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4

单 位 号 码 1 0445


号 20 1 60 204 9 0

分 类 号 G5 2 9

研 宄学习方 式
全 日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学 术 学 位 

论 文 题 目 南 京 国 民 政府 时 期 中 等 化 学 教 育 研 究

( 1 9 2 7 1 9 49 

R e s e a r c h  o n M i d d l e C h e m i s t r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 T h e P e r i o d o f

N a nj n
g N a R p u b l ic o v e f C h i n a 927 94 9 )

i e 1 1
( 

学科专业名称 中 国 

申 请 人 姓 名 赵庆 明

指 导 教 师 杜学 霞 副 教授

论文提交 时 间 2 0 1 9 年 5 月 20 


单 位 号 码 10445
学 号 2016020490
分 类 号 G529
学 习 方 式 全日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学术学位)

论文题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
(1927-1949)
Research on Middle Chemistry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1927-1949)

学科专业名称 中国史

申请人姓名 赵庆明

指 导 教 师 杜学霞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9 年 5 月 20 日
独 创 声 

本 人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宄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究 成

果 。 据我所知 ,
除 了 文 中 特别 加 以标注和 致 谢 的 地方外 , 论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 宄 成果 ,
也 不 包含为获得 

注 :
如 没有其他 需要特别 声

明的 本栏可空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 的 学位 或 证 书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与我 同工作 的 同志对





) 。

本 研 究 所 做 的 任何 贡 献 均 己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并 表 示 谢 意 

学位论文 作 者签名
f n g


学位 论文版权使 用授权 书

本 学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含 了 解 学校 有 关保 留 、 使 用 学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 留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磁 盘 ,
允 许论文被查 阅 和 借 阅 。 本 人授权i

狡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检 索
_
, 可 以 采用 影 印 、 缩印

或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
汇 编 学 位论文 。 ( 保密 的 学 位论 文 在 解密 后 适用 本授权书 

P罐


学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导 师签 字 : :

签字 日 期 :
2〇 年 6 月  ̄ 日签 字 日 期 : 20 年 &月 夕日


 Y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绪论................................................................................................................................1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13
第一节 1927 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13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13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16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19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
(1927-1937)..................................................................................................... 24
一、 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24
二、 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27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31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31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34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37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40
第一节 1927 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40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42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42
二、1929 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46
三、1929 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50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52
一、1932 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52
二、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55
三、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58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60
一、1936 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60
二、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62
三、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64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66
一、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66
二、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68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77
一、1948 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77
二、1948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78
小结.......................................................................................................................81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83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83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83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84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8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90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90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98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105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105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109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110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112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114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114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119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123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124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124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129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132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132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137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138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138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141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149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151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151
一、教学法及讨论......................................................................................151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56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160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160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163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171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182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182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86
小结.....................................................................................................................190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192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192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192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195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197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197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199
结语............................................................................................................................202
参考文献....................................................................................................................20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21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40
后记............................................................................................................................2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
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
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
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
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
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
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
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
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
1927 年到 1949 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
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
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
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
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
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
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
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
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
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
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
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
经过 22 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
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
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
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
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
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
教育迎来新生。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化学教育;中等教育 ;建制化

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chem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hemical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earliest chemistry education in China
began in the Westernization School during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However,
in this period of chemistry education, each school was drafted in terms of years of
study,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re were no uniform standards, and
most of the chemistry teachers were held by foreigners. Chemistry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was in its infancy. During the New Deal perio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emical education officially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system. The chemistry textbooks in the modern sense were also born. Most of the
chemistry textbooks in this period were translated from Japan, and the number was
large. After ente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mistry was still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iddle schools. After the Yuwu School System in chemistry education, China's
chemistry education has been truly improved and developed, and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the
fastest-growing period of modern chemistry education, and it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but it is also somewhat inadequate.
Between 1927 and 1949,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 and
successively issued five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chemistry course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hemistry textbooks and chemistry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Although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have been revised,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guiding ideology, complicated outlines, and too few hours of stud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self-edited textbooks
became the main body of the chemistry textbooks, changing the situation in which
foreign chemistry textbooks have became mainstream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efforts of

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hemistry educator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medium-sized chemistry textbooks, many of which were rare, but the textbooks of
this period were still not as popular as some translated textbooks, reflecting domestic
Textbooks were still immature. As an implementer of chemical education, chemistry
teacher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ir quality during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Most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graduated from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even
foreign universities in chemistry or other related science majors, but most chemistry
teachers had never received specialized training. Education had led to a lack of
pedagogy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Chemistry teachers were still relatively scarce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Chemistry teaching must have experimental
cooper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d done a lot of work for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experiments.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equipment, most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ome high schools were unable to carry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chem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ad a
successful side and a side of failure. The success was that after 22 years of
development, secondary chemistry education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ven during the war, it had been maintained and developed,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medium chemistry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modern
times had been completed.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the majority of chemists had
contributed to this.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problems in chemistry education such as
immature curriculum standards, excessive weigh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lack of teachers, experimental inefficiency,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chem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a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chemical education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served the construction. The
chemical education in the wartime served as the war of resistance. After the wa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led chemical education disappeared in the collaps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emical education ushered in a new life .
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ey words: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chemical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来源
本选题是在导师建议下选定的。我在大学期间所修专业是化学类专业,为了
与原专业相结合,故而导师建议做一篇与化学教育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我
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化学类专业,但对化学教育史、教育学理论一无所知,只是对
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为了顺利地开展硕士论文的写作工作,我在导师的指导和建
议下,阅读了一些教育史相关的书籍和论文等资料。通过对相关书籍的阅读,逐
渐产生了对教育史的兴趣,根据所知的资料以及导师的建议最终确定以《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

(二)选题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年)是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新式教育制度
在中国成熟起来。中国的新式教育开始于清末新政的学制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新式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
的成就,包括化学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进步最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承袭了清末民初以来的化学教育发展成果,同时又为新中国的化学教育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在中国化学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同样占有
重要地位。本选题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探讨,
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从而为当今的化学教育提供有所裨益的借鉴。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科学救国”是近代以来国人追求的救国方式之一,科学教育也历来为各政
权所重视,科学教育尤其是化学教育在促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新式教育取得长
足发展,科学教育更是呈现在教育宗旨中。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
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时政府、学校、社会、团体、个人对化学教育的态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及作为。本选题在研究中拟将化学教育史放到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社会整体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分,注重考查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密切关注
与化学教育相关的时局、国家政策、社会变迁等因素。本研究将运用教育学、政
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深入挖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
教育的理论问题如教育性质、教育目的以及与社会时代的关系。

(二)学术价值
中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中等教育研究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关
注的重大热点之一,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中等教育研究仍是教育史中的薄弱环节,
针对某门学科尤其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则更相对更少,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
中等化学教育,目前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只是在一些通史著作中有所涉及。
由于中等化学教育涉及的内容专业性很强,因此以往的对于化学教育的论述比较
简单,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演变进行探讨,
理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脉络。本研究不仅能丰富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教育史的研究,还能丰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
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根基。国家的发展依
靠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
改革、社会加速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
的关键时期。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各种教育
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探索中国教育发展自强的
道路,有必要对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历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和经
验教训以资借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教育尤其是包括化学教育在内的自
然科学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化学课已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但仍存在
诸如理论知识繁杂、实验开展不足、与社会相脱离等问题。中国的化学教育起源
于清末的洋务运动时期,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已经有很大发展。系统的整理与探
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演变历程,可以从过去的化学教育中找到一
些借鉴之处。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学术史综述

(一)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1、档案文献类: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编著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 1934
年版)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元年到民国二十一年计七十一年的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年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编即教育总述、教育法规、教育概况、教育统计、教育杂
录。内容翔实,权威性较高。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商
务印书馆 1948 年版),年鉴分总述、教育行政、初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
育、学术文化、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侨民教育、体育卫生军训及童子军、战区
教育、教育统计、杂录等十五编,概述了自国民政府 1927 年定都南京以来教育
的发展概况,年鉴运用大量图表与数据,实用性较高。该书分省区介绍了各个省
区的教育发展状况以及一些著名学校的基本情况,其中第四编中学教育对本论文
的写作帮助较大。
王燕来主编的《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30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年版),该书收录民国时期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共计七十四种,涉及初等教育、中
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其统计资料包含了化学教育统计。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是由中国第
二历史档案馆就馆藏历史档案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资料编辑而成的一套综合
性资料汇编,汇编共分五辑,汇集了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重要的档案资料,其中关于教育史的资料比较翔实,涉及教育政策与化学教育
相关一些史料。
宋恩荣、章咸合著的《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修订版),该书收录了中华民国时期各届政府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
庄俞等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
梳理了商务印书馆成立 35 年来的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包括中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李桂林主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版),书中录入的资料时间跨度为 1919 年到 1949 年即中国现代史的教育史资料。
李文海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 2014 年版)本书分四册,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社会调查篇目
共 142 篇,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普通教育、社会教育与文
化事业、师资状况与教师生活、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测验与考试、学生与学
习状况、毕业与就业、学生生活、课外活动与休闲、学生组织、阅读与读物、学
生心理与兴趣等内容。该书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教育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是
研究民国教育一手资料,包括了一些关于化学教育的史料。
2、期刊
教育类杂志:《东方杂志》(1904-1948)存在时间较长,该刊有关于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的报道。《教育杂志》(1909-1948)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
最久、影响最大的教育刊物之一,40 年里出刊 33 卷 382 期。杂志的内容包括政
府的教育宗旨、教育法规,以及教育人物,名家著述等。杂志包含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化学教育的内容。《中华教育界》(1912-1950)是由中华书局创办的教育
月刊,是近代存在最久的教育刊物之一,该刊内容涉及教育评论、教育论著、中
小学教育研究、国外教育译述、国内外教育新闻等比较固定的栏目,其中也包含
化学教育的内容。《教育研究》(1913-1931),该刊较为系统的介绍德国、日
本等国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有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验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方法。
《科
学时报》(1934.10-1948.9)该刊宣传科学,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
力求科学救国。《教育通讯》(1938.3-1949.1)该刊主要探讨中国教育实际问
题,颁布国府教育法令,传播教育消息,内容涵盖了教育论文、进修资料、补充
教材、书报介绍、教育调查及统计等方面。主要栏目设置有教育问题研讨、参考
资料、教育消息、教育法令等。《教与学》(1935.7-1942.2)属于教学研究类
刊物,主要内容有教育评论、教育论著、教学法、补充教材、教育文化消息等。
《教育研究(广州)》(1928.2-1948.9)该刊创刊之初主要研究中外教育学、教
育方法,分析国内教育现状,介绍教育规程及广州各学校校务情况的调查和报告。
《时代学生(上海)》(1945.10-1946.5)该刊作为一份学生刊物,其内容主要反
映了抗战胜利后学生面临的教育问题,对于研究抗战胜利后学生界和教育界的问
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他期刊如《新教育》(1912-1925)、《学生杂志》
(1914-1931)、
《教育与职业》
(1917.10-1949.12)、
《教育丛刊》
(1919-1926)、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5.3-1935.12)、《新教育评论》(1925-1928)、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学生》(1930-1949)、《中华学艺社报》(1930-1949)、《中等教育季刊》
( 1940-1943) 以及《浙江教 育》( 1918.1-1941.10)、《陕西教育周刊》
(1927.12-1930.9)、《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4-1932.12)、《河南教育》
(1928.8-1930.8)、
《湖南教育》
(1928.11-1932.1)、
《苏中校刊》
(1928-1937)、
《浦东中学期刊》(1928.1-1931.6)、《山东教育行政周报》、《青岛教育周
刊》等地方教育与学校期刊也有关于化学教育的资料。
科学类杂志:《科学》(1915.1-1949.12)于 1915 年 1 月创刊于上海,1947
年后曾停刊,后迁至重庆出版,抗战胜利后又迁回上海,停刊于 1949 年 12 月。
该刊由中国科学社编辑并出版,致力于传播世界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内容
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化学知识。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
(1923-1949)
中华化学工业会机关刊物,旨在宣传化学工业智识,促进实业之发达,发表化学
工业技术方面的专门论著及有关我国化学工业现状的论述与调查报告,报道国外
化学工业之发展情况。《科学时报》于 1934 年创刊于北平,该刊在发刊词中鲜
明地表达了其宗旨为宣传科学,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的科学知识水平。该刊的科学
宣传主要体现在:刊载专门文章,以介绍科学知识、提倡科学精神、鼓吹科学应
用等;刊载的内容广泛,不仅注重对科学基础知识进行介绍,涉及自然科学有关
疑难问题,如数理化、生物、地质、农林、动植物等,都予以积极宣传,而且积
极倡导科学精神,提倡科学应用研究。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例如设立
科学小说、科学小品文、科学戏法等专栏,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力图使科学
能以国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科学教育(南京)》
(1934.3-1937.6)为科学教育刊物,专供中等学校理科教师及一般理科学生阅
读。主要研究科学教育的改善方案,讨论各种理科的教学法、课本、教材、实验、
设备等有关问题,介绍各科最新科学成就和国内外科学新闻,并附科学论文索引。
《科学大众》于 1937 年创刊于上海,该刊的宗旨是由“科学的大众化”达到“大
众的科学化”,内容主要包括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其中包括国防科学、生产技
术、大众医学等,也介绍日常生活科学知识及一些知识性科学小品,形式多样。
另外,《科学教学季刊》(1941.7-10;1942.1-10)、《科学画报》(1933-1949)、
《科学世界(南京)》(1932-1949)也是研究民国时期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料。
除此之外,一些中学的期刊也是本文研究的史料来源。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学术史梳理
中等化学教科书方面:教科书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化学教科书从诞生之
日起就在不断革新。目前对此研究较多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郭震,共有 10 篇
论文涉及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

看国情与爱国教育》 认为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化学教科书同国文、历史、
地理等文科课程一样承担起爱国教育的历史责任,教科书的编写者希望通过向学
生介绍国情以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之心。《近代中国化学教育与化学教
② ③
科书研究情况分析》 从五个方面 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化学教育的研究成
果,认为目前有关近代中国化学教育的研究多散布于近代教育研究和化学史研究
的宏观层面,缺乏对化学教育的系统化专门研究,主要原因是资料的缺乏。《近

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 以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
为研究对象,从各时期出版数量、内容来源、出版地等方面对教科书的出版情况
进行了计量分析和背景考察,总结了近代教科书的内容特点,认为近代中国教科

书的发展深受近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科书中的有机化合物命名》 从专业
知识角度梳理了近代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合物命名的百年变迁。《民国时期“复

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述评》 介绍了 20 世纪 30 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初、
高中化学教科书,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叙述了复兴化学教科书在三、四十年代的

再版情况。《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变迁研究》 将我国中学化学教

科书中实验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 ,并分析了我国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变迁的
特点,认为百年前的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在当今仍具有生命力,证明了实验在化

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栏目设置的变迁研究》 以清末
化学教科书诞生至今百年来我国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教科书中栏


郭震:《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看国情与爱国教育》,《教师博览》,2012 年 8 月。

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育与化学教科书研究情况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 年第
12 期。

五个方面:近代化学教育变迁研究、与近代化学教育相关的重要机构和人物研究、对中国近代化学建立
和发展的研究、近代化学术语研究、近代化学教科书研究。

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4 年 2 月第 34 卷第 2
期。

郭震:《教科书中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化学教学》,2015 年第 6 期。

郭震:《民国时期“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述评》,《化学教育》,2015 年第 19 期。

郭震:《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变迁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年第 17 期。

四个阶段:初创期(20 世纪初-20 世纪 20 年代)、探索期(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稳
定期(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期(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郭震:《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栏目设置的变迁研究》,《教学研究》,2017 年第 40 卷第 1 期。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的内容选择和变迁特点进行分析,其变迁的根本动力为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理
念、教学理念和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化学教科书中栏目设置逐渐增

多。《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 中认为近代
化学教科书经历了从翻译到自编,从专著到教科书的演变,其内容与呈现形式日
趋系统和规范,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编写受政府的管理,其自由
度相对减少,大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化学教科书走向规范与单一。《百年来我

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变迁》 从专业角度叙述了清末化学教科书
诞生至今书中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的变迁,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在
编写过程中依照了部颁课程标准,全面介绍了各类有机物,内容相对丰富。《近

代化学教科书的发展与研究》 一文将近代化学教科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诞生时期(清末)、发展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制度化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出版数量较多,但因受课程标准影响
存在编写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作者给出了近代化学教科书研究未来的方向—提高
化学教科书的研究深度与拓展化学教科书的研究来源,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化学教
科书应给与足够多的关注。
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钟晓媛对近代化学教科书研究也有一定的研究,《民

国的初中化学教科书》 介绍了“壬午学制”后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并
介绍了几本较经典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并简单分析了当时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特

点。《百年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学而时习之”》 介绍了化学教科书诞生以来
书内练习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科书的习题一般安排
在相应章节后面,主要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影响。《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

核心概念的百年变化特点》 从学科知识出发,选取了化学常用的 24 个核心概念,
考察这些核心概念从 1903 年新式教科书诞生以来到 2004 年一百年中在化学教科
书中的变化情况,一百年共分了十个时期,作者总结了其六个主要特点,从这些
特点中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其他对化学教科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
时期的教科书。


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

郭震:《百年来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变迁》,《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年第 17 期。

郭震,钟晓媛:《近代化学教科书的发展与研究》,《化学教学》,2018 年第 4 期。

钟晓媛:《民国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华读书报》,2014 年 9 月 17 日第 014 版。

钟晓媛:《百年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学而时习之”》,《中华读书报》,2016 年 11 月 9 日第 14 版。

钟晓媛:《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核心概念的百年变化特点》,《课程.教材.教法》,2017 年第 7 期。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尹静的硕士论文《清末中国初等化学教科书概念构成及特征研究》 选取选
取了出版于 1904 年到 1914 年 10 年间的 15 本化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化
学教科书中概念的构成及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汪丰云等人在安徽师范大学教研

项目成果—《清末民初几本代表性化学教科书介绍》 中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清末
民初的几本典型化学教科书,并认为化学教科书诞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
型的大背景下,是中西交流的结果。对早期化学教科书的相关研究还有张子高、

杨根的《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 ;

张青莲的《徐寿与〈化学鉴原〉》 ;王扬宗的《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

阶〉》 ;吴又进的《晚清第一本分析化学译著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化学
分原〉研究》;吴又进、柯资能的《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
⑥ ⑦
;李桂琴的《晚清译著〈化学入门〉研究》 等。目前学术界对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的化学教科书研究仍相对较少。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专门针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的中学化学教科书作深入全面研究,其研究往往以近代的化学教科书为整体,也
没有关注当时人们对化学教科书的评价问题,也没能对与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教辅
书、实验教材等做研究,往往就教科书论教科书。
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这个领域的成果较少,尚未专著出版,只是在少数几
部化学史中有过提及。对科学馆的研究者论文中有对化学实验的介绍。王伦信的

《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 论证了科学馆在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中学理科实验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科学馆的建立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科学观念的宣传和科学精神的倡导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科学化运动有关。徐悦

蕾,白欣的《民国时期的福建省立科学馆》 专门介绍了科学馆中化学部的概况,
化学部的工作不仅解决了中学化学实验的问题,并且制备的药品和试剂造福了当


尹静:《清末中国初等化学教科书概念构成及特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5 年硕士论文。

汪丰云等:《清末民初几本代表性化学教科书介绍》,《化学教育》,2012 年第 4 期。

张子高、杨根:《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自然科学史
研究》,1982 年第 1 卷第 4 期。

张青莲:《徐寿与〈化学鉴原〉》,《中国科技史料 第 6 卷》,1985 年第 4 期。

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第 11 卷》,1990 年第 1 期。

吴又进、柯资能:《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年第 15 卷第 3 期。

李桂琴:《晚清译著〈化学入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

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

徐悦蕾,白欣:《民国时期的福建省立科学馆》,《科普研究》,2017 年第 04 期。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百姓。于鑫、白欣、刘树勇的《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研究》 对科
学馆辅助学校科学教育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对
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目前尚未有专著或论文对其专门研究,化学课程
标准的零星论述只是出现在少数化学史书籍与关于教科书研究年的论文中,是学
术界的空白点。

化学史通史:郭保章、梁英豪、徐振亚的《中国化学教育史话》 简单介绍了
中国化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其中涉及中等化学教育的内容,简单罗列了近代以来
的课程标准并解读了解放前的几本典型化学教科书,但该书的重点不是研究中等
化学教育,是一本介绍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后发展历程的通史。刘知新主编,张家

治、张培富等著的《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化学 化学教育史》 介绍了古今中
外的化学教育基本概况,其中中国近代化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学教育两章简单介
绍了中国化学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只是介绍
了几件与化学相关的大事,并没有做深入研究,大学化学教育也是其介绍内容,

关于中等化学教育的篇幅不大。赵匡华的《中国化学史 近现代卷》 是一部近代
化学史专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化学传入时期到新中国时期,内容上包括近代化
学教育(中等与高等教育)、近代化学科研(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时期)、近代化
学工业、近代化学学术团体等内容,较为全面,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教育
方面介绍了其学制与课程标准,没有过多的论述,对近代化学的传入论述较多,
该书的重点是高等化学教育与化学科研、化学家、化学工业等方面。周益明等编
⑤ ⑥
著的《中国化学史概论》 与郭保章的《中国化学史》 的论述重点内容仍是高等
教育与化学科研方面。袁振东的博士论文《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 1927 -

1937) 》 研究对象为大学化学教育、中国化学会、化学学术研究机构,并未涉
及中等化学教育,但化学科研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等化学教育


于鑫、白欣、刘树勇:《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年第 1
期。

郭保章、梁英豪、徐振亚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刘知新主编,张家治等著:《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化学 化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 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周益明等著:《中国化学史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郭保章著:《中国化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袁振东:《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6 年博士论文。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进步。王玮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 年)》 介绍了近代
教会大学的化学科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指出教会大学重基础与实践的办学

理念。张培富的《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 分析了
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
用。
目前学界对化学教育的研究对清末民初的研究较多,集中在 19 世纪中后期
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启动与发展,其主要学者为袁翰青、张子高、王祖陶、杨根、

汪广仁、王扬宗、徐振亚、江家发等人,其研究对象大多为清末的化学译书 、

三大化学教育起源地 、化学术语翻译的变迁,徐寿父子、傅兰雅、杜亚泉等早
期人物研究,其具体成果不再赘述。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鲜有涉
及。

四、学术要点

(一)研究重点
本文重点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脉络的深刻解读。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时局多变,教育深受时局
影响,教育的兴衰反映出时局的变化。化学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近代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科学救国与实业救国的呼声从未中断,因此化学教育有其复杂性。
本文将重点考察化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变迁、师资情况、教法及
实验课的变迁,同时研究政府对化学教育的影响,以得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
化学教育历史变迁的历史动因。

(二)学术探讨难点
史料收集方面: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原始史料都是散落在
民国期刊、报纸以及关于教育的书籍中,并没有专门的史料汇编。因此在史料收
集与整理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利用有限资料的资料还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
化学教育的历史变迁是本研究难点之一。

王玮:《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 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年 11 月,第 20 卷第 11 期。

张培富著:《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化学鉴原》,《化学入门》,《化学分原》等书均有硕士论文。对其他早期化学译著也有期刊论文作
研究。

三大起源地: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以及近代教会学校。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知识方面:目前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系统研究尚属空
白,需要用到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诸学科的理论与知识,
而且需要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大背
景下,本人大学期间非历史学或教育学专业,因此全面系统的探讨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变迁的历史根源,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

(三)学术创新点
首先,选题上创新。目前学界对晚晴民初的化学教育研究较多,对于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暂无论专著或者学位论文对其深入研究。本选题研究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综合情况,这是选题上的创新。本论文将从不同视角
解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得出新的观点。
其次,运用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化学学科作为近代新兴的学科,与人们的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在促进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历史作用,化学教育是实现化学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本论文将运用现代化的研
究范式,将化学教育的发展放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探讨,研究化学
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第三,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将摆脱以往化学教育研究中就教育论教育
的情况,将化学教育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之下,深刻剖析影响中等化学教育
发展的历史动因,并且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历史学、化学、教育学等)全面考察
南京国民政府不同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时间上的跨度是从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
中国近代史的终结时期。化学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一定发展,但具有曲
折性与复杂性。由于全面研究之需要,时间界限会相应上溯和下延。

(二)空间界定
本文选取的研究空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即国统区的中等化学教育。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存在着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解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放区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三种不同性质的地区,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
等化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及资料限制本论文只选取国统区的中等化学教育作
为研究对象,其他地区的化学教育作如有需要作适当介绍。

(三)内容界定
本文内容涉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中关于教材、课程标准的变
迁、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实验情况、教育政策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
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师范教育。本文只考察普通中等
化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中等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中的化学教育在这里不作探讨。

(四)关键词
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乃是位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以十二岁左右至
十八岁左右的青年为主要对象,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与性向,培养其探索比初
等教育更广、更深的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奠定其进入高深学习之基

础的一种学校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职业
教育与师范教育。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普通中等教育,即包括普通初中的化
学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中学学科科目。欧洲一些国家的学校自 17-18 世纪起设置。中
国中学正式开设于 1902 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学第三、四学年开设。
1904 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学第五学年开设。1922 年起分初、高两
级,此科内容分别列入初中自然科和高中科学概论科,各 6 学分。1928 年起,
初高中都设此科……初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几种最重要的元素,最
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定律以及化学用语。高中的教学内容包括十几种最重要的化学
元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以及重要的基本理论。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教育就是以化学知识及化学实验为内容的教育,本文研究的化学教育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普通中等化学教育。


王家通,陈伯璋,吴裕益合著:《中等教育》,复文图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 页。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6 页。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1927 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中国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四大发明享誉中外,而其中的火药、造纸术皆与化学有关。还有许
多与化学相关的发明创造与工艺,如酿酒、金属冶炼、炼丹、陶瓷、医药、染料、
颜料、油漆……不胜枚举。为此,著名化学史家李乔苹曾专门写过一部《中国化
学史》①介绍中国古代化学的成就。中国古代化学大多为经验化学或者称之为应
用化学,没有上升到知识理论,化学也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也没有“化学”
这个名称,更谈不上是化学教育。古代的化学成就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其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后,为西方人学习与改进。古代化学常识通过言传身教
的“师徒制”和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其化学经验为中国人步入近代以后接受西
方近代意义上的化学知识提供了经验基础。
近代意义上的化学科学是在 17 世纪的后期创设于欧洲,其标志是与当时英
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对元素的科学定义、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研
究领域,特别是强调化学学科的独立性等工作的进行,标志着化学终于在近代成
长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可以到中国通商口岸居住、游历,
而来中国的外国人大部分是传教士,传教士大多在本国受过科学教育,对科学知
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来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中国
人接触化学知识是从译书开始的,中国人由于接触的“洋人”多了,对西方的知
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通西语的中国人与通汉语的洋人日益增多,这为化学
书籍的翻译提供了可能。
传教士是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主力军,“1843 一 1860 间,沿海五个城市和香
港共译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书 105 种。其中有两本述及化学知识。”②其中一本是


李乔苹著:《中国化学史》,商务印书馆 1940 年版。

徐振亚:《傅兰雅与中国近代化学》,《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博物新编》,该书由英国医生合信编著,1855 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博物
新编》共 3 集,内容庞大,其主要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
科学知识。化学方面是第一集的内容,涉及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实验图等内容。
我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先驱徐寿最早从《博物新编》中获得近代化学和蒸汽机等方

面的知识,“此书之印行,可视为近代化学在我国传播的开始。”
中国最早开设化学教育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曾昭抡认为中国的化学教育开
始于 1862 年以后,最早开设化学教育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与江南制造局,“考
西方化学之入中国,实始于同文馆时代,在当时有西文化学书之翻译,嗣后江南

制造局继之,略得十余种译本。” 最早的化学教育在洋务学堂中展开,中国最
初开设化学教育的目的为了图存,“考同治年间我国输入化学之故,实因十九世

纪中我国屡败于西洋各国后,执政者渐知非效法西人,不足以图存。”
洋务运动期间的留学运动中留学生也接触了化学知识,虽然此时中国并无科
学观念,但留学生无意有意的接触到了科学知识,“鸦片战后,国人虽怵于外患
而思自强,但并无科学的观念,不过泛言洋务而已。曾国藩派遣幼童赴美,即曾
言及数理,李鸿章派闽厂学生去英法,更可随意肄业矿学、化学;光绪二十九年
而后,去日之学生虽多学习政法师范,但编辑理科讲义却能介绍初步的科学知识

于国人。” 1872-1875 年,清廷分四次共派遣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留美幼童
回归后主要从事的职业分布情况为:军队方面 20 人,政府部门 20 人,电报局
16 人,铁路方面 14 人,教师、医生、律师报界共 11 人,矿冶 9 人,经营商业 8

人。” 虽然没有专门学习化学者,但美国的大中学校普遍开设了化学课,因而
他们所接受的化学教育当然远远超越在国内通过译书学习化学者。
洋务运动时期,除了官派留美之外,还有官派留欧。早在留学其前一年 1876
年李鸿章即命日意格制定留学章程,章程详细规定了学习期限和攻读课程,“比
如,制造业学生留学期间要求学完法语、重学统论、画影勾股、水重学、汽学、
化学、轮机制造法、画法、轮机重学、材料配方学、五圣学(当为五金学)、房

屋建筑、挖煤铁学、穿上轮机学、铁路学、勾股、算学、代数、画学。” 1877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 页。

曾昭抡:《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科学》,1935 年第 19 卷第 10 期,第 1515 页。

曾昭抡:《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科学》,1935 年第 19 卷第 10 期,第 1515 页。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2 页。

谢清果著:《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3 页。

谢清果著:《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4 页。

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 3 月 31 日,首批留欧学生严复、林永升等 28 人在日意格、李凤苞带领下去英
国留学,之后又有多批学生被派赴欧洲英法等国留学。至辛亥革命前夕,福建船
政学堂共派出 107 名学生。留欧教育是成功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成为 19
世纪最后若干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矿山采掘、工业企业、土木工程等

新式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 19 世纪 70、80 年代留欧学生中,有一些赴法国专攻
矿物学和金属冶炼的较系统的接受了化学知识,属于近代较早受到化学训练的一
批留学生,他们大多是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派出去的,包括罗臻禄、林庆升、池贞铨、
林日章、吴学镪、张金生等人。化学是矿学的基础之一,因此这些留学生在巴黎
的国立高级矿物学院等校学习时,就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化学训练。他们回国后主
要从事铁矿的开发和钢铁冶炼工作。
洋务运动时期的化学教育有四个特点:(1)师资方面,大多数化学教员为
外国人,中国化学教员并不多见。京师同文馆的最早的化学教习毕利干于 1871
年受聘来到北京同文馆。不久,同文馆开设了化学课程。毕利干在同文馆担任教
习 20 余年,1893 年退休回国,为开创中国的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继
毕利干之后,担任化学教习的是德国人施德明博士,施德明于 1890 年应聘到同

文馆担任化学及矿物学的教师。英国人欧礼斐 于 1879 年来到同文馆,教授格致、
化学与天文学,并于 1895 年升任总教习,在中国任教长达 21 年,1910 年退休
回国。这三位外籍化学教师曾受过专门的化学教育,他们的化学水平非以往传教
人员能比,正是这些专门外籍化学教师的努力,化学教育才正式在中国起步。同
文馆亦有中国教习教授化学,“同文馆初期的两名优秀毕业生承霖和王钟祥,曾

担任化学副教习,任期分别是 1879-1886 年和 1887-1889 年。” (2)教材方面,
所用化学教科书大多是西方原文版本的化学专著,由主讲老师用外语讲授或由专
门的人翻译成中文版本;京师同文馆中最早的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员毕利干自己编
译的《化学初步》《化学阐原》。后有施德明口译、王钟祥笔述的《分化津梁》
是一本分析化学教材。(3)学习内容,属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一些化学工
艺的应用,以无机化学为主。格致书院讲授的内容主要是由徐寿和傅兰雅合译的
《化学鉴原》,这是一部无机化学教材。无机化学是化学的基础,分析化学与化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71 页。

欧礼斐(1857-1937),英国皇仁学院硕士。

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9 页。

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工艺则可以学以致用。(4)学制上,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标准,每个学校
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此时中国尚未施行新学制。(5)此时期的化学教育
中已有实验开展。同文馆于 1876 年设立化学试验馆,“据同文馆学生齐如山自
述,化学课的头一个月,化学教习讲的是漏斗、融锅、火酒灯、玻璃管、寒暑表

等仪器的使用方法,约讲 2-3 个月。” 格致书院的栾学谦注重讲课与实验的结
合,一面讲课,一面演示实验,实验由陆仁堂演示。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
欢迎。栾学谦还曾写过一篇《格致书院讲演化学记》,详细地记载了格致书院的
教学目的和所使用的教科书、讲解方法以及化学实验的演示情况。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1895 年甲午战败后,引起了全民族的震动和觉醒,进而形成一股全国上下
的革新运动,中国始向日本学习。此后中国的化学教育深受日本影响,“在十九
世纪末及二十世纪之初,我国之化学,亦颇受日本之影响。考日本吸收西洋科学,
亦在 1860 年以后,与我国几于同时,然此五十年中,日人长足进步,而我国仍
自甘落伍,迄甲午战败(1894),对日人乃自敬畏而崇拜,拾其唾余而不遑,因

此留日求学者大形增加,所以化学书籍,亦大都舍西洋而采取日文原文。”
清末新政中的学制改革影响深远。1902 年 8 月 15 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参
照日本学制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由政府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
公布的法定学制系统。由于内部的不同意见,1904 年 1 月 13 日,清政府颁布了
第二个学制系统《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
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制度的一次根本

变革,标志着中国教育真正步入近代化轨道,科学教育 也开始成为学校课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教育在各个学段建立起来,小学的格致课讲授物理和化学基本知识,其
中化学讲授“寻常化学之形象”和“原质及化合物”。中学第 5 年的化学课“先
讲无机化学中重要之诸元质及其化合物,再进则讲有机化学之初步,及有关实用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2 页。

曾昭抡:《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科学》,1935 年第 19 卷第 10 期,第 1516 页。

癸卯学制中的中学科学教育包括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等课程。

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要之有机物” ,并要求理化教学“在本诸实验,得真确之知识,适用于日用

生计及实验之用” ,每星期有 4 小时的化学课,自此,在官方层面法规中中学
有了化学课。
清末的中学课程设置中虽然将科学教育纳入了教育体系,但科学教育的课时
量仍比不上读经将经等传统课程,其贯彻的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癸卯学制中中学物理及化学(理化)约占总课时比的 4%,读经讲经则占总课时
比的 25%。1906 年 3 月学部奏请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所谓尚实是指“凡中小学堂所用之教科书,宜取浅近之理与切实可行之事,
以训论生徒。修身国文算数术等科,皆举其易知易从者,勗之以实行,课之以实

用。其他格致图书手工皆当视为重要科目,以期发达实科。” 尚实体现了国家
希望发展实业,学部也于 1906 年令各省兴办实业学堂。京师大学堂在 1910 年正
式开办分科大学,理工科中就有化学与地质学两科,表面上化学在清末的各级各
类学堂中建立起来。“但是在实际上,各校师资缺乏,设备简陋,而且很多不按
照规定开设化学课程,即便开课,所授课程内容肤浅,教学方法不好。所以,在

20 年代以前,中国的化学教育虽已形成,但其质量是很低的。”
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翻译的西方化学用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没有
年级之分。癸卯学制颁布后,因为仿用的是日本学制,中国开始翻译日本国内的
中小学化学教科书。“1902-1911 年,我国出版的化学书大约有 104 种,其中,
译自日本的化学书籍至少有 83 种,有初高级小学用书、中学用书、师范学校和

实业学校用书,以中学和师范学校用书为多。” 这些日译化学教科书成为清末
学堂中化学课的主要教学材料,保证了化学课的开展。
清末对化学教育年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是庚款留美运动。1908 年 5 月 25 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剩余部分的议案,该议案决定将这笔退款用
于兴办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中国向美国各大学派遣留学生的专项经费。为
了让留美学生多学习近代科学,清政府规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的等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3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3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23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79 页。

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1-62 页。

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公费留学生在学科上要受政府
的约束,主要在人才短缺的门类,这是公费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政府关

于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它也促进了理科学生的培养。” 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中
学化学的就有张子高、徐佩璜、王琎、邱宗岳等人,第二、三批学化学的有路敏
行、杨光弼、章元善、孙学悟、吴宪等人。他们日后都在中国现代化学发展进程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近代留美归国化学家占据了中国近代留学归国化学家的
多数,成为中国近代化学发展的绝对中坚力量。“化学前辈如曹惠群、徐善祥、
王琎(季梁)、张准(子高)、侯德榜、吴承洛、路敏行(季讷)、郑贞文、曾

昭抡等,都曾在国外留学,回国后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贯穿
于清末民国时期的留学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培
养了一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外,也培养了大量的科学人才,他们归国后,对中国
的科学教育、科学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舒新成对留学生对中国的科学进步
给与了肯定,“留学生在近世中国文化上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大者为科学,

次为文学,次为哲学。”
清末的化学教育有以下成就:第一,在政府文件中化学教育首次正式被纳入
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堂的重要课程,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标准有了规定;
第二,翻译了大量日本的化学教科书,其教科书内容较新,比较规范;第三,伴
随着留学教育的发展化学教育人才逐渐增多,尤以留美教育对化学的影响最大;
第四,国人始认识到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新式教育仍很薄弱的,能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很少,即使
在新式学堂也很少有开设化学课的,因为很难找到合格的化学教师。清末的化学
尚仍停留在翻译国外化学教科书的阶段,“自 1862 年左右起输入化学后,距今
约有七十余年光景,然此七十年中,最初五十余年,我国在化学方面,几毫无进
步,在此时期内,所出版之化学书籍,除教科书(多系译本)外,只有通俗性之

工业化学书籍;研究论著,则尚未见之。” 中国化学教育迅速发展是在民国时
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


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2 页。

霍益萍,金忠明,王伦信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2
页。

曹元宇著:《中国化学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317 页。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2 页。

曾昭抡:《二十年来中国化学之进展》,《科学》,1935 年第 19 卷第 10 期,第 1516 页。

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民国成立以后即着手制定新的教育宗旨,“教育宗旨为全国教育设施的最
高准则,以本国历史文化及建国理想为根据,树立远大目标,作为全国教育的共

同理想,其性质至为重要。” 1912 年 9 月 2 日教育部公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

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教育宗
旨提倡“四育并举”,为民国教育确立了总的指导原则,新教育宗旨以养成共和
国民的健全人格为目标,“突出了新教育的革命、民主意义,是从封建教育观念

到资本主义教育观念的飞跃。” 而实利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本
此五主义而分配于各教科……其内容则军国民主义当占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

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 因此,
科学教育在民初教育中占很大比例,反映了新生的共和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
科学救国的理念,“予至今日始倡科学救国之论,自恨补牢之已晚,然在今日而

别无救国之方针。” 1926 年,国家主义思想复兴,是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
决议:“中国现实教育,以养成爱国国民为宗旨。其要点如下:(1)注重本国
文化,以发挥民族精神;(2)实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强健体格;(3)酌施国耻

教育,以养成爱国志操;(4)促进科学教育,以增益基本知能。”
民国建立后,知识分子们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热情提高,任鸿隽在民初大力推
崇科学教育,“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智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

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 创办《科学》杂志
传播科学,成为最早的科学类杂志之一。1919 年《全国中学校校长会议有关议
决案》再次强调理科的重要性:
理科教育,为致国家富强之基础。吾国虽地大物博,而理化一科,缺乏研
究,学生对此亦颇少兴味,遂致无从应用。于是外货充斥,国疲民穷,物质文明,
远逊他国。环观列邦,近数十年来,殚心研究,工业进步,日新月异……吾国若
不急起直追,注重理科,则国将不国。顾现在我国中学校理科上之设备你,异常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19 页。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78 页。

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 7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 页。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37 页。

蓝兆干:《科学救国论》,《留美学生季报》,1915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73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26 页。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21 页。

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简陋,教法多不相宜,教材已不适切,名词更无统一。
这体现了民初知识界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对“知识救国”、“科学救
国”的认同以及当时科学教育极度落后的现状。此次会议列出今后理科教育的五
点注意事项 1、中学校理科教授之设备,宜视地方财力所及,力求完善;2、教
授时注重实验,其实验钟点,至少须占总数四分之一;3、应增加理科教授时间,
并应添加各发明家之历史;4、教授理科时,应注重本地之物产及原料,并将此
项物质原料陈列标本室;5、利用时间参观工厂,并修学旅行,采集标本。
民国建立后即着手厘定新学制,新学制于 1912 年 9 月 3 日公布,与清政府
公布的学制相比,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
能训练,并缩短了学习年限。重视师范教育,1913 年 6 月,教育部划全国为六
个高等师范区,并决定各在中心城市设高等师范学校一所,并且师范教育完全公
立,学生公费。
民初,教科书的编写也得到了民国政府教育部的支持。“初等小学校、高等
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图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程请教育部审定。”

民初时期影响较大的教科书是“共和国教科书”系列,“凡小学、中学、师范
学校各科用书,无不齐备,各校纷纷采用。其小学共和国之教科书,自出版迄今,

复印至三百余次,销售至七八千万册。其他各书,大概称是。” 其中的中学化
学由王季烈主编,由商务印书馆 1913 年发行,至 1925 年修订至 23 版。此后,

陆续有新的化学教科书出版,比如《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 《新制化学教科书》
⑤ ⑥
《中等化学教科书》 等。民初化学教科书的及时出版满足了学堂对化学教科书
的需求。北京政府时期化学教科书的出版有两个高峰期,“1911-1914 年出版 15

种,1922-1927 年出版 12 种。” 第一个高峰期得益于民国的建立,迫切需要新
教科书,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因是新学制的颁布初高中开始分设。北京政府时期的
化学教科书日译本减少,国产本与美译本出现。
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法律法规亦在支持化学教育的发展,1912 年 12 月 2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851 页。
② 《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教育杂志》,1912 年 10 月第四卷第七号,第 10 页。
③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21 页。

钟衡臧编:《中华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华书局 1914 年初版。

虞铭新,华襄治编辑:《新制化学教本》,中华书局 1917 年初版。

朱景梁编:《中等化学教科书》,中华书局 1920 年初版。

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4 年第 2 期,第 100
页。

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科学课程包括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四
科。“物理、化学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顿悟其中法则及对于人生之关系。
物理、化学宜授以重要现象及定律,并机械之构造、作用,元素化合物之性质,

兼课实验。” 其中第十七条是关于中学校各学年各学科目每周授课时数的规定,
其中规定普通中学和女子中学在中学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开设理化课,化学在第四
年讲授,每周授课时数为 4 小时。关于化学设备:“中学校应备各室如下一、普
通教室。二、博物、物理、化学、图书等特别教室。博物、物理、化学、图书等

特别室得便宜兼用。三、礼堂。四、图书室、器械标本室。” 为科学课程制备
特别室,反应了教育部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及科学教育的特殊性。1913 年 3 月 19
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学课程标准》,对于中学化学课规定第四年学习“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大要。” 民初的教育会议对理化往往也有专门的讨论,1918 年 10 月
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教育会联合大会专门出台了《改进理化教授案》:
今各国教育趋势,莫不注重理化。盖以理化之功用,能使人系统的观察事物,
而解决种种复杂之问题。况近者职业教育之说,喧腾国中,而理化教授不能与之
并进,是犹无源之流也。欲图改进,拟先从普及中等教育入手,而于高等之理化

教育,则但预植其基,徐图振兴之道。
改进中等学校理化教育有三大理由:一、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有利
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三、为高等学校的理化教育做基础。重视中等学校的理化教
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为了办好中等教育中的理化教育,大会给出五点
措施:1、注重学生理化实验;2、审定理化学名;3、改良中等学校理化教科书;
4、提倡编译理化书籍;5、组织假期理化讲习会。最后一个措施对于提高中学理
化教员的教学水平很有成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继承了这一措施,通过暑期讲
习会的形式提高理科教员的教学水平。
教学法方面。从清末一直到五四以前,“中等学校的教授法大都采用讲演式
的注入方法。不仅国文、史地等科专靠教师说明,就是物理、化学等科,也都是

由教师示范实验,作为说明的辅助,学生不过是一群旁观者而已。” 化学作为

①《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华教育界》,1913 年第 1 期,第 17 页。
②《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华教育界》,1913 年第 1 期,第 22 页。
③《中学课程标准》,《中华教育界》,1913 年第 4 期,第 58 页。

《改进理化教授案(呈教育部)》,《教育杂志》,第 10 卷第 12 期,第 9 页。

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15 页。

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门科学,教师讲演式的讲课并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1913 年教育部通令全国
中等学校,提倡师生采用“教员口讲,学生笔记”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的记忆,
但效果有限。五四以后有些教师受了杜威教育学说的影响,学生受“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中等学校的教学趋向启发式的自动主义,化学等理科着重实验,成立独
立的实验室或科学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仅帮助整理,说明原因,这也是仅仅
在少数学校试行。
1922 年北京政府颁布了民国时期的第二个学制—壬午学制。新学制的标准
是,“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
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各地

方伸缩余地。” 其目的是使教育与社会相适应,更重视民众的基础的教育,培
养各个层次的人才。“壬午学制”中中等教育改革程度最大,改革最成功,也最
具特色,“此次中学新制,实于学生个性,学校经济,职业准备,升学的基本知

识,各方面大概都顾虑到了,所以我说中学制度是新制的精粹。” “这次新学
制系统草案的中等教育段能够将升学和职业两方面兼顾,在维持现社会的原则上
面,使学生依据经济的状况和个人的志趣,受相当的教育,这是不能不赞许的。

某教育家说,新学制是八面玲珑,我以为配称这四个字的只有中等教育段。” 从
学制系统图看出,中学修业年限从四年增加到六年,提高了中学程度;将中学分
成初、高二级、增加了其灵活性;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实行选科制,
适应学生之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总之,“壬午学制”是近代学制最成功的学制,
尤其在中等教育上,影响甚远。1922 年以后中等化学教育始分为初中化学教育
与高中化学教育。同时,一些著名的大学相继建立,或改制为大学,大学普遍设
有化学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自己的专门化学人才,中国的化学教育进入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并成熟起来,“自 1922 年壬午学制颁布以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

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
“壬戌学制”公布后不久,政府就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级中学
自然科包括生物、物理及化学,其中物理与化学合并为“理化”在初二和初三讲
授。同时高中课程总纲规定高级中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


骆威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立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41 页。

余家菊:《评教育联合会之学制改造案》,《中华教育界》,1922 年第 11 卷第 7 期,第 2 页。

予同:《对于新学制系统草案的我见》,《教育杂志》,1922 年第 14 卷第 3 期,第 1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79 页。

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类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科,分为师范科、商业科、工业科等。第一类又分
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科,在生物、化学、物理之中至少必选一科;第二组注重
理科,在以上学科中必选二科。同时高二开设化学课。“自然科学之中,生物与

理化较其他各科为重。” 为了教授方便起见,初中自然科采用分段混合方法讲
授,全部课程分四段:第一段以生物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第二段以物理为主,
其他各科为辅;第三段以化学为主,其他各科为辅;第四段以理化为主,其他各
科为辅。每段分量占全部四分之一,突出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在自然科中的
分量,之所以有先后顺序,纲要给出的理由是“就学生理解上言,生物学最易理
解,物理的变化次之;化学的变化又次之。而抽象及系统的自然法则又次之。故
四段分授最为适宜……就现在师资而言,新制初步,教员多由旧制师范出身;其
能兼授生物理化者,颇不易得,全部混合,恐生阻碍。不如分段混合之,较易实

行。” 化学课较物理课与生物课是比较难的课程,其师资也是相对匮乏的。
高中方面的《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化学课程纲要》(任鸿隽起草)是我
国第一个正式的化学课程标准,包括了授课时间及学分、目的、内容、实验纲要
四项内容,其教学内容具有了教学大纲的形式,甚是详细,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形式与内容上也以此为蓝本。在授课时间上每周授课
二小时,实验二小时,一学年时间授完,目的“1.系统性的陈述化学上的重要事

及理论。2.注意化学上最近的进步。3.灌输化学上实用的智识。” 教学目的注
重基本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上涉及原子、分子、化学变化、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物质不灭之定律、周期律等基本定律,以及无机化学基础。
1923 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公布后便有新中学化学教科书问世,初中
教材有杜就田编著的《中学校用实用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24 年 7 月
发行),郑贞文编的《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23 年 7 月发行),
这两本书都分了非金属、金属、有机化学三篇。中学化学教师阎玉振、王鹤清合
编的《大学预科及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北京文化学社,1926 年 9 月发行)
与 1923 年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基本一致。此时期所颁布的教科书受新学制影响,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 2000 年版,第
8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9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2 页。

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视实验与发现法教学“本书编辑以采用发现的教授法为主,每述一事理,必先
由观察自然现象入手,然后徵诸实验,由其结果推出论断,更将应用实例,列举
一二于后,使学生于明了本书所叙述的事理之外,并得知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总的来说,北京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特点是:第一,化学教材走向多
样化,日译本、美译本、自编本均有;第二,教学法上开始探讨启发式教学等;
第三,教学内容上,因 1923 年课程纲要的颁布始有统一的标准;第四,师资培
训上,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有讲习班的出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

继续发展(1927-1937)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致力于教育建设。1927 年 6 月,有关会议通过决
定,拟建立大学院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院长,掌管全国的教育。1928 年 5 月,
大学院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决议案认为:“一国的教育,必有
个一贯的宗旨,才可以确立国家生存的基础,而筑成国民文化向上的轨道。中华
民国成立已十七年了,虽然也曾定过教育宗旨,但是很空泛,很容易发生歧义。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主义,所以等于没有宗旨……中国国民党以三民主义建国,
也就是以三民主义施教。此后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就是三民主义的教育,已丝

毫不容置疑。” 1929 年 3 月,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
表决通过了《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在决议案内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教
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
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

世界大同。” 4 月 26 日,以国民政府令的形式,正式公布了三民主义教育宗
旨,至于为什么要实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说明书》中


郑贞文:《现代初中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3 年版,编辑大意。

《国民政府下之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二)宣言》,《教育杂志》,1928 年第 20 卷第 6 期,第 2 页。

《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中央党务月刊》,1929 年第 10 期,第 28 页。

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释道:
政治和教育是互为因果的:从政治方面讲,有怎样的政治需要,才有怎样的
教育设施;从教育方面讲,有怎样的教育培植,才有怎样的政治收支,所以教育
必须适应政治方面底要求,而政治必须仰仗教育方面底播种。现在本党的三民主
义,是最适切于中国现势,能完成国民革命,能实现中国自由平等底要求的主义,
是唯一的救国主义,是唯一的建国主义,而且已经为全国大多数人民所接受……
要使全国人民对于三民主义不但接受而且实行从政治上实现三民主义,便非有以

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不可
教育宗旨中关于科学的内容“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能,推广科学之应

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实现民生主义” ,即认为科学是实现民生主义的
手段之一。1929 年 3 月 15 日,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确定教
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确立三民主义教育宗旨。4 月 26 日,国民政府命令
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
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

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由上述条文,可知三民主
义教育的理想,“在于建立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的中华民国,更进而
促进世界大同。而其切近的目的,在于延续民族生命,扶植社会生存,充实人民

生活,发展国民生计。” 而要发展国计民生则需要发展科学与生产,“我国过
去教育,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生产技术的养成;偏重高玄的理论,忽视实
用的学科。以致教育的设施,未能促进生产的发达,以裕国民的生计……推行职
业教育、技术教育,以培养国民生产的能力;发展科学教育,以改进生产技术。”

国民政府把实施科学教育作为发展生产以“裕国计民生”的重要手段,并作为
养成“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重要途径。1931 年 9 月 3 日中国国民党
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规定中等学校的目标“一、
确定青年三民主义之信仰,并切实陶冶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
道德;二、注意青年个性及其身心发育状态,而予以适当的指导及训练;三、对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说明书》,《今代教育》,1933 年第 1 期,第 2-3 页。

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574 页。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陕西教育周刊》,1929 年第 78 期,第 23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28-29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29-30 页。

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青年应予以职业指导,并养成其从事职业必具之知能。” 培养目标重视职业
技能的培养。
(二)科学教育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科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国民
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给与了肯定,1927 年 6 月教育行政委员会起草了《国
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共有十二条内容,其中第八条强调“科学教育应特别注

意。” 1928 年 5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上,《三民主义实施方案的原则案》中,

指出“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 师范教育中亦重视科学教育,“师
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

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
科学教育理念也被学者们认同,“要使中国科学化,科学教育系基本工作,
因为科学研究的专才固需要科学教育来培植,就是应用科学的人员也必须科学教
育来训练,一般国民的科学常识与科学态度主要的也要在学校的科学课程里教授

与培养。” 化学教育家谭勤馀在 1931 年呈国民政府一份提案—《请国民政府命
令全国学校注重自然科学案》,指出了发展自然科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国家文明程度之高低全视自然科学之进步与否而定,尤其是处竞争激烈之今
日,苟自然科学不发达不惟无文明之可言,恐欲图生存亦不易所谓世界大战商业
竞争以及一切国际问题得胜利者何莫非自然科学所生之结果,我国之自然科学程
度极低不惟无所进步且常识亦极其缺乏,自然科学不发达连工商业无从进步,所
以日常生活用品十分之八是外国货,若再不从根本着手整顿,则从不为殖民地亦

必为全世界之销货场地而已,故非重视自然科学不可。
战前十年是民国史上教育发展最好的时期,“战前十年间,即自一九二七年
国民政府成立至一九三七年对日抗战时期,我政府深信教育为建设自由民主国家
之重要工具,决定三民主义之教育宗旨……订定各级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经费,
整顿大学;推行义务教育,扩充社会教育,提倡科学研究等工作。此十年间可称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90 页。

《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云南教育会会刊》,1927 年第 3 卷第 11 期,第 3 页。

《三民主义实施方案的原则案》,《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 ,1928 年第 4 卷第 2 期,第 92 页。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安溪教育》,1930 年第 1 期,第 53 页。

戴安邦:《为科学教育呼吁》,《科学世界(南京)》,1942 年第 11 卷第 3 期,第 139 页。

谭勤馀:《提案:请国民政府命令全国学校注重自然科学案》,《中华学艺社报》,1931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29 页。

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实施新教育以来最有成效之时期。” 同时化学的重要性成为人们的共识,“到
了 1920 年代末期,由于时局相对稳定,加之化学界人士的努力,化学的重要性
② ③
日愈为更多人所知。” 在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化学教育进入充实期 。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一)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三次修订
1928 年 7 月,国民政府废止“大学院”,恢复“教育部”。8 月教育部即颁
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中学实行学分制,初、高中分列,初中设置职
业科目,取消选修科目,高中仍设选修科目,但文理科不再分组。初级中学在第三
年讲授化学,每两周讲授 5 学时,实验 1 学时。高中在第二年讲授化学,每周 6
学时(其中讲授和实验各 3 学时)还明确规定了化学教材的内容和毕业要求,使教
师和学生都有章可循。与 1922 年学制比较,课程上,必修科目增多,选修科目
减少;科目性质上,重文轻理得到了一定的纠正。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上保留了
1922 年的新学制,但对原学制中的中学,特别是高中普通科作了重点改革。取
消了文理分科,纠正了重文轻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就高中普通科的情况
看,知识质量提高了,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方面尤为明显,这也是这次改革的一个
特点。
1932 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正式的《中学课程标准》,初中的物理、化学两
科分开教学,在初中与高中,均先学化学,后学物理。1936 年又公布了《修正
中学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改在第三学年上课,物理在第二学年上课。物理知识
与化学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初学化学者来说,物理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
础。1936 年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物理、化学两科学习顺序的修改是合理的。
(二)化学设备改善与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期
在化学实验设备方面,教育部规定中等学校设备经费须充足,各省教育厅也
有相似的规定,河北省教育厅规定中学设备费宜占经费百分之十五以上,“科学
贵实验,自然科学之实验尤须器械充足又各科图书充实,即便教者参考尤为学生


《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
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300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79 页。

化学家戴安邦曾把近代化学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萌芽期(1865-1894)、形成期(1895-1924)
与 1925 年以后的充实期。

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外辅助,省立各校多距大规模之图书馆甚远,故图书及仪器标本等必须广为购

储。” 为规范化学设备标准,教育部于 1934 年在广泛征集各著作家及化学学者、

理科教师意见基础上并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制定了《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
并通令全国:
查近年度各省市中学生毕业会考统计,各中学理科教学成绩较劣,早经本部
令知并饬设法改进在案。惟理科设备,关系该科教育之改善,至为密切。各中学
理化仪器药品之设备,向无划一标准,办学者每有无从依据之感,而教育行政机
关亦难凭考核。为此本部特饬由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厘定中学理科

设备标准
《中学化学设备标准》规定了初中和高中学生实验所用仪器药品的普通标准
和最低标准,并由之前所做调查结果初高中各选定了三十个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药
品数量定为普通标准,促进了各地中等学校积极购买化学设备。1936 年大夏中
学新购一批理化仪器“本校原有理化仪器,因与大学部合用,诸多不便。本学期
购置大批理化仪器,已于上星期到校,从此学生实验上之学识,当尤增进云。”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大多数高中都有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以供学生实验所
需,一些定量仪器和滴定管及精确天平等冶已经非常普遍,“平均每校的设备约
值 3000 多元。但初中的化学设备仍然较差,有 70%的学校有化学课但无化学实
验,而且少数独立的初中化学设备极为简陋,平均每校只有数百元的仪器和药

品。”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学化学所需仪器和无机药品,基本上是国产的,
上海科学仪器馆、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都附设有教育用具制造厂,专门制造中
学所需的各种化学器材。
近代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也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迎来“黄金时期”,仅

“1933-1935 年出版 29 种。” 除此之外,还有实验教科书、化学学生辅导书、
教师用书的出版,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教育部的审定,内容以部颁课程标准


《中学师范设备组成立案:设备费宜占全经费百分之十五以上案(附录原案一)》,《河北教育公报》,
1932 年第 5 卷第 16-18 期,第 74 页。

国民政府教育部编:《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商务印书馆 1934 年 12 月初版。

《杭州市政府训令》,《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1934 年第 185 期,第 389 页。

《大批理化仪器到校》,《大夏周报》,1936 年第 12 卷第 13 期,第 304 页。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第 12 卷 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702 页。

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4 年第 2 期,第 100
页。

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规定的为准,“作者大都为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因而教材质量提高很快。” 除
此之外,政府组织编辑中学科学课外读物以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由教育部
延聘陆续编制或征集材料审定刊行,同时并奖励国内著作界及出版机关。
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关于化学名词的翻译逐渐规范。近代化学自传入我国
后,化学译名问题一直是困扰化学教育者的问题,化学的专用名词既多又杂,迫
切需要统一命名。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化学名词仍未统一标准,而且屡有
变更。在清末,前后有江南制造局和京译学馆厘定化学名词。1915 年,北京政
府教育部颁布《无机化学命名草案》。1918 年,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又有所
拟议,其后科学名词审查会,复审定无机有机化学名词。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成
立以后,即组织了科学名词统一委员会,专负责厘定各科科学学术名词,进行不
久大学院即裁撤,其职责由教育部编审处继承。经过前几次的厘定与变革,化学
名词仍未有所裁定。1932 年 6 月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即着手厘定化学译名,同
时教育部召集各地化学学者参与化学讨论会。教育部将名词审查的事宜交由国立
编译馆负责,同时设立了“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由教育部聘请郑贞文、王季
梁、吴承洛、李方训、陈裕光、曾昭抡、䣝恂立七人为委员,以郑贞文为总负责,
其编订程序,“先由馆内人员搜集各科英、德、法、日名词及其旧有译名,慎予
取舍,编为初编;次由教育部聘请国内专家,组织审查委员会,加以审查;最后

由编译馆再加整理,程部公布。” 1932 年 11 月完成呈教育部审定,教育部于
11 月 26 日公布《化学命名原则》。《化学命名原则》确立了新元素的造字依据:
金属元素名称用“钅”为形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为固、液、气态的分
别以“石”“氵”和“气字头”为偏旁。一般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此原则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化学会成立后亦重视化学名词的规范。中国化学会成
立了由吴承洛、曾昭抡、陈裕光、王琎、郑贞文、李方训、黄子卿等十八人组成
的“中国化学会译名委员会”,经过委员们的努力,《化学命名原则一书》于
1933 年 6 月出版。1934 年 8 月 11 日,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
议在上海召开,吴承洛、曾昭抡、陈裕光、李方训、马杰、韩祖康、陈可忠出席
会议,会议对化学工程名词、仪器设备名词、化学术语等问题讨论,并作出决议,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第 12 卷 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703 页。

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中华教育界》,1948 年复刊第 2 卷第 2 期,第 13 页。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37 年 1 月通过了《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并对化学命名原则做了部分调整。
化学译名的规范为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化学名词命名依据,此后化学教科书
的化学物的命名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三)中国化学会与化学教育
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之后,为了应对民族危机,教育部于 1932 年 8
月 1 日为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及化学课程标准三大问题,召集化学学者进行
讨论会。来自京、平、津、沪、汉、粤、苏、浙、皖等 18 省市的丁绪贤、王箴、
王琎、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陈可忠、陈裕光、
曾昭抡、邹保良、黄新彦、郑贞文和戴安邦等 45 人聚集国都南京,与会人员均
来自各学术研究机关,或各工业场所,留学欧洲日本,研究化学多年,并取得特
殊成绩者,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在开会期间,与会人员感到聚会“时机难得,且
国难方殷,专门学者,急待联络,共同为国家服务,因此就发起从新组织中国化

学会。” 8 月 4 日化学会正式成立,之后又成立了北平、广州、上海、福州、
天津、重庆、杭州等 29 个分会(截至 1947 年底)。该会以“联络国内外化学同
仁 ,共图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为宗旨。在此宗旨指导下,出版多种杂志
研讨化学,《中国化学会会志》(英文版)主要用于国际学术交流,《化学》(中
文版),其内容主要包括近代化学各门之趋势、化学教育、化学新闻、国内化学
工业、化学研究的普通介绍、化学撮要、化学新书评论、化学资讯等,可供普通
化学爱好者以及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学习,化学教育内容的主编是张资珙。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前,我国中、小学课本此较陈旧,课程标准也不统一,民
众的科学知识比较贫乏,尤其化学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
科,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迫切需要改进化学课程的设置与提高化学教
学质量。为此,中国化学会的会员们,他们除积极从事本职教学、科研任务外,
还从学会的角度来促进办好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为了改进中国的化学教育,在
第四届中国化学会年会上金陵大学的戴安邦教授提议:
组织中国化学会教育委员会,以谋中国化学之改进。理由:一国化学之发达,
固有赖于高深化学之研究,而健全之化学教育,亦殊重要。盖大中学之化学课程,
为实施科学训练及造就化学人才之基础,关系于中国将来之化学科学及化学工业


《中国化学会会务进展概况》,《科学》,1936 年第 20 卷第 10 期,第 822 页。

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进步,至大且钜。本会自成立以来,各种委员会成立者已有数种,而研究改进
中国化学教育之组织,独付缺如。以致关于化学教育之种种问题,无从解决。故
望本届大会,能产生一化学教有委员会,专司研究中国化学教育各种问题之解决,
则本会除注重高深之研究外,并顾及化学教育之改进。中国化学之前途,实利赖

之,是否有当,尚祈公决。
这次大会对上述提议的决定是“保留”,1936 年 10 月 11 日在南京召开的
第五届年会上决议设立化学教育委员会,“为应中学教员对于本会之需要起见,
组织化学教育委员会。并推举委员 7 人,计划一切办法。名单如下:张江树、徐
作和、张资珙、陈可忠、戴安邦、王箴、魏明初。由张江树召集,并由理事会函

请。” 后又添加张子高、卢德为委员。
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有几个特点:第一,教材出版数量增多,为近代以来的
高峰期,并且以国产教材为主,因有课程标准的出台,编者有章可循,教科书走
向规范化,但缺乏成套的初、高中教科书;第二,教学目的开始注重学生能力的
培养,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如是,但实际效果不令人满意;第三,教学内容上以
理论知识为主,但亦有知识联系生活,教育部规定实验课为中学化学必上的课程,
但仍有大多数学校没法开展实验课;第四,师资质量明显能提高,尤其高级中学
化学教师大多为大学毕业者,但初中的师资略差,教师进修方式主要为暑期讲习
会;第五,其教学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1937-1949)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战时教育体制”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不顾世界舆论,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中
日实力悬殊太大,至 1938 年初,沿海、沿江各大城市相继沦陷,国都南京则于


《化学通讯》编辑部:《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年会大事记》,《化学通讯》,1936 年 1 月,第 16、17 期,
第 11 页。

《化学通讯》编辑部:《本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化学通讯》,1937 年 1 月,第 20 期,第
3 页。

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37 年 12 月 13 日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重庆为陪都,继续坚持抗战。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二次被日本打断,中国的教育也遭到了极大摧残与破坏。
“抗战军兴,各地多遭蹂躏,中等学校之迁出者十不及一。而教学设备仪器药品
等更不能携与俱来。内地中等学校多因过去之政治及交通的影响,购置不易,是

以设备方面较之沿海各省稍有逊色。” 为了维持教育的继续发展,国民政府在
文化教育方面也适应战时的需要,制定了一些列战时教育方针、政策,使战时教
育还能继续维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与建国”同时进行的方针,而
教育为建国之基础,故虽战时经济之困难,仍坚忍奋发,辛苦维持。因而全面抗
战时期,中国教育并未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反而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在战
争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东部地区的大专院校及中等学校的内迁,客观上促进
了西部地区教育的近代化。
在 1938 年 4 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对于教
育方针与政策”的演讲,确定了战时教育指导方针。本次会议制定的“抗战建国
纲领”,其中关于教育的规定如下:“(1)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
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2)训练各种专门技术
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之需要;(3)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

村;(4)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加抗战力量。” 并新列十条教育
方针,其中第七条指出:“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

之急需” ,抗战时期的科学教育承担了培养国防建设与生产建设的重任。
战时的教育仍是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教育,为抗战建国服务。“目前我
们国家的基本政策是抗战建国,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应当是而且只能是抗战建国的
教育。但是,抗战建国的最高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三民主义,所以总括起来说,

战时全国应该实施的教育,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
民政府提出的“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和“战时须做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
一项并不短视的总要决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
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


吴光云:《谈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特刊》,1948 年特刊,第 46 页。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84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40 页。

史枚、曹狄秋等著:《抗战建国纲领问答》,生活书店 1938 年版,第 130-131 页。

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发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以中等学校在校人数
而说,八年时间,“中等学校学生由战前六十二万余人,经若干年之推进,已增

至一百一十六万余人。” 人数扩大了一倍,战时教育事业并没有中断,反而有
新的发展。
(二)战时中等教育的应变与改进
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 1938 年 4 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国国
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以及同时出台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规定中学
教育:“应为继续小学施行国民基础教育,以造就社会之中级中坚分子,及准备

进修专门学术为二大目的。” 初级中学应普遍设于各县,招收小学之优秀儿童;
高级中学由省分区设立,招收初中毕业之优秀学生。中等教育的学制也有所调整,
由“三三”制变为三三制、四年制、六年制并行。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东部地区各大城市相继沦陷,日寇对沦陷区的中等教
育进行了大肆摧毁破坏,并妄图通过建立奴化教育体系来泯灭中国精神,很多不
甘做亡国奴的学生与中学教师被迫离开家乡随大部队西迁。教育部于 1937 年底
即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收容安置。由于后方原有中学容纳力量有限,安置日益困难,
教育部经过研究之后,决定设立国立中学,以安置流亡的师生,为抗战建国提供
人才储备。1938 年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育部处理由战区退出之各级学校
学生办法大纲》《教育部处理战区中小学办法实施要点》《国立中学暂行规程》
《国立中学课程纲要》等教育法令。《国立中学暂行规程》规定取消战时国立中
学“临时”二字,直接以各省省名命名,战时国立中学制度正式建立起来,并在
抗战烽火中日渐壮大,至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即 1944 年底全国共有“国立中学二
十八所,国立边疆学校三所,国立华侨学校三所,国立专科以上学校附设中学十

六所,共五十校,八九三班,学生三八〇一一人。” 国立中学学生百分之八十
以上均有政府提供膳食,特别困难学生分别发给制服及书籍领用等费。战时国立
中学的创办保证了中国战时中等学校的发展,是抗战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抗战期间除了国立中学的组建与迁转外,一些高校附中和各公私立中学也大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0 页。

《抗战期间的中等教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
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299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43 页。

《抗战期间的中等教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
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308 页。

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迁往西部。1938 年 12 月,教育部计划依照各省地方的交通、人口、经济、文
化以及现有学校等情况,在各省内划分若干中学区,每区内中学均有适当的配置。
至 1940 年底,中学区制度已经基本定型,各区内中学的设施也已大部分齐备。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中等教育很是重视。1942 年起,教育部对各省市地
方中等教育在整体上的发展比例又作出规划和调整,中学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组成
部分,自然也深受影响,经费方面规定“各省市中等教育经费,应至少占教育文

化费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抗战时期,中等教育仍是政府最重视的学段。
中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国民政府
的大力扶持。教育部通过筹建国立中学、组织战区中学迁移、中学分区、加大中
学经费投入等措施把教育现代化推向西部地区,使中等教育在抗战期间仍得以维
持并有一定的发展。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一)战时化学教育的维持
卢沟桥事变以后,40%的地区陷入战区,“尽管当时有关当局为了维持战时
教育,相应采取了一些内迁学校、设立国立中学、修订课程标准及招生办法等应
急措施,但中学化学教育同整个中学教育一样因战争的破坏而遭到极大的创伤。”

抗日战争时期,以前的中学教学计划已不能符合现实需要,特别是为了加强军
训等科目而减少了文化科目。对于中学理科实验设备毁于战火问题,1942 年教
育部会议决议“理化仪器及药品由各省市利用原有场所委托制造之,分发各校应

用,其原有场所规模狭小,设备缺乏者,予以补助。” 但仍有许多学校的理化
仪器不足。
全面抗战爆发后,即有人提议修改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于 1941 年全部修
订完成。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军事训练与艺术课。化学课也分甲组(理科)与乙组
(文科)。两组上课时间均为每周三小时,但实验时间上有所区别,甲组实验每
周一次,每次二小时;乙组实验间周一次,每次二小时。初中每周上课时数与


余子侠、冉春主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团结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245 页。

张维平等主编:《新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读 中学卷 》(下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290 页。

《教育部召开各省市中等教育检讨会议的决议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
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589 页。

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36 年课程标准相同,为每周三小时。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为适应战时需要,
培养专门的升学者,政府在一些地区创办了六年一贯制中学。其中六年制中学化
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讲习三学期,每周四小。实验间周一次,每次二小时。六年
制中学化学的教学大纲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相同。1941 年的课程标准在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的课程标准中所规定教学大纲条目最为详细的一次,教学内容增加了
与国防和生产相关的知识,体现了战时课程标准的特色。
在教科书编写方面。据化学家谭勤馀 1943 年的统计报告,从 1937 年到 1942

年出版的化学书籍近 80 种 。这些书有的是教科书,有的是参考书、练习题,为
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也丰富了学生化学学习材料。但化学教科书的出版数量上
较战前有明显的减少。比较流行的初中教科书有阎玉振的《新标准初中化学》
(北
平师大附中丛刊社 1937 年版)、华襄治的《新编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37
年版)、沈鼎三的《开明化学新教本》(开明书店 1939 年版)、孙豫寿的《中
国初中教科书化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1943 年版)、包墨青,于占之合
编的《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44 年版)、李嘉谟,李邵谟合编的《新中国初
中化学》(正中书局 1943 年版)等。高中化学教科书有黄素封的《建国高中化
学》(正中书局 1937 年版)、王箴的《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
馆 1938 年版)、魏福嘉的《高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39 年版)、于占之的《大
时代高中化学》(兼声编译社 1942 年版)、朱昊飞,吴冶民合著的《朱吴两氏
高中化学 修订本》(世界书局 1942 年版)、张江树,章涛合著的《新中国高中
化学》(正中书局 1944 年版),上述教科书中《新中国初中化学》与《新中国
高中化学》是由正中书局编写的套书,这也是全面抗战时期出版的唯一套书。抗
战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有以下特点:第一,新书往往是旧书的重版(修订版),
很少是初版的;第二,书中内容国防教育、物产的内容增加,以增进国人抗战的
知识与信心。第三,化学教科书相配套的辅导书增多。
(二)化学教育与国防
在全民族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中,化学教育担负着普及国防知识、培
育国民科学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我国在此非常期中,对国民应具备之
国防上的智识,当从速灌输,而为求适应现况,对于课程之编制实宜有所改革。


谭勤馀:《抗战期内我国科学出版物(附表)》,《东方杂志》 ,1943 年第 39 卷第 1 期。

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吾以为中小学课程,除灌输以必要智识外,当随时养成学生科学的精神,并提起

彼等对本国物产之注意,以激发国家民族之观念,巩固国防基础。” 于是,抗
战时期的化学教育更多的涉及国防、物产等内容,这在化学教材中体现的尤为明
显。九·一八”事变后,有识之士意识到中日之间必定会发生全面战争。为了宣
传国防知识,化学教科书里便直接编入了“国防化学”章节,以使民众掌握必要
的国防知识,提高应对战争的能力。1932 年的课程标准也有专门的论述,“阐

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 赵廷炳是最早把
国防化学知识编入教材的化学教育家之一,1934 年出版的《初中化学教本》序

中提到“酌加国防化学之常识,以适应‘九·一八’以来时代的需要。” 该书
下册专设“国防化学”一章,编入了毒气、纵火剂和烟雾剂、防毒,消毒和消防
等内容。1933 年王鹤清《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编辑大意中谈到“本书取材,
注重实用,切近国情,凡关于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及卫生等基本知识及本国矿产
与实业概况,兼容并蓄,以引起学者对于化学有明确之观念及日常生活上之需

要。” 同年韦镜权、柳大纲编写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编辑大意指明
“本书对于国产和国防,特别注意,一方使学生明了国产材料,和国内的化学工
业状况,一方使学生知发展国产之有待于科学,及国防和化学和工业之连带关

系。” 书中化学物质与国防相关的就会特别说明,比如在讲授“铁”时“民族
的文明程度,可由用铁的多少,表示出来,国家的强弱也可依据制铁的量来估定。”

在讲“硝酸”时则有“硝酸在国防和工业上极为重要,是制作炸药染料等品所
必须。硝酸是有机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有机化学工业不发达,国防是没有基础

的。”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化学物质都能与国防产后联系,背后是编者们
深深的危机感。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国防化学
的内容都有体现而且成为编者与化学教师重点强调的内容。1938 年闵世型的《初
中新化学》,在序言中提到:“本书为适应国难时期的教育,对于国防化学常识,

随时插入,以应需要。” 其最后一章也是国防化学常识。抗战时期化学教科书


《“评复兴高中教科书化学”补白》,《工业学院学报》,1940 年第 2 期,第 174 页。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3 年第 4 卷第 27 期,第 3 页。

赵廷炳:《初中化学教本(上)》,开明书店 1934 年版,“序”。

王鹤清:《新标准高中实用哈学》,国立北平师大附中 1933 年版,“编辑大意”。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编辑大意”。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第 112 页。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第 159 页。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38 年版,“编辑大意”。

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防知识的加入是编者们对时局的积极应对。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一)战后教育的复兴与崩溃
抗战胜利后,许多有识之士关心中国未来之命运,“经过八年的浴血苦战,
终于获得最后的胜利,我国已由次殖民的地位,一跃而跻于列强之一。但是我
们抚心自问,要永久处于亚洲领导国的地位,要永久保持这光荣胜利的一页,
必须每一个国民好自为之,发奋图强。不这样,必不能安享胜利之果,纵然使
抗战健儿千百万的生命及无数人民的财产,成为牺牲品。我们要免掉这种悲惨

的结局,万端建设必须从教育着手。” 教育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抗战胜利后
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教育之重要,已属众人皆知之事实,建国工作,
虽千头万绪,然皆以教育为其基础,基础而不健全,则建筑于基础之上之各项
建设工作的情形,自不问可知……我们要建设时代国家则非先确立适合中国需
要之教育不可。不但得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更得适应中国现实的需要,以造就
国家的中坚。所以在这次胜利以后,我们的教育,必须一除过去之积弊,以国

家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基础,而确立我们的新教育不可。” 战后的教育须以国家
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基础,这在 1948 年中学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1947 年 1 月 1
日,国民大会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颁行全国,关于教育的条文“教育文化,
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知能。”

这个条文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一致,体现了战后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仍有一
条注重科学,“建国之首要在民生。三民主义教育的重心,亦在于以生产劳动
的教育,培养实行民生主义的人才;而且发展生产事业,适应现代生活的环境,

都需要以科学为基础,所以应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战后中等教育取得了短
暂的复兴与发展,“1946 年中学数达到 4266 所,学生数达到 1495874 人,均

为民国以来最高数。” 高等教育也有所发展,到 1947 年 4 月,全国共有专科
以上学校 192 所,学生 11 万余人。


方伯超:《建设时期教育第一》,《助星医药刊》,1945 年第 6/7 期,第 6 页。

向:《七日谈:建国时期教育第一》,《光华周报》,1945 年 1 卷第 3 期,第 1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1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1 页。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34 页。

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伴随着内战的进行,全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教育部拨付地方的教育经费化于
无形。“整个教育界陷入了师资奇缺、设备简陋、素质下降、生活困难的严重危
机中。不少中学师资已近枯竭,一些中学形成了一个教师教一个年级的状况……

许多学校经费紧张,无力购置基本的教学设备。” 金融危机导致无法正常上课,
刚刚复兴的教育走向崩溃的边缘。
(二)战后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与特点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学术交流增多,派出的留学生也有所
增加。许多大学已经回迁,展开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在化学教材和教法等方面,
这一时期受美国影响较大,许多大学所用化学教材以英文本为主,有的译自外
国教材,有的则是自编。但短暂的复兴之后便是因内战导致的教育衰败,“直
至敌寇投降,胜利到来,吾人均以万分愉快之心情,期待一切。尤其从事科学
教育之人员,对于我国因抗战而遭致之落后退步的科学教育,应如何努力方能
迎头赶上此原子时代!乃国内政局不安,先起政治纠纷,继又随之发生军事动
员,物质精神在均使人步入低潮。不必远溯战前,即与上述之抗战时期相较,

不及之处亦复不少。”
一些化学教育家表达了对战后化学教育的意见,沪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唐甯
康对于战后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化学实践不能脱离理
论。“就是每次实践,应当有理论作为后备,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实践的意

义与重要。” 第二,关于教程方面,抗战期间,通货膨胀,学生出不起学费,
一些教师便脱离学校,形成教师缺乏的情况,学校便请其他课程的教师兼课,
“弄得紧要的课不能开,不紧要的反而开,成为因人开课的局面,这样,教程

的散漫离乱和贫乏便不可避免,这些都应该切实地加以改革。” 第三,教材方
面的改革。由于抗战期间中国与国外的交流减少,致使教材陈旧,失去时间性。

“所以现代化学教材之贫乏与落伍,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 第四,中学程度
的不齐和大学教材的重复问题。在许多中学里已近读完了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化
学课程,到大学又读一次,大学里化学课程好多都是重复的,造成了学生学习


张岂之主编,陈振江,江沛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23 页。

吴光云:《谈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特刊》,1948 年特刊,第 46-47 页。

唐甯康:《对于化学教育的改革意见》,《时代学生(上海)》 ,1945 年第 1 卷第 2 期,第 6 页。

唐甯康:《对于化学教育的改革意见》,《时代学生(上海)》 ,1945 年第 1 卷第 2 期,第 6 页。

唐甯康:《对于化学教育的改革意见》,《时代学生(上海)》 ,1945 年第 1 卷第 2 期,第 6 页。

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学兴趣的下降,需要教育部加以改良。民国时期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其内容
已是大学一年级的化学知识,造成了知识重复学习的问题。同时,由于与国外
的交流较少,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而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时效性很重要。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称为人们救国的一种方式,因而兴起了许多职业中学,
化学学科在一些中学中偏重实践性,忽视了理论学习,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科研能力不够,化学不能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
1948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因物理与化学的密切关系初中的化学
与物理合并为“理化”,每周 4 小时授课,间周实验一次,每次 1 小时;高中
化学第二年教学,每周 5 小时。在师资方面,部分大学的附中和一些国立、省
立高中,常有大学教授兼课,有的大学附中还自编、出版了化学教材和学生实
验用书。同时,在化学教学手段上也作了一定的改进,为加强形象化教学,当
时国内复制和拍摄了部分化学教学影片。“据 1946 年统计,复制外国的影片有
玻璃制造等,自己拍摄的影片有制造酒精、制造肥料、造纸、制碱、浙江制盐
等。但是由于放映设备极为有限,这些影片只局限于少数大城市的学校中用。”

战后各项事业的复兴曾带来化学教科书的繁荣出版,化学教科书在

“1946-1949 年出版 19 种” ,为近代化学教科书出版的最后一个高峰期,主
要原因是战后国对发展科学教育的期盼,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除国人自编之外,
尚有美译教科书出版,其中由美国人布莱克、科南特二人编写的《实用化学》
最受欢迎,被很多高中学校所使用。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化学教育有以下特点:第一,教材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出版数量有所下降,美国的化学教科书在中国开始流行,以布莱克、科南特二
人所著的《实用化学》为代表,在国内有十几种译本,很受欢迎,从侧面反映
了国产教材的问题;第二,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学以致用,为抗战服务;第三,
教学内容上做到了较多联系实际;第四,教学法上,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启发式、
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为了形象化教学,部分大城市开始尝试影片教学,类似于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第五,受战争的影响,讲习会等形式教法研讨减少。


张家治、张培富等编:《化学教育史》,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47 页。

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14 年第 2 期,第 100
页。

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第一节 1927 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1865 年,京师同文馆增设算数馆,教授算数、天文、化学等课程,这是中
国官方最早开设的化学课程,可以认为是我国化学教育的正式开端,自此以后兴
办的新式学堂大都设有化学课程。1902 年 8 月 15 日,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
章程》,规定在中学第三年讲授化学,第四年讲授化学试验,每周 3 小时,占每

周课时总数的 7.9% ,并且设立化学试验房,标志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在新学制中确立其正式课程的地位,化学成为中学堂必修的学科。壬寅学制因各
方不同意见没有施行。1904 年 1 月 13 日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学增加
到五年,物理与化学合并为理化讲授,主要内容有“讲理化之意,在使知物质自
然之形象并其运用变化之法则,及与人生之关系,以备他日讲求农、工、商业及
② ③
理财之源” ,化学在第四、五学年开设,每周 4 小时,占课时总数的 11% 。需
要说明的是清政府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
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1909 年 5 月,学部奏请朝
廷仿行德国制度实行文实分科,获得批准。文、实科按不同要求通习或主修化学
(理化),文科讲授普通化学,在第二至第五年开设,每周 2 小时,占每周课时

总数的 5.6% ,仅具象征意义了,不利于科学的传播;实科则讲授无机化学、有
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定性定量分析法,矿物化学等,更加细化,化学在第四、

五学年开设,每周 8 小时,占课时总数的 22.2% ,比重较大。1911 年学部对文
实分科课程进行了调整,文科理化只在第四年开设,每周 2.5 小时;实科理化在
第四、第五学年开设,分别为每周 5 小时,5.5 小时,化学的课时量又有所减少。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发布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


壬寅学制中学四年,设置 12 门课程: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
博物,物理,化学,体操。一二学年,每周 37 小时;三四学年每周 38 小时。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31 页。

癸卯学制中学五年,设置 12 门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
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每周 36 小时。与壬寅学制相较,西学比重减少,中学比重增大。

文科的主修科为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通习课为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
理财,体操。每周 36 小时。

实科的主修课为外国语,算学,博物,物理,化学;通习课为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
理,法制理财,图画,手工,体操。每周 36 小时。

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立伊始便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按四年

制中学拟定了普通课程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课程标准”这个名词 。
1912 年 9 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发布《中学校令》,12 月 2 日公布的《中学校令施
行规则》规定了理化课程要旨“物理、化学要旨,在习得自然现象之知识,领悟
其中法则对于人生之关系。物理、化学宜授以重要现象及定律,并器械之构造作

用,元素与化合物之性质,兼课实验。” 理化课在第三、四学年开设,每周教
学时数为 4 小时。1913 年 3 月 19 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化学
课的主要内容是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大要。
民初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效仿的是日本学制,此学制最大的弊端在中
学部分,中学四年的时间对升学或就业的学生都感到困难。1922 年,全国教育
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制定《学校系统案》,11 月 1 日《学校系统改革令》以中
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名义公布实施,此学制称为“壬午学制”又称为“六.三.
三”学制,中学自此分成两个阶段——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随即由全国教育会
联合会发起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集各科专家于当年 12 月在南京开
会,拟定了初级中学必修科科目学分表,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科及普通科分组必修
科科目和学分分配表,1923 年又对高级中学的学分做了修正。课程标准采用学
分制,并不规定各科的年度分配以及周课时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给学校和学
生留下了充分的自由发挥和选择的空间。初中设置的自然课程包含了动植物、矿

物、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科,16 学分,占比 8.89% ,各科以生物
与理化较其他科为重。高中普通科分文(第一组)、理(第二组)。文科组方面
学生须选择自然科学或数学之一种,6 学分;理科组方面物理、化学、生物三科
学生选习二科,每科 6 学分。
从 1904 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到 1923 年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化学都
是中学的必修课程,规定了其每周课时数,每周 4 小时左右,课时相对合理,课
程内容以无机化学知识为主。虽有标准的颁布,但并没有教科书明确说明依照标
准编写,有较高的自由度,这种情况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生了改变。


“课程标准”这个词贯穿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废止,改称“大纲”等名词,21 世纪我国新一轮课
改中又重新使用了这个名词。目前最新的课程标准是 2017 年修订的课程标准。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681 页。

初中计有社会科(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国语、外国语),算学科,自然科,工艺科(图画、
手工、音乐),体育课(卫生、体育),总计 180 学分(算选修 16 学分)

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在暂行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国民政府颁布了教育宗旨。从表面上来说,实行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是为了建设三民主义的国家,为人民谋福利,本质上仍是秉承
1927 年 5 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发出的实行“党化教
育”的号召,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二十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
合的主义,只有依照总理的三民主义,拿三民主义来做一个中心思想,才能统一

中国;……以党治国,是以党义治国。是以本党的三民主义来治中国。” 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本质上是为国民政府准确地说是为国民党服务的。因此
为了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与引导,22 年间,教育部先后五次修订了中小学课程标
准。课程标准的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也是满
足最高程度生活活动的工具。教育目的,跟着时代思潮,社会环境,发生变迁,

课程标准,也在随时改革中。”
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准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的两年内并未颁布课程
标准,各省为了教学的需求,有些省份制定了本省的课程标准。如 1928 年山东
省政府颁布了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根据三民主义,继续小学之基本训
练,实施普通教育,而以职业教育上之初步训练辅之。初级中学为适宜学生个性,
与社会需要起见,自第三学年起,分普通组与职业组,分别选科;职业组得延长

一年。” 其中化学(理化)在第三学年开设,每周 4 小时,4 学分。教育界对
课程标准的期盼也是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之一。
1928 年 5 月,大学院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重新制定了《中华
民国学校系统》,同时决定组织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制定各科新的课程标
准,“中小学课程标准,我们不能在大会短少期间忽促拟定,决定请大学院组织
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以六个月制定草案,三个月征集各方意见,三个月整


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5 页。

钱用和:《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修改中应该注意的两要点:“生计教育”和“道德教育”》,《江苏教
育季刊》,1931 年第 3 期,第 1 页。

《法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暂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附表)》,《山东教育行政周报》,1928 年第 3
期,第 11 页。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一年以内全部完成。” 8 月,大学院颁布法规《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
会组织大纲》,共有九条规定。首先规定的是委员会的性质和其任务“第一条:
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为大学院专门委员会之一,专司中小学课程标准起
草事宜。第二条:本委会职务如左:一、规定中小学必修课及选修各项科目;二、
制定小学各科教授时间分配标准表;三、制定中学各科学分标准表;四、制定中
学各科课程标准;五、制定中小学各学年或各时间各科教材要项;六、制定中小

学各科教学方法要点。” 其性质为隶属于大学院的专门负责起草课程标准的机
构,明确了任务要点。在人员组成上“本委员会,除大学院普通处及文化事业处
处长科长为当然委员外,并由大学院延聘下列各项人员组织之:一、现任小学中
学大学教职员各三人;二、现任教育行政人员三人;三、教育专家五人,前项专

家,须明了本党党义,或于幼稚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有深切研究者。” 从人员
构成上来看体现了专业性的特点,都是对教育深有研究之人,专家须明了本党党
义则是为了贯彻“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要求此项工作一年为期最先六个月拟
定草案,次三个月征集各方意见,最后三个月整理完成,并由大学院院长核准公
布。随即成立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新中小学课程标准草案
的制定工作。
经过一年的收集整理各方意见,并且制定过程极其严谨,“先后共开大会三
次,期间又开分组分科之审查会议若干次,议决各科目及学分支配后,再分别聘
请各科专家分别审查,由教育部普通教育司总汇其成,从事整理,手续十分精密。”

教育部于 1929 年 8 月先后颁布幼稚园、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普通科的
课程标准。国民政府公布的课程标准包括总纲及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
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科目、课时数及实施通则。分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教
学科目的教学目标、时间分配、教材大纲及实施方法。中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中
学依旧试行学分制,初中及高中分列,高中实行选科,但不再文理分组。初中总
共 180 学分,自然科 30 学分,占 8.3%;高中总共 150 学分,其中化学 8 学分,
占比 5.3%,与物理,生物学学分相同,比国文、外国语、数学的学分要低很多,


《国民政府下之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二)宣言》,《教育杂志》,1928 年第 20 卷第 6 期,第 2 页。

《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国立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8 年第 59 期,第 5 页。

《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组织大纲》,《国立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1928 年第 59 期,第 5 页。

《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完成》,《申报》,上海书店,1929-06-14:372.转引自 霍益萍,金忠明,王伦信
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版,第 119 页。

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述三主科总计 69 学分。但比党义、历史、地理三科文科的学分高,体现了政
府对化学等理科的重视。

表 2-2-1 1929 年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初中各科学分
学科 党义 国文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自然科
学分 6 36 20 或 30 12 12 30 15
学科 生理卫生 图画 体育 工艺 职业科目 党童军 总计
学分 4 6 9 9 15 或 5 不计学分 180


表 2-2-2 1929 年暂行中学课程标准高中各科学分
学科 党义 国文 外国 数学 本国历 外国历 本国地 外国
语 史 史 理 地理
学分 6 24 26 19 6 6 3 3
学科 物理 化学 生物 军事训 体育 选修科 总计
学 练 目
学分 8 8 8 6 9 18 150

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分别是《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
《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与《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
课程标准》。其中都强调了“暂行”二字,教育部对此有过说明“此次所定标准,
印发各地学校充分实验,随时以所得结果,报告本委员会。一面征集批评,籍供
讨论。是类报告与批评,均以一年为期,俾臻完善,明年七月,当再约请专家与

委员详加修订,然后正式公布,俾全国初级中学一律遵行。” 暂时二字说明此
次课程标准只是一次试验,以后在征集各方意见后会制定正式的课程标准。
初中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的起草人是王琎、伍献文、朱昊飞、吴子修、秉志、
张景钺、郑贞文、彭世芳;高中暂行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人为陈裕光、曾昭抡、
王鹤清、刘拓。王琎(1888—1966)分析化学专家,福建闽侯人,祖籍浙江黄岩,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1 页。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1 页。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说明》,《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2 页。

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早期著名化学史家和分析化学家,是中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
者之一。1907 年考入北京译学馆学习英文。1909 年参加清廷“赔款学生”考试
通过后留学美国柯兴学院、理海大学攻读化工专业。1914 年毕业,获化学学士
学位。毕业当年与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竺可桢等人创立了
中国科学社。1915 年回国,先后任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数理化学部教授、化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中国
科学社论文讲演委员会委员等职。20 世纪 20 年代末,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
先生之邀,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此时的王琎已是中国化学界著名学者。
朱昊飞(1892-1934),浙江乐清人,1917 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天
津女子师范学校。“一战”之后去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回国后
任北京、广州中山、浙江等大学理学院教授,致力于染料化学研究。在此期间,
自编或与吴冶民合编了近十种中学化学教科书,1933 任世界书局编辑,专门编
著化学、物理类专著和教科书。20 年代末,朱昊飞针对中国当时的化学教科书
提出过批评意见,参与 1929 年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是十分合适的。化学家郑
贞文此时正任职商务印书馆专门从事化学教科书编写,参与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
可以把编书的经验加入课程标准中去。张景钺、伍献文、吴子修、秉志、彭世芳
为生物学领域专家。
陈裕光(1893-1989),浙江鄞县人。1905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附属中学—
—成美学馆。1915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1917 年留学美国,入 克司大
学进修化学工程,再进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有机化学),获化学硕士和哲学博士
学位。1922 年学成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校评议会主席等
职务。1925 年到南京以后,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国民政府成立后
即规定教会大学校长应由中国人担任,1927 年 10 月陈裕光被聘为南京金陵大学
校长,成为中国人中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第一人,直至新中国初期一直担任金陵
大学校长职务。1932 年到 1936 年任中国化学会首任会长,可见其在化学学术界
的地位。曾昭抡(1899-1967),湖南湘乡人。1912 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读书。

1915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学习。1920 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工
程,后又学习化学。1926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在广州兵工


清华大学的前身,这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八年制学校,毕业后均可去美国留学。因学习
成绩优异,曾昭抡入学后经过考试,又一年级跳级到四年级,八年的课程五年即毕业并赴美留学。

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验厂当技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聘为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后任化
工系主任。1931 年调任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主任。曾昭抡也是中国化学
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刘拓(1897-1968),化学教
育家,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留学美国,化学专业,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大教授,
著有多部中学化学教科书。此时的曾昭抡正在中央大学任教,参与化学科学编者
的制定很方便。王鹤清是北平师大附中的化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通过他们的简历看出,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们均为化学专业出身,甚至有
过留学经历的,是当时中国化学界的代表。其职业有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
机构专门的著书人,不管在专业出身还是职业搭配上都是合理的。

二、1929 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一)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初中自然科标准中包含了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矿物
学、地质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课程。自
然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倾向于初中自然科应渗透教学,“初中自然科教材,不
宜为各该分科的系统和术语所拘束,宜以儿童常识为出发点。即以常识为中心,
将各该科的教材分别融合之。现时坊间所发行的初中自然科各种教科书,无一注

意此点,因此不但其教材与高中重复,且与儿童之年龄和程度,亦甚不合。” 这
样做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方便教学。
自然科中的化学在第二年开设,并兼及矿物学地质学大意。化学知识在第二
年讲授考虑到了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发展程度,第一年开设的是植物学与动
物学,动植物作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更容易接受。
目标:知识目标要求“考察自然界的普通现象和相互的关系,使有紧要的科

学常识。使知自然界的简单法则及科学方法之利用。” 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
是基本的科学知识,二是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这
是最基础的,尤其科学方法的学习。能力目标要求“养成观察,考察及实验的能

力与习惯” ,实验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


《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35 页。

《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24 页。

《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24 页。

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情感目标要求“使知自然界与人生的关系,

诱掖爱好自然的情感及接近自然的兴趣” ,促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培养学生爱好自然的情感与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其最终目标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作业要项: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此课程标准规定的作业
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教室作业,主要是学生讨论问题;二是实验室作业,主要
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并明确记录实验现象;三是课外作业,课外作业也具有一
定开放性,要求学生随时举行野外观察,采集标本及实地参观,并阅读一些科学
类书籍,以增加科学知识。作业要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与方法,值得现在借鉴。
教材大纲:化学在第二学年开设,第一学期主要学习空气与水;第二学期学
习土壤与食物。所讲授的化学知识是和生活相关的空气的组成、水的组成、酸碱、
食物成分等,不涉及化学基本定律。
教法要点: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实地观察与实验起首,然后用归纳法导出
自然律。除教室实验外,可试行种种设计与调查,使学生注意环境所习见之物,

以养成科学兴趣。” 教学法要求改变以前“注入式”的讲解教学,采用新式的
“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室与课堂,以实验与调查为主要学
习方法,可以说在科学学习中“启发式”教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毕业最低限度:主要有两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二是能自作简
单之实验,即包含了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两方面,并没有规定在毕业会考中如何
实施化学课考核。
(二)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
1929 年的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中分为混合的与分科的两种。分科的自然科

其中第三种则是理化科(物理、化学) ,其课程标准题目中标注为(分科的,
其三)。
目标:知识目标“使由寻常习见习知的事物和现象中,能自动的发现彼此间

的关系和因果律” ;科学方法培养“养成随时随地能注意自然现象与事物的良


《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24 页。

《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27 页

其一为植物学,其二为动物学。

《初中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33 页。

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好习惯,使知利用自然的方法” ;情感目标“使明了科学的基本材料,就是有
组织的常识,以养成研究科学的兴趣,使受自然科学的陶冶,能领悟精勤,诚实,

敏捷,组织等诸美德,是成功事业的基础。” 也是要求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探
讨科学,最终目标是养成诸多利于事业成功的诸多美德。即遵循三民主义教育宗
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业要项:学生的作业包括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堂上的笔记与作图,包
括知识点的记录与老师示教实验的记录;二是实验记录,指的是专门的学生实验,
在做实验室记录实验现象并画其图像,完成实验报告交由老师批改;三是采集标
本制作器械,观察实物和自然现象。鼓励学生自行制造实验器械,采集矿物标本,
参观工厂等。通过这种作业可以更好的联系生产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四是课外阅览杂志书籍的指导和摘录。这是针对学生在课外很少阅览自然科
的参考书制定的,培养学生自觉阅读课外自然科书籍的习惯。标准给出了一个例
子如何培养学生对理科的兴趣,“化学教到水晶,教者可以使学生参考地理学,
令查出水晶的产地;使参考矿物学,令查出水晶的结晶形种类和功用;使参考高
等化学教科书或参考书,令查出水晶的成分和其他方面的记载。或使学生参阅某

种杂志,查出其中关于水晶的记录,即中国古籍中有关水晶的记述和感想。” 通
过这种多科联系的学习方式,把化学与其他科联系起来,这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
趣。指定题目与学生,引导学生自行查阅书籍,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自然提高。
时间分配:初中自然科,每周四小时,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生物(植物学)2 生物(动物学)2 理化(物理)1
理化(物理)2 理化(化学)3
计分物理与化学(矿物学附)各以每周三小时,教授一学年完毕。
教材大纲:化学包含了十四章内容,分别是空气、水、盐酸、铁、硫磺、食
盐、石膏、碳酸气、火药、磷、贵金属和合金、石英、人体的营养、元素的概要
和分类。此次的化学标准没有涉及化学基本定律与有机化学初步,甚至元素的概


《初中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33 页。

《初中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33 页。

《初中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34 页。

4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和分类也是只有一章。其主体内容知识主要是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如空气、水、
实验、火药、人体营养等,给出的理由是“初中学生,除初级小学四年级基本教
育不计外,仅受有高级小学的两年补充教育。论其程度原比旧制中学生的相当学
年者为低,其年龄亦较幼,因此初中自然科的教材,当然要与旧制中学要有显著
的分别。故本要目力矫时弊,第一要免去初中教材过多及过深的缺点,第二要避
去初中和高中教材重复的缺憾,概以常识为中心,不为科学的本身组织所拘束。
但初中程度所应了解的理化教材,实已融化于常识里边,使学生由常识进入科学

方面。” 这样虽然让学生易懂,但不讲基础理论,学生只了解了生活常识,建
立不起来化学知识体系。
教法要点:采用“启发式”与“发问式”教学,多用归纳的方法,实验的证
明,使学生对于寻常习知的事物和现象。直接讲授时,也应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
位,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前当提纲撮要,令学生按纲记目,重在获得实地经验和新
旧观念的联络。
(三)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课程标准
目标:高中的目标比初中的目标更加具体,知识目标“培养化学理论的常识,
培养应用化学的常识(与共农商矿医等有关系者),使知化学定律的应用及问题
② ③
的计算” ,情感目标“鼓励化学实验的兴趣,养成参考化学书报的习惯。” 此
目标注重化学知识的养成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实验与阅读化学书报的重
要性。
作业要项:有三类作业。(一)讲习:讲习前先由学生预习教师所指定的功
课,并提出疑问;讲习时,由教师指导,按时讨论,学生记录讨论结果,教师随
时检查学生的笔记。(二)实验:实验自始至终,由学生单独或同组负责,实验
过程中,学生随时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并当堂完成实验报告教给教师,避免在
课外抄写。(三)参考:包括课程参考与随意参考。与教材相关的书籍,由教师
选定数种,作长期的阅读为课程参考;与教材无直接关系,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化
学书报,中学生任选数种,作不定期的阅览为随意参考。这种作业很有灵活性,
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拓展化学基础知识。以上规定了教学实施的三个方


《初中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其三)》,《河南教育》,1930 年第 2 卷第 16 期,第 41-42 页。

《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课程标准》,《湖南教育》,1930 年第第 16 期,第 9 页。

《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课程标准》,《湖南教育》,1930 年第第 16 期,第 9 页。

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少学校的化学课可以做到,尤其学生单独完成实验,
放在现在的条件下也很难完成以上三个要求。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教学建议,和
20 世纪 20 年代始中外之间的教育交流有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时宣传其“儿
童中心论”,得到了部分中国学者的认同,胡适就是其忠实信徒。以上三方面的
教学要求即体现了“儿童中中心论”。
时间及学分之支配:“讲习每周三小时;实验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参考

每周平均三小时;共八学分,一年修完。” 一周学习化学的时间为 9 小时,但
只有 6 小时的课程,剩余 3 小时为自修。
教材大纲(教材与初中自然科相衔接):分三部分。(一)讲习:建议增加
理论材料,如气体定律、原子分子论、液体的电离论、周期律、方程式的习题、
反应的速度变化等。(二)实验:每学期实验,约有十六至二十次,其次序与性
质,可随各校状况酌定之,并附有实验纲要。(三)参考:大纲制定了以下参考
用书:(1)常识丛书;(2)少年自然科丛书;(3)科学月报;(4)日用化学;
(5)化学小丛书;(6)化学家小传;(7)化学故事等。大纲建议教材以实验
入手,并用作中心,体现了化学的课程性质—实验的科学。教材大纲并没有给出
具体标准,说明了暂行标准的不成熟。
教法要点:建议采用“讨论法”与“归纳法”,实验方面,师生之间,多用
个人接谈方法,课程与实验的性质与次第,应大致相符,即实验要与课程同步。
鼓励师生之间多交流,是一种进步,改变单向传授的局面。
毕业最低限度:主要有四点“(一)能利用化学通则,解释日常现象;(二)
能计算普通的化学问题;(三)能略读普通的化学文字,但求了解大意;(四)

能设简易的化学实验。” 实际上包含化学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两个方面,并能
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三、1929 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在暂行课程标准颁行以前,有些学校制定饿了本校的课程标准,比如江苏省
立中学开设的化学课程有:
甲、普通化学:八学分,普通科一年级,师范科二年级必修。该课目标,在

《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课程标准》,《湖南教育》,1930 年第 16 期,第 10 页。

《高级中学普通科化学暂行课程标准》,《湖南教育》,1930 年第 16 期,第 7 页。

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灌输化学常识,使学者明了化学与人生及其他科学之关系。课本用 Mcpherson and


Henderson: Elementary Chemistry .
乙、化学实验:二学分,普通科,师范科二年级选修。该课目标,在增进学
生手术上的经验,并于所学理论得明晰之证明。课本由教者自编活页本。
丙、应用化学:三学分,师范科三年级选修。该课目标在实习化学小工艺品
之制法,并注意苏州附近之化学工艺,以冀学校与社会互相呼应。课本用王义钰
编:普通应用化学。
丁、高等化学:六学分,普通科三年级选修。该课目标对于化学上的的重要
理论及计算方面,作进一步之讨论,以立研究高深化学之基础;并注意升学之准
备。课本用:Holms: General Chemistry .

暂行课程标准颁行后,各校有了共同的课程标准,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社
会上给与了较多的关注与评价,有人认为初级中学自然科的学分偏低,“初中的
自然科学,无论混合制或分科制,均为十五学分,实占全部学分十二分之一……
照现在的情势,自然科学对于初中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功用,只有十五个学分,

似觉太少。” 其中混合制第一学年五学分,以植物学动物学为主体;第二学年
五学分,以化学为主体,兼及矿物学地质学大意;第三学年五学分,以物理学为
主体,兼及天文学、气象学大意。分科制分植物学、动物学、及理化三种,其中
植物学三学分、动物学三学分、理化九学分。高中的自然科学学分则令时人相对
满意,“从前高中普通科的公共必修科,差不多都是社会科学,文科的分科必修
仅规定自然科学或数学六学分,所以若是人文科的,差不多便与自然科学永世绝

缘,这次高中普通科课程,仅物理、化学、生物及数学四门,占四三学分 ,相
当全学分百分之二八.七,大概从前高中理科的分科必修都保留了,文科分科必
修都取消了,所以注重自然科学,确是这次高中普通科课程之特点,也是优点。”

初中化学课与矿物课应该分授,“矿物与化学,并非不可混合教学,但事实上,
化学教师对于矿物未必能有深切之明了,教学上不免感觉困难,且所定化学学程

纲要包含矿物部分,亦嫌过少。”


王霞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48/49/50 期,第 63 页。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之讨论》,《教育杂志》,第 23 卷第 9 期,第 33 页。

见表 2-2-2。

毅夫:《课程标准征文选载:对中学暂行课程标准之意见》,1930 年第 18 期,第 7 页。

沈亦珍:《本校试行课程标准之意见》,《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31 年第 56 期,第 2 页。

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暂行课程标准相较于 1922 年新学制后的课程标准,高中文理不再分组,虽


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亦增加了学业负担与学习难度,“课程应顾及学
生之兴趣,有近于文者,有近于理者,强使之间,似有未当,而教者学者,双方
均感困难,亦非所宜……一年级不分组,自第二年起,仍分文理两组,选修科目

加以限制,并组成有系统之排列,以免一般选科流弊。”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化学教育大有改观,尽管实际情况与规定仍有出入,
但不设化学课程的现象是完全杜绝了。而且在课程标准里,对教材内容也作了明
确规定,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章可循。教育部于 1932 年颁发中学会考办法,
随后又规定各校招考新生的科目,均以化学为考试科目之一,考试范围则以部颁
化学课程标准为根据。因此,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于提高和统一当时中国各校化学
教学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中学生的化学水平因此也有了较明显的进步。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2 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公布以后,教育部同时通令各省组织研究会,并指
定学校研究试验,于 1930 年 6 月前将试验的意见呈报教育部以供参考,也就是
一年的时间用来收集反馈意见。但是由于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在实行过程中发现
“案查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幼稚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普通科之四种,前
经本部订定,印发该厅,令饬所属学校实地试行在案。现试行期间瞬将届满,各
该校对于此项课程标准,实地试验结果如何?未据呈报。本部修订各该标准,亦
无从依据。事属学校课程,关系重要,本部不厌求详,兹特将试行期延长一学年。”

各校对于暂行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并不十分的积极,没有结果反馈,订正课程标
准便无从下手。一年后即 1931 年 6 月,教育部延聘专家组织中小学课程及设备
标准编订委员会,根据各省的意见加以修订,完成之后,正拟公布,因“九·一
八”和“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遂行搁置。
1931 年 9 月 3 日中国国民党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
原则》规定中学课程应当“一、全部课程的编制,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二、课


沈亦珍:《本校试行课程标准之意见》,《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31 年第 56 期,第 6 页。

《中小学课程标准延长一年》,《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 年第 502 期,第 22 页。

5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之教学,应与训育的实施相关联;三、学习之事项,应尊重个性,使之自由活
动,而发挥其特长;四、理论之探讨,应与实际作业或实际生活沟通;五、注重

童子军(初中)军事训练(高中)看护实习(女生)。” 1931 年 12 月 21 日,
中国国民党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确立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规定高
中不分文理科,现有之工农商等高中,均应改为职业学校。
正式课程标准制定的另一个背景是综合中学制度的废除。1928 年 3 月,国
民政府颁布《中学暂行条例》,规定中学仍采用普通、师范、职业综合为一的体
制。同年 8 月出台的《中华民国学校系统草案》,虽规定师范、职业学校可单独
设立,但高中仍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等科。1931 年国联教育考察团来中国
考察教育,对“中学分科太多,每科学生极少”的状况,提出尖锐批评。1932
年 9 月起,教育部根据现实情况及国联教育考察团意见着手整顿全国教育。是年
12 月,教育部废除综合中学制,采用欧式单科中学制,相继公布《中学法》《师
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将普通、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分别设立,从而形成
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
教育部根据试行结果加以修订,先有各科专家分别担任拟订中小学各科课程
标准草案,送教育部整理,整理时不独注意是项草案之文字及格式,并参考各省
市教育厅局呈送教育部之实验报告而酌量参考其意见,于 1932 年 8 月举行中小
学课程标准修订会议,详细讨论各科内容。会议上委员李贻燕代表国立编译馆对
于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部修订案,唯多数委员不主张全部推翻,重新编订,遂
由各委员将中小学课程共同修正各点,详加讨论。经过几次开会,修订出正式的
课程标准,并由教育部于 1932 年 11 月 3 日公布正式的课程标准“初级中学高级
中学普通科暂行标准,前经教育部于民国十八年八月及十月分别公布,并通令各
省市教育厅局试行各在案,此次暂行标准,试验期间已逾三年,叠经教育部汇集
各省市试验报告,并延聘实际从事中等教育人员,开会研讨,草定各科正式标准,
复聘请各学科专家,将是项草案,加以最后之修正……该部已于本月三日以部令

公布云。” 正式课程标准中初中科目为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
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每周教学时数为三
十四至三十五小时,在校自习时数为十三至十四小时。高中的教学科目为公民、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90 页。

《教部公布高初中学课程标准》,《海外月刊》,1932 年第 4 期,第 80 页。

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体育、卫生、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
本国地理、外国地理、论理、图画、音乐等。每周教学时数为三十一至三十四小
时,课外运动及在校自习二十六至二十九小时。正式课程标准与暂行课程标准相
较,变化很大:
初中方面:
(一)取消学分单位制,改为时数单位制;
(二)每周学生工作时间平均每日以八小时计算。每周共四十八小时,其中
三十五至三十六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十二小时至十三小时为自习时间;
(三)党义改为公民;
(四)英语改为三年课程,取消第三学年选修办法;
(五)工艺科改为劳作科,并增加教学时数;
(六)自然科改为分科,分列植物、动物、物理、化学四科;
高中方面:
(一)取消学分单位制,改为时数单位制。因中学有修业年限之规定,故不
需学分制;
(二)党义改为公民;
(三)每周教学时数平均为三十三小时;

(四)取消选修科目,加重语文、算学、史地等科分量。
上述变化的理由有:“一、因中学修业仍为学年制,各科教学仍依时间计算,
故取消学分制,以免学分与教学时间之计算分歧;二、初中延续小学之基本训练,
高中为培养升入大学之良好基础,所有各学科目与时间均经审慎支配,无庸令学
生复加选择,故高初中一律取消选修科目;三、遵照中央决议,党义教材应分别
纳入公民历史地理等科目,不再另设党义一科;四、规定自习时数,使学生每日

之学习总时间,为适当之分配,以期劳逸均衡,无碍于身心之发展。” 但此次
课程标准修订取消了学分制、选课制、文理分组。自习时数有硬性规定,课时量
达到了近代兴学以来的顶点,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为郑贞文、戴安邦二人。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50-351 页。

《对于教育部最近颁布中学课程标准之感言(附表)》,《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2 年第 8 卷第 4
期,第 6 页。

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戴安邦(1901-1999)无机化学家,教育家,江苏丹徒人。1919 年考入南京
金陵大学,1924 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后升任讲师。1928 年
考取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专攻化学。次年即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
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33 年任教授直至新
中国初期。戴安邦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31 年的戴安邦刚回国,即参
与了正式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首先是教育部请的专家基本是江浙地区尤其是南
京的高校与研究院,1929 年暂行课程标准的制定者陈裕光即为金陵大学校长,
教育部曾多次与金陵大学合作,《中学化学设备标准》也是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
理学院制定的。其次,戴安邦作为刚留学归来的化学家,其知识与思想较新,金
陵大学遂委派其代表金陵大学参与正式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此时的郑贞文
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32 年正式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郑贞文被国民政
府主席林森推荐离开了商务印书馆,回到家乡福建任教育厅厅长长达 11 年之久。

二、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一)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目标:知识目标,“使明了寻常事物与自然现象中相互之关系,而有普通的

科学常识;使知自然与人生之关系与利用自然之方法” ;能力目标,“养成随

时随地能注意自然现象与事物之良好习惯,训练观察、考察与思想之能力” ;
情感目标“使受科学之陶冶,能领会精勤、诚实、敏捷、组织等诸美德为成功事

业之基础。” 与 1929 年《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相比,本目标着重培养
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化学教育家张子高先生亦重视观察力的培养,认为理化
教学有四种目的,“(1)得理化上之公民常识;(2)养成观察力;(3)发展

思考力;(4)发展想象力。” 但是其文字表达上仍相对空洞,课程目标“虽然
是学科学的金科玉律,但移用于初中物理或高中理化,亦均无不可,并不是初中

化学的唯一目标。目标既然空洞,编书的人就失去了方针。” 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历次颁布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普遍存在目标过于空泛的问题。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7 页。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7 页。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7-8 页。

张子高,周邦道:《理化自然科学之教学法》,《教育汇刊(南京)》,1921 年第 2 期,第 1 页。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6 页。

5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支配:讲习一学年,二年级开设,上学期四小时,下学期三小时。理化
分设后物理在三年级讲授,时间支配与化学相同。课程标准中初中计有 15 门课

程 。在第二学年,化学的课时数仅次于国文、英语、算学三科,占当学期课时
量的 11.4%(上学期)、8.8%(下学期)。除此之外,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周在
校自习的课时数,每周 13-14 小时,学生亦可以在自习时间学习化学。1929 年
的标准则要求第三学年下学期开设化学(分科的,其三理化),每周讲习三小时。
正式的课程标准在时间支配上明显多了,多了一学期,这和理化的分设有关,单
独的化学课其分量必然增加,需要的教学时间相应增加。
教材大纲:与暂行课程标准相比,仍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水、食盐、硫
磺等事物导入化学,不同的是在后面其化学节本知识增多,包括混合物、化合物、
元素、分子、原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电解、中和、氧化还原等基本
的化学术语,并按元素周期律讲解基本的化学元素,碱金属、碱土金属、镁族元
素以及短周期元素等化学最基本的元素与其化合物,这是与暂行课程标准不同
的,是物理化学分设的结果。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纲后面有个注意事项,“教材

应注意本国物产,凡涉及国防化学时,尤宜加意说明。” 这和 1931 年九一八事
变后的国内局势有关,九一八之后即进入国难时期,国人民族意识增强,加强国
防与工业建设,学校的教育是基础,因此这是历史事件在课程标准中的反应。1933
年出版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就是根据此课程标准编写的“本书对于重
要术语,基本原理,都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尽量收罗。并用简明清新的词句,深
入浅出,使学生易于领悟。此为进修高深化学的津梁,学者幸勿以其简易而忽
之……本书对于国产和国防,特别注意,一方使学生明了国产材料,和国内的化
学工业状况,一方使学生知发展国产之有待于科学,及国防和化学和工业之连带

关系。” 这就是课程标准的引导作用,教科书的编写正是在 30 年代后步入正规
化,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完善起风向标的作用。但是其教材大纲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缺乏程度的规定,更像是一本书的目录“目标过于广泛,教材大纲又似目录,那
就失去了标准两个字的意义了……所谓课程标准,应当把各级学校的程度明白规
定,使各级学校的程度各有界限,互相衔接,不重复,又不躐等。编教科书的人,


15 门课程:公民、体育、卫生、国文、英语、算学、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
画、音乐,均为必修课。物理在三年级开设,时间支配与化学相同。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10 页。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第 1-2 页。

5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可依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作为主体内容的教材大纲都具有目录的性质,
缺乏知识应当掌握程度的说明,这是课程标准中最大的不足,即使这样,南京国
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都以课程标准为准。
实施方法概要:以日常生活所常遇之事物或实验现象为出发点导入,以引起
学生的兴趣,徐徐引入教材。举了几个例子,在讲授铁时可以这样讲授“铁何以

生锈?防止生锈有何方法?由此引入金属氧化物。” 铁生锈现象大家都见过,
可是没学过化学大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防止生锈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提出生
活中的问题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如曹元宇编写的《初
中化学教科书》,“本书之编次,是以实验为中心者。此与部定教法之以日常生
活常遇之事物或用实验表示之现象为出发点,先使学生对于该问题发生浓厚之兴

趣,然后徐徐引入教材者,无大不合。” 这也说明了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规范
引导作用。
(二)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得知化学之根本知识,阐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医

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 ;能力与情感目标“引起学生对于化学有明确之观

念及浓厚之兴趣,养成学生敏捷之观察力与准确之思考力。” 与 1929 年暂行标
准相比,目标更加明确,强调化学与国防、工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
这也和 1931 年后的形势有关,中国迫切需要实现现代化以应对民族危机。目标
较暂行标准少了阅读化学书报与培养实验兴趣,更加强调化学根本知识的培养。
时间支配:二年级开设,“讲习一学年,每周四小时。实验每周一次,第一

学期每次三小时,第二学期每次二小时。” 讲习加实验上学期每周 7 小时,占
当学期课时总数的 20.5%;下学期每周 6 小时,占当学期课时总数的 18%,两学

期的化学周课时数均高于其他科目 。与暂行课程标准相比,讲习时间增多了,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6 页。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10-11 页。

胡鸿:《曹元宇编初中化学教科书》,《图书评论》,1934 年第 2 卷第 8 期,第 83 页。

《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9 期,第 4 页。

《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9 期,第 4 页。

《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9 期,第 4 页。

1932 年中学课程标准规定高级中学有科目 17 科(有些科目并非开设 6 学期),即公民,体育,卫生,
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植学,化学,物理,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论理,图
画,音乐。高二年级,总课时为上学期每周 34 小时(自习 26 小时),下学期每周 33 小时(自习 27 小时)
国文与英语每周 5 小时,算学每周 3 小时,历史、地理等科目大多为每周 2 小时,化学课时量最高。物理
在三年级开设,两学期均为每周 6 小时。

5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每周三小时变为四小时;实验时间相对减少,原来每周三小时变为第一学期每
次三小时,第二学期每次二小时。这和教材大纲内容的增多相关。
教材大纲:分为讲授教材与实验教材。与暂行课程标准不同的是,正式的课
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教材目录,共五十四大项,包含基本元素及化合物、基本术
语、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化学生活常识、化学国防等,内容不可谓不多。实验
教材列有二十八个实验,包含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无机物、有机物的实验。战前
出版的化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 1932 年课程标准为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开始重
视实验与基本理论“本书编制,以实验为经,理论为纬,以期适合青年心理之进

程,并涵养其研究科学之兴趣。” 实验与理论作为化学的两大支撑在课程标准
中得以体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当时的化学家认识到了化学的本质。
实施方法概要:作业要求与 1929 年暂行课程标准相同。标准最后专门列有
附注“(一)高中化学课程,不应为大学化学之袖珍缩本。(二)教材之编制应
切合心理之进程。(三)关于理论方面教材,不得超过全部教材之百分之三十。

(四)关于物产方面应注重本国材料。” 教材首先做到的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
能力,不能过深过难,在涉及到物产上则重点讲授本国的物产。

三、1932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1932 年的课程标准太过硬性,该标准“彻底取消了选科制、学分制、文理
分组,每周课时量也达到顶点,可以说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以后最为硬化的课程

设置。” 其课程设置“第一在大学招生考试,标准太高,不顾及中学实际之程
度;第二青年脑筋及志趣,实有文理两趋之事实,而部颁标准,太属硬性,无活

动余地,教学而感困难。” 为解决分科与选科的矛盾,化学科应作为“共同必
修学科,移于第一学年内讲授,每周四小时,第二学年设选科高等化学,每周六

小时,一学年授毕。” 即第一学年作为公共必修科,第二学年新作为选修科开
设,适合对于化学有兴趣的学生。
1932 年的中学课程标准学生负担是相当重的,高中每周教学及自习时数为
六十小时,初中每周教学及自习时数为四十八小时,即高中每天十小时学习时间,


王鹤清:《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 1935 年版,第 1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0 页。

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04 页。

张海澄:《修订高中课程标准之意见(附表)》,《江苏教育》,1935 年第 4 卷第 8 期,第 105-106 页。

张海澄:《修订高中课程标准之意见(附表)》,《江苏教育》,1935 年第 4 卷第 8 期,第 109 页。

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每天八小时学习时间,“工作上之繁重可知,学生是否不感疲乏,教师是否

能担任,姑置勿论;实际上通学生时间之不敷分配,至为明显。” 教师亦工作
繁重,每周任课二十三四小时之外,还需负责管理工作,批阅作业与试卷,研究
备课,十分繁忙。

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首先应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符合教育心理学的
规律,这一点在当时也有人提出过: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教材大纲,当然应与学校的宗旨,学生的年龄,和
学生的国语算学程度相符合。除职业学校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一贯连
接的。但小学自有小学的使命,并不是中学的预备学校。中学亦自有他的使命,
不是大学的预备学校。就学生年龄而论,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约在十三岁至十五
岁左右,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算学程度,照部颁初中算学课程标准,才只有代数的
初步知识。此等学生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的能力,自属有限。故修订课程标

准时,应就学校宗旨和学生程度,将教材内容的程度明白规定。

其次,应统筹全局,顾及每科之间的联系:

(一)课程标准修正时,应统筹全局。看某一部分方针尽之更改是否在他
出亦有需要,某一种修改之方法是否却较他法为良,不应有人提到,遂加修改,
而认为暂无人提及者而为无须改进;
(二)课程标准颁布时,应求组织大体相同,重要部分之区分及名词,应求
一律。各科间某一项目之繁简不宜相差过远。
(三)各科之目标及教法,应详加审核。凡各科共同者,或数科相同者,应

与该科特殊者分别列出标明。
与化学联系最密切的化学当为物理,从理论上说物理是化学的基础,应当
先学物理再学化学,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先学化学再学物理,
课程标准中也没能将与物理联系起来,这是不足之处。


《对于教育部最近颁布中学课程标准之感言(附表)》,《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32 年第 8 卷第 4
期,第 6 页。

施伯侯:《初中理化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7 页。

胡毅:《对于部颁中学课程标准之意见》,《教育杂志》,1937 年第 27 卷第 7 期,第 110 页。

5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36 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随着 1932 年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施,虽然对于促进教学
产生了很大帮助,但是其问题也日益显露,教育界人士要求修正 1932 年课程标
准的呼声日益高涨,“部定中学课程标准,颁行已及三年。期间是非得失,社会

人士,批判颇多。” 各地中学觉得教学总时数过多,高中课程尤为繁重。还有
的教育者认为旧标准的制定者缺乏教学经验,“当初规定中学课程标准的时候,
计划就欠周详些;时间亦较短促些;且所兴议的专家之人选,亦不是十分审慎选
聘的。其中有些专家因为缺乏中学教学的经验,过分估量一般青年的的能力和兴

趣……遂武断的增加各科的教学时数,及过分的提高其程度。” 教学时数过多
是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背景。
课程标准的另一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深。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将要发动
全面侵华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教育也须作出一定的调
整,课程标准的变动也是在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详细
内容如何,我们还没有知道。依我们的意思,目前已是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当此时期修订课程标准,应该有一个总的目标。什么目标呢?就是争求民族解

放。” “方今国命垂危,民族地位遂形衰落,其复兴拯救之要图,当有赖于各

种建设之努力,然教育之建设,诚为复兴之要术。”
教育部从 1935 年 10 月开始着手对正式课程标准进行修正工作,依据各地
中学实施情形,延聘专家,修订教学时数表及各科课程标准。1936 年 2 月,教
育部公布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修订要点如下:
(一)注重养成学生自动研习能力,减轻其课程负担;
(二)注重民族意识;
(三)顾及学生之个性;

(四)兼顾不升学学生;


沈灌群:《中学课程标准之批判》,《国衡》,1935 年第 1 卷第 12 期,第 48 页。

杜佐周:《我对于修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意见》,《教育杂志》,1936 年第 26 卷第 1 期,第 47 页。

《课程标准又将修订》,《中学生》,1936 年第 63 期,第 2 页。

老古:《修正课程标准后》,《生生》,1936 年第 4 卷第 4 期,第 3 页。

《教育部修正公布中小学校课程标准》,《公教学校》,1936 年第 2 卷第 7 期,第 12-13 页。

6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 1932 年课程标准相比,初高中学课程标准又有以下改动:
初中方面:
(一)减少教学时数为每周三十一小时;
(二)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童军、国文、英语、算学、自然分科(生理、
卫生、植物、动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
(三)第三学年得习四小时职业科目,因此又恢复职业科目在初中课程之地位;
(四)取消十二小时自习之硬性规定,改由各校自行斟酌办理;
(五)修改劳作课程,适合各校实际情形;
高中方面:
(一)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论理、英语、算学、生物学、
化学、物理、本国历史、外国历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图画、音乐等。每周
教学时数减少为三十小时;
(二)算学分甲乙二组,适应个性;
(三)第三学年增加职业科目;
(四)图画音乐二科,得专习一科;

(五)取消自习时数之规定
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为陈可忠、李方训二人。
陈可忠(1898-1992),有机化学家,教育家。福建闽侯人,1920 年毕业于
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1924 年获该校的学士学位,旋入芝加哥
大学,次年获硕士学位。1926 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1924
年与王箴、庄长恭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化学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学术团体之一。
1926 年回国后被广州的中山大学聘为教授,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1932
年国立编译馆成立时,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1932 年与陈裕光、曾
昭抡、李方训等人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期间,为化学名词的统
一命名工作及教科书的审定工作做出了贡献。此时的陈可忠正任职国立编译馆这
一新的文化机构并作为自然组的负责人(同时又是化学家)参与 1936 年中学课
程标准的制定就顺理成章了。
李方训(1902-1962),物理化学专家,江苏仪征县人。1921 年考入金陵大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51 页。

6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学习,192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 年又赴美国留学深造,1930


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先后任金陵大学教
授、理学院代院长、副院长、院长等职。此时的李方训正任教于金陵大学,化学
课程标准的制定通常会有金陵大学化学教师的参与。

二、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一)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目标:与 1932 年课程标准不同的是多了一项“使知化学与衣,食,住,行及

国防之关系。” 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仍保留两条“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现象
有浓厚之兴趣,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自然现象之良好习惯;训练学生观察,考察,
思想,尤其实际应用之能力;使受科学陶冶,能领会精勤,诚实,敏捷,组织等

美德。” 这两条目标可以适合所有理科,“此两条目标之好,想读者均能同意。
但究系何一科目之目标则恐不易猜着。因为物理、化学、生物、动物、植物、均
应有而可有此两项目标。实则此二条,只系初中化学三目标之二,而其他各科并

未如此列出,因为如此,颇使人误解,以为此二条为初中化学之特有目标。”
时间支配:讲习一学年,每二周五小时;实验每二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相

当于每周三小时,并改在了第三年开设,化学每周课时数占课时总数的 9.7% ,
与 1932 年课程标准相差不大。1932 年的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实验的时间,此次修
订后,讲习时间减少了,由每周四小时或三小时降为每周 2.5 小时,把时间分配
给了实验课。1936 年冬金陵大学的戴安邦曾对“教授化学之年级及时间支配”
做过调查,148 所初中有 88 所没有实验课,占比 60%,剩下的 60 个班中,实验
每周一小时的有 42 个班,也就是说在开设实验课的学校大部分做到了与课程标
准一致。讲习时间以 2-3 小时为最多,有 117 校,占比 80%,讲习时间亦大多数
符合课程标准。
教材大纲:其主体内容与 1932 年课程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体现了其化学知


《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0 期,第 14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41 页。

胡毅:《对于部颁中学课程标准之意见》,《教育杂志》,1937 年第 27 卷第 7 期,第 108 页。

初中设置 15 门科目:公民、体育及童子军、国文、英语、算学、生理卫生、植物、动物、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六学期每学期课时均为 31 课时,取消了自习课时。物理在二年级开设,
时间支配上与化学相同。

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的科学特性。
实施方法概要:作业要项:“酌量添授化学科应有之特殊教材;是项教材另

定之” ,除了化学教科书之外,另加以课外参考书供学生参考。教法要点与 1932
年的课程标准相同。概要里多了实验教材,有 15 个基本实验。
(二)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目标:多了一点,即“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之养成” ,普通中等教育的
课程大多为升学而准备,多理论,少实践,而大多数学生不能升学。因此在中学
里养成实际应用能力很重要,也是当时发展工业与备战之必要。
时间支配:讲习一学年,二年级开设。每周三小时。实验每周一次,每次三

小时。讲习加实验每周 6 小时,占每周总课时量的 20% 。与 1932 年课程标准相
较,讲习时间减少 1 小时,实验则在第二学期增加一小时,由二小时变为同上学
期一样的三小时,说明实验的地位又有所提高。
教材大纲:做出了微调。1、化学元素 O 的汉译由“养”字改为了“氧”字;
2、化学元素 H 的汉译由“轻”字变为了“氢”字;3、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由“质
量常住定律”改为“质量不灭律”;4、“元素符号”改为“原子符号”;5、“溶
度”改为“溶解度”;6、“造盐元素”改为“卤素”;7、“绿气”改为“氯气”;
8、化学元素 N 的汉译由“淡”改为“氮”;9、化学元素 C 的汉译由“炭”改为
“碳”;10、笨的译名由“安息油”改为“苯”;11、增加一章“染色及染料”;
12、电化学一章增加一节“电镀”;13、碱族元素一章增加“过氧化钠”一个化
合物;14、镁族元素一章增加镁的化合物及锌的化合物;15、铝 这一章增加了
其化合物;16、锰 这一章增加了其化合物;17、铁族元素这一章增加“镍”、
“钴”两种元素,等等。化学译名的变化主要是 1932 年 8 月 1 日-5 日,教育部
在南京召开全国化学讨论会,研讨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及课程标准三大问题。郑
贞文编写的《化学命名原则》经过大会的讨论修订,1932 年 11 月 26 日公布实
施,供全国化学界、教育界共同遵守使用。1932 年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并没有
依据此命名原则,因此在 1936 年修正的课程标准中使用了该原则,这就是化学


《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0 期,第 16 页。

《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1 页。

高中科目 16 科: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论理、英语、算学、生物学、化学、物理、本国历史、外
国历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图画、音乐。本次课程标准文理分组,化学为文理必修科目,在二年级所
有课程中其课时量上学期文科国文课(每周 8 小时)。物理在三年级教授,亦是每周 6 小时。

6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土化进程中对化学教育的影响。实验教材大纲则实验名称更具体,如 1932 年
只列出“氧”一个字,1936 年则具体到氧之制备及性质,说明了课程标准的逐
渐完善。
实施方法概要:作业要项里增加了一条“(三)酌量添授化学科应有之特殊

教材;是项教材另订之。” 特殊教材包括化学参考书以及其他化学读物,供学
生学习化学之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试能力,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学
习化学的资料,这又是本次课程标准的一大进步。

三、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1936 年初高中课程标准有一个共同的变化那就是减少教学时数以减轻学生
的负担,但通过此种方法减轻学生的措施引起了时人的怀疑“教育部接到请求减
少钟点以轻负担之意见后,如认为中学生负担颇重,则应广求减轻负担之各种方
法,加以比较,再采其中之流弊较少者,不宜因为只有人提及此法,遂认此为唯
一方法或最佳方法。平心而论,将钟点减少,而保留目标及教材之大体,并非减

轻负担之好方法。” 虽然此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数减少了,但各科教学大纲
并无太大的变化,因此并未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为此,有人建议可以
通过以下方法解决此问题,“每个学校的教务处,在每学期开学时,能根据课程
标准将一学期中学生该做的工作通盘计划一下,于是各教员可以根据教务处的支

配来分配给学生工作,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得到实际的益处。”
教育部制定的化学课程标准目标仍过于空洞,大纲则过于目录化,为此,化
学教育家施伯侯先生在 1936 年私拟的课程标准则相对具体可行:
1、使学生明了化学的基本术语和化学的普通常识;
2、使学生明了普通化学工业的原料和普通化学药品的成分及性质并化学与
人生的关系。
3、养成学生有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化学品的能力。
4、养成学生有举得出普通天然物品,如空气、水、岩石、泥土、植物、动
物、及家庭中常用品如玻璃肥皂等类中主要成分的能力。


《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5 页。

胡毅:《对于部颁中学课程标准之意见》,《教育杂志》,1937 年第 27 卷第 7 期,第 105 页。

曹萱龄:《关于“修正课程标准”的几句话》,《浙江青年》,1936 年第 2 卷第 6 期,第 21 页。

6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养成学生有认识自然及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1936 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水的教学大纲,“(一)自然水。

(二)蒸馏水。(三)水之组成。(四)氢(制法,性质及用途)。” 施伯侯
制定的则是“a 水的种类和清洁方法;b 水的物理性质(沸点、冰点和溶解);c
用水的电解证明水中含氧气和氢气;d 水的组成(重量和体积,仅述专家测定的
一个结果,不述测定方法);e 水中可取氢气(用钠和水实验);f 实验室中能
制氢气的方法和和氢气能燃烧的实验;g 氢气的主要性质(此处不述还原作用);
h 氢氧燃烧可以生水的实验(证明水由氢氧化合而成);本章可提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蒸馏,电解,溶解等术语和定比定律。” 这个教学大纲要比部颁的
教材大纲更加具体,多了程度的要求,比如水的组成在初中阶段不涉及测定方法。
在教学要点上也更加具体:
1、注重实验多做示范实验;
2、注重学习的时候须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手做到;
3、注重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教材,和关于生产工业的教材;
4、注重常识和应用方面,不作纯粹化学的研究;

5、少讲定律,少谈学理,少做数字演算,以免减低学习兴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
相关,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须重视实验,以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多学习
一些化学常识,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今的课程标准大纲不再目录化,具体可行。如 2000 年的《全日制普通高
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
高为“A: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B: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
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知识识别是什么。C:懂得‘为什么’。能够
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D:能够‘应
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同样对实验操作的教学要求也有程度的规定,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为“a: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12-13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41-42 页。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13-14 页。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18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6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b: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c:能够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有了程度的规定很容易让编者与师生了

解某知识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如在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方面,原子序数的教学
要求为 B,即应知道原子序数是什么,遇到某元素,知道其原子序数。
1936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每周授化学 3 小时,高中每周授化学 6

小时(包括实验 3 小时),但根据汪祥庆 1936 年所做的调查 ,各个中学化学每
周的教学时数不同,初中化学每周的教学时数从 2 小时到 5 小时不等,高中化学
每周的教学时数 3 小时到 7 小时不等,说明教育部规定的每周教学时间的硬性规
定并没有得到所有学校的执行。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情势剧变,战前所订得训教目标,教材纲要等,间有不合
于战时要求的,应有修正补充的必要。教育部根据 1938 年 4 月国民党临时全国
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以及同时出台的《战时各级教育实
施方案纲要》,计划厘定新的课程标准“中小学课程标准,过于繁重,学生不易

负担,应重加厘定,卓并科目,减少时间。” 1938 年,教育部以所订国立中学
课程纲要,不仅为国立中学所用,全国公私立中学均可适用,通令各省教育厅订
定实施办法,转饬所属各中学参照实施。此项纲要包括精神训练、学制训练、体
格训练、生产劳动训练、特殊教学及战时后方服务训练之五项,在政策教育之外,
加以特殊教育,以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同年八月,又令行各中学于初高级中学音
乐图书二科增加教学时数,该二科在初中每周各为二小时,在高中每周各为一小
时,以激发抗战精神,唤起民族意识。随着战事的进行,教育政策的调整,国立
中学的设置,六年一贯制中学的试行,都要求需要修订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为了
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以及提高国民抗战建国的能力。

版,第 413-414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414 页。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0-348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46 页。

6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36 年的课程标准也不再合时宜,《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于 1940


年发表了对 1936 年化学课程标准的意见,建议化学科目应做的改动有:
初中化学教材大纲拟修订如下:
(柒)(二)石油为国防重要原料,宜另立一项。(拾叁)应添皂攀(即硫
酸铜之水化物)。(拾柒)应添碳酸钠。(拾捌)应添硫酸铜。(贰拾壹)应添
氧化锌及硫酸锌。(贰拾玖)(三)肥皂并非营养素,应移入(叁拾)较为妥当。
生活素及矿物质亦当营养价值列入(贰拾玖)。关于理论部分及常用术语为教学
便利计,不宜集中一处,应分散于各关系教材中引入讲授之。
高中化学教材大纲关于国防化学知识似感缺乏,拟增订如下:(十八)硫应
添加氯化硫及芥子气一节。(二十四)在磷之氧化物一节中应添烟幕一节。(二
十九)应添加活性炭一节又(二)碳之氧化物下应添光气一节。(三十一)应添
酮及催泪气二节。(三十二)应添炸药一节。(三十四)(三)应添无烟火药一
节。(四十二)(二)应添黑火药一节。其他各项教材拟修订如下:(六)应改
为空气之稀少元素。各定律及理论应分散于各适宜处讲授,俾易了解,例如原子
序数应与原子构造及周期律同时讨论。(十三)应添溶液之性质一节。(二十三)
应添空气中氮之固定法一节。(二十二)应添加氧化及还原一节。(二十九)下
应添并与医药及工业之关系。(三十五)有机肥料可取消,应加食物一节。(四
十)标题应改为能与化学变化并移前教授。(四十一)(二)金属电动势次序应
改为金属置换次序(或电动势次序)可在酸氢或周期律等处分述之,又本章内另
加电池一节。(四十三)应加摄影术一节。(四十九)标题应改为铬及其化合物,
钨。关于原课程标准中之次序颇多不妥之处,如周期表过迟,原子序数过早,应
于讲授时酌量变通。实验教材(二十六)应改为金属置换次序(或金属电动势次

序)。实验教材应添与国防有关系之实验一二项。
以上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化学理化系给出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有
四个要点:一、建议增加国防化学的知识,如火药、汽油、毒气、催泪气、烟幕
等知识,和抗战的形势有关;二、教材内容上做到知识的编排顺序做到合情合理,
知识链一环扣一环,具有逻辑性;三、术语、名词要规范,金属置换次序比金属
电动势次序更规范。四、理论知识不应集中讲授,而应分散于各适宜处讲授,更


《本院对于修订二十五年部颁初髙级中学课程标准及六年一贯制中学教学科目及时数表之意见》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0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178-179 页。

6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于学生的理解。
从 1939 年开始,教育部即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决议,重新修正课程
标准,“本院于二十八年四月间奉教育部训令,以二十五年修行之初高级中学课
程标准,亟待修正,特检发约请专家所拟之初高中教学科目及时数表,令提供意

见,俾资参考。” 1940 年 5 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修正中小学课程标准委员会会
议,会议主要讨论有关课程标准的修正问题,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至 1941 年 12
月全部公布。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最大的特点便是加重了军事训练课的比重,同时
提高了艺术类课程的时数,为抗战服务。
此次修订要点如下:
初中方面:(1)英文改为选修;(2)三学年均有选修时数,分为甲乙两组,
每周均为三小时。乙组三学年统选英文。甲组则第一学年为国文三小时,历史一
小时,第二三学年则为公民一小时,职业二小时。无形之中,甲组为升学组,乙
组为就业组。
高中方面:(1)减少教学时数,每周由三十三小时减至三十一小时;(2)
自第二学年起,分为甲乙二组,甲组侧重理科,第二三学年每周算学五小时,化
学物理各五小时,国文四小时。乙组侧重文科,第二三学年算学三小时,化学物
理各四小时,国文六小时,外国语亦较甲组多一小时。于是高中文理分组之精神,

再度恢复。
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为陈可忠、郑贞文、张辰三人。 郑贞文
来自于福建省教育厅,陈可忠来自于国立编译馆。张辰来自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

二、1941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一)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本次修正的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及时间支配上与 1936 年课程

标准相同,每周 3 小时,占比 9.7% ,但初中化学又改为第二学年开设,即先学
化学后学物理,物理与化学哪个科目应当先开设的问题一直是个矛盾的问题。这

《本院对于修订二十五年部颁初髙级中学课程标准及六年一贯制中学教学科目及时数表之意见》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0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165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58 页。

初中 14 门课程: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学、博物(植物、动物二科合并而成)、生理及卫生、
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每周总课时 31 小时,其中包括选修时数每周 3 小时。物理
在时间支配上与化学相同。本次课程标准取消了英语一科。

6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牵涉谁是谁的基础问题,两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两者的矛盾运动最终致使 1948
年的课程标准中将其合并为一科。
教材大纲上:内容稍有增加。1、空气这一章,增加了铁之生锈及其防止之
方法,氮在工业上之用途,惰性及氦氖在军事上之应用,空气之流通及与卫生,
液态空气;2、水这一章,增加了净水方法与氢氧吹管;3、食盐盐酸这一章,增
加了食盐之组成,食盐之精制,食盐之重要,氯化物等知识;4、增加卤素一章,
包含氯之制法、性质及用途,漂白粉之制法、性质及用途,氟溴碘及其重要化合
物,氢氧酸之制法、性质及用途,卤素与毒剂,毒剂之种类;5、硫、硫酸一章,
增加了硫之产状及采取方法,硫之同素异形体,亚硫酸与漂泊;6、硝酸一章增
加铵盐及氮肥料,硝酸之制法、性质及用途,利用空气中之氮,以制氨及硝酸法,
黑火药及无烟火药,火药之种类及功用;7、碳之一章节,增加了灭火器之构造
与应用,碳之循环,活性炭与防毒面具;8、磷这一章改为磷砷,并增加磷之同
素异形体,燃烧剂,五氧化二磷与烟幕;9、矽硼一章增加天然出产之二氧化矽 水
晶、石英、燧石、玛瑙等,玻璃之种类、制法、性质及用途,水玻璃之制法、性
质及用途,釉及珐琅彩,碳化矽之制法及用途;10、铁这一章增加特种钢及用途,
铁之主要化合物,蓝黑墨水;11、银这一章增加卤化银与照相;12、钠这一章增
加碳酸钠之制法、性质及用途,碳酸钠与焙粉,钾及氢氧化钾;13、钙镁一章增
加三合土及混凝土,镁及照明剂,硬水及其软化法;14、增加镍铬钨一章,包括
镍及其合金之性状与用途,镍之主要化合物,铬及其合金之性状与用途,铬之主
要化合物,镀镍与镀铬,钨及其用途;15、增加燃料一章,包含煤气、水煤气、
与发生炉煤气,煤之干馏及其生成物,木材之干馏及其生成物,石油与汽油;16、
增加了酒醋酱,肥皂甘油,纤维素及食物与营养等章节。其增加的内容与国防及
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是抗日战争特殊时期的产物。
同时新的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点:
基本理论:
(一)分子说及原子说大意
(二)分子量、原子量、克分子量、克分子体积、原子价、标准状况之解释
(三)亚佛加德罗假说
(四)电离说大意

6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元素符合、分子式及化学方程式之意义
(六)方程式之作法
基本定律
(一)质量不灭定律
(二)定比定律
(三)倍比定律
(四)气体反应定律
简单计算
(一)由分子式计算分子量
(二)由分子式计算化合物之百分组成
(三)由气体物质在标准状况时每升之重量计算分子量
(四)应用方程式计算—(甲)由反应物之重量,计算生成物之重量,或气
体生成物之体积;(乙)由气体反应物之体积,计算生成物之重量,或气体生成
物之体积。
化学术语:
混合物、化合物、元素、成分、百分组成、原子、分子、分子量、原子量、
克分子量、克分子体积、原子价、标准状况、同素异形体、水合物、无水物、结
晶水。
物理变化、溶液、溶质、溶剂、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蒸发、升华、凝
固、液化、气化、溶解、潮解、风化、过滤、沉淀、蒸馏、分馏、结晶。
化学变化、反应、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电离、电解、氧化、还原、
分析、合成、发酵、催化作用。
酸、碱、盐、酸性作用、碱性作用、中和反应、中和、水解、离子、阳离子、

阴离子、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剂、还原剂、催化剂。
教材大纲的修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1937 年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一个“抗
战建国”的历史时期,因此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国防与工业基础建设非常重要。
化学教材大纲便体现了这一点,氮在工业上之用途,惰性及氦氖在军事上之应用,
空气之流通及与卫生,卤素与毒剂,毒剂之种类,黑火药及无烟火药,火药之种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6-17 页。

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及功用,灭火器之构造与应用,活性炭与防毒面具,燃烧剂,五氧化二磷与烟
幕,特种钢及用途,镁及照明剂,石油与汽油等知识点是基本的国防常识。日军
在使用先进武器的同时,还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为了应对日军发动的化学战,
在初中学生当中开展国防化学教育十分有必要。新的课程标准还重视工业知识,
各种物质的制法,各种金属来源及冶炼,各种化学品的功用都在大纲中体现。新
的教材大纲另一个变化是列出了化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基本理论对化学的学习是
十分有益的,化学课更加科学化。
实验教材多了氯及漂白粉之制法及性质(附棉织物之漂白)与亚硫酸之制法
与性质(附丝毛织物之漂白)两个实验,在大纲后面开设有附注:
(一)本标准教材排列之次序,并非表示进度之先后,编撰教本或实施教学
时,可酌量移动,惟须不失联络。
(二)本标准详细列目,力求具体,而免空泛。
(三)本标准以日常生活为主,关于国防及工业教材,则随时插入,至于抽
象理论及复杂计算,初中学生不易了解,则尽量删去,务求整个教材,不至成为
高中化学之缩本。
(四)本标准所列之实验教材,与讲授教材互为吻合,藉以补助学生对于讲

授之了解,其讲授为列入者,亦不列入实验。
实施方法概要:作业要项更加具体,包括三个问题“(一)补充教材,可由
教师斟酌学生之程度与需要,以及时间之可能,随时增加之;(二)实验教材,
不在乎多,但以准确可靠为原则,以期养成学生在化学实验上得有良好习惯;
(三)
练习问题,不宜过深,以能合乎本标准第一节所列之目标为原则。凡太偏颇,或

涉及计算太难,不适合初中学生之兴趣与程度者,均宜避免。” 其中第二条针
对的是当时实验课效果不佳的问题,第三条针对的是当时练习题过难的问题,这
就是课程标准对现实的反应。教法要点与 1936 年的课程标准相同。
(二)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与 1936 年的课程标准相同。在时间支配上,讲习时间不变,仍为
讲习一学年,二年级开设。每周三小时。实验时间有变,由于高中实行文理分组,
甲组(理组)实验每周一次,每次二小时,讲习加实验每周 5 小时,占每周课时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7 页。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7 页。

7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数的 16%;乙组(文组)实验间周一次,每次二小时,讲习加实验每周 4 小时,



占每周课时总是的 13% ,文理分组扩展到化学、物理等科。文理再次分组说明
了文理分组的合理性,以及政府想培养专门的理科人才。相较于 1936 年课程标
准,课时量减少,主要是因抗战的需求教育部把课程分配给军事训练、艺术等科
目。
教材大纲:与 1936 年课程标准相较,其内容也是有所扩充。1、增加概论一
章,包括化学之范围及分类,研究化学之方法,物质之种类—元素、混合物、化
合物,物质之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之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与能,能之转变,质量不灭定律,能量不灭定律,主要化学变化—化合、分
解、置换、复分解;2、基本假说一章增加道尔顿原子说,原子量之求法,分子
量之求法,克分子体积,亚佛加德罗假说等等;3、化学式一章增加化学符号之
来源及其代表之意义,实验式、分子式、构造式、示性式及其代表之意义,实验
式及分子式之求法;4、气体通性一章增加气体体积与压力之关系—波义耳定律,
气体体积与温度之关系—查理定律,气体之扩散—格拉汉姆定律,标准状况,气
体分压定律,气压之改正,气体分子运动说;5、溶液一章增加溶液之浓度—百
分浓度、克分子浓度及克当量浓度,亨利定律,渗透作用及渗透压,溶液之蒸气
压—劳特定律,溶液之冰点及沸点与分子量之测定,胶状溶液之大概—真正溶液
与胶状溶液之区别(丁达尔效应)、胶状溶液之制备及应用;6、化学平衡一章
增加影响反应速度之因子,平衡点之移动,勒沙特利而定律,质量作用定律;7、
增加酸、碱、盐中和及水解,包括酸之定义及通性,碱之定义及通性,盐之种类
—正盐、酸式盐、碱式盐,中和作用,滴定法—简单计算,酸碱之强弱,水解作
用;7、有机化学部分增加烃类有机物,烃之衍生物,酯等有机物;8、增加放射
性元素一章,包含放射性元素发见之史略,放射性元素之特性,三种射线,镭及
用途,放射性与原子之蜕变;9、国防化学一章列出了具体要目,火药—黑火药
及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 T.N.T、硝化纤维、硝化甘油等),毒剂—窒息性、中
毒性、催泪性、喷嚏性、糜烂性(每种举例一二则),烟幕,燃烧剂,照明剂,
信号—信号光及信号烟,防毒—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药剂及畜类之防毒,毒


高中 15 门课程:公民,体育,军事训练或军事看护,国文,外国语(1936 年为英语),算学,生物,
矿学(新增科目),化学,物理,历史(本国历史与外国历史合并),地理(本国地理与外国地理合并),
劳作(新增科目),图画,音乐。每周总课时 31 小时。物理三年级开设,时间分配与化学相同。

7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剂之检查与消毒,中毒之急救。
1941 年的教学大纲与 1936 年的相比有以下几个变化:一、理论知识增多,
化学基本定律、假说、术语都包含在内;二、更加强调国防化学知识,这与 1937
年以来的战事有关;三、大纲的列目较 1936 年版更加具体,1936 年的大纲只是
列出物质的名称,1941 年的大纲列出了每种化学物质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这
是很大的进步。四、知识点的大量增加,1941 年的大纲里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
短周期元素与主族元素、放射性元素。课程标准在朝着成熟方向发展。
实验教材分甲乙两组,甲组为理科,乙组为文科。甲组有 36 个实验,乙组
有 20 个实验,“甲组实验,每人至少须做三十个;乙组实验,每人至少须做十

五个。” 值得注意的是,与 1936 年课程标准所列实验要目相比,多了烟幕与信
号、防毒口罩与简单面具等国防化学实验,以应战时的需要。国防化学同样也离
不开实验“要改进化学教学,使国防建设有一个坚强的根基,我以为除了一般的

科学教学法外,对于化学,尤应注意实验,及编订中国本位的化学教科书。” 编
订中国本位的化学教科书一直是当时化学人的追求。
实施方法概要:讲授环节增加两条“(三)讲解时宜以启发学生之理解为首
要,不应仅令学生作机械之记忆,并宜多做表演实验,以佐学生之了解;(四)
补充教材可由教师斟酌学生之程度需要以及时间之可能,随时增加之。但理论方

面之教材,至多不得超过全部教材之百分之三十。” 实验环节要求实验不在乎
多,但以手术准确结果可靠为原则;实验上一切规定,学生须严格执行,稍有不
合,教师应立即给与纠正,养成许文胜在化学实验上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问问
题与思考的习惯“(一)除教本所列习题由学生解答外,教师得斟酌学生程度,
拟选简单之实用问题,令学生自动寻求如何运用已经习惯之原理以解答之;
(二)
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遇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宜另设较易解决之类似问题,逐步

指引其自行解答之途径。”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提问的问题要难度适
宜;二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同时鼓励学生阅
读课外书籍与参观附近有关之化学场所。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3 页。

郦敏树:《国防建设与化学教学》,汪懋祖:《国防教育与各科教学》,正中书局 1936 年版,第 122
页。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3 页。

《修正高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 年第 42 期,第 14 页。

7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六年一贯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中学学制并没有太大的变更,但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和
战时特殊环境,教育部对中学学制做了一些调整。1939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的
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以升学预备为目的之六年一贯制中学,以及在五年内
完成六年制课程的五年一贯制中学,并制定若干中学实验。其中六年制中学,不
分初高中,为奖励清寒优秀子弟获得教育起见,六年制中学设立较多的教学金名
额。六年制中学专为升学而设,在部分省市的部分中学内进行实验。1940 年,
教育部制定《六年一贯制中学教学科目及学期每周各科教学时数表》,对各学年
的科目和每周的教学时数进行了编排。1941 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六年一贯制中
学课程标准(草案)》,指定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
学、国立二中、国立三中、国立十四中等学校进行实验,并令川、黔、滇、陕、
甘、桂、湘、赣、浙、闽等省教育厅及重庆市社会局斟酌情形,依据所需各指定
办学优良的一两所公私立中学进行实验。六年制中学有三个基本原则:
(一)六年制中学为升学大学之准备而设,宜严格选择学生,取其智能优秀,
堪以深造者为限;
(二)六年制中学对于各种学科必须平均发展,于六年制之间始终不予分科,
务使普通陶冶及研究高深学术所需要之各学科,均得充分修习,庶几此后大学阶
段中,不论文理工业等各科大学生,皆有同一良好之教育基础;
(三)六年制中学因免去三三制由初中而至高中之循环重复,故使全部课程
均得采取“直径一贯”的编配,对于基本学科及国文、数学、外国语三科之程度

应予提高,其他各学科亦应以切实达到高中程度为准。
六年制中学试行以后,不能尽如理想,其原因在于“(1)中学修业六年,
时间太长,一般家庭无法供应子女教育费用。(2)六年一贯制中学课程编制采
取直进组织方式,学生如欲中途转入初中或高中,由于课程无法衔接,颇感困难。
(3)六年一贯制中学纯以升学预备为目的,学生中途欲改变计划,则无法转入

职业学校。” 因此,六年制中学试行几年就进行不下去了。
在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颁布之前,就有人对此提出了建议。“对于六年


程祥荣:《如何选择化学科教材:论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28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57 页。

7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贯制,第二学年起及第三学年似不妨授混合自然科,每学期三小时共四学期,
凡化学之较简单及与其他科学有密切关系着在此时讲授。其专科化学则在第五年
讲授,每学期五小时共两学期。如此则学生关于化学与其他科学有关之处既明了

而关于较专门及理论方面亦可有基本之智识矣。”
课程目标与“三三制”初高中规定的相同。在时间支配上“讲习三学期(第

四学年及第五学年第一学期),每周四小时;实验间周一次,每次二小时。” 占

每周课时总数的 12.5% 。在时间上与普通“三三制”相较,少了半学期,与三
三制中学相较,物理、化学总的课时减少,分给了外国语、国文等其他课程,同
时避免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重复学习问题。
教学大纲其内容大致与 1941 年“三三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同,计共规
定教授教材四十六款及实验条款三十六款。这样的编排遭到了时人的质疑,“按
六年制中学之设立要旨中,虽谓基本学科以外,应以达到高中程度为准,但揣其
用意何在,仅指化学科程度须与高中大致相当而已,并非教材项目必须完全相同。
匡就最浅明之实施而言,六年制中学生自始乃由小学毕业生中选取,但高中学生
均有升学而来,故于开始学习化学时,前者仅有小学程度之化学常识,后者却已

学过一部初中化学,其程度既然如此相异,即教材之编配当然不可相同。” 对
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三三制高中化学科学标准的教学
大纲相同,难免让人产生质疑教学大纲是否适合刚毕业的小学生。
实施方法概要方面,多了一条“遇有特殊问题,教师得按学生之能力以及时

间之可能,分组讨论之。”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
的能力。
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得到了一部分人士的好评,“此次教育部
所颁发之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内容详尽,质量均匀,关于化学部分,亦经


《本院对于修订二十五年部颁初髙级中学课程标准及六年一贯制中学教学科目及时数表之意见》,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1940 年第 1 卷第 1 期,第 179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73 页。

六年一贯制中学共设 16 门课程:公民、体育、童子军、军事训练或军事看护、国文、外国语、算学、
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博物、化学、物理、劳作、图画、音乐。物理在第五学年第五学期与第六学年开
设,时间分配与化学相同,仍是先讲化学,再讲物理。

程祥荣:《如何选择化学科教材:论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29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86 页。

7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数专家加以审议,取材周密,选择完善,如果按此计划授课,则在良好教师指

导之下,其能得圆满之结果,殆无疑义。” 一部分人士对此质疑:
(一)该化学课程标准内容颇为丰富,如对于每条具加以充分之发挥,则较
过去所有者,已大为加多加深,在六年制前三年中既无初中化学,又无初中混合
自然科,则学生在四年级是骤入根深之境,是否能不发生了解上之困难,固当加
以注意;
(二)物理与化学二课程,孰宜先授,孰宜后授,至今尚无定论。惟化学物
理之术语,方法,原理及单位,俱与物理有关,在三三制有初中物理或混合自然
科之时,则学生读高中化学时,已有充分之物理观念,至于在六年制中学时,既
无初中物理与混合自然科为之先导,则于习物理学以前学习化学,学生对于各种
化学定律之必须用物理学解释者,必难免模糊不清之弊,应如何设法补救,亦当
予以注意。
(三)六年制化学课程内容,与目前大学及专科学校中一年级所授者大致相
同,六年制之目标在于升学,在六年制中学已习化学之学生,当其升入大学时,
仍否须重复修习性质相同之大学一年级化学,实为可讨论之问题,应如何使六年
制中学化学课程充分表示其效能,使大学可承认其学分,而大学方面又应如何提
高无机化学之程度,以便与六年制化学课程相衔接,亦为实施该课程标准所当注

意之点。
(四)化学课程实验最要,抗战以来,材料缺乏,各中学对于实验每付缺如?
此种现象由科学教育方面观之颇为严重。六年制化学课程标准草案,对于实验教
材,详细规定,殊为可喜。惟实验材料必求可在一般学校中,定可举行而无困难
者,方不至有名无实。该草案所规定者,似尚嫌过泛,未易为各中学所切实奉行。
且其中有一二实验似过于根深。应如何应付目前之需要,作进一步规定,亦为吾
人可注意之点。
上述四个问题中,后两个问题也是高中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1941 年的
《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草案》与 1941 年《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相
似,课程及其繁重,简直是大学教材之缩本。实验大纲要目过于空泛,如“矽与
硼之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这更像是讲习大纲。有些实验条目更不具有可操作


王:《对于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23 页。

王:《对于六年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23 页。

7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如“烟幕与信号、防毒口罩与简单面具”在普通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一、1948 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1945 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界人士即酝酿对中学课程标准
作出新的调整。“这次课程调整的背景首先是抗战结束后所导致的社会环境变化
对教育的新要求,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因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而逐渐增加的军事

课程,抗战胜利后急需删裁,这必然导致课程整体结构的变动。” 其次是当时
现行的课程标准教学时数与西方国家相比仍较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1945 至
1946 年教育部主要开展教育复原工作,并没有时间修正课程标准。1947 年元旦
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教育部为了适应行宪的需要,于 1947 年 2
月召集专家学者 21 人开会、起草、征集意见,厘定新的课程标准,初高中全部
课程标准于一个月峻事,1948 年 10 月完成,12 月 10 日公布。此次修订“中经
专家百余人公开举行会议多次,并曾征获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局各师范院,优良之

各公私立中学与教育学团体及各科专家近二百单位之意见。” 历经近二年完成。
并通令新的课程标准定于 1949 年 8 月 1 日开始实施,1949 年 8 月全国大部分地
区已经解放,新此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并未来得及实施,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即
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此次修订课程标准之原则有三:
一、中学课程之本体,乃中学德、智、体、群、全部教育与校内外各种作业
之整个活动,并仅包括各学科之教材。对于发展女子之特长及美德,尤应注意;
二、中学学科之设置,须重视中学生之实际生活经验,并顾及国内各民族之
语言及通习各国语文等多方面需要而制定;

三、中学各科教材之实质,应着重日常实际生活之知能。
此次修订课程标准要义如下:
一、于可能合并之科目,为之调解合并;
二、减少时数,以减轻学生负担;


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3 页。

《中学课程标准(教育部修订公布)》,《公教学校通讯》,1949 年第 3 期,第 2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372 页。

7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谋求切合实际生活情形;

四、对于学生升学能力及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中注意为适当之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有七个目标:“一、锻炼强健体格;二、陶融公民道德;三、
培育民族文化;四、充实生活知能;五、培植科学基础;六、养成劳动习惯;七、

启发艺术兴趣。” 以培养健全国民,完成青年就业及升学预备之任务,配合战
后社会之需要。教育部根据上述原则与目标,针对旧标准缺点,加以审慎修订,
厘定出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之前的相较,一是课业负担减轻,科目合并
(理化课以混合教学为原则),知识量删减,比如高中“大代数”及“解析几何”
予以删减,国文课删减较难的文言文;二是生活技能的增加,例如学校会安排电
灯、钟表、收音机或各种农具家具之修理与制作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就是这样一部战后修订没来得及实施的课程标准,也遭到了社会的批评。抗
战结束后,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世界上亦开始了新的工业革命,“中学教育不
仅是应当如何改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革命以求适应的的问题,作为中学教育
活动内容的中学课程标准,不仅是修订,简直是应该创制。但是,经我们把修订
中学课程标准仔细翻阅了几遍,我们发现它不但谈不到创制,就连改进也谈不到。

所谓修订也者,实际上只是把几处地方随意地予以增删而已。” 而且缺乏系统
性,没有一个中心观念,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屡次修订课程标准的原因之一。
1948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为叶少农、程守泽、徐子威、严济慈等
人。叶少农是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的化学教师(曾任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沪校的校
长),徐子威是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的化学教师,程守泽是国立编译馆编审(化学),
严济慈是物理教育家。此次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中学一线专家教师成为主
流,这是一个进步,中学化学教师对中学情况更加了解。

二、1948 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一)修订初级中学理化课程标准
1948 年课程标准中将物理与化学合并,称为“理化”。近代物理、化学传
入中国后,总是有讲授顺序的问题以及是否合并出书的问题,虽然 1948 年的课
程标准因国民政府的溃败而没有来得及实施,但已经有以“理化”命名的书出版,


《修订中学课程标准,教部进行审核整理》,《公教学校通讯》,1948 年第 2 期,第 2 页。

《中学课程标准总纲(附表)》,《教育通讯(汉口)》,1949 年复刊 6 第 10 期,第 63 页。

北风:《评修订中学课程标准(上)》,《现代教学丛刊》,1949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16-17 页。

7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如《理化学习法》(中华书局,1947 年出版)、《最新初级中学教科书 初中
理化》(严济慈编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 年版)等。1948 年课程标准之所
以将初中物理、化学合并,本次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严济慈的给出了解释:
初中课程,有在二年级教授物理,三年级教授化学的,也有在二年级教授化
学,三年级教授物理的。把这个问题请教专家,亦难得肯定而一致的答案。物理
与化学,关联甚多,特别是在基本的初浅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儿童在初中时期,
智利发展慎快。若把理化两科分科,势必有在二年级教的一部分材料,觉得太深,
在三年级教的一部分材料,又觉得太浅。讲物理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这是
属于化学的;讲化学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又说那是属于物理的。不免难易先
后颠倒,同时又有把一个问题,弄得破碎支离的毛病,减低儿童对于科学的兴趣。

正是因为物理与化学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致使 1948 年的课程标准中将两


科合并,由分科课程变成了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其
中培养目标:有四点,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生活,国家生存与物理化学之密切关

系,了解人类征服自然之事实及世界物质文明之来源” ,技能目标“训练利用
官能器械,观察实验,以期对于自然现象及事物有浓厚之兴趣,并能随时应用于
③ ④
生活” ,情感目标“养成存疑,致思,忍耐,致密及追寻结果之研究精神。”
课程标准把物理化学上升到与人类生活、国家生存息息相关的高度,说明了战后
理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国家对理化的重视。
时间支配:学习时间为两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每周四小时的学习

时间,实验每周举行一次,每次一小时,每周课时数约占总课时数的 12% 。
教材大纲:此次课程大纲与 1941 年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相比,有以下几个
变化:一、课程内容减少。由于化学与物理合并形成新的理化课,受篇幅所致,
其内容必然会有所减少,但化学基础理论与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的删减使学生难


严济慈:《初中课本 理化(全四册)》,三联书店 1949 年版,编者的话。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87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87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87 页。

1948 年课程标准初中计有 14 门课程:国文、英语、公民、历史、地理、数学(之前称为算学)、理化、
博物、生理及卫生、体育、音乐、美术(之前称为图画)、劳作、童子军,二、三年级共计每学期 33 小时
左右。男女生在有些科目的时间支配上有所区别。

7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建立起化学知识体系;二、大纲以生产生活为中心讲解化学物质,药品、五金、
农业肥料、工业原料、建筑材料、衣着、食物等专题分类,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
按元素周期律分类的习惯,虽然这样的组合更能贴近生产生活,但与化学规律不
符的,作为普通的中学教育,不应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样;三、化学与物理
的结合。如在空气专题里,涉及到了气体压力、大气压、打气机、抽气机等物理
学知识,也涉及到了燃烧、空气组成、氧气制法及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这种理
化的结合固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容易让学生混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
质。
实施方法:主要针对学生实验,有五点注意事项:
1、分量应与时间相配合;
2、物理化学两类实验,宜轮流更迭;
3、实验题材次序,应尽量与讲习教材取得时间上之联系;
4、凡试验物理简单器材,能指导学生事前自制者,以不用成品为贵;
5、凡实验时应注意各点,教师应于事前及临时作充分之指导,庶免失败而

增兴味。
上述五个注意事项实际上是遵循了三个实验原则:一、节俭原则,简易器材
指导学生自制;二、与讲习知识相吻合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刚讲习知识点的
理解;三、实验前准备充分原则,所需仪器、药品都应准备齐全,学生做好充分
的预习。
(二)修订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目标:与 1941 年的目标相比,有了变化。“一、获得化学之基本知识对于
化学有明确之观念;二、启发对本科实验之兴趣并养成实验时应有之态度与习惯;
三、阐明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之关系使学生明了自然法则并养成其实际应用能

力。” 变化有三点:第一,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实验态度、习惯;第二,
“阐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改为“阐明化学
与其他自然科学之关系”,1945 年抗战胜利后,军事压力减轻,教育也亦结束
战时体制迈向正规化,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更多是化学基本知识和与其他自然学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90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化学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版,第 91 页。

8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的联系,而不是战时年的国防与生产功能。
时间支配:第二学年开设,男生每周 5 小时(包括实验),占总课时数的

16%,女生每周 4 小时(包括实验),占总课时数的 13% 。1941 年的课程标准在
时间支配上也是讲习加实验为五小时,但 1948 年的课程标准不再文理分组,但
男女生在有些科目教学时数上差别。
教材大纲:内容稍微有所减少并有所改动,如,国防化学改称军事化学,并
删去了中毒急救这一节;化学平衡一章删去了平衡点之移动,勒沙特利尔定律;
等等。实验教材也稍微有所改动,但仍为 36 个实验,“烟幕与信号”、“防毒
口罩与简单面具”两个实验换成了“金属之电动次序”与“氧化还原”等,总体
上来说,大纲基本和 1941 年的一致。由于不再文理分组,要求做的实验由 1941
年的甲组的 30 个变为 28 个,这体现了课程标准与社会时代的相适应。

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制与课程屡有变动,课程标准更是变化频繁,22 年间
五次修订课程标准,平均 4 年修订一次。学校当局既难拟定一固定计划,教员教
学也无定轨可循,教科书的编辑亦受影响。例如物理与化学的教授顺序也曾变动,
开始的课程标准是先教物理后教化学,后来变为先教化学后教物理,这样一来,
物理与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尤其是联系特别紧密的材料就不得不加以变动。教科
书的改动往往不是增加新材料,而是在迎合新学制与新标准,因此一种教科书虽
经屡次重版,仍没有多大进步。课程标准的频繁更定造成了教学混乱,初中化学
本来与物理、生物等科一起的,称为初中自然科,1932 年的正式课程标准中初
中化学单独成科,1948 年又与物理合并为理化,这样的重大变动必然影响教师
的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利于学生的发展,关键环节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课
程标准之类无论定得怎样完善,总之是写在纸面上的条文,要收到真实的效果,

还在乎关系各方的努力。” 首先需要教科书编写者们的努力,教科书的编写在
符合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如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

1948 年课程标准高中设置 15 科:高中 15 门课程:公民,体育,军事训练或军事看护,国文,外国语,
算学,生物,矿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每周总课时 31 小时。物理三年级开设,
时间分配与化学相同。文理再次不分组,但男女生在有些科目的时间支配上不同。

《课程标准又将修订》,《中学生》,1936 年第 63 期,第 1 页。

8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应多从现实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需
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课程标准最终将落实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
之前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备好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
中心,多采用启发性的教学,开设好实验课,用最佳的教学方式贯彻课程标准以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分别于 1929 年、1932 年、1936 年、1941 年、
1948 年 5 次颁布课程标准,每次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有其不同的背景,但其目
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以及完善课程标准。1929 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中初
中化学没有独立成科,分别在自然科(混合的)和理化(分科的,其三)中,1932
年,1936 年,1941 年的课程标准中初中化学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1948 年修订
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其与物理课程合并作为理化课程而开设。高中化学一直作为一
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
课程标准的变化有三个趋势:第一,五次课程标准的趋势是标准越来越详细。
如 1932 年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教材大纲只规定课程中有水的知识,并没
有详细说明化学教材应包含水的哪些知识,而 1941 年的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中规定了水这一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包括水与人生、净水方法、水之组成、气体
反应定律、水之性质及用途、重水之发现及其性质等内容,更加具体规范。第二,
课程标准的出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应注意本国物产,注意
国防知识的普及,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三,强调化学实验与实际应用能力
之培养。从 1932 年正式课程标准起高中课程标准每次修订都规定了化学实验的
教学大纲,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从 1936 起始规定具体的化学实验大纲与时间支
配,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的逐渐完善与教育当局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课程标准最大的问题是化学在初中与高中只讲授一
学年,其他科目国文、英语、算学、历史、地理、等科则是中学六年都在学。初
中一学年的化学课程尚能理解,高中一年的时间学习化学时间太紧,很少有学校
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理科也是一年学习化学的时间则更离谱,不符合分科的精神,
也不利于科学精神与科学人才的培养。

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教科书”一词并非与中国教育同时起源的,与教科书相近的词语还有“教
材”“课本”“读本”“课程”“功课”“课业”等。在中国传统社会使用频率
较高的词语是“功课”“课业”等词,“功课”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内容的总
称,也专指授课之后的作业;“课业”包含了功课和学业等含义。“课本”和“教
材”等词,在使用上接近于俗语和泛称;“读本”一词的意义宽泛于正式教学用
书;而“课程”一词更多地表达了教学科目和进程的含义。近代意义上的“教科
书”一词,按照通行的观点,是 19 世纪 70 年代末由基督教传教士首先使用的。
学界认可的说法是:
“清同治光绪年间,基督教会多附设学堂传教,光绪二年(1876
年)举行传教士大会时,教士之主持教育者,以西学各科教材无适用书籍,议决
组织‘学堂教科书委员会’。该委员会所编教科书,有算学、泰西历史、地理、
宗教、伦理等科,以供教会学校之用,间以赠各地传教区之私塾。教科书之名自
是始于我国矣。惟现已散佚无从可考。”①
19 世纪中期最先开始向中国人介绍化学知识的是合信、傅兰雅、韦廉臣、
伟烈亚力、丁韪良等传教士,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化学著作来传播化学,但这些
并不是严格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传教士在中国广设
教会学校,中学有登州文会馆、徐汇公学、上海清心书院、上海圣玛利亚女书院、
上海中西女塾、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等,大学则有震旦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
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学校的主要组成
部分。教会学校普遍设有化学等科学课程,较早开设化学课的教会学校有山东登
州的文会馆。文会馆的创办人是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狄考文,该馆的前身为创建
于 1864 年的养蒙学堂,狄考文曾在该学堂创设了一个简易的化学实验室,1873
年始学堂增设中学课程。1876 年蒙养学堂改名为登州文会馆后大大增加了科学
教育的比重。在 1891 年登州文会馆正斋课程表中第五年与第六年开设化学课,


《教科书之发刊概况》,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戊篇》,第 115 页。

8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采用的是江南制造局徐寿和傅兰雅等翻译的《化学鉴原》等书,还有狄考文自编
的《理化实验》(未刊)。上海中西女塾章程(1902 年)规定第七年开设格致
(质学),第十年开设质学(化学)。为了教会学校教科书的编订,1877 年 5
月在上海举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全体大会上成立了专门负责编写教会学校教科书

的机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并决定“任命丁韪良、韦廉臣、狄考文、林乐
知、黎力基和傅兰雅等先生负责筹备编写一套小学课本,以应当前教会学校的需

要” ,委员会经过几次会议后,做出编写两套中文教材的决议,要求编写的教
科书应通俗易懂并且是原作而不是译作,注重教科书的科学性。傅兰雅编译的《化
学易知》一书即由该会发行,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别介绍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知
识。他编译的小册子《化学须知》也被该会推荐给教会学校使用。委员会另一项
重要工作是统一科学术语,“完全出自本地的书籍和出自外国而发行人又不在中

国的中文书籍应予以检阅,把使用的术语和名词分别列入不同的词汇表。” 虽
然这项工作没有成功,但毕竟做了一个尝试,化学译名的统一工作直至三十年代
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编译馆组织完成。传教士不仅是近代化学的传入者,
也是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开拓者。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需要指出的是,最早开设化学教育的教会学校和新式洋务学堂所使用的化
学教科书基本都是翻译西方的化学用书或英文化学教材,学堂讲授普通的化学知
识及化学生产工艺,自行拟定修业年限与课程内容。此时期的化学教材尚未按照
学制以学年、学期分级分册编写,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教科书特征,尚属于现代
化学教科书的萌芽阶段。
1904 年的“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参考,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它
的颁行真正把中国教育推上了近代化轨道,对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

有奠基的作用。” 新学制颁行后,新学堂大量涌现,需要大量的教科书。以至
于“官修教科书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民间出版的教科书遂成为清末学校教科书


中文名为益智书局。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6 页。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7 页。

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 6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3 页。

8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来源。” 但民间出版的教科书须经学部审定方准发行,开启了教科书审
定的先河。1905 学部成立,专门负责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工作,教科书的审定始
走向规范化。1906 年学部编译图书局设立,前身则是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成为
编纂中小学和师范教科书的专门机构。
最早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甲午战后,中
国认识到了日本的先进,官员、学者纷纷赴日考察,研究其崛起的原因。与此同
时,大批留学生也被纷纷派往日本,东洋成为比西洋更加理想的留学地点,受到
国人的热捧,又适逢中国教育改制,日本教育亦成为中国教育的学习对象,“对
于日本教育的移植和模仿,促成了中国新旧教育的新陈代谢。此一过程,一方面
依靠教育制度体系的确立为保障,另一方面则依靠近代教科书的诞生而完成。”

罗振玉在考察日本教育后提出:“今中国编订教科书,宜先译日本书为蓝本,
而后修改之。如算学、理化、体操、图画等可直用东书;若本国之历史,地理,

亦必先译东书,师其体例,而后自编辑之。” 翻译日本教科书迅速发展为一股
热潮。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 20 年间,“中国新学堂中使用了 500 多
种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教科书,汉译日本教科书遍及新知识的每一个学科门类。”

此时期不仅化学等理科教科书,历史等文科教科书也大都翻译自日本,可以说
除了国文之外的其他科目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编译日本教科书暂时缓解了中

国新办学堂的教科书需求,也把近代新观念输入到了中国” ,具有重要意义。
据王有朋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统计,清末出版化学教科书 24
种,其中明确为日译本的有 16 种,占 67%。新式教科书主要是译本,主要原因
是新式教科书是个新事物,当时国内没有专门的教科书编写人才队伍,“那时中
国不但没有一本能用作教材的教科书,甚至连能编写教科书的人也找不到一个。”

而日译教科书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是翻译日本教科书相对容易,中日地理上相邻,
文字上相近,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很多,这些都为翻译教科书提供了便利。“若


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
第 87 页。

毕苑:《汉译日本教科书与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建立(1890—1915)》,《南京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
期。

罗振玉:《扶桑两月日记》,吕顺长编:《教育考察记》,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2 页。

毕苑著:《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78 页。

刘超著:《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49 页。

汪向荣著:《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1 页。

8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本文译本,则以光绪甲午我国与日本构衅,明年和议成,留学者咸趋其国,且其

文字移译较他国文字为便,于是日本文之译本遂充斥于市肆、推行于学校。” 但
译者往往不是专业人士,导致译书错误很多,质量不高。翻译国外化学教科书还
有一个问题是不能体现本国国情,从民族情感上也不能接受。在 1905 年出版的
《化学新教科书》中,编译者杜亚泉先生曾对当时的化学教科书有过思考:
有一国独有之学,有世界公有之学。历史、地理、国文、政治、法律等,各
国各有其性质,此一国独有之学也。自然界之学,原理之学,世界公有之学也。
然世界公有之学中,亦有一国独有之学。如言博物则详于本国之所产,言理化则
详于本国之艺术物品,以本国之材料佐证之,以本国之文字记载之,适于其国人
之性质。如是,则虽世界公有之学,而实为一国独有之学。我国译化学书,已三

四十年,然至今日,仍为世界之化学,而非我国之化学。
杜亚泉指出了翻译国外教科书的弊端,一是教科书内容不能体现本国国情;
二是文字过于生硬。化学经过在中国四十年的传播,至清末仍为世界之化学。在
此之后,国人始尝试在化学教科书中加入中国元素,1907 年科学仪器馆出版的
《近世化学教科书》(池田菊苗著,虞和寅译)在讲述物产时加入了中国的物产,
在讲述金元素时,介绍了我国的金产地,讲述硅的化合物及制品时,描述了我国
特有的瓷器—景泰蓝的制法。
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中学化学教科书为《最新中学教科书·化学》,此书原
作者为美国的化学家史砥尔,中西译社翻译后由商务印书馆于 1903 年出版。此
教科书仍以“元点”、“合点”称谓现在的化学名词“原子”与“分子”。化学
教科书的出现是化学在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结果,也是学制改革的产物,是国
人追求科学的成果。中国的教科书包括化学教科书在内一开始便“大都采取美国

式的教本制度,而不是欧洲式的演讲制度。” 清末的新式化学教科书在内容有
三个特点,第一,此时期的教科书多数没有设置习题;第二,教科书中虽有实验,
但将实验置于正文之中,并没有将其作为单设的栏目;第三,此时期教材的内容

和深度教当时中学教育水平而言过多、过深,师生负担较重 。中国早期的化学


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9 页。

(日)吉田彦六原著,杜亚泉编译,杜就田校订:《化学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1905 年版,序例。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7 页。

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第 87 页。

8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科书经历了翻译到自编的蜕变。化学教科书诞生后,不仅承担着传授化学知识
的使命,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学的进步与变迁。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1913 年民国政府公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壬子癸丑
学制”。根据新学制制定的《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在中学在第 4 年讲授化学,
每周 4 学时,教学内容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大要”。新旧交替之际的政
治形势与学制变革促进了教科书的发展,临时政府刚成立即规定“凡各种教科书,

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民国北京政府成立
后也对教科书的编写做出规定,1912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审定教科图书暂行章
程》,9 月公布《审定教科用书规程》,规定了教科书审定办法中小学教科书以
及师范学校用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编辑教科用图书,应依

据《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校令》。” 北京政府时期的教科书编
写与发行主要采取审定制。此时期民国时期的五大书局,除商务印书馆在清末成
立外,其他四大书局中华书局(1912 年)、大东书局(1916 年)、世界书局(1921
年)、开明书店(1926 年)均在北京政府时期成立,五大书局均出版教科用图
书。民初教育部规定教科书只要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可以“任人编辑”。新学制
颁行后,教育部颁布《审定图书规程》,教科图书审查变得严格,但是,由于此
时期时局混乱,教科图书的编写仍相对自由。
民国时期,教科书编写出版有三次高峰,“分别是 1912 年民国成立、1922

年新学制颁行和 1932 年课程标准制订。” 其中民初旧教科书的废除带来了新教

科书的出版,“1912—1914 年短短 3 年间便出现了 11 种化学教科书。” 民初
教科书影响最大的是“共和国教科书”系列(商务印书馆出版)与“中华教科书”
系列(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中体现着共和的精神。“中华民国是在推翻清朝专


张宪文编:《共和肇建:南京临时政府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第 239 页。

《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载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人民
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19 页。

刘超著:《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72 页。

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
第 88 页。

8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政府的基础上建立的,培养适合民国的现代国民,培养国民的共和精神,是民

国教育的首要目标。”
《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全书分三篇,上篇为化学通论及非金属,中篇为金
属,下篇为有机化合物。本书与清末化学教科书相比,采用了横排印刷,更利于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阅读,这是民初化学教科书相较于清末最大的变化,之后,
横排的化学教科书成为主流。书中内容涵盖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大要。在编排
顺序上采用按族分类的方式,
“本书叙述各种元质及化合物,略依周期表之分族,
而于一族叙毕后,必将该族各质之通性及其与他族各种异同之处,略为叙述,使

省徒易于比较总括,且于记忆上大为便利。” 这种分类讲述化学单质及化合物
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此书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本书教材分量
极为适当,若每周教授四时,恰好能于一学年中授毕。报告者亦曾采用是书以教
授旧制师范,其结果甚佳;并据多数担任旧制中等化学教员之报告,亦皆谓其分
量适宜,便利教授……全体教材之选择,亦极适当,无艰深及不切要之处,惟选
择时,未能以学童之日常生活,常识经验为出发点,而纯用科学的系统为标准,

实一极大之缺憾耳。”
民初化学教科书另一个特点是逐渐由翻译国外教科书到自编教科书,国人意
识到“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

的本相和真传。” 因此,民初的化学教科书翻译本所占比例在逐渐减少。根据
王有朋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统计,民初十年共出版十几本化学教科
书,日译书只有不到五本。在编纂《共和国教科书—化学》时,王季烈指出:“译
本虽善,其编纂目的究非为我国学生而设,移甲就乙终不免少有扞格。此余数年

以来,用译本教授化学所亲历之境。每思编纂一帙,以应当世之需。” 自编教
科书更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学生,编制更符合中国学制的教科书成为教科书编者
的普遍追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基本上是国内化学教育家自
编,实现了化学教科书编写的“本土化”,也反映了中国化学人才队伍的壮大。
1922 年,壬午学制开始实行,这与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壬午学


刘超著:《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72 页。

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13 年版,编辑大意。

朱昊飞:《中等化学教科书之批评(书评)》,《新教育评论》,1926 年第 3 卷第 5 期,第 11 页。

王奇生:《民国时期的日本译书》,《近代史研究》2008 年第 6 期。

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13 年版,序言。

8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是我们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

要成果,它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学制“较好地总结了辛亥革
命以来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积极成果,表现了中国

教育界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觉醒和庄重的使命感。” 新学制对中国教育及教科
书编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壬午学制颁行后初高中开始分别设立,中国的“初
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之分自此开始。新学制课程纲要中将初中阶段的化学归
于混合的自然课中,故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滞后于新学制。在新学制施

行后至 30 年代以前出版的十余种化学教科书中,仅有 3 种标明适用于初中 。
虽然标明适于初中,但仍与旧式教科书相差不大。例如郑贞文编写的《现代初中

教科书化学》 ,仍分非金属、金属、有机化合物三篇讲解,所以篇幅仍较大,
新学制颁行后,初中化学的学习时间为每周二小时,较旧学制的每周四小时有所
减少,但此书的教材分量并没有减少,“此书若用之于旧制中学,每周四时,一
学年尚可授毕。今乃定名为现代初中教科书,而其内容及分量,则仍然与旧制用

书,毫无区别,正不知编辑者,何所据而作此也。” 教科书分量大是贯穿于整
个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的问题。
新学制颁行后,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仍不令人满意,为此,1927 年朱昊飞提
出了对化学教科书的批评与建议。
第一、教材分量及程度宜有一定之标准。
第二、初中高中之教材宜互相衔接。
第三、教科书总要适合于本国国情,及含有心理的要素。
第四、中学校理化课,采用外国文书籍之恶影响。
第五、教科书中教材之种类及范围不可过多或过大,但叙述任何一种现象与
事物时总宜求其详实清楚,最忌含糊搪塞,作备格充数及无足轻重之记载。
第六、教科书中所用之名词与术语不能统一之病。
第七、编辑教科书者应有相当实际教授上之经验。


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9 页。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1 页。

分别是郑贞文编写的《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与《新撰初中教科书化学》,(日)高田德佐著,张资模
译的《化学精义》(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初年级学生用)。

郑贞文:《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3 年版。

朱昊飞:《中等化学教科书之批评(书评)》,《新教育评论》,1927 年第 3 卷第 6 期,第 13 页。

8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八、审定无形取消之可惜。
以上问题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所改善,如多次修订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出
版了大量的国产教材,并有初高中成套的化学教科书,化学术语在三十年代得到
统一,有一些教师参与到化学教科书编写中,在一段时期国民政府对教科书的出
版实行审定制,以上这些措施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数量与质量
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近代化学教科书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学制、课程标准、
教育宗旨与政策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教育系统的不断调整、规范和成熟,更离不开
中国化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
(1927-193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改变清政府与北京政府时期对教育的放任政策,加强
中小学党化教育的力度,教科书的审定也严格起来。1927 年 12 月,大学院公布
《教科图书审查条例》16 条,“小学及中等学校所采用之教科书非经中华民国

大学院审定者不得发行或采用。” 其审查标准是“审查图书以不背本党主义党

纲及精神,并适合教育目的、学科程度及教科体裁者,为合格。” 教育部成立
后颁布的《订定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要求“学校所用之教科书,未经国民政
府行政院教育部审定或已失审定效力者,不得发行或采用……已经审定之图书,
应在书面上记明某年某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审定字样,更须就教员用与学
生用两种分别标明……图书审定之有效时期为三年,界期满三个月前应再呈送审

查。” 其审查标准为“甲、关于教材之精神者:一、适合党义;二、适合国情;
三、适合时代性。乙、关于教材之实质者:四、内容充实;五、事理正确;六、

切合实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基本做到了适合国情与
适合时代性,这就是政策对教科书编写的引领作用。1928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
下设教科书编审处,专门负责对各书局送审教科书的审查事宜。到 1931 年 11


朱昊飞:《批评中等化学教科书之重要结论》,《新教育评论》,1927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13-18 页。

《大学院宣布教科图书审查条例》,《厦大周刊》,1927 年第 178 期,第 7 页。

《大学院宣布教科图书审查条例》,《厦大周刊》,1927 年第 178 期,第 7 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汇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一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9-90 页。

《审查教科图书共同标准》,《教育周刊》,1931 年第 56 期,第 3 页。

9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教育部编审处召开第 46 次审查会议,审查通过的教科书,除了文课外,尚
有生物、化学等理科教科书。1932 年 6 月 16 日,教育部成立国立编译馆,同时
裁撤教科书编审处,此后关于审查中小学教育图书事宜,概由国立编译馆办理,
并负责教科书的改良工作,“因以前对于中小学教科书虽经审定,现已感觉未能
适合,尚须另订标准加以改良,打算请专家对于已经审定之教科书加以批评,择

出版中比较之一部好者,精密研究,斟酌损益,从事补充,以期完善。” 九一
八国难后,国民政府即对教科书政策有所调整,国民党四全大会提出“中小学之
教科书,应完全由教育部编印,中小学校应采用此项教科书,同时对于坊间所售

之教本,中小学教育自编之讲义,一律禁止或取缔” ,但并未实行,坊间教科
书仍是主流。
1929 年教育部公布暂行课程标准,1932 年公布正式课程标准,各书局根据
课程标准自行编订中小学各科教科书,但须报教育部审核,根据法规,教科书皆
有时效期限,其中中等学校教科书的时效为六学期。除了各出版机构编订教科书,
教育部也尝试编订教科书作为“国定本”。1933 年朱家骅接任教育部长后,竭
力主张部编教科书,1936 年 7 月成立了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特约专家执笔,
专门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编成之后,复因缺乏印刷发行机构,至全
面抗战爆发前未能印行。
国民政府前十年,政局相对稳定,留学外国学习化学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以
及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 30 年代化学教科书的大量出版。“课标颁布后的 5 年
内涌现了 30 余种新的化学教科书,占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出版总数的五分之一

以上。” 1929 年,教育部颁布暂行课程标准,1932 年颁布正式的《初级中学
化学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此前的课程文件相比,正式课
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尽规定,《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法要点”要
求“以日常生活所常遇之事物或用实验表示之现象为出发点,先使学生对于该问

题发生浓厚之兴趣,然后徐徐引入教材。” 《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附注要


《国立编译馆改良教科书》,《申报》,上海书店,1985,1932-05-20,:438.转引自霍益萍,金忠明,王
伦信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19 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87 页。

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 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
第 89 页。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 年第 5 卷第 47 期,第 10 页。

9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一)高中化学课程,不应为大学化学之袖珍缩本。(二)教材之编制应切
合心理之进程。(三)关于理论方面教材,不得超过全部教材百分之三十。(四)

关于物产方面,应注重本国材料。”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联系日
常生活,增加实验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其教材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规律,少理论多实践,教材内容多与本国实际相联系,即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
材。其后,教育部在 1936 年、1941 年、1948 年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但基本上以 1932 年课程标准为基础,变动不大。作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每次
课程标准修订后,教科书也须随之修订再版。与此同时,教育部对教科书的审查
越来越严格,因此,课程标准的修订并没有促进新教科书的大量出版,书局往往
是将以往教科书进行修正再版,有些化学教科书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版一直再版
到 40 年末期甚至新中国初期。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出版的中等化学教科书较为流行的有韦镜权、柳大纲的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郑贞文《复兴高级
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赵廷炳的《初中化学教本》(开
明书店 1934 年版)、蒋拱辰的《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34 年版)、朱昊飞的
《朱氏初中化学》(世界书局 1933 年版)、钱梦渭的《初中化学》(世界书局
1930 年版)、王义钰的《建国教科书·初中化学》(正中书局 1935 年版)、黄
素封的《建国教科书·高中化学》(正中书局 1937 年版),以上教科书均为大
型出版机构出版,在一些调查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版此书较多的教科书。
教育部对教科书审定具有严格的制度,正式课程标准公布后审定的初中化学教科
书有“《开明初中化学》(程祥荣,开明书局),《初中化学教本》(赵廷炳,

开明书局)。” “《初中化学》(钱梦渭,世界书局),《初中化学教本》(周
毓莘,大东书局),《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郑贞文,商务印书馆),《化

学实验》(赵廷炳,商务印书馆)。” 而且这些教科书“大部分都是经过了教
育部的审定,内容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为准,而且作者大多为有经验的化学教师,

因而教材质量提高很快。”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3 年第 4 卷第 27 期,第 6 页。

《正式课程标准公布后审定中小学教科书表》,《教育部公报》,1935 年第 7 卷,第 1-2 期,第 26 页。

《正式课程标准公布后审定中小学教科书表(续)》,《教育部公报》,1935 年第 7 卷,第 3-4 期,第
47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80 页。

9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3-2-1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代表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复兴教科书”是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出版的科目最齐全的一套教科书,其中的“复兴化学教科书”也是三、四十年
代化学教科书的典型代表之一,修正至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其初、高中教科书
均是依照教育部 1932 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和
水)为出发点,再讲化学基本定律、概念和常见非金属元素,接下来以周期表的
顺序介绍主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初中教材将有机物放在最后,高中教材则将其
置于“碳及其氧化物”一章之后,位于全书中间。初中涉及物态变化、化学基本
定律、原子量、分子量、化学符号、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电解质、元素周期律
等理论性知识,高中涉及化学基本定律、原子—分子论、气体性质、化学式、化
学方程式、溶液、质量作用定律、电化学、热化学、固体的性质、胶体化学、周
期律、容量分析、放射性、原子结构等理论性内容。教科书内容较为系统全面,
同时初、高中教材有较多重复,这也是本时期化学教科书所共有的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十年经济建设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为教科书
的出版提供了有利环境。各大书局纷纷网络人才,出版最新的教科书。商务印书
馆就吸纳了郑贞文(1891-1969 年)作为主编,1905 年清廷废除科举,郑贞文入
新学堂学习。1906 年到日本求学,1915 年考取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现日本
东北大学)的理科,学习理论化学。1918 年郑贞文毕业回国。郑贞文于 1918 年
秋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之聘,到该所任理化部翌年便担任理化部主

9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负责主持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图书的编审工作,足见其知识之渊博。他在商
务印书馆任职的 14 年里(1918-1932)主持编译出版了大量的理化书籍,包括教
科书。“据统计,1935 年以前,我国共出版化学书籍 136 种,而其中商务印书
馆出版的有 61 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化学书籍中,大部是由郑贞文负责编审

的。” 除了主持理科书籍的编写之外,郑贞文还亲自编纂教科书。如《营养化
学》(商务印书馆 1924 年版)、《中等学校教科书有机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4
年版,与杜亚泉合著)、《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3 年版)、
《新时代高中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有机化学概要》(商务
印书馆 1930 年版)等化学教科书,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高中教科书 化学》是
我国自编的第一本高中化学教科书。“该书提纲挈领、由浅入深,既包括化学的
基本知识,又反映了当时化学的最新进展,尤其混合有机与无机化学之编法为其

特色,深受中学师生欢迎。” 郑贞文本人对这部高中化学教科书也是相当满意
的“编者前有新时代高中化学出版,重印数十版,深蒙各校采用,并承各方教师

以实地教学经验见告,至深感激。” 1932 年郑贞文离开商务印书馆后,仍在编
书。1934 年应商务印书馆委托,在《新时代高中教科书 化学》基础上编程《复
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出版),与韦镜权、柳大纲的《复
兴初级中学 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1933 年出版)相配套。同时出版的还有《复
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实验教程》,复兴教科书系列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
流行的教科书系列之一。但复兴系列教科书仍有不少问题,即墨信义中学的郭其
光教员在教学中发现了《复兴初级中学 教科书》的硬伤,“本书大致尚可,惜

对于方程及分子式讨论太少,且差错太多,此非由于排版者实编者之误也。” 德
州博文中学的王英章教员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教材丰富,切近实用,系统不善,

叙述繁冗,错字太多,数处理论较深,学生不易明了。” 如此流行的教科书仍
有诸多错误,其他化学教科书也有一些错误之处。
化学教科书出版后往往受到社会人士的关注与评价。例如 1931 年吴冶民编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第 139 页。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第 139 页。

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1934 年,编辑大意第 1 页。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1 页。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7 页。

9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写的《高中化学》由世界书局出版,该书在编辑大意里表达了其自身的三个特点,
“(一)本书系用归纳法叙述,例如于说明各物之性质时,必先罗列性质实验多
例,然后综合实验结果,作一性质总论,期使学者利于领悟与记忆。(二)与定
律有关之多数事实未明了及熟悉以前,不轻提出某项定律;但于定律既经提出后,

即继续示学者与定律有关之他项事实,俾能深切了解定律之内容。” 以上三个
特点引起一位读者的质疑,“以上三点,是否是他书所未有的特点,我阅读不广,
未曾遍阅中外出版的高中程度教科书,故不能断言。但据我看来,如引证实验和
前后照应等点,似乎是一般编辑的常识,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编制方法,他书未

见得都不注意到。” 这位读者同时指出了此书的编排结构、材料的安排和配列
均存在问题,全书四十一章,篇幅不可谓不宏大,但若除去第二十三章“食物”
以及燃烧一章中的部分知识外,通篇是无机化学知识,不符合课程标准,而且“食
物”一章讲述的均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没有学过有机化学基础的情况下,学
生很难理解。
上文述及郑贞文的《复兴高中教科书 化学》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受欢迎
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之一。该书到 1948 年已订正之 67 版,可见其在当时的受欢迎
程度,亦引起社会的批判。全书共分四十九章,理论部分约占十一章,有机化学
占九章,材料分配上符合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化学家柯俊认为此书太过于注重升
学,“然因过于注重学生升学之预备知识,对化学与人生之关系不甚注意;虽有
时略举物质之用途,然学生修毕该课程后,恐难于应用其已得的化学知识于解释

日常生活现象。” 另一个缺点是缺乏国产教材特色,“全书取材尚属丰富新颖,
然对本国物产及矿产记述,似嫌过少:于本国之固有食品及各种化学制品如酱油
漆等,均无记载;于金属部分中,除一二金属外,对其矿之产地,均未记载;此

与部颁课程标准之原则不合。” 除上述两点,此书还存在因文字过于简单易让
人难解、有少许错误等问题。在使用该书的学校,化学教员也给予了较多的评语,
太谷铭贤中学的吴克明教员认为“该书优点:1.合于高中程度;2.注重有机化学;
3.支配尚属均匀。至于缺点:1.插图太少;2.习题太少;3.过于简略。是书本校


吴冶民:《高中化学》,世界书局 1931 年版,编辑大意。

钧石:《评世界书局出版的“高中化学”》,《中国新书月报》,1933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3 页。

柯俊:《评“高级中学用复兴教科书化学”》,《工业学院学报》,1935 年第 2 期,第 171 页。

柯俊:《评“高级中学用复兴教科书化学”》,《工业学院学报》,1935 年第 2 期,第 171 页。

9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学年初次采用,教授不过月余,所述优点缺点恐有未能详尽之处” 。郑贞文

的初中化学教材—《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 则受到了广泛好评,烟台培真女中
的李书亭教员评价道“本书对于初中化学程序最为适当,且简而不繁。堪称完善

之教科书。” 像郑贞文这样的化学教科书专家其出版物也很少让人完全满意的,
证明了此时的教科书仍不成熟以及社会、化学教师对化学教科书的较高要求。
《曹
④ ⑤
元宇编初中化学教科书》 《新书评介: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的批评和介绍》
等也都是对化学教科书评论的文章。
此时期国人自编教科书已经成为主流,但仍不少学校采用英文或译本教科

书,三十年代的调查报告《中学教本研究》 和汪相庆的调查报告《中等学校各

科教学用书调查报告》 说明了此点。根据张文昌的调查,高中化学英文或译本
教科书被各校使用的次数为 59 次,自编教科书被各校使用的次数为 11 次,前者
占多数。初中教材则均为自编教科书,使用次数最多的是郑贞文的《现代初中化

学》 。对于中学大量使用外文教本的情况,张文昌对此作了分析与批评,“大
学常用外国教本,已贻文化不能独立之识,甚至中学教本而亦须长此借材异域,
其耻孰甚?岂我国兴学三十余年。岂即此区区中学教本尚没有人能编著?其实自
编的未尝没有,但因阻于心理上的错误,致推行不广,推行不高,教本当然亦不
能进步,是互为因果的。学校以用西文本为提高程度(教育部应通令各大学之人
学考试不准单出外国文考题),学生亦以读西文本为可以傲人,其实在实际学习
上(文字困难)与金钱上(金价奇昂)之损失,非常浩大。故嗣后中学应尽量采取本
国文教本,初中除洋文科外更应绝对禁止(教部已有通令),但不奉行者尚有。”

在存在国产教科书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仍采用外国教材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本
质上仍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对科学的追求,国人认为西方的科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1 页。

郑贞文:《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1932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 》,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1 页。

胡鸿:《曹元宇编初中化学教科书》,《图书评论》 ,1934 年第 2 卷第 8 期,第 83-85 页。

朝华:《新书评介: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的批评和介绍》,《中国新书月报》 ,1932 年第 2 卷,第
9/10 期,第 22 页。

此报告发表于在 1933 年的《教育研究(广州)》 第 41 期上,调查时间为 1930 年,1931 年,调查高中 38
校,初中 50 校。地区分布上广东十校,福建四校,浙江 17 校,江苏 35 校,山东 4 校,河北 18 校。

此报告发表于 1936 年。

郑贞文:《现代初中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

张文昌:《中学教本研究》,《教育研究(广州)》 ,1933 年第 41 期,第 37 页。

9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比中国先进,西方的教科书更原汁原味,但忽视了外国教材与中国国情不符的
情况,更忽视了中国本位的文化。
教科书的编写不仅仅需要参考课程标准,更要适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程度与
兴趣,好教材的标准是既知识丰富又可让学生接受。化学教育家施伯侯先生曾对
教科书的编写提出自己的意见,“课程标准或教材大纲无论订得十分严整完美,
但是终是一个大纲,而和学生切实相关的,还是在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学生吸收
知能得最大渊源,尤其初中教科书:一则初中学生自己阅读能力,还是薄弱;二
则目前合于初中学生的科学读物又非常缺乏。故初中学生不论智力高低,十有九
是靠着教科书作唯一的读物。倘如教科书满页术语,文字艰涩,长篇大论,眉目
不清,虽取材合于标准,而实际程度,不能与十三四岁儿童的阅读能力相适合,

那么教学双方必感重大的痛苦。” 并为编写教科书的人给出了“八要六忌”
编辑初中教科书的八要:
第一要细心审阅课程标准;第二要设身处地认清对象(明了读者程度);第
三要字酌句酌体裁谨严;第四要提纲挈领眉目清楚;第五要叙述扼要说理简明;
第六要文字流利图书显明;第七要学生阅读不请名流(最好请现在中学生只学过
一年物理和化学的详细校阅遇有看不懂或高材生都认为难懂的地方应即修改);
第八要多次试用自己反复修改(最好编者自己试教)。
编初中教科书的六忌:第一忌操切从事仓促成书;第二忌眼光太专陈义过高;
第三忌文字艰深满目术语;第四忌长篇累牍眉目不清;第五忌述叙板滞如同账目;

第六忌主观太强详略不称。
“八要六忌”虽然是施伯侯在上世纪 30 年代提出来的,但仍适合今天化学
教科书乃至其他教科书的编写,教科书最终目的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学习知识
的最主要的工具,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出了遵循国家的课程标准之外,应多参考
一线教师的意见,其语言组织、内容选择上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程度相适应,让
学生在“乐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化学教科书来说,应多与现实生活
相联系,多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科书还应
做到与时俱进,一线教师与学生应及时反映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编者也应根据读
者的意见对教科书进行改良。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21 页。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21-22 页。

9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据王有朋整理编写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统计自清末新学制颁行
到新中国成立即 1903-1949 年计 47 年间共出版了 134 种化学教科书,其中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有 91 种,占比 68.7%,是近代出版化学教科书最多的时期,
尤以战前十年出版数量最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出版繁荣给化
学学习者提供了较多的可选择性。陈荩民曾对化学教材的重要性及如何选择选择
教材做过论述,“化学教学之性质的极端标准,及其价值,全视教材内容而定。
学习至于精通,不但可改变学生之物质观念,并可改变其思想与行动。前者由精

通化学原理所致,而后者由熟练化学之技能所得。” 化学课程标准的实现需要
合适的化学教材配合。对于化学教材之选择,陈荩民给出两点建议“第一点为所
选之材料,须完全改变其原来之组织及方法,而能适合于学生之日常生活。第二

点为教授之方法,须一贯的注重原理、方法、材料及结果。” 即教材须联系生
活并注重化学原理,联系日常生活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化学原理的讲解
则让学生明白化学的本质,这样的化学教材才实用。并给出选择化学教材的六条
标准:(1)教材须有趣味;(2)教材需要价值;(3)学生须确知其所学之事物;
(4)指导学习方法;(5)使学生对于其所学,多有考虑,解释及做作之机会;
(6)须便学生明了全部之化学原理乃由其逐渐学习所积成,而非一蹴所就。陈
荩民的六条选择化学教材的标准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及实用性,这也是当今化学教
材应具备的特征。
全社会对教科书的关注,促进了教科书的不断修正与更新,一部好的化学教
科书往往订正几十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处在中国自编科学教材的早期,难免有
些许不足之处,正是有了编者的努力,社会的关注,中等化学教科书才不断更新
重版,中等化学教育体系也得以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立起来。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面抗战爆发后,在 1938 年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小学


教科书问题成为大会讨论的问题之一,在大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
要》指出“对于各级学校各科教材必须彻底加以整顿,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而应
抗战与建国之需要,尤宜尽先编辑中小学公民、国文、史地等教科书及各地乡土

陈荩民:《吾人应如何选择化学教材》,《教育杂志》,1935 年第 25 卷第 10 期,第 245 页。

陈荩民:《吾人应如何选择化学教材》,《教育杂志》,1935 年第 25 卷第 10 期,第 245 页。

9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材,以坚定爱国爱乡之观念。” 具体做法是“各级学校各科教材与所用之教
科书,为教学时最重要之工具,故对于教材之选择与教科书之编订,实与训练师
资同样重要,今后各级学校所用之各科教材与教科图书,国家应另定专款,聘请
有名学者及有教学经验之专家及教师从事搜集与整理,继之以编辑,以为教学时

之工具。” 新的编订方针确定后,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各科新的课程标准,由于
经济困难,战事吃紧,各书局并未出版多少新的教科书,教科书依旧供应紧张。
教育部于 1939 年 4 月,令饬后方各省教育厅呈报每学期所需中等学校教科书数
量,同时并令饬各书坊呈报每学期所需中等学校教科书数量。“计教厅之已呈报
者,有黔、青、陕、甘、滇、康、粤、湘、鄂、新、豫、宁、浙、川、闽等十五
省,约共需三百四十六万余册;书坊之呈报者,仅商务、中华、正中三家,约共

可销二百九十万册。” 差额 56 万册,实际差额则更大。主要原因是抗战爆发后,
“各大书局除正中外,均未西迁,教科书供不应求,以致普遍发生书荒,情势严

重。” 1942 年 1 月将中小学教科书用书编辑委员会,归并于国立编译馆,改设
为教科用书组,积极着手编订中小学教科书。1943 年教育部将部编教科书的发
行权交由正中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
交通书局组成的“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七联处),同时规定其
他书局禁止发行教科书,“所有各书局编印同类教科书之版本,不论其尚在审定
有效期间,或已通过审定有效期限,或曾经核准发行,或尚未经审定者,均一律

停止发行。” 至此,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体制由审定制改为国定制与审定制并行
的供应体制,即教育部组织编书后交予七大书局出版,同时保留原来的各机构编
书后须送教育部送审后方准出版的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从编写、审
定到出版发行等方面来加强对教科书的管理,教科书的编写逐步定型并趋于模式

化。”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
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4 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第 14 页。

《教育部为国民党六中全会撰写的教育报告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第
五辑 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2 页。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篇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5 页。

《教育部训令》,《教育部公报》,1943 年第 15 卷第 11 期,第 48 页。

刘超著:《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121 页。

9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45 年 8 月,为解决收复区的教科书供应问题和奴化教材问题,教育部颁
布文件规定“各级学校教科书,应与各大印刷所接洽印行国定本,并可采用战前
审定本。对于收复区学生,予以正确思想之训练,并销毁敌伪教科书及一切宣传

品。” 但由于各大书局一时难以回迁,1945 年秋季各收复区的教科书极度混乱。
1946 年教育部要求七联处采用联销办法,即七家书局在某一地区统一或联合销
售,但效果有限,民间对七联处的垄断非常不满。1947 年 4 月,为了解决教育
复原后教科书短缺问题,教育部先后颁布《印行国定本教科书暂行办法》和《印
行国定本教科书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将部颁教科书的版权下放给各公私印刷机
构。在开放国定本教科书版权的同时,国立编译馆重新开始了各书局自编教科书
的审定工作,如在 1947 年内“审查小学用书 45 册,中学用书 84 册,师范用书
2 册,职业用书 15 册,及补充教材与参考书 26 册,共计 172 册。凡内容适合部
颁课程标准、编制优良、文字清顺、图书正确者,教科书准予审定,参考书准予

发行。” 这意味着,国定教科书权威已经悄然减弱,允许民间编撰教科书投入
使用。部颁教科书版权放开后,教科书的供应量有所提高“战后国定本教科书的
供应问题是当时各地教育复原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反映了战后教育部为尽快恢复

教育秩序所遭遇到的困难及其所付出的努力。”
1936 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一年后全面抗战即爆发,化学教科书的出版虽受到
一定的影响,但抗战期间教科书的出版并没有中断。《开明化学新教本》(沈鼎
三编著,上海开明书店 1939 年版)、《朱氏初中化学》(朱昊飞编,上海世界
书局 1938 年版)、《建国教科书高级中学化学》(黄素封编著,正中书局 1937
年版)、《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王箴编,商务印书馆 1938 年版)、《新
课程标准世界中学教本·高中新化学》(魏福嘉编,世界书局 1939 年出版)、
《化学纲要》(汪向荣编,上海世界书局 1939 年版)、《更新高级中学教科书 化
学》(王箴编,商务印书馆 1940 年版)、《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化学》(张
江树,章涛编著,正中书局 1944 年版)等都是战时出版的较为流行的教科书,
使得战时的化学教育得以继续发展。此时的化学教科书改变本较多,主要有两个
原因,一是国民政府对教科书的审查越来越严格,书局更倾向于旧教科书修订出


《收复区教育复原教育部颁发紧急办法》,《中央日报》,1945 年 10 月 17 日,第 5 版。

陆殿扬:《战后两年来的国立编译馆》,《中华教育界》,1948 年复刊第 2 卷第 2 期,第 15 页。

贺金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复原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37 页。

1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版,容易过深。二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出版重镇上海、北平、南京等城市沦陷,
各书局也内迁,而内地缺乏编辑出版的物质条件,民间出版机构更无力维持编辑
队伍,而国统区又需要大量的教科书,因此,一些出版机构将战前的教科书根据
新的课程标准修改使用,以解决国统区的教科书短缺问题。

华襄治编 中华书局 1941 年版 李嘉谟编 正中书局 1943 年版

图 3-2-2 全面抗战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均遵照课程标准)

1941 年,教育部颁布《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化学
课程标准》,修正版高中课标与此前相比,涉及基本物质与概念理论的部分没有
变化,但“教材大纲”中不仅列出了须讲授的元素,还列出相应化合物及具体教
学要求,如制备、性质、用途等,篇幅较之前多出两倍,做到“本标准详列细目,
力求具体而免空泛,凡理论过于深奥不合高中学生之需要者,则分别删去,俾整

个教材不至成为大学教材之缩本。” 然而受持续战乱影响,各书局难以继续组
织系统的成套教科书编写,20 世纪 40 年代,成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只有正中

书局出版的《新中国教科书·初级中学化学》 《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化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成套的化学教科书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初高中化学教
科书的编写缺乏规划,没有出版社或个人谋划出版成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而


《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广西省政府公报》,1941 年第 1112 期,第 14 页。

李嘉谟,李邵谟著:《新中国教科书·初级中学化学》,正中书局 1943 年初版。

张江树,章涛编著:《新中国教科书·高级中学化学》,正中书局 1943 年初版。

10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且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出版数量多于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出版数量。战前成套的化学

教科书有阎玉振的《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与王鹤清的《初中化学教科书》 相
衔接,“本书与王鹤清所著《初中化学教科书》适相衔接,并与王鹤清所著之《高

中化学实验》,相辅并进,俾学者易收融会贯通之效。” 还有《复兴初级中学
③ ④
教科书化学》 与《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 等也是成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
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化学家王琎建议战时的化学教科书应注意土产物品及
本地小规模之农工业改良,“在此抗建时期,仪器药品既不能仰仗于外货,而国
内又不能自给,学校实验之进行,每因之而停顿,此现象殊为不幸且可不必,吾
人一观各国化学工业及化学科学发达史,则当其开创时期,何一不从无中奋斗而
来……我国土产农工业物品与化学有关者甚多……何以不可为研究及教学之资

料。” 把本国土产农工业物品作为化学教学的资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
族自信心,另一方面亦可以做到化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使其成为实用的科学。
战后的 1948 年,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初中化
学与物理合并改成理化,但由于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行将结束,修订后的课程
标准未及在全国施行,国民政府即在内战中垮台,对化学教科书的编写几乎无影

响,如 1948 年 11 月出版的《初级中学 化学》 序中阐明是根据民国三十年的课
程标准编辑出版的。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随着教育复员的展开,各地需要大量的教科书,原抗
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教科书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1945 年至 1948 年上半
年时间,内战还未扩及到南方地区,国统区的教育还未崩溃,因此教科书仍有一
定的发展。据统计,1945 到 1949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计有
19 种,是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出版史上的一个小高峰。之所以在看似动乱的年
代教科书仍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因为:一、教育部允许民间出版机构出版教科书;
二、国立编译馆审查各书局所编教科书工作的有序展开;三、抗日战争的胜利鼓
舞了各书局、教科书编写者振兴教育的信心;四、教科书出版是一个利润颇丰的
行业。综上原因,战后的化学教科书出版迎来了短暂的复兴,随着 1948 年下半


王鹤清:《初中化学教科书》,北平文化学社 1930 年版,

阎玉振,王鹤清:《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北平文化学社 1931 年版,编辑大意。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

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王琎:《抗建时期之化学教学》,《科学教学季刊》 ,1942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36 页。

国立编译馆主编:《初级中学 化学(两册)》,大东书局 1948 年 11 月版。

10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开始的国民党军队的大溃败,国民政府的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消亡,迎来的是中
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编订自己的教科书,
解放战争后期,各大区政府即筹划编译新中国的教科书。从 1949 年起,东北人
民政府教育部开始翻译尤什金、威尔霍夫斯基等著的十年制学校教科书,并在东
北区试行,成为“东北本”。这套课本自 1952 年秋起在全国推广使用,为新中
国的第一套教科书。新中国初期的化学教材大多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译的。除了
参考苏联教科书编写化学教科书之外,民国时期一些质量上乘的化学教科书在新
中国初期也得以继续再版。
与化学教科书配套的则是一些教师教学用书与学生复习指导书,如附录四-

三所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共出版学生化学辅导书 33 本 。在时间段分布上,抗
战前出版的有 18 本,战时出版的有 6 本,战后出版的有 9 本,以战前出版的数
量最多,战时出版数量最少。学段分布上,有 13 种标明适用于初中,8 种适用
于高中,12 种教辅书对初高中学生均适合。内容上来看,关于化学实验的有 1
种,关于习题及题解的有 10 种,关于学习、复习、会考指导用书的有 22 种,以
指导用书最多。从书名中看出其出版学生辅导书的目的用于指导学生自学,实验
辅导,备考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等,很受好评。如张汝训编写的《化学方程式
ABC》(正中书局)是一本学习指导用书,深受时人好评,“张先生这本书却真
正的教我们怎样去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记写,与应用了。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书中

所举得几个计算题,真有意思。” 这类化学学习指导用书主要内容是把化学教

科书内容系统化,让人更易理解。郭本澜编写的《化学表解》 把化学知识分无
机之部与有机之部,把每个知识点用表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很受
学生欢迎,屡经重版。习题及题解类辅导书则为了学生考试编写,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化学作为当时升学考试、会考必考的科目最终落实在做题上,郭振乾编著

的《中等化学问题详解》 就是这类书,全书分为化学之基本观念、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化学通论、有机化合物、附录六部分,全书计有 574 个问题与 64 个
例题供学生学习,这些题目都是考试必会题目,书后附有 120 余个方程式。蔡松
筠编写的《自学辅导化学实验法》则是针对实验的辅导书,相较于其他化学实验


根据王有朋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统计,实际数量应多于统计数字。

《读者意见:化学方程式 ABC》,《科学画报》,1948 年第 14 卷第 11 期,第 3 页。

郭本澜编:《化学表解》,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郭振乾,吴羹梅编著:《中等化学问题详解》,开明书店 1936 年版。

10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该书实验顺序明确,“自来化学书籍,但述实验方法,不详实验顺序;初学
照书实验,往往非半途失败,即结果不能圆满。本书乃编者教授初中化学多年经
历所得,凡实验始末一切手续,均分先后一一条列详明,使初学者一目了然。”

其实验步骤与解释之详备完全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大部分实验均配图
辅助说明。书唯一的缺点是采用竖排,阅读化学方程式不方便。化学辅导书的编
者很多是教科书的编者,如谭勤馀、钱洪翔、钱梦渭、蒋拱辰、阎玉振等人,这
些人编写的辅导书可以更好的与教科书相配合。在任何时候,学习化学参考书是
必不可少的,“研究化学参考书籍不可或缺,学校采用教本,决不能尽善尽美,

如若多备参考书籍如科学月报杂志等,则可取彼之长辅己之短。” 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化学教辅书的出版是一大进步,且编书人很多是中学一线化学教师,利于
学生及时复习与巩固提高,也是备考的重要参考书,有的辅导书专门注明用于升
学指导,这一传统延续到今。

上海三民图书公司 1936 年版 北京燕北理科教育研究 1938 年版

图 3-2-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部分化学辅导书(升学指导)


蔡松筠编:《自学辅导化学实验法》,中华书局 1930 年版。

陆泳秋:《怎样研究化学》,《新学生》,1942 年创刊号,第 53 页。

10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就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一样,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后亦经
历了本土化过程,尤以教科书体现的最为明显,其表现为教科书中化学名词翻译
的本土化、中国本土矿产与化学工业在教科书中的呈现、中国国情与化学的结合
等。经历了“本土化”的教科书被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与促进“民生发展”
的历史使命。化学学科中国化的历史动因是广大学者对科学的追求,对国家富强
的期盼。1932 年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学科由吸收外来成果到创新
发展的转变,中国化学会汇集了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
洪源、陈裕光、曾昭抡、邹保良、黄新彦、叶蟒和戴安邦等著名化学学者。正是
由于化学工作者们的努力,化学教科书越来越适合中国国情,实现了教科书从翻
译到自编的跨越。
近代化学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洋务运动期间官方开始开设化学教育,最
早开设化学教育的是京师同文馆,一直到清末新政期间,中国所使用的化学教科
书大都翻译国外的教材,没有自编的国产教材,杜亚泉在 1905 年翻译出版的《化
学新教科书》序言中指出:“我国译化学书,已三四十年,然至今日,仍为世界

之化学, 而非我国之化学。” 化学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
体现中国国情,教科书所举得矿产、企业都是外国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
不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中华民国建立后迫切需要提高民族自信,化学教
育家开始思考在化学教科书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提高民族自信心。民国二年王季烈
编写的《共和国教科书 化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译本虽善,其编纂目的,究
非为我国学生而设,移甲就乙,终不免少有扞格。此余数年以来,用译本教授化

学所亲历之境,每思编纂一帙,以应当世之需。” 1922 年新学制颁行后,著名
化学家丁绪贤曾提出科学书籍中国化的问题,丁绪贤认为“虽说科学无国界,要
知中国现实科学教育的目的,与西洋的不必全同;中国人应读的科学书籍,性质
上和材料上应该随之加以改造。否则科学书籍,往往迁地弗良,其结果弄得科学


(日)吉田彦六著,杜亚泉译:《化学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 1907 年版,第 1 页。

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 化学》,商务印书馆 1913 年版。

10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样东西,在西洋无论是如何活泼泼的或津津有味的,到了中国,就变成死性的

或麻木不仁的,像今日最普遍的现状。” 此后,化学等科学教材应自编的思想
被人们接受,这是化学教育在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呈现中国国情成为当时化学教育家的普遍要求“本国之材
料应包括全国矿产,农林业,渔业,牧畜业之生产,及其加工制品。就全国矿产
而言,必须列举何种为最重要,何种为次要,各附以精确之数字统计,并说明在
某项教材中应教授何种矿产,规定其讲授内容及先后次序,然后可达到本国教材

应予注重之目的。” 化学教师亦希望国产教材的出版,“西文原本,往往情形
隔膜,不但学生难以明了,有时教师亦无从尽悉;至于中文译本,高明者实在少

数。以后当确定课程标准,不宜时常更变,俾有教者分别编著适宜课本。”
此时曾经留学欧美、日本学习化学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促进了化学学科在中
国的本土化过程。郑贞文、陈之霖等人曾留学日本,王琎、张子高、邱宗岳、杨
光弼、孙学悟、吴宪、曾昭抡、侯德榜、刘树记、杨石先、高崇熙、黄子卿、傅
鹰、李方训、袁翰青等人曾留学美国,丁绪贤、俞同奎、虞宏正则留学英国。他
们在清末民初留学国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部分学成归来,促进了中国化学科
学和化学教育的发展。自编教材基本涉及到了本国国情,1935 年的《新标准高
中实用化学》编辑大意“本书取材,注重实用,切近国情,凡关于国防、工业农
业医药及卫生等基本知识及本国矿产与实业概况,兼容并蓄,以引起学者对于化

学有明确之观念及日常生活上之需要。” 书中内容也是如此,在讲食盐时介绍
了我国的盐产地“我国产盐区域,分为长芦,东三省,山东,河东,两淮,两浙,
福建,四川,云南,两广等处。其中以芦盐,川盐,淮盐,闽盐,为最著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化学教科书中有所体
现,闵世型的《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46 年版)展示了上海天原电化厂、
久大精盐公司等民族企业的照片,《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展示了天津永
利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电解食盐的电池、上海五洲固本皂药厂制造肥皂的碱化
锅等图片,教科书呈现民族企业照片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又可


丁绪贤:《科学书籍有“中国化”的必要》,《晨报七周年增刊》,1925 年第 12 月期,第 205 页。

程祥荣:《如何选择化学教材》,《科学教育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32 页。

王霞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48/49/50 期,第 64-65 页。

王鹤清著:《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业刊社 1935 年。

王鹤清著:《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业刊社 1935 年,第 137-138 页。

10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有的教科书则程会专门呈现与介绍中国传统的工艺

品,甚至用彩图加以呈现,华襄治的《新编初中化学》 在扉页展示了中国传统
的陶瓷器,并用“闻名世界”加以形容,彩图非常精美,给人以很大的视觉震撼,
陶瓷器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经历化学变化,用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之发达,
藉以提高抗战时期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是化学教科书本土化的体现。

图 3-3-1《新编初中化学》(华襄治 中华书局 1941 年版)扉页我国闻名世界的陶瓷器

图 3-3-2《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局部 天津永利碱厂照片

韦镜权、柳大纲编写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加入了诸多中国元素。


华襄治著:《新编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41 年版。

10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食物”一章中专门介绍中国人的饮食状况,“据现在已经研究过的结果,知
道一般中国人的膳食中,糖类和脂肪,供给尚有余,蛋白质似嫌太少,此外维生

素时有缺乏现象,铁从绿叶菜得来,通常有余,钙和磷患不足。” 通过简单的
介绍,向国人说明了目前中国人的营养状况以便改善体质。书中亦介绍中国物产,
在介绍动物胶时专门提到中国的动物胶“中国做胶,由来已久,牛皮胶用于制墨,

鹿角胶和驴皮胶,药中用之。” 在讲述桐油时,则提到中国桐油的产地,“桐
油为我国特产,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出产最多,历年除供本国之用外,出

口很多,近来美国自种橦树,有相当成绩。” 书中对本国物产、工农业生产介
绍的还有很多,同时期的其他教科书亦是如此,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发展,至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基本实现了化学教材的自编,编制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教
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有部分学校采用国外的化学教材,曾任中国科学社社
长的著名化学家任鸿隽 1933 年做过一个关于理科书的调查,其中高中理科化学
被调查的 166 种教科书中,英文教本 105 本,占 64%,数目惊人,任鸿隽认为中
国在教科书方面做得还不够,“它的至少的意义,是证明我们这十几年来,尽管
大吹大擂的提倡科学,而学校里而这一点最小限度的科学教育工具,还不曾有相

当的努力。” 英文教科书固然有其优势,但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增加
了其学习的困难,“中学生读外国文之时间太短,程度较浅,若用西文教本,教
者学者往往耗其大半精力于文字之解释,而将真正化学上之意义,反而忽略。况
外国之良好教本,不尽合于中国之用,盖国家之环境不同,人民之需要自异。”
外文教科书大都来自美国,以美国 Newton H. Black 及 James B. Conant 二氏所

编之 Practical Chemistry 在中国为最流行,1935 年孙豫寿将其翻译成中文在商


务印书馆发行,本书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流行,孙豫寿在译书中写到“总之,本书
恰如书名所示,取材编制,率重实用。全书三十九章,不啻将家庭,社会,工业,
农业,医药,乃至战争上种种事项,用化学的镜头,摄成一帙瑰丽灿烂之写真集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47 页。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35 页。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28 页。

任鸿隽:《一个关于理科教科书的调查》,《科学》,1933 年第 17 卷第 12 期,第 2032 页。

张江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第
192 页。

10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 翻译成中文的《实用化学》加入了中国国情,书中录入了永利制碱厂、
久大精盐公司等民族企业的照片。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该书在中国的译本有十几

种之多,很多化学教育家参与到了翻译该书的行列中 ,足见其流行程度。《实
用化学》之所以在中国采用广泛,首先是这本教材在美国国内也比较流行,1920
初版,1929 年修订,内容较新;其次,其教材内容编排相较于国产教材更加合
理。将外国经典教材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中国元素并改造成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
是当时化学教育家改善中国化学教科书质量的捷径。但国外教科书“除不适于我
国环境外,学者又常因文字之隔阂,未能了解其真谛,有以文害词以词害意之弊”

因此,教科书自编之路是正确的历史方向。
从清末开始的化学教材本土化过程中贯穿于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初期
仍有翻译的苏联的化学教科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化学在中国本土化的重要时
期,此时期出版了大量的国产教材,这和郑贞文、柳大纲、韦镜权、钱梦渭、吴
冶民、朱昊飞、赵廷炳、王鹤清、闵世型等化学教本编者的努力密切相关,是他
们促进了化学学科由世界化学到中国化学的转变。
中国化学教材深受国外影响主要和国外的近代化学起步较早有关,并出版了
诸多的优良教材。《化学概论》就是在美国流行的化学教科书,1924 年由傅式
说、胡荣铨重译出版,“本书原系美国麦费生及安迭生二教授所著,风行甚久,

我国前亦有译本,以作中学教科书,颇为社会所欢迎。” 在化学传入中国后需
要经历一段先吸收后创造的过程,化学教材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外教材的影响。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化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在新式学堂推广的,清末以及民
初的教育章程中对化学教育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化学教育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效
果参差不齐。清末民初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欧美及日本,内容更是不尽相同。
民初的 16 年里正处于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府职能减弱,地方自由
度大,各地方对教育的要求亦是不同,因此此时期化学教科书在是比较混乱的。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便设立大学院管理全国的学术及教育事业,

BLACK AND CONANT 著,孙豫寿译《实用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序言第 7 页。

余兰园、吴静山、徐作合、钟良芳、周文、顾均正等人也译过该书。

吴瑞年:《基本化学》,中华书局 1944 年版,“自序”。

傅式说、胡荣铨译:《化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1929 年 5 版。

10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28 年大学院颁布了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1929 年教育部颁布暂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内容的规定趋于全面系统,促进了化学教科书内容的系统化
和规范化,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有了依据。1928 年 12 月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实现
了全国统一,国民政府的政令得以施行全国,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也得以在全国贯
彻,经国家审定的教科书得以在全国发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战前十年中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十年间出版了大量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大
部分化学教科书是自编的国产教材,教材内容紧扣中国国情,涌现出郑贞文、孙
豫寿、朱昊飞、吴冶民、黄素封、王箴等一批专业的化学教科书编纂者。作为专
门的化学工作者,其编写的教材更加系统与规范,严格围绕课程标准编写,在教
科书的序言中都有提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教科书的审查制度亦建立起来,教育
部对教科书的严格审查也是化学教科书规范化的动因。各大书局根据教颁课程标
准编写化学教科书,出版化学教科书质量较多的有商务、中华、世界、正中、开
明等书局。大量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为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有了空间。国民政府教育
部在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颁布课程标准与
审查教科书实现的。同时,由阎玉振、王鹤清等一线教师参与到化学教科书的编
写中去,能利用教育学规律编写教科书,亦促进了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19 世纪中叶化学传入中国后,便开始了外文化学书的编译工作。最早开始
翻译工作的机构的是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其代表人物为徐寿、傅兰雅、
毕利干等人,此时期翻译的都是英文化学书,如《化学入门》(丁韪良口译)、
《化学阐原》(毕利干口译,承霖、王钟祥笔译)、《化学鉴原》(韦尔斯原著,
徐寿译)、《化学分原》(蒲陆山原著,徐建寅译)、《化学考质》(富里西尼
乌斯原著,徐建寅译)。最早接触化学的徐寿、栾学谦、杜亚泉等人成为中国化
学的启蒙者。清末新政期间翻译了大量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代表教科
书如《(中等)最新化学教科书》((日)吉田彦六郎著,何熵时译)、《(最
新)化学讲义》((日)池田清著,史浩然译)、《(中学)化学教科书》((日)
鬼高德平著,虞和钦译)、《(中等教育)化学》((日)大幸永吉著,林国光
译),从事翻译鲜有专门的化学家,大多是懂日文的翻译家。进入民国以后,开

1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始出现自编教材,最早编写国产教材的有王季烈、华襄治、虞和钦,张江树,杜
亚泉等人,他们对化学知识有过专门的学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科书的编写者都是专业人士,例如郑贞文、钱梦
渭、闵世型、韦镜权、柳大纲、戴安邦、王箴、吴冶民、朱昊飞、赵廷炳、孙豫
寿、吴瑞年、阎玉振、王鹤清、刘拓、钱梦渭、魏福嘉、于一峰、曹元宇、程祥
荣、蒋拱辰、王义珏、华襄治、闵世型、程守泽、张江树、谭勤余、刘遂生等化
学家或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成为编制中等化学教材的中坚力量,教材的专业性大大
增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教科书的编者有的并不是一线教师,如魏福
嘉、曹元宇、赵廷炳等人,是大学化学教师。有的则是一线中学教师,如吴冶民、
王鹤清、阎玉振、蒋拱辰、吴瑞年等人。拥有教学经历的编者编写的化学教科书
更贴合中学实际教学,但是对于新的材料,总有隔膜。大学教师编写的中学化学
教材,对于新的化学进展情形自然十分明了,但是对于教材深浅详略的分配,却
和中等学校的教学情形不能匹配。
“所以要编一部像化学这种科学的好的教科书,
就非下面的两种人不可:第一是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法有相当研究的大学化学教

授;第二是能时常参阅新材料的中学化学教员。” 化学教育家赵廷炳编写的教

材深受欢迎,山东藤县瑞华中学就采用了其《初中化学教本》 ,教员王华亭赞
赏道“该书编制特重实用问题,有时加注某化合物之俗称,对于初中学生颇能引

起注意,每章后并设问题若干,颇合初中教学,如能增些材料,则更佳矣。” 该
书也得以重版至新中国初期。一线教师也是编写教科书的主力,除自编讲义外,
化学教师亦编书出版。1935 年,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任教的吴瑞年就编写了一
本名为《基本化学》的教科书,吴瑞年是一名资深的化学教师,毕业于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任教多年,学识与经验均极丰富。编书的起因是教育部
于 1932 年颁布正式的课程标准之后,江苏省教育厅即组成成立了“编订江苏中
学各科教学进度委员会”以厘定各科教材进度表,以增进教学效率。关于化学教
材进度,教育厅于 1933 年秋专聘吴瑞年负责此事。吴瑞年根据此项进度表,编
订了此书,20 余万字,分上下册,“内容异常丰富,说理透彻精简,关于高中
化学学科之普通的基本的知识,包罗无遗。教者便于教,学者便于学。在会考、


陈可忠:《中等学校化学的教学》,《播音教育月刊》,1937 年第 1 卷第 8 期,第 83 页。

赵廷炳:《初中化学教本》,开明书店 1935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1 页。

1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升学、实用、自修各方面,绝不会有材料枯燥缺乏之感。” 吴瑞年总结其教学
经验写成化学学习法一书,“系以本人十年来之教学经验写成……此书内容极为

充实,欲知学习化学之经济方法者,实应人手一本。” 化学教员编写的教材更
具有实用性,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方便。通过对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科书的分析,大部分编者是中学化学教师或大学化学教
师,均为化学专业出身,化学教科书的专业性得到保障。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教科书往往是时代的缩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
争,前后达十四年之久。科学对于国防的重要得到政府与社会的认可,“蒋总裁
曾经说过:没有科学即没有国防,没有国防即没有国家。可见科学的发达与否和
一个国家的独立生存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而化学一科又为发展工业和巩固国防

的基本科学,其关系尤为重大。” 九一八事变之后,化学教科书的编者们意识
到国难即将来临,在化学教科书中应加入国防知识提高国民应对战争的能力,在
化学教科书的最后一章往往是专门的国防化学,在其他章节亦有穿插的国防知
识。许多书的编辑大意里即强调了这一点“本书为适应国难时期的教育,对于国

防化学常识,随时插入,以应需要。” 就连当时的考试题也会考察国防化学知
识“1.黑火药是如何配合成的,其爆发原理为何?2.何谓甘油炸药,其爆发原理
为何?3.寻常所谓无烟火药是何物,爆炸作用如何?4.三硝基甲烷是何物?5.战

用毒瓦斯是何物?6.毒瓦斯有多少种,分多少类……” 化学教育中对国防教育
的重视是时代的需要,在战争年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进行国防教育是必要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除了化学有国防知识外,其他学科也与国防联系起
来,为此近代著名教育家汪懋祖专门于抗战爆发前出版了一部专著—《国防教育
与各科教学》,作者指出了在教育中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标的最低限


《学校情报:二、学校新闻:教职员著述近讯:吴瑞年先生近著基本化学:最合乎理想之标准教本,中等教育
界之伟大贡献》,《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 ,1935 年第 91/92 期,第 16 页。

同上。

康定夏:《中等学校化学教材的讨论》,《科学教学季刊》,1941 年创刊号,第 75 页。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上册),世界书局 1938 年。

孙星垣:《初中学生会考升学津梁 化学提要 增修三版》,齐鲁大学 1933 年版,第 45-48 页。

1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在使个人或全民族能谋适应,说的明白些,在使个人或全民族有力量保持其生
命,并永久延续其生命。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种教育便不是个人或民族需
要的。所以一切优良教育都是国防教育;反过来说,只有国防教育才能保持并延
续民族及个人的生命,只有国防教育才是优良教育……现在各国国防教育都注重
青年训练,所以我们也注意中等学校学生的训练……我们希望从今日起全国中等
学校在职教师及将来预备在中等学校服务诸同志齐声奋起,彻底改革各科教学方
法,多方补充各科国防教材,使学生于平日作业中无一课不受国防教育,无一时

不受特别训练……” 作者把国防教育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认为只有在中学
各科教学中贯彻国防教育才能保持并延续民族及个人的生命,眼光可谓不长远。

化学不仅与国防有关,也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化学发达自然会
提高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防化学在今日已视为大学化学系及高中化学课
程之主要部分,然一国之国防基础不仅依赖战术之新颖及兵器之精进,而与国家
之经济有密切之关系。故化学教本中不应仅叙述毒剂或炸药如何制造,而当注意,

与国防化学有关之一切与化学相连系之问题。” 这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
化学教科书中也有所体现。“在产业落后的我国,尤有普及化学知识的必要,因
为科学工业的大半,就是应用化学造成,所以化学实为任何人都应确切认识的。”

化学教育对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记载化学工艺上的事项,每易
陷于繁琐,本书将重要工业问题或所示插入,或设专章讨论,均依照学术原理而
力求简明扼要,使学生可以理解原料和制品及副产品的关系,并自动发觉工业经

济的原则。” 教科书往往对化学生产工艺流程大加介绍为学生将来投入国家现

代化建设做准备,沈鼎三的《开明化学讲义》 在介绍硫酸时专门介绍了硫酸的
两种生产工艺—“接触法”与“铅室法”。教科书通过对化学工艺流程的介绍,
普及了生产知识,鼓励学生毕业后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当中去。


汪懋祖:《国防教育与各科教学》,正中书局 1936 年版,序,第 1-2 页。

《“评复兴高中化学教科”补白》,《工业学院学报》,1940 年第 2 期,第 174 页。

钱梦渭:《初中化学》,世界书局 1931 年,提要。

程祥荣:《开明化学讲义》,开明书店 1936 年,编辑例言。

沈鼎三:《开明化学新教本》(上),开明书店 1939 年。

1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一)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主体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教科书涉及的元素、化
合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元素周期表中重要的元素都有专门的介绍。初中教科
书中,无机化学部分除了当今初中教科书讲授的氧、硫、氮、磷、碳、氢等主族
元素和铁、铜、锌等个别过渡元素外,普遍地对其他相对较重要的元素,如溴、
碘、硼、锡、铅、铬、镍、铂、银、金、汞等元素及化合物进行了介绍;有机化
学部分除了当今初中教科书讲的甲烷、乙醇、醋酸、糖类、蛋白质、油脂等常见
代表性有机物外,还出现了醇、酯、醚、羧酸、芳香化合物、植物碱等有机物类
别,都明显多于现行教科书所涉及的物质种类。高中教科书则更全面详细,在初
中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各类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检验、用途等
内用进行深入讲解,并介绍当时世界化学界取得的最新进展。而且,高中化学教
材也会从基础讲起,著名化学家郑贞文有过说明“初中毕业生,学力不一,故说
明化学现象,由浅显平易处入手,一切定理定义,均从详叙述,循序渐进,以确

立化学之基础知识。” 在郑贞文看来初中毕业生基础不同,高中化学教科书重
复初中教科书的知识,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以备将来的学
习,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依照教育学原理,螺旋式课程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巩固与提高。
教科书的结构式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具
体的说,它指的是教科书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
书结构相对合理。为了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中等化学教
科书除主体内容讲解新知识外,还有每章的总结和习题两个板块,华襄治的《修
正课程标准适用 新编初中化学》就包含了本章提要和问题两个板块,本章提要
(纲要)是对本章主要知识点如化学名词、原理的简单概括,基本包含了每章的
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问题部分主要是问答题的形式,如第七章 氨 硝酸
中的问题“1.氨可用何法制成?2.试说明氨的性质和用途。3.利用氨制冰的方法,


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32 年,编辑大意。

1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略述其大概。4.碱性反应是何种变化?5.何谓可逆反应……9.氮在自然界中的

循环如何?” 这些问题都是本章的重点,通过课后的问答题可以起到复习、巩
固新知的作用。除了问答题,还有计算题,如第九章酸碱盐课后问题则有“欲中
和盐酸 50 克,须用氢氧化钠多少克?欲使硫酸 14g 完全中和,须用氢氧化钾多

少克?” 这些计算也是非常简单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的课后习题相对难一点,

以魏福嘉《高中新化学》第二十一章矽 与硼为例“碳,矽,硼三元素之性质有
何异同?矽石之用途如何?试祥述之。硼砂之水溶液呈碱性反应,理由何在?硼
砂一公斤中所含有之结晶水,共重若干?碳与矽石共热时,有时生成矽,有时生

成碳化矽,何故?”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建立在对本章以及前面所学知识理解
的基础之上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作答。计算题也不是简单口算就可以解
决的了“有大理石 50 克,欲用含有氯化氢 20%盐酸分解之,问需要盐酸若干克?”

这个问题就需要列方程式求解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习题成为教
科书的必备内容,太少亦引起教员的不适,蓬莱文会中学的左廉川教员评价蒋拱

辰的《初中化学新课标适用》 ,“取材编制均可,惟习题太少,若自加问题则

较好。” 课后留有习题的教材编排形式被保存下来,当今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在
每节、每章结束后都有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与自我检测,形式更加多样,选择
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探究题一应俱全,覆盖了所学知识点。除了知识、
练习题、总结、实验内容外,化学教科书往往有丰富的图片,图片的内容有国内
化工厂的照片、化学家的照片、实验装置的图片、国外研究人员做研究的图片,
丰富了教科书内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结构被新中国继承下来,当
今的教科书采用彩色印刷,版面更加丰富好看,但化学教科书基本结构没变。
(二)注重生活、生产知识的传授
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有识之士喊出“实业救国”
的口号,蔡元培也是积极提倡教育的职业化,“今后之教育方针,自小学以至大
学,均以养成职业化,增进国民生产为一贯的精神。此种重大之革新,甚合于中


华襄治:《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新编初中化学》(上册),上海中华书局 1947 年,第 79 页。

华襄治:《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新编初中化学》(上册),上海中华书局 1947 年,第 90 页。

矽:现在翻译成硅。

魏福嘉:《高中新化学》(下册),世界书局 1947 年,第 7 页。

魏福嘉:《高中新化学》(下册),世界书局 1947 年,第 36 页

蒋拱辰:《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35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1 页。

1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目前的需要。” 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国人也期以化学救国。化学与现
代化建设联系密切,西药、火柴、水泥、炸药、钢铁、硫酸、味精、肥皂、酒无
不和化学相关,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在当时的化学教科书得以体现。闵
世型编著的《初中新化学》(全二册)(世界书局 1938 年初版)编辑大意中提
到“本书注重与日常生活有关之化学知识,以增加读者的兴趣。本书对于本国矿

产和工业,随时多量介绍,以引起读者学以致用的观念。” 书中在讲述燃烧时
“故火炉生火时候,往往用纸和木片加在煤块之下,先把纸燃着,木片继之,最

后煤块才燃烧起来,这就是利用燃点不同的道理。” 利用生活中点炉火的生活
常识解释了“燃点”的知识,除此之外,还介绍矿坑内使用的安全灯也是利用了
“燃点”原理。在介绍食盐这一化学物质时,分别介绍了海盐、井盐、池盐、岩
盐在我国的分布,与我国实情密切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都注重介绍化学工艺生产流程和装置,类似于现在大学化
学开设化学工艺课,《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 化学》就涵盖了铁的冶炼、冶铝、
硫酸的制备、酿酒、造纸等化学工艺。书中还配有工厂、设备图片,以让学生了
解化学品生产流程,其他化学教科书也都涉及实际的生产。化学教科书这一特点
即是“实业救国”的需要,由于当时的教育现状有关,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少
数,初高中毕业生大多直接面临就业,教材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有利于学生的
就业,毕竟当时读大学的少之又少。除了教书介绍生产知识,初中课外读书亦有
专门介绍化学工业的书籍,例如许达年的《化学工业之进步》(中华书局,1941
年版)专门介绍当时的化学工业现状,以期引起学生之兴趣。
(三)注重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实验之目的有二:一为练习实

验方法,另一即为认识研究步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初中、高中化学
教科书的编辑大意里,都强调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这既和化学作为
一门自然学科的属性有关,也与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关。“养成学
生敏锐观察力与精确思考力……实验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实验自始至终,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334 页。1931 年 6 月 3 日南京《中央日报》。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38 年,编辑大意。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38 年,第 14 页。

程祥荣:《如何选择化学教材》,《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3 期,第 33 页。

1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学生单独或同组负责。实验情形随时写在一定格式的记录本内,工作一经终了,
即将报告完成,送缴教师,不得在课外抄写。实验完结后,须将用具药品等,整

理清洁。” 课程标准专门列出化学实验教材的教材大纲,观察力的养成需要实
验来培养,为此依照课程标准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书中都有大量的实验,部分实验
均配图说明。闵世型的《初中新化学》编辑大意写到“本书注重实事,所以首从

实验出发;再就实验的结果,推出论断;最后归纳到各种定律和定义。” 在证
明空气的存在时“取玻璃桶一个,盛水后,倒插水中,另外一空玻璃桶,斜向插
入,使二口接近,便见有气泡渐渐上升,从这个实验,就可以知道所谓空桶,并

不真正是空的。空桶内仍有气体,这就叫做空气。” 用最简捷的实验证明了看
不见的空气的存在。王鹤清的《新标准 高中实用化学》中更是开门见山的强调
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本书编制,以实验为经,理论为维,以

期适合青年心理之进程,并涵养其研究科学之兴趣。” 书中每个定律、每种元
素都可以用实验证明之,为了验证“物质不灭之定律”采用了三个实验,验证氧
气的助燃性质则进行了五个实验,实验不可谓不全面。书中实验大多易操作有趣,
在讲解自燃现象时做了如下实验“取黄磷一小片,令溶解于二硫化碳(CS2)液
体内。另取铁坩夹持一纸片,将上制溶液,浇于纸上,少时,起何现象?()”

自燃现象在生活中存在但不是很常见,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自
燃现象,并提高学生的防自燃意识。教科书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实验,为了验证
一个定律用三到五个实验,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关,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实
验的重要性并列出了实验目录,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学化学设备标准》更是对
中学的实验制定了详细标准。教科书实验的编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这在一线教师那里得到了验证,北平培华女中的周子强评价曹元宇

的《初中化学》 ,“此书编制甚佳,系以实验引起解释问题尤多,有足引起学

生兴趣者,惟用此书时,教者须略为补充材料。” 实验多了,知识少了,需要
教者补充材料,但实验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实验较少的教科书遭到教师们的批评,


《修正高级中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1-5 页。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46 年版。

闵世型:《初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46 年,第 4 页。

王鹤清:《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业刊社 1935 年版。

王鹤清:《新标准 高中实用化学》(上册),国立北平师大附中理科业刊社 1935 年版,第 58 页。

曹元宇:《初中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2 页。

1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蒋拱辰的《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 实验较少,山东威海卫育华中学使用此书,

教员评价“实验较少,问题更少,但理解方面尚可。” 教科书中配有必要的实
验已经成为教员们的共识。
除了教科书有大量的实验外,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出版数量也很可观

。教科书实验的呈现可以向学生传达“化学是实验的科学”这么一个理念,培
养其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虽然教材所呈现的实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部分学校没
法完成,但毕竟对学生起到了科学启蒙的作用,钱学森在中学时代所经历的化学
实验课对以后走向科研之路有很大影响。
(四)教科书的编排次序相对合理

“材料排列次序的先后,对于教学上的关系很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曾
颁布过五次课程标准,随时代的变迁课程内容会稍有调整,教育部要求教科书在
编写的过程中严格符合其制定的课程标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科书
编排体系差不多,都是以化学元素为主线,采用“非金属”“金属”“有机物”
三段式结构,并在“非金属”阶段加入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材开篇往往以空气、水、火等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接着讲述化学基本定律、化学式、化学符号等
学习化学的基础必备知识。剩下的主体内容讲述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仍以元素
周期表中的周期、族讲解以体现元素周期律。在华襄治的《(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新编初中化学》 中,第十一章磷 砷同属第五主族,第十三章铁钴镍同属第四周
期,第十六章钙锶钡属于第二主族,第十八章锡铅锑铋则属于相邻元素,也具有

类似的化学性质。魏福嘉的《高中新化学》 则更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第二十四
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二十五章卤土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二十六章镁族元
素及其化合物,第二十九章铬族元素及锰之化合物,第三十章铁族元素及其化合
物,第三十一章铜族元素 铂族元素 合金 ,则都是以族为单位讲解的,书的第
十章已介绍了元素周期律,再分族讲解学生容易理解。但该书亦有其不足之处,


蒋拱辰:《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35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348 页。

见附录四。

康定夏:《中等学校化学教材的讨论》,《科学教学季刊》,1941 年创刊号,第 75 页。

华襄治:《新编初中化学》,中华书局 1947 年版。

魏福嘉:《高中新化学》,世界书局 1946 年版。

1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十章出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用了汉字书写,“初中毕业的学生业已熟习化学
符号,用惯了化学方程式的;然而到了高中学习化学的时候,前几章还要故意避

免符号与方程式的讲述,在时间与教学效率上来,似乎都是最不经济的事。” 郑

贞文编写的《新时代高中教科书 化学》 则把原子分子学说、化学式、化学方程
式等基本定律放在了前面,编排较为合理,得到时论较高的评价,将其概况为三

个优点“结构严谨;材料新颖;错误较少。” 教科书的编写要符合青少年的认
知规律,知识结构合理,这样才能发挥好教科书传授知识的作用。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在 1930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改进全国教育方案》提到教学上的
弊端,有几点涉及教材的“甲、教材过深,不合学生能力;乙、教材无系统,各
学年前后不联络;丙、教材分量过多,教授时间过少,不能有相当的结束;丁、
各课目练习无确定办法,学生少发表的机会;戊、不注重科学实验;己、考察不

认真,教师只教,不问学生了解与否。” 对以上问题,会议给出六点办法,“甲、
减少选修课目,集中主要课目乙、缩短假期;丙、规定科学实验标准;丁、规定
主要课目练习办法;戊、多数学生未熟谙的教材,应该复习;己规定各教师填写
预定计划,证明一学期内所教要点。到学期终了时,审核实施情形,比较研究,

作下学期改进的根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虽数量很多,但
问题亦不少,“现今各书店所出版之化学教科书甚多,或偏重于理论,或偏重于
实用,或着重事实之叙述,或着重名词之定义,现实并无一本教科书能尽使人满
意者。因此有中学采用大学教本者,而大学教本之对象为对已经学习高中化学之
学者,故多采综合性之叙述,或理论方面作较深之探讨,故不适合高中之用。”

下面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成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


康定夏:《中等学校化学教材的讨论》,《科学教学季刊》,1941 年创刊号,第 75 页。

郑贞文:《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

朝华:《新时代高中教科书:化学的批评和介绍》,《中国新书月报》,1932 年第 2 卷,第 9/10 期,
第 22 页。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58 页。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58 页。

关鹏抟:《对高中化学教学之管见》,《首都教育(南京 1946)》,1947 年第 2 卷第 6 期,第 13 页。

1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国时期初高中化学教材主体内容均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是往往初中化学
教科书讲解的元素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重复出现,部分高中教科书甚至还在讲解
化合价、原子学说、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与原理,基本上是
初中知识的回顾。以 30 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套的“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
书—《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韦镜权、柳大纲编 1933 年初版)和 《复
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郑贞文编 1934 年初版)为例,初中教科书中的水、
空气、氢气、分子量、原子量、化学式以及铁、硫、氮、钠、钾、铜等基本元素
的基本性质在高中化学又重复了一遍,只是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讲述更加详细,
比如在讲述硫元素时,初中教科书有 10 页左右,高中教科书则有 20 页左右,对
化学反应原理的讲解更加清晰。
初高中化学教材重复内容较多既有帮助同学复习基础知识的原因,主要原因
是民国时期缺乏成套的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即使成套的化学教科书,也并非同一
人编写。“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初中教科书的编写者是韦镜权、柳大纲,高
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郑贞文,后者是郑贞文在其编写的 《新时代高中教科
书·化学》 (商务印书馆 1929 年初版)的基础上,依照课程标准,“一方保全
新时代高中化学之精华,一方参酌近年实地教授者之意见,删旧编之繁难,益以

新收之材料。” 改编而成,并不是配合韦镜权的初中化学教科书编写的,因此
在内容编排上缺乏统筹协调。这套书的编写完全依据课程标准“本书编制,完全

依照教育部二十二年所颁布的新课程标准” “本书编制,依照教育部最近颁行

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因此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内容。但有
些教科书并不十分契合部颁课程标准,主要原因为“编书的人既不是修订课程标
准的人,又不是现任的中学教员,编辑的时候不免闭门造车;急于出版,仓卒出
书,缺少试用修改的过程。这两点当然是各书坊所出初中理化教科书不合标准的

最大原因。”
(二)教科书分量不恰当与知识错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所涉及的元素几乎包含了元素周期表所
有的元素,并且包含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知识。以贯穿于三、四十年代的“复兴”


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32 年,编辑大意。

韦镜权,柳大纲:《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32 年,编辑大意。

郑贞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上册),商务印书馆 1932 年,编辑大意。

施伯侯:《初中理化课程标准私拟》,《浙江教育》,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6 页。

1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学教科书为例,涉及到的元素和化学概念原理的数量都明显多于现在的中学教
科书。讲无机化学时,一般包含了其发现历史、制备方法、主要性质和用途等一
整套内容,和现在大学教材一个模式。初中教科书介绍了 28 种金属,14 种非金
属,出现了大量长周期元素和过渡金属,现在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只包含短周期元
素。高中教科书介绍了 35 种金属,20 种非金属,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前六周期
的所有元素。有机化学部分,初中教科书在上册第六章 “碳的化合物”中 “简
单的烃”一节,讲述了甲烷、乙烯、乙炔和有机化学概述,在下册的最后介绍了
醇、酯、醚、糖、油脂、蛋白质、动物纤维等内容,基本覆盖了常见有机物的各
个类别。高中教科书的第二十章到第三十章介绍了所有的有机化合物类型及其化
学性质、合成。化学理论方面,初中教科书比现行教科书多出了物态变化、气体
性质、阿伏伽德罗定律、质量作用定律、化学计量、电化学、周期律等内容,高
中教科书则多出了溶液依数性、容量分析等内容。很多内容与大学内容重复,成
为大学教材的缩印本,“中等学校化学教科书之缺点,及其教法之通病,即在于
彼与大学之教科书及教法完全相同,不过具体而微。此种缺点使大学与中学之教
材教法有重复雷同之弊,而无互相调剂及辅助之功。于是学生在中学读时感困难,

而在大学读时则感厌倦。”
当时有化学教师曾对化学教材的分量重问题专门做过批评:
“中学化学教本最大毛病是范围太广,材料过多,我曾经统计过一本初中化
学,共有二百余页,其中包含的,有四十五种元素,二百零三种化合物,二百余
的专门名词,七十余条方程式,二百余化学式(或分子式)。无机物有机物都有,
甚至连机维素的复杂的化学式也有……这许多东西不是等于一篇大目录吗?要
一些平均年龄在十四岁左右的孩子硬记,细细想想,残忍不残忍?并且有些教本
根本是根据外国教本编的,文字也不流畅。这叫初中的学生如何会感到兴趣呢?
高中的教本范围之广,材料之多,更不用说了。并且中国的高中化学教本编者,

往往爱用生硬的文字……”
材料的过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这也很难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若材料过多,临到学年终了必然教本尚未讲授完毕。私立学校的钟点尚可自由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6 页。

周青:《中学里的化学课》,《现代教学丛刊》,1948 年第 2 期,第 47-48 页。

1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伸缩设法补救;公立学校则以经费限制而感到特别困难。倘若割去一部分不教,
学生就缺乏了一部分必要的知识。倘若进度太快,对于学习者的反应,就如走马
观花,既无法理解,又不能记忆。初高中的毕业生,大多数对于化学的后半部的

观念较为淡薄,便是材料过多的结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规定的中学年龄段
是 12-18 周岁,尤其对于 12-15 岁的初中生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么庞杂的化学知识,
不符合教育规律,在化学启蒙阶段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些教材书
内容则过简,“现我国之中等教育,虽列化学为必修学程,但一般教本,不失之

过繁,即失之太简,每使教学方面,感到种种困难。”
除了材料的过多,理论知识多于实用知识,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相适应,
“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例如以原子构造理论来解释原子量和原子序次等理论教

材,讲授较为困难。” 对于初中生,教科书应当呈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尽量
避免生涩的理论知识。同时初中、高中的化学教材内容多少上要适当,不免学生
学不完的问题和知识过多致使学生生厌的问题。教科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量大
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科书最基本的要求应当是准确,但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一些化学教科书错误较多,吴冶民的《高中化学》 就是
一例,北平贝满女中的杨有莲指出“此书内容简单清初,适于高中之课本,其他
书局出版者多不及之。但此书错误甚多,如方程式之系数及错字等,并所包括之

有机化学部分过于复杂,不宜于中学程度。” 其他化学教科书也存在多少的错
误之处。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科书的编纂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工具性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科学
性原则。优良的教科书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因此,如何编制
更完善的化学教科书是广大化学教科书编写者们思考的问题。


康定夏:《中等学校化学教材的讨论》,《科学教学季刊》,1941 年创刊号,第 75 页。

吴瑞年:《基本化学》,中华书局,1944 年版,“自序”。

康定夏:《中等学校化学教材的讨论》,《科学教学季刊》,1941 年创刊号,第 76 页。

吴冶民:《高中化学》,世界书局,1931 年版。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二》,福建教育出
版社,2014 年版,第 342 页。

1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1940 年南京金陵大学的戴安邦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
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的文章,这是一篇针对中国中等化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为 1936 年冬,文章草成于 1937 年 7 月,因七七事变爆发,未能及时发
表。
调查过程为:戴安邦先致函全国各地任意抽选之中学校长,函内附调查表数
份,托其转请本校之化学教师填好寄还,填完此项调查表而又寄还收到者,共
154 份,约占致函学校半数,此 154 校分布于京、平、沪、青、江、皖、浙、闽、
豫、冀、湘、鄂、甘、赣、粤、桂、晋、鲁、川、察、滇 21 省市,基本覆盖了
除沦陷区东北以外的区域。共有学生 56462 人,参与调查的化学教师 173 人,调
查问题如下:
一、学校名称、地址,学生总数,及理科(包括算学)教师总数;
二、填表教师之姓名,年龄及学历;
三、教师之职务,本学期所授课程及讲演与实验次数及时间,其他职务所需
时间;
四、现用之化学课本与实验教本与对于所用教课本之意见;
五、学生实验状况,实验分班情形,共用一套仪器之人数,全年共做实验若
干,化学设备情形及共有滴定管与准确天平若干;
六、化学设备之价值及每年学生所缴之实验费与学校所津贴之设备费;
七、教师对于教书之兴趣为何;
八、对于教授化学最感困难之问题为何。①
所收到回复的 154 校中,103 校为高级中学。29 校为初级中学,22 校为师
范学校;其中高中公立者 41 校,私立者 62 校,公立学校系指国立、省立、市立、
联立及县立学校;154 校中有女校 25 所,其中高中 20 所,初中 1 所,师范 4 所。
各校理科教师总数,答复此问题的 137 校中,平均每校有理科教师 5.3 人,
有理科教师 4 人者为最多,为 36 校,6 人者为 22 校,最多有 20 人,最少有 1
人。一个学校理科教师的人数与所在学校学生数并无直接关系,“大概须视一校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0 页。

1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经费充裕与否,与对于理科学程之认真与否而定。” 本章以戴安邦的调查结
果为主要材料,藉以其他材料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师群体。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一)任用资格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处主导地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学制,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不过像建筑房屋时的图样和木、石、钢、骨、水
泥、之类;假使具备了这些,而没有学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能熟练的工人去做
实际工作,这所大厦是没有造成的可能的。教育事业尽管你理想和制度怎么地计
划得非常完美周密,假使得不到优良的教师去做实际工作,那么这种教育,也无

疑地要归失败的。” 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学教师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师范专
修科,招收高中毕业生,予以两年或与前条相仿的的训练,发给毕业证书,准充
初中教员……师范大学、大学教育学院及其他大学内与师资训练有关的各学院,
都招收高中毕业生。给以四年或与前条相仿的训练,授予学士学位,准允高中初

中或其他相当程度学校的教员。”
1934 年 5 月,教育部公布《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检定暂行规程》,计分试
验检定与无试验检定两种。各教员应视其资格,分别参加某种检定。同时公布《审
定委员会组织规程》,严格教员的检定制度。1938 年开始,师范学院业已举办,
是以由教育部通令各省继续举办检定制度。1942 年以后,中等学校新聘教员,
非师范学院毕业,或经检定合格者,概不得充任。
国民政府对中学师资的选拔有明确的标准,初中教员之资格为:
1、经初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
2、具有高级中学教员规定资格之一者;
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专修科毕业者;
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本科毕业后,具有一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1 页。

胡伦清:《中等学校教师进修问题的讨探》 ,《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季刊》 ,1937 年第 6 期,第
55-56 页。

黄季陆:《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1 年版,第 117-118 页。

1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与高级中学程度相当学校毕业后,曾任中等学校教员有三年以上之教学
经验,于所任学科有研究成绩者;
6、具有精炼技能者(专门使用于劳作教员);
高级中学教员之资格
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
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
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一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本科毕业后,具有二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

5、曾有价值之专门著述发表者。
其中化学教师试验检定科目有:“共同应试科目:(1)教育概论;(2)教
学法;(3)总理遗教及总裁言论。专科应试科目……化学科:(1)有机化学;
(2)无机化学;(3)分析化学;(4)理论化学;(5)工业化学概要;(6)

化学教学法。” 上述检定科目涉及化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两者
缺一不可,“无论教员之程度如何,教员在上课前应有相当之准备,一为教材之
准备,一为教法之准备,盖教员之教材不充足,则将何以教之;教法因教材而异,

如不得其当,则学生无法接受之也。”
(二)大学毕业居多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化学人才的增多。辛亥革命后,抱
“实业救国”梦想奔赴欧美留学的人日益增多。他们绝大多数都学习理工科。经
过几年的学习,留美留欧生中有一些人以化学为专业,获得了所在国家的博士学
位。“据初步统计,1918 至 1930 年,我国留美学生,以化学(含生物化学、化
学工程)为专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者达四十一人。留欧生获化学博士学位者更

早,但比留美者略少。” 此外,还有许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的化学或相近学
科的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都陆续回到了祖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大多进入
中国各大学的化学系,“高等以上学校之科学教师,更无一非留学生,现在国内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67 页,1935 年修正公布。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69 页。

陈策:《中等化学教授法》,《中华教育界》,1928 年第 17 卷第 7 期,第 2 页。

龚书铎:《中国通史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 1840-1919(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509
页。

1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科学教师,科学用品与科学教科书者,亦莫不有留学生间接直接传衍而来。”

在大学化学系任教的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化学人才。由于国内化学工业并不发
达,其毕业生往往从事中等化学教育事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师大多接
受过正规的教育。“高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有的是国内外大
学毕业后还获得了学位的。初中化学教师有少数是专修科毕业或大学肄业,学历
程度不如高中整齐。不论是高中的还是初中的化学教师,在大学时绝大多数都是

专攻化学专业,或是选修过化学系的课程,少数则是学习物理或生物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各大学的化学系基本建立起来,到 1932 年左右,全国计
有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等四十余所公私立大学建立了化学系,“据 1931 年统计,
全国大学和独立学院化学系共有在校学生 1239 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
3.7%,并有部分大学开始了化学的研究生教育,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派遣了大批

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化学。” 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国内大学化学系的中坚力
量。正是由于民国以来高等化学教育的大发展,才提高了中等化学教育的师资水
平,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1936 年冬戴安邦所做调查结果显示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大多数为 20 世纪 30
年代大学毕业者,即使大学毕业即开始从事化学教育工作者,仍超过半数的化学
教师经验不满六年,十年以上经验者,不足 20%,“此辈在职较久之教师大部分

系师范学校出身,而非大学化学系毕业者。” 中国的大学化学系大多数是 20
世纪 20 年代年代后建立起来的,
因而此调查表显示 1928 年以后毕业的人数居多。
陈显光对广东中等教育人员资格与服务的调查结果也与戴安邦的调查结果一致,
“如是则以大学毕业者为多,约占百分之三十三又四分,适占全数三分之一。”

1930 年广东台山县中学新来的一位化学教员毕业于交通大学,“新聘数学化学
教员许延辉先生已前日到校,闻许君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各机关服务,时

间甚长,著有成绩云。”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中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在整体提高,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3 页。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中国通史 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919-1949)(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390 页。

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 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7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4 页。

陈显光:《广东中等教育人员资格与服务调查(附表)》,《教育研究(广州)》 ,1934 年第 53/54 期,第
98 页。

《校闻:新聘数学化学教员许延辉先生……》,《这周的台中》 ,1930 年第 32 期,第 5 页。

1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 1933 年为例,大学毕业的占了很大比例,见下表。

表 4-1-1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中学教师资格构成
资格 国外专科以 师范大 大学毕业 高等师范 专门学校 其他 总计

上学校毕业 学毕业 毕业 毕业

人数 1934 1519 9239 2691 4959 5302 25644

百分比 7.54% 5.92% 36.03% 10.49% 19.34% 20.68% 100%

而 1925 年廖世承所做的一次调查,“1522 个教员中有 287 个人科举出身,


占总人数 18.85%;由学校出身的,高师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次之大学,次之为
师范学校及专门学校。在中学毕业充当中学教师的,也有 47 人,占总人数 3.34%。”

就学历方面来说,北京政府时期的全国中学教师没有一定的标准,到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教师任职资格有了标准。
(三)化学类专业出身为主
通过调查,戴安邦发现,以化学及应用化学为主系或辅系之化学教师,约占
总人数的七成以上,其余则是数理生物等自然科系毕业者,“此为难于避免之现
象。盖除学生较众,化学分班较多之学校可以聘请专任化学课程之教师,其余学
生较少之学校,化学教师每兼授其他科学课程,所可欣慰者即已往以对于自然科
学毫无根基之社会科学系或外国文学系之毕业生,滥竽充任化学教师,至近年来

已成绝无仅有之现象。” 调查结果表 4-1-2。

表 4-1-2 化学教师之主辅系
学科 主系人数 辅系人数
化学 86 12
物理 13 59
应用化学及化工 20 4
理化 20 2
生物 3 11


教育部统计室编纂:《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教育统计》,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82-85 页。因
此时期东北地区业已沦陷,其它个别省份有未呈报者,此数据教师总数不是全国教师总数,但数据仍有代
表性。

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附图表)》,《教育杂志》 ,1925 年第 17 卷第 7 期,第 3-4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4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4 页

1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算学 3 18
地质 2 3
教育 1 6
机械土木及机电工程 3 5
外国文学 1 -
缺或不填者 21 53
吴光云的调查结果与戴安邦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
笔者于民国二十二年以来,就服务之便曾参观平津冀察鲁豫苏浙皖鄂赣陕甘
川京沪各地中等学校之化学教学达百余校,其中教师之经历至为复杂。有为大学
教授兼任者,有为中学校毕业生留校仍教中学者,但多数之出身,则均为大学之
理工学院,普通一般观念认为理学院即为理科,理科毕业生对于物理化学数学必
均能教授,是以在各地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中问而其出身为大学化学系毕业者实在
不多,因此在教学方面多不能发挥其才智学识……吾人只就正常状况而言:职业
即与兴趣一致,理能指导正确,鼓舞学生研究兴趣,讲解清楚有味,使学生获得
良好的学习效果。①
戴安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化学教师大部分亦化学类专业出身或其他理科
专业出身 ,对现状很欣慰。吴光云的调查结果表明当时的中学化学教师出身相
当复杂,各地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中出身为大学化学系毕业者数量不多。两个调查
结果有所不同,但都证明了当时大部分的中学化学教师为大学理科毕业。结果有
所不同的原因有三个:第一、调查时间点不一样,戴安邦的调查在 1936 年,吴
光云的调查时间跨度上从 1933 年到 1948 年,15 年时间;第二、调查方式不同,
戴安邦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吴光云采用的是实地考察参观;第三、调查区域不同,
戴安邦调查的 154 校分布于京、平、沪、青、江、皖、浙、闽、豫、冀、湘、鄂、
甘、赣、粤、桂、晋、鲁、川、察、滇 21 省市,吴光云调查百余校分布于平、
津、冀、察、鲁、豫、苏、浙、皖、鄂、赣、陕、甘、川、京、沪各地,省份数
量差不多,但有所不同。通过两位学者的调研,证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
教育师资力量相较于清末民初有很大改善,出任化学教师者基本受过化学教育,
大部分教师亦受过大学教育,并且很大一部分人出身于大学化学系,这对中等化


吴光云:《谈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特刊》,1948 年特刊,第 47 页。

1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教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立了中学理科教师进修制度。“中学的化学教师绝对多
数是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想很少师范专科出身的,或曾经专门去研究过如何教
学生的。所以他们教书相当有问题,尤其是灌输一种重要的科学知识,更有问题。”

其他理科如物理、数学、生物等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难免知
识与经验不足,而老教师其知识与方法也亦有可能落后,教师进修成为教师提高
教学水平的途径。“一个初从大学里毕业出来的学生,所学习到的究尚有限,这
点粗浅而未尽成熟的学问,拿出去传授给学生而无丝毫遗憾的,究属少数。要弥

补这遗憾,非注重进修不可。” 而老教师“及至服务年份渐多,在教界的资格
渐老,一切人事和家累的牵率渐繁覆,于是精神就慢慢地松懈下来,循故蹈常,
得过且过,暮气日趋深沉,从前在学校里研习的功课,亦渐渐生疏遗忘,和现代
日新月异的新学术新思想距离得愈远,而教书的意义,仅等于苦力的挑担糊口。

这等人似乎更需要注重进修的。” 进修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关于自己任教的
学科应继续不断的去研究,使得格外精进,二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管训才能
的锻炼,教育信念的确立等内容。
从 1932 年起某些地区陆续开办了科学教员暑期讲习会,其中都有化学组,
讲授内容为“(1)普通化学的讲授和实验;(2)化学教授法讲演和有关化学教

学问题如化学设备、教材、教法、课本等问题的讨论。” 1934 年教育部颁布《中
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会办法大纲》,并指定由知名大学和各省教育厅举办,
暑期讲习会得到普及。1934 年教育部公告中称:“查二十一年度中等学校学生
会考成绩之统计,以数理化生物等科为最劣。其原因或由于教材不合,或由于教
法欠佳。教员对于所任学科之内容与方法,必先力求充实改善,方能增进学生程
度。而是项工作,应有该校等运用一切便利,依照其需要力谋补救。本部叠经考
虑,兹订就指定公私立大学举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办法大纲,通令施

周清:《中学里的化学课》,《现代教学丛刊》,1948 年第 2 期,第 47 页。

胡伦清:《中等学校教师进修问题的讨探》,《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季刊》 ,1937 年第 6 期,第 57
页。

胡伦清:《中等学校教师进修问题的讨探》,《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季刊》 ,1937 年第 6 期,第 57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80 页。

1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 并指令央大、南开、武汉、北师、山东、四川等十六所大学负责 1934
年度的暑期讲习班活动,分算学、生物、理化三组,讲习时间为七月十五日到八
月十五日计四周时间,化学讲习内容上各科之新发展占 25%,教学法及教材之研
究占 50%,实验及设备之研究占 25%。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每周授课十八小时,
每日上午七时至十时上课,上午十时至十二时下午三时至五时,讨论实际教学问

题” ,要求每所中学参加“每校选派代表理科教员一人至四人(算学理化生物
各一人,高中得选派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各一人),但在十二级以上学校,得增派

一二人,六级以下之学校得减派一人。” 讲习完毕后举行考核试验,成绩合格
者颁发讲习成绩证明书。四川大学当年举办的暑期讲习班“教育厅先后共送到会
员名单五十四名,注册报道者三十三名,参与考试者二十七名,考试平均及格者

一十九名。” 由此可见暑期讲习会参与的中学教员参与热情并不高,未报到者
有,未参加考试者亦有。最后参加化学考试的有 11 人,合格者 8 人,合格率为
73%,最高分 93 分,最低分 55 分。
暑期讲习会中化学学科讲授的主要内容为“1)化学的新发展(约占 25%);
2)化学教学法及教材的研究(约占 50%);3)化学实验和设备的研究(约占 25%)。”

教育部要求“各国立大学宜利用假期,为中学教员补习。注重各科科学最近的

发展,以及实验功课的指导等。” 讲习会请的化学教师都是当时著名的化学教
育家,1936 年福建省中等学校校长教职员暑期讲习会请到的化学教师就有“私

立金陵大学教授戴安邦,私立之江大学教授王箴”等近代著名化学家 ,他们对
化学教育深有研究,通过他们对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法的讲解对提高中学化学教
师的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暑期讲习会的举办提高了中学化学教员的教学水平,有
利于中学化学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抗日战争期间,讲习会也得以继续维持,只
是次数相对减少。除了教育部的作为,地方教育当局也积极改善理科师资薄弱的
问题,上海市成立理科教育研究会,由上海市教育局“派员调查中小学理科教员


《教部令办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教育周刊》,1934 年第 190 期,第 31 页。

《教部令办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教育周刊》,1934 年第 190 期,第 32 页

《教部令办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教育周刊》,1934 年第 190 期,第 32 页

《本大学举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会始末记》,《国立四川大学周刊》,1934 年第 3 卷第 4 期,
第 2 页。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80 页。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56 页。

《中等学校校长职员暑期讲习会》,《建民周刊》,1936 年第 1 期,第 7 页。

1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概况。”

1938 年教育部颁发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方案》中规定“各省市中小学师资,
平时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予以有关教育之定期指导,通讯研究,俾有进修之机会。
于暑期中举行讲习会,由各该区之师范学院及师范学校主持办理之……各师范学
院为其区内中等学校教师之辅导与研究中心机关……师范学院应与所化区内教

育行政机关密切合作,研究辅导该区内之中等教育。” 1939 年教育部颁布《各
省市师范学校辅导地方教育办法》,确定省立师范学校对于各该师范区内各县市
地方教育之辅导责任,而在师范学校内设置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主持其事。1941
年 11 月教育部颁布各省市国民教育辅导研究办法大纲,1942 年 10 月复颁布各
级国民教育研究会组织通则,及各级国民教育研究会筹组办法,规定各省市,各
师范学校区、各县市、各乡镇,均应设置“国民教育研究会”,研究学校行政、
课程、教学方法、训导方法等问题。

教师进修除了政府组织暑期培训班等大型培训会以外,有人建议通过以下途
径进行进修学习:

(1)各学科教学研究会明确规划研究的目标和事项,限期作实施报告。

(2)组织教师读书会,各人认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籍,限期作口头或书面
报告。

(3)同科教师彼此相互参观,教学实况可相互批评。


(4)校长及教务主任应当去视导教学,并常与各教师接触谈话。

以上四点的核心内容是教员之间应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教员的经历不同,
学识不同,通过相互学习的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且这些活动可以随
时进行,比举办大型培训班灵活的多。


《市教育局派员调查中小学理科教员概况》,《申报》,上海书店,1985,1934-09-11:496 转引自霍益
萍,金忠明,王伦信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0 页。

孙邦正:《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4 年版,第 566 页。

胡伦清:《中等学校教师进修问题的讨探》,《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季刊》 ,1937 年第 6 期,第 59
页。

1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一)毕业院校与任职时间
就学历而言,高中化学教师均系大学毕业,且有任国内外大学毕业后再作高
深研究而获得更高学位的,所以在化学专业知识上,高中化学教师均受过专门的
化学训练。初中化学教师师资较高中来说相对差一点,初中化学教师有少数为专
修科毕业或大学肄业,而且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如表表 4-2-1。

表 4-2-1:163 位化学教师之出身学校
毕业学校* 人数
北平师范大学(包括北师高 3 人) 16
中央大学(包括东南大学 2 人,南京高师 1 人) 14
齐鲁大学 13
北平大学工学院(包括北京工专 4 人,农学院 1 人) 10
金陵大学(包括农专 1 人) 10
北京大学 8
中山大学 6
四川大学 6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6
沪江大学 6
武汉大学 4
东吴大学 5
美国大学毕业者 6
日本高师及工专毕业者 4
浙江大学 4
武昌师范大学 4
燕京大学 3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2 页。

1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
暨南大学 2
福州协和大学 2
云南东陆大学 2
湖南高等师范 2
河北省立工学院 2
北平中国大学 3
辅仁大学 2
德国及瑞士大学毕业者 2
*此外尚有清华大学、大同大学、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保定

优级师范、湖南工专、四川工专、四川电机学院、四川高等学校、云南高等师范、广东省立

工专、复旦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华中大学、江西省立农专、湖北省教育

学院以及某高师、某优师毕业者均各一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化学教师毕业于
名校。这相较于清末民初的化学师资有很大提高。以清末初兴学堂时期为例,师
资力量较薄弱,处于起步阶段。

表 4-2-2 清末中学堂教员资格构成
师范毕业者 他科毕业者 未入学堂者 外国人 合计

1907 年 432(20.46%) 834(39.51%) 817(38.70%) 28(1.33%) 2111(100%)

1908 年 714(23.76%) 1130(37.60%) 1096(36.47%) 65(2.16%) 3005(100%)

1909 年 848(25.96%) 1260(38.58%) 1107(33.89%) 51(1.56%) 3266(100%)

未入学堂者指传统教育出身的人,担任国文、讲经等科目,师范毕业者大多
为清末留日潮中归国留学生,他科毕业者为新式教育中师范科以外的专业,亦多
为留学归国人员。清末的教师队伍中理科教师是比较稀缺的,民元以后尤其 1922
年新学制实行后,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和师范毕业生充实到中学教师队伍中
去,师资水平逐步提高。
毕业时间上,以 1925 年后毕业的人数居多,参与回复此问题 154 的人中,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09,
327,343 页。转引自: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5 页。

1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25 年到 1936 年毕业的化学教师 125 人,占 81%。此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


学提供了师资来源。如表 4-2-3 所示的毕业时期及各期人数。

4-2-3 毕业时期及各期人数
时期 已有经验(年数) 人数
民国廿五年 0 12
民国廿四年 1 21
民国廿三年 2 4
民国廿二年 3 14
民国廿一年 4 13
民国二十年 5 9
民国十九年 6 12
民国十八年 7 9
民国十七年 8 10
民国十六年 9 7
民国十五年 10 3
民国十四年 11 11
民国十三年 12 3
民国十二年 13 6
民国十一年 14 2
民国十年 15 4
民国九年 16 1
民国八年 17 4
民国七年 18 1
民国六年 19 2
民国五年 20 1
民国四年 21 1
民国三年 22 3
民国二年 23 1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3 页。

1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上表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的化学教师大多是新晋教师,教龄短,经验少,
但学历较高。早期毕业的虽然教龄长,经验丰富些,但学历不如刚入职的高。20
世纪 30 年代后,中国大学教育的继续发展,在抗战时期也未中断,为中等化学
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来源,虽然战时个别地区与学校出现理科教师荒现象,但
大学化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化学师资问题。
(二)化学教师所受教育学教育程度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在一节课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原
理对于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化学教师来说也不是一件简单工作。“科学为实验理论
并重的学科,化学在此方面更为具体。中等学校之化学课程标准,若与大学化学
系课程相对照,当然非常简单,但是新出大学校门之化学系同学,若出任中学教

师,不论其教学技术之有无,只论其学识,若不努力准备,则绝不易成功。” 教
好化学课的前提是:一、化学教师对于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须有充分之修养;
二、对于教学方法应有相当之了解,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学知识与教学方法,
这是至关重要的。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在课堂上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
教学目的。这个问题,也是戴安邦调查的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的化学
教师很少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在大学期间读过化学或科学教学方法的教师不
及参与调查的十分之一,未读过教育学课程者,在半数以上,其余则读过一二种
普通教育学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行政、普通教育、教育概论、教育统计、教育
心理、教育哲学、中等教育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过于宽泛,不够精深,对于教
授技术,并无多大帮助。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查目前大学化学系
(其他自然科学系恐亦如此)之毕业生均以从事研究或入工厂为志愿,寻不者其
他出路时始愿任中学化学教师,大都以任化学教师为低就,故一遇有时机即他去,
自始即立定志愿终身服务化学教育者,实不多见。以至不少现任化学教师,从事
之先,既无充分准备,当事之时,又存五日京兆之心,不愿努力,此或为化学教

育在中国收效未宏之一原因歆。” 当时的化学教师是迫不得已情况下才去中学
当老师,立志做研究与去工厂的居多,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这个教师岗位。其他科
目的教师也很少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的,以山东省的中等学校为例,“中等学校
的教师,在师范大学和高等师范毕业的不过百分之十二至百分之二十一,以普通


吴光云:《谈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特刊》,1948 年特刊,第 47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5 页。

1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的占绝大数” 。民国初年,政府曾设立高等师范专门培养
中学师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高等师范改组,中学师资遂缺少专校训练,
“各
校教员,亦多由大学毕业生充任,论其学科造诣,自足胜任中学之师资,惟不明
教学方法,缺乏教学经验,不无缺憾。且大学培养学生之目标,不在养成中学之
教师,而大学毕业生又不愿长期充任教师之职务,因此对于教学兴趣与责任心,

每较高师毕业生为弱。” 大学教育出身的教员其科学知识充足,教学方法与教
学兴趣有所欠缺。


表 4-2-4 化学教师已读与未读过教育课程之人数

读过科学或化学教学法者 16
读过普通教育学程者 52
未读过任何教育学程者 84
未填者 21

由上表可知不计入未填者,152 人中,读过教育课程的有 68 人,占比 45%,


不到一半,这部分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读过普通的教育学。这再次印证了此
时期的化学教师大多来源于大学,很少是专门化学师范毕业的。是否读过教育学
课程对教学影响很大,教学要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并用合适的教学法才能取得良
好的效果。1932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设《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课程。
侧重讲授:“化学的新发展。(约占 25%),(2)化学教材教法研究(约占 50%),
(3)化学实验及设备研究(约占 25%)。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化学教学法形成的

初期的梗概。” 这就是师范学校的特色,重在教材教法的研究,这是大学不开
设的课程,教法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教,需要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师范学
校毕业的学生任教师更有优势。


王獻九:《山东中等教育概况》,《襄勤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34 年第 1 期,第 191 页。

张仲寰:《目前中等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江苏教育(苏州 1940)》 ,1941 年第 2 卷第 2 期,
第 1-2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5 页。

华东地区师专化学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编:《化学教学法(试用教材)》,1985 年版,第 3 页。

1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所调查的 173 位化学教师者,未填性别者有 15 人,在剩下的 158 人中,男


性教师 144 人,占 91%;女性教师 14 人,占 9%,与教育部的统计一致。其中 12
人在女校中工作。而所参与调查的 25 所女校中,其半数系聘用男教员教授化学
课程,男性教员数量占绝对多数,其它科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
女性教师所占比在增加,尤其表现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表明了越来越多的
女性可以接受新式教育,社会的观念也在进步,允许女性读书与教书,女教师可
以担任化学等理科的教学工作。

表 4-2-5 1912-1933 年中学教师性别构成
男教师 女教师 总计 女教师所占比
民国元年 3533 106 3639 2.91%
民国五年 4320 98 4418 2.22%
民国十八年 18671 1331 20002 6.65%
民国十九年 27350 2675 30025 8.91%
民国二十二年 28222 2982 31204 9.56%
年龄方面,大多数中等化学教师皆在 23 岁至 43 岁之间,以中青年居多,在
此年龄范围内的化学教师占全数百分之九十一以上,验证了化学教员大多是接受
过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但教师半途离职的又很多,陈显光 1934 年做的《广东中
等教育人员资格与服务调查(附表)》论道“我国之教师其教学时期以在 30 岁左
右者矣,今若 10 年为(单位),其 30 以前之 10 年前,为 20 余岁,则教师斯时
正在为求学时期,而为预备之时期,而 30 以后之 10 年后,为 40 余岁,而此后
之时期,又仍是否继续为教员耶……此时期之教师,恐非志留别业,以求更高尚
收入之地位……试观年来之争入教育之途者,又何莫非一大批一大批的更换,一

大批一大批的失职耶?” 教师虽年轻,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坚持一生从事教育事
业,往往因经济所迫而改投他业,教师待遇问题一直是制约师资提高的重要因素
之一。


教育部统计室编纂:《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全国教育统计》,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82-85 页。

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文教事业卷 一 》,福建教育出
版社 2014 年版,第 1092 页。

1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2-6:化学教师之年龄
年龄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人数 1 4 6 8 10 2 11 14 10
年龄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人数 7 6 8 11 9 4 2 5 5
年龄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人数 8 4 3 1 0 3 0 0 2
年龄 49 50 51 52 53 54 未填 共计
人数 2 2 1 0 0 1 23 173

第三节、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一)兼职工作
戴安邦所做调查问卷接受此问题回答的教师有 167 人,其中 8 人为兼任教员,
58 人在校专门教授化学,58 人中有 21 人兼任行政职务。兼任他科化学教员共
101 人,占专任教员百分之六十四,101 当中有 39 人兼有行政职务,即化学教员
兼任行政职务者共 54 人。所兼职务,最多者为级任导师,次为校长以及训育主
任等。表 4-3-1 所示。
表 4-3-1:化学教师兼任之行政职务及人数②
职务 人数
级任导师 28
校长 7
训育主任 5
监视学生自修 4
学生课外活动指导 3
教务主任 3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2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6 页。

1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务 2
舍监 1
委员会 1
共计 54
化学教师兼任其他科目,最多者为物理,次为算学,及算理与生物,亦有兼
授国文及外语语者。“由此可见,在现在中学内希冀专门教授化学一科者,其机

会甚少,大多数之化学教师,均须兼授他科,化学与物理为较普通之配合。” 化
学与物理联系密切,在清末及民国的课程中,物理与化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理
化或自然或科学课出现的,因而,凡是接受过化学教育的人也受过一定的物理教
育,对于物理教学在知识层面能够完全胜任。算学、生物亦是高中理科或实科必
修的教材,因此化学教员亦可以教授算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由于民国时期大学
化学仍有部分英文化学教材,因而化学学习者的英文功底不错,所以亦能够胜任
外语课程,民国时期普遍存在教员兼职与兼课的现象。

表 4-3-2:化学教师兼任之课目与人数
课目 人数
物理 55
算学 18
算学与物理 14
生物(包括动物及植物) 9
生物与物理 3
外国语与物理 2
算学与生物 1
算学物理与生物 1
算学物理与英文 1
国文与物理 1
共计 105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5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6 页。

1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化学教师之工作时间
就职务而言,当时的化学教师可以分为四类:一、专门教授化学课程而无其
他任何职务者;二、教授化学兼学校行政者;三、兼授其他科目课程者;四、兼
授其他科目而又兼学校行政职务者。第一类教师每周授课时间有少至每周三个小
时者,有多至每周 33 小时者,平均 13.8 小时。每周三四小时工作时间似乎不太
可能,“其中或有不少教师于填写调查表时未将其兼任之事务或所授之其他科目

课程列入。” 第二类教师教授化学之钟点平均为 12.4 小时,每周工作总时数,
因多数教师未填写行政职务所占时间数,因而无法统计;第三类与第四类教师所
担任化学课程平均每周为 9.7 小时,加上其所兼之其他科目课程,平均每人每周
授课 18.1 小时。实际工作时间远不止于此,因为此两类教师仍有担任行政职务
者,算上行政职务,每周大约有 30.5 小时工作时间。由此可见:“(1)专门教
授化学者所授化学课程之钟点较兼行政事务或其他课程者为略多;(2)不少化
学教师每周所担任之工作时数似嫌太多,每周担任教授 24,5 小时乃至 30 余小时

之教师,实难望其认真教授也。” 当时的化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间太多,以每周
上课 12.4 小时的第二类教师为例,也就是 18 课时的时间,这是很大的工作量,
还有担任的行政事务,因而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备课,备课时间的不充足必然影
响上课的效果。化学教师工作时间长,本质上是因为师资的缺乏,在戴安邦所收
到的调查回复函中,答复此问题的 137 校中,平均每校有理科教师 5.3 人,有理
科教师 4 人者为最多,为 36 校,6 人者为 22 校,最多有 20 人,最少有 1 人。
就按平均数算,5 人需要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其工作量必然很
大。师资缺乏的原因一是教育经费的不足,二是当时高等院校与师范院校的稀缺,

“民国十七年有大学 49 所,民国二十年有大学 73 所。” 即使到抗战后的 1947
年,有高校 130 所,教员 17823 人,学生 131139 人,仍远远不能满足中等学校
师资需求。很多学校采用时薪制,教员为维持生活计,任课不得不多,且类皆同
时兼授其他科目,除授课以外,殊无闲暇时间顾及课外指导。即使实验报告与练
习题之批阅,已苦于应付,至于教学上之新设计及自身之进修研究,更为事实所
不许。即以实验论,课前之预备,课后之整理均有教师一人负责,因此南京国民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7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7 页。

孙正邦:《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 1971 年版,第 425 页。

1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教师工作相当繁忙。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一)北平师大附中的王鹤清与阎玉振
王鹤清是北平师大附中的化学教师,他的授课内容具有前沿性。比如,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讲化学键是由原子外壳层电子形成的,8 个电子成闭壳等。这
些内容,几十年后,钱学森依然印象深刻。王鹤清不仅授课内容丰富,实验内容
也特别丰富。当时,虽然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但北京师大附中已经设有化学实验
室,包括一些基础实验设备,如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只要设计得巧妙,大部
分初级实验都是可行的,这在当时的中学已经算是非常先进了。钱学森曾回忆说:
“当时师大附中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

王鹤清还将化学实验室向学生随时开放,只要征得老师同意,学生就可以自由
进出实验室做实验。在这间现在看来简陋,在当时却实属难得的实验室里,钱学
森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愈见浓厚,奠定了其科学兴趣与理论的基础。王鹤清编写了
不少的化学教科书,见表 4-3-3,其书都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王鹤清在其书
《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 》编辑大意里写到“本书内容,依据教育部最近颁布高

中化学课程标准,并参酌著者历年教学经验,编辑而成。” 根据教学经验编写
的教科书,更方便教学,该书首先从根本观念与原理、原子学说、化合量、符号、
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理论知识讲起,不同于别的教科书以生活中常见物质讲起,
其目的是做好理论准备。
北平私立志成中学(即今北京三十五中)创立者阎玉振(1895—1945)也是位
化学名师。河北玉田人,1911 年考入遵化州官立中学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称
之为河北省立第五中学校),1915 年中学毕业后已是民国,考入北京高等师范
学校(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1919 年毕业时又在该校化学研究科学习
二年。1923 年,与学友创办了北平私立志成中学,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
解决了部分平民子弟入学难的问题。其后历任河南汲县卫辉中学、北京师大附中
(与王鹤清同事)、保定河北农业大学等校的理化教师。1928 年至 1932 年受河
北省教育厅之聘回到母校担任河北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后又到北京师范大学任

钱学森:《钱学森讲坛录:哲学 科学 艺术》,九州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69 页。

王鹤清:《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 上》,国立北平师大附中 1933 年版,“编辑大意”。

1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务科长,不久即回志成中学、师大附中任教。1938 年至 1940 年任志成中学校



长。”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此时他正在志成中学任校长,曾以拒绝与
日本合作的罪名而被捕入狱。经亲朋好友多方奔走营救始得获释,在师资讲义馆
工作一段时间就失业了。因他不与日伪合作,没有了经济来源,1937 年以后也
没再出书。1945 年 11 月 1 8 日因贫病交加而去世,时年 50 岁。阎玉振在物理、
化学方面造诣很深,编写了大量的化学教科书,见表 4-3-4。与王鹤清合著的《新
标准教材高中化学》很有特色,“本书插有化学家肖像,并附小传,使学者仰见

其风采,想见其为人,藉对于化学家所发明之事实,得有更深之印象。” 开启
在化学教科书中开展化学史教育的先河。并且该书的习题也很有特色,习题取材

注意应用,有新颖性,有一定的难度。阎玉振写下多篇文章如《化学幻术》 《人,
④ ⑤
地,空气》 《初级中学理化课程标准之商榷》 等普及化学知识,探讨化学课程
标准。是一位既具有丰富知识又具有民族气节的教师。
表 4-3-3 王鹤清所著化学教科书
书名 作者 出版机构 出版时间

化学实验(高中适用) 王鹤清 北平师大附中 1925 年

大学预科及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26 年

新标准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0 年

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1 年

初中物理学 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1 年

新标准高中实用化学(上下) 王鹤清 国立北平师大附中 1933 年

新标准初中化学 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4 年

新标准高级中学实用化学 (上下) 王鹤清著,刘拓校 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 1936 年

初中化学 (上下) 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47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玉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玉田县文史资料 第 6 辑》,1994 年
版,第 85-86 页.

阎玉振,王鹤清著:《新标准教材高中化学 上》,北平文化学社 1934 年版,“编辑大意”

阎玉振:《化学幻术》,《辟才杂志》 ,1923 年第 2 期。

阎玉振:《人,地,空气》,《辟才杂志》,1926 年第 5 期。

阎玉振:《初级中学理化课程标准之商榷》,《教育丛刊》 ,1923 年第 4 卷第 3 期。

1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3-4 阎玉振所著化学教科书
书名 作者 出版机构 出版时间

中学校教科书化学 阎玉振 求知学社 1923 年

初级中学理化教科书(上下) 阎玉振 京华印书局 1924 年

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26 年

大学预科及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26 年

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1 年

初中师范教本化学 阎玉振 百城书局 1932 年

新标准教材初中物理 阎玉振 立达书局 1933 年

新标准教材高中化学 (上下) 阎玉振,王鹤清 北平文化学社 1934 年

新标准教材高中化学实验 阎玉振 百城书局 1935 年

新标准初中化学 阎玉振 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 1936 年

(二)江苏省立中学的徐子威与吴瑞年
同处南方的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是当时最好的中学之一,名师荟萃,化学教师
即有徐子威、吴瑞年等名师。徐子威(1904-1998),江苏金坛人。1917 年进入
金坛县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1920 年考入镇江市省立第九师范学校,1925 年考
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 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1930 年大学毕业后去安徽省宣
城县省立第四中学任化学教员。1934 年,徐子威被调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这是
当时最好的中学之一尤其在理科教学方面。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移到上海市的
法租界继续办学,徐子威继续在该校执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2 年徐子威
作为中学优秀骨干教师被选派到上海市“华东干部暑期补习班”担任教师,后去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前身)任教,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奠基
人。在上海中学任教的 18 年间,“徐子威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同时又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常常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枯
燥的化学原理,重视课堂的演示实验,同时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运用学
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讲授课程内容。他还极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扩

展知识内容,培养学毕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徐子威重视基础知识的
传授,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精神。中科院上海分院高工卢兆麟回


吴祥兴主编:《师道永恒: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列传(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0 页。

1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忆“我爱上化学课,先生之功不可没。他不仅教我学好本课,还鼓励我阅读课外
读物,受此影响,我在暑假中查阅化学杂志,写了一篇当时尚属新鲜的有关塑料
的科普文章,还画了一张体现元素周期性的螺旋状挂图,尽管十分粗浅,先生看

后,仍向学校推荐,在校陈列室展出。”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徐子威还致力
于编书普及科学知识,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编写了《初中新化学》(上下册)、
初中新物理(上下),并由上海科学社出版。成为上海中学及周边地区学校首选
的教材。还帮助协校了由舒重则重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
馆,1948 年版)。除了教科书,徐子威还编写了《胶体化学》、《化学小史》
(与吴瑞年合著)等科普读物,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些书籍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成为当时深受中学师生欢迎的课外科普读物。教学、编书之余,徐子威还会撰写

一些小文章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比如《关于化学记号(附表)》 《怎样研究物
理学》 等文。1997 年在上海中学成立 130 周年之际,徐子威被评为“建校以来

的十大名师”,这是对其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任教期间的教学表现的肯定,是一
位杰出的化学教师。
同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任教的化学教师吴瑞年也是位杰出的化学教师。吴瑞
年(1900-1985),江苏南京人。1920 年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读理科,毕业后赴
美国留学,入哥伦毕业大学化学系,毕业时获得其校的化学硕士学位。为了报效
中国,毕业即行回国工作。1926 年,受聘在浙江公立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
任教,1928 年又受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长郑通和坚请来该校任教,与该校结下
不解之缘。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迁往法租界继续办学,太平洋战
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中改成私立沪新中学,公推吴瑞年为校长继续办学,
保护了上中的师资队伍,教师和学制等维持原状。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学校迁
回原址恢复原名,但沪新中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仍在顺昌路上课,吴瑞年仍为校
长。吴瑞年的课也是深受赞许的,
“导师吴瑞年课高一乙化学,教本为‘chemistry’,

讲题为‘火柴’,教态练达,说明火柴之制法及种类,有条不紊。” 在教书过
⑤ ⑥ ⑦
程中,吴瑞年亦编书出版,《基本化学》 《化学小史》 《化学发达史》 《化


吴祥兴主编:《师道永恒:上海师范大学名师列传(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1 页。

徐子威:《关于化学记号(附表)》,《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第九届暑期学校旬刊》 ,1936 年第 4 期。

徐子威:《怎样研究物理学》,《科学趣味》 ,1941 年第 4 卷第 6 期。

江铭主编:《督学培训教材 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09 页。

吴瑞年编:《基本化学》,中华书局 1935 年初版。

吴瑞年、徐子威编:《化学小史》,中华书局 1948 年版。

1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精华》 《化学学习法》等书,均成为当时深受师生喜欢的书籍。吴瑞年在其
书《基本化学》自序中写道“余从事于中等教育,凡二十年,深知化学一科,为
富强之本,故科学先进各国人民,莫不有充分之化学知识。反观我国,虽号称地
大物博,而贫弱状况,沦为次殖民地位,其故虽多,而人民科学知识之不普及,
尤其化学知识之缺乏,实乃最大之原因……对于基本化学知识之灌输及原理之阐
明,莫不依学者心理,循序渐进。出版以来,深得教育同仁赞许,或采为教本,

或采为课外读物……” 吴瑞年分析了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实乃科学尤其是化
学的落后,藉以鼓励国人学习科学,提倡“科学救国”,这段话也道出了近代中
国开展化学教育的原因,民族振兴离不开化学科学的进步,而化学科学的进步依
赖于化学教育的普及。该书初版于三十年代中期,深得附近各校师生的青睐,才
又重版一次,加入最新化学上之进步。吴瑞年的另一本书《化学精要》则是对高
中化学知识的高度提炼,并附有历届各省会考题及国内著名各大学入学试题,适
合复习与备考,知识的编排词语与教材不同,很是创新。吴瑞年在各种杂志期刊
③ ④
上发表文章与学生交流如何学习化学,《怎样研究化学》 《怎样学习化学》 《怎

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都是很好的介绍如何学习化学的好文章。
(三)化学名师方剑岑
地处南方的扬州中学也有一位化学名师方剑岑(1906─1961),毕业于南京中
央大学化学系。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方剑岑便在省立扬州中学执教。1933 年还
编译了《化学计算法》面向全国发行。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扬州沦陷,方
剑岑和部分师生流亡到上海租界,在艰苦条件下,自编教材给学生们上课。抗战
胜利后,才重返扬州。扬州中学校友回忆:“他上课时只带一个粉笔盒,全凭深
厚功底, 写出整黑板的教材笔记,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把枯燥无
味的内容联系实验、联系生活并夹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解;他说起话来,如珠
妙语;讲课从不带讲稿,上课张口便讲,下课铃一响正好讲完。听方老师讲课,

不啻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教学也影响了一大批理科爱好者,“在理科方


吴瑞年:《化学发达史》,中华书局 1948 年版。

吴瑞年:《化学精华》,中华书局 1949 年 6 版。

吴瑞年:《基本化学》,中华书局 1944 年版,“自序”。

吴瑞年:《怎样研究化学》,《科学趣味》 ,1941 年第 4 卷第 6 期。

吴瑞年:《怎样学习化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 ,1935 年第 95/96 期。

吴瑞年:《怎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第八届暑期学校旬刊》 ,1935 年第 3 期。

《扬中名师方剑岑》,《扬州晚报》,2012 年 2 月 11 日,第 B04 版:老照片。

1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面……胡季洪、方剑岑先生的高中化学;讲得很精彩,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数理

化基础,使我在后来攻读北大物理系时受益匪浅。” 方剑岑还关注时局的发展,
② ③
写下了《高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概论》 《非常时期之中等化学教育》 等文章,为
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时期应如何发展化学教育出谋划策。比如方剑岑认为初高中
化学的教学目的有很大不同,初中化学是化学入门教育,高中化学是基本的科学
教育,具体不同如下:
总别之:初中化学为定性的训练;高中化学为定性的,同时亦为定量的训练。
细别之:a.初中化学教育为活泼中寓严肃的意义;高中化学教育为严肃中寓
活泼精神。b.初中化学教育为由现象解释现象之体系;高中化学教育为由理论解
释现象之体系。C.初中化学教育所用归纳方法为统计归纳法;高中化学教育所用
归纳方法多兼采统计的抽象的两种。d.初中化学为广泛的常识教育;高中化学为

基本的化学教育。
这是方剑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所得,分析出了初高中化学教育的本质区
别。初中化学教育属于科学启蒙教育,教授的是基础化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分析
方法上属于定性分析,初中生年龄较小,教师应从生活中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化学,课堂气氛要活跃。高中化学教育偏重于理论,分析方法上属于定性分析加
定量分析,属于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培养的阶段,高中生应该有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现象的能力。通过方剑岑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初高中化学教育深有研究,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教师。


卫刚,张发祥主编:《扬中记忆》,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3 页。

方剑岑:《高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概论》,《江苏教育(苏州 1932)》 ,1934 年第 3 卷第 12 期。

方剑岑:《非常时期之中等化学教育》,《江苏教育(苏州 1932)》 ,1936 年第 5 卷第 1/2 期。

方剑岑:《高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概论》,《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4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69
页。

1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3-1 吴瑞年 徐子威 王鹤清等人编写的化学教科书 部分

(四)化学名师特点分析
从以上五位不同地域的化学教师教师特点来看,可以总结出五个共同点。
第一:他们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阎玉振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北京师
范大学),方剑岑与徐子威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吴瑞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毕业
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都是学历较高的化学教师,其中王鹤清、徐子威二人

14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曾参与过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吴瑞年曾制定江苏省化学教学进度表,可见他
们在化学教育界的权威。知识的渊博与多年的教学经验使他们的课堂讲学十分精
彩与熟练,学生们无不喜欢他们的课,由喜欢化学老师到喜欢上化学课,教师的
学识起了关键作用。
第二:热爱化学与教育事业。他们做的不仅是为了教书,更是为了教好书,
在教学法上有所创新,比如徐子威让学生多阅读杂志,鼓励学生发明创新等。明
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中学坚持耕耘,默默付出,体现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三:重视实验教学。王鹤清让学生自由实验,对钱学森的影响很大。徐子
威更是重视课堂的演示实验,同时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多动手。
第四:教学与研究并重。在教好课的同时,以上五人出书或编讲义,以出版
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化学教科书,他们是化学教科书本土化的主力军,其编写的讲
义更是无法统计。除此之外,在各种杂志上探讨化学的教学法、学习法、化学教
科书的中国化问题,希望通过改变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
状,始终坚持科学救国,具有很强的爱国心,他们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化学教育
家的心声,即振兴化学教育以振兴民族。
第五:具有很高的民族气节。这在抗战期间表现的尤为明显,王鹤清拒绝与
日伪合作而被捕,吴瑞年在艰难时局中出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上海私立沪新中
学)校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被占领,与日伪做周旋,拒绝接受奴化教育,
保护了上中的师资队伍。

吴瑞年: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徐子威: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王鹤清:北平师大附中

图 4-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师 代表

14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表现,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
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注意,并向往之。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的中学化学教师对于教书的化学兴趣有所不同,在戴安邦所做的调查中,其
中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对于教书的兴趣如何”,142 人给与了回答,回答结果如
表 4-3-5。

表 4-3-5 化学对于教书的兴趣
兴趣程度 教师人数
甚感兴趣 67
兴趣平常 67
兴趣毫无 8

化学教师对于教书甚感兴趣者有 67 人,比例不到一半,其他的为兴趣平常与
毫无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化学教师大多理工大学毕业,在大学读书时,
很少有人把教书当做职业的第一选择,他们的梦想是去研究机构或去工厂做工程
师,教书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在教书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与心理
准备。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兴趣至关重要,若缺乏兴趣则会影响工作效果。“今
多数化学教师不以教书为满意,故对之无甚兴趣,自不愿自动努力,以求进步,
凡是只敷衍塞责,一有时机,即行他就,此种情形对于化学教育之前途极为有害。”

兴趣缺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教员的待遇并不高,
“在
教育经费奇特短绌的我国,学校教师的待遇本就不善,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师,每
月所入即难维持一节五口衣食住行乐六字最低限度的需要。民国二十六年国家进
入对外长期战争以后,物价不断增长,学校教师首先感到生活的重压。”③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长期处于内战和对外战争状态,军费开支甚大,教育经费每遇到战
争必然会缩减。教师生活没有保障,对教书的兴趣自然就会下降。
当时国内的高中化学教师均为大学毕业,并且有一部分是从国内外大学毕业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7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6 页。

黄贵祥:《中学教师待遇改善的清算》,《教育通讯(汉口)》,1946 年复刊 2,第 3 期,第 6 页。

1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又获得高等学位;而初中师资不如高中整齐,只有少数是专修科毕业或大学肄
业。当时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均以从事研究或进工厂为首选志愿,只是在找不到
其他出路时才愿意担任中学化学教师,而且一旦有合适机会便另谋高就,真正立
志从事中等化学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化学教师还必须兼授其他课程或兼任
行政职务,教授化学课的平均时间在其整个工作时间中所占比例很低,这样势必
影响授课质量。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教师大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绝大数
化学教师出身于化学有关的专业或接受过化学知识,较清末与民初有了很大的改
善,“此为难于避免之现象。盖除学生较众,化学分班较多之学校可以聘请专任
化学课程之教师,其余学生较少之学校,化学教师每兼授其他科学课程,所可欣
慰者即已往以对于自然科学毫无根基之社会科学系或外国文学系之毕业生,滥竽

充任化学教师,至近年来已成绝无仅有之现象。”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学校迁
移到后方后,出现了理科教员的缺乏情况,“中等教育之师资,现因事变而星散,
致使最初恢复学校时,人选方面,极感困难,最近虽经多方罗致,稍觉整齐,然

供不应求,仍为普遍现象,尤以理科及职教师资,缺之特甚。” 抗战时期全国
重视应用科学的发展,大学里招生的理科与师范学生少,工科学生多,大多数大
学毕业生选择进工厂,导致抗战时期化学等科学教员的短缺情况。即使这样,化
学教员亦大多受过化学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为主,相较于清末民初的化学师资在数
量与质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戴安邦认为化学教育有三大需要,“(1)优良的教师;(2)中文课本,实

验教本及参考书;(3)价廉而物美的仪器,药品,材料,图标,模型等” ,其
中尤以缺乏优良的化学教师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科学教育基础薄弱“实因为我国
科学教育走上轨道以后为期太短。因此,训练出来的人才为数太少,科学事业的

基础亦太薄弱。” 教师的缺乏是限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
一。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94 页

张仲寰:《目前中等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江苏教育(苏州 1940)》 ,1941 年第 2 卷第 2 期,
第 1 页。

戴安邦:《今后中国科学教育应注意之数点及问题》,《科学教育(南京)》,1934 年第 1 卷第 1 期,
第 8 页。

戴安邦:《为科学教育呼吁》,《科学世界(南京)》,1942 年第 11 卷第 3 期,第 139 页。

15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法及讨论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字组织成的,学生学会了,教师的责任才算完成。化
学教学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则为预备学生将来再研究更为高深之化学知
识,并从事与化学有关之职业。其二则为使学生获得普泛之化学知识,因之而明
了科学与人生之关系,且逐渐能利用其所得之知识,以解释宇宙间之自然现象与
衣,食,住,行,医药,卫生,国防等问题。于是其在社会服务之效率,可因之
而增进,而成为良好之公民。”①
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中国自有化学
教育以来,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演讲式的教学。1919 年以后受新文化运动以及
杜威教育学说之影响,中学教学法乃趋向于启发式之自主主义。1922 年新学制
颁行之后,中学教学法之实验风气颇盛,“南方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及吴淞之中
国公学中学部及北方艺文中学等校对道尔顿制均曾作试验,然结果无甚成绩表
现。”②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改进中学教学法,乃注重教师之集体研究讨论,教育
部先后制定了中等学校教学研究讲习及讨论会等办法施行。从 1935 年起,每年
颁布《中等学校各科暑期讲习谈论会办法》,1936 年 5 月颁行《中等学校各科
教学研究会组织通则》。通过暑期讲习会及研究会的组织形式,帮助中学教师改
善教学方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学,对于一般学校及教师而言,仅仅注意其片段
之知识之传授,而未能注意其知识之系统性,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更未能跟上。以
至于学生毕业后对于日常生活必需之化学常识仍是相当缺乏,更不会用科学的方
法处理事务。为此,时人建议中学化学教学从系统性与科学方法之学习两方面入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3 页。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篇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7 页。

15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改进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首重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近代文明之策源,不仅自然科学因之
发展,社会科学赖以产生,及各种管理行政亦因应用科学方法而效率大增。在教

育上,学生最有效之理智训练亦唯有依照科学方法以作思维。” 在化学、物理
等自然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之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欲训练科学之思维,
须供给学生思维之适当情景,思维之过程必须学生亲自经验。“故化学教学除授

以有系统之知识外,应培养科学思维之习惯。”
化学家王琎认为化学由事实知识、理论知识、化学史三部分构成,对应以上
三种不同亦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化学事实指化学元质(元素)与其所成化合物之
各种性质,及在各种情况下,所起之化学变化与应用。这些都是化学知识之精华,
理论之根据,其价值应根据其应用程度广狭而异。“欲尽采为教材,非但不能,
亦且不可。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所授之事实知识,当择其与学生之现在与过去的经

验有关者,及其对于学生将来离校后在日用生活中极易遇见者。” 事实知识最
好的教学方法便是实验教学,学生须做种种之实验,行种种之观察,求种种之结
果教授化学知识,当以实验为中心。理论学习亦是学习化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理论及定律在化学学科中占据及其重要之位置。但化学理论教学往往归于失败,
其原因“大概因教授理论过多,过早及过泛。学生对于该理论所根据之事实,既
无亲切之经验,更未曾加以温习,分类与比较,故无接受该理论之心理基础。即

使勉强记忆,对于获得科学思维方法之训练固毫无裨益也。” 因此,化学理论
学习的最好方法便是归纳法。化学定律例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物质不灭之定
律等虽都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概括之,但要让学生形成准确之观念,则非有相当之
时期与适当之解释不能使之明了,也最好用实验说明。无条件开展的实验可以用
前人实验所得之现象与数字,加以整理,做一有次序之叙述。除此之外,还可以
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现象,每可利用模范反应之观念,如某种相似之化合物,在某
种情形之下,俱可有某种反应,如中和反应,氧化反应等是,从每种类型反应中
归纳出其反应特点。化学史教学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法之一,但在当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2 页。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2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4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5 页。

15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亦不受重视,“目前教授各种科学,俱但注意该科学现状之知识,而对于该知
识发展之过程,及其进步之阶段,学生皆茫然无知……每使学生虽曾从事于科学
实验而仍不能获得科学方法与科学理想之效用,对于纯粹科学因之亦不发生兴

趣。” 王琎还总结出了当时科学教学法(包括化学)存在的七个缺点:
1、未能与青年以有关于其本身卫生及社会卫生之充分明晰之了解。
2、未能将由科学所披露之整个的及联贯的世界印象给与青年。
3、未充分谈到科学在社会史上之地位,及其对于改革世界之贡献。
4、未能使青年感觉到科学方法之价值,及其利用于种种实用问题之可能
性。
5、未能使青年充分清初认识社会之如何依赖,天然富源及工业技术。
6、未能使青年充分认识社会或国家所遭遇之主要问题及科学之有解决该
问题之能力。
7、未能利用科学教学,以解除青年过去不良之习惯,使其不至受各种虚

伪学说之影响。
王琎指出的问题表明了此时的化学教育仍不成熟,单纯的学习西方化学,未
能让青年理解化学的真谛,根本原因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化学教育在中国面临着
水土不服的问题到此时仍未解决。曾昭抡指出了当时化学教学法的四个弊端,
“一
大学所教与中学所教,重复太多,时间太不经济;二过于偏重有机化学;三教法

太散,无头绪;四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当时的中学化学教学,一般情况下是
教员走进讲堂,做几个演示实验,写几个化学公式,把一个元素或化合物之制法
性质用途,从头至尾仔细的讲一遍,到了大学亦是如此。这种教法很容易让学生
误以为化学需要死记,视化学为畏途,考试时临时强行记忆,考试过后对化学仍
无印象,这种教法为典型的注入法教学。但另一种看似先进的教学法—启发法教
学也有其本身的问题:
1. 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本无根基,即普遍常识亦未充实,因之启发式往
往不易着手推进。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6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4 页。

戴安邦:《社论:对于初级化学教学法之一建议》,《科学》,1924 年第 9 卷第 5 期,第 489 页。

15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教学时间与进度,有一定之限制,启发式费时较多,不能与进度相合。
3. 中学生之自信力尚弱,遇教师发问时,恐所答错误,为同学所讥评,不
敢发言,往往摇首不答,以高中学生为尤甚。
4. 化学头绪纷繁,欲作有系统之问答,则限于学生之知识,势有所不能,

凌乱无序之问题,又易溢出范围。
恰当的化学教授法应为讲解法与启发法的结合,因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对于
初中学生,虽用讲解方式,亦应以现实为根据,使其有彻底之了解。佐以演示实
验,使有深刻之认识。已习之教材如与与新教材有关联处,可用问答法复习。对
于高中学生,本可偏重启发式教学,然有时为习惯与心理所限,不得不做有系统
之演讲,遇教深较晦之理论,尤以反复申说,使注意初中已修之教材,并增进对
于新知识之理解力,每节课之首尾,留余十分钟作为学生讨论之时间。采用授意
或暗示之方法,辅助学生将论点引至所希望之结果,时人总结的化学教学原则主
要有以下六点:
一、循序渐进。在讲授化学之前,应当调查学生程度,然后循序教授,俾学
生依次了解,由浅入深,洞若观火,而无囫囵吞枣之弊,尤宜使学生新旧观念发
生关系,以便学生记忆而增其研究之兴趣。
二、由简易而复杂。化学教学涉及理论知识与事实知识,在教授过程中亦可
以不按照教本顺序,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程度由易到难教授化学,以符合教学心理
学的规律。
三、由可接触者而至不可接触者。化学上一些物质时生活中看不到的,如各
种气体,电子,原子,分子,离子等。在教授化学时应当先教授与生活息息相关
的知识,学生可以体会到的,再讲授平时不易察觉到的物质。
四、由具体者而至理论者。在教授某理论时,需要事先一定的的事实做支撑,
可以是实验,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事实。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时,可以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进而再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用比较法以增进学生研究之兴味。化学元素具有周期性规律,在讲解某
元素时,可以与其同周期或同主族或相邻的元素作比较。
六、使用化学史教学。化学学科是近代兴起较晚的学科,其发展历史是饶有


曹惠群:《中学化学教学之实际问题(一)》,《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
第 186 页。

1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兴味的。通过在教学中穿插化学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以培养
学生的科学精神。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四种方式:
甲:讲演:呆板的讲授,已成过去的方式。所有教材预先令学生预习一过,
以鼓励其自动之精神,讲授时宜酌用参考书籍,在以日常所接触之事物为起点。
乙:讲台试验:化学讲授宜以实验为出发点,故讲台试验十分重要,当用纯
熟之手术,敏捷之方法,使学生对于各项理论和现象得明确之观念。凡大规模之
设备,则绘有详图,按步指解,更易领悟。
丙:讨论:平均每四小时中应有一小时抽做讨论,令学生在课外多阅参考书
籍,遇踌躇困难之处,有研究价值之问题,则反复讨论,务使各人彻底明了;教
师处旁观地位,负指导之责,以提起学生研究之兴趣为目的。
丁:实验:教材由教师编订,与讲演程序相衔接而与讲台表演宜少重复,定
性与定量二方面不宜偏废。每次实验完毕,应将报告笔记交由教师改正,并记其

日常分数。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讲演与讲台实验占百分之四十,讨论课与实验课各占百
分之三十。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是先进,一改过往单纯的讲授
教学采用讨论课、阅读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课方面也有所创
新,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实验教材由任课教师编写,更具有实用性,江
苏省立苏州中学的教学法是丰富多样的,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此外,苏州中学
的课外化学作业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甲、化学研究会:凡对于化学有兴趣者,自由加入:会员共二百余人,工作
分演讲、讨论、参观、调查、摄影、研究等。
乙、化学工艺社:由研究会会员集股创办,制造化学小工艺品,如墨水,墨
锭,蜡烛,肥皂,化妆品等,除供本校师生之需用外,并销售校外,已有成绩。
丙、化学壁报:由研究会会员将读书心得,演讲笔记,实验报告等汇编成卷,

按期刊因壁报,以资观摩。
化学研究会是学校的化学研究组织,其举办目的是通过这种组织可以培养其
化学兴趣与研究精神,同时开阔眼界与丰富业余生活。化学工艺社是化学研究会


王葭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48/49/50 期合刊,第 64 页。

王葭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48/49/50 期合刊,第 63-64 页。

15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派生组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收入。化学壁
报则是让同学们交流学习化学心得,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以上三种化学作业在
那个时期是独树一帜的,其他学校的作业大多是练习题的形式。习题主要是教科
书中的练习,但教本中的练习太过陈旧,时人建议应另备习题,“故除教本习题
外,应另备习题,年年更易使用。对于初中学生,宜偏重于复习,对于高中学生,
则贵有连接及比较之性质,如作连续反应之反应,比较各种物质性质之异同等等,
以期收融会贯通之效。计算之题,尤宜有思索之价值,由简而繁,以培植条理分

析之能力。”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一些专门的化学习题辅导书出版,见
附录四。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942 年,一位名叫张永年的中学生在《中学生》杂志上了描述了在国统区
他经历的一堂化学课。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星期日,为我们上化学的黄先生仍旧从附近的 XX 兵工厂
来了。他是个瘦瘦的高个子,他把笔挺的西服裤卷的高高的,一双长筒全胶的黑
靴子,沾了不少的黄泥,虽然已经进了屋子,可是伞上的水还是像这古庙的屋檐
旁那样的往下流。他把伞收了,现出一张兴奋的脸,微微笑着,三十多岁的人今
天好像年青多了,窗外淋漓的大雨声,教室内桌子和□□相碰的声音,伴着他装
满水的胶鞋的沉重的脚步走上了讲台。
“今天,我们该讲氯了,在讲正文之先,另外抽一点时间来讲讲发现氯这一
□元素的德斐先生与他有关系的法拉第先生的故事,要是你们愿多坐一会儿的
话,也顺便谈谈在中国和这两位科学家很相似的熊庆来先生和华罗庚先生的故
事……”
黄先生虽说是来代课的,但几星期来,他和一个专任教师一样的为我们准备
功课,对人又及其和蔼亲热。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曾嗅到那股“教师气”。他对
于中国今日化学界的实际情形非常熟习,使我们这一群长久渴爱化学的人更热爱
他了。今天虽是星期,但大雨的不止,同学们都没有上街的念头,多坐一会儿来
听听这些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当然是欢迎的喽!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喊出喊出:

曹惠群:《中学化学教学之实际问题(一)》,《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
第 189-190 页。

15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得!要得!”
故事就这样的开始了:“德斐先生是一个及其漂亮的人……”
一点没有停顿的说到这里,黄先生再一次的问我们是否还愿意听下去,得到
的答复是无数声的“当然!”。同学们均都听得非常起劲,就是平常不爱好化学
的同学,也睁大着两颗黑溜溜的眼睛,聚精会神的听着。
“在中国,华罗庚先生的故事和这极其相像……”
大概因为停了一会儿关系,声音比先前提高多了,同学们好像也坐得更直些
了……
“华先生现在不过才三十岁左右的人,有学者风度,现在,他一面在培育中
国今日后一代的人才,一面他自己仍然不断的在研究。华先生确实是我们一个真
正的好模范!”
就这样结束了这两个故事,时间随着大雨过了一点多钟了,在讲书以前,同
学们都还不足的问东问西,尤其是关于中国今日的这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问的最

多,可见同学对其崇敬。
材料呈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堂化学课,“一堂令人神往的化学课”代表
了作者对其非常喜欢。这堂课最大的特色是使用了“化学史”教学法。黄先生在
正式讲课之前,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中国的,一个外国的,两个故事具
有相似性。一个是氯元素的发现者德斐先生与法拉第先生的故事,属于化学史教
学,化学史教学一直以来被化学教育家们所青睐。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学
习到科学家虚心与审慎之态度,以及科学精神,时人建议编写化学史的教材,
“盖
此种教材不但可以表示化学家所用之科学方法,及其当时工作之精神,并因此可
以知一种科学如何诞生,如何兴起及发展之经过,因此了解化学在文化上之价值,

及其进步之对于社会改革之影响,于是对化学之兴趣,必激烈增强矣。” 材料
中同学们对课堂的反应证明了化学史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后一个故事是当代数
学家华罗庚与熊庆来之间的故事—熊庆来慧眼识英雄,这则故事则是告诉同学们
当今中国也有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国外有。而且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更能弘扬
民族精神。从课堂效果来看,同学们对后一个故事更感兴趣,并对华罗庚及其崇


张永年:《一堂令人神往的化学课》,《中学生》 ,1942 年第 58 期,第 533-555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6-37 页。

15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拜。时值抗战时期,通过这则故事可以起到增进学生民族自信、鼓励其为国奉献
的作用,非常有必要,当今的化学教学中也应多与化学史、现实相联系,培养学
生正确的价值观。但这堂课用来讲故事的时间太长,科学家的故事作为导入即可。
材料中的黄老师虽然是来代课的,但和正式任课老师一样认真备课、教学。为人
和蔼可亲,与同学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受同学们爱戴。在上课的过程
中黄老师表现出了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其对中国今日化学界的实际情形非常熟习
则显现了黄老师是一位接受过正规化学教育并对化学深感兴趣的人,这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是位合格的化学教师,也反映出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师资的提
高。
1944 年, 一位署名为挚诚的中学生在杂志《学生》上记录了他在汪伪统治
区经历的一堂化学课。
上课钟断了气,同学们也渐渐地失去原来兴奋的笑脸,就像被追了魂似的,
一个个默默地挨上座位去。哼!讲起来,我们这班老油条在全校各班里,还是顶
呱呱地,不是自己吹牛皮,就是老师也这样称赞过,在别的班上,什么上课钟,
死人也管不者。
教师门开了,化学先生照例托着点名簿和粉笔匣慢吞吞地踱了进来,讲起我
们这位先生,真够资格,瘦瘦的个子,穿着皮鞋,虽然天天一件蓝绸袍子倒也是
那样簇新的,他是一位刚从去年跨进本校的新教员,派头相当老,听说是大学毕
业生,究竟如何,却也无由得知……
“还有未缴化学笔记的,赶快把笔记缴的来!”化学先生操着满嘴的南京话
向同学们催促“喂,李耀如!你本子缴了没有?”李耀如在我们班上算是老实的
一个你,这次居然也干脆地回上了一声“没有”。于是我们这位先生又在居然卖
弄他的手腕了,“为什么呢?还是你头发光些怎么讲!”原来小李今天新刮了和
尚头,这样顿时引得哄堂大笑,别人只记挂笑,谁知下面小李气的两眼发直,红
着脸朝着化学先生狠命的死盯。“除非你,才受这气,像我,哼!他敢碰一碰……
本来也太说不过去,人家不缴本子,和剃光头关什么事?”坐在旁边的杜牛皮在
低低地向他吹。
“好!好了,我们接着上回讲!”化学先生在打着圈子,这样教室里才慢慢
地静下去。照例他又把身子搬了过去,朝着黑板写了起来,这次讲的是硫及氧化

15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提到化学凭良心说话,倒还教的不错,在这样的时代下,尤其是南京,有个
如此的教员,那就算好的了!不过,一股脑儿,就是太慢了些,照学程上的规定,
这学期就得把化学结束,如今第一册还未教完下一册怎么办?
不知又是谁,提起了甲烷,我们这位先生接着便报告了一个小新闻,他说:
“昨天初中同学自海报看到一个新发明,说屁是碳氢化合物,可以自燃。于是他
们便把这问题来问我,是否属实,并声言果真属实,则彼等行将发起集屁运动,
原因是校中常为着节省电流的关系,把夜自修,从二小时减到一小时影响于学业
者甚大,为了要补救起见那么点屁,在这物资节约声中,倒也大大地值得提倡一
下!”这一来又把我们笑得个前仰后合死去活来。X 先生爱说俏皮话,信不诬也。
钟声响了,在狂笑声中,我们又把这位先生送了出去,迎接和欢送,便是我

们接待先生的老把戏……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1944 年的南京内一所中学的化学教学案例,此时的南京
正处于“汪伪政府”统治时期,并且即将迎来光复。汪伪政府为了维护统治也在
其统治区内开办教育。上课伊始一位同学因为没有交化学笔记受到老师的批评,
因为当时化学上课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记笔记的。当时记化学笔记是很好的一种学
习化学的方式,一些教育家也建议学生多做笔记,“所以一本良好的笔记本是包

括课记上的扼要,和讲解的精华,更能使繁复的化学,易于理解,易于记忆” 。
笔记亦分三种,“在听讲的时候要写听讲笔记,在温习的时候要写摘要的笔记,
在实验的时候要写实验的记录,而这三种笔记的集合,就成为完美的化学笔

记……在写笔记的时候,须辨别清楚孰轻孰重,把紧要的写上去。” 笔记的作

用有五种,“免遗忘、备检查、易温习、助记忆、正思考。” 笔记一般情况下
都要让教师检查。但材料中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过激了点,没能体现对学生的尊
重。整堂课也是教师在讲,没能和学生形成互动。不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
化学课与现实联系起来,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中学不管是初中亦或是高中,学
习化学的时间只有一年,一般是两册,材料中标明他们面临学不完的问题,这是
一个普遍的问题,国统区也有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当时化学教材太过厚重,但
只有一年学习化学的时间,从而产生了这种问题。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沦陷区教


挚诚:《学府风光:化学课的笑话》,《学生》 ,1944 年第 3 卷第 1 期,第 43 页。

黄真良:《怎样学习化学》,《苏北》,1945 年第 1 期,第 21 页。

力行:《怎样学习化学》,《少年周报》,1937 年第 1 卷第 15 期,第 13 页。

吴瑞年:《怎样学习化学》,《江苏省立中学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35 年第 95/96 期,第 44 页。

15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的混乱,上课钟声亦不能对学生起作用,更何况这是南京,其他区域更是无序。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切科学,都注重实验,而化学尤为实验科学中最著的一例。” “科学课程
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教学除普通设备而外,尚需要实验设备,没有实验的科学教
学只可以传授极有限的不能应用的死知识,对于训练科学思想,培养科学人才,
毫无效力,反而杀灭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降低学生对于科学的信仰,故其弊害

不仅是白费学生的时光与精力而已也。”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中国很少
有中学可以开设化学实验。20 世纪 20 年代,一位美国的科学教育专家推士教授,
曾在中国费了两年的时间专门观察与调查中国各地的科学教学,在他的报告中有
如此一段:
在中国除掉几个大学校而外,用实验室方法教授科学的是很稀少,只有极少
数的中学校与师范学校以及有数的几个工业与农业学校。采用这种方法至相当的

程度,但其中能充分应用这种方法,而又应用的适当的,为数更少。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全国上下提倡科学教育,教育部规定了各科课程标
准与设备标准以及经费支配等事,对于各校科学实验之改进,尤见效力。“近年
来教育部尽力提倡科学教育,并深悉实验室在科学教学上的重要,故明文规定中

等学校里的化学等科目必须有实验室作业。” 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化学会
曾作全国化学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全国中等学校教授化学而无学生实验的,为数
仍多,尤以内地及边远省份的学校以及各地的初级中学为然。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为改变我国中小学理科设备简陋的现状,使中小学有实验设备的保障,“教

部分函全国各中学调查理科实验设备。” 根据调查结果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


黄真良:《怎样学习化学》,《苏北》,1945 年第 1 期,第 20 页。

戴安邦:《为科学教育呼吁》,《科学世界(南京)》,1942 年第 11 卷第 3 期,第 139 页。

戴安邦:《学生实验之改进》,《科学教育(南京)》,1937 年第 4 卷第 1 期,第 27 页。

龚本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商榷》,《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5 页。

《教部分函全国各中学,调查理科实验设备》,《申报》,《上海书店》,1985,1934-07-01:19。转引自

16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院代为厘定中学理科设备标准,理学院即由科学教育委员会主持分组开展工
作,经搜集资料,整理研究,拟定草案,征求意见,完成标准制定工作。1934
年 4 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学化学设备标准》,通令各中学施行。教育部颁布设备
标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化学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查近年度各省市中学学生毕
业会考统计,各中学理科教学成绩较劣,早经本部令知,并饬设法改进在案。唯
理科设备,关系改科教学之改善,至为密切。各中学理化仪器药品之设备,向无

划一标准,办学者每有无从依据之感,而教育行政机关亦难凭考核。” 设备标
准颁布后,各学校与教育机关应当遵守,“俾各中学得酌量其经济能力,分别购
置,并可逐渐依照改进充实。各该标准施行之后,不独各中学对于设备事项尤应
遵守;即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督学或专科视察员在实际视察时,并应以此为依

据。” 教育部希望设备标准能被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改变当时中小学理
科设备简陋的现象,使中小学有实验设备的保障。其次,各校也迫切需要一个标
准购置仪器,在 1933 年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业已颁布本校的本校中学部自然学科
设备最低标准。标准出台后,对于各地学校扩充化学设备很有推动,“高中化学
设备较为齐全,初级中学设备较差。国内玻璃仪器与无机试剂等均已生产供应。”

促进了三十年代各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该标准对于仪器、药品、标本之设备最低、最高,与普通之标准,以及设备
价目之估计,无不详细规定。标准的颁布并不代表化学的实验教学可以取得明显
的成绩,“自此以后,我国的化学教育可望由书本的教学时期而入于实验室教学
时期,这自然是化学教育的一个进步。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一定就是实质

的进步,因为实验室教学如用之不得其法,实验室仍等于虚设。” 因各种原因,
大多数中学的设备仍达不到《中学化学设备标准》里的最低标准。
《中学化学设备标准》是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根据
“(一)部颁布之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二)各著作家之意见;(三)国内化学

霍益萍,金忠明,王伦信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19 页。



《政令:中等教育项:训令第一一四八号(一○、一、):令省立各中学、各县市政府:奉教育部令发中学物理
学设备标准及中学化学设备标准仰知照》,《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 年第 6 卷第 11 期,第 60 页。

《政令:中等教育项:训令第一一四八号(一○、一、):令省立各中学、各县市政府:奉教育部令发中学物理
学设备标准及中学化学设备标准仰知照》,《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 年第 6 卷第 11 期,第 60 页。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9 页。

龚本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商榷》,《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5 页。

16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者之意见;(四)国内各中学理科教师之意见” 而厘定,参考了诸方的意见
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此标准具有权威性与实用性。标准中把设备分为仪器与药
品两种,每种又分为了学生实验与示教实验两种。设备标准同样也分为普通标准
与最低标准。

学生实验所需仪器与药品普通普通标准根据以下两原则制定“(一)由调查
结果,高初中实验各选定三十个,均依据通用之实验教本所采之方法施行,此等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之数量,定为普通标准。(二)在高中部分普通标准所列药

品之分量,除足供规定三十个实验之用外,并可供补充实验之用。” 而最低标
准的制定原则是“(一)学生实验,高初中各选定三十个,其内容与上述相同。
设备方面则依据通用实验教本中最简单之方法而定所需之仪器及药品。(二)凡
可以他种较简单之仪器代替者,概不列入。(三)为节省经费计,制备所需之药

品,在可能范围内,恒取最少分量。” 最低标准与普通标准相比,仪器可以简
单,所需药品在可以完成实验的前提下,应取最少。

示教实验的所用仪器及药品的普通标准依据下列原则拟定“(一)讲授本部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材时,应有之各种示教实验。(二)示教实验所用之仪器单,
应包括贮藏室用之各种仪器在内。(三)凡与学生实验公用仪器相同者,可不必
另购。(四)药品除供示教实验之用外,须有余剩,可做样品,以示学生。(五)
药品之分量系依据购买时之便利而定,故较实际所需用着为多,其多余者可充学

生实验之用。” 示教实验作为讲习化学过程中的辅助,是不可缺少的。栾学谦
在格致书院讲授化学时,就经常做示教实验。在学生实验没有条件开展的情况下,
示教实验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加深理解的最好途径。

《中学化学设备标准》颁布后,“对于各地学校扩充化学设备很有推动。由

于设备的改善,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除了演讲法以外,还兼用实验法。”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及设备编订委员会编:《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2 页。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及设备编订委员会编:《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2 页。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及设备编订委员会编:《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 页。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及设备编订委员会编:《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3 页。

华东地区师专化学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编:《化学教学法(试用教材)》,1985 年版,第 3 页。

1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一)化学实验教材
化学实验教科书是伴随着化学教科书的诞生同时出现的,如同教科书一样,
早期的化学实验教科书也大都是日译本。据王有朋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
目》统计,清末出版化学实验教科书 6 种,北京政府时期出版化学实验教科书 5
种,数量上没有教科书多,其原因是很少学校可以开设实验,政府也没有制定化
学实验课程标准,此时的化学课刚被纳入中学课程,其首要任务是在中学普及化
学课程。(日)高松丰吉原著,张修爵、彭树滋编译的《最新实验化学教科书》
是早期化学实验教材的代表,初版于 1905 年。该书在日本作师范学校用书。翻
译成中文后采用了横排印刷,便于阅读,成为一大特色。译者介绍了实验教学的
重要性,
“理科思想之未能普及,则其国之农工制造种种实业及一切机械的文明,
均莫由得突飞之进步……夫形而下学与形而上学之所以异,实全赖实验之一方

面,为唯一之要素,未有其实验不能训习于手。” 该书当时深受国内学校好评,
“本书自夏季初版发行以后,竟大受学界欢迎而博得良教科书之好评,各高等及

中学校多有指定为教科请本者。” 全书三十二章,涵盖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
实验均配图,每介绍一实验,必论述其化学知识,该书可以作教本使用,一部以
实验为中心的化学教科书,很是先进。清末的学堂已有演示实验,在 1981 年著

名化学家杨石先 先生就回忆说“早在清朝时期,受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影响,有些小学除自然外,也开始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并且有了演示
实验。1907 年,我在天津民立小学高小二年级上化学课时,化学老师每堂课都
做演示实验。在高小三年级时学习物理,教师同样也做了力、热、声、光、磁、

电多种演示实验。也就在那时,使我对化学和物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日)高松丰吉原著;张修爵,彭树滋编译:《最新实验化学教科书》,挹记图书馆 1911 年版,“绪
言”。

(日)高松丰吉原著;张修爵,彭树滋编译:《最新实验化学教科书》,挹记图书馆 1911 年版,“再
版绪言”。

杨石先(1897—1985),浙江杭州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校长,中国化学的早期奠基人。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9 页。

16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2-1《最新实验化学教科书》局部图

北京政府时期因国家动乱,化学教育也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多少化学实
验教材出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对实验教材的编制也有规定,“(1)各
级学校能感兴趣;(2)与日常生活事物有关;(3)与各级教科书有联络的为标
准,其详细办法,应由教育部特设理科教育研究会担任编制,指定中学试行,将

来再根据试行结果修正。” 从已经出版的教科书中,审定选择几种作为编辑实
验课本的根据,教育部制定实验课本的编辑标准。“实验课本的编辑,虽应适合
实验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含有弹性,使各地学校有自由选用的余地;但所做的

实验数量应照规定限度,不可减少” 。在此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了
数量可观的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以战前为多。化学实验教科书在质量与内容上
有所差别,因此各校会选择适合本校的化学实验教科书,根据戴安邦 1936 年冬
所做的调查报告,有化学课程而无学生实验,以及或有实验而未填所用之教本,
共 44 校,其余学校所用之教本如表 5-2-1 与表 5-2-2。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55 页。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55 页

16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5-2-1 初中实验教本及其采用校数
课本名称 编著者 出版处 采用校数

高田德佐初中化学实验教程 郑贞文译 商务书馆 10


化学实验 谭勤馀 商务书馆 1
初中化学(附实验) 朱昊飞 世界书局 2
简师化学 常伯华 正中书局 1
初中化学实验 于一峰 燕北科学社 2
默罕氏化学实验教程 徐善祥译 商务书馆 1
自编讲义 6


表 5-2-2 高中实验教本及其采用校数
课本名称 编著者 出版处 采用校数
高中化学实验 朱昊飞 世界书局 12
高中化学实验 王毓琦、孙震涛 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 2
高中化学实验教程 科学教育委员会 金大理学院 2
高中化学实验 于一峰 燕北理科教育研究社 7
高中化学实验教程 温步颐、丘玉池 金陵印刷公司 5
化学实验 赵廷炳 商务书馆 5
新标准高中化学实验 王义珏、陈永丰 商务书馆 4
金仲眉、蒋芹
复兴高中化学实验 王义珏、陈永丰 商务书馆 21
金仲眉、蒋芹
勃康氏实用化学实验 袁永清译 北平科学社 1
勃康氏实用化学实验 孙豫寿译 商务书馆 4
勃康氏实用化学实验 吴静山译 世界书局 6
化学实验 曹惠群 大同书局 1
高级中学化学实验 王鹤清 师大附中理科丛刊社 6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0-101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1 页。

16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复兴高中化学实验教程 郑贞文、黄开绳 商务书馆 8


英文化学实验教本 6
以课本内实验为教本 1
自各种教程内令学生于 1
实验时抄录
自编讲义 22
由以上两表可以看出,初、高中阶段使用的化学教科书很大一部分是自编讲
义,说明当时的实验教科书并不太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其实验设备、实验步
骤、学生水平等于与教科书不甚符合。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最受欢迎的是王义珏
等人编写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实验指导书》,如上表所示 114 所高中就
有 22 所使用,占比为 20%,可见此书的受欢迎程度。其最大优点便是“该书内
各项实验,均留有空格,以备观察后填入相当结果,可免除抄写冗长之报告;且

每一实验后均附问题数则,藉此沟通实验与教本之关系。” 在教师方面,为教
师专门编写指导书一册,将实验各项正确结果与问题答案,均一一依序解答,大
大节省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时间,该书对学生和老师都相当方便。如同教科书
一样,实验教材也有一定数量的国外教材,上表中的《高中化学实验教程》(科
学教育委员会,戴安邦编)与《高中化学实验教程》(温步颐、丘玉池合编)均
为金陵大学院理学院编辑出版,其依据的是华东地区理科标准测试试验所得结果
以及为教育部代拟的《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并由化学教授编辑的实验课程。郑

贞文、黄开绳合编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实验教程》 是与《复兴高级中
学教科书化学》 相配套的实验教材,该书共有 28 个实验,实验条目完全符合

1932 年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化学教科书及实验教
材的引领规范作用。除了以上战前出版的化学实验教科书,战时及战后又出版了
一些实验教材,见附录四。实验教材的作者很多都曾编过化学教科书,均为著名
的化学教育家,比如王义珏、赵廷炳、谭勤馀、王鹤清、朱昊飞、郑贞文、阎玉
振等人。赵廷炳(1892-1966)是当时国内有名的化学家,分析化学专家,浙江
嘉善人。浙江省政府在 1928 年选派其出国深造,1933 年赵廷炳获得康乃尔大学


王义钰等编:《复兴高中化学实验》,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编辑大意。

郑贞文,黄开绳编:《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实验教程》,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郑贞文编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

16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析化学及农业化学博士学位返国后,改在中央大学任教,编写了一些中学化学
教科书与实验教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科书的编者都是专业化学出身,大
多为大学或中学教师,因此此时期教科书进步很快。

刘遂生编 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 蒋楫冰编 世界书局 1940 年版


图 5-2-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实验教材 部分

(二)抗战前化学实验设备情况
早在 1928 年 5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就规定改善中小学设备情
况“我们为提倡科学实验,奖进研究,议决规定中小学自然科学实验设备的标准,

在经济困难的地方,设立公共试验所,使各校学生得轮流实验。” 为了规范化
学设备标准,教育部于 1934 年公布了《中学化学设备标准》,在标准指导下,
各学校的实验设备有一定的改善,1936 年冬戴安邦的调查报告说明了这一点。

表 5-2-3 各校设备现状
设备现状 校数
甚足用 18
尚可 67
不足用 17
共计 102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5-6 页。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4 页。

16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2 所高中,设备现状可以用的有 85 校,占比 83%,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


很可观的数字。在化学实验设备中,天平和滴定管是做定量分析必备的仪器,两
种仪器的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设备水平。102 校中,精确度在五毫克以内的
天平,没有的有 14 校,有一座者 31 校,二座者 21 校,最多有 13 座者,平均每
校有两座。滴定管方面,没有的有 9 校,二支者 17 校,二十支 11 校,有的学校
则有四五十支,平均每校有十支滴定管。
初中的化学设备则没有那么充分,当时大约有百分七十的初中学校教授化学
而无化学实验,有实验的初中大多数是附属于高中之初中,有实验设备的初中学
校其设备也是极其简陋与稀缺,不够学生使用,每次实验人数平均为 34 人,五、
六人合用一套仪器,其“学生得益之程度,自必有限,虽然较之毫无实验,仅为

纸上谈兵之教授化学,则又胜一筹矣。” 在实验过程中,即使不参与也学会学
到在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其实验现象更能直观的反应出化学变化。因此,开设化
学实验的学校比没有实验的学校其化学课程成绩要好。
1936 年,浙江省教育厅派许雪樵调查中等学校理化教学情况,调查日期为
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八日计五十七天,所考察学校 14 所,一部分学校的理化
仪器及实验设备仍是缺乏;教师示教情形方面,私立中学有所聘教师不符合资格

者,“如某私中以高中毕业之学生,充初中教师,极不相宜。” 对于实验报告,
大多学教学能认真批改,少数教员以兼课较紧,批改相对疏忽。
下面以一所私立中学与公立中学的化学设备情况做一下具体的对比。私立上
海青年会中学的化学实验室:
我校化学实验室位于四楼西北隅,计有实验室一,仪器与药品贮藏室各一。
实验室面临里弄,窗户洞开,颇利废气之宣泄。内置实验桌四,可供同学十六组
同时实验之用。仪器与药物则分置于贮藏室中。凡普通化学实验所必须之用品,

无不具备,其中多有购自国外者。
化学药品与仪器,价格昂贵,但上海青年会中学每年都要购置化学实验药品
与仪器。在实验教学方面,自初中开始,即由教师在教室中每星期做实验一次,
以解释基本化学原理,并启发学生研究化学之兴趣。高中则因人数过多,实验室


戴安邦:《中国化学教育之现状》,《科学》,1940 年第 24 卷第 2 期,第 105 页。

《本厅许雪樵先生视察中等学校理化教学报告(十二月九日纪念周报告)》,《浙江教育》 ,1936 年第 1
卷第 4 期,第 123 页。

丁光宇:《化学实验室概况》,《青中校刊》,1941 年复刊第 8 期,第 6 页。

16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敷分配,分班举行,每班又分若干组,每组二人,保证每生均有实验之机会。
所有常用仪器,自学期开始分发给学生,即由学生分别保管在指定之仪器箱中,
学期结束后收回。学生在实验前,须将本次实验之内容,详细阅读,以免实验规
程中出现错误与危险。实验时先将所需仪器搬至固定实验桌上,如有特别用具,
未曾分发者,则可临时向仪器室借用,惟事后须一律洗净归还。药品除专用外,
一概置于公用台上,不得任意移至他出,取用时固体用钥匙,液体则自带量筒,
酸碱及一切残余物品,均置于特设之小缸中,不得随意倾倒。实验注重准确精密,
尤须详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不得抄袭他人实验记录。利用实验数据与现
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可以写出自己对实验的疑问。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的化学实验室设备情况:
甲:学生实验室二所,每所可容四十人。于十七年冬添置水管。
乙:教师研究室二间,一端连接教室,一端直通贮藏室,专供教师研究准备
之用。
丙:十八年下增设阶级教室,可容二百余人。
丁:十七年增设蒸馏室一间,本校生物、理化、医药,各部所需蒸馏水都取
给于此。
戊:化学书籍合中文,日文,西文三类,共计二百余册,大都供学生参考之
用。
己:仪器一百余种,计六百余件,估价约值银三千元;药品三百余种约值银

六百元。
两所中学的化学设备情况在当时属于较好的,两校均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
济相对发达,其实验仪器与药品因资金的充足可以得到补充,两校的学生都有机
会参与到实验中去。
(三)抗战及战后的中学化学设备情况
1935 年教育部及中英庚款董事会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合发款项,委
托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制造国产高中物理仪器一百套,以三百元一套之半价,
分发各地高中应用。1936 年复委托物理研究所继续制造高中物理仪器八十套,
另制初中物理仪器二千套,高中化学仪器一百八十套,初中化学仪器六百六十套,


王葭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1 卷第 48/49/50 期,第 63 页。

16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共价值二十万元,于 1938 年底完成,因战事交通不便,故尚未能尽数分发各校


使用,除由各省自己设法运送外,教育部又设法内运一百套仪器分发后方中学使
用。“时各校均缺乏仪器,所以又另饬四川省教育厅科学仪器制造所赶制高初中
化学仪器及药品各一百套,高初中物理实验仪器各二十套,陆续分配各国立中学

应用。” 剩下的大部分仪器由该所储存,待将来再行调整支配。除此之外,教
育部鼓励各地方自行设立理化仪器制造厂,并给与一定补助。到 1944 年,国内
理化仪器制造厂颇具规模,计有甘肃教育厅与科学教育馆合办的科学仪器制造工
厂,贵州中小学仪器制造所,广西科学馆附设工厂,江西科学馆附设理科仪器标
本工厂,广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附设仪器制造工厂,湖南省立科学器材制造厂,
福建省科学仪器制造厂,以及四川省立科学仪器制造所等。1944 年,“生产化
学仪器 77 套计 885 件,价值 3812210 元;1945 年生产化学仪器 212 套,价值
16047065 元;1946 年生产化学仪器 164 套,价值 19301160 元。供应方面,1944
年供应 49 所学校,39 套化学仪器,共 1166 件;1945 年供应 89 所学校,167 套

仪器;1946 年供应 79 所学校,98 套仪器。”
虽然战时仍设立一些实验仪器制造厂,但其实验课开课情况仍没能恢复到战
前水平,“事变以前,各校都有理化的设备,可以依照上面的原则,来教授化学,
使学生对于事实,及理论易于理解。但自事变以后,各校理化的设备,或因战事

的毁灭,或因购买的困难,使本来感到难解的理化,更增加学习上的困难。”
“抗战以来,各级学校的科学实验设备,极少补充。现在教授科学而无实验工作
的学校,势已不在少数。本年春间成都某大学招考新生,报考学生总数有一千余

人,其中读化学而未做任何实验者竟占百分五十一强。” 高中尚且如此,初中
的化学设备则更加缺乏。抗战胜利后旋即陷入内战,化学实验设备也没能及时的
补充,“又因为抗战中学校一再迁移,损失了不少,也没法补充。因此学生便不

能自己做实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1945 年以后,教育部督促部设之科
学仪器制造所,博物标本制造所,扩充改进,以资大量供应,同时订购了 110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74 页。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十三编战区教育、第十四教育统计、第十五编杂
录》,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86—1487 页。

黄真良:《给苏北中学生:怎样学习化学》,《苏北》,1945 年第 1 期,第 20 页。

戴安邦:《为科学教育呼吁》,《科学世界(南京)》,1942 年第 11 卷第 3 期,第 139 页。

李宝善:《我的化学实验室》,《中学生》,1947 年总 184 期,第 61 页。

17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套高中理化仪器,分发各校。在抗战之前教育部向中央研究院订购的 2000 余套
理化仪器,除了战时陆续分发的 1000 余套外,剩下的 1000 余套寄存在上海,战
时竟未受损,教育部遂于战后分发于各省市及国立各中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战
后中学的“仪器荒”现象。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一)实验课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由于经费不足,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很少有开设实
验课的,尤其是初级中学,“初中实验每因设备不充足,及学生年幼好动,管理

不易,未能实施。” 政府在中学教学设备方面的投入过少,根据山东省政府民
国二十二年度的预算,中等教育经费有一百五十万元,占教育经费的百分之六十
三,其中“高中和同程度的师范学校,薪工占百分之八十七,办公费占百分之十,
设备费占百分之三。初中和同程度的师范学校,薪工占百分之八十五,办公费占

百分之十一,设备费占百分之四。就这种标准说,设备费太少了。” 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虽然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化学实验教材,但实验室、实验设备与药品并不
能满足全国中学生的需要。根据戴安邦所做的调查报告,初中学校教授化学的有
104 校,其中 78 校无学生实验;112 所高中学校中有十所学校无学生实验,高中
开设化学课的情况较初中稍微好一点。不能开设化学实验最主要原因是化学实验
室与设备的不足。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裘家奎也指出了当时化学实验的五大
困难:(1)普通仪器不敷应用;(2)贵重仪器无力购置;(3)仪器损失无力
赔偿;(4)药品浪费殊属可惜;(5)实验之困难。以上困难本质上则是经济的
困难“今日中国国贫民穷,教费奇绌,而学校中物理化学购置仪器,又最需费。”

化学仪器与药品的昂贵与经济的困难限制了化学实验课的开展。但经费不足不
能作为初中不能开设实验课的理由,因为“初中实验所需仪器药品极少,只要教

育者详为规划,当局稍加提倡,亦不难使其实现也。”
对于没有条件开设化学实验课的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赴附近的科学馆实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2 页。

王獻九:《山东中等教育概况》,《襄勤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934 年第 1 期,第 191 页。

裘家奎:《怎样解决高中化学实验之困难》,《教与学》,1937 年第 2 卷第 8 期,第 170 页。

张江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
第 193 页。

17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共建立了省市(院辖市)级别的科学馆十余座,供
附近的学校学生实验以及民众的科学教育工作。化学家郑贞文长期任职于福建省
教育厅,在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期间,筹备建立了福建省立科学馆。其中化学
部从 1933 年 5 月开始筹建,未开馆之时,就有福建省立职业学校等要求来化学
部实验,10 月下旬开馆后,来馆实验的学校和学生数量都有所增加,化学部的
仪器和药品亦充实不少。化学部根据教育部 1932 年的《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编成实验教程一册,供来馆实验的师生使用。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旁指
导,效果良好。湖北省立公共科学实验馆 1930 年 6 月成立后即面向高中学生开
放实验,“到 1934 年,每星期来馆参加实验者达 50 余班 2000 余人。实验激发了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部分省市科学馆的建立为没有条件开设实验的学校提
供了实验的场所,这对化学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即使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后方
一些省份也建立科学馆普及科学与协助学校开展实验,甘肃科学教育馆于 1941
年 10 月建成开放,“兰州的 12 所中学中,当年就有 10 所中学的 1205 名学生定

期来馆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试验。” 在此之前兰州的中学具有实验设
备者并不多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科学馆的建设较为普及,得益于政府对科学普
及的重视。科学馆在协助学校理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 5-2-4 福建省立科学馆建馆初期接待学生实验和使用器物表
时间 学校(所) 学生(个) 仪器(件) 药品(件)
1933 年下学期 4 216 19549 380
1934 年上学期 6 212 20688 400
1934 年下学期 11 584 21275 445
1935 年上学期 11 495 23335 480
对于初中化学实验不能开设的情况,教师往往只能做演示实验,以验证讲解
之事理,藉以唤起学生之注意及学习动机。演示实验具有 7 个目的:
a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 辅助讲解使学生易于了解;c 使学生所得到的知
识印象深刻;d 使学生认识实验的重要;e 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讲材真确与切实;f


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第 92-93 页。

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第 93 页。

王伦信等著:《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4 页。

17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学生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是化学家实验的结晶;g 使学生明了实验的做法 。
演示实验须顾及时间及经济两方面,例如氧气性质实验,若在课堂上收集,
浪费时间,应先在课前预先制备五瓶,演示实验过程中“勿带魔术性质,致使学
生徒起过分之好奇心,又不可以极简单之实验,使其乏味,宜用纯熟之手术,敏

捷之方法,表演各项现象和性质。” 但演示实验亦不能代替学生实验,因为“在
学生实验内,学生却能独立的观察,思索与试验。惟自己独立的动手,用心,学

生始能得到充分的科学训练,与其对于自己能应用科学方法的自信心。” 为此,
有人建议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演示实验,每节课一组,教师在旁边悉心指
导,“学生均可得实验之经验,谙实验之技术。较之纯由教师表演,学生旁观为

有益。”
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情况相对于初中化学实验要相对好一些,但实验课依
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做实验往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不假思索,
“在
实验室中多数学生颇能谨慎工作,所得结果准确,成绩优良,在表面视之似乎得
益不少;但按之实际,学生不过如机械工作,每一实验仅按照教程依样书葫芦一

遍,若查问其整个实验之目的以及各步工作之意义等事,则多茫然不知。” 对
实验过后的仪器整理与清洁工作更是不尽人意。
为此,有人给出了化学实验的六条建议:
1、实验之价值不在数量,而在教者之能否透彻了解所做实验之意义。故实
验材料须先令学生学习以明实验之目的,手续之意义,及预测实验之结果。
2、注意取用药品之方法及多寡以求药品之清洁及结果之准确。
3、检查实验前仪器之装置是否合理,如气体发生装置之是否漏气,通气管
之向上向下等。
4、手续上之错误,应随时纠正之。
5、实验现象尤宜使学生注意。设有越出常理之变化发生,应随时说明之。

6、实验报告务须求其记载翔实,于实验完毕后,随即缮清缴入。


育发化学研究室:《重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新设计》,《科学大众》,1948 年第 4 卷第 5 期,第 1 页。

王义钰:《高中化学教授法之商榷》,《中华教育界》,1926 年第 15 卷第 10 期,第 1 页。

戴安邦:《学生实验之改进》,《科学教育(南京)》,1937 年第 4 卷第 1 期,第 26 页。

曹惠群:《中学化学教学之实际问题(一)》《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
第 187 页。

龚本善:《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商榷》,《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 ,1936 年第 4
期,第 25 页。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3 页。

17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六条建议放在当今也是值得借鉴的,六条实质上包含三个主要内容,第
一,实验之前学生须明白实验目的及原理,做好预习工作,提出问题与假设,做
好实验前的准备。第二,实验时按照规定的操作进行,保证仪器设备的安装正确,
实验步骤正确,出现错误及时改正。实验过程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思考为什么
这样操作以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第三,实验过后做好整理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实
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现象记录与解释。化学实验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化学实验的
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人。
(二)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1943 年,上海震旦大学附属苏州有原中学一位名叫陶信渠的中学生在其校
刊上记录了一堂生动的化学实验课:
这课又是化学实验了,我希望天天都有这种实验,这是多么有趣的科学呀!
某君你的意见如何?
我也和你有相同之感,无论哪位同学都有此感,因为这是兴趣极浓厚的一课。
在噹,噹,噹,的钟声中一队穿着蓝色工装的学生在严正的步伐中进了实验
室,面部都露出深深的笑容,直立在各座位前,恭迎教师希望揭开有趣味的表演
之幕,全室满充着高兴的神色。
接着,一位穿着黄卡呢制服工程师一般的化学教师杜先生,进了教室,于是
化学仪器,由教师安置在实验桌上,然后在黑板上写“实验氢”三字,我被选为
助手,惭愧的很,这是我初次的做助手,在实验时不免有些呆手足,甚呆至于弄
巧成拙,我的内心因怕失败而担忧,不自主的噗噗乱跳,侧耳静待着杜先生的吩
咐。
先由杜先生,在立方的匣子里取出锡般的色彩的一小块,一小块锌块,十三,
四块,放入试验皿中,用长颈漏斗注水 30cc,再注入浓硫酸 20cc,锌与硫酸起作
用,瓶中排出气体为含有空气之氢,用火点燃,即发生轻微爆炸声。
起始我手里拿的试验皿微觉有热发生,渐渐地过了五分钟试验皿热极了,手
也放不上,我害怕的心较前跳的更发狂了,不知将有什么发生,在我理想中热涨
而至于爆炸,面部及手等都要爆伤,衣服遇硫酸也要毁掉,目前的变化是多么的
危险啊!伊到后来再也耐不住了,向杜先生发问:“瓶里太热了,恐有什么变化
吧?”“胆放大些,没有什么危险性,所发生的变化,就是由玻管出来的氢”。

17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时我才把心中一块巨石坠下,继由杜先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所发生的氢两
瓶,倒置在水里,用玻片掩口,先取一瓶出水面,移开玻片,用火燃烧,见瓶口
有微红的火焰,稍闻轻微的炸声,这证明氢能自燃,遇气能爆炸。再取第二瓶,
复用上法取出水面,用燃烧之烛,深入瓶中,见有淡色的烟,在瓶内,瓶口有微
焰,直至复氢完,证明氢能自燃而不能助燃,口处因有火焰,所以离口能氧化。
接着又把氢通过氯化钙,使纯粹的氢放出,用火点燃于尖嘴管口是时点火时
管口向上,氢往上升,否则倒点时,氢往上升,火焰入瓶内就发生强力的爆炸,
杜先生命我注意火焰入管内,倘火焰进内时,立刻拔离皮管,使氧与氢隔离,否
则就有危险性。
此时我的两眼牢看着管内有否火焰,一不留神,就有不幸事的降临,心上的
巨石复压上来,眼也看酸了,我还是紧咬着齿,不敢稍为忽略。杜先生用干洁的
玻璃瓶,遮在着火的尖嘴上,玻片上立现微细的水蒸气,时间稍长,就无此作用,
证明氢与氧能能化合成水……
正在继续实验时,无情的钟声当!当!当!中断了我们的浓兴,这是放午饭
之钟声,我们都恋恋不舍的离了这偌大的实验室,在放饭途中,同学们兴高采烈
的还在谈有趣的化学实验,我在此时,心上的巨石也坠下,恢复成自然的起伏。

此次实验虽觉有此惊骇,但是我觉得,越有骇怕,兴趣越是特别的浓厚。
上述材料展现的是氢气制造与性质的实验,是一个演示实验,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的化学实验仍以演示实验居多。材料中作者被选为了教师的助手,由材料知
助手是大家轮流担任,进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实验过程中作者协助教师工作,
大家都对实验很是感兴趣,作者也是如此,他在描述实验过程中同时描述了其心
理变化,始终对实验存在兴趣但又存在恐惧心理,这是当时学生的普遍心理。感
兴趣是因为化学实验如同魔术一般好玩,恐惧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熟悉,学生
在学校接触化学之后形成了实验有危险年的观念,因此出现了这种矛盾心理。值
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实验原理很是熟悉,说明做足了功课,其他同学也能自觉观
察实验。当时正处抗战时期,能有演示实验课业已不错。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教员做演示实验并轮流请学生做其助手同样可以达到巩固新知,锻炼学生动手与
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陶信渠:《化学实验》,《上海震旦大学附属苏州有原中学校年刊》 ,1943 年第 1 期,第 15-16 页。

17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名叫白鹏飞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育德中学)则记录了另一堂不同味道的
实验课堂。
当当当!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脸上都堆满了笑容,跑到礼堂里去,坐着谈笑,
每个人的心都盼望着看这奇奥的科学玩意儿。
唐老师来了,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肃静下来,注意到讲堂上面,希望马上就开
始实验,满足自己的欲望。
“注意,我们现在实验氨,大家要好好的看看!”,唐老师那严肃的面孔,高
强的声调,不熟识的人猜着大概是很厉害,但我们知道他内心的柔和,仍旧笑着,
嚷着,仿佛看电影似的。
唐老师没有办法,只得开始制造,他又像从前一样的说到:“小心,别嚷,
免得我精神不集中出危险”,但是,谁听呀,凭他那老练的经验,任何人都不会
相信的,只是又笑了一阵子。
唐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玻璃瓶子,里面白沙沙的,都不知道是什么药品,唐老
师就说道“这是氯化铵,那是氢氧化钠的溶液”,说着手里又举起另一个瓶子,
向大家的面前晃了一晃,叫大家认识认识。
然后唐老师将他们装在一支烧瓶里,混合在一,燃起了酒精灯;这时我们的
心也如加了热似的,一鼓一鼓的动着,我们的眼由不得就瞪圆,一个个都像玻璃
球一般,我们的嘴也张开了,异常的静默,真令人奇怪。
氨制好了,我们高兴的心好像要蹦出来了,唐老师也带了点笑容,告诉我们
氨极易溶于水,并且呈碱性反应,叫我们仔细的看看。说着他拿了一个大烧瓶,
口朝下,里面已经满盛着氨,又用玻璃管使它盛酚酞试液的烧瓶相连,再从侧管
用嘴吹入气,只见那酚酞直冲上去,久而不息,到了上面形成喷泉样式,就点点
的滴下来,变成紫红的了,犹如鲜桃外皮,这一来,我们异口同声的叫起好来。
唐老师的古怪脾气来了,非让我们闻闻气味不可,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
尝试。于是唐老师为了提起我们的信任,自己先闻了闻,这样一来有第一个同学
首先站起要试一试,当他怀着恐怖的心向前凑近时,我们都替他捏一把冷汗,味
多难闻呀!可是他终于吸了一鼻子,马上就声了鼻头,哼了一声,做了个鬼脸,
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此后我们轮流着闻,当时各个同学的怪样,真是笔墨难以形容。

17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老师又说了:“现在这种实验已完毕,我们再看一个有趣的把戏儿,大家
肃静些”。大家听了,都奇怪的很,各自忖度着到底是什么。始终猜不着,唉!
我们真傻。
“指示剂!”唐老师笑嘻嘻的说出来,啊!我们更高兴了,那是多么美丽呀!
提起精神来,好好的。
唐老师拿酚酞来,兑入稀盐酸内,一点颜色都没变,真使我们失望,白茫茫
的,多难看。
唐老师又好像深知我们的心理似,安慰着我们说:“不要急,它也好像人生,
快乐在后面呢!”于是,我们的心有了希望烘托着,越发比以前愉快了。
一片紫红颜色逼着我们的眼,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的酝酿,我们呼着,
谁不赞美这把戏的巧妙。它好像将熟的葡萄,那么样的令人可爱!
甲基橙本来就是很好看的,当它在盐酸里的时候,呈现了一种害羞时候脸上
的水红色,当它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的时候,呈现了一种如鹅冠似的黄色,使我们
得到特别和悦与温柔,嘴唇旁都流露着羡艳的微笑。
唐老师也笑了,他把这几种颜色分别放在实验管架上,举起来让我们看。啊!
紫红,水红,黄的,白的,还有石蕊作用的红的和蓝的,看起来,好像我们所看
的电影是五彩的。
解散了,我们走出礼堂,脑子上还好像画着一条条的色彩,红的,紫的,黄

的……
上文描述的也是一个演示实验,实验对象是氨,授课年级是初中二年级。实
验由唐老师独立完成,唐老师边演示实验便给同学们讲解,并借实验向教育同学
们人生的先苦后甜,很是自然的将实验联系到了人生。在实验过程中,唐老师运
用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明白了实验过程
与原理。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颜色的变化更是感兴趣,
唐老师的实验让同学们看电影似的兴奋,活跃了课堂氛围。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
看出唐老师是一位专业化学专业出身并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同学们都相信唐老师
实验不会失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再是掌握一定的
教育机智很重要,运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这就是


白鹏飞:《化学实验堂上》,《新少年半月刊》 ,1946 年第 1 卷第 4-5 期,第 44-46 页。

17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功的课堂教学。材料中的学生对化学实验也是异常的感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
走,对出现的实验现象异常兴奋,就像看把戏儿(魔术)一样,也反映了在民国
时期化学实验给国人的震撼,这是早期化学教育也是当今化学教育的魅力之处,
因此,当时的教育、科学类期刊上(《科学画报》、《实用科学》为代表)有许
多关于介绍简单化学实验的文章,供学生在家就可以完成。时人把化学比作魔术,
“化学根本就是一种魔术,试看现代化学家把植物纤维变成人造丝,把乌黑的炭
变成五颜六色的燃料,无中生有的创造成以前人从未见过的物品,如赛璐珞、电

木等,这不是魔术是什么呢?” 正是化学有如此魅力,化学教育得以在近代迅
速成长起来。
海浦东中学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以数理化科著名的中学,学生慕名而来求学,
在 20 年代末在校人数增加,几至实验室有不容纳之概。20 年代末的上海浦东中
学设初等化学一门,学程每周三小时,目的在使初中学生对于化学方面略具根底。
上课时由老师做示教实验,学生观察,以验证书上理论的实在。高中共设四种化
学,学生上课时,教师详加讲解及实验外,并每一学程设实习,每周二小时。学
生按时至化学实验室自行实验,教师处于指导地位。使之完全明了化学上之现象,
四学程中有二学程中为中等化学(上下),乃学生根据教师所编普通化学实验一
书,而加以实验。高等化学(上)为实验普通及应用化学,使学生粗知日用工艺
品制造之法,高等化学(下)为定性分析及应用化学实验。在实验分组方面,中
等化学上及化学下人数过多,每班合三人位一组,高等化学上合二人为一组,高
等化学下则人各一组。经费方面,每学期由校中经常费项下津贴百元,并学生实
习费等,约计五百元足资。“应用本学期特种关系,修习化学人数骤增,为权宜
之计,惟有多设实习班次。故在上午七时,即有至实习室试验者,有至晚膳后,

尚未完毕者,即星期六下午亦有实习钟点。” 由此可见上海浦东中学对实验的
重视程度。自 1929 年上学期,学校学生会研究股为增加同学课外研究化学兴趣
起见,组织化学研究组,使对于化学有兴趣的同学加入。星期六下午试验时间,
上学期人各一组,下学期因成员增多,不得不合二人为一组。


顾均正:《化學魔術(上):趣味的化學實驗之二十二》,《新少年》 ,1936 年第 2 卷第 11 期,第
74 页。

陆咏秋,王善昌:《化学室实验近况》,《浦东中学期刊》,1930 年第 13 期,第 26 页。

17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2-3 中学化学实验室 上海浦东中学 摄于 1930 年

图 5-2-4 高中学生化学实验场景 河北省省立正定中学 摄于 1934 年

17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2-5 女子中学的化学实验场景 安徽省立第二女子中学 摄于 1932 年

图 5-2-6 中学化学实验室 江苏某中学 摄于 20 世纪 30 年代

18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学实验课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当时一位从事多年化学教育的
教师芮仲吕指出了他多年从教中发现的高中化学实验学生存在的问题:
1. 做一实验,往往不知目的何在。
2. 初行试验时,毫无头绪,手忙脚乱,药品仪器,不知如何安置及应用。
3. 每喜取多量药品。
4. 加热于试管,常取直立方向。
5. 不顾左右同学,将试管中药品,撒于他人之衣服上,而致污损。
6. 剩余之污浊药品,常倒回原瓶。
7. 取药品时,塞不盖,或乱盖。
8. 实验时观察不正确。
9. 加热之试管,(披热之物质为固体)常使立即冷下,致玻管破裂。
10. 实验时,遇有奇异现象,往往发出怪声,表示惊异。

11. 实验完毕后,不洗净所用之玻璃器皿。
龚善本指出当时的化学实验课中学生与教师均存在问题。首先是学生的问
题,在实验室中好学生多还能认真工作,所得结果准确,成绩优良,在表面视之
似乎得益不少;但按之实际,学生不过如机械工作,每一实验仅按照实验步骤按
部就班的进行,并不明白整个实验之目的以及各步工作之意义。“此类学生在实
验室内所得者,仅仅为实验的结果,别无所获也。是犹由事物中取营养,只知营
养,而不知营养与食物种类之选择也。至于次等的学生,连依样葫芦的机械工作
也不能做,实验时不是仪器装置有误,就是所用的药品不对,或是观察不真,或
是记录不确,种种错误,不一而足。其尤劣者,即做实验亦无诚意,似专为装扮

门面以对付教师,其实验记录之结果早已由抄袭或凑造而得到。” 实验室的秩
序也非常混乱,学生常有交谈,随便倒取试剂,随处弃置药液,浪费药品与污染
实验室。
教师教授实验课的方法也是有问题的,当时很多教师在实验室教授称为督实
验室,“教师在实验室内如工厂中之监工,其职务在站立或高坐于室之一隅以监
视学生之是否安分工作;若学生有事则去过间,事后或离室稍憩,或仍退坐原处


芮仲吕:《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之教与学》,《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7-28 页。

龚善本:《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商榷》,《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5 页。

18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待学生之来问,来问则答,学生不来问则不与闻其事,对于学生之工作无丝毫

兴趣,如此实验室作业,学生自难望其受益” 。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时,
应主动观察学生实验的细节,积极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态度,巧妙
的方法,合理的思想,以执行实验。实验时教师应当巡行各处,或一发问,以试
其是否了解当时所执行的实验,或一查阅学生的记录以验其是否有不合之处,如
发现学生有任何错误时,当先使其自知错误之所在,而后令其改正。如有特别事
项须注意的,或在实验过程中易发生的错误,教师应事先对全班同学讲解清楚。
学生与老师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堂成功的实验课。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为使学生毕业程度达到齐一标准及增进教育效率起见,教育部于 1932 年 5
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凡省市县公立及已立案之私立中小学
应届毕业生,均应参加各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所组织之毕业会考,会考各科成绩及
格才能毕业。初中会考科目有党义、国文、算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外
国语;高中会考科目有党义、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
国语、体育。同时令行各大学,非毕业会考及格之中学生,概不得报名投考。1933
年 12 月,废除小学毕业会考,颁布《中学毕业会考规程》,废除学校毕业会考,
以减少最后一学期之考试次数,并对命题,成绩计算,与及格学生姓名揭晓各项,
有较善之修正。并颁布《中学毕业会考委员会规程》,以严密是项委员会之组织。
1935 年 4 月对规程做出修正,会考科目,酌予减少,确定毕业会考各科成绩核
算办法 1936 年对考试科目做出修正,暂定国文、外国语、算学、理化(物理、
化学)、史地(历史、地理)五科为初高级中学会考科目。1938 年至 1941 年,
因战事原因,各省举行会考困难,会考制度每年随实际情形随时变更。战区之省
份免除会考,接近战区之各各省则由教育厅派人到各学校监考,后方省份则照常
举行会考。国家对数理化特别重视,1938 年因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70 寿辰制定会
考奖学金,“凡各省毕业会考学生数理化各科成绩有一科特优者,予前三名以现


龚善本:《中等学校化学教师与实验室教学方法的商榷》,《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5-26 页。

18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之奖励。此外并规定高中会考成绩优秀学生保送免试升学办法,鼓励青年上

进。” 1945 年以后,因战事交通物价以及复原之影响,中学毕业会考制度暂停
举行。
化学毕业会考的考试难度为中等,以 1933 年青岛市高中毕业会考为例,其
题目并不多:
1、试举例说明物质不灭之定律;
2、解释下列名词:
(1)混合物
(2)化合物
(3)分子
(4)分子量
(5)原子量
3、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KClO3
(2)Zn+HCl
(3)Nacl+H2SO4
4、试举例说明温度,触媒各对化学变化上所生之效率。
5、(1)说明制氢氧之方法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2)述氧之性质。
上述各题,涉及到化学名词的解释,基本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教科书内容虽然繁杂,但毕业考试题相对简单,类似于课后习题的程度。1934
年的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试题化学则比青岛市的难度稍大。
(一)以氯酸钾制氧测得其在温度 20℃,压力 740.m.m 之时,在水上捕集
其体积为 2500c.c.。问在标准温度及标准压力之时,其体积若干?重量若干?
(O 之原子量为 16,温度 20℃时,水蒸气之张力为 17.51m.m.)
(二)如冷浓硫酸于纯锌之上,则不发生化学变化。但加稀硫酸于含有杂质
之锌上,即能发生变化,其故安在?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第三编初等教育、第四编中等教育》,文海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73 页

《高中毕业会考各科试题:高中化学科》,《青岛教育》,1933 年第 1 卷第 4 第 5 期,第 5 页。

18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试述制造硫酸之铅室法及接触法,并以方程式表示其化学变化。
(四)试述钠、钾之制法及其性格。
(五)用电离学说解释酸,盐基及中和。
(六)硝酸之重要制法及其化学性质如何?
(七)当温度 20℃时,压力 740.m.m 之时,量的空气 10 公升,使其通过石
灰水,因此的 0.0102 公分 CaCO3 沉淀。问每 1000 体积之空气中 CO2 有若干体积?
(八)氯之制法(实验室中及工业上制法)及其化学性质如何?
(九)如何应用阿服盖特罗之学说以测定气体之分子量?

(十)解释下列名词:克分子体积,电解,电离,接触作用。
以上十个题需要选择五个即可。考察的主要有物质的合成方法、物质化学性
质、计算题、化学方程式、化学名词等知识,难度稍大,但依然是课程标准里规
定的、教科书有的内容。
从以上材料看出,虽然每个地区的毕业会考考试内容略有不同,但仍以课程
标准作为命题参考的。但根据此时期的化学考试成绩来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的不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应该用推理的方法,
但学生往往应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死记硬背有四种困难,“1、死死记着各个反
应,而彼此之间,没有一点联系……2、应该记忆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复杂了。
元素,物质的色,比重,及嗅味等,都是学习化学的时候必须记忆的事情……3、
应该记忆的事情,在量的方面,日益增加。一本比较完备的中学化学教科书,至

少要包含化学方程式 250 个以上……4、不能养成应用的力量……” 而用灵活推
理的方法学习效果则好的多,化学的主干是化学方程式,而方程式是可以根据化
学反应的规律推理的,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把那些和整个化学有关的基本事项例
如定律,分子量,原子量,元质记号,根,和原子价等,彻底了解,彻底记忆,
养成迅速算出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子式或实验式的能力,然后彻底研究化学
反应的原则及其内容。这样,我们便可以随时退出任何困难的化学范方程式,而

且兴趣横生,事半功倍。” 化学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充分的实习(实
验)与良师的指导,“没有充分的实习就缺乏实物观念,因此以误传误,人云亦


《各科试题:上海市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题》,《大上海教育》,1934 年第 1 卷第 8/9 期,第 193 页。

吴藻溪:《怎样学习化学》,《中国农民(重庆)》,1942 年第 1 卷第 5 期,第 112-113 页。

吴藻溪:《怎样学习化学》,《中国农民(重庆)》,1942 年第 1 卷第 5 期,第 115 页。

18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云,毫无切实的学识。至于缺乏良师指导,则易引起盲从及一知半解的流病。”

很多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视同幻术游戏相仿,懒于操作或敷衍塞则者居多,不
肯首脑并用,详细记录,结果失败频频,毫无所得。
从各种化学考试成绩来看,考试成绩不理想。1933 年,江苏省教育厅抽考
宿迁中学化学成绩,“本次抽考宿迁中学校初中三年级化学,及格者十人,不及

格者九人。” 及格的人员中有四人成绩在 80 分以上,教育厅颁发了奖状以示嘉
奖。此次抽考及格率超过了 50%,不及格 9 人中有 5 人成绩也在 40 分以上。虽
然此次抽考仍有半数人不及格,但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超过了 40 分。
除了期末考试,会考,还有月考与升学考试。学习化学很多人最终的目的是
升学,但升学考试的成绩也往往不尽人意。根据上海交通大学 1948 年统计的本
年度的入学考试化学成绩统计表来看,最好的学院及格率也不到 20%。

表 5-3-1 三十七年度入学考试化学考试统计表
理工学院 工学院 电信管理系
化学甲组第二次 化学甲组第二次 航业管理系(乙组)
分数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0 1 0.12% 1 0.03% 4 0.7%
1-10 12 1.4% 174 4.7% 69 12.3%
11-20 55 6.5% 617 16.9% 161 28.8%
21-30 114 13.6% 741 20.1% 127 22.7%
31-40 132 15.7% 982 27.2% 126 22.5%
41-50 198 23.6% 593 16.3% 47 8.4%
51-60 163 19.4% 257 7.0% 20 3.6%
61-70 121 14.4% 154 4.2% 5 0.9%
71-80 38 4.5% 99 2.7% 0 0
81-90 7 0.8% 28 0.77% 0 0
91-100 1 0.12% 3 0.09% 0 0
合计 842 100% 3649 100% 559 100%


陆泳秋:《怎样研究化学》,《新学生》,1942 年创刊号,第 52 页。

《抽考宿迁中学学生化学成绩》,《江苏教育(苏州 1932)》 ,1933 年第 2 卷第 11 期,第 15 页。

《卅七年度入学考试化学成绩统计表》,《交大周刊》 ,1948 年第 37 期,第 3 页。

18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个院系入学化学考试成绩,理学院好一点,及格率接近 20%,工学院次之,
及格率接近 8%,电信管理系、航业管理系最差,不到 1%。这是每个学院的特点
决定的,理学院对化学的要求最高,工学院次之,学习化学较好的才去报考理工
学院。及格率如此之底反映了当时很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薄弱,有考及格的甚至
有考 70-100 之间的学生,说明题并不难,只是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足。而且
化学也未能与社会接轨,“我国提倡科学教育,学习理科者日益增多,而化学一
门,尤为一般青年所注意。自各国留学生之学科统计及国内各大学之调查观之,

可见一般。然学习化学者虽多,而能以致用者绝少。”
化学的考试制度包括期末考试、毕业会考、升学考试等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为了考试过关,教师往往尽量增加教材,奖励记忆,以求会考及升学之通过。对
于学生之理解程度,反而漠视,无法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各地各学校的考
试结果来看,中学化学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及格率不高。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名叫李亚箴的中学生曾在杂志《中学生》上发表过自己学习化学的心路
历程。大部分中学生学习化学时总感觉枯燥:
化学在初学的人看来,是一种枯燥乏味的科目。当我开始读化学的时候,
对于教师的讲解既不能理会,什么元素、分子式、方程式,全凭盲目的机械的
记忆,更感万分困难。每逢教师做实验,我用看戏法、看热闹的心理去看。见
到绿的、蓝的、红的……各种颜色的变幻,听到嘭、吱……的各种声音,也只
觉得很好玩罢了。这样糊里糊涂的学习化学,到了初中二年下学期,化学课程

将要结束了,对于化学的基本知识还是莫名其妙。
作者开始学习的感觉亦是很多初习化学者的感觉,后来作者通过几本化学
③ ④
课外读物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书包括《化学奇谈》 《化学学校》 《今
⑤ ⑥
日的化学》 《最新实用化学》 等。这些书都是德、美、法等国的原著,中文


戴安邦:《化学家应有之修养》,《中国建设(上海 1930)》,1930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25 页。

李亚箴:《我怎样对化学发生了兴趣》,《中学生》,1947 年总第 187 期,第 91 页。

(法)布尔著,顾均正译:《化学奇谈》,开明书店 1933 年版。

(德)欧斯伐著,汤元吉译:《化学学校》(上中下三册),商务印书馆 1939 年版。

(美)mcpherson 等著,杨春洲译:《今日的化学》(上下),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

18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译书,与国内自编教材相比其内容生动有趣的多。例如《化学奇谈》一书,由
一个个故事写成。在故事中讲解化学知识,生动有趣,特别适合刚学习化学的

初中生阅读。 本书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勾勒出轻松有趣的实验场景,将晦涩生

硬的化学知识变得活泼而易懂,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深
奥的化学原理。因此,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至关重要。另
一位名叫李宝善的中学生也是通过课外读物与实验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
小学念书的时候,我对自然一科最感兴趣,尤其是在化学方面。除了在课堂上
用心听先生讲书外,课外还买些《简易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大全》等书籍
来阅读。进了初中,化学便有系统的读了,并且老师常常做许多有趣的实验给

我们看,我对化学的兴趣因而培养得更加浓厚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
课外读物出版的数量已相当可观,上文提到的《化学奇谈》更是重版至新中国
初期,此种书还有很多,这些课外化学读物最大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有时候通过故事来讲授化学知识,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比起教科书,
这些课外读物反而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是能买得起课外读书的毕竟在
少数,教科书的费用就已经让一些家庭难以承担。
化学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大优势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向来以农
立国,若能对于农业上加以理化的研究,何至于不富强呢?再自个人而论,我
们生理上的呼吸,循环,消化,运动,诸作用,亦由于此,要谋身体的健康,
首先要明白理化,既然理化对于人群的进化有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岂可不学

呢。” 一些中学生也表达了其对于化学的兴趣,“我对于化学,不知怎地,常
常发生兴趣,在一下那年,当我还不曾读过化学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希望,希
望二上的到临,因为在二上便有教授化学这科,我之喜欢化学这科,大概一方

面也因为化学的变化,很是有趣……一方面也因我从小就喜欢魔术,幻术。”
但一般中学生对其并不感兴趣。“不过一般中学生,对于化学这一门功课,不
太容易感到兴趣,上课时,在教室里做白日梦,或偷看其他书籍,在实验时,
也让同组中感有兴趣的同学去做,自己旁观或看闲书,待实验完毕,抄袭报告,


(美)布莱克(N.H.Black),(美)科南特(J.B.Conant)著,顾均正译:《最新实用化学》(上下册),
开明书店 1947 年版。

岭南中学,李宝善:《我的化学实验室》,《中学生》,总第 184 期,第 61 页。

潘津生:《我之研究理化学的浅见》,《辟才杂志》,1926 年第 5 期,第 10 页。

施璧:《由变戏法到化学实验》,《暹罗中华中学校刊》 ,1936 年第 2-3 期,第 94 页。

18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敷衍了事,如遇考试,则临时抱佛脚,天资较高的学生,硬记几则化学化学定
律和方程式,天资较差得学生,就开夜车,背死书,甚至抄夹带,应用各种作

弊方式,希望考试侥幸及格。” 如此学习化学,对化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实
不可能。

图 5-3-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化学课外读物 部分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培养祥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实验完成,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
“今
欲促进科学进步,当以改善中学教学法为先务。方法之应改善处甚多,最重要者

应各科一律注重学生个人实验……科学首重实验,尤以化学为最……” 中国的
化学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中等学校之有化学学生实验,为时甚短,即在美国,
有学生实验室者,迄今不过三四十年之历史。我国从前中等学校之化学教学,皆
为书本教学,厥后知实验之重要,遂有示教实验,学化学者,于书本上之知识,

有实验之印证,所得印象殊深,获益良多。”
相较于课堂功课,实验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20 世纪 30 年代的宁波浙东中
学开设的化学实验课涉及到日常生活品的制造,这让学生们很是感兴趣,“过去
的许多实验中(轻、氧、炭、淡、绿气、硫磺等制造)最使我感到有趣的却是香
料和香妆品的制造。我们曾制造过牙膏,牙粉,雪花膏,香水等的成绩倒还不差。


申屠瑾:《中学化学教学法商榷》,《浙江教育》,1941 年第 4 卷第 1 期,第 6 页。

桑世杰:《化学室里去》,上海中华书局 1949 年,序。

芮仲吕:《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之教与学》,《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7 页。

18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惜我们以薄荷油代做香精,所制香气,使我还不甚快感。” 浙东中学学生人
数不多,实验仪器足够学生使用,“我们一级总共是二十人,每合二人就组成一
组。在一组里,就备每一组里应有的仪器,如试验管,玻璃杯,蒸发皿,烧瓶,
锅,量筒,漏斗,乳钵,酒精灯等等的东西,都是在一组内私有的。至于像天平

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药品,才算是公用的器具。”
芮仲吕根据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分为三种。第一种,优秀之学生,除依实验
课本上,所须做之事项,能得美满结果外,尚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惟此等人
才,为数有限;第二种,对于实验无何等兴趣,完全抱敷衍主义,实验时所规定
之事项,草草了事,此等学生,除于所做实验,能大概明了外,其余一无所得;
第三种学生,对于实验,毫无诚意,且时时谈笑,东奔西走,影响他人之工作殊
巨,此等学生所得者仅一知半解,获益颇微。“由此种情形观之,高中学生之有
化学实验,得益如此,颇使人有失望及怀疑之处,以为得不偿失……盖化学实验,
不仅可以证实书上所述者之不谬,且更重要者,为实施科学训练之基础,及培养

实验技能之要道也。”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主要
原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过短,初中与高中学习化学的时间均为一年,一般在
二年级开设,一年的时间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任务艰巨,
往往有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但化学往往又是升学、毕业会考等考试必考
的科目,学习时间的不足与时隔一年再参加考试往往造成遗忘,但其中也不乏成
绩较好者,说明化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因人
而异,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更感兴趣。

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中学里的必设的科目,这得益于此时期
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化学教科书的大量出版提供了工具书,化学课程标
准的不断修订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指南,中学数量的增加也为化学教育的开展提供
了可能。


袁嗣令:《我们的化学实验》,《浙东》,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15 页。

袁嗣令:《我们的化学实验》,《浙东》,1936 年第 1 卷第 7 期,第 15 页。

芮仲吕:《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之教与学》,《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9 页。

18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化
学教师对教书的热情并不高,影响其教学效果。第二,很大一部分化学教师并没
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学训练,其教学法相对单一,以演讲式的注入式的教学法为主,
没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三,教育经费的短缺以及战争的影响导致学校的
化学实验设备短缺,很少有学校可以开设化学实验,尤其在乡村及边远省区。第
四,化学实验课在开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部分教师没能对实验起到积
极引导的作用,造成实验秩序混乱,对学生没能及时给与指导;其次,学生按部
就班的进行实验,其实验原理并不了解,部分学生对待实验无丝毫兴趣,将实验
机会让与同组同学或将实验视其为幻术。第五,每班人数过多,教师在管理上存
在困难。第六,化学考试题型上太单一,内容上涵盖内容不广。其题型基本是名
词解释,简答题,以及简单计算,加上题量较少,并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
平;其总体的化学考试成绩相较于其他科目较差,从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亦可以
看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化学教学也有许多进步的地方,第一,实验的重要
性为广大化学教师所接受,即使没有条件开始化学实验的学校,教师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开展演示实验,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教师致力于教学法的改进,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弊端日益显现,启发
式教学成为化学教师追求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为在上课之前令学
生先预习教材一遍,以鼓励其自动之精神,讲授时酌用参考书籍,以日常所接触
之事物为起点导入新课。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平均每四小时中应有一小时抽做
讨论,令学生在课外多阅参考书籍,遇踌躇困难之处,有研究价值之问题,则反
复讨论,务使各人彻底明了;教师处旁观地位,负指导之责,以提起学生研究兴
趣为目的。第三,政府对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视,教育部曾先后五次颁布中学化学
课程标准,并于 1934 年公布《中学化学设备标准》,规定化学必须开设实验课,
虽然大部分学校不能开设实验,但反映了国家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实验与科学
的关系。第四,一些科学馆的建立以及一些化学课外读物的出版为学生课下学习
化学提供了可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即决定在各地
成立科学馆,“在经济困难之地,得由教育当局于适当地点,设公共实验所,使

附近各校学生,轮流赴所实验。”

19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与工农业医药军事相关,更与人类日常生活,如衣
服之洗涤、漂白、染色、编织及储藏;食物之营养、烹调、杀菌及防腐;房屋之
油漆,杀虫及消毒,都需要化学知识。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学“学
生之所学不独不能为研究专门学识之准备,即对于公民应有之普通化学之常识,

亦感缺乏。” 并不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之目的,“对有
志研究化学或其他科学之学生而言,在启发其研究化学之兴趣,奠立其研究化学
之基础;对一般学生而言,则在充实其常识,训练其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使成

为健全之公民。” 对于中等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普及化学知识,以提高国民的
科学素养。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商务印书馆 1928 年版,第 536 页。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1 页。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1 页。

19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一)中学化学教育走向成熟
按照学术界认可的说法,中国的化学教育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
时期,最早开设化学教育的场所是洋务学堂育教会学堂。清末新政时期,化学课
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成为中学堂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在经历了清末民
初的形成期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进入充实期,并奠定了当今中国
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其成熟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化学书籍的大量出版,并
且种类齐全包括教科书、实验教材、教师用书、学生辅导书、学生练习题等形式
的中学化学用书。清末民初的化学书只是集中在教科书,数量也不多,并且译本
教科书占了很大一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实现了自编,编者也均是化
学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教科书的质量得到保障。第二,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逐
渐完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五次颁布化学课程标准,其目的使其逐渐完善并与社
会发展相适应。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教师教学、化学考试都具有指导
作用,化学教科书的质量的提高与化学课程标准的完善有很大关系。第三、化学
课须有实验的配合成为共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条件好的地区开设了实验课,条
件不足的通过演示实验的让学生了解实验。
(二)中学化学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固然离不来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
与实施,但具体促进其发展的是化学家以及化学教育家们。化学教育家对中学化
学教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把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其研究对象。徐子威、吴瑞年、
方剑岑、阎玉振等中学化学教师与戴安邦、曾昭抡、朱昊飞、李方训、陈可忠等
大学教师对中学化学教育进行了研究,涉及化学教学法、学习法、课程标准的商
榷、化学教科书的批评、中学化学教育情况的调查、化学实验的设计、化学实验
的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的改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化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讨

19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②
论。 王葭舲的《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 、 吴瑞章的《化学学习法》 、吴瑞
③ ④
年的《怎样学习化学》 、黄真良的《怎样学习化学》 、程祥荣的《怎样学习普
⑤ ⑥
通化学》 、张江树的《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 、王琎的《教材及教

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 、童森的《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

都是对化学教学与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些文章在今天读来也是值得深思的。正
是由于化学教育家们对化学教育的研究才促进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
进步。
(三)中学化学教育与现代化建设及抗战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寻求实现工业化,而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教育的发展,
近代科学中与工业联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学科。“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巩固国
防,都是建设上最要的要务,尤其是贫弱的中国,更应格外努力,农工国防,都

与化学有密切的关系。” 化学与一切大小工业、农业、医药、军事以及人类的
日常生活均有密切联系,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基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化学人才。“很明显的,化学工业是生产各项物资的

基本工业,而化学是造就一切经济建设人才的基本学科。”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化学教育的发展。“化学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
关系,已如上述,非常密切,所以我们对于工业未兴,人无所业的中国,不得不
努力提倡化学工业。对于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过半的中国,尤不能不格外
发展农业化学……如果工业振兴,农业发达,国防巩固,那么,商业自然应时而
盛,民生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⑪化学工业为近代工业之枢纽,提倡工业者,
应以发展化学工业为前提。化学工业的发达有赖于化学教育的发展。
抗战之前,中国的化学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在抗战发生以前,半世纪当中,


王葭舲:《三年来之化学教学报告》,《苏中校刊》,1930 年第 48/49/50 期合刊,第 63-65 页。

吴瑞章:《化学学习法》,《读书青年》,1937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15-18 页。

吴瑞年:《怎样学习化学》,《江苏省立中学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35 年第 95/96 期,第 41-47 页。

黄真良:《怎样学习化学》,《苏北》,1945 年第 1 期,第 20-21 页。

程祥荣:《怎样学习普通化学》,《读书通讯》,1946 年第 116 期,第 9-10 页。

张江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第
192-194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3-37 页。

童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之我见》,《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1-3 页。

姚万年:《化学与中国建设》,《东方杂志》,1929 年第 26 卷第 24 号,第 85 页。

濮玄因:《一个提倡实验教学法的创举:介绍上海育发化学公司的最新贡献》,《科学世界(南京)》,
1948 年第 17 卷第 7 期,第 258 页。

姚万年:《化学与中国建设》,《东方杂志》,1929 年第 26 卷第 24 号,第 89 页。

19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内化学工业,虽备受不平等条约束缚,以及政治不安全的影响,终能勉强挣扎,
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颇属难能可贵。尤以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

立了以后,在政府领导提倡之下,各种工业均有长足的发展。” 国营基本化学
工业渐以确立,如制酸工业、制碱工业、水泥工业和火柴工业均有大规模的工厂,
主要建立在沿海各都市,但仍落后于西方国家,“纵观我国化学工业,虽已多发

轫而逐渐进展,但与欧、美诸邦比较,尚难望其项背于万一。” 中国工业之所
以落后,根本原因是科学教育的落后,“西洋农工各业,所以这样底发达,研究
不是一天,发明不是一家,种种制造,都含有科学上的原理原则,或关于物质的
作用,或关于物质的原料,如物理学和化学,系关于物质作用上的科学,动植物

学和矿物学,系关于物质原料上的科学。” 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塘沽的永利制
碱公司、上海开成造酸工业、广西梧州之广西硫酸厂以及食品及调味品工业、火
柴工业、肥料工业等都有起步。
全面抗战初期的中国暂时的失败本质上是科学的落后,而科学落后的原因是
中国科学教育起步太晚。抗日战争期间一切以国防为中心,工业作为国防的基础,
尤其化学工业,受到政府的重视,“溯自抗战以来,关于化学重工业之设施,政
府及社会方面俱已擘划推行,不遗余力,其工效虽未见于一时,其影响必垂直于

久后。” 化学工业亦与民生相关“我们益信战争是不能脱离工业,工业建设和
国防建设,有绝对不可分割性,然而工业部门类别繁多,其与国防民生直接或间

接关系最密切及关系方面最多者,首推化学工业。” 换而言之,大至国防军备,
小至民生衣食住行,莫不依赖于化学工业品充实之,装备之,亦即莫不与化学工
业生息相关。迁移的化工厂中,以龙华造纸厂(后由财政部收购,改为中央纸厂)、
天原电化厂规模最大,除了沦陷区的工厂内迁,国民政府亦在后方设立新的工厂,
化学工厂有在昆明设立的化工材料厂,由资源委员会经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在
抗战期间获得新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外商品出口到中国的数额减少,日用
商品以及一部分工业原料不得不自行制造。属于化学品的居多,有钢铁、水泥、
煤焦油、玻璃、陶器、墨水、洋腊、鞋油、皮革、油墨、复写纸等等。制造这些


曾昭抡:《抗战以来之我国化学工业》,《新中华》,1943 年复 1 第 1 期,第 38 页。

程瀛章:《近三十年来中国之化学工业》,《学林》,1941 年第 8 期,第 15 页。

钱梦渭:《科学教育与提倡国货》,《教育与职业》,1928 年第 99 期,第 627 页。

王琎:《抗建时期之化学教学》,《科学教学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35 页。

杨名理:《抗战期中化学工业之贡献》,《新经济》,1943 年第 8 卷第 9 期,第 170 页。

19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品的工厂,在后方各地生长起来,但其规模亦不大,规模较大者有重庆江北的
中国兴业公司钢铁厂、昆明附近的昆阳水泥公司、乐山的嘉乐纸厂,以及中国银
行在内江所设中国制糖厂等,以上工程设备均颇完备,规模亦属相当宏大,重庆、
成都、昆明亦成为战时的工业中心。抗战时期后方工业的发展要归功于包括化学
教育在内的科学教育的起步。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我国学校的科学教育始渐入正规,各门科学遂始有
蓬勃的气象。抗战军兴,我国在各期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虽然明显的反映着我
国科学的落后,与工业之不能配合军事……其所以未有卓著的成绩者,实因为我
国科学教育走上轨道以后为期太短,因此,训练出来的人才为数太少……抗战以
来,这为数不多的人才,在薄弱的基础上,不但可以维持许多抗战以前的产业,
而且还可以建立不少新的事业,以支持抗战建国的工作。这种成就,我们不能不

归功于抗战以前十数年的科学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不仅为高等教育输送了人才,也为工业输
送了人才。中等化学教育本身就有生产生活知识教育的内容,甚至有化学生产工
艺的讲授,没有升学的学生去化工厂任职更容易学会操作技术,而进入大学学习
化学的学生,则致力于化学研究,继续为中国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培养人才,而中
等化学教育发展是化学研究与化学工业存在的基础,支持了现代化建设与抗战事
业。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一)化学课程地位仍不够高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历次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均为一年的
上课时间,一般在二年级讲授,即使开课当年在学时上不如国文、英语、算学等
主科多,也不如体育及童子军训练。以 1936 年的中学课程标准为例,化学每周
3 小时,国文、英语、算学、体育及童子军每周教学时数分别为 6 小时、4 小时、
5 小时、4 小时。高中化学每周时数与国文、英语、算学等科目相当。但高中化
学依然只有一年的授课时间,而国文、英语、算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均为三年
的授课时间。当今的中学化学课程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普


戴安邦:《为科学教育呼吁》,《科学世界(南京)》 ,1942 年第 11 卷第 3 期,第 139 页。

19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
样就把化学课程提高到很高的地位,旨在对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培养高素质的人
才。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文、公民(党义)、历史、地理等课处在优先发
展的位置,在抗战期间这种现象更明显,抗战爆发后,教育部即组织以上科目教
材的编写,“中等学校采用之教科书,虽经教育部审定,但多数系在抗战前编辑,
于抗战建国纲领及国民精神总动员教材多付缺如,教育部为补救此项缺点起见,
特编辑战时补充教材,用以激励抗敌情绪,发扬民族精神。是项教材,计有国文。

公民、历史、地理四种。” 上述文科课程确实在当时更能起到发扬民族精神之
作用,例如,1940 年公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史的培养目标是:
叙述中华民族之起源,形成及其疆土开拓之经过,而各支族在血统上与文化
上之混合情形,及其相互依存之关系,尤应加意申述;使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有整
个之认识与爱护。叙述我国历代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之变迁,尤其足以影响
于现代社会生活之史迹,应特别注重,藉以明白我国现状之由来,而于古代之光
荣与近世外力之压迫,以及三民主义之历史背景,尤应从详申述。以启示学生复

兴民族之途径,及其应有之努力。
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之进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之认
同,并特意强调三民主义之历史背景,这是三民教育宗旨的体现。通过历史课的
学习可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这是化学课不容易达到的目的,因此中学六
年都在学习历史课,而化学课只开设两年。所以说化学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并不
高。学习化学时间的不足影响了化学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化学家陈可忠指出“据
各大学主持化学人员的报告,历年投考大学的学生,化学的程度,并不使人满意,

表面上看来,中学化学准备已算充分,但结果仍旧使人失望” 。其中就有化学
课程学习时间太少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5 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 第二编 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53 页。

《修正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等教育季刊》 ,1940 年第 1 卷第 2 期,第 147 页。

陈可忠:《中等学校化学的教学》,《播音教育月刊》,1937 年第 1 卷第 8 期,第 81 页。

19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过重
北京政府时期的初中化学教科书就已经存在分量过重的问题,
“闻各处中学,
采用坊间出版之书籍,多感受时间不足之痛苦。就中尤以商务书馆出版书为特

甚。”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有了课程标准,但初中化学教科书依然厚重,形同

大学教材的缩印本,以魏福嘉的《高中新化学》(上下册) 为例,共有四十章,
504 节,几乎涵盖了所有无机物与有机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根据课程标准高
中一般有一年的时间学习化学,每周四小时,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其教科书分
量重的根源在于课程标准的不合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每修正一次课程标准,其
教学大纲都有增加。但学校在采购教材时往往倾向于分量重的教材,化学家张江
树曾作过分析,“现时一般教师学者,每好高骛远,不求实际,以采用高级教本
为荣,至学者读此教本后究竟得益几何,反所不计。故有初中而采用高中教本者,
高中而采用大学教本者,其实筑室沙中,基不固者固不能成大厦,取物瓶内,握

太多者岂真可得巨份哉。” 教科书内容的过多过难致使每学期根本无法完成教
学任务,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业压力,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
除此之外,我国幅员辽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存在地区发展不平
衡问题。教育最发达的省份为江浙地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江苏省立上海中学、
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都是中学化学教育开展的比较好的中学,北方的中学以北平师
大附中为代表,南京、北平、天津、上海、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较为发达,
中学教育亦发达,化学教育自然开展的好。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近代以来国人之所以如此重视自然科学,其根本原因是科学与民族存亡紧紧
联系在一起。近代中国面临一系列危机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民族复兴的
根本是在普及科学,“欲增进中国之国际地位,提高中国之文化程度,必先发达
科学。欲发达科学必先普及科学之基本知识,养成国人之求实,务确及进取之精


朱昊飞:《批评中等化学教科书之重要结论》,《新教育评论》,1927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14 页。

魏福嘉:《高中新化学》(二册),世界书局 1946 年版。

张江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
第 192 页。

19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神,训练国人运用科学思想方法之巧妙。” 因此,近代有人喊出了“科学救国”、
“实业救国”等口号,以希冀发展科学以挽救民族存亡。
化学是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学科,衣食住行用皆与其关。教科书的知识有时
候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多补充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教本上
之教材有定,而社会环境之变幻无穷,故欲使教育真得与社会联络,非教师利用

其所处社会,环境多取学者习见事实,以作教本外之活动教材不可。” 教师选
择与生活相关的教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亦能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
中问题的本领。
任何教育都应当与社会紧密联系,任何脱离社会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国民文盲率很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亦不高,着重在发
展初等教育与民众教育,中等教育的发展仍十分缓慢“我国中等教育数量和质量,
比较世界先进各国,不如远甚,自应力谋改进推广。但当训政时期,义务教育和
成年补习教育,尤属急不容缓,所需经费甚巨,斟酌财力,不得不略分先后。所
以目下中等教育,应先整理原有学校,求质量的改进,职业学校,也应注重质量

的改善。至于数量的增加,只可取渐进主义,分期扩充。” 但是化学教育在此
时期很受重视,
“一部分原因是化学这门科学与其他的科学发生的关系非常频繁,
人类的生活,几乎无时不需要化学的知识和应用。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我国频
年以来受了外患的刺激,非竭力提倡实业,发展军需工业不可;但要这些事业发
达,当然要以化学为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国化学事业进步的迅速,不能说是偶

然的事。” 当时的教科书内容多反映了国情,涉及国防教育、生产生活教育,
将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介绍一些化学品的生产流程,化学矿产的产地
等,兼顾升学与就业。抗战时期,化学教育特别重视国防知识及生产知识的传授,
这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都有体现,这就是教育与时代的联系。其实早在化学传
入中之日始就担负起了民族自强的使命。近代以来中国在抵抗外来入侵的战争中
屡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科学的落后。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洋务学堂开设化学


戴安邦:《今后中国科学教育应注意之数点及问题》,《科学教育(南京)》,1934 年第 1 卷第 1 期,
第 11-12 页。

张江树:《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二)》《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7 年第 6 卷第 1/2 期,第
192 页。

黄季陆:《革命文献 第五十四辑 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71
年版,第 145 页。

李秀峰:《化学科升学指导》,《科学世界(南京)》,1936 年第 5 卷第 6 期,第 515 页。

19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也是为了“自强”与“求富”。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召开的历届教育会议大都有
科学教育的议题,可见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教育
就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根据时代的发展随时更新内容,让教育为社会服务,培
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化学教育不
仅要关注新科技的发展,还要关注环境与化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
保意识,发展绿色化学、实用化学,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最大的特点便是实用与真理,“科学教育应注意科学精神之养成—科学
最主要的精神有三。一曰崇实。二曰务确。三曰进取。全部科学以事实为根据,

故所研究之一切,必求其为事实。” 化学家王琎对化学教育应有的科学精神有
过专门的论述:
吾人知教育家俱承认在中等学校之科学教学之目的,(包括化学在内)无论
其为训练专家或为训练公民,俱应求科学知识之能实用与活用。其方法为连贯的
综合的,而以社会为中心。因欲达到此种目的,教师对于教材之选择与组织,俱
须极端注意。因施教目标之不同,及学生年龄与心理基础之各异,初中与高中之
教材,及高中与大学之教材,俱应有不同之处。但无论在何级学校教授化学,教
师俱应使学生明了化学创造的力量知应用科学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得到科学家
求真的精神。化学创造的力量,可从化学变化及其应用于各种制造之事实看出。
科学或化学之方法,可自各种化学理论及定律之演进与形成之步骤看出之。至于

化学家求真的精神则可从化学发明的史料中看出之。
科学精神应是实事求是与探索的精神,在中学阶段科学精神的养成需要实验
教学的配合。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总结实验有两种作用,第一,给与学生明确而
深刻的科学知识,“研究科学之精神,在于观察及实验,书本上之知识,皆为死
的,非用观察及实验入手,不足以置信。学生如实地试验,书上所述者,皆加以

证实,则所得印象必深,关于化学知识之建立,自较未实验者为稳固。” 第二,


戴安邦:《今后中国科学教育应注意之数点及问题》,《科学教育(南京)》,1934 年第 1 卷第 1 期,
第 10 页。

王琎:《教材及教法:中等学校化学教学法可讨论之几点》,《中等教育季刊》,1941 年第 1 卷第 3
期,第 34 页。

芮仲吕:《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之教与学》,《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9 页。

19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授学生科学思想方法。首先,科学的一切原理,定律,学说等,都是根据具体
的现象与事实求得的,若学生不亲眼观察此现象,不亲身经历此事实,则科学的
基本概念,必不清楚。即使勉强记忆许多原理、定律、学说、公式等,也不能理
解与应用,欲求明确深刻而又有用的科学知识,必须用实验观察法教授科学。其
次,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这种科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学生
极可宝贵的资产,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科学的思维总是利于工作的。“化学实验
之最重要意义,为训练学生之思想,合于科学方法。能切实了解所做实验之目的,
因此触类旁通,推向同类事项,亦有相同之结果;并可养成一切动作,合理化之

习惯。” 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过
程比结果重要,实验的质量比数量重要。中学化学实验,除给学者以实地观察之
机会外,尤其注意于严格的科学训练,故与其多做实验,草草了事,不如节省材
料,认真执行,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还应与教材内容相符,实验教材与教
科书的编写往往非一人所为,化学实验时间有时亦不能与课程知识衔接,因此教
师应合理选择实验内容与实验时间,力求实验内容与课本内容的衔接,实验时间
上紧跟课程进度,因为实验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化学书上听说的东西,
有的虽勉强地留在脑子里,有的早已不知去向了,记得也非常之模糊,不十分清

楚,自从做了实验以后,模糊的不清楚的,都渐渐地明白了。” 通过实验起到
复习与巩固新知的作用。
实验过后学生须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有四个目的。(1)使学生
思索所作的实验并融汇实验的结果;(2)使学生练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了解其价
值;(3)备学生以后的参考;(4)供教师的参考。学生做实验记录与报告,是
一种学习及训练而不是目的,应当在实验室内当场完成。
中国自清末开展科学教育以来,致力于“科学救国”,现在提倡“科教兴国”,
都是希望借用科学振兴国家,而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教育
之价值在精神与方法上之训练,更重要于科学知识之传授,盖科学知识如化学者
所包括之事实,其浩瀚无涯,日新月异,断非教科书所能尽载,教师所能概举。
但关于思想方法之训练,求真精神之养成,则可为日后长久之利用,以达其理想
之目标。”③例如技术界所需之人才,所需特种知识非学校所供给,需要毕业生


芮仲吕:《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之教与学》,《浙江中等教育研究季刊》,1936 年第 4 期,第 29 页。

黄羽钟:《做了化学实验以后的几句话》,《叔蘋月刊》 ,1945 年创刊号,第 137 页。

王琎:《抗建时期之化学教学》,《科学教学季刊》 ,1942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37 页。

20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实际经验中获得,
“所可贵者为富于评判力分析力,艰苦卓绝忠实勇为之品格,
与广阔的科学与哲学之眼光,对于一般的文化,有相当之了解,对于所从事之工
作,有不断求知之态度与欲望。此种态度与品格大概可在学校养成之,而良好之
科学教师实为养成此种品格之媒介。”①科学精神的养成在于教师培养学生对科
学的兴趣,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而最好的方式实验教学,最新的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要求“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
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

质疑,勇于创新。” 这就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培养,接受过化学教育的人不一定
都会从事化学相关的职业。因此,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
学会质疑与创新,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以及在研究中应具备的实事求是的
精神,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王琎:《抗建时期之化学教学》,《科学教学季刊》 ,1942 年第 2 卷第 2 期,第 37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7 页。

20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 22 年间,大
部分时间亦处于战争状态,尤其全面抗战暴发后,中国的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校
舍、设备损毁严重,没有仪器设备的支撑化学教育自然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战争的频繁与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经费的不充分,学校没有资金购买仪器,建设
实验室,订购图书,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抗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
育的发展,抗战让国人更加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这也就是战后几年又出现化学
教科书出版小高峰的原因。总体上来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以下不
足。第一,高中化学只开设一年,时间太短,致使学习效果不好;第二,化学课
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不成熟,最大缺点是教学大纲缺少程度的规定;第三,化
学教科书仍有些许错误与使用外国教科书的问题;第四,化学教师数量仍然不足。
即便如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相较于清末民初有很大发展,最大
的成功之处是化学教育在中国实现了建制化,其表现有以下方面:第一,自清末
新式化学教科书诞生以来,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基本成熟,
表现在:1、化学教科书实现了自编,其编者均为受过化学教育的专业人士,其
职业大多数是中学化学教师或是大学化学教师;2、化学教科书出版数量在此时
期达到清末以来的最高峰,伴随着教科书一起出版的还有实验教材与辅导书、练
习题等相关化学书籍,这是一大进步;3、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基本固定下来,知
识方面主要是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为主,版面上有主体知识、实验、练习题、总
结、图片等内容,这些内容被现代化学教科书所继承;4、化学教科书注重联系
生活实际、体现国情的特色延续到今天,赋予了化学教科书国情教育的使命。南
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科书以及教辅书大多在新中国初期得以重版继续发行,
体现了其成熟性,成为新中国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继续发展的基础。第二、化学
课程标准的修正工作成为常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共颁布过五次课程标
准,每次课程标准的更新都是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指导化学教育。新
中国成立以后,课程标准的定期修正这一制度也被继承下来,不过在 2000 年之
前,改称之为教学大纲,新世纪之后,又改回课程标准,这个名词更贴切,目前
最新的课程标准是 2017 年课程标准,已经相当成熟,而这也是在南京国民政府

20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期实现制度化的。第三、化学课成为初中、高中的必修课程。清末民初时期虽
然规定中学堂应当开设化学课,但受条件限制,能正常开课的并不多,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中学基本实现化学课正常开设。新中国成立后,化学也是初高中的必修
课程,延续至今。第四、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一种制度。教
育部专门出台文件指导化学实验的开展,地方政府甚至建立科学馆供学生实验,
化学教育家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即使没有条件开设实
验课的学校也要让学生明白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当今的中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
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这需要实验课的配合。第五、化学师资质量得到保障。教
育部规范了中小学教师任教资格,不符合标准的一概不录用,选聘化学教师也形
成制度化,当今的中学化学教师选聘资格也是相当严格。第六、化学成为毕业会
考、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并制度化,化学在今天也是初高中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
第七、化学研究在中国兴起,其标志是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成员均是当时顶尖的
化学家,其职业大多为化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在促进化学学科中国化的过程中发
挥了重大作用,化学始由“世界之化学”到“中国之化学”转变。新中国成立以
后中国化学的发展就是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成长起来的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为主
要力量的化学人才队伍为基础。以上就是中学化学教育实现建制化的表现。
中国化学教育实现建制化的大背景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思想的传播、合理的教育政策都为化学教育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全民族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实现建制化年发展固然得益于南京国民政府对
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近代以来留学运动造就了一批化学人才队伍。本质上是化学
自近代传入中国以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五四以来国人追求科学与民族独立自强
的重要成果之一。

20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一、文献、档案资料汇编:
1.朱经晨编:《教育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0 年版。
2.陈翊林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年版。
3.汪懋组等著:《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天津江东书局,1930 年
版。
4.庄俞,贺圣鼐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 年
版。
5.刘仁甫编:《各科新教学法》,北平文化学社,1931 年版。
6.舒新城,孙承光编:《中华民国之教育》,中华书局,1931 年版。
7.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教务处编:《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教学概况》,江苏省立
苏州中学 , 1932 年版。
8.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教务处编:《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各科教学进度表》,江
苏省立苏州中学 , 1933 年版。
9.邰爽秋等编:《教育参考资料汇编》,教育编译馆, 1933 年版。
10.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编:《 中华民国十九年度全国中等教育统计》,京华
印书馆,1933 年版。
11.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编审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
明书店,1934 年版。
12.张季信编:《中国教育行政大纲》,商务印书馆,1934 年版。
13.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编:《全国中等教育统计 中华民国二十年度》,南京
大陆印书馆,1935 年版。
14.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编:《全国中等教育统计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度》,商
务印书馆,1935 年版。
15.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编:《全国中等学校校名地址一览表 中华民国二十三
年度》,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
16.邰爽秋等编选:《历届教育会议议决案汇编》,教育编译馆, 1936 年版。
17.常导之编著:《各国教育制度》,中华书局,1936 年版。

20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汪祥庆编:《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用书调查报告》,华北基督教教育协会
出版,1936 年版。
19.教育部统计室编纂:《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度 全国中等教育统计》,商
务印书馆,1936 年版。
20.教育部统计室编:《全国中等学校一览表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度》,商务
印书馆,1936 年版。
21.教育部统计室编:《全国教育经费统计 一册》,1937 年版。
22.教育部统计室编:《全国教育统计简编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度》,商务印
书馆,1938 年版。
23.教育部统计室编:《全国教育统计 第 3 集》,1940 年版。
24.朱子爽编著:《中国国民党教育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 年版。
25.阮华国编:《教育法规 第 2 版》,大东书局,1947 年版。
26.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
年版。
27.教育部统计处编:《全国中等学校一览表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度》,商务
印书馆,1948 年版。
28.陈润泉著:《科学教育》,文化供应社,1948 年版。
29.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台湾国立编译馆,1970 年版。
30.良钱、朱径农、高觉敷编:《教育大辞书》,台湾商务印刷馆,1974 年版。
3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32.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
33.李桂林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35.丁致聘编:《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上海书店,1990 年版。
36.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十卷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20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37.杨学为等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92 年版。
38.古楳编著:《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上下册),上海书店,1992 年影印
版。
39.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7 年版。
41.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全 100 册),黄山书社,1999 年版。
42.殷梦霞、李强编著:《民国教育公报汇编》(全 208 册),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2009 年版。
43.王燕来选编:《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全 30 册),国家图书馆出版
社,2012 年版。
44.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
出版社,2014 年版。

二、期刊杂志
《东方杂志》(1904-1948)
《教育杂志》(1909-1948)
《新教育》(1912-1925)
《教育研究》(1913-1931)
《中华教育界》(1913.1-1950.11)
《教育公报》(1914-1927)
《学生杂志》(1914-1931)
《科学》(1915.1-1949.5)
《教育与职业》(1917.10-1949.12)
《浙江教育》(1918.1-1941.10)
《教育丛刊》(1919-1926)
《平民教育》(1921.5-1923.11)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3-1949)

20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5.3-1935.12)
《新教育评论》(1925-1928)
《厦大周刊》(1925.11-1936.4)
《陕西教育周刊》(1927.12-1930.9)
《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8.4-1932.12)
《教育研究(广州)》(1928.2-1948.9)
《河南教育》(1928.8-1930.8)
《湖南教育》(1928.11-1932.1)
《苏中校刊》(1928-1937)
《浦东中学期刊》(1928.1-1931.6)
《大夏周报》(1929-1949)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半月刊》(1929.10-1937.5)
《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29.9-1935.6)
《中华学艺社报》(1930-1949)
《中国新书月报》(1930.12-1933.3)
《中学生》(1930.1-1949.9)
《教育周刊》(1931-1934)
《青岛教育》(1931.1-1937.3)
《科学世界(南京)》(1932-1949)
《图书评论》(1932-1934)
《江苏教育(苏州 1932)》(1932-1937)
《国风(南京)》(1932.9-1936.12)
《教育与中国》(1933.5-1935.4)
《今代教育》(1933 年)
《大上海教育》(1933.3-1935.12)
《科学画报》(1933-1949)
《新中华》(1933.1-1937.8;1943.1-1949)
《科学时报》(1934.10-1948.9)
《科学教育(南京)》(1934.3-1937.6)

20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青年(杭州)》(1934.11-1937.10)
《浙东》(1935.10-1941.1)
《教与学》(1935.7-1942.2)
《公教学校》(1935.3-1939.6)
《读书青年》(1936-1937)
《浙江省中等教育研究会季刊》(1936.12-1937.3)
《科学大众》(1937.6-1949.3)
《教育通讯》(1938.3-1949.1)
《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39-1943)
《中等教育季刊》(1940-1943)
《江苏教育(苏州 1940)》(1940.8-1944.6)
《科学教学季刊》(1941.7-10;1942.1-10)
《新学生》(1942-1945)
《时代学生(上海)》(1945.10-1946.5)
《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1946.12-1948.10)
《首都教育(南京)》(1946.12-1948.4)
《现代教学丛刊》(1948.2-1949.4)
《青中校刊》
《山东教育行政周报》
《青岛教育周刊》

三、教育学专著:
1.陈宝泉著:《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北京文化学社,1927 年版。
2.卢正编著:《教学法纲要》,上海法学社,1929 年版。
3.唐铖,朱经农,高觉敷编:《教育大辞书》,商务印书馆 , 1930 年版。
4.陈翊林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太平洋书店,1930 年版。
5.卢绍稷著:《中国现代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6.张文昌著:《中等教育》,广州中华书局,1941 年版。
7.袁伯樵著:《中等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 年版。
8.黄季陆主编:《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央文物供销社,1971 年版。

20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孙邦正编著:《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1974 年版。
1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科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3 年版。
1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 第 5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12.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年版。
13.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1 年版。
14.陈学恂,高奇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4 年版。
15.冯开文著:《中国民国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6.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8 月版。
18.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19.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20.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21.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 年版。
22.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于述胜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七卷 民国
时期(1912 年至 1949 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3.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24.王伦信著:《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5.马啸风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6.毛礼瑞,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 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7.周予同著:《中国现代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28.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
29.霍益萍,金忠明编,王伦信主编:《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思想研究》,科

20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普及出版社,2007 年版。
30.王伦信等著:《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年版。
31.王伦信等著:《中国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年版。
32.娄立志,广少奎主编:《中国教育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33.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初版社,2010 年版。
34.毕苑著: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35.王有朋主编:《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
版。
36.张宪文、张玉法总主编,朱庆葆、陈进金等著:《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十
卷 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37.余子侠、冉春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教育研究》,团结出版社,2015
年版。

四、化学史著作
1.李乔苹著:《中国化学史》,商务印书馆,1940 年版。
2.袁翰青著:《中国化学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6
年版。
3.张子高编著:《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 年版。
4.曹元宇著:《中国化学史话》,江苏科技出版社,1979 年版。
5.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化学五十年:1932-1982》,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6.金立藩主编:《中学化学教材教法》,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年版。
7.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8.郭保章著:《中国现代化学史略》,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9.刘知新主编,张家治,张培富,李三虎,张镇著:《化学教育史》,广西
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10.卢嘉锡总主编;赵匡华,周嘉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化学卷》,科学
出版社,1998 年版。

2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郭保章著:《20 世纪化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
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3.张培富等著:《多元视野中的化学 化学.历史.哲学.文化.社会》,山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年版。
14.赵匡华主编:《中国化学史 近现代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5.周益明,姚天扬,朱仁著:《中国化学史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6.郭保章编:《中国化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7.孙宏安:《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8.王伦信:《近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年版。
19.中国化学会编著:《中国化学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0.张培富著:《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科
学出版社,2009 年版。
21.张德生编:《化学史简明教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22.孙宏安著:《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23.曲铁华、李娟著:《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年
版。
2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化学学科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年版。

五、期刊论文
1.张子高、杨根:《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
书籍和化学名词》,《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 年第 1 卷第 4 期。
2.王祖淘:《中国近代的化学教育》,《中国科技史料》,1984 年第 5 卷
第 2 期。
3.潘吉星:
《明清时期(1640-1910)化学译作书目考》,
《中国科技史料》,1984
年第 5 卷第 1 期。
4.张青莲:《徐寿与〈化学鉴原〉》,《中国科技史料》,1985 年第 6 卷
第 4 期。

2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徐振亚:《京师同文馆中的化学教育》,《中国科技史料》,1987 年第 8
卷第 5 期。
6.王扬宗:《关于〈化学鉴原〉和〈化学初阶〉》,《中国科技史料》,1990
年第 11 卷第 1 期。
7.张皓: 《中文化学术语的统一:1912-1945 年》,《中国科技史料》,2003
年第 24 卷第 2 期。
8.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华南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
9.张培富,夏文华:《书籍史视阈中的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考察—基于“民
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的计量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7 年 7 月。
10.王玮:《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 1936 年)》,《内蒙古师
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7 年 11 月第 20 卷第 11 期。
11.王伦信:《民国时期的公共科学馆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
12.吴小鸥 :《近年来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报》,2008 年 5 月,第 7 卷第 3 期。
13.董应龙,朱家楷:《浅析抗战前十年的民国教育》,《西昌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第 20 卷第 1 期。
14.吴又进,柯资能:《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 》,《广
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年 9 月,第 15 卷第 3 期。
15.郭震:《化学与爱国—从近代化学教科书中看国情与爱国教育》,《中
华读书报》,2012 年 4 月 25 日。
16.汪丰云等:《清末民初几本代表性化学教科书介绍》,《化学教育》,
2012 年第 4 期。
17.李雁冰、邹逸:
《我国化学学科的诞生与早期发展:历史经验及当下意义》,
《全球教育展望》,2013 年第 5 期。
18.郭震:《近代的中国化学教育与化学教科书研究情况分析》,《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第 12 期。
19.郭震:《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课程.教材.

2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法》,2014 年 2 月。
20.钟晓媛:《民国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华读书报》,2014 年 9 月 17
日。
21.穆标:《归国留学生与民国初期化学教育的发展》,《江苏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14 年 5 月,第 5 卷第 2 期。
22.钟晓媛:《民国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华读书报》,2014 年 9 月
17 日,第 014 版。

23.郭震:《教科书中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化学教学》,2015 年第 6
期。
24.郭震:《民国时期“复兴”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述评》,《化学教育》,
2015 年第 19 期。
25.郭震:《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变迁研究》,《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6 年,第 36 卷第 17 期。
26.郭震:《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变迁研究》,《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6 年第 17 期。
27. 钟晓媛:《百年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学而时习之”》,《中华读书报》,
2016 年 11 月 9 日,第 014 版。
28.张媛:《近十年来民国中学教育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6 年
第 3 期。
29.郭震:《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栏目设置的变迁研究》,《教学研究》,
2017 年 1 月,第 40 卷第 1 期。
30.郭震:《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栏目设置的变迁研究》,《教学研究》,
2017 年 1 月,第 40 卷第 1 期。
31.郭震:《变革时代中的科学启蒙—近代中国化学教科书的历史沿革》,
《科普研究》,2017 年第 1 期。
32.郭震:《百年来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变迁》,《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7 年第 17 期。
33.钟晓媛:《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中核心概念的百年变化特点》,《课程.
教材.教法》,2017 年第 7 期。
34.徐悦蕾,白欣的《民国时期的福建省立科学馆》,《科普研究》,2017

2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年第 04 期。
35.于鑫、白欣、刘树勇:《民国时期科学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研究》,《自然
辩证法研究》,2018 年第 1 期。

36. 郭震,钟晓媛:《近代化学教科书的发展与研究》,《化学教学》,2018
年第 4 期。

六、学位论文
1.王伦信:《清末民国府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博学
位士论文。
2.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博士学位论文。
3.于桂霞:《我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
硕士学位论文。
4.袁振东:《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史研究所 2006 年博士学位论文。
5.樊冬梅:《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1878-1922)》,华东师范大
学 2006 年硕士学位。
6.解亚:《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1922-1949)》,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
7.代洪臣:《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27-1949)》,华东师范
大学 2006 年硕士论文。
8.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年博士学位论
文。
9.夏文华:《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山西
大学 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
10.黄耀红:
《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8
年博士学位论文。
11.吴又进:《晚清第一本分析化学译著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化学分原》
研究》,中国科技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12.李桂琴:《晚清译著〈化学入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年硕士
学位论文。

2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李文慧:《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发展研究》,河北大学 2011 年硕士学


位论文。
14.张凯:《民国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政策研究(1912-1949)》,安徽医科
大学 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周星星:《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内容演变研究(1912-1937)》,浙江师
范大学 2012 年硕士学位论文。
16.罗燕:《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广州大学 2013 年硕士学位论
文。
17.徐丹慧:《晚清译著《化学鉴原》的翻译与传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18.尹静:《清末中国初等化学教科书概念构成及特征研究》,华东师范大
学,2015 年硕士论文。
19.姚婷:《民国时期中学物理课程研究(1912-1937)》,东北师范大学
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0.李晓楠:《清末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实验部分的变迁研究》,东北师
范大学 201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一:民国时期中学化学课程设置变迁①
设置课程的依据或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校 年级
1912 年《中学校令施 化学(有 化学(有机
行规则》 机无机化 无机化学
学大要)4 大要)4
1 北京高师附中 第一部理
9 化学(3)
2 科学通论
2 (2)
年 第二部工
前 业科理化
学(3)工
业制造(1)
第三部商
业科理化
学(3)工
业制造(1)
南开中学 (文科) (理科)化
化学 3 学6
南京高师附中 第二学 期
化学 4 理
科预备 组
两个学 期
化学 3
江苏省立一中 文科化学
3
上海中国工学 下学期应 应用物理 理科下学 理科上学
高中部 用物理化 化学各 2 期化学 3 期化学 3
学各 2(学 ( 学 分 下学期化
分 3) 4) 学4
1923 年 6 月中小学课 自然科 16 学分(每半年没周上课一小时为一学分)
程标准刚要 普通科第二组(注重数学
自然科学)必修物理、化学、
生物(选习两项,每项 6 学
分,等于 6 小时)至少 12 学
分(至少 6 小时)


郭保章等著:《中国化学教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04-406 页。

2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29 年 中 小 学 课 程 自然科(兼采分科制及混合制)15 学分 化学 8 学分(等


暂行标准 (每学期每周上课一小时,课外自习约一小时) 于 4 小时)
1932 年 教 育 部 订 颁 上学期化 上 学
正式课程标准 学 4 下学 期 化
期化学 3 学6下
学 期
化学 7
1933 年中学规程 上学期化 上 学
学 4 下学 期 化
期化学 3 学6下
学 期
化学 7
1935 年 修 正 中 学 规 上学期化 上 学
程 学 4 下学 期 化
期化学 3 学6下
学 期
化学 7
1936 年 修 正 中 学 课 上学期化 上 学
程标准 学 3 下学 期 化
期化学 3 学6下
学 期
化学 6
1939 年 教 育 行 政 改 上学期化学 4 上 学
进案中中等教育改进 下学期化学 4 期 化
案 学4
1940 年 修 正 中 学 课 上学期化 甲 组
程标准 学 3 下学 实 科
期化学 3 上 学
期 化
学5下
学 期
化学 5
乙 组
文 科
上 学
期 化
学4下
学 期
化学 4
1948 年 修 订 中 学 课 上学期理 上学期理 上 学
程标准 化 4 下学 化 4 下学 期 理
期理化 4 期理化 4 化5下
学 期
理化 5

2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年代南方如上海 上学期化 上 学 上、下学


学 3-4 下 期 化 期大学程
学期化学 学5下 度 化学
3-4 学期 5 3

附录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颁布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选录

1936 年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 目标
(壹)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现象有浓厚之兴趣,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自然现象之良
好习惯。
(贰)训练学生观察,考察,思想,尤其实际应用之能力;使受科学陶冶,能
领会精勤,诚实,敏捷,组织等美德。
(叁)使知化学与衣,食,住,行,及国防之关系。
第二 时间支配
(壹)讲习一学年,每二周五小时。
(贰)实验每二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第三 教材大纲
(壹)空气:
(一)呼吸和燃烧与空气之关系。
(二)空气之成分(氧,氮)。
(三)氧(制法、性质及用途)。
(贰)水:
(一)自然水。
(二)蒸馏水。
(三)水之组成。
(四)氢(制法,性质及用途)。
(叁)食盐
(一)来源及成分。
(二)盐酸(制法,性质及用途)及氧化物。
(三)氯及漂白粉。


《修正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0 期,第 14-17 页。

2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肆)硫:
(一)硫之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二)硫酸(制法,性质及用途)。
(三)硫化矿物及硫酸盐。
(伍)硝酸及硝酸盐(硝石,智利硝石等),黑火药。
(陆)氨(来源,性质及用途)。
(柒)碳
(一)碳之同素体(木炭,煤,石墨,金刚石)。
(二)碳之成因及种类,煤之干馏,煤气与石油。
(三)碳之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四)主要碳酸盐,及天然碳酸盐(方解石,白垩,石灰石,石笋,石钟乳
等,及碱之来源,性质及用途)。
(捌)磷:
(一)磷及火柴。
(二)磷酸及磷酸盐(磷灰石,过磷酸石灰肥料)。
(玖)砷及砒霜。
(拾)二氧化矽及矽酸盐。
(拾壹)玻璃。
(拾贰)硼砂及硼酸。
(拾叁)铁:
(一)铁之种类及性质。
(二)主要铁矿。
(三)铁之用途。
(拾肆)金。
(拾伍)银与货币,装饰用合金。
(拾陆)铂。
(拾柒)钠及氢氧化钠。
(拾捌)铜及其合金。
(拾玖)钙,石灰及水泥。

2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贰拾)镁。
(贰拾壹)锌及白铁。
(贰拾贰)汞。
(贰拾叁)铝,明矾,长石,云母,陶土,陶瓷器。
(贰拾肆)锡及马口铁。
(贰拾伍)铅及颜料。
(贰拾陆)锑及活字金。
(贰拾柒)镍及其用途。
(贰拾捌)酒及酒精。
(贰拾玖)营养素:
(一)食品成分标准。
(二)糖及淀粉。
(三)脂肪及油类,肥皂。
(四)蛋白质,豆腐及乳。
(叁拾)棉,纸,羊毛,丝,人造丝,染料。
(叁拾壹)主要术语:
混合物,化合物,成分,元素。
原子,分子。
物理变化:溶液,溶解,溶解度,饱和,蒸发,凝固,潮解,过滤,沉淀,
蒸馏,结晶。
化学变化:化合,电解,发酵,反应(质量不灭),氧化,还原,分析,
合成。
化学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
酸,盐基,碱,盐,酸性反应,碱性反应,中和。
注意:教材应注意本国物产,凡涉及国防化学时,尤宜加意说明。
第四 实施方法概要
(壹)作业要项
酌量添授化学科应有之特殊教材;是项教材另订之。
(贰)教法要点

2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日常生活所常遇之事物或用实验表示之现象为出发点,使学生对于该问题
发生浓厚之兴趣,然后徐徐引入教材。其顺序不外:(一)提出一二日常所观察
之现象或课室表演所得之结果,(二)提出问题,(三)引入教材,(四)常常
在可能范围内,询问学生,有无其他日常问题,可用本节教材解决者,例如:
空气:
一、扼住动物气管或口鼻后之结果如何?设火油失慎宜用何法熄灭之?引入
空气与呼吸及燃烧之关系。
二、以红磷少许置于浮在水面之软木上,以火燃之,覆以二五〇立方厘米之
广口瓶,令学生注意下列各点:(一)红磷是否有余剩?(二)空气是否有余剩?
(三)所余之部分有多少?—既筒中尚有空气,何以红磷不继续燃烧?由此引入
空气之成分及氧与氮在空气中之比例及氧之性质与用途。
三、铁何以生锈?防止生锈有何方法?由此引入金属氧化物。
注意:关于物产方面,应注意本国材料。
(叁)实验教材
(一)灯之用法及试管中加热法。
(二)玻管手术。
(三)化合与混合物之辨别。
(四)氧之制法及性质。
(五)空气中氧之成分。
(六)二氧化碳之制法及性质。
(七)氢之制法及性质。
(八)净水法—过滤法及澄清法。
(九)溶液。
(十)酸碱之性质。
(十一)中合作用及盐之制成。
(十二)食物之成分(一)淀粉及糖类。
(十三)食物之成分(二)蛋白质及油类。
(十四)纤维之鉴别法。
(十五)去渍法。

2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36 年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 目标
(壹)使学生得知化学之根本知识;对于化学有明确之观念。
(贰)养成学生敏锐之观察力与精确之思考力。
(叁)阐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家庭等之关系,以及利
用自然之方法,并特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之养成。
第二 时间分配
(壹)讲习一学年 每周三小时。
(贰)实验每周一次 每次三小时。
第三 教材大纲
(壹)讲授材料:
(一)元素及化合物。
(二)主要之化学变化。
(三)空气。
(四)氧,臭氧。
(五)氨(空气中取氨法)。
(六)氦及氖。
(七)水。
(八)氢。
(九)过氧化氢。
(十)基本假说及定律。
(1)质量不灭律。
(2)定比倍比定律。
(3)气体反应体积定律。
(4)原子说,分子说。
(5)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序数,原子价,克分子,当量。
(十一)化学式:
(1)原子符号。


《修正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青岛教育》,1936 年第 3 卷第 12 期,第 1-5 页。

2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分子式,构造式。
(3)化学方程式(作法及应用)。
(十二)气体之性质—气体体积与压力及温度之关系。
(十三)溶液。
(1)溶解度。
(2)电离说。
(十四)接触作用。
(十五)化学平衡。
(1)质量作用之定律。
(2)可逆反应。
(十六)卤素:
(1)氯及其化合物。
(2)溴及其化合物。
(3)碘及其化合物。
(4)氟及其化合物。
(十七)盐酸。
(十八)硫。
(1)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2)硫化氢。
(3)二硫化碳。
(十九)硫酸,亚硫酸。
(二十)氨,氢氧化铵。
(二十一)氮之氧化物。
(二十二)硝酸(制法,性质及用途)
(二十三)氰化物。
(二十四)磷:
(1)磷之氧化物。
(2)磷酸。
(3)砷锑铋及其化合物。

2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十五)合金。
(二十六)硼酸,硼砂。
(二十七)矽及其化合物。
(二十八)窑业,玻璃,陶瓷器,珐琅,水泥。
(二十九)碳:
(1)煤之干馏及其生成物。
(2)碳之氧化物。
(3)焰。
(三十)碳化氢及石油。
(三十一)醇,醚,甲醛。
(三十二)油及甘油,肥皂。
(三十三)有机酸:
(1)蚁酸,醋酸,草酸,苯甲酸。
(2)乳酸,酒石酸,水杨酸,鞣酸。
(三十四)糖:
(1)糖类,葡糖糖,蔗糖,麦芽糖。
(2)淀粉,糊精。
(3)纤维素,纸,赛璐珞,人造丝。
(三十五)蛋白质:
(1)羊毛,丝,酪素。
(2)有机肥料。
(三十六)染色及燃料。
(三十七)香精油及樟脑。
(三十八)生物碱类。
(三十九)胶体。
(四十)反应热。
(四十一)电化学。
(1)电解
(2)金属之电动势次序。

2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电镀。
(四十二)碱族元素:
(1)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过氧化钠等。
(2)钾及其化合物。
(3)焰色反应。
(四十三)铜族元素:
(1)铜及其化合物。
(2)银及其化合物。
(3)金及其化合物。
(四十四)碱土族元素:
(1)钙及其化合物;
(2)钡及其化合物;
(四十五)镁族元素:
(1)镁及其化合物;
(2)锌及其化合物;
(3)汞及其化合物;
(四十六)铝及其化合物。
(四十七)锡及其化合物。
(四十八)铝及其化合物。
(四十九)铬,钨。
(五十)锰及其化合物。
(五十一)铁族元素。
(1)铁(生铁,熟铁,钢)。
(2)铁之化合物。
(3)镍,钴。
(五十二)铂。
(五十三)原子构造。
(五十四)元素之周期律。
(五十五)化学与国防之关系。

2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贰)实验教材:
(一)加热法及玻璃管使用法。
(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三)氧之制备及性质。
(四)氢之制备及性质。
(五)水之制净。
(六)硬水与软水。
(七)气体、液体与固体之溶液。
(八)氨之制备及性质。
(九)硝酸之制备及性质。
(十)硫之同素异形体。
(十一)硫化氢之制备及性质。
(十二)硫酸之性质。
(十三)二氧化硫及亚硫酸。
(十四)氯之制备及性质。
(十五)氯化氢及盐酸。
(十六)卤族元素。
(十七)酸,盐基,盐。
(十八)可逆反应。
(十九)碳及其性质。
(二十)酒精之制造及性质。
(二十一)油脂及肥皂。
(二十二)碳化氢。
(二十三)糖类。
(二十四)蛋白质。
(二十五)胶体。
(二十六)金属之电动势次序。
(二十七)钠及其化合物。
(二十八)铜及其化合物。

2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十九)银及其化合物。
(三十)锌及其化合物。
(三十一)铝及其化合物。
(三十二)铅及其化合物。
(三十三)铁及其化合物。
(三十四)硼砂球检定金属法。
第四 实施方法概要
(壹)作业要项
(一)讲习:
(1)讲习前由学生预习教师所指定功课,精细的自修,并参考实验所得之
知识,摘录疑问,以便提出讨论。
(2)讲习时由教师指导,按时讨论,所得结果,由学生逐项笔记,教员随
时检查改正之。
(二)实验:
(1)实验自始至终,由学生单独或同组负责。
(2)实验情形,随时写在一定格式记录本内,工作一经终了,即将报告完
成,送缴教师,不得在课外抄写。
(3)实验完结后,须将用具药品等,整理清洁。
(三)酌量添授化学科应有之特教材;是项教材另订之。
(四)参考:
(1)课程参考 与教材有关之书籍,由教师选定数种作为长期的阅读。
(2)随意参考 与教材无直接之关系,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化学书报,由学校
任选数种,作不定期的阅览。
(附注)
(一)高中化学课程,不应为大学化学之袖珍缩本。
(二)教材之编制应切合心理之进程。
(三)关于理论方面教材,不得超过全部教材之百分之三十。
(四)关于物产方面,应注重本国材料。

2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序(选录)
开明化学新教本 沈鼎三
开明书店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版
编辑凡例
(1)本书系遵照民国二十五年,教育部颁布之修订初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编辑而成,全部上下两册,专供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之用。
(2)本书之化学名词,悉依教育部公布之化学命名原则命名。其有为民国
二十六年教育部召集之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所议决修改之名词,亦经择要改正。
(3)本书每叙一事理,必以日常生活上习见之事物为出发点,然后循序渐
进,并以简单之实验,导出结论。
(4)值此抗战建国之日,化学与国防的关系,为每一国民应具的常识,本
书对此,特加注意。凡本国物产资源的储量产地,各种化学品在国防上的用途,
以及军用毒气的性能和防御法等,都经择要插入。
(5)本书于每章之末各附提要及练习题,供学生记忆温习之用。练习郑并
略举补充读物,以养成其阅读化学书籍的兴趣与习惯,而资进修。
(6)实验为化学教学上主要过程,为使实验得到正确的结果起见,其叙述
自不嫌求详。但为学生阅读者想,则叙述实验之文字过多,反使之不能集中心力
于原理定律之了解。故本书特将实验上应注意之点,移入注脚,使上述困难,可
同时得到解决。
(7)本书每册之末,附有总练习题,供学生做总复习或假期作业之用。
(8)本书内容如有未妥,敬请海内明达,不吝指正!
一九三八年一月 编者

2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标准教材高中化学 阎玉振 王鹤清


文化学社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再版
编辑大意
一、本书系由原著高中化学修改增订而成,适合教育部新订高中化学标准的
内容。
二、本书内容务期适合新标准,而次序则参以著者经验编订之。化学与国防
一章,以列于最后为宜,故本书即列于最后。
三、本书取材,实验与理论并重。重要元素及化合物之工业上制法,性质用
途,叙述特详。
四、本书注意与物理学及矿物学相联络,关于本国矿产,记载尤详。
五、现代化学上新发明之事项,如胶体,生活素,放射性元素及原子之构造
等,皆适量采入,俾学者得明瞭现代化学进步之历程,以增进其科学研究之兴趣。
六、本书插有化学家肖像,并附小传,使学者仰见其风采,想见其为人,籍
对于化学家所发明之事实,得有更深之印象。
七、本书每章之末,附以纲要及练习,以便记忆且资练习;且习题取材,注
重应用,使学者乐于从事。
八、本书所采用之名词,力求适当,且有系统,并附注西名,以便参考。

阎玉振 王鹤清 谨识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

2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中等化学教科书①

一、初中化学教科书
书名 编(著)者 出版机构 出版地 出版时间

近世无机化学 郑尊法,胡荣铨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3 年 2 月国难后 1

郑贞文校订 版

教案式定性分析化 周毓莘著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7 年初版,1931 年

学教科书 10 月 2 版

勃赖克柯能博士实 余兰园编译 东北大学 沈阳 1931 年 8 月

用化学

最新实用化学 (美)勃赖克,
(美) 编者刊 北平 1935 年 6 月 5 版

康能 原著,余兰园

编译

实用化学 (美)勃拉克,
(美) 世界书局 上海 1934 年 4 月版

康乃德 原著,吴静

山译

化学常识 徐特立编 不详 苏区 1934 年 6 月版

化学基础 (日)永海佐一郎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5 年 7 月版

著,郭辉南译,王

若瑶校

最新实用化学(上 (美)布莱克,
(美) 沪江化学社 上海 1936 年 8 月版

下册) 科南特著;徐作和,

钟良芳译述

现代实用化学 陆高谊主编,龚昂 世界书局 上海 1939 年 1 月初版,1941

云编 年 8 月第 2 版

化学纲要 汪向荣编 世界书局 上海 1939 年 5 月初版

最新实用化学(上 N.H.Black, 中国科学图书 上海 1946 年 9 月版

下册) J.B.Conant 原著 仪器公司


王有朋:《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706-725 页。

2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用化学 王洪年编著 新华书店 山东 1949 年 2 月

现代初中教科书化 郑贞文编纂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3 年初版,1928 年

学 第 75 版

新中学教科书化学 钟衡臧编,华襄治 中华书局 上海 1925 年 8 月 2 版,


1832

校 年 11 月 18 版

新撰初级中学教科 郑贞文,郑尊法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5 年 9 月初版,1932

书 化学 辑 年 7 月国难后 12 版

化学精义 (日)高天德佐著,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3 年国难后 2 版

张资模译

初中化学教科书 王鹤清著 文化学社 北平 1930 年 5 月版

新标准初中化学教 王鹤清著 文化学社 北平 1930 年 5 月初版,1934

科书 年 8 月第 6 版

初中教科书化学 刘孟真 著者书店 北平 1932 年 8 月第 3 版

初中化学 钱梦渭编著;龚昂 世界书局 上海 1930 年 8 月初版,1933

云校订 年 2 月第 8 版

初中化学纲要 陈步青编著 华北科学社 北平 1931 年 1 月初版

实用化学 包墨青编 民智书局 上海 1931 年 5 月

初中化学教本 周毓莘编著 大东书局 上海 1931 年 8 月初版,1936

年 1 月 13 版

初级中学北新化学 吕冕南编 北新书局 上海 1931 年 8 月初版,1933

年9月4版

新标准初中教本化 高同恩,蒲善保编, 百城书局 北平 1932 年 8 月初版,1933

学 刘拓校订 年 9 月第 2 版

初中化学 吕冕南,王义铨编 北新书局 上海 1933 年 4 月初版,1936

年修正 4 版

朱氏初中化学 朱昊飞 世界书局 上海 1933 年 7 月初版,1936

年新 6 版

初中化学教科书 曹元宇编 钟山书局 南京 1933 年 7 月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 韦镜权,柳大纲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3 年初版,1947 年

2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化学(2 册) 著 第 235 版

新标准初中教本 程祥荣著 开明书店 上海 1933 年版,1935 年 6

化学 版

初中化学(2 册) 蒋拱辰编;华襄治, 中华书局 上海 1934 年初版,1936 年

华汝成校 13 版

钱氏初中化学 钱梦渭编著,陈之 世界书局 上海 1934 年初版

(2 册) 霖校订

初中化学教本 赵廷炳 开明书店 上海 1934 年 8 月初版,1935

(2 册) 年 8 月第 6 版

初中化学教本(修 赵廷炳 开明书店 上海 1935 年 11 月第 7 版;

正本)(2 册) 1947 年 9 月第 13 版

初中标准教本化学 张资平 中学生书局 上海 1935 年初版;(2 册)

建国教科书初级中 王义钰 正中书局 南京 下册 1935 年初版,

学 化学(2 册) 1945 年 10 月 35 版

新标准文化初中教 沈星五 文化学社 北平 1935 年初版

本 初中化学(2 册)

新标准初中化学 阎玉振 师大附中理科 北平 1936 年初版;1937 年

丛刊社 第2版

中国初中教科书 孙豫寿 中国科学图书 上海 下册,1943 年 2 月 2

化学(2 册) 仪器公司 版,1949 年 2 月 15 版

新编初中化学 华襄治编,华汝成 中华书局 上海 上册,1937 年 8 月初

(2 册) 编,陶鸿翔校 版,1948 年 8 月 52 版

初中化学(2 册) (伪)教育总署编 著者刊 北平 上册 1937 年版;

审会著 下册 1938 年版

开明化学新教本 沈鼎三 开明书局 上海 1939 年 8 月初版 2 册

初中化学(2 册) (伪)教育总署编 著者刊 北平 1939 年 12 月初版

审会著

修正课程标准 钟焕邦编 艺文书社 江西 上册:1939 年第 6 版

初中化学(2 册) 徐谷生校订 下册:1945 年第 3 版

2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定教科书 (伪)教育部编审 新亚印书馆 上海 1940 年 8 月初版

初中化学(2 册) 委员会编纂 广州

新中国教科书初级 李嘉谟,李邵谟编 正中书局 重庆 1943 年 8 月初版;1947

中学 化学(2 册) 年 10 月沪版

最新课程标准适用 包墨青,于占之编 中华书局 重庆 上册:1945 年第 3 版

初中化学(2 册) 下册:1944 年初版

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周文,宋成均, 新科学书店 上海 上册:1949 年修订 2

初中新化学(2 册) 徐子威编著 版。下册:1949 年修

订初版

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金立藩,江慧贞编 文怡书局 苏州 上册:1946 年 7 月初

最新初中化学 版(2 册)

新修正标准初中 甘景镐,倪松茂编 大东书局 上海 1946 年初版,1947 年

化学(2 册) 著;黄福煦校订 第6版

修正课程标准适用 闵世型 世界书局 上海 上册;1946 年第 6 版,

初中新化学 2 册 1948 年 12 月修正 2 版

初中化学 周毓莘 大东书局 上海 1947 年 7 月第 13 版

初级中学 化学 国立编译馆主编 中华书局 上海 1947 年 7 月初版

(2 册) 程守泽编辑

新标准文化初中教 王鹤清 文化学社 北平 1947 年 8 月修正 11 版

本 初中化学(2 册)

国定本初中化学 国立编译馆主编 五联社 上海 上册:1948 年 6 月版下

(最新修订本) 程守泽编辑 册:1948 年 6 月 1 版

复兴教科书化学 2 舒重则重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48 年 7 月修订 1 版

初级中学化学 程守泽 世界书局 上海 上册:1948 年初版

(增订)标准初中 赵东樵,黄培心编 琴庄仪器图书 长沙 1949 年 1 月第 13 版

化学 著;郭德垂等校订 馆

标准初中化学(增 黄培心 学余编印社 长沙 1949 年 8 月新 1 版,

订本) 1949 年 10 月新 10 版

中国科学教科书 孙豫寿 中国科学图书 上海 上册:1949 年 8 月初

2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化学 仪器公司 版

初级中学实用 王洪年 新华书店 北平 1949 年版

化学课本

初中化学 朱昊飞 浙江大学农化 浙江 不详

研究生

初中化学纲要 陈有良 华美图书公司 广州 不详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
书名 编者 出版机构 出版地 出版时间

高级中学化学 阎玉振,王鹤清编 文化学社 北平 1926 年 9 月初版;

教科书 辑 1931 年 11 月第 4 版

大学预科及高中化 王鹤清 阎玉振 文化学社 北京 1926 年版

学教科书

新时代高中教科书 郑贞文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9 年 9 月初版;

化学 1932 年国难后 2 版

高级中学教科书 吴冶民 世界书局 上海 1931 年 8 月初版;

高中化学 1932 年第 3 版

新中华化学(2 册) 黄德浦 新国民图书社 上海 1932 年 8 月初版

朱吴两氏高中化学 吴冶民原著 世界书局 上海 1933 年 9 月初版

朱昊飞增订 1939 年 6 月新 6 版

新标准教材 阎玉振,王鹤清编 文化学社 北平 第 1 册:1934 年 9 月

高中化学(3 册) 第2版

今日的化学(2 册) (美)马克裴松等 商务印书馆 上海 上册:1933 年初版

著;杨春洲译 重庆 下册:1944 年初版

新标准高中实用 王鹤清著; 师大附中理科 北平 第 1 册:1933 年版

化学(2 册) 刘拓校订 刊印社 第 2 册:1934 年版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 郑贞文 商务印书馆 上海 上册:1934 年初版,

书 化学(2 册) 1948 年 67 版

高中化学(2 册) 黄德浦 中华书局 上海 上册:1934 年初版,

2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47 年 11 版

实用化学 N.H.Black,J.B.Conan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4 年 11 月初版

t 原著,孙豫寿译 1935 年第 3 版

勃康实用化学 (美)布莱克,柯 世界书局 上海 1934 年初版,1937 年

南特著 6 月新 11 版

文化高中教科书 沈星五编著 文化学社 北平 1935 年版

高中化学(2 册)

高中化学算数 于一峰 燕北理科教育 北平 1935 年版

研究社

建国教科书 高级 黄素封编著; 正中书局 南京 上册:1937 年 7 月初

中学化学(2 册) 薛德炯校订 版,1947 年沪 64 版

更新高级中学教科 王箴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8 年 7 月初版,

书化学(2 册) 1949 年 2 月第 28 版

最新实用化学 Black, Conant 原 开明书店 上海 下册:1938 年 9 月初

(2 册) 著,顾均正译 版,1939 年 5 月 2 版

高中化学(2 册) 周虞廷 编者刊 北平 1938 年版

高中化学 (伪)教育部编审 著者刊 北平 1939 年 8 月初版

会著

高中化学 (伪)教育总署编 新民印书馆 北平 1939 年 8 月初版

审会编著

高中新化学(2 册) 魏福嘉 世界书局 上海 下册:1939 年初版,

1948 年 10 月 6 版

朱吴两氏高中化学 朱昊飞,吴冶民编 世界书局 上海 1940 年 1 月初版,

(修正本) 著;龚昂云修改 1949 年 4 月第 17 版

大时代高级中学教 于占之编著 兼声编译社 成都 上册:1942 年初版

科书化学(2 册) 王琎,薛愚校订 下册:1943 年初版

最新实用化学 2 册 布莱克,科南特著; 世界书局 上海 1943 年 12 月初版

新中国教科书高级 张江树,章涛编著 正中书局 重庆 上册:1944 年初版

中学化学(2 册) 上海 下册:1947 年初版

2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订实用化学 布莱克,科南特著;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46 年 5 月初版,

孙豫寿译 1948 年 8 月第 3 版

最新实用生活化学 布莱克,科南特著; 上海科学社 上海 上册:1946 年第 3 版,

(2 册) 周文译述 1947 年第 6 版

最新实用化学(改 布莱克,科南特著; 开明书店 上海 上册:1947 年初版

订本 2 册) 顾均正译 香港 1949 年 9 月第 7 版

三、教学辅导书
书名 编者 出版机构 出版地 出版时间

中等化学问题 虞卢,金宏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8 年初版;

精解 1937 年 7 版

化学表解 郭本澜编;郑尊法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0 年初版

校订 1934 年国难后 4 版

自学辅导化学 蔡松筠 中华书局 上海 1930 年初版;

实验法 昆明 1940 年第 6 版

普通化学问题详解 叶少农 南京书店 上海 1932 年版

化学计算问题与 许雪樵 中华书局 上海 1935 年 9 月初版

化学方程式(2 册)

中等化学问题详解 郭振乾,吴羹梅编 开明书店 上海 1936 年 2 月版

著;谭勤余校订

学生化学笔记 舒重则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6 年 10 月版

化学 谭勤余 商务印书馆 长沙 1940 年 12 月版

化学计算与化学 王葭舲,吴沧编著 新中国出版社 上海 1946 年 9 月版

方程式

最新化学难题集解 钱洪翔 北新书局 上海 1947 年新 1 版

勃康实用化学题解 (美)布莱克,
(美) 世界书局 上海 1949 年 5 月新 8 版

科南特著

初中化学指导书 钱梦渭 世界书局 上海 1933 年版

化学提要:初中学 孙兴垣 齐鲁大学 济南 1933 年第 3 版

生会考升学津梁

2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初中化学辑要 艾秀峰,赵果权 新民学会 天津 1935 年版

化学 周宗镐,胡宗风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5 年初版

初中化学参考书 蒋拱辰编; 中华书局 上海 1936 年版

华襄治校

化学试题总解 施惠同,吴崇理编 东方书店 上海 1936 年版

初中化学复习指导 陶世洪 新生书局 上海 1936 年版

化学 张静能 光明书局 上海 1936 年版

初中化学测验 阎振玉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8 年版

初中化学复习指导 钱洪翔 现代教育研究 成都 1942 年 2 月初版;

社 上海 1948 年 7 月沪 3 版

化学难题详解 陈塑南 平津书店 上海 1948 年 7 月初版

初中化学复习 刘遂生编著,吴瑞 正中书局 上海 1948 年 8 月版

年校订。 南京

初中化学提要 刘遂生 中华书局 上海 1948 年 12 月版

化学 何孝宜 神州国光社 上海 1932 年版

高中化学辑要 卓星槎,魏泽生, 新民学会 天津 1935 年 5 月版

赵果权编辑

化学 曹简禹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5 年改订 5 版;

重庆 1943 年渝 2 版

高中化学测验 王蔚华编;曹惠群,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8 年 1 月版

陈岳生校

高中化学复习指导 钱洪翔 现代教育研究 上海 1941 年初版;

社 1948 年 3 月新 3 版

高中化学 张瑞钰 交通书局 贵阳 1942 年 7 月版

高中化学复习进修 张汝训 中国科学图书 上海 1949 年 9 月第 2 版

书 仪器公司

高中化学复习指南 楼纪鸿 春明书店 上海 1949 年版

2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初级中学化学实验课本
书名 编者 出版机构 出版地 出版时间

初级中学化学学生 (日)高田德佐著;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29 年初版;1934 年

实验教程 郑贞文译 国难后 2 版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 谭勤余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6 年初版,1948 年

书 化学实验 审定 6 版

初中化学实验教程 居小石,高季可编 中华书局 上海 1937 年 12 月初版

初中化学实验 赵廷炳 开明书店 上海 1938 年 7 月初版;

1949 年第 4 版

初级中学化学实验 李嘉谟,李邵谟编 正中书局 重庆 1945 年 9 月初版

教程 上海 1948 年 6 月沪版

初中化学实验 金立藩 文怡书局 苏州 1947 年 8 月版

育发初中化学示教 濮齐奋 育发化学公司 上海 1948 年 3 月版

实验

国定本初中化学省 程守泽编辑;张江 正中书局 上海 1948 年 7 月沪 1 版

实验教程 澍,戴安邦校阅

初中化学实验 王洪年 新华书店 山东 1949 年 9 月

2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高中化学实验课本
书名 编者 出版机构 出版地 出版时间

高中化学实验 周志瑞 新智科学社 不详 1914 年版

大学预科及高级中 赵廷炳 北京大学 北京 1924 年 7 月初版

学用书 化学实验

高级中学化学实验 王鹤清 北平师大附中 北平 1925 年 9 月初版;

1936 年修订 8 版

高级中学教科书 赵廷炳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0 年 2 月初版;

化学实验 1932 年国难后 1 版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 赵廷炳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0 年 2 月初版;

书化学实验 1941 年国难后 13 版

化学实验教程 徐善祥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3 年国难后 1 版

朱氏高中化学实验 朱昊飞 世界书局 上海 1933 年 10 月初版

1937 年 1 月第 6 版

化学实验 陈同素编;朱昊飞 黎明书局 上海 1934 年 7 月版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 郑贞文,黄开绳编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4 年 8 月初版;

书化学实验教程 1938 年 10 月 6 版

复兴高级中学教科 王义钰,陈永丰, 商务印书馆 上海 1934 年 9 月初版;

书化学实验 金仲眉,蒋芹编 1948 年 10 月 32 版

新标准教材高中化 阎玉振 华盛书局 北平 1935 年 1 月版

学实验

新标准高中化学实 王毓琦,孙震涛编; 理科丛刊社 北平 1935 年 5 月版

验 刘拓校

高中化学实验 于一峰 燕北理科教育 北平 1937 年 3 月版

最新高中化学实验 金立藩 文怡书局 苏州 1939 年 2 月版

育发高中化学实验 濮齐奋 育发化学公司 上海 1948 年 3 月版


高级中学化学实验 戴安邦 四川省政府教 成都 不详
教程 育厅

2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南京国民政府西北建设初探》,载《大东方》,独立,2017 年 8 月。
《抗日战争时期国防化学教育研究》,载《知识-力量》,独立,2018 年 9 月。

2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记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三年前来山东师范大学复试
的情景仿佛还在昨天,转眼就要毕业了。读研究生的三年是求学生涯中收获最多
的三年,三年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治学,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回想自己七岁就学,业已二十一载,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熬了这么些年终
于毕业了反而恋恋不舍,因为毕业意味着今后读书的机会与时间少了。我跨专业
考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只因为喜欢历史。对历史的喜欢从小便开始了,
这与家庭环境与启蒙教育有关。最早接触历史课程是小学四年级开设的社会课,
从那时便对历史异常感兴趣,至今仍对社会课课本中所展现的虎门销烟、金田起
义、公车上书、武昌起义等事件的彩色插图映像深刻,那时便想知道我们的祖国
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课程也是史地二科。从小喜欢听家里的
长辈们讲以前的人和事,包括社会生活变迁、家人的革命事迹、政治运动等,从
那时我知道自己的家庭是个革命家庭,心中便有了一份荣誉。高中文理分科之前
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高中二年级在文理分科时,明明喜欢文科的我在别人的影
响下(理科好就业)选择了理科,2011 年的高考成绩自然不会理想。谈不上后
悔,一切或许命中注定,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做任何选择都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专
科是在自己家乡的学校泰山学院就读的,学的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因为在理科
中,我对化学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正是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为化学类专业,才有了
想研究近代化学教育的想法。进入大学后有了跨专业升学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
我能通过升学的方式读历史,所以三年的专科生活过的比高中生还紧张,一直在
学习学习,学好化学的同时没少读历史书,泰山学院的万里图书馆便是我读历史
书的地方。当 2014 年山东省专升本公告出来时,感到了一丝丝失望,因为从 2014
年始山东专升本考试不再允许跨专业报考。我只能报考化学类专业,我决定先读
化学的本科,考研再考历史学。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顺利地被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
院录取。入学后即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本科只有二年的学习时间,第一年是
满满的专业课与实验课,第二学年开学后,课程量有所减少,我决定备考 2016
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在选择院校过程中,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山东师范大学的
历史学尤其近代史专业不错,当时担心学校是否可以接受专升本与跨专业的学生

2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报考,为此专门打电话咨询了历史学院的老师,老师告诉我可以报考,让我下定
决心一定要考上山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由于之前并不是历史学专业出
身,并不知道需要看什么参考书,通过网上查询,买全了考研的书,接下来就是
全身心的看书,做笔记,做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 年 4 月的清明节假期接
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拟录取通知,考研成功是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整个考
研过程全凭自己的努力完成,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辅导与支持,现在想想挺幸运
的。入学后,由于年龄大于同班同学,倍感压力,遂快马加鞭,努力学习,三年
间从未有过松懈。回顾自己八年的大学生活,不敢有一丝懈怠,浪费一分钟便心
中有愧。
研究生期间做的最长久的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写作,从选题到完稿历经两整
年时间,用时不可谓不多,期间从查资料到定稿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因我生性笨
拙、才疏学浅、基础薄弱、前期准备不足等原因致使论文未能达到老师的期望,
甚是惭愧!写论文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做历史研究,而且明白了许多道
理,成为了我的一笔人生财富。论文能顺利完成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杜学霞老
师,杜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真诚待人,为人师表,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
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写作大纲到成文、修改,老师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大
到整个文章结构,小到每个注释与标点符号老师都认真帮我修改,不厌其烦。三
年间老师定期跟我们座谈,分享治学经验,了解我们的动态,为我们排忧解难。
学习之余,老师带我们一起登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强身健体。从老师那我学
到了做学问的态度,做人的品格,做教师的责任心,老师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母张维维温良典雅,每学期到老师家聚会时。师母都会询问我们的生活学习就
业情况,师母耐心周到的关心与谆谆教诲,学生也会铭记在心,祝老师和师母永
远幸福!
我要深深的感谢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史学位点的田海林老师、王林老师、李
伟老师、张登德老师、魏永生老师、包爱芹老师、盖志芳老师、刘志鹏老师、刘
本森老师、陈静老师、张世慧老师、史慧佳老师、王德硕老师。老师们学识渊博、
平易近人,对我的论文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同时,诸位老师的课也是让学生
受益终身的。在此,我向诸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三年学习生活期间,能结识一众同学,我深感荣幸。同班同学钟钦武、王仓

2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仓、赵先昌、陆金蒙、于学浩、陈开新、韩婷等,还有师姐席娟,师弟顾润泽、
徐苗、吴健,师妹崔琳、李鑫诺、许婷、黄霄,室友于子浩、赵涛、高寒。感谢
三年间你们对我的帮助,谢谢你们的陪伴,祝各位好友前程似锦。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你们辛勤的养育了我,你们对我
的爱与包容,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动力,谢谢你们对我学业的支持。愿你们永
远健康平安。
临近毕业,二十一年的求学时代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虽然这个句号并不圆
满,但问心无愧。学生时代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生涯的完结,今后仍需勤读书,
做到终身学习。无论今后从事何业,唯愿一不负青春韶华;二不负多年来亲人与
恩师们对我的殷切期望,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在写作过程中,虽然想做到尽善尽美,但因个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不少
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赵庆明

2019 年 5 月 4 日于济南

2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