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0

分 类 号  密 级 


UD C   编 号 

鴻 名 | 舛 心警


硕 士 学 位 论 

椅旁 C A D / C AM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


下 颌磨 牙 的 生 物 力 学 分析 

B i o m ech an ica l  a n a l y s i s  o f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 y  t re a t e d  m a n d i b u l a r  m o l a r s
 

r e s t o re d  w i t h  d i ffe r e n t  fo r m s  o f  C A D / C A M  o n l a y s



阮文豪

导 师 姓 名 闫 文 娟 副 主 任 医 师 

专 业 名 称 口 腔 医 学 

培 养 类 型 专 业 型 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 0 1 9 年 5 月 1 4 日



南方 医科大学 20 1 6 级硕 士 学位论文

椅旁 CAD /CAM 不 同 覆 盖形 式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颌磨 牙 的 生 物 力 学 分 析

B i o m e c h a n i c a l  a n a l y s i s o f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y  t r e a t e d
 

m a n d i b u l a r  m o l a r s  re s t o re d  w i t h  d i ffe r e n t  fo r m s  o f

C A D /C A M  o n lays

课题 来 源 :
广 东省 自 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 ( 20 1 8 A03 0 3 1 3 02 1 3 ) ; 广东

省 教 育 厅 高 水 平 大 学 建设 经 费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临 床研 究 启 动 项 

( L C20 1 6P Y 0 2 3  ) ,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南 方 医 院 临 床研 究 专 项 ( 20 1 8C R0 1 8)

学 位 申 请 人 阮 文 豪

导 师 姓 名 闰 文 娟 副 主任 医 师

专 业 名 称 口 腔 医 

培 养 类 型 专 业 型

培 养 层 次 硕 士 研 究 生

所 在 学 院 第 一

临床 医 学 院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吴 补 领 教授

答 辩 委 员 会 委 员 韦 曦 教授

越望私 教授

邵 龙泉 教授

申 晓青 副 主任 医 师

20 1 9 年 5 月 1 4 日 广州



硕士 学位论 文


椅旁 CA D / CAM 不 同覆盖形式嵌体修复根 管


治疗后 下颌磨牙 的 生 物 力 学 分析


硕士研 究生 :
阮文豪

指 导 教师 : 闫 文娟

摘 

研 究背 景

随 着 椅旁 CA D / C A M 系统 , 适用 于 椅旁切 削 材料 的 发 展及 粘接 材料 强 度 增 加 

椅旁 C AD / C A M 制 作 的修复体 , 如嵌体 、
高嵌体 , 嵌体冠等 ,
被越来越多地应用 于

根管治疗后牙齿 的 修复 中 。 髓腔 固 位 型 可 用 于 增 强嵌体 的 固 位 , 但其是否会影响



牙 体组织应力 分布仍然 有待 商 榷 。 依 据 患 牙 缺损 设计 的 嵌体形式 多 样 , 对于不 同



覆 盖形 式 嵌体 ,
其修复根 管治 疗后 患 牙 的 效 果 如 何 目 前 仍未有全 面 的 研 宄 。 生物

力 学 分 析 是评 价修 复 体 修 复 效 果 的 个重要手段 有 限 元模型 作 为 种力 学分析




一 一

的 髙 效 先进手段 也作为 口 腔 生物力 学领域里 种有 效 的 研 宄手段 在 口 腔学科




, ,

多 领域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但 由 于 有 限元分析 的 假设条件较 多 ,
若单纯采用 有 限元分

析 所得结 果可 能与 实 际情况有 所差 异 。 因此 , 在 本研 宄 结合体外生物力 学实验 



为 有 限 元模 型 分 析 的 理论 结 果 提 供进 步 的 验证和 补 充 也 为 临 床上根 管治 疗后


磨 牙嵌体修复形式 的选择提供研 究 依据 

目 

1 .
探讨髓 腔 固 位 形 是 否 会影 响 根管 治 疗 后 下领磨 牙椅 旁 CA D / C A M 嵌体 修 复

效果 ;
2 .
探讨 何种 牙尖覆盖形式在 力 学分析 角 度 上 效 果最 好 ,
为根 管 治 疗后 磨 牙

嵌体修 复 的理论研 究和 临 床应用 提供参考 





建立 根管 治 疗 后 下 颂 第 磨 牙 的 三种 邻 猞 嵌体修复模型 即 髓腔


C A D / C AM ,

固位型 、
洞底肩 台 型 、 洞底平面 固 位型 , 和 六种 覆盖 形式 CAD / C A M 高嵌体修复模

型 ,
即 覆盖近颊 型 ( A ) 、 覆盖 全部 颊尖 型 ( B ) 、
覆 盖近 舌 型 ( C ) 、 覆盖全部舌尖





 

型 ( D ) 、 覆 盖 近颊及 近 舌 型 ( E ) 及 覆盖全牙尖 型 ( F ) 。
利 用 三维 有 限 元 法模拟

咀 嚼 活 动 进 行 应 力 分 析 并 利 用 威 布 尔 分 析 及 体 外 断 裂 负 荷 试 验 对六 种 不 同 覆 盖

 。

形 式 高 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颌 磨 牙 的 断裂 风 险及 断裂 负 荷 断裂类 型 进 行 比 较 、 

结果


1 、 三种 形 式邻 洽 嵌 体修 复模 型 的 应 力 分布 显 示 , 髓腔 固 位 型 在髓腔洞底 处 能获

得较广泛 的 应力分布 , 并 不 会 增 加 对牙 颈 部 的 应 力 作 用 。 对六种 不 同 形 式覆



盖 高 嵌 体修复模 型 的 应力 分布 显 示 , 修复体 、 牙 体 的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于 咬 合接

触点上 , 覆盖功 能 咬合 区 域 的 嵌体修 复 能减少 应力 对牙体组织 的 传 导 ,


覆盖

全部牙尖形式 高嵌体应力 集 中 于修 复体上 ,


其牙 体组 织 应力 分 布 最 小 

个 咀嚼周 期 内 六种 不 同 覆 盖形 式 高 嵌 体模 型 修复 体 V o nM i 峰值依 次




2 、 , s e s

为 
F 组 ( 2 06 . 8 9  MP a ) , B  组 ( 1 3 7 . 3 1 MP a ) 、 E 组 ( 1 23 . 6 7  MP a ) 、 A 组 ( 1 1 9 . 6 

MP a ) 、 D 组 ( 80 . 5 6 1  MP a ) 和  C 组 ( 79 . 8 4 5  MP a ) , 牙釉 质 V o n M i s e s 峰 值

依次为 : A 组 ( 228 . 5 6  MP a ) , D组 ( 2 1 0 .  4 9  MP a ) 、 E 组 ( 1 74 . 5 8MP a ) 、 C 



( 1 55 . 5 0  MP a ) 、 B 组 ( 1 00 . 9 5  MP a ) 和 F 组 ( 1 4 .  4 1 0MP a ) 。 各组牙本质 V on



Mi s e s 峰值相 似 , 约为 1 9 . 2 MP a 

3 、 2 0 0N 负 荷 下 釉 质 断裂风 险 : E 组 ( 60 . 3 8% ) , A 组 ( 2 4 7 9 % . ) 、 D 组 ( 1 8 7 3 %


. ) 

B 组 ( 1 7 1 5% . ) 、 C 组 ( 1 1 . 3 8% ) 和 F 组 ( 0 . 0 5% ) ; 修复体 断裂风 险接近为零 



牙本 质 断裂 风 险各组相 似 约 3 . 3 5% 。 总 体 断裂风 险 : E 组 ( 6 1 . 7 1 % ) , A 

( 27 . 8 1 % ) 、 D 组 ( 2 1 . 8 4% ) 、 B 组 ( 1 9 . 9 7% ) 、 C 组 ( 1 4 . 3 5% ) 和  F 组 ( 3 .  45% ) 

随载荷增 大 , 各部分 断裂 风险大 小 关 系 不变 



4 、
各 组 离 体牙 断裂载 荷均 值 ( I F ,
FF ) 为 : A 组 ( 1 3 1 4 . 3 7 N ,
2 449 . 1 3N )  ,
B 

( 1 635 . 2 8N , 2 5 8 5 . 9 5N ) , C 组 ( 1 08 1 . 1 0N , 1 5 3 6 . 7 0N )  D组



( 1 305 . 75

N ,
3 0 4 6 1 4N . ) , E组 ( 1 089 .  2 2N , 2 7 8 8 . 7 2N ) 和  F 组 ( 1 362 .  4 6N ,
1 987 . 2 

N ) 。



结论

1 、 利 用 髓腔 固 位 型 固 位 的 嵌体 修复 根管 治疗后 下 颌 磨牙 的 效果优于洞 底平面



或洞 底肩 台 固 位 型 的 嵌体 。 其髓 腔 固 位体不 会增 加 对牙颈 部 的 应力 

2 、
覆 盖近舌牙 尖形 式 的 高嵌体抗 断 裂性最低 , 牙 体及 修复体容 易 发生 不 可 修 复

的折裂 。
覆 盖近颊及 近舌 形 式 的 高 嵌体抗 断 裂性 最 高 , 但 也 因 此容 易 在 高咬

I 



硕士 学 位论文 

合 力 下 发生 牙 体深 部 组织 的 微裂 纹 , 甚至 出 现不可修 复 的 折裂 。 

3 、 相 对于其他五种覆盖形式 嵌体 ,
覆盖全牙尖 的 髓腔 固 位 冠是修 复根管治 疗后

下颌磨牙 的 最优修 复形式 , 能更好地保护 剩余牙 体组织 ,


具 有 较好 的 抗 断裂

性能 

关键词 : 嵌体 椅旁 CA D / C AM 三维有限元 髓腔 固 位冠 根管治疗



I I 



硕士学位论文 

B io m ec h a n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y

 

tre a t e d  m a n d i b u l a r  m o l a r s  re s t o r e d  w i t h

d i ffe r e n t  fo r m s  o f  C A D / C A M o n l ays

N am e  Ru an We n h a o

 : 

S up e r v i s o r :  Ya n We nj u a n

 

AB S T RA C T

B a c kg ro u n d

W i t h  t h e  d e v e o p m e nt  o f  b o n d i n g  s y s t em s  an d  c e r am
l i c  m at e r i al s ,  c e r am i 

r e s t o r at i on s ,
s uc h  as  n ay s
i l
, o n
l ay s ,
etc .

ar e  i n c r e a s i n
g y  b e i n g  u s e d  i n  t h e  r e s t o r at i o n
l 

of  te et h  af
t er r o o t  c a n a l  t r e at m e n t .  Th ep u l
p  c a v i t y  r e t a i n e r  c a n  b e  u s e d  t o  e nh a n c e  t
he

r e t e nt i o n  o f th e 

 p o r c e l a i n o n l ay 
,
bu t wh e th e r
  it  a fe c t s  t h e  s t r e s s d i s t r i b ut o n o f th e
 i    t o ot h

ti s s ue  r e m ai ns  t o  b e  d i s c u s s e d  I n  o n a y  r e s t o r a t i o n  o n e  o r  m o r e  c u s p s  o f  t o o t h  a r e
. l 
 ,

c o v e re d .  Th e  e f fe c t s  o f  d i f fe r e n t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fo r m s  t ore
p ai r  t h e  t e et h  af
ter  r o o t  c an a l

tr e at m e n t h av e n o t b e e n
    o
f ll
y 
st ud i ed .  B i o m e chan i c al a n al y s i s  h as b e c o m e  a n
   i mp o r t a n t

m e a n s  t o  e v a u at e  t h e  e f fe c t  o f
l  re s t o r at i o n s .  Thr e e d m e n s -

i i o n al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an al y s i s

i saw i d e l
y  u s e d  b i o m e c h a n i c al  a n al y s i s  t o o l  We i b u l l  a n a l y s . i sw h i c h  b a s e  o n  fi n i t e

e l e m e nt  a n a l y s i s  i s  a  f un c t i o n  c o m m o n l
y  u s e d  to  c a l c u l at e  th e  f r a c t u r e  p r o b ab i l i t
yo f

br
i t t e  m at e r i al s  b a s e d  o n  t h e o r e t c al  m e c h an c a
l i i l a n al y s i s .  However , 
d u e  t o  th e  v ar
i ous

a s s um p t o n s  o f i  in
f i tee l e m e nt  an a l
ys i s
, 
t here su l t s of  t h e  a n a l y s i s  m a y  d i fe r  fro m  t h e

ac tu a l s it u at i o n .  T h e r e fo r e ,
t he i n v i t r o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 b i o m e c h a n i c a l  m e t ho d c a n p r o v i d e
  
 

ex
p er
i m e nt a l  b a s i s  a n d  f u r th e r  s u p p l e m e n t  fo r  t h e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r e s u l t s  o f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a n al y s i s 

Ob j
e c tiv e

 To  e x
1 .

p l o r e  wh e t h e r  t h e  p u l p  c a v i t y  r e t a i n e r  a f
l fe c t s  t h e  e f fe c t  o f  t h e  c o m p ut e r

a i d e d  d e s g n / c o m p u t e r  a i d e d  m a nu fa c t u r e  ( C A D / C A M )  a
i l l

c e r am i c  o n l ay  re s t o r at i o n


A B S T RA C T
 

of  t h e  m a n d i bu l a r  m o l ar  a f
t e r  t h e  r o o t  c a n a l  t r e at m e nt ; 
2 .  To  e x p o r e  t h e  p r o b l e m  o f
l 

w h i c h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fo r m  i s  o p t m a l  i n  t e r m s  o f  m e c h a n i c a l  a n a l y s i s  To  p r o v i d e
i 
 .

r e fe r e n c e  fo r  t h e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r e s e a r c h  a n d  c l i n i c a l  a
pp li c at i o n  o f  i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af
t e r

r o o t  c a n a l  t r e at m e n t 

Ma te r i a l s  a n d m et h o d s

T hre e  k i n d s  o f  C AD / C AM  M O -

i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m o d e l s  o f  m an d i bu l a r  f i r s t

m o l a r s  a f e r  r o o t  c a n a l  t r e at m e nt  w e r e  e s t ab l i s h e d

, 
n a m e l y  s h o u l d e r  b o t t o m  t yp e ,  la
f 

b o tt o m  t
yp e  a n
d p u l p  c av i t y  r e t e nt i o n

 t
yp e , 
a nd  6  k i nd s  o f c o v e r i n 

g  fo r m s  C AD / C A M

o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m o d e l s  a s  w e l l ,  o nl ay  w ith  m e s i a l  b u c c al  c u s p  c o v e r ag e  ( A ) 9  o n l ay

w i t h  c o v e r a g e  o f  a l l  b u c c a l  c u sp s  ( B ) ?  o n l a y  w i t h  m e s i al  l i n g ual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 C) 

o n l ay  w i t h  c o v e r ag e  o f a l l  l i n g u a l  c u s p s  ( D ) 
, 
o n l ay  w i th  m e s i a l  b u c c a l  c u s
p  an d m e s i a


l 

li n g u a l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 E )  a n d  o n l a y  w i t h c o v e r a g e  o f  a l l  c u s p s  ( F )  T h e  t h r e e .


i n i te  d e m e nt m e th o d w a s  us e d
d i m e n s i o n al  f    t o  s i m u l a t e  th e  c h e w i n g  a c t i v i t y  fo r  s t r e s s

an al y s i s .  T h e  We i b u l l a n a y s i s  and  l i n v i t r o  fr a c t u r e  l o a d
  te st w e re u s e d   t o  c o M P ar e  th e

fr a c tu r e  r i s k  f
r a c t u r e  l o a d  an d  f r a c t u r e  t y p e  o f m a n d i b ul a r  m o l ar s  a f t e r  t r e at m e nt  o f


 

r o o t  c a n a l  w i t h  s i x  d i f fe re n t  c o v e r e d  fo r m s  o f  i nl ay 

R es u lts

1  .  T h e  s t r e s s  d i s t r i b uti o n  o f  t h e  th r e e  fo r m s  o f  MO -

i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m o d e l  s h o w e d

t h at  t h e  p ulp  c av it y 
r e t e nt i o n  t
yp e  c o u l d o b t ai n a w i d e     r an
ge  o f  str e s s  d i st i bu t o n
r i  at

t he  b o tt o m  o f  t h e  p ul p  c av i t y ,  a nd  d i d  n o t  i n c r e a s e  t h e  s t r e s s  o n  t h e  c e r v
i xo f  t he

t o o th .  T h e  s t re s s  d i st i b ut
r i o no f  t h e  s i x  d i fe r e n t  fo r m s  o f o n l a y  r e s t o ra t o n  m o d e  i 

s h o w e d  t h at  t h e  s t r e s s o f  t h e  r e s t o r at i o n  b o d y  w a s  m a i n l y  c o n c e nt r at e d  o n  t h e

o c c l u s a l  c o nt a c t  p o i n t ,  an d 
t h e  o n l a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c o v e r n g  t h e  f un c t i o n a l  o c c u s i o n

 i l

ar e a  c o u l d  r e du c e  t h e  s t r e s s  c o nd u c t i o n  t o  t h e  t o o t h  t i s s u e  I n  o n l a .
y  w i th  c o v e r ag e

o f a l l  c u sp s

, s
tr e s s  w a s  c o n c en t r at e d  o n  t he  r e s t o r at i on , 
s ot h e  s tr e s s  d i st i but i o n
r  of



t he t o o th  ti s s u e  w as  m i nim a l . 

2 I n o ne chew in g cyc l e
.  
 ,
t h e p e a k s o f Vo n

   M i s e si ns i xdi fe r e n t o v e r l a y fo r m s o f o n l ay
 
  

mo de l  r e s t o r at i o n s  w e r e  F
g
ro u
p  ( 2 0 6 8 9  M P a) .
,  B  gr o u p  ( 1 3 7 . 3 1 MP a ) ,  E  g r o up



硕士学位论文 

1 2 3 6 7  M P a)

 and  A  g r o u p  ( 1 1 9 6 5
. MP a .  T h e  D  g r o up  ( 8 0 . 56 1  M P a)  an d t heC


( , )

g r o up  ( 7
9 8 4 5MP a

) ,  the  e n a m e 
l Vo n  M i se s
p
e ak  o r d er :
 gro up 
A (
2 2 8 5 6 . MP a ) 


rou
pD(2 1 0 4 9 . MP a ) , g r o up  E  ( 1 74 5 8MP a .

) , g r o up  C  ( 1 55 . 5 0 M P a)   G r o up B

 ,

1 0 0 9 5MP a. a nd  G ro up  F  ( 1 4 4 . 1 0 MPa .  T h e p e aks  o f  Vo n M  i s e s  i n  e ac h  g r o up




( ) ) 

w e re  s i m i l ar ,  ab o u t  1 9 2  . MP a 

3  . R i s k  o f  e n am e l  r a c t u r e  u nd e r
f  200 N l o a d  G r o up  E  ( 6 0
: . 3 8 % ) , 
G r o up A  (
24 79%




G r o up D   (
1 8 . 73 % ) ,  G r o up  B  (
1 7 . 1 5 % ) ,  G r o up  C  ( 1 1 . 3 8 % )
and  G r o up  F  (
0 05 . % 

T h e  r i s k  o f  fr a ct u r e  o f t h e  r e s t o r at i o n  w a s  c l o s e  t o  z e r o ,  a n d  t h e  r i s k  o f  d e nt i n

fr a c t u r e  w a s  s i m i l a r  t o  ab o u t 3 3 5 %  . .  O v e ra l lf r a c tur e  r i s k :

 gr o up  E  ( 6 1 . 7 1 %) ,  g r o up

A (
27 8 . 1 %) ?  g r o up  D  ( 2 1 . 84 % ) ,  gr o up  B  ( 1 9 97 . % ) ,  g r o up  C  ( 1 4 . 3 5 % ) , 
an d
 gr o up F


3 . 4 5 %) .  A s  th e  l o ad  i n c r e a s e s , 
t h e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b e t w e e n  t h e  fr a c t u r e  r i s k  o f e a c h

 

p ar
t d i d  n o t c h an g e  

4   T h e  m e an  v al u e  o f
.  r a c tu r e 
f l o ad  ( I F ? 
F F)o f  e a c h  g r o up  w a s  g r o u p  : A (
1 3 1 4 3 7N .


2 44 9 . 1 3 N ) s g
r ou
pB ( 1 6 3 5 2 8N .
? 2 5 8 5 . 9 5 N) , g
r o up  C  ( 1 08 1 . 1 0N 1 5 3 6 7 0 ?
. N) 

gr o up  D  (
1 3 0 5 7 5 . N , 3 04 6 . 1 4N ) 5  G ro up  E  (
1 0 8 9 2 2 . N , 2 7 8 8 7 2 . N )
a nd  G r o up 



1 3 62 4 6 . N , 1 9 8 7 . 2 8 N ) 

C o nc l u s i on

1   T h e  e f fe c t  o f
.  i nl a y  w i th  t h e 
p u p  c av i t y  r e t e nt o n  ty p e  o n  t h e  m an d b u a r  m o
l i i l l ar  i s

b e tt e r  t h an  t h at o f t h e    i nl ay w i th 
 s ho ul d er botom   t
y p e an d f l at b o tt o m
   t
yp e .  The pu p

 

c av i t y  r e t a i n e r  d o e s  n o t  i n c r e a s e  t h e  s t r e s s  o n  th e  c e r v i x  o f  t he t o o th 

2   T h e  r e p a i r m o d e  w i t h  m e s i a
. l  l i ngu a l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h as  th e  l o w e s t  fr a c t u r e

r e s i s tan c e  a nd  t e nd s  t o c au s e
 i rr e
p a r ab l e fr a c t u r e s  o n   t he  r e s t o r at i o n an d  t o o th  ti s s ue 

The  o n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w i th m e s al b u c c al  c u s p  a n d m e s a
  i   i l li n gu a l cus
p  c o v e r ag e  has

t h e  h i g h e s t  fra c t u r e  r e s i s t a n c e , 
b ut  i t  i s  t h e r e fo r e  e a s y  t o  c a u s e  m i c r o c r a c k s  i n  t h e

d e e p  t i s s u e  o f t h e  t o o t h u n d e r  h i g h  b i t e  fo r c e
  

3 C o
. M P ar e d  w i t h  th e  o th e r  f i v e  fo r m s  o f c o v e r a g e 

, o nl a y  w i t h  c o v e r a g e  o f al l  c u s p s

 

h e be st p a i r fo r m  fo r h e m a n d b u ar m o ar  a f
t e r  r o o t  c a n a l  t r e at m e n t ,
re re
p ai ri n g
i st     t  i l  l

i i 


AB S TRA C T
 

w h i c h  c a n  b e t t e r  p r o t e c t  t h e  r e s i d u a l  t o o t h  t i s s u e  a nd  p r o v i d e  e n o u g h  f r a c t u r e

res i s ta n c e 

KE YW O RD S  O n : l ay s ;  C o mp u ter  ai d e d d e s i g n / c o m ut e r  ai d e d m a nu fa c t u r e



;  T h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  f i n i t e  e l e m en t ;  E nd o c r o wn  R o o

tca n al  t h e r a p y

i 



硕 士学位论文
 

目 

摘 要  

AB S TRA C T   . " ? ? ? i

m W  

第 一

章 不 同 洞 底 形 态 固 位 型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颌 第 一

磨牙

有 限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 

1 材料和 方 法  

2 结果  1 

3 職  20

第二章 六 种 不 同 牙尖 覆 盖 形 式高嵌体修 复根 管治疗 后 右 侧 下颌 第




磨牙有 限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 2 



1 材料和 方 法  2 

2   27

3 舰  39

第三章 威 布 尔 断 裂 风 险 分析  4 

1 材料和 方 法  4 

2 结果  42

3 舰  47

第四章 断裂负荷试验及 断裂 类型分析  50



1 材料和 方法  50

2 结果  55

3 辦  60

全文总结  63

参考文献  64


 
m 

_  70

麵 1  70

麵  2  74

_ 3  80

翩 ll  4  84

_ 5  9 

中 英 文缩 略词 对 照表    96

攻读 学位期 间 成果  97

致 ll
i  98

南 方 医 科大 学 学位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 99



硕 士学位论文


前 

因 龋坏而 导致 的牙髓病 和 根尖周 病 是我 国 牙 齿缺 失 的 主 要 原 因 , 根管治疗



是 目 前 治 疗 牙 髓病 和 根尖 周 病 的 唯 有 效方式 而 口 腔是 个有 菌 环 境 冠方


一 一

。 ,

或 根方 微 渗漏均 将 导 致根 管治 疗 失 败 ⑴ 。 为 了 预 防 根 管 系 统 或 根尖 区 的 再 感

染 , 根管治疗后 患 牙 的 修复显 得尤为重要 。 同时 ,


对于根管治 疗后 的牙齿 , 

于深龋 、 磨损 或 外 伤 等 原 因 以 及 根 管 治 疗过程 中 进 一

步 的牙 体预备 , 牙体硬组

织结构丧失严重 , 使得 患 牙 的 抗折性 明 显减弱 [


2]

所以 , 完 善 的 冠 部修 复 还应

恢 复缺失 的牙 体硬组织及 冠部形态和 功 能 ,


并 为 患 牙 及修 复体提供足 够 的 强

度 ,
以适应功 能性应力 而预 防 冠折和 根折 。
因而 ,
为根管治疗后 的 患 牙寻找最


理想 的 修 复方式具有重要 的 研 究意 义 

根管治 疗后 修 复 的 方式有 多 种 ,
如 复合树脂直接充填修复 、 嵌体或 高嵌体

修复 、 全 冠修 复 、 桩核 冠修复等 。
传 统观念倾 向 于 根 管 治 疗 后 的 牙 齿 需 采 用 全

冠或桩核冠修 复 。
但全 冠 、 桩 核 冠 的 预备 需磨 除 大量牙体组织尤其是 牙颈部 的

牙体组织 导 致 牙 齿抗力 性 能 进 步 降低 容 易 发生根折 微渗漏 等



嵌体


[ ]

, , 、 , 。

是 种 嵌入牙 体组织 内 部 用 来 恢 复 牙 齿形态和 功 能 的 间 接修 复 体 髙嵌体属




, ,

于嵌体 的 种 由 M O D 多 面 嵌体衍变而来 是 特殊类 型 的 嵌 体 根据




, ( ) , 。

AA D C A m e r
i c an
(
 a s s o c i at i o n  o f  D en t a l  C o n s u l t a nt s ) 的定义 , 嵌体 既 不 支 持 也 不

替 代牙齿 的任何 个牙 尖 而高嵌体则 覆盖 个或者多 个 牙尖 它 越过 牙 齿 的





1 ,

牙尖 , 并且 伸 展 到 所覆 盖 牙尖 的颊 、
舌和 近 、 远 中 斜面 。 近年来 ,
随着粘接技

术 的发展 ,
根 管 治疗后 患 牙采 用 高嵌 体修 复 的 优势 增 加 , 其可 利 用 髓腔 固 位

形 、 树脂粘接 固 位 , 降低对机械 固 位 的 要求 , 有 利 于保存剩 余牙体 组织 [


4]
, 更满


“ ”
足牙 体缺损修 复 微创 的原则 , 逐渐被广大 医 生 及 患 者 认 可 。 Homsy 等 [
5]


床 比 较 了 瓷嵌体 高嵌体修 复 活髓或死髓后 牙 / , 经过 2 年 的 临 床观察 , 发现采 用



瓷嵌体 高嵌体修 复 的 后 牙 / , 死髓牙 组和 活 髓 牙 组之 间 无 差 别 。 O zyo n e y 等 [


6]


床评价 了 玻璃 陶 瓷 高 嵌体修 复 根管 治 疗后 严重缺损 牙 齿 的 效 果 , 经 4 年 的 随访



评价 , 成功率为 92 5 . % 。 这些研 究都证 实 了 对于 瓷 嵌体 高 嵌体修复 根管 治疗后



 /

死髓牙 的 临 床有 效性 

大部分学者认为 , 相 对于 嵌体而 言 ,
高嵌体 修 复可覆 盖 缺损 的 牙尖 , 大为






MW 

减少 牙折 的可能 等 对存 在 缺 损 的 下颂第 磨牙 分别进




0]
MOD
7]
Ya m a n e
1 一
[ [
。 l ,

行 I P S  E mp r e s s  I I 铸瓷和 L AVA 混合 陶 瓷材料制 作 的 全瓷嵌体和 覆盖颊尖 的 高



嵌体修复 , 进行三 维有 限 元分析 , 全 瓷 高嵌体修 复 时 牙体组织承受 的 应力 较



小 , 从而 得 出 高 嵌 体 能 更好地保护 剩 余牙 体 组织 ,
降低牙体折裂 的 风 险 

te g a V L
Or 
等 則对 400 颗根 管 治疗后 的 后 牙进 行全 瓷 修 复 ,
临 床观察 9 年 

得 出 未行覆盖牙尖 的 修复治 疗 ,
失 败 率 是 行 覆 盖 咬 合面 修 复 治 疗 者 的 6 倍 。 

亦 有 学 者 认为 全 瓷 高嵌 体修 复 并 没有 提 高 患 牙 的 抗 折 强度 [ 9]
, 这可能与 选择 的

牙 位 以 及 预备方式 的 差 异有关 。 对 于 更广泛 的 牙 体组织 缺损 ,


覆盖整 个 咬合 面

的 形 式 的 修 复 体 设 计 依 然 是 被 多 数人 所 推 荐 的 , 当 高嵌 体设计为覆盖 全 部 咬 合

面时 即 为超嵌体 。 针对根管治疗后 患 牙 , 超 嵌体 可利 用 髓腔进 行 固 位 , 增加髓



腔 固 位形态 称之为髓腔 固 位冠或是髓超嵌体 等 的 研 宄 建 议 缺损 累




1 Q] 1 1


。 L n i
[ ]

及 两侧邻接面 的 根 管治 疗后 的 后 牙 ,
典型 的 MO D 缺损 , 应采用 髓腔 固 位冠 的

方式修复 以 对 抗 咬 合 压 力 并 防 止 牙 尖 的 侧 方 折裂 等 应 用 三 维有 限 元 与


1 2]

。 L in [

We i bul l 分析 了 全 瓷高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和 传 统全冠所受 的应 力 ,


结果表 明 : 

腔 固 位冠 的 釉质 、 牙 本质 和 粘 接剂 所 受应 力 是三 者 中 最 小 的 。
目 前的

些临床

研 宄表 明 [
] 3]
, 髓腔 固 位冠 的 成功率介 于 94 % ?
1 00% , 其 临 床表 现 类 似 甚 至 优 于

传 统 的 桩核 冠修复 

嵌 体 的 制 作 方 式 有 传 统 的 印 模 法及椅 旁 c o m p ut e r  a i d e d  d e s i g n / c o m p ut e r

a i d e d  m a nu fa c t u r e  ( C AD /C A M ) 制 作法 。 C AD / C AM , 即 计算机辅助 设计与 计

算机辅助 制 作 , C AD 是 指 借助 计 算 机 硬 件 和 软 件 生 成 并 运 用 各 种 数 字 和 图 形 信

息进行产 品 的 设计 , C AM 是 指 由 计 算 机 控 制 的 数控 加 工 设 备 , 如 数控 车 床 、 

床等对 产 品 进行 自 动 加 工 成形 的制 作 技术 。 牙科 C A D / C AM 系 统通过 口 内 摄像

头采集数字化 印 模 , 可 以 省 略传 统修复体制 作过程 中 的 取模 、 灌 模等 中 间 环



节 ,
有利 于 减少 误差 , 并 且 采 用 数 控 机床 切 削 制 作 , 所获得 的 修复体精 确 度

髙 、 临床修 复效果好 , 愈来愈 受到 广大 患 者和 医生们 的青 睐 。 研 究证 明 



C A D / C AM 系 统可 制 作传 统方法所不 能 制 作 的 复 杂 修 复体 ,
并可 显 著 减少 修 复

体的制作时 间 大 量研 究证 实 椅 旁 系 统 数字 化 修 复 技 术 的 临 床


4]
C A D / C AM



成功率较高 具有 与 传 统修复 相 似甚至 是更优 的 临 床疗效 因 此也得到 越




1 5
[ ] ]

, ,

来越广泛 的 应用 。 伴 随着椅旁 C AD / C AM 技术 的 飞速发展 ,


使 得 全 瓷修 复体 的





硕 士 学位 论文


制 作 更加 地精准和 高 效 

导 致 嵌 体修 复 失 败 的 常 见 原 因 是 嵌体 材 料和 牙 体 的 折 裂 、
嵌体的 脱落 以 及

牙本质 过敏等 而牙体 嵌 体复 合体 的 应力 过度集 中 是 导 致 失 败 的 个重要





1 6] 一

因素 对 牙 体 嵌 体 复 合 体 的 生 物 力 学 分 析 已 成 为 评价 修 复 体 修 复 效 果 的
7]





[ -

重要 手段 有 限元模 型作 为 种 力 学 分析 的 高 效 先 进 手 段 也作为 口 腔生物力





学 领域里 种 有效 的 研 宄手段 在 口 腔 学科多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具有 良好 的




, ,

几 何相 似性及力学相 似性 ,
对 应 力 的 内 部状态及 其他 力 学 性 能 定 量测 定 都 具 有

较好 的 代表性 ,
并 能 通过 计算 机 进 行 庞 大 的 数据 处 理 ,
得 出 准确 、 直观 的结果


8]
之 前 大 量 有 限 元 研 究 均 证 实 其 与 实验分析法 的 结 果 有 较 高 的 相 似 性 9 列

[ 1
[ ,

。 

到 目 前为止 , 亦有大量 的 国 内 外 学者运用 三维有 限 元法对牙齿 的修复形 式进行



了 相应的研宄 。 Y a m an e l
等 [
7]
采用 三维有 限 元分析 的 方法 , 分别 对 比 了 对存有


MO D 缺 损 的 下 颌第 磨牙 使用 掏瓷和 L AVA 复合材料 陶 瓷


, I P S E mp re s s I I

制 作 的 全 瓷 嵌 体 和 覆 盖颊 尖 的 高 嵌体 修 复效 果 差 异 。 D ar
tora 等 [
2 1

对不 同 髓腔 固

位深度 的髓腔 固 位 冠修 复根 管治疗后 磨牙 的 应力 分布情 况进 行 了 三维有 限 元 分



析 ,
发现越深 的 固 位深度 能有 更 良好 的 应力 分散 的模式 , 解释 了 其离体牙力 学

实验 的 结 果 王慧媛 等通过有 限 元法 探讨 不 同 牙体预备 形式 的 高 嵌体修 复


22]



根 管 治 疗 后 的 下 颌第 磨牙后 其 牙 体组织 受 力 的 不 同 得到了 与 以往 的力 学




, ,

研宄相 符的 结果 

三 维有 限 元 分 析无 疑 是 体外 预测 修 复 体表 现 的 最 佳 方 法之 一


但 由于模型

的 曰 趋简 化及假设条件较 多 ,
其分析结果存有

定 的局 限性 , 模拟 建模 分 析所

得结 果与 实 际情 况可能存在偏 差 。 实验生物 力 学依 旧 是检验 生物 力 学分 析有 效



性 的 金标准 因此 有 必 要 通 过 实 验生 物 力 学对 三 维 有 限 元生 物 分 析 的 结 果
23



[ ]
。 ,

进行补 充及检验 。 断裂 负 荷 试验是研 宄 断裂力 学 的 主要 实验手段 , 广泛应用 于



评 价材料和 修复 体 的 抗折裂性 能 。 同时 ,
对 于发生 了 修复 后 牙体 断裂 的 患 牙 

评估其剩 余牙 体是 否 支 持 二 次 修 复是 临 床 工 作 中 需 要考 虑 的 影 响 患 牙 愈 后 的 重

要因素 。 因 此对修复体 牙体 的 断裂类型 的 分析也十分重要 -

。 目 前 , 国 内 外学者

在 口 腔领域运用 断裂 负 荷试验进行 了 大量 的 研 究 。 G uo 等 [
2 4]
运用 断 裂 负 荷 试验

对 根 管 治疗后 下 颂前 磨 牙 ,
采用 髓腔 固 位 冠及传 统桩核 冠修复后 的 断裂 负 荷 及

断 裂类型进行 了 比较分析 等 模拟 咀嚼 疲 劳 后 再进 行 断 裂 负 荷 试验
25
。 E n der [ ]






tJ W 


并结合 使用 扫 描 电 子 显 微镜观察 , 对 C A D / C AM 玻璃 陶 瓷及 聚 合物 陶 瓷 嵌体 的

边缘适应性 ,
断裂载荷 和 破坏 类 型 进 行 了 探讨 。 这些研 宄都 为 临 床修 复方案及

材料 的 选择提供 了 实验依据 

然而 , 临 床 所 见 的 牙 体组织 缺损 复杂 多 样 , 牙 尖缺损 的 情况亦 各 不相 同 



在 设计覆 盖 缺损 牙尖 的 形式 时 多 数 医 生均根据 自 身 临 床经验 设计 , 并无 明 确 的



设计指导原 则 。 对不 同 牙 体 缺损 情 况 的 患 牙 究竟 应 该 釆取 何种 形 式 的 嵌体修

复 前 尚 无全面 的 研 宄 因 此对不 同 覆盖牙尖形 式 的 嵌体修复效果 做 全面




, 目 。

的 实验生物 力 学 分析 , 是 本 课 题 着 重 关注 的 问 题 

综 上 所述 , 本研宄拟 : 1 、 建立 髓 腔 固 位 型 , 洞 底 肩 台 及 洞底 平面 固 位 型 嵌

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颂 磨 牙 三维有 限 元模 型 ,
模拟 日 常咀 嚼活动 行有 限元生物

力 学分析 , 探讨深入髓腔 的 中 心 固 位形是 否 会影响 根 管治 疗后 下颌磨牙椅旁



C AD / C AM 嵌体修复效果 ;
2 .
建立不 同覆盖 牙尖形式 的 嵌体修复根管 治疗后 下

颌第 磨牙 的 三维有 限元模 型 通过动态 载荷及 区 域 分 布载荷 方 式模拟 日 常咀




嚼活动 行有 限 元生 物力 学 分析 ,
探讨 何 种 牙 尖 覆盖形 式在 应力 分 布 角 度 上 效 果

最好 ;
3 、 运用 威布 尔 分布 , 绘 制 出 上述各 组 牙 尖覆 盖模 型 的 失 效概 率 与 荷载 的

关系 曲 线 图 , 分 析 各 组 模 型 的 断裂 风 险 ;
4 、 进 行离体牙 断裂 负 荷 实验 , 比较 断

裂负 荷大小 并 结 合 扫 描 电 镜 对 断 裂 类 型 进行 分 析 进 步探 究不 同 牙 尖覆盖


, ,

形 式对 嵌 体 修 复 效 果 的 影 响 ,
为根管治 疗后 磨牙嵌体修复 的 理论研 宄和 临 床应

用 提供参考 





硕 士学位论文


第 一

章 不 同 洞 底 形 态 固 位 型 嵌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颌

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如 上述 分 析 所述 , 全 瓷 嵌体 更 多 地依靠树脂 粘 接 固 位 , 不 再要求 有 严格 的

固 位形 。
对于根 管 治 疗后 的 患 牙 , 采用 髓 腔 固 位 增 加 粘接面 积 , 可 以 提供更好

的 粘接 固 位 效果 。 但 嵌 体 增 加 了 较 深 的 髓腔 洞 形 是 否 可 能 会增 加 牙 体 发 生 折 裂

的 风 险仍 然 有 待探讨 。
本 章 节 通过 建 立洞 底 肩 台 型 、 洞底平面型和 髓腔 固 位型

邻 拾 嵌 体修复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颂 磨 牙 三 维有 限元模 型 ,
模拟 日 常 咀 嚼 活动 行有 限

元生物力 学分析 , 探讨 分 析三种 洞 底形态 嵌体修 复根管 治疗 后 下 颂 磨 牙 后 哪 种



修复 效 果 最好及 深 入髓 腔 中 心 的 固 位体 是 否产 生 应力 集 中 

1 材料 和 方 法

1 . 1 实 验材料

( 1 ) C T  扫 描机  M i cr o -

CT P : l an m e c a P r o M a x  3 D
 ,
芬兰 

( 2 ) 仿 真 用 计算机硬件配 置 : I nt e l  X e o n

R) E 3

1 2 3 0v 33 3 . GHz ,


3 2G 内存 

( 3 ) 仿 真 用 计 算 机操 作 系 统 : W i n do w s  8  P r o fe s s i o n a l  ( 6 4 b i t 

( 4 ) 仿真用 软件 

( l ) M imi c s  1 0 0 1 .
, 医 学 三维重 建软件 , Ma te i al i s e
r 公司 , 比利 时 

( II )  G r o m agi c  1 2 , 逆 向 工程软件 , G eo mag i c 公司 ,


美国 

( m )  S o l d Wo rk s  2 0
i 1 4 , 三维  C AD  建 模软件 , D a s s au l t 公司 , 法国 

( I V  ) An s ys  Wo rkb e n c h  1 6 2 . , 通用 有 限元计算软件 , A n s ys 公司 ,


美国 

1 . 2 实验方法

( 1 ) 样本选择

参 照 我 国 正 常 恒 牙 牙体 的 测 量 数据 [
26 ]
, 选择 临 床 上 接 近 均 值 , 牙体组织完

整 的 青年 右 侧 下 领 第 一

磨牙

例 

样本扫 描 及 右 侧 下 颂第 磨 牙 实 体模 型 的 建 立


( 2 )

嘱 样 本 志 愿 者 戴 咬 合板 ,
防止上下颌牙齿接触 。
采用 M i c ro  C T 对其 下 颂骨

区 域进 行 扫 描 ,
扫 描条件 设为 :
骨组织 窗 薄层扫 描 ,
层 间距为 2  mm ,
以 获得




第 章 不 同 洞底 形态 固 位型嵌体修复根 管治疗后 右侧 下 颂第 磨 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建 立及 分 析



样本右侧 下 颌第 磨牙及其牙周 组织 的连续 图像 将所得 图 像 以 D C OM 格式




, I

输入三维重 建 软件 M i m c s1 0 0
i . 1 中 ,
调 整合适 的 灰度 , 以 得 到 清 晰 的 骨骼轮廓

图 M 由 于有 的 部 分 牙 周 组织及 骨 头连在 起 所 以 需要进行局 部提取处理




。 ,
( )

( 图 1




对其进行 M as k 蒙 皮处理之后 , 以 STL 格 式文件导 出 , 包括整个牙

体 、 牙釉质 、 髓腔 。
将前面得到 的 S TL 文件读入 Geomag i c1 2 , 进行逆 向 工程

重建 的 工作 图 对三维模型进行光滑 打磨 去 噪等 系列 图 像处理


( 1 ) 。 、 、 

进入 多 边形 处理阶段 ,
然后 对模型 进行 曲 面 片 分布操作 , 最 后 封装 曲 面实体

化 , 生 成三 维 图 形 I GE S 文件格式 。 根据 已 有 的模型尺 寸 ,
利用 S o l d w o rk s
i 

20 1 4 进行牙体 的三维实体 建模 ,
并建好皮质 骨 、
松质 骨 、 牙周 膜 、 以及牙体组

织各 部分 得到右侧 下颌第 磨牙 的 实体模 型 图


, ( 1

4 ) 

_■

 F g i .  1

1  Tw o

d men s o n a




右侧 下颌第

 d men s o na
i i l

i
磨牙 —

mag e so f
维 图 像导入

 t h er
i g 

h t m an d b u arf
i m


i cs



ir s t  m o a r  w e r e

 l

i m p o rt e d  n t o  t h e  M mi c s  s o f
i i tw a r e




硕 士学位论文 



图 1

2M im c s i
局 部提取处理右侧 下颌第
i/


磨牙 图像

F g i .  1

2 M i m c ss o f
i tw a r e  i su s e d  t o  e x tr a c t  a n d  p r o c e s s  th e  r
i g
h tm a n d b u arfr s tm o ar m a g e s
i l i l i 

f F i
g .  1 

3 G e o mag i cs o



3

G eo mag

tw a r e  p r o c e s s  t o  r e c o n s t r u c t





c 处理流程不 意



t h er
i gh tm a n d b u a
i rf
ir s t  m o l a r  m o d e
l 

图 右 侧 下 颂第 磨牙模 型



F -

4T h e m o d e  of h eri g h tm a n d b u a rf


i r s tm o a r


g t
i .  1 l  i l l

洞底肩 台型 洞 底平面型及髓腔 固 位型 嵌体修复根管 治疗后右 侧 下 颌第




( 3 ) 、




第 章 不 同 洞 底 形 态 固 位 型 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建立及分析


一 一

磨 牙 的 实体模 型 的 建立

在 所得 的 右 侧 下 颌第 磨 牙 实体模 型基础 上 使用 软件模




, S 〇 l d W 〇r k S 2 0
i 1 4

拟开髓根管预备 以 及洞 底肩 台 型 、 洞 底平面 型及髓腔 固 位型 3 种 邻 猞 嵌体修复



的牙体预备 ,
完成牙体及 嵌体修复 体 的 装配 ,
得到三组邻 猞 嵌 体修复 的 实 体模

型 ( 图 1

5 ) 

1 ) 洞底肩 台 型 

① 洽面洞深 侧壁外展 约 銀壁 宽 深 邻面箱型洞 型


°
2  mm , 6 , 1 mm , 1  mm 

龈壁位 于 釉 牙 骨 质 界上 1 . 5 龈壁底 平 ,
各壁无倒 凹 ,
洞缘线 角 圆钝 

② 根管 口 封闭 : 去尽腐质 , 去 除髓室 内 根管 口 1 _ 的 根管 充填材料 ,


用 复合

树脂封 闭 根 管 口 并 填平至洞 底 

2 ) 洞 底平 面型 

① 洞 深 2 侧 壁 外 展 约 洞 底呈平面 洞缘线角 圆 钝
°
6 , , 

② 根管 口 及髓室与平面对接式 致



3 ) 髓腔 固 位 型

① 铪面洞深 侧壁外展约 洞缘线角 圆钝


°
2_ , 6 , 

② 根管 口 封闭 :
去尽腐质 , 去 除髓室 内 根管 口 l mm 的 根管 充填材料 , 用 复合

树脂封 闭 根 管 口 并填平髓室底 ; 固 位洞深 2 调 磨 髓腔 形态 , 使用 复合树脂



充 填 以 消 除髓 室 壁倒 凹 使洞壁形成 的 外展度
°
, 2 -

5 

 W 1


A B





硕士学位论文



W m w

mk








图 1

5 : 3 组邻 价嵌体修 复 的 实体模 型 。 A :
洞底肩 台型 ;
B :
洞底平面型 ;
C :
髓腔 固位

型 

F g i l 

5  T hr e e  k i n d s  o f
:  C A D / C AM  M O -

i n ayr e s t o rat o nm o d e


l i l s .  A : S h o u d erb o to mt

yp e ; 
B F

l at

b o tt o m  t
yp e ;  C : P u l p  c av i t y 
re t e n t i o nt
yp e

4 洞底肩 台 型 洞 底 平 面 型 及髓腔 固 位 型 嵌体修 复 根管 治疗后 右 侧 下颌 第




( ) 、

磨牙 的 有 限 元模型 的 建立

将装配好所得 的 三种 邻 拾 嵌体修 复 实 体模 型 导入 A n s y s  Wo r k b e n c h  1 6 2


中 , 进 行 布 尔 运算 ,
并将 各 部 分材料 的 力 学参数进行 赋值 ( 表 1

1 ) ,
然后进行

自 由 网 格划 分 , 单元为 So l i d1 85 实体单元 ,


得到 洞底肩 台 型 、 洞底平面型及

髓腔 固 位 型 3 种 邻 拾 嵌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颌第 一

磨牙 的有 限元模型 图 (









各 工 况节 点及 单 元 数量统计如 表 1

2 所示 




第 章 不 同 洞底形态 固 位型嵌体修复根 管治疗 后右 侧 下 颌第 磨 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建 立及 分 析


一 一

^T 




图 1

6 洞 底 肩 台 型 邻 袷 嵌体 有 限 元 模 型 

F g i .  1 

6Th e f n i t e e l e m e n t  m o de
i l  of  s h o u d er b o tom
l   t
yp e  C
A D C AM M O
/ 

i nla y 



_


图 1

7 洞 底平面型 邻 铪嵌体有 限元模 型 



F g i .  1

7  T h e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o d e l  of  fl a t  b o t o m  typ e  C AD C AM M O
/ 

i n a

y 

1 


硕 士学位论文
 

mtA m




图 1

8 髓腔 固 位型邻 拾嵌体有 限元模型 



F 8 T h ef n ee l e m e n tm o d e lo f


p u pc a
v y  r e t e n t o n  t yp e  C A D / C A M  M O n a
- -

1 t t

i i

i .  i l i i l 

表 各 部 分材料力 学 参数
2 27 3
_


1 1




1 1

Ta b .  1

1  M echan i cal
 p ro p e t e so
r i f materi a l  si ne a c h p ar

t  of  t h e  m o d e l

材 料 名 称 弹 性 模 量 ( G P a ) 泊 松 比

牙 釉 质 8 4 . 1 000  0 33

.

牙 本 质 1 8 . 6000  0 3 . 

牙 周 膜 0 . 0689  0 45

.

密 质 骨 1 3 . 7 000  0 . 3 

松 质 骨 1 . 3 7 00  0 . 3 0

V i t aS u
pr i n i t
y( VS  70 ) . 0000  0 23

.

流 动 树 脂 3 0 0000 .  0 45

.

表 1

2 三 组模 型节 点 与 单 元数 统计

Ta b .  1

2 N umb ero f e em e nt s a n dn o d e l so f  t h e  thr e e  m o d e l s 



模 型 分 组  单 元 数 节 点

洞 底 肩 台 型 6 2 6 3 0 9 8 89 1 22

1 


第 章 不 同 洞 底 形 态 固 位 型 嵌 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额第 磨 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建 立及 分 析



洞 底 平 面 型 6 2 5 8 5 4  8 8 8 3 3 

髓 腔 固 位 型 6 2 6 4 5 5  8 8 9 52 

( 5 ) 实验约 束条件及加 载负 荷

假设所有材料均 为连续 、 均质 、 各 向 同 性 的 线 性弹性体 ( 牙骨质 和 牙本质



弹 性模量 极 为接近 , 且牙骨质 较薄 ,


故简 化为牙本质 ) 。 各 界面均 为 固 定接触 

无相 对滑动 

加 载方 式为静态加 载 ; 加 载方 向 为轴 向 垂直加 载 、
颊向舌 45 度加载 、 舌向

颊 45 度加载 ; 轴 向 加 载时加载 点共 8 个 近 中 颊尖

、 远 中 颊尖 、 远 中 尖颊斜 面

拾 1 /3 三点 , 近 中 颊尖 、 远 中 颊尖 、 远 中 尖舌斜面 猎 1 /3 三点 , 近 、 远 中 舌尖颊

斜面洽 1 /3 两点 )
; 颊向舌 45 度加载 时 的加 载点共 3 个 近 中 颊尖 (
、 远 中 颊尖 

远 中 尖 的颊斜面 he l / 3


舌 向 颊加 载 时加 载 点 3 个 近 中 颊尖 (
、 远 中 颊尖 、 远中

尖 的 舌斜面 每 个加 载 点 的 载荷均 为
3 2]
he l /3


3 5 N [

。 ( 图 1

9 

B  no * nu l

 C C? |


o f  nor nvi 

f ww  f o f

t 

T nv  l  i
 ^ ^  T m*i

 i  

2 0 1 8 A / 5 U 52 ?U / 1 A 
1 ) Vi

■W  N 

 1
CI _ 
一  3 S  N
_



? 
l 0 *
( “ w N 

 &7 ■ (




鳥 


 

A B

0 Co o C o o f wmj
py


 l  



o r c e 

r i
me  1  

wm m
y


i o 

_ r 〇> ? 4 ? N  Ag  . mm

■ 
^? 5 J 5 

■ 一


%





加 载条件示意 图
°

图 1

9 。 A :
垂直加 载 ;
B :
颊 向舌 45 加载 ;
C :
舌向颊 45 加载


°
F g
i .  1

9Lo a d c o n d i t o nd i a i
gra m .  A  Ve r : t i c a l l o ad i n
g ;
B :  B :  45 l o a d in g o f  t h e b u c ca l t o ton gue ; 
C 

°
45 l o a d in g  o f  t h e  t o n gu e  t o  b u c c a l 

( 6 ) 分析指标 

1 


硕士学位论文



分 析 比 较三种 不 同 形 式邻 拾 嵌体 修 复右侧 下 颌第 磨牙有 限元模型 的 总




体 、
修复体 、 粘接面牙体组织和 牙颈 部 在不 同 加 载方 向 下 最 大 Vo n M  i s e s 应力

值和 应力 分布情况 

2 结果

2 . 1 总 牙 体修复体应 力 分 布 情 况和 Vo n  M i ses 应力 峰值

通过三维有 限 元 分析 得 到 V c mM i s e s 应力 分布 云 图 来解析修 复体 的 应 力 分



布情况 图 (
M 0 ?

1 2

。 云 图 中 各颜 色 分布 代 表 意 义 如 图 中 标示 , 从蓝色至 红色

代表模型所受应力 越来越大 。 即 云 图 中 红 色 区 域代表应力 分布集 中 区 域 ,


应力

值最 大处 已 用 红色标签标示 

三 组 模 型 在 加 载 过 程 中 的 Vo n M  i s es 等效应力 云 图显示 ,
在模拟 咀 嚼 活动

的三种加 载 下 ,
牙 体修 复体 总 应力 的 应力 集 中 峰值均在 受 力 点 , 且沿受力 方 向

传递至对侧 颈 部和牙根处 。 在垂直加载时 ,


应力 主要集 中 在拾面各牙尖处 ; 


°

颊向舌 加载时 应 力 主 要集 中 在 颊尖及 颊尖 的 颊斜面 处


°

45 ,
; 在舌向颊 45 

载时 ,
应 力 主要 集 中 在 颊尖及 颊尖 的 舌斜面 处 

『 ■ r r ③


A W y
 g  W  q  W


v vj / V

图 1

1 0 洞 底肩 台 型 邻 怡 嵌体 总 牙 体 修 复 体应 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颊加载 

F g 0S tr e s sd s tr i b u t o no f ota re s t o r a t o na n dto o tho f h es h o u d e rb o o m  t yp e  M O n ay

1 t

i i t l
 1 i
tt i


.  i  l l

° °
re s t o ra t o n i .  A Ve r
:  t i c all o ad i n g ; 
B : 4 5 l o a d i n go f  t h e b ucc a
 l t oto n gu e ; 
C :  45 l o a d i n g o f  t he

t o n g u e  t o  bu c c a l 

u MH  naa ua WK
c  u > ?
 M 

? a a

 ?

i i

 -* 


rs :
 r; .

f _ f L#  f



W  ff 



A _
 B y _ 
  C


图 1

1 1
洞 底平面 型 邻 洽嵌体 总 牙体修 复体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1 


第 章 不 同 洞底形态 固 位 型 嵌 体修 复根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 有 限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一 一

载 ;
C :
舌 向 颊加 载 

yp e  M O
Fi 1

1  S tr e s s  d i s tr i b u t o n  o f t o ta r e s t o r at i o n  a n d  t o o th  o f t h e fl at b o tt o m t

i nl ay
g 1


.  i  l 

° °
re st o r at i o n .  A Ve r
:  t i c a l l o a din
g ; 
B : 4 5 l o ad in go f  t h e b u c c a l  t ot o n gu e ; 
C :  45 l o a ding o f  t he

t o ngu e t obu c c a l 

論 L^   f 必




WUm/m  I h S p



i . 


l : r

A  , m/
 g
賢  m/
q
W viz

图 1

1 2 髓 腔 固 位 型 邻 拾 嵌体 总 牙体修复体应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频加 载 

F g or a t i o n an d to o th o f o n  t yp e  M O
p u p c av
2S tr es d s tr i b ut o no f ota res he re t en ti
- 

1 s i t t
i .  1 i  l t 


l i t
y 

° °
i n ayr e s to r at o n
l i .  A  Ve r: ti c al l o adin
g ; 
B :  45 l o a din go f  t h e  b u c c a l  t o  to n g u e ; 
C : 4 5 l o ad i n go f  t he

t o ng u e  to b uc c a l 

对三组模型 在三种加 载方式 下 得到 的 牙体修复体总 应力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



值记录如 表 1

3 所示 

表 1

3 三 种 洞 型 牙 体 修 复 体 总 应 力 峰值 ( M P a )

Ta b .  1

3 M ax i mum va u e o f l  Vo n M  i s e s  s tr e s s  i n  th e  t o t a l  o f 
t hr e e  m o d e l s

模 型 分 组  垂 直 加 载 颊 向 舌 舌 向 颊 均值


° °

45 45

洞 底 肩 台 型 1 3 1 . 1 9  1 05 24 . 98 . 49 1  1 1 6 64

.

洞 底 平 面 型 1 3 1 . 3  1 03 . 1 96 . 466  1 1 0 28

.

髓 腔 固 位 型 1 3 0 . 77  1 0 2 6 9 . 1 0 5 8 5 . 1 1 3 . 1 

在 模拟 咀 嚼活动 下 三种 不 同 形 式 邻 洽 嵌体修复 右 侧 下 颌第 磨 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牙体修复体 总 Vo n M  i s e 应力 峰值 的 均值 由 大到 小 ,
依 次为 :
洞底肩 台 型

( 1 1 6 6 4 . MPa ) , 髓腔 固 位 型 ( 1 1 3 . 1 0 MP a ) 和洞底平面型 ( 1 1 0 2 8 . MP a ) 。 髓腔

固 位 型 嵌 体修复后 总 应 力 峰值在 垂 直加 载及颊 向 舌 加载时均 小 于洞底肩 台


°
45 

型及洞底平面型 但在 舌 向 颊 加 载时则 较大
°

45 

2 2 .
牙 体 粘 接面 应力 分 布 情 况 和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

1 


硕士学位论文
 

三 组 模 型 在 加 载 过 程 中 的 Vo n M  i s e s 等效应力 云 图 显 示 ( 图 1

1 3


1 5 ) 

在模拟 咀 嚼 活动 的 三种 加 载 下 ,
牙体粘接面应力 的 分布较 大 的 地方均 在 于颊尖

侧及洞底 。 在 垂直加 载时 ,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 粘接 面近 拾 面颊尖 处 ; 在颊 向 舌



加载时 应 力 较 为广 泛地 分布 在颊 侧 壁及 洞 底 较集 中 区 域在粘接面近拾面
°
45 , ,

颊侧 壁处 在舌 向 颊 加载时 应力 主要集 中 在 粘接 面近 猞 面 颊 尖处 较之


°

45 , ,

垂直加 载时 稍 偏 舌侧 。 相 比 于 另 外 两种 洞 型 , 髓腔 固 位 型在洞 底 的 应力 分布要



稍大 ,
但并没有 出 现 明 显 的应力集 中 区 域 

c  ■ _ 私_

, 上 ,
一 

g^Kk

i  I B 匕   fjm  匕  ^  匕

 t

 C ,

 B
 -

A


图 1

1 3 洞底肩 台 型 邻拾嵌体牙体粘接面应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载 

C :
舌 向 颊加载 

F g 3S e s sdi s b u ti o ni nb o n d in


g  s u r fa c e  o n  t o o t h  o f h e  s h o u d e r b o t to m  t y e  M O n ay

i  1 1 tr tr i

t l
p  i

 l

°
A Ve r
°
r e s t o rati on .  :  t i c a ll o a di n
g ; 
B : 4 5  l o ad n i
go
f  t h eb u c c a l t oto n g u e ; 
C :  45 l o ad n g o f
i  t he

t o n gu e  t o  b u c c a l 

■ MM —  M MM t

I ? U J 

t uk w 

f  為 ?
F  M r 為

 ?

U fS

1 
A   R 匕  P 匕




i y


图 M 4 洞 底 平面 型 邻 拾 嵌 体 牙 体 粘 接面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 载 ;
B :
颊 向 舌加载 

C :
舌 向 颊加载 

F g 4  S tr e s d b u t i o ni nb o n d n h e  f at b o tt o m  t M O
gs u
s tri r fa c e  o n  t o o ho f n ay
yp e

s

i  1 1 i i t  t  i l



° °
re s to rat i on .  A  Ve r
: t i c a ll o ad i n g ; 
B : 4 5 l o adi n
go
f  t heb u c c a l t oto n g ue ; 
C : 4 5 l o a d n go f
i  t he

t o n gu e to b u c c a l 

J M M f

I V  JHk M t t 

r r  為  n r 麵

m  i  M i
? i

i i

A . 

 B  m^ :

r

S— 

 C — 

1 


第 章 不 同 洞 底 形态 固 位型 嵌体 修复根 管 治 疗后 右 侧 下 领第 磨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建立及分 析



图 1

1 5 髓 腔 固 位 型 邻 铪 嵌 体 牙 体 粘 接 面 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 载 ;
B :
颊 向 舌加载 

C :
舌向 颊加载 

Fi g .  1

1 ib ut i o n  i n
5  S tre s s  di s t r  b o nd i n g  s u r fa c e o n   to o t h  of  t h e p u l p  c av i t y
 
re t e nt i o n  t
yp e  MO -

i n l ay

° °
re s to ra t
io n .  A Ver
:  ti c a l  l o adin
g ; 
B :  45 l o adi n g o f 

t he b u c c a l
  t o  t ongu e ; 
C :  45 l o a di ng  o f 
t he

t o ng u e  t o bu c c al 

对 三 组 模 型 在 三 种 加 载 方 式 下 得 到 的 牙 体粘 接 面 的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记

录如 表 1

4 所示 

表 1 4 三 种 洞 型 牙 体粘接 面应 力 峰 值 ( MP a 

Tab .  1 

4  M a x mu m v a l u e  o f
i   Von M  is e s  s t r e s s  i n  b o nd i ng  s u r fa c e  o n  t o o t h  o f  t h re e  m o d e l s

模 型 分 组  垂 直 加 载 颊 向 舌 舌 向 颊
°

45 45 均值

洞 底 肩 台 型 3 4 . 4 8 7 6 2 2 4 9 4 6 9 3 6 2 9 2 . . . 1 

洞 底 平 面 型 3 5 .
1 1 6 6 2 5 6 2 4 6 8 3 7 2 9 4 0 3

 . . .

髓 腔 固 位 型 3 3 . 8 89 7 .
4 8 0 5 45 5 8 9 2 8 9 8 6

 . .

在模拟 咀 嚼活动 下 三 种 不 同 形 式 邻 铪 嵌体 修 复 右 侧 下 颌 第 磨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牙 体粘 接 面 Vo n M i se 应 力 峰值 的 均 值 由 大到 小 , 依 次为 :
洞 底平面型

( 2 9 4 0 3  MP a . ) ,
洞 底肩 台 型 ( 29 2 . 1 6 MP a ) 和 髓腔 固 位型 ( 2 8 9 8 6 . MP a ) 。


别 在三种 加 载 方式 时 来看 髓腔 固 位型 在垂直加 载和 舌 向 颊 加 载 时 相对于





, 45

洞 底肩 台 型 及洞 底平面型 ,
应 力 峰 值较 小 , 在颊 向 舌 45
°
时 则 相 对较大 。 但另

方面 颊向舌 加载时 粘接 面 应 力 是 三种 加 载 方 式 中 最 小 的 这与 受力


一 °
, 45 , ,

点 不 在 嵌体 处 有 关 

2 3

修 复 体 粘 接 面应 力 分布 情 况 和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


三 组 模 型 在加 载 过 程 中 的 Vo n M i s es 等 效应 力 云 图 显 示 ( 图 1

1 6 ?

1 8 ) 

在模拟 咀 嚼 活 动 的 三种 加 载 下 , 修 复 体 粘 接 面 应 力 的 分 布集 中 多 在 近 中 颊侧 壁

及洞底面 。 在 垂直加 载 时 ,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 修 复 体 粘 接 面 近 拾 面 颊尖 近 中 及 洞

底 在颊 向 舌 加载时 应 力 较 为 广 泛 地 分布 在 近 中 颊侧壁 及 洞 底 较集 中
°

45 , , 

区 域在 粘 接 面 洞 底 侧 近 中 处 在舌向颊 加载时 应力 主 要集 中 在粘接面近




°

45 ,

猞面颊尖处 , 修 复体 洞 底 应 力 分 布 相 对 较 小 。 髓 腔 固 位 型 嵌 体 在髓 腔 处 应 力 稍

1 



硕士 学位论 文 

高 , 但分布较为广泛 , 相对于洞底肩 台 型及洞底平面型无 明 显 的 应力 集 中 处 



J Kf
t l i a r  ? ^ Ter


^gg g | p

r n B ^ k




、  r v


■k H  I


A  b u u

图 1

1 6 洞 底 肩 台 型 邻 洽 嵌体 修 复 体 粘 接面应力 分布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颊加载 

F g i .  1

1 6  S t r e s s  d i s t r i b u t o n  n  b o n d i n g  s u r fa c e  o n  r e
i i st o r at i o n  o f  t h e  s h o u l d e r  b o t t o m  t yp e  M O 

° °
i nl ay 
re s to rat i on .  A :  Ve r t i c a l o a di n

g ; 
B :  45 l o a d n go f i  t heb u c c alt ot o n
gu
e ; 
C : 4 5 l o ad n i
go
f  t he

t o n gu et ob u c c a l 

M u
? i l
MH  ? M ? l
—W ? a a r
Mk 罐

 ■

■ I w u u f
  aa t ? u ?   j
5 " u 



:  ,
芬 a 
? *

^ ¥r Wt^  f
r  w ue


i W   I HV

 :


U -

D  U U 

A ^ — -
,  —
^ 

 B  〇 —


^ 、


i -
^v 

^―


图 ]

1 7 洞 底 平 面 型 邻 洽 嵌 体 修 复 体 粘 接 面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向颊加载 

yp e  M O
F i  1

1 7 S tr e s sd i s tr b u t i o n  n  b o n d n g  s u r fa c e  o n  r e s t o r a t o n  o f
i i i t h e  fl a t b o t o m  t -

i n ay

 l
g .
i 

° 0
r e st or ati on .  A Ve r :  ti c all o a din
g ; 
B :  45 l o adingo f  t h e b u c c al
  t oton gu e ; 
C : 4 5 l o a di n go f  t he

t o n g u e  to  b u c c a l 

? U M MM  ( M? ? —




i r


r  ¥■ 隨
 H


IV


■隱 ;


  ;


W U  U 

A , 

i —


 B    C "

^―

^ —

. —


图 1

1 8 髓 腔 固 位 型 邻 怡 嵌 体 修 复 体 粘接 面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颊加载 

F g i .  1

1 8S tr es s d i s t r b u t i o n  n  b o n d i n g  s u r fa c e  o n  r e s t o r a t o n  o f
i i i  t he
 p u pc
l av i t
y  r e t e n t o n  t yp e

 i

° °
MO -

i n l ay 
re s to rati on .  A :  Ve r t i c all o a d in g ; 
B : 4 5 l o ad n go f i  t h eb u c c a l t o to ngu e ; 
C :  45 l o ad ng


of  t h eto n gu etob u c c a l 

对三组模 型 在三种 加 载方式 下得 到 的 修 复 体 粘接面 的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



1 


第 章 不 同 洞 底形态 固 位型嵌体修复根管 治疗 后右 侧 下 颌第 磨 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一 一

记录如表 1

5 所示 

表 1

5 三种 洞 型修 复 体粘接面应力 峰值 ( M P a )

Ta b .  1

5 M ax i mu m  v a u e  o f l  Vo n M  i s e s  s tr e s s  i n  t h e b o n d n g  s u r fa c e  o n
 i  re s t o r at i o no f  t hr e e

mo de l s

模 型 分 组  垂 直 加 载 颊 向 舌
° °

45 舌 向 颊 45 均值

洞 底 肩 台 型 3 4 487
. 6 . 2249 46 . 93 6 29 . 2 1 

洞 底 平 面 型 3 5 . 1 1 6 6 . 2 5 62 46 . 83 7 29 . 403



髓 腔 固 位 型 3 3 . 8 89 7 . 4 8 0 5 4 5 5 8 9 2 . 8 . 986

在模拟 咀 嚼 活动 下 三种 不 同 形式邻 猞嵌体修复右侧 下颂第 磨牙有 限元模




型 的修复体粘接面 Vo n  M 应 力 峰值与 牙体粘接面 Vo n  M 应 力 峰值 致


i s e i s es 

均值 由 大到 小 依 次为 :
洞底平面型 ( 2 9 4 03 . MPa ) , 洞底肩 台 型 ( 29 2 . 1 6 MP a ) 

髓腔 固 位 型 ( 2 8 9 8 6 . MP a ) 。

2 4 .
牙颈部应力 分布情况和 Vo n  M i s es 应力 峰 值

三 组 模 型 在 加 载 过 程 中 的 Vo n M  i s es 等效应 力 云 图 显示 ( 图 1

1 9


2 1 ) 

在模 拟 咀 嚼 活 动 的 三种 加 载 下 , 牙颈 部应力 的 分布较大 的 地方均 在 远 中 牙釉 质



区域 在垂直加 载时 应力 主要集 中 在远 中 牙釉 质 层 在颊 向 舌 加载时


°
。 ,

45 

应力 集 中 区 域在远 中 牙 釉 质 层 稍 向 颊侧 偏 移 ,
并在髓腔 内 充 填树脂颊侧 区 域 出

现应 力 的 升 高 在舌 向 颊 加载时 应 力 集 中 区 域 则 在远 中 牙 釉 质 层 稍 向 舌


°

45 ,

侧偏移 ,
并在 髓腔 内 充填树脂舌侧 区 域 出 现应力 的 升高 。 三种 洞 型 嵌体 的 应力

无 明 显 分布差异 

—  D

. 着 j l  uJ i ,



图 1

1 9 洞 底 肩 台 型 邻 铪 嵌 体 牙 颈 部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颊加 载 

F g 9  S tr e s d s tr i b u t o n  i n  d e nt a c e rv i x  o f h es ho u de r b o to m
yp e M O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A

i .  1 1 s i i l  t l  t  i .  

° °
Ve r t i c all o ad i n
g ; 
B : 4 5 l o adi ng o f  t h eb u c c a l  t ot o ng u e ;  C : 4 5 lo ad i n go f  t h eto n gu e t ob u c c al 

1 


硕 士 学位论文
 

图 1

20 洞 底 平 面 型 邻 洽 嵌 体 牙 颈部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直加 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 颊加 载 

F g i .  1

2 0  S tr e s s d i s t ib ut
r i o n  i n  d e n t a l  c e rv i x  o f  t l a t  b o t o m  t yp e  M O
h ef -

i n ay l

re s t o rat i o n .  A 

° °
Ve r t i c a ll o a di n g ; 
B : 4 5 l o a d n go fi  t h eb uc c a l t oto n
gu e ; 
C : 4 5 l o a d i n go f  t h et o n
gu eto b u c c a l 

A 
. 一

 B s—
_  C 二 

图 1

2 1 髓 腔 固 位 型 邻 拾 嵌体 牙颈部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垂 直加 载 ;
B :
颊 向 舌加 载 ;
C 

舌 向颊加载 

F g 2 S tre s d s tr b u t o n nd e n t a c e rv i x  o f he
p u pc av
re t e n t i o nt
yp e  M O n a yre s t o ra t o n
- -

1 s t t
y
i .  1 i i i i l  l i i l i 

° °
A Ve r

:  i ca l l o ad ngi
; 
B :  45 l o adi n go f  t h e bu c c a
 l t o t on g ue ; 
C : 4 5 l o a d n go f
i  t h e ton
gu e  t o  b u c c a l 

对三组模 型 在三种加 载方式 下 得到 的 牙颈部 的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记录如



表 1

5 所示 

表 1

6 三种洞 型牙颈部应力 峰值 ( MP a 

Tab .  1

6  M a x i mu m  v a l u e  o f  Von M  i s e s  s t r e s s  i n  d e n t al  c erv ix  o f  t hr e e  m o d e l s

模 型 分 组  垂 直 加 载 颊 向 舌 舌 向 颊
°

45 4 5 均值

洞 底 肩 台 型 1 0 63 8 . 6 . 44 3 1 6 . 95 1 2 8 . 1 0 1 

洞 底 平 面 型 1 0 607 . 6 . 47 3 3 6 .
93 4 8 . 004 8

髓 腔 固 位 型 1 0 425 . 6 . 325 7 6 . 92 07 7 . 89 05

在模拟 咀嚼活动 下 三种 不 同 形式邻 洽 嵌体修复 右 侧 下 颌第 磨牙有 限元




模型 的 牙颈部 Vo n M i se 应力 峰值 的均值 由 大到小 ,


依次为 :
洞底肩 台 型

( 8 . 1 0 1 8 MPa ) ,
洞底平面 型 型 ( 8 . 0 04 8M P a ) 和 髓腔 固 位 型 ( 7 8 9 0 5M P a
. ) 

在三种加载条件 下 , 髓腔 固 位 型 嵌体修复 的 牙颈 部应 力 峰值均 小 于 洞底 肩 台 型



及洞底平面型 

1 


第 章 不 同 洞 底形 态 固 位 型嵌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颌 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型 的 建立及分析


一 一

3 讨论

修 复 体洞 底 的 形 态 是 否 会 影 响 修 复 体 及 牙 体 组 织 的 应 力 分 布 在 目 前 鲜 有 报

道 。 我 们 设计 了 三 种 不 同 洞 底 形 态 的 邻 拾 嵌 体 , 利 用 三维有 限元对 其 应 力 进行

分析 。 髓 腔 固 位 型 的 深 度 是影 响 髓 腔 固 位 的 关 键 因 素 , 大量 的研宄 证 实髓腔 固

位 深度 为 可 以 提 供 更好 的 抗 拉 力 和 边 缘 适 应 性 因 此在 本 研 究 中
33 3 4]


2  mm

, 。 ,

我 们 将髓 腔 固 位 的 深 度 设 定 为 2_ 。 早期研 宄表 明采用 l i mn 厚 度 修 复体修 复



时 , 牙 齿 组 织 所 受 应力 会 比 采 用 1 . 5 皿n 和 2  mm 覆盖 厚度修复 体修复 的 应力 高

因此 在 本研 究 中 修 复体 的 猞 面 厚 度 设 计 为
3 5]
2  mm

。 , , 

在 以往 的有 限元研宄 中 , 牙 体 和 修 复 体 间 的 粘 接 层 往 往 是 被 忽 略 不 做 分析

的 , 因 为 粘 接 层 的 厚 度太 薄 , 在 有 限 元 分 析 中 无法 精 确 地 建 模 和 模拟 其 应 力 分


PB
布 [
3 6, 3
'O i ang 等人也 发现 , 对于 陶瓷修复体 ,
粘接层 的 厚 度 并 不 会 影 响 其

对牙本质 和 牙釉质 的应力 分布影响 。


所以 ,
在本研宄 中 ,
粘 接 层 未 纳 入 模拟 

邻 袷缺 损 的 修复方 式有 直接修复和 间 接修 复 。 在 直接修复 时 ,


传统 的洞底

形 态为 包含髓壁 和 龈壁 的 肩 台 型 。
采 用 嵌 体 间 接修 复 时 ,
使用 肩 台 型洞底可 以

增 加 邻 面洞 深 以 增 强 固 位 , 同 时 避 开 邻 面 接触 区 ,
使修复体边缘位于 自 洁 区

减 少 继 发 龋 的 可 能 叱 然 而 肩 台 型 洞 底 的 轴 髓 线 角 处 会 产 生 应力 的 集 中


, 

平 面 型 的 洞 底 修复 设 计 便 于 预 备 其 依 靠 粘接 力 也 能 达 到 良好 的 固 位效果 扎

 「

本研 究 显 示 对 于根 管 治 疗后 的 下 颂第 磨牙 洞底 平 面 型 邻 猞 嵌 体产 生 的 牙


, ,

体 修 复 体 总 应 力 峰值 和 对 牙 颈 部 的 应 力 峰值 均 小 于 洞 底 肩 台 型 邻 铪 嵌体 , 但在

粘接 面 产 生 的 应 力 峰 值 则 大 于 后 者 。 可 能 与 粘接面 出 现 的 剪切应力 有关 

而 髓腔 固 位 型 邻 拾 嵌 体 在 本 研 究 中 显 示 有 较 良 好 的 应 力 分 布 情 况 。 对应力

峰 值进行 比 较 , 其 在粘 接 面 上 的 应 力 峰 值 小 于 洞 底 平 面 型 邻 骀 嵌 体 。 这可能与

增 加 的 髓腔 固 位 形 增 加 了 粘 接 面 积 并 抵 抗 了 横 向 的 剪切 力 有 关 。 同时 , 髓腔 固

位 型 嵌 体 在 其 固 位 洞 底 上 观 察 到 比 其 它 两 种 洞 型 更为 均 匀 广 泛 的 应 力 分布 。 

牙颈 部 的 应 力 作 用 也 显 示 其 优 于另 外 两种 嵌体形 式 。 提 示 采 用 髓腔 固 位 型 的 邻

拾 嵌体 的 修 复 效 果 优 于 洞 底 平 面 型 及 洞 底 肩 台 型 邻 猞 嵌 体 

综上所述 本 研 宄 拟 采 用 具 有 髓 腔 固 位 型 洞 底 的 嵌体 设计 形 式 进行下


, ,

步 对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嵌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颌 磨 牙 的 研 宄 

20



硕 士学位论文 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 式 高嵌体 修 复根 管 治 疗后 右



侧 下颌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临 床 所 见 的 牙 体 组 织 缺损 复 杂 多 样 , 不 同 缺损 累 及 的 牙尖数 目 和 部分不 尽

相同 根据 缺 损 形 式 设 计 的 高 嵌体修 复 体 覆 盖 牙 尖 的 形 式 并 无 统 的模式 


, 。

章节依据下颌第 磨 牙 的 牙尖 的 数 分布 设 计 六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髙 嵌


目 ,

体 , 即 覆盖近颊 高嵌体 、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髙 嵌体 、 覆 盖 近 舌 高 嵌体 、 覆盖全部舌

尖高 嵌体 、 覆 盖近颊尖及近舌尖 高 嵌体和 覆盖全牙尖 的 髓腔 固 位冠 ,


建立其修

复根 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颁第 磨 牙 的 有 限元模 型 并通过模拟 个咀嚼周 期动态




一 一

加载 的形式 ,
模拟 日 常 咀 嚼 活动 行 有 限 元 生物 力 学分 析 , 探讨 分析不 同 覆 盖牙

尖 形 式 高 嵌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颂 磨 牙 的 修 复 效 果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实 验 材料

实验材料 同 第 章



1 . 2 实 验方法

六 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 修 复 根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颁 第 磨牙 的 实体模


( 1 )

型 的 建立

在第 章 建 立 的 右 侧 下 领第 磨 牙 实 体模 型 的 基础上 使用
一 一

, S o l i dw o rk s

20 1 4 软 件 模 拟 开髓 、 根 管 预 备 以 及 覆 盖 近颊 高 嵌 体 、 覆 盖全部颊尖高 嵌体 、 

盖 近 舌 高 嵌体 、 覆盖全 部舌尖 高 嵌体 、 覆 盖近颊尖 及 近舌尖 高嵌 体和 覆 盖 全牙



尖 的 髓腔 固 位冠六种 高 嵌体修 复 的 牙 体预备 ,


完 成 牙 体 及 嵌体 修 复 体 的 装 配 

得 到 六 组 髙 嵌 体 修 复 的 实 体模 型 ( 图 2 -

1 ) 

1 ) 近颊 覆 盖 嵌体

近 中 颊尖 降猞 髓腔 固 位洞 深 侧壁外展约 去 除髓室 内
°
2  mm , 2 mm , , 6 ,

根 管 口 1 _ 的 根管 充 填 材料 , 流动树脂封 闭 根管 口 

2 ) 全部 颊尖覆盖嵌体

颊尖 降 拾 2  mm , 髄腔 固 位洞 深 2  mm , 余同上 

2 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盖形式高嵌体修复根 管 治疗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分 析


3 ) 近舌覆 盖 嵌体

近 中 舌尖 降 拾 2  mm , 髓腔 固 位洞深 2  mm ,
余同上 

4 ) 全部舌尖覆 盖嵌体

舌尖 降 洽 2  mm , 髓腔 固 位洞 深 2  mm , , 余同上 

5 ) 近颊及近舌覆盖 嵌体

近 中 颊 尖 及 近 中 舌 尖 降 拾 2 髓 腔 固 位 洞 深 2  mm , 余同上 

6 ) 全牙尖覆盖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所有牙尖 降猞 2_ ,
降 低 后 洽面成平面 ; 髓腔 固 位洞 深 2 mm ,
余 同上 

A B 

D  E F

图 2 -

1 : 六组 不 同 牙尖覆盖形 式 高嵌体修复 体模 型 。 A :
覆 盖近颊 高 嵌体 ;
B :
覆盖全部颊

尖高嵌体 ;
C :
覆 盖 近舌 高 嵌体 ;
D :
覆盖全部舌尖 高嵌 体 ;
E :
覆盖近颊及近舌 高嵌体 

F :
覆盖 全 牙尖高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 g i . 2

1 M o de l so f s ix kin d s o f c o v er


 i n g  fo r m s  o f
  C AD / C A M  o n l ay  r e s t o r a t i o n .  A :  On l a
y w

i t 

me sia l b uc c a l c u s pc o v e r ag e .  B :  On l ayw i thc o vera


geo
f al lb uc c a
 l c u sp s .  C :  On l a y  w i t h  m e s i a l

l i ngua l c u s pc o v era g e .  D :  On l a


yw i t h c o v e rag eo f  a l l  l in
gu
alcu s p s .  E :  On l a
y w 
i t h  m e s i a l  b u c c a l

cu s pan dm e s i a ll i n gu a l c u s pc o vera g e .  F End o cr o wn w


:  i t h  c o v e ra g e  o f a l  l  cu sp s 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盖形式高 嵌体修 复根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牙 的有限元




( 2 )

模型 的 建立

将装配好所得 的 六种 高 嵌体修复实体模 型 导 入 A n s y s Wo r k b e n c h   1 6 2

中 

进行布 尔 运算 ,
并将各 部 分材料 的 力 学参数进行 赋值 ( 同表 1

1 ) , 然后进行 

由 网 格划 分 , 单元为 S o l i d1 8 5 实体单元 ,


得到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 式高嵌体修


22



硕士学位论文 

复根管治疗后右侧 下颌第 磨 牙 的 有 限 元模型 图 各工况节点 及 单




( 2 -



2 -

7 ) ,

元数量 统计 如 表 2 -

1 所示 

_ _


图 2 -

2 覆 盖近颊高 嵌体有 限 元模型 



F 2T h ef n ee l e m e ntm hm e s a lb u c c a


o de y w c u s
pc o v e rag e
2 -

i t l o f on a i t i

i . i  l l 

| 

图 2 -

3 覆 盖 全 部颊尖 高 嵌体有 限 元模 型 

F g 2
i .

3 Th e  fi n i t ee l e m e n tm o de l o f  o n ayw


l i t hc o v e ra
g eo
f a
 l l b ucca l c u s
p s 

23


第二章 六 种 不 同 牙 尖覆 盖形式高 嵌体修 复根管 治 疗后 右 侧 下颌 第 磨 牙有 限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I  : 

Bw

ft


图 2 4 -

覆 盖近 舌 高 嵌 体有 限 元 模 型 

F g 2 4  T h e  fi 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o d e l  o f o n a hme s al
yw ngua c u sp c o v erag e

i .  l i t i l i l 




hf

fl


图 2 -

5 覆 盖全 部 舌 尖 高 嵌 体 有 限 元 模 型 

F i
g . 2 -

5 Th e  fn
i i t e e l e ment m o d e l o f o n l ay w
 i t h c o ve r a g e  o f a l l  l ing u a l  cu s p s
 

24


硕士 学位论文 

h纖

翁 

_
图 2 -

6 覆盖近颊及近舌高嵌体有 限 元模型 

Fig 2 6Th ef n it ee l e m e ntm o d e o f o n ayw hme s a b u c c a l c u s pan dme a ll ngua c u sp

 s
. i l  l i t i l i i l

co ve ra g e 




_
图 2 -

7 覆 盖全牙尖 高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有 限元模型 

F g 2 7 Th ef
in i t e  e l e m e n t  m o d e l  o f e n d o c r o wn w hc o ve ra usp s
geo
f al c

i .  i t  l 

表 2 -


六 组模 型 节 点 与 单 元 数 统 计

Tab . 2 -

1  N umb e r  o f e e m e nt s a n dn o d e so f


 l  t h es i xm o d e l s 

25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 修复根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颌 第 磨 牙 有 限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模 型 分 组 单 元 数 节 点

覆 盖 近 颊 2 1 4 4 5 4  3 2 42 2 5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2 1 2663  32 1 793

覆 盖 近 舌 2 1 4 1 73  323 57 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2 1 3 666  3 22 8 8 0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2 1 3 8 1 0  3 2 3 49 3

覆 盖 全 牙 尖 2 1 1 3 25  3 1 9 1 84

( 3 ) 实 验 约 束 条件及 加 载 负 荷

假设 所有 材 料 均 为 连 续 、 均质 、 各 向 同 性 的 线 性弹 性体 ( 牙骨质 和牙本质

弹 性模量极 为 接 近 , 且牙骨 质 较薄 ,
故简 化为牙本质 ) 。 各 界 面 均 为 固 定 接触 

无 相 对滑 动 

加 载方式为动 态加 载 N 载荷施加 于牙猞面上 设定 个动 态载荷 周




, 200  ,

期为 模拟 咀 嚼周 期 分 个 阶段 第 阶段 下颌 向 下
4 Q]
0 8 7 5s


。 5 , I : 、 向外 , 即向

工作侧移动 , 上 下 颂牙 齿 无 接 触 ,
无 载荷施加 ; 第 II 阶段 ?


下颂 向上 , 工作侧

同 名 牙 牙 尖相 对 , 载荷 垂直加 载于铪面 ; 第 I II 阶段 : 载 荷 由 颊侧 斜 向 舌 侧 , 

牙 体长轴 呈 加 载 于 颊 尖颊 斜 面 载荷 由 舌侧斜 向 颊侧
°

45 ; 第 I V 阶段 : , 与牙


°

体长轴 呈 45 加 载 于 颊尖 舌 斜 面 ; 第 V 阶段 :
下 颌后 牙 与 对 领牙 分 离 无 接 触 

为卸 载阶段 , 上 下 颌 牙 齿 回 归 牙 尖交 错位 ( 表 2 -
2 , 图 2 8 -

) 

表 2 2 个 咀 嚼周 期 内 加 载量 部位 方向 时间


、 、 、

Ta b 2 2  L o a din a moi m t
po s t
ion di re c t on a nd  t i me  o f a  m a s t i c a t i o n  c
yc l e


g  , 

, 
i  

阶 段 时 间  加 载 方 向 加 载 部 位 /s 载荷 大小 / 

I 0 . 000 -
0 . 1 30  — 

II 0 . 1 30

0 . 1 50 垂 直 于 猞 平 面  颊 尖 、 舌 尖 2 0 0

颊斜 向 舌
°

III 0 . 1 50

0 2 60
. 45  颊 尖 颊 斜 面 2 0 0
°

I V 0 . 260 -
0 3 00

舌斜 向 颊 45  颊 尖 舌 斜面 2 0 0

V 0 . 3 0 0-0 8 7 5 .  

26


硕士学位论 文
 

mt

F g 2
i .


8 :

载荷示意 图

8L o a dc o n d i ti
。 A

o n  d a gr a m

: 咀 嚼第

. 
II 阶段

A Th es e c o nds t ag e o f




: 咀 嚼第

 ch ewin



I I I 阶段

g c yc e


; 
咀 嚼第

B Th e



 t h


V 阶段

rds t a


geo f

c h ew n
gc y
ic l e 

C T h e  fo u r
: t h  s ta g e  o f c h e w i n
gc yc e
 l 

( 4 ) 分析指标 

分析 比 较六种 牙尖 覆盖形式 高嵌体修 复 右侧 下 颌第 磨牙有 限元模型 的 修




复体及牙体组织在不 同 加载方 向 下 最大 Vo n M  i s es 应力值和 应力 分布情况 



2 结果

2 . 1 总 牙体修复体应力 分布情况和 Vo n  M i s es 应力 峰值

采用 动 态 载荷 的 方法 我们 模拟 了 个 咀 嚼周 期 个 阶段 的 连续加 载 


, 5 。

咀嚼周 期第 I 和第 V 阶段 , 上 下 颌无咬 合接触 ,


无载荷产 生 , 模 型 各部分所受

的应力均为零 在第 第 V 阶段 咬合接触 产生应力 各 阶段达到 最大应




。 I I I , , 。

力 值 时 间 分 别 是第 I I 阶段 : t

0 . 1 3 4 s ,
第 I I I 阶段 : t

0 . 1 72 s , 第 I V 阶段 


t 0 2 6 8s
. 

选取 各 阶段应 力 峰值时 间 位 点 进 行应 力 分布情 况分析 ,


六种模型总体在 咀

嚼周 期第 I I

I V 阶段 的 Vo n M  i s es 等效应力 云 图 如 图 所示 ( 图 2 -



2 -

1 4 ) 。 在咀

嚼周 期 内 ,
牙体修复体 总 应力 的 应 力 集 中 峰值均在受 力 点 , 且沿 受 力 方 向 传 递

至对侧颈部和 牙根处 。 在 咀 嚼周 期 的 第 I I 阶段时 ,


应力 主 要集 中 在牙体修 复体

猞 面 的 各个 牙尖处 ; 第 III 阶段时 , 应 力 主要集 中 在 牙 体修复体 拾 面 的 颊尖及其



颊斜面处 ; 第 I V 阶段 时 则 应力 主 要集 中 在牙 体修复 体 洽面 的 的 颊尖及 其 舌斜面



处 

27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 尖覆盖 形式高 嵌体修复 根 管治 疗 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編  I 餘


a 一
t …

i “ 【 

图 2 9 -

覆盖 近颊髙嵌体总 牙体修复 体应力 分 布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n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I V 阶段 

F g 2 i .

9 S tre s sd i s tr i b u t o no f


i  t ota l r e s t ora ti o n  an d  t o o th  o f  t h eO n l a
y w 
i t hm e s i al bu c c al c us


c over a
ge .  A Th es e c o n d
: st a g eo f c h ew i ngcy c l e

; 
B Th e
: t hir d  s t a g e  o f  c hewin
g  c y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

h e w in
s ta
g eo f c gc y c e
 l 

一 一 w 一 

  芒 芒厂  

G sr i jk

 1

U  pr


’ ,

: r

1 1  J 1  1 l

I 

图 2 -

1 0 覆 盖全 部 颊 尖 高 嵌 体 总 牙 体 修 复 体 应 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期第 II 阶段 ;
B : 

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1 0  S tr e s s d i s tri b u t i o no f  tot a l  r e s t o r a t i o n  an d  t o o th  o f  t heO n l a




y w it c ov e r ag eo f al  l  bucc a 

cus
ps .  A Th e : s e c o n ds t ag e o f c h e w i n
g c yc l e

; 
B Th e : t h i rds ta
geo f  chew in
gc yc e

; 
C T h e  fo u r
: t 

s ta c he win
g eo f 

gcyc l e 

o a c u j 

- I 喝
A  B
x
; i
% —
. 

l
^ '

 C
A
J 呢 t a " ■





图 2 -

H 覆 盖近舌 高嵌体总 牙 体 修 复 体应力 分 布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1 1 S tr e s s  d i s tr i b u t i o n  o f  t o t a lre sto rati o n  a n d  t o o th  o f  t h e  o n l a y  w i th  m e s i a l  l i n


gu a
l  cus


c o v er a
ge .  A Th e
: s e c o n ds ta
g eo
f c he w in

gc y c e

; 
B T h e
: t h i r d s ta
g e o f ch ew ngc yc l e
i 
; 
C T h e  fo u r h


 t

s ta  n
g eo f c h ew i gc yc e
l 

28


硕 士 学位论文
 


?  r^ c r z . ^ v * *  ? ** ? * ? ■ 


. .


■ 

' 一 —

 F I w


A  B
1  J t  J  t

 — 一

 C


图 2 -

1 2 覆盖全部舌尖高 嵌体总 牙体修复体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

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I V 阶段 

F g 2 2  S tr e s s  d i s tr
i b ut i o n o f o ta lre o r a t i o n  an d  t o o t h  o f h eo n l ayw ithc o v er a n g ua
g eo
f al

i . 1  t st  t  l l i 

c u sp s .  A Th e

s e c onds t a g e  o f c h e w i n g  c yc e
 l
; 
B The
: t h i r ds t a
g eo
f chewin

gcyc e

; 
C T h e  fo u r
: t 

s ta
g eo f c h e w in gc yc e  l 

齡 賢 給 I -




i 1 ,
1 O J 1
T 
 i

图 2 -

1 3 覆 盖近 颊及 近舌 高 嵌 体 总 牙体修 复 体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 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I V 阶段 

F g 2
i .

1 3  S tr e s s  d i st ib u
r t i o no f  t o talre st o rati o nan dto o tho f  t h eo n l a y w 
i t h m e s i a lb uc c alc u s
pan d

mes i all i n gua l c u spc o v e r ag e .  A Th e : s ec o n ds t a g eo f ch ew i n gc y c  l e ; 


B Th e : t h irds ta
g e o
f ch ew n



g i


yc e l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geo f  c h ew i n
g c yc l e 

 C\
m u

 i| T


l i
A
. i O A
i 

图 2 -

1 4 覆 盖全 牙尖 高 嵌 体 ( 髓腔 固 位冠 ) 总 牙体修复体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 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1 4  S tr e s s  d i s tri b u t i o n  o f  t o t a lre st o r a t i o n  an d  t o o t h  o f  t h ee n d o c ro w nw i t hc o v er a



eo f a l  

cu s
ps .  A Th e
: s e c o n ds ta
geo f ch ew in gc yc l e 

; 
B Th e
: t h i rds t a
g eo
f chew n

gc y c
i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

s t a g eo f c h e w i n gc y c e 
l 

对六种 不 同 覆 盖形 式模 型在 咀 嚼 周 期 第 V 阶段得 到 的 牙体修复体总 应




II I

力 Vo n M  i s es 应 力 峰值记录 如 表 2

3 所示 

29


第二章 六 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颌 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表 2 -

3 六 种 模 型 牙 体 修 复 体 总 应 力 峰值 ( M P a )

Tab . 2 3  M a x i mum v a l u e  o f Vo n

  M is e s  s t r e s s  i n  t h e  t o t al  o f  s ix  mo de l s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 n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均 值

覆 盖 近 颊 2 2 6 . 82  22 8 . 69  23 0 . 1 6  22 8 . 56

覆 盖全 部 颊 尖  1 33 . 4 2 1 3 8 3 7 1 4 0 . . 1 3  1 37 3 . 

覆 盖 近 舌 1 53 . 68  1 55 78 .  1 5 7 04 .  1 55 . 50

覆 盖全 部 舌 尖 2 0 8 . 02 2 1 0 6 7 2
. 1 2 7 8 2
. 1 0 49

 .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1 7 1 . 25  1 74 8 4 .  1 7 7 6 4  1 74 5 8
. 
 .

覆 盖 全 牙 尖 2 0 3 . 7 1  207 . 1 4 2 0 9 . 83  206 . 89

在动 态模拟 个 咀 嚼 周 期 活动 下 六 种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修 复右 侧 下 颂


第 磨 牙 有 限 元 模型 的 牙 体修 复体 总 V mMi s e 应 力 峰值 的 均 值 由 大 到 小 依次


c ,

为 :
覆 盖近颊 型 ( 228 5 6
. MP a ) 、 覆 盖全 部 舌尖 型 ( 2 1 0 4 9
. MP a ) 、 覆 盖全 牙尖

型 ( 2 0 6 8 9MP a
. ) 、 覆 盖近 颊 及 近 舌 型 ( 1 7 4 5 8 .
MP a ) 、 覆盖近舌 型 ( 1 55 . 50

MP a ) 和 覆盖全部颊尖型 ( 1 3 7 3 . 1 MP a ) 

在咀嚼周 期 的第 II

I V 阶段 , 牙 体 修 复 体 总 应 力 峰 值 随 时 间 增 长 略微 增

大 

2 2

修 复 体 应 力 分布 情 况 和 Vo n M  i s es 应 力 峰值

修 复 体 应 力 峰 值 的 出 现 时 间 点 服 从牙 体 修 复 体 的 总 应 力 分 布 。
各 阶 段达 到

最 大应 力 值 的 时 间 分 别 是 第 II 阶段 : t

0 . 1 34 s , 第 III 阶段 : 1

0 . 1 7 2s , 第 I 

阶段 : t

0 26 8
. s 

选 取 各 阶 段 应 力 峰 值 时 间 位 点 进 行 应 力 分布 情 况 分 析 , 六种 模 型 修 复 体 在

咀嚼周 期第 —

II I V 阶段 的 Vo n M  i ses 等 效 应 力 云 图 如 图 所示 ( 图 2 -

1 5

2 20-

) 

在 咀 嚼周 期 内 , 修 复 体应 力 的 应 力 集 中 峰 值 基 本 在 其 修 复 的 牙 尖 上 。 在 咀嚼周

期的第 n 阶段时 , 应力 主要集 中 在修复体 的 牙尖处 。 第 I II 阶段时 ,


应力集 中

在 修 复体 猞 面 的 颊 尖 及 其 颊斜 面 处 , 未 累 及 颊 尖 的 修 复 体 其耠 面应 力 分 布 增

大 ; 第 I V 阶 段 时 则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 修 复 体 铪 面 的 的 颊 尖及 其 舌 斜 面 处 , 未累及

颊 尖 的 修 复 体其 猞面 应 力 分布 较 第 III 阶 段增 大 。 覆盖全牙 尖 型修复体呈现最 明



显 的 应力 分布差异 

30



硕 士学位论文 

A i M i k
 k am *  A t m 

/ 〇  二 /?  f /?



: 



,  I
! 



:  J
:  ,





 /

S i  .

. ^ >
 /

 p


災 似 I -

卜


A B 

图 2 -

1 5 覆 盖近颊高 嵌体 修复体 应 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 周 期第 I 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I V 阶段 

F g i . 2

1 5  S tr e s s  d i s trib u t i o n  i n  r e s to r ati o n o f  t h e  o n a y w i th  me s a l

i l  bucc a l c u sp c o ve r a g e .  A The

:

s ec o n ds ta
g eo f  ch e w i n g cyc l e ; 
B Th e : t h i r d s ta
g eo
f c h e w in

gcy c e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g eo
f ch ewi
 ng


yc l e 

t om I
 t mm i  A 〇> 

b  f  孟 / i
f b

^Bi


p p



e : *
 K I E 明 期


卜  I # 以 说 一
卜


A  B C 

图 2 -

1 6 覆 盖全 部 颊尖高 嵌体修 复 体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 I 阶段 ;


B : 咀嚼周期

第 I I 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i
g . 2 -

1 6  S tr e s s d i s tr b u t o n  n  r e s t o r a t o n  o f
i i i i  t h eo n l a
yw
i t h c o v e ra g e o f a  l l  b u c c alc u s
ps .  A Th e


s e c o n ds ta
g eo
f ch e win

gcy c
l e ; 
B Th e : t h ir d  s ta
g eo
f ch ewin

gcy 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 s t a
g eo
f chew
 i ng


yc l e 

— - ^

H ri
— -

r* :


I P l f
卜 
^  ■ W

 I

 ^ f 


卜



 ̄ ” 
" - .
- 一

, ,

B  〇

— 一 - —

A


图 2 -

1 7 覆 盖近舌 高 嵌体修 复 体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 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 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1 7  S tr e s s  d i s tri b u t i o n  i nre s torat o no f i  t h e o n ay w l



i t hm e s a i l  l i ngua l c u s
pc o v e r a g e
.  A The

:

se c o nds ta
geo f  c hew in
gcyc el
; 
B Th e : t h ir d  s ta
g eo
f ch e w i n

gc y c e C



T h e  fo u r t hs t a
g eo
f c h ew
 i ng

c yc e l 

3 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式高嵌体修复 根管治 疗后 右 侧 下颌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 〇■ )  L ou t  K ar
n 

m  i
S I  U i


^W  ? I W w ? . ‘ aw .
 '

?c i * Mr ?
M -

Ma c bn

^< 1 ? )  X W ?  J< V i

r w U H  W f  :  V? S : 

二 IC 1  ^ r^i s  I f


? f U fk 


ym  :
i K J K  i


 


; ^
AT  JK 
 h 7
i 2  ■  t W
n —







■ 

A B 

图 2 -

1 8 覆 盖全部 舌尖高嵌体修复体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 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

第 I 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ig 2 .

1 8S tr e s s  di s tr
i b u t i o n  i n  r e s t o r at i o n  o f  t h eo nla
y w 
i t hc o v erag eo f a  l l l i n gu a l  cu s
ps .  A Th e

 :

s e c o n d s t ag e  o f c h e w i ng c yc  l e ; 
B Th e : t h ir d  s tag e  o f  c h ewi n g cyc l e
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geo
f c h ew in



cyc l e 

K ? u  3 K  : K ’

 , 丨 St  £ J U 

? *  '

 t U* — w n T

t i
■ ■ * > t

fn n  T
^r ( e w w
* ? ^?

4 * M i
i l e t 


a
 w  ̄
 "

 B

|  W , ? 

c
1 W H 





图 2 -

1 9 覆 盖近颊及 近 舌 高 嵌 体 修 复 体 应 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9  S tr e s s  d i s tr ib u t i o n  i n  r e s t o r a t i o n  o f h eo nl a bucc a u s p  an d  m e s i a n g u a l


y w i thm e s a c
i . 1  t l i  l l l i

c u spc o v e ra g e .  A The : s e c o n ds t ag eo f che w 


i ngc y c l e ; 
B Th e
: t h ir d  s ta g e  o f  c h ew ingcy c l e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h
g eo f c ew n gc y c l e  i 

 A gm 
* * * * 



l am t

 3 S H
Km .
 5 *  C t4

S ?  U W .

a a  t ^ l

 :


S  A  复 
! I  f 4 \ r
8 ;
? , >
I -


i Mf
i#  p  p  

B i

f  i E S 厂

 I

A  B C

图 2 -

20 覆 盖全 牙 尖 高 嵌 体 ( 髓腔 固 位冠 ) 修复体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 第 I 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 第 I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I V 阶段 

F g 2 2 0  S tr e s s  d
i .

i s tri b u ti o n nre st o rat o n o f


i i  t h e  e n d o c ro w n  w i t hc o v era
g eo f a  l l c u sp s .  A Th e

 :

s ec o n d s tag e o f c h e w i n g cyc l e 
; 
B T h e : t h ir d  s ta g e  o f c h ew in g  cy c l e 
; 
C The :  fo u r t h  s t a
g eo
f c h ew in




yc l e 

对六种 不 同 覆 盖形式模型在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得 到 的 修复体 Vo n




II I

M i s es 应力 峰值记录如 表 2 -

4 所示 

表 2 -

4 六种 模 型修复体应力 峰值 ( MP a 

Ta b . 2 -

4 M a x i m um  v a l u e  o f  Vo n M  i s e s  s tr e s s  i n  r e s t o rati o no f  s i xmo de l 



32



硕 士学位论文 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II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均 值

覆 盖 近 颊 1 1 5 . 56  1 20 85 .  1 2 2 5 4. 1 1 9 65

.

覆 盖全 部 颊 尖 1 33 . 42 1 3 8 3 7 1 4 0 . . 1 3  1 37 3 . 

覆 盖 近 舌 7 9 . 86  79 . 875  79 . 8  79 . 845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8 0 . 534 80 . 597 80 . 55 1  80 . 56 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1 1 9 . 1  1 2 5 2 6 1 2 6 6 5
. . 1 2 3 67

 .

覆 盖 全 牙 尖 2 0 3 . 7 1  2 07 . 1 4 2 0 9 . 83  206 . 89

在动态模拟 个 咀 嚼周 期 活动 下 六 种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高 嵌 体修 复 右 侧 下 颌


第 磨牙有 限元模型 的修复体 Vo n M 应力 峰值 的 均值 由 大到 小 依次为 




 i s e , :

盖全牙 尖 型 ( 2 0 6 8 9  MP a
. ) 、 覆 盖全部颊尖 型 ( 1 37 3. 1 MP a ) 、 覆 盖 近 颊 及近 舌

型 ( 1 23 . 6 7 MPa ) 、 覆 盖 近颊 型 ( 1 1 9 6 5 . MP a ) 、 覆盖全部 舌尖 型 ( 80 5 6 . 

MP a ) 和 覆 盖 近舌 型 ( 7 9 8 4 5MPa
. ) 

其 中 覆盖全 牙尖 型 和 覆 盖 全 部颊尖 型 形式 的 修 复体应 力 峰 值与 牙 体修 复 体



总 应力 峰值 致



2 3 .
牙 釉 质 应力 分 布 情 况 和 Vo n M  i ses 应 力 峰值

牙釉质 应力 峰值 的 出 现时 间 点 服从牙体修复体 的 总应力 分布 。 各 阶 段达 到



最大应力 值 的 时 间 分别 是第 II 阶段 : t

0 . 1 3 4 s ,
第 III 阶段 : t H ) . 1 72 s ,
第 I 

阶段 : t

0 2 6 8s
. 

选取各 阶 段应力 峰值 时 间 位 点 进 行 应力 分布 情 况 分析 , 六种模型牙釉质 在



咀嚼周 期第 II

I V 阶段的 Vo n M  i s es 等 效应 力 云 图 如 图 所示 ( 图 2 2 -



2 -

26 ) 

在 咀嚼周 期 内 , 牙 釉 质 应力 的 应力 集 中 峰值基本在剩 余牙 体 的 牙尖上 ,


而对于

覆盖全牙尖 型 的 修复形 式 ,
其牙釉 质 应力 集 中 于颈部釉 质 区 。 在咀嚼周 期 的 第

II 阶段时 ,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牙 尖 釉 质 处 。
第 II I 阶段时 , 应力 集 中 在 釉质 的 颊尖

及其 颊斜面处 , 累 及颊尖 的 修复形 式其牙 釉 质 舌 尖颊斜面其应 力 分布 增 大 ; 



I V 阶段 时 则 应力 主要 集 中 猞面 的 的颊尖及其舌斜面处 , 累 及颊尖 的 修复形式其



牙 釉 质 舌 尖颊斜 面 应 力 较 第 II I 阶段増 大 。 覆盖全牙尖型修复形 式下 ,


其牙釉质

应力在第 II 及第 I II 阶 段集 中 于舌侧 颈部 ,
而在第 I V 阶段集 中 于远 中 颈 部 

33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 形式 高嵌体 修 复根 管治疗后 右侧 下颌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兰二


J S v SS .  二‘



F

t |
W w

 |

 B  w  r  C   卜
_

一 一



A

图 2 -

2 1 覆 盖近 颊 高 嵌体牙 釉 质 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2  S tr e s s  d
i .

1 i s tr i b u t i o ni nen ame lo f  t h eo n l a yw i t hme s i a l  bu c c a l c u s pc o v e r a g e .  A The



 :

s e c o n ds tag eo f c h e w in gc y c  l e B;


: Th e t h i r d  s ta
g eo
f c he win
g  c y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 ageo f c h e w n g

  i


yc l e 

i 

I W  J
l W J w  l


图 2 -

22 覆 盖全 部 颊 尖 高 嵌体 牙 釉 质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n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

第 II 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I V 阶段 

F g 2 2 2 S tr e s s  d
i .

i s tr ib u t i o n  i n  e n ame l  o f  t h eo n l a
y w 
i t hc o v erag eo f al lb u c c al c u s s
p  .  A Th e

 :

s e c o n d s t a h
g eo f c e w ng c y c e
i l
; 
B Th e : t h ir d  s ta g e  o f  che w in
gc y c e l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 ag eo f ch ew i n g


cyc l e 

H: ? n r 4  A 〇 0 t  * : ? m 

S n  V U i
 m J t
. 4 


m w > 

w w >


V 1 
?  f, I ? ^ 
ES


  to   

- -
I 


V  mm  B r 
i /
I e *
〇 I t
: 




i  p  d^
 n



i 

m  ? ■  i w  ?   

A UK  T
S N 
r B 二 :

if l  '

M



C   UK 

Xt 





图 2 23-

覆盖近舌高 嵌体牙 釉 质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2 3  S tr e s s  d
i .

i st ib ut
r i o ni nenam e lo f  t heo n l a
y w th  m e s a


i l l i ngu alc u s pc o vera
ge .  A T he

 :

se c on ds ta g eo f c h ew in gc yc  l e B;


: Th e  t h i r d s ta
g eo
f c h ew in 

gcy 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g eo f  c h e w in g


yc l e 

34



硕士学位论文 

h: am \  ! 〇 ? 



m V c >


Vh (

 5S  S )

 ? y4A * # u i
cm  3 ? 1  .  ? r *

 ? ? 

i ?h  T
| e
< T
( eA* ? i ?46 i
? c P H  w r
t o ?

p n > 〇 > -
? < — < 

? ? ??  > ? w *  >〇 * ? 

^ ^ i SX k  JH f
e^
 .

W  S Wl  X3  T V 


' - -

S w

t l ha ' ,
I )

a a  T  %   7 ^  i i B i  T

L u?
s 

i^ *





i  ̄

K !

 

J J

.  r



r

 M U







" .

  ^ ^^ U

S i'

U ^?

t  ' "

U

*Ji UC



1 ? ?= z
m=: ^^= i =r
 !

t i  t r



I  M >
W  UK  I 3 K  ■  t !

S ^  i
: X;  7 J C t  ■ ,

进  1 : ?  x ;


A B 

图 2 24 -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高 嵌 体 牙 釉 质 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

第 II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2 4S tre s sd


i .

i st ib u t
r i o ni n en am e lo f  t h eo n ayw l i t hc o v erag eo f a  l l l i n gu a l c u sp s .  A Th e

 :

s e c o n ds tag eo f c h e w ingc 


yc
l e ; 
B T h e : t h i r d  s ta
geo
f c h ewi n

gc y c e l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
g eo f  chewin


cyc le 

M? i

 '
K um 

. ? < "

餐m S r w  MB  £ )

 l e ^w^ f
c *

W e f
t o
t t -  3W B  W l

 t

* *

 *
ag  ^U

f i i


> r 

l 

?  > _ 0 ,  T
^ m l g w ^ 4 p M m h a
f 1
*-  ,


" *


丨 >

f l r ? i r r 
| ,


f  i
 Jm  s  f i  [

p  ,

細 bp   i  i 
 I ,

i i i i

卜
 : 3X  iX 


s 卜

s 卜 
 1 X1  J K 
i 

A B 

图 2

25 覆盖近颊及近舌高嵌体牙釉 质 应力 分布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 第 I 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2 5  S tr e s s  d
i .

i s tr i b u t o n nen am e
i i l  of  t h eo n a y w l

i t h m e s i a lb u c c a lc u s
pan
dm e s i a l l in
gu a


cu s
pc o v er

ge .
 A Th e : s e c o n dst a
g eo f  ch ew i n gc yc e l
; 
B Th e : t h ir d s t a g e o f c h e w n g c y c l e 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f chewi n
g eo

g c y e
 l 

Sk .

 ■  三三

 .

f  ^ 



F

L L
l r



厂 
|  v -^ .


^


卜 

A   b C

图 2 -

26 覆盖全牙尖高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牙 釉质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 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I 

F g 2 2 6  S tr e s s  d
i .

i st ib u t
r i o n i ne n am e l o f  t h e  e n d o c ro wn  w i t hc o v e r a
g eo f a  l l c usp s .  A Th e : s eco nd

s t ag eo f c h ew in gcyc l e 
; 
B Th e
: t h ird  s t a
g eo f c h ew n gc y c e
i  l
; 
C Th e :  fo u r t h  s t a
g eo f c e w
h n
gc y c e

i l 

对六种 不 同 覆盖形 式模 型在 咀 嚼 周 期第 V 阶段得到 的 牙釉质 Vo n




I I I

M i s e s 应力 峰值记录 如 表 2

5 所示 

表 2

5 六种 模 型牙 釉 质 总 应力 峰值 ( M Pa 

35


第二章 六 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 修复根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颌 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 析


Tab . 2 5  M a x i m u m v a lu e  o f Vo n

  M i s e s  s t r e s s  i n  e n am e l  o f s i x  m o d e l s
 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I I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均 值

覆 盖 近 颊 2 2 6 . 82 228 . 69  23 0 . 1 6  22 8 . 56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1 〇 〇 9 4 1 0 0 9 6 1 0 0 9 6
. . .
 1 00 9 5

 .

覆 盖 近 舌 1 53 68 .  1 55 78 . 1 57 . 04  1 55 50

 .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2 0 8 . 0 2 2 1 0 67. 2 1 2 78.
2 1 0 49

.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1 7 1 . 2 5 1 7 4 . 84  1 77 64 .
 1 74 5 8

 .

覆 盖全 牙 尖 7 . 8 942 22 . 1 78  1 3 . 1 58  1 4 4 . 1 

在 动 态模拟 个 咀 嚼 周 期 活动 下 六种不 同 覆盖形式 高 嵌体修复右侧 下颌




第 磨牙有 限元模型 的 牙釉质 Vo n M 应力 峰值 的 均 值 由 大 到 小 依 次为 




i se , :

盖近颊 型 ( 2 2 8 5 6  MP a
. ) 、 覆 盖全 部 舌尖 型 ( 2 1 0 4 9  MP a
. ) 、 覆 盖近颊 及 近舌 型

( 1 74 5 8
.  MP a ) 、 覆 盖 近舌 型 ( 1 55 . 50 MP a ) 、
覆 盖 全 部 颊尖 型 ( 1 0 0 9 5  MP a
. 

和覆盖全牙 尖 型 ( 1 4 4
. 1 0 MP a ) 。
覆盖全牙尖型 高嵌体修复 的 牙釉 质 应力 峰值显

著 小 于 其他牙尖覆盖形式 

覆盖近颊 型 、 覆 盖近舌 型 、
覆盖全部舌尖型 和 覆 盖近颊及近舌型 形式 的 高

嵌 体 模 型 的 牙 釉 质 峰 值 与 其 牙 体 修 复体 总 应 力 峰 值 致



2 4

牙 本 质 应 力 分布情 况 和 Vo n M  is es 应 力 峰值

牙 本 质 应 力 峰值 的 出 现 时 间 点 服从牙 体 修 复体 的 总 应 力 分布 。 各 阶 段达 到

最大应 力 值 的 时 间 分 别 是第 II 阶段 : t

0 . 1 3 4 s ,
第 m 阶段 : t

0 . 1 72 s , 第 I 

阶段 : t

0 268
. s 

选 取 各 阶 段 应 力 峰 值 时 间 位 点 进 行 应 力 分 布情 况 分 析 , 六种模 型牙本质 在

咀嚼周 期第 n I V 阶段 的 Vo n M  i ses 等 效应 力 云 图 如 图 所示 ( 图 2 27 - -
2 32-

 ) 

在 咀 嚼周 期 内 , 牙 本 质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 根分 叉 处 及 远 中 牙 颈 部 。 在 咀 嚼周 期 的

第 II 阶段时 , 应 力 主 要 集 中 在 牙 本 质 的 根 分 叉 处 稍 偏 舌 侧 处及 远 中 牙 颈 部 。 

II I 阶段时 , 牙本 质 根分 叉 处舌侧 区 域应 力 明 显集 中 增 加 ,
未 累 及 颊 尖 的 修 复体

其 猞面应力 分布较第 II I 阶 段增 大 。 第 I V 阶 段 时 则 根 分叉 区 域 应力 集 中 向 颊侧

区 域偏移 , 舌 侧 区 域应 力 明 显 减 小 。 六种 模 型 间 牙 本 质 应 力 分 布 无 明 显 差 异 

36


硕 士 学 位论 文
 

"  ̄


 ̄  ?  -  * — ?

 1 ^1 1 ( u  ? .



A
^ik1k 一

 B C




图 2 -

27 覆 盖近颊 高嵌 体牙本 质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 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V 阶段 I 

F g 2 2 7  S tr e s s  d
i .

i s tr i b u t o n  n  d e n t in  o f
i i 
t h e o n l a
y w

i t hm e s a i l bu c c a l c u s pc o ver ag e .  A The : s e cond

st a g e  o f c h e w in g  c y c
 l e ; 
B Th e
: t h ir ds ta

eo f c h ew in gc

y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
g eo
f chewin

g c yc l e 

 L r  s  s n
-  ̄


  Hj u


vi Jl
|A  - -

 B C






图 2 -

28 覆 盖全 部颊 尖高 嵌体牙本质 应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

第 i n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第 v 阶段 r 

F g 2 2 8 S tr e s s  d
i .

i s tri b u ti o ni n d e n t i no f  t h eo n ay w l



i t hc o v e rag eo f a  l l  buc c a l c usp s .  A Th es e c on d
: 

sta
g eo f c
h e w in gcyc l e

; 
B Th e
: t h i rds t a
g eo
f ch ew i n

gc yc e l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g e o f  c hew in
g 
c yc l e 


i V

 i  i _

  V  j p v V  m  V V  也

 i i i




A
- -

 B — -

 C - —


图 2 -

29 覆 盖近舌高嵌体牙本质 应 力 分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期第 I 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 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V 阶段 I 

F g 2 2 9  S tr e s s  d
i .

i s tr i b u t i o n nd e n t no f
i i  t h eo n l a
y w
i t hm e s a i l l i n g u a lc u s
pc
o v erag e .  A The

:

sec o n ds t a g eo f c h e w i n


gc y c l e

; 
B Th e : t h i r d  s ta
geo
f c h ew i
 n gc y c e l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
g eo
f ch ew
 i n


cyc l e 

mm  m mm  JM

i t JI
 t  4f _ .


图 2 -

3 0 覆 盖全 部 舌尖高嵌体牙本 质 应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 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

第 I II 阶段 ;
C : 咀嚼周 期 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3 0  S t r e s s  d i s tr
ib u t i o n  i nd e n t no i f  t h eo n l a
yw
i t hc o v e ra g eo f a  l l l i n
gua
l c u s
p s .  A Th es e c o n d
: 

37


第二章 六种不 同 牙尖覆 盖 形 式高 嵌体修复根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颌第 一

磨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st a g eo f c
h e w in
g c yc e
 l
; 
B Th e
: t h i rds ta
g eo
f c h ew i n

gc y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 a g eo f  c hew in
gcyc e
l 

A  B C
i ni nii :






图 2 -

3 1
覆 盖 近 颊 及 近舌 高 嵌 体 牙 本 质 应 力 分 布 云 图 。 A : 咀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 嚼周

期第 II 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V 阶段 I 

F g 2
i .

3 1  S tr e s s  d i s tr b u t i o n  i n  d e n t i n  o f
i  t h eon ayw l i t hm e s i a l  buc ca l c us
p  an
d  m e s i a l  l i n g u a l  c u sp

c overa
ge .  A Th e
: s e c o n ds t a g e o f c h e w  i ngcy c l e ; 
B Th e h
: t i rds ta
g e o f c
h ew in
gc yc e
l
; 
C The:  fo u r t h

s ta f ch e wi n
geo gcy c l e
 

, m  9 S S  M f


?  U ? i



n ?  9 a
r  l . i l 

B  〇 i  ft


W


1 1  n   m I
k v ^ | 
V V V  ^ i |
 ;

I V  \ 1


 括

W 


你

图 2 -

3 2 覆 盖全 牙 尖 高嵌 体 ( 髓腔 固 位冠 ) 牙 釉质 应力 分布云 图 。 A : 咀 嚼周 期第 II 阶段 

B : 咀嚼周 期第 III 阶段 ;
C : 咀 嚼周 期 第 I V 阶段 

F g 2
i .

3 2  S tr e s s  d i s tr i b u t i o n  i n  e n a m e l  o f  t h e  e n d o c r o wn  w i t hc o v er ag e o f  a l lcu s
ps .  A The : s econd

s ta
g e o f  chewin
g  c yc e l
; 
B Th e t h
: i rds ta
g eo
f chew in

gc yc l e ; 
C T h e  fo u r
: t hs ta geo f  che w n g  c yc
i l e 

对六种 不 同 覆盖 形 式模型在 咀 嚼周 期第 II

I V 阶段得到 的 牙本质 Vo n

M i s es 应 力 峰值记录如表 2 -

6 所示 

表 2 6

六种模型牙 本 质 总 应力 峰值 ( M P a )

Tab .
2 -

5 M ax i m um  v a l u e  o f  Vo n M  i s e s  s t r e s s  i n  d e nt i n  o f s ixm o de l s
 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 II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均 值

覆 盖 近 颊 1 1 . 766 26 . 1 4 8 2 0 6 9 3 . 1 9 . 5 36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1 1 . 5 87 25 . 68 1 20 . 4 3 5 1 9 234



.

覆 盖 近 舌 1 1 . 5 80 25 . 6 1 0 2 0 . 1 20  1 9 . 1 03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1 U 8 2 5 .
3 9 5 2 0 . 3 65  1 8 . 9 80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1 1 . 47 1 25 . 65 8 20 . 685  1 9 27 . 



覆 盖 全 牙 尖 ] 1 . 620 25 . 8 68 20 . 43 0  1 9 3 06




38



硕 士 学位论文 

在 动 态 模拟 个 咀嚼周 期活动 下 六 种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高 嵌 体修 复右 侧 下 颂


第 磨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牙 本质 Vo n M 应力 峰值 的 均值 由 大 到 小 依 次为 


i se , :

盖近颊型 ( 1 9 5 3 6
. MP a ) 、 覆盖全部尖型 ( 1 9 3 0 6
. MPa ) 、 覆 盖 近颊及 近 舌 型

( 1 9 27. 1 MP a ) 、 覆 盖 全 部 颊尖 型 ( 1 9 2 3 4
. MP a ) 、 覆盖近舌型 ( 1 9 . 1 0 3MPa 

和 覆盖全部舌尖型 ( 1 8 9 8 0
. MP a ) 。 六种 不 同 模 型 组 间 的牙本质 应力 峰值差异 不

明显 

在 个咀嚼周 期 内 咀 嚼第 阶段 时 产 生 的 牙本质 应力 峰值较大


, I II 

3 讨论

早期对 于三维有 限 元模型 载荷 的 研 宄 多 采用 倾斜和 垂直载荷进 行 , 这样施



加 载荷 时 比 较简 便 方 便 进行 有 限 元模 型 的 分 析 然而 由于 口 腔咀嚼是 


, 。 ,

动态过程 因 此 在 咀 嚼过 程 中 牙 齿 会 受 到 各种 不 同 大 小 和 方 向 的 作 用 力 



4 1

, 。

个方 向 施加 的 固 定 静载荷 并 不 能模拟完整 的 口 腔 咀 嚼运动 情况 同时 在咀




。 ,

嚼 的不 同 阶段 ,
随 着 作 用 时 间 的 变化 , 牙 体及其 支持组织 的 变形和 应力 分布情

况也会发生 改变 因此 在本 章节有 限元分析 中 根据侧 方 猞 运动 的 特 点



4 ( )

。 , , 

设 定循环 个周 期 为 的动 态载荷运动 以 模拟 咀 嚼活动 而 临 床数据显




0 8 7 5s
. 。

示 咀嚼时 眙力大小 般为 本研 究 设 定 动 态 载荷 大 小 为
42 ]
N N

, 1 00 25 0

。 200 

以 更真 实地模拟 口 腔 咀 嚼环 境 

在本研 宄 中 , 六种 不 同 覆盖 形 式 的 嵌体修复有 限 元模 型 的 牙体修 复 体总



Vo n M  i se s 应力 分布模式均表现为 , 应力 集 中 位于加 载 区 域 ,
并 随着加 载方 向 的


不 同 而 向 对侧方 向传递 这 与 其他研 宄观 察 到 的 结 果 致 同时 应力集




43 ,

, 。 ,

中 区 域主要在颊尖和 颊尖颊斜面 , 这与 该 区 域是 下 颂 磨 牙 行 使 咬合功 能 的 主 要



接触 区有关 

对 于 修 复体 的 应 力 峰 值 及 应 力 云 图 分 析 显 示 , 覆盖全 牙尖形 式嵌体 ( 髓腔



固位冠 ) 的 修复体承担 了 最大 的 应力 值 , 这是 因 为加 载 点 即 位于 咬合面上 , 



承担 了 全部加 载力 。 而 覆盖全 部 颊尖 形 式 的 嵌体 修 复 体 则 较覆 盖 舌 尖 形 式 的 嵌

体修复体承担 了 更 多 的 应力 , 这与 修复体覆盖 的 下 颂磨 牙 的 功 能 区域不 同 有



关 。 在模拟 咀 嚼运动 加 载 下 , 下颂磨 牙 的 主要 功 能尖为 颊尖 , 而覆盖全部颊尖



修复体 则 承担主要 的 咬合 受力 。 此结 果 与 牙体修 复体 总 Vo n M  i ses 应力 分布模




39


第二章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盖形 式高嵌体修 复根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颌 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型 的 建立及 分析


式的结果 致



对 于牙 釉质 的 应 力 分析显 示其大小趋势 则 与 修 复体上应 力 大 小趋势 相 反 



覆盖全牙尖形 式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及覆盖全部颊尖 ( 功 能尖 ) 形 式嵌体 的 牙



釉 质 应力 峰值最 小 。 提示 修 复 体起 到 了 承担 应 力 , 减少应力传递 , 可 有 效 保护

剩 余牙体组织 的 作 用 , 这可 能是 因 为具 有较 高 弹性 模 量 的 瓷 材料 减 少 了 冠 部应

力 向 周 围 组织的传递 覆 盖全牙 尖形 式 嵌 体牙 釉 质 上 的 应 力 是所有覆 盖类 型





45]

中 最小 的 , 提示 覆盖 整个 咬 合面 的 设 计 能更 好地 起 到 保护 剩 余牙 体 组 织 的 功

能 这 与 其他学者 的 发现 致 与 覆盖全 部 颊 尖形 式 相 比 覆盖近 中 颊尖形式




, 。 ,

( 部分功 能尖 ) 的 嵌体 , 却 使其远 中 颊尖处 的 牙 釉 质 出 现 了 较大 的 应力 峰值 



有 学者指 出 脆性材料 的均 匀 厚度对于 不 同 弹性模量 的 结构 之 间 的 应力 应变传递



 /

很重要 部 分 牙 尖覆 盖 形 式 嵌体修 复体具 有 不 均 匀 的 形 状和 边缘可 能 导 致





46 ,
47]

其 所 受 的 复 杂 的 应 力 转移 到 附近 的 脆 性 牙 釉 质 上 ,
造成不 良 的应力集 中 。 这在

高 应力 的 颊 尖 功 能 区 域表 现 的 更加 明 显 

各组嵌 体修复模 型 的 牙本质 应力 明 显 小 于修 复 体及牙 釉 质 应力 , 且其峰值



及 分布模式无 明 显差异 。 这可能 因 为牙本质 的 弹性模量远小 于 瓷修复体及釉



能更好 的 缓和 应力 而不 易 形成应力 集 中 有 关
4 8]
质 ,



另外 对于在 个 咀 嚼周 期 内 各组 中 均可见 咀 嚼第 阶段和 第 V 阶段




, , III I

的 Vo n M  i s es 应力 峰值高于 咀 嚼第 II 阶段 ,
特别 是在牙本质 中 。 这提示 咀 嚼运

动 中 的 斜 向 力 更容 易 对牙体和 修复体造成应力 集 中 ,
特别 是在颈部及根分叉 区

的 牙本质 , 表 明 斜 向 咬 合 力 更 容 易 造成牙 体及修复体 的 折裂 等 不 良影响 



综上所述 从应力 分析 角 度而 言 对于 根 管治疗后 下 颌第 磨牙 采用 覆




, , ,

盖 整 个 咬合 面 设计 的 髓腔 固 位 冠或 是 覆 盖 全 部 功 能尖 区 域形 式 嵌 体优于 其余 

种 覆盖形 式嵌体 。 而 覆 盖 近 中 颊 尖 的 部 分 功 能 尖 形 式 嵌 体容 易 造 成 不 良 的 牙 釉

质 应力集 中 上述结 果 拟 结 合体外 断裂 实验做进 步验证


。 

40



硕士 学位论文 

第 三章 威布 尔 断 裂 风 险 分 析

威布尔 分析是 常用 于脆性材料进行失 效数据 分 析 的 方法之 也 用 于寿命




数据分析 。 它 能对 小 样本数据进 行 失 效预测 ,


并 能 提 高 比 较准 确 的 失 效 分 析 

在 理论 上预测 潜 在 的 问 题 以 尽早制 定 解 决方 案 。 可 以 为单个失 效模式提供简 单



而有用 的 概率 图表 , 研宄部 件 的 寿命 时 间 和 他 的 可靠度之 间 的 关系 。 失 效模式



包 括 断裂 、 爆裂 、 变形或疲劳 、 过应 力 、 初期致命失 效 、 损耗等 。 对于 脆性材



料 的 应 力 分析数据 中 最大 主 应 力 被认 为 是 评价其 断裂 失 效 的 最主 要 指 标 [
36 

本 实 验 中 所 建 立 的 有 限 元 应 力 分 析 模 型 假 设 条 件 为 各 项 同 性 的 线 性 材料
4 9]
。 

本 章 节 通 过对 第 二 章 所 得 六 组 模 型 载 荷 后 计 算 所 得 的 最 大 主 应 力 进 行 线 性 推

导 , 得 到 不 同 载荷 下模型修复 体 、 牙釉质 、
牙 本 质 的 最 大主应力 数据 , 利用 其

进 行威布尔 分析 , 绘 制 出 六 组模 型 断裂风 险 与 载荷 力 大 小 的 关 系 图 ,
以 理 论推

导 不 同 牙尖覆盖 形式 嵌体修 复 的 效 果差 异 

1 

材 料 和 方法

1 . 1 实 验材 料


( 1 )  M a t ab 2 0
l 1 7 :
数据 分 析软件 , Ma t h Wo r k s 公司 ,
美国

其他材料 与 实验 相同


( 2 )

1 . 2 实 验方 法

在第 二章有 限元分析 的基础上 分 别 计算 出 2 0 0N 载荷 下 个咀嚼周期 内 六




组不 同 牙尖覆盖 形 式 高 嵌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后 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 的牙釉质 牙本质




及修复体的 最大主应力 值 , 通过线 性推 导 出 0



1 000 N ( 每 1 00 N ) 其各部分 的最

大主应力 值 , 进行威布尔 断裂风 险分析 。 威布 尔 断裂风 险分 析采用 以 下 公 式计算





5〇



Ps a) ex


= -

( p 

Ps 代 表 节 点 在 应 力 TF 的 生 存 概 率 c ;
( X 代 表破坏应力 , 即 最 大主应力 ;
T 。

代表材料特征 强度 它 是经测试 试 样 失 效 时 与 应 力 水平 相 对 应 的 归 化参数


, 63% 

m 代表威布尔 模量 ; 在本 实验假 设条件 下 , a 与 施加载荷为线 性关系 



4 



第三章 威布 尔 断 裂风 险 分 析 

Ps  = Ps
Y\



其中 i

l ,
2 , 
3  P S 1  P s2  P S 3
, , , 分别代表牙釉 质 、 牙 本 质 和 修复 体 的 生 存 概 率 

Pf  =  1   ( Ps i  X Ps 2  X Ps 3 )
_



P/ 代表模型 整 体 的 断裂 概率 。 牙釉 质 、 牙本质 及修复体 ( vs ) 的威布尔 模



量 特征强度如 下 表

、 ( 3 1 ) 

表 3

1 牙釉质 、 牙 本 质 及修复体 的 威布 尔 特性

Tab . 3 -

1  We i b u l l  c h 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at  w e r e  a s s i
gn e d  to  e n am e

, 
d e nt i n , 
a n d  r e s t o r at i v e  m a t e r i a l s  u s e d

特征 强度


材 料 威 布 尔 模 式 ( m 

M Pa

( o o 


牙 釉 质 5 . 53  42 . 4 

牙 本 质 3 . 35  44 . 45

V i t a S up r
i n i ty( V S ) 8 . 80  537 . 03

2 结果

2 . 1 牙釉 质 断裂 风 险


N 载荷 下 个 咀 嚼周 期 内 各 阶 段 六 种 不 同 牙 尖覆 盖 形 式 高 嵌 体修 复 根


200 

管 治 疗 后 右 侧 下 领第 磨牙 的 牙 釉 质 的 最大主应 力 值如表 所示

3 2



表 3

2 六种模 型牙 轴 质 最 大 主应 力 峰值 ( M P a )

Tab . 3

2  M a x m u m  v a l u e  o f p r n c p l e  s t r e s s  wh
i i i i c h  o c c u rr e d  i n  e n am e l  o f s i x  m o d e ls

 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II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最 大 值

覆 盖 近 颊 3 3 . 7 94 30 . 62 8 3 0 . 604 33 . 7 94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3 1 . 263 3 1 . 35 1 3 1 . 2 94 3 1 . 3 5 

覆 盖 近 舌 2 6 . 2 72 26 . 5 04 28 . 93 9  28 . 93 9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3 1 . 496 3 1 . 9 1 1 29 . 203 3 1 . 9 1 1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3 5 . 634 3 5 . 626 4 1 . 8 24 4 1 . 8 24

覆 盖 全 牙 尖 4 . 2 7 0 3 1 0 7 7 6 7 5 0 8 . . 1  1 0 776


42


硕士 学位论 文
 

在 2 0 0N 载荷 下 动 态模拟 个 咀嚼周 期 活动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式 高嵌




体修复右侧 下颌第 磨 牙有 限元模型 的 牙釉 质 的 主应力 值最大值 由 大到小


, 

依次为 :
覆 盖近颊及近舌 型 ( 4 1 . 8 2 4 MP a ) 、 覆盖近颊型 ( 3 3 . 7 9 4M P a ) 、
覆盖

全部舌尖型 ( 3 1 . 9 1 1  MPa ) 、 覆盖全部颊尖型 ( 3 1 . 3 5 1  MP a ) 、


覆盖近舌 型

( 2 8 9 3 9 . MP a ) 和 覆盖全牙尖 型 ( 1 0 . 7 7 6 MPa ) 

依据 线 性关系 , 推导 出 0

1 0 0 0 N 载荷 下 六种 模 型 牙釉 质 的 主 应力 最 大值 

代入威布 尔 公 式 中 ,
得出 0 -

1 000 N 载荷下六种模型牙釉质 的 断裂概率 图 ( 图 3




1 ) 

00 0 0 % 


 -



/
〇〇 %

 nf
8〇


/ 

!
E ! 40
60 00% .


00 %
 /H


^ I f f
f /





〇 〇〇 % .
 9

 r 一
r









0  2 0 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L o a d (
N 

图 六种 不 同 牙尖 覆 盖形 式 高 嵌体修 复 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型 的 牙 釉 质 断裂 概率



曲 线 。 A :
覆盖近颊高嵌体 ;
B :
覆 盖全部 颊 尖高 嵌体 ;
C :
覆 盖近舌高嵌体 ;
D :
覆盖全

部 舌尖高嵌体 ;
E :
覆盖近颊及近舌高嵌体 ;
F :
覆 盖全 牙 尖高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 g i . 3

1 F a i l ur ep r ob ab i l i t
y  v e r s u s  o a d  c u r v e s  fo r  e n a m e
l l  of  t h e  s x  m o d e l s  a c c o r d n g  t o  We b u
i i i l l

r i s k  o f ru
p  t ur ea n a y s l i s .  A On : l a
y w 
i t hm e s a i l  bucca l c u sp c o v era g e .  B :  On l a
y w 
i t hc o v e ra g eo f a  l l

bucca l c u sp s .  C On:
l a
y w 
i t h m e s a i l l i n
gua
l c u s pc o v e rag e .  D On : l a
yw
i t hc o v e r a g eo f a  l l l i n
gua


cu s
ps .  E On: l a
y w

i t h m e s a i l  bucca l c u s
p  an d  m e s a
i l l i n gua l c u s pc o v e r a g e .  F E n d o c ro w nw
: i t 

c ov e ra f a l lc u s
geo ps
 

在 N 咬合 负荷 下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 形 式 高嵌体修 复右侧 下 颂第 




2 0 0 ,

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牙釉 质 断裂风 险 , 由 大到 小 ,
依 次为 : 覆盖近颊及近 舌型

( 60 3 8 . % ) ,
覆盖近颊型 ( 24 79 . % ) 、 覆盖全 部 舌尖 型 ( 1 8 . 73 % ) 、 覆 盖全 部 颊

尖型 ( 1 7 . 1 5 % ) 、 覆 盖近舌 型 ( 1 1 . 3 8 % ) 和 覆盖全牙尖 型 ( 0 05. % ) 。 随 着 载荷



增加 , 六种 模 型 的 牙 釉 质 断裂风 险 大 小 关 系 保持不变 

43


第三章 威布尔 断裂风 险分 析 


2 2 .
牙本质 断裂风 险

N 载荷 下 个 咀嚼周 期 内 各 阶 段六 种 不 同 牙 尖覆 盖 形 式 高 嵌体 修 复根


2 0 0

管治疗后 右侧 下颂第 磨 牙 的 牙本质 的 最大主应 力 值如表 所示


3 3



表 3

3 六种 模型牙本 质 最 大主应力 峰值 ( MP a 

Ta b . 3

3 M ax i m u m  v a u e  o f p rin c p


i l e  s tr e s s  w h i c h  o c c urr e d  i n  d e n t in  o f  s i xmo d e l s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II I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最 大 值

覆 盖 近 颊 8 . 1 82  1 5 . 3 2  1 7 . 1 4 2 1 7 . 1 42

覆 盖 全 部 颊 尖7 . 7 9 2 1 4 . 5 5  1 6 29.  1 6 29

.

覆 盖 近 舌 7 . 8 4 7 1 4 9 . 1 2 1 6 2 . 1 2  1 6 2 . 1 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7 . 8 54  1 4 6 . 1 2 1 6 8 7 7 .  1 6 . 8 77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7 . 5 97  1 5 . 1 4 7 1 6 . 1 98  1 6 . 1 98

覆 盖 全 牙 尖 7 . 776  1 4 846
.  1 6 28. 1  1 6 28. 

在 N 载荷 下动态模拟 个 咀嚼周 期 活动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式高 嵌




2 0 0 ,

体修复右侧 下 颌第 磨 牙有 限 元模 型 的 牙本 质 的 主 应 力 值 最 大 值 由 大到 小

, 

依 次为 :
覆 盖 近颊 型 ( 1 7 . 1 4 2M P a ) , 覆 盖全部 舌尖型 ( 1 6 8 7 7MP a
. ) 、 覆盖全

部颊尖型 ( 1 6 2 9M P a
. ) 、 覆 盖全牙尖 型 ( 1 6 28 .
1 MP a ) 、 覆盖近舌型 ( 1 6 2 . 1 

MP a ) 和 覆 盖近颊及近 舌 型 ( 1 6 . 1 9 8 MP a ) 

依据线 性关系 , 推导 出 0

1 0 0 0 N 载荷 下 六种模 型 牙本质 的 主 应力 最 大值 

代入威布 尔 公 式 中 ,
得出 0

1 000 N 载荷 下六种模 型 牙本质 断裂概率 图 ( 图 3




2 ) 

100 . 00 % 


00%


> 8 0 .

 



% 6 0 00


|
_


〇 ■
 —



^ 4 0 0 0 %

 .



 ,, 

2 0 . 00 % —


0 0 0 %

i   I









  

0 1 0 0 2 0 0  3 0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8 0 0 9 0 0 1 0 0 0

Lo a d( N 

44



硕 士 学位论 文


图 3

2 六 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 体 修 复 右 侧 下 颌第 一

磨 牙 有 限 元 模 型 的 牙 本 质 断裂 概 率

曲 线 。 A :
覆 盖 近 颊 高 嵌体 ;
B :
覆盖全 部 颊 尖高 嵌体 ;
C :
覆盖近舌高嵌体 ;
D :
覆盖全

部 舌尖 高 嵌体 ;
E :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高 嵌体 ;
F :
覆盖全 牙 尖高 嵌 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ig 3 -

2  F a i l u re
p r o b ab i l i t y v e r s u s  l o a d c u r v e s  fo r  de nt i n  o f t h e  s x m o d e l s  ac c o r d n
i to  We i b u l l


 
 i
  

risk  o f ru
p tur e  a nal
ys i s .  A On : la
y w it

i i m e s a l bu c c a
 i  l c us p  c o v e r a
ge .  B :  On l ay 
w i th  c o vera
g e  o f a l l 

b uc c a l  cus p s .  C O nl ay


w i th m e s i a l  l ing ual  cu s

p  c o ver a g e .  D On : l ay 
wi th  c o vera
geo f al  lli n g u a l

c u sp s .  E On : l ay w i th me s i a l b u c c al  cu s


p  an d m e s i a l  lin gu al  c u s
 
p  c o ver a g e .  F E n d o cro w n w i t h
: 
 

c o vera
g e  o f a ll  c u sp s



在 2 0 0 N 咬合负荷下 ,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盖形 式 高 嵌体修复 右侧 下 领第 一



牙有 限元模 型 的 牙 本质 断裂风 险 , 由 大到 小 ,
依 次为 :
覆 盖 近颊 型 ( 4 03 % . ) 

覆 盖全 部 舌尖 型 ( 3 . 82 %) 、
覆盖全部颊尖型 ( 3 . 405 % ) 、
覆 盖全 牙 尖 型

( 3 . 398 % ) 、 覆 盖近舌 型 ( 3 3 5. % ) 和 覆 盖近颊 及近舌 型 ( 3 34.


% ) 。 六种模型牙

本质 断裂风 险差异 并不 明 显 。 随着 载荷增 加 , 六种模 型 的 牙 釉 质 断裂风 险 大 小



关系 保持不变 , 差异 也基本不变 

2 3

修 复 体 断裂 风 险

N 载荷 下 个 咀 嚼 周 期 内 各 阶 段 六种 不 同 牙 尖 覆 盖 形 式 高 嵌 体 修 复 根


200 

管治疗后 右侧 下颌第 磨 牙 的 修 复 体 的 最大主 应力 值如表 所示



4 

表 3

4 六种 模 型 修 复 体 最 大 主 应力 峰 值 ( M P a )

Ta b 4  M a x i mu m v a l u e  o f
p ri n c p l e  s tr e s s  w hi c h o c c urr e d
3 n r e s t o r at i o n  o f s i x  m o d e l s


. 

 i  
 

覆 盖 形 式 第 ii 阶 段 第 m 阶 段 第 i v 阶 段 最 大 值

覆 盖 近 颊 1 7 24 7
. 29 . 3 02  29 . 1 9  29 . 3 02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2 1 . 907  22 . 29 1  20 . 099  22 . 29 

覆 盖 近 舌 1 4 0 7 9 1 4
. . 1 0 7 1 4 5 3 3 .  1 4 533

 .

覆 盖 全 部 舌 尖 1 7 908
.  1 7 957
.  1 7 8 82
.  1 7 957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1 7 6 94
.  27 . 335 28 . 5 1 6 28 . 5 1 

覆 盖 全 牙 尖 3 2 . 2 5 6 3 2 3 4 5 3 4 4 8 7 3 4 4 8 7

 . . .

在 2 00 N 载荷 下 动态模拟

个 咀 嚼周 期 活动 , 六种 不 同 牙 尖覆盖形 式 高 嵌

体 修 复 右 侧 下 颂第 磨 牙 有 限元模 型 的 修 复 体 的 主应 力 值 最 大值 由 大到小

, 

45



第三章 威布尔 断裂 风 险分 析 

依次为 :
覆 盖全牙尖型 ( 34 .
4 8 7M P a ) ,
覆盖近颊 型 ( 2 9 3 0 2 . MPa ) 、 覆 盖近颊

及近舌型 ( 28 5 . 1 6M P a ) 、 覆 盖全 部颊尖 型 ( 22 29 . 1  MP a ) 、 覆 盖全部舌尖 型



( 1 7 9 5 7. MPa ) 和 覆 盖近 舌 型 ( 1 4 5 . 3 3 MPa ) 。



依据 线 性关 系 , 推导 出 0 -

1 0 0 0N 载荷 下 六种 模 型 修 复 体 的 主 应 力 最 大值 

代入威 布 尔 公 式 中 , 得出 0 -

1 0 0 0N 载荷 下六种模型 修复体 的 断裂概率 图 ( 图 3




3 ) 。

0 3 0 %


0 25 . 

%



10 . 20

|  0 15%
/ —






!
— -



!
%

0 05 .


- 





0 0 0 %


— —


0 2 0 0 4 0 0 6 0 0 8 0 0 1 0 0 0

L o a d( N 

图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形 式 高嵌体修 复 右 侧 下 颂第 磨 牙 有 限元模 型 的 修 复 体 断裂 概率




3 3

曲线 。 A :
覆盖 近颊 高嵌 体 ;
B :
覆 盖全 部颊 尖高 嵌体 ;
C :
覆盖近舌 高嵌体 ;
D :
覆 盖全

部 舌尖高 嵌体 ;
E :
覆盖近颊及近舌 高嵌体 ;
F :
覆 盖 全牙尖 高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 3  F a i l ur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 v e r s u s  o a d  c u r v e s  fo r re s to rati o no f h es i x mo de sa c c o r d in
gt o



i . l   t l

We i b ul l ri s k  o f ru 

p tu r e  an a l y s i s .  A On : l ay  w i t hme s a i l  bucca l c u spc o v er a g e .  B :  On l a


yw ith

c o vera
g eo
f al  l  buc c a lc u sp s .  C On :
l ayw i t hm e s i a l l i n gu a l c u s pc o v e rag e .  D On:
l ayw i thc o ve rag e

of a  l l l i ngua l c usp s .  E On
: l a
yw i t hme s i albuc ca l c u span d m e s a  i l l i ngu a lc u s pc o v e ra g e 

F : En d o c r o wn  w i t h c o ve ra
g eo
fa l l c u sp s 

在 2 0 0N 咬合 负荷 下 六种 不 同 牙尖覆 盖 形式高 嵌体修 复 右 侧 下颌第 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修复体 断 裂风 险值极 小 , 近似 为 零 。 对 1 00 0 N 咬 合载荷 下 六种



模 型 的 修 复 体 断裂 风 险值进行 比较 ,
其 由 大到 小 ,
依 次为 :
覆盖全牙 尖 型

覆 盖近颊 型 覆 盖近颊及近舌 型 覆盖全部




°
( 0 272
. /。 ) , ( 0 . 1 1 6 % ) 、 ( 0 . 1 0 1 % ) 、

颊尖型 ( 0 02 8 . % ) 、 覆盖全部舌尖型 ( 0 00 9% . ) 和 覆 盖近舌 型 ( 0 003 . % ) 。


随着

载荷增加 , 六种 模 型 的 牙 釉 质 断裂 风 险 大 小 关系 保持不变 , 差异增大 ,


但断裂

风 险数值很 小 

46


硕士学位论文
 

2 4 .
模 型 总 体 断裂风 险

0 -

1 0 0 0N 载荷 下六种模 型 的 总 体 断裂概率如 图 3


4 所示 

o o %
-  —

loo



 /[/ 
8 。 。。%

| 

|
6 _ % ?

 / |  / ,



 // X  二


4 〇〇〇 %

|

 2 0 .
0 0 % 

/ _


0 0 %\
    

0 .
, , .

0  2 0 0 4 00 60 0 8 0 0 1 0 0 0

L o a d (
N 

图 六种不 同 牙尖覆 盖形式 高嵌体修 复右侧 下颂第 磨 牙 有 限 元模 型 的 总 体 断裂概 率 曲





_

线 。 A :
覆盖近颊高嵌体 ;
B :
覆盖全部颊尖 高嵌体 ;
C :
覆盖近舌高 嵌体 ;
D :
覆 盖全部

舌尖 高嵌体 ;
E :
覆盖近颊及近舌高嵌体 ;
F :
覆盖全牙尖高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 4F a i l u re h es xm o d e


p ro
bab y  v e r s u s  o a d  c u rv e s  o r  o v e ra u rep ro b ab
f  fa i
y o

g 3

i . i l i t l l l l i l i t  t i l 


a c c o rd i n
g  t o  We b u
i l l  i s ko f
r  ru
p tu r e  a n a y s l i s .  A On : l a yw i t hme s a i l  b ucca l c u s pc o v erag e . B 
: On l a


w i t hc o v erag eo f a  l l b uc c a l c usps .  C On : l a


y w i t hm e s a i l l i ngu a l c us
pc o v era ge .  D On :
l ayw i t 

c o vera
g eo f a  l l l i n gua l c u s
p s .  E On : l ay w i t hm e s a i l  buc ca l c u span d m e s a i l l i n gua l c u s p c o ve ra g e 

F E n d o c r o wn  w
: i t hc o v e ra g eo f a  l l c usp s 

在 2 0 0N 咬合负荷下 六种 不 同 牙 尖覆 盖形式 高 嵌体修复右侧 下 颂第 




牙有 限 元模 型 的 总 体 断裂风 险值 , 由 大到小 ,
依次为 :
覆 盖近颊 及 近 舌 型

( 6 1 . 7 1 % ) ,
覆盖近颊型 ( 27 8
. 1 % ) 、 覆 盖全部舌尖型 ( 2 1 . 84 % ) 、 覆盖全 部颊

尖型 ( 1 9 97
. %) 、 覆 盖近 舌 型 ( 1 4 . 3 5 % ) 和 覆 盖全 牙尖 型 ( 3 . 45% ) 。 随着载荷

增加 , 六种 模型 的 总 体 断裂风 险 大 小 关 系 保持 不 变 。 覆盖全牙尖 型 在 高咬 合 负

荷 下有相 对较低 的 断 裂风 险增 长趋 势 

六种 模 型 的 总 体 断裂风 险 与 其牙 釉 质 断裂风 险 数值相 近 大小关系 致


, 

3 讨论

本研宄 中 采用 We 函 数与 先前 实验 的 有 限元分析相 结 合 提供 了 


i bu l l ,

用 于预 测 修 复体 的 长 期 累 积 失 效概率 的 方法 。 以在前期进行 的应力 分布分析外



47



第三章 威布 尔 断裂风 险 分 析 

增 加 对修 复 模 型 的 长 期 寿 命 的 预测 , 为 比 较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嵌 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颂第 磨 牙 的 修 复 效 果 提 供更 丰 富 的 理 论 依 据



六 种 不 同 覆 盖 形 式 嵌 体 模 型 有 限 元 分 析 所 得 的 各 结 构 最 大主 应 力 峰 值 的 大

小 趋 势 与 前 期 所得 Von  M i ses 应 力 峰值 趋 势 有 所 差 异 。 Vo n M  is es 应力 是 拉伸 

压 缩 和 剪切 应 力 的 组 合 , 它 们 取 决 于 整个 应 力 场 ,
在 考虑 压 缩 或 翅 曲 的 几 乎 所

有情况下 , 这 为 预 测 断裂提供 了 现 实 的 价 值 ,
特 别 是 对 于 在 压力 下 具 有 延 展 性

的材料 而 牙 齿 及 瓷 多 被 认 为 是 脆 性材料 最 大 主 应 力 可 能 更 适 合 用 于评



3 6 ,
49 ]
。 ,

价其断裂 性 能 

临 床 的 统计数据表 明 , 磨牙 的 正 常 咬 合力 约为 1 00 25 0

N 。 而 在 咬 合过程

咬合力最高可达 本 研 究 中 修 复 模 型 的 总 断裂 风 险 表 明 


42 ]
中 , 424 63 0 -

 N [
。 ,

盖全 牙 尖 形 式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在 正 常 咬 合 功 能 负 荷 下 有 最 低 的 失败 风 险 

可 抵抗 高 咬 合 负 荷 , 而 其他 类 型 覆 盖 形 式 嵌 体 在 正 常 咬 合 范 围 内 均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断裂 风 险 6 同 时 可 以 观察到 , 各 组 模 型 的 总 断 裂 风 险 与 其 牙釉 质 断 裂 风 险 趋

势 致 数值相近 这表 明 在 本研 宂 中 釉 质 断 裂 是 影 响 各模型 修 复 断 裂 风 险


, 。 ,

的 关键 点 部 分 牙 尖覆 盖 形 式 嵌体 同 第 二 章 中 应力 分布 结 果所示 致 其不


。 , ,

均 匀 的 形状和 边缘可 能 会造成对应牙 釉 质 应 力 的 不 良 集 中 ,


从而 增 加 了 牙 釉 质

断裂 的 风 险 

修 复 体 的 断 裂 风 险在 各 组 模 型 中 都 非 常 地 小 , 对修复模 型 的 总 体断 裂风 险

基本 没 有 影 响 , 这 是 因 为 我们 所采 用 的 C AD / C AM 切 削 材料 VS 添 加 了8 %

的 氧化 锆 , 强 度 较 高有 关 。
在 所得 断 裂 风 险 曲 线 上 可 见 ,
在 1 000 N 咬 合载 荷

下 , 各 组 模 型 的 修 复 体 断 裂 风 险均 不 足 % 1 。
所 以 理论 上在 正 常 使 用 情 况 下 , 

种模型 的 修复 体均 不会 出 现 断裂 

六 种 模 型 的 牙 本 质 最 大 主 应 力 峰 值差 异 不 明 显 , 这与 前期 Vo n M
 is es 应力

峰值 情 况 致 由 此 所 得 的 六种 模 型 牙 本 质 的 断 裂 风 险 亦 无 明 显 差异

。 

另外 ,
在 咀 嚼第 III 阶 段和 第 I V 阶段可 见 最 大 主 应 力 值 高 于 第 II 阶段 , 

势必 导致 比第 II 阶段时 高 的 断裂风险 。 这表 明 斜 向 力 会在 咀 嚼 期 间 对 牙体 和 修

复体造成不 良影 响 。 因此 , 在 进行 牙 体 修 复 时 , 应适 当 地 减 少 修 复 后 牙 尖 的 斜

度 , 同 时 调 整对颂牙 不 良 的 牙 尖形态 , 以 减少 斜 向 力 对修复体和 基牙 牙体 的 不



良作用 

48



硕士学 位论文 

本研 究从威布尔 分析 的 角 度 , 证 明 了 覆盖全牙尖形 式 的 嵌 体修复根管 治 疗



后 下颂第 磨牙 的 效果优于其余 五种覆盖形 式嵌体 但威布 尔 分析 的 可靠性受




到 三维有 限 元 的 假 设条件 、 威布 尔 参数 的 实验测 量差距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为了最



小化实验评估 和 临 床失败 之 间 的 差异 需 要进 步进行体外实验 以验证其结




论 

49



第四章 断裂负 荷试验及 断裂类型分 析 

第 四章 断 裂 负 荷 试 验 及 断 裂类 型 分 析

本 章 节 通过建立六 组不 同 牙 尖 覆盖 形 式 修 复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颌磨 牙 的 离 体牙

模型 , 施加 静态 载荷进行 断裂 负 荷 试验 , 并对其 断裂类 型进 行 记录和 分 析 , 



前面基 于有 限元分析 的 理论结果进行实验 力 学 的 补 充 进 步深入探讨 不 同 牙




尖覆 盖 形 式 C AD /C A M 嵌 体 的 修 复效果差 异 

1 

材料 和 方法

1 . 1 实 验 材料


( 1 ) 离体牙 :
南 方 医 科大 学南方 医 院 口 腔颂面外科 收集 

( 2 ) II 型 自 凝塑料 : 上海齿科有 限 公 司 ,


中国 

( 3 ) 手用  K  锉 ( 6# -

1 5# ) :  D E N T S P LY S i ro n a  公司 ,
美国 

( 4 ) 手 用 镍钛  P r o t ap e r  锉 ( SX F 1

) : D E N T S P LY o na
Sir 公司 , 美国 

( 5 ) 热牙胶充 填 系 统 : BL ,
韩国 

( 6 )  A H P lu s  根充糊 剂 : D E N T S P LY D e T re y  公司 , 德国 

( 6 ) 嵌体 预 备 车 针 :
金霸王 ,
瑞士 

( 7 ) 流动树脂 D y ad F  l ow :  K e rr 公司 ,
美国 

( 8 )  NX 3 通用 树 脂粘接剂 : K e rr 公司 ,
美国 

( 9 ) 3 7 . 5 %磷酸酸 蚀剂 : K e rr 公司 ,
美国 

( 1 0  )  O p ti B o n d  S o lo  P l u s  粘接 剂 : K e rr  公司 ,
美国 

( 1 1 ) 桂 焼 偶 联 剂 M o no b on d 

S :  I v o c l ar V i v a d e nt  公司 , 美国 

( 1 2  )  C e r am i c  E t c h n g  G e l  i
氧氟 酸凝胶 : I v o c l ar  V i v a d e nt  公司 , 美国 

( 1 3 ) 玻珀 瓷 ( V TA I S U P R IN I T Y , VS ) :  V TA I  公司 , 德国 

( 1 4 ) 椅旁 C A D / C AM 系统 : 瓷睿刻 ( CE R E C ) , 德国 

( 1 5 ) 微 机控 制 电子 万 能试验机 : I N S T RON 公司 , 美国 

( 1 6 ) EV O 50 H 扫描 电子显微镜 : Ze i ss 公司 ,
德国 

( 1 7 )  S P S S1 9 0

统计分 析软件 

1 . 2 实 验摊

50



硕士 学位论文 

( 1 ) 离体牙根管 治 疗

选取 临 床上 因 牙 周 疾病 拔 除 的 , 牙体 完 整无裂纹且 大 小 尺 寸相 近 的 下 頜 磨

牙 24 颗 。 清 洁牙菌 斑 、 牙 结石及 残 余牙周 组织 后 ,


贮存于 4
°
C 的 1 % 氯胺 T 

液 中 备用 为 了 达 到 标准 化 的 的 所 有 离 体牙 由 同 操作者按 照 同 样 的 操作


。 目 ,

流 程进行 根 管 治 疗 : 用 金 刚 砂 高 速 球 钻 按 照 下 颌 磨 牙 牙 髓形 态 开 髓 ,
手用 K 

及 手 用 镍钛 P r o t ap e r 锉进行根 管预备 ,
根管预备至 F 1 , 每 次换 锉 间 使 用 2 5
. %

次氯酸钠 作 为冲洗剂 。 预 备完 成 后 使 用 1 7 % E D TA 冲洗 5 分钟 除 去 玷 污 层 , 

理盐水 冲 洗 ,
吸潮干燥 。
使用 AH -
P us l 和 热牙胶 垂直加 压 充填根管 。 流动 树脂

D ya d  F l ow 封 闭 根管 P 以 下 1 mm 及 髓 室底 , 保留 4  mm 的 髓室底至 拾面 的 髓腔

的 生理盐水 中 保持
°

深度 预 备后 离 体牙样 品 在 7 C 周

。 3 

( 2 ) 离 体 牙 牙 体预 备

将根 管 治 疗 后 离 体牙 随机分 成 A/B /C /D E F  6 / / , 组 ( n

4 ) , 按照 6 种不 同 牙

尖覆盖 形 式 髙嵌体修 复 方 式进行 嵌 体修 复 的 牙体 预 备 ( 图 4 -


1 ) 

A .
覆 盖近颊高 嵌体 : 近 中 颊尖 降 洽 2  mm , 髓腔 固 位洞 深 2  mm ,
洞壁外 展 约

洞缘线角 圆钝
°
2 -

5 , 

B .
覆 盖 全 部颊 尖 嵌 体 高 嵌 体 : 全部颊尖 降猞 2_ , 髓腔 固 位 洞 深 2  mm , 

壁外 展 约 2 -


°
, 洞 缘线 角 圆 钝 

C .
覆 盖近 舌 高 嵌体 : 近 中 舌尖 降 拾 2  mm ,
髓腔 固 位洞 深 2  mm , 洞 壁外 展约

洞 缘线 角 圆 钝
°
2 -

5 , 

D .
覆盖全部舌尖 髙嵌体 : 全部舌尖 降猞 2  mm , 髓 腔 固 位洞 深 2_ , 洞壁外

展约 2 5 -
°

洞缘线 角 圆 钝 

E .
覆 盖近 颊及 近舌 高 嵌 体 : 近 中 颊尖及 近 中 舌 尖 降 猞 nn
2  rr , 髓腔 固 位洞 深 

洞壁外展约 洞缘线 角 圆 钝
°
mm ,
2 -

5 , 

F .
覆 盖全 牙 尖 嵌 体 ( 髓腔 固 位冠 ) :
所有牙尖 降 拾 2  mm ,
降低 后 拾面成 平

面 髓 腔 固 位洞 深 洞 壁外 展 约 洞 缘线 角 圆 钝
°

2  mm , 2 5 -

, 

预备完成后 所有样 品 均嵌入 自 聚树脂 内 ,


使牙长轴 与 水平 面 垂直 ,
树脂 上

缘位于离体牙釉 牙 骨质 界 下 发 1 mm 

5 


第四章 断裂 负 荷试验及 断裂类 型 分析
 

 yV ^


b畫 


图 4 -

1 六种 不 同 牙尖 覆 盖 形 式 高嵌体 离 体牙 牙 体预备 图 。 A : 覆盖近颊高嵌体 ;


B :
覆盖全

部颊尖高嵌体 ;
C :
覆 盖近舌 高 嵌体 ;
D :
覆盖全部舌尖高嵌体 ;
E :
覆盖 近颊 及 近舌 高 嵌

体 ;
F :
覆盖全牙尖髙嵌体 ( 髓 腔 固 位冠 

F g 4
i .

1  Th e  t o o t h p rep ara ti o n so f



 s i xk n d so f i  cu s
p s  c o v e r i n g  fo m s  o n a y  r e s t o r a t o n
r l i .  A On :
l ay

w i t hm e s i alb u c c a l c u s
pc o ve r ag e .  B :  On l ay  w i t h  c o v e r a
g eo f a  l l  b uc c a l c usp s .  C On :
l a
y w 
i t 

me s i a l l i n gu a l c u spc o v e ra g e .  D On: l ayw i thc o v e rag eo f al l l n g u a  i l c us


ps .  E On

l ay  w i t h  m e s i a l

bucca l c u span dm e s i a l l i n gu a l c u s p  c o v e ra g e . F : En d o cr ownw i t hc o v era


g eo
f al lc us

ps 

( 3 ) C AD / C A M 嵌体 制 备

利用椅旁 C A D / C AM 系 统 设计制 作 嵌体修 复 体 ( 图 4 -

2 ) 。 所有样 品 在干燥

后使 用 系 统所带 B l u e s c am 扫 描取模 , 在 C E RE C  3 D 软件 ( 版本 4 . 3 ) 上进 行修


“ ”

复体 设计 。 为 了 标准化形状和 解剖 结 构 , 仅使用 位置 工具 ( 平移 和 旋 转 

“ ”

和 平滑 工具进行修复体 的 设计 , 而不编 辑 由 软件产 生 的 原 始 形状 。 然后 使



用 系 统切 削 VS 瓷块 ,
获得六 组 不 同 覆 盖形式 嵌体修复体 。
检查 无缺损 、 试戴

合适 后 备 用 

52


硕士学 位论文
 

衫
m -
思 .

. .
 < >

 <

-   A^ .


, -
 :
, * ,  -

i ^^i i i

ii





A  B 
 —
?"  
十


1 ' 1 1

f

士: :: 、 ^ ::公


S - ^



、 :

, : .

 .

"^

rs r:

C D 

 





=  9


 SSSL  
二 ,
二 "
^

 f ^


w ^ 
. -



图 4 -

2 椅旁 CAD/ C A M 系 统 设计制 作 嵌体修 复 体示例 。 A ?


覆 盖近颊 高嵌体 ;
B :
覆盖全

部 颊 尖 高 嵌体 ; C :
覆盖近舌高嵌体 ;
D :
覆盖全部舌尖 高嵌体 ;
E :
覆盖近颊及近舌 高 嵌

体 ;
F :
覆盖全牙 尖高 嵌体 ( 髓腔 固 位冠 

F 2E x am
p e s  o f d e s g n n g  o n ay  r e s t o r a t o n s  b y  c h a r s d e  C A D / C A M  s y s t e m A On a yw 


4 -

  t

i . l  i i i l i i i . : l i

mes a i l  b uc c a lc us
pc o v erag e .  B :  On l a
y w 
i t hc o ve ra
g eo f a  l l  b u c c a lc u s
ps
.  C :  On l a
yw i t hm e s i a l

l i n gua l c uspc o ver a g e .  D On : l a y  w i th  c o v e r a


g eo f  al ll in
gu a
l  c u sp s .  E On: l ay  w i t h  m e s i a l  b u c c a l

cus
pan dm e s al
i l i n gu a l c u s pc o ve rag e .  F :  E n d o c r o wn w  i t h c o v e ra g eo f a  l l c usp s 

( 4 ) 粘接 ,
获得修复模型

1 ) 修复体处理 :
氢 氟酸 凝 胶 酸 蚀修 复 体 粘接 面 20 s ,
流动 水 彻 底 冲 洗 1 5 s 后超

声荡洗 1 0s , 之后 无油 气 体彻 底干燥 。 使 用 小 毛 刷 在 处 理好 的 修 复 体 表 面 均 匀



涂抹 薄层硅烷 偶 联剂 M on o b o n d 停 留 反应 进行硅烷偶联化 用 强气


S ,
60 s ,

53



第四章 断 裂 负 荷 试 验 及 断裂 类 型 分 析 

流 吹 掉 多 余 材料 , 自 然 干燥 

2 ) 牙 体 处 理及 粘接 :
牙体 彻 底清 洁 后 强气流 吹干 ,
使用 37 . 5 % 磷 酸 酸蚀 剂 酸蚀

牙面 ,
酸蚀反应 1 5s , 流水冲洗 3 0 s ,
吹干至微干状态 。 用 小 毛刷 在 酸蚀好 的

牙 体 粘 接 面表 层 均 勾 涂 抹 薄层 O p t B o nd 粘接 剂 涂刷 光照


i  S o l o  P lu s , 1 5s ,


1 0s , NX 3 树脂 水 门 汀 均 匀 注 入 注 入 髓 腔 及 粘接 面 上 , 就位修复体 , 施加 适

当 压力 下 光照 3 s 初步 固 化 ,
保 持加 压 状 态 下 去 除 边缘 多 余 粘接 剂 , 近中 、 

中 、 颊侧 、 舌侧 及 拾面各光照 l 〇 s 完成最终 固 化 

3 ) 粘 接 完 成后 对 样 品 进 行 抛光 ,
完 成修复模型 。 所有 修 复 模 型 样 品 在 完 成 后 均

蒸馏水 中 储存至少
°

放置在 3 7 C 24 小时 

( 5 ) 断 裂 负 荷试 验

断 裂 负 荷试 验在 万 能 试 验 机 上 进 行 。 如图 4 3 -

所示 , 通过 6_ 直径 的不

锈 钢 圆 球 从 铪 面 中 央对 每个 试 样 施 加 沿 牙 体 长 轴 施 加 压 缩 载 荷 。 载荷加 载速率

为 0 5  m m /m in

。 施加 载 荷 , 直 到 整 个试样 断 裂 。 记录 每 个 样 品 的 载 荷 挠 度 曲

 :

线 。
样 品 的 初始 断裂值记录为 初始 断 裂强 度 ( 正 ) 。
出 现 以 下 至 少 两种 情 况 时

可认为样 品 出 现 了 初始 断裂 记录 正 载荷 挠度 曲 线 出 现 了 急剧 下 降 的

 


[ ] -

, : 1 )

拐 点 或拐角 ;
2 ) 听 见 了 断裂产生 的 声音 ;
3 ) 修 复模 型 出 现 可 见 的 裂 纹 。
最终

整个 试 样 断 裂 时 的 最 大 负 荷 记 录 为 最 终 断裂 强 度 FF 出 现 以 下至少 种情


( ) 。

况 时 可 认 为 试样 最 终 断裂 记录 最大载荷 或 负 荷 减 少 



, FF :  1 ) 1 0 % [

\2 )

荷 烧度 曲 线 中 施加 应力 与应变 出 现零

( 或负 ) 斜率 ;
3 ) 样 品 出 现 明 显 灾 难性

折裂 样 品 折裂后 肉 眼 观 察 记 录样 品 的 断 裂 类 型 断 裂 类 型 依 据修 复 体 及



5 2]
。 , ,

牙 体折 裂 的 大 小 和 是 否 能 支 持 二 次 修复 分 为 三种 模式 如表 所示 其中
53
[ ]

, 4 -

1 。 

模式 I 和模式 II 被 认 为 是 可 以 再 次修 复 ,
模式 III 则 是不可修 复 的 灾难性断

裂 ) 

54



硕 士学位论文


Kr
ai

F i

. 4

3 V i ewo f  t
图 4


4 -
样 品 静态加 载示意




h esp e c m en un d erl o ad dur in g fr a c tu r e

断裂模 式 分类





 t e stin
g 

Ta b .
4 -

1  M o des  of  fr a c t u r e  typ e s

分 类 形 态 描 述

i  牙 体 或修 复 体 的 小 折 裂

 釉牙骨质 界上方 的 个或 多 个牙尖折裂




II

i n 严重 的 纵 向 折裂 , 折裂至轴 牙骨质 界 下

( 5 ) 微观 断裂模 式 分 析

将 断 裂后 的 各组样 品 使用 牙科高速手机切 割 去 除 自 凝塑料后 ,


干燥 , 经喷

金 处 理后 在 扫 描 电 子 显 微镜 下 观察 ,
在 25X

3 5 X 放大率 下 , 拍摄 断裂面 图

像 , 进 行 微观 断 裂 分 析 

2 结果

2 . 1 断裂 负 荷结果

各组初始断裂强度 ( I F ) 和 最 终 断裂 强度 ( FF ) 的均值和 标准差如表 4 -



所示 

55



第四章 断 裂 负 荷 试验及 断裂类型 分析


表 4 2 -

六 组模 型 初 始 断 裂 强 度 和 最 终 断 裂 强 度 的 均 数 和 标 准 差

Tab 4 2  M e an an d s tan d a r d de v i a t i o n S T D )  o f t h e  i n iti a l  fa i l u r e  l o a d ina


f o a d  fo r  s i x  g ro u
p of


.    ll

 ,  


pe c me ns i 

初 始 断 裂 强 度 N 最 终 断 裂 强 度 N ( ) : ( ) 

模 型 分 组 样 品 数 

均 值 标准 差  均 值 标 准 差 ( ) ( 

覆 盖 近颊 ( A  ) 1 3 1 4 3 7 9 7 06


 244 9 . 1 3

690 . 1 2) 4

覆 盖全 部颊尖 ( B )  1 63 5 2 8( . 1 3 0 57)a b


25 85 . 95

8 1 9 7 0) .

4

覆盖近舌 ( C )  i 08 1 . 1 0(27 8 8 3 .


a  1 5 3 6 70 .


2 04 7 8 c d



4

覆盖全 部 舌 尖 ( D ) 1 3 0 5 7 5 (2 8 3 7 7
. .

)  3 04 6 . 1 4 (5 1 9 3 0 ) c 4
. 

覆 盖 近颊 及 近 舌 ( E ) 1 0B9 22 .


1 39 59 .


b 2 7 8 8 7 2 ( . 1 9 5 66 .


d 4

覆 盖全 牙 尖 ( F )  1 3 62 . 46

1 04 . 1 3
)  1 987 2 8 .

(
3 3 7 24 .

) 4

相 同 小 写 字 母 表 示 存 在 组 间 统计 学 差 异 ( P <0 05
 . ) 

六组 模 型 初 始 断 裂 强 度 的 均 值 由 大 到 小 ,
依次为 B 组 ( 1 63 5 2 8 . N) , F 

( 1 3 62 . 46 N ) , A 组 ( 1 3 1 4 37
. N) , D 组 ( 1 3 05 7 5 . N) , E 组 ( 1 08 9 22 . N) 和  

组 ( 1 08 1 . 1 0 N) , 单 因 素 方 差 分 析 显 示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0 . 1 8

。 经 Tu k e y

检验 的 两两 比较显示 , B 组和 C 组 、 B 组和 E 组 间 差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B 组的

初 始 断 裂 强 度值 显 著 高 于 C、 D 两组 ( PO 05 . ) 。
其 余 各 组 两两 间 初 始 断 裂 强 度

的 差 异 无 明 显 统计 学 意 义 ( P> 0 0 5 . ) 

六 组模 型 最 终 断 裂 强 度 的 均 值 由 大 到 小 , 依 次为 D 组 ( 3 046 . 1 4 N ) , E 

( 27 8 8 72 . N) , B组 ( 25 8 5 95 . N) , A  组 ( 2 44 9 . 1 3 N ) , F  组 ( 1 9 8 7 2 8 . N) 和  

组 ( 1 53 6 70 . N) ,
单 因 素方差分析 显 示差异 有 统 计学 意 义 (
P =
0 0 09)
. 。 经 Tuk e y

检验 的 两两 比 较 显 示 , C 组和 D 组 、 C 组和 E 组 间 差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C 姐的

最终 断裂 强度值显 著 低 于 D 、 E 两组 CP < 0 0 5 . ) 。 其余 各 组两 两 间 最终 断裂强度

的差异无 明 显统计学意 义 ( P>〇 . 〇5 ) 



图 4 4

显示 其大小 直 观对 比 情况 

56



硕 士 学 位论 文


40 0 0 t

I n i t i
a l f a i l u r e o a d
l

3000

T   1
— F n a i l fa i l u r e l oad

Ui


A B C D E F


il Jil
G ro u p

图 4 4 -

六 组模 型初 始 断裂 强 度 和 最 终 断裂强度 

F g 4 4 B a r

c h a r t  fo r  t h e  m e a n  v a l u e s  o f h e  I F  o a d  a n d  F F  o a d  fo r  s x rou
ps

g
.   t l l i 

2 . 2 断裂类 型分析

各组断裂类型 统计如表 4 -

3 所示 

表 4 3 -

六组模 型 断裂 类 型

Ta b . 4 -

3 M o de s  of  r a c t u r e  fo r
f  s i x
 gr o u p s  o f  s
p e c m en s
i 

模 型 分 组 模 式  模 式 i i i
模式 i n 样 本 数

覆盖近颊 ( A ) 2 2 0 4

覆 盖全部颊尖 ( B )   2  4

 1 ]

覆 盖近舌 ( C )  0 2 2 4

覆 盖全 部 舌尖 ( D )  0 3  4

 1

覆盖近颊及 近舌 ( E )  0 2 2 4

覆 盖全牙尖 ( F )  3  0 4

 1

在六组断裂样 品 中 , A 组和 F 组 的 断裂类 型 主 要表现 为模式 I


和模式 I I 的可

再 次修复 的 断裂模式 , 而 B 组 , C 组 , D 组和 E 组 则 更 多 地表 现为 不 可 再 次修

复 的 灾难 性 断裂模式 I I I 。 模式 I 、 I I 和 I II 的 断裂样 品 如 图 4 -

5 所示 

57


第四章 断裂 负荷 试验及 断裂类 型 分析 


图 4 -

5 断裂样 品 代表 图 。 A 和 B :
模式 I  ; C :
模式 I I ; D :
模式 I I I 

F g 4
i .

5 R ep r e s e n t a t i vei m a
g e so
f  rac
f t ur e d  s p e c m e n s i .  A &B :  Mode I r a c tu r e s
f ; 
C :  M o de I I

r a c tu r e
f ; 
D :  M o de  I I I  fr ac tur e 

2 3

微观 断裂 分析

扫描 电镜下 , 六组 中 具有代表性 的 断裂形态 如 图 4 -

6 所示 

58



硕 士 学 位论 文 







j ^f
ear 

Ba 

59



第四章 断 裂 负 荷试验及 断裂类型分析 

图 4 -

6 各 组扫 描 电 镜 观 察 结 果 。 A :
覆 盖 近 颊 高 嵌体 ;
B :
覆 盖 全 部 颊 尖 高 嵌体 ;
C :
覆盖

近舌高嵌体 ;
D :
覆 盖 全 部 舌尖高 嵌 体 ; E *

覆 盖近 颊 及 近舌 高 嵌 体 ;
F :
覆 盖 全牙尖 高 嵌

体 ( 髓腔 固 位 冠 。 Or
ig n i 代 表裂 纹 起 始 点 , dc p 代表 裂 纹 扩 展 方 向 ,
黄 色 箭 头 所 指 为 微裂

纹及 应力 折痕 

F g i . 4 -

6  S c a nn i n g e l e c t ron m i cr o g r ap h s  o f

  t he f
r a c t u r e  s u rfa c e s
  fo r  e a c h
 gr oup .  A On ; l ay w i t h


m e s i a l b u c c a l  c u s p  c o v er a g e
 .  B :  O n l ay w h 
it  c o v e r a g e  o f al l  b u c c al  cu sp s
 .  C On
: l a y  w it h  me s i a l

li n gu al  c u sp  c o v er a g e .  D On : l a y w i th  c o v e r a g e  o f a l l

  li n gu al  c u s p s .  E O n l ay w i t h m e s


 i a l b u c c al
 

c us
p  an d m e s i a l  li n g u a l  c u s p  c o v e ra g e .  F En d o c r o w n w i t h
r   c o ver a
g e o f al l
   cus
ps .

(
Wh it e  a r r ow s

s how  t he d  i re cti on o f  t h e  ha c k l e  l n e s  un d e r n e a t h


i  t he  o ri g n an d i   i ndi c at e  t he  d i re c t i o n  o f c r a c k

 

p r o p a g a ti o n  ( d e
n o t e d  dc p  i n  t he  f
i gur e ) .  Ye ll o w  a r r o w s  s h o w  th e  f
r a c u r e  c r a c k s  a n d  c o mp r e s s i o n

t

c u rl s  b e
yon d o a din
 t he  l
g p o n t)
 

总体结果显示 , 六组样 品 的 断裂均 起 自 于加 载接触 点 处 , 然 后 裂 缝扩 展 至



周 围 以 及 到 更深 处 的 颈 部 修 复 体 和 牙 体 组 织 中 。 在加 载 区域外可 以 见到 由 应力

传 递 而 产 生 的 微 裂 纹 和 应 力 改变 的 折 痕 

在 所有 测 试 的 样 品 中 , C 组 的 断裂 常 出 现在 剩 余 牙 体组织 的加 载 区 域 , 

A 组 的 断裂 则 常 是位于 瓷修复体 的 牙 尖或髓腔 猞面 部 分 。 B 组和 D 组 多 呈现 出



沿 粘 接面 的 颊 舌 分 离 的 断 裂情 况 。
同时 , B 组在 猞面接触 的 修复体裂 纹较 多 

而 E 组 的 裂 纹则 相 对 更 多 地 影 响 到 下 方 的 牙 体 组 织 。 E 组不 仅 在 铪 面 接 触 区 有

较多 的 严重 的裂纹 , 而 且 下 方 深 部 的 牙 体 也 可 以 观 察 到 明 显 的 微裂 纹 和 应 力 折

痕 。 与 其他 组 相 比 , F 组 的 断 裂 纹基 本集 中 在 瓷 修 复体 上 , 显 示 出 较好地保护

剩 余牙体组织 的 情况 

3 讨论

静 态 载 荷 断 裂试 验 通 常 用 作 破 坏 性机械试 验 以 确 定 材料 的 抗 裂 性 , 在分析

髙强度载荷 情况下 的 牙齿 行为 中 起重要 作 用 然而 不 同研 宄 中 使用 的 不





5 4]
。 ,

同 方法 ,
例 如 加 载 头 形状 , 加载方 向 , 加 载速率 等 , 可 能 导致不 同 的 研 究 结

果 使 得横 向 对 比 困 难 在 本研 宄 中 使 用 直径 为 的 不锈钢 球体沿 牙


551
6 mm

, 。 ,

体轴 向 加 载 , 以 在 磨 牙 咬 合面 中 央 模 拟 对 颂 牙 尖 ,
实现 稳 定 的 接触 。 具有延展

特 性 的 结构 在 高 加 载速 率 条 件 下 往 往 容 易 出 现 碎 裂 , 因 此使用 0 5  mm.  / mi n 

60



硕 士学 位论文  


加 载速 率 使得 应 力 在 牙 体修复体 中 更好 的 分 布 [
5 6 ]

, 

为 了 评 估 抗 断裂 性 能 ,
本 研 宄 中 测 量 了 初 始 断裂 强 度 和 最 终 断裂 强 度 。 

终 断裂 强 度 是牙 体 修 复体 产 生 折裂 时达 到 的 最 大 负 荷 , 通常被认为 是修复 体 的

最大 断裂负 荷 对后 牙 的 体 外 抗 断裂 性研 宄表 明

对 于没有 进行 牙 体 预


24 33 5
[ , , 1

。 ,

备的磨牙 ,
其最大 断裂 强度 可达 1 604 N ¥ [
。 B l at z 等人 也报道 了 人类磨齿 的

平均 抗 断裂 值为 2 1 02 N , 本研究 中 ,
大部 分修复 模型样 品 均达到 了 同 等 的抗 断

裂强度 。 这 表 明 使 用 氧化 销 增 强 的 硅 酸 锂 陶 瓷 进 行 覆 盖 和 内 部 修 复 , 可 以 使根

管治 疗 后 牙齿具有 良 好抗 断裂 性 能 。 初始 断裂被认 为 是 临 界 情况 下 可 能 导 致微

渗漏 和 继 发龋 齿 的 修 复 体边缘开 裂 或 脱 粘 的 开 始 此外 它 还可 能 削 弱 整体



6 < )

。 ,

牙齿结 构 ,
使 其 更 容 易 在 正 常 咀 嚼力 下 发 生 疲 劳 失 效或 在 意 外 增 大 的 咬 合 力 负

荷 下 发生 灾难性折裂 。 评 价 初 始 断 裂 强 度对 影 响 实 际 临 床 情况 下 修 复 体 的 寿 命

方面 发挥 重要作用 [
5 1

6 1



六组模 型 样 品 得 出 的抗 断裂性 能趋势 与 先前通过 We i bul l 分析所得 的 断裂



风 险趋势 有所不 同 。 这 可 能 是 因 为轴 向 载 荷 的 静 载 荷 只 能 代表 垂 直 的 咬 合 , 

缺 乏 侧 向 力 的 模拟 , 后 者 在 我 们 有 限 元模 型 载 荷 中 有 设 计 存 在 。 因此 , 在 这种

静态 负 荷试验 中 , 由 于侧 向 力 的缺失造成 了 与 前 提理论 分 析 的 差 异 , 特 别 是对



于 颊舌 向 不 同 覆盖 的 比较 。
然而 ,
在静 态载 荷 实验 中 , 对 部 分覆 盖 形 式 中 单 纯

的 颊 侧 覆 盖 间 的 比 较 和 单 纯 的 舌侧 覆 盖 间 的 比 较结 果 理论 上是可信 的 。 比较初

始 断裂强度和 最终 断裂 强度 显 示 ,
覆盖全部 舌尖组 高于覆盖近舌组 , 尤其是最

终 断裂强度 存在 明 显 的 统计学差异 。 而覆盖全部颊尖组 的 初始 断裂 强度 和 最 终



断裂 强度均值略 高于 覆盖近颊组 。 这表 明 对 于根管 治 疗后 的 下 颂磨 牙 ,


采用 覆

盖 整个功 能尖 区 域或 整个非 功 能尖 区 域 的 嵌体修复要 优于覆盖部分功 能尖或部



分 非 功 能尖 形 式 嵌 体 。 特别 是在 非功 能尖 区 域 ,
其差异更为 明 显 , 这与 Kr i f ka

等 關人 的 研 究 致

S 

对 于 发 生折 裂 后 的 牙 体修 复 体进 行 评估 ,
判 断其是否 能再次修复 ,
在临床

工作 中 非常 关键 因 此对 断裂类 型 的 分析十 分重要 在本研 究 中 具有 高断





63 ]
, 。 ,

裂 负 荷 的 修复体如 覆 盖 全部颊尖组 ,
覆盖全 部舌尖组和 覆 盖近颊及 近舌 组更 多

地发现为 不 可修复 的 灾难性折裂 ( 模式 I II ) 。 覆 盖 功 能 尖 的 嵌体 修 复 组 多 在 咬



合 面 的 陶 瓷材料 中 出 现裂纹 ,
而对于 覆盖 非功 能尖形式 的 嵌体修复样 品 ,
往往

6 


第四章 断裂负 荷试验及 断 裂类型 分析
 

是在修复体髓腔洞 型 附件 的 牙 体组织 中 出 现更 多 的 裂纹和应力 折痕 。 这表 明 覆



盖 功 能尖形式嵌体 能更好 的 承受吸收咬合应 力 ,


保护 下方 的 牙体组织 

拥 有 最 高最 终 断裂 强度 的 覆盖近颊及近舌组 , 在 嵌体 下 方牙 体组织深 处 出

现有更 多 的裂纹延 伸 ,
并且 其 断裂类 型 也 多 是灾 难 性 的 模 式 I II 。
表 明 修复体 的

抗 断裂性 能 不 宜过强 需 与 牙 体组织相 匹 配 否 则 在 高 负 荷条 件 下 旦 发生折




, ,

裂 ,
其折裂结 果往往十分严重 。 仅 具有近 中 舌尖覆 盖 的 覆 盖近舌 组没有 足 够 的

修复体承担其咬合功 能 区 域 的 应力 , 因 此 冠折 通 常 起源 于 咬 合 功 能 区 域 的 牙 体

组织 , 导 致 剩 余牙 体组 织 断裂 。 这被认 为 是 不利 的 。
综合 断裂类 型 及 微观 断裂

观察的结果 ,
覆 盖 全 牙 尖 的 髓 腔 固 位 冠 多 表 现 为 可 修 复 的 折裂 类 型 ,
并且 断裂

主要在 陶 瓷修复体上 , 在 牙 体 组织 上 形 成 的 裂纹较少 , 对 剩 余 牙 体 组 织 的 保护



更优 。 此结 果 与 前期 有 限 元分析等结 论 相 符合 

本 研 宄通过 断 裂 负 荷 试验 的 分 析 , 证 明 了 覆盖全 部牙尖形 式 的 嵌体 修复根



管治疗后 下颌磨牙 的 效果最优 , 结果同时显示 ,


覆盖 全部 功 能尖或全部非功 能

尖形式 的 嵌体修复 要优 于 覆盖 部 分功 能尖或部分非 功 能尖形式嵌体 。 此结果与



前 期有 限 元分 析 结 果基本 致 为 前期 理论 分 析研 宄 结 果 提 供 了 进 步 的验


一 一

证 

62



硕 士 学位论文 

全文总 结

本 研 究通过三 维有 限 元法 、 威 布 尔 分析法及离 体牙 断裂 负 荷试验 的 方法 



对 模 拟 咀 嚼 活 动 中 三 种 形 式 邻 耠 嵌 体 及 六 种 不 同 覆 盖形 式 高 嵌 体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颂磨牙 的 修复效果进行 了 生物 力 学 的 分析 。 主要研宄结果如 下 



1 、
本 实验成功构 建 了 髓腔 固 位 型 、 洞 底 肩 台 型 及 洞 底平面 型三种洞 底 形 式邻 拾

嵌体和 覆 盖近颊 型 、 覆盖全 部颊尖 型 、 覆盖近舌 型 、 覆盖全部舌尖 型 、 覆盖



近颊及近舌 型 以 及覆 盖 全牙尖 型 六 种 不 同 覆 盖形 式 高嵌体修 复 根 管 治 疗后 下



颂第 磨 牙 的 有 限元模型 所建模 型 结 构精细 可重 复 使 用


。 , 

2 、 从应 力 分布 的 角 度考 虑 , 髓腔 固 位 型 邻 拾 嵌体修 复根管 治 疗 后 下 颌 磨 牙 的 效

果 优于 洞 底平面 型 和 洞 底肩 台 型邻 猞嵌体 。 髓腔 固 位体具 有更均 匀 的 应力 分



布 

3 、 从 断 裂 负 荷 及 断 裂类 型 角 度 分 析 , 覆 盖近舌 形 式 的 修 复模 式抗 断裂性最差 

其剩 余牙 体组织 易 发生 不 可修 复 的 折 裂 。 而 覆 盖 近 颊 及 近 舌 形 式 的 嵌 体修 复

呈 现 出 最 高 的 抗 断裂 性 , 但 也 因 此 容 易 在 高 咬 合力 下 发生更多 的 牙 体深 部 组

织 的 微 裂纹 并 且 出 现 灾 难 性 的 折 裂类 型 

4 、 覆 盖 全部 功 能尖或覆 盖全 部 非 功 能尖 的 嵌体修 复模 式 , 相 对于覆盖单个功 能



尖 或 单 个 非 功 能尖 形 式 的 嵌 体 , 有更好 的 抗折裂性能及更有利 于 分散剩佘牙



体 的应力 

5 、 综合应 力 分布 断裂 风 险及 断裂 类 型 的 考 虑 相 对 于其 他 五种 覆 盖 形 式 嵌体
、 , 

覆盖 全 牙 尖 的 髓腔 固 位冠 是 修 复 根 管 治 疗 后 下 颂 磨 牙 的 最 优修 复 形 式 , 能更

好地保护 剩 佘牙 体组织 , 可提供足够 日 常使用 的 抗 断裂性 能 



63



参考文 献 

参考 文 献



] 陈 智 陈 彬 文 根 管 治 疗 后 牙 体 修 复 的 治 疗 方 案 选 择





华西 口 腔 医 学杂 志 ,
20 1 5 

33 02 ) 1 :
1 5

20 


2]  Ta h a  D , 
S p n t z yk  S

s 
S ch i l l eC , 
e t  al .  F r ac t u r e  r e s i s t a n c e  a n d  fa i l u r e  m o d e s  o f
 p o ym er  in f
il lt r at e d

c e r a m i c  e n d o c r o w n re s t o r at i o n  s w it h v a r at i o n s  n m a r g n  d e s g n  a n d  o c c l u s a l
 i i  i i  th i c kn e s s J . J


[ ]

P ro s th o d o nt  Re s , 
20 1 8 ,62



:  293 -

7 


3 ] P rad e e
p K u m ar
 A  氏 
Shem e sh  H ,
J o t h i l at h a  S ,
e t  al .  D i a gn o s i s  o f Ve r ti c al  R o o t Fr a c tur e s  i 

R e s t o re d E n d o d o n t  i c a l l y  Tr e at e d  Te e t h :  A T  i m e d ep e n d ent -

 Re tr i v e  C o h o r t  S t u dy  [ J ]
o sp e c t . J

E n do d , 
20 1 6 ,
42 ( 8 ) : 1 1 75

80 



]  Yu  W G u o K Z han g B
, 

,   5 
e t  al .  F ra c ture  r e s i s t an c e  o f e n d o d ont i c a l l 
y 
t re ate d  p re m o l ar s  r e st o r e d

w it h  l it hi 腿 di s i l i c at e  C AD CAM / cr o w n s  o r o n ay s  an d  l u t e d  w  l i t h  t w o  l ut n g a g e n t s  [ J ]


.  D en t a l

m at er a i l s

n al
o ur 
20 1 4 
33 3 : 3 49 54 -




, ,
( )



]  H om s
y F 
Eid
 ,
 R E Ghou W , 
l  l
, 
et al .  Cons i d e r at o n s  fo r i  A l t er i n g P r e p a rat

i on  Des i
gn s  o f  P orc e a n

 l i

I n l ay / O n l a y 
R e s t o r at i o n s  fo r  Nonv i t a l  Te e t h
[


. J P ro s t h o d o n t ,
20 1 5 ,
24 (6) :  4 5 7 62 -




6]  O zy on ey 
G Ya n K o g
, 
 l u F 
, 
Tag t ek i n  D , 
et  al .  Th e  e i c ac y
f 
o f g l as s 

c er am i c  o n l a
ys n i  t he

re s t o r at i o n  o f  m or
p h o og l i c al l
y  c o m p r o m i s e d  a n d en d o d o n t i c a l y  l

t r e a te d m o l ar s  [ J]
 .  Th e

I n t e r nat i o n a l  j
n a l  o f p r o s t h o d o nt i c s
o ur 
, 
20 1 3 ,
2 6 (3 ) :  23 0 4 -




7]  Ya m a n e l K C ag , 
l ar  A Gu , 
l s ah i  K , 
e t  al .  E fe c t s  o f d i f f e re n t  c er a m i c  a n d  c o m p o s i t e  m at e r i a l s  o n
 

s tre s s  d i st i b ut
r i o n  i n  i n l a y  an d  o n l a y  c a v i ti es : 3

D  fi n i tee l e m e n t  an al
ys i s
[


.  D ent a l m at e r
i al s

o ur
n al 20 09 2 8(6) 66 70

:  1 

j ,  ,



]  Or
te ga  V L 
, 
P eg oraro  L F 
, 
Con t i P C 
, 
et  a l .  Eva l u at i o n  o f  r a ctu re
f  r e s i stan c e  o f e n d o d o nt i c al l 



e at e d  m a x i l l a r y r e s tor e d  w h  c e r o m e r o r h e at p r e s s e d c e ra m i c  n l a y s  a n d
tr
p r e m o ars fi xe d w 


l it    i   it
 , 

dua l

res i n  c e m e n t s  [J ] . J n a l  o f o r a l  r e h ab
o ur  i l i tat i on , 
2 0 04 , 
3 1

4) : 3 93

7 



]  C ub a s G  B H ab e k o s t L  C a m a ch o G B
, 


 
, 
et  al .  F r a c t u re  re s i s t an c e  o f
p r e m o a r s  r e s t o re d w i t h
l 
 

i n a y  a n d  o n ay  c e r a m
l l i c  r e s t o r at i o n s  a n d  l u t e d  w i t h  t w o  d i f fe r e n t  a
g e nt s  [ J ] ,  J  P r o s t h o d o nt  Re s 

20 1 1

55 (


: 5 3 -

9 


1 0] 田 宇 ,
张亚庆 ,
吕 海鹏 , 等 .
后牙椅旁 C A D / CA M 修复洞 型分类 的思考 [



牙 体牙髓牙周

病学杂志 ,
20 1 6, 2 6 ( 1 0) : 5 8 1

8+6 1 1 

64



硕士学位论文 


1 1
] L i nCL , 
C h a n g Y H  , 
Hs i e hS K , 
eta ! .  Es t i m at o no f i  t h efa i l u rer i s k o f a m ax
   i l l a ry
 p re m o a r  w
l i t 

fe r e n t  c r a c k  d e
d pth sw he n d o do nt c  tr e atm e n t  b
y  c o m p u t e r a d e d  d e s g n/c o m p u t e r a d e d


- -

i f i t i i i i

m an u fa c t u r n g i

c e r am i c  r e s t o r at i o n s
[


. J En d o d ,
20 1 3 ,
3 9(3 ) : 3 75 -

9 


1 2] L i n  C L 
, 
C h a n g Y H P a C A E st m a t 

, 
  .  i i ono f 
t he  i sk
r  o f fa i l u r e  fo r  an 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 y  t r e a t e d
 

m a x i l l ar y p r e m o l a r w i t h 
  MO D P  p r e p ar at i o n  a n d  C AD / C AM  c er a m i c  r e s t o r a t i o n s  [ J ] . J En d o d 

2009 35( 0 ) 1 3 9 5

1 : 1 


1 3
] S e dr e z

P or o t  J  A Ro sa W L
, 
 
, 
d a  S i va l  A  F , 
e t  al .  E n d o c ro w n  re s t o ra t i o n s :  A  s
y s te m a t c i  re v i ew

an d  m e t a an al y s i s  [J


. J D en t
, 
20 1 6 , 
5 2(8 -

1 4 


1 4
] v an N o or R T h e t .  f u t u r e  o f d e nt a l  d e v i c e s  i s  d
 i

it al
[


.  D e n t M at e r 
, 
20 1 2 , 
28



: 3

1 2 


1 5

包旭 东 ,
高学 军 .
椅旁 CA D /CA M 数字化修复 [



中 国 实用 口 腔科杂 志 ,
20 1 6 ,
9 (0 6) : 3 2 1


5 


1 6] 王萍 ,
马骏驰 ,
胡建 ,
等 .
椅旁 C AD C A M ( C E R E C A C /


TM )) 全 瓷 修 复 的 临 床 回 顾性研 究




. 口 腔医学 ,
20 1 6 ,
3 6( 1 2 ) 1 09 8 :

1 03+ 1 1 7 


1 7
]  C o u e gn a t G , 
F o kSL , 
C o o p er  J E , 
et  a l .  S tr u ctur a l o p t m i z at i o n  o f d e n t a
i  l r e s t o ra t i o n s  u s i n g  th e

p r i n c p e  o f a d ap t
i ve
g
ro w th

[


 i .  D e n t M at e r 
, 
2 006 ,
22 ( 1

: 3

1 2 


1 8 ]
王钧 正 ,
王屹博 ,
丁超 , 等 .
不 同 形状种 植体 支持单端 固 定桥 的 三维有 限 元分析 m .
中国

组织工程 研 究 ,
20 1 7 ,
2 1

30

:  4 83 0 5 -




1 9] 孙皎 . 近五年我 国 口 腔材料 的 研 究概况 [


. 口 腔材料器械杂 志 ,
20 1 4 ,
23 (0 1

: 1

8 


2 0] Ba r i z on  K T B e rg e r o n C Va rg a s M A

, 

, 
 
, 
et  a l  C e r a m i c  m a t e r i a l s  fo r

 porce l a in  v e n e e r s :

 p art  I I 

E f fe c t  o f m at e r i a l 

, 
s h ad e , a
nd  t h c kn e s s  o n  tran s u c e n c y  [J ]
i l . J Pro s th et  De n t
, 
20 1 4 , 1 1 2 (4 ) : 8 64 

70 


2 1
]  D ar t ora  N R 
, 
d e  C ont o  F erre i ra  M  B , 
M or i sI C M 
, e
t al .  E f fe c t  of  I n tra c o ro n al  D e
pt
ho f  Te e th

R e s t o re d w  i t h  E n d o c ro w n s  o n F r act ur e  Re s i sta nce : I nV i tr o  an d  3



d i m e n s o n al F n ite E l e m en t


i i

Ana l
ys i s
[


. J E n do d ? 
20 1 8 , 
44

7 ) 1 :
1 79 -

8 5 

王慧媛 张春光 刘玉 红 等 牙 体预 备对 高 嵌体修复 下 颌第 磨牙力 学影响 的初步研究





22] , , ,





现代生物 医 学进展 ,
20 1 3 , 1 3 (
3 4) :  6 64 7 9




23 ] 吴志芳 , 雷勇华 . 三维有 限 元法 在 口 腔正畸 中 的应用和展望 [



国 际 口 腔 医学杂 志 ,
20 1 3 

4 0 (0 6 ) : 8 04

7 


24] Guo  J
, 
Wa n g Z L X  s 
i 
, 
et  a l .  A  c o m p ar i s o n  o f 
t h e f
r a c t u re  r e s i sta n c e s  o f e n d o d o nt c a  i l l
y 
tre at e d

65



参考文 献 

mand i b u a r  p r e m o l ar s  r e s
l t o re dw i t he n d o c r o w n s  an d g a s s  f b e r p o s t l i

c o rere t a n e dc o i n ve nt ona i 



cro w n s[ J] . J Ad v P ro stho d on t 



20 1 6 , 


6) :  489 -

93 


25]  E n d er A 
, 
B i enzS
; 
M o rm an n W 
, 
et  al .  M a rg i na l  a d a p t at i o n , 
rac t ur e
f l o a d  a n d m a c r o s c o p i c  fa i l u r e
 

m o d e  o f a dh e s i v e y  u t e d P MM A b a s e d  C A D / C AM  i n a y s  [ J ]
 l l 

l .  D e n M at e r t , 
20 1 6 , 
3 2 (2 ) : e 22 -

9 

P6 ] 郭靖 ,
王潇宇 ,
李学盛 ,
等 .
不 同边 緣 设计 的 髓 腔 固 位 冠 修 复 下 颌 前 磨 牙 的 应 力 分 析 [




南方 医科大学学报 ,
20 1 6 , 
3 6 (02 ) :  200 4 


2 7]  Z ar o n e  F , 
S o rr e nt in o  R , 
Ap i c e l la D s 
e t  al .  E v a u at o n l i  of 
t h e b i o m e c h an c a
 i l b e h av or  o f m ax i i 
l l ar


c e nt r al  i n c i s o r s  r e s t o r e d by m e a n s  o f e n d o c r o w n s  c o m p a r e d  t o  a n a t u r a


  l t o oth :  a  3 D  s t a t i c  l i n e ar

in
f it e  e l e m e nt s  an a l y s i s  [ J ] .  D ent M at e r 
, 
2006 , 
22

1 1

: 1 03 5 44 -




28
]  We n d l er M Be , 
ll i R Pets che
, 
lt  A , 
etal .  Cha i rs i d e  C AD / C A M m at e r a l s  i .  P art 2  :  F l e xur a l  s t r e n g t h

t e s ti n g[J ] .  D e nt M a  ter
, 
20 1 7 , 
3 3 (


:  99 -

1 09 .  


29] L i nCL , 
C h an g Y  C han g C Y  

, 
e tal .  F n i i te  e l e m e nt  a n d  We i bu l l  a n a l y s e s  t o  e s t i m at e  fa i l u r e

r i s k s  i n  t h e  c e r am c  e n d o c r o w n  a nd  c l a s s i c a l  c r o w n  fo r  e n d o d o n t c a l l tre at e d  m a x i ar
i i
y 
l l


p re m o
l ar
[


.  E u r o p e an  j
o urn a l  o f o ral  s c i e n c e s 

, 
20 1 0 , 
1 1 8( 1

: 8 7

93 


3 0
]  Av e r s a R Ap ,
i cel l a D P er , 
il l oL , 
e t  al .  N on -

l i n e ar  e l a s t i c  t h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l  f i n i t e  e l e m ent

an al s  o n  th e  e f fe c t  o f e n d o c r o w n m at e r al  r i g i d it n alv e o l ar b on e re m o d e l i n
ys i   i
yo   
g p r o c e s s  [J ]



D en t M a t e r 
, 
2009 ,
25 (5

:  678 -

90 


3 1
] L i n  C L  C h an g Y H L




, 
i u P   R Mu .  l ti

fa ct o r i a l  a n al
y s isof  a  c u sp r e p l a c i n g  ad h e s i v e  p r e m o l a r


r e s t or a t i o n :  A f
i ni te   e l e m e nt  s t u d
y  [J ] . J D e nt , 
200 8 3 
3 6



; 1 94 -

20 3 


32

冯娟 ,
郭慧慧 , 申 晋斌 等 ,

磨 牙 髓 室 底 垫 底 厚 度 对 全 瓷 嵌 体 冠 应 力 分布 的 影 响 p ]

牙体

牙 髓牙 周 病 学 杂 志 ,
20 1 7 ,
27 0



: 1 6 2 -

1 


33
]  P e dro l l o L D , 
Va n E A D e M  
, 
  J setal .  B i o m e c h an i c a l  b e h a v i o r  o f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 y 


tr e at e d

pre m o l ar s  u s n g  d i i fe r e n t
 p r e p a r at i o n  d e s gn s  an d  C i A D CAM /  m at e r
i al s  [ J] . J o ur n al  o f  D e nt i st r
y 

20 1 7 , 
59

54 


34
] G a i nt ant z o p o u o u  M  D l
s 
E I

D a m a n h o u r y H M E fe c 
 .  t of  P r e p a r at o n D e p t h o n i    t he  M a rg i na l an d

I n t e rn al  A d ap t at i o no f  C o mp ut e r -

ai de d Des i
g n / C o m p ut e r a s s i s t e d  M a n u fa c t u r e

 En d o c ro w n s  [




O p e r at i v e  D e nt i s t r y , 
20 1 6 ,
4 1

6) : 6 07 


3 5
]  C han g Y 
 H , 
L n i  W H K uo W C 
, 
 
, 
et  a l .  M e ch an i c a l 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 o f c u s p al 

c ov e r a g e  d e s i
gns  an d

c e m e n t  th i c kn e s s  in  a  c u s re
p la c n g c e r a m i c  p r e m o l ar r e s t o r at i on af
in i t e  e l e m e n t  s t u d y

i  J
p  : 

 [ ]

66



硕士 学位论文 

Me d i ca l  &  b o og i l i c a e n l

g n e e r i n g  Sc  c o m p u t n g
i i
, 
2009 , 
47 4
( )
: 3 67 -

74 


3 6] G u l e cL ,
U l u s oyN .  E fe c t  of  E n d o c r o wn  R e s to ra ti on sw i t hD i fe r e n C A D / C A M M a t  t er a s i l : 3 

F n it e E
i  l em e nt  an d  We i bu l l Ana l
y s e s[J] .  B i om e d  Re s I nt s 
20 1 7 ,
20 1 7(563 8683 


3 7
] Du  J K L , 
i n  W K Wa n g C H 
,  

,  et  al .  F E M  a n a y s i s  o f th e  m an d i b u a r l l  fir s t
 prem o l ar  w i t h  d i f fe r e n t

p o s t d i am e t e rs  [ J ]
 .  O d o nt o l o gy , 
20 1 1
, 
9 9 (2

; 1 48 -

54 


3 8] 曹旭春 . 二类洞 制 备 改进法 的 临 床评价 附 (
4 1 例报告 ) [



贵州 医药 ,
2009 ,
33 (
0 2 ) 1 3 9 : 


3 9] 陈岗 , 陈志 飞 , 顾卫平 ,
等 .
不 同 边缘设计椅旁 CA D/ CA M 全瓷 高 嵌 体 修复 的对 比 研 宄




. 口 腔医学 ,
20 1 5
, 
3 5

0 7) : 5 5 0 2 -




40] 李英 , 孙超 , 贾慧 , 等 .
动 态 载荷 下 下 颂牙列 缺失前 牙 区 种楦体位置对骨 应力 影响 的 三维

有 限 元分 析 [



中 华 口 腔医学杂志 ,
20 1 7 ,5 2 ( 1 1

: 6 72 -

7 


4 1
]  B e n az z i S s 
N g uy e n H N K u  
, 
l l m er  0 , 
e t  al .  D y n am i c Mode l l i ng of 
 To o th D e fo r m at  i on  Us i ng

Occ l u s a l K i n e m a t c s  an d  F n i i i t e  E l e m en t  An a l
ys i s
[


.  P L o S  On e , 
20 1 6 1 ,




: e 0 1 5 2663 


42] de Ab  re u  RA 
, 
P ere i ra  M D Fu r 
, 
t ad o  F , 
e t  al .  M as ti c a t o r y  e f fi c i e n c
y an
d b i t e  fo r c e  n  i n d v d u a

 i i i l 

w i th n o rm a  l  o c c u s i on[J] l .  A rc h O r a B  l  i ol , 
20 1 4 , 
59

1 0) 1 06 5 :

74 


43 ] Mace r i  F,  M ar ti
gn o n i  M , 
Va i ro G M e c ha n.  i c a l  b e h a v i o u r  o f e n d o d o n t i c  r e s t o r at i o n s  w i t h

 

m u lt p i l e
 p r e fab
i c at
r ed  p ost s : a c
f it e

e l e m e n t  appr o a c h  [ J ] .  J ou r n a l  o f  b o m e c h an i c s

, 
2007 

40( 1 1

:  23 8 6 9 8 -




44] K o i s D E 
, 
I s v i l an o n d a  V  Ch a ,

y ab u t r  Y , 
et  a l .  E v a u at l i onof  f ra c t u r e  r e s i s t an c e  a n d  fa i l xi re  r i s ks

o f p o s t e r o r p art a



i l c o v e r a g e  re s t o r a t i on s  [ J ] . J E s t h e t Re st o r D ent 2 0  
, 
1 3

2 5 (2 ) 1 : 1 0

22 


45 ]  Zhu  J
, 
R o n g Q Wa n g X  ,   , e
t al . I n fl u e n c e  o f 
re m a i n in
g 
t o o t h  s t r u c t u r e  a n d  r e s t o r at v e  m a t e r i a l i


yp e  o n  s tr e s s  d i s t r i b ut i o n  i n  e n d o d o n t i c a l l
y 
tr e ate d  m ax i l l ar
y p 
re m o l a rs :  A  in
f i t ee l em e nt

a n a ly s i s  [ J ] . J Pr o s t h e t  D e nt , 
20 1 7 ,
1 1 7(5) :  646

55 


46] A u sie l l o P , 
R en g o  S , 
D av i ds on  C L 
, 
et  al .
 S t re s s  d i s tr i b ut i o n s  in  ad h e s i v e l y  c e m e n t e d  c e r am c

 i

an d re s i n 

com
pos
i t e  C l as sIIi n ay l

r e s t o r at i ons :  a3 D -

F E A  st u d y  [ J ] .  D e nt M at e r 
, 
2 0 04 s 
20(9) 

8 62 72




4 7]  M a gn e  P B e ,
l s er U C P o rc e .  l a i n  vers u s  c o mp o s i t ei n l a
y s /o n a ys l : e f fe c t s  o f m e c h a n i c a  l l oadson

p e r o d o nt i c s  &


s tr e s s  d i s t i b ut
r i on ,  a dh e s i o n ,  an d  c r o w n  f
l e x ure  [ J ] .  The  I n t er n at o n a i l
 j
o urn a l  of

r e s t o r at i v e  d e nt i s t ry , 
2 003 ,
23 (6) :  54 3

5 5 


48] T r ib st  J  P  M Da , 
l P va i  A M O M a dr u g a C
 
, 
  FL , e
tal .  En d o c ro w n  re s t o rat i on s : I n fl u e n c e  o f

67



参考文献 

denta l re m n an t a n d  r e s t o r a t v e  m at e r a i i l o ns t re s s d i s t r i b ut i o n[ J ]


.  Den t Ma te r
, 
20 1 8 , 
34

1 0



1 466 -

73 


4 9]  Ta n g 
C B 
5 
L i ulSY , 
Zh o u G X  
, 
etal .  Non li ne ar f
in  it ee l e m e n t  an a l
ys
i s  o f t h re e  i m

p mit l


a b u t m e n t  i n t e r fa c e  d e s g n s  [ J ] nt e r n a t i o n a o urn a l  o f o ra l  s c i en c e 20 2 4 (2 ) 1 0 8

i . I l  1 : 1 

 j ,  ,


5 0]  G o nz a g a  C C 
, 
C e s ar P F M  
, 
i r an d a  W G 
, 
Jr .

9 
et  a l .  Slow  crac k
 g o w t h  an d
r  re l i ab i l i t
y  o f d e n ta  

c e r am i c s  [ J ] .  D ent M a  t er
, 
20 1 1

2 7 ( 4) :  3 94 4 0 6 -




5 1
]  M o n ac o  C , 
B or t o l otto T , 
A r en a A 
, e
t a l .  Re s t or i ng 
N onv i t a l  P r e m o l ar s  w i t h  C om p o s i t e  R e s i n

On l ay s ;  E f fe c t  of  D i j
E Fe r e nt F i b e r 

re i n fo r c e d  C o m
p o s i t e  L ay e r s  o n  M a rg i n al  A d ap t at i o n  a n d

F r a ct ur e L o ad  

J] . J  A dh e s D e n t 
,
20 1 5 1 7 6
( )

: 5 67

74 


52
] D ye rS  S or e n s e n  J  A Lass , 
i l aL  V , 
et  a l .  D am a g e  m e c h a n i c s  an d  o a d  fa i u r e  o f f
ib er l l 


r e i n fo r c e d  c o m
pos i t e  fi x e d p a r t a l d e nt u r e s  [ J ]

i  .  D ent M a  t er , 
2 00 5 ,
2 1

1 2) 1 :
1 04 -

1 0 


53 ] P i v eta  R i
pp e  M M ona c o C M
, 

, 
i s s au  T  et

 al . S ur v v al i  r a t e  a n d  l o a d  t o  fa i l u r e  o f
 p re m o l ars

re s t o r e d  w i th  i n l a
ys :  An  e v a l u a t i o n  o f d i f fe r e n t  i n l ay  fab r i c a t  i o n  m et h o d s  [ J] .
J P r o s th e t  D en t


20 1 9 , 1
2 1

2) :  292 -

7 


5 4] V i a n na  A P r ad o C, 
  J D B , 
i c al h o  AA 

? 
et  a l .  E f fe c t  o f c av i t y p r e p a r at i o n  d e s i g n  an d  c e r a m i c


 t
yp


on  t he  s tr e s s  d i s t r
i b ut i o n , 
s t r a i n  an d  ra c t u r e
f  re s i s t a n c e  o f  C A D / CAM  o n l ay s  in  m o l ar s  [ J] . J

A pp O ra l l  Sc i
? 
20 1 8, 2 6 (e2 0 1 8 0 0 04 


55] S o a re s  C  J ,
M ar ti ns L 
 民 
F ons e c a R B  

et  al . I nf
l u e nc e  o f c a v  it
y p r e p a r at o n

d e s i gn  o n  f
rac t ur e

 i 

re s i s tan c e  o f
 p o ste
i or Leu c
r  i te

r e i n fo r c e d  c e r a m i c  r e s t o r a t i ons[ J] .  J P r o s t h et D e nt 
, 
20 06 , 
9 5 (6) 

42 1

9 


56
]  N av e s L Z 
, 
S i v a  G  R,  C o rr e r S o b r nh o  L



, et
al . I n f u en c e  o f
l  c r o s sh e a d  s
pee
d  o n  fa i l u r e  l o a d an d

 

fa i l u r e  m o de  o f r e s t o r e d  m a x i l l a r 

y p e m o ar s 






,  B r az il i a n  o r a l  r e s e a rc h ,  2 0 1 6 , 
3 0(


5 7 ] G res n i
gt  M M O z c an M 
, 

, 
v a n  d e n  H o ut e n  M  L , 
et  al .  F ra c t u re  s t r e ng t h , 
fa i l u r e  t
y p e  m d  We b u
i l l

c h ar ac t e i st
r i cs o f  l it h um d i s i l c at e an d m u l t i h a s e


 i    r e s in c o m p o s i te  end o c r o w n s  u n d e r  a x i al  an d

l at e r a l  fo r c e s  [ J ] .  D e nt M at e r 
, 
20 1 6 , 
3 2(5 ) :  607 -

1 4 


58
] S t ap p e rt  C  F , 
A b e P K u rth s V 
, 

,  et  al .  M as ti c at o r
y fat g u e


, 
r a ctur e
f  re s i stan c e  an d  m ar
, g i n a l

d an c c e r am i c r o wn s  w h  an d  w h o ut c o v e ra c om m se dcus
y of p art a geo f

p o
s cr e c t t r J


p s[
l i i

i  i i   .

  ]

A d h e s D e nt 
,
2 0 0 8 1 0
( ,


:  4 1

8 


5 9] B l at z  M  B L ong .

ter mc lini c a l s u c c e s so f a  ll


c e ram i c
 p o s t e r i or  r e s torat i o n s
[


 Qu i nt e s s e n c e

68



硕士学位论文 

i n t e rn at o n ai l
(
Ber l i n , 
G e rm a n y  : 1 9 8 5 ) , 
2 0 02 , 
3 3 (


:  4 1 5

26 


60] L i u  X , 
Fok  A , 
L i  H . I n fl u e n c e  o f  r e s t o r at i v e  m at e r a i l  and
 p rox m a
i l  c a v i t y  d e s gn  o n  t h e  f r a ct ur e
i 

re s i st an c e  o f  MO D i n l ay 
r e s t o r at i o n
[
J] .  D e nt M a t e r

, 
20 1 4 ? 
3 0 (3

: 3 27 33 -




6 1
]  Er e i fe
j
N , 
S i l i ka s  N Wa , 
tt s  D C  . I nit i al  v er s u s  f
in a l  r a ct ur e
f  o f m etal

re e
f cr owns , a n a l yze d v i a

 

ac o u st i c  e m i s s i on  [ J ] .  D e n t M at e r 
, 
2 00 8 ,
24 ( 9 ) : 1 2 8 9

95 


62 ]  Kx i lca  S
f , 
S t a ng l M W , 
i e sb auerS , 
et  a l . I n fl u e n c e  o f d  i f fe r e n t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m e t h o d s  fo r
  t he

e xt e n s i on  o f c e r am i c  i n l a y s  o n  m a r

g na
i l  nt e
gr i t y  an d
i  e n a m e l  c r a c k  fo r m at i o n  i n  v i t r o  [ J

.  C l i 

O ra l  I n ve s ti
g , 
2 0 0 9 1 3 , (


:  333

4 1 


63
] Ak t as  G Ye r , 
l i k aya  H A k c a K M e c h an
, 
 .  i c alF ai l ur e  o f  En d o c r own s  M a n u fa c t u r e d  w i t h  D f fe r e n t

 i

C e r am i c M at e r i al s :  An  I n  V i tr o  B i om e c h a n i c a l  S t u d y  [ J ] . J P r o s th o d o n t , 
20 1 8 , 
2 7 (4) : 3 40 -

6 

69


 

病例

病例 

患 者 基本信 息 

姓名 :
梁某

性别 :


年龄 : 22 

主诉 

上前牙外伤 2 周余

现 病史 



2 周 前 患 者 骑 车 时 不 慎 摔 伤 颜面 部及牙 齿 , 即 于 当地 医 院 急诊科行 清创 处理 


未行牙齿治疗 近日 觉影响 进食及美观 来我科进 步求治


自 , 

既往 史 

既往体健 , 否 认 心 脏病 、 髙血 压 、 血液病 、 糖 尿病 等 系 统性疾病 ,


否认 乙肝病毒

感染等传染病 史 ,
否认药物过敏史 , 否 认家 族遗 传病 史 

临 床检 査 ?


口 外检查 :
颜 面 部对 称 , 开 口 度及 开 口 型 正 常 上唇见 ,
1  cm 大 小 缝合疤痕 

口 内 检查 口 腔卫生状况 般 上 前牙唇侧 见 软垢 覆 盖及覆合 正 常


: , , 

硬组织 : 1 1 切端近远 中 斜 向 缺损 远 中 切 角 达冠 , 1 /2 , 探及 穿 髓 点 探痛 , (
+ ) 

叩诊 ± 松动 切端 缺损 未 探及 穿 髓 点 叩痛 松动
- - -

( ) , ( ) ;
1 2 1 /4 , , ( ) , ( ) 

冷诊 同 对 照 牙 ;
1 3 近 中 切端部分缺损 , 叩痛 (

) , 松动 (

) , 冷诊 同对 照 牙 

软组织 伸 舌活动 可 舌体柔软 腮 腺及舌下 腺导 管 口 无红肿


: , 。 ,
分泌 物清亮 

余口 内 粘膜 未及 明 显 异 常 

牙周 情况 牙 龈轻度 红 肿 B OP( + PD  丽 未 探及深 牙 周 袋


: , ) , : 1 3 , 

辅 助 检査 


ray 示 : 1 1 、 1 2 、 1 3 牙根发育完全 , 1 1 冠 部 低 密 度 影及 髓 , 1 1 、 1 2 根尖周 牙



周 膜增 宽 , 1 3 根尖 周 未 见 明 显 异 常 

诊断 

70



硕 士 学 位论文 

( 1 ) 1 1 、 1 2 、 1 3 冠折 ( 2 ) 1 1 慢性牙髓炎 ( 3 )  1 2 牙震荡 (
4) 牙龈炎

治 疗 计划 

1 . 口 腔 卫生宣教

2 1. 1 知情 同意 , 根管治 疗

3 . 1 1 、 1 2 、 1 3 知情同意 , 树 脂 直接充 填修 复

4 .
观察 随访

治疗时 间表 

治 疗 时 间 治 疗 内 容

第 次 就诊 2 0  根管治疗


1 8 -

05 -

1 1 1 1

第 二 次 就 诊 2 0 1 8 -

05 -

1 8  1 1 、 1 2 、 1 3 树脂充填修复

治 疗步 骤 

( 1 ) 初诊 :
行 1 1 根管治疗 。 签署 知 情 同 意 书 后 , 予 1 1 局 麻后 橡 皮 障 下 开髓 

拔髓 , fL 20 mm , 手用镍钛 Pr o T ap e r 根备 至 F3 ,
试尖 合适后 , 热 牙胶 垂直加 压

+ 连续波充填 ,
氧化 锌 暂封 , 根充片示恰填 。 嘱 勿 咬硬物 , 1 周 后 复诊 

复诊 检查见 暂封存 叩 叩 松动 冷诊 同对 照


- -

( 2 ) : 1 1 , ( ) ,
1 2 、 1 3 ( ) , ( ) ,

牙 。 行 1 1 、 1 2 、 1 3 树脂 充 填修复 。 予 取模 、 制 作 硅 橡胶 导 板 , 比色 , 上橡 皮 障 

1 1 、 1 2 、 1 3 牙体预备 , 釉质 酸蚀 1 5s , 冲洗 2 0s , 吹干 , 涂 布 粘接 剂 , 光固化



1 0s 后 , 导 板就 位 恢 复 腭 侧 ,
光固化 , 邻面成形 ,
光固化 ,
体部分层 充填 ,
光固

化 ,
修型 ,
调猞 , 抛光 。
嘱 勿 咬硬物 ,
定期 复查 ,
不适随访 

讨论 

根据 患 者 外 伤 病 史 ,
穿髓点 、 探痛及 叩 诊症状 , 可 明 确 诊 断为外伤后 冠折所

致慢 性 牙 髓 炎 

对 于 冠 折 露 髓后 的 患 牙 要 视其 牙 根发 育 程 度 及 牙 髓 感 染 情 况 选 择 相 应 的 治

 ,

疗方案 。 对 于 牙 根未 发 育 完 全 的 年 轻 恒牙 ,
冠 折 露 髓 后 需 尽 量 保存 活 髓 , 

在 露髓

点较小 、 露髓 时 间 短 , 感 染 程 度 较 轻 时 可 行 直 接 盖 髓 术 或 冠 髓 切 断 术 以 保存 根 方

活髓 ; 而 当 感染 弥散 ,
发 生 牙髓坏 死 或坏 疽 时 , 可 行根尖诱 导 成 形 术 ; 对于牙根

己 经发育 完全 的 患 牙 发生冠 折 露髓后 应尽 早行 完善 的 根管 治 疗



[ ]

, , 

患 者为年轻男 性 主观保 留 , 自 身牙体组织愿 望 强烈 ; 牙 体缺 损 未 超 过 冠 1 /3 



采用 复合树脂直接 充 填 修 复可 最 大 限度 保存健 康 牙 体 符 合 微创 理念 结合导





2]

7 


 

板和 分层充 填技术 亦 能 可 以 更 好 的 模仿牙 釉 质 牙本质 自 然 的 层 次 以 及色泽 光泽 、 



从而获得 良 好 的 塑形和美学效果 被患 者接受



3 4
, ]

, 

该病 例 存在 的 不 足之处 :
在本次治疗 中 , 比 色在上橡 皮 障后 再进 行 ,
缺乏了

正 常 口 腔 黏膜环 境 下 的 对 比 ,
导致 比 色选择 的 树脂颜色 与 实 际 口 腔情况 下 牙体颜

色有差异 , 影 响 到 修 复 完成后 的 美观 效果 

附图 

〇 ^

 A : 唇侧


1 初诊 患 者术前情况

B :

腭侧 C :
术 前X线 片

F g i . l  In i t i a ls i t u at o n

 i

A :  Lab i a ls id eB P a l a ta :


l s i d eC :  X -

ra


图2 1 1 根管治疗

A : 根管预备 B :
根管充填后 暂封 C RCT 后 X 线 片


F g 2R o o tc an a
i . l t h e r ap y  o f  1 

A R oo
: tc an a l
 p
re
p ar at o
i nB :  Ro o t c ana lf
i l l i n ga n d  t e mp o r a r
y s e a l  C :  X -

ra terR C T
ya f 

■ 、 


图3 制备硅橡胶 导板

A :
石膏阴模 B : 硅橡胶导 板

Fi 3P s i l i c o n e  ru b b e r
g . r e
p a r at o n  o f i 

 g u i d e  p ate

 l

72


硕士学位 论文 


A :  P l a s t e rn e
g at v em o
i d l B : S i l i c o n e  ru b b e r
 g u d ep
i ate

 l

图4 树脂 充 填 修 复 过程

A : 比色 B :
牙体预备 C :
酸蚀 、 涂粘接剂

D :
恢 复腭侧壁 E :
邻面成型 、 分层充填 F :
修型 、 抛光后

F g 4F i .
i l l i n gR e s t o r ati o np ro c e s s

A C o : l o r i m e t ry  B :
To o t h p r e p a r a t 
i o nC :  E t chin
g , 
a dh e s i v eap p l i c at i on

D :  R e c o v e ry  p
a l at als i dew a l l  E :  R e c o v e ry 
ad

a c e n t  s u r fa c e s
, 
l aye r e d fi l l i n g F  : Af
ter  po
l i s h in g




图5 充填术后

A :
术后唇侧 B :
术后腭侧

F g 4 F n a
i .
i l s i t uat on

 i

A  L ab :
i t e r  tr e atm e n t  B
als i d eaf :  Pa l ata ls i dea f
t e r  t r e a t m e n t

指导老师 :
_ 文娟 副 主任 医 师 ( 牙体牙髓病科 

参考 文 献 



] 葛立宏 .
儿童 口 腔医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 版社 : ,
20 1 2 : 1 70

1 7 




樊明文 .
复 合 树 脂 多 层 美 学 修 复 基础 理 论 和 临 床 :

M ]

北 京 人 民卫 生 出 版社 : , 20 1 1 

3 8 3





] D i et s c h i D .  L ay e r n gc o n c ept s i i nan t er
i o rc o mp o s i t ere s t o ra t i on s
^ ]
. J our
na l  of A dh e s i ve

D en t i s tr
y , 
200 1
, 




: 7 1

2 




夏阳 ,
谢海峰 , 章 非敏 ,
等 .
纳 米技 术在牙 科 复合树脂 改 良中 的应用 m .
中 国 工程科 学 

20 1 2 , 
1 4(3 ) 7 6 :

8 2 

73


mm 


病例 

患 者基 本 信 息 

姓名 : 王某

性别 :


年龄 : 54 

主诉 ,


左 下后牙 自 发 疼痛 2 天余 

现病史 

半年来 患 者感左 下 后 牙进食 时 偶 有 酸痛 ,


2 天 前 出 现 疼痛 向 头 部放 射 , 并 伴有夜

间痛 , 故 前 来 我科 就 诊 

既往史 

既往体健 ,
否 认 心 脏病 、
高血压 、 血液病 、 糖 尿病 等 系 统 性疾 病 , 否认 乙 肝病 毒

感 染 等 传 染病 史 , 否 认 药物 过 敏史 ,
否 认 家族遗传 病 史 

临 床检 查 

口 外检查 :
颜 面 部基 本 对称 ,
开 口 度及开 口 型正常 

腔卫生 般 覆 盖及 覆 合 正 常
°

口 内 检查 口 牙结石 

: , I , 

硬组织 : 36 远 中 猞 面 牙 釉 质 呈 桑葚 状 , 近 中 邻 合 面 鍋洞 形 成 , 色黑质 软 , 

中 邻 面 探针 可 探 入 ,
探痛 (
+  ) ,
叩诊 (

) ,
松动 (

) , 冷诊 延 时痛 

软 组 织 伸 舌 活动 可 舌 体 柔 软 腮 腺及 舌 下 腺 导 管
: , 6 口 无 红 肿 分 泌 物清 亮
, 。 

余口 内 粘膜未及 明 显 异 常 

牙周 情况 : 36 牙 龈 质 地颜 色 正 常 , BOP (

) , PD : 1

3 麵 , 未 探及 深 牙 周 袋 

辅助检査 


r ay 示 36 远 中 低 密 度影 及 髓 角 , 近 中 低 密 度影 未及 髓腔 , 根尖周 牙 周 膜 间 隙

增宽 , 未 见 明 显 根尖周 暗影 

诊断 

( 1 ) 3 6 慢性牙髓炎 急性发作 ( 2 ) 3 6 釉 质 发 育 不全

治 疗计 划 

1 . 口 腔卫生宣教

74


硕 士学 位论文
 

2 . 3 6 知情同意 ,
根管治疗

3 . 3 6 知情同意 , 高 嵌体修 复

4 .
观 察 随访

治 疗时 间 表 

治 疗 时 间 治 疗 内 容

第 次 就 诊 2 0 0 8 2 6 3 6 开髓失活



- -

第 二 次 就 诊 2 0 1 8

09 0 7 3 6 -

根管预备及 充填

第 三 次 就 诊 20 1 8

09 -
1 5 36 高 嵌体修 复

治 疗步 骤 

( 1 ) 初诊 : 36 开髓失活 。 签署知情 同 意书 后 ,
予 36 局部麻醉 , 上橡皮 障 ,


髓 , 封失 活剂 , 棉 球+氧化锌 暂封 。 降猞 , 嘱 勿 咬硬物 

复诊 检查见 暂封存 叩 行 36 根管治疗 上橡皮 障 去 暂封


( 2 ) : 36 , ( ) , 。 36 , 

去龋坏 , 揭 净髓 室 顶 , 显 微镜 下 探查及 3 根管 口 , 手用 pro t ap e r 镍钛器械 行 根



管预备 , WL : MB  1 8  r
an 、 M L1 7  mm , D  1 9  mm ,
MB 、 ML 备至  F I , D  备至  F2 , 超声

荡洗 干燥 试尖 试尖 合适 冲洗 干燥 AH 糊剂+热牙胶连续波充填

, , 。 , , ,
p l us 

氧 化锌 暂封 ,
术后 X 线 片 示根管恰充 , 嘱 1 周 后 复诊 , 勿用 患侧咀嚼 

三诊 检查见 暂封存 叩 行 高 嵌 体修复 设计 对 接 式髓 腔 固




( 3 ) : 36 , ( ) ,
36 。

位冠 , 比色 ( A3 ) , 采用 琥珀 瓷 予 , 36 去 除 暂 封 及 远 中 邻 面 龋坏 组 织 牙 体 预 备 , 

光 学取模 C AD C AM 高 嵌 体 试 戴 就 位可 按照 瓷块说 明 对修复体进行表面处理




, , 。

后 备用 , 隔湿 , 对牙齿进行酸蚀 ,
冲洗 ,
吹干 ,
涂布粘接剂 , 注入双 固 化树脂水

门汀 ,
修复体就位 ,
光照 固 化 。 调铪 , 抛光 

讨论 

根据 患 者疼痛 病 史 , 自 发痛 、
夜间痛 、 放射痛 的 疼 痛特 点 , 可 明 确 诊 断为慢

性牙髓 炎 急 性 发 作 ; 根据 口 内 检查及 x 线 片 所示龋损 情况 可 明 确 牙位 



此 患 者 为 牙髓炎 急 性 症 状 , 未 存 在 根尖感 染 情 况 , 经拔髓后无 明 显 渗 出 , 



完 善 根 备控 制 根 管 内 感 染 前 提 下 可采用 次性根 管 治 疗 减 少 二 次感 染风 险及


, ,

节省 治疗时 间 根管预备 的 的 是 经 过根 管 清 理 和 根 管 成 形 以 利 于根管 充填


[ 1 ]

。 目 , 

有研宄表 明 根 管 预 备 过 程 中 的 过度切 削 会 导 致 根 管 治 疗 后 患 牙根折 本病




[ ]

, , 。

例 中 采用 手用 镍钛 P r o t ap e r 进行根备 , 研宄显示 ,
镍钛器 械 与 传 统 的 手 用 不 锈


75



m i



钢 器械相 比 其 , 良好的切 削 性能及 根管 成形 能 力 能够有 效地消 除根管 内 壁上不 规



则 的结构 ,
形成光滑 、 连续 、 保持原 有根管 走 向 的 根管 形态 , 可 以 减少 根 管壁上

的 应力 集 中 区 域 从而 降低根管 治 疗后 根折发生率
[ 3 ]

, 

下 颌第 磨牙 根管 的发生率 约 为 左右 远 中 根管大部分为


3 5 1 . 6 5 7 9 %

本病 例 在 显微镜 下 完成 了 对 患 牙根管数量 的探查及根 管 治 疗


4]


Ver t u c c i I 。 

根 管显 微镜 能提供清 晰 、 放 大 的 视野 ,
为探查根 管 口 、
彻底清 理根 管 系 统 并严 密

充 填提供 了 帮 助
[ 5 ]



本病例 中 患 牙 的 近 、 远 中 均有龋损 ,
涉及邻接 , 且近 中 龋损 较 大 累 及 髓 腔 

但 边缘 位 于 龈上 , 仍存在较大面积健康牙体 组织 。 患 者对存在釉质 剥 脱情况要求



改善美观 。 故符合 C A D / C AM 全 瓷嵌体修复适应证 , 能最大 限度保 留 牙体 、 恢复邻




6]

提供抗力 及 美观

、 

本病 例 中 设计修 复为 MOD 形 式覆盖修 复 , 以 保证近远 中 缺损 预备 后 ,


剩 余健

康牙体 厚度大于 为牙体组织保 留 足够 的 抗力 采用 髓腔 固 位冠 的 方式修




[ ]

2mm , ;

复 可对抗 咬合压 力 并 防 止牙 尖 的 侧 方折裂 设计髓腔 固 位冠 边缘为对接式


[ 8]

, ;


其磨 除 的牙体组织更少 且便于预备
[ 9 ]

, 

附图 

E W

W 图 1 初诊 患 者 术前情况

A :
洽面 B :
侧面 C :
术 前X线 片

F gi . lI n i ti als i t uat on



 i

A O c c: l u s a l  s u r fa c e  B :  Le f
ts i d eC :  X -

ra


Ki l Mi


76



硕 士学位论文


图 2 根管 治 疗过程

A :
开髓 B : 显微镜下 根备 C :
根管充填 D RCT后 X 线 片


F g 2F n a
i . i l s i t u at o no f
i 
ro otc an a l  tr e at m e n t

A : P u pc av
l i t
ya c c e s sB :  Ro ot  c an a l
 p rep a at o
r nC i :  Ro o t c a n a l  fi l l i n
gD : X -

ra t erR C T
ya f 

Z Tf i

图 3 牙体预备

A :
预备前袷面 B :
预备前侧面 C :
预备 后 铪面 D :
预备后侧面

F g 3  To o h
i . t
 p
re
p a ra t o n

 i

A :  Occ l usa l s u r fa c e  b e fo r e 

re
p a at o
r nB i :  Lef
t  s d e  b e fo r e  p r e p a r a t o n
i 
 i

C :  O cc l usa l s t e r  p r e p a r at o n  D
u r fa c e  a f i :  Lef
ts i d ea f e r

 p
re
p a rat o n

i

■■

 图 4 制 作 C A D C AM 高 嵌 体

A CA D CA M 高 嵌 体



B :
试戴

F g 4C A D / C A Mo n
i .
l ay

A :  C A D /C A Mo n l a y  B  T ry  o n
: 

77


 

图 5 高嵌体粘接过程

A :
酸蚀 B :
涂粘接剂 C  NX 3 :
树脂水 门 汀粘接

D :
固 化后 E :
调拾 , 拋光 F :
髙嵌体修 复后X线 片

F g i . 5 On l a
y b o n d n g pro c e s s


 i

A :  Ac i d  e t c h in g  B :  B on d i n g p r m e r  ap p

i l i c at i o n  C :  B o nd i ng a dh en s ve

 i

D :  L i
gh t  c u r in g 
E :  Ad j
u s tment o f o c c l u s i o n p o l i s h i n g F
 


: X -

ra
y af
te r  CAD CA M /  r e s to r ati o n

图6 术后

A :
术后 铪面 B :
术后侧 面

F g i . 6F i n a l s i tu a t i on

A O cc
: l usa l s u r fa c e  a f
ter  r e s t o r at i o nB :  Le f
ts d ea f
ter i  re s to rati on

指 导老师 :
闫 文娟 副 主任 医 师 ( 牙 体 牙 髓病 科 

陈 栋 主 治 医 师 ( 口 腔修复科 

参考文献 



] S u  Y  Wa n g  C
, ,  Ye  L .  Hea l i n g  r a t e  a n d  p o s t o b t ur a t o n  p a in  o f  s i n g

i l e

 ve r s u s  m u l t i

l e

v i sit

e n d o d o n t i c  t r e a t m e n t  fo r  i n fe c t e d  r o o t  c a n a l s as e ma t i cre vi ew J  J  En d o d  2 0 1 37 2

ys t
[ ]



,  ( )


1 25 -

32 


2] 马宏伟 ,
王青 ?
根 管 治 疗与 牙根应力 分布 改 变及根折 的 关 系 [



北京 口 腔医学 ,
2009 

7 05 2 99 3 00

1 : 

( )

7 8



硕 士学位 论文 



J  Ve rs l u i s A s  Messe r HH , P i n t ad o  MR .  C h a ng e s i nc o M P ac t i o ns t re s sd i s t r i b ut i o n s nro o t s

 i

esu n g  fr o m  c a n a p r e p a r at o n  [ J n t e rn at o n a e n d o d o nt c our
na 2006 3 9( 2 93 9

r l t i l i . I i l  i l
 
1 : 1 . 

 ]  j , , )

刘 晓静 杨博 郝靖 惠 等 西 北地 区 中 国 人 下 颌第 恒 磨 牙 牙 根根 管数 的 锥束 CT 



4] , , ,

究 [



牙 体牙髓牙周 病 学 杂 志 ,
20 1 2 , 
2 2 (07) :  3 75 -

8 



]  D as  S ,  Wa r h ad p a n d e  M  M , Re d i
j
SA eta ,
l . F re
que n c y  o
f  s e c o n d  m e s o b u c c a  c an a  i n

 i l l

p e r m a n e nt m a x  i l l ary  fi r s t m o  os
t  us n g i

t h e  o p e r at n g m i c r o s c o p e


 a n d  s e l e c t i v e  d e nt i n r e m o v a l  

A  c l i ni c a l  st u d y
[


.  C o nt e m p o rary 
c l i n i c a l  d e n t s tr y i
, 
20 1 5 , 




: 7 4 8 -




6] 吴补领 ,
闫 文娟 .
椅旁 C A D /C A M 嵌 体修复 技术 临 床进 展 [


. 口 腔疾病 防 治 ,
20 1 8 

26 ( 1 2) : 749

58 


7] Ho m s
y  F  E d  R  E  G h o u  W  e t  al  C o n s d e r at i o n s  fo r  A



l l

. i l teri n g  P r e p ar at i o n  D e s g n s  o f

 i

P orce a l i n  I n ay / O n ay  R e s t o r at o n s  fo r
l l i  N onv i tal Te e t h  [


.  J  P ro s t h o d o n t ,  2 0 1 5 , 
24

6) :  4 5 7 62 -




8] L i n C L ,  C han g Y H 

, 
Hs i ehSK , eta
l .  E s t m at
i i o no f  t h e  fa i l ur e  r i sko f  a  m ax i l l ary  p r e m o l ar

w t hd f fe r e n t  c r a c k  d e t hsw it h  e n d o d o nt i c  t r e at m e n t  b y c om
pu er a
t i d edd e s

gn /c o m p u t e r



i i i

a i d e d  m a n u fa c t u r i n
g 
c e r a m i c  r e s t o r at i on s  [J ] . J Endod , 
20 1 3 ,
3 9 (3 )
: 3 75 9 -

. 



] 陈岗 , 陈志飞 , 顾卫平 ,
等 .
不 同边缘 设计 椅 旁 C A D /C A M 全瓷 高 嵌体修 复 的对 比 研宄





■ 口 腔医学 ,
20 1 5 , 
3 5

07) : 5 5 0 2



79





病例 

患 者 基 本信 息 

姓名 :
席某

性别 :


年龄 : 32 

主诉 

右 下 后牙冷热敏感 不适 2 月余

现病史 


6 年前 曾 于外 院行右下后牙充填治疗 , 2 月 前 偶 感 进 食冷 热 食物 时 敏 感 酸 痛 ,


来我 院 就诊 

既往史 

既 往 体健 , 否 认 系 统疾病 史 ,
否 认 药物过敏史

临 床检 査 

口 外检查 :
颜面部基本对称 ,
开 口 度及开 口 型正常

口 内 检查 口 腔卫 生状况 般 少 量软垢 覆 盖 及 覆合 正 常


: , ,

硬 组织 : 46 颌 面 大 面 积 银汞 补 料 , 边缘 色 黑 ,
探针可探入 充填 物 周 围 , 探诊

叩诊 松动 冷诊 过性敏感

- 一

( ) , ( ) , ( ) , 

软 组 织 伸 舌 活 动 可 舌 体 柔 软 腮 腺 及 舌 下 腺 导 管 口 无 红 肿 分 泌 物清 亮

? , 。 , 

佘口 内 粘膜未及 明 显异常 

牙周 情况 全 口 牙龈质 地颜色正 常 : ,
BOP (

) , P D 1

2r
am , 未探及深牙周 袋 

辅助检 査 

X r ay 示 耠 面大 面积 高密 度影近 髓 近髓边缘 处见 密 度 降低 影 根尖周 未见




46 , ,

明 显异常

诊断 

( 1 ) 46 继发龋 ( 2 ) 4 6 可 复 性牙髓炎

治 疗计划 

1 . 46 知情 同意 , 间 接 盖髓后 树 脂 充填

2 .
随访观察 ,
不适随诊

80


硕 士 学位 论 文
 

治 疗时 间 表 

治 疗 时 间 治 疗 内 容

第 次 就诊 2 0  46 间 接 盖髓后 树脂 充 填


8 02 3



治 疗步骤 

46 比色 , 置橡皮 障 , 去 除 银汞 补 料 ,
去龋 , 龋尽近髓 , 隔湿 、 干燥 , 光 固 化氢 氧

化 钙 间 接 盖髓 , 光固化 2 0s , 涂布 粘接剂 ,


光固化 1 0s , SDR 流动树脂垫底 ,
AF

纳 米树脂充填 , 光固化 ,
调猞 ,
抛光 , 常嘱 , 勿 咬 硬物 , 门 诊 随访 , 出 现 自 发痛

及 时就诊 

讨论 

依据 患 者 的 牙体治疗史 , 患 牙 的 冷 热 刺 激酸痛 、 刺 激去 除 后 酸痛立 即 缓解 



牙髓 电活 力 敏感 的特 点 , 可 以 明 确 牙位及诊 断为 46 可复性牙髓炎 ; 依据 患 牙充

填体边缘色 黑 及 X 线 所 见 边缘 低 密 度 改 变 , 可 以 明 确诊断为 46 继发龋 



可 复 性 牙 髓 炎 是 牙 髓组 织 以 血管 扩 张 充 血 为 主 要 病 理变化 的 初 期 炎 症表 现 、 

“ ”
它 相 当 于牙髓病 的 组织学分类 中 的 牙髓充血 , 若 能彻底去 除作 用 于 患 牙上 的

病 源 刺 激 因 素 同 时 给 予 患 牙 适 当 的 治 疗 患 牙 牙 髓 可 恢 复 到 原 来状 态 而 不 致 发
, 
 ,

展成为不可 复性牙髓炎 本 病 例 中 使 用 氢 氧 化 钙 后 行 间 接 盖髓 治 疗 利 用 氢氧



[ ]

。 ,

化钙 的 强碱性 中 和 龋损 后 产 生 的 酸 性炎 性物 质 以 消 除 炎 症 减 轻疼痛 起到



2]
, , ,

护髓 的 效果 。 氢 氧 化 钙 还 具 有 刺 激碱性磷 酸 酶 以 促 进 牙 本 质 桥 形 成 的 特 性 , 可促

进 活 髓牙 牙 体 硬 组 织 的 修 复 前 商 品 化 的 氢 氧 化 钙 制 剂 分 为 糊 剂类 和 可 固 化



[ ]

的制剂类 , 后 者又 因 固 化方 式不 同 分 为 化 学 固 化类 和 光 固 化类 。 有研 宄表 明 , 

固 化 型 氢 氧 化钙 中 的 树 脂 基 质 有 细 胞 毒 性 且 在 光 照 聚 合 时 产 热 易 刺 激 牙 髓 故 与

 ,

化学 固 化型相 比 其 不 适 用 于 直 接 盖髓 但 二 者 均 可 用 于 深 龋 近髓 时 的 间 接 盖



3 ]

, 。

髓 效果无 明 显差异 [
4]
, 

对 于 深 龋 的 去 龋 应保 守 注 意 保护 剩 余 的 牙 体 组 织 避免穿髓 无法 次去


, , 。

尽 的 龋坏 可 采 用 拭补 的 方 式 使 用 氢氧 化 钙 间 接 盖髓 促 进 段时 间 的硬组织形


, ,

成 ,
再进 行二 次去 龋 。
对 于 试 补 或 间 接 盖髓 后 出 现 自 发 疼 痛 的 患 者 , 表 明 盖髓术

失败 , 可 复 性 牙 髓 炎 发 展 为 不 可 复 性 牙髓 炎 。 此 时应及 时就 诊 行牙髓 治疗 , 避免

病变 的进 步进展



附图 

8 


 

图 i 术前情况





A :
洽面 B :
侧面 C :
术前X线 片


F g i . l In i t i a ls i t u at o n

i

A O c c
: l us a l s u r fa c e  B :  R i

h ts ideC :  X -

ra


圓 I
〕 甚 考 

图2 充填 治 疗过程

A : 比色 B : 去龋 C :
间接盖髓 D :
涂粘接剂

E :
邻面成型 F : S D R 树 脂 垫 底 G :
分层 充 填 H : 调拾 , 抛光

F g 2F
i . i l l i n g  tre a t m e n t p r o c e s s


A :  Co l o r m etr

y
B :  Remov i n i e sC
gc ar :  In d ir e c t
 p u p  c ap p n g
l i

D :  A dhe s i veapp l i c at i o nE :  R e c o v e ry 


a d a c e n t  s u r fa c e s  F  F i l l

: i n
gw
i t h  fl o w a b e  r e s i n
l 

G :  L ay e r e d f  ill i n gH :  A dj u s t m e n t o f o c c lu s i o n

,  po
l i s h in g

82


硕士学位论文 


图3 术后

A :
术 后 猞面 B :
术后侧面


Fi
g 7.Fina l s i t u at o n

 i

A :  Occ l us a l s t e rr e st o r a ti o nB


u r fa c e  a f :  R i
ght s d ea f
i t e rr e s t o rat o n

 i

指 导 老师 :
闫 文娟 副 主任医 师 ( 牙体牙髓病科 

参考文献 




樊明文 .
牙体牙 髓病 学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 版社 : , 20 1 2 207

20 8




刘畅 ,
林红 . M TA 、
氢氧化钙 、 玻璃 离 子 水 门 汀和 粘 接 剂 的 盖髓 效 果 及 机 制 [


现代 

腔 医 学杂 志 ,
20 1 0 , 
24

04) : 3 08

1 2 



]  S C HU U R S  A H G R U Y T H UY S E N R

, 
  J
, 
WE S S E L LN K  PR .  P u p c a pp n g w
l i i t ha dh e s i v ere s n i


b a s e d c o m
pos
i t evs .
c a l c i u m h y dr o x d e
 i :  ar e v i ew[ J ]
.  En do don ti c s &  de n ta l  tr au mat o l o gy , 
200 0 

1 6(6 : 2 40 -

5 0 




彭伟 ,
赵艳萍 .
化 学 固 化型 氢氧化钙 与 光 固 化 型氢氧化钙 盖髓 效果 的 临 床 比 较 [





国 煤炭工业医 学杂 志 ,
2 0 04 , 
0 7) : 6 3 1

2 

83





病例 

患 者基 本 信 息 

姓名 :
李某

性别 :


年龄 : 3 1 

主诉 

右 上 后 牙 咬 合 不 适 半年 余 

现病史 

数年 前 曾 行右上后 牙 充填 治 疗 ,
半年 前 出 现 咬 合 不 适 ,
偶 有牙 龈长包 、 破溃流 出

液体 , 症状反复 ,
现来我 院就诊 

既往史 

既往体健 ,
否认 心 脏病 、
髙血压 、 血液病 、
糖 尿病 等 系 统 性 疾 病 , 否 认 乙 肝病 毒

感 染 等传 染 病 史 , 否 认 药物 过敏史 , 否 认 家族 遗传病 史 。 月 经正常 , 非怀孕 期 



临 床检 查 

口 外检查 :
颜 面 部 基 本对 称 , 开 口 度 及开 口 型 正 常 

口 内 检查 口 腔 卫生状况 般 少 量 软垢 覆盖及 覆合正 常


: , , 

硬组织 : 1 4 、 1 5 颊侧颈 部牙 体 见 旧 充填 体 , 1 4 、 1 5 叩 ( + ) , 松 (
_

) , 冷诊 无

反应 , 牙髓活 力 阴 性 。 1 4 颊侧根方 近 中 、 1 5 颊 侧 根方远 中 粘 膜可 见 窦 道 



软 组织 伸 舌 活动 可 舌体 柔 软 腮 腺及 舌 下 腺导 管 口 无 红肿 分 泌 物 清亮
: , 。 , 

余口 内 粘膜未及 明 显 异 常 

牙周 情况 4 牙龈 质 地颜 色 正 常 B OP ( PD  2  mm 未 探及 深 牙



: 1 、 1 5 , ) , : 1 ,

周袋 

辅助检査 


r ay 示 1 4 、 1 5 根尖周 低 密 度影 , 1 5 根尖远 中 见 外 吸 收影像 



诊断 

( 1 ) 1 4 、 1 5 慢性根尖周 囊 肿 (
2 )1 5 牙根外 吸 收

治 疗计划 

1 . 1 4 、 1 5 知情同意 , 试行根管治疗 

84



硕 士学 位论文 

2 .
若 根 管 治 疗后 症 状仍 存 在 ,
试行 1 4 、 i 5 根尖倒 预 备充填术 

与 患 者 交流 治 疗 费 用 、 时 间 及术 中 术 后 可 能 发生 的 并发症 , 患 者 理解接受 

治 疗时 间表 

治 疗 时 间 治 疗 内 容

第 次 就 诊 2 0  开髓 根备


8 04 6 4 5
- -

1 1 1 、 1 、

第 二 次 就 诊 2 0 1 8

04

24  1 4、 1 5 根管更换封药

第 三 次 就 诊 2 0 1 8

05 -

08  1 4 、 1 5 根管 充填

第 四 次 就 诊 2 0 1 8

06 -
1 9  1 4 、 1 5 根尖 倒 预 备 充 填 术

第 五 次 就 诊 2 0 1 8

06

29  术 区拆线

第 六 次 就 诊 2 0 1 8

1 2 -

25  半年复查

治 疗步 骤 

( 1 ) 首诊 橡皮障下 : 1 4 、 1 5 开髓 揭 髓室底 、 ,
1 4 探及 2 根管 手用 镍钛 , P r o t ap e r

根备至 B :  2 3  mm  F l , P :  2 2  mm  F 1 , 1 5 探及 1 根管根备至 2 2  mm  F 1 , 次 氯 酸 钠 +

生 理 盐 水冲 洗 根 管 , 超 声 荡 洗根 管 , 封氢氧化钙糊 剂 ,
Z 0E 暂封 

( 2 ) 复诊 : 患 者 诉 咬 合 不适较 前 减 轻 , 窦道部分 闭合 。 予橡皮 障下 1 4 、 1 5 去暂



封 , 1 % 次 氯 酸 钠 +生 理 盐 水 冲 洗 根 管 , 1 4 、 1 5 根 管 干燥后 , 封氢氧化钙 , 暂封 

( 3 ) 三诊 : 患 者诉窦 道较前缩 小 ,
仍有咬合不适 。 予橡皮障下 1 4 、 1 5 去 暂封 

生 理盐 水 冲 洗根 管 ,
干燥 ,
隔湿 , AH

p l us+ 热牙胶垂直加 压充填 , 片示到位 , 



封 

( 4 ) 四诊 : 患 者诉仍有咬合不适 ,
检查见 1 4 、 1 5 根方 窦 道较 前 减 小 ,
叩 ( ± ) 

因 窦道未能完全 闭 合 , 患 者 要 求手 术 治疗 。 拍摄 CB C T 确 认根尖周 情况 。 签署根



尖手术知 情 同 意 书后 予 患 者 术前 半 小 时 口 服止痛 药 常规消 毒 铺巾 行




, 。 、 , 1 3

1 5 区域局 部浸 润 麻醉 , 设计 1 3

1 5 垂直切 口 
+ 龈沟 内 切 口 , 翻瓣 ,
暴露 1 4 、 1 5 

尖破坏 区域 , 去骨 ,
搔刮 1 4 、 1 5 区 囊肿 至骨壁洁净 ,
暴露根尖 , 探及 1 5 约距根

尖 4  mm 处远 中 侧 壁牙根缺损 ,
切除 1 5 根尖至 缺损 区 ,
超声 倒 预备 3  mm ,
切除

1 4 根尖 3  mm , 超声倒 预备 3  mm , i R o o t B PP l u s 根尖倒 充填 1 4 、 1 5 , 生理盐水



冲洗术 区 关创缝合 术后 消 炎 止痛对症 治 疗 嘱 周 后拆线 不适随诊


, , , , 

( 5 ) 五诊 : 患 者诉 咬合不适缓解 ,
检查见术 区 愈合可 , 1 4 、 1 5 根方 窦 道消 失 

予拆 除缝线 , 更换 1 4 、 1 5 暂封为树脂 充填 ,
定期复查 

85


 

6 六诊 半年复查 患 者 无诉不 适 检查见 叩 松 根方牙




- -

( ) : 。 。 〖 4 、 1 5 ( )

( ) ,

龈粘膜无 明 显异常 因 患 者怀 孕 未行放射检查 嘱 年后 复查


。 , 。 

讨论 

牙 根外 吸 收可 因 外伤 、 牙髓感染 、
持 续 的 根尖 周 炎 症 、 牙周 感染 、 不当的正

畸治疗等原 因 导致 慢性根尖周 炎 伴牙 根 外 吸 收 旦 发生 常规根管治疗很难




[ 1 ]

。 ,

达到 良好 的 治疗 效果 其原 因在于 单 纯 的 根 管封 药 难 以 阻 止病 变 肉 芽 组织


。 : ,

继 续 对 牙 体 组 织 的 破坏 ;
二 , 外 吸 收导 致根尖孔 的 破坏 , 使 得 常 规根 管 充 填无法


形成 良 好 的 根 尖封 闭 作 用 本病例 中 患 者在完善 常规根管 治 疗后 不适症状仍




[ ]

。 ,

然存在 提示 需进 步治疗

, 

根 尖 外 科 手 术 包 括 根 尖 刮 治 术 根尖 切 除 术 和 根 尖 倒 充 填 术 、 。
根尖倒 充填术

是 根尖 刮 治 术 和 根 尖 切 除 术 的 延 伸 , 不 仅 可 以 直接刮 除 病 变 肉 芽 组织 , 而且 可 以

对根尖部位进 行倒预备和 倒 充填 达到 良 好 的封 闭 根尖孔 的 作用 近十 多 年来


[ 3 ]

, 。 

由于 口 腔显微镜 、 超声器械 、 显 微 外 科器械和 新 材料等 在 根 管 外科领 域 的 应 用 



增加 了 手术 的 可操作性 ,
改进 了 根尖封 闭 效果 , 提 高 了 根尖 手 术 的 成 功 率 , 即根

尖手 术 的 成功率 已经提高到 以上

本病 例 在 常 规根 管 治 疗 效 果 不 佳 的 情况



[ ’ ]

9 0% 。

下 , 选 择行显 微根尖倒 预备 充填术 , 随访显 示 获得 了 较好 的 治疗效果 



感 染 物质 的 清 除 和 控 制 是 本病 例 成 功 的 关 键 主 要 在 以 下 几个细 节 体现 , : 1 

对 患 牙 预备 后 根 管及 窦 道进行 了 反复大量 的 次 氯酸钠+生 理盐 水 的 冲 洗 ,


冲 洗根

管 时 使 冲 洗液冲 至 从瘘 管 溢 出 , 以 最 大程度 冲洗 消 除 消 根 管 , 根尖周 缺损 区域 以



及瘘道 的 感 染物质 , 当 然这是在本病例 中 窦道通畅 的前提下进行 ;


2 、 使用 超声

荡洗根管 ,
利 用 超 声 的 涡 旋 作 用 带 走根管 内 感染物 质 及碎屑 ,
并 进行 充 分 的 根 管

内 封药消 毒 ?


3 、 根尖手 术 中 截根3  mm , 有研 宂表 明 , 截根3 腿 可 以 去 除 至 少 9 8%

的 根尖 分 支 和 93% 的 侧 支 根 管 使 得 根尖 部 的 感 染清 除 采 用 超 声器械 和 专



[ ]

, ;
4 、

用 的 倒 预 备 工 作尖 处 理根端 , 以 获 得 较 理 想 地 根尖 预 备 洞 型 , 达到 良 好 的封 闭 效

果 隔绝感染
[ 7 ]



本病例 中 1 5 唇侧 骨 壁 尚 完 整 ,
手 术 中 去 骨 时 因 遵循微创 原 则 ,
暴露 的缺损根

尖 视野 较 小 ,
导 致 根管 倒 充 填 时 根尖 预备及 倒 充 填 时操 作 困 难 , 倒 充填 效果不够

理想 , 这是本病 例 中 主要 的 不 足之处 。 操作 技 术有 待进

步熟练和 提高 

本病例 目 前 临 床 效果 比较令 人满 意 ,
但因患者 自 身怀孕 因 素 , 未 能 获得 半 年

86


硕 士 学位论 文
 

复查 的 影像学 图 片 进 步评价有 待 后 期 保持 随访观察


, 

附图 

图 1  4
1 、 1 5 根管治 疗前 后X线 片

A :
根 管 治 疗前X线 片 B :
根 管 治 疗 后 X线 片

F g i .
l  X -

ra
yo f1
4/ 1 5r o o t  c an a l  t h e r a p y

A .  In i ti a l X -

ra
y B . F i n al X -

ra


■H P

图2 术前 口 内 像

F g 2  In t r a o r a
i . l s i t u a t o n  b e fo r e  a p c a l  s u rg e r y
i i

图 3 术 前 CBCT 图 像

A ?


颌面部三 维重建 B :
矢状面

F g i . 3 CB CT i mage

A :  T hr e e d

i m ens i o n a l re c o n s tru c t i o n  o f  max i l l o fa c a


i l r e
g o
i nB S a


i ta l
 p ane
l 

87





图4 切 口 设计及 根尖切 除

A :
切 口 设计 B : 翻瓣 、 去骨 C :
暴露根尖 D :
根尖切 除3_

F g 4  In c
i . i s i o nd e s g nan dap
i i c alre s e c t i on

A : I nc i s i o n  d e s i gn  B :  F l ap  a n d  b o n e  r e m o v a l

C :  E xp o s e t h e  ap e x  D :  Ap i c alre s e cti o n  fo r  3 m m

图 5 显 微 镜 下 倒 预 备及 倒 充 填

A  : 1 5 倒预备 B 
: 1 4 倒预备 C  : 1 5 倒 充填 D  : 1 4 倒充填

F g
i .
5 Re tr o g r a d e  p r e p a r a t i o n  a n d  r e t r o g r a d e  fi l l i ngp ro c e d u r e  u n de r  t h e  m i c r o s c o
pe

A Re : tr o gr a d e  p r e p a r a t i o n  o f  1 5  B  R e t r o g r a d e  p r e p ar at i o n  o f  1 4
: 

C :  Re tr o gr a d e  f i l l i n g p ro c e dure o f 1 5 D :  Re tr o
gr a d e  fi l l i ng  p ro c e du r e  o
f  1 

88


硕士学位论文 


fl 


图 6 缝合 、 术后 即 刻

A :
缝合后 口 内 B :
术后 即 刻X线 片

F g 6S t
i .
i t c h i n g a n d  imm e d i at e  p o st

o p erat v ei mag e s



 i

A :  S t i t c h in
g B : I mm e d at e  m a g e o f

po st

p e at v e
ir 


图7 术后 周拆线


一 *

A 术后 周 B 拆线后


一 '

: :

F g 7R e c al
i . l  af
te r1w e e k

A B e fo r e
:  t h e  s t i t c h e s t ak e n o ut  B :  Af
te r t h e  s t i t c h e s  t a k e n  o u t

图 8 半年复查

F g i . 8 Re ca l l  af
t e r  6  m o n t h s

指导老师 :
_ 文娟 副 主任医 师 ( 牙 体牙髓病 科 

参 考文 献 



]  Fu s s Z , 
Ts e s i sI
, 
L nS
i .  Ro o tr esor
pt on i

d a gn o s
i i s , c
l ass i f
i c a t o n  a n d  tr e a t m e n t  c h o
i i c e sb a s e d

o n  s t i m u l a t i o n  fa c t o r s  [


. D en t a l tr a u m a t o o g y   o ff
l ic a :
i l
p ub l i c at i o n o fIn te r
n at o n a i 

A s soc i a t i o n  fo r  D e n t a T r a um a l  t o l o gy , 
2 0 0 3 1 9 ( 4 ) 1 7 5


8 2 




陈蕾 ,
尹仕海 .
根尖倒 充填术用 于慢性根尖周 炎 伴牙 根外 吸收 治疗 的 临床报道 [





广
东牙病防治 ,
2008 , 
0 1

: 1 5 -

7 




王密 ,
尹仕海 .
根尖外科治疗 的 临床进展 [



牙体牙髓牙周 病学杂志 ,
2009 ,  1 9

1 1



89


 ^ 1



666 -

70 


4]  Fr
i e d m an  S . O u t c o m e  o f  e n d o d o n t i c  s u rg e r y  a  m e t a ^ i a ly s :

is  o f  th e  l i t e r a t u r e p a r t  1 -



co M P ar
i s o n  o f tr a d  iti o n a l  r o o t e n d  s u r g e r y  an d  e n d o d o n t i c  m i c r o s u rg e r y  [ J ]

. J En d o d , 
20 1 1 

5 aut h o r 80
3 7 5 77 8 re
p y 8
- -

 l

: 

( ) ; 



] T s e s i sI, R o s e n E Ta s c h 
, 
i e ri  S , 
e t  al .  Ou tc om e s o f  s ur
gi c al  e n d o d o nt i c  t r e a t m e n t
 p e r fo r m e d b y

 

a mo de m
  tec h n i qu e : a n u p da t e d m e t a an a l y
 

s is  o f 
t he  li t erat ur e  [J ] . J E ndo d , 
20 1 3 , 
39



:  332


9 


6] K i m S 

Kr a t c h m a n  S .  M o de m  i c  s ur
e n d o d o nt
g e ry c on c e p t s a d p r ct

n a ic e 

:  a r e vi ew

[
J] .  J  E nd o d 

20 06 
32 7) : 6 0 1

23 

? (


7]  de  L ang e  J ,
P ut e r s  T ,
B aasEM ,
et  al  . U lt r a s o ni c  ro o t

e n d  p r e p a r at i o n  i n  ap i c a l  s u rg e r y : 

p r o sp e c t
iv e  r a n d o m i z e d  s t u dy  [ J ] .  O ra l s urg ery , 
o ra l  m e d i c i ne , or
al
 p a th o l o gy , or al  r a d i o l o g y 

an d  e n d o d o n t i c s 200 7 04 6 8 4 5

1 : 1 

,  , ( )

90



硕士学位论文 

病例 

患 者基本 信 息 

姓名 :
廖某

性别 :


年龄 : 55 

主诉 

上前牙外伤 1 0 余日 

现病 史 

患 者于 1 0 余天 前 下楼 梯 时 不慎 摔 倒碰及上 前牙 区 , 当 时 牙齿及上唇疼痛 ,
无法

咬合 , 无晕 厥 、 呕 吐等症状 , 未就医处理 。 近 日 自 觉上前牙移位 , 且咬 合疼痛 



故来我 院 就诊 

既往史 

既 往体健 , 否 认 心 脏病 、 高血压 、 血液病 、 糖 尿病 等 系 统 性疾病 , 否认 乙肝病毒



感染等传 染病 史 , 否认药物过敏史 , 否 认 家 族 遗传 病 史 。 己绝经 



临 床检 査 

口 外 检 查 颜面 部基 本对称 开 口 度 及 开
: ,
口 型 正 常 上 下 唇未见 明 显 瘢痕等异 常
, 

口 内 检查 口 腔卫生状况 般 少 量 软 垢 及 色 素沉着 覆 盖及覆合正 常


: , , 

硬组织 : 1 1 、 2 1 邻接 间 见牙体缺损 , 1 1 松动 I 度 , 叩 ( + ) , 冷诊 同 对照 牙 

2 1 冠部舌 向 移位 ,
并伴轻度嵌入 ,
松动 I I I 度 , 叩 (
++ ) , 冷诊 同 对 照 牙 , 22 

部轻度舌 向 移位 ,
松动 I I I 度 , 叩 ( ++ ) , 冷诊 同 对照牙 , 均 未见 明 显 牙折裂线 

余前牙未见 明 显 移位 、
松动及 叩 痛 。 44 缺失 , 24 、 45 残冠 , 部 分牙齿楔状缺损 

软组织 伸 舌活动 可 舌体柔软 腮腺及舌 下 腺 导 管 口 无红肿


: , 。 , 分泌 物清 亮 

余口 内 粘膜未及 明 显异常 

牙周 情况 : 1 1 、 2 1 间 龈乳头肿 胀 , 余牙 龈 质 地 颜 色 正 常 ,
下前牙牙龈退缩 

B 0 P ( PD 1 2r
am 未探及深牙 周 袋
- -

) , : ,


辅 助检査 

CB C T 示 2 1 、 22 牙槽骨唇侧骨板骨折伴牙根唇 向 移位 , 1 1 牙周 膜增 宽 。 牙体均未

见 明 显 折 裂 不 连续 影 

9 


病例

诊断 

( 1 )
2 1 、 22 不全脱位 (
2 ) 1 1 牙震荡 ( 3 ) 上前牙牙槽突 骨 折 (
4) 1 1 、 2 1 牙 体 缺损

( 5 )
1 1 、 2 1 牙龈挫伤 (
6) 24 、 45 残冠 ( 7 ) 44 缺失 ( 8) 牙 齿 楔 状缺 损 ( 9) 慢 性牙 周 炎

治 疗计划 

I . 1 1 、 2 1 、 22 知情 同意 ,
复 位及 松牙 固 定

2 . 4 周 后 复查牙髓活力 ,
视情况 行根 管治 疗

3  . 口 腔卫生宣教 ,
择期 治 疗牙 体缺损 、 残冠 、 楔 状 缺损 及 慢 性 牙 周 炎

与 患 者交流治 疗费 用 、 时 间 及 术 中 术 后 可 能 发 生 的 并 发症 , 患 者 理 解接 受 

治 疗时 间 表 

治 疗 时 间 治 疗 内 容

第 次 就 诊 2 0  复位及 松牙 固 定


9 04 04 2 22

1 1 1 、 1 、

治 疗 步骤 

I I 、 2 1 、 22 复位及松牙 固 定 :
予上前牙 区消 毒 , 行局 部浸润 麻 醉 , 超 声 清 洁上 前

牙 23 牙面 手法复位 22 及 其 根 方 牙 槽骨 唇 侧 骨 板 隔 湿干燥 


1 2 , 1 1 、 2 1 、 , ,

蚀 唇侧 牙 面 5s 涂 布 粘接 剂 光固化 0s 纤 维 带+流 动 树脂 行


- -

1 2 23 1 , , 1 ,
1 2 23

松牙 固 定术 , 固 化完全 后 , 修型 ,
检 查无 咬 合干扰 , 抛光 。 常嘱 , 进食软食 4 

后复查 , 不适随诊 

讨论 

牙 外 伤 包 括牙 周 膜 的 损 伤 、
牙 体硬组织 的 损 伤 、 牙脱位和 牙折等 , 而牙脱位

常 伴 有 牙 龈撕裂和 牙 槽 突 骨 折 的 发生 。 对 于外伤 后脱位松动 的 牙 齿 , 必 须进 行 准



确 的 复位及可靠地 固 定 , 才能保证牙齿和 牙槽骨 的 良好愈合 。 外伤性松牙 固 定 的



基 本 原 理 是将 松 动 牙 与 周 围 正 常 牙 齿 结 扎 固 定 为 整体 从而 形 成 个 多 根牙
一 一

, 

能够在 咀 嚼受力 时形成 良好 的 固 位力 , 从而达到 分散牙合力 减小 咬合创伤 的 、 



有利 于牙槽骨 的 新生和 牙周 组织 的 愈合 对于部分脱位 的 牙齿 应在局麻





[ ]

。 ,

结扎 固 定

下 复位 周
[ ]

, 3 4 

常用 的 松牙 固 定方法有牙 弓 夹板 、 金属丝结扎 、 正 畸 托 槽方 丝 弓 固 定 等 。 

维夹 板 是 种 较新 型 的 牙 弓 夹 板技术 其将树脂 与 合 成纤 维束相 结合 相 对 于传




, ,

统 的 金 属 丝 结 扎 或复 合 树 脂 固 定 相 比 具 有 较 高 的 抗 挠 曲 强 度 和 , 良 好 的 美观舒适

更 易 被 临 床 医 生 及 患 者 所接 受 纤维夹板 中

效果 且制作简单 有研 究显示
[ ]

, , 。 ,

92



硕 士学位论 文


网 状纤维 带可 以 防 止树 脂 基质 中 的 微裂融合 成 导致纤维 断裂 的 大裂 隙 , 通过这



种机制 微裂产 生 了 如 牙周 膜 样 的应力 中 断效应 能够分散和 传导应力 有利




, ,


于牙槽突 骨折愈 合和 牙周 组织 再生 另 方面 纤维带可随意 塑形 能与 牙体


。 , ,

组织 紧密 贴合 粘 接 ,
固 化后 保持 形状 , 不会对松动牙齿形成矫治 力 , 能获得稳定

的 固 位效果 因此 本病例 采用 纤维束带夹板 行松动牙 的 暂时性 固 定


[ 5 ]

。 , 

牙外伤后牙 髓组织 的 预后 通常 分为牙髓存活 、 牙髓坏死和牙髓钙化 3 种情



移位性牙损 伤 发生牙髓坏 死 的 比例 较 高 且 多 在 外伤后 个月 之 现


况 内 出
[ ]

。 ,
4 

部 分病 例 出 现牙 髓坏死 时 间 较 晚 需长 期 随访观察 随 着 损 伤 程 度 的 加 重 牙髓


[ 7 ]


, ,

坏死 的 比 例增加 例 如 ,

牙震 荡发生牙髓坏死 的 比 例仅 为 3% ; 部 分脱 出 ( 脱出性

牙脱位 嵌入 性 脱位则 至少 通常 除 了 牙根发育 完成




为 为
[ ]


) 43% ;
3 8 5% 9 5% 。 ,

的恒牙嵌入性脱位外 ,
大 多 数 的 移 位性损伤 只 有 出 现牙髓坏 死 的 指 征 才 需要进行

根管 治疗 外伤后 患 牙可能 会 出 现 暂 时 性 牙髓休 克 表现 为 电 活力 测 试无反 应


[ 8 ]


, 

休克期 般持续数周 到 数月 因 此定期 随访观察并拍 摄 线片十分重要 旦确




一 一


X 。

诊 为 牙髓坏死 应尽 快摘 除牙 髓 否 则 会 引 起或加 重 炎症性牙 根 吸 收


[ 9 ]




, ,

因 此本 病 例 计 划 在 松 牙 固 定 术 4 周 后再评价牙槽骨 愈 合情况及 患 牙 牙髓活



力情况 以制定下 步 治 疗方案 患 牙 的 预后还 需长期 定期 的 随访观察 必要




, 。 、 ,

时及时行根管治 疗 

附图 

图 i 初诊 患 者牙 列 情况

A 口 内
: 正位 B : 上颔 洽面

F i
g . lI ni ti a l s i t uat on


A :  Front a l  v i ew B  : O cc us a l l s u r fa c eo f  max i l l a ry d e n t i t i on



93


MM




Br

os
:
颂面部三 维重建
图2

B .
冠状面
 C B CT

C :
水平面 D :
矢状面

F i
g . 2C B CT i m ag e s

A T hr e e

di men s o n a i l re c o n s tru c t i o n B C or on a
: l
 p
l an e

C :  H or i z o nt a l  p l ane D ; S a
g i tt
al
 p
l ane

僅 麵
MU Ht i l



 M

mmM

 图 3 松 牙 固 定 术过程

A :
清洁牙面后 B :
手法复位 C :
酸蚀牙面

94


硕士学位论 文
 

D :
涂 布 粘 接剂E :
纤维 带流动树脂 粘接 固 化

F g i . 3S t ab i l i z at o no f i  l o o s e n t e e th

A C : l e a n i n g  t h e  t o o t h  s u r fa c e B :  M an u a l r e d u c ti on C A c :  i de t c h in g

D A pp :  l
y n g  a n  a dh e s v e  E
i i :  F ix e d  fi b e r b a n d w   i t h  f o w ab l l er e s i n

图4 术后

A :
抛光后正 位 B : 上 颌颌 面


F g 4F n a
i . i l s i tu a t i on

A :  Fr o n t a l  v i e wB :  O cc l usa l s u r fa c e  o f m a x i  l l ar
y
d enti t i on

指 导老师 : 闫文娟 副主任医师 ( 牙 体牙髓病 科 



房 付春 副主任 医 师 ( 牙周 粘膜病科 

殷学 民 主任医师 ( 口 腔颂面 外科 

参考文 献 



] vo n  A rx T  S p  . l i n t ngo f i  tr a um a t i z e d  t e e t h  w i t h  fo c u s  o n  a d h e s i v e  t e c hn q u e s  [ J ] i . J o u rn a l o f  t he

Ca l i fo r n i a  D e nta A s s o c l i ati o n , 2 0 0 5 3 3 , (
5 )
: 4 09 -

1 4 


2 ]
樊明文 .
牙体牙髓病 学 [
ML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 版社 : , 20 1 2 207:

208 



] 杜芳 ,
孙鹏 ,
刘宗 响 .
固 位纤维在下 前 牙 松 牙 固 定 术 中 的 应用 研 宄 [



中 国校医 ,
20 1 6 

30

03

:  2 1 1

4 




徐婕 ,
徐斌 ,
宋亮 .
高 强 纤维牙周 夹 板 固 定重度牙周 炎 松动牙 的 疗效评价 上海 

腔医学 ,
20 1 3
, 
22(0 〗

: 8 1

4 




谈洲斌 石英纤维带在 牙 槽 突 骨 折 中 的 应用 ?



? 口 腔医学 ,
20 1 4 , 
3 4( 1 2

:  95 7 9 -





] M o u l e  A  J
, 
M ou l eC A  .  Th ee n d o don t i cman a g e me n to f  tr a u m at z e d p e rm a n e n t  a n t e r o r  t e e t h

i i 

ar e v i ew [ J ] .  A us tr al an  d e n t a l

 j
o u rn a l , 
2 007 , 
5 2

1 S up p l

: S 1 22 -

3 7 


7]  A n dr e a s e n  F  M .  P u p al h e a l  l i ng

fo ll o w i n g  a c u t e  d e n t a l  t r au m a : c l i n i ca l a n dr a d o r a h c
g p
i i  revi ew

J  Pra ct cal r o c e d ur e s  &  a e s t h e t i c  d e n t i s try   P PA D 200 1 1 3 4 3 1 5


22 u z2 4


q


. : 


[ ]  ?  , ( ) ;



] G u i de l i n e  o n  m a n a ge m e n t  o f  a c u te  d e n t a l  tra u m a
[


. P e d i a tr i c  d e n t i s tr
y , 2 0 0 8 3 0 ( 7S u p p





75 83

1 




白 洁 ,
姬 爱平 .
恒牙 外伤 的 牙髓保存和 牙髓 治 疗 [


中 国 实用 口 腔科杂 志 ,
20 1 5 , 8 ( 0 6 ) 

3 29 -

3 2 

95


中 英文 缩 略 词 对照 表
 

中 英文缩 略 词 对 照 表

英 文 缩 写 中 文 全称

M i cr o

C T 微 计 算机 断 层 扫 描 技 术

M i mi c s 1 0 0 . 1  医 学 三 维 重 建 软件

G e o m ag i c1 2  逆 向 工 程 软件

S o l i dw o r k s  2 0 1 4  三 维 计 算 机 辅 助 设 计建 模 软 件

A n s y s Wo r k b e n c h 
 1 6 2

 通 用 有 限 元计算 软 件

Vo n M  i ses  范 式 等 效应 力

E n d o c ro wn  髓腔 固 位冠

MOD 近 中 洽面 远 中
- -


C AD  计算机辅助 设计

C AM 计 算 机辅 助 制 造

D IC O M  医 学 数字 成 像 和 通 信

STL  标 准 模板 库

I G ES  初 始 图 形 交换规 范

FE A  有 限元分析

3 D 三 维

V it a  S up r i n i t y  ( V S ) 二 氧 化 锆 加 强 型 锂 基 陶 瓷

96



硕 士 学位 论文 

攻读 学 位期 间 成 果

发 表文 章


1 、 We n h a o R 
, 
J iel iS
5
Z it n g  Z 

5 
et  a l .  B i o m e c h ani c a lc h a r ac t e r
i s t i c s  a s s o c i at e d  w i t h

t h e  s t r at e g i e s  fo r  c u s p  c o v e r a g e  w i t h  c e r a m i c  o n l ay s  d e s i g n e d  b y  C AD / C A M : i n

v i t r o  i nv e s t i g at i o n a n d 3 D  f
i n i t e e l e m e nt a n a l y s i s [ J ]
    . D en Ma t te ia
r l . ( I n  s ub m i s s i o n )

2、 J i a hu i  H ?  We n h a o  R  ?  J i e l i S   e t  a l  F u n c t i o n a l  C h a ra c t e r i z a t i o n  o f  c


di -

G MP

Si
g na l n g

Re l a t e d  G e n e s  i n  t h e  P r o b i o t i c  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 ac i do p h i l u s [ J ] .  F r o nt i e r s  i n

M i c r ob i o l o
gy , 
20 1 8 3 
9 : 1 93 5 

3 、 J ie l iS? We n h a o R 
5
J i a hv i i  H 5 
e t  a l  C l i ni c al  e
. i c ac y
f 
o f d i i fe r e n t  m ar

g i n a l  fo m s
r 

o f e ndo cr o wn : st udy proto co 


l fo r a   r a n d o m i z e d  c o nt r o l l e d  tr i a l
 [


,  Tr
ia l s .
( Re v i sed )

阮文豪 闫 文娟 上颂第 磨 牙双 腭根病 例 分析 上颂第 磨 牙 双 腭 根病例




一 一

4 、 , . 《

分析 》 .
第 十 次 全 国 牙 体 牙 髓 病 学 术 大 会 论文 汇 编 , 珠海 , 20 1 7 , 1 1
月 22

24 

5 、 阮文 豪 ,
郑梓婷 , 闫文娟 . 《 不 同 覆 盖 牙 尖 形 式 全 瓷 高 嵌 体修 复 下 颌 磨 牙 的

生物力 学分析 》 第 十 次全 国 牙体牙髓病 学 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长沙


. , , 20 1 8 

1 1
 月6 -

8 

参 与 课题


1 、 广东省 自 然科学基金 ( 20 1 8 A0 3 0 3 1 3 02 1 3 

2 、 南 方 医 科 大学 临床研 究 启 动 计划 ( LC20 1 6P Y02 3 



南方 医 院 临 床研 究专项
“ ”
3 、 ( 20 1 8 C R0 1 8 

参 与 会议


1 、 20 1 7 年 第 十 次 全 国 牙 体 牙髓病 学 术 大 会 , 珠海 , 20 1 7 ,
1 1 

获赎项


学年 学年南方 医科 大 学 等学业奖学金


1 、 20 1 6 20-

1 7 、 20 1 7 -

20 1 8

“ 


2 、 20 1 6 -

20 1 7 学年 、 20 1 7 20-

1 8 学年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优秀研究生骨干

年 住 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 腔 医 学专业师 资 培训 讨 论会 广 州 站 腔住



3 、 20 1 8 口 ( ) 口

院 医 师技 能 比赛 二等奖 腔住 院 医 师全科病 案展评 三 等奖




” “ ”
、 口

年 南方 医 科大 学 口 腔医学院 级专硕研 究生 临 床病 例 展评 等奖


4 、 20 1 9 20 1 6

97


aw
 

致 

转眼 间 , 3 年 的 硕 士生涯 即 将落下 帷幕 , 回 首往昔 , 感慨 良 多 ,


借此毕业之

际 我 由 衷 地 感 谢 在 这三年 人 生 路 上给 予 了 我 帮 助 和 关 怀 的 老 师 家 人和 朋 友 们
, 、 

师恩 如风 , 常沐我 心 。 感谢我的 恩 师 ,
_文娟 副 教授 , 是您不辞辛 劳 , 在这

三年 间 的 学 习 和生活上对我 的 精 心 教 导 和 悉 心关怀 , 才 能让我取得今 日 的 成果 



顺利 地完 成 毕业 。 您 严谨 的 科研精 神 ,
渊博的知识 ,
精湛 的 医术 , 高 尚 的 品 德让

吾 辈 受益 匪 浅 。 是您 在 科研探 索 上及 临 床 工作 中 的 言 传 身 教 , 激励着我在今后 的

在 此 允许我说

人生 旅途 中 继续不懈努 力 不断学习 不 断进 步 声 老师您


, , 。 :



辛苦 了 !
谢谢老师 !

感谢吴补 领 院长 带领 的 南 方 医科 大学 口 腔 医 学 院提供给 我们 一

个 良好的 实

验环 境 以 及 临床 学 习 的 平 台 院 长及 各位 教授 老 师 们 严谨 的 治 学 渊 博 的 知 识
。 、 , 

远大 的 理想 , 人 文 的 关怀给我们 烙 下 了 深 深 的 南 医 学子 烙 印 , 让我们 走 到 哪 里都

带有母校 的光环 , 让 我 们 终 身 受益 。 在 这三年 期 间 学 院 里 召 开 的 各种 国 际 、 国内



学 术 活动 及 临 床病 例 研讨 会让我 们 的 眼界 大 为 开 阔 , 知 识面得到很好的扩展 

再者 , 我要感谢在三年来所遇 到 的 良 师益友们 ,
无 论 是 在 科研遇 到 瓶颈 、


床遇 到 难 以 应对 的 病 例 生 活遇 到 不 顺 心 时 正 是有 你 们 的 支 持 才使我 次
一 

、 , ,

次 的 度 过难 关 。 感 谢 吴补 领 院 长 、 邵 龙 泉 教授 、 赵 望 泓 教授 、 李少 萍教授 、 侯晋

副 教授 等 对 我 科研上给 予 的 鼓励和 指 导 , 感 谢殷 学 民 教 授 、 吕 晓智 教授 、 孙风 阳

教授 、 张 宇 教授 、
房 付春 老 师 、 陈栋老师 、 麻丹丹老师 、 张金 山 老 师 、 徐稳安老

师 、
钟 慧老师 、
陈 明 老师等在 临 床轮转 时对 我 的 点 拨 , 您们崇高 的 医德风范 , 

待患者

丝 不苟 的 精 神 都 是 我 学 习 的 榜 样 。 感谢我 的 同 门 何 嘉辉师 兄 、 孙洁丽师



姐 、
郑梓婷师妹 、 盖 雅雯 师 妹和 郑春青 师 妹 ,
在 我 的 实验和 临 床 工 作 中 给 予 的 各

种 支持及 分担 工作 。 感谢 室 友 利 展 鸿 、 段 东 北和 林 意 俊 , 在三年宿舍生活 中 互相

扶持 , 同 窗之谊永生难忘 , 感谢你们给予 的 安 慰 以 及 陪伴 

我 还 要 特 别 感 谢我 的 父 母 。 感 谢 你 们 在 我 的 生 活 中 给 予 的 支 持 感 谢你 们 在

 ,

远 方 的 家 乡 背 后 给 予 我默 默 地 鼓 励 。 你 们 是 我 最 坚 实 地 后 盾 和 港湾 

最后 , 感 谢对我 论文 评 阅 ,
给 出 修 改建 议 的 评 审 教授 老师 。 感 谢 百 忙之 中 抽

空 参 加 我 毕 业 论文 答辩 , 并提 出 了 宝贵 意 见 的 的委员 专家 们 。 谢谢 

98


硕 士学位 论文 


南方 医 科 大 学学位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论 文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独 立进行 研 究 所 取得

的研究 成果 。 除 了 文 中 特别 加 以 标 注 引 用 的 内 容外 ,
本论文 不 包 含任 何 其他 个

人 或 集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的 成 果 作 品 。 对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人和 集

体 , 均 已 在文 中 以 明 确方 式标明 ? 除 与 外 单位 合作 项 目 将 予 以 明 确 方 式 规定

外 ,
本研 究 已 发 表 与 未 发表 成 果 的 知 识 产 权均 归属 南方 医科大学 

本人承 诺 承 担本 声 明 的 法 律 效果 

作 者 签名 :
之 备l  曰 期 :
年 y月 〇曰

学 位 论 文版 权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论文作 者 完全 了 解 学校有 关保 留 、
使用 学位论文 的 规定 , 同 意学校

保留并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构 送交论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版 ,
允 许 论 文被查 阅 和

借阅 。
本人授权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可 以 将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部 或 部 分 内 容编 入 有 关 数

据库 进行 检 索 ,
可 以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保存 和 汇编 本 学 位论

文 

本 学 位 论文属 于 请在 以 下相 应方框
“ ”

( 内 打 v ) 

1 、
保密□ ,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 本授 权 书 

2 、
不保密 口 

作 者 签名 : 祁 i 叙曰 期 :
年 <月 叫 

导 师 签名 :


\ 曰 期 :
年 义月 /



9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