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齐 东 

( 北 京 大学考古文博学 院 , 北京 1 0 08 7 1 

目 次

绪论


“ ”

不 封不树 与 丧葬 观念 的 转变 及实 践


“ ”
二 祭墓 、 陶俑 牛 车 的兴起及其习 俗变化

 、

三 争议之 中 礼仪 的渐 变

四 正 统建设 中 丧 葬晋 制 的 出 现

结语

绪 论

文献 记 录 和 考古 资 料 相 吻 合 是 一

种 理 想 的 研 究 结 果 考 古 学 的 意 义 在 于 通 过 真 实 的 遗存 弥

 ,

补 文 献 的 缺 失 纠 正 文 献 记 载 的 错 误 从 而 客 观 地 展 现 历 史 中 国 古 代 墓 葬 的 演变存在 周 制 汉 制
, 
 , 。 、

与晋制 学者发 现 汉 唐经 历 了 由 崇 尚 厚 葬 到 倡 导薄 葬 再重厚葬 的 演 变


, , 、 ,
〔 1 〕
。 周 制 汉 制 及唐代

 、

丧 葬 制 度 巳 有 讨论 〔 2 〕
, 晋 制 却 少 有 研究 〔 3 〕
。 晋 墓 的 探讨 多 以 分 区 分 期 分 类 为 、 、 目 标 〔 4 〕
, 或是

“ ” “ ” “ ”
〔 1 〕 俞 伟超 : 《 汉 代诸侯王 与 列 侯墓 葬 的 形 制 分析 —

兼论 周 制 、 汉 制 与 晋 制 的 三 阶段性 》 , 《 中 国 考古学会第

次年


会 论文 集 》 文 物 出 版 社 , , 1 980 年 杨泓 ; : 《 谈 中 国 汉 唐 之 间 葬 俗 的演 变 》 , 《 文物 》1 999 年第 1 0 期 赵化成 t : 《 周 秦汉墓葬 中


“ “ “ " “ ”
的 周 制 与 汉制 解析 》 , 汉 唐 陵 墓 制 度 国 际 学 术 研 讨会 论 文 , 20 04 年 

〔 2 〕 齐东方 : 《 试论 西安 地 区 唐 代 墓 葬 的等 级制 度 》 , 《 纪 念北 京 大 学 考 古 专 业 三 十 周 年 论 文 集 》 文 物 出 版 社 , , 1 9 90 年 ; 《 唐代


的 丧葬观 念 习 俗 与 礼 仪 制 度 》 , 《 考古学 报 》2 0 0 6 年第 1 期 

〔 3 〕 俞伟 超 : 《 中 国 魏 晋墓 制 并 非 日 本古 坟 之源 》 , 《 古 史 的 考古 学 探 索 》 , 359 

369 页 文物 出 版社
, , 2002 年 韩 国河 ; : 《 秦汉魏


晋 丧 葬 制 度 研究 》 , 71 

 82 页 陕西人 民出 版社
, , 1 999 年 吴桂兵 ; : 《 晋 代墓 葬 制 度 与 两 晋 变 迁 》 , 《 东 南 文 化 》2009 年第 

期 韩 国 河 朱津
丨 、 : 《 三 国 时期 墓 葬 特 征 述 论 》 , 《 中 原 文 物 》2 0 1 0 年 第 6 期 

〔 4 〕 中 国 科学 院考古 研 究所 : 《 新 中 国 的 考 古 收 获 》 文 物 出 版社 , , 1 96 1 年 中 国 社 会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 《 新 中 国 的考 古 发 现


和 研究 》 , 文物 出 版社 , 1 984 年 朱亮 李德方; 、 : 《 洛 阳 魏晋 墓 葬 分期 的初 步研究 》 , 《 洛 阳 考古 四 十年 》 科 学 出 版社 , , 1 996

年 张小舟; : 《 北 方地 区魏晋十 六 国 墓 葬 的 分 区 与 分期 》 , 《 考古学报 》1 98 7 年第 1 期 蒋赞初 ; : 《 关 于 长江下游六朝 墓 葬 的




分期 和 断 代 问 题 》 , 《 中 国 考古 学 会 第 二 次 年 会 论 文 集 》 文 物 出 版 社 , , 1 982 年 冯普仁 ; : 《 南 朝 墓 葬 的 类 型 与 分期 》 , 《 考古 

1 985 年第 3 期 林 忠 干 林存 琪 陈 子 文
; 、 、 : 《 福 建 六 朝 隋 唐 墓 葬 的 分期 问 题 》 , 《 考古 》1 99 0 年第 2 期 

3 4 5
— 


考古学报 2 01 5 年第 3 

对 相 关文 献进 行 梳 理 〔 1 〕
。 谈到 汉 唐 墓 葬 的 演变 两 晋南 北 朝 通 常 被 认为 是 承上 启 下 的 时 期 ,


这 种 笼 统 的 解 释 无 法 触 及 考 古 现 象所 反 映 的 历 史 本 质 晋 制 。

词虽然也常 出 现在 一

些论著 中 

般 多 是 强 调 晋墓 的 特 征 并 非 具有 与 周 制 汉 制 并列 的 含 义 , 、 。 本文 把晋制 作 为 具有划 时代 意

义 的 丧 葬 制 度 来 看 待 涉 及 丧 葬 活 动 所 反 映 的 社会 文 化 , 。 汉 唐两代墓 葬 差别 甚 大 探讨其 间 的

 ,

变革 才能进 ,

步 阐 释汉 唐 文 化 的 转 变 

讨 论 中 国 古 代 丧 葬 中 的 晋 制 其 内 涵 并 非 仅 仅 是 考 古 发 现 的 墓 葬 本 身 以 往 研究 中 常 见 的

 , 。

葬俗 丧葬礼俗 葬礼 丧葬制 度 丧葬祭仪等 使用 时 含 义不 尽相 同 或无明 确 界 定


、 、 、 、 , , 。 为 了 使讨

论 更 为 清 晰 这 里 首 先 提 出 丧 葬 观念 丧 葬 习 俗 丧 葬 礼 仪 和 丧 葬 制 度 这 四 个 概 念 分别 加 以 界
, 
 、 、 ,

定 并对 它们 之 间 的关 系 略做说 明
, 

丧葬 观念是指 对死亡 的 理解 和 认识 丧 葬 习 俗是指安 葬 和 悼 念死 者约 定俗成 的 方式 丧葬



 , ,

礼仪是指 丧葬观 念 、 习 俗 的 理性表述 和 系 统 的行 为 规范 〔 2 〕


, 丧 葬 制 度 是 指 带 有 强 制 性 的 规定 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大致是 由 丧 葬观念产 生 了 丧葬 习 俗 丧葬观念和 丧葬 习 俗 的 结 合 提升 为 , ,




系 统 的 阐 释 成为 礼仪 再进 , ,

步发展为 强 制 性 约 束 的 制 度 当 然 并不 意 味 这是 。 ,

个单 向 过 渡

和 绝对 的 因 果关系 丧葬 活动 用 于维 护人伦和 政治秩序 凸 显 出 各种 复杂 的 因 素 和 力 量 的共 同



 , ,

作 用 不是通 常解 释从 经济 发展 到 制 度 变革 再 到 生 活 方式 和 价值 取 向 变 迁 的 流 程 在 整 个丧
, 
 、 ,

葬 活 动 中 观念 习 俗 札仪 和 制 度 常 常融 为 , 、 、

体 

另 外 丧 葬 活 动 包 括 丧 葬 祭 三 大部 分 考古 发 现 的 墓 葬 只 是 内 容 繁 杂 的 丧 葬 活 动 中 遗 留
, 
 、 、 。

“ ”
下 来 的 物 质 体现 即 葬 的 ,

部 分 探 讨 丧 葬 活 动 的 整 体 需 要 借 助 文 献来 相 互 印 证
, , 

晋 制 是 否 存 在 具体 内 涵 是什 么 应该 看 是 否 具有 丧 葬 观念 习 俗 礼 仪 和 制 度 不 同 层 次 的


 , 、 、

动态形成过程 可 以 称之为制 度性 的变革 通 常在 调节 量变积累 中 实现 又有较长时 间 的稳定



 。 , 、 ,

和 继 承 故探讨晋制 把魏晋 同 时 考察 并延伸 到 后代是十 分必要 的


, , , 

“ ”

不 封不树 与 丧葬 观念 的 转变及 实践

“ "
《 易经 ?
系 辞 》云 : 古之葬者 厚衣之 以 薪 葬之 中 野 不封不树 , , , 。 中 国 早期墓 葬没有坟

丘 〔 3 〕
, 文献记录 大 约 在 春秋 晚期 为便 于识别 而 出 现坟 丘 , ,
〔 4 〕
。 考古 发 现 至 少 在 商代 已 有 墓

〔 1 〕 谢宝富 : 《 北朝 婚丧礼俗研究 》 , 首 都 师 范 大学 出 版社 , 1 9 9 8 年 韩国河 ; : 《 秦 汉 魏晋 丧 葬 制 度 研究 》 , 陕西人 民 出 版社 



1 9 9 9 年 

〔 2 〕 朱筱新 : 《 中 国 古 代 的 礼仪制 度 》 , 4 页 商务 印 书馆
, , 1 9 9 7 年 

“ ”
〔 3 〕 崔 宴《 政论 》 曰 : 古 者墓而不 坟 文武 之 兆 与平 地 齐 , , 。 见严可 均辑 : 《 全后 汉文 卷 四六 》 , 465 页 商务 印 书 馆
, , 1 999 年 

“ ” “ " “
〔 4 〕 《 礼记 ?
植弓上》 : 古也墓而不 坟 。 注曰 : 凡 墓而 无坟 不 封不 树 者 谓 之墓 , , 。 孔 子 即 得合葬于 防 曰 吾 闻 之 古也

 , : ,




墓而不坟 。 今 丘 也 东 西 南 北 之人 也 不 可 以 弗 识 也
, , 。 于是封之 崇 四 尺 , 。

3 4 6
— 


齐东方 :
中 国 古代 丧 葬 中 的 晋制

上 标识 河南 安 阳 侯家庄 的 ,

座墓 室 之上发 现大型 的 砾 石 推 测 是房 屋 的 础 石 ,
〔 1 〕
。 安 阳小屯

妇 好墓 和 大 司 空 村 的 两 座 长 方形 墓 都 发 现 了 用 夯 土 筑成 的 房基及 础 石 ,
〔 2 〕
。 这些墓 葬建筑可


“ ”
能 供祭祀使用 类 似后世享堂 或者 陵寝 的 寝 , ,
〔 3 〕
。 墓 前立 石 刻 是 汉 代 的 做法 〔 4 〕
, 西汉霍去

病墓呈 现 出 祁 连 山 的 样子 并 在墓 前立 各 种 石 刻 ,
〔 5 〕
。 东 汉 时期 帝 陵 和 大 臣 墓前神 道 两旁 树

 ,

立 对称 的 石刻 群 〔 6 〕
, 有 的还建祠 堂 祠 庙 、 

东 汉 末 年 极 具 权势 的 曹 操 于 建 安 二 十 五 年 ( 22 0 年 正 月 病逝 于 洛 阳 灵柩运 回 邺 城埋 葬
) , 

“ ” “
曹操 死前颁布 薄葬 的终令 : 因 高 为 陵 不 封不树 , , 天 下 尚 未 安 定 未 得遵古也 葬毕 皆 除 服 , 。 , 

” “

其将兵 屯 戍者 皆 不得离 屯 部 , 。 有 司 各率乃 职 。 敛 以 时服 无藏金玉 珍宝 ,


〔 7 〕
》 此 时重 提 不封



不树 , 已 经与早期 的含义不 同 。 为 什 么 突 然 又 出 现 不 封 不 树 ? 以 往 的 解 释认 为

是 由 于 战乱 

防止盗掘 。 二是 因 经济凋 敝 , 提倡 节 俭 汉 末 大 动 乱 人们 眼 见 前 代 坟墓 多 遭 毁 灭 性 的 破坏 经

 。 , ,

“ ”
济 衰 落 也 使 人们 无 力 花 费 巨 资 奢 侈 地埋 葬 死 者 。 这 一

解 释大致不错 不 过 。 , 不封不树 属 于 薄


葬 而倡 导 薄 葬 之前还 有 汉 文帝
, , , 《 汉书 ?
文帝纪 说 》 : 治 霸 陵 皆 瓦器 不得 以 金银铜锡 为饰 , , 


但 西 晋 时 有 人 盗 掘 霸 陵 却 获 得 了 大 量 珍 宝 以 致 当 时 的 晋 愍帝 大 为 惊 叹

因 其 山 不起坟 , 。 , : 



陵 中 物何乃 多 邪 !
〔 8 〕
薄 葬节俭 尚 且如 此 其他汉帝 陵可 想 而知 , 。 汉代厚葬极盛 , 《 后汉书 ?




咨 传 》说 : 国 赀 糜 于 三 泉 人力 单 于 郦 墓 玩好 穷 于 粪 土 , , , 伎巧费于窀穸 。 自 生 民 以 来 厚终 之

 ,


弊 未有若此者 , 。
〔 9 〕

汉 代 墓 葬 发 现 甚 多 规模 之 大 随 葬 品 数 量 之 多 为 历 代 难 以 相 比 的 确 是 个厚 葬 时 期 尽


, 、 , 。

管 时 人对厚 葬 之 风 也 有 讥讽 但从 文 献 记 载 和 考 古 发 现 来 看 力 主 薄 葬 的 汉 文 帝 死 后 的 陵 中

 , , ,

也 有 大量 珍 宝 薄 葬 只 是 相 对 而 已 以 个 人 的 倡 导 要 矫 正 和 改 变 厚 葬 之 风 几 乎 没 有 可 能 帝 王
, 。 , 

大 臣个性化 的 节俭 难 以 影 响 ,

个 时 代 墓 葬 的 基本 面 貌 。 东汉 光武帝 时试 图 以 法令 限制 但收

 ,

〔 1 〕 王 仲殊 : 《 中 国 古代墓葬概说 》 , 《 考古 》1 9 8 1 年第 5 期 。 也 有 研究 者 认 为 该 础 石 与 墓 上 建 筑 无 关 见 刘 兴 林 , : 《 殷墟墓上

建筑及其相关 问题 》 , 《 殷都学 刊 》1 990 年第 1 期 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考古研 究所 殷墟 妇 好 墓 页 文物 出 版社 年 马得志 周永珍 张云鹏 九五三年安 阳 大




〔 2 〕 : 《 》 , 6 , , 1 9 80 ; 、 、 : 《

司 空 村发 掘 报告 》 , 《 考古 学报 第 》 9 期 , 1 9 55 年 

〔 3 〕 王 仲殊 : 《 中 国古代墓葬制度 》 , 《 中 国 大百科 全书 ?
考古 卷 》 , 666 页 中 国 大百科全书 出 版社
, , 1 9 86 年 杨宽 ; : 《 中 国古


代 陵寝制 度史研究 》 , 1 73 、 1 77 、 1 80 页 上海人 民 出 版社
, , 2 00 3 年 

“ ” “ ”
〔 4 〕 封 演撰 赵贞 信校注 , : 《 封 氏 闻 见记校 注 卷六 羊虎 条载 》 : 墓前石人 石兽 石 柱之属 、 、 , 自 汉代 而 有之矣 。 中华书局 

2 0 0 5 年 

“ ” “ 


〔 5 〕 《 史记 ?
霍 去 病 传索 隐 》引 姚 氏说 霍去 病墓 冢 上 有 竖石 前有 石 马 相 对 又有 石 人也 : , , 。 至 今地 面 尚 存有 马 踏 匈 奴
等 十 四件石刻 

“ 


〔 6 〕 《 后汉书 *
中 山 简 王 焉 传 》李 贤 注 : 墓前 开 道 建石 柱 以 为 标 谓 之神 道 , , 。

〔 7 〕 《 三 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 、 《 晋书 ?
礼志 》 

〔 8 〕 《 晋书 ?
索靖子琳传 》 

“ “
汉 代 有 关厚 葬记 载 甚 多 如 《 汉 书 剧 孟 虽 博 徒 然 母 死 客 送 丧 车 千 余乘

〔 9 〕 ,

爱盎传 载 》 : , , 。 《 后汉书 ?
范式传 载 》 : 乃见


” “ 


有 素 车 白 马 号哭而来 , 。
… …
会葬者千人 咸为挥涕 , 。 《 后汉书 ?
郭 太 传 》载 : 四 方 之士 千余 人 皆来 会葬 , 。

3 4 7




考古学报 201 5 年第 3 

“ ”

效甚 微 不 得 不 感 叹 法令不 能禁 礼仪不能止
〔 1 〕
, , 

种 美德 偶 然 出 现 的禁止或改变 理 由 主要是反对


“ ”

汉代 令先人坟墓 简 约 非孝 也 , , 厚葬是 一

, ,

倾家荡 产致 使 活 人无法维持生活 〔 2 〕
, 极尽所 能 为 先辈 营建奢 华 的 墓 葬仍 是社会 的 主流 风气 

历代 主 张 的 薄葬有两种情况 ,

种 是 比较单纯 的 倡 导节俭 另 ,

种是要移风易俗 。 曹魏的

年 而 为 陵 天下 贡 赋三分之 


薄葬主张非 同 以前 包含有移风易 俗 的 的 汉天子即 位 一 一

, 目 。 , ,

汉末战乱 中 经济更为凋 敝 致使



宗庙 ,

供宾 客 ,

充山 陵 〔 3 〕
。 至东汉末 国 库 民 间 已 渐空 虚 。 ,

出 现严重 的 掘 墓 之风 而且不 是 乡 野村 民 行 为 汉 末权 臣 董卓下令手下 大将 吕 布 发诸帝 陵 及



 , 。 ,

曹 操也 曾 对 梁孝 王 陵 帅 将 校 吏 士 亲 临 发 掘 破棺裸尸 略取金



公卿 已 下 冢墓 收其珍宝 ,
〔 4 〕
。 , ,

魏将郝 昭
“ ”
这些 恶 劣 行 为 使 当 时 的 人们 感触极 深 


宝 〔 5 〕
, 甚至还设 摸金校尉 的 挖墓官 〔 6 〕
。 , 。

“ ”
遗令 中 说 吾数发冢取 其木 以 为攻 战 具 又 知 厚葬无益 于死者也 ,
〔 7 〕
。 对墓 葬能 否作 为 死后 的

安 稳 之地 以 及 厚葬产 生质 疑 

曹操 的 薄葬主 张 不是空谈 而是 以 身作则 , 。 曹操 的 高 陵 已 在河南安 阳 安 丰 乡 西高 穴村发




“ ”
现 〔 8 〕
。 平面为 甲 字形 墓 室 为 双室砖券构 筑 还有 四 个侧 室 图, , (

) 。 墓 中 出 土 器物 主要有 铜

带 钩 铁 甲 铁剑 铁镞 玉珠 水 晶 珠 玛瑙 珠 石 圭 石璧 刻铭 石 牌 陶俑 和 陶器 画 像 石残块
、 、 、 、 、 、 、 、 、 、 、 

“ ” “ ” “ ” “ ”

些 石 牌刻 有 魏武 王 的 字样 曹 操 生前 先封 为 魏公 。 , 后进 爵 为 魏王 , 死后 谥号 为 武 王 


这 座 墓 葬 规 模 很 大 却 未 发 现 封

 ,

墓 J 

土 , 随葬品 中 的 圭 璧采用 、

般的

墓 m 石 料 制 成 , 少量玉珠 水晶珠 玛

 、 、

^
rQ I

瑙珠也是衣服或器物上 的 装饰 

mm
铁 甲 铁 剑 或 为 生 前 用 物 、 , 陶器多

为明器 。 与 东汉大量墓 葬 相 比 贵

 ,

图 一

河南安 阳 西高穴曹 操高 陵平 面结构 图




为王公的曹操墓随葬品 简陋 与

 ,

后汉书 光武帝纪 载 诏曰 世 以 厚 葬 为德 薄终 为鄙 至于 富 者奢 僭 贫 者殚 财 法 令 不 能禁 礼仪不 能 止 仓卒


〔 1 〕 《

》 : :

, , , , , ,




乃知 其咎


〔 2 〕 《 盐铁 论 ?
散不足 载 》 :
古 者 事 生尽 爱 送死尽 哀 故 圣人 为 制 节 非 虚 加之 , , , 。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 死 以奢侈相高 虽无哀

 ,




戚之 心 而 厚 葬重 币 者 则 称 以 为孝 显 名 立 于世 光 荣 著 于 俗 故 黎 民 相慕 效 以 致 发 屋卖 业
, , , , , , 。

晋书 索靖 子琳传 载 时三秦人尹桓 解 武 等 数 千家 盗 发汉 霸 杜二 陵 多 获珍 宝 帝问琳曰 汉陵中物何乃多






〔 3 〕 《 》 : 、 , 、 , 。 :

邪 ? 琳对 曰 汉天子即位 年而 为 陵 天下 贡赋三分之 供宗 庙 供宾客 充山 陵 汉武帝飨年久长 比崩而茂




’ ‘
一 一 一 一

: , , , , 。 ,

陵 不 复 容 物 其树 皆 已 可 拱 , 。 赤眉 取陵 中物不能减半 于今犹有朽 帛 委积 珠玉未尽 , , 。 此二 陵是 俭 者耳 亦 百世之诫



 ,

也 


〔 4 〕 《 后汉 书 ?
董 卓 传 》载 : 尽徙洛阳人数百万 口 于长安 步骑 驱 蹙 更相 蹈藉 饥 饿寇掠 积尸 盈路
, , , , 。 卓 自 屯 留 毕圭苑 中 




悉烧宫 庙 官 府居 家 , 二百 里 内 无 复 孑 遗 。 又使 吕 布 发诸帝 陵 及 公卿 已 下 冢墓 收 其珍宝 , , 。

〔 5 〕 《 三国志 ?
魏书 ?
袁绍传 裴 松之注引 魏 氏春秋 》 《 》 

〔 6 〕 《 文选 ?
为袁 绍檄豫 州 》 

〔 7 〕 《 太平 御 览 卷 五五 四 引 魏 略 》 《 》 

〔 8 〕 河南省 文 物考古研究所 : 《 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 , 文物 出 版社 , 201 0 年 



3 4 8
— 


齐东方 :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曹操 明 确 提 出 自 己 身后要薄葬 的遗令相 吻合 


魏 文 帝 曹 丕 对丧葬 改革 的 态 度 更 为 鲜 明 他 曾 严厉 地 指 出 , : 封树之制 非 上古也 吾无取

 , ,

” “
焉 。 寿 陵 因 山 为 体 无 为 封树 无立 寝殿 造 园 邑 通神 道 , , , , 。
〔 1 〕
甚 至 将其父曹操依东 汉礼制 立


” ”
陵 上祭殿 也 以 古不墓祭 皆 设 于 庙 为 由 而 毁 掉 还把墓 葬遭盗掘 之事 归 咎 于封树
‘‘
〔 2 〕
, ,
〔 3 〕
。 


之故 : 自 古 及 今 未 有 不 亡 之 国 亦无不 掘 之墓也 , , 。 丧乱 以 来 汉 氏 诸 陵无不 发 掘 至乃 烧取玉

 , ,


匣 金缕 骸 骨 并 尽 是焚 如 之刑 岂 不 重 痛 哉
, , , ! 祸 由 乎厚葬封树 。 曹丕诏令 自 己 死 后要 薄



葬 : 若 违 今诏 妄 有 所 变 改 造 施 吾为 戮 尸 地 下 戮 而 重戮 死 而 重 死 臣 子 为 蔑 死 君 父 不 忠 不
, 
 , , , 。 ,


孝 使死者 有知 将不福 汝
, , 。 其 以 此 诏 藏 之宗 庙 副 在 尚 书 秘 书 三 府 , 、 、 。
〔 5 〕
发 出 这 等 狠话 完

 ,

全是 一

道 死命令 

丧 葬 改 革 不 同 于 政 治 军 事 改 革 很 难 以 突 变 的 方式 实 现 其 观 念逐 渐 被 更 多 的 人 们 接 受 、 , , 

“ ”
曹 氏父子两代坚定不移地 不封不树 , 率先垂范 薄葬 对扭转 世风 起到 巨 大 的 推动 作用 , 。 接下



来 的 西晋 主 张并无 二致 , 。 《 晋书 ?
宣帝 纪 》 : ( 司 马 懿 预作《 终 制 ) 》 , 于首 阳 山 为 土藏 不坟不

 ,

作 顾命 三 篇 敛 以 时 服 不设 明 器 后 终者 不 得 合 葬

树 。 《 》 , , , 。

如 遗命 。 司 马 懿死 时 尚 为魏 臣 


在 皇 帝 的示 范 下 他 积极 响应 其遗 嘱 也得 到 执行 , , 。 后景帝 司 马 师廚 , 丧事 制度 又 依宣 帝故

 ,


事 〔 6 〕
。 可 见从曹魏到 西晋初 最高 权力 者 在丧事上 的 薄 葬观念 和 实 践 ,

脉相 承 几代最高统

 。

治 者 的 薄 葬 共识 在 西 晋 执 行 得 更 为 彻 底 晋 丧 葬 令 规 定 诸 葬 者 皆 不 得 立 祠 堂 石 碑 石 表 石


 。 、 、 、


兽 〔 7 〕
。 薄葬 巳 非 皇帝对 自 己 身 后 的 安 排 而 是扩展 到 全社会实 行 的 制 度 了 , 

有关 西晋 帝 陵 的 考 古 发 现 。 洛 阳 勘察 了 邙 山 南麓 的枕头 山 和 峻 阳 陵两处墓地 〔 8 〕
。 枕头 山

最大的 1 号 墓 可 能是 司 马 懿 次子西晋 文帝 司 马 昭 的 崇 阳 陵 墓道 长
, 。 46 、 宽 1 1 米 墓 室长 , 4 . 5 

宽 3 .
7 、 高 2 .
5 米 。 峻 阳 陵 墓地最大 的 1 号 墓 墓 道长 , 3 6 、 宽 1 0 . 5 米 墓室长 , 5 .5 、 宽 3 、 高 2 米 

推测 即 西晋武帝 司 马炎 的 峻 阳 陵 〔 9 〕
。 两座 西 晋帝 陵都是单室 长 方形 土 洞 墓 以 山 为 体 不 造

 , ,

陵 园 与 汉代帝 陵 相 比 不 仅毫无帝 王 气概 甚 至不 如
, , ,

般墓 葬 可见 薄葬 主 张 。 , 自 曹魏开始 到

 ,

西 晋 不 仅 被 继 承 而 且被 强 化 , 

〔 1 〕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 

〔 2 〕 《 晋书 ?
礼志 》 、 《 宋书 ?
礼志二 》 

〔 3 〕 《 晋书 ?
礼志 》 

〔 4 〕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 

〔 5 〕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 


〔 6 〕 《 宋书 ?
礼志 二 h 晋宣帝豫 自 于 首 阳 山 为 土 藏 不 坟 不 树 作 顾 命 》终 制 敛 以 时 服 不 设 明 器 , 。 《 , , 。 文 景 皆谨奉 成命 无
、 
 ,




所加焉 。

〔 7 〕 《 太平 御 览 》引 晋丧 葬令 见 张 鹏 ,

: 《 晋令 辑存 》 , 1 87 页 三秦 出 版社
, , 1 989 年 

〔 8 〕 中 国 社会科 学 院考 古研究所 洛 阳 汉 魏故 城工 作 队 : 《 西 晋帝 陵勘察记 》 , 《 考古 》1 9 84 年第 1 2 期 



〔 9 〕 《 文选 ?
为 宋 公 至 洛 阳 谒 五 陵 表 》 注 引 郭 缘 生 《 述 征 记 》 载 广北 邙 东 则 乾 脯 山 山 西 南 晋 文 帝 崇 阳 陵 陵 西 武 帝 竣 阳 陵 , , 

“ "
邙 之东 北 宣 帝 高 原 陵 景 帝 峻 平 陵

、 。 邙 之南 则 惠帝 陵 也 , 。 早有学 者根据北邙 山南麓 出 土 的 陪拊晋文帝 陵 道之右 的


“ ”
荀 岳 墓 志 和 葬 峻 阳 陵 西徼 道 内 的 晋 武 帝 贵 人左 棻 墓 志 对 西 晋 文帝 司 马 昭 的 崇 阳 陵 武帝 司 马 炎 的 峻 阳 陵 的 位 置

 , 、

进 行 了 推 拥L 见 蒋 若 是 : 《 从 荀 岳左 棻两墓志 中 得 到 的 晋 陵线 索 和 其 他 》 , 《 文物 》 1 961 年第 1 0 期 

3 4 9




考古学报 20 1 5 年第 3 










_
   >
* ■ 丨 ■ 丨 丨 ? ■ 丨 ■ ■ ■ ■

 

■ 丨 ■ 丨 丨 ■ ■ 丨 ■ ■ ■




1 1


“ 一

杏 n r TT l
O U V ' 1 '

■ H


广 l j |  1 


肩 
kJ M t



图二 河南 洛 阳 曹 魏正 始八年墓平 面 图

丧葬观念的 改变 只有普及 到 社会各 阶层 才 能 构 成 时 代特征 , 。 目 前可 确 定 的 曹 魏墓虽不




“ 

多 却 也透露 出 值得关注 的 信息
, 。 1 95 6 年 曾 在洛 阳涧西发现 一

座 出 土铁帐钩上有 正 始八年

题记 ( 24 7 年 的墓葬 )
〔 1 〕

报告定 为 曹 魏墓 此后 很长 时 间 没有 明 确 的 曹魏墓 发现 这座 墓 葬 的

 , ,

重要性愈显突 出 。 鉴 于 当 时 的 报道简单 三十 多年后 又重新 刊 布 了 较详细 的报告 ,


〔 2 〕
。 尽管也

有 学 者从墓 葬形制 上 断为 西晋早期墓 〔 3 〕



但从对这 座墓 葬 的 重 视与 讨论 中 说 明 该墓 对 于探

 ,

讨魏晋墓 葬 的转 型 十 分重 要 

洛 阳 曹 魏正始八年墓 是 一

座 双室砖墓 , 由 墓道 、 甬 道 前室 后 室 和耳室组成 图 二
、 、 ( ) 。 随葬

品 中 陶 器 多 出 于耳室 铁器 铜 器 和 玉 器 皆 出 于前室 , 、 。 1 983 年 洛 阳 偃师杏 园 M6 〔 4 〕


, 墓葬形制

( 图 三 和 出 土 器物 与 洛 阳 曹 魏正 始八年 墓 基本

致 也被推定 为曹 魏时期 此外属 于 同 时期 的


, 
 。

墓 葬还有 山 东东 阿鱼 山 曹魏 陈王曹植墓 〔 5 〕
、 江苏泗 阳 打鼓墩樊 氏 画 像 石墓 〔 6 〕


被 推定 的 曹 魏墓 总体特点 是有 长 斜坡墓 道 带 甬 道 有 前 后 室 有 的 带耳 室 , , , ,
〔 7 〕
。 相 比东汉

晚期 宽大 的 横前 室墓 曹 魏墓 的方前室 长墓道是新特点 , 、
〔 8 〕
。 出 土 陶 器 多 承袭 东 汉 晚 期 的 样 式 

但 四系罐 图 四 ( , 1 ) 、 男 女侍俑 熊 形 柱 灯 图 四 、 ( , 2 ) 等 又 是新 的 器类 或具有 新特点 并成 为 后 来西



 ,

〔 1 〕 李道宗 赵 国璧 、 : 《 洛阳 1 6 工 区 曹魏墓 清理 》 , 《 考古通讯 》 1 95 8 年第 7 期 



〔 2 〕 洛 阳 市文物工作 队 : 《 洛 阳 曹 魏正始八年墓 发掘报告 >) , 《 考古 》 1 9 89 年第 4 期 



〔 3 〕 朱亮 李德方 、 : 《 洛 阳 魏晋墓 葬分期 的初 步研究 》 , 《 洛 阳考古 四 十年 》 , 2 89 页 科学 出 版社


, , 1 9 96 年 

C 4 : 中 国 社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河 南 第二工作 队 : 《 河南 偃 师杏 园 村 的 两座 魏晋 墓 》 , 《 考古 》 1 9 85 年第 8 期 

〔 5 〕 刘玉新 : 《 山 东东 阿县 曹植墓 的 发掘 》 , 《 华 夏考古 >> 1 9 9 9 年第 1 期 



〔 6 〕 淮 阴 市博物馆 泗 阳 县 图 书馆 、 : 《 江苏泗 阳 打鼓墩 樊 氏 画 像石墓 》 , 《 考古 》 1 9 92 年第 9 期 



〔 7 〕 樊 氏 画 像 石墓 砖 石 混 合结构 报 告描 述 的 前 中 后三 个 主室 另 附 东 西耳 室 并 无 不 妥 但 从平 面 图 来 看 仍 与 本 文所 指

 , 、 、 , , ,

的墓 葬形制类似 

“ ”
〔 8 〕 洛 阳 正 始 八年 墓 偃 师杏 园 M 6 与 洛 阳 烧沟 大量 东 汉 墓 相 比 最 为 接 近 的 是 烧 沟 M 40 而 这 座 墓 正 是 东 汉 墓 中 罕 见 或
、 
 , ,

新 出现的墓葬 

3 5 0
一 


齐东方 : 中 国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7Z ZZZ ZZ Z7

離 ,……


,  , … …











4l


r \

n H ^ / / / / / / A 潘 Oyv 





1 I
。 .
-

P@ 1




@ ?/


<iv " ”力

图三 河南 洛 阳 偃师杏 园 M 6 平面图

晋墓 中 的代表器物 墓 葬 形 制 和 随 葬 物J \


^



品 的 简 化 构 成 了 曹 魏墓 的 新 变 化 , 。

f 、哈

 (

【
曹魏统治 的 时 间 短暂 墓 葬发 现不 ,



1 
多 相 继 而来 的 西晋墓 葬就更显 得重要
, 。

J I


 \



在文献记载 中 西晋有厚葬也有 薄葬 西 , 。 / I

\^/
Z

晋 王 濬勋 高 位重 , 葬柏谷 山 大营茔域 , ,

葬垣周 四 十 五里 面别 开 ,

门 , 松柏茂  2


 丨 且   


盛 〔 1 〕
而 资 深高 官 王祥死前则 立 遗 嘱
图

出 土 陶器



气 绝 但 洗 手 足 不 须 沐 浴 勿 缠 尸 皆 浣 , , ,
1 .
四 系 罐 江苏 泗 阳 樊 氏 画 像砖 墓 出 土
( 

熊形柱灯 河南 洛 阳 正始八年墓
所 赐 山 玄 玉 佩 卫 氏 玉
2 .
( 

故衣 随时所服 , 。 、

玦 缓笥 皆勿 以 敛
、 。 西芒上 土 自 坚贞 勿

 ,

用甓 石 勿起坟 陇 , 。 穿 深 二 丈 椁取 容 棺 勿 作 前 堂 布 几 筵 置 书 箱 镜 奁 之具 棺 前但 可 施 床 榻
, 
 。 、 、 ,

而已 。 精脯各

盘 玄酒 ,

杯 为 朝 夕 奠 家人大小 不 须 送 丧 大小 祥 乃 设 特牲 无 违余命
, 。 , 。 !
〔 2 

两 种 观念两种 做法 哪 ,

种 是社会 的 主 流 呢 ? 可 以 从考古 发 现 的 墓 葬进行 考 察 



洛阳 一

带 曾 发 掘 出 大量 的 西 晋墓 其 中 西 晋元康 九年 , ( 2 9 9 年 惠 帝贾皇后 乳母美人徐义


) 

墓 是方形 单室墓 , 甬 道 内 设两重石 门 〔 3 〕


。 北京发现 的永嘉元年 ( 3 07 年 幽州 刺史 骠骑大将
) 
 、

军 博 陵 公王 浚 妻华芳墓是带 长 甬 道 的 长方形单室砖墓

〔 4 〕
。 河南 巩义站街 洛 阳 衡 山 路 谷水

 、 、

发 现 的 西晋墓 形制 有 多室 双室 单 室 有 的 带耳室 , 、 、 ,
〔 5 〕
。 巩义站街西晋墓 虽 有三个墓 室 图

 (

〔 1 〕 《 晋书 ?
王濬传 》 

〔 2 〕 《 晋书 ?
王祥传 》 

〔 3 〕 河南省文化局 文物工作 队第二 队 : 《 洛 阳晋墓 的发掘 》 , 《 考古学报 》 1 9 57 年第 1 期 



〔 4 〕 北京市文 物 工作 队 : 《 北京西郊西晋王 浚妻华芳墓 清理简报 》 , 《 文物 》 1 9 6 5 年第 1 2 期 



〔 5 〕 郑州 市文物 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 文物保护管理所 、 : 《 河南 巩义站街晋墓 》 , 《 文物 》 2004 年第 1 1 期 洛 阳 市第二文物 工作


;

队 : 《 洛 阳衡 山 路西晋墓发掘 简报 》 , 《 文物 》200 5 年第 7 期 ; 《 洛 阳谷水晋墓 ( FM 6 ) 发掘简报 》 , 《 文物 》 1 9 97 年第 9 期 

5 1
— 


考古学报 20 1 5 年第 3 

f ^^^\ ZZZZZZZZZZZZ


图五 河南 巩义站街西晋墓平 面 图

五 ) ,
但结构 与 汉墓 完全不 同 前 室最小 而 后 室 不 过是 中 室后 面辟 出 放 置棺木 的 专 室 , , 。 其他双

室晋墓 的 前 后 室 多 宽度相 同 东 汉那 种 前 堂后 室 的 迹 象基本 消 失 晋墓 的 耳 室也不规范 或偏


、 
 , 。 ,

于 一

侧 或 在 两侧 却 不对称
, 。 整 体 观察西晋墓 葬 的 形 制 可 以 看 到 东汉墓 葬特点 的 遗 留 已 经不

 ,

是主流形态 西 晋 大 中 型墓 葬 主 要有 单室墓 和 双室墓两种 地位很高 的人更采用 方形单室墓


, 、 ,


西晋早期 的 双室墓 也 改变 了 形 态 前后 室 的 宽度 多 致 几乎是连在 起 中 期 以后单室墓 占




一 一

, , 。

主流 。 带长斜坡墓道 的 大 型墓在 甬 道设 一

或两道石 门 部分墓壁有仿木构 的 壁柱 角 柱 斗 拱

 , 、 、

等 。 另 外 洛 阳 地 区东汉 晚期 壁 画 墓 数量很 多 到 了 魏晋 迄今 尚 无壁 画 墓 发 现 仅见有利 用 东


, 
 , , ,

汉时期壁 画墓作为新墓室者 。 随葬 品 的 数量减 少 墓葬 的整体大大简化 , 



墓 葬 的 差 异 或特殊墓 例 有 时是偶 然 的 有 时具有划 时代 意 义 如 果是部 分人群 部分地 区



 , , 。 、

的改变 不足 以 形成 ,

个时代 的新风 。 如 果 是广泛 实施 便 可 能 是 时代 的 变 革 , 。 可 以 从西晋墓



 
葬 的分区 分期 分类三个方面加

 、 、

以 考察 。 江南 大 门 阀 士 族 宜兴周 氏


^ O

^  ^

家族墓 南京象 山 琅琊王 氏 家




〔 1 〕

^ I 族墓 〔 2 〕
、 司 家 山 谢 氏 家族墓 〔 3 〕



u



如 、  | 都 出 现单室墓 图 六 图 七 ( ;
) 。 琅邪


“ ”
王 氏 家族数 百 年 冠冕不替 , 西晋


图六 江 苏 南 京 象 山 M 9 平 面 图 时 王 祥 遗 嘱 薄葬 至少会在家族 内

 ,

部产生示范效果 。 南京象 山 七号墓



〔 1 〕 罗 宗真 : 《 江 苏 宜兴晋墓 发 掘 报 告 》 , 《 考古学报 》 1 9 5 7 年第 4 期 南 京博物 院


; : 《 江苏 宜兴晋 墓 的第 二 次发 掘 》 , 《 考古 

1977 年第 2 期 

〔 2 〕 南京市 文物保管委员会 : 《 南 京人 台 山 东晋兴之夫妇墓发掘报告 》 , 《 文物 》 1 9 6 5 年第 6 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 委 员 会


; : 《 


京象 山东晋王丹虎墓和 二 、 四号墓发掘简报 》 , 《 文物 》 1 9 65 年第 1 0 期 南京市博物馆 ; : 《 南京象 山 5 号 、 6 号 、 7 号墓清


理简报 》 , 《 文物 》 1 9 72 年第 1 1 期 ; 《 南京象山 8 号 、 9 号 、 1 0 号墓发掘简报 》 , 《 文物 》 2000 年第 7 期 ; 《 南京象山 1 1 号墓


清理简报 》 , 《 文物 》 2 002 年第 7 期 

〔 3 〕 南京市博物馆 雨花 区文化局 、 : 《 南京 司 家 山 东晋 南朝谢 氏 家族墓 、 》 , 《 文物 》2 000 年第 7 期 



3 5 2
— 


齐东方 : 中 国古代丧葬 中 的 晋制

墓 主 推测 是荆 州 刺 史 右 卫将军王 腐 其单

 ,

室墓 的形制 与北方地 区无异 同 ,


墓地发 I   P


I 1

% 

掘 的 王 氏 家族其他墓 葬最 常 见 的 也都是
, 


单室 说 明 东晋继 承 了 西 晋 改革 后 的 基本 ^
, //////// ^/^ =  

I


做法 。 不 仅王 氏 家族 其他世 家 大族普遍

 ,

采 用 单 室 墓 无 论 主 动 或 被 动 地 接 受 都 图 七, ,
江苏南京 司 家 山 M l 平面图

是 中 原西晋墓葬主流风格 的延续 如 果说

 。

曹 魏墓 葬 的 转变 是 以 天 下 战 乱为 直接原 因 相 对安 定 的 西晋 鼎 力 继 承没 有 必要 , 。 曹操重提 不



封不树 , 即 便起 因 是提倡节俭 防止被盗 后续强势 人物 的 力 挺 和 不 断推行 最终成 为 广 泛 的

 , , ,

共识 应 是 全 社会 观念 的 变 化
, 。 曹 魏首 开先河 西晋 承其 流风 两代帝 王 的 身体力 行 最终导致

 , , ,

丧葬 观念发生 了 根本性 的 变 化 

新 的 丧 葬观念 的 产 生 还有 更 深刻 的 原 因 那 就是生死观 的 变 化 , 。 不 同 时代 地 区表现生命



 、

与死亡对接 的 墓 葬形式很 大程度 取决 于人们 的 生死 观 对死亡后 冥 界 的认识 和 追 求 显 露 出 人



 ,

的 精 神 世界 。 在厚 葬盛行 的 汉 代 已 出 现对 死亡进行处理 的 新 的 观念 , 《 汉书 ?
杨王孙传 载 武

 》 ,

帝 时杨 王 孙得病将终 先令其 子 曰 , : 吾欲裸葬 以 反吾真 必亡易吾意 , , ! 死则 为布囊盛尸 人地



 ,

” “
七 尺 既 下 从 足 引 脱 其囊 以 身 亲 土
, ,
, 。 好友 祁侯反对杨王孙裸 葬 杨 王孙说 , : 盖闻古之圣王 

缘 人情 不忍 其亲 故 为 制 礼 今则 越 之 吾是 以 裸 葬 将 以 矫世也 夫 厚葬诚亡益 于死者 而俗 人


, 
 , , , 。 ,

竞 以 相 高 糜财单 币 腐之地 下 , , 。 或乃今 日 人而 明 日 发 此真与 暴骸 于 中 野何异


, ?
… …

故圣王生

易 尚 死易 葬也 , 。 不加功 于亡用 不损财于亡谓 , 。 今 费 财厚葬 留 归 鬲 至 死者不知 生者不得 , , , 





是谓重 惑 。 於戏 ! 吾不为也 。

“ ”
认 识到 厚葬 死 者 不 知 生 者不得 , , 使传统认为 人死后 可 以 继 续生前 的 生 活 观念发生 动

摇 既然 死者不 能 知 道厚 葬 的 恩 惠 而 活 着 的 人 又 徒 劳伤 财 具体做法 就需要 改 变 汉末疯狂 的


, 
 , , 。

“ ”
掘墓 中 , 破棺裸尸 掠取金 宝 ,
〔 1 〕
, 人们 不 能 不 对生 死观重新检讨 。 曹丕 死前 的 诏 令 中 申 明 了


自 己 的认识 , 夫 葬 也 者 藏 也 欲人之不 得 见 也 骨 无痛 痒 之 知 冢 非 栖 神 之宅 礼不墓 祭 欲存


, 
 , 。 , , ,

亡之不黩也 。 为棺椁足 以 朽骨 衣衾足 以 朽 肉 而 巳 , 。 故 吾 营此 丘墟 不 食 之地 欲使 易 代 之后 不



 ,

” “ ”
知 其处 〔 2 〕
。 对墓葬强调 了 藏 , 又对尸 体不腐作 出 否定 。 曹丕 的 主 张 是有 针对性 的 。 汉代皇

帝 和 贵族死后 穿 玉 衣 , 目 的 是使 尸 体得 以 永久保存 史 书 所载西 汉 各 皇帝 陵墓 中 凡穿有 玉衣 的



 ,

都完好如生 〔 3 〕
, 只 是传 说 人们 掘 墓 亲 眼 所 见 玉 能 防 腐 的 破灭 玉 衣 制 度
, , 自 然被放弃 。 这种全

新 的 观念 已 经远不止是 大量墓 冢 被 掘 带 来 的 警示 而是人们 心 理颠 覆 后 挑 战 了 传统 的对待 死


, 
 ,

〔 1 〕 《 后汉书 ?
袁绍传 》 

〔 2 〕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纪 》 

“ 


〔 3 〕 《 后汉书 ?
盆子传 载 》 : 赤眉 发掘西汉诸陵 有 玉匣殓 者 率 皆如生 , , 。

3 5 3
— 


考古学报 2 01 5 年第 3 

“ ”
亡 的看法 。 厚 葬无 益 于死 者 被更 多 的人接受 〔 1 〕


西 晋 皇 甫谧有 著名 的 《 笃 终论 》 其 中 说道 , : 人之死 也 精 歇形 散 魂无 不 之 故气 属 于 天 , , , 

寄 命终尽 穷体 反真 故 尸 藏 于 地 是 以 神 不存 体 则 与 气升 降 尸 不 久寄 与 地合形 形 神 不 隔
, , 。 ,

, 。 


天 地 之性也 尸 与 土 并 反 真 之理也 今 生 不 能 保七 尺 之躯 死何 故 隔
; , 。 ,

棺之土 ? 还对 自 己 死后

立 下埋 葬方式 的 遗 嘱 〔 2 〕
。 可 见 西 晋 墓 葬 的 变 革 及其 持 续 与 生 死 观 的 变 化 密 切 相 关 , 。 魏晋后

思 想 上 崇 尚 清谈 纵 情 越 礼 更 加 剧 了 新 的 墓 葬 转 型 南 朝 对墓 葬 的 营 建 也 不 讲 究 大 肆 铺 张 晚
, 
 , ,

些 时 候 的 南 方 六 朝 墓 虽 有 画 像 砖 墓 却 不 见汉 墓 中 那 种 带 有 强 烈 神 异 色 彩 的 升 天 或 升 仙 的 内

 ,

容 竹林七 贤 荣启 期 以 及莲花 忍 冬纹成为 新 的 图 像 内 容


, 、 , 

佛 教 道 教 甚 至 祆 教 的 传 布 以 及 风 水 观念 的 兴起 对 墓 葬 的 变 革 起着 推 波 助 澜 的 作 用 因
、 
 , , 。

果 报应 鬼 神 显 验等 影 响 了 人们 的 心 理变化

〔 3 〕
。 西 汉 时期 也有 堪舆术 〔 4 〕
, 大概 因 为 当 时公共

墓 地 与 风 水 堪舆 学 说 矛 盾 对 墓 葬 似 乎 影 响 不 大 , 。 晋代郭璞撰写 葬 书 《 》 ,
墓 葬 的选地甚至 比墓

葬 本 身 更 被 看 重 六 朝 时期 的 葬 地 选 择 和 排 葬 方 式 表 明 风 水 堪 舆 之说
, 日 益受 到 重视 〔 5 〕


在 东 汉末 激 烈 的 政治 变局 中 传 统 思 想 面 临 冲 击 原有 的 丧 葬 观念动 摇 , , 。 这必然 在埋 葬 的

实 际操作 时 形成新 的 变 化 各 种 因 素 的 综合最 终 导致魏晋 时期 社会集体意识 的 转 变 丧葬活 动



 , ,

“ ”
的 变革 在所难免 表现在 葬 的 部 分 在墓 上 标 志 墓 葬排 列 墓 葬形 制 墓 内 设施 随 葬 品 内 容
, 
 , 、 、 、 、

和 数量 等都 与 汉代 不 同 了 

“ ”
二 祭墓 、 陶 俑 牛 车 的 兴起 及 其 习 俗 变化
、

丧葬 观念 的 转变 埋葬死者 的 方式必然 向 新 的 方 向 迈进 曹 丕 对 , 。 自 己 死后 的 埋葬提 出 : 



施 苇 炭 无藏金 银铜 铁 , ,

以 瓦器 ,
合古涂 车 刍 灵之义 、 。 棺但漆 际会 三 过 饭含无 以 珠 玉 无施

 , ,


珠襦 玉 匣 诸 愚俗所为也 , 。
〔 6 〕
比 起曹 操笼统 的 《 遗令 》 , 更加 具体 明 确 。 贵族大 臣对埋葬方式



和 随葬 品 的 态度也在转 变 西晋大 司 马 石苞说 , : 自 今死 亡 者 皆 敛 以 时 服 不 得兼重 又 不 得 饭

, , 。

” “ ”
晗 为 愚 俗所为
, 。 又不得设床 帐 明 器也 。 玉 匣 与 饭含被看 作是 愚 俗 。 汉 代 丧 葬 习 俗从 王



符 潜夫 论 尖 锐 的 批评 中 还 透露 出
《 》

些 : 今京 师贵 戚 郡县豪家 生 不极养 死乃 崇 丧 或 至金

 , , , 。

〔 1 〕 《 太平御 览 卷五五 四 引 《 魏 略 》 》 

〔 2 〕 《 晋书 ?
皇 甫谧 传 》 

〔 3 〕 出 现 了 大批 有 关鬼 神 传说 的小说 代表 作 有干 宝 的《搜 神 记 》 , 、 颜之推 的 冤魂记 《 》 、 刘 义 庆 的 《 幽 明 记 和 《 宣 验记 》等 》 



〔 4 〕 《 汉书 ?
艺 文 志 》有 《 堪 舆 金 匮 》 

〔 5 〕 六朝 墓 葬 多 选 择在土 山 丘 陵 按地形 而 葬 已 发现 的 贵族墓 多 是尊 者 居 右 或 居 前居 中 见李蔚然 , , , , : 《 论南京地 区六朝




墓 的葬 地选择 和排葬方法 》 , 《 考古 》 1 9 83 年第 4 期 

〔 6 〕 《 三国志 ?
魏书 ?
文帝 纪 》 

〔 7 〕 《 晋书 ?
石 苞传 》 

3 5 4
— 


齐东方 : 中 国古代 丧葬 中 的晋制

缕玉 匣 襦梓 榧枬 多埋珍宝偶人车 , ,

『

■ 層蕭爾

J
/蕭層蕭//
马 造起大冢 广 种松柏 庐 舍祠 堂 务
, , , ,

■ 


》 

崇华侈 。
〔 1 〕
在破除 旧 俗 的 主张上 魏 ,




_
^ 

晋帝 王与 高 官 的 观念 一

致 就是要改 ,
I 1 1 I I I I 圓  

爹//////////mmmM


" " "

变原有 的 习 俗 。 事实上 曹 操高 陵 西晋 、

帝 陵 也 做 出 了 典 范 贵 族 官 吏 乃 至 平 ,


民 墓 葬无法 比 拟帝 陵 其理念却 可 以
—詹詹激,


===


^ r  op  ^ 遂 — i
m i
i  :

 L '

i i i i

' i i
l "i ' " (
i i i i

' ' i


么





式和新器物


 g ri T

n mnm i

l! }  ! f

t
i n mmn r r

!iI  /

I FT! 
^ I !1

^ ^

1 1  i  I  !  r!  I  }  f
 iW
5f
^
nj


i i

iIf l 2
r ti


i n i

l!
i i i

f 1 1

^






 ,

!/}t1 1 1/I  I f !1 1 f 2 Y l I



考古报告 中 的 祭 台 或称祭坛 供

 , 、

t  二,  i  _ 图 八 江苏南 京殷巷永 兴二年 ( 305 年 西晋墓平 面 剖 视 图



 ) 、

台 、 砖 台 是设 在 墓 门 , 口 或墓室 目U 部 

用砖 砌 出 高 于地 面 的 平 台 。 有 时置石板 案几 陶 榻 与 祭 台 应该是 同 样功 能 、 、 , 

祭 台 的 出 现是否 属 于新 的 习 俗 要 向 前代 略作追溯 , 。 东 汉 晚期 墓 一

般有 横前堂 通 常认 为

 ,

是祭 奠 之室 前 堂如 果 置棺也放 在 两 边 祭 奠 器多 设于 前 堂 正 中
, , 。 前堂也 出 现过设置砖砌平 台

的现象 。 未被 盗扰 的 洛 阳 涧 西七 里河东 汉 晚期 墓 是 ,

座横前堂带耳室 的 双室砖墓 〔 2 〕
, 前堂

有 一

砖 台 上面放置 陶灯 碗 盘 魁 博 山 炉 方盒 耳杯 案 筷 和铜 刀 等 还有
, 、 、 、 、 、 、 、 、 ,

套伎乐 陶俑 

砖 台 下 放置 陶 作坊 和 家 禽 家畜 等模型 器 、 。 北 耳室放置 陶井 仓 甑 灶 罐 和釉 陶 壶 铁釜 、 、 、 、 、 。 

室 置棺 并有 铁 钩镶 剑 戟 镊 铅刀 筒 杯 铜 镜 铜 钱
, 、 、 、 , 、 , 、 。 出 土遗 物 的分布反映 出 墓室各处 的功

能意义不 同 前堂的砖 台 表 明 这里是 ,


个祭 祀 的 空 间 或 表示 是墓 主 宴 饮 之处 , 。 洛阳烧沟东汉

建宁三年 ( 1 70 年 ) M 1037 的 前堂在左侧 搭砌砖 台 ,


放置祭奠器物 〔 3 〕
。 光 和二年 ( 1 79 年 王当

 )


墓 _室 内 既M■ 又砌砖 台 , 

J:

 _  |



?  、  





由 此可见 东汉 晚期墓 的前堂是 同 时具

备祭奠 置棺功能 如 果专设砖 台 其位





 ,

■
o 、 , ,


°

i  二 、
 v 置 并 不 固 定 总 体 来 说 东 汉 墓 葬 有 砖 台
- 
 ,

见 可 以 作 为 祭 奠 的 空 间 也 就 不 存 在 了

』 ,
_龍的墓_龍后极为少



图九 江 苏 南 京 曹 后 村 墓 平 面 图 

_

相应 的 祭 台 便 成 为墓 葬 中 的 重要设施 

〔 1 〕 《 后汉书 ?
王符传 》 

〔 2 〕 洛 阳博物馆 : 《 洛 阳涧西七 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 》 , 《 考古 》 1 975 年第 2 期 



〔 3 〕 洛 阳 区考古发掘 队 : 《 洛 阳烧沟汉墓 》 , 7 6
_

7 8 页 科学出版社
, , 1 9 5 9 年 

〔 4 〕 洛 阳博物馆 : 《 洛 阳东汉光和二年王 当墓 发掘 简报 》 , 《 文物 》 1 9 80 年第 6 期 

3 5 5
一 


考古学报 201 5 年第 3 

南 京殷巷永 兴二年 ( 305 年 西晋墓 图八 ) ( ) 、 江苏 江宁 县张家 山 元康七 年 ( 297 年 西晋墓都是 双




室 墓 前 室有 祭 台 ,
〔 1 〕
o 东晋 时 期 祭 台 更加 流行 南京北郊 象 山 亡 于 太元十七 年 , ( 392 年 的 夏金 虎

 )

“ ”
墓 南 京南郊 司 家 山 义熙 十二年
, ( 41 6 年 谢 球墓 南 京 象 坊村 出 有 晋 大 兴 二 年
) , ( 3 1 9 年 纪年砖

 )

的 Ml 〔 2 〕
, 南京北郊郭家 山 M9 M10 M 1 2 M13、 、 、
〔 3 〕
, 均 为 单 室 砖 墓 墓 室 前部 有 祭 台 祭 台 上 及

 , ,

其 周 围 放 置器 物 。 郎 家 山 M 4 的 祭 台 上 有 陶 凭 几 碗 盆 青 瓷 碗 铜 杯 托等 、 、 , , 、 。 虎跟 关 墓祭 台 上 放

置 陶 盘 摞 魁 勺 瓷碗 另 有 两件 瓷碗 盘 口 壶 和 陶 耳杯是 从砖 台 上跌落 的
、 、 、 , , 、 。 曹后村墓 〔 4 :)

祭台

上 有 陶 凭几 盘 摞 等 图 九 、 、 ( ) 。 南 京 大学北 园 大墓 甬 道 中 发现 陶 案 上 面及周 围 有 陶 凭几 盘 耳

 , 、 、

杯 盆 果 盘 青 瓷 盘 耳 杯 鸡 首 壶 双 耳 壶 六 耳 罐 四 耳 盖罐 砚 熏 等
、 、 , 、 、 、 、 、 、 、
〔 5 〕
。 晋墓 中 的 祭 台 是普

遍 现象 这些 祭 台 和 案几 以 及 与 之组 合 的 器 物 应 是祭奠 用 具 强 势 延 续 到 南 朝 时期
, , , 

东 汉 前 堂后 室 的 墓 葬 空 间 高 大 的 前 堂 可 用 于 设奠祭 祀 西晋 无 论 是单 双 室 墓 前 部 的 空 间 都

 , ; 、 ,

不 大 设 奠 祭祀 必 须改 变 设 祭 台 是 新 的 选 择
, , 。 西 晋礼 学 家 贺 循 在 葬 礼 说 , 至 墓 之位 男 子西 向 《 》 , 

妇人东 向 。 先施幔 屋 于 埏道北 南 向 , 。 柩车 既 至 当 坐 而 住 , 。 遂 下 衣 几 及奠 祭 。 哭 毕 柩进 即 圹 中 神



 ,


位 。 既 窆 乃 下器圹 中 , 。 荐棺 以 席 缘 以 绀 缯 , 。 植 婆 于 墙 左右 挟 棺 如 在 道 仪 , , 。 这段记 载 指 在


墓 外 祭 奠 然后 将 器 物移 至 墓 中 又 王 祥 死 前 所 立 遗 嘱 勿 作 前 堂 布 几 筵 置 书 箱 镜 奁 之 具 棺前但


 。 、 、 ,


可 施床榻 而 巳 。 把 前 堂 布 几 筵 改 为 棺前 施 床 榻 这 些 记 载大 致 可 以 与 设 祭 台 相 联 系 、 , 

墓 葬形制 改变 了 祭祀方式 祭祀方式 又使器形 发生变化 陶 凭几 瓷 香熏 唾壶 多子盒 双



 , , , 、 、 、

沿罐 束 颈 罐 和 三 系 罐等成 为 祭 台 上新 见 的 器形 与 汉 墓 前 堂砖 台 上 面放 置 陶 灯 碗 盘 魁 博
、 
 , 、 、 、 、

山 炉 方盒 耳杯 案 筷 刀 等器类组 合不 同
、 、 、 、 、 。 汉 代 器 物 组 合 宴 饮 的 意 味 更浓 而 西 晋 的 祭 台 上

 ,


的 器物更多 带有 祭奠 的 感 觉 贺 循所说 其 明 器 凭 几 酒 壶二 漆屏 风 三谷三器 瓦 唾壶


一 一

。 : , , , ,

, 脑 一

撞 履 ,

, 瓦搏 一

, 展 一

, 瓦 杯盘构杖 一

, 瓦烛盘 一


箸百副 瓦奋 ,

, 瓦灶 一

, 瓦香炉  ̄?




釜二 枕 ,

, 瓦甑 一

, 手 巾 赠 币 玄 三 缥 二 博充 幅 长 尺 瓦 炉 , , ,

, 瓦盥盘 一 〔 7 〕
。 虽 没有指 出 是

祭 奠 的 器 物 也不 能 与 考 古 实 物 ,
一 一

对 应 但无论 是 祭祀 还 是 宴 饮 都 表 明 与 汉 代 的 习 俗 不 同
, , 

此外 西 晋对丧葬 出 殡财物 的 记 录 主要 的 物 品 包括秘器 朝 服 衣 钱 和 布 帛 还有朝 廷 给 予 朝


, 
 , 、 、 、 ,

臣 的 赙赠 羽 葆鼓 吹 之类 而 这些恰恰是 在汉代极 为 少 见 的
、 , 

〔 1 〕 南京 市博物 馆 : 《 南 京 殷 巷 西 晋 纪 年墓 》 , 《 文 物 》2 0 0 2 年 第 7 期 ; 《 江苏 江 宁 县 张 家 山 西 晋 墓 》 , 《 考古 》 1 98 5 年第 1 0 期 

〔 2 〕 南 京市博物馆 : 《 南京象 山 5 号 、 6 号 、 7 号 墓清理 简报 》 , 《 文物 》 1 9 7 2 年第 1 1 期 南 京 市 博 物 馆 雨 花 区 文化局


; 、 : 《 南京 司

家 山 东 晋 南 朝 谢 氏 家 族墓 》 、 , 《 文 物 W 00 0 年 第 7 期 江苏 省 文 物 管理委 员 会
; : 《 南 京 象 坊 村 发 现 东 晋墓 和 唐 墓 》 , 《 考 古 》
1 966 年第 5 期 

〔 3 〕 南 京市博物馆 : 《 南 京北郊东 晋温娇墓 》 , 《 文物 》 2 00 2 年第 7 期 ; 《 南 京 市 郭 家 山 东 晋 温 氏 家族墓 》 , 《 考 古 》2008 年 第 



期 。 第 二 次 发 掘 报告认 为 M 10 墓 主 是 温 峤 M 9 应 为 始安 夫人 , 

〔 4 〕 李鉴昭 : 《 南 京南郊 郎家 山第 4 号六朝 墓清 理简 报 》 , 《 文物参考资料 》 1 95 6 年第 4 期 南京 市博物馆 ; : 《 南京 虎踞关 曹后



 、

村 两座东晋墓 》 , 《 文物 》1 9 88 年第 1 期 

〔 5 〕 南 京 大学历 史 系 考古 组 : 《 南京 大学北 园东晋墓 》 , 《 文物 》 1 9 73 年第 4 期 



〔 6 〕 《 通 典 》 卷 八 十 六 礼 四 十六 凶 礼 八 , , 

〔 7 〕 《 通典 卷八 十六 礼 四 十六 凶 礼八
》 , 

3 5 6
— 


齐东方 : 中 国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西晋 以后 大 中型

樹
、 '






墓葬 中 纷纷 出 现 了 陶
■ > 七


‘ ‘

? 
牛 车 并有 __
a

, 。


,
洛 阳 春都路西晋細 y  ^| 
‘ ‘

 j 

: : :=

 ;

动物 器 、 丨 丨 丨丨 .

和铜器 ( m  :

會 J Hq Ip  I ; * 麵

絲幌岭 嶋

年 年 墓也
T 一
( 302 )

图 一

O 河南 洛 阳 春都路西晋墓


出 土 了 规模宏 大 的 武

士俑群 〔 3 〕
。 虽无 文献记载 但西晋墓 中 牛 车 陶 俑 已 经形 成 了 比较 固 定 的 组合 , 、 

西晋统 一

了南北 墓葬的 ,

致性增 强 南 京 象 山 M 7 是 。

座方形单室墓 〔 4 〕
, 墓前部有 陶 案

( 或称榻 ) , 长方形 四足 , 。 长 1 1 2 、 宽 6 5 、 高 2 1 4 .
厘米 。 上 面放置 陶凭几 盘 耳杯 砚 瓷香 熏 、 、 、 , 

唾壶各 一

件 案下 的两件瓷盘 , 口 壶可 能 是跌落 的 还 出 有 陶 牛 车 车 里 有 。 ,

陶 凭几 旁侧立 鞍 马

 ,

和 十 四 个侍俑 被 安 放 于墓 室外 的 甬 道 中 图 , (
一 一

) 。 陶 案 具有 祭 台 的 性 质 这是 ,

座既有祭 台 

又有 陶 牛 车 陶俑 以 及新器物组合 的墓葬 集 中 反 映 了 墓 葬 的 变化 、 , 

牛 车 和 俑 是 两 晋墓 葬 中 普遍 的 风 尚 可 在现实生 活 中 找 到 线 索 牛 车 在 战 国 时期 曾 是地 位

 , 。

比 较低 下 的 人所乘 的 交通工具 汉 代 高 级官 员 乘牛 车 被 看作 是 财政 匮 乏 的 结 果 ,
〔 5 〕
。 但 晋

 《

书 ?
舆 服 志 》称 :
古之贵者不乘牛 车 汉武帝推 恩之末 诸侯寡 弱 贫者 至乘牛 车 其后 稍 见 贵

 , , , ,


之 。 自 灵献 以来 天子至 士遂 以 为 常乘 , ,
… …

御衣车 御 书车 御轺车 御药车 皆驾牛 、 、 、 ,


。 西晋时

期 达 官 贵 人乘 牛 车 屡 见 于 史 书 连 石崇 和 王 恺 也 把 比 赛 牛 车 作 为 斗 富 夸 耀 的 事 情 ,
〔 6 〕
。 稍晚的


“ ”
南朝 士 大夫 出 则 车舆 人则 扶持 郊郭 之 内 无乘 马 者 , ,
〔 7 〕
。 贵族以 牛车代步实为常态 这 ,



〔 1 〕 洛 阳 市第 二文物工作 队 : 《 洛 阳春都路 西晋墓 发掘简报 》 , 《 文物 》2 000 年第 1 0 期 



〔 2 〕 洛 阳市第二文物工作 队 : 《 洛阳谷水晋墓 ( FM5 ) 发掘简报 》 , 《 文物 》 1 997 年第 9 期 ; 《 洛 阳谷水晋墓 ( FM 6 ) 发掘 简报 )> 



《 文物 》 1 9 9 7 年第 9 期 

〔 3 〕 例如 M2 1 随 葬有 骑 俑 1 4 件 持 刀 俑 持 盾 俑 持 旗 俑 骑 马乐 俑 等 若 干 件
、 、 、 、 ;
M22 有持刀俑 1 3 件 持盾俑
、 S 件和 男 女侍 俑

若干件 M23 有骑俑 ;


4 件 持刀 俑 、 1 4 件 持盾俑 、 1 2 件 持旗俑 、 2 件 和侍俑 若干 件 见 湖 南 省 博 物 馆 , : 《 长 沙两晋南朝 隋墓


发 掘报 告 》 , 《 考古 学 报 》 1 9 5 9 年第 3 期 

〔 4 〕 南京市博物馆 : 《 南京象 山 5 号 、 6 号 、 7 号墓 清理简报 》 , 《 文物 》1 9 7 2 年第 1 1 期 



“ 


〔 5 〕 《 史记 ?
平准书 》 : 汉 兴 接 秦之弊 , ,
… …

作业剧而财 匮 ,
自 天 子 不 能具钧 驷 而将 相 或乘 牛车 齐 民 无 藏盖 , , 。

“ 


〔 6 〕 《 晋书 ?
石苞传 附子崇传 》 : ( 崇 尝 与 恺 出 游 争 人 洛 城 崇 牛 迅 若 飞 禽 恺绝 不 能 及
) , ,

〔 7 〕 《 颜 氏 家训 ?
涉务 》 

3 5 7
— 


考古学报 20 1 5 年第 3 


7^ 

^


62

週 鼢
忑

m 

40



务  )
4 1
^ 36

Pp ^ 2
i ^i 3
8 -7

8 8
8 9
::








图 

江苏南京象山 M7 平面 图


1 .
瓷灯 2 .
铜刀 3 .
滑石猪 4 .
玉带钩 5 .
金环 6 .
金 刚指环 7 .
玛瑙 琥珀珠 、 8 .
玉蝉 9 .

玛瑙珠 和绿


松石珠 1 0 .
金铃 1 1 .
玛瑙珠 1 2 .
石珠 1 3

1 5 .
金铃 1 6 .
铜弩机 1 7 .
陶鸡 头壶 1 8 .
铜唾壶 1 9 .
玛瑙


珠 绿松石珠 水 晶珠
、 、 2 0 .
金簪 钗 、 2 1 .
铜镜 22 .
石板 23 .
玻璃杯 24 .
铜镜 25 .
瓷碗 26 .
瓷羊 27 .


唾壶 28 .
漆奁饰件 2 9 .
瓷碗 碗 内 放 (

蚌壳 ) 3 0 .
釉 陶壶 3 1 .
铜镳斗 32 .
玛瑙珠 3 3 .
铜钱 34 .

瓷盖碗


35 .
瓷盘 口 壶 3 6 .
瓷 唾 壶 3 7 .
瓷 盘3 8 .
瓷 盆3 9 .
瓷盘 口 壶 4 0 .
瓷 碗 4 1 .
瓷盘 口 壶 4 2 .
铜 熨 斗4 3 

博 山式铜熏 44 .
瓷灯 4 5 .
陶灯 4 6 .
瓷 洗 4 7 .
瓷盘 口 壶 4 8 .
瓷 银 钗 簪 、 49 .
瓷 罐 50 .
铜镜 5 1 .
陶拍

瓷盘 口 壶 瓷盘 口 壶 带盖 瓷 唾 壶 5 7 瓷盘 口 壶 5 8 陶盘 瓷 盆6 0 陶 灯6 2

5 2 54 .
55 .
( ) 5 6 . . .
59 .
、 6 1 . 

陶案几 63 .
陶凭几 6 4 .
瓷唾壶 6 5 .
瓷香熏 6 6 .
陶砚 6 7 .
陶盘 6 8 .
陶耳杯 6 9 .
瓷洗 70 .
陶 俑 7 1 

铜 方 熏7 2 

 76 .
陶俑 77 .
陶 跪 俑7 8 .
陶 俑7 9 .
陶 托 盘 8 0 、 8 1 .
陶 俑8 2 .

瓷 虎 子 8 3 、 84 .
瓷盘 口 

瓷洗 瓷灯 陶囷 陶俑 陶牛车 陶牛 陶 俑 9 6 陶 马 9 7 陶俑



85 .
86 .
87 91 .
92 .
9 3 .
94 .
95 . . .
9 8

1 00 .
瓷 碗 在 左 右后 壁 龛 内 ( ) 1 0 1 .
陶俑

活 中 的 习 俗 反 映在墓 葬 中 牛 车就成 为 随葬 品 组合 中 的 ,

个突出 角 色 〔 1 〕


用 俑 类 随 葬 大 约 始 于 春秋 是人殉 到 俑 殉 的 转 变 汉 代 墓 葬 中 也有 俑 类 甚 至有 的 数量众

 , , ,

多 〔 2 〕

却 不 是 随葬 的 必 需 品 也没 有 固 定 的 组 合 , 。 西晋墓 出 现 了 变化 甘肃武威雷 台 墓 葬 出 土

 ,

1 00 余件 车 马仪仗俑 〔 3 〕
, 大 约 就 是这 时 开启 了 用 仪 仗俑 随 葬 的 先河 其后 洛 阳 地 区 的 西 晋 墓

 ,

〔 1 〕 牛 车 往 往 和 鞍 马 同 出 并 常伴 出 男 女 侍 俑 从 摆 放 位 置 上 看 男 侍俑 位 于 鞍 马 之 侧 女 侍俑 位 于 牛 车 附 近
, , , , 。 从稍 晚 的南


北朝 壁 画墓可知鞍 马是为男 墓 主准备 而牛车实 际是为女墓 主准备 , 

〔 2 〕 陕西省 文物管理委员 会 咸 阳 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 发掘 小组 、 : 《 咸 阳 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 》 , 《 文物 》 1 9 7 7 年第 1 0 期 



〔 3 〕 甘肃省博物馆 : 《 武威雷 台汉墓 》 , 《 考古学报 》 1 9 7 4 年第 2 期 。 后被考定 为晋墓 见何双全 , : 《 武威雷 台汉墓年代 商榷 》 



《 中 国 文物报 》1 9 9 2 年 8 月 9 日 ; 孙机 : 《 武威 出 土 的铜奔 马不是汉代文物 》 , 《 光明 日 报 》2 003 年 4 月 2 9 日 



3 5 8

二


齐东 方 :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葬 中 有 三 分之,

随葬着 甲 胄 持剑盾 的 武士 俑 和 牛 车 〔 1 〕
。 南 方 地 区 的 陶 牛 车 出 现 略早 湖 北

 ,

鄂 城 东 吴孙 将 军墓 马 鞍 山 佳 山 孙吴 墓 江苏 金坛 东 吴墓 和 江 宁 西 晋 曹 翌墓
、 、
〔 2 〕
都有 出 土 

汉 代 俑 类 除 了 反 映生 产 家居 生 活 就是 带有 军 阵 意 味 很 多 埋在墓 外 的 随葬 坑 内 、 , 。 西晋 以

后 墓 葬 随 葬 品 中 俑 群 逐 渐 成 为 必 备 的 大 宗 器 物 即 便 是 对 传 统 的 继 承 形 式 和 内 容却 是 全 新 的

 , ,

表 现 方 式 悠 闲 安 稳 的 牛 车 和 陪伴 的 陶 俑 以 全新 概 念登 场 成 了 人们 的 生 活 追 求 和 身 份象征
, , 

湖南长 沙金盆岭西晋墓 的 俑 包括持旗俑 景家村 M10 东晋晚期 墓 中 有 陶 牛 车 鞍 马 和六件 陶



 ; 、

俑 位 于 甬 道 中 分两列 相 对
, ,
〔 3 〕
。 明 显带有 仪仗性质 的 、

种 新 的 文化符号 出 现于 随葬 品 中 

汉 代 在墓 地上树立墓碑 神 道 石 刻 等 歌功 颂德 的 做法 在 魏晋被 官方 下 令禁 止 有 时却 以

 、 , ,

另 一

种 方式 来 体 现 西 晋徐 义 刘 宝 墓 内 出 现碑 形 墓 志 , 、
〔 4 〕
。 徐义墓 志 顶部 为 方尖状 刘 宝墓志

 ,

顶部 为 圆 状 形 制 上 似 碑 竖置 于墓 内 等 于把原来 的 墓 碑 埋 入地 下 与 后来 方形 带盡 顶 盖 的
, 
 , , , 、

墓 志不 同 西晋 的 碑形墓 志 为 覆 斗 形 圭形 圆 首 有 的 碑额上有 小 孔 可 明 显 看 到 碑 志 的 转 化
。 
 、 、 , , 、

过渡 。 到 东 晋 时 期 的 谢鲲 张 镇 墓 出 土 了 不 见 圭 首 和 圆 首 形 状 长 方 形 的 墓 志 、 、 。 地上 的墓碑 和

地 下 的墓 志 的 内 容都是对死者 的 纪念之词 只 是 做法 和 用 法不 同 这 , ,

演变应视为 因 严禁墓碑

后 墓碑 由 墓外 移人墓 内 是不 封不树 出 现后 丧 葬 习 俗 上 的 改变
, , 

晋墓 随 葬器物 以 日 常用 品 为 主 汉代 以 来 的 田 园 生 活 的模 型 明 器衰退 , 。 镇墓兽 俑 以 及 牛



 、

车等仪仗开始 流行 出 现 了 竖置 和横放 的墓志 耳 , , 目


新 的 随葬 品 组 合 令人感 到 曹 魏君 臣 的

 ,

“ ”
丧葬主 张 中 要抛弃 愚俗 想法基本实 现 汉代 的 传统不 断改变 或 消 失 新 的 文化 因 素 逐 渐增

 , ,

“ ” “ 


长 整 个 社 会 接 受 了 变 革 的 主 张 约 定 俗 成 后 成 为 社 会 的 群 体记 忆 实 现 了
, , , 由 观念 向 习 俗

的过渡 

三 争议 之 中 礼 仪 的 渐 变

欲 使 丧 葬 活 动 中 新 观 念 固 定 化 和 习 俗 常 态 化 让 社 会 群 体记 忆 和 行 为 方 式 稳 定 延 续 需 要

 , ,

得 到 系 统 的 理论支撑 丧葬活 动 在道德伦理层 面得 到 。


致 的 认 同 后 纳 人礼 仪程 序 之中 才有 可

 ,

靠保证 完 成这 。

过程 遇 到 的 矛盾 是 早期 的 经典《 仪礼 , 》 、 《 礼记 中 对丧葬 活 动 已 有 系 统化 规
》 
 、

范 化 具体化 的 阐 述 挑 战 古 礼 为 历 代 主 流社会所 不 允 许 当 确 实 需 要 变 革 时 人们 常 常试 图 重
、 , 
 。 ,

新 诠 释 经 典 让 新 的 解 释 附会 古 礼 为 变 革 寻 找 合 理 性
, , 

〔 1 〕 蒋若是 郭文轩 、 : 《 洛 阳 晋墓 的发掘 》 , 《 考古学报 》 1 957 年第 1 期 



〔 2 〕 鄂城县博物 馆 : 《 鄂 城 东 吴 孙 将 军墓 》 , 《 考古 》1 978 年第 3 期 安徽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 : 《 安徽马 鞍 山 市佳山东 吴墓清理


简报 》 , 《 考古 》1 986 年第 5 期 徐伯 元 ; : 《 江苏 金坛 县 方麓东 吴 墓 》 , 《 文物 》 1 9S 9 年第 8 期 江苏 省 文 物 管理委 员 会
; : 《 


京近郊六朝墓 的淸理 》 , 《 考古 学 报 M 95 7 年 第 1 期 

C3 〕 湖南省博物馆 : 《 长 沙 两 晋 南 朝 隋墓 发 掘 报 告 》 , 《 考古学报 》 1 959 年第 3 期 



C4 〕 山 东 邹城市 文 物局 : 《 山 东 邹 城 西晋刘 宝 墓 》 , 《 文 物 》20 0 年 第 5 1 期 



3 5 9




考古学报 20 1 5 年第 3 

“ ”
魏 晋 正 是 有 关 丧 礼 的 讨论 十 分 热 烈 的 时 期 。 讨论最 多 争议最 大 的 是 服丧 制 、 。 服丧是用

于 表达对死者哀 悼 的 礼仪 根 据 与 死者 各 种 关系 的 不 同 规定 了 亲 属 或有 关人员 服丧 的 时 间 服

 , ,

丧要 遵 守 的 规 范 和 禁 忌 等 。 按 照 儒 家礼 仪 臣 为 君 服丧三 年 民 为 君 服丧 三 月 , , 。 这种 悼 念死者

的 礼仪 由 来 已 久 在丧 葬 祭 中 也最 能展示 于公众 因 此在 丧 葬需要变革 时尤其受 到 重 视 , 、 、 , 。 




“ ” " ”
到 变革 西汉初 年 汉 文帝 有 所举措 他有 感 于 厚葬 以 破业 重 服 以 伤 生
, , , , 其制 不 可 久行 , 


“ ” “

在 遗诏 中 要求 出 临 三 日 , 皆 释服 , 既葬 , 服大红 功 十五 ( ) 日 , 小红 功 十 四 ( ) 日 , 纤七 日 , 



服 。 服丧 的 时 间 大 大减少 〔 1 〕
。 这 一

触 动 传统 的 改 变 后 来 不 断遭 受 质 疑及反 复 。 汉哀帝 时有

行 三 年 之 丧者 不仅得 到 鼓 励 甚 至 可得 到 升 迁封 赏 ,
〔 2 〕
。 王莽 一

度 将 高 级 官员 三 年 服丧全 面恢

复 〔 3 〕
。 东汉光武帝刘 秀 时 三年之丧在社会上 又蔚 然成风 ,
〔 4 〕
》 三 年 之丧之所 以 重新 大 行 于

世 是 因 为遵守这

丧 葬礼仪 即 便 , 自 毁身体 〔 5 〕
, 也能换取赞美 和 奖励 〔 6 〕
, 甚至是选举仕进


种 资格 

东 汉 后 期 战 乱 中 产 生 的 各 种 社会 问 题 使原有 的 丧葬礼仪失 去 实施 的 基础 曹 操 遗 令 中 提

 , 。

“ ”
出 百 官在他 葬毕便 除 服 , 既是个人 的 选择 也 是对重丧之风 的 反对 , 。 减 免古 礼 中 服 丧 等 礼 仪

程序 并 以 政令 的 方式 下 达 不 是
, ,

般 的 劝 诱 和 提倡 应 具 有 法 令 的 效 用 , 

南 方地 区 也 面 临 着 同 样 的 问 题 东 吴实行 了 严禁 大 臣 擅 。 自 奔丧 的 规定 认为 天下太平可 以

 ,

“ ” “
行 三年之丧 天 下有事 应 杀 礼 以 从宜 ,
〔 7 〕
。 蜀 汉 的诸葛亮 受刘 备遗诏 , 既崩 群 臣 发丧 满 三

 , ,


日 除服 到 葬复如礼 , 。 其郡 国 太守 相 尉 县 令长三 、 、 、 日 便除服 〔 8 〕

都与 汉代 的 做法相 异 。 即便


“ ”
是严 峻军事 形 势 下 的 临 时举措 ,
葬后 除 服 也 严 重 影 响 了 以 后 丧 葬 礼仪 的 操作 方式 。 孙吴 蜀

 、

“ ” “
汉 也 兴起 薄 葬 主 张 。 东 吴 张 昭 嘉禾 五年卒 。 遗令 幅 巾 素 棺 敛 以 时 服 ,
〔 9 〕
。 诸葛 亮 遗命 葬汉




中 定军 山 , 因 山 为坟 冢足容棺 , , 敛 以 时服 不须器物 ,
〔1
。 社会 动 荡 征 战 连 绵 的 形 势下 中 国

 、 ,

〔 1 〕 《 汉书 ?
文帝纪 》 

“ 


汉书 哀帝 纪 》 哀帝 诏 曰 河 间 王 良丧太后 三年 为 宗室 仪表 益封万户 博士弟 子父母死 予 宁三 年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汉书 ?
王 莽 传 》载 : 十 二 月 平帝 崩 大赦天 下 莽 征 明 礼者 宗伯 凤 等 与 定 天 下 吏六 百 石 以 上 皆 服丧 三年
, , 。
… …
( 居摄


” “
三 年 九月 ) , 莽母功 显君死 意不在哀 , ,
… …
而令新都 侯宗 为 主 服丧三 年 , 。 始 建 国 五年二月 ( ) , 文母 皇太后 崩 ,
… 




莽 为 太 后 服丧 三 年 。

〔 4 〕 杨 树 达 考证均发生 在光 武帝 时 期 见杨 树 达 , : 《 汉代婚丧礼俗考 》 , 1 59 页 上 海古 籍 出 版社
, , 2000 年 

“ ”
C5 〕 《 后汉书 ?
韦彪传 》 : 彪 孝行纯 至 父母卒 哀毁 三年 不 出 庐 寝 , , , 。 服竟 贏 疾骨立 异形 医疗数年乃起 , , 。 《 后汉书 ?
和熹


“ 


邓皇后纪 》 : 永元 四 年 当 以 选 人 会 父 训 卒 后 昼 夜号泣 终 三 年 不 食盐菜 憔悴 毁容 亲 人不识之
, , ( ) , , , , 。

“ 


〔 6 〕 《 后汉书 ?
东平 宪王苍传 》 : 敞丧母 至 孝 国 相 陈珍 上其 行状 , 。 永 宁元年 邓 太后 增 邑 五千 户 又封苍孙二人为 亭侯 , , 。


后汉书 济北惠王 寿传 》 次九岁 丧父 至孝 建 和元 年 梁 太后 下诏 曰 济北王 次 以 幼 年守 藩 躬 履 孝道 父没哀




《 : , 。 , : , ,

恸 焦毁 过礼 草 庐 土席 衰杖在身 头不枇沐 体生疮肿


, , , , , , 。 谅暗 已来 , 二十八月 。 自 诸 国有忧 之闻也 朝廷甚嘉焉 , , 

” “
今 增 次 封 五 千 户 广 其 土 宇 以 慰孝 子 侧 隐 之劳 后汉书 东 平宪王 苍传附子任城孝王 尚 传 任城王 博有孝


… … ’

, , 。 《 》 :




行 丧母服制 如 礼 增 封 三 千 户
, , ?

〔 7 〕 《 三国志 ?
吴书 ?
吴 主传 》 

〔 8 〕 《 宋书 ?
礼志二 》 

〔 9 〕 《 三国志 ?
吴书 ?
张 昭传 》 

〔 1 0〕 《 三国志 ?
蜀书 ?
诸葛亮传 》 

3 6 0
一 


齐东方 :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的 南 北都 出 现 了 与 古礼相 悖 的 时代新风 

既然 葬 后是否 除服在 丧葬礼仪 中 事关重大 出 现争论在所难免 , 。 司 马 昭 之死 依 据 当 时 新



 ,

“ ”
规定应是 既 葬 除服 , 然 而其子 司 马 炎 却要行三年 之丧 此举受到群 臣 的 劝 阻 司 马炎 不 听 群

 , , ,

“ ” “
臣 又 奏 群 臣 是 担 忧 司 马 炎 因 服 粗席 槁 水 饮 疏 食 会 导 致 殷 忧 内 盈 毁 悴 外 表

。 , , , 希望他振作



起来 面 对 东 吴 未 平 的 天 下 大 事 司 马 炎 被 迫 最 后 下 诏 。 : 重览奏议 益 以 悲 剥 不 能 , , 自 胜 奈何奈

 ,

何 ! 三年之丧 , 自 古 达礼 诚圣人称 心 立哀 明 恕 而 行也 , , 。 神灵 日 远 无 所 告诉 , 。 虽 薄于情 食 旨



 ,

” ”
服 美 朕更 所 不 堪 也 , 。 不 宜 反 复 重 伤 其 心 言 用 断绝 奈 何 奈 何 , , , !
〔 1 〕
遂 以 此礼终 三 年 。 君臣


“ ”
之 间 在 既 葬 除 服 上 达 成 妥 协 但 在 衣 装 膳 食方 面 继 续 表 达 哀 思 , 、
〔 2 〕
。 不 久 后 皇太后 崩 再次

 ,


引 发 了 武帝 司 马 炎 和 大 臣 之 间 的 争议 虽 然最终也接受 了 群 臣 的建议 但 夫三年 之丧 天下 之

 , , ,


达礼也 又被 强 调 〔 3 〕


“ ”
司 马 炎 是西晋 开 国 皇帝 深知 隆礼 以 率教 邦 国 之 大务 也 , ,
〔 4 〕
, 急 于建立新 的 伦理秩序来


稳 定 社会 丧 葬礼仪也 是重 要 内 容 在复古 的 旗号 下 重 申 传 统 将证 明
, , , 自 身 统 治 的 合法性 他 在

 。

“ ” “
刚 登基 的 泰始元年 ( 265 年 便下 诏 诸将 吏 遭 三 年 丧者 遣 宁 终 丧
) , , 泰始三年 ( 267 年 ) 令二千


” “ ”
石得终三年丧 , 太康七 年 ( 268 年 ) 始制 大 臣 听终丧三年 〔 5 〕
。 在 较短 的 时 间 内 恢复 了 三年

 ,

之丧 。 重 提 旧 典 再说礼仪 并 非 是 新 皇 帝肩 负 起 回 顾 过 去 反 省 历史 的 责 任 不 妨看 作 是 开 国
、 
 , 、 ,

之君 要巩 固 政权 的 目 的 

帝 后 之丧 为 国 丧 此 外 属 于 家 丧 大 臣 中 事 例 更 值 得 关 注 王 昌 前母 丧 是 否 应 为 服 三 年 之
, 
 , 。 ,

丧朝 臣 激烈辩论 〔 6 〕
。 细 审 这次著名 的辩 论 案 例本 身 已 不是 重 点 透 露 出 的 问 题是古 礼 的 许

 , ,

“ ”
多 内 容 已 不 为 人所知 。 西 晋立 国 后 曾 召 集 诸练 旧 事 的 人才 制 定 晋礼 百六 十 五篇 唯服丧

 , 《 》 ,

“ ”
礼 多有疑 阙 于是 尚 书 郎挚虞因 是 以《丧服 , 》

卷 卷不盈握 而争说纷然 为
, , 由 上 奏讨论 补



订 〔 7 〕
, 有 关服丧 的 专 著 纷纷 问 世 〔 8 〕
。 古有着道德立 国 的精神 丧葬可 以 达到 慎终 追远 民

 , , ,

〔 1 〕 《 宋书 ?
礼志二 》 

“ 


〔 2 〕 《 宋书 ?
礼志二 》 : ( 晋 武帝 亦遵汉 魏之典 既 葬 除丧 然 犹 深 衣 素 冠 降席 撤膳
) 、 , , , 。

〔 3 〕 《 宋书 ?
礼志二 》 

〔 4 〕 《 晋书 ?
礼志上 》 

〔 5 〕 《 晋书 ?
武帝纪 》 、 《 礼志 中 》 。

〔 6 〕 《 晋书 .
礼志 中 》 


〔 7 〕 《 晋书 ?
礼志上 》 : 三 年 之丧 郑 云 二 十 七 月 , , 王云二十 五月 。 改 葬 之服 郑 云 服 缌 三 月 王 云 葬讫 而 除 继母 出 嫁 郑 云
, 
 , 。 ,

皆 服 王 云从乎 继 寄 育乃 为 之服
, 。 无服之疡 郑 云子 生 ,

月 哭之

日 , 王云 以哭之 日 易 服之月 。 如 此 者甚众 。 《 丧 服 》本




文 省 略 必 待 注 解 事 义 乃 彰 其 传 说差 详 世 称 子 夏 所作
, ; , 。 郑 王 祖 经 》宗 《 传 《 》 , 而 各有 异 同 天下并疑 莫知 所定 而颇

 , , ,

直 书 古 经 文 而 已 尽 除 子夏 传 及 先儒 注 说 其 事 不可 得 行 及 其行 事 故 当还 颁异说
《 》 , 《 》 , 。 , ,

彼 一

此 非所 以定制也 , ^ 


以 为 今 宜参 采 《 礼 记 》 略 取 《 传 》说 补 其未 备 , , ,

其殊义 可 依 准 王 景 侯所 撰 丧 服 变 除 《 》 , 使类 统 明 正 以 断疑 争 然 后

 , ,




制无二 门 咸 同所 由 , 。

〔 8 〕 《 隋书 ?
经箱志 记 载 了 部 分 晋人研究 丧 服 问 题 的 著 作 如 袁 准 丧 服经 传 》
》 , 《

卷 杜预 丧服要集
、 《 》 二卷 、 刘達 丧服要

 《

记 》 二卷 、 卫瑾 《丧服仪 》

卷 数量 可观 , 

3 6 1
— 


考古学报 201 5 年第 3 

” “ ”
德归 厚矣 的作用 〔 1 〕
。 生 事之 以 礼 死 葬之以 礼 祭之 以 礼 是为传统

; , ,
〔 2 〕
。 诚意祭祀祖先 

重视丧事礼仪 就是用 来维 护 社会 道 德 的 淳厚 , 。 然 而历代都会根 据现实需 要对古礼 因 循 改革 



这 时诸多 官 僚儒 士想 法 常 常 相 左 甚 至针锋相 对 改 革 主 张 大都也 引 经 据典进 行 附会解 释 求



 , , ,

得 与 正 统合 昭 示 与 死 者 亲 疏 的 服 丧 体 现 等级 的 赐谥 表 彰业 绩 的 赙 賵 等方 面 的 变革 都是


。 , , ,

强 化秩序 的 重要措施 表 明 了 丧葬活 动 中 理性 的 提升 , 



丧 葬 活 动 中 的 生 人行 为 在 考 古 学 无 法 看 到 保 存 至 今 的 遗 迹 遗 物 展示 的 现 象 是 汉 文 帝更

 , ,

改古 礼废 除 三 年 服丧 改变 的 是 生 人 的 行 为 汉 代墓 葬还 是极 力 厚葬 , , 。 西 晋对古 礼服丧重 新推


“ ”
崇 厚 葬却 没有 出 现
, 。 究 其 原 因 应 该 是 曹 魏晋 初 废 三 年 服 丧 还 配 合 着 不 封 不 树 等 措 施 西
, 
 , ,

晋有 关丧 葬 礼 仪 的 热 烈 讨论 时 墓 葬具 体 做 法 已 经 改 变 汉 代 墓 葬 的 种 种 形 式 已 经远 离 当 时 人

 , ,

们 的 视野 礼仪 的 争 论几乎 没有 涉及厚 葬 薄葬 问 题 更新 改造 的 丧葬礼 仪 极少 涉及 丧 葬 祭


, 
 、 , , 、 、

“ ”
中 最终 留 下 的 物质遗存墓 葬 。 葬之 以 礼 的 精 神 犹存 却不 再 以 东 汉墓 葬为标准 即 便是继承

 , ,

也 出 现创新 。 墓 葬 居 室化不 以 前堂后 室 为 原则 采用 砖砌 的 直棂 窗 灯 龛 表示 , 、 。 象征庄 园 财产




的 器 物 变 为 关注 饮食 生 活 的 用 具 牛 车 围 绕 的 陶 俑 带 有 身 份 的 象 征 故 汉 礼 明 器 甚 多
, , , , 自 



皆 省 矣 的 记载绝 不 是 虚 言 〔 3 〕


西晋墓 葬 形 制 随葬器物组 合等 面 , 、 目

新 并得到 比较广泛 的认 同 与遵循 尽管后来不断


, 
 。

修改礼制 的 事 情仍在 继续 〔 4 〕
, 西晋构 建 出 的 墓 葬 整 套做法 巳 经完成转 型 从 主 流社会 的 提

 , ,

倡 到 普通 民 众 的
, 自 觉 上行下效使新 的 风 尚 传达到 社会各个 阶层 渐成定 制 后 又 影 响后代 在
, 
 , 。

“ ” “ ”
观念 习 俗 向 礼仪 的 升华 过程 中 , 由 东汉 战乱后 历史 的需要 到 曹魏审 时度 势 的 必须 最终

 , ,

在稳定 的 西 晋成为 必然 

四 正 统建设 中 丧 葬 晋 制 的 出 现

中 国 古 代 制 度 的 基础 是 礼 仪 非 礼 之 事 不 为 定 制 故 说 到 礼 仪 时 常 用 制 礼 制 来 表 述 从 , , 、 ,



定 意义上说 礼仪 本 身 就是 制 度 , 。 区 别 在 于礼仪强 调 道 德修 身 ,

般不具有 强制 性 有 时 越

 ,


礼 被视 为 情理之 中 〔 5 〕
。 但 是 丧 葬 活 动 也 是 权 力 的 工具 和 表 征 丧 葬 观念 习 俗 获得 系 统 的 礼

 , 、

仪认 可 后 需 要 政 治 权 力 的 介 入 才能 实 现 使丧 葬礼仪 规 定 成 为 强 制 性 约 束
, , 

〔 1 〕 《 论语 ?
学而 》 

〔 2 〕 《 论语 ?
为政 》 

〔 3 〕 《 晋书 ?
礼志 中 》 


〔 4 〕 《 南齐书 ?
礼志上 》 : 诏 尚 书令王俭制定新礼 ,
… …
因 集 前代 撰 治 五礼 吉 凶 宾 军 嘉 也
, , 、 、 、 、 。 文 多 不 载 若郊 庙 庠 序 之

 。




仪 冠婚 丧 纪 之 节 事 有 变 革 宜 录 时 事 者 备 今 志
, , , , 。


晋书 陆晔传 载 陆晔 咸 和 中 求 归 乡 里拜坟墓 有 司 奏 旧 制 假六 十 侍 中 颜 含 黄 门 侍 郎冯 怀 驳 曰 晔内蕴




〔 5 〕 《 》 : ( ) , 。 , 日 。 、 :

至德 清 ,

其 心 受 坧 付 之 重 居 台 司 之 位 既 蒙 诏 许 归 省 坟 茔 大 臣 之 义 本 在 忘 己 岂 容 有 期 而 反 无期 必 违
, , , , , , - 愚谓宜





还 还 不须制 帝从之 晔 因 归

自 , 日 。 , 。

3 6 2 
一 


齐东方 :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 晋制

魏晋 的 丧葬 改革 是 以 发 布 薄 葬令 揭 开 的 序幕 最 高统 治 者 的 遗愿具有 法令 效应 和 强 制 性 , 

带有强烈 的政治色彩 。 从曹魏 到 西晋 新 的丧葬观念 习 俗适应 了 严 峻 的 历史 环 境 在 获 得礼仪



 , ,

的 支 撑 后 逐 渐 取 得 了 制 度 上 的 保 证 在 王 朝 的 正 统 建设 中 礼 仪 是 立 法 的 依 据 而 西 晋 的 法 规
, 
 。 , ,

特 色 其新 意 恰 恰 是 礼 律 融 合 即 礼 的 内 容 有 些 直 接 写 成 了 法 律 条 文 使 礼 仪 的 提 倡 与 法 律 的
, 
 , ,

适用 结合 在丧 葬礼 仪 中 第 。

次 将 为 死 去 的 亲 属 服 丧 的 五 服 制 引 人法 典 规 定 了 以 血 缘 关 系 亲

 ,

疏 不 同 的 服丧办法 从而使丧 葬活 动 不再是 官僚庙 堂之上 的 争 论 以 明 确 的 法 律 约 束 直接规



 , , ,

范 了 人们 的 行 为 

变革后 的墓 葬制 度 与 汉制 完 全不 同 了 。 有 学 者 曾 将西汉 中 期 以 后汉 代墓 葬 的 主要 特点 归

纳 为 四 个方 面 第 。

, 家 族墓 地 的 兴起 第 二 多 代 合 葬 ; ,

墓 的 新 葬俗 第 三 模 拟庄 园 面貌 的模

 ; ,

“ ” “ ”
型 明 器 的 发达 第 四 墓室壁 画 和 画像石所反 映 的 三 纲 五 常 的 道德 观 和 天人感 应 的 世界
; 
 ,

“ ” “ ” “ ” “
观 〔 1 〕
。 或 认 为 汉 制 以 家族墓 地 : 、 横穴式墓形 、 模型 明 器组 合 、 夫妇 合 葬乃 至家庭 多代



合 葬 为 最 大特征 〔 2 〕
。 如 果 加 以 补充 的话 汉代 的 多 室墓也是显 著 的 特点 , 

与 汉 制 相 比 晋 墓 的 变 化 包 含 着 三 种 关键 性 内 容 其
, 。

, 取消 了 墓上立祠 堂 石碑 石表 石

 、 、 、

兽 的 做法 。 其二 墓 葬形 制 逐 渐 以 方形 单室 墓 为 主
, 。 其三 俑 群组成 的 仪仗成为 随葬 品 的 核心
, 

组合 。 由此 , 墓 葬外 表 现 象 和 内 部 结 构 以 及 随葬 品 为 之大 变 这 已 经 很难解 释 为 承上 启 下 的 过

 ,

渡 应是 ,

场制 度 的变革 

汉 制 到 晋制 是统 治者政治上 的 推行 最终形 成 的 原 因 可 能更为 深刻 , 。 汉 制 中 的 家 族墓 地 



夫妇 合 葬 家庭 多 代 合 葬 模 型 明 器组 合 与 汉代 的 土 地 私有 家庭 强 化
, , , 、 、 自 给 自 足的封闭 型经

济有关 墓室 宅第 化 随葬 明 器 中 的 猪舍 羊 圈 院落 楼 阁 碓房 风 车
。 , 、 、 、 、 、 、 田地 、 池塘 以 及家畜 家

 、

禽 等 象 征庄 园 生 活 或 表现墓 主 生前所拥 有 的 产业 或 是 为毕 生 的追求 而设置 的 安 慰物


, , 。 兵马

倥偬 中 央 权 力 真 空 的 东 汉 末 年 世 家 大 族 的 势 力 悄 然 崛 起 魏 晋 政 治 经 济 开 始 了 新
、 , ,

轮调 整 

政 治 上 改 察举 创 造 了 九 品 中 正 制 将 人 物 分 为 等 级 评 定 选 拔 官 吏 力 权 收 回 中 央 , , 。 经济上实施

屯 田 制 户 调 制 按 品 之高 低 贵贱实行 占 田 法 和 课 田 法 用 人理念和 经济受 惠 政策 的 变化 在 以


、 , 
 。 ,

“ ” “ ” “

礼 规 范 人们 行 为 以 孝 治 天 下 的 传统模 式 中 将 强 化 了 的 社会等 级 纳 入 到 政 治 框架 内
, , 。 



家大族 的 价值取 向 和 目 标追求 在丧葬 中 要 比 附于 明 尊卑 辨等级 的 新伦理秩序 适应 新 的 社
, 
 、 ,

会氛 围 矫正墓葬 中 , 由 对财 富 的 重视演 变成对身 份 等级 的夸耀在所必行 在 墓 葬传统付诸改造



 。

中 东汉微缩再现宅第 的 墓 葬 即 具有前 堂 后 室
, , 、 、 庖 厨 仓廪 等 象征 意义 的 结构迅速衰落 西晋
、 
 ,

方形单 室墓很快成为 主流 显 示 墓 葬仍是地下 居 所则 以 假 窗 灯 龛 等 表 现 , 、 , 由 直接模仿居 室 变



为更 简 洁 的 象征 性表现 反 映 田 园 生 活 的 模 型 明 器不 再受 重 视 死者 身 份象 征 的 以 牛 车 为 中 心

 。 ,

的 仪 仗 俑 群 出 现 在 奢 靡 成 风 贵 族制 社 会 墓 葬 却 相 对 简 陋 以 洛 阳 为 中 心 出 现 的 新 规 范 已 使
。 
 , , ,

〔 1 〕 俞伟 超 : 《 考古学 中 的汉文化 问题 》 , 《 古史 的考古学探索 》 文物 出 版社 , , 2002 年 



“ " “ ” “ ”
C2 〕 赵化成 : 《 周 秦汉 墓 葬 中 的 周 制 与 汉 制 解 析 》 , 汉 唐 陵 墓 制 度 国 际 学 术 研讨 会 论 文 , 2 004 年 

3 6 3
一 


考古学报 201 5 年第 3 

墓 葬作 为 整体与 汉墓不 同 

“ ”
墓 葬 中 旧 传 统是 否 告 终 还应 看 是否 具有全 面 性 和 延续 性 , 。 不 封不 树 的 薄 葬 以 政令方式

推广 是 在北方 敌对 的 孙吴不 受控 制 此 时 的 南方地 区 较为 华丽 的墓 葬仍然存 在 〔


然而东吴


1 〕
, , ,

中 期 开始变化 安徽马鞍 山 赤乌 十二年 , ( 24 9 年 朱然墓 的 前室 近方形 后 室 为 长方形 无耳


) 
 , ,

室 〔 2 〕
。 朱然官 至大 司 马 右军师 在东吴 的 地位是 、 ,

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相 对简化墓 葬似乎 是



 ,

“ “ ”
稍 晚 的 东晋早期南京北郊

个转变 的 信号 到 了 西 晋 。 ,
俗多厚葬 、 高坟 大寝 遭到 批评 〔 3 〕
。 


9 号墓 体现 的 变化 比 较 明 确 墓 主为温峤 是 已 知 东晋墓 主身 份 明 确 的 人 中 最高 的 , , 。 初 葬豫



章 朝 廷 追 思 之 乃 为 造 大墓 迎还 葬元 明 二 陵 幕 府 山 之 阳
, , , 、 ,
〔 4 〕
, 是 一

座朝 廷 为追念他 的 功 德

特意修建 的 改 葬墓 当 然 要按制 度 执行 , 。

般来 说 汉 代 墓 葬 的 墓 室 大 小 墓 室 多 少 随 葬 品 的
, 
 , ,

数量 质料 与 墓 主身 份 和 富 裕程度 呈 正 比
、 。 晋墓 的类 型划 分主要是墓 葬 的 尺寸 墓 内 设施 和 随

 、

葬 品 的 组合 以 官 品 等级来 区 别 墓 葬规模 和 随 葬 品 的 内 容 这 明 确化 和 规范 化 的 做法 已 成 为


, ,

社 会 共 识 而 被遵 循 

至 于 东 晋 以 后 单 室 墓 仪 仗俑 已 被 高 级官 吏 和 世 家 大族普 遍 采 用 模 型 器类 几 近 消 失 南

 , 、 , 。

北 抗衡 的 大局 面 中 北 方 十六 国 各 族政权纷乱交替 传统 中 断 却 在 远 离最初 变革 中 心 的 南 方

 , , ,

得 到 承袭 以 中 原 文 化 为 正 朔 的 东 晋 证实 了 制 度 的 延 续 丧 葬 制 度 的 变 革 扩 展 出 魏晋政治 中 心
, 
 。

的 洛 阳 地 区 以 外 是 战乱后 的 必 然 结果 更 是制 度 的 延 续 , 。 有 关南 方 墓 葬 的 简 陋 安 然 指 出 是 南

 ,

“ ”
下 移 民 坚信在 不远 的 未 来 无 论 生 与 死 , ,

定能重归北方故里 〔 5 〕
, 即 墓 葬暂不 作 为 最后 归

宿 翘首 期 待 着 回 归 旧 茔
, 。 这种 思 想情 绪使墓 葬 营建 以 简 化 的方式建造 不 过是 临 时 的举措而

 ,

已 。 用这 一

动 机解 释确 有 道 理 也 许更 主要 的 原 因 应 是 永嘉 之 乱 和 晋 室 南 迁 直接 导 致 中 原 文

 , ,

化的 由 北 向 南 迁 移 北 人南 渡 使 江南 丧 葬做法 发生 变 化 南方西 晋 东 晋墓 葬空 前统 , , 、

的趋势 

不仅是北 方影 响 的 延续 还有对南北文化 的 整 合 如 果没有 制 度上 的 原 因 是不 可 想象 的 , , 



这种 改变 的 延续 在北方也可 以 见 到 , 。 西 晋后 经 战 乱 的 十六 国 到 北 魏重新统 一

, 统治者发


“ ” “

现 自 永嘉扰攘 神州 芜秽 礼崩 乐 坏 人神 歼殄 , , ,
〔 6 〕
。 因 此 在着手 政治文化大调 整 中 , , 参采



古式 多违 旧 章 ,
〔 7 〕
。 所谓古式是 指 中 原 汉 晋 的 风物典制 旧 章是指 掺杂胡 俗 的 制 度 , 。 从考 古


〔 1 〕 《 三国志 ?
吴书 ?
何姬传 裴 松 之注 引 江表 传 》 《 》 曰 : 会 左 夫人死
( ) , ( 孙 皓哀愍思 念 葬 于苑 中 大 作冢 使工 匠 刻 柏
) 
 , , ,

作 木 人 内冢 中 以 为 兵 卫 以 金银 珍 玩之物 送 葬 不 可 称计
, , , 。 已 葬 之后 皓治丧于 内 半 年不 出 , , 。 国人见 葬太奢 丽 皆谓

 ,




皓 已 死 所葬 者是 也 , 。

〔 2 〕 安徽 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 《 安 徽 马 鞍 山 东 吴朱然墓发掘 简 报 》 , 《 文物 》 1 9 86 年第 3 期 。 该墓 出 土各类器物 1 40 多件 其



 ,

中 有 精美 的漆 器 陶 瓷 器 和 铜器 还 有 、 , 6 00 0 多枚钱 币 

“ ” “
〔 3 〕 《 晋书 ?
贺 循传 h 后 为武康令 俗多厚葬 及有拘忌 回避岁 月 停丧不 葬 者 循 皆禁焉 , , , , 。 崔 宴 政论 h 乃送终之家 亦
《 
 ,


大无法度 ,
… …

高坟大寝 是可忍 也 孰不可 忍 , , ! 见严可 均辑 s 《 全后 汉文 》 , 465 页 商务 印 书馆


, , 1 999 年 

〔 4 〕 许 嵩 撰 张 忱石 点 校 , : 《 建康实 录 ?
显宗 成蛊 帝 》 , 1 78 页 中华书局
, , 1 9 86 年 

〔 5 〕 安然 : 《 魂返 故土 还 是寄 托异 乡 —

从墓 葬 和墓 志 看东 晋 的 流 徙 士 族 》 , 《 东 南 文 化 M 0 02 年 第 9 期 

C 6 : 《 魏书 ?
礼志 一

》 

〔 7 〕 《 魏书 ?
礼志四 》 

3 6 4
— 


齐东 方 : 中 国 古代丧葬 中 的晋制

“ ” “ ” “ ” “ ”
发 现来看 北魏早期 的 丧葬 旧 俗 中 的 杀 牲
, 、 烧葬 、 虚葬 、 潜葬 等 〔 1 〕
, 在迁都平城 洛 阳

 、

“ ” “
实行 汉化 政策后极为少见 了 。 源 自 西晋流 行开来 的 方形单室墓越过十六 国 在 北魏 参采古

 ,


式 主 张下 全 面 推广 。 如 果说大 同 石 家寨 司 马 金龙 墓 尚 采 用 多 室 墓 〔 2 〕
, 而元 淑墓 以 及宋绍 祖


墓 都完 全接 受 了 晋墓 葬制 〔 3 〕
, 随 葬 品 也继 承 了 西 晋 以 来埋 葬俑 群 的 传统 稍 晚 的 东 魏北 齐 方

 , ,

形单 室 墓 俑 群 已 成定 制 亦 无须举 例 甚 至连来 华 的 粟 特移 民 北 周 安伽 史 君墓 也 都采 用 方 形
、 
 , 、

单室 墓 〔 4 〕


可 以 断言 魏晋墓 葬制 度 构 成 的新特 色 开辟 了 中 国 墓 葬演 变 史 上 的
, ,

个新 局 面 在 区 域

 ,

分布 和 相 当 长 的 时 间 里 有条不紊地 发 展延 续 其后 ,

些 新 的 变 化 应 是 在 魏 晋 丧 葬 制 度 整 体稳

 ,

定 的 大框架下发生 的 局 部 调 整 

结 语

在越来越专 业技 术 化 的墓 葬类 型 学研究 中 纠 缠 于 千 变万化 的 墓 葬形 制 细 节 和 丰 富 多 彩



 ,

的 随 葬 品 里 势 必迷失 在各种 差异 和 矛盾 中 不 易 看到 历史 演变 的基本 脉络 甚 至 忽 略 了 历史


, 
 , ,

研究 的 意义 作 为 观念 习 俗 礼仪 制 度 的 混 同 体 的 丧 葬活 动 从社会 中 吸纳 了 各种 元 素 依 附
。 
 、 、 、 , ,

“ ”
于政治又维护政治 。 魏晋 不 封 不 树 等 薄 葬 主 张 原 本也 许 是 正 视 社 会现 实 的 应 时 之举 适合

 , ,

了 当 时 政治 经济 和 生死观发生 的 变 化 迅 速得 以 普及延 续 最 终形 成 了 新 时 代 完 整 的 丧 葬 制
、 
 , ,

度 。 丧葬 中 的晋制 是配合 了 当 时 一

系 列 的 政治 文化 调 整 以 新 的文化符号方式顺理成章进 入

 、 ,

正统地位 并非是 , 自 行演变 中 的 量变 是与 汉制 相 区别 的质变 , 




需要 指 出 的 是 任 何制 度 背 后 都有历史 渊 源 丧葬制 度 之变并非 随心 所欲 晋制仍沿着 事
, 
 , ,

” “
死如 事 生 的 传统发展 在 与 时沉浮 中 适应 了 社会要求 , 。 墓 葬 中 多室墓 向 单室墓转 变 ,
仪仗组


” “ ”
合 取代 了 模 型 明 器组合 作 为 最 为 显著 的 标 志 其 间 约存在 了 五百年之久 , 。 中 国 古代墓 葬 的


“ ”
再次调 整 转 变 大 约 是 唐 安 史 之乱 以 后 展示 着 生 人 与 死 者情 感 的 丧 葬 又 逐 渐形 成 了 以 世
、 
 ,

俗 宗教 观念 为 主导 的 新 方式 对风水堪舆空 前 重 视 从注 重 表示 身 份地 位 转 而 热 衷于 为 子 孙
、 
 , , ,

后 代 谋 求 福 祉 丧 葬 中 出 现 摆 道 场 设 水 陆 大会 等 仪 式 墓 葬 形 制 和 随 葬 品 变 得 更 加 世 俗 化
, 、 , 


〔 1 〕 《 后汉书 ?
乌 桓鲜卑列 传 》 : 俗贵兵 死 敛尸 以棺 有哭泣之哀 至 葬则 歌舞相 送
, , , 。 肥养 一

犬 以 彩 绳 缨 牵 并取 死 者 所
, 
 ,

” “
乘 马 衣 物 皆烧 而送 之 言 以 属 累 犬 使护 死 者 神 灵归 赤 山
, , , 。 《 宋书 ?
索虏列传 》 : 死则潜埋 无坟垄处所 至于葬送 , , 

” “
皆 虚设棺柩 立冢椁 生 时车 马 器用 皆烧 之 以 送亡 者
, , 。 《 魏书 ?
高允传 》 : 前 朝 之世 屡 发 明 诏 禁诸 嫁娶不 得 作乐 及
, 
 , ,




葬送 之 日 歌谣 鼓舞 杀 牲 烧葬
、 、 、 ,

切禁断 。
… …

今 国家营葬 费损 巨亿 , ,

旦 焚之 以 为灰 烬 , 。
… …

高 宗从容 听之 。

〔 2 〕 山西省大 同 市博物馆 山西省 文物工作 委 员会 、 , 《 山 西 大 同 石 家寨 北 魏 司 马金 龙墓 》 , 《 文物 M972 年第 3 期 



〔 3 〕 大同市博物馆 : 《 大 同 东 郊 北 魏元 淑 墓 》 , 《 文物 》 1 9 89 年第 8 期 山 西省 考古研究所 大 同 市 考 古研究所


; 、 : 《 大 同市北魏


宋绍祖墓发 掘 简报 》 , 《 文 物 》2 0 0 1 年第 7 期 

〔 4 〕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 《 西安北 郊北周 安 伽墓 发 掘 简报 》 , 《 考古与文物 》2 000 年第 6 期 K西安北周 安伽墓 》 , 文物 出 版社 



2003 年 西安 市 文物保 护 考古所


; : 《 西 安北 周 凉 州 萨保史 君墓 发掘 简报 》 , 《 文 物 》 2 00 5 年 第 3 期 

3 6 5
— 


考古 学 报 2015 年第 3 


T H E S T U D YO NT H E  O F T H E
,,

J I N S Y S T E M 

F U N E RA L S Y S T E M S  I N  A N C I E N T  C H I NA




Q  D o ng f a ng


“ "
T h e J i n S ys t e m o f t h ef u n e r a l  s ys t e m si n c l u d e dt h e i d e a s , c u s t o m s r , i t e sa n dc e r e 

“ ”
m o n i e s a n d  r e g u l a t i o n s .  T h e f u ner a li d e a s w e r e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a n d
k now l ed
g ea b o u t

“ "
t h e d e a t h  t h e  ;
f u n e r a lc u s t o m s  w e r e  t h e w i d e l
y a c c e p t e d  w a y s  a n d  p r o c e d u r e s  o f  e n t o m b


" ,,

i n g a n d  m o u r n i n g t h e  d e a d  ;
fu n e r a lr i t e sa n dc e r e m o n i e s w e r et h er a t i o na l  e x p r e s s i o n sa nd

" ,,


y s t e m a t i c  a c t i o n  p a t t e r n s  o f  t h e f u n e r a l  i d e a s  a n d  c u s t o m s .  T h e fu n e r a l r e
gu latio ns we r e

t h e  m a n d a t o r y  r u l e s  a nd  s y s t e m s  w h i c h m u s t  b e  f o l l o w e d  i n  t h e  f u ne r a l s . T h e y h a dc a u s e -

re



s u l t  r e l a t i o n s h p s  a n d  w e r e  a l s o  u s u a l l y  s e e n a s a w h o l e
i . T h e  s o -

c a l l e d s ys t e m a t i ce v o l u



t i o ns  w e r e  t h e  d y n a mi c  f o r m a t i o n s  o f  t h e m  f o u r . T h e  W e s t e r n J i nD y n a s t yi n h e r i t e da n di n 

“ "
t e ns i f i e dt h e d e c r e e  f o r a u s t e r e  b u r i a l o ft h e We i  K i ng d o m  n t h e T h r e e

K i ng d o m s  Pe r i o d

" “
re
q u i r i n g  t h e b u r i a l s  no t t ob e m o u n d e da n d m o n u m e n t a l i z e d 
, w h c hw a s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l y


r e f l e c t e d a s  t h e  s a c r i f i c i a l a l t a r p o t t e r y  tr a y  a nd  a r m r e s t e p i t ap ha p p e a r i n

p o t t e ry s e a t , ,
g i n

t h et o m b c h a m b e r s ,  a n d  t h e  n e w  g r a v e  g o o d  a s s e mb l a g e  o f  p o t t e r y  f i g u r i n e s  a n d  o x c a r t s .  A l l

o f  t h e s e  s h ow e d  t h a t  t h e  n e w  f u n e r a l  c u s t o m s  w e r e  f o r m e d  w h e n  t h e  ne w  f u ne r a l  i d e a s  w e r e

a c c e p t e db yt h e s o c i e t y . T h e a r
g u m e n t o nt h ef u n e r a l  r i t e s a n d c e r e m o n i e s i n t h e Wes tern  Ji n

D y n a s t ys i mpl i fi e dt h e f u n e r a  p r o c e d u r e  t h e n t e r f e r e n c e o f  t h e  p o l



;
i i t ic al
 p o w e r s p r o m o t e d

t h ene w  f u n e r a l
p r o c e d u r e a s  l e g a l  o b l i g a t i o n  n o t  t o  b e  v i o l a t e d . T h e fu ne r a l r e f o r m s  o f  t h e




T hre e K
‘‘

i n g d o m s  P e r i o d  t h r o u g h  t h e J i n  D y n as t y  s t a r t e d  b y  t h e  d e c r e e  f o r a u s t e r e  b u r i a l

i n t r o d u c e d  n e w  f u n e r a l  i d e a s  a n d c u s t o m s ; h a v n g g o t  r
i i t u a l s u p p o r t s , t h e n e w f u n e r a l  cu s 


toms h a d s y s t e m a t i c  a nd  p o l i t i c a l
g u a r a n t e e s .  Co m p a r e d w i t h  t h e b u r i a l s o f  t h e   Han


Sys te m , t h e r e f o r m e db u r i a l sh a d t h r e ek e
y c h a n g e s : f i rst ,  t h e  s h r n e o r  m e m o r i a l  h a l l



s to n e  t a b l e t  s t o n e p i l l a r s  a n d s t o n e  s c u l p t u r e s  o n t h e  r o u n d w e r e  o m i t t e d  s e c o nd t he



g ; ,

m u l t i c h a m b e r b u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 r e s e m b l n t h ef r o n t h a l l

r e a r r o o m s ,ki t c he n r a n ar
y a nd


g i
, ,
g

s o  o n  d e c l i n e d  a n d  t h e s ng l e c h a m b er  s t r u c t u r e  d e c o r a t e d w i t h s i m u l a t e d w i nd o w s  a n d l a m p



r e c e s s e sb e c a m et h em o s t p o p u l a r  b u r i a l  t yp e , w h i c h  w a s  s t i l l b u i l t a s  t h e  r e s i d e n c e i n t h e a f 



t er l i fe ; t h i rd ,
i n t h e  g r a v e  g o o d a s s e m b l a g e s , t h emo d e l s r e fl e c t i n
g  t h e r u r a l  m a n o r  l i f e d e


c l i ne da n dt h e
p
r o c e s s i o n l i ne s c o n s i s t i n
g  o f  t h e  o x c a r t s a n d  f g u r n es  b e c a m e  t h e  c o r e  o f  t h e
i 

a s s em b l a
ge .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 o f  t h e  b u r i a l  s y s t e m  i n  a n c i e n t  C h i na  h a d  a  n e w  a
p p e a r a n c e s nc e

 i

t h i s
p e r
i od 

责任编辑 : 杨 

3 6 6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