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5

分 类 号: H031 单位代码:10183

研究生学号: 2013122069 密 级:公开

吉 林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
(学术学位)

现代汉语叹词“啊”研究

The interjection "ah" in modern Chinese

作者姓名:孙彤
专 业: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法
指导教师:刘富华 教授
培养单位:文学院

2016 年 6 月
现代汉语叹词“啊”研究

The interjection "ah" in modern Chinese

作 者 姓 名:孙彤

领域(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法

指 导 教 师:刘富华 教授

类 别:文学硕士

答 辩 日 期:2016 年 5 月 30 日
未 经 本 论 文 作 者 的 书 面 授 权 依 法 收存 和 保 管 本 论 文 书

 ,

面版 本 、 电 子 版 本 的 任 何 单位 和 个 人 , 均 不 得 对本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进 行任 何 形 式 的 复 制 、 修改 、 发行 、
出租 、


编 等 有 碍 作 者著 作 权 的 商 业 性 使 用 但 纯 学 术 性使 用 不 在 此

 (

限 ) 。 否则 , 应 承 担侵 权 的 法 律责 任 

吉 林大 学硕 : t学 位论 文原 创 性 声 

本人 郑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学 位 论文 , 是 本 人 在 指 导 教师 的 指 导

下 , 独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取 得 的成 果 。 除 文 中 己经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外 , 本 论 文 不 包含 任何 其 他个 人或 集 体 已 经发表 或撰 写 过 的 作

品 成果 。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体 , 均 已在 文 中

W 明 确 方 式标 明 本 人 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 

学位 论文 作者 签名 

曰 期 :  C
^ 年 &
月 



中文摘要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与口语表达中,叹词出现频率高、表达能力强。与现代汉语

中其他词类相比,叹词的用法较为灵活多变,语音、语义及其用法都比较特别。叹

词“啊”是现代汉语叹词中的常用代表,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迫切要求,

以大型语料库语料为依托,对叹词“啊”进行实证与理论研究。围绕着叹词“啊”

所表达的意义,笔者对叹词“啊”的句法位置、语音形式、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全

面举证、分类梳理、整合研究。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整理了以往学者对语言成分“啊”

以及叹词“啊”的研究成果与主要观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研究对象为叹词“啊”的语音层面探析,阐述了叹词“啊”

具有超语音系统现象,研究汉语语调对叹词“啊”意义的影响,音长长度与音响强

度对“啊”意义的影响。

文章的第三部分,研究对象为叹词“啊”的句法位置探析。本文认为叹词“啊”

在句法层面的最主要特性是独立性,在语句中不与其他语言成分发生组合关系,相

对灵活、自由。通过大量查阅语料,叹词“啊”在语句中大致分为作句法成分、位

于句首、位于句中、位于句末四种。位于句首的叹词“啊”多用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句中的叹词“啊”
,往往起到强调句中某一部分或是停顿、缓和的作用;句末的叹

词“啊”,大多起到重复前分句的意义情感的作用。

文章的第四部分,研究对象为叹词“啊”的语用功能。叹词“啊”具有传情功

能、应答功能、缓和功能、提示功能,本章对比论证发音长度与发音响度对叹词“啊”

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叹词“啊”;语音形式;句法位置;语用功能

I
Abstract

In written and oral 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ese, interjection appeared with high
frequency, 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 Compared with other parts of speech in
modern Chinese, interjection is more flexible usage. Besides, the pronunciation,
meaning and usage is quite special. Interjection "ah" is common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interjection representativ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in a large corpus based on the interjection "ah"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round the interjection "ah" meaning expressed
by the author of the interjection "ah" syntactic position, the form of speech, pragmatic
fun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evidence, classification combing
Integr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compiled past scholars language composition "ah", and the interjection "ah"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main point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interjection "ah" the voice of
leve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jection "ah" phenomenon has super voice
system, research on Chinese tone of interjection "ah" mea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length of the length and sound intensity affect the meaning of "ah".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interjection syntactic position
and meaning of "a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jection "ah"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syntactic level independence, in statements do not occur with other
language components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relatively flexible, free.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 corpus, interjection "ah" roughly divided into in the
statement in the first, is located in the sentence, is located in the sentences at the end
of the three. In the past interjection "ah" is used to express strong feelings; Interjection
in the sentence "ah", often have emphasis sentence or part of a pause, the action of
ease; Words at the end of the interjection "ah", mostly have the effect of repeat the
meaning of the clauses before emotion.

II
The fourth part of the article,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interjection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h". An interjection "ah" have reply, moderate function, prompt function,
this chapter contrast argument pronunciation length and the loudness of interjection
"ah" function.

Key words: interjection "ah", Syntactic positions, Form of speech Semantic,


Pragmatic Function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部分.................................................................................... 1

1.1“啊”研究综述.......................................................................... 1

1.2 叹词“啊”研究综述................................................................. 2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6

1.4 本文语料来源............................................................................. 7

第 2 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8

2.1 叹词“啊”超语音系统现象...................................................... 8

2.2 叹词“啊”不同语调对意义的影响.......................................... 9

2.2.1 平调叹词“啊”的意义..................................................... 9

2.2.2 升调叹词“啊”的意义................................................... 10

2.2.3 曲折调叹词“啊”的意义............................................... 11

2.2.4 降调叹词“啊”的意义................................................... 12

2.3 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13

2.3.1 平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13

2.3.2 升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13

2.3.3 曲折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14

2.3.4 降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14

2.4 叹词“啊”发音响度对意义的影响....................................... 14

第 3 章 叹词“啊”句法位置探析....................................................... 17

3.1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18
3.1.1 充当句法成分的叹词“啊”............................................. 18

3.1.2 位于句首的叹词“啊”..................................................... 19

3.1.3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 20

3.1.4 位于句末的叹词“啊”..................................................... 22

3.2 对话中的叹词“啊”............................................................... 23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25

4.1 叹词“啊”的传情功能............................................................26

4.1.1 叹词“啊”1 的传情功能................................................. 26

4.1.2 叹词“啊”2 的传情功能................................................ 28

4.1.3 叹词“啊”连用现象的传情功能................................... 29

4.2 叹词“啊”的应答功能............................................................31

4.3 叹词“啊”的缓和功能............................................................31

4.4 叹词“啊”的提示功能............................................................33

4.4.1 提示他人注意功能............................................................. 33

4.4.2 提示话题功能..................................................................... 33

4.4.3 提示前句原因功能............................................................. 34

4.4.4 提示强调部分功能............................................................. 35

4.4.5 重复功能............................................................................. 36

4.4.6 追问功能............................................................................. 36

4.5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37

4.5.1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传情功能的影响.........................37

4.5.2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37
4.5.3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37

4.5.4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38

4.6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38

4.6.1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传情功能的影响.........................38

4.6.2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38

4.6.3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39

4.6.4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39

结 语................................................................................................... 40

致 谢................................................................................................... 41

注 释................................................................................................... 42

参考文献................................................................................................43

附 录................................................................................................... 46
第1章 绪论部分

第 1 章 绪论部分

1.1 “啊”研究综述
在现代汉语中,“啊”是一个用途相当广泛的词。我们从历时的角度究其

来源,语法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孙锡信认为,“啊”的历史来源是:历经

唐五代的“好”,到宋朝的“呵”
,之后的“阿”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啊”。

太田辰夫认为,
“啊”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为如下几种:为表假定语气的“啊”:从

唐五代时期的“梭”到宋代的“呵”到现代汉语中的“啊”;表感叹、强调语的

“啊”:宋代的“呵”到现代汉语中的“啊”;表呼语的“啊”:由元代的“阿”

到现代汉语中的“啊”;表列举的“啊”:由清代的“阿”到现代汉语中的“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汉语“啊”的来源应该为:

梭和好(唐五代)→呵(宋代)→阿和啊(现代)。

(中国语言文字分类),得到共计 51349 条文献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字段“啊”

记录(2016 年 1 月)。根据文献内容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
“啊”作为语气词与其他常用语气词的横向比较研究。如李金霞(2010)

《现代汉语语气词“吗”、
“吧”、
“呢”、
“啊”的初步考察》;王佳梅(2012)
《语

气词“吧”、“呢”、“啊”、“吗”、“嘛”、“哈”的主观性研究》;张小峰(2003)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呢”
、“啊”话语功能研究》;李兴亚(1986)
《语气词

“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等。二、外国留学生语气词习得偏误分析。如黄

国欢(2011)
《韩国留学生汉语语气词“啊”、
“吧”、
“呢”、
“吗”习得偏误分析》;

刘异颖(2013)
《英语为母语留学生习得语气词“呢、吧、啊”的偏误分析》;田

诗园(2014)
《巴西学生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以“吗、呢、

1
第1章 绪论部分

吧、啊、的、了”为例》等。三、围绕“啊”的语用功能研究。如熊子瑜、林茂

灿(2004)《“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孙雁雁(2013)《句末“啊”

的交际功能分析——以‘家有儿女’语料为例》;谢群霞(2007)《话题后“啊”

的语用功能研究》;郑岚心(2008)
《论叹词“啊”的语用功能》等。四、近代汉

语中的语气词“啊”。如吕文科(2006)
‘金瓶梅词话’语气词研究》;翟燕(2011)

《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

为例》;王若玉(2014)《‘儿女英雄传’中语气词“啊”及其变体的对比分析》

等。五、方言中“啊”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如汪如东(2008)《泰如片方

言中动词后附“啊”的两种结构》
;李咸菊(2008)
《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

李小军(2012)
《邵阳方言语气词“咱”、
“啊”的鼻化别义》;吴翩翩(2009)
《开

远方言语气词“啊”
“哦”
“呢”
“咩”
“嗨”的研究》等。六、后缀“啊”的构式

研究。李霞(2006) 《“V 啊 V 啊”
《人称代词+“啊”的语用分析》;黄芳(2009)

的格式义与进行体的描摹态》;许剑宇(2012)《“指+量+X+啊”句的功能拓展》

等。

通过以上归类可以看出,以往对于语言成分“啊”的研究,多着眼于“啊”

作为句末语气词与其他常用语气词的横向比较、各个词性的“啊”的语音层面研

究、方言中的“啊”功能意义研究等方面,缺乏对叹词“啊”个体系统整理研究。

1.2 叹词“啊”研究综述
《马氏文通》把词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认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

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也,曰虚字” [1],模仿西方语法将文言文的词语划

分为九个大类,其中“叹字”单为一类,认为“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者,曰叹字”“如

‘於、噫、於、呜呼’之类”。 [2] 1924 年出版的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专著《新著国

2
第1章 绪论部分

语文法》模仿西方语法,对现代汉语词类也进行了九个大类的划分,首次采用了

“叹词”这一专有名称。在此后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中,多把“叹词”归为专门

一类。应该如何定义叹词?叹词是一种通常独立于句法结构之外,通过模仿人自

然发声为载体、表达人类自身各种情感为主的一类词,是表示说话者呼唤、应答、

各种强烈感情的词,是构成感叹句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表示呼唤的“哎”、
“喂”;

表示应答的“啊”、“嗯”;表示生气、不耐烦的“哼”等等。叹词系统本身是开

放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叹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哇塞”、

“啊哈”、
“嗯哼”等,这些叹词体现时代特征,被人们广泛使用,大大提升了现

代汉语叹词的表现力。从功能角度出发,叹词发乎情,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传达情

感的功能。从句法角度来看,叹词的独立性在现代汉语众词类中显得尤为突出。

叹词既有语音形式,又能表达实在的意义。叹词灵活多变的用法与一音多义、一

音多形等特殊现象,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汉语叹词内部都不是一个均质的集合,其原因在于汉语叹词的语境灵活

性、汉语叹词的独立使用特征、汉语叹词用法的多样性及丰富性、汉语叹词的一

般功能与特殊功能及汉语叹词的兼类现象。”[3]立足于不同分类标准,叹词内部

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关于叹词内部的分类,学界大致有如下几种分类标准:吕叔

湘先生将叹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表达各种情感的,另一种叹词并不表示

感情,更主要的作用是招呼和应对;黎锦熙先生将叹词分为五种:一、表呼问或

应答;二、表惊讶或赞叹;三、表伤感或痛惜;四、表愤怒或鄙斥;五、表欢笑

或讥嘲;按内容划分,叹词也可分表情的、表态的、表意的三种。语言学者 Ameka

按来源角度分析,认为叹词分为原生叹词与次生叹词两类。原生叹词,指自然形

成、与生俱来的叹词。如汉语中的“啊”“呀”,英语中的“oh”“ouch”等;次

3
第1章 绪论部分

生叹词,指其他词类派生出来的叹词。如汉语中的“我的天”
“你看你”,英语中

的“oh my god”“damn”等。 显而易见,叹词“啊”从属于原生叹词分类。叹

词“啊”既能够用于呼唤与应答,又能够表达各种情感,所以说叹词“啊”既是

惊叹词,又是呼应词。按音节数量区分,叹词也可以分为单音节叹词如“啊”
“嗯”;

双音节叹词“啊呀”
“嗯哼”与多音节叹词“啊哈哈”
“哦呦呦”等等。在汉语叹

词系统中,单音节叹词所占比例最大,大多表示短促的呼唤、应答或这种强烈感

情的声音。

“判断一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看它是否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无词

汇意义和语法意义。”[4]有关将叹词划分为实词还是虚词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

学界的关注。热议至今,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将叹词归为实词,因其能够

作独立成分、单独成句,也可做状语、定语。如姚锡远《现代汉语叹词研究》;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持叹词是实词的观点,并且将叹词归类为一种“特

殊的实词”。二、因为叹词本身并无实在的意义,为此,有人把叹词归为虚词,

如胡裕树《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徐世荣《汉语口语中叹词

的熔合现象》等。三、有人把叹词看做是独立于实词、虚词之外的“特殊词类”,

理由是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可以单独使用,无法简单地将其划分到实词或者虚

词的类别里。《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作者刘月华等持叹词“既不是实词,也不

是虚词”的观点,认为叹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词类,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或者

表示呼唤应答的词”。四、有人认为叹词是独立词,是根据是否有组合能力划分

出的词类。如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肖亚丽《叹词词类归属的思考》等。

笔者认为,叹词本身是一类特殊的词,与其单单将其简单划分为实词、虚词、特

殊词,难以满足分类所必须满足的排他性,不如以组合词与非组合词的角度出发,

4
第1章 绪论部分

提取叹词“啊”在句中不与任何成分相结合的特性,将叹词“啊”归入非组合词

一类。

“啊”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作为叹词出现。词形上,以单音节词为主。作为叹

“啊”长久以来备受学界的关注。“啊”本身具有特殊性——
词中一个重要的代表,

吕叔湘先生曾经精辟指出,“‘啊’字几乎无一种语气不可用,可见它的作用不是表

示某一种特殊语气。‘啊’字的作用是表示说话人有相当的情绪激动,凡是用‘啊’

的句子都比不用的生动些,就是因为加入了感情成分。”[5]此观点着重强调了“啊”

突出的情感意义。

截至目前,语言学界多着眼于对叹词“啊”的表达意义与句法位置等方面为

切入点进行研究。就叹词“啊”的句法位置而言,熊子瑜等着眼于韵律特征、交

际功能,采用实验语音学相关理论方法,对叹词“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

叹词“啊”出现的位置,将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叹词“啊”在语句中

是完全独立的,不与语句中其他言语成分相结合,在表达意义上也相对独立完整。

第二种,叹词“啊”位于语句的句首,结构上和语音上都不与后面的言语成分发

生联系,意义基本上完整,之后的言语成分经常被用来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第

三种,叹词“啊”位于语句句末,同样地,其结构和语音都独立于前面的言语成

分,但就表达意义而言上通常不能仅靠自身完成,必须受前面言语成分的影响与

制约;郑岚心在交际语境下考察叹词“啊”的各类语用功能,指出叹词“啊”具

有表态功能、缓和功能和提示功能。胡明扬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与叹词》一文

中,从意义功能为出发点,对叹词“啊”进行表情、表意两个角度分类。他认为,

作为表情叹词的“啊”有如下几种含义:对某种新发现的情况或事物的惊讶或赞

叹;由于出乎意料而惊愕;表示恐怖,剧痛;提请对方注意。作为表意叹词的“啊”

5
第1章 绪论部分

有如下几种含义:劝对方听从自己,要求对方同意;由于听不清,不理解而追问;

表示“我听见了” 。[5]

在现代汉语口语及书面语中,叹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在汉语语言系统中使

用频率较高,是必不可少的。尹斌庸在《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指出叹词占总

次数的百分比为 0.02%,这说明叹词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他还指出叹词在记叙文

中出现频率更高,在口语中出现的比例远远大于书面语。[6]笔者通过为期半年的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汉语长期进修班初级综合课程,每周 8 课时,每课时 45 分

钟,共计 192 课时)进行总结反思,认为对叹词“啊”的梳理研究是有必要的,

其必要性来源于指导学生更好学习汉语的迫切性。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叹词在从口语到书面形式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一音多形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如啊(á)可以写做嗄(á)。叹词同一种含

义,多种不同读音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其灵活的用法常常让留学生感到迷惑。长

久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叹词的学习与使用极易受到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

影响,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汉语水平提升的瓶颈。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外

汉语教学中,叹词不应该被忽略,做好叹词“啊”的相关本体研究,对我们的对

外汉语教学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描

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目光聚焦于现代汉语中的叹词“啊”,力求将其每种

语法特点及运用规律记录下来,旨在对现代汉语叹词“啊”进行语音层面、意义

层面、句法位置层面、功能层面整合研究。以期有益于对叹词“啊”的本体研究,

为对外汉语叹词教学尽微薄之力。

6
第1章 绪论部分

1.4 本文语料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语料例句均来自:

(1)北京大学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简称 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 http://www.cncorpus.org/index.Aspx

(2)典范的现代汉语著作与对外汉语教材《发展汉语》初级、中级、高级教

(3)笔者在学习研究阶段自身积累的语料

7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第 2 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啊”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记音为 Aa(ㄚ),国际音标记为[A]。
《现代汉语词

典》(汉英双语,2002 年增补本)中,对叹词“啊”是这样解释的:啊(ā)表

示惊异或赞叹:啊,出来了!啊(á)表示疑问: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啊

(ǎ)表示惊疑:啊,这是怎么回事啊?啊(à)表示应诺(音较短):啊,好吧;

表示明白过来(音较长):啊,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哇;表示惊异或赞叹

(音较长):啊,伟大的祖国!

2.1 叹词“啊”超语音系统现象
由于叹词的本质属性——记音性,我们可以说,叹词源于人类的主观感觉。

当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产生各种类型的刺激之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相应的

感叹。石安石在索绪尔能指所指理论基础上提出:“能指是语音自身,所指是语

义,从而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7]现代汉语叹词“啊”的读音与意

义是相对紧密相连的。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关于叹词的语音是这样表述的:

“有时同一个叹词读不同的语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8]由于表达感情的不同,

叹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语音呈现也不尽相同。使用何种叹词,表达何种的情感,

已在其长久的使用中形成一定的准则。赵元任认为,叹词最突出的语音特性为没

有声调,但是有一定的语调。此观点目前而言被学界普遍认同。12 年后,赵元

任又提出了关于叹词语音的观点,他认为语调跟字调可并存,两者的关系是个代

数和。他还指出语调对字调的叠加有调域压缩、调域扩大、整个音调降低、整个

音调提高四种方式。[9]现代汉语语音中,语调习惯上可分为四类,平调表示冷淡、

踌躇、不以为然等,升调表示惊奇、惊讶、疑问、呼唤、下命令、句中暂停等;

8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曲折调表示夸张、意外、因意外而产生惊奇、各种特殊感情等;降调表示允许、

肯定、陈述、感叹、祈使等。

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出说话者自身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情感。我们可以认

为,叹词“啊”的语调与功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直观感觉而言,降调表明说话

者严肃、严厉的语气,要求听话者必须遵照说话人的要求,常常与完成、确认、

确定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升调则表示说话人提出一种请求,以商量口吻请求别人

去干什么,一般用来表达说话人某种程度上缺乏信心、没有“底气”的状态。一

般说来,语气中包含着说话人表达礼貌、传达鼓励、想请求对方做某事等情感。

(1)“啊 !审计,原来这么简单!”说话者原本以为审计比较困难,结合

上下文不同语境,“啊”表达惊奇、惊讶或者惊喜的情绪。

(2)“啊 ?审计,原来这么简单!”这里“啊”作为升调,同样表达说话

者惊奇、惊讶或者惊喜的情绪,还透露出作者原本情感中疑惑、不信任的情绪。

我们遵循汉语语音发声习惯,考虑到汉语非母语者学习的难度,仍然认为用

作叹词的“啊”大致分为四种不同的语调:平调、升调、降调、曲折调。本文选

取三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十名学生志愿者分别朗读语料,(共计十三人)整理并

归纳。

2.2 叹词“啊”的不同语调对意义的影响

2.2.1 平调叹词“啊”的意义

(一)表示惊奇、惊讶或赞叹:

(1)啊→,起风了!(本来无风,忽然见到风的惊奇)

(2)啊→,风景太美了!(对眼前风景的惊叹)

9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3)啊→,今年的庄稼长得真好哇!(眼见丰收的欣喜、赞叹之情)

(二)表发现、发觉:

(4)茫茫人海,大海捞针,找来找去都找不着;无意中一回头,啊→,那

不就是吗?(突然发现目标,结合语境,笔者与朗读人合议认为这里包含着一种

欣喜的情感)

(三)表示寻求肯定:

(5)我要是学照相我看比那还有用呢,啊→。(表达学照相更有用的观点,

寻求对话人的同意)

(四)表示感叹、对事物的反应,与前分句的感情内容息息相关。

(6)勘探队员高兴得很,他们说:“啊→!(表达前分句欣喜的感情)

2.2.2 升调叹词“啊”的意义

(一)表示追问:

(7)啊 ,你说什么?(没有听清,继续追问)

(8)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所怀疑,继续追问)

(9)啊 ?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对对方可能不能去的做法表示失望,但

想进一步确认追问)。

(二)表提示前分句或后分句:

(10)我弟兄五个,上边是四个哥哥,啊 ,五个姐姐。

(11)翠花儿胡同,啊 ,现在这个胡同还有,不过就是去了一点儿啦。

(12)现在不一样啦,不都是让生两个,啊 ,两个人生两个儿女吗?(此

处句中叹词“啊”的意义近乎虚化,主要起到提示上下文内容的功能。)

(三)表示质问(消极):

10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13)永远别再教我瞧见你,上他妈的这儿找便宜来啦,啊 ?(表达说话

人的不满以及对对话人的质问)

(四)表示吃惊、不满或没有听清:

(14)“啊 ?”他好象没听明白,但紧跟着他明白过来,摇了摇头。(没

有听清说话者,请求重复,辅助对话的完成)

(15)忽然老人嘿嘿一笑,扬起面来,我大吃一惊:“啊 ?”(表达前句

吃惊的感情)

(16)“小李,你吃饭了吗?”“啊 ?”“我问你吃饭了吗?(没有听清

说话者的言语内容,请求重复)

2.2.3 曲折调叹词“啊”的意义

(一)表示疑惑:

(17)啊 ,这怎么可能呢?(疑惑,表示不愿相信)

(18)啊 ?这是怎么回事啊?(疑惑,表示不敢相信)

(二)表示惊讶:

(19)啊 ,你昨晚怎么这样啊?(不敢相信对方会那样做,惊讶)。

表示质询:

(20)老莫,你昨天给我送橘子来,怎不进来看看你的老大哥,啊 ?(比

升调表达的感情积极、缓和,说话人想让老友来看他,看似嗔怪,实则欣喜)

(三)表示惊呼、惊讶:

(21)这一天,值日生负责给大家打饭菜,一看饭桶空空的,就咋呼起来:

“啊 ?”

(22)观战室里,许多人都惊叫起来了:“啊 。”

11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2.2.4 降调叹词“啊”的意义

(一)表示应答、应诺:

(23)啊 ,就这么办吧!(同意对方,答应)

(24)啊 ,好吧。(表应答。调值相对高,表爽快地应答;调值相对低,

表不是很有意愿地应答)。

(二)表示忽然明白:

(25)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

(26)啊 ,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哇!(表示突然想起来对方是谁,

忽然明白过来)。

(三)表抒发强烈感情:

(27)我走出屋子的时候,满天的星星闪闪发光,啊 ,多么美好的祖国夜

空!(表达说话人对美好景象的赞叹之情。)

(四)表感叹、感慨、留恋(情感相对剧烈):

(28)航天飞机又起飞了,好久,杨巍向纪念塔的方向望去,啊 !(表

示对眼前之景的惊叹。

(29)啄木鸟大夫惊奇得连声说:“啊 !啊 !”(表达啄木鸟大夫的惊

奇。)

一般而言,叹词“啊”在口语中使用中,表示疑惑或惊讶的时候,一般会采

用升调,且调值较传统意义上的二声(标准调值 35)而言普遍偏低:表示确定、

肯定或是反对、拒绝等比较鲜明的情感,感叹的意味比较充足时,一般会采用降

调。由此,我们将叹词“啊”分为表达感叹的平调、降调叹词“啊”1,表达疑

问的升调、曲折调叹词“啊”2。

12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2.3 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语音形式是言语处理一个重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书面语不能够全面提

供信息的缺憾。提起现代汉语叹词“啊”的语音特征,一般是指“啊”的语调、

音长和音强。叹词语音除了有平、升、曲、降四种音高趋势的区别外,其长短与

轻重也同样具有区别意义。在有的语言(方言)里,音长也是区别不同意义的手

段。例如广州话:[sA:m55](三)——[sAm5](心),[hA:u35](考)——[hAu35](口)。

看如下两个例子:

(30)啊 ,好吧。

(31)啊 ,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呀!

两例中的“啊”在《词典》中均读去声,调值应该为[A51],但放在真实的

语言对话中,又有区别,第一句的“啊”表示答应、应诺,它的发音就较短;后

一例的“啊”表示恍然大悟、明白过来,发音较长,这两个的实际念法为就不可

能为[A51]了。笔者通过对十三位朗读人朗读语料计时,依此比对叹词“啊”发

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下文用“——”表示长音。

2.3.1 平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长音:表示应允(不耐烦):

(32)啊→ ——,您已经说了好多遍了,知道啦!发音长度平均约 0.48S,

平调短音平均时长为 0.23S。

2.3.2 升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长音:表示反问(消极):

(33)啊 ——,原来是这样啊!发音长度平均约 0.59S,升调短音平均时

长为 0.23S。

13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2.3.3 曲折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长音:表示接受(不情愿):

(34)啊 ——,那好吧,就按你说的做吧。发音长度平均约为 0.76S,

曲折调短音平均时长约为 0.25S。

2.3.4 降调叹词“啊”发音长度对意义的影响

长音:表示恍然大悟(程度较忽然明白加深):

(35)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发音长度平均约为 0.66S;

表示赞叹(多用于诗歌、朗诵):

(36)啊 ——,祖国,我的母亲!发音长度平均约 0.48S;

(37)啊 ——,大海!发音长度平均约 0.46S。降调短音约为 0.23S。

通过整理语料笔者认为,就叹词“啊”发声音长而言,发声越长,其表达的

情感就越偏向较为消极。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歌曲歌词中,叹词“啊”的长音形式经常出现。例如:

(38)“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

(39)“啊——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

(40)“啊啊啊——啊啊啊——西湖美景三月天来……”

“啊”作为一个单元音,发音自然不受阻碍有其独有的、难以替代的韵律感,

便于歌唱者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这些特点使得“啊”成为了歌词开头抒情的不

二选择。

2.4 叹词“啊”发音响度对意义的影响
除发音的长短之外,叹词“啊”的音响的强度也对语义有着制约的作用。在

14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语音学里,声音的强弱往往同轻重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音高和音长的变化也会

影响听觉上对响度的感觉。

对《现代汉语》及其一类相关教材进行研读后,我们可以得知,语言学界关

于语句重音的最普遍看法,即区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与逻辑重音有

着相当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是否是可以预见的。语法重音与句子的结构具有非

常密切的关联,是可以通过固定的语法规则、分布规律预见而得知的;而逻辑重

音是我们在交流时,为强调自身的语言意义与情感指向,特意将句中的某一个词

或某几个词说得响亮些,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因此,逻辑重音与语法重音相比,

本身规律性减弱很多,其出现的则更具有随机性。语义重音是通过在语句中的突

显使得语句中各信息单元的重要程度得以确定的重音。范晓,张豫峰认为,在口

语中的重音,往往能更好地获得信息接收者的关注。

笔者认为,现代汉语叹词“啊”就发声音响强度而言,响度越大,即发声越

重,其表达效果就越强烈。当叹词“啊”的音响强度加大时,一般表示较为消极

的意义,下文用(+)表示叹词“啊”的重音。

(41)“请再去一次。”

“啊→(+)。”

(42)“啊 (+)!知道了!”

听话者能够明显感知说话者叹词“啊”的音量较大,表达说话者的不耐烦、

不友好。

一般而言,叹词“啊”发音较轻时,大多为气音,易与其他叹词连用。日常

打电话中应答对方的言语时,发声类似“啊[A51]啊[An31]嗯[en]……”多个叹词

连用,体现缓和的语气,更体现说话人的礼貌,便于沟通;表心虚、不确认时,

15
第2章 叹词“啊”语音层面探析

叹词“啊”的音响强度变轻,下文用(-)表示叹词“啊”的轻音。

(43)“啊 (-),这样啊……”此时叹词“啊”的响度变轻,表示说话人

对接收到的信息的不确定。

(44)“啊 (-)?”老车夫睁开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

立起来。

有时,叹词“啊”发声的长度与轻重是独立的,相互不受影响。词的音长受

语句重音的影响,在“重读”时会伸长,“轻读”时要缩短。有时,其发音长短

对重音的实现也会施加一定的影响。音长和音强之间有着类似于辩证统一的关系

——既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是对立互补的。

16
第3章 叹词“啊”句法位置探析

第 3 章 叹词“啊”句法位置探析

在 CCL 语料库中检索字段“啊”(现代汉语分类),共计 65349 条结果。其

中“啊”作为叹词出现的语料共计 25306 条(2016 年 1 月)。在国家语委现代汉

语语料库(语料库在线)中查询字段“啊”(现代汉语分类),得到 3952 条查询

结果。其中“啊”作为叹词出现的语料共计 1867 条(2016 年 1 月)。叹词“啊”

是一个典型的非组合词,独立性,是现代汉语叹词“啊”在句法层面特点的集中

体现。总体来说,叹词没有独特的语法形式,但有较为特殊的句法功能——叹词

“啊”独立性较强,在语句中可以充当独立语或者独语句。

笔者通过整理以上两个大型语料库查询结果、翻阅文字资料后发现,现代汉

语叹词“啊”的句法位置非常灵活,它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或单独成句,

也可以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同时,位于语句中各个位置上的叹词“啊”在语料

中出现频率并不相同。通过对所得语料的整理筛选,可以得出结论:出现在句首

的叹词“啊”频率最高,其次是位于句中,位于句末的叹词“啊”与单独成句的

叹词“啊”,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叹词“啊”出现频率最低。

位于句首的叹词“啊”,能够传达各种各样的情感;位于句中的叹词“啊”

的语用功能,有缓和语气、提示话题、句中停顿、强调主语等作用,一般能够表

示前分句与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能够提示下文,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叹

词“啊”后置可表示征询意见、交代事由、请求要求某事。句末叹词“啊”的作

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缺少句末的“啊”,则变成了态度强硬,缺乏礼貌的祈使、

命令语气,有时会对话语交流的顺畅程度造成影响。位于句末的叹词“啊”在这

种情况之下显然起到了尤为明显的,对语气缓和的作用,但因为它独立于前分句,

没有附于句尾实词之上,并且没有产生语气词特有的规则音变现象,所以我们认

17
第3章 叹词“啊”句法位置探析

它不是语气词,而是叹词。

3.1 位于单句中的叹词“啊”

叹词“啊”位于单句中时,可以作句法成分,也可以插入单句中各成分之间

的语音停顿处,类似于插入性的独立成分。

3.1.1 叹词“啊”充当句子成分

叹词“啊”在句中可以应用为其他语言成分,其中叹词“啊”用作定语现象

最为突出。叹词“啊”在句中充当成分时,一般都是描摹声音。与拟声词“啊”

不同的是,叹词“啊”在句中充当成分时不仅仅单纯描摹声音,也能够传达情感。

所以说我们不应将此处的“啊”看作拟声词,而是将其看作叹词。

“啊”用作主语现象 这一“啊”,把在座的各位都吓得不轻。

“啊”用作谓语现象 他轻轻地“啊”了一声,双眼滚下了泪珠儿。

“啊”用作宾语现象 这闹了半天才叫了一声“啊”!

只听见后面“啊”的一声,回头看去,他可着实摔得

不轻;

“啊”用作定语现象 当医生吧刘宁腿上的丝袜卷下来时,人们“啊”的一

声惊呼起来了;

归心以箭的他,心跳咚咚并顽童般发出啊啊的惊喜。

他“啊”一声哭倒在地,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啊”用作状语现象 众人这一惊可当真非同小可,蓝星“啊”得一声叫,

情不自禁地奔到黄古陵身旁。

18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3.1.2 位于句首的叹词“啊”
统计结果显示,叹词“啊”经常在句首位置出现。究其原因,人们在说话之

前,首先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当时的情感导向、言语目的等方面的影响,在大脑中

对将要表达的语言内容进行一个情感加工的过程。所以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

文法要略》中认为:“我们感情激动时,感叹之声先脱口而出,以后才续以说明

的语句。”[10]

(一)表感慨、慨叹:

(45)啊 ! 夜幕上斜挂着一串天灯! 听,空中传来声声乐音,在万籁俱寂

的深夜,听来真如仙韵。句首的“啊”,表达了说话者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之情。

(46)啊 ,这大概就是人生!句首的“啊”,表达了说话者对后句“人生”

的感慨、慨叹。

(47)“啊 !多么美丽的夜色!”表达了说话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之情。

(48)啊 ,大海般广阔,高山般严峻的生活,总是选择着自己的主人。

(49)啊 ,青春,这是我们幻影商店所特有的商品。

(二)表醒悟、理解:

(50)“啊 ,这是一面汉代的透光铜镜!”

(51)“啊 ,原来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他在探讨类似屈原《天问》的问

题呢!”

(52)啊 ,你就是小满同志! 句首的“啊”,表达了说话者对见到小满同

志的恍然大悟与兴奋。

(三)表解释、进一步叙述:

(53)啊 ,官宦的人,都是原先做官的人那儿多。

19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四)在插入成分之前,表吸引听话人注意,开始话轮:

(54)啊 ,你看看吧,可惜半年前你没有看到,如果你跟那时候的一比较,

你就会不认识了。

(55)啊 ,讲到这里,稍事休息一下之后,马上回来。

(56)啊 ,要我说呢,这个问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说话者使用叹词“啊”既吸引了听众的注意,起到提示作用,往往表达出作

者情感中自信的情绪,在陈述主体内容前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3.1.3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

根据笔者上文观点,叹词是非组合词,所以说它的前后总有停顿,往往伴随

着一定的语调,强调各种各样的感情、语气。在真实的对话中,除嘴上还未成言,

先使用“啊”表达情感的情况外,还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说话人表达一言难

尽的感情,或在说话的同时进行思考需要一定的停顿,用句中叹词。位于句中的

叹词“啊”主要是针对整个语句中的前部分或是后部分来抒发感情,有时它的意

义甚至虚化,只表示保留停顿、缓和的功能。找到一些典型的实例,后接句的内

容直接等同于叹词的意义,至少在最大程度上取得一致。叹词的意义也就最直接

地从后句得到解释。以“他的老师已经到那儿去了。
”为例,句中叹词“啊”可以

出现在句中的如下位置:

(一)主语后:

(57)他的老师,啊 ,已经到那儿去了。主语“他的老师”后添加叹词“啊”,

强调了主语“他的老师”,并提示了下文。

20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58)她,啊 ,可是想好好过日子了!主语“她”后添加叹词“啊”,既强

调了主语“她”,又表达了说话人对“她”好好过日子的满意、充满希望之情,

力求向听话人传递正面信息。

(59)你啊 你,我要说你什么才好!

你啊 你,非把我气死才高兴!“S 啊 S”是一种常见构式,通常表达

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不满、甚至是愤怒之情。
(60)世中,世宜,啊→ ,世敏,是很早有一个家谱排下来的。

(61)好几十块开支,煤气费,啊→,这个那个药费……

(62)周总理是文的,啊→,朱委员长是武的……此三例中“啊”提示并列

主语,为说话人提供了短暂的思考时间,起到缓和的作用。

(二)谓语后:

(63)他的老师已经到,啊→,那儿去了。句中的叹词“啊”在谓语“到”之

后,为说话人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出了老师的方向“那儿”,起到了强调

作用。

(64)你的宝贝女儿早走了,啊→,都十多分钟了你才来。
(65)杨鸿年手一挥,“啊 ,老师,妈妈……”

(三)定语后:

(66)他的,啊 ,老师已经到那儿去了。

(67)又红又香的,啊 ,苹果早就卖完啦!定语后的叹词“啊”起到了停顿、

缓和的作用,语句重点指向“老师”与“苹果”。

(四)状语后:

21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68)他的老师已经,啊→,到那儿去了。

(69) 一厂的同志们确确实实,啊→,应该受到嘉奖。状语后的叹词“啊”

起到了停顿、缓和的作用,语句重点指向“那儿”与“受到嘉奖”.

(五)两个分句之间的叹词“啊”

分句之间的叹词“啊”,能够起到缓和,停顿作用。

(70)那是九几……啊→,零零年的时候吧。

(71)我们那时候查字典是《康熙字典》,啊→ ,根本是《康熙字典》简化而

已。

(72)你们要是的话你们可也别挑我,没错儿,啊→,你们可别挑我。

分句之间的叹词“啊”,也能够起到顺承作用,避免生硬地转移话题。

(73)他的老师已经到那儿去了,啊→,你下次再来吧!

(74)南极焦急地仰望天空,啊→,太阳公公已经搬家了。

(75)跟这个燕大合并就来了,啊→,那我就搬的这儿来了

(76)也没个正统领导,啊→,都是各自比较多。

(77)你写不出来,啊→,可以是什么拿注音字母给他那个……

(78)什么样儿的人是说什么话,啊→,他是这种情形。

(79)坐轿子进去,穿的那衣裳也是有一定的,啊→,是这样的。

(80)我就没喝过那玩意儿,啊→,没受过那个苦。

3.1.4 位于句末的叹词“啊”

在表示征询意见、交代事由、请求要求某事时,句末叹词“啊”的作用是必

不可少的。如果缺少句末的“啊”,则变成了态度强硬,缺乏礼貌的祈使、命令

语气,有时甚至会对话语交流的顺畅程度造成影响,一般的句式为:S+VP,啊?

22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一)感叹前句的内容

(81)今天的天气多么好,啊 !位于句末的叹词“啊”表达对前句的感叹。

(二)明白了前面语句的意思

(82)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啊 !
“啊”表示已经明白了前句表达的含义。

(三)询问前句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83)这所有的一切,难道你真的不记得了吗,啊 ?说话人使用叹词“啊”来

询问听话人是否还记得发生的事。说话人对前文提供信息的真假是模棱两可的

以此可解释这种现象说话人要求对方复述时,使用叹词“啊”。

(四)表商量、劝说:

(84)少抽点烟吧。啊 !如果没有句末的叹词“啊”,语气较为生硬,不利于

交流的进行。

(五)表斥责:

与常用叹词“哦”相比,叹词“啊”位于句末可以表斥责的意味。例如:

1.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非是不听,啊?

2.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非是不听,哦?(*)

表斥责、责怪意味时,不可以用“哦”,只能够用“啊”。

与常用叹词“嗯”相比,叹词“啊”位于句末时斥责的意味更为强烈。

1.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非是不听,啊?

2.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非是不听,嗯?

两句相比,叹词“啊”的责怪意味更加强烈。

23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3.2 对话中的叹词“啊”

除在句中各个位置出现外,叹词“啊”也能作为独语句独立出现。独语句,也

称“独词句”
,一般来说是指由名词、叹词或短语加上语调构成的句子。高更生在

《现代汉语》中指出,
“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独语句。有的语法书叫它独

”[12] 作为独语句出现的叹词“啊”一般出现在对话中,体现语言的简洁性。
词句。

对话中的叹词“啊”,一般单独使用,表达应诺。

(85)你给外人介绍的时候你来了朋友了吧?——啊 。

除单独使用之外,对话中的叹词“啊”也可以连用,揭示说话人的心理过程。

(86)那个是您爱人的家?——啊 ?啊 !

第一个叹词“啊”表示疑问,听话人未听清或走神,心理上请求说话人再重

复一遍问题;二个叹词“啊”对说话人的问题作出了应答。

(87)请你去办公大楼取一下文件好吗?——啊→,啊 ,啊 !

第一个叹词“啊”表示含混应答,第二个叹词“啊”表示疑问,第三个叹词“啊”

表示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的应答。连用三个叹词“啊”,体现语言的简洁、有效

性。

叹词“啊”的句法位置,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了叹词“啊”在句中的意义。

总体而言,叹词“啊”如果在句首出现,那么此句较为可能要抒发一定的情感。

换言之,这些叹词一般都是针对后分句发出的感叹——先传达情感,再生成言语。

句中的叹词,主要体现强调性,能够针对语句中的某一部分来表达感情,有时它

本身的语法意义较虚,可能只表示句中停顿;句末的叹词一般都是因为表明了某

种意义情感后,觉得还没有将情感意愿充分地表达出来,添加叹词是为了加强情

绪传递的效果。

24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第 4 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说话人使用叹词“啊”,首先是自身或外界刺激,达成生理层面目的;其次

是说话人的直接目的——传情目的;最后是说话人借助叹词“啊”对人际关系产

生影响的人际策略目的。语境具有语义的阐释功能。对话的双方是从特定的语境

中去获得话语的语用含义的,对于语境依赖性强的叹词“啊”,则更是这样。我

们在对其意义功能分析时,应从不同的语境出发,去探索叹词“啊”的语用功能,

从而试着去揭示其语用理据。在现实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

是声音,自然而然地,词语语句意义是传递信息的核心,与此同时,叹词“啊”

的语音变化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某些语境中,说话者可通过改变语音形式(语

调、音长、音响等)来改变语句的语用意义。对应“啊”在语句中表达的意义与

发挥的作用,本章研究叹词“啊”的语用功能,其中包括传情功能、应答功能、

缓和功能、提示功能。

叹词“啊”可以强化情感的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情感的语法手段。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在语句中添加适当的叹词,会使说话人情感传达得更准确,

更充分。虽然叹词具有多种功能,但因为叹词本身就是模仿人类发声、表达说话

人情感的一类词,所以说叹词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传达情感的功能。查阅语料,

笔者发现约占百分之七十的叹词“啊”都具备传达情感的功能。我们将叹词“啊”

能够表达的情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与其他情感三类,进行分类探析。叹词

“啊”具有除具有传情功能外,还具有应答、缓和、提示等语用功能。此时的叹

词 “啊”的实际意义已经大大虚化,主要呈现出语法意义。叹词不仅在情感上

与前后分句的内容相关,而且对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情感能够起到引导、强调

或补充的作用。

25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4.1 叹词“啊”的传情功能

叹词能够给语言的表达增添一定的鲜明性。语言就其表达作用而论,可以分

为理智层面的语言和情感层面的语言两大类。因为人类不但是理性的高级动物,

而且也同时是感情的高级动物。因此,感情的表达实在是语言表达作用的一个极

其重要的部分。感情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感情的表达也是极其复杂的。心理学

家历来尝试着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分类和归类,人类四种基本情绪形式,即快乐、

愤怒、悲哀、恐惧上达成共识。[12]

例如:表达欢喜之情:
“啊!妈妈,天晴啦!”虽然也是表示一种惊喜的情感,

因为“啊”之后紧接着有“妈妈”一词出现,再后,又有“天晴啦”的出现。临

刑之前,能够看到晴天,说话人的惊喜、坦然、从容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88)“啊 ,我明白啦!
”表达说话人经过长时间的不解之后的顿悟;

(89)“肚子好疼,啊 !
”表达说话人生理上的疼痛难忍;

(90)“啊 !不,不要这样,求你了!”,表达说话人的哀求、恐惧之情。

4.1.1 叹词“啊”1 的传情功能

经过语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我们认为表示感叹的叹词“啊”1(平调与降调)

具有传情功能,可以表达如下的情感:

(一)积极情感:
舒适,愉悦:

(91)
“啊 !天气真暖和!
”受到好天气的影响,产生愉悦的感觉。有学者

猜测,表示舒服和下文疼痛的叹词,是语言的源头与叹词出现的源头。因为这是

人类受到感官刺激所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是最本能的发声反应。

快乐,高兴:

26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92)
“啊→,有这么多好看的东西!我都快挑花眼了!”此例传达了说话人

有很多好东西可以挑的高兴心情。

(93)走在前面的小周惊喜地喊:
“啊→,龙王找到了!”这例传达了说话人

发现目标的喜悦。

(94)“啊 ,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赞叹,赞赏:

(95)“啊 ,我竟有如此广大的神通!”

(96)“啊 !这壮丽的河山!”

以上说话者从视觉上感受到眼前美景的震撼,产生赞叹之情。

(二)消极情感:

分析语料得知,叹词“啊”1 不仅能够传达积极情感,也能传达一些消极类

的情感,比如:

疼痛,痛苦:

(97)“啊→!可痛死我了!”

(98)“啊→,心口闷死了,要呕了……”说话者受到外界刺激或自身身体

机能有变的影响而感到疼痛。

(99)“啊→”曼希猛地惊叫一声,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

不满,不耐烦:

(100)“啊 ,看这孩子,刚换的衣服怎么又弄脏了!”

后悔,惋惜:

(101)“啊 (垂下头)好吧,我知道自己错了。”

拒绝、反感、恶心:

27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101)“啊 !可别把这东西放在我这儿,可烦透了!”

(102)“啊 ,不,当然不!”

(三)其他情感:

分析语料得知,叹词“啊”1 不仅能够传达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也能传达

一些其他的情感,比如:

醒悟,领会:

(103)她猛然醒悟:“啊 ,这正是她前几天画出的《时空转换临界线》。”

(104)“啊 !我说的呢,原来真的是这样子的!”

(105)“啊 ,还好你提醒我,差点忘了!”

(106)“啊 ,还有这个好办法!”

(107)“啊 ,这呀,两个人都不错。啊,那些都是等着上学的。”

(108)“啊 ,爷爷醒着,他也看到了我,还对我笑笑呢!”

犹豫,不坚定:

(109)“啊 ……关于这件事情,我真的还没有准备好……”

(110)“啊 !”他不放心他的车,唯恐被丁四,或任何人给拉坏。

(111)“啊 ,我这是连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只是上嘴唇碰下嘴唇而已

吧……”

4.1.2 叹词“啊”2 的传情功能

与表达感叹的叹词“啊”1 相比,叹词“啊”2 能够表示如下情感:

懊恼,失望:

(112)
“啊 ?怎么会这样呢?”现实情况与说话者的预期不符,产生失望

28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的情感。

质问,责备:

(113)“啊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114)“啊 ,你说说,这什么吧。”

惊讶,出乎意料:

(115)“啊 ?怎么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116)“啊 ,难道这是真的?”

迷惑,不理解:

(117)
“啊 ?”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

起来。

(118)“啊 ,标准的北京话现在究竟标准不标准啊。”

4.1.3 叹词“啊”连用现象的传情功能

刘丹青提出叹词的本质其实就是“代句词”。顾名思义,
“代句词”一词,从

两个方面阐释了叹词的功用——既能独立充当句子或分句,又能代替相应的话语

功能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句子。“语言意义是抽象概括的,只有在特定的交际环境

中才能确定其具体含义,交际环境是落实语言意义的重要条件。”[12]与叹词“啊”

在语句中鲜明的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形成对比的是,由于叹词本身没有并实在的意

义,叹词的意义一般来说取决于前分句、后分句的意义,也可以说是语境的意义。

尤其是当叹词“啊”独立成句时,相关上下文的意义作用对叹词“啊”的意义影

响更加凸显。语言交际的本质目的是相互交流、传递信息。为达成以上目的,言

语内容总要受到语境的制约。叹词连用现象由来已久。叹词“啊”的连用也出现

29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在对话应答中,体现语言的简洁性。例如:

(119)说说,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忍心呢?啊 ?啊 ?

两个“啊”连用,表达了说话人对对话人做法的惊讶,难以理解的情感,比

单用一个叹词“啊”的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120)罗比特和柯留金一下子被惊呆了,连连发出“啊→,啊→!”

两个“啊”连用,表达了说话人对对话人做法的惊讶,难以理解的情感,比

单用一个叹词“啊”的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121)白糖什么都码好咯,栗子。啊→,啊→,甜的,那都是好极了。

此例的两个叹词“啊”连用,表达了说话人对好吃食物的喜欢,见之兴奋的

心情,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叹词接连使用,可以使言语表达意义更加丰富,也可以强化或弱化声音的感

情义。因为叹词所模拟的声音是人情感的自然生成,所以叹词在连用时也是根据

叹词的表义作用来实现的,所表现的感情意义越复杂,叹词的连用现象就越凸显。

这体现语言的经济性与灵活性。叹词连用后,能够起到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还

能够表达各种或是积极或是消极或是比较复杂的意味。与此同时,说话人也需要

借助连用的叹词为自己寻求心理安慰,给自己的心理、言语、面部表情、身体语

言、行为等提供合理预设,有利于对话双方更快地接受信息,从而在对话的同时

在心中猜测、衡量、对方的情感态度。从说话者心理特征看,在传达信息时,为

了凸显中心话题的重要性,通过叹词“啊”争取一定的预设时长,使说话者能够

及时调整自身的情态语气。当说话人察觉单个叹词难以满足自身的要求,他就需

要借用这种叹词数量的增加,以表心中单单依靠语句难以表达完全的意义情感,

因而叹词“啊”的连用现象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叹词“啊”连用后能够增强气势、

30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延长调整语气的时间。说话人内心需要借助两个或者多个连用的叹词对自己加油

鼓励,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站在听话者的角度来看,说话人的这种心理活动利

用连用叹词的方式表达出来,更易于让听话者接受。

4.2 叹词“啊”的应答功能

应答功能是叹词的常见功能,叹词“啊”也不例外。此种功能经常出现在对

话中,表示说话者回答别人问话,同意或答应的。分析语料得知,叹词的“啊”

承担应答功能时,多位于句首的位置,多用平调与降调。

(122)啊 ,对。实际上从来源方向来讲,就是朝外。 “啊,对。”经常

用于应答,“啊”为说话者接收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反应时长。

(123)啊→,解放以后的。解放以后填了。

(124)啊 ,我看到了,骨头弯曲时,凸的位置在记录仪上显示着正电,

凹的位置却有了负电。

(125)我记得在谈起一九四九年中国大陆上的变化时,她双手一拍,说:

“啊 ,我知道。”

(126)“啊 ,是‘环境保护小组’,你找不到他们。”

4.3 叹词“啊”的缓和功能

叹词“啊”具有缓和功能,表示话题的继续与转移。位于句首叹词的“啊”

承担缓和功能时,多用平调与降调。例如,

(127)现在还保留着那时候儿的风俗习惯。啊→,当然了,现在也让孩子

去学少数民族的语言。此处的叹词“啊”起到过渡作用,自然地将话题进行转移。

31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128)回民公墓已经埋完了,连山上都埋完了。啊→,这是解放后。

(129)这些地方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啊→,说书的有,卖货的有。

(130)过去那时候就是重男轻女。啊→,家里有女同志啊,也不让出去。

(131)他叫邱成生,因为扒窃、斗殴进过两次公安局……啊 ,糟了!

句中叹词“啊”的缓和功能尤为突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减少言语

行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往往会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或手

段;说话人调整自己的思路,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时间以保持本话轮的话语权以期

传达更多信息。说话人一句话之中要传递多种信息,需要自然地转换话题,句中

叹词“啊”的缓和功能应运而生。分析语料得知,叹词“啊”承担缓和功能时,

多用平调与升调。

(132)分南北城啊,东西城啊,啊→,都不一样的,不一样。

(133)一个民族的一个历史,很好玩儿,就是,啊→,他写的我们。

(134)现在,啊→,叫姐姐,管嫂子叫姐姐的特别多。

(135)那时候儿叫学徒,说现在,啊→,解放以后才叫徒工这名词儿。

(136)先说点闲话,啊,我不是研究语言的,啊→,根本一窍不通。

(137)那时候哪咱们妇女真不当人!啊→,就围着锅台儿转……

(138)哎,那后尾儿就叫文明结婚了。啊→,那是北京话啦,文明结婚啦。

位于句末的叹词“啊”,同样具有缓和功能。如果没有句末叹词“啊”,则说

话人语气显得过于生硬,不利于对话的顺利进行。分析语料得知,位于句末叹词

的“啊”承担缓和功能时,多用降调与升调。例如:

(139)向西,啊 !

(140)我撒娇着把奶奶的嘴掰开,啊 !

32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141)我又用高倍度激光望远镜观察,啊 !

(142)我们就觉得,我们能够贡献些力量,我们也是可以说自豪吧,啊 。

4.4 叹词“啊”的提示功能

提示功能引起对方注意,招呼或呼唤别人的,以提醒听话人或向听话人示意。

根据上下文提示的内容、目的不同,叹词“啊”的提示功能可以分为提示他人注

意、提示话题、提示前句原因、提示强调部分、重复、追问等。

4.4.1 提示他人注意

未成言之前先用叹词“啊”吸引旁人的注意,能够起到接管话轮的作用。

(143)啊→,有英国的,有美国的的人,不都有外国人吗?

(144)啊→,爷爷在北京,三代。

(145)啊→,领江同志,欢迎欢迎!

(146)啊→,我要死啦!

(147)啊 ,他来了!

4.4.2 提示话题

句中的叹词“啊”提示话题的功能,根据侧重的功能不同,提示话题功能可

以分为转换话题功能、补充话题功能和引出下文。

转换话题:

(148)那有柳妈呢,啊→,他叫什么呢,他叫娘。

(149)就是绦儿胡同,帽儿胡同,啊→,这是那什么……

33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补充话题:

(150)阿拉伯文,啊→,用北京话讲,念起来就是阿拉伯文。

(151)快拿钱买布去吧,啊→,就是,像我小的时候,都是穿公家的衣服。

(152)就从我这代,啊→,我二十多岁在这儿住的,啊→,丰台也是北京

话。

引出下文:

引出下文,说话者通过使用叹词“啊”得以保持话轮。

(153)啊 ,年青的朋友们,美好的春光属于谁?

(154)
“啊 !快……快抓……盗窃犯……”此处的叹词“啊”受生理刺激

而自然发声,起到类似于发语词的作用。

(155)他像没听见似的,手扶着枪,平静的看了看说:“啊→,红眼狼,

你看那毛色,是个老家伙,很狡猾。”

4.4.3 提示前句原因

意义等同于“这个原因大概是这样的”。位于句首叹词的“啊”提示原因功

能时,多用平调。位于句中的叹词“啊”承担提示原因功能时,多用平调与降调。

(156)我就难忘这个门儿。啊→,当年没给他锁还挨顿揍。

(157)门一打开,她先打了个假呵欠,装笑说道:“啊→,看看书,竟睡

着了。”

(158)应名儿是学徒,啊 ,实际上就是伺候资本家。

(159)没有,没有,啊→,因为这种还是官吏,他不是王。

4.4.4 提示强调部分

34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叹词“啊”紧跟主语后,可以起到提示、强调主语的作用,例如:

(160)你,啊 ,你说你,还有没有点正经的样子。

(161)他,啊 ,就他这个样子,哪有什么真本事!

位于句中的叹词“啊”也可以重复句中某部分,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在现

代汉语叹词系统中,只有叹词“啊”和“嗯”有此种语用功能,是其他叹词不具

备的。“啊”与“嗯”也有细微的区别。笔者认为,“啊”倾向于说服别人,而

“嗯”倾向于自我肯定。分析语料得知,位于句中叹词的“啊”承担提示功能时,

多用升调与平调。

(162)吃早饭,就吃两顿,啊 ,就吃两顿饭。

(163)那就是带“儿”字多,啊→,带“儿”字。

(164)我老爷的母亲,啊 ,老爷的,可能是老爷的姥姥我也不知道。

(165)那时候儿是司徒雷登啊是不是,啊→,司徒雷登校长。

4.4.5 重复功能

通过对语料的分类总结,笔者认为重复功能是句末叹词“啊”最重要的语用

功能。句末叹词受前分句影响制约。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重复前分句的意义与情感。

分析语料得知,位于句末叹词的“啊”承担重复功能时,多用平调与降调。

(166)就是“搞工作”的那个“搞”哇,是那么个音,这个“搞”字,啊

→!

(167)在西半拉儿住,住着。后来又搬到这半边儿了,啊 。

(168)太长了!嗯。太长了,啊→!前例的“啊”均是对前句表达意义情感

的重复。

35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4.4.6 追问功能

对问题的再追问。表示追问的叹词“啊”(升调)用于句末,能够起到缓和

语气的作用。分析语料得知,位于句末叹词的“啊”承担追问功能时,多用升调。

(169)“你说说,我们下一步要怎么办?啊 ?”

(170)“我早先就说过了,这下子好了,都傻眼了吧,啊 ?”

4.5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通过整理语料笔者认为,就叹词“啊”发声音长而言,平升曲三调发声越长,

其表达的情感就越偏向较为消极;降调发声越长,其表达的情感就较为充沛。根

据第二章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叹词“啊”发音的长短,对叹词“啊”的传情

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来对如下例子进行对比分析:

4.5.1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的传情功能的影响

1、啊→,我要热死啦!

2、啊→——,我要热死啦!

例 1 表示叹词“啊”1 的传情功能——消极情感。说话人因天气热而使用叹

词“啊”来传递不舒服、厌恶的情感。对比于例 1,例 2 中的叹词“啊”发长音,

表达说话人因天气热而产生的不舒服、对天气的不满、厌恶、不耐烦之情更加强

烈。

1、把西厢房收拾出来,快去!“啊 !”

2、把西厢房收拾出来,快去!“啊 ——!”

同例 1 相比,第三方可以明显感觉到例 2 的不耐烦、不情愿之情,而例 1

则是普通的应答、答应。

36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1、“啊 ?怎么会这样呢?”

2、“啊 ——?怎么会这样呢?”

例 1,例 2 都表示对所听内容或眼见之景的惊讶。与例 1 相比,我们能够明

显感觉到例 2 的说话者表达的惊讶之情更为强烈。

4.5.2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

1、啊→,对。实际上从来源方向来讲,就是朝外。

2、啊→——,对。实际上从来源方向来讲,就是朝外。

“啊,对。”经常用于应答,“啊”为说话者接收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反应时

长。例 1 与例 2 都表示对所听内容的应答。与例 1 相比,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例

2 的说话者恍然大悟或是犹疑不定的情感更为强烈。

4.5.3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

1、朋友之间:不要在错下去了,啊 ?”

2、朋友之间:不要在错下去了,啊 ——?”

叹词“啊”在这种语境下,显然起着缓和语气的作用。同例 1 相比,发声长

度较长的例 2 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殷切希望,即希望听话人不要再继续错下

去,发声长度明显增强了句末叹词“啊”的缓和功能。

4.5.4 发声长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

1、“小李,给你的材料准备好了吗?”“啊 ?”“材料准备好了吗?”

2、“小李,给你的材料准备好了吗?”“啊 ——?”“材料准备好了吗?”

37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叹词“啊”在这种语境下,显然起着提示的作用。同例 1 相比,发声长度较

长的例 2 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给听话人的及时反馈——没有听清,发声长度明显

增强了句末叹词“啊”的提示功能。

4.6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语用功能的影响

4.6.1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传情功能的影响

当叹词“啊”的音响强度加大时,一般而言,表示较为消极的意义。当叹词

“啊”的音响强度减少时,一般而言,表示犹豫、迟疑、不坚定的含义。

1、“啊 ?”老车夫睁开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2、“啊 (-)?”老车夫睁开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同例 1 相比,例 2 在实际读音中发声响度明显减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车

夫犹疑,不知身在何处的茫然无措感,叹词的传情功能得以增强。

4.6.2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的影响

1、“啊 !知道了!”

2、“啊 (+)!知道了!”

同例 1 相比,例 2 发声响度明显增强,表达了说话人应答态度的转变——不

耐烦。发声响度对叹词“啊”应答功能无特别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叹词“啊”

传情功能的影响。

4.6.3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缓和功能的影响
1、哎,那后尾儿就叫文明结婚了。啊→,那是北京话啦,文明结婚啦。

2、哎,那后尾儿就叫文明结婚了。啊→(-),那是北京话啦,文明结婚啦。

38
第4章 叹词“啊”语用功能探析

同例 1 相比,例 2 发声响度明显减轻,此处如果不用轻音,语气则会显得强

硬、唐突甚至失礼,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则可能违反一般的礼貌与得体原则等。

“啊”能够适当缓和语气,减少强硬急促语气,增加了话语的可接受度,表明可

以与听话人商榷、欲征求对方的意见,这样一来也就减缓了对听话人积极态度的

威胁。

4.6.4 发声响度对叹词“啊”提示功能的影响

1、这些地方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啊→,说书的有,卖货的有。

2、这些地方都是最热闹的地方。啊→(+),说书的有,卖货的有。

同例 1 相比,例 2 发声响度明显增强,起到明显的提示接下来话语的作用,

增强了此语境中叹词“啊”的提示功能。

39
结 语

结 语

长期以来,叹词的研究与词类系统中其他词相比一直较为薄弱,至今叹词的

专著都很少,而关于叹词的论文数量也很有限。虽然叹词数量比较少,因应用的

广泛性、灵活性与复杂性,叹词还是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本文仅

仅选择了叹词“啊”作为研究对象,依托语料库,从语句中的句法位置,语音,语

用功能等方面力求对现代汉语中的叹词“啊”进行全方位探究。从句法位置上看,

本文仅仅从语句和对话角度研究“啊”,对“啊”出现在语篇中的情况还没有涉

及。叹词“啊”与语气词“啊”的横向比较研究,叹词“啊”与“嗯”“哦”等

叹词的异同等等,都是仍旧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科研水平所限,在整

理、分类、讨论时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学界

专家学者们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40
致 谢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而言,

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历程,在师长、亲

友的大力支持下,我走得辛苦却也快乐,临近尾声,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

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想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我最尊敬

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

的精神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

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在此想对您再说一声:感谢!

感恩我的父亲母亲。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的健康快乐永远是我最大的

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

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

谢意!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

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41
注 释

注 释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83.

[3] 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2.

[4] 李丹青.对外汉语叹词教学研究[J].呼和浩特: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5):4.

[5]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2.

[6] 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35.

[7] 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北京:语文研究,1989(1):6.

[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5.

[9] 曹剑芬.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关系[J].北京:中国语文,2002(3):2.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8.

[11]高更生,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65.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

4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

[1]丁倩.叹词“哦”的语义及其制约因素[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华玉明.汉语重叠功能的多视角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08.

[3]谢群霞.话题后“啊”的语用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期刊:

[1]傅力.叹词的超语音系统现象浅述[J].北京:语文知识,1995(5).

[2]高更生.“啊,呀,哇,啦”的用法[J].济南:山东教育,1996(7).

[3]黄芳.“V 啊 V 啊”的格式义与进行体的描摹态[J]. 北京:语文学刊,2006(5).

[4]李霞.人称代词+“啊”的语用分析[J].北京:修辞学习,2006(1).

[5]李兴亚.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J].郑州:河南大学学报,1986(2).

[6]刘宁生.叹词研究[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3).

[7]刘双艳.汉语叹词标记化[J].北京:语言本体研究,2009(6).

[8]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北京:现代外语,

2004(4).

[9]杨元刚.试析语音的语用功能[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2001(9).

[10]易查方.语气词“嘛”的表情功能分析[J].北京:语言应用研究,2007(3).

[11]孙雁雁.句末“啊”的交际功能分析——以《家有儿女》语料为例[J].北京:语

言教学与研究,2013(3).

[12]肖亚丽.叹词词类归属的思考[J]. 上饶: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3]熊子瑜,林茂灿. “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J].北京:当代语言,

43
参考文献

2004(6).

[14]王红旗.框架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J].北京:语言研究,2007(8).

[15]王忠良.说说“啊”的读法[J].北京:汉语学习,1980(5).

[16]姚锡远.现代汉语叹词研究[J].郑州:河南大学学报,1996(04).

[17]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J].北京:中国语文,1986(6).

[18]尤翠云.从曹禺的剧作看叹词在话剧中的表意功能[J].咸宁:咸宁师专学报,

2000(1).

[19]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5(4).

[20]张贵权.语气词“啊”音变及其用字规范问题[J].成都:四川大学学报,2002(6).

[21]郑德刚、汪凡.现代汉语的象声词[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6(1).

[22]郑岚心.论叹词“啊”的语用功能[J].北京:语言应用研究,2008(12).

专著:

[1]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2-14.

[2]郭攀.汉语历层研究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91.

[3]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58,236-238.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89.

[5]李泉.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86.

[6]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5-222.

[7]齐沪扬.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9-33,152.

[8]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3-46.

[9]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439-448.

[10]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8-74.

44
参考文献

[11]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80-309.

[12]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3.

[1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66-87.

[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9-240.

[15]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179.

[16]左思民.汉语语用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46,235-248.

45
附 录

附 录

附一:朗读人个人资料

1.女,30 岁,吉林籍,某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教师,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

2.女,32 岁,辽宁籍,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

3.男,29 岁,吉林籍,某大学文学院行政人员,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

4.某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10 名,年龄 19-23 岁之间,普通话水平二级

甲等及以上。

附二:有关叹词“啊”的小调查

时间:课程开始之前 10 分钟(10:00-10:10)

对象:汉语长期进修班初级留学生 11 人(韩国籍留学生 4 人、俄罗斯籍留学生

5 人、墨西哥籍学生 1 人、葡萄牙籍学生 1 人)。年龄 20——30 岁之间,在中国

学习汉语两个月左右,学习内容没有涉及过汉语叹词相关知识

过程:教师(写在黑板上)TEACHER:TIDY THE ROOM,PLEASE.

STUDENT:ā/á/ǎ/à

TEACHER: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OF MOOD?

结果:经过讨论,学生认为,ā代表“get it”(墨西哥籍),á代表“whAt?Why?”(俄

罗斯籍),ǎ代表“ok,but do not like it”(韩国籍),à代表“no with Angry”(葡萄牙

籍)。

结论:可以看出,成年汉语初学者能够通过其生活经验以及自身母语语感对叹词

表达的意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我们需要系统地、全

面地对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与口语中的叹词“啊”进行梳理、教学。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