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18.18.008

“ 不 A 不 B ” 格式语义表达的认知阐释
张爱善

【提 要】在不少文学作品中,“不 A 不 B ”格式 可呈多种语义关系。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讨论,来弄清


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但仔细推敲,能进入该格式的 楚究竟哪些语素可以进入该格式,进入该格式的语素又
语素也都是受一定限制的。A 与 B 之间 可以构成不同的 呈哪些语义关系,“不 A 不 B ”格式的语用价值究竟如
语义关系,如同义、近义、反义、条件等等 。此外,从 何以及与之有关的一些相关问题。
词性上,A B 往往是形容词、动词、名词。“不 A 不 B ” 二、相关研究述评
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它简洁生动,齐整庄雅, 在最近的二十年里,许多学者包括周小兵在内,都
语气突出。虽形式上与成语相似,但“不 A 不 B ”格式 对此格式进行过细致讨论。但前人对“不 A 不 B ”格式
仍不是严格意义上是成语。再者,“不 A 不 B”格式与“没 始终没有进行过系统化总结性的梳理。
A 没 B 格式”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用法、语义等方面 刘志生、黄友福(2008 年)把“不 A 不 B ”格式分
有诸多差别,使用时要注意区别。 成了并列关系的词语与偏正关系的短语两大类,前者如
【关键词】不 A 不 B 成语 没 A 没 B “不大不小、不吃不喝”,后者如“不紧不慢、不冷不热”。
一、引言 周小兵(1996 年),对其生成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
“不 A 不 B ”格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较常出现, 法。他认为不 A 不 B 格式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语义表
例如: 达的需要,因为此格式形式简洁且语义感情丰富。另外,
(1)但是,那些不适当的美化,如城市中不合理的 他还认为不 A 不 B 格式的产生又是汉语双音节话趋势的
布局,不协调的色彩,不伦不类的雕塑等等,会使人的 需要,我们可以说“他不言不语地走进来”, 但很少说“他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不言语地走进来”。多数情况下说“他死得不明不白”,
(2)姨笑了,眨着眼笑道:“他本来叫阴阳童子, 但很少说“他死得不明白”,原因之一是好些语法位置
一定是因为他本来是个不男不女的阴阳人!”(古龙《陆 要求使用双音节词语。
小凤传奇》) 而同时, 四川师范大学的邓英树、 黄谷
(2002 年)
认为,
(3)人们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复制、传播的语言 不 A 不 B 格式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一种
模因,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广泛流行。(北京 主观倾向。如:
大学 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 (6)“我不偷不抢,你村长又能把我怎样 。”
(4)不破不立 , 拆除违章建筑是手段 , 规划和建设 借用说话者用不偷不抢的格式,表达了自己的安分
才是目的。(北京大学 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 守己和对村长并不畏惧的主观心态。再如陶伏平(2008 年)
(5)你不说我也猜得出你想说什么,你要说我是一 着重分析了当不 A 不 B 表示 AB 的中间状态时,有时会对
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是不是?”(北京大学 CCL AB 中的某一端发生偏向等等。
现代汉语语料库) 综上,虽然现在有不少学者都对不 A 不 B 格式进行
以上各例句中出现的“不伦不类”“不男不女”“ 了探讨,也初步理清了不 A 不 B 格式在各、方面的特征,
不知不觉”和“不破不立”就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不 A 但前者往往都局限于某一局部领域进行研究,交叉渗透
不 B ”格式。在这个格式中,“不 … 不…”是固定语 的部分较少,也存在许多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比如,当
素,A B 是可替换语素。在例句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例 AB 中有某一语素为固定语素时,对不 A 不 B 格式的分析
(1)句中,不伦不类中的“伦类”是名词性同义语素, 目前还鲜有讨论。再如为何我们不能笼统地把不 A 不 B
伦类本身不成词。例(2)句中”不男不女”中的男女是 格式划成成语。又如“XAXB”相关类似格式之间是不是
名词性反义语素。例(3)句中“ 不知不觉”中的知觉 可以一些辨析等等。因此,本文希望尝试尽量将不 A 不 B
是动词性同义语素。例(4)句中“不破不立”中,破与 格式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并试图研究一些被前人所忽略
立均为动词,且前者与后者形成条件关系。而在最后的 的某些相关问题。
例(5)句中,“不忠不孝”里的忠孝也为同义语素,且 三、AB 的不同语义关系组合
二者均为形容词。由此可见,进入“不 A 不 B ”格式的 (一)同义关系
语素,可以本身成词,也可不成词,且 AB 可为多种词性, 这一大格式包括同义与近义关系,如不干不净、不

2018 年第 18 期(总第 212 期) 11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明不白、不折不扣、不伦不类、不偷不抢、不尴不尬、 如果我们想便于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把此处的“不
不端不正等等。但经过仔细观察,原来由 AB 构成的词组, 男不女”与“不死不活〞当成“半男半女”和“半死半活”。
进入“不 A 不 B ”这一格式后,其对意义的否定主要有 (三)条件关系
以下类型: 在“不 A 不 B ”格式中,如果 A 成立 B 才成立,那
1. 对 AB 均持否定态度,表示“既不 A 也不 B”。例如: 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此时的 AB 是条件关系。如:
(7)“以他家那点经济实力,他不偷不抢,又能从 (12)“坐起,高声说道:‘我已垂死的人了,却有
哪儿弄来钱?”(张平《十面埋伏》) 一件事如骨鲠在喉,使我不吐不快。’陆状元也在一旁
2. 依然对“AB”均持否定态度,但意义与 “既不 A 问是什么事,陆太夫人道:‘我有句最紧要的话’”。(民
也不 B” 略有区别。除了“不干不净”与“不干净”意 国 \ 小说 \《明代宫闱史》)
思大抵一致以外,像不清不楚、 不明不白、不清不白都 从这个句子可以清晰看出,“吐”是“快”的前提,
属这一类。一个人可以说死得不明不白,这表示死亡原 不把肚子里的话说出来,是不会痛快的。
因很蹊跷,往往就不能用“死得不明白”。而“不明白” (13)“爱尔兰人嗜酒,相当有名。他们工作之余经
往往指某人对某事不能充分理解,这也就说明了“不 A 常结伴在酒吧消磨时间,不醉不归,夜归途中还一路高
不 B”在某些情况下不等同于“不 AB”。 声歌唱。[《读者》(合订本)]
3.“不 A 不 B”与“AB”意义一致。这种类型我们 “想归,就必须先喝醉”。还有那首著名的歌曲名《不
要分开讨论。在同义关系中往往是 AB 为同义语素,进入 见不散》,都是这类用法。另外,这种“不 A 不 B ”与“只
该格式后意思不变,甚至语气还要加强,如: 有 A, 才 B。”的语义是基本一致的。让我们不见不散,
(8)“可不尴不尬的是,它的执法地位和执法手段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见面了,才可以离开。
规定模糊不清”。 (《1994 年报刊精选》) (四)“AB 有一方是固定语素的特殊“不 A 不 B ”
这里的“不尴不尬”,其实是非常尴尬的意思。再如: 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不 A 不 B ”格式中,“AB”都
(9)“爱月儿走到下面,望上不端不正与西门庆道了 是不固定的。但现在有一些常见的词组,如“不得不 B”
万福, 就用洒金扇儿掩着粉脸坐在旁边。 ”
[ 金瓶梅 (崇祯本) ] 类,不得不来、 不得不想;“不 A 不行”类,不喝不行、
虽然此种情况不多,但确实存在。还有一种意思不变的, 不给不行等等。它们在形式上也满足“不 A 不 B ”格式,
在某种情况下等同于“不得不”,下面会详细讨论。 只是 AB 有一方是固定的,且非固定一方往往是动词。这
(二)反义关系 种特殊的“不 A 不 B ”格式,常用来表达被逼无奈去做
当 AB 为反义语素,这里也细分为两小点: 某件事情,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1.“AB”属于某种状态的两极,“不 A 不 B ”格式 四、进入“不 A 不 B ”格式的条件限制
往往指代这两段间的区域中间值,如“不大不小〞即“刚 从语法性质上来看 , 构成 A 和 B 的语素可以是名词
刚好”,为大小的中间; “不胖不瘦”指身材比例十分匀称。 性的、方位词性的、数词性的、动词性的和形容词性的等,
但也有些情况下,“不 A 不 B ”格式的语义虽然也指向 如“不蔓不枝、不上不下、不三不四、不理不睬、不真不假”
这两段间的区域,但会偏向某一端。如“不紧不慢”偏 等。从出现频率上看 , 由形容词构成的格式最多 , 其余
向做事“慢”。再比方说 : 依次是动词、方位词 , 数词最少。
(10)“服务员丢出一句不冷不热的话”。(当代 \ 报 还有一些语素,如“伦类”“闻问”。 它们组合在
刊 \《1994 年报刊精选》) 一起本来是不成词的,但在表达其否定意义时,由于没
在这句话中, “不冷不热”显然指的是态度不太热情。 有与之相对的反义义场的词语,因此,这种本来不成词
“AB”也属于某种状态的两极,但“AB”之间不存 的语素进入“不 A 不 B”格式后,就成了语法意义上完全
在中间区域,即不符合质量规律,这时的“不 A 不 B ” 正规的词语,成了“不伦不类”与“不闻不问”。
格式表达一种引申含义,指“非 A 非 B”的不好的状态。 从语义关系上看,处于同义语义场与反义语义场的
如“不男不女”往往指某个男性或女性举止怪异不符合 词语最容易进入该格式,如“不知不觉、不破不立、不
性别特征。再如“不死不活”,一个人非生即死,“不死 快不慢、不明不暗”等。
不活”就指一种非常消极低迷的生存状态,“某个人没 “A”和“B”的顺序 , 并没有严格的规律 , 只是在
有死,却如同死人一样没有生机”。不死不活也常常被 出现频率上有一个大概的趋势,这主要是指声调规则。
用于形容某事物萎靡不振的状态。例如: 有的平声在前 , 仄声在后,如“不轻不重、不伦不类”等;
(11)“卷烟厂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烟草制造商的种 有的阴平在前 , 阳平在后,如“不虚不实、不依不饶”等;
种压榨,又历经战乱,处在不死不活、惨淡经营之中, 有的上声在前 , 去声在后,如“不紧不慢、不远不近”等。
能生存下来,保存民族工业的这颗种子实属不易。 (《1994 五、探究“不 A 不 B ”格式的由来及使用价值
年报刊精选 \10.tAt》) 从不少古代文献中,都可以看到该格式的雏形,最

12 2018 年第 18 期(总第 212 期)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早的文学著作如《周易》、《诗经》、《尚书》等都可以 间不能再插入任何句法成分,但某些短语可以。例如,
看到不少“不 A 不 B ”格式。如: 我们可以说“画蛇添足”,但不可能说“画蛇添了足”。
(14)“如月之恒 , 如日之升 , 如南山之寿 , 不骞 同样地,只听说过“美不胜收”,但从来没有“美的不
不崩”。(《诗经》) 能胜收”。但再分析“不 A 不 B”格式,我们可以说,这
(15)“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 个人“不男不女”,又可以说这个人“不男又不女”。“他
不刚不柔,厥德允修”。(《尚书》) 对我不冷不热”,与“他对我不冷也不热”是完全一样的。
(16)“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些方面,完全可以说明“不 A 不 B”格式不能笼统地称
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周易》) 为成语,虽然表面看来很相似。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古人采用所谓的“不 A 不 B” (二)“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异同没 B 格式”
格式时,主要就为了表达“既不 A,也不 B”这一层语义。 “不 的区别
骞不崩”表示既不改变,又无变化。“不刚不柔”是既 “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没 B”格式形式类似,
不刚强又不柔弱的意思。 “不封不树”表示既没有封土堆 , 都是常见的四字结构,但二者在语义语用等各方面还是
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因此,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该格式 有所区别的。首先,能同时进入不 A 不 B”格式与“没
应该是对古代汉语中其雏形的延续与传承,而不是从现 A 没 B 格式”的语素并不是很多,如“没大没小”与“不
代汉语中衍生出来的。 大不小”,“没轻没重”与“不轻不重”,“没偷没抢”
“不 A 不 B”格式的特征是用两个“不”来加强语 与“不偷不抢”。它们大多是形容词语素和动词语素,
气,“不忠不孝”用对两个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两次否定, 还有一些名词性语素可以进入“没 A 没 B”格式,如“没
来批判所指对象道德的沦丧,短短四个字就能活灵活现 车没房”,“没头没脑”,但它们并不能进入“不 A 不 B”
地表达出作者的态度,“这个人不忠不孝”与“这个人 格式。其次,含有同类语素的两种格式,在语义与其褒
既不忠于国家,又不孝顺父母”相比,无论在形式上和 贬色彩上是不尽相同的。像“AB”为动词类的“没偷没抢”
语气上,前者都远胜于后者。再如“不大不小”,用对 与“不偷不抢”都是“既不 A 也不 B”意思,其差别很小;
事物两个极端状态的双重否定来对事物现在状态进行肯 但 AB 为形容词类的“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没 B”格
定,其意思与“正好、刚刚”是完全没有差别的,但这 式则有明显区别。如:
种语气却更显生动形象。此外,最能体现其对语气加强 (16)这个桌子放在这,不大不小,正合适。
作用的是当“不 A 不 B”格式表 A 为 B 的条件的偏正关系时。 (17)他讲话总是这么没大没小。
“不醉不归”就是“醉了才归”,但后者却远远体现不 “不大不小指”的是某件事物的状态,往往是一种
出说话者对醉的强烈语气。用最节省的笔墨表达最适宜 客观叙述,其感情色彩也大多是褒义与中性的;但“没
的语气,或许就是“不 A 不 B”格式的最大魅力。 大没小”往往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另外,虽然进入“不 A 不 B”格式有诸多限制,但 其感情色彩也往往以中性与贬义居多。其它“A”B 为形
该格式还是具有巨大的容纳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 容词类的两类格式之间的差异也大多如此。因此,我们
种能产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不 A 不 B”格 在使用“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没 B 格式”的时候要把
式还能把本不成词的两个语素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出 握好其各的用法与特点,不要混淆。
其否定含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不屈不挠”, 参考文献
我们不知道要用怎样复杂与繁杂的语句才能表达出伦与 刘志生、黄友福 2008《近代汉语中的“不 X 不 Y”
类的反面意义来。 格式考察》,《惠州学院学报》第 2 期。
六、余论 周小兵 1996《析不 A 不 B》,《语言教学与语言研究》
(一)“不 A 不 B”是类成语 第 4 期。
“不 A 不 B”格式与成语很相似但不能完全归于成 吕叔湘 1982《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语的四字结构,它应该只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语法结构我 朱德熙 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们只能说它与成语的用法大致相同 ,是一种“类成语”。 王树瑛 1999《汉语不“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及
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的特点,是指成语的内部构造成分 语义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第 9 期。
其位置和语素都是不能改变的。但对于“不 A 不 B”格式 石安石 1994《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
来说,却没有这些限制,“不小不大”还是“不大不小”, 石毓智、李讷 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
都是可以的。再如我们可以说“不吐不快”,也可以换成“不 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说不快”, “不讲不快”。从这也可以清晰看出“不 A 石毓智 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
不 B”格式与成语还是有出入的。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另外,汉语中词与句法结构的重要区别就在于词之 (通信地址:232200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实验小学)

2018 年第 18 期(总第 212 期) 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