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0年 7月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ul, 2010
第 42卷  第 4期 J
our
nalo
fInn
erMo
ngo
liaUn
ive
rsi
ty(
Phi
los
oph
yan
dSo
cia
lSc
ienc
es) Vo
l.42 No.4

“质孙 ”对明代服饰的影响

李莉莎
(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 计艺术学院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1368 年蒙古 贵族退 居漠北 草原以后 , 质 孙宴随 之消亡 , 真正 意义上 的质孙 服也不 复存在 。 但 “质
孙 ”之一的断腰袍却被明代统治者直接利用 , 并 且赋予了新的名称 。 在明帝 王的推崇 下 , 地 位逐步提高 , 成为
内使太监 、校尉 、百官 、贵胄甚至帝王骑乘 、宴饮 、游乐 、礼乐等场合 穿着的服装 , 并在 民间广为流 传 , 成 为蒙古
族服饰中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一种 。
关键词 :质孙 ;
断腰 袍 ;
曳撒 ;
明代服饰
分类号 :K892.23“ 2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5218(2010)04-0011-06

  质孙服是蒙元时期参加宫廷盛宴 ———质孙宴 也有说 “咱马宴 ” 、“济逊宴 ”或 “质孙宴 ”的 。


(诈马宴 )
必须穿着的特定服饰 。 在质孙宴上 , 所 自元始 , 在诸多文 献记载中 , “质孙 ”这个词
有参与人员 , 不论尊卑 、民族 、性别和国籍都需身 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孙服 , 也就
着质孙服 。 它整齐划一的颜色 、奢华的面料 、靡丽 是在质孙宴上穿着的一色衣 , 它象征着蒙元时期
的装饰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对后世产 的辉煌和统治者的奢华生活 。 随着蒙古朝廷退居
生了很大的影响 , 直到几百年后还经常有诗句称 漠北 , 举办质孙宴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已不具
道 。从款式上讲 , 质孙服主要有直身袍和断腰袍 。 备 , 质孙宴随之消亡 ,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质孙服也
[ 1]
直身袍作为蒙古族服装的 主要款式一直 流传至 就不复存在 。 其二是 指质孙服 之一的断 腰袍
今 , 而断腰袍除蒙古人继续使用外 , 还直接为明朝 (
包括辫线袍和腰线袍 )。断腰 袍是对具有断腰
统治者所借用 , 并一直延续到清 , 成为蒙古族服饰 结构的一类袍服的总称 , 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 “辫
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 。 线袍 ” 。由于断腰袍在元代的特殊地位以及质孙
宴上充当的重要角色 , 后人在许多情况下都赋予
一 、明代对 “断腰袍 ”的称呼 它一个特定的名词 ——— “质孙 ”, 这里要讨论的就
是在第二种意义下的 “质孙 ”。
质孙服在各种史料中多简化作 “质孙 ”, 有时 虽然蒙古贵族退居漠北以后没有了真正意义
也称为 “只孙衣 ”、“质孙袄 ”、“质孙控 鹤袄 ”, 或 上的质孙服 , 但 “质孙 ”之一的断腰袍却被明代统
用其主要面料纳石失来称呼 :“纳石失衣 ”。 “质 治者直接利用 , 并且赋予了新的名称 ———曳撒 , 同
孙 ”是蒙古语词 汇的汉语音译 , 故史书中 有多种 时还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并存 :
质孙 、辫线袄子 、辫
写法 :
济逊 、只孙 、只逊 、直孙 、济苏 、积苏 、咎顺 , 等 线袍 (
袄 )、腰线袍 (
袄 )、校尉衣 、控鹤袄 、摺子衣 、
等 。清代 《御制元史语解 》中解释 “济逊 ”这个词 程子衣 、贴里 , 等等 , 其中使 用最 多是 “质 孙 ”和
为 “颜色 ”。 现在 “颜色 ”的蒙古语发音仍然是 “济 “曳撒 ”。 “曳撒 ”是明代服饰中独有的词汇 , 也写
松 ”(j
isǜm),但它特指牲畜的毛色 。 质孙服就是 为 “曳衤散 ”、“衤曳衤散 ” “一撒 ”、“一衤散 ”等 , 在明初朝
因为颜色的 整齐划 一而得 名 。 对 质孙 宴 (
诈马 鲜汉语课本 《朴通 事 》和 《老乞大 》中 则写为 “衣
宴)
来说 , 则称其为 “诈马 ”或 “诈马宴 ”的为多数 , 撒 ”。 但其来源则遍寻不见 , 今已不得而知 , 笔者

基金项目 :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批准号 :09E026)


收稿日期 :2009-10-15
作者简介 :李莉莎 , 女 , 吉林长春市人 ,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 教授 。
· 11·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认为应该与 “质孙 ”这个词的原意 “颜色 ”的发音 除蒙元的影响 , 划清华夷之间的界限 , 在各个领域


或质孙宴上的 “一色 ”衣有关 。目前所知 , “曳撒 ” 尽量排斥 前朝 的东西 , 主张 “驱除 鞑虏 , 恢复 中
[ 5] (
卷 26)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初成书的 《碎金 》。 但在明 华 , 立纲陈纪 , 救济斯民 。” 在服饰制度上 ,
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 “质孙 ” , 并且依其主要特 立国之初就下令废除元朝服制 , 继而禁胡服 :
“其
[ 5] (
卷 30)
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 , 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 款式 辫发 , 椎发 , 胡服 , 胡语 , 胡姓 , 一切禁止 。”
[ 6] (卷 2)
也不断变化 。永乐以后 “曳撒 ”的称呼逐步增多 , 在洪武元年 (1368)2月 “诏衣冠如 唐制 ” ,
但明中期直至清初 , “质孙 ”这个词在一些史学者 全面恢复唐宋的衣冠制度 , 推崇唐宋的 “正统 ”文
的笔下还可以见到 。 例如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 化 , 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 、制度 。 但是 , 元
中 “又有所谓只孙者 , 军士所用 , 今圣旨中 , 时有 朝的蒙古族服饰影响广泛而深远 , 在宫廷服饰制
制造只孙件数 , 亦起于元 。 ……今但充卫士常服 , 度上形成了特殊的服饰文化 ;
在民间 , 尤其是北方
[ 2] (366)
亦不知其沿胜国胡俗也 。” 明末清初孙承泽 地区直到晚明 “然常见河北以北帽犹深檐 , 服犹
在他的 《春明梦余录 》中记述 :“校尉皆衣济逊 , 其 腰细 , 妇女窄袖短衫 , ……习欠难变 , 甘陋而相忘
[ 3] (卷 63) [ 7] (卷 41)
名乃元旧也 。” 方以智在 《通雅 》中也写道 : 耳” 。 明统治者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文化的
“质 孙 者 , 为 五 色 团 花 , 乃 元 服 , 今 校 尉 服 影响 , 在服饰制度中还可看到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
[ 4] (
卷 36)
也 。” 一方面禁胡服 ,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官仪制度中却
由于蒙元时期蒙古族的断腰袍有不同的款式 , 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内容 , 为己所用 。如洪武二年
上述众多名称多是对断腰袍的泛称 , 它们的使用并 (1369)
议定 “侍仪舍人冠服 ” :
“侍仪舍人导礼 , 依
没有严格的定义和明确的说法 , 有时是指某一种款 元 制 :展 脚 幞 头 , 窄 袖 紫 衫 , 涂 金 束 带 , 皁 纹
式 , 但经常看到同一名称又指另一种款式 , 甚至在 靴 。”
[ 6] (
卷 67)
尤其是看到断腰袍作为骑乘之服的许
同一文 献中名称的使用 也并非一致 。除 辫线袍 多优点和在质孙宴上的独特角色而将其继承 。 并
(袄 )、腰线袍 (
袄 )、校尉衣 、控鹤袄等由蒙元流传 且洪武 “六年 (1373),令校尉衣只孙 , 束带 , 幞头 ,
至明的名称外 , 曳撒 、摺子衣 、程子衣则是明代才出 靴鞋 。 只 孙 , 一 作 质 孙 , 本 元 制, 盖 一 色 衣
现的称呼 。 “曳撒 ”除有时特指辫线袍外 , 多数情 也 。”
[ 6] (
卷 67)
宣德元年 (1426)“更造卤簿仪仗 ”, 再
况下是对不同款式断腰袍的最为广泛的一个称呼 。 次强调 “其执事校 尉 , 每人鹅帽 , 只孙衣 , 铜带靴
“摺子衣 ”是以款式结构的特点所起名称 , 而 “程子 履鞋一副 。”
[ 6] (卷 64)
由此可以看出 , 明廷不仅将断
衣 ”出现在 《万历野获编 》“物带人号 ”条中 , 可能与 腰袍作为校尉服饰 , 就连 “只孙 ”这个词也照样使
人名有关 。 “贴里 (
ter
lg)”正是 (
i 下摆有褶的 ) 断腰 用 , 直到永乐以后 “曳撒 ”这个称呼才 逐步增多 。
袍的蒙语称呼 , 在康熙五十六年成书的 《二十一卷 此后断腰袍的使用范围也在明显扩大 , 并且 “宦

本辞典 》中解释为 “绸缎做的带褶的长袍 ” 。 现代 官在帝左右 , 必蟒服 , 制如曳撒 , 绣蟒于左右 , 系以
蒙语中贴里仍是 “袍 ”的意思 。 鸾带 , 此 燕 闲 之 服 也 。 次 则 飞 鱼 , 惟 入 侍 用
不论怎么称呼 , 明时的 “断腰袍 ”与蒙元时期 之 。”
[ 6] (
卷 67)
到万历年间 , “在朝见下工部旨 , 造只
的 “质孙 ”有本质的区别 , 但在使用范围上却有不 逊八百副 。 皆不知只逊何物 , 后乃知为上直校鹅
少相似之 处 。 其 实 , 明代 统治 者就 是看 到当 年 帽锦衣 也 。”
[ 8] (
卷 1)
可见 , 这 时许 多人已 不知 “只
“质孙 ”的优点和在质孙宴上特 殊地位才加以利 逊 ”这 个 词 了 , 但 校 尉 衣 仍 沿 用 当 年 校 尉 质
用的 , 并且成为明代重要的服装类型 。 孙 ———断腰袍的款式 。
在明代的近三百年间 , 尤其在永乐以后断腰
二 、明代服饰制度对 “质孙 ”的继承 袍的地位逐步上升 , 成为宫廷内侍 、校尉 、贵胄 、文
武官员甚至帝王骑乘 、游乐 、礼乐 、宴饮等场合穿
元代是第一个统治全国 、鼎立中原的少数民 着的重要服饰 , 款式也更加丰富 。 由于断腰袍使
族政权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 蒙 、汉服饰无疑都 用的面料 、色彩和纹饰不同 , 形成不同等级 , 成为
受到很大的影响 , 并得到了较大发展 。明王朝夺 明廷重要的服饰类型 。同时 , 乡绅 、处士等也纷纷
取政权雄霸中原之后 , 以削除 “异族 ”统治 、恢复 效仿 , 使其逐步深入民间 , 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燕
“正宗 ”的汉族制度为旗号 , 试图在政治上全面消 居服饰 。 如淮 安王 镇墓出 土的 “白布 连衣白 褶
· 12·
李莉莎  “质孙 ”对明代服饰的影响

[ 9]
裙 ” 就是明代标准的断腰袍款式 , 王镇卒于弘 早已远去 , 但她的辉煌以及质孙服的奢华仍成为
治乙卯 (1495),只是 “家资颇为足用 ”, 并无官职 ; 明代统治者 、百官以及士大夫效仿的榜样 。
[ 10]
泰州刘湘墓出土多件断腰袍服 , 道士顾守清墓 赐服是我国古代帝王对有功臣僚的一种褒奖 。
[ 11]
也有三件曳撒 , 等等 。 可见到明中期以后断腰 元代质孙宴上众朝臣都身着皇帝御赐的质孙 , 成为
袍已成为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民间服饰了 。 我国服装史上重要的一幕而永留史册。 在明代 , 断
腰袍同样继承了当年质孙的这个殊荣 , 文武百官穿
三 、从漫长的接受之路到帝王赐服 着绣有蟒 、飞鱼 、斗牛等纹样 (
这些纹样不在品官服
制之内 )
以及饰襕的断腰袍 , 都属于皇帝的御赐 , 只
虽然 “永乐间 , 禁中凡端午 、重九时节游赏如 有受皇恩赏赐才有资格穿用 , 并且 “贵而用事者 , 赐
[ 6] (
卷 67)
剪柳诸乐事 , 翰林儒臣皆小帽曳撒待以观 , 观毕 , 蟒 , 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 。” 万历帝师于慎
各献诗歌词 , 上亲第高下 , 赏黄封宝楮有差 。至宣 行在癸未 、甲申年 ( 三次扈从圣驾前往上
1583-1584)
[ 17] (
卷 16)
德间犹然 。”
[ 12] (
卷 119)
但对断腰袍的接受之路并不 陵 , 万历就赐其 “大红织金曳撒 、鸾带等物 。”
是一帆风顺的 , 直到百年后还有人对它颇有看法 , 由于断腰袍在朝廷中的使用面较大, 这种赏赐也是
并大胆发表意见 。 正德十三年 (1518)
正月 , 武宗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首先, 是皇帝对贵臣 、政要和
“车驾还京 , 传 旨 , 俾迎 候者用 曳撒 大帽 、鸾 带 。 出于政治目的的赏赐应是亲自进行的。 例如 , 明廷
寻赐群臣大红纻丝罗纱各一 。 其服色 , 一品斗牛 , 为稳定北部边疆 ,经常对蒙古王公贵族进行赏赐 , 其
[ 18] (
卷 14)
二品飞鱼 , 三品蟒 , 四 、五品麒麟 , 六 、七品虎彪 ;
翰 中就有 “曳撒 ” , 正统六年 (1441)
赏赐瓦剌之
[ 19] (75)
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 ; 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 时 物中也有曳撒 。 另外 , 还有许多断腰袍只是赐
文臣服色亦以走兽 , 而麒麟之服逮于四品 , 尤异事 予臣僚面料 ,并规定使用的纹样 , 而由受赐者自己完
也 。”
[ 6] (
卷 67)
武宗要求在迎候队伍中的众朝臣穿用 成制作 , 如前面引用的正德十三年那次武宗还京令
曳撒 , 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 朱鸣阳就 言道 :“曳 迎候者用曳撒之事 ,就是赐群臣大红纻丝罗纱 , 并规
撒大 帽 , 行 役 所 用, 非 见 君 服 。 皆 近 服 妖 定依品级采用不同的纹样 。或者 “赏赐 ”只是一种允
也 。”
[ 6] (
卷 29)
形容曳撒为 “服妖 ”, 即奇装异服 。 从 许 , 而袍服则由自己解决 。由此产生了赐服泛滥 , 不
中可看出 , 作为汉族的统治阶级对于先朝少数民 少纹饰等级混乱 , 僭越之风屡禁不止的现象 。但无
族服饰的矛 盾心 理 。 “服 妖 ”为服 饰奇 异之 意 , 官无职的宫内侍役 、扈从 、乐工等所穿着的断腰袍应
《汉书 》释 “风俗狂慢 , 变节异度 , 则为剽轻奇怪之 与当年质孙宴上同类角色一样 , 为工作服性质的服
服 , 故有服妖 。”
[ 13] (
卷 27)
监察御使虞守随也对这一 饰 , 并不是御赐品 。
举动提出不满 : “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 , 以有礼
仪之风 , 衣冠文物之美也 。 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 、 四 、断腰袍的结构类型及称呼
左衽之陋 , 冠服 、礼仪具有定式 。 圣子神孙 、文臣
武士万世所当遵守 , 奚可以一时之便 , 而更恒久之 元代断腰袍的结构特征为短袍 、窄袖 、断腰 , 下
[ 14] (
卷 170)
制乎 ?” 可见虞守随对曳撒这一源于前朝 摆有竖褶或呈放摆结构 , 这些特征都是具有实用功
的服饰相当鄙视 , 而以 “中国者 ”自居 , 认为中原 能的 。而断腰袍为明廷上下所继承后 , 初期在款式
传统的礼仪之风 、衣冠之美 , 应是帝王 、文臣 、武士 上还与蒙元时期的断腰袍非常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
所遵守的信条 。 沈德符也在 《万历野获编 》中以 移 , 款式结构也在逐步改变 , 形成许多新的类型 , 而
嘲讽的口吻写到 : “若细缝袴褶 , 自是虏人上马之 这些变化是由实用性 、审美性和中原汉民族服饰的
[ 2] (664)
衣 , 何故士绅 用之以为庄服 也 ?” 虽 然接受 影响所决定的 。其中断腰结构是下摆褶裥和放摆的
之路并不平坦 , 但在帝王的倡导下 , 曳撒还是逐步 必要条件 , 下摆放大活动时才更加方便 、灵活 。蒙古
成为群臣 、士大夫阶层以至君王的常服 , 并且 “迩 族传统断腰袍为收腰结构 , 辫线和腰带是蒙古人骑
年以来 , … …士大夫宴 会必衣曳撒 , 是以戎 服为 乘时为保护内脏和腰背而形成的 ;
窄袖也是为方便
[ 15]
盛 , 而雅服为轻 ” , 以至后来 “章服虽颁 , 而杂用 骑马 、打猎 、习武 、征战所必需的 (
图 1)。明宦官、内
[ 16] (
卷 7)
只孙之服 ” , 甚至 “召对宴见 , 君臣皆 不用 侍 、朝臣并不以马为家 , 也不出征打仗 , 所以辫线袍
[ 6] (卷 67)
袍 , 而用此 。” 虽然当年奢华 、盛大的质孙宴 的使用逐步减少 , 而腰线袍则成为明代断腰袍的主
· 13·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要形式 。另外腰部变得宽松 , 长度也有所增加 , 窄袖 之间的差别很大 ,因此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一些混乱 。


也为适应中原传统审美标准而逐步加宽 ( 。不
图 2) 对于曳撒的款式 , 一般学者都是以明人王世贞所著
论怎样 , 断 腰袍的主 要方便之 处还是 “便于乘马 《觚不觚录 》中所描述的为准:“绔褶 ,戎服也, 其短袖
[ 6] (
卷 67)
也 ”。 据 《彭文宪公笔记 》载:
天顺三年 (1459) 或无袖 。而衣中断 , 其下有横摺 , 而下覆竖摺之 , 若
“五月五日, 赐文武官走骠骑于后苑 。其制 : 一人骑 袖长则为曳撒 ;
腰中间断, 以一道横之 , 则谓之程子
马执旗于前 , 二人驰马 (
继)出 , 呈艺于马上 , 或上或 衣;无线道者则谓之道袍 , 又曰直裰。 此三者燕居之
[ 15]
下 , 或右或左, 腾踯矫捷, 人马相得 。如此者数百骑 , 所常用也 。” 在此虽然没有全面描写曳撒的情况 ,
后乃为胡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 , 俗名曰走獬 , 而不 但辫线袍的典型内容都囊括其中了 。方以智在 《通
知所自始 , 岂金元之遗俗欤 ? 今岁一举之 , 盖以训武 雅 》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
“近世 , 摺子衣即直身而下幅
[ 20] (
卷 72)
也 。观毕 , 赐宴而回 。” 其中 “胡服 ”就应指断 皆襞积细摺如裙 , 更以条环束要 ( 腰)
, 正古深衣之
[ 4] (卷 36)
腰袍 。可见断腰袍为君臣外出骑乘 、游乐等场合穿 遗 。 ……智闻吾乡三十年前士夫多服 。” 此处
着的主要服饰 ,仍发挥着其长处 。 的摺子衣与王世贞叙述的曳撒结构大致相同 , 符合
蒙元时期辫线袍的主要特征 , 说明曳撒并不是这类
袍服的唯一称呼 。但辫线袍是独立于中原服饰而发
展起来的蒙古族传统袍服款式 , 此说为 “深衣之遗 ”
就有些臆断了 。韩国李宣镕 、沈莲玉的论文 “高丽时
期佛腹中出土的服饰和纺织品 ”中的贴里也是标准
[ 24]
辫线袍 在 《明宫史 》“牌穗 ”条中又明确指出曳衤散
与贴里在结构上又有所不同 : “穿衤曳衤散者 、贴里者 , 俱
[ 25] (
水集 )
牌穗 , 有绦。” 由此可见, 曳撒 、摺子衣 、贴里
等名称的使用并非有严格的定义 , 只是按照当时人
[ 1]
图 1 蒙元时期的辫线袍(
蒙元博物馆藏) 们的习惯 , 形象地对断腰袍命名和称呼 。蒙元时期
断腰袍本身就有多种, 除典型的辫线袍外 , 也有无辫
线的腰线袍 ,如乌兰察布市出土的腰线袍 ( 内蒙古博
物馆藏 )
以及《事林广记 》元至顺刻本中侍者穿着的
袍子都无辫线 。这种无辫线的款式实际就是王世贞
所描述的 “以一道横之 ”的程子衣 。因此可以肯定 ,
“程子衣 ”就是明代断腰袍众多类型中的一种 , 它是
明代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袍服 , 在出土实物 、传世画
[ 1]
图 2 明代的曳撒 (
徐俌墓出土) 作上经常出现 , 沈德符也说过 : “今通用者又有陈子
[ 2] (664)
明早期的断腰袍基本延用元代辫线袍的样式 。 衣 、阳明巾 ” 。但是 “程子衣 ”这个名称在史书
[ 21]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柿蒂膝衤阑五爪行龙袍 虽然 上却很少见到 ,因此 , 它可能是在较小的范围中对腰
与蒙古族典型的辫线袍在辫线的装饰上有一些不 线袍的一种称呼 。
同 , 但整体结构与标准辫线袍非常相似 。朱檀是明 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入宫的宦官刘若愚在 《酌
太祖第十子 ,生活在 1370-1389年间 。作为前朝异族 中志 》中记述了断腰袍的另一种形式 :“曳撒, 其制后
重要服饰的辫线袍成为皇子陪葬的重要物品 , 元 “质 襟不断 , 而两旁有摆 , 前襟两截 , 而下有马面摺 , 从两
[ 26] (卷 19)
孙 ”对明统治者的影响可见一斑 。洪武三年成书的 旁起 。” 从他所说的款式来看 , 后片应为整片 ,

《明集礼 》中刻期 的 “腰线袄子 ”, 衣身也是标准的 前片则为断腰结构 ,下面是马面褶 , 但没有辫线。 故
[ 22] (
卷 40)
辫线袍 , 袖子的肥度略有增加 。 成化年间双 宫博物院所藏 《吴三桂斗鹑图 》中就绘有这种 “后襟
桂堂刻本 《剪灯余话 》插图中人物身穿标准的辫线 不断 ”的款式。
袍 , 超长的袖子直到下摆 , 继承了元辫线袍的独特结 实际上 , 断腰袍为明所继承后 , 发展出众多的款
[ 23] (103)
构。 式 , 名称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 从早期的 “质孙 ”到后来
明代断腰袍中不同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 , 它们 的曳撒 、贴里、程子衣等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而使用
· 14·
李莉莎  “质孙 ”对明代服饰的影响

范围则从校尉 、宫内侍从到文武百官 , 甚至帝王 , 再 实际上 , 明代继承了蒙元时期断腰袍的多数款


逐步传入民间 ,成为明代较为重要的服装类型 。 式 , 随着中原服饰的影响而更加丰富起来 , 其地位的
由于蒙元时期蒙古贵族及元廷与朝鲜半岛的特 提高 、使用面的扩大 , 变化也在常理之中 。但此时断
殊关系 , 蒙古族文化及服饰对高丽也产生了较大的 腰袍的主要职能已与元时的使命大相径庭。
[ 27]
影响 , 断腰袍也随之传入 ,并一直流传到 16世纪 , 明代作为赐服的断腰袍 , 几种基本款式似乎
对朝鲜半岛服饰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 并没有等级区别 , 但色彩和纹样却代表着不同阶
总结众多史料及实物 , 明代断腰袍的款式结构 级 。一般来说 , 在明廷中 , 帝王为黄 , 官员为红 , 侍
主要有以下特点 : 者为青 。帝王 、官员的断腰袍必饰纹 、饰襕 。装饰
1.早期基本保持了辫线袍的主要特征 , 随着 纹样有 龙 、蟒 、飞 鱼 、斗 牛 等 , “襕 有 红 、黄 之 别
[ 6] (卷 67)
时间的推移 , 腰线袍逐步成为主角 , 它的结构更符 耳” 。 除此之外 , 还要随官职不同 , 增加相
[ 26] (
卷 19)
合中原服饰的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 。但由 《通 应的补子 :
“红者缀本等补 , 青者否 ” , 《明
雅 》中的描述可以推测 , 至明末起码有部分断腰袍 宫史 》内臣服佩 “贴里 ”条 也述 :“其制如外 廷之
还有辫线 。 褶 。司礼监掌印 、秉笔 、隨堂 、乾清宫管事牌子 、各
2.袖肥的变化 。明代的断 腰袍有与蒙元一 执事近侍 , 都许穿紅贴里缀本等补 , 以便侍从御
[ 28]
样的窄袖 , 如明玉珍墓出土的 “淡黄素缎襦裙 ” 前 。凡二十四 衙门 、山陵 等处官长 , 隨内使 小火
[ 25] (
水集 )
以及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中宪 宗和众朝臣所穿 者 , 俱得穿青贴里 。” 也就是无官职的内侍
的曳撒 。但更多的却是符合中原传统的宽袖 , 这 的青衣上既没有纹样 , 又不加襕 , 实为素服 。在史
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大袖 、小口形式 , 如张懋墓出 书中 , 断腰袍除有不同的称呼之外 , 还经常见到用
[ 29]
土的 “浅黄色素缎程子衣 ” 、江苏徐蕃墓出土的 纹样作为袍服的名称 , 如蟒衣 、飞鱼服 、斗牛服等 ,
[ 30]
“八宝花缎曳撒 ” 以及四川出土缎地麒麟纹曳 不论怎样称呼 , 都应以其款式决定是否为断腰袍 。
[ 31]
撒 等等 。 断腰袍通过质孙盛宴这个特定的历史产物 , 被
3.下摆褶的形式更加丰富 , 有碎褶 、马牙褶以 赋予了 “质孙 ”的名称 , 成为世人所瞩目的盛世华
及马面褶等 。碎褶是其中最常见的种类 , 如益宣王 服的典型 , 为后人所乐道 、颂扬 。 这款 “质孙 ”经过
[ 32]
朱翊鈏墓出土两件连衣裙 、徐俌墓出土的百褶 几百年的发展 、变化 , 从蒙古族传统袍服 , 到质孙宴
[ 33] [ 34]
裙服 、胡玉墓出土的素绸连衣裙 等 。 在 《明 上面料奢侈 、装饰华丽的与宴之服 ;
从明初被认为
宫史 》中定义順褶时有 :
“如贴里之制 。 而褶之上 是 “服妖 ”的官宦之服 , 到明廷上下皆服的曳撒 ;

不穿细纹 , 俗为 `马牙褶 ' , 如外廷之褶也 。间有缀 代又与满人传统的服饰结合 , 完成了它的一个轮
[ 25] (
水集 )
本等补 。” 这里所说贴里的褶的形式是在有 回 ,在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规律的马牙褶上还抽多个小碎褶 , 而顺褶即马牙
褶 , 是没有这些小碎褶的 , 这种褶的形式也是元代 注释 :
断腰袍中常见的 。 马面褶是明代断腰袍中最常见 ①见内蒙古 蒙古语 言文 学历 史研 究室 整理 《二 十一
[ 35]
的 , 如邓府山明墓出土 “祥云纹大袖袍 ” 、南苑苇 卷本辞典 》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7年 , 第 645页 。

子坑明墓出土的多款袍服
[ 36]
等 , 在苇子坑明墓中 ②刻期 :
宋置快行亲从官 , 明初谓之刻期 。

还有一款曳撒是非常规则的马牙褶 。另外还有褶
都集中在两侧的形式 , 这是明代非常有特色的断腰 参考文献 :
[ 1] 李莉莎 .
质孙服考略 [ J] .
内蒙古 大学学报 (
哲学
袍 , 如前面 《酌中志 》中的记载 。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4.领型主 要为传 统交 领 , 但 也有 例外 。 除
[ 2] 〔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 M] . 中华书局 , 1959.
北京:
《明集礼 》中刻期的盘领之外 , 王世贞在 《 山堂
[ 3] 〔清 〕孙承泽 .
春明梦余录 [ M] .
扬州 :
江苏广陵古
别集 》“北虏之赏 ”中还说到另外一种 “青暗花并 籍刻印社 , 1990.
口对襟曳撒 ” , 是正统四年 (1439)
赐脱脱不花王 [ 4] 〔清〕方以智.
通雅[ M]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1990.
北京:
[ 18] (14)
可汗的物品 。 这里所说的对襟款式 , 无法找 [ 5] 明太祖 实录 [ M] .
台北 :
中 央研究 院历 史语 言研
到与之对应的实物证据 , 但蒙元文化博物馆的一 究所 , 1962.
[ 37]
件蒙元时期的 “绢地妆花斗牛纹袍 ” 可供参考 。 [ 6] 〔清〕张廷玉, 等.
明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 15·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 4期

[ 7] 王同轨 .
胡元乱华之祸 .
耳谈类 增 [ M] .
明万历 31 [ 24] 〔韩国 〕李宣镕 , 沈莲玉 .
高丽时期佛腹中出土的
年唐化德堂刻本 . 服饰和纺织品 [ A] .
丝绸之路与元代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 8] 〔明 〕蒋一葵 .
长安客话 [ M] .
北京 :
北京 古籍出版 论文集 [ C] .
香港 :
艺纱堂服饰 , 2005.
社 , 1982. [ 25] 〔明 〕刘 若愚 .
明 宫史 [ M] .
北京 :
北 京古 籍出版
[ 9] 江苏省淮安 县博物馆 .
淮安 县明代王镇 夫妇合葬 社 , 1980.
墓清理简报 [ J
].文物 , 1978, (3). [ 26] 〔明 〕刘 若愚 .
酌 中志 [ M] .
北京 :
北 京古 籍出版
[ 10] 泰州市博物 馆 .
江苏 省泰州 明代 刘湘 夫妇 墓清 社 , 1994.
理简报 [ J
].文物 .1992, (8). [ 27] 党宝海 , 杨玲 .
腰线袍与 辫线袍 ——— 关于 古代蒙
[ 11] 上海市文物 保管 委员会 .
上 海市 郊明 墓清 理简 古文化史的个案 研究 [ A] .
西 域历史 语言研究 集刊 (
第二
报[ J
].考古 , 1963, (11). 辑 )[ C]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9.
[ 12] 〔清 〕嵇璜 , 曹仁虎 , 等 .
钦定续文献通考 [ M] .
景 [ 28] 重庆 市博 物 馆 .
四川 重 庆明 玉珍 墓 [ J] .
考古,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1986, (9).
[ 13] 〔汉 〕班固 .
汉书 · 五 行志中 之上 [ M] .
北京 :
中 [ 29] 王善才 .
张懋 夫妇合 葬墓 [ M] .
北京:
科学 出版
华书局 , 1973. 社 , 2007.
[ 14] 明武宗实录 [ M] .
台湾 :
中央研 究院历史 语言研 [ 30] 泰州市博物 馆 .
江苏 泰州 市明代 徐蕃 夫妇 墓清
究所 , 1962. 理简报 [ J
].文物 , 1986, (9).
[ 15] 〔明 〕王世贞 .
觚不觚录 [ M] .
景印文渊 阁四库全 [ 31] 顾苏宁 .
明代缎 地麒 麟纹 曳撒与 梅花 纹长 袍的
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修复与研究 [ J
].四川文物 , 2005, (5).
[ 16] 〔明 〕何乔新 .
椒邱文集 [ M] .
景印文渊 阁四库全 [ 32] 江西省文物 工作 队 .
江西 南城明 益宣 王朱 翊鈏
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夫妇合葬墓 [ J
].文物 , 1982, (8).
[ 17] 〔明 〕于慎行 .
榖城山馆诗集 [ M] .
景印 文渊阁四 [ 33]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 南京市 博物馆 .
明徐达
库全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五世孙徐俌夫妇 墓 [ J
].文物 , 1982, (2).
[ 18] 〔明〕王世贞. 山堂别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 34] 黄炳煜 .
江 苏泰州 西郊 明胡 玉墓出 土文 物 [ J] .
[ 19] 《准格尔史略 》编 写组 .
明实录 · 瓦 剌资 料摘编 文物 , 1992, (8).
[ M] .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1982. [ 35] 华国荣 .
明宪宗 孝贞 皇后 家族墓 在南 京邓 府山
[ 20] 〔明 〕彭 时 .
彭文 宪 公笔 记 · 国 朝典 故 [ M] .
北 发掘 [ J
].南京史志 , 1989, (4).
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3. [ 36] 北京市文物 队 .
北京 南苑 苇子坑 明代 墓葬 清理
[ 21] 山东 省博 物 馆 .
发掘 明 朱檀 墓纪 实 [ J] .
文物, 简报 [ J
].文物 , 1964, (11).
1972, (5). [ 37] 赵丰 .
蒙元龙袍的类型及地位[ J] .
文物, 2006, (9).
[ 22] 〔明 〕徐一 夔 , 等 .
明 集礼 [ M] .
景印 文渊 阁四库
全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
责任编辑  于默颖 】
[ 23] 吴 哲 夫 .中 华 五 千 年 文 物 集 刊 · 版 画 [ M] .
台北 :
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 , 1991.

TheI
nfl
uenc
eof“Zhi
sun” onGarme
ntsi
nMi
ngDynas
ty
-s
LILiha
(
Int
erna
tio
nalMo
der
nDe
sig
nAr
tCo
lle
ge, I
nne
rMo
ngo
li
aNo
rma
lUn
ive
rsi
ty, Huh
hot010022, Ch
ina)

Ab stract:Wi t
ht heret
rea
to fMongol
sfromthema i
nl andofChin
at othen or
thin1368, thezhi
sunb anquetwith
erda-

way, an
dt hereexis
tednor e
alzhis
unc l
oths.Th
e eDua n-yao-p
ao, onest
yleofz hi
sun, wasma deuseofbyt henewe sta
bli
shed
Mingd y
na s
ty(1368-1644)dire
cty, a
l ndwasrenamed.I tbe ca
memo r
eandmo repopu l
arintheMingdyna st
ya ndwa sempha-
si
zedmo rea ndmo r
esothatitwaschosenasfeudalo
ffi
c i
alsuitforso
meo f
fic
ialsandwa swo r
nb ynobi
li
ti
es, evenemp er
orhim-
se
lfwo r
eiti nh i
senter
tai
nmenttme.T
i hiskindofgarme n
twa sthere
for
eo nestyleofMo ngol
iangar
mentwh ichinfl
uencedmost
gr
ea t
lyaf
terward.
Ke
ywo
rds:Zhi
sun;du
an-y
ao-pa
o;y
i-s
ha;g
arme
nti
nMi
ngd
yna
sty

· 16·

You might also like