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運動生理學 複習筆記 Chap 02

 前言:
 基底質(substrates):
 為人體產生能量之來源
 分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有機化合物
 生物能量(bioenergetics):
 將基底質轉變為能量之過程
 以細胞做為作用之範圍
 新陳代謝(metabolism):
 所有身體內進行的化學反應
 能量的釋放:
 1 卡之定義:使 1 克的水從 14.5 度上升到 15.5 度所需之能量
 1000 卡=1 大卡(較常使用之單位)

 基底質(substrates):
 說明:
 組成為炭、氫、氧、氮(蛋白質)
 當化學鍵(chemical bonds)斷裂時,會釋放出些許能量
 不同情況下的能量消耗:
 休息:50% 碳水化合物、50%脂肪
 長時間、低強度運動:碳水化合物、脂肪
 短時間、高強度運動:碳水化合物占比較多
 碳水化合物(carbonhydrate):
 所有碳水皆可轉換為葡萄糖
 主要供應給肌肉與腦部使用
 多餘的葡萄糖以肝醣的形式存於肝臟,或以脂肪之形式存於肌肉
 肝醣可於需要時轉換回葡萄糖來產生更多 ATP
 肝醣有儲存限度,需要依靠碳水的攝取來補充
 脂肪(fat):
 為存量較大,能充分轉換能量之基底質
 為耗時長、低強度運動的主要能源消耗
 產量較高,但生產速度較慢(9.4 kcal/g)
 需先分解為三酸甘油脂,再分為游離脂肪酸、甘油
 只有游離脂肪酸可被拿來生產 ATP
 蛋白質(protein):
 在極度飢餓時才會使用,需先轉為葡萄糖,亦可轉為游離脂肪酸
 糖質新生(轉為葡萄糖)、脂質產生(蛋白質轉為游離脂肪酸)
 控制能量生產速率:
 主動能效應(mass action effect):
 基底質的存量影響新陳代謝,存量越多代謝越快
 一種基底質存量越多,細胞則更依賴其產能(葡萄糖承載原則)
 酵素(enzymes):
 不會產生 ATP 或引起化學反應,但促進基底質分解(catabolism)
 可藉由降低活化能量(activation energy)以加速生產
 生化路徑中的每一步驟皆需特殊酵素
 越多酵素活性,產量越多
 代謝路徑中的瓶頸酵素為控制能量路徑之關鍵角色
 會產生負回饋作用(negative feedback)以降低酵素活性
 產量過多時會抑制生產;產量過少時會增加生產

 高能磷酸化與能量儲存:
 說明:
 ATP 由一個腺苷酸結合三個無稽磷酸
 腺甘酸:一個腺嘌呤(含氮鹼基)連接核糖(五碳醣)
 在利用能量前,體內的 ATP 存量極少
 身體分解 ATP 來釋放能量
 ATP+水+ATPase→ADP+Pi+能量
 ADP:二磷酸腺苷酸(低能量化合物)
 ATP 是由許多副產品組成
 磷酸化(phosphorylation):ADP+Pi+能量→ATP
 可在有氧與無氧之環境中進行

 基礎能量系統:
 前言:
 人類體內的 ATP 存量有限,但須不斷合成 ATP
 有磷化系統、醣解系統、有氧系統三種合成途徑
 磷化系統(ATP-PCr system):
 說明:
 可在無氧與有氧之狀態下進行,持續時間極短(3~15 秒)
 屬於受質層級的新陳代謝,產生之能量是用來合成 ATP
 瓶頸酵素: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 控制 ATP 之生成速率(負回饋)
 過程:PCr+creatine kinase→Cr+Pi+能量
 用來補充休息時的 ATP 存量
 運動時用來形成 ATP 循環直到 PCr 用完
 醣解系統(又稱乳酸系統,glycolytic system):
 說明:
 為無氧系統,可持續 15 秒~2 分鐘,時程更長則需其他路徑
 一莫耳基質可生 2~3 莫耳的 ATP(視來源為葡萄糖或肝醣)
 使用葡萄糖或肝醣做為能量轉換來源
 葡萄糖需經磷化作用形成六碳醣(消耗 1ATP)
 肝醣需經水解作用形成六碳醣(消耗 0ATP)
 六碳醣:glucose-6-phosphate
 整體過程始於六碳醣,終於丙酮酸
 共有 10~12 個酵素反應參與
 每一步驟皆在細胞質中反應
 葡萄糖產生 2 個 ATP,肝醣產生 3 個 ATP
 缺點:
 ATP 產量少,效率較低
 氧氣不足會使丙酮酸轉變成乳酸(乳酸作用的由來)
 乳酸會影響糖解作用且妨礙肌肉收縮
 優點:
 使肌肉缺氧時仍能收縮
 比有氧代謝更能適應短時間強度的運動
 瓶頸酵素:磷酸果醣激酶(PFK)
 ATP 濃度下降,ADP 濃度上升,PFK 濃度上升
 若有氧氣存在,糖解作用進入克氏循環
 克氏循環之產物為檸檬酸、氫離子,可抑制 PFK
 氧化系統:
 說明:
 為用氧氣分解受質產生能量之過程
 基質的不同會影響 ATP 的產量
 能提供好幾個小時的運動能量
 為三個路徑中最複雜的,在粒腺體中作用
 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作用:
 糖解作用:ATP 之生成與無氧醣解路徑相同
 丙酮酸轉為乙醯基輔酶 A(acetyl-CoA)並進入克氏循環
 克氏循環(krebs cycle):
 2 葡萄糖→2 乙醯基輔酶 A→2 克氏循環(2 倍 ATP 生成)
 亦會產生 NADH、FADH(氫離子會帶入電子傳遞鏈)
 瓶頸酵素:異檸檬酸去氫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 與 PFK 在糖解作用中的角色類似,控制 ETC
 肌肉收縮依賴鈣離子,過多鈣離子會刺激瓶頸酵素
 電子傳遞鏈(ETC):
 氫離子與其它電子會被 NADH、FADH 帶入 ETC
 氫離子與氧氣結合形成水,中和酸鹼值
 NADH 產生 2.5 個 ATP,FADH 產生 1.5 個 ATP
 能量的產生(energy yield):
 1 葡萄糖產生 32ATP,1 肝醣產生 33ATP
 糖解作用:+2~3 ATP;克氏循環:2 ATP
 10 NADH:25 ATP;2 FADH:3 ATP
 脂質的氧化作用:
 說明:
 三酸甘油脂為脂肪儲存於人體的最大方式
 儲存於脂肪細胞或肌纖維內
 分解成 1 個甘油與 3 個游離脂肪酸
 由脂肪分解酵素引導脂肪分解作用
 濃度梯度差影響游離脂肪酸進入細胞的速率
 能量產出比葡萄糖高出 3~4 倍,但比較慢
 β-氧化作用:
 進入克氏循環前將游離脂肪酸轉成乙醯基輔酶 A 之過程
 過程中需消耗 2 個 ATP
 游離脂肪酸會在粒線體轉化成乙醯基輔酶 A
 乙醯基輔酶 A 為氧化代謝中克氏循環常見的傳遞物
 游離脂肪酸的長碳鏈會斷裂成具 2 個碳分子的醯基單位
 游離脂肪酸的碳數會影響反應的步驟數
 脂肪有氧分解需要更多氧氣以產生更多 ATP
 克氏循環與電子傳播鏈:
 乙醯基輔酶 A 進入克氏循環
 進入後與葡萄糖之氧化作用相同
 不同的游離脂肪酸有不同的碳數
 不同碳數會產生不同數量的乙醯基輔酶 A
 不同數量的乙醯基輔酶 A 導致 ATP 數量不同
 蛋白質的氧化反應:
 很少利用於能量的提供,應該只會在飢餓時使用
 可被轉換為葡萄糖或是乙醯基輔酶 A
 產生能量較難被計算
 原因:氮的能量生成難以計算、氮的排除需要消耗 ATP
 結論:
 三種能量系統在活動皆為會反應,無一單一路徑可提供全部能量
 每一活動都會有一主要能量路徑,三者為相輔相成、相互合作的
 肌肉的氧化能力:
 說明:
 產生能量之速率:PCr>糖解作用>醣類氧化>脂肪氧化
 產生能量之能力:PCr<糖解作用<醣類氧化<脂肪氧化
 因素:
 酵素活性:
 非所有肌肉皆可使用最佳有氧酵素活性
 酵素活性反應可用來預估有氧能力
 代表酵素:
 琥珀酸去氫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 檸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
 耐力型運動員的氧化酵素活性為為訓練者的 2~4 倍
 肌纖維類型組成與耐力訓練:
 I 型肌纖維有較好的有氧能力
 較多粒線體、有氧酵素濃度較高
 II 型肌纖維所使用之路徑主要為無氧糖解
 耐力訓練能提升 II 型肌纖維的有氧能力
 發展出更多更大的粒線體
 每個粒線體亦可擁有更大的有氧能力
 氧的需求:
 運動強度增加,所需的 ATP 亦增加
 氧化系統的 ATP 產量亦增加
 肺部攝氧量、心血管間運送之氧氣量亦增加
 利用氧氣進出肺部的量能準確預測肌肉利用氧氣的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