然而剧终的启示‚
爱情不但战胜死亡‚并且使两族的世仇消弭于无形;从这一个意义上看来‚它无宁是一本讴歌爱情至上
的喜剧” [8] ‚是“一本恋爱的宝典” [9] 。因为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已经向过去的世界宣告‚人有自由地去
爱的权利而无须屈从于非爱情的任何桎梏。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摆脱各种桎梏‚
不屈服各种压力‚追求幸福爱情的勇敢行动。莎士比亚吹响了时代的号角‚赋予爱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
的‚宣告了爱情应该得到社会、家族的尊重‚因为在很多时候‚爱情支配着人、领导着人、左右着人。

三、命运始终左右着悲剧主人公

“爱”是构成社会悲剧的内核。爱情的悲剧是人类经常遭受到的悲剧之一。惟其是“社会悲剧”‚主
人公的爱情才始终难以逃脱“悲剧命运” 的摆布。命运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套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之
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命运悲剧。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爱情的悲剧
是最可怕的悲剧。没有爱情‚人生就缺少应有的价值。1653年‚英国国会通过的“世俗结婚法案”规定:
男女双方要结婚应先公布结婚预告‚然后当着一位治安官的面举行世俗婚礼仪式 [10] 。莎氏是想拿爱或
爱的毁灭作为结束两家争斗这一社会性悲剧的手段‚铺平通向和解、和谐的道路的。但是‚我们看到‚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人公却难以挣脱命运的羁绊‚争斗虽然结束了‚但是爱情和人类却为此献出了
惨烈的代价。当我们掩卷而思的时候‚我们是否认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呢?回答显然应该是肯定的。
美好、坚贞的爱情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创举。而爱的悲惨的毁灭也正好是
对中世纪的罪恶提出了无比沉痛的控诉‚这些摧残美好事物的魔力‚就是构成了爱的悲剧的个中强大力
量‚
使人难以逃脱它的(命运)控制。而我们也不得不问‚造成这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就不得
不到社会中去寻找‚寻找的结果就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它掌控了悲剧发生的机制‚主人公虽然在所处环
境中与命运进行了不懈抗争‚但最终仍然难以摆脱社会所形成的有悖人性的法则‚难以摆脱社会对命运
也许早就作好的安排‚美被毁灭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
悲剧。莎氏挖掘爱的社会意义‚指出了命运导致爱与美的悲剧性毁灭的社会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的一系列巧合更加重了宿命的色彩‚显示了冥冥中命运的力量‚如:蒂巴特恰恰在那个可恶的时间碰
到了牟克休;要是老凯普莱特对自己的女儿朱丽叶克制一些;要是神父的信送到了罗密欧的手里就好
了;要是神父早5分钟到达墓穴就化解死亡了‚但是‚这一切都促成了悲剧的发生‚不管主人公相爱得有
多深‚如何奋力抗争和如何巧妙安排‚最终仍然难以逃脱命运所带来的悲剧。1918年周作人的《
欧洲文
学史》提到《
罗密欧与朱丽叶》认为: ” [11] 我
“Romeo 与 Juliet 之死别‚虽因缘于人事‚实亦定运之不可逃。
们认为既要看到《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命运所造成的悲剧‚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命运悲剧的表面‚而是要认
识到命运悲剧后面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与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
罗密欧与朱丽
叶》。在莎士比亚时代‚甚至如清教徒托马斯·加塔尔也认识到:爱情拥有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没有
什么情感比它(爱情)更有力量了‚因此‚正在恋爱的人最不受外力的控制。但是‚即使如此‚在张扬了情
感之后‚仍然要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牺牲自己优秀的儿女。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的基础是反封建宗法
统治的共同思想‚把他们更紧密地连在一起‚使他们为进一步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
- 123 -
础‚
使这场爱情悲剧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内容与命运悲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所反映的不朽爱情表明‚爱情是不能容忍任何外来束缚的‚它是对自由的最强烈的渴望。爱情是一团跳
动着的自由之火‚它把人从自我奴役、自我压抑中解放出来‚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走向死亡的动力。
爱征服了恨‚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真诚而天真的愿望。悲剧表明‚在历史的祭坛面前往往需要人类献
上自己最优秀的儿女做牺牲‚悲剧正是通过偶然性中显示出来的必然性说明了这一历史的真相。悲剧
本身的主题思想就是爱情高于两个封建家族间的宿仇。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是具有反封建意义的爱
情‚
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一对情侣的悲剧‚而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先进人物为自己的幸福而不惜牺牲
生命的悲剧。在悲剧中朱丽叶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对爱情的理解对命运的反抗甚至超过了罗密
欧‚同时‚她以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为后来者争取了爱的权利与自由。在争取爱的权利和爱的自由上
她是义无返顾的:
我从此不做卡普莱家的人。最值得自豪的是心心相印‚不靠花梢的装饰。裹尸布把我和
死人裹紧在一起。本来‚这些事我听着都心里直发抖‚现在我敢于做‚不害怕‚没一点犹豫。爱
情啊‚增添我的力量吧‚只有那意志的力量能救我。这一场苦戏得由我独个儿来支撑啊。我亲
吻你的嘴唇‚在你那嘴唇上也许还剩下一些毒汁呢‚对我是补药‚好就此结束了我生命。这匕
首来得好!这才是你安身的剑鞘。在这儿腐朽吧!让我就此死了吧!
朱丽叶最终没有挣脱命运的悲剧‚她争取了、反抗了、希望了、自由了、爱了。在人类历史上‚杰出的
女性往往锻造人类良好的精神与品格‚朱丽叶就是属于这样一类杰出的女性的‚以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
命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爱情之歌、人和人性的颂歌。她对爱的执著、强烈和极富吸引力的品质‚成为人
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这种感情不仅影响了这些杰出女性的全部生活‚也贯穿了她的一
生‚而且也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女性精神的解放是整个社会精神解放的延伸和
保证。而且‚总是会和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同时萌发的。
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这对主题的解释‚既是属于历史的‚又是属于现实
的‚
更是属于未来的‚但是‚我们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理解‚通过辨证的、社会的、命运的眼光来认识它、
阐释它‚应该能够获得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别人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尤·留里科夫.爱的三种魅力---爱情、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M ] .徐泾元译.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
91.
[2] 孙家.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 [ M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34-35.
[3] 英尔顿·亨特.情爱自然史 [ M ] .赵跃‚李建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8.
186.
[4] 莎士比亚.新莎士比亚全集 [C ] .方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5] 东润.莎氏乐府谈 [J ] .太平洋‚
1917‚(5).
[6] 杨岚.人类情感论 [ 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131.
[7] 周信芳.敬爱的汪笑侬先生 [J ] .戏剧报‚
1957‚(12).
[8]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集》译者自序及第一、二、三辑提要(1947) [ A ] .孟宪强.中国莎士比亚评论 [C ] .长春:吉林教
1991.
育出版社‚ 104.
[9]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Z ] .(朱尚刚整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91.
[10] 史仲文‚胡小林.新编世界生活习俗史(下) [ M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10.
[11]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 [ 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138.
[12] 李伟民.光荣与梦想---莎士比亚在中国 [ M ] .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
58-61.

(责任编辑 董河燕   责任校对 董河燕)

- 12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