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www.CRTER.

org

·研究原著·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贴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王 维,贾玉洁,蔡洪梅,王文娟,孙翠翠(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DOI:10.3969/j.issn.2095-4344.2819 ORCID: 0000-0001-8587-3633(王维)

文章快速阅读:
王维,男,1972 年生,辽
宁省北镇市人,满族,中
功能贴布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 国医科大学毕业,硕士,
文章特点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更佳。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卒中、骨科康
复研究。

对照组;功能贴布组; 通讯作者:贾玉洁,博士,
副教授,锦州医科大学附
患者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
属第一医院,辽宁省锦州
市 121000

文献标识码:B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
投稿日期:2020-01-21
吞咽造影检查(VFSS);
对比分析 临床疗效。
送审日期:2020-02-10
采用日期:2020-03-21
在线日期:2020-04-30

文题释义: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表面肌电电极将获取的肌电信息进行处理,转化成声、光等患者能够认知的
信号反馈给患者,从而训练患者,使其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病治
病的目的的一种疗法。
功能贴布:最早由日本的加濑建造(Kenso Kase)博士创用,是一种贴于体表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系统、
促进运动功能的特殊胶布。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等领域。

摘要
背景:有研究证明运动功能贴布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持久并且效果明显,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也被证
实可改善吞咽功能障碍。
目的:分析探讨功能贴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 4 组,分别为对照组、功能贴布组、表面肌电
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每组 25 例。各组于治疗前、治疗 1,2 个月后,通过反复唾液吞咽试验(RSST)、
吞咽造影检查(VFSS)及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相
关伦理要求,批件号:201918,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均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造影检查及临床疗效均明显改善(P <
0.05),同一治疗时间对比,功能贴布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次数多
于对照组(P < 0.05),会厌移动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 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其中联合治疗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造影检查及临床疗效改善更明显(P < 0.05);②结果说明,功能贴
布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均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疗效,且两者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关键词:
脑;脑卒中;吞咽障碍;造影;功能贴布;表面肌电
中图分类号:R459.9;R496;R318
基金资助: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指导计划(201602286),项目负责人:贾玉洁
Wang Wei, Master, Associate
Functional patch combined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for chief physician, Master’s
supervisor, the First Affiliated
post-stroke dysphagia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Wang Wei, Jia Yujie, Cai Hongmei, Wang Wenjuan, Sun Cuicu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Abstract Jia Yujie, MD, Associate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ctional patch has a long-lasting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professo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dysphagia,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to relieve dysphagia.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unctional patch combined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biofeedback in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文章编号:2095-4344(2020)29-04697-05 4697
王维,贾玉洁,蔡洪梅,王文娟,孙翠翠.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贴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9):4697-470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819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 functional patch group, a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group and a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functional patch plu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each
group containing 25 patien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by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 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 study and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before, 1 and 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y protocol complied with
the relevant eth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pproval No. 201918), and informed consent
was obtained from all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prior to the initialization of the stud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 study, an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each group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equency of saliva swallowing,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time of epiglottis movement during swallowing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linical benefit rate were observed in the functional patc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group and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s (all P < 0.05).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above-mentioned index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P <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functional patch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have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erapies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brain; stroke; dysphagia; radiography; functional patc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Funding: the Guidance Plan of Liaoni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 201602286 (to JYJ)

0 引言 Introduction 者;②伴有严重认知障碍及视听觉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病
近年来,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日趋升 史,无法配合治疗或检查者,MMSE评定<24分;③伴有
[1]
高 ,吞咽障碍易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等各 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和或重要脏器功能
种并发症,使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升高,延长住院时间,甚 不全者。
[2]
至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方法 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相
[3-7]
有很多,如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神经电刺激、针灸等 , 关伦理要求,批件号:201918,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
但由于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也影响了治疗效果。运动功能 知情,并书面签署知情同意书。
[8]
贴布(kinesiology taping,KT)以前常被称为“肌内效帖” , 1.4 方法
早期被用于运动员体育锻炼中的防护,近年来逐渐应用于 1.4.1 各组处理方法
康复治疗领域,有研究证明其对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持久并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11]。以安全为主,患
且效果明显[9]。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 者取30°-90°舒适半卧位,头前屈,治疗师位于患者患侧。
[10]
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 。但国内外 ①口部运动训练:通过加强唇、舌、下颌运动及面部肌群的
有关功能贴布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后 力量和协调性,提高吞咽功能,包括对唇、舌、下颌、软腭
吞咽障碍的报道较少。研究通过对10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功 等吞咽相关器官的感官刺激及肌肉力量训练;②间接吞咽训
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功能贴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 练:通过冷冻的湿棉签反复刺激患者的软腭及咽后壁完成咽
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反射的训练,让患者持续发“i”音,或应用发生器练习发
音完成声门闭锁练习;③摄食训练:选择密度均一、适当黏
1 对象和方法 Subjects and methods 性并不易残留在黏膜上的食物,通过空吞咽、交互吞咽、转
1.1 设计 随机对照观察,盲法评估。 头吞咽、点头样吞咽等适宜吞咽姿势,治疗师辅以声门上吞
1.2 时间及地点 病例来源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 咽法、用力吞咽法、门德尔松吞咽法等辅助手法进行摄食训
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治疗的脑 练,训练时患者需缓慢进食,确认前一口已吞完,方可进食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下一口,若患者出现呛咳,应停止进食。常规吞咽康复训练
1.3 对象 研究选用10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由熟练掌握治疗但不清楚分组的治疗师进行,1次/d,30 min/
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 次,每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个月。
功能贴布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 功能贴布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功能
1.3.1 纳入标准 ①经CT、MRI等检查确诊脑卒中并符合 贴布治疗。采用施百恩脊椎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运动功
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 能贴布产品,产品备案号:国械备20170045号。贴扎方法[12]:
点》
;②经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等确诊合并吞咽障 ①采用一条Y字型贴布贴于下颌底部到甲状软骨处,基底部
碍;③首次大脑半球发病,并且病程在3个月以内;④无精 固定于下颌舌骨肌起点,尾端贴布以自然拉力沿舌骨两侧贴
神病史,认知功能正常并能配合各项治疗及检查,简易智 至甲状软骨两侧。贴扎过程中注意贴布放置位置及预留空
力 测 试 量 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MMSE) 评 间,避免阻碍舌骨及甲状软骨的运动。②采用2条I字型贴布
分>24分;⑤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或 贴于面瘫侧的笑肌及颧大肌处,贴布基底部固定于肌肉起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无心脏起搏器植入者;⑥患者洼田 点,以自然拉力贴至肌肉止点处。以上2种贴布同时使用,
饮水试验评级为3-5级。 贴扎1次/d,直到第2天进行吞咽康复治疗时摘下,由熟练使
1.3.2 排除标准 ①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不稳定 用功能贴布的治疗师给予患者贴扎,每次使用新的贴布贴

4698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WANG W, JIA YJ, CAI HM, WANG WJ, SUN CC. Functional patch combined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for post-stroke dysphagia.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20;24(29):4697-470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819

扎,每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个月。 1.5 主要观察指标 ①各组各治疗时间点反复唾液吞咽


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 试验吞咽次数;②各组各治疗时间点吞咽造影检查会厌移
广州市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产的WOND2000F肌电 动时间;③各组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选择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模式, 选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
_
0-1 000 μV测量范围的EMG,精确度<1 μV,调频至50 Hz, 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
电流强度调至15-35 mA,设置波宽200 s,上升、下降、刺 验,组间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激持续及刺激间歇时间分别为3,1,6,10 s[13]。治疗时患 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者取坐位,将3个表面电极置于颈前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
间,嘱患者自主进行吞咽运动,同时观察仪器,在达到相应 2 结果 Results
强度后开启电流刺激,尽可能让患者进行吞咽锻炼,锻炼患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纳入患者100例,分为4组,试验过
者自主吞咽能力。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操作,1次/d,30 min/ 程无脱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次,每周日休息,连续治疗2个月。 2.2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00例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比,组
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 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后予功能贴布贴扎。 患者分组流程图见图1。
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分别对所有患
表 3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25)
者 进行 反复 唾液吞 咽 试 验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able 3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est , RSST) 及 吞 咽 造 影 检 查 (video fluoroscopic _ _
组别 年龄(x±s,岁) 病程(x±s,d) 性别(n) 病变性质(n)
swallowing study,VFSS)的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
男 女 出血 缺血
效的评估。
对照组 56.23±4.36 21.68±6.23 15 10 10 15
1.4.2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14] 由日本学者才腾荣一提出,
功能贴布组 55.45±5.13 23.26±5.37 13 12 11 14
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检查者将手指轻轻地贴在受试者喉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 56.26±4.52 22.53±7.06 14 11 9 16
结及舌骨处,让其反复吞咽,感受喉结及舌骨越过手指、 联合治疗组 56.13±4.46 22.92±6.47 12 13 11 14

然后下降至原位为完成1次吞咽,记录受试者30 s内的吞咽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次数,3次以上为正常,否则为异常。
1.4.3 吞咽造影检查 在治疗前与治疗各时间点予患者 1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行吞咽造影检查,让患者在电视荧光镜下依次咽下流质、
半流质和固体由硫酸钡调制的食物6 mL,记录各组会厌移
动时间,时间越短表示吞咽功能越好。 对照组 功能贴布 表面肌电生物 联合治疗
25 例 组 25 例 反馈组 25 例 组 25 例
1.4.4 临床疗效评定 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洼田饮水试
验(water swallow test,WST)评级及吞咽情况进行临床疗
效的评估。其中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时,患者取端坐位,像
失访:0 例
平常一样喝下30 mL的温水,检查者观察和记录其有无呛
咳及饮水状况等,进行分级。见表1,2。
100 例进入结果分析
表 1 洼田饮水试验分级
Table 1 Grading of water swallow test 图 1 患者分组流程图
Figure 1 Flow chart of patient assignment
等级 表现

Ⅰ级 单次饮完所有温水 2.3 各组各治疗时间点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次数比较


Ⅱ级 2 次饮完所有温水,无呛咳、停顿等现象 各组患者治疗前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
Ⅲ级 单次饮完所有温水,出现呛咳现象
性意义(P > 0.05),各组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反
Ⅳ级 分 2 次饮完,且出现呛咳
Ⅴ级 饮水过程中频繁呛咳,无法全部饮完 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次数均显著增加且呈递增趋势(P <
0.05);在相同时间点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比较,功能贴布
表 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明显增
Table 2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加(P < 0.05),其中以联合治疗组增加尤为显著(P < 0.05)。
疗效 表现
见表4。
痊愈 洼田饮水试验 1 级,吞咽困难消失
2.4 各组各治疗时间点吞咽造影检查会厌移动时间的比
显效 洼田饮水试验提高 1 级以上,吞咽困难明显改善
好转 洼田饮水试验提高1级,吞咽困难有所改善 较 各组患者治疗前会厌移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无效 洼田饮水试验无变化,吞咽困难未改善 0.05)。各组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对比,会厌移动时间

P.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www.CRTER.org 4699


王维,贾玉洁,蔡洪梅,王文娟,孙翠翠.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功能贴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9):4697-470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819

表 4 各组各治疗时间点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吞咽次数比较 生理及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患者家属的工作、照护、
_
(x±s,n=25,次数) 家庭职责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也带来沉重的负担[15],因此康
Table 4 Frequency of saliva swallowing in the repetitive saliva 复工作者也在努力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治疗吞咽
swallowing test at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time
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脉营养支持、胃管鼻饲、经皮胃造瘘
组别 治疗前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术、传统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针灸等措施[16-17]。有研究显
a a
对照组 2.25±0.47 3.01±1.53 3.27±1.43
ab ab 示静脉营养支持、胃管鼻饲、经皮胃造瘘术等作为一种替代
功能贴布组 2.26±0.51 3.37±1.46 3.62±1.37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 2.24±0.48 abc
3.72±1.35 4.05±1.52 abc
疗法,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而且患者依从
abcd abcd
联合治疗组 2.25±0.53 4.13±1.42 4.48±1.61 性差,对降低误吸性肺炎发病率、延长生存时间影响甚微[18]。
a b
表注:与组内与前一时间点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 功能贴布作为一项非侵入的治疗技术,具有丰富的力学特
与功能贴布组同时间点比较,cP < 0.05;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同时间点比较,
d
性,已广泛应用于运动损伤的防治中[19-21],并延伸至神经康
P < 0.05
复领域[22]。如刘佩婉等[12]通过功能贴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
均显著缩短且呈递减的趋势(P < 0.05);在相同时间点的会 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的研究表明,功能贴布有助于改善脑卒
厌移动时间比较,功能贴布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联 中患者的吞咽功能。目前关于功能贴布对吞咽障碍的研究较
合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 < 0.05),其中以联合治疗 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功能贴布对于吞咽功能
组尤为显著(P < 0.05)。见表5。 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以下几点:①根据功能贴布特有的自
然回缩力,作用于局部软组织及肌肉,使喉部肌肉收缩、放
表 5 各组各治疗时间点会厌移动时间的比较
_
(x±s,n=25,s) 松协调,共同促进吞咽动作的完成;②贴布贴于喉部皮肤表
Table 5 Time of epiglottis movement during swallowing at different 面,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传入大脑皮质,从而募集更多的
observational time
肌纤维细胞,为吞咽动作的完成提供基础;③贴布贴扎时产
组别 治疗前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生的皮肤皱褶会增加喉部肌肉的活动范围,一定程度上减少
对照组 2.196±0.108 1.753±0.023 a
1.472±0.031 a
了肌肉活动的阻力[23]。此次试验通过对功能贴布组为期2个
ab ab
功能贴布组 2.189±0.110 1.542±0.032 1.213±0.025
月的贴布贴扎治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功能贴布对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 2.195±0.107 1.386±0.021abc 1.072±0.023abc
联合治疗组 2.193±0.112 1.102±0.018abcd 0.826±0.029abcd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P < 0.05)。分析其
表注:与组内与前一时间点比较,aP < 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bP < 0.05; 作用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通过促进舌骨上肌收缩,放松舌
c
与功能贴布组同时间点比较, P < 0.05;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同时间点比较, 骨下肌来达到促进喉上抬,最终完成吞咽动作。
d
P < 0.05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刺激肌肉收缩,记录肌
2.5 各组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比较 功能贴布组、表面肌 肉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利用视听反馈信号,指导和训练患
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吞咽障碍恢复的总 者学会控制失神经肌肉,进而促进吞咽肌肉功能恢复的一
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中联合治疗组与其 种疗法[24]。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已应用于多个神经损伤
他各组比较总有效率最高(P < 0.05)。见表6。 疾病的康复治疗,近年来被证实可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如
吴正波[25]通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
表 6 各组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比较 (n=2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表明表面肌电生
Table 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mong groups
物反馈疗法能缩短患者拔除鼻饲管时间,有效提高吞咽功
能,同时并发症少,获得良好恢复效果。此次试验通过对
组别 痊愈(n) 显效(n) 好转(n) 无效(n) 总有效率(%)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进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显
对照组 1 5 10 9 64.0
示:与对照组比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患者吞咽功能改
功能贴布组 3 7 9 6 76.0a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 4 10 6 5 80.0
ab 善显著(P < 0.05),说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
联合治疗组 6 12 4 3 88.0abc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有效,这也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注:与对照组比较,aP < 0.05;与功能贴布组比较,bP < 0.05;与表面肌电 近年来有关运动功能贴扎技术、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
生物反馈组比较,cP < 0.05
法在失神经后运动功能康复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但对
2.6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相关并发 两者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研究报告尚
症,使用功能贴布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 不足。此次试验通过对功能贴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
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显示联合治
3 讨论 Discussion 疗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明显,且显著优于单一
吞咽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 治疗组(P < 0.05)。分析作用机制可能包括:①肌电生物反
于双唇、下颌、软腭、舌、咽喉、食管或食管括约肌的功能 馈疗法把微弱的电信号转化为声音视觉信号,给患者以反
受损造成的,引起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误吸,不但对患者 馈,有利于神经功能再生;②运动功能贴布不但能增加感

4700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WANG W, JIA YJ, CAI HM, WANG WJ, SUN CC. Functional patch combined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for post-stroke dysphagia.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20;24(29):4697-470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819

觉、促进肌肉收缩,而且具有长时间刺激皮肤感受器的作 [7] MOFTAH M, JADAVJI NM.Role of behavioral training in


reduc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s after stroke.Neural Regen
用,相当于“把治疗师的手带回家”;③结合了2种治疗方
Res. 2019;14(9):1507-1508.
法的优势。因此,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运动功能贴布 [8] 励建安,贺小桦,陈方灿,等.功能性贴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
相结合更具优势,临床治疗效果更佳。但研究仍存在不足, 版社,2019:4.
未对功能贴布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研究,且缺乏对试验对象 [9] 林欣谕.肌内效贴在康复领域应用及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8,8(19):11-13.
做治疗结束后的随访,应对功能贴布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10] CARNABY MANN GD,CRARY MA. McNeill dysphagia
疗法的长期作用效应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therapy program: a case-control study.Arch Phys Med
Rehabil.2010;91(5):743-749.
作者贡献:王维第一作者负责实验设计、实施、文章书写,贾玉洁 [11] MYUNG SP,JIN YC,YOUNG JS,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通讯作者负责实验的设计、经费、文章的把关,蔡洪梅、王文娟第二、 Behavioral Therapy to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s of
三作者负责实验开展及患者治疗, 孙翠翠第四作者负责患者的盲法评估。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Gastroenterol Nurs. 2019;
经 费 支持 : 该 文 章 接 受 了 “ 辽 宁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指 导 计 划 42(1):65-78.
(201602286)”的资助。所有作者声明,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 [12] 刘佩婉,葛丽君,王思远,等.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
和对研究数据客观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其报道。 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3):175-176.
利益冲突:文章的全部作者声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不 [13] 杨立.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
存在利益冲突。 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
机构伦理问题: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0-101.
的相关伦理要求,批件号:201918。 [14] 李沛,冯卫星,闫菲菲,等.穴位按摩配合进食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
知情同意问题: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书面签署知情 障碍36例[J].河北中医,2017,39(2):273-276.
同意书。 [15] GRAWBURG M,HOWE T,WORRALL L,et al.Family-Centered
文章查重:文章出版前已经过专业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 Care in Aphasia.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2019;39(1):
查重。 29-54.
文章外审:文章经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同行评议认为文章 [16] MARINDA B,EMMA M,NORA S. Ex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符合期刊发稿宗旨。 training improves swallowing and respiratory outcomes in
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开放获取声明:文章作者同意:①可以在一 people with dysphagia:A systematic review.Int J Speech Lang
定范围内开放研究参与者去标识的个体数据;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开 Pathol. 2019;21(1):89-100.
放共享文章报告结果部分的去标识个体基础数据,包括正文、表、图 [17] WILMSKOETTER J,HERBERT TL,BONILHA H.Factors
及附件;③可以在一些情况下开放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书等相关文 Associated With Gastrostomy Tube Removal in Patients With
档;④全文开放获取数据的时间是从文章出版后即刻,并无终止日期。 Dysphagia After Stroke.Nutr Clin Pract. 2017;32(2):166-174.
文章版权: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 [18] KIMURA Y,KISHIMOTO S,SUMI T,et al.Improving the Quality
协议。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Dysphagia by Surgically
开放获取声明:这是一篇开放获取文章,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 Closing the Larynx.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19;128(2):
议》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条款,在合理引用的情 96-103.
况下,允许他人以非商业性目的基于原文内容编辑、调整和扩展,同 [19] CLAIRE F,MATT G. Kinesiology tape mediates
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 soccer-simulated and local peroneal fatigue in soccer players.
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 Res Sports Med.2017;25(3):313-321.
[20] CHRISTOPHE C,SUSANA L,RAFAEL G,et al.Kinesiology
taping does not change fibularis longus latency time and
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postural sway.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1] OSUAFOR C, DONEGAN C.Prolonged dysphagia following 2016;20(1):132-138.
stroke.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7;38(1): [21] SHIH YF,LEE YF,CHEN WY.Effects of Kinesiology Taping on
641-641. Scapular Reposition Accuracy, Kinematics, and Muscle
[2] JONES O, CARTWRIGHT J, WHITWORTH A, et al. Activity in Athletes With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A
Dysphagia therapy post stroke: An exploration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 Sport Rehabil.2018;27(6):
practices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of speech-language 560-569.
pathologists in Australia.Int J Speech Lang Pathol. 2018; [22] 陈怡,胥方元.肌内效贴联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J].神
20(2):226-237. 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5):265-266.
[3] LI WJ,LIW,NIU XF, et al.A nove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23] MIKAMI DLY, FURIA CLB, WELKER AF. Addition of Kinesio
dysphagia after stroke.Surg Endosc. 2018;32(1):127-133. Taping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s to speech therapy
[4] ENAS EAE, FATHY K.Effect of swallowing training program rapidly improves drooling in children with neurological
on dysphagia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stroke.Egyptian disorders. Dev Neurorehabil.2019;22(1):13-18.
Nursing Journal.2018;15(2):125-134. [24] 罗子芮,林广勇,陈子波,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训练
[5] HOLLY G,LAUREN H,ROSEANN C,et al.Use of Oral 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
Hydration Protocols for Dysphagic Patients Following Stroke. 杂志,2019,41(8):601-605.
ehabil Nurs. 2018;43(5):290-296. [25] 吴正波.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
[6] SONJA SK,CORINNA R,PAUL M,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for poststroke 20(9):69-71.
dysphagia. Ann Neurol. 2018;83(2):328-340.

P.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www.CRTER.org 47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