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f靡大蜜



H U N A N  U N V E R S T Y O
I I F C H N E S EM E D I C N E
I I 

硕士学位论文

f 技 申 讳 人 : 李玉 馨

4 公 名  if .
: 中 医 内 科学

巧  究 古 命 : 中 医 药 防 治 心 血 管 疾病

导 师 鍺 名 、
处H 刘 建和教授

申 鑌 学 传 # : 智 : 学 术学位


分类号 R256.2 学校代码 10541
密 级 公开 学 号 20173251

硕士学位论文

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 李玉馨

专 业 名 称 : 中医内科学

研 究 方 向 :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导 师 姓 名 、 职 称 : 刘建和教授

申 请 学 位 类 型 : 学术学位

中 国 ·湖 南 ·长 沙
二零二零年六月


原 创 性 声 明


木 人 声 明

所呈交 的学 位论 文是本 人在导师指 导


下进 行 的 研宄 工 作



及 取 得 的研 究成果 s 除 了 论文中 特 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 外 , 论文 中

不 包 含 其 他 已 经 发 表
或撰写过 的研 宂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
得 湖 南 中 医 药


大学或其他单位 学位或证
书 而 使用 过 的 材 料 。 与 我共 同对本研 宂所 作 的

贡 献 的 同 志 均 已在 论文 中 作 了 明 确 说 明 

作 者 签 名 ? 年 么月
M 曰

关 于学位论文使用 授权说 明


本 人 了 解 湖南 中 医 药 大 学 有关 保 留 、 使 用 学位论 文 的 规定 ,
即 : 



校 有 权保 留 学位 论 文 , 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和 借 阅 ; 学校可 以 公 苟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 容 ,
可 以采用复印 、 缩 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

学校 可根据 国 家 或湖 南 省有 关 部 门 规 定送交学位论 文 

作者 签名 导 师签 名 

 年 c月
f > 日



中文摘要

目 的 :汗 证 是 临 床 的 常 见 症 状 ,范 围 甚 广 ,不 仅 在 内 科 常 见 ,且 于 妇 科 、
儿科等相关疾病也较为常见。因此造成了临床上病情复杂多样,诊疗难
度 大 的 现 状 。本 文 通 过 搜 集 、归 纳 、整 理 从 先 秦 到 清 朝 以 来 的 中 医 文 献 ,
得出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认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中医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汗证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课题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以先秦两汉至近现代
时期与汗证相关的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中华医典》筛选出相关
医籍,检索相关内容,结合优秀纸质书籍,整理、分析并总结汗证病因
病机、治则治法,对汗证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通过文献研究与
计算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揭示治疗
汗证的用药规律。
结 果 : 1.梳 理 了 先 秦 两 汉 到 近 现 代 时 期 医 书 对 汗 证 的 研 究 , 分 为 五 个 时
期介绍汗证理论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是对汗证初步认识的阶段,对
汗出的生理原因、病因病机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后期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对汗证有了进一步认识。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的认
识进一步完善,并创制了许多治疗汗证的方剂。明清时期总结完善了前
人的认识,并提出了新的思路,汗证的理法方药渐趋完善。近现代时期
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观念
和技术,丰富了对汗证的认识。
2.本 文 对 古 代 治 疗 汗 证 的 有 名 方 剂 进 行 了 药 物 频 数 统 计 , 并 对 高 频
药 物 的 四 气 五 味 、归 经 进 行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出 现 频 率 最 高 的 药 物 为 黄 芪 ,
其次为白术、人参。从药物归类来看,前三类分别是补益药、收涩药、
清热药,以补益药所占比重最大。根据四气统计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
平、温、微温。根据高频药物的五味统计,使用甘味药物最多。从药物
归经统计来看,以脾、肺、心占比例前三位。
结论:汗证理论从先秦两汉时期提出,到近现代渐趋完善。总结汗证基
本 治 疗 思 路 如 下 :辨 证 分 虚 实 ,汗 证 虚 证 以 补 气 为 主 ,兼 以 滋 阴 、补 血 ;
实证当解表、清热、化湿。
关键词:汗证;自汗;盗汗;理法方药;文献研究

1
ABSTRACT

Objective:Sweat syndrom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with a wide


range, not only in internal medicine, but also in gynecology, pediatr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eases. Therefore, the clinical situation is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difficult. By collecting,
summarizing and sorting out the TCM literature from the pre-Qin to th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draw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cal doctors of
all generation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weating syndrome and
the prescriptions and treatments. And us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gula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weat syndrome.
Methods:This subject adopt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um up, 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pre-Qin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sweat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related medical books of the
Chinese medical screening, to retrieve relevant content, combined with
excellent physical books, organiz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we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treat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liquid of sweat for the heart" process were discussed, an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computer in the ancient prescription drugs frequency statistics, reveal the
regularity of drug treatment of the khan.
Results: 1.Combing the research on sweat syndrome in medical texts from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modern times, 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sweat syndrome theory. The period
of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the stage of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sweat syndrome. With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ological cause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weating, it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period. From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re was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Khan evidence.
During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and
2
pathogenesis was further improved, and many prescriptions for treating
sweat syndrome were creat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mmarized
and perfected the knowledge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In the modern era, through the summarization of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clinical research, summing up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combining modern
medical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it has enriched the understanding of
sweat syndrome.
2.This article makes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of the famous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weat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and
makes statistics on the four flavors and five flavors of high-frequency
medicines and the class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drug
was Astragalus, followed by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and Gins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ug classification, the first three categories are tonic
drugs, astringent drugs, and heat-clearing drugs, with tonic drugs
accounting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Four
Qis, the top three are Ping, Wen and Wei Wen. According to the five-flavor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drugs, the most used sweet drug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meridian medicine, spleen, lung and heart account for the
top three.
Conclusion : The theory of Khan's evidence was gradually improved from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modern times. Summarizing the basic
treatment of sweat syndrome is as follow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is based on the deficiency and truth, and the deficiency syndrome is mainly
based on qi supplementation, while nourishing yin and nourishing blood.
Key words: sweating syndrome, spontaneous sweating, night sweats,
prescription of prescrip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3
目录
前 言 ............................................................................................................................... 1
第 一 部 分 文 献 研 究 .................................................................................................. 2
1. 汗 的 种 类 ............................................................................................................... 2
1.1 自 汗 与 盗 汗 ......................................................................................... 2
1.2 与 预 后 有 关 的 汗 出 ........................................................................... 2
1.3 与 颜 色 有 关 的 汗 出 ........................................................................... 3
2.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3
2.1 《 黄 帝 内 经 》 .................................................................................... 3
2.2 《 伤 寒 论 》 及 《 金 匮 要 略 》 ..........................................................5
3. 南 北 朝 至 晋 唐 时 期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7
3.1 《 诸 病 源 候 论 》 ................................................................................ 8
3.2 《 备 急 千 金 要 方 》 和 《 千 金 翼 方 》 ............................................ 8
4. 宋 金 元 时 期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10
4.1 《 太 平 圣 惠 方 》 ..............................................................................10
4.2 《 三 因 极 一 病 证 方 论 》 ................................................................ 12
4.3 金 元 四 大 家 ...................................................................................... 13
5. 明 清 时 期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16
5.1 《 普 济 方 》 ...................................................................................... 17
5.2 《 明 医 指 掌 》 .................................................................................. 18
5.3 《 本 草 纲 目 》 .................................................................................. 18
5.4 《 景 岳 全 书 》 .................................................................................. 18
5.5 《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 ......................................................................... 20
5.6 《 医 林 改 错 》 .................................................................................. 22
6. 近 现 代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22
6.1 《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 ..................................................................... 22
6.2 现 代 医 家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 22
7. “汗 为 心 之 液 ”理 论 的 发 展 .................................................................. 24
第 二 部 分 汗 证 的 方 药 规 律 研 究 ......................................................................... 27
1. 研 究 过 程 设 计 ............................................................................................ 27
1.1 资 料 来 源 ........................................................................................... 27
1.2 排 除 标 准 ........................................................................................... 27
4
1.3 研 究 方 法 ........................................................................................... 27
2. 统 计 结 果 及 分 析 ........................................................................................ 29
2.1 单 味 药 物 频 数 分 析 ......................................................................... 29
2.2 归 类 统 计 及 分 析 ..............................................................................30
2.3 药 物 性 味 统 计 及 分 析 ..................................................................... 30
2.4 药 物 归 经 统 计 及 分 析 ..................................................................... 31
讨 论 .............................................................................................................................33
1. 汗 证 发 展 源 流 ............................................................................................ 33
2. 汗 证 用 药 规 律 分 析 ................................................................................... 34
结 论 .............................................................................................................................36
致 谢 .............................................................................................................................37
参 考 文 献 ....................................................................................................................38
综 述 .............................................................................................................................41

5
前言

汗 证 ,是 指 由 于 阴 阳 失 调 ,腠 理 不 固 ,而 致 汗 液 外 泄 失 常 的 病 证 ,也 可
[1]
解释为汗出异常的证候,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 。本病在西医中常见
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低血糖、心功能不全、呼吸衰
竭和结核病等。
早 在《 黄 帝 内 经 》中 就 对 汗 有 了 初 步 的 认 识 ,明 确 指 出“ 心 为 汗 ”,
“阳加于阴谓之汗”等。异常的汗出提到了“寝汗、灌汗、绝汗”等。
自汗一词首次出现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盗汗一词首次
记载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后世的医家进一步深化认识并
完善汗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这些理论散在于多部医籍,因此系统
地整理汗证的相关学术源流很有必要,这些理论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整理与继承。
本课题通过系统地梳理汗证的学术源流,发现不同时期对汗证认识
的学术特点,并统计总结汗证的方药规律,以期为现代汗证理论的研究
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1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
汗 证 ,是 指 由 于 阴 阳 失 调 ,腠 理 不 固 ,而 致 汗 液 外 泄 失 常 的 病 证 。病
理性汗出包含多种,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寝汗、灌汗、绝汗、
魄汗”等多种汗出。临床中常见的主要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
汗、红汗等。

1. 汗的种类

1.1 自汗与盗汗
自汗一词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温为病,脉
阴 阳 俱 浮 ,自 汗 出 ,身 重 ,多 眠 睡 ” [2 ] ,是 指 不 因 外 界 环 境 因 素 的 影 响 ,
而自出汗,动辄益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无问昏醒,浸浸
[3 ]
自 出 者 ,名 曰 自 汗 ” 。在《 医 灯 续 焰 》中 更 详 细 的 阐 述 了 自 汗 ,认 为 :
“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天暑,不因热饮食,时时汗自出,故曰自汗
也 。 ” [4 ]
盗汗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
弱 细 微 者 , 喜 盗 汗 也 ” [5 ] , 是 指 睡 中 汗 出 , 醒 后 汗 止 , 多 发 于 夜 间 , 如
盗贼趁人不觉睡中偷出,故称盗汗,又称寝汗。该病在《素问·脏气法
[6 ]
时 论 篇 》中 先 提 出 :“ 肾 病 者 ,腹 大 胫 肿 ,喘 咳 身 重 ,寝 汗 出 憎 风 ” ,
后诸多医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2 与预后有关的汗出
战汗是指患者先见恶寒战栗,然后汗出,常见于外感热病。《景岳
全书》云:“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则为战,正胜则战
而汗解矣。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这是邪正相争
的表现,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邪去正安;汗后身凉,脉躁,为正不胜
邪,急当扶正。
绝汗也称脱汗,是阴阳离决的表现之一,可出现冷汗淋漓,或汗出
[7 ]
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灵枢·经
脉》云:“六阳气俱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

2
[8 ]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绝汗的出现预示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是病危
的表现。

1.3 与颜色有关的汗出
黄汗,色如黄柏汁,染衣成黄。该病名首次出现于《金匮要略·水
气 病 脉 证 并 治 》:“ 黄 汗 之 病 ,身 体 洪 肿 ,发 热 ,汗 出 而 渴 ,状 如 风 水 ,
汗 沾 衣 ,色 正 黄 如 柏 汁 ,其 脉 自 沉 。” [5 ] 黄 汗 多 因 湿 热 交 蒸 于 卫 分 所 致 。
红汗有两种说法,一是血汗的别称,血自脉溢,从毛孔而出,古人
将 血 误 认 为 红 色 的 汗 ,称 其 为 红 汗 ;二 是 指 伤 寒 太 阳 病 ,本 应 汗 出 而 愈 ,
也有在鼻衄后痊愈者,这种鼻衄同样起到了汗出热退身凉的效果,故被
[9 ]
称为红汗,也称自衄。《三指禅》言:“彼伤寒鼻衄,名曰红汗” 。

2. 先秦两汉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
2.1.1 生 理 性 汗 出
《 灵 枢 ·决 气 》云 :“腠 理 发 泄 ,汗 出 溱 溱 ,是 谓 津 ”[8 ] ,《 素 问 ·阴
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此可知,《内经》认为,汗本为
津 液 ,经 阳 气 蒸 腾 通 过 腠 理 排 泄 出 来 。汗 是 脾 胃 化 生 水 谷 精 微 而 成 ,《 素
问 · 评 热 病 论 》 言 : “ 人 所 以 汗 出 者 , 皆 生 于 谷 , 谷 生 于 精 ” [6 ] , “ 汗
者精气也”。在生理情况下,汗出应与天地四时相对应。天热时,皮肤
疏松,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汗,以此调节阴阳平衡,使身体保持正常
状态适应外部环境。此即《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言:“天暑衣厚则腠
理 开 , 故 汗 出 ” [8 ] 。
2.1.2 病 因 病 机
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多处散见对汗出病因病机的描述。主要为
外邪与内伤,外邪有暑邪、风邪、热邪、湿邪,内伤主要是劳伤。
[6 ]
暑 邪 :《 素 问 ·疟 论 》 :“ 夏 伤 于 大 暑 , 其 汗 大 出 ,腠 理 开 发 ” 。
热 邪 : 《 素 问 · 举 痛 论 》 : “ 炅 则 腠 理 开 , 荣 卫 通 , 汗 大 泄 ” [6 ] 。
风 邪 : 《 素 问 · 骨 空 论 》 :“ 风 从 外 入 , 令 人 振 寒 , 汗 出 头 痛 ” [6 ] ;
《素问·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
身 汗 ” [6 ] , 书 中 描 述 五 脏 之 风 均 见 多 汗 恶 风 , 由 此 可 见 多 汗 是 风 邪 致 病
的表现。
3
[6 ]
湿邪:《素问·痹论》:“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
劳 伤 :《 素 问 ·举 痛 论 》:“ 劳 则 喘 息 汗 出 ,外 内 皆 越 ,故 气 耗 矣 ” [6 ] 。
2.1.3 五 脏 与 汗 出
汗液的生成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
与心、肺、肾关系尤其密切。
2.1.3.1 心 与 汗 出
[6 ]
《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经脉
别 论 》 谓 : “ 惊 而 夺 精 , 汗 出 于 心 ” [8 ] , 这 都 是 最 早 阐 述 汗 与 心 关 系 的
言论。汗为津液,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成分,《灵枢·痈疽》云:“中
[8 ]
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故
有血汗同源一说。而心主血脉,所以又称“汗为心之液”。正如王肯堂
所说:“夫汗者,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外者为汗”。
2.1.3.2 肺 与 汗 出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胃转输的津液由肺宣散外达体表,
经玄府排除即为汗液。肺卫受病会影响汗的生成排泄,如《素问·脉要
精微论》:“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
不 复 散 发 也 ” [6] ; 《 素 问 · 脏 气 法 时 论 》 : “ 肺 病 者 , 喘 咳 逆 气 , 肩 背
痛 , 汗 出 尻 阴 股 膝 髀 腨 胻 足 皆 痛 ” [6 ] 。
2.1.3.3 肾 与 汗 出
“肾者水脏,主津液”,全身的水液代谢依赖肾的蒸腾气化作用。
若 肾 脏 功 能 失 调 ,会 引 起 病 理 性 的 汗 出 。如《 素 问 ·脏 气 法 时 论 》:“ 肾
[6 ]
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素问·水热穴论》:
“ 勇 而 劳 甚 则 肾 汗 出 ” [6 ] 。
2.1.4 治 法 治 则
《 内 经 》总 的 治 疗 法 则 是 维 持 阴 阳 平 衡 。《 灵 枢 ·寒 热 病 》云 :“ 取
阴 而 汗 出 甚 者 , 止 之 于 阳 ; 取 阳 而 汗 出 甚 者 , 止 之 于 阴 ” [8 ] 。 故 治 疗 时
应根据症状判断属阴属阳来调阴阳,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 内 经 》中 对 汗 证 的 治 疗 多 为 针 灸 ,《 素 问 ·刺 热 》:“ 热 病 始 手 臂 痛
者 ,刺 手 阳 明 太 阴 而 汗 出 止 ;热 病 始 于 足 胫 者 ,刺 足 阳 明 而 汗 出 止 ”[6 ] 。《 素
问 · 骨 空 论 》 : “ 大 风 汗 出 , 灸 譩 譆 ” [6 ] ; 《 素 问 · 缪 刺 论 》 : “ 邪 客 于 足
少 阳 之 络 ,令 人 胁 痛 不 得 息 ,咳 而 汗 出 ,刺 足 小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各
一 痏 ” [6 ] ; 《 灵 枢 · 热 病 》 : “ 热 病 , 七 日 八 日 , 脉 口 动 , 喘 而 短 者 , 急 刺
4
[8 ]
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
痛 ,寒 热 ,上 气 喘 ,汗 出 ,咳 动 肩 背 。取 之 膺 中 外 腧 、背 三 节 五 脏 之 傍 ,以
[8 ]
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内经》中唯一提到的
一 个 用 药 物 治 疗 汗 证 的 方 ,“ 以 泽 泻 、术 各 十 分 ,麋 衔 五 分 ,合 以 三 指 撮 为
后 饭 ” [6 ] 。 治 疗 酒 后 当 风 , 症 见 身 热 解 惰 , 汗 出 如 浴 , 恶 风 少 气 。

2.2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张仲景提到的汗出非常多,如“自汗、盗汗、濈然汗出、黄汗、战
汗、但头汗出、额汗出、汗出短气”等等,汗出之症有作为主症出现,
但多为兼症。张仲景针对不同情况的汗出提出了不同的治法方药。本文
参考的《伤寒论重排本》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的赵开美《仲景全书》
为底本,并参考刘渡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本文参考的《金匮
要略》以邓珍本仿宋刻本《金匮要略》为底本。

2.2.1 病 因 病 机
总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全文,总结汗证的病因病机如下:
①营 卫 不 和 : “ 病 常 自 汗 者 , 此 为 荣 气 和 。 荣 气 和 者 , 外 不 谐 , 以 卫 气
[2 ]
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卫强营弱,卫外失司,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
②热 邪 炽 盛 :“ 问 曰 :阳 明 病 外 症 云 何 ? 答 曰 :身 热 ,汗 自 出 ,不 恶 寒 ;
反 恶 热 也 ”[2 ] 里 热 炽 盛 ,热 邪 迫 津 外 出 。③虚 损 不 足 :在《 金 匮 要 略 ·血
[5 ]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中 提 到“ 男 子 平 人 ,脉 虚 弱 细 微 者 ,喜 盗 汗 也 ” ,
体 弱 虚 损 不 足 的 人 , 气 血 阴 阳 失 调 导 致 汗 出 。 ④风 邪 侵 袭 : 风 性 轻 扬 开
泄,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
[5 ]
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
节 疼 , 不 可 屈 伸 , 此 皆 饮 酒 汗 出 当 风 所 致 。 ” [5 ]
2.2.2 六 经 论 汗 证
张 仲 景 创 立 六 经 辨 证 ,以 六 经 传 变 来 反 映 脏 腑 病 理 变 化 。《 伤 寒 论 》
中无专篇论及汗证,主要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
并治”。以太阳病、阳明病多见汗出,且多为伴随症状。张仲景对汗出
的时间、汗量、病情转归都有着详细阐述。
太 阳 病 :太 阳 病 在 表 ,病 邪 初 起 ,风 邪 外 袭 ,风 性 鼓 动 ,开 发 腠 理 ,
卫外不固津液而致汗出。如第 2 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
5
[2]
缓者,名为中风” ,第 6 条:“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
重 , 多 眠 睡 , 息 必 鼾 , 语 言 难 出 ” [2 ] 等 。
阳明病:病入阳明,病邪入里,邪正交争剧烈,里热炽盛,迫津外
出 。与 太 阳 汗 出 不 同 ,阳 明 汗 出 濈 濈 然 ,汗 出 不 止 歇 。如 第 182 条 :“ 问
曰 : 阳 明 病 外 症 云 何 ? 答 曰 : 身 热 , 汗 自 出 , 不 恶 寒 ; 反 恶 热 也 ” [2 ] ,
第 185 条 : “ 本 太 阳 初 得 病 时 , 发 其 汗 , 汗 先 出 不 彻 , 因 转 属 阳 明 也 。
[2 ]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第
201 条 :“ 阳 明 病 ,脉 浮 紧 者 ,必 潮 热 发 作 有 时 ,但 浮 者 ,必 盗 汗 出 ”[2 ] 。
三阳合病:三阳合病,表里俱热,三阳经热甚,热则腠理开,又耗
伤 阴 气 , 故 目 合 则 汗 , 即 盗 汗 。 如 268 条 : “ 三 阳 合 病 , 脉 浮 大 , 上 关
上 , 但 欲 眠 睡 , 目 合 则 汗 。 [2 ] ”
2.2.3 代 表 方 药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汗证的方剂有很多,王海藏云:
“ 太 阳 自 汗 桂 枝 汤 , 阳 明 自 汗 白 虎 汤 , 少 阴 自 汗 四 逆 汤 ” [1 0 ] , 在 此 主 要
举例治疗汗证的方剂为桂枝汤类、白虎汤类、四逆汤类。
2.2.3.1 桂 枝 汤 类
桂 枝 汤 主 治 太 阳 中 风 或 营 卫 不 和 之 汗 出 。如 第 13 条“ 太 阳 病 ,头 痛
发 热 ,汗 出 恶 风 者 ,桂 枝 汤 主 之 ”[2 ] ;第 12 条“太 阳 中 风 ,阳 浮 而 阴 弱 ,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 鸣 干 呕 者 ,桂 枝 汤 主 之 ”;第 53 条“ 病 常 自 汗 者 ,此 为 荣 气 和 。荣 气
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
[4 ]
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第 95 条 “ 太 阳 病 , 发 热 汗 出 者 ,
此 为 荣 弱 卫 强 ,故 使 汗 出 。欲 救 邪 风 者 ,宜 桂 枝 汤 ” [2 ] 。方 中 桂 枝 甘 温 ,
合甘草辛甘化阳以扶卫阳,芍药酸凉,合甘草酸甘化阴以助营阴。柯韵
伯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也 ” [1 1] 。
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
[2 ]
几 ,反 汗 出 恶 风 者 ”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主 治 太 阳 病 发 汗 太 过 ,汗 漏 不 止 ,
如 水 淋 漓 ,“ 太 阳 病 ,发 汗 ,遂 漏 不 止 ,其 人 恶 风 ,小 便 难 ,四 肢 微 急 ,
难 以 屈 伸 者 ,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主 之 ” [2 ] 。
此外还有治疗产后汗证的小柴胡汤。
2.2.3.2 白 虎 汤 类
6
白 虎 汤 主 治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证 ,白 虎 汤 证 见“四 大 证 ”,大 热 、大 汗 、
大 渴 、 脉 洪 大 。 阳 明 里 热 炽 盛 , 迫 津 外 泄 , 故 大 汗 。 第 219 条 云 : “ 三
阳 合 病 ,腹 满 身 重 ,难 以 转 侧 ,口 不 仁 ,面 垢 ,谵 语 遗 尿 。发 汗 则 谵 语 ,下 之
[2 ]
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阳明热盛,气津两伤。“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 出 恶 寒 , 身 热 而 渴 ,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 [5 ] 。
2.2.3.3 四 逆 汤 类
四逆汤治疗汗多亡阳证。寒邪深入,阳气衰微,有脱散之危,阳气不能
顾 护 津 液 ,津 液 失 守 则 冷 汗 淋 漓 ,当 以 四 逆 汤 辛 温 大 热 之 品 回 阳 救 逆 ,阳 气
回 复 方 能 止 津 液 进 一 步 滑 脱 。如 第 353 条 :“ 大 汗 出 ,热 不 去,内 拘 急 ,四
肢 疼 , 又 下 利 厥 逆 而 恶 寒 者 , 四 逆 汤 主 之 ” [2 ] , 第 354 条 : “ 大 汗 , 若 大 下
利 而 厥 冷 者 , 四 逆 汤 主 之 ” [2 ] , 第 389 条 : “ 既 吐 且 利 , 小 便 复 利 , 而 大 汗
[2 ]
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
在四逆汤的基础上有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疗汗出,如第
370 条 :“ 下 利 清 谷 ,里 寒 外 热 ,汗 出 而 厥 者 ,通 脉 四 逆 汤 主 之 ” [2 ] ,第 390
条 :“ 吐 已 下 断 ,汗 出 而 厥 ,四 肢 拘 急 不 解 ,脉 微 欲 绝 者 ,通 脉 四 逆 加 猪 胆
汁 汤 主 之 ” [2 ] 。
2.2.4 治 疗 产 后 汗 证 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列篇章论述妇人产后病,其中提到“问
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
[5 ]
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妇人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两虚,
血虚卫气亦虚,故汗多,加重津液耗伤。
在治疗上,妇人产后感受外邪,表证伴有汗出用阳旦汤(即桂枝汤
加黄芩),“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
闷 ,干 呕 ,汗 出 ,虽 久 ,阳 旦 证 续 在 耳 ,可 与 阳 旦 汤 。 [5 ] ”若 妇 人 郁 冒 ,
但 头 汗 出 ,用 小 柴 胡 汤 。“ 产 妇 郁 冒 ,其 脉 微 弱 ,呕 不 能 食 ,大 便 反 坚 ,
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
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
独 盛 , 故 当 汗 出 , 阴 阳 乃 复 。 大 便 坚 , 呕 不 能 食 , 小 柴 胡 汤 主 之 ” [5 ] 。

3. 南北朝至晋唐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7
3.1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多个章节中均涉及汗出,探讨了汗出的病因病机。
病因可以是酒后当风,也可以是劳伤损动。病机一为阳虚致汗:“虚劳
汗候”云:“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汗多则损于心,心液
为汗”;“虚劳盗汗候”云:“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
虚 所 致 ” [1 2] , 阳 气 亏 损 , 卫 阳 不 足 , 夜 间 卫 气 行 于 内 , 无 以 顾 护 腠 理 ,
以 致 津 液 外 泄 。“ 诸 阳 主 表 ,在 于 肤 腠 之 间 。若 阳 气 偏 虚 ,则 津 液 发 泄 ,
故 为 汗 ” [1 2] 。 巢 元 方 认 为 不 论 是 自 汗 亦 或 是 盗 汗 , 均 可 由 阳 虚 导 致 。二
为风邪致汗:“大病后虚汗候”云:“大病之后,复为风邪所乘,则阳
[1 2]
气 发 泄 ,故 令 虚 汗 ” 。三 为 热 邪 致 汗 :“上 气 候 ”云 :“ 热 则 腠 理 开 ,
荣 卫 通 ,故 汗 大 泄 也 ”[1 2] 。四 为 阴 虚 致 汗 :“ 产 后 汗 出 不 止 候 ”云 :“ 夫
汗 , 由 阴 气 虚 而 阳 气 加 之 , 里 虚 表 实 , 阳 气 独 发 于 外 , 故 汗 出 也 ” [1 2 ] 。
五为脾胃有热而致黄汗:“黄汗候”云:“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
中 浴 , 若 水 入 汗 孔 中 , 得 成 黄 汗 也 ” [1 2 ] 。

3.2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广泛收集唐以前方剂并创制新方,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

3.2.1 汗 出 脉 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有几种脉象跟汗出有关:“寸口脉微,
尺 中 紧 ,其 人 虚 损 多 汗 ” [1 3] ;“ 尺 寸 俱 濡 ,发 热 汗 出 ” [1 3 ] 。这 其 实 也 提
示了汗出与虚损不足和热邪炽盛有关。
在《千金翼方》中也提到脉象对汗出预后的判断。“热病,大汗后脉
不 安 静 者 , 此 段 死 ” [1 4] 。 “ 热 病 多 汗 , 脉 虚 小 者 , 生 ; 紧 实 者 , 死 ” [1 4 ] 。
“ 热 病 得 汗 , 脉 常 喘 而 热 不 退 者 ,死 。 汗 出 而 衄 , 其 脉 小 滑 者 , 生 ;大 躁
[1 4]
者,死。”
3.2.2 汗 法 的 禁 忌 症
汗法有其禁忌症,孙思邈认为与季节和疾病性质等有关。秋冬季节
不宜发汗,冬日寒凉,腠理致密,使用汗法易伤阳气。阳虚之人不可过
汗,汗出过多导致津液亡伤,阳随阴脱,阳虚可发展成亡阳。
3.2.3 治 疗 方 法
3.2.3.1 方 剂
8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到多个方剂治疗汗证,丰富
了汗证治疗的方法,现将其进行整理:
[1 4 ]
①吴茱萸汤:“治妇人产后虚羸盗汗,时涩涩恶寒。”
药物组成:吴茱萸。
② 猪 膏 煎 : “ 治 妇 人 产 后 体 虚 , 寒 热 自 汗 出 。 ” [1 4 ]
药物组成:猪膏,生姜汁,白蜜,清酒。
③补心汤:“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喉咽
痛 , 时 吐 血 , 舌 本 强 , 水 浆 不 通 方 。 ” [1 4 ]
药物组成:麦门冬,茯苓,紫石英,人参,桂心,大枣,赤小豆,
紫菀,甘草。
④复脉汤:“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
出 百 日 , 危 急 者 二 十 一 日 死 方 。 ” [1 4 ]
药物组成:生地黄,生姜,麦门冬,麻子仁,阿胶,大枣,人参,
桂心,甘草。
⑤ 牡 蛎 散 : “ 治 卧 即 盗 汗 , 风 虚 头 痛 方 。 ” [1 3 ]
药物组成:牡蛎,白术,防风。
⑥ 二 物 茯 苓 粉 散 : “ 治 少 小 头 汗 方 。 ” [1 3 ]
药物组成:茯苓,牡蛎。
[1 3 ]
⑦黄芪芍药桂酒汤:“治黄汗方。”
药物组成:黄芪,芍药,桂心。
⑧ 三 物 黄 连 粉 散 : “ 治 少 小 盗 汗 方 。 ” [1 3 ]
药物组成:黄连,牡蛎,贝母。
⑨乐令建中汤:“治虚劳少气,心胸淡冷,时惊惕,心中悸动,手
足逆冷,体常自汗,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营卫不调百病,补诸不
[1 3]
足,又治风里急方。”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
甘草,茯苓,麦冬,半夏,生姜,大枣。
[1 3 ]
⑩ 黄 芪 汤 :“ 治 虚 劳 不 足 ,四 肢 烦 疼 ,不 欲 食 ,食 即 胀 ,汗 出 方 。”
药物组成:黄芪,麦冬,桂心,白芍,人参,当归,细辛,甘草,
五味子,前胡,茯苓,半夏,生姜,大枣。
⑪桂 枝 加 附 子 汤 : “ 治 产 后 风 虚 , 汗 出 不 止 , 小 便 难 , 四 肢 微 急 ,
难 以 屈 伸 者 方 。 ” [1 3]
9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附子,大枣。
3.2.3.2 外 治 法
①治疗热风汗出心闷,用云母水洗浴。如不见效,将云母粉末涂抹
在汗出部位即可。
②麻黄根、牡蛎、雷丸、干姜、甘草、米粉磨成粉末,撒在出汗的
部位。
3.2.3.3 食 疗 方
① 羊 肉 汤 : “ 治 产 后 虚 羸 , 喘 乏 , 自 汗 出 , 腹 中 绞 痛 方 。 ” [1 3 ]
药 物 组 成 :羊 肉 ,当 归 ,桂 心 ,甘 草 ,川 芎 ,芍 药 ,生 姜 ,干 地 黄 。
[1 4 ]
②鲤鱼汤:“主妇人体虚流汗不止,或眠中盗汗。”
药物组成:鲤鱼,葱白,豆豉,干姜,桂心。
3.2.3.4 针 灸
针法:与汗出有关的腧穴有:大敦,治卒心痛伴汗出;百汇,治汗
出伴呕吐;鱼际,治头痛、汗出;承浆,主汗出,衄血;大都,主热病
汗出;复溜,治寒热不安,汗出不止;热病烦心,先取然谷,后取太溪
大指间动脉;五处、攒竹、正营、上腕、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热;昆
仑,主疟多汗;然谷,主温疟汗出;太冲,治疗产后汗出不止。
汗法有其禁忌症,孙思邈认为与季节和疾病性质等有关。秋冬季节
不宜发汗,冬日寒凉,腠理致密,使用汗法易伤阳气。阳虚之人不可过
汗,汗出过多导致津液亡伤,阳随阴脱,阳虚可发展成亡阳。

4. 宋金元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4.1 《太平圣惠方》

4.1.1 汗 出 的 脉 象

在 书 中 描 述 了 几 种 汗 出 的 脉 象 。如 寸 口 脉 弱 者 为 阳 虚 ,可 见 自 汗 出 ;
寸口脉濡者可见少气、虚损多汗;寸口脉来势小而脉势渐大者可见皮肤
疼痛汗出恶寒。
《 太 平 圣 惠 方 》中 还 根 据 汗 出 之 后 的 脉 象 ,来 判 断 疾 病 预 后 ,如“ 诊
[1 5 ]
伤 寒 已 得 汗 。脉 沉 小 者 生 。浮 大 者 死 ” ;“ 诊 厥 逆 汗 出 。脉 坚 急 者 生 。
虚 缓 者 死 ” [1 5] 。

10
4.1.2 治 疗 方 药
《 太 平 圣 惠 方 》在“ 治 心 气 不 足 诸 方 ”、“ 治 伤 寒 虚 汗 不 止 诸 方 ”、
“ 治 心 热 多 汗 诸 方 ”、“ 治 虚 劳 盗 汗 诸 方 ”、“治 伤 寒 后 虚 羸 盗 汗 诸 方 ”
等多篇中均有涉及对自汗、盗汗的治疗,提及的方剂有:
4.1.2.1 治 疗 盗 汗 方 药
① 肉 苁 蓉 散 : “ 治 虚 劳 盗 汗 , 四 肢 无 力 , 腰 脚 冷 疼 。 ” [1 5 ]
药物组成:肉苁蓉,黄芪,五加皮,牡蛎,熟地,枸杞,茯苓,石
斛,五味子,当归,白术,牛膝。
[1 5 ]
② 黄 芪 散 :“ 治 虚 劳 盗 汗 , 翕 翕 少 气 , 四 肢 无 力 , 腰 脚 冷 疼 。 ”
药 物 组 成 :黄 芪 ,白 术 ,茯 苓 ,人 参 ,麦 冬 ,甘 草 ,五 味 子 ,熟 地 ,
牡蛎。
③ 麻 黄 根 散 : “ 治 虚 劳 盗 汗 , 口 干 心 烦 , 不 欲 饮 食 , 四 肢 少 力 。 ” [1 5 ]
药 物 组 成 :麻 黄 根 ,牡 蛎 ,黄 芪 ,人 参 ,枸 杞 ,麦 冬 ,龙 骨 ,茯 苓 ,
熟地。
④ 白 术 散 方 : “ 治 虚 劳 盗 汗 , 夜 卧 心 烦 少 睡 。 ” [1 5 ]
药物组成:白术,酸枣仁,麻黄根,防风,龙骨,黄芪。
⑤ 杜 仲 散 : “ 治 伤 寒 后 虚 羸 , 夜 多 盗 汗 , 口 干 心 躁 。 ” [1 5 ]
药物组成:杜仲,牡蛎,麻黄根,白术,白茯苓,黄芪,白芍,炙
甘草,人参,肉苁蓉。
4.1.2.2 治 疗 自 汗 方 药
① 犀 角 散 : “ 治 心 气 壅 热 , 手 心 头 面 多 汗 , 胸 中 烦 满 。 ” [1 5 ]
药物组成:犀角,龙骨,麦冬,黄芪,地骨皮,茯神,人参,麻黄
根,远志,甘草。
② 麦 门 冬 散 : “ 治 心 实 热 , 血 脉 壅 滞 , 口 干 心 燥 , 常 多 汗 出 。 ” [1 5 ]
药 物 组 成 :麦 冬 ,寒 水 石 ,升 麻 ,犀 角 屑 ,生 地 ,天 竺 黄 ,麻 黄 根 ,
炙甘草。
③ 地 骨 皮 丸 : “ 治 心 脏 壅 滞 , 或 时 烦 热 , 频 多 汗 出 。 ” [1 5 ]
药物组成:地骨皮,柴胡,黄芩,生地,麻黄根,麦冬,犀角,知
母,升麻,牡蛎,人参,茯苓,炙甘草。
④ 石 膏 丸 : “ 治 心 脏 壅 热 , 口 舌 干 燥 , 常 多 汗 出 。 ” [1 5 ]
药物组成:石膏,栝蒌根,乌梅,葛根,牡蛎,麦冬,天竺黄,麻
黄根,炙甘草。
11
[1 5 ]
⑤人参散:“治伤寒,虚汗不止,心多烦躁,时时惊悸。”
药 物 组 成 :人 参 ,远 志 ,茯 苓 ,麦 冬 ,黄 芪 ,柴 胡 ,炙 甘 草 ,龙 骨 。
[1 5 ]
⑥牡蛎散:“治伤寒,脉候软弱,神气羸劣,虚汗不止。”
药物组成:牡蛎,茯苓,人参,白术,白芍,麻黄根。
⑦ 石 膏 散 : “ 治 伤 寒 , 头 痛 恶 寒 , 虚 汗 不 止 。 ” [1 5 ]
药物组成:石膏,牡蛎,地骨皮,白术,五味子,黄芪,麻黄根。

4.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此 书 由 南 宋 著 名 医 家 陈 言 ( 无 择 ) 于 公 元 1174 年 撰 成 。 原 名 《 三
因及一病源论粹》,后由《宋志》改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沿用至
今 。全 书 18 卷 ,共 180 门 ,分 为 内、外 、妇 、儿 、五 官 几 个 部 分 。此 书
明确指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三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奠定了中国病因学说的基础。本文参考的版本是以宋刊配补元麻沙复刻
本为底本校勘而成。该书提出了自汗、盗汗的定义并进行鉴别,对自汗
的病因进行分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这正体现了病因审治,此
乃本书一个重要的学术特点。
4.2.1 自 汗 、 盗 汗 的 定 义
陈无择对自汗、盗汗做了鉴别,他认为睡时出汗名为盗汗,但认为
汗自出即为自汗,与睡着与否无关,“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
[3 ]
汗” 。这说明自汗的定义还未完全明确,汗出时间还未确定。同时对
生理性汗出和病理性汗出做了鉴别。“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高
疾 走 , 因 动 汗 出 , 非 自 汗 也 ” [3 ] , 因 运 动 劳 作 后 的 汗 出 , 属 于 生 理 性 汗
出,不属于自汗。
4.2.2 自 汗 、 盗 汗 的 论 治
4.2.2.1 病 因 病 机
陈无择将自汗病因分为三类,一为外因:感受风邪、暑邪;二为内
因 :情 志 因 素 ,喜 怒 惊 恐 ;三 为 不 内 外 因 :房 室 虚 劳 。其 它 疾 病 如 疬 节 、
肠痈、脚气、产褥造成的自汗,应重在治疗原发疾病。
自汗病机有两种,一为阴虚阳凑导致发热自汗;一为阳虚阴乘导致
发厥自汗。
4.2.2.2 方 药
①麦煎散:治疗“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

12
[3 ]
瘦面黄。”
药物组成:秦艽,柴胡,鳖甲,干漆,人参,茯苓,葛根,川乌,
玄参。
② 正 元 散 :治 疗 下 元 虚 寒 ,阳 气 虚 损 而 致 的 自 汗 ,症 见“ 脐 腹 胀 满 ,
心 胁 刺 痛 , 泄 利 呕 吐 , 自 汗 , 手 足 厥 冷 。 ” [3 ]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黄芪、炙甘草、乌药、山药、制附
子、川芎、葛根、桂心、乌头、红豆、干姜、橘皮。
③牡蛎散:治疗因虚劳不足,津液不固而致的自汗,症见“体常自
[3 ]
汗,夜卧尤甚,心悸,烦倦短气,形体羸瘠枯瘦”
药物组成:煅牡蛎、麻黄根、黄芪、浮小麦。
④却暑散:治疗伤暑自汗。
药物组成:茯苓,生甘草,生姜,寒食面。
⑤ 桂 枝 汤 :治 疗 伤 风 自 汗 ,“ 治 太 阳 伤 风 ,脉 阳 浮 阴 弱 ,荣 弱 卫 强 ,
头 痛 鼻 鸣 , 干 呕 发 热 , 自 汗 恶 风 。 ” [3 ]
⑥防己黄芪汤:治疗伤湿自汗,“治伤风湿寒,脉浮紧细,身重,
[3 ]
汗出恶风。”
药物组成:防己,黄芪,炙甘草,白术。
⑦ 止 汗 温 粉 :此 为 外 治 法 “ 川 芎 、白 芷 、藁 本 为 末 ,各 一 分 ,入 米
[3 ]
粉三分,绵裹扑体上” 。

4.3 金元四大家
4.3.1 刘 完 素

刘完素,字守真,世称刘河间。创造性地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
化 火 、 阳 气 怫 郁 的 学 术 观 点 , 是 火 热 论 的 开 创 者 [1 6 ] 。代 表 作 有 《 素 问 玄
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4.3.1.1 火 热 致 汗
刘 完 素 认 为 风 、湿 、 燥 、 寒 皆 能 化 热 生 火 , 寒 邪 化 热 、风 邪 化 热 均
能导致汗出。“如伤寒病日深,表证已罢,而热入于里……而后阳气出
[1 7 ]
之于表,则蒸热作而腠理开,大汗泄而病气已矣!” “汗出者,由风
热 郁 甚 于 里 , 而 表 热 稍 罢 , 则 腠 理 疏 泄 , 而 心 火 热 甚 , 故 汗 出 也 ” [1 7 ] 。
寒邪、风邪入里化热,火热怫郁,热蒸而汗出,全程贯彻了“火热论”
的观点。
13
4.3.1.2 方 药
①白术黄芪散:用于治疗“五心烦,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
[1 7]
肌瘦昏昧。”
药物组成:白术,黄芪,当归,黄芩,芍药,石膏,甘草,茯苓,
寒水石,官桂,人参,川芎。
② 当 归 汤 : “ 治 风 邪 所 伤 , 寒 中 , 目 泣 自 出 , 肌 瘦 , 泄 汗 不 止 。 ” [1 7 ]
药 物 组 成 :当 归 ,人 参 ,官 桂 ,干 姜 ,白 术 ,白 茯 苓 ,甘 草 ,川 芎 ,
白芍,细辛,陈皮。
[1 7 ]
③ 白 术 散 : “ 治 漏 风 ,久 虚 多 汗 ,食 之 汗 出 如 洗 ,少 者 痿 劣 。”
药物组成:牡蛎,白术,防风。
以上三方均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4.3.2 张 从 正

“ 炙 、蒸 、熏 、渫 、洗 、熨 、烙 、针 刺 、砭 射 、导 引 、按 摩 ,凡 解 表
者 , 皆 汗 法 也 。 ” [18 ] 张 从 正 善 用 汗 法 , 认 为 外 邪 在 皮 肤 之 间 ,尚 未 深 入
者可用汗法。汗法不拘于内服汤药,也包括熏蒸、针灸、推拿、导引等
各种方法。张从正还对汗法提出了新的观点,以前的医家认为只有温热
性质的药物才能发汗,张从正认为寒凉性质的药物、导引之法、外用熏
蒸之法也都可以发汗。

4.3.3 李 杲

李 杲 ,自 号 东 垣 老 人 ,拜 名 医 张 元 素 为 师 ,尽 得 其 真 传 。他 结 合《 黄
帝 内 经 》和 张 元 素 的 学 术 思 想 ,受 当 时 战 争 频 繁 、民 生 困 顿 环 境 的 影 响 ,
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立脾胃学说,是补土派的创
始人。代表作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

4.3.3.1 病 机

在李杲看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汗证的病机也是与脾胃有
关。阳明燥热,迫津外出,故饮食劳役皆导致自汗。再者脾胃虚弱,元
气不足,风邪乘虚侵袭人体也致汗出。故治疗汗证当顾护脾胃,正气充
足,腠理固密,则汗不外泄。

4.3.3.2 汗 法 禁 宜
汗法有当用与不当用之时。在李东垣看来,首先汗法要因病,小便
14
多、咽痛都不能使用汗法,风寒之症宜发汗;同时汗法要因时,夏季宜
汗,秋冬不宜使用汗法。
4.3.3.3 治 汗 证 用 黄 芪
李杲治疗汗证喜用黄芪,他认为黄芪为甘温之品,有止自汗,实表
虚之功。在《脾胃论》诸多章节中均有提到运用黄芪治疗汗证,如:黄
芪人参汤中重用黄芪一钱为君,汗出过多可加大黄芪用量;清暑益气汤
中 重 用 黄 芪 ,补 益 元 气 实 腠 理 ;《 脾 胃 胜 衰 论 》中 云 :“假 令 表 虚 自 汗 ,
春 夏 ,加 黄 芪” [19 ] ;《 君 臣 佐 使 法 》篇 中 云 :“ 汗 多 亡 阳 ,加 黄 芪 ” [1 9 ] ;
当 归 六 黄 汤 是 治 疗 盗 汗 的 代 表 方 剂 ,方 中 用 黄 芪 固 卫 气 于 表 。由 此 可 见 ,
李杲在治疗汗证时喜用黄芪,且要重用,能取得固表止汗之效。
4.3.3.4 代 表 方 剂
① 当 归 六 黄 汤 :出 自《 兰 室 秘 藏 》,书 中 称 之 为“ 治 盗 汗 之 圣 药 ”,
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
药物组成: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黄芪。
②周卫汤:《脾胃论》中称调卫汤,《兰室秘藏》中称周卫汤,二
[1 9 ]
者实为同一个方。“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
药物组成:黄芪,麻黄根,羌活,生甘草,当归,黄芩,半夏,麦
冬,生地,猪苓,苏木,红花,五味子。
③清暑益气汤:此方可用于元气虚弱,伤于暑湿之自汗。
药物组成: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
甘草,黄柏,当归,麦冬,青皮,葛根,五味子。
4.3.4 朱 丹 溪
4.3.4.1 经 脉 见 证
此书中明确指出某些经脉病变可有汗出表现。手太阳、少阴、足阳
明、少阳可见汗出之症。“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
经 ” [2 0] 。 “ 阳 明 头 痛 , 自 汗 , 发 热 恶 寒 ,脉 浮 缓 长 实 ,升 麻 、 葛 根 、 石
膏 、 白 芷 为 主 ” [2 0] 。
4.3.4.2 自 汗
朱 丹 溪 总 结 了 自 汗 的 病 机 ,认 为“ 自 汗 属 气 虚 、血 虚 、湿 、阳 虚 、痰 ”,
并 创 造 性 地 提 出 了“ 痰 邪 致 汗 ”的 学 说 ,他 认 为“ 痰 症 亦 有 汗 ” [2 0 ] ,丰 富 了
汗 证 的 理 论 。在 治 疗 上 ,针 对 不 同 病 机 导 致 的 自 汗 ,朱 丹 溪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方
药。代表方有:
15
①玉屏风散:治疗表虚自汗
药物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②大补黄芪汤:治疗虚弱之人自汗。
药物组成: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肉桂,炙甘
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肉苁蓉。
③ 调 卫 汤 : “ 治 湿 胜 自 汗 , 补 卫 气 虚 弱 , 表 虚 不 任 风 寒 。 ” [2 0 ]
药 物 组 成 :麻 黄 根 ,黄 芪 ,羌 活 ,甘 草 ,当 归 ,黄 芩 ,半 夏 ,麦 冬 ,
生地,猪苓,苏木,红花,五味子。
④凉膈散:治疗湿热自汗。
药物组成:连翘,栀子,大黄,黄芩,薄荷,甘草,朴硝。
此外还提出两个外治法:
①温粉方:牡蛎、麦皮、麻黄根、藁本、糯米、防风、白芷为末,
全身扑粉;
②何首乌粉,用水调成糊状,填在肚脐。
4.3.4.3 盗 汗
朱 丹 溪 认 为 盗 汗 是 由 于 血 虚 、阴 虚 ,从 事 劳 力 活 动 的 人 也 容 易 盗 汗 ;
治疗上主推当归六黄汤,认为此方剂为“治盗汗之神剂”,在此方的基
础上进行加减变化,盗汗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六黄汤
过于寒凉,素体虚弱者去方中寒凉药物,用黄芪六两、甘草一两,名为
黄芪六一汤。此外书中提到的治疗盗汗的方还有:
① 麦 煎 散 :“ 治 荣 卫 不 调 , 夜 多 盗 汗 , 四 肢 烦 疼 , 肌 肉 消 瘦 。 ” [2 0 ]
药物组成:黄柏,知母,炙甘草。
② 莲 心 散 : “ 治 虚 劳 或 大 病 后 , 心 虚 脾 弱 , 盗 汗 遗 精 。 ” [2 0 ]
药 物 组 成 :人 参 ,茯 苓 ,莲 肉 ,白 术 ,甘 草 ,白 扁 豆 ,薏 苡 ,桔 梗 ,
葛 根 ,黄 芪 ,当 归 ,桑 白 皮 ,半 夏 ,百 合 ,干 姜 ,山 药 ,五 味 子 ,木 香 ,
丁香,杏仁, 白芷,神曲。
③ 黄 芪 鳖 甲 散 : “ 虚 劳 客 热 , 肌 肉 消 瘦 , 四 肢 烦 热 , 心 悸 盗 汗 。 ” [2 0 ]
药 物 组 成 :生 地 ,桑 白 皮 ,半 夏 ,天 冬 ,鳖 甲 ,紫 菀 ,秦 艽 ,知 母 ,
赤芍,黄芪,人参,肉桂,桔梗,茯苓,地骨皮,柴胡,甘草。

5. 明清时期对汗证的认识

16
5.1 《普济方》
5.1.1 自 汗 证 型
《 普 济 方 · 自 汗 》 中 将 自 汗 分 九 种 类 型 。 1、 营 卫 不 和 ; 2、 伤 风 自
汗 ; 3、 风 温 自 汗 ; 4、 风 湿 自 汗 5、 中 暑 自 汗 ; 6、 亡 阳 自 汗 ; 7、 柔 痉
自 汗 ; 8、 霍 乱 自 汗 ; 9、 阳 明 病 自 汗 。
5.1.2 小 儿 盗 汗
小 儿 盗 汗 因 气 血 柔 嫩 , 腠 理 不 密 ,邪 热 内 扰 于 心 ,熏 于 肌 肤 则 为 盗
汗;亦或是伤于寒热,冷热相争,阴阳失衡,津液外泄。
治 疗 上 ,《 普 济 方 》 归 纳 了 前 代 方 剂 ,并 提 出 了 新 的 方 药 治 疗 小 儿
盗汗,应是考虑到小儿服药困难,书中记载多为丸剂、散剂。如:
① 柴 胡 秦 艽 汤 : “ 治 小 儿 盗 汗 。 ” [2 1 ]
药 物 组 成 : 柴 胡 , 秦 艽 , 贝 母 , 炙 甘 草 , 乌 梅 , 栀 子 , 淡 豆 豉, 鳖
甲,黄芩,生姜,大黄,桃枝,柳枝,葱白,薤白,糯米。
② 青 蒿 煎 丸 : “ 治 小 儿 盗 汗 肌 热 。 ” [2 1 ]
药物组成:青蒿,炙甘草,杏仁,鳖甲,柴胡,白蜜。
[2 1 ]
③龙骨散:“治小儿夜常有盗汗,黄瘦。”
药 物 组 成 : 龙 骨 , 牡 蛎 , 黄 芪 , 人 参 , 麻 黄 根 , 熟 地 , 炙 甘 草, 麦
冬。
[2 1 ]
④鳖甲柴胡煎丸:“治小儿骨蒸肌瘦盗汗。”
药 物 组 成 : 鳖 甲 , 柴 胡 , 炙 甘 草, 杏 仁 , 桔 梗 , 胡 黄 连 , 当 归 , 地
骨皮,赤芍,木香,黄连,桂枝,人参,麝香,蜂蜜。
[2 1 ]
⑤黄连散:“治小儿盗汗。”
药物组成:黄连,牡蛎,贝母。
⑥ 麻 黄 根 散 : “ 治 小 儿 盗 汗 。 ” [2 1 ]
药物组成:麻黄根,雷丸,牡蛎,炙甘草,干姜,梁米。
⑦ 牡 蛎 散 : “ 治 小 儿 盗 汗 。 ” [2 1 ]
药物组成:牡蛎,黄芪,干地黄,麻黄根,浮小麦。
[2 1 ]
⑧黄芪散:“治小儿体热盗汗,心烦,不欲乳食。”
药物组成:黄芪,朱砂,龙脑,人参,升麻,大黄,炙甘草,天竺
黄,牡蛎。
[2 1 ]
⑨重阳丸:“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

17
药物组成:胡黄连,柴胡。

5.2 《明医指掌》
5.2.1 明 确 自 汗 、 盗 汗 的 概 念
前代医家对自汗的时间尚未完全明确,认为汗自出者,无论昏醒,
即为自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中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
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
[2 2]
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自汗仅出现在白天,盗汗出现于睡觉期间,
醒后汗止。
5.2.2 自 汗 证 治
自 汗 之 证 有 心 虚 自 汗 、阳 虚 自 汗 、湿 胜 自 汗 、表 虚 自 汗 、痰 证 自 汗 、
湿热自汗、虚火自汗,亡阳汗脱。
阳 虚 自 汗 用 黄 芪 建 中 汤 ,外 用 温 粉 ;湿 胜 自 汗 用 调 卫 汤 、防 己 黄 芪
汤;表虚自汗用桂枝汤,外用温粉;火盛用凉膈散;痰证自汗用二陈汤
加贝母、胆南星、白术、黄芪。

5.3 《本草纲目》
5.3.1 有 止 汗 作 用 的 药 物
李时珍认为导致汗出的原因有四:气虚、血虚、风热、湿热。针对
气虚出汗的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麻黄根、葳蕤、知母、地榆、
附子、艾叶、何首乌、郁金、粳米粉、糯米、韭根、酸枣仁、茯神、柏
子仁、桂枝、杜仲、吴茱萸、雷丸、五倍子、牡蛎粉、龙骨、猪肝、羊
胃、牛羊脂。
针对血虚出汗的药物有:当归、地黄、白芍药、猪膏、猪心。
针 对 风 热 出 汗 的 药 物 有 :防 风 、白 芷 、荆 芥 、龙 胆 、黄 连 、胡 黄 连 、
麦冬、小麦、浮麦、麦面、淡豆豉、黄蒸米醋、胡瓜、桃枭(经冬不落
的干桃子)、椒目、盐麸子、经霜桑叶、竹沥。

5.4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是一本大型的综合性中医著作,是张景岳晚年所著。
此 书 共 64 卷 ,100 余 万 字 ,内 容 全 面 精 详 ,流 传 广 泛 ,影 响 深 远 。张 景
岳不循旧说,提出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和临床新见解,在汗证上提出了阴
阳分论汗证。本文参考的版本采用原书初刊本(鲁超刻本)为底本。

18
5.4.1 问 汗

张景岳创立了“十问歌”,提到“一问寒热二问汗”,强调中医问
诊要注意问患者汗出情况。是否出汗是判断病邪属表属里的依据,表邪
盛 者 无 汗 ,有 汗 为 表 邪 已 去 或 仍 有 余 邪 ,故 同 时 也 要 依 据 脉 证 一 起 判 断 。

5.4.2 阴 阳 分 论 汗 证
多数古代医家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张景岳提出了新的
看法,他认为自汗盗汗都各有阴阳之证,当观察其有无热象,以判断属
阴属阳。脉证有火即为阳证;内无火邪,又无火热脉象,即为阴证
5.4.2.1 阳 证
①夜间烦热口渴,渴喜冷饮,大便干结,用当归六黄汤或保阴煎。
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
保阴煎:生地,熟地,芍药,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②阴分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
一阴煎:生地,熟地,芍药,麦冬,甘草,牛膝,丹参。
加减一阴煎: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炙甘草,知母,地骨皮。
③心烦,汗多者,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
朱砂安神丸:朱砂,当归,黄连,甘草,生地。
天王补心丹:柏子仁,天冬,麦冬,生地,当归,人参,丹参,玄
参,桔梗,朱砂,五味子,远志,茯苓。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④火热旺盛,无阴虚表现,用正气汤、黄芩芍药汤、清化饮。
正气汤:黄柏,知母,炙甘草。
黄芩芍药汤:黄芩,白芍,甘草。
清化饮:芍药,麦冬,丹皮,茯苓,黄芩,生地,石斛。
5.4.2.2 阴 证
①气虚而阳气不虚者,用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
三阴煎:当归,熟地,炙甘草,芍药,枣仁,人参。
参归汤:人参,当归。
人参建中汤: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芍药,饴糖,人参。
②属阴虚盗汗,无火热表现,用参苓散、独参汤;阴阳俱虚,宜参
附汤、大建中汤。

19
参附汤:人参,附子。
大建中汤:人参,蜀椒,干姜,饴糖。
③气虚火衰者,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回阳救逆。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
草。
六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熟地,当归。
④卫气不固,腠理不密,用黄芪六一汤、玉屏风散、芪附汤。
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芪附汤:黄芪,制附子。
⑤大汗淋漓,有亡阳表现者,用三阴煎、五阴煎、独参汤。
五 阴 煎 :熟 地 ,山 药 ,扁 豆 ,炙 甘 草 ,茯 苓 ,芍 药 ,五 味 子 ,人 参 ,
白术,莲肉。
5.4.3 小 儿 盗 汗
小儿因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李东垣认为,小儿汗
出不必治疗,但张景岳认为,小儿汗多损伤卫气营血,不可不治,治当
以益气为主。
小 儿 不 因 其 他 疾 病 导 致 的 盗 汗 自 汗 ,用 团 参 散 、参 苓 散 、四 君 子 汤 、
五味异功散或白术散等补气的方剂;病情重的,用三阴煎、人参养营汤
或十全大补汤;心经火旺,用生脉散、一阴煎;肝脾火盛,宜当归六黄
汤 ,或 加 减 一 阴 煎 ;阳 明 实 热 ,用 竹 叶 石 膏 汤 ;大 汗 亡 阳 者 ,用 参 附 汤 、
六味回阳饮或芪附汤等回阳救逆;若大汗亡阳见角弓反张,项强戴眼等
证,用大营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急救真阴。
5.4.4 汗出不治证
张景岳在书中提出了汗证在几种情况下不可医治。汗出而喘甚者;
汗出而脉脱者;汗出而身痛甚者;汗出发润至颠者;汗出如油者;汗出
如 珠 者 。这 与 现 代 临 床 中 的 危 重 症 表 现 多 有 相 似 ,给 了 临 床 治 疗 以 提 示 。

5.5 《临证指南医案》
5.5.1 病 因 病 机
书中提出自汗盗汗总归于心肾虚。“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
[2 0]
也” 。心为主阳之脏,主五脏六腑之阳气,肾主五液。故心阳虚,卫

20
外不固,阴蒸于阳分则自汗;肾阴虚,不能内藏营阴,阳蒸于阴分则盗
汗。
5.5.2 治 法 方 药
自汗气虚表弱证,治以补气卫外,方用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心
神 耗 伤 证 ,用 生 脉 四 君 子 汤 ;营 卫 虚 证 ,治 以 辛 甘 化 风 ,用 黄 芪 建 中 汤 ;
卫阳虚证,治以镇阳理阴,方用玉屏风散、芪附汤、真武汤及甘麦大枣
汤。盗汗阴虚火旺证,方用当归六黄汤、柏子仁丸。
5.5.3 妇 人 产 后 汗 证
妇人汗证临床常见,又多见于妇人产后。此书产后篇中对妇人产后
汗证病案多有记载。
① “ 初 产 汗 出 眩 晕 , 胸 痞 , 腹 痛 。 宜 通 恶 露 。 ” [2 4 ]
药物组成:山楂,延胡索,郁金,赤芍,牛膝,香附,童便,益母
草。
② “ 产 后 郁 冒 , 汗 出 潮 热 , 腹 痛 。 ” [2 4 ]
药物组成:生地,山楂,丹参,茯神,浮小麦,黑稆豆皮。
③“ 新 产 后,阴 分 大 虚 ,汗 出 胸 痞 潮 热 。阳 浮 卫 不 固 。虽 痰 多 咳 频 。
忌 用 苦 辛 表 散 。 恐 久 延 蓐 劳 耳 。 ” [2 4 ]
药物组成:生地,麦冬,扁豆,炙甘草,石斛,丹参,茯神,甘蔗
浆。
④“浊阴上逆,恶心不食,冷汗烦燥,最防暴脱。不可但执恶露滞
满 , 而 专 泻 气 攻 血 也 。 ” [2 4]
药物组成:人参,制附子,人尿,猪胆汁。
⑤“背寒心热,天明汗出乃凉。产后两三月若此,此属下焦真阴已
亏,渐扰阳位,二气交乘,并非客症。头晕耳鸣心悸,寒热后必泻,内
[2 4]
风震动,当与静药。”
药物组成:人参,炙甘草,白芍,麦冬,生地,乌梅。
⑥ “ 产 后 四 月 , 腰 痛 牵 引 少 腹 , 冷 汗 不 食 。 ” [2 4 ]
药物组成:当归,羊肉,小茴香,桂枝,茯苓,紫石英。
⑦“产后未复,加以暑热上干,暑必伤气,上焦先受,头胀,微微
呕 恶 , 脘 闷 不 晓 饥 饱 , 暮 热 早 凉 , 汗 泄 不 已 , 经 水 连 至 。 ” [2 4 ]
药物组成:竹叶,生地,川贝,连翘心,玄参,地骨皮。
妇 人 产 后 亡 伤 阴 血 ,多 为 因 虚 致 汗 ,当 以 补 为 要 ,尤 重 补 气 与 补 阴 。
21
产后体虚,易感外邪,易夹血瘀。虚实夹杂的病症,应在补益气阴的基
础上配伍解表、活血化瘀等药物,仍是以补为主,驱邪为辅。

5.6 《医林改错》
王清任创造性地提出了血瘀致汗之说,并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
“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
亦 令 人 自 汗 、 盗 汗 , 用 血 府 逐 瘀 汤 , 一 两 副 而 汗 止 。 ” [2 5 ]

6. 近现代对汗证的认识

6.1 《医学衷中参西录》
6.1.1 大 气 下 陷
张 锡 纯 称 胸 中 之 气 为 大 气 ,大 气 以 元 气 为 根 本 ,经 水 谷 之 气 的 滋 养 ,
盘踞于胸中,行统领全身之气,司呼吸之功。若大气下陷,自然之清气
与人体内部之气不相续接,可见“有呼吸短气者,有心中怔忡者,有淋
[ 26 ]
漓大汗者……” 大 气 虚 则 无 以 固 摄 津 液 , 轻 则 卫 气 虚 不 能 固 表 ,发 为
自汗,重则大汗淋漓,津脱亡阳。张锡纯创制了升陷汤治疗大气下陷,
该方由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组成。张锡纯运用此方治疗大气
下陷所致的自汗取得良好效果。
6.1.2 善 用 山 萸 肉
张 锡 纯 善 用 山 萸 肉 治 疗 汗 证 ,《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一 书 中 多 处 提 到 用
山萸肉治疗汗证。患者大汗如洗,当急用山萸肉煎汤服下,汗止后再辨
证处方。若患者兼证见汗多,张锡纯多在方中加山萸肉敛汗。他认为山
萸 肉 既 能 固 涩 滑 脱 ,又 能 收 敛 元 气 ,在 大 气 下 陷 ,营 卫 不 和 、肝 胆 虚 极 ,
[2 6 ]
虚 汗 外 脱 、 肾 阴 亏 虚 ,阴 阳 偏 胜 汗 出 、心 气 不 足 , 津 汗 外 泄 这四种证
型的汗出中,山萸肉都有奇效。

6.2 现代医家对汗证的认识
6.2.1 现 代 医 家 治 疗 经 验 总 结

各位医家总结多年在临床上治疗汗证的经验,得出治疗汗证的有效
治 法 。在 治 法 上 ,马 艳 艳 等 [2 7] 认 为 汗 证 归 根 到 底 无 非 乎 阳 虚 、血 瘀 二 证 ,
分析临床案例后总结“引火归原、行气活血”法可以应用于自主神经中
枢 调 节 障 碍 所 致 的 汗 证 。 张 进 军 [2 8 ] 认 为 汗 证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肝 的 功 能 失

22
[2 9 ]
调,当从肝论治,柔肝养阴、疏肝解郁。仲建刚等 遵循《临证指南医
案·汗》中“凡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之言,从心、肾角度出
[3 0 ]
发 , 采 用 益 气 补 心 、养 阴 滋 肾 敛 汗 之 法 治 疗 老 年 汗 证 。黄 飞 龙 等 总结
调心是治汗之本,提出益心敛汗、清心敛汗、宁心敛汗、通脉敛汗治疗
汗证。
现 代 医 家 归 纳 总 结 了 在 临 床 治 疗 汗 证 的 用 药 经 验 。张 喜 奎 教 授 [3 1 ] 治
疗汗证总结为八法,①清热解表、和营止汗法,方用桂枝汤加减;②消
食健脾、清热化滞法,方用保和丸加减;③清热除湿、和营通阳法,方
用 桂 枝 加 黄 芪 汤 或 黄 芪 芍 药 桂 枝 苦 酒 汤 加 减 ;④ 三 阳 同 调 、清 热 止 汗 法 ,
方用白虎汤加减;⑤滋阴潜阳、疏肝柔肝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
柴胡桂枝汤加减;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法,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⑦
益气温阳、实卫止汗法,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或桂枝加附子汤加减;⑧益
[3 2 ]
阴 敛 汗 、 养 心 安 神 法 , 方 用 炙 甘 草 汤 加 减 。张 怀 亮 教 授 辨汗证首分虚
实,总结汗证治疗的临证八法:①滋阴清热法,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②补脾益卫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减;③补阳固表法,方用附子汤加减;
④滋阴补阳法,方用二仙汤加减;⑤调和营卫法,方用桂枝汤加减;⑥
清热祛痰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⑦分利湿热法,方用三仁汤
加减;⑧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6.2.2 现 代 医 家 治 疗 的 临 床 研 究
刘 建 和 等 [3 3] 探 讨 汗 宁 方 颗 粒( 当 归 10g,生 地 15g,熟 地 15g,生 黄
芪 30g , 黄 连 3g, 黄 柏 15 g, 黄 芩 10g, 白 术 10g, 防 风 10g , 五 味 子
5g, 麻 黄 根 15g,煅 牡 蛎 30g,车 前 子 15g,茯 苓 15g,甘 草 5g)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气 阴 两 虚 汗 证 的 临 床 疗 效 及 作 用 机 制 , 选 取 120 例 患 者 ,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0.0%,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有 效 率 65.0%( P<0.01) 。 汗 宁 方 颗 粒 能 有 效 改 善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汗 证 。 颜 思 阳 等 [3 4] 观 察 了 60 例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气 虚 证 患 者 ,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2 组 均 使 用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基 础 用 药 , 治 疗 组 加 用 黄
芪建中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83.3%,对 照 组 为 66.7%,得 出 结 论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能 改 善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气 虚 证 的 汗 出 情 况 。 朱 超 岚 [3 5 ] 选 取 了 40 个 心 脏 直 视 术 后 汗 证 气
阴两虚型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
对 照 组 基 础 上 予 服 用 益 气 养 阴 经 验 方 ( 生 黄 芪 30g, 炙 黄 芪 30g , 党 参
23
15g,麦 冬 15g,玉 竹 15g,灵 芝 10g,丹 参 10g,茯 苓 10g,浮 小 麦 10g,
糯 稻 根 20g,酸 枣 仁 30g,煅 牡 蛎 20g,五 味 子 15g,炙 甘 草 6g),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89.47%,治 疗 后 治 疗 组 及 对 照 组 相 比 P<0.05,治 疗 组 疗 效 明
显优于对照组。有效减少了出量汗,而且改善了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提
高 了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李 倩 [3 6] 为 探 讨 玉 屏 风 散 口 服 联 合 敛 汗 散(药 物 组 成 :
五 味 子 5g, 五 倍 子 5g) 穴 位 敷 贴 在 自 汗 症 中 的 治 疗 效 果 , 选 取 92 例 自
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脉饮口服液治疗,
治 疗 组 采 用 玉 屏 风 散 口 服 联 合 敛 汗 散 穴 位 敷 贴 ,对 两 组 的 疗 效 进 行 观 察 。
观 察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为 93.48%,对 照 组 为 78.26%。口 服 加 外 敷 互 补 ,不
仅能快速缓解症状,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不适感,改善生存质
量。
运用外治和针灸等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徐
[3 7]
荣海 采 用 刺 络 拔 罐 结 合 穴 位 埋 针 法 治 疗 多 汗 症 ,取 肺 腧 刺 络 拔 罐 ,同
时进行穴位埋针,复溜、尺泽埋植皮内针,两种方法同时治疗,治疗取
得 良 好 效 果 。 Wyon 等 [3 8] 为 了 比 较 针 灸 与 口 服 雌 二 醇 治 疗 绝 经 期 女 性 潮
热 汗 出 的 症 状 ,将 45 名 女 性 患 者 分 为 电 针 组 、浅 针 刺 组 与 口 服 雌 二 醇 组 。
电 针 组 取 穴 :心 俞 、肾 俞 、阴 陵 泉 、次 髎 、三 阴 交 、太 冲 、神 门 、内 关 、
百会。电针组取得良好疗效,证明,针灸可用来治疗绝经妇女的潮热出
汗 症 状 。 Yasemin Cayir 收 集 了 三 例 用 针 灸 治 疗 原 发 性 多 汗 症 的 病 例 ,
[3 9]

发现三个病例都选取太阳、印堂、合谷、天府、曲池、三阴交等穴,都
取得了良好效果,且无副作用。
近现代医家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
合现代医学观念和技术上,提炼并总结出自己对汗证的认识。

7. “汗为心之液”理论的发展

“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
气 》言 :“ 五 藏 化 液 ,心 为 汗 。”这 提 示 汗 的 生 成 、排 泄 与 心 密 切 相 关 ,
故后世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素问·宣明五气》中又提到:“心
主血,汗者血之余,故汗为心液。”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中提出汗
与心的关系主要是汗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血由营气所化,《灵枢·营
卫生会》所谓:“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即津血
同源,而津液由腠理散于体表则为汗,故血汗同源。
24
张仲景虽未单独论述汗与心的关系,但在《伤寒论》的多个条文中
可 窥 见 他 对“ 汗 为 心 之 液 ”这 一 理 论 的 认 识 。如 第 64 条“ 发 汗 过 多 ,其
[ 2]
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此为伤寒误汗
后,患者出现心悸的症状,是因过汗损伤心阳,阳气不足,心则空虚无
主 ,故 见 心 悸 。 第 118 条“ 火 逆 下 之 ,因 烧 针 烦 躁 者 ,桂 枝 甘 草 龙 骨 牡
[2]
蛎汤主之。” 有 医 家 [4 0] 认 为 该 条 文 虽 未 有 心 悸 二 字 , 但 病 机 也 是 由
于烧针劫汗,损伤心阳,以致心神浮越,烦躁不安。由此可见张仲景对
汗与心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巢元方认为汗出与心有关,同时多汗也会损伤心气血阴阳。在《诸
[ 12 ]
病 源 候 论 》 中 提 出“ 汗 多 则 损 于 心 , 心 液 为 汗 ” ;“盗汗者……令人
羸 瘠 枯 瘦 , 心 气 不 足 , 亡 津 液 故 也 ” [1 2 ] ;“ 心 主 于 汗 , 心 脏 偏 虚 , 故 其
液 妄 出 也 ”[1 2] 。同 时 提 出 有 心 悸 症 状 者 ,不 可 发 汗 ,“ 心 悸 ,不 可 发 汗 ,
[12 ]
当自汗出而解” 。这 些 论 述 都 是 继 承 了 “ 汗 为 心 之 液 ” 这 一 理 论 并 进
一步应用。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写道:“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
[1 7 ]
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 。朱 丹 溪 将 自 汗 责 之 于 心 肾 的 不 足 ,心 气
虚卫外不固可致汗出,心阳暴脱可见冷汗淋漓。而现在我们更多地认为
心 阴 虚 导 致 的 是 盗 汗 而 不 是 自 汗 。《 丹 溪 心 法 ·盗 汗 》首 次 提 出“ 心 汗 ”
一说。“心汗”独心孔一片有汗,病位在心,病因为思虑过多,治宜补
养心血,用艾叶煎汤,调服茯苓末一钱。《万氏家抄济世良方》提出用
茯 苓 补 心 汤 治 疗“ 心 汗 ”,白 术 四 两 、黄 芪 一 两 、石 斛 一 两 、牡 蛎 一 两 、
麸皮一两,每次三钱,粟米煎汤调服。
《普济方·卷十七》言:“夫心生血,血行于分肉之间,遇热则腠
理开,腠理开则汗出,盖心之液为汗,汗出亡阳,阳夫血脉充塞。营卫
[ 21 ]
不行,心气壅塞,上焦烦热,即多汗也。心象于火,其液为汗。” 过
往医家多阐述的是心气血阴阳不足会导致汗出,《普济方》论述了心实
证与汗证的关系。心火旺盛会出现上焦烦热,多汗的表现。
清 代 何 书 田 在《 医 学 妙 谛 》中 写 道“ 夫 心 为 生 阳 之 脏 ,凡 五 脏 六 腑 、
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故随其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
其 火 扰 所 在 之 处 而 泄 为 汗 , 是 汗 本 乎 阴 ,乃 津 液 之 所 化 也 。” [ 41 ] 汗 是 由
心阳蒸腾气化津液而成,也就是《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阳加于阴
谓之汗” 。
25
现代医家结合了中西医,将心血管系统疾病与汗的关系进行了进一
[ 42 ]
步 的 分 析 。如 陈 宝 贵 发 现 不 同 心 血 管 疾 病 汗 出 表 现 不 同 。心 绞 痛 以 自
汗、盗汗为主,心肌梗死多见大汗或冷汗,心力衰竭多见全身汗出、动
[4 3 ]
则 出 汗 ,心 源 性 休 克 多 见 冷 汗 淋 漓 。刘 建 和 等发现冠脉狭窄程度越重,
冠心病介入术后汗证的发生可能性越高。
“汗为心之液”这一理论从先秦时期至现在不断发展完善,汗证的
发生与心密切相关,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临床,解决汗者给
患者带来的不便,

26
第二部分 汗证的方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过程设计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华医方·内科篇气血津液病》病证索引
“汗证”中的方剂。此书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世发主编的方剂学辞典,
由 科 学 技 术 文 献 出 版 社 于 2015 年 出 版 。该 书 收 载 方 剂 八 万 多 首 ,是 迄 今
为止内容最新、信息最全、收方最多、分类最详以及临床实用性最强的
中医方剂类书。

1.2 排除标准
①方剂主要组成药物为某些重金属或有毒药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未收录的药物。
③存在异名,但方药组成相同的方剂。

1.3 研究方法
1.3.1 资 料 梳 理
按 照 《 中 华 医 方 · 汗 证 》 , 用 Microsoft Excel 2016 将 纳 入 标 准 的
方剂逐一录入药物组成,根据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逐一录入药物的
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
1.3.2 药 物 名 称 规 范 化
根 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 典 》2015 年 版 ,将 所 纳 入 的 药 物 进 行 药 物
名 称 规 范 , 主 要 药 物 名 称 规 范 见 表 1。
表 1 药物名称规范表

原名 规范名 原名 规范名

破故纸 补骨脂 龙脑 冰片

陈橘皮、广陈皮 陈皮 芎藭 川芎

枯矾 白矾 都梁香 佩兰

潞党参 党参 云茯苓、白茯苓 茯苓

灯草 灯芯草 马料豆 黑豆

27
原名 规范名 原名 规范名

干 地 黄 、生 干 地 黄 、淮 生 地 、 生 地 牡 蛎 粉 、牡 蛎( 煅 )、左 顾 牡 蛎 、 牡 蛎

生地黄 生牡蛎

熟干地黄、熟地黄 熟地 浮麦、麦子、小麦 浮小麦

酒菟丝 菟丝子 山萸、山萸肉、枣皮 山茱萸

生石膏 石膏 川升麻 升麻

广郁金 郁金 川大黄 大黄

三七 田七 天竹黄 天竺黄

香附子 香附 栝楼 瓜蒌

银州柴胡 柴胡 干葛 葛根

大川乌头 乌头 丹砂、辰砂 朱砂

枸杞根白皮、生地骨皮 地骨皮 桑根白皮 桑白皮

乌梅肉 乌梅 豉 淡豆豉

覆盆 覆盆子 桂元、天圆肉 龙眼肉

首乌、制何首乌 何首乌 莲肉、建莲肉 莲子

甘草(炙)、炙草 炙甘草 生甘草、草 甘草

元参 玄参 麋衔 鹿蹄草

生竹茹、青竹茹 竹茹 香白芷 白芷

术、炒白术、生白术、漂白 白术 桂 心 、交 趾 桂 、官 桂 、桂 皮 、中 肉桂

术、吴白术、吴术 桂

赤芍药 赤芍 蛤粉 海蛤壳

桂 桂枝 蜀椒、川椒 花椒

怀山药 山药 生黄芩、酒黄芩 黄芩

扁豆 白扁豆 苁蓉 肉苁蓉

山栀 栀子 枣仁 酸枣仁

绵附子、大附子、酸附子 附子 归身、当归身、当归梢、川归 当归

北五味、五味 五味子 莼心 莼

蚌粉 珍珠母 白龙骨 龙骨

白芥 白芥子 白芍药、杭白芍 白芍

糯米粉 糯米 枣、红枣 大枣

黄耆、炙耆、黄芪粗粉、绵 黄芪 官拣参、参 人参

28
原名 规范名 原名 规范名

黄耆、生耆、嫩黄耆、生黄

耆、耆

1.3.3 统 计 内 容 和 方 法
本 次 统 计 通 过 Microsoft Excel 2016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主 要 对 药 物 的
使用频次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
经、性能分类的频次频率。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单味药物频数分析
《 中 华 医 方 · 汗 证 》 这 一 章 节 下 共 记 载 汗 证 方 剂 362 首 , 根 据 排 除
标 准 , 纳 入 统 计 的 治 疗 汗 证 方 剂 共 333 首 , 涉 及 药 物 210 种 , 药 物 出 现
总 频 次 为 1944 次 , 其 中 频 次 大 于 等 于 8 次 的 药 物 一 共 有 53 种 , 总 频 次
为 1591 次 , 占 药 物 总 数 的 81.84%, 详 细 情 况 见 表 2。

表 2 汗证高频药物频次统计表

药物 频 次 (n) 药物 频 次 (n) 药物 频 次 (n) 药物 频 次 (n)

黄芪 133 防风 38 山药 16 玄参 10

白术 91 龙骨 33 地骨皮 14 菟丝子 10

人参 90 肉桂 31 远志 14 生姜 10

牡蛎 90 浮小麦 30 黄芩 14 肉苁蓉 9

当归 82 酸枣仁 29 泽泻 13 干姜 9

茯苓 65 黄柏 25 山茱萸 13 枸杞子 9

白芍 62 知母 25 桑叶 13 升麻 9

麻黄根 60 黄连 20 柏子仁 12 五倍子 9

炙甘草 59 大枣 20 陈皮 12 糯米 9

五味子 59 附子 20 半夏 12 沙参 8

甘草 54 柴胡 19 天冬 11 苍术 8

熟地 45 茯神 18 赤石脂 11

麦冬 41 桂枝 18 石膏 11

生地 41 川芎 17 牡丹皮 10

29
据统计,治疗汗证的古代方剂中,主要使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
人参、牡蛎、当归、茯苓、白芍、麻黄根、炙甘草、五味子、甘草、熟
地、麦冬、生地、防风、龙骨、肉桂、浮小麦等等。为尊重原方,在统
计时将甘草与炙甘草分开统计。

2.2 归类统计及分析
对纳入统计的高频药物归类统计进行分析,具体见表 3

表 3 高频药物归类统计表

归类 种数 频次 比 重 (%)

补益药 16 740 47.07

收涩药 7 182 11.58

清热药 8 160 10.18

解表药 6 107 6.81

利水渗湿药 3 96 6.11

平肝熄风药 1 90 5.73

安神药 4 88 5.60

温里药 3 60 3.82

活血化瘀药 1 17 1.08

化痰止咳平喘药 1 12 0.76

理气药 1 12 0.76

化湿药 1 8 0.51

根据药物归类统计,补益药、收涩药、清热药所占比例居前三位,
以 补 益 药 所 占 比 重 最 大 。补 益 药 分 为 补 气 药 、补 血 药 、补 阴 药 、补 阳 药 。
其 中 补 气 药 7 种 ,总 频 次 463 次 ,占 补 益 药 总 频 次 62.57%;补 血 药 3 种 ,
总 频 次 189 次 , 占 补 益 药 总 频 次 25.54%; 补 阴 药 4 种 , 总 频 次 69 次 ,
占 补 益 药 总 频 次 9.32%; 补 阳 药 2 种 , 总 频 次 19 次 , 占 补 益 药 总 频 次
2.57%。 以 补 气 药 所 占 比 例 最 大 , 其 次 为 补 血 药 、 补 阴 药 。

2.3 药物性味统计及分析
对 纳 入 统 计 的 高 频 药 物 进 行 四 气 统 计 分 析 , 具 体 情 况 见 图 4。

30
图 1 四气柱状图

对 纳 入 统 计 的 高 频 药 物 进 行 五 味 统 计 分 析 , 具 体 情 况 见 图 2。

图 2 五味柱状图

根 据 高 频 药 物 四 气 柱 状 图 可 知 ,平 性 药 物 频 次 为 365,温 性 药 物 频 次
为 362,微 温 药 物 频 次 为 329,此 三 者 频 率 居 前 三 位 。平 性 、温 性 药 物 频
次基本接近。大寒、热性药物频次最低。
从 五 气 统 计 来 看 ,以 甘 味 药 物 频 次 最 高 ,比 重 超 过 50%。其 次 为 辛 味 、
苦 味 ,频 次 分 别 为 320、313。而 酸 味 、咸 味 、涩 味 、淡 味 、微 苦 、微 甘
的 药 物 频 次 均 低 于 200。

2.4 药物归经统计及分析

31
对 纳 入 统 计 的 高 频 药 物 进 行 归 经 统 计 分 析 , 具 体 情 况 见 图 3。

图 3 归经饼状图

根 据 归 经 饼 状 图 可 知 ,高 频 药 物 脾 经 占 20.04%,肺 经 17.35%,心 经
17.21%, 居 前 三 位 。 而 胃 经 、 胆 经 、 膀 胱 经 、 大 肠 经 、 心 包 经 所 占 比 例
均 不 超 过 10%。

32
讨论

异常汗出给患者生活带来麻烦,影响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总结出一
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汗证散见于先秦以来历代
医家的医学著作中,本课题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探究汗证的学术发展脉
络、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及养摄调护,以期对临床诊
治提供思路。

1. 汗证发展源流

本课题将汗证的发展史分为先秦两汉时期、南北朝至晋唐时期、宋
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及近现代五个阶段。对五个时期对汗证研究的发展
特点、代表性医家及其医籍对汗证认识的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汗
为心之液”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梳理。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是 对 汗 证 初 步 认 识 ,形 成 了 汗 证 理 法 方 药 的 基 本 雏 形 。
《黄帝内经》提出对生理性及病理性汗出形成机制的认识,张仲景最先
提出“自汗”、“盗汗”的病名,并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沿用
至今。
南北朝至晋唐时期对汗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诸病源候论》中出
现 专 篇 论 述 汗 证 ,着 重 从 病 因 病 机 分 析 。孙 思 邈 集 唐 以 前 方 剂 学 之 大 成 ,
收集并创制了许多治疗汗证的方剂,包括食疗方、外治方以及针灸。
宋金元是汗证理论大发展时期,诸多医家深化了对本病的认识,并
提出了新的见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进行了鉴别。金
元四大家都对汗证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刘完素从“六气皆从火化”
中延伸出六淫化火皆可致汗。张从正运用多种方法发汗治疗疾病。李杲
创制的当归六黄汤为“治盗汗之圣药”。朱丹溪提出了“痰邪致汗”,
创制新说。
明清时期汇集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提升。《普济方》总结了
前代方剂,内容详实,对小儿自汗盗汗提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明
医指掌》明确了自汗与盗汗的时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不同
证 型 ,将 治 疗 汗 证 的 药 物 进 行 分 类 。张 景 岳 提 出 从 阴 阳 分 治 汗 证 ,自 汗 、
盗汗均分阴阳。叶天士认为自汗盗汗总归于心肾虚,注重妇人汗证的治
疗。王清任提出从瘀血论治汗证。
33
近现代时期,汗证理论渐趋完善。张锡纯提出大气下陷的理论,用
升阳举陷之法治疗汗证。现代医家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等方法,将
汗证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

2. 汗证用药规律分析

从 频 次 分 析 来 看 ,根 据 统 计 结 果 ,黄 芪 频 次 最 高 。黄 芪 味 甘 性 温 ,广
泛应用于治疗汗证的方剂中,对汗证有着特殊意义。一方面汗证常因卫
外不固而致津液外泄,黄芪有实卫气,益卫固表之效。卫气足则能温分
肉,肥腠理,汗不外泄。另一方面,黄芪补气升阳,补脾肺之气,可治
阳虚自汗。白术能益气健脾、止汗,与黄芪功能相似。人参大补元气,
益 气 固 脱 ,对 气 虚 汗 出 、亡 阳 汗 脱 有 效 。其 它 高 频 药 物 如 牡 蛎 、麻 黄 根 、
浮小麦有收敛固涩之效,即汗证常用方剂牡蛎散的组成药物。自汗、盗
汗易耗伤津液,遵“散者收之”之法,固涩津液,防止津液滑脱,体现
了“急则治其标”的治则。
从药物归类来看,前三类分别是补益药、收涩药、清热药,以补益
药所占比重最大,这与汗证的治疗法则基本吻合。自汗、盗汗多因卫外
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或火热之邪迫津汗出。故治疗上
不外乎补气、滋阴、补血补其不足,清热泻火以去邪气。应用收涩药是
治病之标,防止津液急脱,进一步耗损正气。临床治疗此类病症,当以
标本兼顾,针对病机,根据具体证候,运用相应的补益药、清热药等,
再配伍收涩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程钟龄
在《医学心悟·自汗盗汗》中所言:“然风火暑热症,自汗太多,犹恐
亡阳,尚当照顾元气,矧在虚寒者乎?是以人参、芪、术,为敛汗之圣
药。挟寒者,则以附子佐之。轻剂不应,则当重剂以投之,设仍不应,
则 以 龙 骨 、 牡 蛎 、 北 五 味 等 收 涩 之 品 , 辅 助 而 行 ” [ 4 3] 。
根据四气统计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平、温、微温,其次是微寒、
寒,而大寒和热较少。这提示在治疗汗证时,古代医家多选用性味平和
或 温 补 之 品 。平 、温 、微 温 药 物 频 次 基 本 持 平 ,都 为 药 物 偏 性 不 甚 之 品 。
可能因为汗证本身寒热表现不明显,使用平性药物,药性平和,既无助
热伤阴,也无寒凉伤阳之弊,在临床治疗中,总以调整阴阳平衡为主,
不一定体现在病性的寒凉上。再者温性药物多具有补益功效,也印证了
汗证多表现为虚证。
34
根据高频药物的五味统计,使用甘味药物最多。甘味,能补能和能
缓,滋养补虚的药物多具甘味,这正与汗证的病机相对应。与四气结果
结合来看,甘平、甘温之品可能是汗证治疗中主要使用的药物,多为补
益之品。印证了汗证多以气虚为主,汗血同源,补气的同时还应补血,
同 时 汗 证 耗 损 津 液 ,还 当 补 阴 以 顾 护 津 液 。由 此 可 见 ,古 代 汗 证 方 剂 中 ,
药物的主要性味为甘味,以平、温为主,适当使用寒凉。
从药物归经统计图来看,以脾、肺、心占比例前三位。脾为气血津
液化生之源,一方面,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另一方面,汗出导致津液丢
失。补脾气能加强气的固摄作用,防止津液丢失,同时能补充津液,以
防伤津亡阴。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肺卫不固,汗从腠理而出。故用
黄芪等药补肺气以实表,或麻黄根、五味子之类固腠理、闭玄府以敛肺
止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而又血汗同源,汗出过多会损伤心血、心
阴 ,以 致 心 阴 血 不 足 。如 生 脉 散 等 名 方 有 补 气 养 阴 ,敛 汗 固 脱 固 脱 之 效 。

35
结论

本课题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一、系统梳理了各个时期及代表医家对汗证的认识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是 对 汗 证 初 步 认 识 ,形 成 了 汗 证 理 法 方 药 的 基 本 雏 形 。
南北朝至晋唐时期是汗证理论的发展时期。南北朝至晋唐时期对汗证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宋金元是汗证理论大发展时期,诸多医家深化了对本
病的认识,并提出了新的见解。明清时期汇集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又有
所提升。近现代时期,汗证理论渐趋完善。
二、总结汗证用药规律
根据所有统计结果,与古代文献总结的内容基本吻合。总结汗证基
本治疗思路如下:辨证首分虚实,汗证虚证当以补气为主,兼以滋阴、
助阳,补血;实证当解表、清热、化湿。

36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年研究生生活匆匆一晃而过。在湖南中医药大
学,我度过了三年充实难忘的生活。往事一幕幕从眼前划过,千言万语
只凝成了一句“谢谢”。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刘 建 和 教 授 。在 学 习 上 ,老 师 向 我 们 讲 授 知 识 ,
思路清晰,通俗易懂。在课题的选题、论文的撰写、修改上,老师都倾
囊相授;在临床上,老师对待病人耐心亲切,细心周到,深深地影响了
我;在生活上,老师关心我们的安全,身体健康。刘老师对专业知识的
孜孜追求、对医术的精勤不倦、对病人的耐心细致都是我人生道路上的
模 范 。感 恩 我 的 师 姐 谭 琦 ,师 兄 杨 成 龙 ,袁 恒 佑 、王 伟 松 ,同 门 李 舒 琪 、
唐飞、杨晓丹、李学思、寿鑫甜和各位师弟师妹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有了大家的陪伴,使这三年的生活更加丰富且难忘。
最后,感谢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本文所引用资料和文献的各位
国内外专家学者,感谢所有出现在我生命中给予过温暖的你们!谢谢

37
参考文献

[1] 吴 勉 华 , 王 新 月 . 中 医 内 科 学 [M]. 北 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12:396.

[2] 张 仲 景 著 ,韩 世 明 整 理 .伤 寒 论 重 排 版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18:29-32,43,81,83-84,86,98,115-116,126.

[3] 宋 ·陈 言 著 ,王 咪 咪 整 理 .三 因 极 一 病 证 方 论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07:88,198-199.

[4] 王 绍 隆 .医 灯 续 焰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7:34.

[5] 张 仲 景 著 ,何 任 ,何 若 苹 整 理 .金 匮 要 略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
017:12,21,25,88-89.

[6] 佚 名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8:3-5,7,11,

16,19,33,79-83,112.

[7] 李 灿 东 .中 医 诊 断 学 [M].北 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18:175.

[8] 佚 名 . 黄 帝 内 经 灵 枢 [M]. 北 京 .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8:3-5.7,11,16,19,33,79-83,112.

[9] 周 学 霆 .三 指 禅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1992:24.

[10] 王 肯 堂 .证 治 准 绳 · 三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14:311.


[11] 柯 琴 .伤 寒 来 苏 集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6:23.
[12] 巢 元 方 .诸 病 源 候 论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8:14,53.
[13] 孙 思 邈 著 ,李 景 荣 校 释 .备 急 千 金 要 方 校 释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14:74,370,637-638.
[14] 孙 思 邈 著 ,李 景 荣 校 释 .千 金 翼 方 校 释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
014:175,345,376-377,387.
[15] 王 怀 隐 .太 平 圣 惠 方 校 点 本 上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16:455
-456.
[16] 李 成 文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M].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14:27.
[17] 刘 完 素 著 ,宋 乃 光 整 理 .刘 完 素 医 学 全 书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5:33,56,59.

38
[18] 张 从 正 .儒 门 事 亲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9:44.
[19] 李 杲 .脾 胃 论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9:37,41,53.
[20] 朱 震 亨 .丹 溪 心 法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17:48,67.
[21] 卢 仁 龙 主 编 .四 库 全 书 ·医 书 集 成 第 二 十 七 函 普 济 方 [M].扬 州 .广 陵
书 社 ,2014:756,898.
[22] 皇 甫 中 .明 医 指 掌 [M].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982:18.
[23] 张 介 宾 .景 岳 全 书 上 册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07:19.
[24] 叶 天 士 .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M]. 北 京 :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1:69,78-83.
[25] 王 清 任 .医 林 改 错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18:26.
[26] 武 圆 圆 ,王 振 涛 .浅 析 张 锡 纯 运 用 山 萸 肉 治 疗 汗 证 的 学 术 思 想 [J].
新 中 医 ,2020,52(03):184-186.
[27] 马 艳 艳 ,韩 永 升 ,袁 卫 华 .“ 引 火 归 原 、 行 气 活 血 ” 法 在 自 主 神 经 中
枢 调 节 障 碍 所 致 汗 证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J].名 医 ,2018 卷 (07):93.
[28] 李 曦 雯 ,张 进 军 ,李 春 楠 .张 进 军 从 “ 调 肝 ” 论 治 汗 证 [J].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19,42(03):24-25+29.
[29] 仲 建 刚 ,郭 宏 敏 .循《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汗 》从 心 肾 辨 治 老 年 汗 证 [J].
江 苏 中 医 药 ,2016,48(11):43-44.
[30] 黄 飞 龙 , 钱 林 超 . 汗 证 从 心 论 治 初 探 [J]. 光 明 中
医 ,2009,24(11):2055-2056.
[31] 林 艳 蓝 ,张 喜 奎 .张 喜 奎 辨 治 汗 证 的 经 验 [J].国 医 论 坛 ,2018,33(0
1):20-22.
[32] 王 艳 阳 ,孙 倩 .张 怀 亮 教 授 治 疗 汗 症 八 法 [J].中 医 药 学 报 ,2019,47
(06):62-65.
[33] 刘 建 和 ,吴 亦 之 ,谢 海 波 等 .汗 宁 方 颗 粒 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气 阴 两
虚 汗 证 60 例 临 床 研 究 [J].中 医 药 导 报 ,2012,18(04):5-7.
[34] 颜 思 阳 ,彭 筱 平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气 虚 证
30 例 疗 效 观 察 [J].湖 南 中 医 杂 志 ,2018,34(04):58-59.
[35] 朱 超 岚 .益 气 养 阴 经 验 方 治 疗 心 脏 直 视 术 后 汗 证 气 阴 两 虚 型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D].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2018:14.
[36] 李 倩 .玉 屏 风 散 口 服 联 合 敛 汗 散 穴 位 敷 贴 在 自 汗 症 患 者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J].中 医 临 床 研 究 ,2017,9(33):115-116.
39
[37] 徐 荣 海 . 刺 络 拔 罐 结 合 穴 位 埋 针 治 疗 多 汗 症 32 例 [J]. 中 国 针
灸 ,2007(06):444.
[38] Wyon Y, Wijma K, Nedstrand E, et al. A comparison of acupuncture
and oral estradiol treatment of vasomotor symptom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Climacteric, 2004,7(2):153-164.
[39] Cayir Y, Engin Y.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hyperhidrosis:case
series[J].Acupuncture in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 2013,31(3):325.
[40] 卢 正 华 , 王 凤 荣 . 《 伤 寒 论 》 心 悸 辨 治 探 析 [J].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2015,42(06):1219-1220.
[41] 裘 庆 元 .三 三 医 书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9:155.
[42] 寇 子 祥 .陈 宝 贵 教 授 “ 汗 为 心 之 液 ” 新 解 及 辨 治 体 会 [J].天 津 中 医
药 ,2017,34(06):364-366.
[43] 程 国 彭 .医 学 心 悟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9:36.

40
综述

中西医治疗汗证研究概况

摘要:汗是五液之一,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津液代谢的表现。汗证是一

种 内 科 常 见 疾 病 ,是 指 由 于 阴 阳 失 调 ,腠 理 不 固 ,而 致 汗 液 外 泄 失 常 的 病

证 ,也 可 解 释 为 汗 出 异 常 的 证 候 。 汗 证 对 患 者 的 身 体 及 心 理 健 康 造 成 压

力,对生存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现从中、西医角度,就汗证的病

因与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汗证;治疗;中医;西医;综述

Abstract : Sweat is one of the five fluids, which is the fluid metabolizes

expression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activity. Hyperhidrosis is a common

medical disease, which are caused by disorder of Yin and Yang and abnormal

open of sweat pore. Hyperhidrosis makes stress on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has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Now we

discuss about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hyperhidrosi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Hyperhidrosis;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Review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的阳气作用于阴精物质,阴精在阳气的气化作用

下 排 出 的 液 体 [ 1] 。 汗 证 是 指 由 于 阴 阳 失 调 , 腠 理 不 固 , 而 致 汗 液 外 泄 失

常 的 病 证 [ 2] 。本 病 在 西 医 中 常 见 于 甲 状 腺 机 能 亢 进 、植 物 神 经 功 能 紊 乱 、

低血糖、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和结核病等。通过研究中西医治疗汗证

的概况,能更好地了解中西医在汗证治疗上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临床治

疗的进步。

1. 中 医 对 汗 证 治 疗 的 研 究

1.1 古 代 医 家 对 汗 证 的 研 究
41
中医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对汗证治法方药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脚

步,对丰富中医对的汗证的认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伤 寒 杂 病 论 》中 涉 及“汗 证 ”的 条 文 非 常 多 ,有 时 作 为 主 证 出 现 ,

大 多 数 情 况 作 为 伴 随 症 状 。 仅 《 伤 寒 论 》 中 涉 及 到 治 疗 汗 出 之 方 有 40

余首,如桂枝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大

承气汤、小承气汤、白虎汤、大黄牡丹汤、防己黄芪汤、栀子豉汤……

如 《 伤 寒 论 》 第 54 条 “ 病 人 脏 无 他 病 , 时 发 热 自 汗 出 而 不 愈 者 , 此 卫

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有和营卫、调阴阳的

功效,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以治疗太阳中风自汗证、发作性汗出等
[3 ]
具有营卫不和病机的汗证 。 《 伤 寒 论 》 第 20 条 :“太 阳 病 , 发 汗 , 遂

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此条文论述了太阳病过度发汗所致的阳气受损、卫外不固而致的

汗出不止,继而津液受损之证。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温经扶阳,调和营

卫 治 疗 阳 虚 自 汗 [4 ] 。 《 伤 寒 论 》 148 条 : “ 伤 寒 五 六 日 , 头 汗 出 , 此 为

阳微结……小柴胡汤主之”,因此通过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可以治

疗 少 阳 开 阖 不 利 而 致 的 汗 证 [5 ] 。

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自汗门》,李东垣称之为“治盗汗之

圣药”。此方滋阴泄火、固表止汗,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芪、

黄芩、黄连、黄柏组成。本方滋阴与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

能 制 火 ,热 清 则 耗 阴 无 由 ;且 益 气 固 表 与 育 阴 泻 火 相 配 ,育 阴 泻 火 为 主 ,
[6 ]
益气固表为辅,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

1.2 现 代 医 家 治 疗 汗 证 治 法 主 方 总 结

各 位 医 家 总 结 多 年 在 临 床 上 治 疗 汗 证 的 经 验 ,得 出 治 疗 汗 证 的 有 效

方 法 。在 治 法 上 ,马 艳 艳 等 [7 ] 认 为 汗 证 归 根 到 底 无 非 乎 阳 虚 、血 瘀 二 证 ,

分析临床案例后总结“引火归原、行气活血”法可以应用于自主神经中

42
枢 调 节 障 碍 所 致 的 汗 证 。 杨 巧 等 [8 ] 分 析 了 慢 性 心 衰 不 同 汗 出 的 病 机 , 总

结了治疗心衰汗出当以补益阳气为主,分为三个方面:益气温阳,敛汗

养 阴 生 津 , 养 心 安 神 。 王 相 阳 [9 ] 总 结 了 王 滨 治 疗 汗 证 的 经 验 , 提 炼 出 异

常出汗与心之气血阴阳关系密切,所以调心是治疗汗证的大法。仲建刚

等 [1 0] 遵 循 《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 汗 》 中 “ 凡 汗 证 未 有 不 由 心 肾 虚 而 得 之 者 ”

之言,从心、肾角度出发,采用益气补心、养阴滋肾敛汗之法治疗老年
[ 1 1]
汗证。黄飞龙等 总 结 调 心 是 治 汗 之 本 , 提 出 益 心 敛 汗 、 清 心 敛 汗 、宁

心敛汗、通脉敛汗治疗汗证。
[ 12 ]
现 代 医 家 归 纳 总 结 了 在 临 床 治 疗 汗 证 的 用 药 经 验 。张 喜 奎 教 授 治

疗汗证总结为八法,①清热解表、和营止汗法,方用桂枝汤加减;②消

食健脾、清热化滞法,方用保和丸加减;③清热除湿、和营通阳法,方

用 桂 枝 加 黄 芪 汤 或 黄 芪 芍 药 桂 枝 苦 酒 汤 加 减 ;④ 三 阳 同 调 、清 热 止 汗 法 ,

方用白虎汤加减;⑤滋阴潜阳、疏肝柔肝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

柴胡桂枝汤加减;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法,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⑦

益气温阳、实卫止汗法,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或桂枝加附子汤加减;⑧益

阴 敛 汗 、 养 心 安 神 法 , 方 用 炙 甘 草 汤 加 减 。张 怀 亮 教 授 [ 13 ] 辨 汗 证 首 分 虚

实,总结汗证治疗的临证八法:①滋阴清热法,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②补脾益卫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减;③补阳固表法,方用附子汤加减;

④滋阴补阳法,方用二仙汤加减;⑤调和营卫法,方用桂枝汤加减;⑥

清热祛痰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⑦分利湿热法,方用三仁汤

加减;⑧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1.3 治 疗 汗 证 的 临 床 研 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临床研究来探讨中医药治疗汗证的疗效,发现运

用中医药治疗汗证能取得较好效果。

刘 建 和 等 [1 4 ] 探 讨 汗 宁 方 颗 粒( 当 归 10g,生 地 15g,熟 地 15g,生 黄

43
芪 30g,黄 连 3g,黄 柏 15g,黄 芩 10g,白 术 10g,防 风 10g,五 味 子 5g,

麻 黄 根 15g,煅 牡 蛎 30g,车 前 子 15g,茯 苓 15g,甘 草 5g)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气 阴 两 虚 汗 证 的 临 床 疗 效 及 作 用 机 制 , 选 取 120 例 患 者 ,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0.0%,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有 效 率 65.0%( P<0.01)。汗 宁 方 颗 粒 能 有 效 改 善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汗 证 。


[1 5]
颜思阳等 观 察 了 60 例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气 虚 证 患 者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2 组 均 使 用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基 础 用 药 , 治 疗 组 加 用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方 治 疗 , 对 照 组 加 用 黄 芪 注 射 液 治 疗 。 总 有 效 率 治 疗 组 为 83.3%,

对 照 组 为 66.7%, 得 出 结 论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能 改 善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1 6 ]
气虚证的汗出情况。朱超岚 选 取 了 40 个 心 脏 直 视 术 后 汗 证 气 阴 两 虚

型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

基 础 上 予 服 用 益 气 养 阴 经 验 方( 生 黄 芪 30g,炙 黄 芪 30g,党 参 15g,麦

冬 15g,玉 竹 15g,灵 芝 10g,丹 参 10g,茯 苓 10g,浮 小 麦 10g,糯 稻 根

20g, 酸 枣 仁 30g, 煅 牡 蛎 20g, 五 味 子 15g, 炙 甘 草 6g) ,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为 89.47%,治 疗 后 治 疗 组 及 对 照 组 相 比 P<0.05,治 疗 组 疗 效 明 显 优 于

对照组。有效减少了出量汗,而且改善了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提高了患

者 生 活 质 量 。李 倩 [1 7] 为 探 讨 玉 屏 风 散 口 服 联 合 敛 汗 散( 五 味 子 5g,五 倍

子 5g) 穴 位 敷 贴 在 自 汗 症 中 的 治 疗 效 果 , 选 取 92 例 自 汗 症 患 者 , 随 机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脉饮口服液治疗,治疗组采用玉屏

风散口服联合敛汗散穴位敷贴,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观察。观察组治疗总

有 效 率 为 93.48%,对 照 组 为 78.26%。口 服 加 外 敷 互 补 ,不 仅 能 快 速 缓 解

症状,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不适感,改善生存质量。

运用外治和针灸等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徐

荣 海 [1 8 ] 采 用 刺 络 拔 罐 结 合 穴 位 埋 针 法 治 疗 多 汗 症 ,取 肺 腧 刺 络 拔 罐 ,同

时进行穴位埋针,复溜、尺泽埋植皮内针,两种方法同时治疗,治疗取

44
得 良 好 效 果 。 Wyon 等 [1 9 ] 为 了 比 较 针 灸 与 口 服 雌 二 醇 治 疗 绝 经 期 女 性 潮

热 汗 出 的 症 状 ,将 45 名 女 性 患 者 分 为 电 针 组 、浅 针 刺 组 与 口 服 雌 二 醇 组 。

电 针 组 取 穴 :心 俞 、 肾 俞 、 阴 陵 泉 、 次 髎 、 三 阴 交 、 太 冲 、 神 门 、 内 关 、

百会。电针组取得良好疗效,证明,针灸可用来治疗绝经妇女的潮热出

汗 症 状 。 Yasemin Cayir [ 20 ] 收 集 了 三 例 用 针 灸 治 疗 原 发 性 多 汗 症 的 病 例 ,

发现三个病例都选取太阳、印堂、合谷、天府、曲池、三阴交等穴,都

取得了良好效果,且无副作用。

2. 西 医 学 对 汗 证 的 认 识

2.1 多 汗 症 的 病 因 与 分 类

现代研究表明,人体汗液分泌受神经的支配和调控,交感神经兴奋

时,会出现出汗或者汗出增多。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统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

的 神 经 纤 维 到 交 感 神 经 节 ,再 由 此 发 出 纤 维 分 布 到 内 脏 、心 血 管 和 腺 体 。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

收 缩 , 从 而 产 生 并 排 泄 汗 液 , 这 是 生 理 性 的 汗 出 [21]。

多 汗 症 (Hyperhidrosis)是 指 皮 肤 出 汗 异 常 过 多 的 现 象 , 是 人 体 出 汗

异常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发病原因来看,可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
[2 2 ]
多汗症 。 原 发 性 多 汗 症 一 般 开 始 于 25 岁 , 最 常 见 的 是 腋 窝 , 手 掌 和

脚底。原发性多汗症被认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是一样的,大约占人口
[23]
的 3% 。从 病 变 范 围 来 看 ,可 分 为 局 部 性 多 汗 症 和 全 身 性 多 汗 症 。全 身

性多汗症有以下数种:神经性: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内

分泌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脑垂体机能亢进、糖尿病、更年期绝经、妊

娠、嗜铬细胞瘤、类癌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感染:多伴高热;心血管

疾病:休克、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药物中毒;酒精中

毒、吸毒;其它如:恶性肿瘤、骨髓组织增生疾病和霍金森病。局部性

45
多汗症如原发性特发性手部、足部、腋部和面部多汗症。继发性局限性

多 汗 症 如 味 觉 性 多 汗 症 综 合 征( Freys 综 合 征 )、神 经 病 伴 发 多 汗 症 和 脊

髓 疾 病 或 损 伤 继 发 性 多 汗 症 [2 4 ] 。另 外 ,心 理 因 素 也 可 以 引 起 植 物 神 经 功

能紊乱,引起汗出的异常。

2.2 多 汗 症 的 治 疗 进 展

临 床 上 多 选 用 多 汗 症 严 重 程 度 表 (HDSS)来 评 估 多 汗 症 的 严 重 程 度 。

评 分 分 为 四 个 等 级 : 1 分 为 出 汗 从 未 影 响 ,2 分 为 出 汗 可 以 忍 受 , 3 分 为

出汗几乎不能忍受,4 分为出汗不能忍受,患者从中选出最符合自己情

况 的 一 项 ,从 而 评 估 患 者 出 汗 情 况 的 严 重 程 度 。3-4 分 表 示 严 重 多 汗 症 ,

2 分 为 中 度 多 汗 症 ,1 分 为 正 常 。 治 疗 后 HDSS 评 分 下 降 1 分 或 更 多 认 为

治 疗 成 功 。 治 疗 1 个 月 后 HDSS 评 分 没 有 变 化 则 为 治 疗 失 败 [2 5 , 26 ] 。 目 前

对于继发性多汗症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由于多汗症发病机制暂不明

确,原发性多汗症目前的治疗仍然是对症治疗。首先应避免精神因素,

其 次 再 考 虑 选 用 其 它 方 法 [2 7] 。

杨 鲸 蓉 等 [2 8] 总 结 了 8 种 原 发 性 局 部 多 汗 症 的 治 疗 方 法 :局 部 药 物 治 疗 、

全 身 药 物 治 疗 、 离 子 电 渗 疗 法 、 肉 毒 素 注 射 、 微 波 治 疗 、 CT 引 导 下 经 皮

穿 刺 胸 交 感 神 经 化 学 阻 滞 、外 科 技 术 。Ofir Artzi 等 [2 9 ] 外 用 10%奥 昔 布 宁 凝

胶 治 疗 61 例 原 发 性 局 灶 性 多 汗 症 。将 凝 胶 涂 在 右 侧 或 左 侧 腋 窝 ,对 侧 予 以

安 慰 剂 ,治 疗 4 周 后 , 奥 昔 布 宁 治 疗 区 域 比 安 慰 剂 治 疗 区 域 汗 出 减 少 。 每

日 两 次 使 用 10%奥 昔 布 宁 凝 胶 能 显 著 降 低 HDSS 评 分 并 提 高 DLQI( 皮 肤 病

生 活 质 量 指 标 调 查 表 )评 分 ,说 明 奥 昔 布 宁 外 用 是 一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外 用 制

剂 。Monique G.Kumar 等 观 察 了 12 名 口 服 格 隆 溴 铵 治 疗 多 汗 症 的 儿 童 ,
[ 30 ]

11 人 (92%)有 显 著 改 善 ,9 人 (75%)会 向 朋 友 推 荐 此 药 。 回 顾 性 分 析 表 明 口

服 格 隆 溴 铵 治 疗 儿 童 多 汗 症 是 安 全 有 效 的 。 Zahra Yaghobi 等 [ 3 1 ] 分 别 用自

来 水 和 生 理 盐 水 离 子 导 入 法 治 疗 一 位 多 汗 症 患 者 ,实 验 发 现 经 自 来 水 和 生

46
理 盐 水 离 子 导 入 后 , 受 试 者 出 汗 分 别 降 24.72%和 42.01%。 自 来 水 和 生 理

盐 水 离 子 导 入 是 治 疗 特 发 性 多 汗 症 的 有 效 方 法 。但 生 理 盐 水 比 自 来 水 离 子

导 入 效 果 更 好 。Lecoufle 等 [3 2 ] 从 2001 年 到 2012 年 研 究 了 28 位 注 射 A 型 肉

毒素治疗多汗症的患者发现长期反复多次注射肉毒素能提高肉毒素持续

作 用 时 间 , 取 得 更 好 疗 效 。 Sang-Jun Lee 等 [3 3] 研 究 了 11 位 通 过 微 波 治 疗

多 汗 症 的 患 者 。 评 估 显 示 83.3%的 受 试 者 在 7 个 月 随 访 中 , 其 多 汗 症 严 重
[34]
程 度 下 降 。组 织 学 检 查 也 显 示 大 汗 腺 被 纤 维 化 所 取 代 。袁 凯 等 通过回顾

分 析 22 例 手 汗 症 患 者 资 料 , 总 结 胸 腔 镜 下 胸 交 感 神 经 链 切 断 术 治 疗 手 汗

症临床有效可行。

3.结 论

研究表明,汗证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压力,对生存质量产

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汗出过多与心脏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西医目前治疗

继发性多汗症只能对症治疗,尚未有卓有成效的治疗手段。运用中医理

论指导治疗汗证能取得良好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总之,我们要深

刻理解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临床研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

治疗,提高疗效。

47
参考文献
[1] 朱 林 平 ,曹 旭 焱 ,李 志 强 ,等 .汗 为 心 之 液 临床 意 义 之 浅 析 [J].陕 西 中

医,2012,33(09):1268.

[2] 吴 勉 华 , 王 新 月 . 中 医 内 科 学 [M]. 北 京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12:396,399-400.

[3] 郝 世 毫 , 李 燕 宁 . 桂 枝 汤 类 方 与 汗 证 [J]. 世 界 最 新 医 学 信 息 文

摘 ,2018,18(38):210.

[4] 卿春,姚庆涛.由桂枝加附子汤论阳虚自汗证的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

2017,13(04):90-91.

[5] 邵 世 才 , 张 丽 君 . 《 伤 寒 杂 病 论 》 汗 证 浅 析 [J]. 环 球 中 医

药,2013,6(01):35-37.

[6] 李 冀 .方 剂 学 .[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12:92

[7] 马艳艳,韩永升,袁卫华.“引火归原、行气活血”法在自主神经中枢调

节障碍所致汗证患者中的应用[J].名医,2018(07):93.

[8] 杨 巧 ,苏 文 革 .“ 汗 为 心 之 液 ” 理 论 指 导 慢 性 心 衰 汗 出 证 治 心 得 [J].

山 东 中 医 杂 志 ,2016,35(04):354-355.

[9] 王 相 阳 ,王 滨 .从 心 论 治 汗 证 4 则 [J].江 苏 中 医 药 ,2016,48(10):100

-101.

[10] 仲 建 刚 ,郭 宏 敏 .循《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汗 》从 心 肾 辨 治 老 年 汗 证 [J].

江 苏 中 医 药 ,2016,48(11):43-44.

[11] 黄 飞 龙 , 钱 林 超 . 汗 证 从 心 论 治 初 探 [J]. 光 明 中

医 ,2009,24(11):2055-2056.

[12] 林 艳 蓝 , 张 喜 奎 . 张 喜 奎 辨 治 汗 证 的 经 验 [J]. 国 医 论

坛 ,2018,33(01):20-22.

[13] 王 艳 阳 ,孙 倩 .张 怀 亮 教 授 治 疗 汗 症 八 法 [J].中 医 药 学 报 ,2019,47


(06):62-65.
48
[14] 刘 建 和 ,吴 亦 之 ,谢 海 波 等 .汗 宁 方 颗 粒 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气 阴 两

虚 汗 证 60 例 临 床 研 究 [J].中 医 药 导 报 ,2012,18(04):5-7.

[15] 颜 思 阳 ,彭 筱 平 .黄 芪 建 中 汤 加 减 治 疗 冠 心 病 PCI 术 后 自 汗 气 虚 证

30 例 疗 效 观 察 [J].湖 南 中 医 杂 志 ,2018,34(04):58-59.

[16] 朱 超 岚 .益 气 养 阴 经 验 方 治 疗 心 脏 直 视 术 后 汗 证 气 阴 两 虚 型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D].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2018:14.

[17] 李 倩 .玉 屏 风 散 口 服 联 合 敛 汗 散 穴 位 敷 贴 在 自 汗 症 患 者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J].中 医 临 床 研 究 ,2017,9(33):115-116.

[18] 徐荣海.刺络拔罐结合穴位埋针治疗多汗症 32 例[J].中国针灸,2007

(06):444.

[19] Wyon Y, Wijma K, Nedstrand E, et al. A comparison of acupuncture and oral

estradiol treatment of vasomotor symptoms in postmenopausalwomen[J].

Climacter-ic, 2004,7(2):153-164.

[20] Cayir Y, Engin Y.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hyperhidrosis: case

series[J].Acupuncture in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 2013,31(3):325.

[21] 陈书佩,危剑安.浅议“汗为心之液”[J].北京中医药,2012,31(09):6

76-678.

[22] Fujimoto T.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Hyperhidrosis[J]. Current

Problems in Dermatology, 2016, 51:86.

[23] Strutton DR, Kowalski JW, Glaser DA, et al.US prevalence of

hyperhidrosis andimpact on individuals with axillary hyperhidrosi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Am Acad Dermatol 2004;51:241–8.

[24] 虞瑞尧.多 汗症诊断和 治疗进展 [J].实用皮 肤病学杂志 ,2008,1(01):

49
6-7+61.

[25] Vadeboncoeur S, Richer V, Mélissa Nantelbattista, et al. Treatment of

Palmar Hyperhidrosis With Needle Injection Versus Low-pressure

Needle-free Jet Injection of Onabotulinumtoxina: An Open-label

Prospective Study[J].Dermatologic surgery: official publication for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2017,43(2):264.

[26] 刘玉丹,周平玉.原发性多汗症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

6,42(4):205-208.

[27] 陈衍智 .多汗 症 的中 西 医治疗 [J].现代 中西医 结合 杂志, 2008(19):

3071-3072.

[28] 杨鲸蓉 ,周 亮华 .原 发性局部多 汗症的治 疗现状 和进展 [J].实用医学

杂志,2015,31(03):493-495.

[29] Artzi O, Loizides C, Zur E, et al.Topical Oxybutynin 10% Gel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Focal Hyperhidros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plit Area Study[J]. Acta Derm Venereol, 2017,

97(9).

[30] Kumar MG , Foreman RS , Berk DR , et al. Oral glycopyrrolate for

refractory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hyperhidrosis[J]. Pediatr Dermatol,

2014,31(1):28-30.

[31] Yaghobi Z, Goljarian S, Oskouei AE. Comparison of tap water and

normal Saline iontophoresis in idiopathic hyperhidrosis: a case

report[J]. Phys Ther Sci, 2014, 26(8):1313- 1315.

[32] Lecouflet M, Leux C, Fenot M ,et al. Duration of efficacy increases with

the repetition of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 in primary palmar

hyperhidrosis: A study of 28 pati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50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4,70(6):1083-1087.

[33] Lee SJ, Chang KY, Suh DH, et al. The efficacy of a microwave device for

treating axillary hyperhidrosis and osmidrosis in Asians: a preliminary

study[J]. Journal of CutaneousLaser Therapy, 2013,15(5):5.

[34] 袁 凯 ,王 勇 ,童 继 春 ,等 .胸 腔 镜 下 胸 交 感 神 经 链 切 断 术 治 疗 手 汗 症 2

2 例 疗 效 观 察 [J].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2018,22(11):41-43.

51










s f


i i

^ I E








 ,







_





. . :



















: :

_

靈 、

: i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